科技赋能跑出脱贫攻坚“加速度”
网络
经验
脱贫攻坚
科技扶贫专项实施以来,我市坚持以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
富和产业提质增效为导向,充分发挥科技力量,大力推广“基
地带动、创业拉动、产业培育、智力服务”科技扶贫模式,为
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强化科技支撑,提升产业效益
一是强化项目支撑。
围绕中药材、茶叶、核桃、生态养殖等扶贫产业,持续增加专项资金投入力度,主动向上对接国省
重点科技扶贫项目
余个,实施重点项目工程
个,投入专
项资金规模
6994
万元,间接撬动社会投入资金近
亿元,为产业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引进优
良品种。推广中药材“皖楼
号”、茶叶“三花
1951”、畜禽“伊拉兔”等优质高产新品种
余个,开发“金山红茶”“高
观茗香”“核桃蛋白粉”等科技创新产品
余个,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传统经济作物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不断提升。三是普及先进技术。引进转化“无雨恒温垄肥”“茶叶生物防控”“小杂粮渗水地膜波浪式穴播”等惠农新技术
160
余个,在原产业培育技术路线基础上开发新工艺
余条,农业耕地的利用率、产出率提升约
30,科技引领贫困户增收致富效益充分发挥。
二、三方带动引领,深化利益联结
一是基地带动。
按照“统一规划、集中开发”原则,在集中连片贫困区域打造科技扶贫产业示范基地,充分发挥辐射带
动作用,带动沿线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目前,已建成科技扶贫
示范基地
个,核心示范区
万余亩,创造就业务工岗位
10000
余个,直接带动
3.12
万贫困户脱贫致富。二是园区带动。推行“大园区+小业主”经营模式,“大园区”统筹资源、搭建平台、招引项目,“小业主”多元发展、延伸链条,优势互补促进多元增收。目前,入园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分别达
156
家、1092
家,吸引种养殖大户、创客等“小业主”2500
余个,年产值达
5.8
亿元。三是企业带动。健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市域内
余家中小科技企业主动参与脱贫攻坚,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企业务工、入股分红、产业发展实现致富增收。
三、建强人才队伍,发挥纽带作用
一是选派科技特派员。
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联合会”,引进省农科院等高校(院所)“三区”科技人才117
名组建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通过“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多种方式对我市涉农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开展技术服务和人才培训
余次,解决制约涉农企
业发展技术瓶颈问题
200
余个。二是建立农村众创空间。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较强管理能力的科技特派员,支持建立集农业高新技术研发示范、名特优新品种培育、优质农产品生产、实用技术培训一体化国家“星创天地”,充分发挥创业、创新、创客、扶贫“三创一扶”智力带动作用,培育鼎荣农场、宏宇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小微主体
余家,吸纳返乡大学生
人、返乡农民工创客
人,带动建卡贫困户
余人,农业农村科技创新活力不断提升。三是发挥传帮带作用。围绕贫困户技术需求,创新“点餐式”“订单式”培训模式,采取“请进来、走出去”“集中培训+分类指导”“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300
余场次,累计培训
2.5
万余人,受益群众
万余人,广大贫困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显著提升。
四、优化在线平台,提高服务能力
一是建立优质服务团队。
围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和带贫重点产业发展技术需求,吸纳养殖业、种植业、加工业等各领域
具有中级以上专业职称本土专业技术人员
1971
人,引进金融、保险、劳务输出等专业服务人员
人,动态收录“第一书记”、帮扶干部、农技员、大学生村官等信息员
9085
人,实现贫困村和非贫困村在线服务全覆盖。二是精准对接技术需求。创新开
展“3333”提醒工作制和“2224”管理工作机制,在优先解决
贫困户种养殖技术需求的基础上,及时解决非贫困户产业发展
中的技术难题和供销需求,辐射带动非贫困户增收致富。截至
目前,累计为贫困户和非贫困户解决科技需求
73431
条,挽回
经济损失
5000
万元以上。三是构建多元服务平台。依托科技扶贫在线创新服务平台,联合专业院校推送“茶叶精深加工技术”
“果蔬保鲜存储物流运输”等最新农产品储存、加工、运输科技成果
余项,实现本地企业技术对接
项。融合“农村淘宝”“百日场”等电商平台,成功销售银耳、土鸡、葡萄、芦笋、干杂等
150
多种农副产品,实现销售收入
2000
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