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2022-10-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及扩展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活动教学理论,他指出知识是由儿童通过他的心理结构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构建的,这种作用又是通过个体积极主动的活动而产生的。因此,从儿童认识发生、发展的规律来看,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儿童的活动,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性。通过教师布置情境,提供必要的材料、工具和设备,让儿童自由操作、摆弄、实验、观察和思考,自已认识事物、发现问题并得出答案,而不是被动地听教师讲演。这一节课,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条件,学生在活动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

一、在数学活动中,使学生成为快乐的体验者。

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到知识,获得体验,得到发展,是新课程的重要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将静态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动态有趣的数学活动,使数学学习成为一种愉快的探究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获得数学知识,同时经历、感悟、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以上的教学片段中,学生愉快地操作,自由地体验,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提高了能力,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可见,只有让学生真心感悟,亲身体验到的东西才能最终沉淀到他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一生,享用一生。

二、在数学活动中,使学生成为积极的合作者。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活动过程既是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更是“合作学习”、“相互沟通”的过程。创造性的学习单靠教师的单向传递显然不行,必须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贯彻学习者之间的横向交流为主的操作方法,通过多种“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创造力。数学活动,为这种交流、沟通提供了机会,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成为积极的合作者。

以上片段中,学生或是两人合作,或是四人合作。他们合作的活动过程中,相互讨论、交流、启发,施展出自己的才能,张扬出自己的个性,把数学学习看做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活动。

三、在数学活动中,使学生成为主动的探索者。

活动是儿童学习数学的一种最基本的方式。活动既是儿童认识数学的源泉,又是儿童发展的基础。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通过学生自己发现,他们的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在这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中,学生的探索欲望不断地升腾,他们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每一位学生的潜能被发挥出来,他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者,而成为了主动的探索者。

四、在数学活动中,使学生成为伟大的创造者。

长期以来,被动的学习方式导致了学生普遍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给学生创造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提供活动的空间,便是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造了条件。

在摆11根小棒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自由地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我清醒地认识到我的任务就是千方百计地拓宽孩子们自由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以上的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

当然,这堂课也有不少遗憾。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十”的概念没有深入人心。在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在认识11之后,认识15时,请小朋友摆一摆,大多数小朋友都把一捆小棒打开,重新一根一根地数出10根,有的小朋友重新用皮筋扎起来,有的小朋友则仍然采用左边10根,右边5根的摆法。直至后面认识14、18、20、13时,还是出现这样的情况。只是人数有所下降。我起初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会这样?考虑再三,觉得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十”的概念没有建立好,而问题是没有把11的摆法处理好,没有对多种摆法进行及时的优化。在讨论喜欢哪一种摆法时,选择左边10根,右边1根这种摆法的很少,学生认为10根放一起,数起来麻烦。我在课堂上顺水推舟说,我们就来看这种摆法。通过课件演示、动手操作让学生知道“10个一是1个十”,“1个十和1个一是11”。而对哪种摆法好这个问题不了了之。所以导致学生在摆15时,仍旧1根1根地数。我想应该引导学生再来探讨,(在那些摆法中加入1捆加1根的摆法)现在你觉得哪种摆法好,为什么?通过比较、探讨、交流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计数单位“十”的概念,建立1捆就是一个“十”的概念。自然,“12—20”各数的组成,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只要拿出1捆再加上几根就可以了。

2、课堂上数数的活动过少,影响目标的达成。《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因此,在这节课中,培养数感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教学时通过说一说、猜一猜、比一比等手段,加强感性经验,逐步培养数感。但是,在课堂上数数的活动安排的太少,虽然绝大多数学生都会数,可不排除个别学生还不会数的可能。如果能够安排多种形式的数数活动,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数序、大小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数概念,发展数感。

3、课堂上关注学生不够。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学出发,顺着学生的思路来设计教学过程,随时根据学生学的情况调整教学。在课堂上,虽然我发现“十”的概念建立得不理想,但是碍于时间关系,我没有让学生继续探究,而是按照原来的设计继续进行教学。虽然课堂上我及时发现了问题,可是我回避了。虽然有了这方面的意识,但是还没有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

4、这个问题该不该提?课后,大家探讨了一个问题:教师提出要小朋友摆得让老师一看就知道是11,是否合适?因为小朋友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那么这个问题到底该不该提呢?提,还是不提?实际上反映出来的是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关注过程还是关注结果。教师最终目的是得到正确的答案,还是给学生提供学习材料,让学生自主探索。我想应该是后者,所以这个问题应该提,或者可以改变一下提法。那么学生缺少这方面的实际生活经验,怎么办?可以适当地为学生的探索活动作一些铺垫。只是需要把握好一个度,点到为止。在这节课中,我也利用课前活动为学生后面的探索活动作了铺垫。只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不是很理想。

新理念的贯彻落实是新旧观念激烈碰撞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

活动是儿童学习数学的一种最基本的方式,成长中的他们需要活动,需要有趣的活动,需要富有挑战性的活动,更需要有意义的活动,只有在有意义的活动中他们才会施展出自己的才能,张扬出自己的个性,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才会把数学学习看做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活动,才能在数学活动中快乐成长。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2

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数学上册的内容,它既是10以内数的了解和连续,又是100以内以致更大数的了解的底子,同时也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学习打下算理底子。在本节课讲授中我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特点筹划了一系列动手操纵和训练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知识使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进程中得到告成的体验,了解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在讲授筹划进程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通过充实动手操纵,资助学生纯熟数数,掌握数的构成。

研究评释,小学低年级学生必须借助图象、操纵等形象的感知才气在大脑中形成相应的数学知识表象,然后通过表象的中介作用创建起相应的数学观点。讲授中,我让学生本身摆小棒,在摆的历程中视察、掌握数的构成。如许的操纵景象,使学生的“头脑发轫于行动”以动诱思,以思促动,“数形联合”、“情理互促”资助孩子们在操纵中体验,在操纵中感知。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将11根小棒摆在黑板上,再让同学们四个一小组合作讨论“哪种方法能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你有11根小棒”。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加强了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

总之,整节课中,我提倡自动探索与动手实践的学习方法,在存眷学习历程的同时,资助学生得到乐成的体验,树立自大心,加强上进心。但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单一“你真棒”的评价语,使孩子的答复得不到实时而公道的反馈,讲堂缺乏积极性。同时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只能会合十几分钟,整堂课我注意知识的教学,缺乏游戏关键,没有充实变更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到达我要学的教学结果。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扬长避短,争取让我的课堂更加生动,让孩子们玩中学,学中乐。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3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

背景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10以内各数的认识、1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学生的现状和发展水平,对于11—20的数数,读写11—20的数,学生并不陌生,已经具有这方面的经验,但是对于为什么这样读、这样写,或者对一个具体的数,用数的组成加以解释说明它的意思,会感到困难,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是学生学习这一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师必须把握的教学重点。我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出发点,确定教学目标和构建教学思路。为此,我把整节课的教学内容划分为11—20的数数、认识计数单位个和十及读写数三大块。采用“学生操作—反馈展示—评价讨论—归纳点拔”这样的基本步骤,展开教学过程。而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生的学习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才能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因此,为了符合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在各环节的设计,我安排了大量的游戏。如“考眼力”游戏、排队游戏、猜数游戏等,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游戏中,做到“玩中学”。另外,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让学生在获取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我觉得让学生获得有关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特别是数感的培养尤其重要。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考眼力”游戏:分别出示四种动物,要求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数出各种小动物的个数,并把数填在方框里。

2、引入新课:

师:这些数都是几以内的数?

生:10

师:比10大的数还有哪些?你能举些例子吗?

生1:11

生2:15

生3:100

……

师:是啊,比10大的数多得数也数不完,今天我们先来认识11—20各数。

二、探索讨论,展开新授

1、出示主题图

师:快乐的周末到了,老师领着假日小队的同学去李奶奶家帮忙做好事。(电脑出示主题图)

师:哎,这是什么地方?

生:马路。

师:马路上这一条条白色的是什么线?

生:斑马线。

师:它提醒人们过马路时要走斑马线,这样才能保证人身安全。

师:你们看,这位老师正带着几个学生过马路,他们多遵守交通规则啊!赶快数一数过马路的有几人?生:(异口同声)10人。

师:周围这些人在干什么?生:骑车。

师:我们接着10的后面继续数,看看一共有多少人?(提示:数的时候可以先数马路这边,再数马路那边)接着师生一起数。

师:马路上一共有多少人?

生:(抢着说)19

师:再加上一个人是多少人?生:20

师:多少人加上1是20?生:19

师:小朋友再看看图上还有什么?

生:树、汽车……

师:赶快数数他们的数量各是多少?

(教师选择性地板书)

2、动手操作,理解数的意义及组成

师:小朋友观察地真仔细,现在我们进行第二次“考眼力”游戏,看看这一次谁的眼睛最亮?

(出示一堆乱七八糟的小棒,马上消失。)

师:猜一猜一共有几根小棒?

生1:15

生2:20

生3:11

……

(数一数:验证哪些小朋友猜得最准确?)

师:小朋友猜得都不一样,那我们就来验证一下。怎么验证呢?

生:数一数。(师生一起数小棒)

师:(让生想一想)为什么这一次不容易猜准?

生1:太快了。

生2:太乱了。

师:怎么摆能让别人在最短的时间内一眼看出有11根小棒?

(摆一摆:让每个小朋友自己动手操作)

师:小朋友可以自己摆一摆,也可以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小朋友自由摆)

反馈: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出示画面,然后消失。(学生有一根一根摆、两根两根摆、十根一捆的摆……)

师:说说你最喜欢哪一种摆法?

生:第二种。

师:为什么?

生:看的很清楚。

师(随手拿起一捆小棒):这一捆就是一个几?

生:一个十。

师:这个十里有几个一?生:10

师:刚刚摆的是多少生:11

师: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生:1个十和一个一。

师:那11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

生:11是由一个十和一个一组成。

师:(小结)对,11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

师:如果要摆13根小棒怎么摆?

生:再加两根小棒。

师:那么14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1个十和7个一能组成几?再加一根是多少?(18)18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再加一根呢?(19)19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生:19是由一个十和9个一组成。

师:(小结)十几都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师:19再加一根是多少?(20)20应该怎么摆?

生(想了想说):两个1捆。

3、联系生活,理解数的顺序及大小

(1)出示尺子

师:老师家隔壁的小弟弟非常顽皮,弄坏了尺子,你能帮忙把数字补起来吗?

师:(补好后)老师代表小弟弟感谢大家的帮忙,还要告诉小弟弟要爱护东西。现在从0开始按顺序数一数?

生:0、1、2、3、4、5、6……(从小到大)

师:还可以怎么数?

生:从大到小

师:刚刚是一个一个数,还可以怎么数?

生:2个2个数一起数。

师:还可以怎么数?

生:5个5个数

……

师:在尺子上陈老师能提这样的问题:16比15大几?谁也会提?

生:20比19大几?

……

师:(小结)在尺子上我们还可以提好多好多的问题?小朋友回家还可以给爸爸妈妈提问题?

(2)写一个自己最喜欢的11—20的数,用水彩笔写在放大的田字格里,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生1:(学生发言积极)我喜欢20,因为它最大。

生2:我喜欢15,因为它正好是10—20的中间。

……

师: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喜欢的理由。接下来同桌互相读一读,比一比。然后四人小组读一读,比一比,把数字卡片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学生自由活动,非常投入)

师:请小朋友按要求上讲台:16先上来(小朋友高举自己的数上讲台)

一个一个数,与16相邻的两个数

两个两个数,与16相邻的两个数

师:你写的数这里有吗?如果没有,你手中的数应该排在哪个位置?(小朋友都急着看自己的数,想上台排队)

三、练习反思,巩固新知

(1)读卡片,并说出数字的组成

师:(出示漂亮的水果)小白兔准备了一堆水果要送给大家,但它有一个要求:你得读准水果后面的数,并说出这个数的组成,才能拿走苹果,你行吗?(学生兴致高昂,教室里只听到“我来我来”的声音)

(2)猜数游戏

师:没奖到水果的小朋友不要泄气,看过李泳叔叔的幸运52吗?只要你猜出卡片上的数,就可以拿到奖品。(师读卡片上的条件,小朋友来猜。如:比11大1的数;比14大比16小的数;与19相邻的两个数;由2个十组成的数等。)(小朋友的兴致依旧很高)

(3)说一句话,让别人猜一猜你手中的这个数。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还觉得谁的表现特别好?

课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安排了许多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加深对11—20各数意义的理解及组成,同时培养学生的数感,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课堂洋溢着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有如下的体会:

1.以学定教,培养学生的数感。

建立数感可以理解为会“数学地”思考,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人成为数学家,但应当使每个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会数学地思考,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

培养学生的数感,不是靠教师讲解获得的,而是要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数学活动得到感受和体验。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因此,我抓住这个契机,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他们一个舞台,让他们用语言表达和交流数的信息。为此,我适时安排了相应的活动。新课引入时,我就先通过“考眼力”游戏,让学生通过数数,猜数。这不仅仅是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一种策略,更是让学生通过想和猜的活动,发展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又如在认识计数单位个和十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有什么办法能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有11根小棒,再通过比较得出以十为计数单位,以及在出示主题图时让学生数一数图上的事物各有多少。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数去观察事物,表达和交流生活中有关数量的信息,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领会学习数学的意义。另外,在尺子上除了让学生一个一个数外,还让学生两个两个,五个五个,十个十个数。这些安排不仅加深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感。

2.玩中求知,体验生活数学。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让学生在玩中感知的知识是最深刻也是最牢固的。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游戏是认识的兴趣和情趣的兴趣之间的一种缓冲地区。游戏可使学生轻松、愉快、有效地掌握知识,也可发展学生的灵敏性,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

小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小学生活泼好动,学起来就常会感到枯燥乏味,如果能做到教学与游戏相结合,就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这节课我尽量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该为生活服务”,如在马路上数数等。同时,设计了“考眼力”、“帮小弟弟补尺子上的数”、“按要求上讲台找位置”、“小白兔送水果”、“猜数游戏”等游戏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玩中,在玩中探求、合作,体验和巩固。特别是我拿出鲜艳形象的水果时,教室里只听到“我要,我要”的声音,学生简直忘了自己是在上课,只知道我答对了问题就可以拿到水果。这样的设计既加深了学生对各数组成的理解,又使学生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内化了所学知识。

3.尊重学生,促使全面发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意味着,我们的教学应该“关注人”。人的发展应是全面的,正如新的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我们的学科教学应关注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只有三个维度的和谐统一,才会让每个学生得到进步和发展。

为此,在引出11—20各数时,我让学生先数出过马路的有几人?再接着10的后面继续数图上一共有多少人?让学生直接参与数物体的个数,并通过顺着数和倒着数的方法,让学生体验顺着数一个一个的大起来,倒着数一个一个的小下去。这样的设计是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一系列的数数的活动中领悟知识。从另一种意义上说,更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需要,学习的意义,有助于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情感和态度。另外,在写数的时候,我让学生在放大的田字格中写一个自己喜欢的数,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又如在认识计数单位个和十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有什么办法能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有11根小棒?再通过比较得出以十为计数单位。这一系列活动是既尊重学生,又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在评议讨论的活动中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4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练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大小及组成,并能正确、迅速第读出10—20各数。本节课我本着“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最重要的学习方式”的理念,通过创设操作情境,增加了学生的体验与感悟。

在学生观察完主题图并引出课题后,我让学生摆出11根小棒,看谁摆得又快又好。学生们摆出了几种不同,我接着问:“怎样摆能一眼看出是11根?”,多数的学生立即把10根挪在一起,剩下一根摆在旁边,我给予充分的肯定,借此机会引导学生树立高效优化的学习意识,(也就是在众多的组合方式中选取简单明了的方法),并在黑板上展示这种摆法,同时把10根捆成一捆,提问:“这一捆可以看成多少?”大部分学生说是“10个一根”,只有一个学生说是“一个十”,通过引导少数学生能够说出“10个一就是一个十”,接着我用计数器让学生再次体验“10个一就是1个十”。有了这样的操作过程,学生就不难理解11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接着让学生用最优化的方法摆出11—20的其他各数,要求边摆边说每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十几都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在这节课,通过不同层次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感悟11—20各数的组成、顺序和大小,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体验与感受,重视的是学习过程。通过操作、探索、交流、归纳等活动,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同时还体验了学习方法的优化,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举一反三。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5

本单元主要使学生掌握20以内数的大小和11—20各数的读法和写法,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在教学中,通过创设一个个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11—20各数的组成、大小和顺序,通过摆小棒,学生感知了10个一是1个十,十几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本单元最成功之处是运用数的组成口算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虽然这一环节有一定的难度,但经过反复引导,给学生提供充分说的机会,最后大约有半数学生会说。这一过程对今后教学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口算的算理起到很好的作用,真正做到,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不足之处是,学生口算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速度和正确率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大部分学生会算,但速度慢,还有一小部分学生不会口算。在后一段时间要加强口算能力的培养,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口算中来,使学生的口算能力达到甚至超过本学段目标。

本单元检测:90分以上33人,80—89分22人,60—79分14人,60分以下7人。存在的问题是:口算不熟练;大部分学生理解能力差;还有一些学生年龄太小,不知何为考试。通过这次检测,学生之间的差距明显凸现出来,两级分化相当严重。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6

11月9号,我们举行了有效课堂的教学活动。这次个对我们新教师来说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页受益匪浅。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10以内各数的认识以及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使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读出11~20各数,初步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2、使学生知道10个一是1个十,2个十是20,初步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

整个教学过程,我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我创设了一个小熊卖铅笔的活动情境,先出示了小动物买一枝、五枝铅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接下来通过出示“买十枝铅笔可以怎么拿的疑问?”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接下来,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这堂课上我进行了多次的操作:1、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计数单位10的意义,抽象出10个一就是1个十。2、让学生摆出12根小棒,怎么摆让人一眼就看出有12根小棒呢?为什么不一根一根的摆呢。学生在比较分析中深刻体会10个一是1个十。加深了对计数单位的认识。接下来,通过老师摆,学生自己摆一摆、说一说的互动中体会1捆和几根合起来就是十几。巩固练习部分:1让学生读一读直尺上的数并体会数的大小顺序,渗透数与数之间的联系。2、让学生先估一估,再数一数草莓、小伞的个数,初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并指导学生怎么数才能不重不漏呢。最后通过小熊去进货的场景图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一些数。

在上课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也经过了试上再试上,吸取了师傅和其他数学老师的一些建议。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却突显了很多的不足,特别是在组织教学的形式上有些欠缺,导致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的注意力在自己的小棒和学具上,不能集中注意力接受新知,对此,吴老师页给我提出了很多的建议,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多的注意这方面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整个教学环节方面,吴老师提出,在教授20的认识是有点突然,衔接部分不太完善,并且对于“10个一是1个十”的理解,吴老师建议针对这个难点的教学,可以采用图文结合的教学方式。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7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并且在内容标准的几个阶段都阐述了培养数感的问题。可见,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建立数感,形成数感,发展数感,是新课程改革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所谓数感,实际就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成为当前广大教师颇受关注的问题。

《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通过摆一摆、捆一捆、比一比、说一说,让学生达到会认、会数、会读,理解数的组成和十进制的概念。如果不会用这些知识来描述现实或解决问题,这样的数学知识是“死”的。《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从而发展数感。

一、亲历建模过程,建立数感

认识11~20各数,是学生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让学生建立十进制的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课前谈话中,教师选择一捆和十根之间的特殊关系,渗透以一当十的数学思想,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果。

当学生自主探究“怎样摆放能让别人很快看出是12根”时,呈现出8种摆的方法并各抒己见,学生无法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的优越性。但“10根扎成一捆”是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的支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此时,教师没有阐述自己的观点,只是巧妙地设计了三幅画面,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10根10根地摆。当学生对“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无法说出根数感到无奈时,10根10根地摆却带给学生惊喜、兴奋,异口同声说出12根。

通过比较体验,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把“10根扎成一捆”是最容易看出是多少根,并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这种方法的优越性,激发学生我要这种方法,我喜欢这种方法的强烈欲望。然后通过摆小棒、说组成,在脑子中想小棒,说组成,看数说组成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数的实际意义,也体验经历了数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建立数感。

布鲁纳强调:数学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学生经历实物操作(摆小棒)──表象操作(在脑中摆小棒)──符号操作(看数,直接说组成)的过程,从而建立起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十几的数学模型。可见,建立数概念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

数感是不能传授的,它是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感受、有所领悟,产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获得数的敏感性,从而建立数感。

二、重视实践应用,形成数感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现实的生活背景下感受体验,内化知识,发展数感。“生活中,你在哪儿见或用过这些数?”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寻找教室里的,回忆经历过的。学生这分分秒秒地思考,反映出他们对数的兴趣,16个整体音节,18路汽车,12色水彩笔等生活中客观存在的数,这些不是他们胡编乱造的,而是他们正在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描述生活,解释现实,这是数感的具体表现。

三、激励猜测验证,发展数感

数学猜测是一种数学想象,能简缩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验证是指学生在进行探索之后,需要对结果进行验证。引入时,从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猜猜“有多少个草莓?”既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的相对大小,让他们带着问题去有兴趣地数数,又了解了学生的起点,可谓是一箭三雕。实践应用部分,翻书页、数出10页纸摸摸有多厚等问题情境的设计,促使学生加深对数意义的理解,选择参照物,逐步得出合理的结果,也促使学生有意识的将知识与生活问题联系起来,主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形成数学意识,发展数感。

发展学生的数感是数的学习的核心目标,学生数感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有责任让数感贯穿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能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数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8

成功之处:

首先,导入比较自然,让学生在数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中学会数数,导入本课,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其次,就是本课中设计的一些练习和游戏很大的丰富了课堂,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使孩子们在学中玩、玩中学,并且培养了孩子们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课堂气氛比较轻松,基本做到了人人参与。

最后,就是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同学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摆小棒,如摆十几,并讨论,这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同学们学得轻松,老师教得也很轻松。

不足之处:

有成功之处,当然也有不足的地方,课后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发现有几名同学还是没有掌握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了十几这样的题,说明在上课时,我对这部分内容的讲授的方法还是不够恰当没有让同学们都掌握了,这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尤其还为下节课教授数位做基础。所以我又单独对几名同学进行了辅导,究其原因,还是在我课前备课时对学生在课堂上会出现的情况没有考虑全面。

另外,在课上,我设计一个摘苹果并让学生计算的游戏环节,在引入这个游戏时,我想说同学们,你们相不想吃苹果啊?可是到了做这个游戏时我突然灵机一动,想到同学们,农民伯伯的果园丰收了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果子,可是他们忙不过来,你们愿意帮忙吗?这样,同学们一下子很高兴,情绪都很激动,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使学生学会了助人为乐。

如果让我再来重新设计这一课,我一会在备课时把各种在课上出现的状况都想全面了,备课一定要切合学生实际,让同学们学得轻松学得透彻。

这就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浅显的个人反思,作为初为人师又初次教低年级的我来说,还需不断的探索学习。不过,在这将近一学期的教学中,我体会到了很深刻的一点,那就是教师在教学生知识时,没有什么比爱更好的方式了,你责备他十遍也不如耐心的教他一遍这样收到的效果更好。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9

《11~20各数的认识》是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1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11~20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大小。本节课的难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数位概念。

xxxx年11月份,我有幸参加了管城区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通过这次比赛,使我真正意识到了教师终身学习和不断反思的重要性。现把我讲的这节公开课的一些所得所想总结如下:

1、巧妙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本节课的开端,我以“古人计数”的故事导入,当我询问学生“你知道牧羊人一共数了几只羊吗?”学生竟然有些茫然。事后,我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学设计,与其让学生成为旁观者,不如让学生成为当事人。我应该这样子询问:“如果你是牧羊人,你知道你一共有几只羊吗?”

2、让预设成为生成的基石。吴正宪老师说过:“教师要使预设的问题,是学生想要研究的问题。”引出“10根小棒可以捆成一捆”进而推出“一捆就代表一个十”课题后,我设计了一个动手操作的游戏环节:让学生依次摆出从盒子中数出11根、13根等数量不同的小棒,看谁数得又快又好。令我没有预料到的是,部分学生竟然把捆好的一捆小棒重新拆开,试图一根一根地数。事后,我反思了一下自己前面环节的设计,没有突出计数单位“十”的在日常生活计数或数数中的重要作用。其次,教师面对自己没有预设到的课堂生成,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积累一些教育机智。

3、教师要善于发问,努力融爱于语言的锤炼中。有位我非常敬重的教育家对我说过:“你的语言素养决定你的课堂效率和效果,你千万别把教室变成你的演讲场所,哪怕你有超常的表达天赋。”教师的语言要精练、吸引人,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课堂上容易过于频繁地提问一些看似有效,实则没有真正启发孩子思考的问题,譬如:“是吗?”“对吗?”“同意吗?”“你们听懂了吗?”

4、教师要学会放手,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新授课时,我总是担心孩子们回答不出来、学不会怎么办,总是替学生去回答。学生课堂讨论和思考没有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从长远考虑,这对于学生进一步学好数学是不利的。比如,这节课中,我在处理数一数的练习题时,小天使问道:“你有什么发现吗?”刚开始学生回答不上来,但教师不要过于心急,应该循循善诱,逐步让学生发现“十加几,就是十几。”

最后,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断反思,能够使自己的教育之路走得更远更广阔!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0

11-20各数的认识,看似简单,其实很难把握。我教学的内容是数11至20各数的认识第一课时。上好这节课我觉得有三大难点需要突破:

1、学生现有的学习基础如何关注。现在的孩子其实大都会数、会写11—20各数,也了解这些数有关的知识,我们怎样在课堂上去关注孩子的现有学习基础,是教学需要突破的。

2 、“十进制”概念的建立。

3、学生数感的培养。

针对以上三点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第一、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处理教学好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现状和发展水平,对11-20各数的数数,我没有花时间教学生,而是让学生直接参与数物体个数,如数小棒等。又如通过看直尺读数、比较数的大小等一系列教学的活动,都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领悟知识。

第二、注重动手操作,

在玩中学习认识11-20各数,是学生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让学生建立十进制的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围绕“怎样摆放让别人能很快地看出是11根”这个问题,学生自主地动手操作摆小棒,汇报交流,呈现出多种摆的方法,学生各抒己见,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的优越性。亲历10个一是1个十的知识形成过程。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教学设计,突破了教学难点。从而理解了数的意义,建立正确的数的概念,为培养数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第三、以学定教,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人成为数学家,但应当使每个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数学地思考。培养学生的数感,不是教师讲解获得的而是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数学活动得到感受和体验。对此我安排了相应的活动,让他们用语言表达和交流数的信息,如通过“猜一猜”,让学生通过想和猜的活动,发展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当然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生活中感受知识,巩固数感。培养数感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只能说在这节课设计的各个环节努力地体现这一目标。

上完本节课后,让我有以下几点困惑:

1、如何在课堂上真正的关注学生,真正的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是一个值得我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2、一年级学生动手各种学习能力尚未形成,特别是动手操作能力,在数学课上,学生们除了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智能,还带着自身的情感、动机、需要等一并投入课堂;学生们除了与教师交往外还与同伴之间进行相互交往;学生们除了认知、情意方面的发展,还包含群体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意识与能力等多方面。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是我要更加努力的方向。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1

《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教材第六单元的内容,20以内的数绝大多数儿童在入学前已初步会数,但对于数的概念却未必都清楚。同时一年级的小朋友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因此,在本节课教学时做到以下几点:

1.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通过问你们喜欢水果吗?老师这里有很多水果,数出你喜欢吃的水果,好不好?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有让学生抓花生米先估数,再数数,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2. 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时,我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如同学数水果数量时,及时问你是怎么数的?除了一个一个的数外,还可以怎样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从中学到了教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总之,在教学时,我做到了三个突出,突出主体性,创造学生参与条件;突出民主性,转变了教师的角色;突出实践性,主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数学。课堂教学应始终要牢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学生真正地获得数的概念。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2

1、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多样的。纵观《11-20各数认识》的教学,一般教师采取边进边演示的方法把10根小棒捆成1捆,告诉学生表示1个十,然后逐一加上1是11、12,使学生理解11-20各数的意思认识计数单位。这样以教师教为主的方法,使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尝试发现的机会,形成认真听、认真记,用老师的语言进行表达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采取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为学生提供自己思考、尝试发现、相互交往、合作研究的机会,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认识计数单位个位和十位时,我以小组实践活动的形式让他们一起研究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让别人一看就知道铅笔是多少?把10根捆成一捆,用1捆加几根表示十几的方法,作为学生的创造活动的闪光点。

3、在学习应用这一教学环节时,让学生看生活情境图,用数把看到的事物表示出来。在这里我没有采取先看什么,再看什么这种一刀切齐步走的方法,而是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他们可选择各自感兴趣的事物,用数表示个数,也可以根据各自的观察能力,发现不同的类型的物体,用不同的数表示他们的个数。自己学习,更能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教学教育面向全体,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以改变学生学习行为为重点,选择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我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方面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创设民主的、平等的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课堂教学气氛,去满足学生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需要,减少压力,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另一方面借助评价的手段,促进师生情感,激励学生的学习,让他们体验成功,促进自身价值的形成。

5、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是何等的重要。在小组实践活动中,有的孩子抓了一把铅笔争执不下,……因为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大大降低了小组活动的实效性,严重影响课堂的推进,目标的达成。吃一堑长一智,在不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前提下,慎用类似的操作活动。换一种思路或许效果会更好一些,如仅提供给小组十多支铅笔,直接让学生思考可能更适合一年级的学生。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3

学习对象的分析: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好动,喜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童话故事。学生的学习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或其他的数学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一年级的学生基本上已经会数数到20,也已经认识11~20的数,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教学内容的分析:

本单元主要使学生掌握20以内的大小和11—20各数的说法和写法。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又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教材的编写注意贯彻

《标准》的精神,提供的素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正式教学数数前,教材先给出一幅教师带着学生过马路的生活情景图,在这幅情景图中,一个老师带着学生过马路,马路上还有一些骑自行的人及一些树,使学生在已学过10以内数的基础上数出图中人物和物体的数量。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能够正确、迅速的读11—20各数。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师:老师这里有一幅图片,你们看看,认识吗?

演示教师带着学生过马路图

生1:是我们在过马路。

生2:放学了,老师带我们过马路。

师:对,就是你们。队伍排得可真整齐。我们学校的门口就是一条马路,车来车往,小朋友们上学时也要和老师带着时一样,过马路要走人行道,并做到一停,二望,三通过。既遵守了交通规则又安全。

2、观察:图中有什么?有多少?

3、导入新课:生活中常常会碰到物体个数超过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让学生数一数,让教师明确学生对新知识的已有水平。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只有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当重点辅导,哪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新课展开

1、数数

①、 老师这里有一些小棒,请你猜一猜多少根?

②指名来数一数,

③你猜对了吗?

④、探索有什么好主意可以让自己和别人一下子看出小棒有多少根?

⑤、集体交流:总结出好方法。

⑥、数出10根小棒,十个一是( ),捆成一捆,一个十是( )。

接着数到20根,同桌互数,指名数。

⑥、怎样才能一眼就看出下面物体有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根数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猜测意识,并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来培养学生的数感。通过圈10,为以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的凑10法作准备。】

2、数的组成

摆小棒,说说是十几,这个数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①指名说11

②、添上1根,同桌互说后交流。

③、13-18各数任选一个跟同桌说一说,再交流。

④摆19说一说再添一根有几个十是几根。

【设计意图:当前的教学改革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在这里,教师给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寻找好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了充分的活动与交流的机会。】

3、数的顺序

①看直尺上的数,从0读到10,再从10读到20

②提问:13的后面是多少?16的前面是多少?11比13大还是小? 17比14大还是小?你发现了什么?

③指名数数,从七数到十三,从十二数到二十,从十八倒数到九。

④P87 练习十四,连一连,看看会有什么惊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读数,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学习数,知道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通过让学生把1~20各数连起来,学生既可以从大到小连,也可以从小到大连,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空间,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巩固延伸

1、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东西可以用十几来表示?

2、比一比谁翻得快

找出数学书第8、12、17、20页。介绍好方法,现在往前翻还是往后翻,再翻几张,为什么?数出10张,看看有多厚,再数20张,看看有多厚。

【设计意图:不仅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且让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哪些新朋友?

【教学反思:11~20各数的认识这一内容的教学,笔者认为应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并把这份经验作为教学的起点。在这节课里,学生已基本上能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读数,数的顺序和大小,因此确定这节课重点辅导直观地了解11~20各数都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对建构新知识起着重要作用。在上面的教学设计中,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我校学生中午由路队长带领下排队回家,每天放学,班主任老师领着他们排队出校门,穿过马路,这是多么熟悉的情景啊,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小学一年级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生的学习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因此本节课特别注重使学生通过操作(摆小棒)进行

学习活动,促进独立思考以及在小组中的合作与交流。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 中的应用价值。平时我发现我班学生在翻书时速度较慢,一页一页地翻,有的甚至不知往前还是往后。学了20以内数的顺序后,让学生翻翻书,根据数的顺序来确定往哪边翻;体验一下10张、20张的厚度增强数感来确定大概还要翻多厚,增快翻书的速度。

学习对象的分析: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好动,喜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童话故事。学生的学习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或其他的数学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一年级的学生基本上已经会数数到20,也已经认识11~20的数,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教学内容的分析:

本单元主要使学生掌握20以内的大小和11—20各数的说法和写法。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又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教材的编写注意贯彻

《标准》的精神,提供的素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正式教学数数前,教材先给出一幅教师带着学生过马路的生活情景图,在这幅情景图中,一个老师带着学生过马路,马路上还有一些骑自行的人及一些树,使学生在已学过10以内数的基础上数出图中人物和物体的数量。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是使学生能够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

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能够正确、迅速的读11—20各数。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师:老师这里有一幅图片,你们看看,认识吗?

演示教师带着学生过马路图

生1:是我们在过马路。

生2:放学了,老师带我们过马路。

师:对,就是你们。队伍排得可真整齐。我们学校的门口就是一条马路,车来车往,小朋友们上学时也要和老师带着时一样,过马路要走人行道,并做到一停,二望,三通过。既遵守了交通规则又安全。

2、观察:图中有什么?有多少?

3、导入 新课:生活中常常会碰到物体个数超过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让学生数一数,让教师明确学生对新知识的已有水平。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只有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当重点辅导,哪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新课展开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4

11~20各数的认识这节课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同时又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和认识多位数的基础。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对于11~20各数已经有了不少的经验,她们能一一对应的数数,对数的顺序有了比较好的认知,那么,这节课在此基础上又做些什么呢?在教学中,根据周老师指导的六步教学法,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了本课程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做到:

一:以学定教,培养孩子数感。

根据学生的现状和发展水平,对11-20各数的数数,我没有花时间教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预习掌握数数、读数、写数,课堂中根据预习内容直接参与数物体个数,如数小棒,又如通过看直尺读数、比较数的大小等一系列教学的活动,都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领悟知识。

二、抓住重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10个一是1个十”掌握“1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教学时,从“用什么方法让别人一眼就看出你摆了多少根”这样一个问题入手,让学生拿出10根小棒,让他们自己摆一摆,看看怎样摆,才能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你摆了多少根小棒?让学生感悟到把10根成1捆,表示1个十的必要性。

三、在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本节课学生通过自学,借助小棒直观形象的学习教材,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己亲身体验,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把操作、观察、语言表达紧密结合,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的过程性和体验性。

本节课也有做的不足的地方:

摆小棒的次数比较多,有的学生摆完小棒后依然在玩小棒,没有及时提醒学生把小棒放好。对数的组成学生只停留在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的阶段,如果反过来进行练习,肯定会加深孩子对数的组成的理解。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完善自己,争取有大的提升。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5

课上,我给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这样,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很好地建立了数位的概念,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的过程性和体验性。同时,组织有效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为学生提供了许多现实而有趣的数学学习活动,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数学课堂。但是细细琢磨一下,也有不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十”的概念没有深入人心。在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在认识11时,请小朋友摆一摆,大多数小朋友都把一捆小棒打开,重新一根一根地数出10根,有的小朋友则仍然采用左边10根,右边1根的摆法。我起初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会这样?考虑再三,觉得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十”的概念没有建立好,没有对多种摆法进行及时的优化。在讨论喜欢哪一种摆法时,选择左边10根,右边1根这种摆法的很少,学生认为10根放一起,数起来麻烦。我在课堂上顺水推舟说,我们就来看这种摆法。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知道“10个一是1个十”,“1个十和1个一是11”。而对哪种摆法好这个问题不了了之。所以导致学生在摆十几时,仍旧1根1根地数。我想应该引导学生再来探讨,(在那些摆法中加入1捆加1根的摆法)现在你觉得哪种摆法好,为什么?通过比较、探讨、交流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计数单位“十”的概念,建立1捆就是一个“十”的概念。

2.没有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课堂上没有把握好机会,组织起有效的合作学习。现在想一想,在动手操作摆11以及讨论哪种摆法好等环节中,是否可以安排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合作。可以让学生在摆好小棒后,小组或者同桌讨论哪种摆法好?让每一位学生在独立思考后,都参与到讨论之中。

3.课堂上关注学生不够。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学出发,顺着学生的思路来设计教学过程,随时根据学生学的情况调整教学。在课堂上,虽然我发现“十”的概念建立得不理想,但是碍于时间关系,我没有让学生继续探究,而是按照原来的设计继续进行教学。虽然课堂上我及时发现了问题,可是我回避了。虽然有了这方面的意识,但是还没有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

2017-2018学第一学期一年级数学组教研材料

《认识11~20各数》教学反思

仪征市实验小学

潘媛媛

《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数学上册的内容,在整个数的学习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也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学习打下算理基础。由于此前学生已经认识11~20的数,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10个1是一个十”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表示十几。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复习导入,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而且本节课的内容是很抽象的数的认识。因此我先让孩子用学过的数介绍自己、自己的班级、自己的家庭等活动,既与学生进行了情感交流,又复习了0~10的数。接着通过奖励的小红花让孩子猜猜它们的后面都会写哪些神秘数字,从而导入新课:认识11~20各数。这样的导入,既使孩子们对10以内数的认识进行了复习,又为新课的学习做了铺垫。

2、注重通过充分的动手操作,帮助学生掌握数的组成。

教学中从学生现实起点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如:在理解计数单位“十”,初步感知“十进制”的概念时,我先让孩子自己数出小棒,孩子有1根1根数的、有2根2根数的、有5根5根数的等不同方法;然后带领学生认识1根小棒表示1个一,接着师生一起一边摆一边数,数出了10个一,这时教师说明有时为了方便把10根小棒捆成1捆,通过提问“1捆有几根”得出10个一就是1个十,这时教师要求孩子利用身边的皮筋去实际动手捆一捆,加深对1捆表示1个十的认识。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这个重点的理解,我还请一位学生当小老师上台演示,让孩子们去说一说,从而突出这个重点。

在接下来的12的认识上,我让孩子先自己思考、再同桌交流,最后实际动手摆一摆。通过对不同方法的展示,让学生讨论:“怎样摆能看得很清楚?为什么?”从感知到理解,到再次借助小棒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比较、解释原因,充分感受到“十进制”的优越性。巩固“十”的知识形成过程。最后通过看一看、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完成对11、13、19的认识,理解2个十是20。掌握了它们的组成。并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3、注意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感在《新课标》中是非常重视的。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我通过猜数游戏提高学生的估数能力,在充分动手操作的认知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感,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数,培养学生的估数意识。让学生猜一猜铅笔有几支、再实际数一数,再让他们思考怎样能让别人看得更清楚?还可以让其他孩子给出一些建议,如果我想让他抓得比这个数多一点或少一点,你有什么建议,让孩子提出合理的建议后再去抓,培养学生的数感,也给他们以成功的喜悦。为了进一步培养估数意识,我让孩子去估草莓图、雨伞图,再教给具体数的方法,看谁估数和数数的结果比较接近,向学生渗透估算意识,巩固了对“十”的认识。

四、注重将数数与数序结合起来,全面理解数的意义。为了让学生把数数与数序结合起来,我让得到小红花的同学上台展示自己小

2017-2018学第一学期一年级数学组教研材料

红花背后的神秘数字,让孩子无序地站立,使学生产生想把他们排一排的想法,在排队中他们理解数的顺序、掌握数的大小,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还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也引起了我深深的反思: 首先是“十”强调不够,虽然我主观上想让孩子去感受、去操作,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少数几个孩子捆不好皮筋,最终还是没有将小棒捆成一捆,我应该自己亲自动手演示,而不是动画展示就算了事。其次正是因为“十”孩子理解不深刻,以至于在12的认识上花费了很长时间,不能只在等待,可以请几个摆得快的同学介绍一下摆得快的原因,这样教学或许更有效果。三是在估算时可以让孩子充分介绍自己数的方法,给学生以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而后让他们在展台上展示自己的方法,将10个圈一圈、数一数,从而体会“十”的运用。

每节课都会有“意外”,每节课也都会有生成、有收获。通过这次课堂评比,我从中找到了自己的不足,但是我将以“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更大的发展为目标”,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

下载《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 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11-20各数的认识》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 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11-20各数的认识》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比较重要的......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我这学期上的一节教研课。经过认真备课,集体教研,反复修改我们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通过生活化的实例......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 11到20各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10以内的数和已经积累了一些认数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数数、读数......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这次是我上班三个月以来第一次正式的讲课,讲课的课题是《海鸥回来了—11—20各数的认识》。先夸夸我自己:第一,抓住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授课,重点学习了11和20的认识,认识计数单位......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11~20各数的认识这一内容的教学,我认为应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并把这份经验作为教学的起点。在这节课里,学生已基本上能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读数,数的顺序......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10以内各数的认识以及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使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读出1......

    11`20各数的认识 反思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11—20各数的认识,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同时又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学前班学生基本上已经会数数到20,也已经认识11~20的数,因此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