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来了,老师怎么教
学校要想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既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又能真正给学生减负、帮家长减压,就必须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上下功夫。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减负,让教育回归本原。新学期,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么教?
利用行为训练课,强化养成习惯培养。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习惯。新学期的第一周是进行习惯培养的黄金周。我们利用行为训练课,第一时间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强化培养,并在整个学程中始终如一去督促。比如整理书包文具的习惯、作业记录的习惯……不仅要告诉学生行为习惯的标准,也要让家长知晓并贯彻执行。在开学之初就与家长形成教育的合力,以免学生在家校不一致中陷入两难。
利用课后延时服务时间,做好培优补差。开学初,我们对学生进行学情调研,筛查出学生在三维目标达成中存在的欠账情况,然后逐个进行个性化分层,再利用课后服务时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优补差,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管理能力。初期,我们要对中等生进行特别关注,争取在短期内将这些学生转化为学业优秀生,这样就能迅速将班级的优势学生组织起来,通过培训成为学困生的“小师傅”,成为老师教学的“左膀右臂”,进行“一帮一,一对红”,这样既有效化解了因为老师力量薄弱不能及时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的难题,也给这些优秀学生搭建了展示自己的舞台,让更多学生感受到做公益、帮助他人得到认可的幸福感。
设计个性化作业,协助学生多元化成长。怎么布置作业才能在不增
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呢?答案是设计个性化作业。
作业内容上,要体现出层次性。我们可以在学期初的学情诊断基础上,协助学生设计适合自己的日目标课程,作为自己的个性化作业。这种因人而异、精准教学、科学设计的作业,既保证学生的休息时间,又兼顾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一举两得。
作业形式上,要呈现多元化。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作业富有趣味性、拓展性、整合性。比如我们利用观察课可以设计一个《小豆苗的成长》课题,让学生观察豆子发芽需要的温度、湿度、水分、环境等方面的要求,利用一个月或者更长时间自己培育几粒豆子,对豆子进行持续观察,然后可以用日记、图画或者拍摄照片、视频的形式记录,这样的作业更加生活化,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活学活用。
作业完成的方式上,设计团队合作作业。对拓展性作业应当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完成的方式,可以选择与他人合作完成。比如设计的《观察日出》综合实践性作业,学生根据四季的不同,观察日出时的变化,观察时间甚至要跨越一个学年的时间。这样的作业因为时间跨度大,协同完成的要求就比较高,我们发动家长义工把一个社区的孩子组织起来进行课题的观察、研究,既锻炼了学生探究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
利用精准教学,促进教学质量提升。我们根据教材梳理出“知能体系”,设计出相对应的项目课程,实施项目式学习。比如篇目阅读课的教学,不再像传统的阅读课那样识字、写字、朗读、阅读、写作……都
囊括其中,而是在每个单元精选文本通过教——学——练,把阅读课直接指向对学生语感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以一篇文本为例教会学生阅读,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最终指向“教是为了不教”。每个项目式课程实施时,同步帮助学生研发相关的专项达标训练,集中力量进行靶向教学。
“双减”路上,教师只有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能力,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只有科学布置课后作业,才能真正实现给学生减负;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将教学目标指向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实现给家长减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