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典型材料
不甘“清贫”谋发展
抱团兴业奔小康
——青川县沙州镇青坪村乡村振兴纪实
青坪村位于青川县东北部,川、陕、甘三省结合部,白龙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腹心地带,距青川县城42公里、距广元市75公里,临近国道212线,距沙州场镇12.5公里,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共有181户524人,脱贫前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1户142人。青坪村为典型高山村,幅员面积747公顷,其中耕地面积948亩、林地面积11000亩。2017年青坪村成功创建成为广元市精神文明村、2018年东西部协作项目(白叶一号)落户村、2019年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产业兴旺助增收。2018年4月9日,淅江黄杜村20名党员代表给总书记写信,提出愿意捐献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脱贫。2018年5月18日,总书记对黄杜村党员来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这句话讲得很好。增强饮水思源、不忘党恩的意识,弘扬为党分忧、先富帮后富的精神,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很有意义。”在总书记的亲自关心下,国务院扶贫办、浙江省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3省4县作为受捐对象,我县是四川省唯一“白叶一号”茶苗受捐县。青坪村建白茶基地1026亩,成活率达94%以上。探索出“土地流转收租金、务工就业挣薪金、委托经营拿酬金、量化入股得股金、集体收益分现金”的“五金”利益联结机制、“532”长效分红机制和“飞地”扶贫模式。3年来,共带动当地及周边农户(贫困户)增收320万元以上,其中土地流转收入93万元、务工收入227万元。
——生态宜居展新颜。2018年以来,全村大力推动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建设,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借助良好的生态资源禀赋优势,采取“大集中、小分散”等方式搬迁,按照“三个一融合”模式发展,着力破解“怎么搬、怎么建、怎么富”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公路沿线可用于选址建房的土地十分匮乏,想搬迁的群众对“搬到哪里去”充满担心,不愿搬迁成为工作推进的主要瓶颈;如何让群众“乐意搬”,青坪村通过召开三级干部会、临时支部会、群众动员会、一对一答疑解惑会和方案公开评审会“五会”,帮助群众算好集中建设节约账、交通便利账、医疗卫生账、产业发展账、增收致富账“五账”,跟踪解决搬迁过程中出现的具体矛盾和问题,有效实现了搬迁户由“要我搬”向“我要搬”的转变。2018年底,建成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湖山竹院,集中安置43户易地扶贫搬迁户,其中安置贫困户19户65人,非贫困户24户97人。整个安置点按照“四合院、撮箕口、小青瓦、白粉墙、美人靠”的川北传统民居风格建造,依托现有的生态资源优势,围绕青川全域旅游发展思路,结合当地民俗文化元素,将安置点向景区靠拢,将安置点作为乡村旅游景点打造。安置点建成以来,远眺白龙江,近赏茶园,生态清爽,宜居休闲,已然成为青山绿水间的一道独特风景。
——组织振兴强保障。青坪村狠抓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进一步理顺干群关系,由村党支部书记牵头坚持“刀刃向内”,狠抓村组干部管理,制定了严格的村两委干部工作考核细则,并带头执行。逐项完善干部党员学习、党员议事、组织生活会、党风廉政建设、党员一对一帮扶等制度,有效的改变了干群矛盾突出这一问题,现在青坪村老百姓和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人才振兴是关键。脱贫攻坚之前的青坪村还是省定贫困村,基础条件差、产业发展薄弱、干群矛盾突出等一系列问题可谓是个个“致命”。2015年7月在县发改局机关工作5年的赵立主动申请到村开展驻村工作,面对农村基层工作的千头万绪,无规律可言,农业生产、计生、调解、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规划等大量纷繁复杂的工作,一开始就让人束手无策。面对工作环境和对象的不同,使得他感到身上的压力和一度的茫然不知所措。为了能够顺利开展新的工作,力争出做好成绩,他经过认真分析,努力找出开展新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并通过各种渠道虚心请教,了解农村工作的特点及办法,寻找最好的应对措施。他虚心向单位领导及同事请教,向当地的干部、群众请教,学习农村领导的艺术,学习农村工作的方法,以便于更快的融入到新的角色中去。脱贫攻坚以来,赵立团结带领好村两委干部、驻村工作队一道,铆足干劲、迎难而上,彻底改变了青坪村的落后面貌,通过这些年以来的不断努力,青坪村先后新发展党员3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人、培养后备干部3人、致富带头人4人,为青坪村党组织和乡村振兴力量注入了新活力,同时青坪村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