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融合趋势研究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融合趋势研究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于教学领域。高中数学新课标指出,应有机整合信息技术和课程内容,使其深度融合,达到促使学生认识数学本质的目的。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融合有利于将数学抽象、枯燥的知识具体化、生动化,促进学生提升数学综合素质。因此,教师要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融合,优化课堂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中数学 融合
世界各国都在流传信息化教育,信息技术的融入为现代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对高中数学教学而言,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融合使得数学的教学手段,方法、结构等都或多或少发生了改变,不仅是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也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这就意味着教育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而随着信息技术和教学课堂、内容紧密结合,其提供了新的平台供给师生交流、学生自主探索,不仅优化了数学课堂教学,还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了解数学的本质[1]。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共同发展,两者之间的联系也将会越来越紧密,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其强大的功能及丰富的资源都将为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助力,不断丰富、创新教学手段,因此两者融合是必然趋势。传统高中数学课堂通常是由教师口头讲解、及习题演练为主,学生学习模式较为被动,且处于长期枯燥的理论讲解及习题练习中,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对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难度性有较为明显的恐慌和排斥。而将信息技术引入,将其与教学内容融合可以有效的将数学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生动化,将数学语言如符号、算式等转化为更为形象的图形、动画等形式,让学生直观的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在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体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转变学习模式[2]。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学生数学思维。例如:在几何知识(由三视图还原成实物图)的教?W中,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同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借助多媒体投影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几何事物,让学生将“长方体、正方体、圆锥体”等与实物想联系,加深学生的印象,并引导学生画出三视图,在这种直观的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空间感。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融合,有利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高中数学比之初中数学要更复杂哦、范围更广,其中涉及到众多的数学概念、原理、公式,单纯的理论讲解和习题练习只能提高学生对当前的问题的解答能力,学生对缺乏举一反三的思维,觉得学习数学既枯燥又困难。在传统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要结合图形、图表等对数学知识进行解析,教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用在作图上。而信息技术的引进能有效避免这些时间的消耗。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快速的呈现所需的教学内容,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将其展示,让学生更好地带入其中,提高学生学习体验感,直观的观察图形与所学内容的联系,加强理解[3]。例如:在学习函数知识(三角函数)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正弦、余弦函数”图表清晰展示,通过对比有效整合两部分知识,让学生更为系统地学习三角函数知识。
此外,高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对教学的实效性还体现在,将抽象概念、知识具体化,将空间为题内容化,将微观想象宏观化等,利用多媒体技术强大的功能和丰富的资源使得数学教学更清晰化,提高教学效果。
三、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渐影响到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观念,反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其改变了数学教学的知识结构和目标,利用信息技术不仅让学生更能体会数学的魅力,拓展学生的视野,还能使高中数学教学中不断渗入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高中数学中涉及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多,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特殊到一般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数学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解题思路的教学,渗透相关数学思想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内涵和本质[4]。利用信息技术,高中数学教学课堂可以更为轻松便利展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利用直观的图形、动画对比帮助学生掌握各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将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融汇贯通。例如:在进行三角函数知识教学时,针对函数y=Acos(ωx+φ),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其图像,并分别改变 A,ω和φ,让学生观察图形变化,加深学生印象。
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融合存在必然趋势,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借助信息技术强大的功能和丰富的资源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转变学生的学习模式,还能优化课堂教学,帮助教师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马晓菁.浅谈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J].考试周刊,2017,12(78):103.[2]谢世伟.浅议新时期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融合途径[J].亚太教育,2016,11(19):38.[3]李运财.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融合的作用与案例分析[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6,14(09):17-18.[4]吴兰兰.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融合性分析[J].高考(综合版),2015,11(09):111.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
研究的目标:
1.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网络平台探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生物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2.通过研究,调动学生学好生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以及从事科学研究应当具备的严格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科学作风,使学生一步步地学会生物学研究中基本的科学方法。
3、,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相整合的路径与方法,总结归纳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与评价方式,切实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提升教师的科研素养与水平。
研究的内容:
1.当前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生物自主探索学习方式的研究。
多媒体课堂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研究: 教师主导:设疑激趣→示范指导(或启发引导)→组织讨论→组织评价→启发引导。学生主体:主动参与发现问题→讨论猜想建立假设→设计交流模拟探究→合作探究记录数据→意义建构交流评价→迁移应用联系实际。
2、利用多媒体技术为生物的实验教学提供虚拟的实验空间,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的研究。很多的教学内容离不开实验,需要通过实验进行验证,通过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兴趣、观察能力、科学的思维和动手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3、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课外研究性学习,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研究。网络环境为生物的课外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形式。例如:通过网络进行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等方面的社会调查;通过网上收集资料制作生物电子报、编写生物小论文、设计实验等,通过网络环境进行课外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活动不仅节约时间,而且丰富了活动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主要创新点
1.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化抽象为具体。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搜集文字、图形、动画等多种信息传输为一体,创设出具有真实感和表现力,生动轻松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动情入境,集中注意力,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为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奠基。2.加大知识信息容量,促进师生多维有效互动。
在信息技术下的生物课堂中,这种参与得以最大限度的体现:诱发主题相关的情景可由学生根据需要反复浏览,根据教学任务设计的有吸引力的、可操作的内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趣和特点进行探究……信息技术是为课堂服务的,课堂是有益学生发展的;学生的参与能使技术与知识更具活力和生命力。
3.注重探究性学习,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生物学的有些知识不是一定只有通过教师的传授才能得到的,可以将学生置于一定的情景下,借助其已有的学习经验,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这就使得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形成自主体验、自主探究、自主实践的品质,其间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设计者、支持者和促进者。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心得体会1
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在永济实验小学国培班学习一周了,这段时间的学习让我获益匪浅,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李娇老师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讲座。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优势是我印象最深的:第一,满足学生的视、听,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学习动机;第二,开拓学生视野,加深内容理解;第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第四,创设情境,体现学习的主体;第五,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六,培养学生的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等。
教师必须是成功的学习者,教学是最高层次的学习。成功的教学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对教学活动与过程的恰当安排;善于分析学习者的特征;对媒体技术的掌握。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才能加快社会发展的步伐,才能使我们在知识经济带来之际赢得入场券。这一切,与我们教师的教学活动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后在教学活动中,我将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努力将课程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
学生由于年龄特点活泼好动、接受能力强、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并且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对信息技术这门新兴学科产生强烈的兴趣。我会因势利导,带领学生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更多的接触信息技术这块芳草地。这样做,一石二鸟,事半功倍,学生愿意学,老师愿意教,增强了课堂学习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二、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业务素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充分利用时间,在钻研语文教材的基础上,更多的学习有关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
作为教师,面对如此重大的改革,我们肩上的担子很重。怎么办?正视现实,勇于挑战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向党和人民上交一份合格的答卷。尽管任重而道远,但是,我有信心。有能力稳步前进。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心得体会2
在信息技术教学方面,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方法,现在把我在实际教学中采用的一些教法及自己的体会和大家做个交流。
高效课堂的推行不但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还要有丰富的相关知识和良好的组织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掌握知识,还要注重提高“有效性”。“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那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来谈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几点做法。
一、把握教材,精心备课,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
教师只有吃透教材,弄清楚课文的重点、难点,才能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地调控师生的作用,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课堂教学焕发主动、自主、探索的活力。信息技术是不断发展的,其发展速度是非常惊人的,经常出现教材跟不上时代的现象,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在备课时,不能照本宣科,要适当调整、拓展教材的内容。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教师在熟悉教材、研读教材的同时,逐渐地会产生一个如何教的完整的思路。例如在上《熊猫的梦》——绘制图像与逐帧动动画,在练习逐帧动画,可以用橡皮擦工具,制作逐渐被吃掉的苹果,形象生动,并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但学生在练习时可以用一两句点点,你们可以制作类似的逐帧动画,这样一点,学生就会在课堂上展示多样的作品,如吃米饭越来越少,小孩们踢足球,足球飞的跑了,这样的教学学生们有了成就感,并有了兴趣。在以前的教学中我往往书上讲什么,就让学生做什么,发现教到最后,学生已不感兴趣。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诱导即是教学思路,诱导的过程,即是教学思路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一般地说,学生对教材的学习主要是循着教师的思路进行的,因此教学思路就有了鲜明的实践性的特点。它不只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教案中,而必须转化为课堂教学活动。教学思路清晰,信息技术课就会呈现清晰,学生的思维也会渐渐清晰,从而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启迪。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反思意识,即要求教师不断
地反思自己日常教学行为,不断地追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我的教学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二、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自主学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计算机教学中首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要教好信息技术课程,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学习,轻松地学习,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对于操作实践课,我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先展示本节课要学的作品样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越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越高涨。接下来在我给他们操作演示的过程中,他们的注意力就比较集中了。布置下任务后,学生们也都积极的去完成。在学习flash动画时,在制作《水波荡漾》——“遮罩层”动画时,以小孔探物游戏引入,用讲明白动画原理,再讲述制作过程,制作步骤。制作中可以引导以利用遮罩技术,制作出“画卷”效果的动画,保存后测试影片。展示动画,给学生下传制作画卷的丰富的图像素材,学生做完并上传作业。当学生们看到自己的作品能动起来时,并有着成功的成就感,并积极欣赏他们的作品,这时我对他们作品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指正,对于完成较好的同学说:“你试着利用咱们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再自己设计制作一个动画,看能做成吗?”,以成就感去促使他们对知识的延伸及引用。
又如在《时光如梭》——时间函数和格式的函数时,书上制作的是“春节倒计时”的程序。对于初三的学生这节课我可以这样设计。我们可以制作一个中考倒计时,图像框上放上班里每个学生的照片,运行时,每隔两秒钟转换一个图片,我的`目的是吸引学生的眼球,并对前面学过的内容加以巩固。右边显示距中考还有的天、时、分、秒自动更新。在下方显示班级的励志的话句如“不苦不累,初三无味”、“中考不是一场重来的游戏”等话语,也可以根据各班的情况每天更换励志的话。效果是从左到右滚动,不仅是一种动的效果,也是对前面知识的运用与巩固,这样一改,学生对本课的内容非常感兴趣的事,也接近生活现实,解决班里倒计时的一些手工活。说到中考倒计时,对于有些学生感到沉重,我们还可以制作什么倒计时,聪明的学生会提出现在快放假了,制作放假倒计时。制作完运行,距放假还有22天,一片高兴。
三、多鼓励、多表扬学生,学会欣赏学生
记得一次上信息技术课,感到很纠结,课堂上个别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完成的任务参差不齐,主要原因就是有些学生根本没有用心去完成任务。
曾有位学生的这样说“学生爱表现,他们爱到黑板上来表现”。这句话一直触动着我。内心深处每位学生都渴望被关注。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从你的微笑和目光中看到一种关注,感受到一种温暖,获得一种支持。要经常用目光或微笑与学生交流,这是实现普遍关注的前提。用提问或允许回答问题来表达你的关注。让不经意的允许来满足学生的被认可感,满足学生被承认的需要。欣赏、夸奖的手段来体现你的关注。通过对学生的欣赏、夸奖、鼓励传递给学生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老师器重我。要把他们每一点的积极性、每一点的学习热情保护起来,让它生长起来,壮大起来。满足学生被承认的需要,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学习中自主探究,这样学生的知识才会融会贯通、触类旁通,新旧知识联想畅通,学习中游刃有余,发挥主观能力性。从“学会”到“会学”,这种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在学习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与能力体系。信息技术学科评价的主要依据应该侧重课堂表现和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期末考试成绩。我的教案前总是有各班学生名单,把每次学生完成情况做以记录,相当于学生平时评价,并做为期未评价的参考,这样我对学生及各班之间的差异就有了记录。这样长期以来,我虽然带的班比较多,但对每个班一直以来,表现比较好的学生自己心里也更加清楚。时间长了,也记住了学生名字,记住了他们名字,时间长了,我与学生之间也有了相应的感情。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只有亲近、喜爱老师,才能对其所道笃信不疑,潜心研习。看来信息技术教学不仅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发展,更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学会信任学生、欣赏学生。所以上课时,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如果开发网络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又何乐不为呢?
四、多种手段,巩固知识,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1、精讲多练。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动手与动脑为一体的的课程。在教学中也发现,有些内容讲得越多学生越糊涂,讲了一节课不如操作10分钟。所以本人认为,在许多需要操作的课程中,应注重少讲多练,通过精心导入、合理预设,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新授学习内容和方法,最后巩固练习。
导入和新授的时间应该压缩在15分钟左右,留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上机练习,最后10分钟进行总结、评价,以达到熟练、提高、巩固知识的目的。
2、运用多媒体课件,巩固知识。有些学生老师讲完就明白了,自己动手可以做出来。但个别学生不成独立完成,有点困难,我就把本课的重点操作步骤。利用拷屏视频录下来,连同素材发下来,当有不明白的时候自己去看录制的视频,也能完成,这也满足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形成的差异性的学习。
3、充分利用评价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成就感。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一般每个知识点都会设计成一个任务让学生去完成。小的任务一般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完成,大的任务可以分小组协作完成。组内先完成的学生给没完成的学生讲解,达到小组内共同完成。恰当地应用多种形式的评价,不仅能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思,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学生之间相互学习,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也是知识再次体现的过程,同时也巩固了他们的所掌握的知识。
总之,在教学中多与同行沟通交流,多关注他人的教学方法,多去听他人的一些优质课。这样才会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达到教师这个指挥棒的指令正确、准确到位引导下,努力营造让所有学生都有归属感的氛围。学生间彼此聆听,彼此认同,彼此尊重,不仅能提高其学习效果,亦可修养其人格品质,从而进一步地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实效性。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心得体会3
时光荏苒,光阴飞逝,研一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和朱云东老师每周一次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程也已画上句号。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收获不少,感慨颇多。
在学习中,朱老师并没有给我们指定固定的课程教材,也没有像以往的专业课照本宣科讲解很多理论知识,而是给我们推荐了一些教育技术专业的国内外领先人物和相关著作文献,还有一些新奇实用的网站,真正让我们大开眼界。在教授具体内容时,以具体学科软件应用为主介绍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如动态数学软件GeoGebra、模拟天文实录软件Celestia、仿真模拟物理实验的Algodoo等,不仅给我们带来愉悦的身心体验,更重要的是给我们学习这门课程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学习不能拘泥于书本而要另辟蹊径。在此,我浅显地谈一下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门课程学习的心得体会。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意义
在朱老师的每一节课中,相信每一位同学都是兴趣蓬勃,充满好奇,也永远不会忘记那些软件带给我们奇妙的体验。我想这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意义所在。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多种感官刺激呈现课程内容,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中小学生往往比较活泼好动,对新奇事物充满好奇心,信息技术能使教学内容符合中小学生心理特点,有效地促进其学习效率。比如历史课的学习,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扑朔迷离的历史事件、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构成了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如果这一切单纯靠老师讲解书本内容很容易引起学生疲劳和虚幻,毕竟历史已经离我们很远了。但如果配以相应题材的视频、音频等辅助老师教学,将历史事件、场景真实还原,观看一些专家名人对历史的解读与评论,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发大家对历史事件的思考与讨论,文史学习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比任何单向灌输都重要。浓厚的兴趣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而培养了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各方面。
(二)信息技术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多媒体技术是信息技术最广泛的应用之一,多媒体技术与传统媒体相比,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而不是单一的刺激。梅耶在《多媒体学习》一书中将其总结为多媒体效应:“当学生能够对同一信息的言语表征和画面表征进行整合时,一种更深入的学习才能发生。”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曾作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即人类获取信息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利用信息技术呈现课程内容,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动手操作,同时调动视觉、听觉、触觉三种感官刺激,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远远大于单一地听老师讲课效果更佳。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赤瑞特拉还作了另一个实验,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个实验表明: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以上充分说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而且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有位大师曾说,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是信息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当今“终身学习”已经由人们的单纯的愿望变成了具体的行动,尤其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广泛应用为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迎合了时代的要求,在培养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上,有着无可替代的贡献。这种整合,使得学生具有主动吸取知识的要求和愿望,并能随时付诸实践,独立自主地学习,自我组织、制定并实施学习计划,调控学习过程,并能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在线交互也为学生们自主学习提供了疑难解答的平台,使学生学习信心极大增强。可以说,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在学习方法上进行了一种革命式的变革。
二、我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思考
和教学一样,信息技术是一种手段,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也是一种手段,使用这一手段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促使教学任务的更好完成,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程度显著提高。教育均衡发展,是关系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战略问题。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实现教育均衡问题,到底起阻碍作用还是促进作用,是我们首先应当思考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阻碍教育均衡
教育均衡,从宏观层面说,指教育均衡发展;从微观方面说,教育均衡指课程均衡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离不开相关软硬件的支持,说到底就是资金的支持。发达地区的学生,享受着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最优秀的老师,最先进的学习设备,甚至上海已经出现了PAD班、电子书包这些新形式的教学媒体。但是在一些贫困山区,连一些最基本的教学设施都无法满足,甚至没有完好的教室。在贫困地区应用信息技术,师资问题也是无可忽视的方面,贫困地区大部分教师专业功底不扎实,一人兼几门课程的教学,更不用说利用信息技术来授课。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均衡问题突显,矛盾加剧,信息技术的应用似乎会进一步加大宏观层面的教育不公平。
(二)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均衡
目前,国家投入了巨大财力与精力,孜孜以求的教育均衡,比如把教育投入的增加部分主要用于农村,以从根本上促进教育公平。除了经济手段,有很多学者试图用技术手段解决教育均衡问题。信息技术的'为其提供了主要途径。如果在贫困地区安装相应的信息技术设备,就可以利用一些仿真软件如Algodoo模拟无法实现的实验过程,组织学生观看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视频图片,扩大贫困地区学生的视野,即使他们身体不能走出大山,起码让心灵走出去。信息技术对教育均衡更重要的贡献在于优质资源共享。贫困地区的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观看一些优秀教师的上课实录,使优质教育资源走进大山。还可以通过网上在线像优秀教师提问,向他们探讨问题,学习知识。这无疑是解决教育均衡问题的一个可取方法。所以,信息技术又可以促进教育均衡。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教育教学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无论是从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信息技术都对学习者本身的学习有积极影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进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内容的信息化、教学过程的策略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教学资源的网络化,以期能更好地提升育人质量,促成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此外,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更艰巨的任务更应该在于解决教育均衡问题。“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这是前任总理温家宝在学校黑板上写下的一句话,面对日新月异的教学现代化浪潮,我们不应该使任何一个孩子落下,使任何一个地区丢下。
或许是因为我来自于农村,曾深切的感受到农村教育的缺乏,体会到教育均衡问题的严峻性,所以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发展如火如荼之势,希望在信息技术为发达地区的教育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更能为贫困地区的教育带来曙光,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从精神上摆脱贫困,走出贫穷,得到彻底的改变。这样才是教育的目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真正意义。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心得体会4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如果使用传统的教学形式定会使学生学无所获,教师难以继续教学。那么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到底该有怎样的教学模式呢?通过看学校给我订阅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书刊让我瞬间恍然大悟!
我认为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应适应教师发展学生需求来进行,漂亮的课堂是一片绿中的那点红,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可能像传统语数英课堂那样秩序井然,它是喧闹的,是标新立异的。是需要使孩子们长期保持兴趣的,那如何保持信息技术课的“新鲜感”,不会随着时间推移使之陷入无味、无趣的泥潭呢?
1、人人都是师者、打造自由课堂。
信息技术的时代性决定着课堂上的每个人都是师者,特别是越到高年级,我对这样的感触越深。现在大部分孩子见识广,好奇心强,特别是一些软件的技术,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爱好来不断往里“钻”,强化自己的知识链接。我们教师仅仅只是组织者、引导者,教材也只是个例子。我们要将课堂设为民主对话的地方,质疑自由表达的场所,升华课堂教学,使之鲜活辽阔。
2.注意树立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课教师应注意打消学生这种对计算机的莫名的恐惧心理,消除计算机在学生心中的神秘感,让计算机成为学生生活、学习中的朋友和伙伴。要使学生敢于动手、敢于猜测、敢于尝试、敢于失败。要让学生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当然,要让学生养成爱护机器设备的好习惯,但这种爱护应近似于人际交往中朋友间的爱护,而不是传统观念中下对上的敬畏,更不能以学生减少学生接触机器的机会为代价来换取对机器的保护。
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从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实际的简单有趣的实例入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而后要注重学生兴趣的保持,适当变换问题的角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最后要注意学生潜力的挖掘,激发他们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教学中还可适当安排学生间的竞赛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添加新元素、构建新知。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把教材重新整合,整合为一系列的学习活动,针对每个知识点突出一系列问题,精华”任务驱动“中的任务,引导学生不断思考。添加新元素”微课“来解决教学重、难点,通过大脑中沉淀已有知识基础,加上”微课“,重新构建这节课的新知识。
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无数科学家的成功之路无不显示出自学能力的重要性。学生是国家的主人,祖国的将来都寄托在他们的身上,他们的自学能力的强弱、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自学能力对于计算机学习尤为重要,原因就是计算机发展奇快,掌握了自学方法,具备了自学能力,才能应付计算机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学呢?
(1)指导学生使用帮助
学习方法是进行自学的关键,好的学习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计算机中的帮助信息的使用对学生的自学很有益。为能让他们习惯使用“帮助”功能,在他们学习“纸牌”游戏时,教师可以教他们如何使用帮助,然后并不教他们纸牌如何玩,而只告诉他们“帮助”信息中有纸牌游戏的规则,学生因为想玩就迫使他们不得不去使用“帮助”,使学生掌握了计算机“帮助”的使用。计算机中的许多软件都有“帮助”功能,学生只有学会阅读“帮助”,使用“帮助”才能算是真正掌握了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方法。
(2)强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在Windows中,许多软件的窗口的结构类似,操作相近,如Windows中的文件的复制和移动与Word中的字符的复制与移动相类似,Word中的文件存盘与退出与其它软件的文件存盘与退出操作一样,学生在学习一个新软件操作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与以前学习过的操作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加以总结,这样即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又有利于旧知识的巩固,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3)鼓励讨论
讨论的最大优点就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讨论的另一个优点就是同学之间可以交流思想和看法,起到取长补短的功效。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师生之间的讨论是有所不同的,后者学生是少说多听,而前者却是多想多说。在小组争论问题时,每个学生都会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当意见发生冲突时,他们会求助老师或书本,甚至动手实际验证自己的正确性。老师有意识地制造一个问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解决,最后把结果告诉老师,而几乎每一次他们都会发生意见冲突,进而学生自己查找资料,遇到看不懂的'会来问,最后又通过实践证明后将结果告诉老师,通过学习、争论,再学习,从而解决了问题,掌握了知识。
(4)注重网络信息学习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传统的师生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权威正在逐步丧失。网络时代大众媒体的多样化,知识、信息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多,如何引导学生非常方便地获得各种知识和信息,是现今教师应当努力的方向。
面对当今社会,教师的任务是要帮助学生适应、学会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教会他们如何在网络中查找资料、整合资料,网络使知识的传授更加方便,如何把外部的信息变成内在的知识,这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加工,而加工的方法就需要教师的指导,教会学生以批判、创新的态度去对待知识,教会学生用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去加工各种信息。
使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十分重要,这也是现代人的一种基本能力,从某种意义上看,“网络就是计算机”,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学到书本之外的很多知识。
5.教学质量的考核与质量评估
评价展示环节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成果的体现,一些学有余力学生呈现出自己得意的作品,不仅使自身得到很高的成就感,同时也鼓励其他学生们各显神通。
总之,信息技术在辅助学科教学中,既能雪中送炭,也能锦上添花,当然也可能画蛇添足。那么,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们应注重把握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也就是把握纸质文本的特点,即便是再先进的多媒体技术都不能喧宾夺主,如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或者影响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等,而是让它更加有效地为语文教学服务。
因此,无论是在学科中研读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还是对信息技术的深入学习,都是学科整合实现高效教学的重要因素。在这方面,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值得每一位老师积极尝试,认真探索。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进入课堂,它对当前的语文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那声情并茂,色、情、景水乳交融的效果,创设了优美的课堂情景,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这种辅助教学后,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拓宽了学生的时空观。同时通过知识形成过程的充分展示,促进了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内在因素,发挥了主体作用,从而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听、说、读、写、做的能力。
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但有难易之分。现代信息技术以直观、形象、具体等特点弥补言传之不足,成为突破难点的“爆破筒”,增强学生的兴趣。
虽然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但是,我们应该明确现代信息技术永远只是辅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效果的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技术必须把握“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并以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为轴心,这样,才能发挥其最佳效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在整合时决不能一概而论,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际整合中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再结合各门相应学科的特点建构出多种多样、实用有效、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应用课件进行演示的辅助教学,而应该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
课程的“融合”。信息技术不再只是演示媒体或工具,而应该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无处不在。在课堂上不一定要有华美的课件展示,教师也不要过多地板书、讲授和满堂灌,而是把教师的“讲”让学生的积极参与活动所代替,使学生由“听讲”、“记笔记”的学习方式更多的变为观察、实验和主动地思考,以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从而实现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的目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化抽象为具体学有所悟,而这恰恰是他们自主探究的结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希望通过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理念”教学理念的理解与摸索,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开一堂实践课。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运用网络等教学手段,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呈现给学生一个交互化、信息化的课堂。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心得体会5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已受到越来越广泛地接受和采纳。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我是运用信息技术的拥护者和实践者。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的优势,以计算机为工具,以网络为资源,以活动为载体,以语言交际为主线,丰富教学形式,优化教学过程,我已经充分感受到了“技术”的魅力。
一、创设英语学习环境。
利用信息技术的情境性、真实性,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是的情景,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虚拟情境可以使学习内容故事化、情景化。
二、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的英语学习。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英语学习,学生和教师都是信心的来源,这种环境是可以由学习者控制的、允许学习者在特定内容领域里和验证假设的发现式学习环境,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按照自己独特的方式和路径学习。
三、扩大和紧密英语学习共同体。
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可形成“人——机——人”的三维互动形式。
四、为教师的演示教学。
信息技术的高容量和集成性,使教师可以利用Word 、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简单的'教学演示文稿,从而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兴趣第一。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语言又是相对抽象的知识。儿童
外语教学需要具体情境的支撑,才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语言本身。具体而言,儿童英语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在语言的具体或模拟情境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学习。儿童英语教学,必须为儿童提供可让儿童理解语言的内容、表达条件、语用情景的机会。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和渴望,他才愿意学。因此,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多变的教学活动形式和不同的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
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是多种媒体的集合,一般包括以下几种媒体:(1)文字和旁白;(2)图案和插画;(3)静态的照片;(4)图表和图形;(5)视频和动画;(6)音乐和音响。多媒体的最大特点是交互性,重要特征是数字化及人机交互能力。它将计算机与表演艺术结合起来,从而使得信息的获取与传递因戏剧效果的加入而更具感染力和艺术性。多媒体可以表示图像、动画、声音、视频,可以模拟仿真,可以实现虚拟的世界。正是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这些教学优势,使教学手段趋于全方位、多层次,创造一个更适合学生学习的开放的探索式的学习环境。它能加速学生感知过程,促进认识深化,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和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心得体会6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在整合时决不能一概而论,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际整合中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再结合各门相应学科的特点建构出多种多样、实用有效、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这次培训使我感触最深的是卢老师和张老师演示的两个教学案例,运用信息技术很好地将英语学科与信息技术深度整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应用课件进行演示的辅助教学,而应该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课程的“融合”。信息技术不再只是演示媒体或工具,而应该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无处不在。在课堂上不一定要有华美的课件展示,教师也不要过多地板书、讲授和满堂灌,而是把教师的“讲”让学生的积极参与活动所代替,使学生由“听讲”、“记笔记”的学习方式更多的变为观察、实验和主动地思考,以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从而实现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的目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化抽象为具体学有所悟,而这恰恰是他们自主探究的结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希望通过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理念”教学理念的理解与摸索,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开一堂实践课。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运用网络等教学手段,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呈现给学生一个交互化、信息化的课堂。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心得体会7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融知识与技能于一体,列入教育计划作为中学阶段的必修课,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学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应用能力,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和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它有着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因而,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又该如何把计算机知识既深入浅出又活泼生动地教给学生,很值得我们研究。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探讨该学科的教学内容、方法及计算机辅助教学,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发展,就显得更为重要。动手(上机操作)是本学科一个最大的特点,在整个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盲目的上机不仅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还可能导致适得其反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的探索教学方法,以便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方法的探讨:
现代教学最主要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问题是怎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认为好学对教育非常重要。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个水闸门,借助它,注意的水库被打开,并规定了流向。可见,将兴趣作为学生学习过程发生的运行机制,是所有教师的共识。我在讲word20xx文档润色时,不是直接去讲课文中的知识点,而是先作好一张贺卡,并在上课时说明这是一位学生寄来的贺卡。至于email用法以后还会学习,也为以后的教学打下伏笔。这时,大家对于如何制作这样一张贺卡就有了兴趣了。而通过分析贺卡的制作,也就将这节课的内容讲清楚了。同学把学到的内容整合到制作一张贺卡上、感觉学有所获!其实不然,刚开始的键盘指法练习、鼠标练习就是很枯燥的。这时我们就用寓教于乐的方法。利用《金山打字通》中的打字游戏,如青蛙吃虫、打田鼠、警察抓小偷等让学生兴奋不已,从中练习键盘的基本操作。
(一)比喻法
计算机学科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作为老师应化繁为简,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在教学中巧用生活中的实例,形象地比喻的方法最容易被学生接受。例如,在讲计算机原理及结构时,可以将计算机比喻成一个人,人的感官系统(如手、脚、眼等)相当于计算机的输入设备,输入信息到CPU(相当于人的大脑)经过处理后,由输出设备(嘴巴等)输出来。又如,讲到内存时,可比喻内存为一唱戏的舞台,舞台往往比较小,但它后面有很大的准备的地方(即外存)。而所有的程序都必须到舞台(内存)中来,才能表演。这样一讲,学生比较容易容易而且正确地理解。可以说比喻法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一大特点,在本课程可大量运用,。
(二)联系实际,设置悬念法
上课时,教师先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想想如何解决,以任务激发学知识的主动性。比如:在教Excel中统计、排序这一内容时,可问学生:本次期中考试成绩在电脑里处理,将各科成绩汇总,还要排名次,应该怎么办?然后引出Excel的统计、排序方法,通过Excel应用软件来完成任务,轻松又准确。通过设置一些悬念,再让学生用计算机去解决,他们会觉得学习计算机确实管用,能够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从而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三)演示法与实践法
我校有条件能在硬件上保证教学的需要,教师可以应用演示法,使学生很方便地看到屏幕上的各种信息,更容易接受。另外,还可以制作一些与本次教学有关的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上机实践,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计算机、更灵活地应用计算机。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合理布置学习任务。实践中,特别是对于一些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要鼓励他们不怕犯错误。上机实践,必明确目标,有多层次要求,必让学生每堂课有所学,有所获。
(四)多媒体辅助教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教学法,它可能是用于演示,讲解,也可能是用于自学,答疑等各方面。但最大的特点是要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学科可更方便的应用它。比如在机房的局域网里安装一些有实际应用价值的CAI辅助教学软件,让学生在上机时根据自身特点有选择地学习,可以发挥计算机教学的优势。如练习打字的《金山打字通》等。作为教师应随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组织好学习的内容、方法、要求和检测,以防失控。
(五)一题多解,求解多样化
不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操作,求解方法都存在多样性,有时答案也有多种。在信息技术学科,更应让学生树立这种观点,提高这种要求。比如,删除一个字符可以用Del键,也可以用Backspace键,还可以用键;一题多解,旨在增强学生灵活地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多分析,多提示,揭示本质的内容;若演示,必有分析,另给习题和要求。
中学计算机教学是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也是非常之多,这里是几点个人教学中的心得与观点,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利于互相交流教学体会,把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搞得更好。
(六)互动教学法
找一名计算机操作比较好的同学坐在教师机上(教师机带投影)与其他同学听我指令进行操作。比方讲到word文档编辑时,我先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让他们输入近100个汉字。然后分步讲如何插入图片,插入艺术字,设置背景颜色。学生一步一步跟上口令操作,不太明了的可以看投影幕上演示性操作。这样教师更容易了解到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学生也向是被老师扶着走路一样,虽然步履蹒跚但满怀兴致,对知识不是停留在理论的理解上,而是掌握的更扎实!成功感是自主参与学习的激励机制。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绩效的肯定或否定的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等等。所以,课堂上,特别是在学生上机练习时,应该及时把握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和肯定。所以在练习文档的润色时,讲明若有比较好的作品,将会打印出来以作鼓励。这样事先给予刺激,练习指导过程中看到有个性的、创造性的,马上加以表扬和鼓励,以便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七)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
研究性学习方法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一种新教学模式。要允分利用信息技术及互联网络优势,拟定部分适合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指导学生自主收集资料信息,研究、学习、分析、总结,以达到提高学生信息分析处理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心得体会8
随着教改以及有效教学的深入,国家对信息设备的资金的大量投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信息技术如何融入课堂,这对全体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得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出现了捉襟见肘的现象,或者说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出现了难以化解的矛盾,下面我就如何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谈几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教学理念。
1、利用网上学习交互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步骤,都是教师事前安排好的,学生大多处于被动地参与。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优化整合,可以更好的创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交互式学习环境。留给学生自主权、选择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实践活动。让课堂富有吸引力,实现人机交互,师生、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刺激多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利用可爱的动物卡通、动听的音乐强烈的刺激学生的视听器官,引出的.问题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了孩子在整堂课中都积极动手、动脑,以探究他们的好奇心。最后巩固练习环节教师大胆创新,将其设置成动画。通过师生互动,帮学生找出他的错误。整堂可看、可听、可说、可操作,脑、眼、耳、口、手并用,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让一节抽象的课堂“活”起来。
二、固守传统之忧与现代信息技术滥用之患
1、传统思维定势的形成,限制教育的进步与发展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上,学生只记结果而不研究结果如何得来;只听不思、唯书至上、为师独尊等。这些传统的习惯极大地影响者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成为批判、探究精神发展的瓶颈。
传统课程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有效提高学生的素养、创新能力,具体表征为:
(1)、课程内容陈旧,过于强调学科体系,脱离社会实际。
(2)、课程实施基本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课程管理统得过死,难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学生的多样化要求。
2、现代信息技术过度滥用,束缚教师课堂设计能力。
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同时,缺乏专家和相关理论指导,缺乏合适的网络课件或工具平台,会使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本身难以系统化,显得零敲碎打。若教师自制课件,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反而耽误自身的教学任务,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为了“赶上”教学改革步伐,有的教师上课,不论什么类型什么内容的课,也不管合适不合适,一堂课从头到尾,不写一个粉笔字,全用电化设备打出来,似乎这才有新意,才符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精神。而教师一节课的主要任务只有不断点击鼠标,挖空心思的让学生围绕事先设计好的课件运行流程转。更有甚者,一些公开课、观摩课,几乎演变成了各种电教实力、电教手段的大比拼,而教育教学的灵魂——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品格的塑造等人文素养却荡然无存。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优化整合——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
1、教学设计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优化整合。
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揣摩,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有的教师则真正懂得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一比较,便凸现出某些教师的教学设计,真正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分小组统计家庭垃圾袋、一次性筷子、自来水和电的使用情况。上课时,生与生、组与组之间交流统计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得出垃圾袋滥用带来的“白色污染”,浪费木材、能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利用一定的手段,呈现信息、分析原因、解释所用的查询策略,并根据不同成员提供的信息,自主运用不同的统计图(表),对自己认知结构进行重新建构。这种组内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师生互动等网络多向互动方式,极大地扩展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自主性。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加强学习,用适应现代教育的信息技术武装教师的头脑
在现代社会中,广大教师要学好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念,要注重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同时还必须要加强学习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创造高质量、高效益教育的迫切要求。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要以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和教学的基本素质提高为起点。教师只有努力适应时代的要求,具备适应现代教育的综合素质,并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信息素质不断提高,推广信息技术,最终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因此,学校应该逐渐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养,学校可利用备课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和班班通教室加强对老师的信息技术的培训。从最基本的计算机认识开始,到会使用幻灯片制作简单的课件,通过网络搜索素材,保持更新,加强学习与沟通及动手实践,应用到教学中去,从而加强对计算机的使用效率。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心得体会9
当今,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的腾飞猛进,信息技术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交流中,已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为人类各种能力的提高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逐渐实施的过程中,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教学设计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优化整合。
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揣摩,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有的教师则真正懂得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一比较,便凸现出某些教师的教学设计,真正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分小组统计家庭垃圾袋、一次性筷子、自来水和电的使用情况。上课时,生与生、组与组之间交流统计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得出垃圾袋滥用带来的“白色污染”,浪费木材、能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利用一定的手段,呈现信息、分析原因、解释所用
的查询策略,并根据不同成员提供的信息,自主运用不同的统计图(表),对自己认知结构进行重新建构。这种组内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师生互动等网络多向互动方式,极大地扩展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自主性。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要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好信息技术的必要性。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要具有认真踏实刻苦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成为新时代的新型人才。作为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教学整合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意义深远。在实践探索中,我们要在借鉴外来精华的同时努力探索适合本国的整合方法,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层次整合!但在实施过程中,必将带来课程内容、教学资源以及学习方式的变革,我相信,通过我们所有优秀园丁的实践探索、不懈努力,必将取得丰硕成果。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心得体会10
目前,许多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游戏入门,自觉学习。
首先小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其次,学生喜欢利用电脑绘画;绘画比较容易学习,让学生从比较容易的学起,而且是从兴趣方面击起他们的求智欲,这是一种把兴趣和学习结合的一种好方法。而且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还能培养他们美的情操!
二、直观教学,加深记忆。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教学“认识键盘”时,我先提问空格键、换档键和backspace键有什么特征?”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空格键上没有任何一个字符,其主要作用是输入空格。同样抓住换档键上有向上的箭头,其主要作用是来输入上档字母。还抓住backspace键有向左的箭头,其作用是筛除光标前面的字母,相当于咱们平时用橡皮擦写错的字。用这样的方法,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记忆。
三、自主学习,不断创新。
电脑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我们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如在教学powerpoint的超级链接时,老师先让学生演示没有链接的作品,接着提问:现在只能一张张按顺序演示,那么你能任意播放指定的演示文稿吗?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有的学生讨论、尝试,有的学生在看书寻找,有的学生在使用帮助系统(在教学word时就教了如何使用帮助系统)同学之间也不由自主地互相帮助起来。最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超级链接的方法。利用电脑本身自有的特点,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味。如教学完画图软件后,可以让学生自由创作作品;教学word的插入图片时,让学生进行诗配画的`创作;在低年级教学“金山画王笔”时,那美丽的图案使学生感到无比新奇。讲解了如何操作后,学生已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组合成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图案。可以说利用电脑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四、整合学科,多面发展。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做到“学有所用”。如在教学word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作文创作、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自然、语文、社会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要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这门课程,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同时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课一定要学会,一定要学好。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心得体会11
通过对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学习,使本人深深地意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正日新月异的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工作与学习方式。教育作为全社会的一个重要领域,当然也不例外,最令人瞩目的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而对于数学,面对21世纪的挑战,学生数学方面发展的愿望和能力最重要的基础之一就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新的数学课程理念的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方法和工具,营造了新的数学学习环境。《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目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因此,作为教育的内容及方式也必须随着改变,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就是通过数学课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信息技术与数学课整合将带来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资源的变革,使数学教学融入了现代的教育思想观念与教育艺术,使数学教学真正实现改革。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的整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新课程标准下改革与探索的重点。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及现代的教育理念与观点,克服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取长补短,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习兴趣,促进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下面就谈一谈本人利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之一。但是传统教学的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工具有限,使得本来就抽象的数学更加枯燥,越来越多的学生没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老师们也逐渐发现数学学困生越来越多,整体接受数学的能力也越来越差。以前的课堂教学,我都是通过口头表述来进行组织教学,难以展现真实的生活情景、更别说激起学生的兴趣。而自从学校有了多媒体教室了以后,每当学生进入多媒体教室的时,他们的心情往往非常愉快,兴致也很高,他们被周围的环境、先进的教学设备所吸引。教师要将这种兴趣及时引到教学内容上来,而通过信息技术就能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景。有了兴趣,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观察、探究、从而有所发现,教学效果也随之提高。
例如:在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教材要求统计某路口在10分钟内各种机动车辆通过的数量,并制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如果只通过我的表述是难以描绘这一场景、营造学习氛围的。于是,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演示一幅情景交融的画面,让学生非常直观地看见一辆辆的摩托车、小汽车、大客车、载重车通过路口,学生的学习兴趣顿时高涨,充分体现到实践收集数据的真实感,从而轻松的投入到学习中去。看到学生兴奋的样子,我也为信息技术优化了我的课堂教学而深深感动着。
二、巧借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比如“探究性活动:镶嵌”,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景阶段,教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在教师的启引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各种问题,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特别一提的是,教师提供了边长相等的3—24边正多边形,配上不同颜色,鼓励学生设计
一、二个地板的平面镶嵌图,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排列出的图案千姿百态,有些图案大出教师意外,很有创意。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增强了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但又是具体的;是静止的,但又是动态的。教师呈现的空间是有限的,但知识反映的内涵是无限的。而体会知识的具体与抽象,静态与动态,有限与无限往往是数学课的重点和难点。在传统教学方式中老师都是通过一张嘴、一只粉笔、一块黑板把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是被动的接受数学知识、机械地记忆、大多只是通过不断的模仿运用才掌握数学知识的,对于数学知识的来源和形成过程无法亲身接触。而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决定了它往往难以想象、理解,利用多媒体可以将静止知识动态化,可以使知识、学生的思考过程具体化、形象化,从而达到使学生领会、突破难点的目的。
比如,使用《几何画板》这个数学教学软件,该软件功能强大,能方便地用动态方式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既能创设情境又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所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从害怕、厌恶数学并乐意学数学使学生获得对于这些现象的体验并对知识进行组织,如椭圆,抛物线概念等等。让学生通过做“数学实验”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不仅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现象能力和数学能力得到较好的训练,而且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
借助几何画板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如对“轴对称”概念的讲授,教师可以先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一只会飞的蝴蝶,这只蝴蝶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够让同学们根据蝴蝶的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现象很快就理解“轴对称”的定义,并受此现象的启发还能举出不少轴对称的其他实例。这时再在屏幕上显示出成轴对称的两个三角形,并利用几何画板的动画和隐藏功能,时而让两个对称的三角形动起来,使之出现不同情况的对称图形;时而隐去或显示一些线段及延长线。在这种形象化的情境教学中,学生们一点不觉得枯燥,相反在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下他们会始终兴趣盎然地认真观察、主动思考,并逐一找出对称点与对称轴之间、对称线段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就很自然地发现轴对称的三个基本性质并理解相应的定理,从而实现了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四、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上花费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学生仍然感触不深,易产生疲劳甚至厌烦情绪。而计算机具有动态演示功能,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一旦恰当地加以运用,就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协调作用,轻易化解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弄懂的重、难点问题,从而达到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二次函数的性质是初三阶段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如何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并能熟练掌握二次函数y=ax2+bx+c的性质。我采用了《几何画板》软件来探究二次函数的性质,形象直观。本节课上我先让学生利用基本方法和步骤在草稿纸上画出二次函数y=x2+2x+3的图象。这是学生能掌握和理解的基本方法。接下来我再利用几何画板将参数a,b,c输入1,2,3。将电脑上所得的函数图象与学生自己所画的图象进行比较,进而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当然,本节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并不是函数图象而是让学生清楚明白地了解二次函数的性质。我在“操作类动作按扭运动参数的属性”对话框中,将参数a变化由“1到—1”,引导学生观察图象不同的变化。这样学生便能非常清晰直观并迅速地观察出函数图象不同的变化。“参数h变化和参数k变化,图象分别会怎样变化?”我将这一问题抛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发现与总结。这节内容我就利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在几何画板软件的帮助下,将参数改变而引起图象的改变的动态过程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这种动态的模拟不仅解决了数学教学中的难点,让学生感受到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优势
五、创设悬念,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增设疑问,巧设悬念,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究问题,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提供一个便于学生探讨的环境,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如:“用一个平面去解正方体,得到的截面是几边形?”,对这个问题可以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随着平面的位置变化,截面的形状也不断发生变化,并在变化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究截面的形状根据什么性质确定,这样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解决新问题,并能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的问题。
六、巧借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比如“探究性活动:镶嵌”,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景阶段,教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在教师的启引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各种问题,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特别一提的是,教师提供了边长相等的3—24边正多边形,配上不同颜色,鼓励学生设计
一、二个地板的平面镶嵌图,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排列出的图案千姿百态,有些图案大出教师意外,很有创意。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增强了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进入数学教育教学领域是必需面对的一个现实,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应以新的姿态去迎接这场挑战。应该注意到的是计算机手段与传统媒体教学完美地结合显得十分重要。不是信息技术用的越多越好,计算机作为有效的辅助工具是为教学服务的,要把它用的恰到好处。传统教学的优势应该保留,如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及时交流,教师组织起来的探究问题的活跃氛围等等。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信息技术计算机多媒体与传统媒体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得我们的课堂更活拨、更生动、更有效。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心得体会12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邯郸市电教馆在市二中组织的《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优质课培训会》,受益匪浅。本次培训活动共包括两场专家讲座、六个现场案例展示以及研讨交流和专家点评。
开班仪式上,省电教馆研究部主任王玉芹阐述了举办本次培训活动的重要意义,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东北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后唐烨伟做了《信息化2.0背景下教育变革与创新》的讲座。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全国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展示与培训活动组委会办公室主任钟卓对什么是智慧教育、智慧课堂是什么样的、怎么构建智慧课堂、整合点怎么诊断、在教学中如何应用信息技术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讲座。
精彩的报告迎来台下教师们一阵阵掌声,六位获奖教师的课堂教学案例,为我们展示了实实在在的课,使我更进一步地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不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在整合时决不能一概而论,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际整合中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再结合各门相应学科的特点建构出多种多样、实用有效、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这次培训使我感触最深的是丛台区实验小学的徐银增教师展示的科学案例《物体传声》,使原本抽象的物理知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生动,丰富了课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应用课件进行演示的辅助教学,而应该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课程的“融合”。信息技术不再只是演示媒体或工具,而应该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无处不在。在课堂上不一定要有华美的课件展示,教师也不要过多地板书、讲授和满堂灌,而是把教师的“讲”让学生的积极参与活动所代替,使学生由“听讲”、“记笔记”的学习方式更多的变为观察、实验和主动地思考,以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从而实现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的目的。
通过参加本次培训,不仅让我明白了如何设计、制作一节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的课例,同时还认识到了实施智慧教育、构建智慧课堂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希望通过对“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教学理念的理解与摸索,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运用网络等教学手段,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呈现给学生一个交互化、信息化的课堂。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心得体会13
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成果,已经走进了社会的各个领域。语文教学作为社会的一个领域,当然也不例外地享受着这一成果带来的喜悦。它那声情并茂,色、情、景水乳交融的效果,创设了优美的课堂情景,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实践证明,信息技术是现在以及将来的教育教学中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并且越来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领域引入这种辅助教学后,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拓宽了学生的时空观。同时通过知识形成过程的充分展示,促进了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内在因素,发挥了主体作用,从而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听、说、读、写、做的能力。
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把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渴求知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的地步,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感兴趣才能有激情。一直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只是停留在“说教”这一层次,手段单一,方法老套,教具不多,很难培养学生兴趣的稳定性、持久性,更难使学生真正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然而,利用计算机图、文、声、像、动并茂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通过信息技术将数据、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有机集成在一起,进而展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使抽象的图形、数字,呆板的文字,变成赏心悦目的画面,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的刺激,有利于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利用计算机形象、直观,化静为动的特点,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但有难易之分。现代信息技术以直观、形象、具体等特点弥补言传之不足,成为突破难点的“爆破筒”,增强学生的兴趣。由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介入,在阅读教学中改变了逐段讲解的“段段清”,以及以“训练点”为中心忽视语言学习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化静为动的特点,为课堂教学排疑解难。
三、不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无助于小学评语文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以其巨大的容量、更丰富的表现形式、更直观的感受迅速得到人们的青睐。传统教学下的语文教师在备受指责的困窘中似乎看到了曙光,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观摩课的应用中,效果极佳,无可挑剔。但是,也有个别语文教师走向了极端,不能恰当地使用现代技术。
1、过分依赖现代信息技术,将一些浅显易懂的内容复杂化。我们看到不少老师,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像信息,把一堂公开课,用图文声像几乎武装到了牙齿,恨不得课堂的每一步骤、每一环节,一举手、一投足,都有声像、图文来配合,本来用几句话、几张图片或简单的手势语就能让学生清楚、明白的地方,却不分青红皂白,非要用多媒体替之,好像没有了这些现代化手段就不能称之为一堂课了,只是一味追求直观性,追求缤纷华丽的效果,由于过于花哨,实际的效果却是干扰学生注意力。当每播放一首曲子,每闪现一幅图画,学生都会新奇好几十秒,甚至半分钟、一分钟。而学生本应放在课文内容本身的注意力却被转移了、耗散了,电脑成了插足的“第三者”。学生除看到了几个好看的画面,记住了某个事物个别的、零散的.特征外,一无所获,根本没有思考活动的参与,容易造成学生思维上的“依赖性”“惰性”,从而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
2、没有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归纳,盲目的拿来主义。
现在市场上、互联网上的资源很多,有心者自然可手到拿来。于是,很多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只是把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相关网页资源提供给学生,把大量素材性资源罗列在一起,这样,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习获得的都是无层次、无系统、针对性差的素材性资源。
以上就是我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对当前处于发展阶段的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几点体会。虽然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但是,我们应该明确现代信息技术永远只是辅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效果的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技术必须把握“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并以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为轴心,这样,才能发挥其最佳效益。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心得体会14
当今,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的腾飞猛进,信息技术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交流中,已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为人类各种能力的提高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逐渐实施的过程中,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揣摩,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整合,为课堂教学创设了特殊的意境,使原本抽象的过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生动,丰富了课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可见,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互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应用课件进行演示的辅助教学,而应该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课程的“融合”。信息技术不再只是演示媒体或工具,而应该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无处不在。在课堂上不一定要有华美的课件
展示,教师也不要过多地板书、讲授和满堂灌,而是把教师的“讲”让学生的积极参与活动所代替,使学生由“听讲”、“记笔记”的学习方式更多的变为观察、实验和主动地思考,以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从而实现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的目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化抽象为具体学有所悟,而这恰恰是他们自主探究的结果。通过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教学理念的理解与摸索,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运用网络等教学手段,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呈现给学生一个交互化、信息化的课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广阔性和互动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用于实践,勤于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成为新时代社会下的创新型人才。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心得体会15
随着信息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国的教育改革也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不再一味地接受。要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会认知世界的途径,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要求教师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有进一步的研究,要应用信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
(一)理论基础
融合是指运用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不同但有关联的事物,通过动态组合的方式融为一个整体的理论与实践。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等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实质是要学生学会进行数字化学习。
数字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利用数字化信息资源,以数字化方式进行学习的过程。它包括三个进本要素:即: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学习方式。
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的变革:
1、信息技术引发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
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文本)中的文字、静止图像以及教师语言变革为超文本和网络环境中的声、像、图、文综合的动态的资料集成,可以随时选择。
必要条件:具备适当的硬件和软件。
优势: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
2、信息技术引发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与是否采用信息技术无必然的因果关系,而取决于使用信息技术是否得当。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教学有利于自主探究,分层教学、个别化学习、合作习。
必要条件: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不能变“人灌”改“机灌”
优势:数字化学习改变了时空观念,对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已经变得无围墙界限,人类将从接受一次性教育向终身学习转变。在数字化环境下,学校教学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合作性和创造性。要使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作业协同化,要把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作为学习的培养目标。
3、信息技术引发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学习方式变革必然引起教师角色的转变,从“讲解者”变为“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解疑者”、“共同探究者”。
4、信息技术引发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改善以往的知识运送单向模式,而变为多项即从“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变为“师生和谐、平等”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实现一位教师可与多个学生交叉互动,远距离交流,即时反馈与矫正。
总之,通过这次自学感受颇深,自身的理论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对现代的教育教学理念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对自己今后的教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引作用。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策略研究
【摘要】小学生以形象认知为主,而多媒体信息技术能以视频动画等方式将抽象的知识以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一方面,吸引学生兴趣;另一方面,扩充课堂知识容量,降低学生认知难度,有效提升课堂效率。从教学实践出发,对怎样巧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深度合作进行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 信息技术 深度融合 以生为本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深度融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课改新理念,所以,当前多媒体信息技术已然成了不可或缺的教学工具,对活跃小学数学课堂,扩充教学容量,提高小学认知速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鉴于此,我们就借此文,结合教学实践说一说如何让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深度合作,来提升教学效率。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意义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传统的数学教学多停留在教师照本宣科地说教,学生听讲后做练习的模式。这样的模式属于被动灌输,而小学生抽象思维不完善,多以形象认知为主,所以他们会感觉课堂乏味,逐渐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
而借助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就可以以形象的方式呈现出具体的数学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兴趣,还能带入到具体情境,让孩子们体验数学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形象认知和切身体验,能第一时间将知识转化成能力,达成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同时,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还为协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教学过程中通过将校本教研材料或者是导学案,录入信息化,便于同学们在自主预习和探究的过程中及时参照,以此来实现资源共享,打破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提升认知效率。具体操作中,我们首先要搭建一个交流平台,或者是微课视频专题录制,这样不但能给同学们提供展览演示、论坛交流、成果体验的学习和体验机会,还能在遇到问题时通过模块化的微课讲解进行自主探究。其次,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独特优势,让信息化环境下的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增强,教学方式与教育模式创新不断。总的来说,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整合,契合了学生以形象认知的发展规律,也给他们提供了自我探究和展示的平台,让数学教学更多元化,全面保障同学们体验数学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得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二、如何完善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深入融合1.激发兴趣,提高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结合这两个认知特点进行知识整合。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的理论说教和题海战术,能借助多媒体将数学知识以形象的方式和情境展示出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生成和互动中来。
比如,我们在教学《图形的变换》内容时,传统教学除了口头的说教,就是让同学观看教材上的图示。这样不但扼杀了学生的兴趣,大大的限制了学生的认知空间。而借助多媒体,我们可以以形象的方式给孩子们展现更多的图片,如战国时期精美的铜镜、唐代的花鸟纹锦、青花瓷等。还可以以动画的方式,给同学们展现一些图片,旋转和对称所产生的效果。这样的认知方式形象、灵活,能有效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课堂参与度高。再如,学习《图形的变换》中的“欣赏设计”时,我们可以鼓励孩子们动手制作图形,然后以多媒体的方式给大家一一展示,不但满足了学生的形象认知,还能强化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值得借鉴。可见,多媒体展现知识的手段比较多,教学过程中只要抓住学生认知针对性的整合教学内容,就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认知效率。
2.动态展示,破解难题
数学知识有很强的逻辑性,为了让学生体验整合逻辑变化,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动态演示。多媒体动画能将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让学生认真观察和体验其生成和发展的过程,完善认知链接,生成理解和运用能力。
例如,在学习《容积和容积单位》的例6时,以前的课堂教学法是通过量杯的图来进行数学教学分析。然而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理解总是落后一个维度,不能生成深刻印象。借助多媒体,我们可以以动画的方式进行展示:视频展现量杯画面,然后放入一个适当大的物体,同学们就能看到量杯的水面上升。很显然得出结论:水面上升的那部分睡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这其实和课前讲的“曹冲称象”的故事原理一致,我们还可以返回来展示这个故事动画,?学生深层次理解,这样的方式比口头说教显然效果好得多。
除了几何类问题,数字类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动态展示而形象化。例如,学习分数和比例后,许多同学在应用题中无法区分他们之间的区别。我们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展示:①一根绳子长2米,剪去1/3米,还剩多少米?②一根绳子长2米,剪去1/3,还剩多少米?……只通过字面理解的话,这俩题同学看不出破绽,那我们就通过多媒体演示,同学们就会形象认识到:第一题的1/3后面带有单位米,是确切的长度,所以剪去后还剩下5/3米;而第二题中的剪去的是1/3这个比例,也就是剪去了2/3米,所以剩下4/米。通过这样的演示,同学们会豁然开朗,认识到此类问题中的数量逻辑关系,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法门。可见,通过多媒体动态演示,不但让孩子们形象认知几何空间关系,还可以让孩子们捋顺数量关系,不亦乐乎!
3.模拟仿真,迁移过程
模拟仿真技术的运用主要是要依靠数学软件,利用计算机上数学软件我们只需一两分钟就能画出动态仿真的图形。教学过程中,很多几何图形,如果我们在黑板上画的话,不但浪费时间,还不容易画标准,无法产生直观、形象的认识。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数学软件,给同学们生成标准的数学图示。比如,圆锥体,圆柱体……等立体几何图形,展开后是什么图形?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我们还可以在关键内容处设置反复闪烁。
在解决实际性问题时,也可以给同学们用多媒体来形象展示,启发理解。比如,在教学最大公因数时,有一个实际性问题“为长16dm,宽12dm的室内铺长方形地砖,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边长最大是几分米?”这样的问题,对于形象认知为主的小学生都感到困难,他们既缺乏装修经验,也缺乏实际想象力。这时,我们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来模拟具体情况,帮小学生建立形象认知,让他们通过观察和体验完善抽象表达到形象认知的过程。具体操作中,可以边演示,边启发学生如何综合分析地板砖长和宽的相关性问题,如何找出共同的因数。如果不确定的话,还可以将自己的方案以模拟的方式呈现一下,这样便于发现不足,及时弥补知识漏洞。客观地说,小学数学课堂的探索性是师生在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中,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模拟技术,能够让学生关注实际数学问题发展的全过程,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生成最大的认知效能,值得借鉴。
三、总结
本文是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怎样巧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整合的心得体会。总的来说,学生的课堂的主体,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主体有针对地整合教学内容,让数学知识以形象、灵活的方式呈现出来。而多媒体有集合影声于一体的优势,正好符合了形象展现数学知识的能力,所以教学过程中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展现更多的数学知识,吸引学生完善更深的数学探究,我们要注意科学运用信息技术。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手段,它不能完全取代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所以切记滥用。
参考文献:
[1]胡建琼.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08).[2]王俊.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思考[J].教育,2016,(12).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与研究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与研究 1.教学设计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优化整合。
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揣摩,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有的教师则真正懂得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一比较,便凸现出某些教师的教学设计,真正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2.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
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要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好信息技术的必要性。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要具有认真踏实刻苦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成为新时代的新型人才。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也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出新型的„主导一主体相结合‟课堂教学结构”。
“三段式”教与学是把教与学的过程划分为三个部分,课前、课上和课后。如果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来划分,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后反思,学生的自主学习(预习)、课堂学习、知识拓展与延伸,因此把它称作网络环境下“三段式”教与学
“三段式”对学生而言,“课前”就是学生根据教师网络学习空间提供的“导学案”,合理地利用课余时间,预习新知、自主学习; “课上”就是利用课堂有效的时间交流预习、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其他同学和教师那里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后”就是学生完成所学知识的巩固,并按照教师的要求利用网络实现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当然这些拓展和延伸的内容要有梯度、有层次,既照顾全体又照顾个体。
“三段式”解决了传统教学的弊端,把更多的时间还给了学生,学生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人。
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基本都是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来实施,很少照顾到学生的预习和知识巩固与延伸,所以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利用课外时间学习。课堂教学仍然是信息技术应用的主战场,应该尽可能让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真正发挥作用。
教师的教学反思、学生学习体会、知识巩固与拓展延伸,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在教师或学生的空间,师生可以互访,并可以实时交流沟通。“三段式”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案例之一,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结构,构建出了“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所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还要靠广大教师的不断实践和摸索,真正探索出适合自己的“融合”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