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讲座:绿色诗歌鉴赏
讲座:绿色诗歌鉴赏
——赵谦翔
无论生源怎样,教师教学的思路必须正确,下面是北京教学时学生的作文:(略)语文教学应该联系生活 ,不能联系生活,则是死教育,活教育必须联系生活。因此我第一次把这首《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引入课堂。从小学开始,就应该对语文含英咀华,咬文嚼字。现在的教学,尤其对语文文字的咀嚼训练太少。作文应该咬文嚼字。多读名著,多做读写训练,任何课文都可按照这样模式上课。课文结尾都有自己的点评,对学生与教师都是一个提高.另外,教学虽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该讲的一定要讲透。
“绿色诗歌鉴赏”是相对于“灰色诗歌鉴赏”来说的。灰色诗歌鉴赏基本做法是模仿中考题型,编写大量试题,把学生纳入题海,治标不治本的浮躁之举。这种做法至多只能培养学生的答题技巧,而在培养真正的鉴赏素质上毫无意义。例如,《早辞白帝彩云间》,写一句话此诗表达的思想情感,学生写的各不相同。虽说一千多个读者一千多个哈姆雷特,但鉴赏应立足于客观意境的适当想象。比如有人把红楼梦里的贾宝玉鉴赏成薛蟠,这是不可以的。贾宝玉是个多情公子,而薛蟠可是一“流氓”,同样,林黛玉也不可鉴赏成妙玉。绿色诗歌鉴赏中的含英咀华不是这样的。再举一例,有这样一首诗,“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梅”。提出一个问题,梅花是托物言志,从中可以看出梅花是——、——的形象。22个学生当中有12个说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我是从墙角入手讲起的,墙角跟院子的中心相对,是受人冷落的地方。梅花开在墙角,意味是王安石不得志被贬官的时候,说明王安石的处境受人冷落。有的同学认为凌寒是一个词,寒冷的意思,凌是动词,侵犯的意思,这里不是侵犯严寒而是冒着严寒的意思,动宾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人身处逆境,面对打击还在抗争。独自开,有两层意思,百花怕冷都没有开,只有它自己一个开了或者同是梅花,别人没开,它自己开了。应有暗香来,遥知不是雪。这是倒装,身处逆境,坚持抗争,坚贞孤傲的形象。也就是说,要结合语境来回答。若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梅花诗,应该这样写,行踪数枝梅,迎寒独自开,遥观不是雪,幽幽送香来。迎寒而不是凌寒,送字尤其看重奉献。课外就应该这样讲诗。所以说,诗歌鉴赏一定要含英咀华,具体分析,不能脱离语境,高空作业。韩愈说过,养其根而俟其实。根是指学生的审美兴趣,审美习惯,实是指学生的审美素质、审美能力。只有素养深厚,才能在人生的舞台上挥洒自如。
含英咀华的第一步是口诵。口诵作用是感知诗的声调美、押韵美、节奏美。声调美即平平仄仄,押韵中的韵脚若是训练久了学生就会感受了。五言律诗的节奏是整齐的,词很多是不整齐的。这里虽然不考,但可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素质。教师在教学中绝不可越庖代俎,平时可多背对偶句,训练时间长了,学生自己就有这个对偶的感觉了。有时高考也会考对联,这就需要学生有这方面的能力素养。并且这方面的训练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与诗人的心灵碰撞。第二步是心为。心为是为了感受诗的情趣、理趣。沉静浓郁韩愈绿色鉴赏强调发挥学生的强烈的自主意识,强调自主多元的解读,力求富有创意有个性的评述。所以教师教学不能让学生一味做出标准答案,使之成为冰冷枯燥的语言乱码。当然,绿色鉴赏是客观与主管的结合,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极端。
第三步是咬文嚼字,跳出诗境。如不修炼咬文嚼字功夫,少做断章取义的标准化试题,多做原汁原味的鉴赏诗歌,才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我们通过鉴赏诗学习语文、作文。
熟读成诵入师门,因人因事索诗魂,查物辨果识意象,含英咀华品新味。悟情悟理得意趣,跳出庐山识面目。
表现在唯命是从于高考指挥棒。只重应付考试,不重培养素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一言以蔽之:教本、学本、考本,惟本至上;编题、答题、讲题,唯考是图。灰色诗歌鉴赏是指使学生摆脱了“假、大、空”、“一凑、二抄、三套”的灰色作文的束缚,使他们从灰色污染的桎梏中解脱出来,放飞到现实生活中历练悟性、开发灵性,使作文成为他们“完善人生的健身器”。“绿色作文”,使学生眼观四海云水,耳听五洲风雷,实现了“作文”与“做人”的统一。,例如一家长拿着学生的作文“教死书”,只教语文之“毛”,不教语文之“皮”;“死教书”,“满堂灌”,“题海战术”;“教书死”,自己变成“教书匠”,学生变成了“解题机”。本以为起早贪黑的陪读,口若悬河地灌输,牺牲节假日的奉献,这就是“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如今看来只能是:舍本求末!缘木求鱼!南辕北辙!于是,他暗暗发誓:再也不能那样活!而作为重要文化载体的语文教学,其德育被架空了,美育被抹杀了,人文被淡化了,而强化了的智育也被扭曲了,这就导致了学生理想模糊、视野狭窄、文化肤浅、心理脆弱,最终连语文学习的兴趣也荡然无存。因此,赵谦翔发出呐喊,必须勇于打破“一切服从应试”这种一统天下的局面,把语文教育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绿色诗歌鉴赏
清华附中关门弟子
拳拳吐真言,句句爱母语。
1.谢谢赵老师的两年教诲,劣徒做七律与恩师作别。
别恩师
王亚琛
适逢早春露锋芒,恰遇晚秋怀痴狂。两年细雨润锈铁,数载清风净心房。今朝林间射猛虎,明日风里斩豺狼。
只待十年再相聚,定是华夏绿苍茫
2.敬爱的赵老师:学生肖昀袆谨以这阕词作为“再见礼”,感谢两年来您对我的鼓励和
批评,并祝您在今后的日子里,延续辉煌!
浪淘沙 致赵子
秋霜染鬓边,激情犹燃,诗意栖居在人间,绿色语文君独到,何必让谦。
试较众比肩,才疏学偏,只赖灵光偶翩翩。
吾将坚持如赵子,会当翔天。
致赵老师
刘捷思
丙戌之年遇老叟,鹤发童颜鬓斑白。
台上授课涵绿意,课下蹬车伴去来。
回想随君第一载,干劲十足学不怠。
名篇佳句口头诵,五律七绝心中怀。
冥思苦想整一日,终成四句笑颜开。
作罢再与名诗比,差之千里又生哀。
纵使名诗千般好,我诗词拙表意白。
慨叹一声重立志,定要诗成传四海。昔日作文很无奈,一头雾水两眼白。文题如锁实难解,才思若栓终不开。暮去朝来至岁末,渐有所得喜增才。行文表意略有成,吟诗作赋也不赖。方欲随君入高三,另辟蹊径闯题海。岂料师生缘已尽,无奈只好说拜拜。种种往事留身后,谆谆教诲记心怀。考试分数虽为重,人生大道不可乖。
2008年7月10日
赵老师:您教我的两年里,我感悟着语文的魅力,提高着自己的修养。我在您行云
流水、天马行空的字里行间,学习着语文;在你激情的课堂、绿色的语文里,热爱着语 文。
如今,我们将与您告别,踏上残酷的高三。两年的师恩,我们不会忘记。您在教我们语文的同时,也感动着我们的心灵,启迪着我们的人生,指引着我们不断前进。您的绿色语文,让我明白了语文果真很可爱。
师恩两载,蓦然回首,已是尽头。
昨日相逢,唯见满城杨柳;
今日离别,无缘再上层楼。
叹光阴如水匆匆流,只是“猪颜”瘦。
潇潇洒洒“猪军”首,激昂斗志何时休?
数得清冬夏春秋,赢不尽生前身后。
纵然是秋霜落满头,您绿色不改常依旧。
第二篇:诗歌鉴赏讲座
古代诗歌鉴赏
第一讲
了解鉴赏中的基本要素
在诗歌鉴赏中我们首先要了解鉴赏中遇到的知识点,这好比是想要顺畅到达终点,就必须扫清前进道路上的各个障碍。掌握诗歌鉴赏中的知识点
一、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尽管对诗歌中的意象不能作机械理解,以为出现在诗歌中的形象千篇一律有固定的含意,但一些意象经过多人的反复使用,已逐渐形成了一种普通认同的含义。例如——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竹:有气节/积极向上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红叶: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梧桐:凄凉/凄苦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舂/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孤蓬:离愁别绪 浮云:离愁别绪
落花:离愁别绪 笛声:离愁别绪
兰:高洁/高雅/君子之德
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昔盛今衰)
岁寒三友(松、竹、梅):象征人高洁的品格
红豆(即相思豆):男女爱情的信物/爱情/朋友情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羁旅伤感之情
寒蝉:凄清/伤感/哀愁
鸳鸯:夫妇恩爱/感情专一
江水:时光的流越丘/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长烟:征戍之难 落日:征戍之难 孤城:征戍之难 角鸣:征戍之难
霜:人生易老/世态炎凉/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 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桃花:象征美人
玉:高洁/脱俗
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月亮:人生的圆满或缺憾/思乡/思亲
草: 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猿猴:哀伤 凄厉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鸿鸽::理想 追求
鱼:自由 惬意
鹰: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
(瘦)马: 奔腾 追求 漂泊
乌鸦:小人 俗客庸夫 哀伤
沙鸥:飘零 伤感
鸟:象征自由
莼[chún]羹鲈脍:指家乡风味。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
借指思乡之情。
双鲤:代指书信。
庄周梦蝶: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孤)雁:孤独 思乡 思亲 音信 消息 鸿雁:书信——对亲人的思念。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鹧鸪鸟: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 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鸳鸯:指恩爱的夫妇
燕子: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①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②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③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④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
⑤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二、古代诗歌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一)评价主旨类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二)分析手法类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托物言志/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寄寓/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衬托/烘托(用一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渲染(描摹景物以加强效果)对比(目的是突出一方)怀古伤今、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情景交融/情景相生/融情人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绘声绘色
(三)语言特点类
勾勒(简洁的语言描写,介绍事物的大概)
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描绘人或动物行为举和心理)
诗情画意(语言优美、形象)
穷形尽态(相)(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四)语言风格类
行云流水(语言自然流畅)
形神兼备(对人物外貌、形状和情态、思想、心理l描写都很具体、完备)
简洁/洗练(语言简练利落)
浅显/明白如话(语言通俗、平实,不雕塑饰,不修饰)
明快(明白通畅)
质朴无华(语言不追求华丽)
淡雅(着色素淡雅致)
词藻华丽(用词色彩华丽)
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
【解题方略】
诗歌鉴赏题的解题方法实际包括阅读方法和答题方法两个层面。
一、阅读方法
要能准确全面地回答后面的题目,就必须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像读一篇文章一样,读懂一首诗,也有它相应的方法和步骤。
1.研究诗题,挖掘信息。
.
我们读一首诗,首先看的是诗歌的题目。题目高诗歌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时我们可以从题目中得到诗作的时间、地点以及相关内容。这些信息,有时又是理解诗歌内容、思想感情必不可少的提示。如陆游的《雹旱方甚,七月二十八夜忽雨,喜而有作》:“嘉谷如焚私草青,沉忧耿耿欲忘生。钧天九奏箫韶乐,未抵虚檐社雨声。”这首诗的题目比较长,但通过题目,我们明白了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秋旱忽雨)以及所表达的心情(喜)。这样,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关心农事同情老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就很明白了。再如1998年全国高考试卷诗歌鉴赏题,选的是贾岛的一首诗《题李凝幽居》。题目中的一个“幽”字透露出很多信息:环境的幽静、李凝的身份等。这些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有很大的帮助。阅读唐朝诗人朱庆余《近试上张办郭》:“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归走婿,画眉深浅入 时无?”不抓住诗题中的“近试”,就不得诗歌的要领,还以为真的是说洞房之事。首先要注意题目,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提示性:象杨炯的《从军行》、李白的《越中览古》《送孟浩然之广陵》、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杜甫的《春夜喜雨》等等。
如2002年高考题《春夜洛城闻笛》,我们可以发现标题给出了时间、地点、事件等信息。而陆游的《剑门道中遇微雨》,同样可以给我们这些信息。有了这些信息,我们稍微思考一下:作者为何而写?写的是什么?便可把握主要方向。
2.关注作者,寻找提示。
在阅读诗歌时,我们一般不大关注作者,这是不小的疏忽。作者,如果是我们熟悉的,可以从作者的风格特点上获得提示,启发思路,对鉴赏诗歌的语言和理解思想感情有一定的帮助。如王维的诗歌,在语言方面,清新自然,诗中有画;在内容方面,主要写山水田园生 舌,特别是清静优美的自然景物。如果考试的时候,选用的是一首王维的诗歌,我们就可以朝这些方面去思考;即使不是这样的风格,这些内容也可以是一种反面的参照和提示,因为“亦步亦趋是模仿,反其道而行之也是模仿”。再如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无论诗还是词,忧郁伤感的多,常用含蓄蕴藉的手法表达思想感情。明白了这一特点,我们在欣赏她的作品的时候,多少能有一些帮助。1995年全国高考题选用的是李清照的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其中错误的选项是这样的:“这首词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念和惜别的一种感伤情绪。”联系李清照的风格特点,感伤是符合的,但“直抒胸臆”却不符合,我们在这一点上存疑,再具体分析词的内容,就可以明证“直抒胸臆”是错的,应该是委婉含蓄。对我们不熟悉的作者,我们要关注注释、题目的题干是否提供了相关信息,不能放过透露作者生平、人格、处境等的蛛丝马迹的信息,借以启发解诗思路。
3.利用注解,获得帮助。
从高考诗歌鉴赏的试题来看,后面加注解的不少。为什么要加注解呢?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①难懂的词语,不加注释,容易形成理解的障碍;②生僻的字,加注解便于识别;③典故标明出处,便于理解;④交代写作背景,帮助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⑤有争议的文字或 理解,以供参考。凡是所加的注解,一定会对诗歌的理解有帮助,我们一定不能轻易放过,要认真阅读,好好利用。如:
阅读下面一首童谣,然后回答问题。
桓灵④时童谣。
(汉)无名氏
举秀才②,不知书。举孝廉③,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注】①桓灵,东汉末年的桓帝和灵帝。(爹秀才,汉代选举人才的科目,被选举者应该是有学问的人。③孝廉,汉代选举人才的科目,被选举者应该是孝敬父母又廉洁的人。
题:这首童谣讽刺尖锐,它反映了东汉末年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思维轨迹:题目要求回答此诗反映了东汉末年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诗后面有三条注解:第一条,“桓灵”是简称,现代的人一般不知,所以加注解;第二、三条,表面是对“秀才„‘孝廉”的说明,它们分别指有学问的人和有孝行的人。但暗含着对比:考取了秀才却不知 书,被推荐为孝廉却和父母分居。具有尖锐的讽刺性。这样,考生就能比较容易地概括出诗歌所反映的东汉末年选才用人名不副实的奇奇怪怪的现象。参考答案:这首童谣反映了东汉末年选拔人才名不副实的奇怪现象。
还有些提示性的信息不是出现在注解中,而是出现在题干中,它们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或表现手法很有帮助,我们要加以利用。如:
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
梅 齐
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 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题:诗人早年曾热心于功名仕途,颇有抱负,然而科举失利,时有怀才不遇之慨。尾联语义双关,“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诗人这样写,含蓄地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愿?
思维轨迹:诗歌尾联所表达的意愿的确隐晦含蓄,如不联系作者的经历,很难理解所以,以补充说明的形式放在题干中,考生可以利用这一提示来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这两句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不甘寂寞孤独,希望能在明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的理想愿望。
4.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的内容。
分析历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所选用的诗歌绝大多数是律诗和绝句。古人非常重视炼字,特别是格律诗。品味诗歌的语言,就是要抓 住那些所炼之字和诗眼,理解句子的含意,进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在前面考点阐释中,已经提到了要注意的一些词语,特别是l 动词和形容词。请看下例:
阅读下面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题: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思维轨迹:这首诗前两句是写景,在品读诗歌的l时候,“萧萧„‘寒声„秋风„‘客情”四个词语是我们必l须注意的,特别是“寒”和“客”,它们是各句的炼字(“客”也可以看作全诗的诗眼)。“萧萧”一词让人联想起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诗句,与后面的“秋风”相照应,浓浓的秋意扑面而来;“寒声”既是自然的声音,与后面的“客情”相呼应,又是诗人内心的情声。
参考答案:表现了作客他乡的孤寂凄凉和对故乡思念的感情。
有些关键词语涉及到用典,语意含蓄,更值得品味。古代诗歌在叙事、议论、抒情的时候常用一些典故,具有某种暗示性,如果不理解它们的含义,就很难明白诗人的用意,也就无法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如: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④欲转千帆舞。仿佛梦 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②有惊人句。九万里 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④吹取三山㈤去。
【注】①星河:天河。②谩:空泛。③蓬舟:蓬草似的轻舟。④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和瀛洲三仙山。
“九万里风鹏正举”一句中的典故出自《逍遥游》 “鹏之徙于„„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里词人借用典明确主旨,展示在困顿、苦闷中以鹏鸟为鉴的决心和气概。如果不了解这个典故的出处和原意,词的主旨就很难把握了。
5.品味诗歌意境,把握作者的感情。诗歌的意境是指作品通过意象组合所描绘出来的
生活图景与诗人主体审美情感融合为一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包括作者的主观情感和客观景物两个方面。我们在阅读欣赏诗歌时如能领会诗歌意境,就能深刻体味作者的情感,从而准确地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怎样品味诗歌的意境呢?
第一,要善于展开联想与想象。
联想与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因素,也是诗歌鉴赏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象思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读到这句诗时,我们自然会在脑海里想象成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这是一种再造想象。然而不止于此,读这首诗,我们也不难想象到,在无比壮阔的自然美的面前,作为自然之子的人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劳动,是 何等的欢乐和美好!这首诗又是一曲多么快乐而又优美的草原牧歌!这“人”的内容在诗中是没有的,这是在诗歌鉴赏中的创造想象的表现。如此吟诵着这诗句,读者就仿佛被带入神奇美丽的北方大草原,领略千里草原、牛肥羊壮的绮丽壮阔。审美的主客体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人和自然达到了最美妙的和谐。
第二,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指经作者运思而有特定寓意的客观物象)。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进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曲子叠用九个名词,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并用巧妙的艺术构思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悲秋夕阳图。暮色中归巢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老马,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情怀。曲中的九个名词正是九个意象,每一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它们有机地组成了密集的意象群,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成为元曲中的绝唱。
第三,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性格。
“诗而有境有情,则自有人在其中”(《围炉诗话》),这个“人”,便是抒情主人公的性格形象。比较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词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诃就能深入地认识这一点。毛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陆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自香如故。”在毛词中,借梅作喻,树立起了伟大战士的英雄形象,而在陆词中,虽表现了受到挫折而不屈节的 I顺,但只是封建士大夫个人奋斗遘挫受侮后的哀怨襁,顾影自怜孤芳白赏的伤感。同是咏梅,为什么创造出了两种迥然不同的意境,折射出抒情主人公不同的形象和性格?原因是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不同,所站的立场不同,诗人的心胸气度不同,品格修养不同,审美标准不同。
6.调动知识积累,寻求相似的比照。
没有一定的诗歌知识的积累,鉴赏就成了一句空话。鉴赏诗歌时,“调动积累”相当重要。
如题目问诗歌的内容,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检索调动我们库存的关于诗歌题材的知识。如题目问意象的含义,我们可检索调动我们库存的关于诗歌意象的知识。
中国诗歌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使得诗歌中很多形象具有了某种稳定的特别的含义,这种形象就成为了诗歌意象。特定意象在诗歌中的出现,使得中国古代诗歌言简意丰、含蓄蕴藉的特点更加突出。历代的诗人们在进行诗歌创作时,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些意象,逐渐使之成为了一种诗歌现象,一种文化现象。历代的诗歌欣赏者在解读过程中不断感知和逐渐认同这种现象,终于使意象的鉴赏成为进入诗歌内在的思想感情的一个重要途径。如梅花凌冬傲雪的风骨,菊花经霜不凋的孤高等等。
如题目问语言或意境,我们可以检索我们积累的鉴赏术语。鉴赏术语具有概括性,运用它可以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同时,恰当运用鉴赏术语,可以使表述更为精确,更切近诗歌的本体。例如2003年北京春季招生诗歌鉴赏题(2):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答案是: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乡,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答案中的“景象”“借雁抒情”“寄寓”等,都运用了鉴赏术语。鉴赏术语包括多个方面。
形象方面:生动、活泼、鲜明、优美、绚丽、明丽、雄奇、峻峭、险峻、雄伟、柔美、意象、意境、明媚、萧瑟、萧条、寂静、清冷、清幽、灿烂、凄冷、凄清、寥廓、辽阔、浩渺等。
语言方面:清新、朴素、雅致、平实、华丽、通俗、幽默、活泼、庄重、简约、简洁、精练、凝练、洗练、含蓄、明快、诙谐等。
表达技巧:渲染、铺垫、铺陈、烘托、衬托、对比、照应、白描、工笔、细节、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夸饰、互文、象征、寄寓、寄托等。
思想感情:愁苦、孤苦、深刻、积极、消极、旷达、洒脱、悲愤、乐观、悲观、建功立业、壮志未酬等。
第三讲
二、答题方法
答题方法,缘于提问考查的方式和指向。不同的考查角度,有不同 的思考步骤和答题方法。比如鉴赏形象题,既可能是考查概括某形象,又可能是分析形象。前者只要说到为止,后者就要找诗句来印证说明。又如,赏析表达技巧题,有的只要求指出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的则还有第二问,要求赏析运用该表达技巧的艺术效果。这就要进行分析和归纳。作者在诗歌中的观点态度,一般是概括题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回答这一问只答对思想感情是什么样的就行了。但如果换成“请结合诗句分析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题就要展开分析。可见,答题方法是千差万别的。我们这里归类介绍几种答题方法,只能从总体出发,提供一些答题思路和步骤,以资借鉴。面对具体考题,应该有的放矢,灵活运用。
1.鉴赏形象型。
提问方式: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l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一形象?„„
答题步骤与要点:
①找到诗中描绘形象的相关语句,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意;
②用精练的语言(最好是鉴赏术语)概括形象的特征;
③结合文章的主旨指出所描绘的形象的表达作用和艺术效果;
④紧扣题干要求,拟写答案。
【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第四桥 萧立之 自把孤樽擘蟹斟,获花洲渚月平林。一江秋色无人管,柔橹风前语夜深。
题:综观全诗,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人物的心境。
【操作过程】
(理解:这首诗的开头显得突兀,出人意外,诗人暗用晋人毕卓“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的典故,为自己绘了一幅旁若无人,傲岸不羁的画像,显得十分潇洒,虽然是“孤樽”,却无“独酌无相亲”的寂寞感。第二句写景,用的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列锦句式,不着一个动词,将近处的荻花、洲渚,远处的平林和天上的明月,构成了一幅幽静的秋夜图,十分洗练而又简洁。第三句令人想起苏轼《赤壁赋》中的一段话:“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问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末句最有情韵,钱钟书先生说:“这一句把当时的景色都衬出来,不仅是个巧妙的比喻。”轻软的橹声犹如人在呢喃自语,既反衬出深夜的寂静,夜色的幽美,也表现出诗人自己心情的轻松愉悦,比刘梦得“桨声咿轧满中流”,韦庄“棹声烟里独呕哑”等,确实技高一筹。)
第一步,找到诗人描绘形象的相关语句,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意。“自把孤樽擘蟹斟”是描写人物形象的句子,“柔橹风前语夜深”是物我相通的拟人化的句子;其中“自„‘孤樽”“柔橹„‘语”等词是关键词语。
第二步,用精练的话语概括形象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傲岸不羁、逍遥洒脱、闲适恬淡。
第三步,结合文章的主旨指出诗中所描绘的形象的表达作用和艺术效果。
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秋天的月夜,诗人泛舟江上,自斟自酌,乐在其中,一个寄情山水、傲岸不羁、逍遥洒脱、闲适恬淡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物心境,虽然孤独一人,并没有茕茕孑立的凄凉之感,而是在橹声秋色中显得怡然自得。
2.鉴赏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l什么样的情感?∥“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幅画在表达感情上有什么作用?”∥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氛围?说说它与诗歌所表达的感情的关系。„„
答题步骤与要点:
①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在忠实原诗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力求优美;
②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或雄浑壮阔,或萧瑟凄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说出景与情之间的内在联系;
④根据题干要求,拟写答案。
【示例】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
回 林景熙
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
题:本诗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操作过程】
第一步,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诗中描写了“荒馆”“秋月”“砧声”“莲叶„‘未眠鸥”等景物。这些景物烘托出一种凄冷的氛围。
第二步,用一句简练的话语分析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诗中所描写的荒馆、秋月,是冷色调的;砧声,沙沙作响的莲叶,不眠鸥的呜叫,是一种杂乱的音响,搅乱了诗人内心的宁静。特点可概括为:幽寂、荒凉、冷清。情境的氛围特点可概括为:凄凉悲怆。
第三步,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种环境中的人应是愁肠百结、乡思无限的,应是孤独、寂寞、伤感的。
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荒馆”“月笼秋”展现了秋月惨淡、客馆荒凉的景象;阵阵捣衣声更是触发起无限的愁肠。尚未入睡的鸥鸟难以入眠,正是愁肠百结、彻夜不寐的诗人的自况。景物描写营造出凄凉悲怆的氛围,从而抒发了诗人异乡漂泊的离愁别恨。
3.鉴赏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结合诗句评析某字的艺术效果。„„
答题步骤与要点:
①首先表明自己的看法;
②用一两句话准确表明该字在诗句中的准确含义;
③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
④适当展开联想和想象,说说这个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等;
⑤根据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示例】
(2007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余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 孤灯隔远汀。
题: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操作过程】
第一步,表明自己的看法。用精练的语言(最好是鉴赏术语)明确指出诗中最精彩的用字,如“穿„数”二字,是诗中的炼字。
第二步,用一两句话准确表明该字在诗句中的准确含义。“穿”字是穿梭行走;“数”是细数。
第三步,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穿”字描写了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的情形;“数”形象地刻画了诗人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的神态。
第四步,说说这些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第五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4.鉴赏诗眼型。
提问方式:某字(词)是全诗的“诗眼”,为什么?∥全诗围绕某字展开,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题步骤与要点:
①指出该字(或该句)在表达主旨中所起的作用;
②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或该句)写了哪些内容;
③分析该字(或该句)在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④根据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示例】
2007年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呜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题: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操作过程】
第一步,突出该字对主旨所起的作用。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写了哪些内容。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鸣蝉将诗人的烦乱心境渲染到极致。
第三步,从该词在诗中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乱”实际是全诗的纲(线索),串联诗人所见、所感、所想的内容,使诗歌内容多而集中。
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 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心境渲染到极致。
5.鉴赏语言风格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答题步骤与要点:
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简练生动等;
②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是如何体现的;
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④按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示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干曲(其一)崔
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题: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
【操作过程】
第一步,用一两个词语(最好用术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第二步,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是如何体现的。“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明白道出;“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把过程和心理展露无遗。感情朴实,流露自然;语言明快,风格清新。
第三步,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首诗刻画了一个素朴直率的船家女形象,蕴涵了作者欣赏、赞许的感情。
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这首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直率的船家女形象。
6.鉴赏表达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与要点:
①准确地指出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
②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③分析作者选用这种手法的妙处;
④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怎样的旨趣;
⑤按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示例】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后面问题。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王实甫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 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 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 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泪痕压旧泪痕,断 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
寸。
题:在这首小令的上阕中,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析。
【操作过程】
第一步,准确地指出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作者在上阕中主要运用的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表现的内容。远景的遥山、远水,勾起女子无尽的回忆和思念,不堪相对;而眼前的杨柳、桃花也同样撩起了她深沉的愁绪:柳绵滚滚使她想起离人的漂泊,桃花灼灼亦使她自伤红颜薄命。景中有情,情寓景中。
第三步,这种手法所表达的诗人思想感情,所传达的旨趣。通过对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女主人孤寂清冷的心境和对离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作者在上阕中主要运用的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抒情方式。远景的遥山、远水,勾起女子无尽的回忆和思念,不堪相对;而眼前的杨柳、桃花也同样撩起了她深沉的愁绪:柳绵滚滚使她想起离人的漂泊,桃花灼灼亦使她自伤红颜薄命。外面景物虽美,却易触发别情,而伴着春风进入闺中,黄昏的雨点又送来一声声凄清冷寂的况味。所举之景,无不触发女主人公离别的联想,不言愁而愁意自见。
7.理解诗句含意型。
提问方式:某句该如何理解?请结合全诗分析。某句包含了哪些意 思?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答题步骤与要点:
①阐明诗句的语表意,并发掘其深层含意;
②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和旨趣;
③紧扣题意,拟出答案。
【示例】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面两题。
看
叶 罗与之
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
题:诗的最后一句“绿影扶疏意味长”中的“意味长”包含哪两层意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
【操作过程】
第一步,阐明诗句的表面含意,并发掘其深层含意。语表意是,看叶比看花更有味。深层意靠挖掘,作者为什么这样说,那是因为绿叶不像鲜花那样生命短暂,它给人的美感是长久的。
第二步,体现了作者与众不同的审美趣味。他欣赏的叶,是扶疏的绿影,是绿叶生命的活力,是叶的本质美。繁花艳丽,只开一时,绿叶素淡,却活力长存。这是一种历尽荣华、渐趋淡泊的人生感悟。不慕繁华、自甘淡泊,这是成熟的人生思考。
第三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一是说,这种错落有致、忽明忽暗的闲雅的景致多么意味深长;一是说绿叶不像鲜花那样 生命短暂。通过这一包含哲理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历尽荣华、渐趋淡泊的人生感悟和不趋附众人的审美趣味。
8.评价观点态度型。
提问方式:有人认为××××,有人认为××××,你的观点呢?//有人认为本诗是表达××××,有人认为则是表达××××,你同意哪种看法?„„
答题步骤与要点:
①明确表明你的观点;
②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找到原诗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理由和原因;
③拟写答案。
【示例】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戏赋云山
辛弃疾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题:有人说这首词是“游戏之作,表达的是逸趣闲情”,有人说这首词是“阐发哲理之作含意深远”。你同意哪种观点?
【操作过程】
第一步,明确表明你的观点。本词是“游戏之作,表达的是逸趣闲情”或本词是“阐发哲理之作,含意深远”。
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找到原诗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理由和原因。一解:作者通篇以游戏的语言写词,词题也明说是戏作,从诗的内容看,也非常逗趣。二解:“戏”是障眼术,实际上是借“戏”抒发哲理:浮云虽然一时遮天,但必然经不住风吹,晴天丽 日必将出现。联系诗人所处的时代和主战恢复失地的理想,不难品出词的深远含意。
第三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略)。
第三篇: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讲座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讲座:咏史怀古诗鉴赏
一、咏史诗的概念
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班固的《咏史》是我国是诗歌史上
有强烈的愤懑之情,《咏史》其二就是左思对门阀制度的强烈抨击,借咏史而抒怀。
《咏怀》其二,全诗共十二句。以四句为一段,可以分为三层。此诗具有奇特而鲜明的结构,层次分明,层层相扣。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诗人之笔从自然落起,传承《诗经》兴的艺术手法,展示了一幅松、苗自然之景:青翠茂密的苍劲之松生长在清冷的山涧之底,盈弱寸茎的小苗迎光于高山之顶。在自然界,草木生长于何处,本也无可厚非。然而,已经习惯了“岩上松,原上草”的风貌的时候,此时此地,高山之苗和涧底之松无疑显得极不协调,以突兀之感形成强烈的对比角度,高低不平,大小不称。这种奇怪的状态呈现在诗人的笔下,其实以比喻的手法描述了现实生活中一种极不公平的门阀专政现象,以生长在不见阳光的“涧底松”喻才高位卑的寒门之士,以吸取太阳之精华的“山上苗”喻才劣位高的士族。诗人以鲜明贴切的比喻,以一个“荫”字真实的反映了当时制度下深受压抑,埋没寒门之才的状况,以自然不公映射了诗人强烈的愤慨之情。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此四句话是本诗的核心所在,诗人以突转的笔锋,一针见血地揭露了现实的残酷。既同前四句相呼应,又递进地揭示了寒门之人和士族人士的地位差异就如同自然界中的松苗之状态一样的不公平,一样的使人寒心。在前二句中,“蹑”和“沉”两个动词用得相当的精妙,包含了诗人强烈的爱憎意识,有对士族的蔑视和鄙夷,也有对像同自身一样的寒门才子的肯定与痛惜。更表现出诗人鲜明的凛然正气,旷达和无畏的精神,敢于言说,敢于披露。“地势”二字点明了这种不公平待遇的根源,松苗不公乃在于自然地理,而人之不公则在于门阀制度的不合理。自曹魏建立“九品中正”制度以后,就逐渐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门阀制度,在西晋初期,出现了世族独占上品的现象,“九品中正”制度已为世族门阀所利用,以巩固其自身利益。当时的士族与寒门,不仅等级森严,而且有一定世袭性,很难改变。“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点出了门阀扼杀人才的罪恶,也表现出了这种极难重返的历史根源带给诗人的深深的无可奈何。批判的锋芒在揭露历史现实的同时,那掩藏的无奈之情和深深的愤慨也感染着人心,让人为之不平。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金张指金日磾和张汤,金家七世为内侍,张家子孙官至侍中的有十多人。“汉貂”是汉代侍中官帽边上插的装饰品貂鼠尾。“藉”是把草垫在地上,人睡在草上,叫做“藉草而卧”,这里是依靠的意思,是说金家和张家的子弟是依靠祖先的基业,不论贤与不肖世代在朝为高官的。“冯公”指冯唐,冯唐忠心耿耿先后仕文、景两帝,仅仅因为出身贫寒不但得不到升迁,反而免职闲居,到了武帝招贤良方正陛见时,他已经是九十老翁不能为朝廷效力了。诗人经过金日磾、张汤的七代高官与冯唐到老得不到重用的对比史诗,抒发了因社会地位的贵贱悬殊造成埋没人才的失意和感慨。到此诗旨更加明了形象,使读者对门阀官僚制度根深蒂固的危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怀古诗的特点
方若虚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2)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3)手法:用典 对比 借古讽今 吊古伤今(4)语言:含蓄蕴藉
(5)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吴钩乌衣巷 淮水 柳营 后庭花(6)表现手法:运用典故,今昔对比,借古讽今,即事议论(7)思想感情:吊古伤今,昔盛今衰,怀才不遇(8)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三、怀古诗常用的典故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4、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10、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11、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3、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14、阳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围城”、“阳关”。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如:“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15、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16、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四、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步骤和方法。
(一)要弄清史实。咏史怀古诗的题材决定了诗词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因此鉴赏的
古》,便是如此。
(四)要分析写法。
不同的写法,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王昭君》,对汉元帝统治的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也有作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另外,引用典故也是咏史怀古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五、理解并背诵以下诗词。
1、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注:石头城在南京的清凉山西麓,自虎踞关龙蟠里石城门到草场门,可以看到城墙逶迤雄峙,石崖耸立,这就是依山而筑的石头城。战国时,楚国就在清凉山一带筑金陵邑。公元212年孙权重筑,改名为石头城,城依山临江,南靠秦淮河口,形势险要,为六朝江防要地。张勃《吴录》载:诸葛亮谓:“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帝王之宅也。” 这首诗的感情是怎样的?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答:诗人以不变写变,山、潮、水、月伴寂寞空城,而六朝繁华已成旧时陈迹。借六朝的衰亡来抒发物是人非和国运衰微的感慨,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引以为戒。
2、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①蜀相:指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②锦官城:古代成都的别称。③柏森森:柏树长得高大而茂密。③黄鹂:黄莺。④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见诸葛亮事。⑤两朝:指刘备、刘禅父子两朝。⑥开济:开创基业,匡济艰危。⑦出师未捷:诸葛亮曾五次出兵攻魏,建兴十二年(234),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百馀日,病死于五丈原军中。
(1)写景总会渗入作者的主观感受,试分析《蜀相》诗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并说出跟意境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字。
答:这一句是写入祠后所见,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跟意境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字是“自”“空”。从“自”“空”二字可以看出祠中的凄凉、冷落气氛,含有感伤的意味。(2)本诗的主旨是咏叹什么?
答:主旨是歌颂仰慕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的壮志未酬。以古人自况。
3、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注: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当时,由于苏轼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贬谪到黄州,这首词是他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矶时写下的。试析词中景物特点以及抒发的情怀,体会词人的豪放词风。
答:从景物描写来看,描写的都是意境高远、雄浑壮阔的景物。词人怀念古代的英雄及其丰功伟业,抒发了对英雄的赞美和壮志难酬的慨叹,感情旷达而不哀伤,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整首词,气象磅礴,格调雄浑。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
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运用了哪些典故,其用意是什么?
答:上片运用了孙仲谋(孙权)与寄奴(刘裕)的典故。孙权当年建京口,并一度定都于此。南朝宋武帝刘裕则生在镇江。孙权能称雄一方,刘裕则曾经北伐收复洛阳、长安。表达了词人收复失地的理想及北伐的决心。
下片“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指的是宋文帝元嘉年间 “草草”出兵北伐,遭到惨败。借古讽今,委婉劝阻当时执政的韩侂胄急于事功,主张立即出兵。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案追击王玄漠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词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宝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文末以廉颇字比,用廉颇思赵一事,抒发未能施展才能的感慨。
5、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①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②《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1)该诗连用两个“笼”字,试谈谈其表达效果。
答:两个“笼”字,既突出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又寄予了诗人的忧愁和伤感。(2)谈谈你对三、四两句的理解。
表面上,诗人是谴责歌女不懂亡国之恨,其实,在场听歌的应是达官显贵,所以这句答:实乃对那些达官显贵不以国事为重而贪图一时享乐的抨击。
6、过华清宫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乌 江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①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②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答: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注:①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②越中:即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
同是李白的怀古诗,但两首的艺术手法和抒发的思想感情都不相同。请结合两首诗的思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烈的对比抒写了姑苏台今日的荒凉,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
12、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此诗是作者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②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③晋代:指东晋,建都金陵。④衣冠:指当时的名门世族。⑤成古丘:成为一堆古墓。结合全诗理解“总为浮云能蔽日”的意义。结句落一“愁”字,作者“愁”什么?
答:“总为浮云能蔽日”句使用了比喻,以“浮云”喻奸佞臣子,以“日”喻君主,“总为浮云能蔽日”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自己报国无门,十分沉痛。诗人所写的“愁”体现的正是这种忧君忧国、怀才不展、时不我待的心情。
13、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①“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这两句是写登山所见。“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露出水面,故称“浅”;“深”指梦泽,辽阔的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②羊公碑: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荆襄时,常到此山置酒言咏。羊祜生前有政绩,死后,襄阳百姓与岘山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
这首诗的首联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内容?尾联中的一个“尚”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首联说明了人事总是在不停地变化着,时光也在不停地流逝着这一生活哲理;尾联中的“尚”字,既有对朝代更替、人事变迁,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岘首山上令人敬仰的感慨,有包含了作者至今仍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的伤感。
14、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注:韦庄,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答: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是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15、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 王安石
一时谋议路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注:前席:古人席地而坐,谈话投机时不自觉地向前移动坐席,靠近对方。
这两首诗都是对汉代贾谊的评述,但写作的角度不同,请说说两首诗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
答:李诗的写作角度是讽文帝悼贾生,感叹贾生治国安邦的才学得不到施展;王诗则是赞文帝褒贾生,认为贾生并未受到君王的薄待,是有感于宋神宗的知遇之恩而写。
16、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注:兜鍪:即头盔,借指士兵。坐断:占据、割据。
这首词是就哪一段史实发出感怀的?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就三国吴蜀联合抗曹的事迹发出感怀的。词中融经铸史,借古讽今,表面上是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实际上谴责南宋主和派的昏庸怯懦。“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虽为曹操之言,也代表了作者的心声,表达出对当权者无抗金复国之志的遗憾和愤慨。
17、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注:①山河表里:指潼关一带地势险要,外有黄河,内有华山,互为表里。②西都:指长安。③秦汉经行处:指秦汉两代皇帝苦心经营的地方。这首小令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试简要分析。
答:这首小令,写景气势非凡,既充满动感而又饱含感情,抓住了武术宫殿楼阁都变为废墟这一典型事例,写出了封建王朝兴则大兴土木,亡则战火纷飞,给人民带来的都是痛苦。
第四篇:诗歌鉴赏
一、诗歌鉴赏常考的题型
(一)表现手法和技巧赏析
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1、修辞手法
①比喻:比喻能将抽象化为具体,能将无形化为有形。例如写“愁”:李后主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江水写愁,则使人想见愁意之漫长。
②夸张:夸张就是为了突出和强调某种事物或事物的某种特征,借助于想象,对它进行夸大或缩小,以引人注目,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诗中的“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都是夸张,正是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③拟人:把物人格化,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如刘颁《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2、表达方式
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考查的重点是抒情和描写。其中,抒情可分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3、表现手法
对照、衬托、渲染、烘托、用典、铺垫、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等。
①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此诗以梅自喻,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②渲染 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如赵师秀的《约客》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③烘托 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画面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
④动和静 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⑤虚和实 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以使作品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如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前两句泛说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是虚写;后两句描写满湖莲叶荷花在朝阳的辉映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谐地搭配着,是实写。全诗虚实相生,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⑥借景抒情 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⑦对照 又称对比,就是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比如,张继的《枫桥夜泊》。诗的一、二句中,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这是色彩的对照。这一对照营造出了一种孤寂的意境。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抒情效果。
【答题步骤】 ① 点出手法;
② 结合诗句分析怎样运用手法; ③ 此手法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诗歌形象或是意境赏析
1、类型:人物形象和意象
①人物形象:即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A豪放洒脱的形象; B忧国忧民,青衫泪沾的形象; C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 D爱惜人才的形象;
E儿女情长的形象
②意象:诗歌中融入了诗人情感的客观意象。长亭:陆地送别之所,写到长亭,一般就与送别相关。
杨柳:由于“柳”与“留”音近,古人常折柳相送,因而“杨柳”与离别相关;又因古人常把柳种在房前屋后,因而也表达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芳草:喻离恨,也与美人一起喻美好事物,比如理想等等。梧桐:表示一种凄苦之音,常与凄凉悲伤相联系。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雨打芭蕉往往让人觉得凄怆。梅花:初用于赠别,后为一种坚忍不拔、高风亮节的人格象征,是身陷逆境却勇往直前为理想而拼搏的勇者,是清高隐逸不随波逐流的孤高智者的象征。
松柏:耐寒树木,经冬不凋,象征孤直刚正的品格。
菊花:清丽淡雅,芳香袭人,欺霜傲雪,在诗词中常常是恬然自处、傲然不屈高尚品格的象征。
莲花、莲子:“莲”与“怜”谐音,“子”为第二人称敬词,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表达爱情。又由于莲出淤泥而不染,故又被视为处于浊世而仍保持气节的高洁之士的象征。
竹子:虚心、有节、根固、质坚、潇洒、挺拔,所以,诗词中多为“坚贞”“高雅”“气节”的象征。
寒蝉:由于它栖于高枝,餐风食露,所以常用来喻指人的高洁人品。又因秋后的蝉命不久长,寒蝉也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鸿雁:鸿雁是侯鸟,春秋迁徙,常常触动人的故乡之思,所以常用大雁寄托人的浓浓的乡愁。又因它曾为苏武传书,也常比作信使。
鹧鸪鸟: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杜鹃鸟:是凄凉、哀伤、思归的象征。
蟋蟀:又名“促织”,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在一起。
2、常设问题:
①分析诗歌中塑造了什么形象?②说出形象的基本特征?③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
【答题步骤】
① 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景象。(抓住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力求语言优美)
②
概括景物的特点。一般用双音节词,如孤寂清冷,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③
景物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一定要回答出具体的情感)
(三)诗歌语言赏析
1、语言特色:包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1)平实质朴:不加任何修饰,显得平易近人,但平淡中饱含深意;
(2)含蓄隽永,含蓄委婉:即字里行间总留有想象空间,将想要表达的意象隐藏在形象中;
(3)清新明丽,清新雅致:用一些清丽的语言营造优美的意境;(4)形象生动:让人感觉景象画面有声有色地呈现出来;(5)幽默讽刺:笔调较为诙谐风趣;(6)雄浑开阔:意境开阔辽远,气势浩荡;(7)沉郁悲凉:
2.炼字:简练、新奇(1)简练
古代诗歌的的语言一般具有“简练、新奇”的特点。所谓“简练”就是用最少的字表达出最丰富的内涵,分析诗歌的语言,除了理解语言字面的意义,还要体会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进而把握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
比如苏轼的《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一个“清”字,既写出了天空和地面的的洁净、月光照射万物所形成的澄明清朗的境界,也写出了作者虽仕途坎坷、被贬黄州但随遇而安、开朗乐观、心净无尘的心灵世界。
(2)新奇
所谓“新奇”就是用特殊的词法、句法,取得一般用法所难以达到的效果。分析诗歌语言,除了分析语言的用法,也要分析这种表达效果,进而把握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都是这种“新奇”的语言。
【答题步骤】
① 一般会用到手法,若有的话,先点出手法;
② 运用手法分析该字在句子中的含义(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 展开想象,点出该字烘托怎样的意境,表达出诗人何种情感;
【规律总结】
对诗歌语言的考查,一般从词句入手。回答方式,一般总说语言特色,然后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从手法(修辞、炼字)、内容、思想感情入手分析。就近几年高考题来看,从思想内容方面考查多些,表达效果也主要体现在表情达意上。炼字、诗眼是主要的考查方式。
一、考虑古代诗歌推敲字词的特点,关注重点词语。
1、名词:名词往往是特定意象的特称。名词的连用常常会营造出一定的意境。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2、动词:一个动词往往能够使整首诗活起来,而且动词往往有多重含义。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个“见”字把诗人无意看山而见山,悠闲自得的形象表现了出来。
3、形容词:这些词语往往从各个角度对中心词进行修饰限制,对渲染气氛、表现心情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红”“绿”“火”“蓝”等词语把江南的美景写得色彩绚烂,美不胜收。
4、副词:往往也起修饰限制作用,在很多情况下也是鉴赏的重点。如“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一个“忽”字把漫不经心而忽然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的情绪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的耐人寻味之处。
5、数量词:可以准确地表情达意。如杜甫的《曲江二首》之一中的“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一片”飞花落下都要减掉一层春色,“万点”飞花飘落更使人烦恼愁闷。抒发了诗人因伤春而满腹愁怨的感情。
6、叠词:词语的重叠往往能使意境深化。典型的是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将诗人寂苦无告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牛刀小试】 题型一:表达技巧
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诗歌在景物描写和感情抒发上各据特色,试从表达技巧上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诗中的“可怜”的意思是什么?与“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买炭翁》)”和“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孔雀东南飞》)”中“可怜”意思是否一样?请作简要分析。
(2)诗人对贾生(贾谊)的评价是什么?体现了诗人什么感情?
(3)这首诗用了先扬后抑的写作手法,试作分析。
题型二:诗歌形象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柯子 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1)上阕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诗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居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题型三:诗歌的语言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螟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 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巩固练习】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一)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注:却关:打开门闩。
①分析诗人描写景物的手法?
②简要分析小童的形象。
③诗歌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你是如何评价这种思想的,说说你的理由。
(二)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尘垢①。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人闲,倾家事南亩。[注]①尘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题型一:1.诗的前两句描写春季的绚丽美景(青青草色、鹅黄杨柳、缤纷桃花、芬芳李花),是欢乐的景象;后两句用比拟的修辞写自己的愁思(东风不能吹愁,春日添加遗憾),是悲哀的感情。诗人用乐景写哀情,利用对比,真切地表现出自己的哀愁
2.①这首诗的“可怜”是“可惜”的意思;《卖炭翁》中的“可怜”是“值得怜悯”的意思;《孔雀东南飞》中是“可爱”的意思。
②贾谊有才华,但得不到重用。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③诗的前两句写朝廷重贤,宣室召见,重新任用才华横溢的贾生,是赞美,是扬;后两句写讨论的是服药求仙等虚无的事情,而不去探讨天下百姓的问题,是讽刺,是抑。诗人用欲
抑先扬的手法讥讽朝廷的昏庸和对贤臣的不重用。
题型二:1.《南柯子》[解题指导]这道题考查的是对画面内容的再现,属于“什么形象”。解答这类题目,首先对整首诗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其次是对画面本身有一个准确而全面的把握;再次是选用准确而简洁的语言作答。这首词咏叹了农民的劳动生活,流露了与之声息相通的质朴而健康的感情。上阕以景语起笔,山色昏暗,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数枝娇花映入眼帘。但接下来却劝人勿惜花、莫惆怅,不同于常笔。下阕又宕开去,将笔触伸向阡陌,写不避风雨劳作的农人,遂引发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农民“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把握画面形象、内容,要准确理解“幽艳”和“湿啼红”这两个要素,“幽艳”指代鲜花,“湿啼红”是露水打湿了鲜花,鲜花红艳、惹人爱怜之意。在理解了形象之后,是否惜春伤怀,就十分清楚了。
[答案]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不是为惜春伤怀。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出:一是作者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是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2.《江汉》[解题指导]此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意境。诗歌所用的意象在题目设问时已作明显提示,“意境”前加“情景交融”来限定,这样答题的切入点也就非常明晰,只须答出景物特点和所抒发的情感是什么就可以了。诗人客居成都多年,现在又自夔州出峡,流寓江陵一带,难免有漂泊孤独的伤感。“思归”却又只能作“客”,“乾坤”之大,却没有诗人的安身之所,加上“腐儒”的自嘲,所以,“片云”“孤月”也就是诗人孤独处境和心境的写照。但诗人又是一个心忧天下、自强不息的人,况且现在病体逐渐康复,更是壮心不已。所以“落日”“秋风”表现的不是衰败,相反,“心犹壮”“病欲苏”共同表现出了进取的精神状态。
[答案]“片云”、“孤月”意境悲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题型三:1.《菩萨蛮》[解题指导]了解题目要求后,要快速对全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漠漠烟如织”、“寒山”、“伤心”等词语来看,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应是一种忧伤、孤寂;从“楼上愁”、“宿鸟归飞”、“归程”等词语来看,所表达的应是一种思乡、思人的感情;“何处是归程?”应是一种思而不得。“空”应较好地表达出这种意境。
[答案]“空”字一方面写出独自一人的孤单,也写出心中的空落,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2.《端居》[解题指导]在对全诗整体把握之后,再来思考“敌”与“对”的不同效果。一个“敌”字,用字险而稳,除了客观环境清寥凄寒之外,更兼有主观心灵的寂寞凄怆。仔
细品味,会觉出它的妙趣。
[答案]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他词语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
【巩固练习】
诗歌类:《溪居即事》1.①用白描手法写水中和岸上的场景(生动表现春日河湾景象),“小童”一句把两种场景连接起来,动静结合,浑然一体,显示水乡的宁静、优美,有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
2、②从“疑是”、“急”、“却关”可以看出,小童聪明机灵、待人热情。
3、③悠闲自得、恬静闲适的思想。(山水田园诗多抒发对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的向往。有的诗表现对现实的不满,说明追求闲适是报国无门、壮志未酬。不少诗也宣扬了知足常乐、安于现状的思想。诗人的思想是第一种。)
《新晴野望》⑴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的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⑵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第五篇: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
高考诗歌鉴赏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1、鉴赏古诗作品里的形象
诗中的主人公形象、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中所描写的景与物。
2、鉴赏古诗的语言
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等。
3、鉴赏诗歌作品的各类表达技巧
①修辞:如,比喻、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对比、反语、反复等。②表现手法:
如,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渲染、象征、用典、赋比兴等。
4、评价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或观点态度:评价是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或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简评。简析诗歌的思想意义、人生意义以及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等。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试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 XX这一手法的? •解答分析: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写作手法、表达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艺术手法1、表达方式
2、表现手法3、修辞方法4、结构技巧
1、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 融情入景 情景交融 2 借事抒情/即事感怀 3 托物言志 托物寓理 借古讽今 借古喻今 咏史言志
借古鉴今 借古抒怀 怀古伤今 5 用典抒情
描写:白描/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
2、表现手法
1、比兴/用典/对比
2、衬托:以动衬静、以声衬寂、以明衬暗、以乐景衬哀情
3、虚实结合 / 联想和想象/侧面虚写 / 曲写(对写):如以对方写自己(委婉含蓄)
4、渲染/烘托
5、白描/细节描写
6、象征/托物言志
7、情与景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直抒胸臆
8、侧面描写:如视觉、触觉、听觉、嗅觉 9.化虚为实
10、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11、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写实和夸张 写景方法:衬托渲染
运用修辞 联想想象
色彩搭配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诗画结合高低远近
动静明暗 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工笔细描
粗笔勾勒
乐景写哀
哀景写乐
3、修辞手法
01、比兴:渲染或导引 02、比喻:突出、化虚为实 03、比拟:形象生动 04、对偶:整齐含蓄 05、对比:鲜明突出 06、用典:言简意丰耐人寻味 07、双关:含蓄委婉、趣味 08、夸张:浪漫、突出醒目 09、借代:简练含蓄
10、互文:言简意赅
11、反问
设问:承启深化、强调
12、反复:强调突出
4、结构技巧 诗歌常见的技巧:
首尾照应
过渡
开门见山
铺垫
层层深入
伏笔
先总后分
照应等
先景后情
卒章显志
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答题步骤:•(1)明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的特点和效果。•(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种模式炼字型
一.结合全诗,看精练词语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 二.结合全诗,看诗句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
三.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1、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例如: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维“下马饮君酒”(《送别》王维)、“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王维)、“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破山寺后禅院》)、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2、值得注意的字词
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1)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2)表颜色的词:作谓语用,作定语用,作主语或宾语用。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3)数量词: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却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永不见。”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4)虚词: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
如何解答炼字型试题?•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第一、把这个词放在句中作具体解释。
第二、看这个字或者词有没有构成语法现象,有没有用到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的表达技巧,然后加一些描述性的术语,如精练传神、绘声绘色、生动形象等。
第三、回答它这样用有什么作用(意境、感情)。
第四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1)清新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的诗相对比较清新。而陶潜的诗特点不乏清新,但主体风格是平淡。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虚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2)冲淡
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冲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陶渊明《归园田居》
能用来答语言风格的词有: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 华美绚丽、明白晓畅 多用口语、简练生动 婉约缠绵、委婉含蓄 雄浑豪放、慷慨悲凉
答语言风格题的思考方法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1)叙: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析: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评: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谈谈下面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春 怨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叙),“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析)。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评)。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注]。
注:沧州,水边,古时隐者所居。陆游晚年住在绍兴镜湖边的三山。古人评论这首词的下阕,说第一句有三个词用得好,你认为是哪三个词?它们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这三个词分别为:“未”、“先”、空
“未”,“没有”之义,表达放眼万里,未灭入侵者的遗恨 “先”,“已经”之义,表达流年暗度,两鬓已秋的感慨;
“空”,“徒然”之义,写出了徒有流泪、无补于时的内心痛苦和失望,也隐含对南宋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
——这三个词概括有力,含义丰厚,流露有心杀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沉痛心情
第五种模式 诗眼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练习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
(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六种模式 炼句型
•提问方式:请结合全诗,对“某某句”进行简要赏析。•提问变体:“某某句”中蕴涵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答题步骤:
1、描述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2、抓住最突出的一点(或诗眼或写法)简析。•
3、分析诗人营造了什么意境,抒发了什么感情。
练习示例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圭弟妹》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问:本诗堪称白居易“用常得奇”的佳作。请结合全诗,对颈联“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进行简要赏析。•答:手足离情,各在一方,犹如那纷飞的千里孤雁,只能吊影自怜;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风飘飞。(步骤一)•诗人用比喻的手法,以“雁”、“蓬”比喻离散的手足。(步骤二)•从而营造出一种孤苦凄凉的意境,抒发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步骤三)
第七种模式
观点不同型(诗评型)
•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提问变体:有人认为某字用得好,有人认为某字用得不好,你认为呢? •解答分析:依据原诗作答,要从原诗中找理由。
•答题步骤:找出原诗句中关键的几点,分条作答,用翻译的形式就可以。辽宁卷: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评价: “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这看法吗?
①不同意。(旗帜鲜明表态,不能模棱两可)
②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定燕子翻飞,绿水环绕人家,虽富有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不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抓住诗句具体分析)
③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要有一个归纳总结,扣住古人评价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