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谚俗语中的物理知识

时间:2019-05-12 23:58: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谚俗语中的物理知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民谚俗语中的物理知识》。

第一篇:民谚俗语中的物理知识

民谚俗语中的物理知识(上)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民谚、俗语,这些民谚、俗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我们平时如果注意分析、了解一些民谚、俗语,就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深化知识,活化知识,这对培养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帮助的。下面列举几例:

1、小小称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如果称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2、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3、摘不着的是镜中月 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

4、人心齐,泰山移——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

5、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

6、真金不怕火来炼,真理不怕争辩——从金的熔点来看,虽不是最高的,但也有1068℃,而一般火焰的温度为800℃左右,由于火焰的温度小于金的熔点,所以金不能熔化。

7、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大风来临时,高空中气温迅速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许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晕,故有 “月晕而风”之说。础润即地面反潮,大雨来临之前,空气湿度较大,地面温度较低,靠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盐分容易吸附潮湿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预示大雨将至。

8、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9、但闻其声,不见其人——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一般围墙的高度为几米,声波的波长比围墙的高度要大,所以,它能绕地高墙,使墙外的人听到;而光波的波长较短(10-6米左右),远小于高墙尺寸,所以人身上发出的光线不能衍射到墙外,墙外的人就无法看到墙内人。

10、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水沸腾后,上下等温,气泡体积增大,在浮力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开来,因而响声比较小。

11、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大小相

等,物像对称,因此猪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已“一模一样”,仍然是个猪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

12、水火不相容——物质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由于水的比热大,水与火接触可大量吸收热量,至使着火物温度降低;同时汽化后的水蒸气包围在燃烧的物体外面,使得物体不可能和空气接触,而没有了空气,燃烧就不能进行。

13、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接近光速的宇宙飞船中航行,时间的流逝会比地球上慢得多,在这个“洞中”生活几天,则地球上已渡过了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几千年。

14、千里眼,顺风耳——人们利用电磁波传送声音和图像信号,使古代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变为现实。并且人类的视野已远远超过了“千里”。

15、坐地日行八万里——由于地球的半径为6370千米,地球每转一圈,其表面上的物体“走”的路程约为40003.6千米,约8万里。这是毛泽东吟出的诗词,它还科学的揭示了运动和静止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总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16、釜底抽薪——液体沸腾有两个条件:一是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如果“抽薪”以后,便能制止液体沸腾。

17、墙内开花墙外香——由于分了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墙内的花香就会扩散到墙外。

18、坐井观天 所见甚少——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由几何作图知识可知,青蛙的视野将很小。

19、如坐针毡——由压强公式可知,当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越小,则压强越大。人坐在这样的毡子上就会感觉极不舒服。

20、瑞雪照丰年——下到地上的雪有许多松散的空隙,里面充满着不流动的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当它覆盖在农作物上时,可以很好的防止热传导和空气对流,因此能起到保温作用。

21、霜前冷,雪后寒——在深秋的夜晚,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骤然变冷(温度低于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地面上形成霜,所以有“霜前冷”的感觉。雪熔化时要需吸收热量,使空气的温度降低,所以我们有“雪后寒”的感觉。

22、一滴水可见太阳,一件事可见精神——一滴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透过一滴水可以有太阳的像,小中见大。

23、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鸡蛋碰石头,虽然力的大小相同,但每个物体所能承

受的压强一定,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可能被损坏。鸡蛋能承受的压强小,所以鸡蛋将破裂。

24、纸里包不住火——纸达到燃点就会燃烧。

25、有麝自然香,何须迎风扬——气体的扩散现象。

26、玉不琢不成器——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

27、扇子有凉风,宜夏不宜冬——夏天扇扇子时,加快了空气的流动,使人体表面的汗液蒸发加快,由于蒸发吸热,所以人感到凉快。

28、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往低处流是自然界中的一条客观规律,原因是水受重力影响由高处流向低处

29、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中的水由于蒸发,水面以下部分温度比空气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外表面就产生了液化现象,水珠附在水缸外面。晴天时由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少,虽然也会在水缸外表面液化,但微量的液化很快又蒸发了,不能形成水珠。而如果空气潮湿,水蒸发就很慢,水缸外表面的液化大于汽化,就有水珠出现了。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大,降雨的可能性大,当然不需要挑水浇地了。

30、下雪不寒化雪寒——雪是高空中的水蒸气凝华或水滴凝固形成的,凝华、凝固都是放热过程,化雪是融化过程,要吸热。

3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下雪天,高山气温低于山下平地气温,下到高山的雪不易融化,而下到平地的雪易及时融化。所以下同样的雪,高山上比平地多。霜是地面上的水蒸气遇冷凝华的结果,山下平地表面上的水蒸气比高山上多,故平地易摻禂霜,而高山不易形成霜。

32、冰冻三尽,非一日之寒——水的温度在0℃~4℃之间是热缩冷胀,4℃时水的密度最大。当整个水温都降到4℃时,水的对流停止。气温继续下降时,上层水温降到 4℃以下,密度减小不再下沉,底层水温仍保持4℃,上层水温降到0℃并继续放热时,水面开始结冰。由于水和冰是热的不良导体,光滑明亮的冰面又能防止幅射,因此,热传递的三种方式都不易进行,冰下的水放热极为缓慢,结成厚厚的冰,当然需要很长时间的天寒。

33、火场之旁,必有风生——火场附近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远处的冷空气必将来填充,冷热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34、一石击破水中天——平静的水面如一块平面镜,可看到天的像,石块投入水中破坏了平静的水面,形成层层水波,水中天的像也就被击破了。

35、瞎子点灯白费蜡——人们能看到世上万事万物,是因为太阳光或用来照明的光照射在物体上被物体反射后的光线进入人眼,反射光线进入不了瞎子眼中,所以瞎子看不见物体。

36、早虹雨滴滴,晚虹晒脸皮——我国的降雨云大都是由西向东移动的,早晨看到的虹,是东方射来的太阳光照在西方的天空降雨层的水滴上形成的西虹,显然,西虹是本地天气将要降雨的预示。相反,傍晚看到的虹是西方射来的阳光照在东方天空降雨层的水滴上而形成的东虹,它预示着西方天空已没有降雨云了,天气必然是晴朗的。

37、朝霞不出门,晚霞走千里——(参考上则)

38、虹高日头低,早晚披蓑衣——当“日头低”时,太阳光线和地平线是非常接近的,这时出现虹,虹心必然亦接近地平线,在地面上可以看到虹的半个圆弧。若此时空气中水滴很多,分布的空间很广,那么除了可以看到虹外,还可以看到霓,霓顶的半圆弧比虹高且接近天顶,也预示着降雨云已经移近天顶,本地很快就有暴雨下降。

39、照相的底片——颠倒黑白——照相机是应用物体放在凸透镜两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原理制成的,故照相底片上的像与人是颠倒的。底片上涂有感光剂,人照相时,由于浅色部位反射光的能力强,反射光进入相机的暗箱与底片上的感光剂发生了光化作用,而深色部位由于吸收光的能力强,只有很少的反射光射入底片。这样浅色部位在胶片上感光强,深色部位感光弱。胶片冲洗时,感光弱的部位的感光剂基本冲洗掉,所以呈浅色,而感光强的部位由于发生了光化反应冲不掉,所以呈深色。

40、磨刀不误砍柴工——减小受压面积增大压强

41、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鸡蛋碰石头,虽然力的大小相同,但每个物体所能承受的压强一定,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可能被损坏。鸡蛋能承受的压强小,所以鸡蛋将破裂。

42、一只巴掌拍不响——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只巴掌要么拍另一只巴掌,要么拍在其它物体上才能产生力的作用,才能拍响。

43、四两拨千斤——杠杆的平衡条件,增大动力臂与阻力臂的比,只需用较小的动力就能撬起很重的物体。

44、水银落地——无孔不入——水银的密度大于组成地面各物质的密度,水银又具有流动性,故它总是沉在其它物质的下面。

45、泥鳅黄鳝交朋友——滑头对滑头——泥鳅黄鳝的表面都光滑且润滑,摩擦力小。

46、鸡蛋碰石头——完蛋——蛋壳承受的压强远小于石头能承受的压强,鸡蛋碰石头,鸡蛋先破。

47、大船漏水——有进无出——液体内部存在压强,船破后,船外的水被压进船内,直到船内外水面相平,此刻船内的水也不会向外流。

48、水上的葫芦——沉不下去——葫芦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故只能漂浮在水面上。

第二篇:诗词、俗语、民谚中所蕴含的物理知识解析

诗词、俗语、民谚中所蕴含的物理知识解析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其中古诗词、俗语、民谚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由于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更注重“学科渗透”这一新课程理念。故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挖掘诗词、俗语、民谚中所蕴含的物理知识,已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尤其是中考题中关于古诗词、俗语、民谚所蕴含的物理知识这类题目也层出不穷。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物理知识,下面就我搜集的有关古诗词、俗语、民谚归类如下:

一、能量知识

?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中能量转化情况是弓弦的弹性势能转化为箭的动能。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从物理角度来看飞流直下的瀑布蕴藏着巨大的机械能。

? “爬得高,跌得重。”因为被举高的物体都具有重力势能,并且举得越高,重力势能越大,所以爬得高,跌得重。

? “扬汤止沸,釜底抽薪。”说明沸腾过程要继续吸热。

二、运动和力知识

?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其中“坐地”是人相对于地球静止,而“日行”则是地球相对于太阳在运动。

?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作者在这两句优美的诗句中,先后选择的参照物是行船和岸边。

? “春江潮水连海平”、“水平不流,人平不言。”隐含连通器的原理。

? “绳锯木断”因为细绳与木块接触时受力面积极小,产生的压强极大,所以绳可以把木块锯断。

?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物体运动的相对性,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 “小小称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如果秤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 “如坐针毡”由压强公式可知,当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越小,则压强越大。人坐在这样的毡子上就会感觉极不舒服。

三、分子动理论知识

?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物体内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的作无规则的运动。这是气体分子的扩散现象(分子的热运动)。

? “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扩散现象(分子的热运动)。

四、声音知识

? 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枫桥边客船里的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是因为寒山寺里的大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振动而发出的。客船上的人能辨别传来的是“钟”声,这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的。

?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描写,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声音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而听到的,即回声。

? “乡音无改鬓毛衰”“柴门闻犬吠”都应用了声学中音色的知识。

五、光学知识

? “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从物理学的角度,诗句中“浓阴”的形成说明光沿直线传播;而“楼台倒影”则是光的反射现象,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江清月近人”一句隐含光的反射现象,月亮在水中的成像。但是不符合物理规律的,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水中的月影与天上的月亮相对于水面是对称的,也就是等距的。

? “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的道理。

? “排云数峰出,漏日半江明。”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的道理。

? “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前一句隐含光的镜面反射知识;后一句利用了平面镜成像这一知识。

?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前一句涉及到平面镜成像的物理知识;后一句说明了花朵分泌芳香的分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发生了扩散现象。

?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前一句主要说明了月亮成像在酒杯中的现象,涉及到光的反射。后一句从物理角度理解为:人、月下人影子、酒杯中人的像而成为三人。

? “夕阳返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隐含了光的色散、不透明物体只反射本身颜色的色光和白色不透明物体反射各种色光等物理知识。

? “潭清疑水浅”应用光的折射知识。

? “皓月千里,静影沉壁。”──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

? “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光的反射。

?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平面镜成像。

? “齿破苍苔地,偷它一线天,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平面镜成像。

?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光的色散。

? “岸上蹄踏蹄,水中嘴对嘴。”──平面镜成像。

六、物体变化

? “月落乌啼霜满天”这句诗就涉及凝华物理现象。

?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液化)。

? “霜前冷,雪后寒。”──凝华吸热、熔化吸热。

第三篇:生活“俗语”中的物理知识

生活“俗语”中的物理知识

热学:

1.燕子低飞有雨

下雨前空气湿度很大,小飞虫的翅膀潮湿,不能高飞。燕子为了觅食,也飞得很低。

2.下雪不冷化雪冷

下雪是高空中的小水珠在下落过程中,遇到低温凝华而成的。凝华过程是放热过程,空气的温度要升高。这就是我们感觉到“下雪不冷”的原因。

下雪后,雪要熔化,雪在熔化时,要从周围空气中吸收热量,因此空气的温度要降低,这样我们就会感觉到“化雪冷”。

3.真金不怕火炼

金(晶体)的熔点比较高,一般的炉火温度不能达到金的熔点,所以不能使金熔化。

4.瑞雪兆丰年

覆盖在地面的雪是热的不良导体,可以保护小麦安全过冬。雪花在形成和降落过程中凝结了许多含有大量微量元素和有机物的灰尘,对小麦具有一定的肥效。雪化成水渗人土里,对小麦的生长极为有利。故小麦来年必然丰收。

5.朝霞不出门,晚霞走千里

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处于西风带,降雨云大多由西向东运行。早晨看到西方有虹霞仗,表明西方有降雨云,由东方射来的阳光照射在西方天空的降雨云的水滴上,形成了虹。而西方的降雨云很快会随着西风移到本地,所以本地很快要下雨。到傍晚看到东方有虹,这是西方射来的阳光照在东方天空的降雨云的水滴上形成的,这种虹的出现,说明西方已没有雨了,天气将晴。6.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烧开水时,壶底的水吸热,汽化形成气泡。水没烧开时,这些气泡由底部上升,遇到上层温度较低的水,气泡内部的水蒸气又会液化成水,气泡体积逐渐缩小至消失。气泡的一涨一缩,激起水的振动,从而发出响声。水开时,壶底的水与上层的水的温度相等,气泡上升过程中不断有水蒸气产生,体积变大,到水面后破裂,振动较小,故“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7.墙内开花墙外香/酒香不怕巷子深

由于分了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墙内的花香就会扩散到墙外。8.破镜不能重圆

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9.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大风来临时,高空中气温迅速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许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晕,故有 “月晕而风”之说。础润即地面反潮,大雨来临之前,空气湿度较大,地面温度较低,靠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盐分容易吸附潮湿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预示大雨将至。

10.水火不相容

物质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由于水的比热大,水与火接触可大量吸 收热量,至使着火物温度降低;同时汽化后的水蒸气包围在燃烧的物体外面,使得物体不可能和空气接触,而没有了空气,燃烧就不能进行。11.“霜前冷,雪后寒”

在深秋的夜晚,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骤然变冷(温度低于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地面上形成霜,所以有“霜前冷”的感觉。雪熔化时要需吸收热量,使空气的温度降低,所以我们有“雪后寒”的感觉。

“霜前冷,雪后寒”。霜是由于气温较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凝华现象而形成的;雪在融化时需要吸热

在《千字文》中有“露结为霜”这样的说法,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并不是来源于露,而露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12.纸里包不住火

纸达到燃点就会燃烧。

13.扇子有凉风,宜夏不宜冬

夏天扇扇子时,加快了空气的流动,使人体表面的汗液蒸发加快,由于蒸发吸热,所以人感到凉快。

14.水缸出汗,不用挑担

水缸中的水由于蒸发,水面以下部分温度比空气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外表面就产生了液化现象,水珠附在水缸外面.晴天时由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少,虽然也会在水缸外表面液化,但微量的液化很快又蒸发了,不能形成水珠.而如果空气潮湿,水蒸发就很慢,水缸外表面的液化大于汽化,就有水珠出现了.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大,降雨的可能性大,当然不需要挑水浇地了。

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其中“水缸穿裙子”是指在盛水的水缸外表面出现了一层密密麻麻的小水珠

15.钻木取火

内能的改变方式 16.雪落高山,霜降平原

下雪天,高山气温低于山下平地气温,下到高山的雪不易融化,而下到平地的雪易及时融化.所以下同样的雪,高山上比平地多.霜是地面上的水蒸气遇冷凝华的结果,山下平地表面上的水蒸气比高山上多,故平地易掺禂霜,而高山不易形成霜。

17.冰冻三尽,非一日之寒

水的温度在0℃~4℃之间是热缩冷胀,4℃时水的密度最大.当整个水温都降到4℃时,水的对流停止.气温继续下降时,上层水温降到 4℃以下,密度减小不再下沉,底层水温仍保持4℃,上层水温降到0℃并继续放热时,水面开始结冰.由于水和冰是热的不良导体,光滑明亮的冰面又能防止幅射,因此,热传递的三种方式都不易进行,冰下的水放热极为缓慢,结成厚厚的冰,当然需要很长时间的天寒。

18.火场之旁,必有风生

火场附近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远处的冷空气必将来填充,冷热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19.十雾九晴

时至初冬,我们经常会发现早上有雾当天多半是晴天,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十雾九晴”。

“十雾九晴”指的是深秋、冬季和初春的时候,大雾多发生于晴天。雾与晴天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要想搞清楚这些问题,先得从雾的成因上说起。

雾是指在气温下降时,在接近地面的空气中,水蒸气凝结成的悬浮的微小水滴或冰晶。据资料表明,根据成因,雾一般分为四种:①辐射舞。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辐射冷却使贴近地面空气层中水汽凝结而成的雾,日出前雾最浓,日出后随地面气温升高而逐渐消散或上升为层云,其厚度一般为100—200米,最薄者只有2—3米。②平流雾。暖空气移行到较冷下垫面上,其下部分水汽冷凝结成雾。平流雾的生、消和发展主要取决于暖湿平流的特性,一般说它比辐射雾范围广,厚度大,时间长,日变化也不很明显。平流雾形成于冬季热带暖湿气团移行在高纬寒冷地区时;春夏大陆暖气团移行到较冷海面上时;冬秋季海洋暖湿气团移行到较冷陆地时;海洋上暖湿空气移行到冷海面和冷暖洋流交汇时。③蒸发雾。冷空气移到较暖水面上,水面蒸发加快,使水汽达到饱和状态而形成雾。④锋面雾。是暖锋锋前降雨蒸发后使低层空气达到饱和形成的雾 很显然,这里所指的“雾”应该是“辐射雾”。它的形成是因为晴朗的夜晚,无云或者是少云,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较差,地面强烈辐射冷却使得近地面大气层中的水汽遇冷凝结形成雾。同时因为无云、少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小,特别是云层的反射作用减弱,直接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多,因而当天多半气温较高、天气晴朗。

20.大树底下好乘凉

阻挡辐射,通风对流,水分蒸发吸热 21.扬汤止沸,釜底抽薪

液体沸腾有两个条件:一是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扬汤”是为了使汤的温度降低至沸点以下,但这只是暂时的“止沸”。如果“抽薪”以后,停止了加热,便能制止液体沸腾。

22.早穿皮袄午穿纱,怀抱火炉吃西瓜:比热容的性质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句谚语反映了我国新疆的某些地区夏季昼夜气温变化显著。其主要原因是砂石比水具有较小的比热容

23.“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掬”意为“捧”)所包含的物理知识有光的反射和扩散

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液体沸腾的充要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和能继续吸收热量。扬起的汤

向空气中散热而温度下降,但水回到锅内吸收热后马上又沸腾了,它没有断开热源,而抽薪过后能从根本上

制止液体的沸腾。声学:

1.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烧开水时,壶底的水吸热,汽化形成气泡。水没烧开时,这些气泡由底部上升,遇到上层温度较低的水,气泡内部的水蒸气又会液化成水,气泡体积逐渐缩小至消失。气泡的一涨一缩,激起水的振动,从而发出响声。水开时,壶底的水与上层的水的温度相等,气泡上升过程中不断有水蒸气产生,体积变大,到水面后破裂,振动较小,故“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2.长啸一声,山鸣谷应

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3.但闻其声,不见其人 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一般围墙的高度为几米,声波的波长比围墙的高度要大,所以,它能绕地高墙,使墙外的人听到;而光波的波长较短(10-6米左右),远小于高墙尺寸,所以人身上发出的光线不能衍射到墙外,墙外的人就无法看到墙内人。

4.闻其声如见其人

根据音色就能分辨出熟悉的人

5.余音绕梁

声音的传播与反射 6.弦外之音

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外的(如超声、次声)确实存在且我们是听不到的声音。

7.隔墙有耳

固体可以传声。

8.闻其声而知其人

唐朝诗人李益有一首诗叫《喜见外弟弟又言别》,其中描写道:“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从“问姓”中想起初见的“旧容”,可见声音中有一种特征让诗人唤起了十年前的记忆,这种特征是音色。

“闻其声而知其人”意思是:对熟悉的人,听到他的说话声就知道他是谁了,判断了主要依据是音色。

光学:

1.水中捞月一场空

有月亮的夜晚可在天上看到一个月亮,在水中也能看到一个“月亮”。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水中的“月亮”实际上是月亮在水中的虚像,当然是不可能捞到的。

水中捞月一场空(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因为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当然是徒劳。

2.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

光的折射导致水底看上去变浅了,同理,水中的鱼也是看上去比较浅。3.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大小相等,物像对称,因此猪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已“一模一样”,仍然是个猪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

4.坐井观天 所见甚少

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由几何作图知识可知,青蛙的视野将很小。

坐井观天,所见甚少:这是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原因。

5.一滴水可见太阳,一件事可见精神

一滴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透过一滴水可以有太阳的像,小中见大。

6.一石击破水中天

平静的水面如一块平面镜,可看到天的像,石块投入水中破坏了平静的水面,形成层层水波,水中天的像也就被击破了。

7.瞎子点灯白费蜡

人们能看到世上万事万物,是因为太阳光或用来照明的光照射在物体上被物体反射后的光线进入人眼,反射光线进入不了瞎子眼中,所以瞎子看不见物体。

8.照相的底片——颠倒黑白

照相机是应用物体放在凸透镜两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原理制成的,故照相底片上的像与人是颠倒的.底片上涂有感光剂,人照相时,由于浅色部位反射光的能力强,反射光进入相机的暗箱与底片上的感光剂发生了光化作用,而深色部位由于吸收光的能力强,只有很少的反射光射入底片.这样浅色部位在胶片上感光强,深色部位感光弱.胶片冲洗时,感光弱的部位的感光剂基本冲洗掉,所以呈浅色,而感光强的部位由于发生了光化反应冲不掉,所以呈深色。

9.海市蜃楼

射向远处地面的太阳光,被反射到空中时,由于空气密度不均匀而发生折射,看到的是远处的景物所成的虚像。

10.立竿见影

光的直线传播。

1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里的三“人”其中的一“人”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12.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唐诗中的名句,船上的客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这是因为寒山寺的大钟受到撞击发生了______________。

13.海市蜃楼

今年5月23日,蓬莱阁附近海滩上空出现了极为罕见的“海市蜃楼”奇观,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光的折射。

14.人面桃花相映红

在“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句诗中,用光学知识解释桃花红的原因是桃花反射红光。

15.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

在历代诗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的诗篇中写有“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的著名诗句,诗中写的“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清澈见底的漓江看起来比实际浅,是由于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

16.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接近光速的宇宙中航行,时间的流逝会比地球上慢得多,在这个“洞中”生活一天,地球上已度过了几年,几十年,甚至是上千年。

力学和运动学:

1.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车到山前必有路倒是没有什么物理学原理,船只有直着才能通过桥洞。这其中是水流把船自动冲为直的了。横着的情况很少几乎不存在。原理是:船横着的时候受到水的大面积力量的冲击就发生了偏转,形成保持直向的受力稳定形状了。这和风向标的原理是一样的

2.四两拨千斤

根据杠杆原理,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当动力臂很长而阻力臂很短时,就可以“四两拨千斤”了。这和阿基米德的“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棍,我就能搬动地球”的原理是相同的。

3.人心齐,泰山移 分力的方向一致时,合力就等于各分力的和,此时合力最大。

4.一个巴掌拍不响

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只有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一个巴掌也就拍不响了。

5.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

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

11.水银落地——无孔不入

水银的密度大于组成地面各物质的密度,水银又具有流动性,故它总是沉在其它物质的下面。

12.大船漏水——有进无出

液体内部存在压强,船破后,船外的水被压进船内,直到船内外水面相平,此刻船内的水也不会向外流。

13.水上的葫芦——沉不下去

葫芦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故只能漂浮在水面上。

14.劳而无功

力和功的关系,及机械效率。

15.冰山一角

浮力和浮沉条件。

电学:

1.“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系在一根绳上的蚂蚱”、“同进退,共患难”

(串联电路的电流、同时发光和熄灭的一些特征)

2.“互不干涉,互不往来”

(并联电路的特征)

第四篇:物理诗词俗语知识

物理诗词知识: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物理知识:运动的绝对性)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物理知识:静止的相对性)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物理知识:物体的运动)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物理知识:物体的运动)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物理知识;参照物的选取)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物理知识:参照物的选取)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物理知识:光的直线传播)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物理知识:物态变化)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物理知识:小孔成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物理知识:光的反射)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物理知识:光的色散)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物理知识:涨潮与落潮)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物理知识:声音的传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物理知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物理知识:分子动理论)山头开花山脚香,桥下流水桥上凉。(物理知识:扩散、蒸发吸热)城市尚余三分热,秋光先到野人家。(物理知识:热岛效应)小小秤砣压千斤。(物理知识:杠杆平衡原理)破镜不能重圆。(物理知识:分子间作用力)摘不着的是镜中花,捞不着的是水中月。(物理知识:平面镜成像)人心齐,泰山移。(物理知识:力的合成)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物理知识:压力的作用效果)真金不怕火炼,真理不怕争辩。(物理知识:物体的熔点)开水不响,响水不开。(物理知识:液体的沸腾)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物理知识:平面镜成像)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墙内开花墙外香。(物理知识:扩散现象)坐井观天,所见甚少。(物理知识:光沿直线传播)一滴水可见太阳,一件事可见精神。(物理知识:凸透镜成像)扇子有凉风,宜夏不宜冬。(物理知识:蒸发吸热)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物理知识:重力的作用)水缸出汗,不用挑担。(物理知识:液化现象)下雪不寒化雪寒。(物理知识:熔化吸热)雪落高山,霜降平原。(物理知识:水蒸气遇冷凝华)火场之旁,必有风生。(物理知识:空气对流形成风)一石击破水中天。(物理知识:平面镜成像)照相的底片——颠倒黑白。(物理知识:照相机成像原理)磨刀不误砍柴工。(物理知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一个巴掌拍不响。(物理知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水银落地——无孔不入。(物理知识:水银具有流动性且密度大)泥鳅黄鳝交朋友——滑头对滑头。(物理知识:摩擦力)大船漏水——有进无出。(物理知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水上的葫芦——沉不下去。(物理知识:物体的漂浮)长啸一声,山鸣谷应。(物理知识:回声)但闻其声,不见其人。(物理知识:声音的传播)

第五篇:生活中的物理俗语知识一

生活“俗语”中的科学知识

1.燕子低飞有雨

下雨前空气湿度很大,小飞虫的翅膀潮湿,不能高飞。燕子为了觅食,也飞得很低。

2.下雪不冷化雪冷

下雪是高空中的小水珠在下落过程中,遇到低温凝华而成的。凝华过程是放热过程,空气的温度要升高。这就是我们感觉到“下雪不冷”的原因。

下雪后,雪要熔化,雪在熔化时,要从周围空气中吸收热量,因此空气的温度要降低,这样我们就会感觉到“化雪冷”。

3.真金不怕火炼

金(晶体)的熔点比较高,一般的炉火温度不能达到金的熔点,所以不能使金熔化。

4.瑞雪兆丰年

覆盖在地面的雪是热的不良导体,可以保护小麦安全过冬。雪花在形成和降落过程中凝结了许多含有大量微量元素和有机物的灰尘,对小麦具有一定的肥效。雪化成水渗人土里,对小麦的生长极为有利。故小麦来年必然丰收。

5.朝霞不出门,晚霞走千里

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处于西风带,降雨云大多由西向东运行。早晨看到西方有虹霞仗,表明西方有降雨云,由东方射来的阳光照射在西方天空的降雨云的水滴上,形成了虹。而西方的降雨云很快会随着西风移到本地,所以本地很快要下雨。到傍晚看到东方有虹,这是西方射来的阳光照在东方天空的降雨云的水滴上形成的,这种虹的出现,说明西方已没有雨了,天气将晴。

6.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烧开水时,壶底的水吸热,汽化形成气泡。水没烧开时,这些气泡由底部上升,遇到上层温度较低的水,气泡内部的水蒸气又会液化成水,气泡体积逐渐缩小至消失。气泡的一涨一缩,激起水的振动,从而发出响声。水开时,壶底的水与上层的水的温度相等,气泡上升过程中不断有水蒸气产生,体积变大,到水面后破裂,振动较小,故“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7.墙内开花墙外香/酒香不怕巷子深

由于分了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墙内的花香就会扩散到墙外。

8.破镜不能重圆

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9.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大风来临时,高空中气温迅速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许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晕,故有 “月晕而风”之说。础润即地面反潮,大雨来临之前,空气湿度较大,地面温度较低,靠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盐分容易吸附潮湿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预示大雨将至。

10.水火不相容

物质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由于水的比热大,水与火接触可大量吸收热量,至使着火物温度降低;同时汽化后的水蒸气包围在燃烧的物体外面,使得物体不可能和空气接触,而没有了空气,燃烧就不能进行。

11.“霜前冷,雪后寒”

在深秋的夜晚,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骤然变冷(温度低于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地面上形成霜,所以有“霜前冷”的感觉。雪熔化时要需吸收热量,使空气的温度降低,所以我们有“雪后寒”的感觉。

“霜前冷,雪后寒”。霜是由于气温较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凝华现象而形成的;雪在融化时需要吸热

在《千字文》中有“露结为霜”这样的说法,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并不是来源于露,而露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12.纸里包不住火

纸达到燃点就会燃烧。

13.扇子有凉风,宜夏不宜冬

夏天扇扇子时,加快了空气的流动,使人体表面的汗液蒸发加快,由于蒸发吸热,所以人感到凉快。

14.水缸出汗,不用挑担

水缸中的水由于蒸发,水面以下部分温度比空气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外表面就产生了液化现象,水珠附在水缸外面.晴天时由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少,虽然也会在水缸外表面液化,但微量的液化很快又蒸发了,不能形成水珠.而如果空气潮湿,水蒸发就很慢,水缸外表面的液化大于汽化,就有水珠出现了.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大,降雨的可能性大,当然不需要挑水浇地了。

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其中“水缸穿裙子”是指在盛水的水缸外表面出现了一层密密麻麻的小水珠

15.钻木取火

内能的改变方式

16.雪落高山,霜降平原

下雪天,高山气温低于山下平地气温,下到高山的雪不易融化,而下到平地的雪易及时融化.所以下同样的雪,高山上比平地多.霜是地面上的水蒸气遇冷凝华的结果,山下平地表面上的水蒸气比高山上多,故平地易掺禂霜,而高山不易形成霜。

17.冰冻三尽,非一日之寒

水的温度在0℃~4℃之间是热缩冷胀,4℃时水的密度最大.当整个水温都降到4℃时,水的对流停止.气温继续下降时,上层水温降到 4℃以下,密度减小不再下沉,底层水温仍保持4℃,上层水温降到0℃并继续放热时,水面开始结冰.由于水和冰是热的不良导体,光滑明亮的冰面又能防止幅射,因此,热传递的三种方式都不易进行,冰下的水放热极为缓慢,结成厚厚的冰,当然需要很长时间的天寒。

18.火场之旁,必有风生

火场附近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远处的冷空气必将来填充,冷热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19.十雾九晴

时至初冬,我们经常会发现早上有雾当天多半是晴天,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十雾九晴”。

“十雾九晴”指的是深秋、冬季和初春的时候,大雾多发生于晴天。雾与晴天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要想搞清楚这些问题,先得从雾的成因上说起。雾是指在气温下降时,在接近地面的空气中,水蒸气凝结成的悬浮的微小水滴或冰晶。据资料表明,根据成因,雾一般分为四种:①辐射舞。晴朗、无风或 微风的夜晚,地面辐射冷却使贴近地面空气层中水汽凝结而成的雾,日出前雾最浓,日出后随地面气温升高而逐渐消散或上升为层云,其厚度一般为100—200米,最薄者只有2—3米。②平流雾。暖空气移行到较冷下垫面上,其下部分水汽冷凝结成雾。平流雾的生、消和发展主要取决于暖湿平流的特性,一般说它比辐射雾范围广,厚度大,时间长,日变化也不很明显。平流雾形成于冬季热带暖湿气团移行在高纬寒冷地区时;春夏大陆暖气团移行到较冷海面上时;冬秋季海洋暖湿气团移行到较冷陆地时;海洋上暖湿空气移行到冷海面和冷暖洋流交汇时。③蒸发雾。冷空气移到较暖水面上,水面蒸发加快,使水汽达到饱和状态而形成雾。④锋面雾。是暖锋锋前降雨蒸发后使低层空气达到饱和形成的雾

很显然,这里所指的“雾”应该是“辐射雾”。它的形成是因为晴朗的夜晚,无云或者是少云,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较差,地面强烈辐射冷却使得近地面大气层中的水汽遇冷凝结形成雾。同时因为无云、少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小,特别是云层的反射作用减弱,直接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多,因而当天多半气温较高、天气晴朗。

20.大树底下好乘凉

阻挡辐射,通风对流,水分蒸发吸热

21.扬汤止沸,釜底抽薪

液体沸腾有两个条件:一是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扬汤”是为了使汤的温度降低至沸点以下,但这只是暂时的“止沸”。如果“抽薪”以后,停止了加热,便能制止液体沸腾。

22.早穿皮袄午穿纱,怀抱火炉吃西瓜:比热容的性质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句谚语反映了我国新疆的某些地区夏季昼夜气温变化显著。其主要原因是砂石比水具有较小的比热容

23.“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掬”意为“捧”)所包含的物理知识有光的反射和扩散

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液体沸腾的充要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和能继续吸收热量。扬起的汤向空气中散热而温度下降,但水回到锅内吸收热后马上又沸腾了,它没有断开热源,而抽薪过后能从根本上制止液体的沸腾。

下载民谚俗语中的物理知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民谚俗语中的物理知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俗语中的物理原理范文大全

    俗语中的物理原理 热学: 1.燕子低飞有雨 下雨前空气湿度很大,小飞虫的翅膀潮湿,不能高飞。燕子为了觅食,也飞得很低。 2.下雪不冷化雪冷 下雪是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低温凝华而成的......

    谚语、俗语中的物理2009

    谚语、俗语中的物理 兰溪市第五中学中学 王根和 内容提要:民谚和俗语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人民的巨大的精神财富。民谚和俗语具有很高的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其......

    英语作文 知识,俗语[范文]

    英语作文常用谚语、俗语 1、A liar is not believed when he speaks the truth. 说谎者即使讲真话也没人相信。 2、A little knowledge is a dangerous thing. 一知半解,自......

    谚语中的物理知识

    谚语中的物理知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民谚、俗语,这些民谚、俗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我们平时如果注意分析、了解一些民谚、俗语,就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深化知识,......

    体育运动中的物理知识

    体育运动中的物理知识体育是我们最喜欢的课程,平时同学们在体育课中,进行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其实每一项体育运动中都渗透着许多物理知识。体育与物理形同兄妹般亲密。下面介绍......

    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物理是一种自然学科,随着科技的进步,物理知识也随之普及。物理的自然,让它与实际密切相关,生活中也处处都有物理知识。 初中二年级,我开始学物理。物理由一开......

    台球中的物理知识

    四川师范大学 数字媒体与游戏设计系 台球中的物理知识 组长: 组员: 时间:四川师范大学 数字媒体与游戏设计系 目录: 台球中的物理知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大全一、厨房中的物理知识1.电学方面①电饭煲煮饭、电炒锅烧菜、电水壶烧水是将电能转化为内能。②排气扇(抽油烟机)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利用空气对流进行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