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语文等十四个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
四川省犍为第一中学教科室编辑
川教〔2010〕129号
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 语文等十四个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
各市、州教育局:
现将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语文等十四个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
1、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2、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数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3、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英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4、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5、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6、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生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7、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8、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9、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10、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第二篇:14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通用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附件14 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
通用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是本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亮点和难点。它是与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相衔接,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本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高度综合、注重创造、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它通过对宽泛的、基础的、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技术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融入技术世界,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学生手脑并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增进学生的文化理解,提高学生技术交流和表达的能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为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全面推进我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结合我省普通高中实际情况,特制定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通用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第一部分课程理念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理念
1.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要充分考虑到高中学生在兴趣、生活经历、地域特征、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使全体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特色、有个性地发展。课程实施中应当避免机械的、单一的技能训练,要强调学习中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思想方法的掌握和文化的领悟三者之间的统一,注重在拓展学生技术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共通能力的发展。2.注重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学习活动中,要鼓励学生想象、怀疑和批判,要营造民主、活跃、进取的学习氛围,充分利用通用技术课程的内容载体、技术设计、技术试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立足科学、技术、社会的视野,加强人文素养的教育
在教学中应当通过具体的技术实践使学生理解技术与科学的联系和区别,以及两者对社会发展、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注意将技术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因素融入教学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
4.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反映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 课程内容要注重基础性、通用性和先进性并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应注意从学生现实生活所接触的技术内容向现代技术和高新技术延伸,使学生有机会了解现代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技术发展的新成果和未来走向,增强对当代先进技术及其文化的理解。5.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过程应是主动建构知识、充满探究、生动活泼、不断拓展能力的过程,应当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技术学习特点,指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等多种方式学习通用技术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6、加强对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认识,全面提高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 通用技术课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是各学科知识的联系与综合运用。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是已有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也是新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学习与运用过程。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亲历过程、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进而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以及技术素养的养成和技术能力的发展。二.课程目标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特色和个性的发展为目标。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拓展技术学习的视野,学会或掌握一些通用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技术及其设计的一般思想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技术探究、运用技术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终身进行技术学习和实践的能力;形成和保持对技术的兴趣和学习愿望,具有正确的技术观和较强的技术创新意识;养成积极、负责、安全地使用技术的行为习惯,发展初步的技术能力和一定的职业规划能力,为迎接未来社会挑战、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在落实总目标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以下五方面能力的培养:技术的理解、使用、改进及决策能力;意念的表达与理念转化为操作方案的能力;知识的整合、应用及物化能力;创造性想象、批判性思维及问题解决的能力;技术文化的理解、评价及选择能力。
通用技术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构建了通用技术课程的具体目标,在这三个维度的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贯穿过程始终的目标,过程与方法是组织教学内容的主导目标,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性目标。在课程实施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应注意融合与协调,努力实现三者的统一。
第二部分课程结构与课程设置 一.课程结构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是技术学习领域的一个学科,课程由9个模块构成,其中必修模块2个,选修模块7个(表一)。表一通用技术课程结构 领域
科目
必修
选修
必修模块
学分
选修模块
学分
技术
通用技术
技术与设计1 技术与设计2 2 2
1.电子控制技术 2.家政与生活技术 3.现代农业技术 4.简易机器人制作 5.服装及其设计 6.建筑及其设计 7.汽车驾驶与保养
每模块 2学分
1.必修模块
通用技术课程的必修模块是“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2个必修模块之间呈递进关系,即“技术与设计1”是“技术与设计2”的基础。
“技术与设计1”是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学习的导入模块。旨在使学生理解技术及其性质,感受一般的技术设计过程,并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劳动与技术学习的基础上,对技术有更为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初步掌握通用的、完整的设计过程,学会与设计有关的各种方法、表达方式和操作程序,了解设计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知道如何对技术设计及产品进行评价,形成结构较为完整的技术基础知识,培养相应的技术素养。具体内容有技术及其性质、设计过程、设计的交流、设计的评价。
“技术与设计2”是在“技术与设计1”基础上的必修模块。具体内容为技术设计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专题模块,它们是结构与设计、流程与设计、系统与设计、控制与设计。这些技术设计专题模块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科学基础和广泛的应用性,实施条件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2.选修模块
通用技术课程的选修模块是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条件,为满足学生不同兴趣和发展的需要而开设的课程。其内容是必修模块在不同具体技术领域的延伸和深化,旨在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多样的技术实践的机会,拓展学生的技术经历,发展他们的特长。供学生在修习必修模块之后根据兴趣和条件选择。选修1(电子控制技术): 以电子技术为基础设立的选修模块。具体内容有传感器、数字电路、电磁继电器、电子控制系统及其应用。学生可以通过设计和制作电子控制产品进行一些简易的技术试验,接触一些更具挑战意义、更富有趣味的技术问题。选修2(建筑及其设计): 立足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广泛的建筑技术而设立的选修模块。具体内容有建筑与文化、建筑结构及其简单设计、建筑材料及其加工、建筑构造及其设计。该模块人文内涵丰富,实用性强,设计和制作内容简便易行。选修3(简易机器人制作): 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学习的平台、将机械传动与单片机的应用有机组合的选修模块。具体内容有单片机及其控制程序、单片机与控制电路、单片机与机械传动。该模块给学生提供了运用当代先进技术和先进思想方法进行设计、制作,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选修4(现代农业技术): 以较为先进的、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现代农业技术的理念和方法,以及农业技术试验为主要内容的选修模块。该模块设置了可供选择学习的6个专题,它们是:绿色食品、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引进、无土栽培、营养与饲料、病虫害预测及综合治理、农副产品营销。
选修5(家政与生活技术): 以家政与技术的联系为基点、旨在提高学生未来生活质量而设立的选修模块。具体内容有家政概述、家庭管理、家庭理财、家庭保健。该模块紧贴学生生活,内容丰富有趣,设施要求低。选修6(服装及其设计): 旨在通过学生对服装的认识、欣赏、设计及简单制作增添生活情趣、提高生活品位、增强审美和造美能力的选修模块。具体内容有服装与材料、服装与文化、着装设计、服装设计。该模块蕴含丰富的人文因素,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选修7(汽车驾驶与保养)侧重于技术应用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选修模块。具体内容有汽车构造与工作原理、汽车驾驶有关法规、汽车驾驶技术、汽车例行保养。二.课程设置及修习要求 1.课程设置
我省在高二年级开始开设通用技术课程,修习《标准》要求的“技术与设计1”和“技术与设计2”两个必修模块;高三年级则与信息技术课程通盘考虑,选修一个模块。具体指导方案(表二)。学年
学习领域
科目
上学期
下学期
学年 总学分
模块
学分 周课时
模块
学分
周课时
第二学年
技术
通用技术
技术与设计1 2 2
技术与设计2 2 2 4
第三学年
第三学年自主选修结合信息技术进行,在两门课程中任选一个未修习的模块修习2学分,课时2课时。
表二通用技术课程设置指导方案 2.修习要求(1)《标准》中规定,学生在高中阶段通用技术课程至少要修满4个学分,对通用技术课程感兴趣和有潜能的学生可以再增加选修若干模块获得学分,总学分为4+X。
(2)学生修习了“技术与设计1”和“技术与设计2”两个必修模块后,获得4学分,达到高中毕业在通用技术课程的最低学分要求。在此基础上,学校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未来学业和就业的需要,选修有关模块。
(3)学生在修习必修模块之后,可根据兴趣和条件自由选择选修模块学习。学校要创造条件,逐步开齐选修模块。高三年级可与信息技术课程通盘考虑,选修一个模块。
(4)修习选修模块4“现代农业技术”时,只需任意选择6个专题中的2个,即可获得该模块的2 个学分。第三部分教学实施建议 一.课程教学实施途径
1.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利用好教材实施教学
教师应深刻地理解通用技术课程的理念和课程标准,理解教材设计和呈现方式,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本市、州选定的教材为主,参考其它版本的教材、有效地整合多种课程资源实施教学。教师要依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程内容的自主创造为前提,把教材作为教学资源之一加以利用;带领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与研究,深刻理解技术的本质,在开发更具适合性、针对性的课程资源上有所开拓和创新。2.重视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思想和方法,分析教学问题、设计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实施并对实施结果进行评价和修改的过程,其目的是获得最佳的解决教学问题之方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重视教学目标的表述(尽量运用行为动词描述方法),依据教学目标可以判断教学是否有效。要注意“目标”与“目的”的区别,目标的表述应是基本的、共同的、可达到的教学标准,而不是无法实现的最高要求。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应全面、完整、明确、具体,让学生知道该堂课的具体目标。教学设计要根据教学内容性质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策略,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学习方式的设计,明确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注重探究实践教学。3.引导学生亲历设计过程
设计是技术活动中的核心过程。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亲历由一系列环节组成的设计活动。首先,要重视学生的全员性参与,应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对技术问题的兴趣和研究愿望,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大胆创新,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促使其主动、有效地参与设计过程,获得直接经验。其次,要强调学生的全程性参与,即每个学生都必须经历设计方案的形成过程、方案转化为产品的过程、交流和评价的过程。为此,教师要重视改进教学方法,注意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提出问题,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运用各种技术交流和评价手段丰富设计过程,以促使学生获得比较完整的体验。4.重视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学习指导
技术思想和方法是从宏观的理论层面上提供了解决技术问题的思路和处理技术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学习指导,并把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精心挑选一些体现技术思想和方法的技术设计实例,引导学生应用技术思想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去体验、领悟技术思想和方法的真谛。
5.重视技术试验的教学
试验是属于技术设计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技术方法,是把科学知识和技术思想和原理,利用技术性操作物化为技术成果的一条基本途径。技术试验有多种作用,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试验要求,选择和使用不同的试验方法,如对比试验法、析因试验法、性能试验法等;要加强对试验过程中目的的确定、任务的安排、方法的使用、仪器的选配和校准、数据的观察和处理等方面进行具体而有效的指导;同时,在实际操作中要密切注意个中细节和意外情况的发生,引导学生做好观测记录,抓住有价值的资料,力求试验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从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和负责的科学态度;鼓励和培养学生在试验中进行合作性学习,积极培养团队精神和分工协作的意识。技术试验往往会有失败,要积极指导学生分析失败原因,总结经验,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不怕挫折的意志。在教学中进行某些规定的技术实验时,若因仪器设备不足等原因而在实施上造成困难时,应依据学校的实际条件,结合教学内容和要求,因地制宜地自行设计类似的试验项目来替代,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6.倡导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生差异,选择模仿、合作和研究等不同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模仿方式适用于学习工具的操作技能等技术;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小组全体成员的作用,注重分工的合理性和均衡性,培养学生协作、沟通的能力及共同奋进的团队精神;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技术探究能力。采用项目实践来满足学生的兴趣,来发挥其技术学习的主动性。7.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
在教学中,特别是在技能操作方法教学和学生动手实践过程中,要加强巡视,注意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根据不同情况,采用小组辅导、个别辅导和学生之间互帮互学等多种方式,及时给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在辅导过程中,要对所出现的技术问题给予分析和方法上的指导,防止出现教师代替学生操作的现象。8.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
信息技术是一种重要而又普遍使用的现代技术,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可以改变教和学的方式,降低学习技术的难度,提高学习技术的效率。要积极创设条件,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仿真试验等现代技术在构思方案、绘图、模拟试验等方面的应用,培养学生使用现代工具解决技术问题的意识和基本能力;要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技术合作与交互式技术学习,以改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的有效性。9.注重校本研究
实施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教研人员的作用,重视学校和校际技术教研组的作用,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教师要养成学习与反思的习惯,研究、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技术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学校要为技术教师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倡导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
10.重视技术文化的教学
技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技术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挖掘课程中蕴含的鲜活的技术文化,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悟,获得对技术的完整和深刻的认识;充分发挥技术文化教育应有的功能,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技术素养。
11.重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在进行观察、调查、设计、制作、实习、试验等活动中,一定要加强安全教育,尤其在操作时,注意遵守操作规程,防止发生意外伤害等。二.教学资源建设
1.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引领教学的实施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是通用技术课程最重要、最基本的文本资源。在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始终把《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和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等作为重要的和必须充分利用的通用技术课程文本资源,通过对它们的解读,领会其深刻含义,用以引领教学。学校应为教师和学生有计划地配置技术课程文本资源,并使它们得到合理管理和充分利用。2.因地制宜,创造条件建设实验场地 为保证课程的全面实施,学校应依据省教育厅相关文件的要求配备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仪器和设备。在规划和配置通用技术课程教学基本设备工具与教学材料时,应遵循“合理投入、充分利用、避免浪费、量力而行”的原则,提倡自己动手、因地制宜、利用本地资源和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或废弃物等,制作可替代的简易仪器、教学设备、教具、学具等,要注意选用无毒无害的材料,避免对环境的污染,要保证对学生的安全。
学校要充分利用物理、化学、生物及信息技术等学科实验室的场地、设施、工具、仪器等,为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服务,还应充分利用校内外可使用的土地或劳动实践基地,开辟通用技术课程实践园地,如种植园、饲养基地、农艺园地或新技术试验基地等。利用案例展示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相关技术 积极建设和有效利用物质资源,学生在相应的实践中体验技术过程。教师还需多收集相关技术设计实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展示来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相关技术。4.广泛开发人力资源,通过合作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实施通用技术课程,师资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应依据省教育厅有关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师资配备的文件精神,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首位,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并注意开发与利用其它人力资源。提倡教师之间的合作,更好地提升课程教学质量。5.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
教师要充分利用“四川省高中新课程”网络平台上的各种资源为通用技术课程服务,引导学生学会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学校和教师要注意开发和利用高等院校、中职学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的设备、器材、基地等的课程资源,努力提高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水平,形成资源的有效共享的局面。三.加强教学研究,保障课程健康发展 1.建立省、市、县(区)、校四级教研机制
各市(州)应建立通用技术教育研究室或设立通用技术教研员,并在此基础上,成立省、市(州)、县(区)通用技术学科中心教研组,加强对本辖区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研究和指导。中心教研组要依据我省的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指导意见,根据高中通用技术新课程的总体要求,制订具体的工作计划,定期地开展通用技术教学研究活动,认真地研究和指导各高中学校通用技术新课程的工作。
各学校应成立通用技术教研组,由教研组组长负责,组织全体通用技术教师共同参与校本教研活动,认真组织实施新课程。广大通用技术教师要树立通用技术学科意识,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努力研究实施方案,创造条件,制定计划,落实新课程,推进课程正常实施。各级教学研究机构要制订工作计划,定期开展通用技术教研活动,可采用研讨会、集体备课、网络教研等形式,及时总结和推广优秀课改经验,针对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案、指导意见和具体措施。
加强教研机构之间的联系,积极开展各级教研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各级教研部门可以统筹安排,对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在不同的研究方向上进行探索,分工协作开展课题研究工作,例如:新课程背景下通用技术教学模式的探究;新课程下通用技术教学评价的研究;新课程背景下通用技术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等课题。2.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与业务水平教师是新课程教学实施成败的关键,各级教科研部门必须为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与业务水平服务。通过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和专业技术素质,让教师能够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鼓励教师研究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开发课程资源。着重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特长、富有教学特色的通用技术骨干教师,并在通用技术课程的研究和实施过程中真正发挥骨干与带头作用。3.加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教学研究只有基于学校真实的教学问题才有直接的意义,因而我们要加强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富有成效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是教师群体专业化发展和教学改革深化发展的有力保证。校本教研可以采用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种形式,这三种形式既相对独立,同时又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充分地发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作用并注重相互间的整合,才能有效地促成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建设。各地教研部门也要积极创造条件,定期开展先进教研组的评选活动,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学习和借鉴,切实落实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4.加强网络教研,提高教研效率
各级教研机构要积极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加强网络教研,积极采用教研网站、网上论坛、网上即时通讯工具等方式进行交流,提高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研究效率。
教研网站要储备一定数量的教学资源库,包括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收集、组织、开发的必要教学资源、教学案例、各种教学软件、教学系统、供学生学习的资料等,为教师的教学服务。
第四部分教学评价建议
一、评价的原则和内容
评价应遵循“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的评价原则。评价的内容要体现本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评价的主体为学生。学生学习水平的评价可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1.知识与技能
对学生学习技术知识的评价,应根据技术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等类别进行评价。对于陈述性知识通常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对于程序性知识则要求学生在技术的实践过程中融会贯通,在问题的解决和实践操作中正确运用。
对技能学习的评价主要从学生使用工具和设备的技能、试验技能、交流技能、评价技能等方面进行。评价应从某一技能本身的操作要点和规范出发,依据课程目标进行,倡导和鼓励有新意的技能、方法。2.过程与方法
对过程与方法的评价,重在评价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技术的决策能力和创造能力。对于不同的技术学习内容,学生经历技术学习过程的感受也不同,要根据内容特点确定过程与方法方面的评价重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应着重从学生参与技术学习的态度是否积极认真;在技术学习中,是否具有精益求精、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否具有不屈不挠、克服困难、解决难题的信心和意志,是否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技术作品能否体现关爱自然、珍视生命等积极向上的情感等方面进行。技术学习过程中,对于技术文化的理解是体现学生价值观的重要方面。评价者要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发现并记录学生在技术学习过程和作品中所表现的丰富的精神内涵、独特的美学视角和富有魅力的个性展示,以及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并及时给出描述性的评价意见。
需要强调的是,在对学生的技术学习进行评价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不是孤立的、机械分割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应将三个方面有机融合起来,灵活运用各种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
二、评价的方法 评价方法应是开放、灵活、多种多样的,如书面测试、方案及作品评析、过程记录卡、访谈、活动报告等。评价者要根据具体的评价目标、内容,客观分析并灵活运用这些评价方法。1.书面测试
选取来自生活和社会实际的问题分析、案例分析、产品设计和产品分析等题型,考察学生对技术原理的理解、技术方法的综合应用以及将技能方法迁移到新问题情境中的能力。2.方案及作品分析
对学生制作的作品、作品模型、设计方案和技术图样、说明书、设计制作报告等进行评价。在对方案及作品等进行评价时,要特别注意不要以成败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对于成功(达到设计要求)的方案作品,要从其创意是否新颖,各种指标是否合理,制作是否精益求精,试验报告是否对成功与不足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对于不成功的方案和作品,要着重评价设计中的合理之处和有价值的地方,看其是否有自主的新思路,设计、制作是否认真,特别要看其是否找出了不成功的原因及教训,要允许学生重新设计或制作,并重新进行评价。3.技术活动报告
技术活动报告由教师和学生分别纪录。教师记录全体学生在技术学习过程中有价值或有意义的信息;学生记录技术学习的内容、学习过程中的感受、技术试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设计与制作中的独到或有创意之处、对作品或方案的评价等过程性资料,从而形成学生的技术活动档案袋。家长和校外技术指导也可以记录学生在技术学习过程中的有关信息。
三、评价的管理
通用技术课程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等级可以分为优、良、合格和不合格。参与该课程中某一模块的学习和实践的全过程,技术活动档案记录基本完整,方案、作品和书面测试达标,并能完成或基本完成所规定的任务,应视为合格,获2学分。对有特别优秀的设计、制作成果,或有所创新、发明的学生,应给予特别鼓励。通用技术学业考试将按省教育厅统一安排实施,原则上采用理论考试+操作测试的方式进行。具体考试办法,按教育厅有关文件规定执行。
第三篇:河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通用技术
河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通用技
术
2009年12月28日 16:29:29 来源:admin【字体:大 中 小】
为贯彻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推进河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特制定《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通用技术)》。
一、课程目标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
通用技术课程立足于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基础的、宽泛的、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技术内容为载体,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发展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一定的人生规划能力。
通过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拓展技术学习的视野,学会或掌握一些通用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技术及其设计的一般思想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技术探究、运用技术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终身进行技术学习的能力;形成和保持对技术的兴趣和学习愿望,具有正确的技术观和较强的技术创新意识;养成积极、负责、安全地使用技术的行为习惯,发展初步的技术能力和一定的职业规划能力,为迎接未来社会挑战、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在实现以上目标的同时,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目标上的独特追求:技术的理解、使用、改进及决策能力;意念的表达与理念转化为操作方案的能力;知识的整合、应用及物化能力;创造性想象、批判性思维及问题解决的能力;技术文化的理解、评价及选择能力。
二、课程内容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课型,共设9个模块。其中必修模块2个,选修模块7个。每个模块2学分,教学时间为36课时。
必修模块是普通高中阶段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反映了提高学生技术素养的基本要求,体现了技术发展的时代特征,是学生未来生活必备、终身发展有用的基础内容。
选修模块则着眼于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要求,其内容是必修模块在不同具体技术领域的延伸和深化,旨在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更为多样的技术实践的机会,拓展学生的技术经历,提高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必修1:技术与设计1
“技术与设计1”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对技术有更为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初步掌握一个通用的、完整的设计过程,学会与设计有关的各种途径、方法,了解设计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及解决办法。
本模块由4个主题组成:技术及其性质、设计过程、设计的交流、设计的评价。
必修2:技术与设计2
“技术与设计2”是在“技术与设计1”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专题性设计,集中体现了一些重要的技术思想和方法,它更关注设计过程中“结构”“流程”“系统”和“控制”的基本思想和设计的基本方法,注重学生对这些思想和方法的应用及实际问题的解决。
本模块由4个主题组成:结构与设计、流程与设计、系统与设计、控制与设计。
选修1:电子控制技术
“电子控制技术”介绍常用的电子控制的基本知识,重视这些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该模块适合各类学校开设,可供各类学生、特别是具有理工科发展倾向的学生选修。
本模块由4个主题组成:传感器、数字电路、电磁继电器、电子控制系统及其应用。
选修2:建筑及其设计 “建筑及其设计”着重建筑结构及构件的设计,并涉及到建筑的许多人文因素和社会因素。该模块既适合对理工科感兴趣的学生,也适合对文化、艺术感兴趣的学生;既适合城市学校,也适合农村学校。在课程实施中,还可以体现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本模块由4个主题组成:建筑与文化、建筑结构及其简单设计、建筑材料及其加工、建筑构造及其设计。
选修3:简易机器人制作
“简易机器人制作”相对于其他模块,开设条件要求较高,适合条件较好的学校和在这方面有一定兴趣的学生。
本模块由3个主题组成:单片机及其控制程序、单片机与控制电路、单片机与传动机械。
选修4:现代农业技术
“现代农业技术”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模块,它采用专题形式选择了6个方面的学习内容,每个专题18学时,选修两个专题即可获得该模块的学分,可供农、林、牧、副、渔等不同经济地区的学校开设。学校在选择所开设的模块时,不要狭隘地把它理解为只适合农村学生,它同样适用于对所列专题感兴趣的城市学生。
本模块由6个专题组成:绿色食品、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引进、无土栽培、营养与饲料、病虫害预测及综合治理、农副产品营销。
选修5:家政与生活技术
“家政与生活技术”从家政的角度介绍了一些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生活技术,这些技术是提高生活质量所必须学会的内容。该模块的开设没有特殊的条件要求,适合各类学校和所有学生。
本模块由4个主题组成:家政概述、家庭管理、家庭理财、家庭保健。选修6:服装及其设计
“服装及其设计”反映了新的服装观,介绍了服装及着装的设计常识,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有重要作用。该模块对设备要求不高,各地均可开设。更适合在这方面或相关领域有兴趣的学生。
本模块由4个主题组成:服装与材料、服装与文化、着装设计、服装设计。选修7:汽车驾驶与保养
“汽车驾驶与保养”不仅包括基本的技能训练,还包括汽车构造与原理、汽车文化、汽车带来的环境问题等内容,这些在现代社会中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可在有条件的学校中开设,供对此有兴趣的学生选择。
本模块由4个主题组成:汽车构造与工作原理、汽车驾驶有关法规、汽车驾驶技术、汽车例行保养。
三、实施建议
(一)教学安排建议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各地各校必须严格执行课程政策,认真落实必修课程,同时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校的具体条件,创造条件,积极开足选修课程。建议在高中一年级开设必修课程,高二或高三年级开设选修课程。学校亦可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
通用技术课程课堂上要求动手操作的时间较多,建议采用2学时(或以上)连排课的方式。
学生修完必修的2个模块并获得4个学分,是高中毕业的最低要求。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就业或升学的需要修学选修模块。建议具有工科、农科取向的学生在获得必修的4个学分之后至少再选修4个学分,即共获得8个学分。
农村高中的学生在修学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可以结合“绿色证书”教育或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城市普通中学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需要和学校的具体条件开设职业技术类校本课程,学生通过选学职业技术课程获得相应的学习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这些学习经历及所获得的相应证书,可作为高中毕业生就业或升学所需要的参考材料。
(二)改革教学方式,优化学习方式
改革旧的教育观念,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中十分重要的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育人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技术层面得到充分的发展。
1、引导学生亲历设计过程
设计是解决技术问题的一种方式,又是技术的基础之一,也是通用技术各个模块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引导学生亲历设计过程的教学中对以下几个问题要引起充分的注意。
(1)提高学生对设计过程的参与程度
在技术教学活动中要特别强调学生的全员性和全程性参与,即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学习技术课程,每个学生都要参与技术活动,每个学生都要经历技术活动的全过程。要做到“两全”,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对技术问题的强烈兴趣,吸引他们主动而积极地参与设计过程。
(2)引导学生生成多个设计方案
技术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在设计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用多种技术思想和方法去分析问题,生成解决问题的多个方案。在形成多个方案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真正经历设计方案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对设计过程获得比较完整的多角度体验。
(3)加强设计中的过程评价
设计过程是学生手脑并用的过程,过程评价可以促进这种互动的发展,鼓励学生注重对技术的探究,有利于形成规范的操作行为,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
2、重视技术思想和方法学习的指导
(1)正确认识学习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重要意义
在教学中加强技术思想和方法教育,是实现技术教学的通识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对历次改革中寻求技术通用性的重大突破。
(2)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技术思想和方法
技术思想和方法重在实践中应用,通过实践去领悟,要防止从理论到理论的做法。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挑选一些集中体现技术思想和方法的技术设计实例,引导学生使用技术思想和方法这把“钥匙”,去打开技术问题的“大门”,从而去体验、领悟技术思想和方法的真谛。
3、重视技术试验的教学
技术试验是技术设计过程中一种重要方法,是把科学知识和技术原理物化为技术成果的一条基本途径。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试验要求,选择和使用不同的试验方法。
技术试验往往会有失败,教师要积极指导学生分析失败原因,总结经验,让学生体验技术问题在解决过程的曲折和艰难,并结合历史上发明家百折不挠地进行试验研究的典型事例激励学生,培养他们自信、不怕失败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倡导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要结合技术自身的特点,将新课程中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应用于教学过程之中。改变以往的教学过于偏重接受学习的倾向,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技术探究能力。
5、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
在技能操作方法教学和学生动手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注意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根据不同情况,采用小组辅导、个别辅导和学生之间互帮互学等多种方式,及时给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在辅导过程中,更要重视对所出现的技术问题的分析和方法上的指导,防止出现教师代替学生操作的现象。
6、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
要积极创设条件,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仿真试验等现代技术在构思方案、绘图、模拟试验等方面的应用,培养学生使用现代工具解决技术问题的意识和基本能力;要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技术合作与交互式技术学习,以改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的有效性;要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打破对新技术的神秘感、惧怕感,形成对新技术的亲近感。
7、加强教学研究
技术课教师要养成学习与反思的习惯,增强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技术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还要特别重视学校和校际技术教研组的作用,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分享经验,学校要为技术教师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倡导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
四、评价建议
课程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通过课程评价对课程的组织和实施进行适时监控,达到促进课程的发展与完善、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评价原则
1、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
教师要对学生技术学习中多方面收集到的评价信息进行分析,从而正确判断每个学生学习中出现问题的症结所在,以便于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实行有效指导,同时,还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技术学习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为他们提出适合其技术发展的有针对性的建议。评价要能及时反映每个学生在不同技术领域的学习水平,以正面鼓励为主。
2、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技术学习的结果,更要注重学生在技术活动过程中的收获和对技术思想和方法的理解及体验,应把学生在技术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参与水平和情感态度等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而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参与程度和考核学习中的情感态度,建立技术活动档案袋是一个很好手段。
3、全面评价与单项评价相结合
学生学业的评价要避免简单化的倾向,那种一学期结束或一个模块学完后,由教师笼统、含混地给每个学生打个分数的做法,缺乏具体的数据信息的支持,科学性规范性不够,难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情况,起不到激励鼓舞的作用。
在通用技术课程的9个模块中,不同模块的不同内容,均对应着一定的目标和内容侧重点,评价的项目和标准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技术与设计1”模块的“设计过程”主题,评价项目侧重于能否合理确定设计对象,能否根据要求确定设计方案,能否正确表达设计意图,能否对方案进行反思和改进等,而在“服装及其设计”模块的“服装与文化”主题中,评价的项目侧重于对服装的基本要素的了解和对服装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服装款式、服装色彩等等。对同一内容,还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技术活动的整体评价,也要关注各个环节和不同维度的评价。与此同时,还应根据不同的课程模块、不同的技术学习内容、不同的技术学习阶段确定不同的评价项目,以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可见,技术活动中的评价标准不是千篇一律的,既要关注学生技术活动的整体评价,还要关注各个环节和不同维度的评价。
4、阶段性评价与日常评价相结合
对学生技术学习中的学习态度、知识技能、方法领悟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的评判,需要在技术设计与问题解决的特定情境下进行动态的、实时评价,要对学生技术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及时点评,及时了解他们在技术学习中的过程性表现,将这些日常技术活动中的各种学习信息进行收集、汇总,并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达到全面评价的目的。
(二)评价主体
通用技术课程的评价主体(评价者)主要有教师、学生、家长、实验基地人员、校外技术人员,以及校外考试机构等。要发挥不同评价主体在评价中的作用,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校外技术人员的参评等有机结合起来。教师是各类评价主体的组织者,应根据不同评价内容协调有关人员参与评价,切实发挥各类评价主体在评价中的作用。
(三)评价内容
评价要体现本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可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了解学生对技术的理解和运用状况,进行学生技术学习水平的评价。
1、知识与技能
对技术知识的评价,不是看其直接记忆了多少知识,而是应根据技术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等类别,对学生的技术学习进行评价。不同的知识类别评价的方法有所不同,对于陈述性知识通常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对于程序性知识则要求学生在技术的实践过程中融会贯通,在问题的解决和实际操作中正确运用。对技能学习的评价主要从学生使用工具和设备的技能、试验技能、交流技能、评价技能等方面进行。评价应从某一技能本身的操作要点和规范出发,依据课程目标进行,倡导和鼓励有新意的技能、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对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评价还是技能的评价,评价问题的设计应具有真实性、情景性,便于学生形成对现实生活的领悟能力、解释能力和创造能力,不应出现缺乏真实性的孤立的问题或测验的题目。
2、过程与方法
对过程与方法的评价,重在评价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技术的决策能力和创造能力。
对于不同的技术学习内容,学生经历技术学习过程的感受也不同,要根据内容特点确定过程与方法方面的评价重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应着重从学生参与技术学习的态度是否积极认真;在技术学习中,是否具有精益求精、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否具有不屈不挠、克服困难、解决难题的信心和意志,是否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技术作品能否体现关爱自然、珍惜生命等积极向上的情感等方面进行。
要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发现并记录学生在技术学习过程和作品中所表现的丰富的精神内涵、独特的美学视角和富有魅力的个性展示,以及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并及时给出描述性的评价意见。
(四)评价方式
技术课程的评价方式应该是多元化的,要改变以往多以书面测试为主的评价,通过对学生设计方案及作品的评析、访谈评价、问卷评价、技术活动报告集等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在选择评价方式时,应该考虑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对象和评价现场等实际情况,选择运用或综合运用各种评价方式。
1、书面测试:对于通用技术课程的基础性技术原理和知识,利用书面测试进行评价是恰当的,能够较好地保证评价的覆盖面和深入程度。在书面测试的试题内容上应有所改变,应不同于刻板生硬的测试题,采用较为灵活的试题形式,结合生活和社会的实际问题,考查学生运用技术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书面测试的时间可放在学期末,评价可以采用百分制,也可以采用等级。
2、方案及作品的评析:对学生作业的分析和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体现。教师可在学期开始就提出提交创作作品的要求,完成截止时间为学期末,学生的创作过程贯穿整个学期。有的作业可以采取先由学生互评,给作业写出评语、评出等级,再交由教师评定,教师一是从作业本身的创意、合理性、简约性、适用性等方面进行评价,二是评价学生对他人作品的评价,从中了解学生对技术活动的目标、内容、标准等的把握程度,同时写出评语,确定等级。
3、访谈:教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面谈或书信交流或电话沟通或网上交谈,可以定期进行,也可以由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和学生在技术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随机进行,这种教师和学生在充分放松的状态下多次讨论和对话,共同作好访谈内容的记录,可作为学生技术活动档案的重要信息之一。
4、技术活动报告:可由教师和学生分别记录。学生记录的内容可以有:作品产生过程的说明、作品的图片、解决疑难问题的独特方法、合作交流的体会、自我反思等等,记录的内容是开放的,学生的一点一滴的感受均可记入。教师记录的内容可以有:与某位学生交谈的记录,每一位学生每份作业的评定,学生在各阶段的评价成绩,教学过程中的反思等等。其他评价主体也可参与技术活动报告的记录,这些记录构成每个学生技术学习的活动性信息。
不论何种评价方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都是至关重要的,应根据评价的目的、内容和目标,选择和确定有效、可行的评价方式。
五、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通用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和物质保证,也是普通高中重要的任务,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和许多条件较差的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各地、各校应高度重视,认真研究,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通过各种途径把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及人、财、物等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列入学校的工作计划,多方面、多渠道地组织实施。
(一)物质资源
教材是课程物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包括教科书和相配套的教师参考用书、音像资料、教学挂图、教学投影片、教学光盘、学生学习辅导资料等。教材是学科课程标准的体现,是学生完成学科学习任务和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因此,要充分利用好依据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教学参考资料以及教师技术培训或自学用书、学生学习技术参考资料、学生课外阅读技术类用书等文本资源。学校应该为教师和学生有计划地配置技术课程的相关文本资料,并使他们得到合理管理和充分利用。
各校应大力加强通用技术实验室的建设,按照相关标准,配备必要的教学仪器、工具设备、教具学具,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和功能;充分利用理、化、生实验室和科技活动中心等的设备和设施、改造原有劳技专用教室,配备专职管理员以适应通用技术教学需要;重视技术教育中心的建设;充分开发利用校外各种物质资源。
(二)人力资源
作为新开设的课程,通用技术课程亟需开发多方面的人力资源。相邻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技术师资可以打通使用。学校还可从其他学科教师、技术类科研人员和社会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如工程师、建筑师、农业技术员、计算机专家和职业技师等)中聘用通用技术课程兼职教师或者请他们参与相关技术课程的培训及各类技术课程教学活动,从而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
(三)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的优势在于它具有超强的交互性、共享性,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网络教育提供的学习环境是一个开放、自由的空间,它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内容和过程,从而创建和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学校应在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丰富、全面开放式的网络学习资料,还应在日常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来开发和利用相关的课程资源,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及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