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德州听课心得体会--15.03.28
关于参加德州听课活动的心得体会
庆云县实验小学
刘艳静
3月28日清晨,在王主任的亲自带领下,我们一行十人到德州一中参加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课堂观摩”活动,这次活动中我们共听取了六位特级教师的六节精彩的语文课和他们的专题报告。真正走近专家,亲眼目睹,身临其境,我有着最为真实的体会和感受。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个人的感受。
一、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效学习
我曾经看过几次“全国生本高效课堂大比武”的录像,那些优秀教师的课堂上无一不关注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学生的学是真正的“乐学”“善学”。如在课堂中努力追求学生学习中的游戏精神,采用游戏和娱乐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这次观摩课上,魏星老师让班长和学生自荐的方式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还亲切地称他们的朗读为“好声音”,这是引用了“中国好声音”的节目于其中,再加上从不同的角度去表扬,鼓励,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宋运来老师更是凭借幽默,诙谐的语言和肢体动作,诱导学生置身于课堂中。课堂上宋老师在课伊始跟学生打了个赌:“我保证这节课你们谁都不愿意下课。”没想到仅只有两个同学举手认可,其他同学谁都不相信。结果,一节课下来,当老师宣布下课时,学生竟然一个也不动。因为他们已经完全沉醉于宋老师的精彩课堂中。很多同学评价:“宋老师是一个非常幽默的老师。”“宋老师是一个很搞笑的老师。”最后,在一片恋恋不舍的“再见”声中,结束了这节课。我想,如果不是学生对宋老师的课堂充满了无限兴趣,怎能会出现这样的感人场景呢?只要你喜欢学生,爱学生,学生学得有兴趣,学得有滋味,那么课堂就是实实在在的高效课堂。
二、重视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的训练
我们知道,课程标准指出,要特别重视各学段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在这里还加上了“思”。“思”,就是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然后去解决问题。在让学生学会思考这个问题上,这几位特级教师都做得很好,他们总能让学生在认真思考,充分准备后才让学生展示,回答。反思我们自己的教学,特别是在上公开课或是优质课时,最容易忽略这一点,往往是为了教学活动的流畅,以及急于进行下一个环节,常常是学生还没有来得及思考或者考虑不成熟时,就指名回答,致使学生的思考成了蜻蜓点水,流于形式,没有思考,怎会有收获?更不用说学会了。鉴于此,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非常重视学生的思考了。
关于写字训练,新课程标准要求所有语文教师必须在每节课上留出10分钟的时间去练习写字,充分落实写字的要求。丁雪飞老师在教授《黄果树瀑布》这一课时,在课堂的最后,她先让学生认、读字词,再让学生注意写字时出现的问题,如“隔”字右下部分是一横,“叠”字不加一点······他还给学生出示了“隔”字的甲骨文字形,演示了“缝”字的动画笔顺,最后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动笔描摹这两个字。薛法根老师则是在一上课时就先让学生上台听写,板演,并重点指导“尴尬”这两个字的“尢”字旁;“自卑”的“卑”字的“撇”的书写。这两位专家在指导学生写字的教学上也是用了不少的心思。虽然我们不能做到节节课都有写字的训练,但是哪怕一节课写上那么两三个字,如果长此以往的话,其中的效果不言而喻。
这两年学校大力推进“早读午写”工程,每学期举行两到三次的硬笔书法大赛,以及老师们每周的钢笔字、粉笔字的书写练习,正是在全面贯彻落实课标的写字的要求。我相信,经过我们大家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的老师,学生写字水平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三、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的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目标,如果只学不练,不运用,学生的语言积累会更加的的匮乏。丁雪飞老师在指导学生抓关键词,锤炼用字后,马上进行训练,他结合课后练习,让学生认真推敲“飞”与“泻”字;“冒”与“涌”字等的异同,进而进行填空练习。薛法根老师则是在“拓展延伸”环节里,创设“小明”的不同情境,训练学生如何反驳,让学生学会如何说话。宋运来老师是指导学生怎样让王老师消气的语言训练。不同的训练方式,都能够让学生在对语言练习中得到不断地提高。
“说”的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中的重要学习目标,我们在这一点上还要下一番苦功夫,坚持下来才会有良好的效果。
全国名师宋运来老师有言:“得语文者,得天下。”语文教学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虽然我们不可能人人都能成为名师,但是我们要把握好每一次机会,从点滴积累,不断提升自己。
第二篇:德州数学和美课堂听课体会
万变不离其宗——“心中有儿童”
前不久去德州参加‚和美课堂‛听课活动,让我受益匪浅。这次活动中有很多全国各地的名师上了展示课,每个人都有值得我学习的优势。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的那节《小数的除法》课。上课伊始,吴老师先用‚看到数字5你会想到什么?这个问题来引入学生对整数、小数的认识,接着她展示问题:李老师买了4本《格林童话》,交给收银员100元,找回3元。每本书多少钱?学生们很快列出了算式,但算不出得数,吴老师先让他们说出自己计算中遇到的困难(97除以4余1元,余下的1元除以4除不了了)然后再讨论怎样解决。学生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很不靠谱,但吴老师并不急于给孩子们讲解,而是激励孩子们继续思考,直到找到正确答案。
在我们的课堂上,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想让学生说出想法时,学生往往不会表达,说不出为什么,或者说不到点上,我们很着急,该怎么办?是让学生继续说继续想,还是老师直接说出答案呢?吴老师的课堂也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她是继续让孩子们探索,最终孩子们找到了答案,当然这其中老师的引导很重要,尤其是那些激励性的语言,让学生没有顾忌积极大胆发言并且乐在其中。在吴老师的引导下,课堂上热闹起来,同学们认真地听着,说着,每张小脸上都洋溢着参与的快乐,想象的愉悦。我想这才是真正的课堂。
吴老师的课并没有像我们很多公开课那样,课件花哨,一板一眼的按照程序来上,她甚至没来得及练习,但孩子们学得扎实,从本质上掌握了知识,把练习留到下一节课又何妨呢?
总结吴老师的上课过程就是:简单导入、引发思考、激励探索、得出结论、巩固练习加深印象。她从儿童的思维出发,抓住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对话,在追问中激发学生热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不断地调整、提升自己的思维。
她的课中有疑问、有猜想、有惊讶、有笑声、有争论、有沉思、有联想……有矛盾的困扰;有巧妙的比喻;有‘你们又活了’、‘谁是爷爷谁是孙孙‘的幽默、有茅塞顿开的微笑。教学过程中这种信息的传递、情感的交流、心灵的碰撞为师生双边活动披上了浓重的情感色彩……这种愉悦和谐的课堂使干巴巴的数学课变得妙趣横生,也正是这些东西深深的吸引了我。还记得吴老师的那句话:万变不离其宗——‚心中有儿童‛。让我茅塞顿开,有了自己的方向……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如果吴老师是我的数学老师,我一定是最喜欢数学课的。吴老师和学生的对话更像是在讲故事、拉家常,这种轻松、愉悦正是我要追求的课堂气氛。整节课学生积极主动活跃,他们专注的眼神,就是高效课堂的标志。那么吴老师是怎样做到的呢?
在讲授《估算》这一课时,上课伊始吴老师先让学生充分提出他们心中有关估算的问题,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提出了诸如什么是估算?如何估算?估算的用途?估算的发明人是谁(估算的起源)?≈是什么意思?等问题,让学生充分汇报自己的思考,这无疑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也使得老师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同时也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如果说这些问题开启了学生的思维,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那么在探索估算方法的过程中学
生为估算方法命名的活动无疑是学生思维火花绽放的舞台。
接着吴老师让学生将自己估算的方法展示在黑板上,然后和孩子们一起分析这些不同的估算方法,并给这些估算方法命名。通过取名字这一过程,我们作为旁观者能够感受到孩子们的那种积极踊跃,那种参与学习的欲望。孩子们发挥想象力给这些估算方法取了很多既好听、好玩又很恰当的名字,比如大估、小估、中估、大小估、凑调估、五上四下估等。这个过程中师生对话是很自然的,是很精彩的。我想这一方面是因为吴老师精湛的教学语言和课堂调控能力,但更重要的是因为学生的积极性已经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再次回顾课堂上师生的那种自然、亲切、轻松、和谐的氛围,真是让我感叹良久。对照自己的教学,我应该如何做才能使我的学生也乐于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呢?我想,除了在教学设计、教学语言和课堂调控等方面继续提升自己的能力外,还应该在课堂上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当然更应该学习吴老师的成长路,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是得益于他们执着的追求,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我们应紧随其后,加大课改力度,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模式,踏着名师的脚印不断前行。
第三篇:德州一中学习心得体会
领略名师风采 引领自身成长
赵官镇中心小学 孔丽莎
2015年3月14、15日两天有幸参加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分别观摩了张齐华、徐长青、刘松、华应龙、仲广群等五位特级教师的精彩课堂,欣赏、佩服、敬畏油然而生。真是“听君一堂课胜读十年书”。他们的课堂有的幽默风趣,有的构思新奇巧妙,有的感人至深,蕴含哲理。总之听他们的课就是一种享受,不仅是在座学习的教师在享受,也是学生们在享受(从每堂课结束后学生们的眼神和久久不愿离去的身影可以看出),我不得不说他们仅仅用一节课的时间就收买了所有孩子的心和所有在场老师的心。他们胸有成竹,信手捏来,充满大智慧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我不由自主的对同行的同事说咱们和老师去合张影吧!从来没追过星的我像现在的年轻人追星一样到前面和老师合了一张影!心里美美的„我想这就是榜样的力量!以后要像他一样!当然通向成功的路肯定离不来坚持与付出!
总之,经过两天的熏陶我收获很多,以下是我听课的几点体会。
一、作为教师要学会“勇敢的退,适时地进”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活动应该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过程,两者缺一不可。这些理念我一直都了解,但是从来都不会运用,不懂将理念付诸课堂,听了几位名师的课我深刻的体会到了教师是如何“导”的和学生是如何“学”的。如:当遇到核心问题时,徐长青老师为学生抛出一句“你的地盘你做主,想一想怎么办吧,你们自己惹的麻烦自己解决”,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教师自信的走开了,把问题留给那些孩子们。此时我期待下面的结果,同时也有些许担心,孩子们能行吗?探索不出来怎么办?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台下响起一片雷鸣般的掌声——问题解决了,孩子们成功了。短短的一分钟课堂秩序不但没有乱,反而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在交流讨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成功的解决了难题,掌声属于积极思考表现出色的孩子们,也属于胸有成竹精心设计的教师。体会到了“真正的好课,不是教师的出彩,而是学生的出彩。”把课堂交给学生,让教室里充满质疑、辩论、反驳这些思考的声音,作为教师要做到勇敢的退、适时地进,教师放给学生的“自由”越多、思考的空间越大孩子们反馈给你的就越多,你就会发现孩子们原来是如此的强大,真的会听到孩子们成长的声音!我想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也要试着勇敢的退一退了!
二、作为教师要读懂学生,读懂教材
刘松老师说学生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我们要成为学生的服务者,要提供孩子们所需要的、想要的,也许很多人认为这是企业管理的一种对客户的服务意识,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同样适用,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去备课,学生才能接受你,你教他所需他才能学得起劲。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看似你是主动的,实际上你是被动的。课堂上教师偶尔装装傻也是好的,你傻孩子就变聪明了,你喋喋不休孩子就愚钝。偶尔让孩子牵着你走,你理解他了,他也就被你引导出来了。反思自己的课堂,学生获得的多半是知识、也未必是学生最需要的,而听这几位名师讲课学生获得的是一种思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种以简化难、以不变应万变的思想,显然后者是成功的。不求自己成为名师,但求自己走在通往名师的路上!加倍努力!
三、扎实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养。
走进五位名师,我感受到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从他们的言语中能听出他们博览群书,读书成了他们的爱好和乐趣。同时他们身上都有一种持之以恒、精于求精的精神,从他们的教学设计和对各科知识的综合运用与理解中就能看出。都有一种研究精神,从他们把一堂简单的课上的如此有意义、有价值可以看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阅读一些有关哲学、教育学、心理学、名人传记、古代教育家等的书籍,还要看一些名师讲课的视频来开阔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学识。
领略了名师的风采,接下来就是在自己的课堂中慢慢开悟了!
第四篇:德州学院金工实习心得体会
从这里我知道了,什么是钳工,知道了钳工的方要内容是为划线、錾削、锉削、研磨、钻孔、扩孔、铰孔、攻螺纹等等。了解了锉刀的构造;分类、选用、锉削姿势、锉削方法和质量的检测。
实习心得
两周的实习结束了,至于总体的感觉只能用八个字来概括“虽然辛苦,但很充实”。在这两周里,我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我也深深地体会到工人们的辛苦和伟大,钳工实习是我们机电专业的必修课之一,也许我们以后不会真正的从事工业生产,但这两周给我留下的宝贵经验是永远难以忘怀的,并将作为我可以受用终生的财富。
在实习期间我有很深的感触,很感谢学校能给我们提供这个实习的机会,让我们提前体验到学工科的不易,获得了课堂里边得不到也想不到的知识,也许将来不会走上这个岗位,但是现在所学的知识和感受却是终生难忘。
通过实习,我的深刻体会是:第一,动作要领和工具的使用到拿起锉刀的实际操作,这无疑是一个理论与实际的过渡。有些东西是要自己去摸索的,有些东西是要从理论中去发现用于实际。从开始的打磨平面,就让我学到了要想做好一件事并不是那么的简单,要用实际去证实它。眼见的不一定真实(平面看上去很平,但经过测光就能发现它的不足);这让我想到了学校为什么要我们来这里实习,是要我们懂得学习的可贵,学习和打磨平面一样要有一丝不苟的精神才能做到最好,同时还要让我们认识到动手的重要性。只是一味的学习理论,那也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实际的体验,发现不了自己的动手能力,这都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需要头脑和双手的配合。第二,在了解、熟悉和掌握一定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过程中,培养、提高和加强了我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第三,培养和锻炼了劳动观点、质量和经济观念,强化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安全技术规则和爱护国家财产的自觉性,提高了我们的整体综合素质。第四,在整个实训过程中,老师对我们的纪律要求非常严格,同时加强对填写实习报告、清理工作台、遵守各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等要求,对学生的综合工程素质培养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第五,实训老师将我们加工产品的打分标准公布给我们,使我们对自己的产品的得分有明确认识,对于提高我们的质量意识观念有一定作
用。对我们的钳工实训成绩,实行逐个考察的办法,使我们能认真对待每个工种和每个实习环节。我觉得每一次的实训对我自己来说非常有意义,非常实在.它们给我的大学生活添上了精彩的一笔.让我更贴近技术工人的生活,让我增长了更多的专业知识,让我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就业的时候,就业单位不会像老师一样点点滴滴细致入微的把要做的工作告诉我们,更多的是需要我们自己去观察、学习。不具备这项能力就难以胜任未来的挑战。随着科学的迅猛发展,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会有很多领域是我们未曾接触过的,只有敢于去尝试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像钳工,它看似简单的锉和磨,都需要我们细心观察,反复实践,失败了就从头再来,培养了我们一种挫折感等等。两周的实训带给我们的,不全是我们所接触到的那些操作技能,也不仅仅是通过几项工种所要求我们锻炼的几种能力,更多的则需要我们每个人在实习结束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去感悟,去反思,勤时自勉,有所收获,使这次实训达到了他的真正目的。
总而言之,虽然在十几天的实习中,我们所学到的对于技术人员而言,只是皮毛的皮毛,但是凡事都有一个过程。我们所学到的都是基本的基本,而技术人员也是从简单到复杂“进化”而来的。很快实习结束拉,结束的时候大家内心是高兴的,因为大家学到了真正的东西,不管学的是不是很精,有没有真的全部掌握,至少让我们了解拉什么是工人做的事情,对以后也有帮助。
第五篇:听课心得体会
研修听课心得体会
《夏天里的成长》是一篇通过描写夏天里万物都在成长的自然现象,说明人要把握时间,“尽量地用力地长”的哲理散文。
教学中戚老师以读为本,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读中感悟,以悟促读,读悟交融,让学生形成新的感知。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语文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
一、创设情境,学会质疑
1、从字、词上入手,词语的设计由易到难,朗读字词,教给了学生理词、读阅的方法,真正训练了他们的语文基本功;首先出示夏天景色图片,让学生畅谈对夏天的感悟。研读文本,感受成长,自读交流。
2、过渡语自然恰当,学生质疑,激发学生;
3、指导学生朗读有方,多角度,多层次的让学生以读促悟,以读促情;然后,戚老师借助语言文字,走进夏天,认真读,仔细想。(出示:夏天是万物长大的时期。)结合这个句子,边读边用笔画画、写写,看看作者描写了夏天谁在成长,它们有什么特点呢?然后在小组内和小伙伴交流一下。
4、最值得我学习的便是老师对学生学习习惯的渗透。
5.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本课在字词的理解上,教学思路是抓关键词句,以读促悟,以读促情,备课很充分,不仅走进了文本,还恰当走出文本!
二.抓关键字词,指导朗读
1、备课备关键语句,以一带十,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2、重点理解农作物夏天不长或长得太慢,秋天就没有收成的希望这句话。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量地长。读了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3、最后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小练笔:使用的语言都是我们熟悉的语言,浅显易懂,这种表达虽没有华丽的词汇,却用得恰到好处,让人感到亲切、自然、朴实。
不足之处:
1.教材的解读不够深入,教学设计不够合理,时间安排不到位。
2.导入课题时太直接,没有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教学中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还不够充分,不利于学生去体会。例如课文中讲到了竹子高粱,讲到了小猫小狗,讲到了小学生和中学生,这都与学生的生活关系比较紧密,而且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物,应该能够很容易吸引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的。可是教学时,却没能很好地把学生带入文本之中。如果在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恰当的想象,带领学生们去捕捉文本的空白,会更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文本内涵的领悟。
总之,这节课令我学习的地方很多:1、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情感的,这种情感被称之为个性。在教学过程中,戚老师注重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有所彰显,关注了学生的发展。2、感情朗读方式多样,方法不一,但万变归宗,读,体,悟,说,不仅让学生进入了文本,而且训练了学生的读、说能力;并多次强调学生说出完整的话,很值得我学习!3、文末小练笔都是促进了学生对本文的体会,令我为之心动,这也是本课的精彩高潮之处!这节课很值得我学习的扎实、创新的语文课!
《西游记》描写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保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传奇历险故事,这些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
在学习这节课时,本单元提出“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和“学会写读后感的要求”。学生要用精读、略读、跳读、猜读、浏览等多种方法,品读精彩故事,品味语言文字。另外《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成功之处:
毕老师把这节课重点放在品读《西游记》中“三借芭蕉扇”的内容,培养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感受人物形象,赏析精彩故事,并体会故事中的情感。由于这个故事的一波三折和人物形象的鲜明成为课堂的主线,这里提出一个问题“如何在这三借芭蕉扇中感受情节的变化、人物的特点?”毕老师在借助原文理解文本的同时,从题眼入手,让学生关注原著题目与课文题目的对比,作为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探照灯。同时借助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参与度高,思维得到了充分训练。
不足之处:1、有些地方是不需要特别研读的,都可以直接跳过去。但是要特别注意分析在面对同一事件时人物的不同表现,可以从语言、动作、心理等角度分析人物形象。2.并没有采用教材中《美猴王》的精彩段落,人物分析要多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