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与诗歌鉴赏(翟晓周)(模版)

时间:2019-05-12 23:55: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歌教学与诗歌鉴赏(翟晓周)(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歌教学与诗歌鉴赏(翟晓周)(模版)》。

第一篇:诗歌教学与诗歌鉴赏(翟晓周)(模版)

诗歌教学与诗歌鉴赏

成都 翟晓周

实话实说,对于诗歌教学与诗歌鉴赏,我也很迷茫,所以,与其说讲座,倒不如说是交流,或者借此机会,抛售给大家一些问题,引起各位的思考,一起来解决好诗歌教学和诗歌鉴赏的问题。

首先要界定一下这里谈到的两概念,一个是诗歌教学:主要是高考专题复习前的课本诗歌的教学,诗歌鉴赏,是指考试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专题复习。(界定仅仅是便于讨论,并非学术上严谨的界定)

一、诗歌鉴赏,想说爱你不容易。

诗歌鉴赏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个在教学过程中令教师比较头疼的教学难题。说它重要,是因为中高考都要考,而且分值不算少,而且它作为文学王冠上的明珠,谁能从心底割舍?说她是难题,是因为其实我们老师有好些在诗歌上的水平并不高,也缺乏一定的研究,这一块涉及的内容和知识很多,耗时耗力,结果往往不理想,2011-2014年四川高考,8分的诗歌鉴赏题,省平均分在1.6-3.6之间。最低得分率仅仅20%,最高的也就45%。我想说,诗歌鉴赏,想说爱你不容易!让人这样丢不得、伤不起、爱不来!

二、诗歌鉴赏,把我困在网中央。

1、教学与鉴赏分离。

平常的诗歌教学缺乏高考意识,缺乏诗歌鉴赏的方法指引意识。教材学完,学生能背一些诗词,但是做不来诗歌鉴赏题,高三复习,重起炉灶,花大量时间讲诗歌鉴赏这个专题,从如何读懂诗歌到诗歌的相关知识到鉴赏方法到题型模式等等。

2、诗歌教学的无序。

高一伊始,没有对高中三年的诗歌教学与复习做系统的安排,课本上有的,在平时教学中就仅仅完成教材内容,没有,则靠试卷评讲来体现对诗歌这一块的关注。所以,学生在平常诗歌教学的课堂上,收获不大,考试分数又上不去,对诗歌的兴趣就会降低,高三复习就自然慌乱。

3、诗歌教学的无味

在平常的诗歌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知识积累与情感储备上的不足,教师没有向学生展示鉴赏诗歌的一般过程——或者说是鉴赏诗歌的通用法则,教学流于表面,学生不能真正感受诗歌的美,不能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也不能真正收获到诗歌鉴赏的津梁。课堂枯燥,教学无味。

譬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将教师和教材的既定信息直接教授给学生,完全不顾学生主观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多是以教师为主体,从而使学生处于一个知识被动灌输的地位,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完全得不到开发和培养。

再如教学过程乏味,缺乏灵动。在高中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都以“一解题、二释词、三解构、四总结”这样一种模式来组织整个教学活动,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机械乏味。要知道,很多诗歌中都蕴含着诗人强烈的思想情感,用这种呆板的教学方式来解析,那么学生最多只能感受到教师所表达出来的教学情感,对于诗所传达的思想,便难以得到深刻的体会,而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也就无从谈起。

再如教学形式单一,创新能力缺乏培养基础。在高中诗歌鉴赏教学中,我们往往采用理论分析和进行板书(或者多媒体)来达到教学活动的开展。而这种教学方式无法激起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激情,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在诗歌教学中,从中感受诗歌之美,从思维层面获得诗歌阅读鉴赏的思维之路。

4、诗歌鉴赏的低效。

高三的复习,要么大而全,花大量时间,譬如一个月甚至更多,分别从诗歌的基本知识、分类、意象、意境、形象、专业术语、艺术手法、题型等方面讲习,甚至直接将各种术语、手法、题型进行罗列,然后给学生进行一定量的示范,之后便是用了再用的题海战术。为了应付高考,各类卷纸,各类题目如潮水般向学生涌来,让学生不堪重负。要么就题讲题(包括高一高二的试题评讲),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未能真正让学生习得诗歌鉴赏的方法,未能让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思路。结果费力不讨好,花了时间,学生做题还是懵懵懂懂,效率低下。

三、诗歌教学,破茧成蝶舞自美

面对众多问题与困惑,我们想要挣扎,却发现很痛苦,好像被一层又一层的丝紧密包裹。我们能做的就是破茧成蝶,重新思考诗歌教学和诗歌鉴赏,构建科学的诗歌教学和诗歌鉴赏的系统,从而获得浴火之后的新生。

我的思考、探索与做法:

(一)、整合诗歌教学和诗歌鉴赏。

将平常的诗歌教学定位于考试中诗歌鉴赏的基础,将诗歌鉴赏定位于平常诗歌教学的自然升华。做到教学与考试紧密结合,审美熏陶与鉴赏分析高度一体。

如果可能,将初高中一体系统化最好。功利的终极目标——高考的诗歌鉴赏获得成功。在此,仅以高中三年为范畴,和大家分享我的粗浅的见识。

高一上期:诗歌的基本常识、分类——意象——形象。教材以课本必修一为中心,拓展相关诗歌文本,包括现代诗、古诗词甚至外国诗歌,目标:通过大量的阅读,让学生从感性层面感知诗歌的魅力,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学生基本能运用以意象为主的手段读懂诗歌。

高一下期:意境——主题——艺术手法。教材以课本必修二为中心,拓展相关诗歌文本,主要是古诗词,目标:了解诗歌的发展,能较深刻地理解诗歌。

高二上期:诗歌鉴赏的思路:教给学生具体的一些梳理诗文的基本途径,掌握四个基本的鉴赏原则——

一、察言观色,即通过关键性的词语分析,把握诗人的行文脉络,揣摩作者的感情基调;通过景物的状态和颜色反射作者的感情色彩;

二、循声辨情,即通过朗读对诗歌进行动态还原,从诗歌的韵脚的音高、音域、音调上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由物及人,即诗人笔下的景物所具有的状态、性质往往都是作者的心情、感受和品质的映射。

四、知人论世(事),通过对作者创作背景的感知与分析,可以从深层上理解作品。“论世”即是关注于社会环境的普遍分析,而“论事”则偏重对特定事件(包含典故的运用)的特殊性的分析。

教材:必修3的诗歌单元、选修教材唐宋诗词,并可以适当拓展。目标:学生能感受诗歌之美,真正读懂诗歌。

高二下期:诗歌鉴赏的题型。一是基本的题型,二是从诗歌的三个“意(艺、义)”入手,整体把握诗歌鉴赏试题。三是,答题格式和语言表述的准确。教材:必修4的诗歌单元,并适当拓展一些高考试题。目标:做诗歌鉴赏题能入格。为高三复习奠基。

高三:高考实战演练。主要规范学生的答题步骤、格式,提高语言表述的准确度,强化得分意识。教材:在高一高二所有教材中挑选一部分,加上历年高考试题和一些复习检测试题。上期:以诗歌的艺术技巧为主做适当的专题复习,时

间一周。下期,查漏补缺。目标:能较好完成诗歌鉴赏。

注:每学期的考试,尤其是我们自己能左右的考试,在诗歌鉴赏这个题目上,一定要紧紧结合所教所学。而真正有水平的期末统考试题,命题者也会考虑教材的系统系在这个阶段的要求。我们的系统化计划安排也要和教材紧密结合。

(二)、改变课堂教学的形式,提升学生兴趣和课堂效率。

1、以趣味诗歌入课。

1)激趣类——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如数字诗、回文诗、打油诗、拆字诗、逆转诗、同音诗、叠字诗、谜语诗、神智体诗、朦胧诗、剥皮诗、方言诗、藏头诗、十七字诗(三句半)、一七体诗(宝塔诗)、酒令诗……在诗歌教学中加入这些妙趣横生的诗歌,学生-定然会沉迷于诗歌的天地里,尽情领略诗歌的无穷魅力。

(1)、夸张的打油诗

咏雪

大雪洋洋下,柴米都涨价。板凳当柴烧,吓得床儿怕。(2)、逆转诗

起句平常,甚至让人感到十分粗俗,可后半部分语意陡转,别开生面,让人耳目一新。有人把这类诗叫陡转诗。

《还珠格格》“送别诗”

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有这样一个情节:乾隆皇帝带小燕子、紫微江南出巡,在江边见一群儒生摇头晃脑作诗赠别朋友“老铁”。乾隆见诗后便说:“我家丫头也会作这样的诗。”于是叫紫微露一手。紫微便吟道:

你作诗来送老铁,我也作诗送老铁。

众人一听,哈哈大笑:这能叫诗吗?谁知紫微笔锋一转,又续诗道: 江南江北蓼花红,都是离人眼中血。(3)、拆字组字诗

在诗歌园地里,有以一字为主体,将一字拆开,通过增损偏旁吟咏而成的诗,这就是拆字组字诗。这种诗多为六句,前面组字而成,后两句是全诗诗旨所在。

“我最爱阿娇”

一公子哥儿,曾咏吟过这么一首组字诗调戏娘家妇女: 有木便为桥,无木也念乔; 去木添个女,添女便为娇。阿娇休避我,我最爱阿娇。

被调戏的娘家妇女灵机一动,立即回敬一首组字诗: 有米便为粮,无米仍读良;

去米添个女,添女便为娘。老娘虽爱子,子不敬老娘。(4)、回文诗

所谓回文诗,通常是指既可顺读,也可倒读的诗。其

一、《晚秋即景》

烟霞映水碧迢迢,暮色秋色一雁遥。前岭落晖残照晚,边城古树冷萧萧。

把诗倒过来——从最后一字开始,倒着往回念也是一首行云流水、顺理成章、意境深远、趣味盎然的小诗:

萧萧冷树古城边,晚照残晖落岭前。遥雁一色秋色暮,迢迢碧水映霞烟。(5)、藏 头 诗

藏头诗的特点是将不便明言的本意藏于诗句之首,解读时只需把每一诗句之首的字串读,即可明白作者写作本诗的真实用意。

如《水浒传》藏头诗。“吴用智赚玉麒麟”一回中,由吴用口述,卢俊义曾在墙上题下这样一首诗:

芦花滩上一扁舟,俊杰黄昏独自游; 义到尽头原是命,反躬逃难必无忧。

卢俊义书下此诗时不明其意,却被心怀鬼胎的管家看出端倪而告知 了官府:每句诗的 郑板桥问老师:是否认识女孩?怎么知道女孩16岁?是否亲眼看见女孩落水?老师被问了个哑口无言。郑板桥又问,老师怎么知道是“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老师惊讶郑板桥的才思,便让他改诗,于是改出了下面这首诗:

谁家女多娇,何故落小桥? 青丝随浪转,粉面泛波涛。

这首诗,前两句询问,后两句描写所见情形,在语言、意境上自然高出原诗一筹。

3)妙法类——巧妙的手法与技巧。在学诗歌的艺术手法时可以用来激趣。如: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可以采用的妙趣诗歌《人生四乐诗》作典型的例子。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如果在每句开头加两个字,运用夸张手法,那么,“乐”则更突出。千年久旱逢甘霖,万里他乡遇故知。和尚洞房花烛夜,状元金榜题名时。

同时,在此诗末尾加两个字,把它改成了《人生四悲诗》: 千年久旱逢甘雨,一滴;万里他乡遇故知,债主; 和尚洞房花烛夜,隔壁;金状元榜题名时,梦里。这首诗运用“逆转”表现手法,突出了人生四“大” 悲。

再如:在学精巧的构思的时候可以采用上世纪90年代川北 是一张网,人的一辈子也是一张网;关系网,人情网;陷入情网,迷恋上网……这生活,实实在在就是一张“网”……多让人沉思的诗啊!再如 梦 梦再美,也只能做到醒时。

这首诗也传达出一个哲理:人不能生活在梦中。虽然梦很美,很让人迷恋,但,它只能做到醒时!!我们毕竟只能生活在现实中,现实的一切我们必须面对!

2、丰富诗歌教学课堂形式

改变板着面孔的传统课堂形式,变为活泼的多姿多彩的课堂。(1)诗而歌之

一是可以将一些词曲皆美的歌曲引入课堂,甚至可以唱一下。这些歌曲的歌词本身就是不错的现代诗歌,有的语言和意境很美,有的蕴含深刻哲理,有的给人鼓舞。比如许嵩的《断桥残雪》:“断桥是否下过雪?我望着湖面,水中寒月如雪,指尖轻点融解。断桥是否下过雪?又想起你的脸,若是无缘再见,白堤柳帘垂泪好几遍。”语言和意境很美。如《步步高》:“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说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步步高。”鼓舞人心。又如《真心英雄》:“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哲理励志。

二是找一些适合所学诗歌的音乐,让大家合乐而诵。有的诗词本来就被谱曲了,直接拿来唱。如《再别康桥》《丁香花》、毛泽东《七律 长征》李清照的《一剪梅》、李煜的《虞美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我凡是学到这些诗词或者与某歌曲相关的诗词的时候,我就会唱,或者和学生一起唱,让课堂嗨起来。课堂气氛就活跃了,学生的兴趣就高了。

(2)诗而咏之

诗词也应该感情投入地吟诵。无论是高一高二还是高三,无论是现代诗还是古诗词,都应该感情投入地诵读,读出抑扬顿挫,读得身心投入,甚至摇头晃脑。老师自己范读,对比其他版本的朗读,带着学生一起读,多读几遍,文本熟悉了,对诗歌也基本有了一定整体感受甚至是感悟。这个时候学起来就容易。我记忆中印象深刻的我自己一些课堂不多,有一节最清晰。那是1997年愚人节那天,还是我走上讲台的 朗读、课本短剧表演、诗词变剧本脚本的改写、配乐朗诵闭目想象、相关视频展示……

(4)生生研讨

可以让学生提前查找资料,网上、词典、书籍都行,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围绕这几设置的主要问题展开讨论、展示和辩论。

(三)、功夫在课外

根据学年学期诗歌教学的计划,系统安排课外活动。比如:

高一上期:诗歌朗诵大赛 高一下期:原创诗歌大赛

高二上期:诗歌改编(成剧本、散文,古诗成现代诗)大赛 高二下期:读诗讲坛、优秀诗歌鉴赏推荐、名家鉴赏质疑

高三上期:诗歌品鉴小作文(任选或者规定角度的鉴赏文字,200字左右)

(四)、抓住关键做鉴赏

其实,我们只要高一高二扎扎实实进行了有效的诗歌教学,高三面对高考的诗歌鉴赏也就水到渠成,在复习的时候也会很轻松,只需要重点点拨一些技巧方法。

因此在这里就比较粗略地交流几个问题,这是我在处理诗歌鉴赏这个板块时的重点。这些方法在平时诗歌教学中也会穿插去取。

1、用以关注意象为主的六关注打开读懂诗歌的大门

我参照了很多老师和学校的做法,比较好的就是以意象为主的“六关注”。1)关注标题。标题可能指出诗歌题材的分类所属和内容,一定程度上揭示主题。比如标题“春夜喜雨”,诗歌分类——借景抒情类,内容——春夜雨景,主题——高兴(喜悦)。

2)关注作者。一般而言同一个诗人诗歌风格相对固定,比如杜甫的沉郁顿挫,表现忧国忧民的情怀。

3)关注背景。“知人论世”是解读诗歌的一个重要途径。知人就是上面的关注作者,论世就是关注背景。同一个诗人,虽然风格相对固定,但是他不同时期不同境遇下所写的诗歌可能风格迥异,比如杜甫,游历长安、在安史之乱前、安史之乱中、定居成都草堂和离开草堂这几个阶段,其诗歌作品所写的内容题材、风格主题就不同。尤其是定居成都草堂期间,生活稳定而相对惬意,所写的诗歌就接近田园诗歌的风格,充满了闲适、自在、愉悦、满足的意味,迥异于他更多的忧国忧民情怀的作品。

4)关注注释。注释一般是对标题、作者、背景或者诗中疑难处进行注解。很重要。

5)关注意象。意象构成诗歌内容,是表现主题的依托。我们既要关注意象,还要关注意象的修饰语和陈述语,即关注意象及其特点。

在这个过程中,要能准确运用意象的作用来解读诗歌。意象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象征寓意,二是绘画构境。一般而言,托物言志的类的诗歌,就考意象的象征寓意的作用即可完全读懂,而借景抒情的诗歌往往需要讲意象象征寓意和绘画构境这两个作用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读懂一首诗。这个问题我前段时间在群里发了一个微课,以柳宗元的《江雪》为例,有较详细的讲述。这里不再累述。

6)关注情思语。情思语即直接表现情感思想的词句。抓住这些词句,往往就能把握住诗歌情感思想的方向。

在这六关注中,特别要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对意象的关注,运用意象来解读诗歌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上午李老师提出的“对于一些写景的诗歌,学生体会不到感情,尤其是情景交融的”这个问题,实际上除了多读一些诗歌之外,就可以用这个六关注,尤其是利用意象绘画构境的作用来解读。写景诗的关键在于,意象要组合构成画面(景象或者说景),景,我们可以从色彩、动静、明暗等方面进行解读。这个景的特点和诗歌表达的情感之间的关系其实就两种:正相关,如以乐景写乐情;反相关,如以乐景写哀情。这需要结合背景、情思语来解读。

绵阳向老师提出的“语言障碍,情感与思想障碍,古诗两大拦路虎”这个问题,还是感悟不够,积累少的原因。靠积累是可以解决的,比如用典的问题,这样的诗歌学生读起来费力。一是多积累多感悟,多读一些诗歌鉴赏方面的短文,二是就一首诗而言,也需要多读几次,反复咀嚼,利用恰当的技巧方法,就会有所改善。

2、以“艺术手法”为线,串起诗歌鉴赏的珍珠项链。1)关于艺术手法的分类问题。

诗歌的艺术手法的分类,有不同观点,在这里我仅仅将我选择的这一种观点之下的相关内容和大家分享。

艺术手法分为结构艺术、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结构艺术或者叫谋篇布局,着眼于诗文整体上内容或者内容与主题之间的安排。

表现手法重在增加或者突出文章内容,或者表达文章或者语段思想感情。修辞手法重在优化语句语言。

(1)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有抒情手法和描写手法两大类。[1]抒情手法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思想的抒情方式。间接抒情: A、借景抒情,一般是抒情诗的表现手法。B、托物言志,一般是咏物诗的表现手法。C、托物寓理,一般是哲理诗的表现手法。D、反衬:以乐景写哀情。[2]描写手法

A、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利用事物间近似性或对立性,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

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或者烘托(烘云托月)。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①动静衬;②声寂衬;③明衬暗。

B、联想和想像。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实际上是一种虚写。C、虚实结合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是想象的情景。

D、对比。正反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要找到对比点)▲▲▲想象与联想、虚实结合、对比往往是相互联系的。

E、白描。中国画技法名。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多数指人物和花卉画。也泛指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手法,即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F、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G、侧面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 H、从对方着笔。这是古代诗词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也叫曲笔。I、浓墨重彩、绘声绘色绘形。

(2)、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

[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辞。

[2]比喻。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3]拟人。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别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4]夸张。“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7]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8]设问,如“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9]反问,如“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10]反语……

(3)、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层层深入、伏笔铺垫等。

2)以艺术技巧为丝线,串起诗歌鉴赏的珍珠项链

高三的专题复习,不允许用大把的时间来做诗歌鉴赏的专题复习,毕竟试卷上呈现出来的试题只有8分。那么抓什么呢,我的观点和做法就是抓艺术手法,两层意思:一是以艺术手法为线,可以串联起诗歌鉴赏中的绝大部分知识点,也能较好贯通诗歌鉴赏的题型。二是一箭双雕,除了诗歌鉴赏,还有助于现代文(文学作品)阅读的复习。

掌握了描写手法,就能弄懂诗歌的内容(景、物、人),掌握了抒情手法就弄懂了诗歌的主题,弄懂了内容和主题的关系,掌握了修辞手法,就弄懂了诗歌的语言。不管考题是什么题型,归结到底,就是围绕诗歌的内容、主题、语言和艺术来考查。同时现在的高考诗歌鉴赏题,已经不是完全按照标准的基本题型来

设问的。

因此我们可以把所有的基本题型归结为三个字:意、义、艺。意,就是基本意思,代表诗歌的内容;义,就是内蕴或者意义,就代表诗歌的情思主题;艺,就是艺术手法,代表诗歌的艺术手法(包括语言),我们始终围绕这三个方面及其之间的关系来答题,根据题目要求和赋分多少来取舍,就不会有大的问题。

只是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语法的混乱,有些试题答案不一定和自己的符合,这个主要表现在问题是“诗歌的表现手法”“诗歌的描写手法”“诗歌是如何描写的”等这类问题中,有些语法体系之下的答案会把修辞手法也算进去。这个时候,我们要要求学生,遇到这类问题的时候,把修辞手法也考虑进去,放在答案最后。

至于宜宾罗老师在上午提到的“能意会,但不能准确表述,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引导学生组织语言”的问题,这个需要在高一高二就开始训练,要求学生运用术语和标准的格式去回答,多读一些诗歌的鉴赏文章,并且要把他的答案和参考答案拿来对比,让他修改。这样逐渐就能得到解决。

在此,总结一下关于诗歌教学与诗歌鉴赏的相关问题:

(一)、整合诗歌教学和诗歌鉴赏。

将平常的诗歌教学定位于考试中诗歌鉴赏的基础,将诗歌鉴赏定位于平常诗歌教学的自然升华。做到教学与考试紧密结合,审美熏陶与鉴赏分析高度一体。

注意将高一高二的诗歌教学与高三的诗歌鉴赏整体系统化安排。

(二)、改变课堂教学的形式,提升学生兴趣和课堂效率。

1、以趣味诗歌入课。

2、丰富诗歌教学课堂形式(1)诗而歌之(2)诗而咏之(3)情景体验(4)生生研讨

(三)、功夫在课外

开展与课堂教学相协调的课外诗歌主题活动

(四)、抓住关键做鉴赏

1、用以关注意象为主的六关注打开读懂诗歌的大门

2、以“艺术手法”为线,穿起诗歌鉴赏的珍珠项链。(1)、明确艺术手法等概念

(2)、以“艺术手法”为线,穿起诗歌鉴赏的珍珠项链。

另外上周赵老师分享了他的好些法宝,愚深以为是,因此我也想和大家分享一些相关的做法:

1、笔记一定要分为两个部分——专题的和课本的。课本内容的笔记记在课本上,很好。专题笔记要专门记,我采用的是活页本。我开出是让学生用活页本做作文素材积累,然后要求他们把笔记和纠错也做在上面,要求一般每次单独写一页(只写单面),一段时间就分类整理。

2、书写、绝对不能涂,不能有修正液和修正贴。工整洁净是基本。写错了就在错了的字上从左上到右下画一条斜线即可,然后将正确的写在后面,如果后面已经有字了,就写在上面,小一点。

3、答题分点并标上序号,一点结束提行,如果格子不够,一点结束后空2个字,再写一个点。

以上就是我啰里啰嗦地和大家交流的关于诗歌教学与诗歌鉴赏的一些做法和思考,是真正的砖头,唯希望引出美玉,故深感惭愧。感谢各位的陪伴和指导,今晚就交流道这里,希望今后能聆听到更多行家里手的专业讲座。再见,谢谢!

不才:翟晓周

第二篇:诗歌鉴赏

一、诗歌鉴赏常考的题型

(一)表现手法和技巧赏析

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1、修辞手法

①比喻:比喻能将抽象化为具体,能将无形化为有形。例如写“愁”:李后主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江水写愁,则使人想见愁意之漫长。

②夸张:夸张就是为了突出和强调某种事物或事物的某种特征,借助于想象,对它进行夸大或缩小,以引人注目,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诗中的“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都是夸张,正是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③拟人:把物人格化,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如刘颁《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2、表达方式

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考查的重点是抒情和描写。其中,抒情可分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3、表现手法

对照、衬托、渲染、烘托、用典、铺垫、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等。

①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此诗以梅自喻,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②渲染 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如赵师秀的《约客》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③烘托 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画面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

④动和静 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⑤虚和实 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以使作品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如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前两句泛说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是虚写;后两句描写满湖莲叶荷花在朝阳的辉映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谐地搭配着,是实写。全诗虚实相生,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⑥借景抒情 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⑦对照 又称对比,就是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比如,张继的《枫桥夜泊》。诗的一、二句中,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这是色彩的对照。这一对照营造出了一种孤寂的意境。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抒情效果。

【答题步骤】 ① 点出手法;

② 结合诗句分析怎样运用手法; ③ 此手法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诗歌形象或是意境赏析

1、类型:人物形象和意象

①人物形象:即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A豪放洒脱的形象; B忧国忧民,青衫泪沾的形象; C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 D爱惜人才的形象;

E儿女情长的形象

②意象:诗歌中融入了诗人情感的客观意象。长亭:陆地送别之所,写到长亭,一般就与送别相关。

杨柳:由于“柳”与“留”音近,古人常折柳相送,因而“杨柳”与离别相关;又因古人常把柳种在房前屋后,因而也表达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芳草:喻离恨,也与美人一起喻美好事物,比如理想等等。梧桐:表示一种凄苦之音,常与凄凉悲伤相联系。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雨打芭蕉往往让人觉得凄怆。梅花:初用于赠别,后为一种坚忍不拔、高风亮节的人格象征,是身陷逆境却勇往直前为理想而拼搏的勇者,是清高隐逸不随波逐流的孤高智者的象征。

松柏:耐寒树木,经冬不凋,象征孤直刚正的品格。

菊花:清丽淡雅,芳香袭人,欺霜傲雪,在诗词中常常是恬然自处、傲然不屈高尚品格的象征。

莲花、莲子:“莲”与“怜”谐音,“子”为第二人称敬词,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表达爱情。又由于莲出淤泥而不染,故又被视为处于浊世而仍保持气节的高洁之士的象征。

竹子:虚心、有节、根固、质坚、潇洒、挺拔,所以,诗词中多为“坚贞”“高雅”“气节”的象征。

寒蝉:由于它栖于高枝,餐风食露,所以常用来喻指人的高洁人品。又因秋后的蝉命不久长,寒蝉也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鸿雁:鸿雁是侯鸟,春秋迁徙,常常触动人的故乡之思,所以常用大雁寄托人的浓浓的乡愁。又因它曾为苏武传书,也常比作信使。

鹧鸪鸟: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杜鹃鸟:是凄凉、哀伤、思归的象征。

蟋蟀:又名“促织”,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在一起。

2、常设问题:

①分析诗歌中塑造了什么形象?②说出形象的基本特征?③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

【答题步骤】

① 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景象。(抓住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力求语言优美)

概括景物的特点。一般用双音节词,如孤寂清冷,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景物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一定要回答出具体的情感)

(三)诗歌语言赏析

1、语言特色:包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1)平实质朴:不加任何修饰,显得平易近人,但平淡中饱含深意;

(2)含蓄隽永,含蓄委婉:即字里行间总留有想象空间,将想要表达的意象隐藏在形象中;

(3)清新明丽,清新雅致:用一些清丽的语言营造优美的意境;(4)形象生动:让人感觉景象画面有声有色地呈现出来;(5)幽默讽刺:笔调较为诙谐风趣;(6)雄浑开阔:意境开阔辽远,气势浩荡;(7)沉郁悲凉:

2.炼字:简练、新奇(1)简练

古代诗歌的的语言一般具有“简练、新奇”的特点。所谓“简练”就是用最少的字表达出最丰富的内涵,分析诗歌的语言,除了理解语言字面的意义,还要体会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进而把握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

比如苏轼的《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一个“清”字,既写出了天空和地面的的洁净、月光照射万物所形成的澄明清朗的境界,也写出了作者虽仕途坎坷、被贬黄州但随遇而安、开朗乐观、心净无尘的心灵世界。

(2)新奇

所谓“新奇”就是用特殊的词法、句法,取得一般用法所难以达到的效果。分析诗歌语言,除了分析语言的用法,也要分析这种表达效果,进而把握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都是这种“新奇”的语言。

【答题步骤】

① 一般会用到手法,若有的话,先点出手法;

② 运用手法分析该字在句子中的含义(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 展开想象,点出该字烘托怎样的意境,表达出诗人何种情感;

【规律总结】

对诗歌语言的考查,一般从词句入手。回答方式,一般总说语言特色,然后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从手法(修辞、炼字)、内容、思想感情入手分析。就近几年高考题来看,从思想内容方面考查多些,表达效果也主要体现在表情达意上。炼字、诗眼是主要的考查方式。

一、考虑古代诗歌推敲字词的特点,关注重点词语。

1、名词:名词往往是特定意象的特称。名词的连用常常会营造出一定的意境。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2、动词:一个动词往往能够使整首诗活起来,而且动词往往有多重含义。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个“见”字把诗人无意看山而见山,悠闲自得的形象表现了出来。

3、形容词:这些词语往往从各个角度对中心词进行修饰限制,对渲染气氛、表现心情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红”“绿”“火”“蓝”等词语把江南的美景写得色彩绚烂,美不胜收。

4、副词:往往也起修饰限制作用,在很多情况下也是鉴赏的重点。如“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一个“忽”字把漫不经心而忽然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的情绪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的耐人寻味之处。

5、数量词:可以准确地表情达意。如杜甫的《曲江二首》之一中的“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一片”飞花落下都要减掉一层春色,“万点”飞花飘落更使人烦恼愁闷。抒发了诗人因伤春而满腹愁怨的感情。

6、叠词:词语的重叠往往能使意境深化。典型的是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将诗人寂苦无告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牛刀小试】 题型一:表达技巧

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诗歌在景物描写和感情抒发上各据特色,试从表达技巧上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诗中的“可怜”的意思是什么?与“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买炭翁》)”和“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孔雀东南飞》)”中“可怜”意思是否一样?请作简要分析。

(2)诗人对贾生(贾谊)的评价是什么?体现了诗人什么感情?

(3)这首诗用了先扬后抑的写作手法,试作分析。

题型二:诗歌形象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柯子 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1)上阕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诗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居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题型三:诗歌的语言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螟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 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巩固练习】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一)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注:却关:打开门闩。

①分析诗人描写景物的手法?

②简要分析小童的形象。

③诗歌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你是如何评价这种思想的,说说你的理由。

(二)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尘垢①。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人闲,倾家事南亩。[注]①尘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题型一:1.诗的前两句描写春季的绚丽美景(青青草色、鹅黄杨柳、缤纷桃花、芬芳李花),是欢乐的景象;后两句用比拟的修辞写自己的愁思(东风不能吹愁,春日添加遗憾),是悲哀的感情。诗人用乐景写哀情,利用对比,真切地表现出自己的哀愁

2.①这首诗的“可怜”是“可惜”的意思;《卖炭翁》中的“可怜”是“值得怜悯”的意思;《孔雀东南飞》中是“可爱”的意思。

②贾谊有才华,但得不到重用。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③诗的前两句写朝廷重贤,宣室召见,重新任用才华横溢的贾生,是赞美,是扬;后两句写讨论的是服药求仙等虚无的事情,而不去探讨天下百姓的问题,是讽刺,是抑。诗人用欲

抑先扬的手法讥讽朝廷的昏庸和对贤臣的不重用。

题型二:1.《南柯子》[解题指导]这道题考查的是对画面内容的再现,属于“什么形象”。解答这类题目,首先对整首诗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其次是对画面本身有一个准确而全面的把握;再次是选用准确而简洁的语言作答。这首词咏叹了农民的劳动生活,流露了与之声息相通的质朴而健康的感情。上阕以景语起笔,山色昏暗,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数枝娇花映入眼帘。但接下来却劝人勿惜花、莫惆怅,不同于常笔。下阕又宕开去,将笔触伸向阡陌,写不避风雨劳作的农人,遂引发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农民“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把握画面形象、内容,要准确理解“幽艳”和“湿啼红”这两个要素,“幽艳”指代鲜花,“湿啼红”是露水打湿了鲜花,鲜花红艳、惹人爱怜之意。在理解了形象之后,是否惜春伤怀,就十分清楚了。

[答案]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不是为惜春伤怀。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出:一是作者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是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2.《江汉》[解题指导]此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意境。诗歌所用的意象在题目设问时已作明显提示,“意境”前加“情景交融”来限定,这样答题的切入点也就非常明晰,只须答出景物特点和所抒发的情感是什么就可以了。诗人客居成都多年,现在又自夔州出峡,流寓江陵一带,难免有漂泊孤独的伤感。“思归”却又只能作“客”,“乾坤”之大,却没有诗人的安身之所,加上“腐儒”的自嘲,所以,“片云”“孤月”也就是诗人孤独处境和心境的写照。但诗人又是一个心忧天下、自强不息的人,况且现在病体逐渐康复,更是壮心不已。所以“落日”“秋风”表现的不是衰败,相反,“心犹壮”“病欲苏”共同表现出了进取的精神状态。

[答案]“片云”、“孤月”意境悲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题型三:1.《菩萨蛮》[解题指导]了解题目要求后,要快速对全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漠漠烟如织”、“寒山”、“伤心”等词语来看,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应是一种忧伤、孤寂;从“楼上愁”、“宿鸟归飞”、“归程”等词语来看,所表达的应是一种思乡、思人的感情;“何处是归程?”应是一种思而不得。“空”应较好地表达出这种意境。

[答案]“空”字一方面写出独自一人的孤单,也写出心中的空落,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2.《端居》[解题指导]在对全诗整体把握之后,再来思考“敌”与“对”的不同效果。一个“敌”字,用字险而稳,除了客观环境清寥凄寒之外,更兼有主观心灵的寂寞凄怆。仔

细品味,会觉出它的妙趣。

[答案]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他词语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

【巩固练习】

诗歌类:《溪居即事》1.①用白描手法写水中和岸上的场景(生动表现春日河湾景象),“小童”一句把两种场景连接起来,动静结合,浑然一体,显示水乡的宁静、优美,有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

2、②从“疑是”、“急”、“却关”可以看出,小童聪明机灵、待人热情。

3、③悠闲自得、恬静闲适的思想。(山水田园诗多抒发对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的向往。有的诗表现对现实的不满,说明追求闲适是报国无门、壮志未酬。不少诗也宣扬了知足常乐、安于现状的思想。诗人的思想是第一种。)

《新晴野望》⑴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的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⑵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第三篇: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

高考诗歌鉴赏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1、鉴赏古诗作品里的形象

诗中的主人公形象、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中所描写的景与物。

2、鉴赏古诗的语言

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等。

3、鉴赏诗歌作品的各类表达技巧

①修辞:如,比喻、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对比、反语、反复等。②表现手法:

如,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渲染、象征、用典、赋比兴等。

4、评价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或观点态度:评价是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或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简评。简析诗歌的思想意义、人生意义以及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等。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试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 XX这一手法的? •解答分析: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写作手法、表达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艺术手法1、表达方式

2、表现手法3、修辞方法4、结构技巧

1、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 融情入景 情景交融 2 借事抒情/即事感怀 3 托物言志 托物寓理 借古讽今 借古喻今 咏史言志

借古鉴今 借古抒怀 怀古伤今 5 用典抒情

描写:白描/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

2、表现手法

1、比兴/用典/对比

2、衬托:以动衬静、以声衬寂、以明衬暗、以乐景衬哀情

3、虚实结合 / 联想和想象/侧面虚写 / 曲写(对写):如以对方写自己(委婉含蓄)

4、渲染/烘托

5、白描/细节描写

6、象征/托物言志

7、情与景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直抒胸臆

8、侧面描写:如视觉、触觉、听觉、嗅觉 9.化虚为实

10、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11、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写实和夸张 写景方法:衬托渲染

运用修辞 联想想象

色彩搭配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诗画结合高低远近

动静明暗 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工笔细描

粗笔勾勒

乐景写哀

哀景写乐

3、修辞手法

01、比兴:渲染或导引 02、比喻:突出、化虚为实 03、比拟:形象生动 04、对偶:整齐含蓄 05、对比:鲜明突出 06、用典:言简意丰耐人寻味 07、双关:含蓄委婉、趣味 08、夸张:浪漫、突出醒目 09、借代:简练含蓄

10、互文:言简意赅

11、反问

设问:承启深化、强调

12、反复:强调突出

4、结构技巧 诗歌常见的技巧:

首尾照应

过渡

开门见山

铺垫

层层深入

伏笔

先总后分

照应等

先景后情

卒章显志

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答题步骤:•(1)明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的特点和效果。•(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种模式炼字型

一.结合全诗,看精练词语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 二.结合全诗,看诗句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

三.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1、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例如: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维“下马饮君酒”(《送别》王维)、“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王维)、“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破山寺后禅院》)、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2、值得注意的字词

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1)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2)表颜色的词:作谓语用,作定语用,作主语或宾语用。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3)数量词: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却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永不见。”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4)虚词: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

如何解答炼字型试题?•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第一、把这个词放在句中作具体解释。

第二、看这个字或者词有没有构成语法现象,有没有用到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的表达技巧,然后加一些描述性的术语,如精练传神、绘声绘色、生动形象等。

第三、回答它这样用有什么作用(意境、感情)。

第四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1)清新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的诗相对比较清新。而陶潜的诗特点不乏清新,但主体风格是平淡。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虚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2)冲淡

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冲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陶渊明《归园田居》

能用来答语言风格的词有: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 华美绚丽、明白晓畅 多用口语、简练生动 婉约缠绵、委婉含蓄 雄浑豪放、慷慨悲凉

答语言风格题的思考方法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1)叙: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析: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评: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谈谈下面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春 怨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叙),“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析)。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评)。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注]。

注:沧州,水边,古时隐者所居。陆游晚年住在绍兴镜湖边的三山。古人评论这首词的下阕,说第一句有三个词用得好,你认为是哪三个词?它们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这三个词分别为:“未”、“先”、空

“未”,“没有”之义,表达放眼万里,未灭入侵者的遗恨 “先”,“已经”之义,表达流年暗度,两鬓已秋的感慨;

“空”,“徒然”之义,写出了徒有流泪、无补于时的内心痛苦和失望,也隐含对南宋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

——这三个词概括有力,含义丰厚,流露有心杀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沉痛心情

第五种模式 诗眼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练习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

(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六种模式 炼句型

•提问方式:请结合全诗,对“某某句”进行简要赏析。•提问变体:“某某句”中蕴涵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答题步骤:

1、描述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2、抓住最突出的一点(或诗眼或写法)简析。•

3、分析诗人营造了什么意境,抒发了什么感情。

练习示例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圭弟妹》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问:本诗堪称白居易“用常得奇”的佳作。请结合全诗,对颈联“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进行简要赏析。•答:手足离情,各在一方,犹如那纷飞的千里孤雁,只能吊影自怜;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风飘飞。(步骤一)•诗人用比喻的手法,以“雁”、“蓬”比喻离散的手足。(步骤二)•从而营造出一种孤苦凄凉的意境,抒发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步骤三)

第七种模式

观点不同型(诗评型)

•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提问变体:有人认为某字用得好,有人认为某字用得不好,你认为呢? •解答分析:依据原诗作答,要从原诗中找理由。

•答题步骤:找出原诗句中关键的几点,分条作答,用翻译的形式就可以。辽宁卷: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评价: “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这看法吗?

①不同意。(旗帜鲜明表态,不能模棱两可)

②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定燕子翻飞,绿水环绕人家,虽富有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不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抓住诗句具体分析)

③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要有一个归纳总结,扣住古人评价要点)

第四篇: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题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语言特点】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等。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

一、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二、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五、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六、第六种模式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七、第七种模式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八、第八种模式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第五篇:2014诗歌鉴赏

1.游庐山宿栖贤寺作品赏析

该篇是王安国游庐山夜宿栖贤寺感怀所作。庐山佛寺颇多,有五大丛林,栖贤寺是其中之一,为 南齐参军张希之首建,屡经兴废,遗址在今三峡涧玉渊潭北。当时诗人踯躅庐山,独宿佛寺,古屋萧索,四顾寥落,顿起遗世独立之想。这首诗就抒写了作者登览庐山的洒脱襟怀和情趣。

首联紧扣“宿栖贤寺”,以直叙入题,由于寺殿年久失修,故山风吹入,萧萧作响,而卧寝不得周严,寒气就会侵入。“弊裘”句由上文生出。因寝卧不宁,故而“弊裘起坐”,由“古屋萧萧”,而生“绸缪牖户”之想。“绸缪牖户”出自《 诗经·豳风·鸱鸮》,意思是缠绕柴木,修补门窗。这一联切题叙事,且渲染出一种夜宿深山古寺的萧索阒静气氛。

由于中夜不眠,得以目睹深山夜景。次联集中笔力摹写庐山之夜。层峦叠嶂中,皓月当空,皎洁的清光,把整个大千世界变成了朗朗白昼;山谷间,泉水淙淙,仿佛为寂净的人间带来了风雨交加的萧瑟秋声。一句写山中月色,主要诉诸视觉;一句写山谷泉声,主要诉诸听觉。这里静景和动景互相配合,出色地构造了一个明净、透彻、幽寂、清寒的尘外世界,为人排解尘念、唤起遐思,布设了一种适宜的氛围。方虚谷说王安国诗“佳者不可胜算,而富于风月,此诗三四壮浪而清洒”(《 瀛奎律髓》卷一),正指出这两句的独特气韵。

沉浸于如此境界中,诗人忘却俗念,烦恼顿消,干是脱口咏出“迹入尘中惭有累,心期物外欲何求”两句。“尘中”,犹言尘世、尘网,包括世俗社会和市井闹区。踪迹进入尘世,则会有俗务牵累、世事羁绊,着一“惭”字,表示了对世俗桎梏的不甘和不满。由此生出了“期”字,只消“心期物外”,就会无求无欲,身心恬然。物外即世外,《 唐书· 元德秀传》记载,元德秀“陶然遗身物外”,元氏以置身物外,求得精神超拔。诗人则是虽“迹入尘中”,却能“心期物外”,而达到泊然无求的境界,显得更为通达。两句一写形迹,一写心神,结构相对,内容相反,而意义上又有递进,连贯而下,对仗中具有气韵流动之美。

虽然“心期物外”,却也可“迹入尘中”,离开这宁静高洁的环境,诗人还是会有感慨,因而尾联有“须惆怅”之语。庐山长松林立,到后世仍然有“松树路”之名。天明登途,穿越松柏蔽空的山路,诗人更会惆怅不已。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此时诗人留驻片刻,他才会写诗记叙此行。这两句,“须惆怅”一转,“忍更”再转,而以题诗留念收尾,很符合登览游记诗的旨趣,十分得体。“忍更”二字强调必须有诗,表达出对庐山清境的低徊依恋,颇有余音袅袅之致。(1)第二联从哪些角度来写庐山夜色?请作简析。(4分)(1)上句:视觉(静景),写山中月色,(2分);下句:听觉(是动景),写山间泉鸣,(2分)

(2)最后两联作者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4分)(2)直抒胸臆(1分),最后两联说自己为尘世所累而不想有所求,穿越松柏蔽空的山路会惆怅不已且一定要题诗留念,(1分)体现了诗人对世俗的厌倦,对淡泊生活的追求,对庐山清幽之境的留恋。(2分)

2.《送韩十四》(1)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颈联进行赏析。(4分))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吹骨、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表达诗人因友人离去的孤寂伤感之情。③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属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属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形象描绘韩十四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形;“白马江寒树影稀”则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当时的离别之景。(答对其中两点即可。每点手法1分,分析1分)(2)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分析。(4分))①“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表现了对战乱导致生灵涂炭的忧愤之情;②“我已无家寻弟妹”表现了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③“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表现了对因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④“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⑤“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答对其中四点即可。每点1分)3.3《小斋即事》【译文】 我爱琴只是因为琴弦是正直的,我爱棋只因为棋盘是方正的。我从不利用下棋来计较输赢得失,也不能够清楚记得宫商等五个音阶。年龄越大越被世俗疏远,一次次正道直行,百事受妨碍。虽然有秦棋二物相伴,但是与国家兴亡没有关联。

【鉴赏】即事为诗,比较自由随便,不象军国大题目那么庄严。小斋即事.当然要与小斋生活情事相关。这首诗即从小斋常具之物琴,棋上着眼。不过诗并没有去描写琴棋生舌,而是借琴、棋二物以写志抒怀.显得机杼独出,别开生面。

首联单刀直入,直陈本意。但由于所言均出常情之外,便有一种新颖引入的力量。怜,是爱的意思。爱琴,一般说来,自然是因为喜音,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竹里馆》),是把琴弹出声来,意在音,而不在琴,传说陶渊明抚无弦琴,不一定可靠。即使确有其事,当其抚时,也是在意想中听到了琴声.作者则不然,爱琴不是为了听音,而是为其“弦直”。爱棋,一般说来,自然是为了较智消闲,作者又不然,爱棋不是为了对弈娱戏,而是因其“局方”。“局”即棋盘,方形。二句都是在琴、棋上寻其品。言在物“品”,意在人“品”。“直”就是正直,不邪僻;“方”就是有棱角,不圆滑。作者在宋徽宗宜和三年(1121)登进士第后,曾官监察御史,“封驳不避权贵”,他的为官态度正好作“方”、“直”的注脚。

次联二句分承首联,是对首联句意的补说。“未用较得失”承“爱棋”句,因为只爱“局方”,不在对弈,所以没有用它较量胜负输赢;“那能记宫商”承“怜琴”句,因为只爱“弦直”,不在音声,所以没去记宫商五音。有了这两句,上两句句意更加显豁,对“为弦直”、“因局方”具有突出和强调的作用,并非赘语。

以“方”、“直”自守,其结果如何呢?便过渡到下两联。前两联言心之所尚,后两联言行之结局。古谣谚云:“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在南北宋之交腐败现实中,方直自然更无容身之地。所以,年纪愈长,世也愈加疏远。不是诗人有意疏世,而是正直乃为浊世所疏,“拙”是与“巧”相对的。便佞应世,自能圆转自如,所以为“巧”;直道而行,百途不通,所以为“拙”。因此,一拙万事皆妨。二句字字是说己,却无字不是讽世,反语藏锋,颇多余韵。

末联将诗意再推进一步。虽然琴棋二物始终相随,方直之品持守不变,却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兴亡了。感慨由一己浮沉提升到了家国兴亡的高度,诗境更高了。方直主人无关国家兴亡,那么什么样人占据着有系国家兴亡之重位呢?联系到徽宗以来,蔡京等“六贼”当路,国事日非的时局,更可体会到这联感慨之深。但表现上又是多么含而不露.这联同时又回扣首联的琴棋,使首尾紧密关合。

全诗主要是以陈述语说理抒慨,这样的诗最不易写好。由于作者抓住琴棋二物生发,便饶有趣味,并赋予琴、棋的品格以鲜明的形象性,构思极巧。吕本中、陈与义曾评沦刘一止的诗说:“语不自人来”,大约也正是感受到了诗人标格甚高,较少俗味吧。a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答: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是承“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哪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b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4.⑴一夜霜:橘经霜之后,颜色开始变黄而味道也更美。白居易《拣贡橘书情》:“琼浆气味得霜成。”⑵“新苞绿叶”句:沈约《园橘》诗:“绿叶迎霜滋,朱苞待霜润。”新苞:指新橘,橘经霜变黄,又有外皮包裹,如新生的黄色花苞。

⑶青黄:指橘子,橘子成熟时,果皮由青色逐渐变成金黄色。屈原《橘颂》“青黄杂糅,文章烂兮”。⑷“香雾”二句:苏轼《食柑诗》“露叶霜枝剪寒碧,金盘玉指破芳辛。清泉蔌蔌先流齿,香雾霏霏欲噀人。”宋·韩彦直《橘录》卷上《真柑》:“真柑在品类中最贵可珍……始霜之旦,园丁采以献,风味照座,擘之则香雾噀人。”噀(xùn):喷。清泉:喻橘汁。⑸吴姬:吴地美女。这首咏橘词,巧言物状,体物细微,属“纯用赋体,描写确尚”的咏物佳作,颇耐玩味。

“菊暗荷枯一夜霜”,先布置环境,以使下文有余地抒发。“菊暗荷枯”四字,是东坡《赠刘景文》诗“荷狙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概括。“一夜霜”,经霜之后,橘始变黄而味愈美。晋王羲之帖:“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易多得。”又白居易《拣贡橘书情》诗:“琼浆气味得霜成。”皆可参证。“新苞”句,轻轻点出题目。新苞,指新橘。橘有皮包裹,故称。又,橘树常绿,凌寒不凋。《楚辞。橘颂》:“绿叶素荣,纷其可嘉兮。”沈约《橘》诗:“绿叶迎露滋,朱苞待霜润。”东坡用“新苞绿叶”四字,形象自然,再以“照林光”描绘之,可谓尽得橘之神。“竹篱茅舍出青黄”,好一“出”字。竹篱茅舍,掩映于青黄相间的橘林之中,可见橘树生长之盛,人家环境之美,一年好景,正当此时。

过片二句,写尝橘的情状。擘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初尝新橘,汁水齿舌间如泉般流淌。“香雾”、“清泉”之喻,形象可感,堪称绝妙。而“惊”、“怯”二字,活画出女子尝橘时的娇态。惊,是惊于橘皮迸裂时香雾溅人,怯,是怯于橘汁的凉冷和酸叶。末句点出“吴姬”,实际也点明新橘的产地。吴中产橘,尤以太湖中东西两洞庭山所产者为最著,洞庭橘唐宋时为贡物。“三日手犹香”,着意夸张,尽得吴橘之味矣。8.“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两句中哪两个字最生动传神?请结合诗句加以点评。(5分)答:.“惊”:吃惊、惊讶。(1分)“怯”:胆怯、害怕。(1分)擘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初尝新橘,汁水齿舌间如泉般流淌。惊于橘皮迸裂时香雾溅人(1分),怯于橘汁的凉冷和酸味(1分)。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初尝新橘时的感受,表达喜爱之情(1分)。9.这首词是如何从正面、侧面两个角度塑造橘的形象的?请结合全诗分析。(5分)答:正面:“新苞绿叶”“青黄”“香雾”“清泉”,(1分)写出了橘黄叶绿、橘香弥漫、橘汁酸凉。(1分)侧面:(1)反衬。以“菊暗荷枯”反衬“橘黄叶绿、香雾溅人、橘汁酸凉”,突出强调橘的生机与味美。(2分)(2)烘托。竹篱茅舍,掩映于青黄相间的橘林之中,可见橘树生长之盛,人家环境之美,一年好景,正当此时。(2分)(3)侧面描写。“吴姬三日手犹香”,着意夸张,尽得吴橘之味矣。(2分)(侧面答出两点即可,其中手法和解说各1分)

5赏析:柳州榕叶落尽偶题即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这首诗写于柳州刺史任上。时当二月,又处南方温热地带,柳州早已是百花盛开,春色满园了。可是一场意外的暴风雨却洗劫了百花,送走了春色。这在过着谪居生活的诗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打击。本来他还可以寄情景物,排遣内心忧怨的,而现实竟是这样冷酷无情!哀凉的心绪触发了他的诗思。这首诗写于柳州刺史任上

时当二月,又处南方温热地带,柳州早已是百花盛开、春色满园了。可是一场意外的暴风雨却洗劫了百花,送走了春色。这在过着谪居生活的诗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打击。本来他还可以寄情景物,排遣内心忧怨的,而现实竟是这样冷酷无情!哀凉的心绪触发了他的诗思。“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诗篇起句便直抒胸臆。“宦情”与“羁思”,原本就有必然联系。长年游宦在外,远离故土与亲人,旅途漂泊的艰辛,离亲别故的悲怨,有谁能不动心动情呢?屡遭贬窜,此种心情理当加倍沉重.“共凄凄”三字,真实地表现了作者这时候的特殊心态。“宦情”之苦与“羁思”之深叠相撞击着诗人的心扉,他要寻求解脱,而又无可奈何,在这种心境的支配下,他只好走出书房,漫步庭院。而当他目睹了已经过去大半的春光以后,这种情绪反而愈趋沉重了。“春半如秋”,用语平淡而新鲜,写出一种常人不曾,也不会有的独特感受,的确是愁人眼中之景,心中之情相互感应的凝结品。“意转迷”三字,则就“春半如秋”作承转,极言意绪的迷乱烦恼。三、四两句,偏重叙事描写。说“山城过雨”,人们似乎还难于体味这场雨的份量和内涵,故后面紧接着补写了“百花尽”三字。此雨非早春润物之雨,它横掠山城,下得大,来得猛,涤荡万物。此一句,遥扣题面,把第二句“春半如秋”四字亦落到实处,同时又引带出末尾一句。“榕叶满庭莺乱啼”。柳州多檀椿树,冠大身屈,四枝旁出,以其不材,故能久而无伤。但是经过这场暴风雨的洗劫,那些百年老榕也叶落满庭了。此等情景令诗人伤心,莺啼之声又格外增添了一重伤感情绪。那一个“乱”字,分明是诗人心烦意乱的精神状态的真实反映。

这首诗写景肃杀萧条。写情凝重深沉。二月春光正浓之际反呈现百花凋零、榕叶满庭的暮秋景象,反激起诗人一片宦情与羁思,其构思立意均不同常态,而其遣辞造语又极平淡。苏轼《东坡题跋》曾就柳宗元的诗与陶渊明的诗作出评论说:“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内容丰富充实而字面却略显枯干淡泊的作品,其实正是诗人苦心锤炼的结果,是诗歌创作艺术的极高境界。这样的作品往往“发纤秾于古简,寄至味于淡泊”,咀嚼久之,才能得其真味。A.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让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4分)B.诗中的“共”和“乱”用得精当,耐人寻味,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A一是春天,雨后榕叶落满庭院,让人错以为秋风扫落叶。二是自己仕途不顺(被贬柳州),远离故乡,心中凄苦,虽是春日却感觉如秋天一般。(注:必须答出意思;答对一点得2分,两点得4分。)B“共”字说明“凄凄”之感是双重的,是宦情的凄凄加上羁思的凄凄,突出其分量之沉重。“乱”字写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莺啼本无所谓“乱”,是听莺啼之人的心绪烦乱,所以才有“莺乱啼”的感受。(注:分析一个词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6.韩淲词多写闲情逸致,《鹧鸪天·兰溪舟中》正是以清幽淡静之笔,写出了闲情逸致之趣。可谓是韩淲的本色之作。

兰溪在浙江中部,这首词是作者沿兰溪赴钱塘在舟中写的。上片着重写舟行之景,下片着重抒泛舟之情。

首句“雨湿西风水面烟”明显地是写背景。一个“湿”字,把雨和风都写活了,给人以清新之感;“烟”之上贯以“水面”,更呈迷蒙之美。在这么一幅清淡幽雅的画面上,慢慢化入一个突出的人物形象:“一巾华发上溪船”。这句不仅写出词人的装束与年纪,更重要的是以轻巧的笔调传达出词人“一枕暑风外,事事且随缘”的洒脱风貌。这开篇两句是以第三者的角度来作客观的叙写。接着下两句则换一个角度,──词人在舟中向外望所见的景色:“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这是历来传诵的名句。不仅因为它对仗工整,而且因为它形象生动。不直写舟在行进,而是通过人在舟中所见的景色变化来显示舟在轻快疾驶。这正是匠心独运之处。“帆迎山色来还去”中一个“迎”字,颇有拟人之态,一个“还”字,写出舟行之速。袁枚在《渡江大风》中写:“金焦知客到,出郭远相迎”,敦煌曲子词《浣溪沙》中写:“满眼**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橹破滩痕散复圆”中一“破”字,写出舟行疾速,遏浪向前之气势。一“复”字,写出了动静交替的景物幻变。仰见山色,俯视波痕,俯仰之间,拾来佳句,看似容易,实则来自词人对事物的细致观察,也来自锤词炼句、驾驭语言的工夫。这两句就成了光照全篇的中心。

过片两个三字句“寻浊酒,试吟篇”,运笔灵巧,一“寻”一“试”,表达出词人那悠然自得的潇洒风度,也通过这行动的描写来抒发了词人寄情山水的心怀。如果联系起他的《贺新郎》一词来想想,就不难理解,词人实在也为金瓯破碎而满怀忧愤,只有壮志难酬,无奈诗酒自娱而已。在此,词人不愿再多吐露心曲,而却插入一句“避人鸥鹭更翩翩。”这似乎是景语,写这些地方平时人迹罕到,鸥鹭为家,此刻船行惊鸟,才飞舞翩翩,可见荒野寂静得有点可怕,实际上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心底的寂寞。他在《贺新郎》里“空自笑,听鸡舞”,“割舍了,对君举”等语,不正是他心底由愤懑而寂寞的反映吗?然而,韩淲还是韩,同是写到梦,他不象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也不象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而他,在末尾却以“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轻轻一笔,把心底的波澜淡化了。浊酒浇愁也好,吟篇抒愤也罢,反正钱塘梦醒,旅程也就结束了,还是“随缘”吧,一切都又那么清幽淡静!这正是韩淲词的个性。(何瑞澄)

A.“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这两句诗是历来被传诵的名句,任选其中一句赏析其动静之妙。(5分)答:“帆迎山色来还去”句写山,“帆迎”,描写了船迎着山前去,是动态描写。(1分)“山色来还去”,化静为动,写出了山迎面而来,又离船而去的景象,(2分)表现了舟行之快,别具情趣。(2分)“橹破滩痕散复圆”句写水,船过滩时,击散了滩上的圆圆的水纹,此为动态描写(1分)船过之后,滩上的水纹又复合为圆形,则滩上又呈静态。(2分)动静结合,静中有动,极具情趣。(2分)B简要分析词的最后两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或人生感悟。(6分)

答:参考答案一:词的最后两句作者借写船行迅速:五更舟中,梦见到了钱塘(杭州)。(2分)一觉睡醒,才知道钱塘果然到了眼前。(2分)抒发对人生、世事变化迅疾,难以预测、把握的感慨。(2分)

参考答案二:词的最后两句作者借写船行迅速:五更舟中,梦见到了钱塘(杭州)。(2分)一觉睡醒,才知道钱塘果然到了眼前。(2分)表达作者面对时空变化、世事变迁的泰然、洒脱之情。(2分)

7倪瓒(1301—1374)元曲作家。字元镇,自号云林子,风月主人、沧浪漫士、净名庵主等,无锡(今江苏)人。本为西夏人,因其先人出使于宋,留居中国,定居江南。不乐仕进,耽于诗文书画,善琴操,所居有清閟阁,多藏书法名画秘籍。至正(元惠宗年号,公元1341—1370年)初年散资产与亲故,弃家泛舟五湖三泖(今太湖附近水乡)间,自称懒瓒、倪迁。工乐府,精音律。《录鬼簿续编》称其“爱作诗,不事雕琢。善写山水小景,自成一家,名重海内”。著有《清閟阁全集》,现存小令12首。

背景:本篇是作者一首述志寄怀之作。作者生活在元末。这时社会**,危机四起。元朝日趋崩溃,农民起义到处涌起。作者家居无锡,这时张士城正在这里拥兵称王,社会极不安定。倪瓒是一位高士,一生抱清贞绝俗的态度,工书好学,笃于自信,以书画名噪一时。但他也不能与世隔绝,更不能对社会的动荡无动于衷。这首小曲,抒发了他对历史和现状的感慨,直接表现了他的生活态度,生动地反映了这位杰出的山水画家的思想品格,很值得重视。

注解:陵阙:指帝王的坟墓。山人家:山居的人,作者自称。

堆案图书:形容藏书丰富。案,桌子。薇蕨:皆草本植物。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后世以“薇蕨”为隐者之粮。侯门:泛指官宦显贵人家。刺谒:求见,拜访。刺,类似后来的名片。译文:秦汉的帝王坟墓已经埋在茫茫草野之下。那以后历代江山易主,就像天边的月亮时圆时缺那样迅速变幻,司空见惯。我家里堆的是书画,窗前栽的是松桂,满地长的是薇蕨。侯门深似海,何必去拜访呢,白云自有自己的快乐。到如今世事依然不堪。看茫茫天地之间,竟见不到一个英雄,一个豪杰。

鉴赏:这支小令是作者一首述志寄怀之作。作者生活在元末。这时社会**,危机四起。元朝日趋崩溃,农民起义到处涌起。作者家居无锡,这时张士诚正在这里拥兵称王,社会极不安定。倪瓒是一位高士,一生抱清贞绝俗的态度,工书好学,笃于自信,以书画名噪一时。但他也不能与世隔绝,更不能对社会的动荡无动于衷。这首小曲,抒发了他对历史和现状的感慨,直接表现了他的生活态度,生动地反映了这位杰出的山水画家的思想品格,很值得重视。

上片前三句直接入题,后三句此曲感写作者自己的生活。下片前两句直接述志,最后三句再回到历史与现实上来。此曲叹历代兴亡,抒发对现实极度不满,追求山林乐趣的情怀。毫不隐讳,愤慨之情溢于言表。缘情状物,精练晓畅,气势豪爽。[1]

下载诗歌教学与诗歌鉴赏(翟晓周)(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歌教学与诗歌鉴赏(翟晓周)(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歌鉴赏整理

    2011全国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

    诗歌鉴赏

    一、基础巩固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村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诗歌中意象有哪些?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

    诗歌鉴赏专题之二

    诗歌鉴赏专题之二——诗歌语言 一、学习目标:掌握诗歌语言鉴赏的技巧。 鉴赏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其次......

    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2个)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出自《全唐诗......

    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 真题 2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并从作品的思想感情或艺术手法等角度,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15分)(2010年江苏卷) 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

    诗歌鉴赏

    诗 歌 鉴 赏 武汉市第十四中学宋军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对于我们高二的学生来说,应具备基本的诗歌鉴赏能力。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诗歌鉴赏呢? 首先我送大家四句话: 读题读注......

    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了解《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要求。《考纲》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这就......

    诗歌鉴赏材料

    拟秋怀诗 清〃蒋士铨 文字何以寿?身后无虚名。 元气①结纸上,留此真性情。 读书确有得,落笔当孤行。 数语立坚壁,寸铁排天兵。 苟非不朽物,谁复输精诚? 入隐出以显,卓荦②为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