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课议课和听课评课的联系和区别
观课议课和听课评课的联系和区别 歙县桂林中心学校:郑效仪
一、观课与听课的联系和区别:
1、观课与听课比较,虽然听课也涵盖了观察,但“听”主要指向声音,“听”的对象主要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有声语言往来;所谓的“观”强调用多种感官(包括一定的观察工具)收集课堂信息。
2、观课教师是带着明确的目的去观察课堂的。
听课是不强调提前和作课教师沟通的,更不是带着明确的目的去观察课堂的。
3围绕观课目标,查阅资料,搜集信息,使观察问题有全面的把握,在观课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高议课效益;听课评课往往是跟着感觉走,甚至走进课堂前还不知道要听什么课。
4、观察课堂时必须精力高度集中,围绕观课目标发现问题,完成自己的任务;听课教师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所以在课堂上可以很放松。
5、观课要求观课教师尽量坐在学生中间,这样可以更好地从学生的视角发现问题;听课教师则往往坐在教室的最后。
二、议课与评课的联系和区别:
1、议课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评课侧重对课的好坏下结论、作判断,评课者一般会说:“某某地方处理得有问题……”
2、议课是参与者围绕共同的话题平等地交流;评课活动主要将“表现、展示”作为课的取向,执教者重在展示教学长处。
3、议课活动以“改进、发展”为主要课的取向,不但不怕出现问题,而且鼓励作课教师主动暴露问题以获得帮助,求得发展。评课需要在全面分析课堂信息的基础上,指出教学的主要优点和不足。
4、议课强调集中话题,超越现象,深入对话,促进理解和教师自主选择。而评课是把教师看成等待帮助的客体。案例分析:
某老师在接到上课的通知后,认真地分析了教材,写成教案后,试教一次后修改教案。
课前,某老师用几分钟时间与学生相互介绍了一下。之后开始上课…。学生下课到校园里玩去了,教师们开始评课。“课堂上学生活动太多,而学习中读的时间太少”…。
但是,某老师仍然有几分自信,某老师更加迫切地希望教研员能进行一些点评,要知道专业引领、专家的评价对教师的帮助最大。教研员终于开口了:“这节课应该这样…”。
听着教研员的发言,某老师的头发蒙。鼻子发酸,一丝丝苦涩不断涌来。
评论结束了,这时,刚才上课的学生一拥而入包围了某老师:“老师,给某老师签个名好吗?
没有想到,最后还是学生温暖了某老师的心……
该案例对其他老师更多的是听课和评课,所以他们对某老师造成的是伤害。而且他们不能取长补短。教研员更多的是观课和议课,他对某老师更多的是帮助。这一点可以从学生要某老师签名得到肯定。
听”指向声音,听的对象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有声语言往来;而“观”强调用多种感官收集课堂信息,除了语言和行动,课堂的情境与故事、师生的状态与精神等都是感受的对象,观课追求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
“评”有被评的对象,下结论的对象,好像有“主”“客”之分,这个“客”在评课活动中往往处于“被评”的地位,有不知所措的现象;“议”是听课的老师与做课的老师一起围绕共同的话题积极互动、平等交流、彼此接纳;“议”要超越“谁说了算”的争论。
“评课”活动主要将教师的“表现、展示”作为做课取向,授课教师重在展示教学长处;“议课”活动以“改进、发展”教学为主要做课取向,研究主题是针对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出现的,献课不是为了展示,而是以此为平台研究和解决教学实践的问题,鼓励教师不要害怕出现问题,出现了问题大家共同研究、探讨,共同解决。
-“评课”需要在综合全面分析课堂信息的基础上,指出教学的主要优点和不足,容易面面俱到反而有如蜻蜓点水,重点不容易突出;“议课”强调集中话题,超越表面现象,深入课堂事实,议出更多的教学可能性供教师自主选择。
“评”是对课的好坏下结沦,作判断;而“议”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是展开对话,促进反思。如果说评课是把教师看成等待帮助的客体,那么议课是把教师培养成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和行动者,帮助教师实现自身的解放。一个“观”字,提醒我们要全面收集课堂信息,用心感悟课堂,观课时要思考课堂上师生教学行为、教学理念与教学效果之间的联系和关系,获得“教学经验之思”;一个“议”字突出了教师的专业主体地位,锤炼教师的研修能力。“议课”要用平等交流的态度,用“同在共行”的方式,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议出学习效果与教学假设之间的联系。
也谈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的比较
“ 观课议课”的盛行,似乎要把传统的“听课评课”扫地出门,轻者认为二者有“质的区别”,重者则列举出了“听课评课”的“N种罪”。观课议课的倡导者陈大伟老师也认为,“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不只是换了一个词语。”
仔细研读《怎样观课议课》第三节《什么是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比较》,我并不觉得“观课议课”之说有多大的魔力,更不敢奢望一个词语的改变能包治百病,能根除“听课评课”的“N种罪”(如果“听课评课”真的有罪的话)。
首先,把“听课”改为“观课”,只是一个文字游戏而已,而且未必是高明的文字游戏。
“听课”与“观课”,二者的侧重点确实有所不同,各有其范围。“听”重声音,“观”重形象,但理解“听课”与“观课”这两个词,是不能仅从字面去理解的。认为“听课”只是用耳朵听,“观课”需要运用多种感官收集课堂信息,要么是完全不了解“听课”的实际现状,要么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故意玩弄字眼。硬要如此理解的话,我们是否可以说“观课”只是用眼睛看呢?
其实,“听课”的内涵比“观课”要广,包含了“观课”的含义。“听课”的适用范围更广,不仅可以用于小学课堂,也可用于中学、大学课堂,而“观课”,到中学、大学课堂,可观的恐怕是越来越少了吧。
其次,把“评课”与“议课”对立起来,更让人觉得有些牵强附会。
认为“评课”就是“比较和判断”、是“对课的好坏下结论”,有统一标准,没能体现平等对话,而“议课”是讨论问题、平等交流、探讨有效教学的多种可能,这种逻辑思维与把“听课”“观课”对立起来是相似的。“评课”有以统一标准进行的水平性选拔性评价,也可以包含“议课”的发展性评价,需因不同的评课目的不同的评课场合采取不同的评课方式。
不把握正确的教育理念,不努力提高思维水平,以为更换一个词语就能有效改进课堂教学,世上有如此简单容易的事么?
《怎样观课议课》陈大伟
本文作者长期从事教师培训工作。2005年,他开始以“观课议课”,而不是“听课评课”的方式与中小学教师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于是,在2006年4月出版了《怎样观课议课》一书,提出并详细阐述了“观课议课”的概念。他认为在日常的教研和教师培训活动中,传统的“听课评课”应该改为“观课议课”更合适,后者强调的是一种平等民主的教学研究文化。
对于观课议课,目前我这样界定:
观课议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研修活动。
就其性质,观课议课是这一种研修活动。研是对问题的研究,目的在于认识实践中教育活动中诸种因素和诸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并用取得的认识成果改进实践,提高行动的质量和水平。修是修养,“修以期其精美,养以期其充足;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育熏陶”,目的在于自我充实和完善。研修是什么呢?从目标上,它是问题解决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统一:一方面以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抓手,以参与问题解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把问题解决的过程变成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前提,通过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育教学问题的最终解决。研修是“成人”与“成事”的统一,让教师解决自己的问题,让教师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从终极目的看,观课议课就是为了人的幸福,一方面通过改进教学,提供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幸福成长,另一方面通过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教师的幸福生活。怎样理解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的关系?
曾经有朋友提出“用观课议课取代听课评课”的说法,我不太赞成这样的理解。“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听课评课”与“观课议课”并非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犹如铅笔与毛笔,各有各的表现力,各有各的使用场所:
评课适合需要用在需要做出课堂教学评价的时候。比如,学校实行绩效工资了,这要和课堂教学水平挂钩,就需要对课的水平通过“评”的方式分出等第;另外,优质课竞赛和其它涉及选人和判断人的问题,评课也是一种合适的方式。所以,评课不会消失,也不会被取代。如果需要研究课堂上的问题和发展教师,则“议课”的方式更好,在《静悄悄的革命》中,佐藤学有这样的观点“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绝不是对授课情况的好坏进行评论,因为对上课好坏的评论只会彼此伤害”。与“听课评课”比较,观课议课主要适用于日常的教研和教师培训活动,学校是最适宜的场所,教师是其中的主体和主角。日常生活性、普遍参与性,这既是观课议课的主要特点,又是它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从这种意义上,在校本的基于研究和改进的教研活动中,观课议课可能会成为方向和趋势,对此我还有一点信心。而且我相信,在通过观课议课获得更高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以后,参与赛课也就更容易取得优秀的成绩,这会是观课议课对评课活动的一种贡献。
说了这么多观课议课的好话,但我必须承认,观课议课提供的只是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方式和途径,它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在实践中完善。同时,尽管这种方式和途径与现在的评课比较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但对这种方式的运用效果却取决于运用者的水平。犹如原来大家只用铅笔,现在多了一种毛笔,虽然教给了磨墨的方式,教给了握笔和用笔的方法,但是成为画家、书法家,还是只会在自己脸上画花猫?则完全靠自己了。我想说的是,对于老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寻找观察的角度,找到解决和引起讨论的方法,委实不是一朝之功。
曾经有朋友问我观课议课和精细化的课堂观察的区别和联系,我首先要说,我很敬佩做科学分析和精细研究的老师们,他们的工作是很基础的工作,是奠基性工作,他们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常常给我启示,我常常向他们学习,我要对他们表示感谢。
如何表达其间的区别呢?可以说,课堂既有科学性,也有艺术性。研究课堂教学时偏执一端无疑是片面的,最好的办法是恰当好处地兼顾,但这只能是一种理想,在具体实践中总会有所倾斜。在科学和艺术的权衡中,观课议课更靠近艺术的一侧。这样,在研究课堂教学中,我没有(当然也有自己水平能力有限,做不下来的缘故)走条分缕析的科学分析道路。在看重具有意义的情境和故事,看重师生的状态和感情,观课议课大致是走整体感悟课堂的道路。齐美尔说:“在连接两只眼睛的直线上,目光承载着自己的个人人格,自己的心情,自己对对方怀有的冲动。”[1]对于他人目光的解读,观课议课采用的方式是将心比心的整体感受和领悟。另外,向中小学教师推荐观课议课,还有一个原因,是很多中小学教师缺乏技术分析的条件和精力,在中西部和一线教师接触时间多了,我知道难度大的事情他们做不下来,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坚持。
第二篇:观课议课和听课评课的联系和区别(定稿)
观课议课和听课评课的联系和区别
观课议课是一种研修活动。研是对问题的研究,目的在于认识教育实践中的各种因素和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并用取得的认识成果改进实践,提高行动的质量和水平;修是修养,目的在于自我充实和完善。从终极目的上,我们说观课议课是为了人的幸福:一方面通过改进教学,提供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幸福成长,另一方面通过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教师享受幸福的教育生活。
“听课评课”与“观课议课”并不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它们各有各的表现力,各有各的使用场所。听课评课适合用在需要对课堂教学作出评价、分出等第的时候。如评选教学新秀,要求每一个人都上一节课,就需要对课的水平通过“评”的方式分出高下等第;优质课竞赛涉及选人和判断人,评课也是一种合适的方式。因此,听课评课不会消失,也不会被取代。
第三篇:举例说明观课议课和听课评课的联系和区别
举例说明观课议课和听课评课的联系和区别。要求:条理清楚、案例真实、观点正确。字数不少于200,不超过1000。一般地,课堂观察是指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活动,它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借助合作的力量在实践性知识、反省能力等方面将获得新的发展,进而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课堂观察可以增进专业反省意识。课堂观察常常被用于教师培训,尤其是新任教师或者实习教师的培训,职前的教师培训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观察自己或他人的教学,不断改进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课堂观察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参与教育研究意识,促进授课教师自主改进教学。课堂观察能为教育决策与评价提供较为客观的依据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切实改善学生学习方式促进教师间形成学习共同体,营造合作的教研文化有明确的观察目的;有适当的观察内容;有科学的观察方法;有清晰的观察分析和结论。议课的活动不是就行为讨论行为,而是通过询问把支撑行为的背后的缄默的教育观念揭示出来,在对话中围绕这些观念和想法展开讨论,使参与者能够在想明白的基础上做正确。议课中的分享,不是分享行为,而是分享彼此的思想,分享议课中所产生的新思想。促进思想的方式不仅仅在于促进参与者之间的交流,也在于促进参与者承担思想的责任,与自己对话,从而养成思考和自我提问、解决问题的习惯。面对 翟老师的提问,我有一个反问和一个提醒。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问号和提醒所起的作用——在后面,翟老师在提出新的问题之前,就有了一个说明“对于这些颜色会不会出现,我没有查资料”。培养一种更加负责任的参与态度和参与方式有了效果。议课需要一种“同在共行”的立场、思维和表达方式,“同在”是不把自己当成局外人,而是设身处地,站在另外一方的立场将心比心地同情对方,理解对方。“共行”就是把授课教师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共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共同进步。这里的“同在共行”就是让提意见者不要只是成为批评者,而要首先成为建设者,在增加教学内容和环节的时候,先做减法,然后再做加法,以保证新的教学设计具有实践操作性。议课要认识已经发生的教学活动各个环节和要素之间的可能关系。议课过程,是建立“教育假设”、“教学设计”、“教的行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联系,认识其间关系的过程。它以教学行为抓手,以追求有效教学为目标,在反思原有教学设计和教育观念的合理性,促进参与者积累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使参与者逐步形成总结经验、不断反思的习惯。议课不主张拿某一种具体的方法让不同的教师回去面对不同的学生。因此,议课一般不追求形成该怎么上课的统一意见。但让议课更有收获,却需要对议课中观点和意见进行梳理和小结。梳理和小结的任务主要是使大家回顾和总结“议课讨论了什么问题”,“出现了什么样的观点和意见”,“议论出了哪些办法”,“形成了哪些共识”等。对于没有取得共识的,要鼓励参与者继续思考,进行独立的比较、判断、选择,形成自己的主见和适合自己的有效方法。
第四篇:从听课评课走向观课议课
从听课、评课走向观课议课(脑中有纲、胸中有本、目中有人、心中有数、手中有法)中央教科所关于优质课的评价建议:
教师依据课程纲要、学科课程标注、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身心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和技艺,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实现教学过程和目标的最优化,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课堂。
观课议课是一种对话:
就彼此对话而言,它需要参与者有沟通与合作的意愿;需要对话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彼此接纳;需要彼此间的积极互动与交流。
就自我对话而言,议课要致力从“他人提问”引向“自我提问”,在自我对话中追求自我改变和自我超越。
有效地观课议课:
1.教师设计了哪些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记主要事实)
2.教师在课堂上提了哪些问题?(记录下所提问题,讨论哪些问题是有效的、高质量的)
3.教师课堂讲授时间是多少?学生学习活动的时间是多少?(记时间)学生全体参与学习活动的次数?学生个体回答问题的人次?(记次数)
4.师生、生生高质量的学习对话活动有几次?(含教师有效的引导、评价、小结及学生的精彩回答)
5.教师以学科特有的方式,围绕学习目标,循着什么逻辑线索展开教学活动(即教什么)?
6.学生得到了哪些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五篇: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并行不悖
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并行不悖
(陈大伟)
对于观课议课,目前我这样界定:
观课议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研修活动。
就其性质,观课议课是这一种研修活动。研是对问题的研究,目的在于认识实践中教育活动中诸种因素和诸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并用取得的认识成果改进实践,提高行动的质量和水平。修是修养,“修以期其精美,养以期其充足;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育熏陶”,目的在于自我充实和完善。研修是什么呢?从目标上,它是问题解决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统一:一方面以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抓手,以参与问题解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把问题解决的过程变成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前提,通过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育教学问题的最终解决。研修是“成人”与“成事”的统一,让教师解决自己的问题,让教师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从终极目的看,观课议课就是为了人的幸福,一方面通过改进教学,提供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幸福成长,另一方面通过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教师的幸福生活。怎样理解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的关系?
曾经有朋友提出“用观课议课取代听课评课”的说法,我不太赞成这样的理解。“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听课评课”与“观课议课”并非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犹如铅笔与毛笔,各有各的表现力,各有各的使用场所: 评课适合需要用在需要做出课堂教学评价的时候。比如,学校实行绩效工资了,这要和课堂教学水平挂钩,就需要对课的水平通过“评”的方式分出等第;另外,优质课竞赛和其它涉及选人和判断人的问题,评课也是一种合适的方式。所以,评课不会消失,也不会被取代。
如果需要研究课堂上的问题和发展教师,则“议课”的方式更好,在《静悄悄的革命》中,佐藤学有这样的观点“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绝不是对授课情况的好坏进行评论,因为对上课好坏的评论只会彼此伤害”。与“听课评课”比较,观课议课主要适用于日常的教研和教师培训活动,学校是最适宜的场所,教师是其中的主体和主角。日常生活性、普遍参与性,这既是观课议课的主要特点,又是它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从这种意义上,在校本的基于研究和改进的教研活动中,观课议课可能会成为方向和趋势,对此我还有一点信心。而且我相信,在通过观课议课获得更高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以后,参与赛课也就更容易取得优秀的成绩,这会是观课议课对评课活动的一种贡献。说了这么多观课议课的好话,但我必须承认,观课议课提供的只是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方式和途径,它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在实践中完善。同时,尽管这种方式和途径与现在的评课比较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但对这种方式的运用效果却取决于运用者的水平。犹如原来大家只用铅笔,现在多了一种毛笔,虽然教给了磨墨的方式,教给了握笔和用笔的方法,但是成为画家、书法家,还是只会在自己脸上画花猫?则完全靠自己了。我想说的是,对 于老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寻找观察的角度,找到解决和引起讨论的方法,委实不是一朝之功。曾经有朋友问我观课议课和精细化的课堂观察的区别和联系,我首先要说,我很敬佩做科学分析和精细研究的老师们,他们的工作是很基础的工作,是奠基性工作,他们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常常给我启示,我常常向他们学习,我要对他们表示感谢。
如何表达其间的区别呢?可以说,课堂既有科学性,也有艺术性。研究课堂教学时偏执一端无疑是片面的,最好的办法是恰当好处地兼顾,但这只能是一种理想,在具体实践中总会有所倾斜。在科学和艺术的权衡中,观课议课更靠近艺术的一侧。这样,在研究课堂教学中,我没有(当然也有自己水平能力有限,做不下来的缘故)走条分缕析的科学分析道路。在看重具有意义的情境和故事,看重师生的状态和感情,观课议课大致是走整体感悟课堂的道路。齐美尔说:“在连接两只眼睛的直线上,目光承载着自己的个人人格,自己的心情,自己对对方怀有的冲动。”[1]对于他人目光的解读,观课议课采用的方式是将心比心的整体感受和领悟。另外,向中小学教师推荐观课议课,还有一个原因,是很多中小学教师缺乏技术分析的条件和精力,在中西部和一线教师接触时间多了,我知道难度大的事情他们做不下来,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坚持。
“评课”“磨课”和“议课”
从词义上,评是什么呢?是评价,评定,评论,评课是对课堂教学进行评论、评价和评定。磨是什么呢?在“如琢如磨”中,“玉不琢,不成器”,琢是成型的加工,磨是使其光滑、圆润的加工;磨课是对已经成型的课进行打磨和加工,使其更加精美。议是议论,是对话,是讨论,议课是讨论和发现课堂中各个环节、因素之间的关系,是探讨课堂教学种种可能,从而认识课堂、理解课堂、改进课堂。从适用对象上,评课基于判定,目的在于分辩差别,判定等第,并把结论用于教学奖惩和教师奖惩,评课针对的是人。磨课主要指向课堂改进,它是参与者围绕已经上过的课进行琢磨,目的是帮助授课者再上这一课,使这一节更加完美,以用于公开课、优质课、观摩课的展示和竞赛为多,磨课针对的是课。议课和磨课一样指向未来,但目的更加兼顾教师发展,对于教师发展,又不仅仅为了帮助授课教师,而是首先自助,参与者在活动中要通过“假如我来上”的“共在同行”的介入使自己思考和发现,然后才是互助,即通过对话实现交流和分享,议课针对事某一有价值的教学问题。可以说,磨课是参与者为授课老师寻找一种方法,议课是参与者为自己上课进行思考,并把自己的思考拿来交流、讨论和分享。从实际用途看,需要对课作出判定和评价时评课的方式更恰当,对一节课进行精美打造时,可以采用磨课的方式,议课则更适合日常的校本研修活动。从对象上,评课主要针对的是授课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当然高明的评委也要由此推测行为背后的教育价值观念,然后做出评判。磨课主要定位于行为改进,更加关注行为,更容易就问题讨论问题,一般来说是出现了什么问题就讨论和解决什么问题。议课定位于以课堂教学为平台发展教师,它不能就事论事,而是通过可以观察的教和学的行为,讨论和发现“教育假设”、“教学设计”、“教的行为”、“学的行为”、“学的效果”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从学习效果考察入手,反思原有教学设计和教育观念的合理性,思考和设计新的教学行为。议课要通过询问使教师背后的观念、假设明晰化,在议课中,价值观念将成为讨论的对象,通过议课更新观念,改变假设。
从参与者的地位看,评课有“评”与“被评”的主客体差异。磨课时授课者也会主动参与讨论,提供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质疑,但因为存在帮助和被帮助的关系,彼此也就很难真正的平等对话和交流。议课定位于自助和互助,因为彼此需要,因为共同关心,它更容易、也更需要建立真诚、平等的对话关系。
从准备上,从客观公正的要求考虑,评价不仅需要评价者价值中立,而且需要一套全面客观的评价量标,因此,评委和科学的评价量标的准备十分重要。磨课更需要准备的是一颗无私帮助别人,成就他人的心。观课议课为了避免议课时缺乏指向和不深入,主张观课之前协商和明确观课议课的主题和要点,确定主题以后,则需要根据目的预先进行相应准备。从结果看,评课是得出授课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的结论,发现授课老师的优势和不足,也提供教学改进的方向。磨课是发现这一课更加有效的一条路径,使课堂教学环节更流畅、师生活动更默契,教学效果更理想,可以说结果最终是大一统的,这种“多中求一”的大一统固然可能成就和改变上课教师,促进授课教师成长,也可能最终使上课教师失去自己。议课是从这一课的故事出发理解教学,认识教学环节、要素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一方面对这一课讨论和思考了更多的教学可能,另一方面是通过这一课中走出这一课,获得更加具有普遍意义的教学指导思想,这就有了“一中求多”。但有了多种可能以后,参与教师还需要自己选择,自己思考。如果参与者放弃思考和选择的责任和主动性的时候,议课就可能无疾而终,反而失去应有的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议课更加需要教师自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