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索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索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语文组(成都市温江区)
611130
黄云峰 13881905475
摘要:本文首先说明了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然后联系
到信息时代网络环境对中学生的影响,介绍了笔者在改进语文
阅读教学模式方面所作的一些尝试和探索,即基于网络环境下 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索。
关键词:网络环境
自主
合作
探究
阅读教学模式
一 问题的提出: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弊端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在“注重双基,发展学生思维”的课堂理念时期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第三次课堂教学理念的到来即注重双基,发展思维,重视个性的时代,它已显现出明显的弊端。主要是:
(一)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传统语文教学一般都要求学生上课认真听讲,做好课堂笔记,课后完成足量的家庭作业,在考试时争取考一个较高的分数。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也就学什么。
这种模式下的阅读教学极大的限制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处于被动地位的学生不能被培养起自我规划学习的能力,也很难学会有效的语文阅读的方法。但是我们所教的有限的文章与信息时代的他们所接触的文章相比,可谓是沧海之一粟。然而“我们知道,在知识激增、信息爆炸的时代,贮存了多少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而学会如何寻求和获得知识将更有意义。”(1)
这种模式下的阅读教学,学生没有学会语文的学习方法。我觉得语文最基本的方法是学会圈点勾画作批注等等。历代的文人无不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但是,我经常在听课的时候,发现这样的一个普遍现象:好多学生的语文书基本上是空白的。哪怕是在老师上了一篇文章之后。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如此。我想这与我们过多的关注知识传授,而没有更多关注学生是如何的学习有关。因此,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学了12年的语文,但还是没有学会学习文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的一大失败。
长期在这种模式下学习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日渐淡漠。如果不是作为主科,有那么高的高考分值,我想真正愿意上语文课的学生是不多的。本来当新学期一发下课本,学生最先阅读的书是语文书,但调查显示,学生最不愿上的课也有语文课。一门学科的教学使原本感兴趣的学生逐渐失去对这门学科的兴趣。难道不是我们教学的问题么?
(二)不利于教师的成长
传统的语文教学要求老师讲深讲透讲全面,因为不这样,怕学生没办法应付考试。所以,老师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如何教好教材。有老师说:我讲到了,你学生没有掌握,那是你学生的问题,考试做不起,自己负责;如果我没讲到而考到了,你学生做不起,那是我老师的问题。这种观念支配下的课堂教学使得一篇课文教师可以讲好几节课,尤其是讲读课文。课后布置大量的练习。因为不这样,学生不能掌握。有的语文老师,规定学生每天要默写生字词,给生字词注拼音,甚至不惜花大量时间让学生背诵课文的注释部分,背诵词语释义。大量的作业除了加重学生的负担外,还加重了老师的负担。教师批改作业量大大增加。所以老师就花大量的时间批改作业,特别是班额比较大的学校,花的时间就更多.备课所花的时间反而更少。
但这种辛苦,并不能如“皇天不负苦心人”给语文老师带来“一分汗水一分收获”的结果。常见的结果是学生的成绩都差不多。甚至有花时间不多的老师,学生成绩还要好些。这对语文老师真是不公平。然而更为糟糕的是语文老师没有更多的精力自我提升。没有时间读书,没有时间思考,没有时间交流,没有时间走出去学习。对于参加科研,自然就说“我连教好书的时间都没有,哪里还有时间搞科研?”我们不难猜测,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老师,教的时间越长,他们的发展就越艰难。因此,我曾听到不少这样的感叹,“我教书几十年,越教越不晓得这书咋教了!”
因此,不适应时代的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到该改革的时候了!就算拯救我们语文教师自己,也该主动思考改革了!何况它还极大的不利于培养新一代的人才-----我们的学生!二 新模式尝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阅读教学模式
基于以上思考,再加之对新时代的趋势及其对人才需求的理解,以及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我认识到:现代的阅读有相当的是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阅读。这种趋势还会越来越明显。尤其是今天正在接受教育的年轻一代,他们可以说是在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那么,怎样进行阅读教学模式的改革,让他们能够在网络环境下实现高效的阅读,就是我们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重任。就我个人而言,我也不想做一个“劳而无功,劳而遭怨”的吃力不讨好的老师,而是想做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轻松教学,业绩明显的人。所以,这一年来我一直在思考如何使教学更轻松更有效!现在基本上有了些眉目,但仍然显得很不成熟。能否取得我预期的成效——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有兴趣,成绩又好,师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获得生命成长的快乐——还有待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我感到学生语文学习劲头比原来高涨了,课堂学习氛围活跃了,学生成绩也有进步!我在课堂上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思维发展和个性完善的促进者!
在实际教学中,我的做法是“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课中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共享——课后检测反馈,反思提高”。
课前学生自主学习从这六个方面提出要求,让学生自读课文。即: 第一、了解所读文章的作者。多数学生家里都有电脑,因此要求他们到网上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然后补充到书上。一般来说,学生对作者的了解越多,他对文章的思想情感的理解就会越容易。还有,对于文学常识作者等,学生通过自己的了解远远比老师从教参上搬给他们的要多,而且印象更深。上课的时候,让学生介绍作者或是老师检查补充在书上的文常。
第二、勾划生字词并注音。对自己感到不理解或有意义,有价值的词语进行解释。每个学生的基础不一样,这部分的要求相对灵活一些。当然,这当中也有弊端,不自觉的学生怎么办。一是加强自觉性的培养,二是加强督促检查。
第三、读完课文后,用简短的话概括内容。
第四、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明白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第五、初步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
这三步都要求作批注,写在书上空白处。在上课时要检查。第六、揣摩和学习文章的写作特点。这点要求较高,学生尽量做则可.
学生完成了自主学习,上课时按照自愿组合的小组进行合作探 究,交流共享。
首先、学生小组内轮流将课文分段朗读一遍。在朗读中,互相检查谁在自主学习的时候没有自觉的完成生字词这一部分的内容,或是完成的不够,或是疏忽的地方。
其次、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对课文内容归纳,思想情感理解,课文思路把握,文章写作特点理解等内容。如果有不一致的,则进行探讨。如果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可以和老师一起交流,也可以参考辅导资料。学生在交流归纳的时候,还要结合课文后面的练习,自己思考到的,在书上相关地方进行批注。如果自主学习时没有思考到的,则要进行讨论商量,并在书上作批注。
再次、学生交流后,老师针对学生没弄懂的和课文的重难点,按照“一课一得”的原则,对课文进行精讲。
最后、进行检测和反馈。大约30分钟。检测题可以是教师选择的资料,也可以是学生小组或是个人出的测试题。做完后,对照参考答案相互交换评改并打出分数。学生本人还要对照参考答案进行分析并把参考答案写上,反思学习没做够的地方或是领悟到的新知识,新感受等。
案例分析:以学习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为例。
以前,我教这篇课文时,因为是讲读课文,又是传统的经典名篇,所以丝毫马虎不得。讲课文之前,我用了不少的时间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因为是国外的而且是距今较为久远了,所以我介绍的很详细)。还详细的介绍了作者。讲了他的一些逸闻趣事。介绍完背景、作者后,我还补充介绍了小说的一些基本常识。基本知识介绍了,就开始听写生字词。这些当然是在课前预习的时候就给他们勾画了的。然后进入课文的学习。我给学生理清了课文情节结构,归纳文了章内容,讲解了中心思想。特别对文章的一些语句如韩默儿先生对法国语言的赞美,文中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及作用进行详细的分析。最后,我布置作业,课文后练习、练习册练习和课外测试题。学生做完后我要批改并进行评讲。
这样大概要四节课左右,甚至更多时间才能完成这篇文章。但我发觉,考试的时候,我讲过的地方,学生还是不能得高分。甚至出现考课外阅读的文章学生还要做的好些。
现在,我同样教这篇文章,但模式却大大变了样。
首先,关于作者、文章背景、小说基本知识等,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时候完成。学生完全有这样的能力,而且有的学生收集到的资料更多。有的学生在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的资料时很有一种成就感。同学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作者的认识,还对作者产生了较深的感情。
然后对于字词,学生将生字注音并对自己感到不理解或有意义,有价值的词语进行勾画、解释。再次,学生按照自愿组合的小组轮流朗读课文,也可以分角色进行朗读。朗读后将课前自主学习时对课文内容、结构情节、中心意思、写作特点等的理解进行交流并讨论。
接下来,老师根据学生的完成的情况进行讲解,特别疑难的问题,又是全班普遍存在的问题更要精讲。这篇文章我是重点讲了课文最后的高潮部分。特别是韩麦尔先生在黑板上用力写的两个大字。我也是使足了力气,学着韩麦尔先生的姿势在黑板上写下了两个大字。也许是我的动作把学生们带入了情境中,好多学生都被震动了。我也仿佛变成了韩麦尔先生,神情肃穆的站着不动。学生们也静静的,仿佛变成了一个个的小弗郎士。
最后,学生完成课文学习的测试并打分。时间大约30分钟左右。这样下来,基础好的班级,一节课能够完成。基础差点的班级,一般也就两节课。
三 改变后的好处:师生双赢----共同成长的舞台和天地
这种模式的学习,被极大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信息吸收理论告诉我们,学生通过多种感觉器官活动进行学习所获得的信息远远大于仅仅听老师讲授所获得的信息。美国教育家简·豪斯顿曾在《教育可能的人类》一书中说:“如果孩子们跳舞,品尝,触摸,听闻,观看和感觉信息,他们几乎能学会一切东西”《地球村在行动》一书也阐明了相似的观点:“我们会掌握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15%,但亲身经历内容的80%。”(2)
这种模式的阅读教学,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比如学生在学习字词这部分内容时(这些内容往往是很多语文老师花去大量工夫的地方)并不是一刀切,而是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的确,不同的学生在这面的差别是大的。照顾到学生差异的教学,这也就减少了部分学生特别是优生重复而无效的毫无意义的劳动。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来看,也是有道理的。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吸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每个学习者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相当多的经验,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这些经验,而是要把学习者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3)
新课程也积极倡导这种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4)这种模式的阅读教学,就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也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本质。现代的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5)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充满了交流的活动,就课文的方方面面进行对话,沟通,互相促进,互相启发。在此活动中,师生都获得了成长和发展。这也是后现代课程观所大力倡导的课堂教学规范。
从教学实践总结出的规律来看,也是有道理的。四川省特级教师硕士生导师、原成都七中教研组长刘朝纲老师总结出他在成都七中几十年摸索出来的经验:语文教学要用“民主的、开放的、人文化的语文教学”思想来指导,特别要倡导以生为本,培养思想情感,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实现这一指导思想的措施是“培养习惯、提高兴趣、狠抓双基、丰富积累、加强体验、开阔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这种以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为特点的模式,其实也是贯穿着这种指导思想和实施措施的。
这种模式大大还解放了老师。老师的重心不再是知识方面的竭尽全能的充分准备,上课时也不用再烦琐而详尽的讲析,以致讲的口干舌燥,声音嘶哑,喉咙作痛,课后作业也不再堆积如山。这些方面都大大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这就使老师有了再成长的时间。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他还将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反思性的实践者、课程的开发者、研究者。这些角色说明了现代社会对教师的要求。适者生存的道理告诉我们,只有我们不断的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们才能在现代教育的大舞台上表演出更精彩的节目。
参考文献:
(1)周小山主编,《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第58页
(2)(美国)珍妮特·沃斯(新西兰)戈登·德来顿 顾瑞荣 陈标 许静译 刘海明校译,《学习的革命(修订版)-----通向21世纪的个人护照》,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12月第2版,第58,70页
(3)巨瑛梅 刘旭东编著 《当代国外教学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225-226页。
(4)钟启泉 崔允漷 张华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成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4页
(5)周小山主编,《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第61页
作者简介:黄云峰 1972年11月生、男、汉族、中学一级教师、大学本科、中共党员,现就职于成都七中实验学校(成都市温江区),四川师范大学2006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教育硕士.
第二篇:探究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探究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两种有利学生增长技能、提高创新和研究能力以及与人合作能力的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大约分成情景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点拨升华--拓展延伸六个环节。
一、创设愉悦的教学情景,做好探究的铺垫,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的动机。
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在主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生发展的。好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探究的状态,创设良好的切合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的积极性也有着巨大的作用。
二、自主探究,经历知识、技能发现与发展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形成的过程;统计观念、空间观念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观念的形成是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和发展的;应用意识的培养要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这些过程目标实现的根本就在于学生的自主探究。
由于数学课程内容是现实的,并且过程成为了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就要求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课堂中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锤炼自己的思想,逐步使自己的经验合理化。因此,需要学生对自己对他人的想法不断的反思。
三、合作交流,在接纳与批判中完善。在课堂上,要把握合适的合作时机,积极营造和谐的合作交流的情境,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争论、倾听与反思,让他们在接纳与批判中得到提高。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每次合作的契机,在学生愤悱之时引导合作,让他们在争辩中获得启迪,获得灵感;在倾听中得到启迪;在需要帮助时,有来自伙伴的援助,让他们既准确又迅速的去完成一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另外,在每个重要的环节学生具备感性知识的时候,引导他们合作探究,让他们领略他人思维的策略和方法。
质疑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让学生除了倾听别人的发言,博采众家之长的同时,也要学会坚持自己的观点,对别人的意见进行批判的接受,而不是盲从。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计算0.67÷0.22=67÷22=3……1,刚开始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是正确的,只有极少的学生感觉不正确,这里就引起了学生的疑问。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去探究问题的实质,找出正确的结论。
四、点拨升华,在教师的引导下建构与提高。
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积极的引导者。教师在学生的探究交流中,注意观察,适时介入指导。在适当时机,教师对探究和合作的方向要进行必要的引导与点拨,让学生体会拨云见日的感觉。总之,在恰当的实际对学生提供及时的点拨和指导,使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相统一。
五、拓展延伸,在实践中创新。数学学习的过程,说到底,是一种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探索、感受、体验、训练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将未知变成已知,据已知推测未知是这种训练的自然要求和较高追求。因此,要尽可能对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把学生的兴趣由课内研究引向课外研究,激发他们进入更高层次的研究性学习。
教学《分米、毫米》一课后,教师可让学生实际测量自己喜欢物体的长、宽、高等。由于学生对测量有了兴趣,有的学生测量树叶的长、宽,花叶的厚度,硬币的厚度等,更有趣的是有的学生竞测量耳朵、眼毛的长度等等。教学《认识钟表》(人教版第一册)后,我指导学生为自己设计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并严格按作息时间表起床、吃饭、上学、放学、做作业、睡觉,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教学《统计》(人教版第四册)后,我引导学生调查本班同学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制作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统计知识,并学会自我控制、自主管理。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提高用数学思维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体验在生活中“用数学”带来的乐趣。在不断的用中,再去发掘新问题,探索新方法。
总之,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在体验、交流、分享的同时,逐步养成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和良好习惯,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第三篇:高效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高效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一、小组建设
(1)组间分配:本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无明显差异。组与组间的总体水平差异应该相当,这样既可避免合作小组之间的水平差距,保证小组之间横向比较的公正性,增加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又有利于开展学习小组间的学习竞赛,但也要考虑身高、性别和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
(2)组内分配:同组内的学生成绩应该呈现出差异性,学习小组以4人为一组。合理搭配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即每组一个优等生、两个中等生、一个学困生,并作好编号,学优生为1号,两个中等生为2、3号,一个学困生为4号,1号与4号为一桌,2号与3号为一桌,且1号与4号为前桌,2号与3号为后桌)。
(3)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1号负责组织小组成员的任务分工、发言的顺序、任务完成、进行督促并控制发言棒,4号负责纪律,并对小组内同学的得分情况进行记录。全小组成员共同参与针对不会的共性问题或知识点的研讨和交流,并整理、记录答案要点,为交流展示做好准备。同时,非展示同学要认真倾听,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准备质疑或回答老师的随机问题,并做好针对展示同学说不到位或说不全的地方,及时进行补充。
二、组内合作形式
1.个人自学: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个人先自学,针对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认真思考、探究后,把不懂的问题或知识点进行标记;
2.同桌助学:面对标记的问题或知识点和同桌进行商讨,在交流、思考、合作探究后,把不会的共性问题或知识点进行标记;
3.组内互学:面对同桌不会的共性问题或知识点,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逐个进行交流、讨论、思考、合作探究解决,并把不会的共性问题或知识点进行标记;
4.组间研学:面对小组内标记的共性问题或知识点,可以向临近小组讨论学习,在逐个进行交流、讨论、思考、合作探究后,小组之间解决不了的问题或知识点,可以向老师请教解决。
三、展示交流
1.学习成果的展示形式多样,如图表、诗歌、课本剧、对话、复述、表演、板演等,可以在座上,也可以去讲台展示等;
2.在展示过程中,形式要多样化。教师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让不同组的同号成员回答或抢答、讲解归纳、复述、表演、板演等;教师根据学生课堂掌握的情况,学生课堂练习或作业的抽查是不同组的同号成员。
3.非展示同学要认真倾听,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准备质疑或回答老师的随机问题,并做好针对展示同学说不到位或说不全的地方,及时进行补充;
4.设立发言棒制度,每个小组设立8个发言棒,放在小组中间,每次展示拿一个发言棒,但最多只能拿两次进行发言。在老师提出随机问题抢答时,可以不用发言棒,但给学生思考过程,让学生静思,人人都可以进行展示。
四、管理评价
说明:以下管理评价仅供参考,各校、各学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勇于创新、不拘泥于形式,有自己学校或学科的特色。
(一)小组学习评价
(1)自主预习:主动、认真完成预习提纲要求的内容,并保持组内的安静;
(2)交流讨论:讨论积极主动、热烈有序,善于思考,能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并有条理的表达思考过程,达到解决问题或产生新问题的目的;
(3)展示:积极主动到前面展说,讲解或发言响亮,清晰,条理清楚,见解或方法独特、有新意,板演时规范工整。组内各成员尊重他人发言,认真倾听,积极思考,他人发言后,及时补充自己的想法。同时准备对其它小组代表的发言提出质疑;
(4)课堂检测:认真完成,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评改。面对本小组展示成员黑板展演的习题答案,先由本小组成员进行改正,有异议时,再由外组成员进行改正。如果习题答案由外组成员进行改正,并讲解正确,给其小组加分。
(二)小组内学生评价
预习课:能积极认真完成任务;
课堂发言:发言正确或得到老师的表扬加分,回答错误不加分; 课堂展示:1号同学、2号同学、3号同学、4号同学展示正确一次加不同的分。有解题方法的总结、创新性的归纳、得到老师的表扬加分,展示错误不加分;
组内讨论:积极参与组内讨论加分,不积极参与不加分; 完成任务:老师或组长分配的学习任务,及时完成的加分,不及时的不加分;
反馈:每有一个满分、全体优秀、全体及格给该组加不同的分;反馈后及时订正答案,并注明原因,由老师进行抽查,做的好的同学加分;
违纪: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坐姿不正、不认真听讲、吃东西、在桌下打闹、讨论时说与所学内容无关、自主学习时间呆着减分。
(三)教师评价
教师除了对展示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还需要更多的关注其他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及纪律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评价结果同合作评价一起与学生的各种评价挂钩等。
五、教师角色
组织者:严格要求小组长维护好小组合作学习的纪律、给学生明确具体的合作学习任务以及要求等,调控整个合作学习的过程。
参与者:教师进行巡回指导或成为某个小组中的成员,与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这样不仅能让课堂气氛活跃,更能让学生在平等公平的状态下发挥自己的潜能。
引导者:各小组代表所讲解和分析的问题并非完全正确或全面,对疑难问题可能出现偏差,因此,教师要及时点拨、引导和讲解,做好引桥工作,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达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即“规范、合作、个性、高效”。
第四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初探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初探
敦化市教师进修学校 高万清
在大石头镇中学工作期间,与教师共同探索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方式,通过探索部分教师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转变。整个学校形成了学理论、研教法的良好风气,在学生当中出现了 “比、学、赶、帮、超”的喜人景象,有些学科的成绩明显提高。调到敦化市进修学校之后,走遍了全市各初中,看到很多学校都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为了促进全市推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将各校的成功经验汇总如下。
一、齐心协力搞好小组建设
小组建设是合作探究的基础,班主任应该同科任教师共同商讨组建本班的学习小组。
(一)小组划分的原则
1、异质互助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差异进行分组,把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2、实力相当原则:每个学习小组各种类型的学生人数相当,成绩大致相同,有利于展开竞争。
3、有利交流原则: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会降低学生个体的活动量,不利于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缺乏不同类型学生的相互补充,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互助。
4、动态平衡原则:小组合作学习运行一段时间后,应对各小组的表现及成绩进行阶段总结,然后对不合理因素要进行调整;进行小组之间成员的调整,使其实力均衡;进行小组内角色的调换,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二)对小组成员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不同角色。小组长应选有
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还可以设置学科组长和其他方面的负责人,一是为了减轻组长的负担,二是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应该鼓励学习积极性较低、成绩较差的同学担任汇报员,促使他们参与合作,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应帮助小组长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随时进行角色的调换,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三)加强小组长的培养
1、加强对小组长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知道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道理,让他们认识到组织小组学习对本人成长的作用,为他们树立长远目标,激发他们干好本职工作的内驱力;同时,设立对小组长的评比表彰项目,为他们树立短期目标,调动他们的积
极性。
2、定期召开小组长会议,教给小组长管理学生的方法。通过开
会及时了解各小组存在的问题,给小组长出谋划策,帮助解决疑难问题。如:教给他对组员进行合理而简单的分工;不同层次的问题指定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教给组长讲题的方法与技巧,提高讲题的效率。教给组长在交流过程中进行灵活协调,当出现意见分歧时,组长应问个为什么,请组员说出理由;当出现冷场现象时,组长应带头先发言,起表率作用。教给组长善于收集组员在交流中对同一道题目所作出的不同解答,组长要归纳组员的学习成果,并且负责把本组学习的成果去粗取精。
3、适时更换小组长。当有新的同学符合条件时,就要更换原有的组长,也可以实行组长竞选制,培养每一个学生的组织能力,产生
多位组织者,提高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能力。
二、努力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有些班级虽然已经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但效率不高,原因有二。
一是小组交流的方法不合理,二是老师选择的问题不科学,所以提出一下意见。
(一)教会学生按照流程进行合作学习。
学习过程一般按照“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汇报交流---产生
新的问题”的流程完成。在得到老师提出的问题后,每个学生首先得独立思考,尽量自己解决所有问题,避免小组交流时“人云亦云”、盲目从众,并且把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标记下来,提供给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时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认真倾听,并且按照分工完成自己的职责;小组汇报时,除了汇报通过小组交流解决的问题,还要把没有解决的问题提供给老师;最后由其他组回答或由老师解决。在讨论每个问题时,应该按照以下程序进行:这个问题应该怎么想?为什么这么想?还有别的思路吗?那种最简捷?促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培养精益求精的良好习惯。
(二)精心设计问题,提高小组交流的效率。
任课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在课前精心设计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通过恰当方式明确的呈现给学生。如果问题过简,就会让讨论流于形式,如果过难,小组无法解决,浪费时间。
(三)充分调动差生的积极性
根据能力恰当分工,让差生为小组承担一定的工作,增强其责任感及集体荣誉感;对差生的每一个向好转变,及时表扬鼓励,让其尝试成功,树立信心;对其薄弱学科指定专人负责,帮助提高。
三、及时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及时进行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改正错误,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还能调动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互帮互助,全员参与,杜绝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看客。在评价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1、公正合理的原则:评价的方法和标准对各组应该努力做到公平公正;对小组的评价应由学校、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以求评价范围尽可能全面周到,以利小组成员发挥各自的优势为本组
争光。
2、促进发展的原则:评价的目的在于激发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在量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其他工作时,对分数应该多加少减,防止产生抵触情绪。评价过程中,应给后进生和后进小组提供优先发言权,创造赶超先进的机会,调动积极性;对学习小组的评价应突出过程和成绩提高的幅度,不能只关注成绩的绝对高低。
3、及时反馈的原则:对小组的评价结果应该每天在明显的位置呈现给学生,以便及时产生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也有助于老师发现问题,帮助小组及时解决。
第五篇:浅谈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浅谈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雅长中心校:补小艳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的理念,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表现。“自主学习”能唤醒学生的主动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真正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和蔼的课堂气氛,是自主学习的前提
第一,更新观念,转换角色。教师要多给一点微笑,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位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淋浴的都是阳光与雨露。对学生出色的表现给予微笑,是一种欣赏、一种激励,学生即使出错,做错了也不妨“容错”,给予其热情的鼓励,引导其“改错”。其次,要给予学生信任,尊重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信任,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我常说“让我们一起分享你的发现”、“相信你,你能行。”等,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保证高涨的热情。
第二,自由选择,民主和谐。在平时的课堂中,“谁想到了什么”“想说就说吧”“我也不太清楚,咱们一起来研究”这些看似平常而又不平常的话语,激活了整个课堂。学生们可以不举手直接站起来发言,可以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讨论,也可以离开自己的座位找合适的伙伴合作。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对象,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尽可能地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它可以使得课堂变得更加灵活,更加开放,学生有了更多的思维空间,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如:教学《祁黄羊》一课的过程中,读书时,我让学生选自己喜欢的段落、句群进行朗读或默读;作业时,允许学生在布置的作业范围内选择作业;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真正的平等关系。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课堂上充满了民主、和谐的气氛。2,浓厚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动力
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导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我要学”的愿望和要求,就能真正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通过讲故事,听录音,看录像,做游戏等形势,让学生快乐地进入到学习中来,使学生要学、想学、乐学,积极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把学习看作是一种有趣地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还应特别关注全体学生,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并且承认这种差异,从而更有针对性的、更有效的采用不同的方法,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人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成功是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喜悦,尤其是在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收获,哪怕是极其微小的。特级教师王兰说:“不是聪明的孩子常受到表扬,而是表扬使孩子更聪明。”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对学生要和善,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不轻易否定学生奇怪的观点、莫名的想法,经常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增强自信,体验成功。如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学后提出疑难问题,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我呢?则参与讨论,适时给予点拨,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要求解答刚才那些疑难问题。事实上学生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学懂了课文,这时我评价说:“你们真行,真会动脑筋,靠自己的反复读,用心想,发挥集体的智慧,学懂了课文。”在这环节中,教师的“导”已在小组讨论中完成,只是学生感觉不到这是教师在教他们,这样就增强了学生的自信,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能力,也实现了真正意义的自主学习,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打下了基础。
3、充足的学习时间,是自主学习的保障 教师要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实施民主化教学,让学生在充足的学习时间里愉悦地学习,我们就要尽量给予学生学习内容的选择权,学习方法的自主权,学习结果的评价权。韩愈在《师说》中指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不如弟子。”。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始终保持平等,这样就能把学生与教师从相互怀疑,缺乏友爱的气氛中解放出来。在教学中,我有意出错误,然后让学生来评价,做小老师,让学生把教师当作“对手”,指出我的不足,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体,进而积极自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随着主体学习的创造性,积极性高涨,因此,教学中时刻要注意,对学生的创见,要充分鼓励,对学生的意见,要尊重理解,对学生的误解,要宽容引导,相信学生的能力。所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应与学生平等地走进新课程,相信学生,相信他们有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敢于把机会让给学生,把探究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体验自己学习的过程。
在新世纪之初,能投身于这样一次具有挑战性的教育改革大潮,可以说是一种机遇、一种幸运、更是一种挑战。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真地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切实地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逐步变为现实。与学生一起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与新课程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