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吕程丽 高二化学组 “3.15学本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案例
“3.15学本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案例
新田一中化学教研组 吕程丽 《铵盐受热易分解》片段教学教案
本校开展的“315”高效课堂模式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调整课堂结构,理顺“教”与“学”的关系,促进师生角色转换,全力创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激发教师创新精神,实现学校内涵发展;是“导、学、教、练”基本模式的一种具体体现。
“3·15”高效课堂模式以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和有效教学理论等为依据,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勤于实践。在教学中,坚持“先学后教,多学少教,以学定教,因学活教”的原则,坚持开放的大课程观,在老师的科学引导下,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注重开放和生成,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培养学生获取新知、交流与使用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活动包括引导、讲述、讲解、答疑等时间不超过30分钟,而学生的活动,包括预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等不少于15分钟,探索以学生为本内涵发展机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育特色,从而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和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该模式遵循了教学活动的规律和学科特点,通过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在课堂上,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现以《铵盐受热易分解》片段教学为例叙述“3.15学本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案例教案。
《铵盐受热易分解》片段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铵盐受热分解的性质。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方法。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交流讨论、语言表达的能力,及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铵盐受热易分解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观看观察实验,导入课题:
【学生描述观看的现象】: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当沾取了浓氨水和浓盐酸的玻璃棒互相靠近时,形成白烟。【自主阅读、思考并交流】:为什么浓氨水和浓盐酸的玻璃棒互相靠近时,形成白烟?
【学生展示思考交流结果】:当沾取了浓氨水和浓盐酸的玻璃棒互相靠近时,形成白烟。挥发出来的氨气和氯化氢相遇,迅速化合成氯化铵晶体,形成白烟。
【教师点评、总结】:氨气与不同的酸作用可得到各种相应的盐,这种由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叫作铵盐。如氨气和盐酸、硫酸、硝酸、磷酸、碳酸相作用时可得到NH4Cl、(NH4)2SO4、NH4NO3、(NH4)3PO4、NH4HCO3等铵盐。
NH3+HCl====NH4Cl 2NH3+H2SO4====(NH4)2SO4 NH3+HNO3====NH4NO3 3NH3+H3PO4====(NH4)3PO4 NH3+CO2+H2O====NH4HCO3
【提问】生产的氯化铵会有怎样的性质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演示实验来了解铵盐(NH4Cl、NH4HCO3、(NH4)2SO4)的性质,同学们认真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
【演示实验】试管加热NH4Cl、NH4HCO3、(NH4)2SO4
二、自主阅读、思考
【学生描述现象】 观看演示实验可观察到的现象为加热试管中的氯化铵晶体,没有熔化就直接变成气体,气体在试管上方又变成晶体,【自主阅读、思考】 现在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思考下列问题:(1)加热试管中的氯化铵晶体,没有熔化就直接变成气体,气体在试管上方又变成晶体,这个变化是升华过程吗?(2)升华的概念是?
(3)该实验涉及的变化过程有哪些?
(4)其他铵盐比如碳酸氢铵、硫酸氨、硝酸铵受热都会得到氨气吗?与氯化铵受热分解有相同的现象吗?
三、学生讨论交流
通过学生交流讨论,整理解答。
【学生展示】 各组学生代表陈述讨论结论,对问题给出解答,展示自主学习结果。【教师点评教学】
(1)、加热试管中的氯化铵晶体,没有熔化就直接变成气体,气体在试管上方又变成晶体,这个变化不是升华过程。
(2)、升华指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属物理变化,过程无新物质产生。(3)、该实验涉及的变化新成。
过程有:属化学变化,两个过程都包含(NH4)2SO4==2NH3+H2SO4(4)如果组成铵盐的酸是挥发性的,则固体铵盐受热解时,氨气与酸一起挥发,冷却时又重新结合成铵盐。如NH4Cl为此类铵盐。(5)如果组成的铵盐是难挥发性酸则固体铵盐受热分解时,只有氨呈气态逸出,而难挥发性的酸残留在加热的容器中,如(NH4)2SO4、(NH4)3PO4为此类铵盐。【结论】:铵盐受热易分解。
四、练习
1.已知气体的摩尔质量越小,扩散速度越快.下图所示为气体扩散速度的试验,两种气体扩散相遇时形成白色烟环.下列关于物质甲、乙的判断正确的是
A.甲是浓氨水,乙是浓硫酸 B.甲是浓盐酸,乙是浓氨水 C.甲是浓氨水,乙是浓盐酸 D.甲是浓硝酸,乙是浓氨水
解析:
根据图示知,甲扩散得快,故甲的摩尔质量小于乙,且两物质反应能产生白烟,则甲处为浓氨水,乙处为浓盐酸或浓硝酸,而浓硫酸是难挥发性酸.答案:C
2、用加热的方法可分离的一组物质是
A、氯化铵和消石灰
B、碳铵和过氧化钠
C、碘和食盐
D、硝酸铵和硫酸钠
在《铵盐受热易分解》片段教学教案中,通过演示实验的导入,生动形象,趣味性强,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勾起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兴趣,;然后通过实验现象例如本教案设计实验:当沾取了浓氨水和浓盐酸的玻璃棒互相靠近时,形成白烟,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和思考交流,让学生在求知欲的驱动下自主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在老师的科学引导下,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注重开放和生成,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培养学生获取新知、交流与使用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再结合学生自学情况进行点评,教导,在教学中,坚持“先学后教,多学少教,以学定教,因学活教”的原则,坚持开放的大课程观,在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体地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自主地合作探究学习,教师需根据学生学习及展示的情况,精确地进行讲评和点拨;然后总结提升,最后通过训练巩固知识,直至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
“3.15学本式高效课堂模式”以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和有效教学理论等为依据,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勤于实践。教学中“导、学、教、练”环环相扣,又循序渐进;既可以在整堂课中运用,又可以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将导学教结合,反复使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变化,不可过于程式化。课堂教学要做到动静结合,给学生以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独立操作的空间,进而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纠错、善于交流、大胆发言的品质。“3.15学本式高效课堂模式”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调整课堂结构,理顺“教”与“学”的关系,促进师生角色转换,全力创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激发教师创新精神,实现学校内涵发展。
第二篇:构建高效“线组式”教学模式在微型化写作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构建高效“线组式”教学模式在微型化写作课堂教学中的运
用初探
【摘 要】
作文教学是一个传统的话题,我们的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也都能明白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为此每位教师也都为写作教学付出了许多的心血,但是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使得我们的教学效果收效甚微,因此学生作文总体写作水平不高,兴趣不强,现状不容乐观,怎样走出这样的困境,是值得每一位中学教师思考的问题。微型化写作教学,指出了当前作文教学低效的症结所在,基于此笔者建构了“线组式”教学模式。
【关键词】
作文课堂教学 传统模式 微型化写作 “线组式”教学模式
一、在微型化写作教学中构建“线组式”教学模式的背景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大家往往用“课堂是否有效,课堂是否高效”这一标准来衡量一节课是否是好课。同样,在我们当前的教改中,也是强调我们的课堂要是有效的课堂,提倡我们的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受益最大化,让课堂成为高效课堂。
纵观传统的课堂教学,尤其是作文课堂教学,半个世纪以来,我们的作文课堂流程始终未有半点创新,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读范文、二给材料或者命题、三作详细点的指导如作文的审题立意选材等、四提要求、五作讲评、六提建议、七做修改等,在整个教学中通常是老师唱独角戏,老师讲得多,讲得深,讲得“透”,而学生在课堂中只是机械的旁听者,教师说的口干舌燥,而学生则是听得头晕脑胀,教师的这种“填鸭式强迫型”的指导,让学生对作文的写作也失去了兴趣。因此传统的低效的作文教学模式已经严重的桎梏了学生写作的灵感,已经让我们的学生对作文的写作完全失去了兴趣,甚至把作文课和作文的写作当成了负担。因此,在以后的作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如何能让我们的学生愿意去写、快乐去写、写出优秀的作文呢?这依然是我们当前作文教学课堂改革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笔者则是在这种背景下通过多年的尝试,在我们微型化的作文课堂教学中构建了“线组式”教学模式。
二、微型化写作教学中“线组式”教学模式的解读
在微型化写作教学中采用“线组式”教学模式,?氐赘牡袅宋羧战淌σ谎蕴谩⒙?堂灌的陈旧的教育教学方法。在这个教学模式中,首先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作文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角,教师是主体,是施教着;而“线组式”教学模式中,学生则成了课堂的主角,整个课堂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教师则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服务者,教师的职责是尽量为学生提供或创设多形式的写作情境,教师在课堂中起到引领和点拨作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形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由昔日的旁听者,变成了小组的有序活动;由以往的单学,变成了现在的小组领学、互学、帮学。整个教学的流程也有了全新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贯穿其中,主要是教师的讲解和活动,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指令,机械的应付,整个课堂毫无活力和激情,更不要说创新和生成了。而“线组式”教学模式中的流程虽然和传统的流程上变化不大,但是活动的主体则完全变化,整个过程都是学生来完成,教师只是出示写作的文题,接下来的审题、立意、选材、写作、修改、展示、讲评都是学生或者和自己的小组团队来完成,教师只是针对一些重点的或者每一个小组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学生或者相关的小组团队来强调或讲解。
“线组式”教学模式的主要做法,就是把一个班级分成若干个学习线,这条线上,最顶端的是我们教师,紧接着在线上的就是班级的语文科代表,在科代表下的是设立的几个大组长,紧接着每个大组长下设若干的学习小组,组内设组长一名,组员若干,每小组一般是六人,人数少便于组长的管理,也便于在学习中的合作交流。其中科代表大组长、小组长在班级中的语文学习习惯、素养和成绩一般都是比较优秀的学生,下面就以笔者所教的班级(64人)为例建构的“线组式”教学管理模式视导图,三条学习线,下辖9个学习小组。
在这种“线组式”管理模式中,各成员之间的分工是明确的,语文教师处在最顶端,是课堂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课堂教学中只是起到引领作用,负责把控整个课堂活动的方向和进程,对整个课堂教学进行垂直管理和协调,适时对于表现好的学生或者小组还进行适当的表扬评价,以促进各个学习“线组”线高效学习。处在学习线第二层的是语文科代表,其主要职责是协助语文教师督促检查各个大组学习交流的情况,并协助语文教师协调各个大组的学习和交流,并及时把各大组在学习过程中的的心得体会、课堂知识生成情况或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等及时汇总上报给教师,以便教师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讲解或者强调。处在学习线第三层的是各个学习小组的组长,他们的职责则是带领整个小组进行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学习采用领学、互学、助学等方式,如作文课堂上教师给各大组下发了写作任务,大组长再把学习任务细化分给各个小组,各个小组根据自己的任务进行开展学习活动,小组成员先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讨论交流,小组成员间先相互评价,找出每位组员在写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然后每位组员根据自己写作的情况进行二次修改,小组长并把组员在写作中的优点和普遍存在的问题上报大组长,二次修改后,各小组成员再次对各组的作品进行讨论交流,每组选出一篇或多篇优秀的作品在大组内进行展示分享,然后各大组再对推选的作品进行品析交流,大组成员各抒己见,提出修改意见,再对作品进行三次修改,修改后优秀的作品上报班级,然后在班级进行展示交流评价,另外每大组上报的问题,教师进行梳理和整理,然后再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讲析和指导,避免了昔日面面俱到的低效、无效的课堂教育。
班级的各条学习线就如同工厂生产产品的流水线,看似孤立,其实又是相互联系;看似杂乱无章,其实是分工明确、杂而有序。线上的每组学生、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任务,整个课堂学生始终处在学习中,每位同学都是发言者,每位同学也都是聆听者,这样的课堂教师讲的少了,讲的精了,学生则动的多了。课堂中的这几条线,既是学习线,又是管理线,每条“线组”上的成员既相互学习又相互监督。这种模式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同时又能让学生在和谐而又活跃的学习气氛中快乐学习着、快乐收获着,这样高效的学习模式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三、“线组式”教学模式在微型化写作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案例
微型化写作教学的教学目标是根据学生的需求来制定的,另一方面则是教学目标和内容都具有微型化的特点,这样的课堂教学切入点小,学生学习起来,学习目标的达成就相对容易了。在微型化课堂教学中构建“线组式”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教学更加实在和高效。
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笔者在长期的作文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不会写作文的开头,即使写了,也是不很理想。笔者依据学生的这一写作困境,于是制定了“如何给文章写个好的开头”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便使用了“线组式”的教学模式,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总结出了给文章写一个好的开头的技法,笔者在此简要的介绍自己的具体做法。
笔者在课堂上首先给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的目标,同时又给学生讲析了作文开头应注意的几个基本原则,即简洁、精美、紧扣主题。然后笔者便给学生一个作文题目《善待》,笔者要求各组根据这个作文题目,给自己的作文写一个好的开头,三个大组长把写作任务细化分给下辖的小组。
在各小组长的带领下,各组便开始了写作,科代表、大组长负责巡查各组完成的情况,各个小组的组员便开始交流分享本组的写作成果,同时把写的好的作品推荐给大组长,然后科代表和三个大组长根据各组推荐的作品进行归类梳理并在班级展示,并让各小组总结出写作的技法,最后教师对出现的共性的问题,重点讲解。整个学习的过程是教师重点点拨并布置学习任务(5分钟)、大组长细化分配学习任务(2分钟)、小组长带领小组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并上报优秀作品(10分钟)、科代表和大组长巡查指导和筛选上报优秀作品(3分钟)、各组汇报写作成果和探究结果(15分钟)、教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分析讲解(5分钟)、各组组员根据学习的方法技能进行巩固训练(5分钟)。
第一大组推荐的写作成果如:
(一)片段一:爱,是无私的。让我们用无私的爱去善待别人吧。善待别人,也就是快乐自己。
――戚成才《善待》
片段二:人类的嘴唇能发出的最美的字眼,那就是“母爱”,也就是那一次,母亲的爱,让我感受到了母亲对我的善待,让我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
――王志豪《善待》
依据第一大组推荐的作品,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最终总结出了文章开头的第一个写作技法即根据题目要求,围绕中心,直奔主题,开门见山。
第一大组推荐的写作成果:
(二)片段一:原来善待也是一种美,一道风景线!
――题记 杜若子《善待》
片段二:善待,是“爱”的最美的诠释。
――题记蒋雨桐《善待》
第一大组的成员,又根据推荐的写作成果,总结出了作文开头的第二个写作技法即巧用题记,亮出内涵。的确,一个靓丽夺目的题记,就像一盏光光彩夺目的明灯,能够给文章树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能使作文锦上添花,还能激发读者的兴趣,赢得阅卷老师的好感。
第二大组推荐的写作成果:
(一)片段一:一颗流星划过天空,我错过了许愿;一个故事美妙动人,我错过了聆听;一种品质驻在心中,我没有错过,那便是善待。
――李恩宇《善待》
片段二:善待如花,带来纷芳和淳香;善待如树,带来绿茵和清凉;善待如溪,带来悦耳和舒爽。
――邓一曼《善待》
片段三:善待,就像春日里的鲜花一样芬芳,夏日里的凉泉一样舒爽,秋日里的果实一样甜美,冬日里的热汤一样暖香。
――杜善源《善待》
片段四:父母的爱就像清风,抚摸着我;父母的爱就像甘露,滋润着我;父母的爱就像阳光,温暖着我,善待母亲,善待母爱!
――杜仁智《善待》
片段五:童年的记忆像沙滩上的贝壳,漫步在这一望无际的海滩上,我捡起了一个贝壳,贝壳上写了两个夺目的大字“善待”。
――王思恒《善待》
第二大组的成员通过推荐的五个片段总结出了文章开头写作的第三个技法即巧用修辞,增添文采。
第二大组推荐的写作成果
(二)片段一:“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优美的歌声从广播里传出,歌词引起我无限的遐想,“爱”到底是什么?……爱就是善待。
――胡艺彤《善待》
片段二:“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他们变老了……”。
――任梦《善待》
片段三:巴尔扎克说:“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一棵树,一株草;一朵花,一片荫,无不洋溢着生命的芬芳,善待生命。
――宫昌昊《善待》
片段四:“凝望里,你被望成千冀之鸟;聆听里,你被听成千孔之笛”……和你一起的四年时光,教会我了要学会善待他人。
――路冰莹《善待》
片段五:孟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一句话告诉我们要善待别人,可是当今社会却……
――邓天驰《善待》
片段六:孔子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要学会善待自己的朋友。
――张壮《善待》
第二大组的学生根又据推荐的写作成果总结出了文章开头写作的第四个技法引用歌词名句等突出中心。
第三大组推荐的写作成果:
(一)片段一:在这个世上,每人都有一颗心,但是你是否有一颗善良的心,去善待你周围的人和事呢?
――蒋忠典《善待》
片段二:公交车上,你是否会让位于老人?老人跌倒在马路上,你是否会上前扶一把?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你是否会伸出援助之手?……善待他人,这是一种美德。
――徐玉《善待》
第三大组的学生根据推荐的写作成果总结出了文章开头的第五个技法提出疑问,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第三大组推荐的写作成果:
(二)片段一:风雨过后,衣湿,街冷,人稀,地广,有谁在意街头那一抹善……
――姚畅《善待》
片段二:在那条简陋破旧的弄堂里,有一双眼睛微微睁着,气息微弱,身上满是凝成块的血……
――陈骏杰《善待》
片段三:风吹雨成花,时间追不上白马,而你给我那一生一世的爱,都藏在这点点滴滴温馨的话语中。
――姜旭《善待》
第三大组的学生又根据自己推荐的写作成果总结出了文章开头写作的五个技法即创设情境,渲染氛围。
短短的一节课,运用“线组式”的教学模式开展作文课堂教学,教师讲的很少,可是学生却始终处在学习活动中,他们通过自己的写作和展示,总结出了文章开头写作的五个技法,每每听到优秀的佳作,课堂里还不时响起掌声,最后每位学生又根据学到的写作技法进行了写作巩固训练。总之一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的高,学生学习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在微型化写作教学中构建“线组式”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潜能,使得学生由昔日的“让我学”转变为今日的“我要学”,由昔日的自己单学转变为今日的线组群学,课堂评议也由昔日的教师孤评转变为今日的多元评价,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既收获了知识,还体验了学习的快乐,同时也享受到了小组间竞争的乐趣。
在微型化写作教学过程中,运用线组式课堂教学模式组织课堂教学,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在以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在课改的道路上探索完善这种教学模式,让我们的学生真正的爱上我们的写作,让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高效课堂。
注明: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重点?Y助课题“基于写作学情的初中微型化写作课程研究” 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5JK11-Z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