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13动物的睡眠-西师大版(2014)【小学学科网】
xiaoxue.xuekeedu.com
四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13动物的睡眠西师大版(2014)《动物的“睡眠”》是一篇常识性课文。课文以三种动物为例介绍了蝙蝠——冬眠,海参——夏眠,蜗牛——即冬眠又夏眠。课文介绍的内容虽然属于科普知识,但是笔墨生动、有趣、易懂。兼常识性与文学性为一体.一、由情景进入文本
为了突出重点,充分展开学生的自主探究,从根本上摆脱冗长的情节分析和烦琐的提问应答。我从谈话导入:
一看同学们今天的精神这么好,我想大家晚上一定睡得很香很甜,我们睡眠一般都是为了休息,那动物的睡眠也全是为了休息吗?我们大家都知道人一般都是在晚上睡觉,白天工作,不会一睡几天不吃不喝。可是大家是否知道有的动物就能一睡几个月不吃不喝,这是不是很有趣呢?这些动物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呢?今天我们通过学习18课来探讨这个问题。我相信,学完这课,你们就会知道。
然后引导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来听录音,思考:
1、为什么要把“睡眠”加上引号呢?
2、这篇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动物的睡眠?。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初步了解概括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语言文字的感悟
学习语言不是一种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相统一的感悟过程。这种感悟,不是纯
xiaoxue.xuekeedu.com
知识性的感知,它包括对文字符号以及文字符号所承载的思想内容、文字材料组织的方式方法及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的整体感知和领悟。其中“感”是对语言的直接接触和感受,整体性和形象性是其基本特征;“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在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下对阅读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等方面的深层把握和领悟,思想性和情感性是其基本特征。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必然会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与体察过程。课文中有这样一段:
动物睡眠是为了休息,但又不全是为了休息。夏天的傍晚,蝙蝠在院子里,在旷野上空,忽东忽西、忽高忽低地飞翔。它们干什么呢?逮蚊子、夜蛾之类的昆虫吃。可是,等冬天来临,天气冷了,蚊子、夜蛾死的死,躲的躲,蝙蝠什么吃的也没有了。怎么办呢?是躺着等死,还是像大雁、燕子那样,千里迢迢飞到温暖的南方去?都不是。蝙蝠采取的是“睡眠”的办法。
其中“动物睡眠是为了休息,但又不全是为了休息”是理解的难点,教学中,我从引导学生理解“千里迢迢”的词义入手,进而体会海参“蝙蝠什么吃的也没有了”。蝙蝠采取的是“睡眠”的办法。
初步了解动物睡眠的目的。当课文学习到后面的内容,即 „„海参只会在海底蠕动,不能浮上海面追逐虫子。唯一的办法,就是睡大觉。
xiaoxue.xuekeedu.com
海参要睡多长时间呢?一般要睡四五个月。夏天过去,冬天来临了,原来温热的海面,变得寒气逼人,虫子们受不了,又回到海底过冬去了。“粮食”来了,于是海参也就醒了过来。
海参为什么要夏眠,也是因为没有虫子吃,让学生理解“蠕动”一词,它说出了海参行动的特点,正因为海参是通过身体下面管足的微小吸盘来缓慢爬行,所以不能浮上海面去追逐虫子。
通过自读感悟,老师引导,再回读“动物睡眠是为了休息,但又不全是为了休息”,相信此时学生对动物的睡眠感悟会更加深刻,从而更好地体会动物的睡眠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
学习到蜗牛的睡眠时,就可以让学生合作学习,自由探究蜗牛的睡眠。让学生了解到:蜗牛在冬天的时候要进行“冬眠”;蜗牛在夏天天不下雨时要进行“夏眠”;蜗牛称得上是“睡觉大王”.更进一步了解到蜗牛的睡眠是为了躲避干旱。
三、想象能力的培养
文本有限而想象无限,许多文本会留下较多的空白,给读者以尽可能多的想象空间。在阅读教学中,借助“文本”的“留白”而展开想象的超文本阅读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课文的第8自然段中有这样的内容:
“蜗牛更有意思,动不动就关起门来睡大觉。”“等到天气暖了,下起了雨,蜗牛才推开大门,缓慢地伸出身子,背着“房子”,痛痛快快地逛一逛,饱饱地吃他一顿。”„„
xiaoxue.xuekeedu.com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用想象拓展课文的:首先理解关起门来睡大觉。这时,我引导学生想象:蜗牛睡眠的情景和醒后背着“房子”,痛痛快快地逛一逛,饱饱地吃他一顿。”的有趣画面,更加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情怀。然后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动物睡眠的资料;让学生通过学习,增加对蝙蝠、海参、蜗牛的睡眠知识的了解,同时也大开了眼界。原来,动物的“睡眠”是如此奇特而有趣,他们的“睡眠”是为了休息,也是为了躲避风寒,躲避干旱,有的因为缺少食物,有的可能还有其他原因,等着同学们去继续探索。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睡眠方式?让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中,实现了对文本的更深刻的认识。
教学是一门艺术,要上好一节课,就要不断地对自己教学设计进行“精雕细刻”,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而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我将在教学实践中努力锻炼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第二篇:动物的睡眠教学反思
动物的睡眠教学反思
篇一:动物的睡眠>教学反思
《动物的“睡眠”》是一篇常识性课文。课文以三种动物为例介绍了蝙蝠——冬眠,海参——夏眠,蜗牛——即冬眠又夏眠。课文介绍的内容虽然属于科普知识,但是笔墨生动、有趣、易懂。兼常识性与文学性为一体,教学时我既要讲清三种动物的睡眠特点,又不能上成常识课。
在教学本课时,我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图片、轻松的学习情境,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他们学得兴趣盎然。我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要求学生自己预习教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发现疑难,提出问题。二是抓住教学中的疑点和难点,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如“为什么说动物睡眠是为了休息,但又不全是为了休息?”“蝙蝠‘冬眠’是为了什么”“海参‘夏眠’是为了什么?”“蜗牛不分时节的长眠是受了什么影响?”等,启发鼓励学生思索探讨,大胆想象,各抒己见,逐步解疑。在本堂课上,我详细地讲述了“蝙蝠”的睡眠情况,在教授“海参”、“蜗牛”的睡眠方式时,我采用了复述的方式,要求学生用第一人称的形式向我们介绍这两种动物的睡眠方式。这样,学生在复述的同时,既能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动物与人类的区别,又很好地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虽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在课堂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首先,是时间把握的不够准确,没有走出课堂教学范围。其次,在制作课件时,由于自己的疏敷,把“海参”的夏眠写成了冬眠。再有,没有调节好课堂气氛,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过于安静,课堂气氛不够热烈。
通过这次认真的反思,我能更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教学,更有助于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注意问题,克服弱点,使自己的教学日益走向成熟。
篇二:动物的睡眠教学反思
因为是师带徒公开课,所有的教材教具都是我们师徒三人一起准备的,师父主要负责活动课程各个环节的设计,大到整体环节,小到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言,各个细节师父都标注的很明确,另一名徒弟负责图片素材和音频素材的收集,我主要负责课件的制作,按照教案的顺序,安排好各个图片展出的先后顺序以及音乐的播放位置。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教案设计得很好,算得上一节不错的课。
虽然是上的一样的公开课,然而我们所上出的效果确是截然不同的,师父的课上的很成功,师父在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处理的比较好,用很自然的过渡语把各个环节联系起来,很自然的完成了各环节的过渡;在驾驭课堂方面,师父表现的很从容、自然,师父可以用语言或者行为让孩子的行为思路跟着她走;再就是在教动物睡眠姿势时,师父也跟孩子一起边学边做,带动了孩子一起学习,加大了孩子学习的兴趣。
我上的课,就很明显的不如师父,虽然在我上课时做了稍微的调整,把师父上课中的不足改正了一下,但是我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首先,我各个环节的过渡没有很自然的完成,过渡语设计的不是很好;其次,在教学中,我没有很准确的表现出动物睡觉的姿势,所以导致孩子学习的也不是很像;再次,我在自由选择头饰表演环节,没有遵循自由原则,直接把头饰发给了孩子,没有体现教学活动中孩子的主体性;最后,我在动物睡觉的秘密方面讲述的太多,忽略了动物睡觉的姿势,没有分清重点难点。
本次公开课让我学到了很多,第一,要实现驾驭课堂的能力,孩子是教育的主体,但是老师一定要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把整个活动进行在自己的控制之中,不能让孩子把自己的思路带跑;第二,要遵循自由原则,一定要让孩子自主选择,不能强制孩子做出选择,发挥孩子的主体地位,最主要的是一定要实现教学目标,分清主次,不能本末倒置,要突出重点。在以后的学习中,我将不断努力,逐渐进步,一定让自己能够很好的上完一堂公开课,将自己的不足缩减到最少。
篇三:动物的睡眠教学反思
幼儿对小动物的感兴趣程度是非常明显的而小动物是中班小朋友在科学学习领域的重要对象,幼儿对大自然中的各种小动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引导幼儿探索和发现小动物的不同睡觉方法和姿势,可以有效的激发幼儿对动物生活习性的探索欲望。我进行过这样一节科学活动,首先第一环节以带领小朋友到森林公园做客的形式导入活动,请小朋友说出森林中小动物的名字,出示图片。
提问:森林公园的小动物们有的在睡觉,你们把它们找出来吗?进入第二环节:出示大图片说说哪个动物在睡觉为什么?(幼儿自由发言)老师总结:马——站着、蝙蝠——倒挂、丹顶鹤——单脚站立、鱼——睁着眼睛睡觉、猫头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等等。最后做游戏巩固学习成果。老师说动物名称小朋友做这个小动物睡觉的动作。活动延伸:小朋友睡觉的正确姿势是什么?教育幼儿要从小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和正确的睡觉姿势。整个活动幼儿始终跟随教师思路进行,由于活动中幼儿参与环节很多,所以幼儿的积极性一直保持很好,而且不同的睡姿不同的造型小朋友们学起来也特别兴奋,在快乐的氛围中理解了学习的内容,最后由小动物的睡姿延伸到小朋友的睡姿,使小朋友主动了解自己应该掌握正确的睡觉姿势达到了上升后的教学目标。
第三篇:四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跳水-北师大版【小学学科网】
xiaoxue.xuekeedu.com
《跳水》教学反思
《跳水》这篇课文叙述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紧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孩子跳水,水手及时下水抢救,终于使孩子转危为安。故事蕴涵着这样的道理: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我们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为。教学中,本人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努力构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读为主线,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体验,通过自读自悟,合作讨论交流,积极挖掘文本中的内涵;进行对话教学。
一、抓住事物间的联系,把握课文内容。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事情发展的全过程,我引导学生理清水手、猴子、孩子、船长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样,孩子们在讨论、交流以及相互补充、修正中逐步了解到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坚持学生自读、自悟、自得;坚持教师为指导,做到“指引”以导向,“点化”以开窍,“拨弄”以知晓的教学过程,把学生引进理解文章的“门”,从而深入理解文章的“路”,把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达到了和谐与统一。
三、与课题实验相结合,紧密联系学生生活。
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努力创设学生说话的情
xiaoxue.xuekeedu.com
境和需求。在这节课中,当讲到猴子遇险时,我引导学生思考: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猴子转危为安?这样就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火花,他们积极思考、乐于交流,联系生活实际,根据当今的各种先进设备提出了自己的办法来,紧接着,我又让学生深入文本,再次思考:自己的办法是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孩子脱险。学生在交流中,对自己提出的办法不断地否定,此时,我巧妙地引出船长,让学生对船长的行为进行评判和质疑,从而巧妙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在整个教学中,学生不断地展示自己的才华,显得很有成就感。尤其是最后一个问题:如果你是文中的孩子,你想说些什么?我让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知道做任何事都要想想后果。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感悟,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教学方式。对话包括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教师与编者等多种方式。其中,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质量的高低决定着教师在课堂中的组织调控能力及点拨引导的水平。教完这篇课文后,我深刻地体会到:教学中,我们并不要急着去翻阅参考书,专利审查书等,而是要直接与文本对话。“读”才是钻研教材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教师要从教材出发,把教材内化为自己内心的语言,在此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去设计教学方案,带领学生走进课文去对话,去感受,去品味,去涵泳其中。这样,学生才会经常有恍然大悟,才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发现的惊喜!
第四篇:四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小数的大小比较-人教新课标【小学学科网】
xiaoxue.xuekeedu.com
小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小数的大小比较”一课,是很多老师不愿意当公开课来上的。究其原因,可能是感觉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挑战性不大,知识点不多,不容易挖掘出新。另外,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早已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学生在幼儿时期就会对两个商品的价钱的高低进行比较,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在3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的初步认识”,会借助“元、角、分”和“米、分米、厘米”来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基于以上原因,“小数的大小比较”一课常常被很多教师当做练习课来上,课堂呈现枯燥乏味。但是,郭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对学生进行的前测分析,发现学生的正确率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高,这说明认真研究这一教学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郭老师设计的这节课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促使学生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还不失数学的趣味性。我想他的这节课有这样三点值得思考:
一、寓学于趣的“抽数卡、摆小数、比大小”游戏设计,使学生从“位值”的角度系统学习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苏霍姆林斯基)郭老师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游戏,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为寓“学”于“趣”的课堂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从“位值”角度深入思考,使学生心智得到全面发展。
同一个数字,由于它在数里的位置不同,所表示的数也就不同。也就是说,每一个数字除了本身的值以外,还有一个“位置值”。例如“5”,写在个位上,就表示5个一;写在十分位上,就表示5个十分之一;写在百分位上,就表示5个百分之一……这种把数字和数位结合起来表示数的原则,称为数的位值原则。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是比较相同数位上的数字的大小,也就是体现着位值原则。郭老师设计的这个游戏,正是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抽数卡、摆数卡的抉择中体会数字所在数位的不同,所表示的意义也就不同。而“高位比起,逐位比较”方法的根本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字进行比较。郭老师在看似随意地与学生的交流中,使学生明白其中深刻的道理。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对小数进行充分的发现、观察、思考、比较、分析,亲历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变“厌学”为“乐学”,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丰富”,这体现出了郭老师“小游戏,大智慧”。
二、巧妙的“翻牌游戏”充分暴露学生的认知误区,突破了教学难点
在学前测时,学生出错的问题集中在位数不同的小数比较上。而在人教版教材的《教师教学用书》中也明确地指出:“小数大小的比较并不难,它与整数大小的比较在方法上相同,都是从高位比起,相同数位上的数相比较。但学生在初学小数时,往往会用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来比较小数的大小,误认为小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如误认为0.2<0.19,5.29>5.3。因此,比较小数的大小主要应解决两个问题:①明确比较方法:从高位起,相同数位上的数相比较。②提醒学生注意,比较小数大小时,位数多的小数不一定就大。”
“小数的大小比较”这一教学难点也在于此。郭老师在“翻牌游戏”中首先出示的整数部分位数相同,小数部分不同的两个小数。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小数大,学生猜出了三种答案,充分暴露了学生认知误区,产生了认知冲突。郭老师又一张张地翻开各个数位上的牌,如剥丝抽茧般解决了难点。使学生意识到:我们不能看小数部分位数的多少来比较小数的大小!而郭老师到此并没有结束,又出示了一组新翻牌游戏(整数部分分别是两位数和一位数,小数部分分别是两位和三位),学生根据已有的比较整数的经验,不用翻牌很快地判断出小数的大小。同时,又使学生明白:看小数点的位置,实际就是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的位数多,小数就大,不论小数部分位数有多少。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学会比较小数大小的技巧。
xiaoxue.xuekeedu.com
三、寓“导”于“情”,使学生享受课堂的和谐氛围
我们可以看到,在本节课上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课堂氛围民主和谐。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要求之一。我们的数学课堂应该是现代化,人文化的课堂。这节课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郭老师具有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高尚师德情感,郭老师将这种情感用与学生建立朋友、伙伴关系的新型师生关系表达出来,而这种新型师生关系转化成了亲切和谐的教学语言。教师寓“导”于“情”,变传统教学的“指令性”语言为合作、帮助、关爱性的语言,为课堂注入活力。可见郭老师是俯下身子教学,教师作为朋友、伙伴的合作者这一理念的充分体现。
总之,郭老师以敢于挑战的精神,精巧深邃的教学设计,平等民主的教学呈现,幽默丰富的教学语言感染着学生和听课者。把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演绎成了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可谓相得益彰。
第五篇:动物的睡眠教学反思
《动物的“睡眠”》是一篇常识性课文。课文以三种动物为例介绍了蝙蝠——冬眠,海参——夏眠,蜗牛——即冬眠又夏眠。课文介绍的内容虽然属于科普知识,但是笔墨生动、有趣、易懂。兼常识性与文学性为一体,教学时我既要讲清三种动物的睡眠特点,又不能上成常识课。在教学本课时,我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图片、轻松的学习情境,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他们学得兴趣盎然。我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1、要求学生自己预习教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发现疑难,提出问题。
2、抓住教学中的疑点和难点,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如“为什么说动物睡眠是为了休息,但又不全是为了休息?”
“蝙蝠‘冬眠’是为了什么”“海参‘夏眠’是为了什 么?”“蜗牛不分时节的长眠是受了什么影响?”等,启发鼓励学生思索探讨,大胆想象,各抒己见,逐步解疑。在本堂课上,我详细地讲述了“蝙蝠”的睡眠情况,在教授“海参”、“蜗牛”的睡眠方式时,我采用了复述的方式,要求学生用第一人称的形式向我们介绍这两种动物的睡眠方式。这样,学生在复述的同时,既能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动物与人类的区别,又很好地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虽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在课堂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首先,是时间把握的不够准确,没有走出课堂教学范围。其次,在制作课件时,由于自己的疏敷,把“海参”的夏眠写成了冬眠。再有,没有调节好课堂气氛,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过于安静,课堂气氛不够热烈。
通过这次认真的反思,我能更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教学,更有助于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注意问题,克服弱点,使自己的教学日益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