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训练(名词解释)

时间:2019-05-12 23:47: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学训练(名词解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学训练(名词解释)》。

第一篇:教育学训练(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教学模式

2.教师申诉制度

3.发现学习

4.学校事故

5.学校咨询与辅导

6.教育目的 7.学制

8.课程

9.非指导性教学法

10.启发性原则

11.班级上课制

12.道尔顿制

13.教学评价

14.相对性评价

15.德育

16.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

17.因材施教原则

18.教育影响

19.学校管理

20.课程设计

答案

1.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下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套方法论体系,是基于一定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同时又直接面向和指导教学实践,具有可操作性,它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

2.教师申诉制度是指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及有关政府部门做出的处理不服,或对侵犯其权益的行为,依照《教师法》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专为教师制定的与教师教育教学等权利有关的法律救济制度。它具有如下特点:首先,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正式的法律救济制度;其次,教师中诉制度是一项专门性的申诉制度;再次,教师申诉制度是一种行政性的申诉制度。

3.布鲁纳认为,发现是教育学生的主要手段,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发现法。所谓发现法,就是教师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搜集有关资料,通过积极思考,自己体会、“发现”概念和原理。它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基本材料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来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

4.“学校事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学校事故”是指在学校发生的学生、教员、设施;设备的事故以及盗窃、火灾等其他灾害的总称;狭义的“学校事故”指与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密切相关的生活场面发生学生受伤、疾病、死亡事故。综上所述,狭义的学校事故是指未成年的受教育者在校期间所发生的与学校活动有联系的人身伤害事故。

5.学校咨询与辅导(简称为学校咨询)是指学校咨询工作者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在适应与发展上的问题给予帮助和指导,以及对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

6.教育目的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重要依据。教育目的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指教育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人们对受教育者达成状态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些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要求,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在课程或教学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即各级各类学校具体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

7.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它反映着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内容结构及其相互联系,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和转换等等。

8.课程是指课业及其进程。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9.非指导性教学法是指在学习问题上,罗杰斯在1969年发表的《自由学习》一书中,认为自发学习是最持久深人的学习,大量的经验是通过做学得的。在教学法方面,罗杰斯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法也叫非指导性教学法,或开放性教学。

10.启发性原则是教学原则之一。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并经过自己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任何教学活动,不经过学生自己积极思维,是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的。教师只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而不能代替学生学习。

11.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序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12.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叙谈,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13.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分析和评定。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结合的过程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男 '?Z腺E

14.是用常模参照性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它依据学生个人的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中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产成绩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故相对性评价也称常模参照性评价。

15.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16.是指进行德育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他们言行一致。齽纼朓

17.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18.教育影响,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是教育活动的媒介,教师通过这个媒介来实现自己的教育教学意图,学生也通过它来实现自己的发展意图。

19.学校管理同其他领域的管理一样,也是由管理者、管理手段和管理对象三个基本因素组成的。学校的管理者主要是指学校的正副校长以及各个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员。学校的管理手段主要包括学校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学校的管理对象是指学校的人、财、物、事(工作)、信息、时间和空间等,他们是学校管理活动的客体或被管理者。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只要在沟通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上遇到干扰,使信息传递受阻或造成差错,就算不上沟通。这是沟通的最直接的目的,所有其他目的都是通过达到这一目的才得以实现的。这些沟通方式都是为了达到激励的目的。

20.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其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也是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第二篇:教育学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高等教育通常是指一切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第一章,第学计划管理的作用在于:保证教学管理工作的目标、过程和效果与学校管理的总体 4页)目标相统一,并协调教学管理系统内各层次的目标、任务和行为。教学计划管理是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以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是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第五章,第115页)一门揭示高等教育活动规律的科学。(P1页)教学质量管理 :教学质量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它包括教学质量的设计、高等教育结构 :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第二章,第控制和改进(115页)24页)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高等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是运用科学管理的原理、原则和 层次结构:指不同程度和要求的教育水平及其受教育者的构成状态,是一种纵向结方法,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和学校的任务,对学校各级各类人员进行规划与组织,对 构。因不同的层次代表了不同的办学水平或学术层次,所以又称为水平结构。(第二人际与人事关系进行指导、协调和控制,以达到高等学校人力资源充分利用的高效 章,第24页)率、高效益之目的。(第五章,第116页)体制结构:指宏观上高等学校的办学主体和行政管理的隶属关系。它反映了高等教高等学校学制:即高等学校教育制度,它规定着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的性质、任务、育行政主体、办学主体、经营主体之间的关系。(第二章,第25页)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科类结构:指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是一种横向结构。它主要表现高等学校学位制度:国家或授权高等学校根据毕业生的学历及实际学术水平,授予 为校、系、科、专业的 结合形式。一般以高等教育机构所授学位、文凭与证书的科他们一定的学位称号,以表明其知识能力的等级制度类划分为准。(第26页)学科 : 是按学问性质划分的门类或研究领域,是高等学校专业性质分类的基本标准 形式结构:主要是指高等教育系统中不同的办学形式及其比例关系,即一般高等教之一(第148—149页)

育与其他各种类型高等教育之间的比例。(第二章,第27页)专业 : 是高等学校培养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学科是一个知识范畴,专业是一能级结构:所谓能级,即高校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科研开发方面所具备的现实个教学范畴。高等学校内部的学科和专业设置,主要是由学校的性质和培养目标及或潜在的能量级别。能级结构又称院校结构,主要指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自身的学科发展水平来决定。(第七章,第150页)

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第二章,第27—28页)专业设置:专业设置是高校为了方便培养人才按学科分类或职业分工设置各种专业地方结构 :指高等学校的地区分布情况,即高等学校的数量、机构、类型、层次等的活动,设置和进行专业教育就成了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第七章,第151页)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比例,故又称为区域结构。(第二章,第28页)课程:课程是为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结构及其进程,是为学生的高等学校微观结构:高等教育微观结构往往是对高等学校中相关要素的分析,是关个性全面发展而创设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高校教学计系到学校层面的活动。主要包括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高等学校的课程结构、高等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开设顺序。广义的课程,指促进学生发展的全部环境,分科课程学校的师资结构等。(第28页)与综合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等都应包含在内。(第七章,高等学校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是高等学校内课程的组合、联结方式。课程结构是由第153页)

培养目标决定的。由于各国各地区培养目标不一样,高等教育课程结构也是复杂多教学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双边教育活动,是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样的。按照专业深化的层次,大学的课程分为普通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第七章,第155页)

课三类。(第二章,第29页)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认识过程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高等学校师资结构 :高等学校的师资结构是高等学校中教师群体的学历、年龄、职特定的培养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把学生培养成合格人务等要素的构成状态。才的过程;是学生以认识为基础,知、情、意、行结合,德、智、体、美、劳等方高等教育功能:指高等教育系统本身相互作用和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所具有的作用、面得到发展的过程。(第七章,第156页)

能力和功效(31页)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第七章,第159页)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国情所制定的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也称课程计划或培养计划,它是一个专业的全部课程所形成的教育工作总方向,是教育政策的概括。(第三章,第51页)体系结构,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育与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体教育目的 :简单地说,教育目的就是教育培养人的总目标。具体指教育所要达到的现了社会对某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方面的要求。依据。(第七章,第163页)

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指对教育活动作用的目的领域;狭义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内容的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的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的培养所确立的教学指导文件。它根据教学计划,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实际技能和基的总要求。(第三章,第51页)本技能,也规定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第七章,第164页)教育培养目标 :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培养目标指各级各类学校教材 :教材又称教科书,也叫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系统地阐述某门课或专业的具体人才培养要求或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第三章,第51页)程内容的教学材料,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第七章,第166页)通识教育 :广义的通识教育是指大学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即大学给学生全面的教学测量 :教学测量是根据某种规则或标准将教学现象予以数量化的活动。(第七教育和训练,包括专业教育和非专业教育。狭义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对而言是章,第167页)

指大学生均应该接受的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艺术等基本知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定量或定性等可行的科学手段,识的教育。(第三章,第65页)对教育活动进行分析、价值判断,并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第七章,第168高等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体系中的基层目标。页)

高等学校专业培养规格 :高等学校的专业培养规格是指在高等教育完成以后,大学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是以探索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物质运动基本规律为目的的研毕业生所应达到的要求和能从事的工作。(第三章,第69页)究,它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的基础。它是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技术直接应用到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生产的媒介,也是把生产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上升为理论推动基础研究的动力。(第八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第四章,第91页)章,第176页)

学生观:学生观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影响着教师对学生的认识、态度和应用研究 :应用研究是利用基础研究所得到的成果寻找它在生产和社会发展方面应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第四章,第95页)用的可能性,它的作用是一方面使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物质生产,另一方面将生产高等学校管理体制 :指在高等学校教育活动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的信息进行反馈,从而推动研究的发展(176页)

运行方式,它既含宏观的政府、社会与高校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运行方发展研究 :发展研究是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已取得的成果进一步扩大,开发和研式,也含微观里的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具体包含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等研究活动,这种研究具有非常明确的应用目标。(第八制、招生就业体制、内部管理体制等。(102页)章,第176页)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校长受国家委托,在党委技术开发 :技术开发是指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或者新材料及其系统的研究开发,领导和教职工民主参与下管理学校,对学校行政工作全面负责的一种学校领导制度。其研发成果只有经过创造性的研究开发活动才能取得,是具有产业应用价值的科技(第109页)成果。(第八章,第183页)

管理目标 :管理目标就是指个体或组织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高科学技术开发方针 :科学技术开发方针是指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为达到一定校管理目标,是学校管理活动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结果。(第五章,第的科技发展目标而确定的指导原则。(第八章,第185页)

111页)

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指管理者通过制定、执行、控制目标来进行领导和管理部署。

它包括初期的目标制定、中期对目标的有效控管、末期的成果考评三个阶段。(第五

章,第111页)

高校教学管理 :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为实现

教育目标,根据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对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

制的过程。(114—115页)

教学计划管理 :教学计划管理是高等学校培养专门人才和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教

第三篇:2012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 1.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课程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之中。

2.课程计划是指由课程权力主体根据国家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课程门类、课程设置顺序、各门课程的教学时数和学年编制。

3.课程标准是:单科课程的总体设计,它从整体上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具有统一性、普遍性和强制性。(国家课程标准体现的是一种国家意志)。

4、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教材,教学的主要媒体,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分学科门类和年级顺序编辑,包括文字教材和视听教材。

5、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是指形成课程的直接来源。

6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7、教学原理:就是在对教学本质及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课堂教学)进行组织和改进的科学理论。

8、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中都是和学生的组织方式及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安排方式。(个别教学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教学组织形式)

9班级授课制:是以班为单位进行的集体教学,它有规定的教学时间、教学场所、教师和学生,并要求教师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开展教学工作,课堂教学是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表现形式。

10、分层教学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11、教学实践:就是教学主体主要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

12、备课: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以前的所有准备活动,是上好课的前提和条件。备课的种类:可以从不同角度划分:以备课的场合和人数划分有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以备课的智力活动方式划分有内心备课和行为备课;按备课的工具划分有纸质备课和计算机备课;按系统层次划分学期备课、单元备课和课时备课等。

13、课时备课:即针对一节课的准备活动,是备课的最关键部分,是教师对影响教学活动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整合,并确立教学方案的过程,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14、教学策略:是根据教学目标,在特定的教学情景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产生的,对教学活动进行控制和调节,并选择运用恰当的教学媒体所使用的方法和方式的总称,包括教学活动中方法的选择、材料的组织、对师生行为的规范管理等。(特点:具有指示性和灵活性。)

15、教学方法: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

16、①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②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等。③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④以欣赏法为主的教学方法。⑤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如发现法、探究法等。

17、教学评价: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和原则,利用所有可行的评价方法及技术对教学过程及预期的一切效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以提供信息改进教学和对被评价对象作出鉴别的过程。18班级班与级是一种统称,它包含着教学班和年级。教学班主要是以年龄相近,教学进程相同,由一定数量的学生组成的群体,是学校管理和教学中的最基层单位(最早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字伊拉斯谟。)19班主任:是学校教学工作的直接实施者,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直接执行者,是班级管理的直接组织者。20、学校:是一种历史悠久、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21、学校的功能:是利用一定的教育教学设施和选定的教育内容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社会所需要的合格的人才。并且,学校还具有选拔和分配功能。

22、学校生活: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教育的一种专门化的社会生活。

23、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父母和年长者对子女和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广义的指孩子从出生成人所受到的家庭教育。24大众传媒指人们用于沟通与信息交流的各种手段和工具,主要指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电话等,它基本的功能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

25德育:即学校对学生进行的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法纪意识的教育,它是关于学校范围与条件下的德育原理与实践。26教师教育研究:是指教师对日常教学生活的一种自觉的多样化的探究活动和过程,它突出强调教师的主动参与和全身心体验,强调对教学活动的意义、价值、动作等不断解读,选择和创造。

27教育实验法指通过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确认事物的因果关系,从中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28教育统计法:是研究人员把通过调查、实验、测验

等方法搜集到的数据材料进行整理、计算和统计检验,以求得对研究的教育现象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29校本研究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简称,指以学校自身条件为基础,以学校校长、教师为主力军,针对学校现实存在的问题而开展的有计划的研究活动。30.行动研究是为行动而进行的研究,是在行动中的研究,即这种研究在教学的活动中进行;是对行动的研究,即这种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就是行动本身。

32.个案研究:是针对单一个体在某种情况下的特殊事件,广泛系统地收集有关资料,从而进行系统地分析、解释、推理的过程。33基础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国家教育建设的根本,也是国家提高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

34学校教育:是指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第四篇:《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6、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17、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18、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19、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20、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21、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22、心理断乳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23、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4、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

25、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26、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27、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28、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29、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30、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31、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32、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主导的作用。

33、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

34、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35、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36、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37、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38、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基础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

39、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拓展型课程常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40、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国家级课程是一级课程。

41、地方课程: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程。可安排必修课,也可开设选修课。

42、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43、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44、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45、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46、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47、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48、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

49、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做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50、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51、智力:一般指人们的认识的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

52、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53、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54、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5、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56、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57、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58、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59、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60、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三种方式。

61、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62、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63、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64、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65、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

66、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

67、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68、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

69、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

70、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

71、测验的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72、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73、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74、分组教学: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75、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76、学校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77、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78、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它关系到用什么道德规范、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来教育学生的重大问题。

79、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80、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81、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82、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有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83、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84、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

85、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86、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87、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88、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89、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90、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

第五篇:教育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广义的教育包括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社会上所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狭义的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3.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

5.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许多多专业课程和机构。

6.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7.人力资本:指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8.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指将科学生产的主要产品经过合理的加工和编排,传授给更多的人,尤其是传授给新一代人,使他们能够充分地掌握前人创造的科学成果,为科学知识再生产打下基础。

9.个人身心发展: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0.遗传: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也叫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

11.成熟:在教育学中,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其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12.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13.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和尊重。

14.个性:亦称人格,是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

15.人的发展:指个体从出生到成人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过程。

16.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17.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18.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19.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20.体育:是授予学生关于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21.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22.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23.培养目标: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24.教师人格特征: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统称为教师的人格特征。25.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26.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广义的课程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即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历史课程等。

27.课程标准:是由国家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规定学校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对各学科教学作纲要性规定的指导性文件。

28.教材:又称课本和教科书,它是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编写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29.学科课程:是以文化遗产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课程形态的总称。30.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生活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为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31.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他反映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32.培养目标:是根据国家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及任务,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具体培养要求。

33.课程目标: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

34.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

35.课程设计: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的活动

36.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37.学科课程标准:又称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38.课程实施:是指将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39.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式。

40.教学单元:通常是指某门课程的教材内容中的一个比较完整的部分。

41.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42.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43.智力:一般指人们的认识的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特征。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核心。

44.个性:是一个人的意识倾向和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45.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46.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教学原则是人们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47.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关于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48.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9.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并长久的保存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50.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知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51.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5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53.教学方法:是在某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工作方式组成的方法体系,它包括教师的各种工作方式和学生的各种学习活动方式。

54.测试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即是否测出了他所要测出的东西。

55.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

56.测验的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57.评价:是指根据测验分数、观察和报告对被测验者的行为、作业的优缺点或价值作出判断。

58.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

59.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他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授课。

60.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和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61.说课:就是以教育科学理论和教材为依据,针对每一节课的具体特点授课教师向同行教师或教育行政领导,口头表述该课题的具体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62.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63.德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人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是预期的德育结果。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他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64.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题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65.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66.德育过程的结构:是指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或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

67.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学校和教师进行德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68.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69.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

70.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71.班级常规管理: 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72.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73.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74.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下载教育学训练(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学训练(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 1. 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 各种影响和作用。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从作用的反向看,......

    教育学名词解释

    1、 教育学:教育学是以教育事实为基础,以教育价值观引导下形成的教育问题为对象,探索和揭示教育活动规律性联系,并服务于教育实践的一门学问。2、 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指泛指一切增......

    汇总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学心理与设计 1.教育心理学:研究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学习:个体经验的获得和累积或心理结构的构建适应环境......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 绪论 学会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事实:教育事实具有广阔的含义。一方面,教育事实作为研究......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中必背(备)的名词解释 (教育原理和学校教育学部分):校本课程 校本研究 教育制度 学制 德育 课程 显性课程 隐形课程 教学方法 教学 德育方法 德育过程 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

    教育学 名词解释

    1数学认知结构 、2知识结构 、3教学过程、4同化学习、5顺应学习、6数学学习、7教学方法 、8讲解法 、9谈话法、10发现法、11(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法)、12教学设计 、......

    教育学名词解释

    1.幼儿教育:是指托幼机构对幼儿施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2.幼儿园:是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 3.学前教育:是指从出生到6岁钱儿童的教育,包括......

    教育学名词解释

    26、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75、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种活动。 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学生个性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