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阅读两次教改纲要的感想
我是浙江本省的学生,我们2006年进入高中学习后,就迎来了浙江省高中阶段的第一批新教改。读了93年的《纲要》和10年的《纲要》,心里感触颇深。
我们是新教改的第一批,学校从我们这一届开始实施了学分制,很多课程的设立与教材也都是前无故人,后有来者的。如我们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选修课的设立、课题研究等等。10年的《纲要》在高中教育阶段中也有提到“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逐步消除大班额现象。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尽管里面不乏很多相似的内容,也有很多口号,但是跟93年的《纲要》比较起来,我觉得10年的《纲要》在目标和内容上都是有很大进步的。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在10年《纲要》中就有很大进步也更具体了。
作为经历过新教改的人,我还是有很多自己的看法的。我们总说自己是教改的小白鼠,我觉得一点也不为过。我觉得很多东西都是表面的功夫,都是为了应付一下上级的文件精神和检查。比如我们的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很多同学都是回去随便盖个章,然后网上拉一篇文章,就交上去了。一方面是我们在学生自己的原因,另一方面我觉得是学校自己的原因。学校本身自己不重视,它重视的还是我们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我们高一那会,对这些东西都不是很了解,而学校也没有老师跟我们讲解,就几张表格发下来,让我们做。去询问班主任,他也只是笑笑说:“你们不是很聪明的嘛,自己应该知道怎么解决的。”开学回来几乎大家都是网上拉来的文章,一点实际意义也没有。还有课题研究,我也觉得只是表面工程,对我们没有多大影响。我们那时规定6-8个人一组必须做一个课题。学校每个老师都想出一个课题名称贴公告栏上,我们找到自己有兴趣的课题然后去找那个老师做我们的指导老师。可是学校也从来没有跟我们宣传过课题是什么应该怎么做,我们对课题的研究都是处在半懂不懂的状态。临近交课题成果的时间,大家都拼命在网上找资料然后拼接成一篇文章,根本就没有去研究过。而那些指导老师很多都没有发挥作用,我想他们最大的作用就是在我们的成果书上签上他们的意见。
以前我们对新课改有很多不满,我认为它并没有给我们带来什么新的发展和活力,反而在高考学习压力下增加了我们的负担,不过毕竟我们是第一批,自然会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我只是希望既然决定改革了那就好好做。不要来那么多口号和虚的东西。“国家大计,教育为本”谁都会说,关键是看你实施的力度了。
第二篇:教改感想
在教改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执教能力
---学习全省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电视电话讲话有感
禄劝茂山中学---杨自慧
改革实践充分证明:加快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而随着教育改革的全面铺开,它对现实的教育冲击也随处可见,特别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的大好形势,作为一名教师,我想只有坚持从教育的实际出发,在教育改革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执教能力,才能无愧于自己的光荣称号。
教育落后必然会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压抑群众的教育要求,必然会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面对变化了的教育环境,为在教育改革中更好的实践自己,我认为教师必须切实转变自己的教材、教师、学生和育人观念。
一、教改必须让教师树立新的教材观
变化了的教育环境要求教师必须对教材有一个全新的认识。那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的内容是静止的、有限的,而学生的学习资源是丰富多彩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教师必须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不断加强实用性教学内容的教学。教师不仅是教材的执行者,更是教材的建设者和充实者,教师必须在教育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教师不仅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更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
二、教改必须让教师树立新的教师观
过去,“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专利。今天,教师不再是什么都懂的“不倒翁”,也开始体验与学生共同学习和成长的欢乐。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我们在某些方面甚至是很多方面的知识并不比学生知道得多多少,我们能查到的资料他们也能查到,甚至比我查到的更多。如果不懂装懂地搪塞学生肯定不行,也有损教师形象,我们只有放下教师架子,和学生一起进行探讨,一起学习。因此,许多教师认识到今天的教师绝不能满足“一桶水”,而应变成是“长流水”,使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在教育 教学中当好引路者。
古语曰:“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人师”是教师修养的最高境界,不仅教书,而且育人;既要有学识魅力,又要有人格魅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以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以自己的心灵交换学生的心灵,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用生命感染生命!这是新时期每一个教师都应该追求和达到的境界
三、教改过程中的学生观
学生是生活世界中的人。多年来,学生被置于“书本世界”或“科学世界”之中,学生的生活、成长经验和社会现实成为课程和教学遗忘的角落,教育与生活脱离、课程远离学生的生活及 其经验是当前中小学教育中的通病。新课程强调回归学生生活,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把学生视为生活世界中的人,而不仅仅是“书本世界”中的人。学生不再是教师控制的对象,而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有心中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教育对象。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学才能做到以人的发展为本。
四、教改必须让教师树立新的育人观
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成为必然。改革将促进学生发展放到了中心位置,而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在他们身上既体现着发展的共同性特征,又表现出巨大的个体差异。所以,在遵循共同规律 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同时,教师必须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传统做法,关注每一个(或每一类)学生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区别指导和分层(分组)教学。《基础教 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试做当今改革者,愿为时代弄潮儿”,教育改革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让我们在改革中锻炼自己,在锻炼中发展自己。!
2006年11月19日
第三篇:两次听课感想 朱璐璐
两次听课感想记
语文四组 朱璐璐
人文性与工具性如何同构共生
——我看何慧老师的《花钟》
11月2日去蒲州育英学校听课。学校的工作周到令人倍感温暖,我设想自己以后若开课,也要为听课的老师印制我的教案,更要像何老师一样在教案后附上“文本解读”!这是令人欣喜的做法。因为文本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它将展示这位老师上课的整体思路、局部两点、思想深度以及情感高度。
我先看何慧老师的文本解读。说实在,看了有些许遗憾。用王崧舟的话来说,文本解读是“倾听文本的灵魂之响”;用美学大师朱光潜的话说,就是“慢慢走,欣赏啊!”;用王尧先生的话说,就是“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用南帆先生的话说,就是“沉入词语”;用谭学纯先生的话说,就是“穿行在多重语言之间”;用吕叔湘先生的话说,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用下面尊先生的话说,就是“引发一众对语言的敏感”;用王尚文先生的话说,就是“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用新批评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施特劳斯的话说,就是“在字里行间阅读”;用哲学大师海德格尔的话说,就是“徜徉在语言之途”。所以我认为文本解读第一要紧抓“语言文字”,既然抓了语言文字,那么肯定要细细地读,细细地品,品出自己的感悟。
在何慧老师的《花钟》文本解读中,她写到:“《花钟》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文章,当我第一次读就被文章中那精妙的文字所吸引。作者的观察那么细致,他的笔触又是如此地细腻,真是让人叹服”。这段话很笼统,没有说出文字何以精妙?笔触何以细腻到让人叹服?文本解读中关注到语言文字,何老师写了这样一段话“课文第一段同样是写花开了,课文中运用了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用不同的说法描写花朵的开放,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很好范例。例如: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绽开了笑脸、欣然怒放、苏醒、含笑一现等,用词十分优美”。我觉得这样的解读太雷同,我是遗憾没有看见老师自己的感触。
何慧老师的文本解读注重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她紧紧围绕课标的“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初步了解一些表达方法”“学习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要求展开,从文本解读中,我感受到何慧老师的课堂应该是“写作本位”的,何老师自己也写到“阅读对于学语言的意义在于从阅读中学习别人的修辞造句,学习别人的表达方法和表达技巧”。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感受不到何老师的写作取向。课堂的教学过程很流畅,学生的回答和老师的预设惊人地一样,好像太完美也是一种遗憾。我个人认为一堂公开展示课,应该有自己的亮点。如果何慧老师以写作取向作为课堂亮点,那么宏观上的设计,微观上的语言都要有所体现。
在“识花名”的环节,教师问“这么多花竞相开放,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呢?”学生说了很多:五彩缤纷、五颜六色、万紫千红、鲜花多多、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这里何老师应该再点一下,比如说——你看形容花竞相开放,有这么多不同的表达方法,语言文字多么美妙,只要平时多积累多归类,我们在作文中就能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让我们的文章更生动。我觉得这样说既为后面的“赏花开”环节的表达方式做了铺垫,也给学生提供了学习方法“平时多积累,多归类”,还渗透给学生作文的语言来自生活的积累。在“赏花开”的环节中,教师问课文中的句子好在哪里,学生都能说出相应的修辞手法,说作者抓住了花的特点来写。我觉得老师在这里应该板书“修辞、抓住特点、不同表达”等几个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可以为后面的练笔环节做好铺垫,似乎是给孩子一个写作的温馨小贴士一样。这些关键词何止使用这堂课的写作,哪篇文章里没有这样的特点,就是要和学生一起提炼这些特点,带着写作的眼光去看文章,去吸收文章的不同表达,来丰富自己的语言和构思。同样在“品花时”的环节,教师也可以板书“语言准确”这样的关键词,突出科学小品文的文体特色,突出作文语言的真实准确性。在“拓展写话”环节,教师的要求是“仔细观察花的形态,选一两种花,也来写一写,什么时间,什么花时怎么开的”。我觉得这里的“选一两种花”要改成“选两三种花”。因为只写一种不能达到我们练笔的目的,这节课练笔的目的就是感受不同的表达,所以起码要写两种花以上。
这堂课是否成功,我觉得还要看学生的练笔情况,这才是最真实有效的反馈,我觉得就是前面的提炼关键词没有做好,学生的练笔效果并不理想。
何慧老师的课让我想起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永恒话题“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共生”。如果我们把阅读教学定位为“读懂文字背后的内涵即可”,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是和一般的生活阅读放到一个缸里搅和了。阅读教学寻求“因文悟道”,读
懂了文章的内涵,更要弄明白这些“道”是用怎样的“文”表达出来的。我们的教学应该遵循“形式——内容——形式”的流程,应该走两个来回。
刘发建老师说“该凸出‘人文’的时候,就要凸现‘人文’,该凸现‘工具’的时候,就要突出‘工具,不在于你凸现的是工具还是人文,而是在于你所倡导的‘人文’是否是孩子能接受的‘人文’,你所训练的‘工具’是否是儿童所需要的工具’”,这话很好的说明了人文和工具的共生点在于我们以儿童为支点。所以不同的文本、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年代背景,有着完全不同的定位。
11月3日晚
体验·规律
——我看曾老师的《从现在开始》
11月9日去鹿城区第二实验小学听课。曾老师很温柔,我最喜欢曾老师对词语的体验设计。
在教学“轮流”一词时,曾老师让一组孩子开火车,她说“像这样一个个读就叫做——轮流读词语”,大家再想想还可以轮流干什么?正因为孩子们有了这样直接、间接的体验,很多答案都冒出来了:轮流当值日班长,轮流做值日„„在教学“议论纷纷”的时候,曾老师首先问孩子“如果你是动物,你会和猫头鹰说什么”,孩子们都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意见,老师点出“像这样你一言我一语来说话,就是‘议论纷纷’。”多巧妙,孩子们不知不觉就已经体验了词语,像这样的体验还有“叫苦连天”这个词的教学。孩子们选择一个动物说话,几个学生说完后,老师都定评“你的心里多苦啊”“你真是苦不堪言啊”,最后很自然就点出“大家都这样说的就是一个词的意思——叫苦连天”。
我很喜欢这样的教学设计,语言文字正是需要这样的体验过程,那样留给孩子的东西才深刻而实用。
我觉得曾老师的不足之处是生字的书写教学,缺少规律总结。正如点评老师说得,识字、写字教学要“寻找规律,举一反三”。我们可以把“轮、现”两个字同时出现,请孩子观察共同的特点,预设孩子们会说:这两个字是左右结构,要写得左窄右宽。教师再点出:两个字的偏旁里哪一笔写的时候需要注意?这样孩子们就会关注到偏旁里的提。这个提写漂亮了,整个字的结构就有了。教学“令、之”两个字也可以同时出现,请孩子们观察。孩子们可能会说,他们是独体字要写在中间,结构匀称。那么教师有针对性地问:它们都有点,点的位置需要注意什么?那么孩子自然就关注到点都写在竖中线上,先轻后重。关注到了点的位置,这两个字就写得端正了。用这样归类的方法教写字,也能减少一些教学实践,正确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练写。
11月10日早
第四篇:国家中长期教改和发展规划纲要读后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读后感
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世界,科技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激烈。我国要推进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文中的每一条我感觉都是针对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制定的,思路清晰,从全局把握住了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及社会的发展,实施教育改革是为了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纲要》瞄准了目前我国教育上所存在的问题,力求突破,进行创新,《纲要》的出台主要是立足于解决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体制、教育投入、教育管理等问题。涉及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观念比较落后,教育方法相对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创业的能力不强,创新型、综合型、实用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以及学校办学活动缺乏活力;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投资比例失调;贫困地区以及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严重滞后;教育投入不足等。下面我就把我比较有感触的几点大致做一下阐述。
1.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实力和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地提高。但是城乡发展差距也较大,同时区域之间的教育发展水平也较大,然而整个社会教育发展的平衡必须以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平衡为前提,因此要实现教育的公平以及发展的平衡就必须缩短城乡以及区域之间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这个不平衡同时导致城市和农村,东部和西部以及同一区域的不同学校之间的差距比较大。一般就大学来说,211学校比一般的本科学校要发展的更快,而且国家会给予更好的扶持发展政策。但这实际上起了画蛇添足的作用,使得大学之间的竞争变得不公平,这导致实力强的学校更加强,弱的更加弱,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学校之间的差距。我国教育的城乡及区域差距不断在扩大,所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要想促使教育发展的平衡,必须加大力度发展薄弱区域的教育,特别是农村的教育,这是中国教育持续和谐发展的必经之路。正如《纲要》里提及的一样,目前最迫切需要改革的是义务教育,尤其是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另外就是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农村办学条件问题以及学校乱收费问题。
⒉ 教育投入不足及比例失调
同在一片蓝天下,我们每个人得到的教育经费都不一样。我国教育投入不足以及比例的失调导致中西部的教育发展水平,师资数量、校舍建设以及家庭教育等方面都落后于东部。如我国人口70%以上的农村,只享有35%的教育费用,由此就可以看出教育投入的不公平。《纲要》提出2012年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应达到4%,但是这个目标早在16年前就已经提出,至今仍未达标。4%的财政性教育经费不仅低于美国和日本,还远不及印度和韩国。同样是发展中国家的印度,经济不及中国,但却如此重视教育。同时中国的一线城市区域的教育公用经费要远远超过二、三线城市区域的教育公用经费,特别是像北京、上海这样的经济高速发展的城市区域。教育经费的投资比例也有明显的分配不均衡之处,中西部的教育经费要比东部发达地区的投资要少,特别是西部地区的教育投资。虽然最近几年,国家为了发展西部,为西部引进了各种各样的投资,但是相对于中部及东部的教育投入,西部的教育投入远比不上。就比如说小学吧,西部只有在一些人口集中地才会建一栋教学楼,而且一般来说学校一般里家比较远;然而在长沙,一般是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就是学校,甚至有一些住房社区内就有学校。这还只是学校的建设,关于学生的生活、教师投入等就更不用说了。所以
《纲要》提出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尤其是进一步加大农村、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投入,支持农村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
⒊应试教育依然是我们教育的中心及教育素质较低
高考,是每一个学生要过的一个重要门槛。“一考定终身”的人生抉择让中国当代的许多学生饱受寒窗苦读之痛,同时也忍受着名落孙山的遗憾。有人说我们是人力资源大国正在迈向人力资源强国。实际上我们跟人力资源大国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因为我们人均教育整体水平还不高,世界十分之一的文盲依然在中国,全国虽然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但是偏远地区的教育水准还是很低。以高考为中心的应试教育体系,使得素质教育难以实行;同时考试的功利性选拔,使得教育使中国的教育不断增加难度,学习的内容越来越艰深,大多数学生感觉学习困难,许多农村学生和他们的父母认为学习内容对于今后的生活根本没有用处,许多城市的学生和他们的父母也认为自己孩子学习的东西一辈子也派不上用场。一纸定终身,为了一个好的分数,学生,老师以及家长可以弄虚作假甚至不择手段,这样不仅会误导学生的价值观,而且也给学校以及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当代中国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相对于以前是有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大学生的个人素质,道德素养,人生观,价值观已经慢慢受到物质的腐蚀。就拿农大来说,我感觉现在的大学生要比以前的大学生更没有公共环境意识,因为我现在每次经过去红旗市场的那条小湖时,总是会看到草地上到处是乱扔的垃圾,然而我以前读本科的时候都还是很干净的。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从学生、家长到老师、学校,包括地区教育管理机构的共识是,教育要向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的方向去努力,然而有学者感言:“经过重重考试进入大学的年轻人,在四年或者五年的教育之后,常常没有获得思想的解放,视野的开阔,也没有获得基本的生存技能。于是,一个悖论出现了。我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社会,大多数人渴望通过考试来获得多一点的生存空间,但教育却成为我们社会最大的资源浪费„”所以,现在一些专家都呼吁教育要回到原点,要思考教育到底要做什么,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要如何培养等。我个人认为,教育应该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校园更整洁,社会更加安定和谐;教育是为了培养为国效力的人才,而非机器,要注重培养人性和道德素质。
⒋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减负要落到实处
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而不只是喊喊口号;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实践,从而使其能更深刻的了解社会以及进行自我反思。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以及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力求真正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机会。但是这个实现的方法并不是简单的改进教学方法,减少作业和考试次数就能做到的,也许我们应该考虑重新认真根据新科技的发展来编排一组更有趣味的实用教材了。其次,多样的作业形式,联系实际的考察方式,或许可以动摇应试教育的根本,如果还只是用100分的笔试成绩来衡量学习效果,一切都不会有大的改变。特别是幼儿教育,因为它是整个教育的起点,也是最容易出错的一个环节。大学里追求的科研创新,我认为主要是让大家都不断学习,努力跟上时代科学的步伐,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什么我们不在上大学之前就知道这个道理?
第五篇:纲要学习感想
学习贯彻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专题培训
------学习感想
今年四月份,我有幸参加了教育部办公厅组织开展的学习贯彻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专题培训。在这一个月的远程培训中,我通过视频讲座、专家在线答疑、网上讨论等方式,系统地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对今后一个时期国家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了新的认识,进一步强化了战略思维和全局意识。
作为一名小学的教导主任,通过学习,我的确受益匪浅,深深地感到责任重大。下面结合《教育规划纲要》中关于基础教育方面的内容和我校的实际情况,谈一下对今后工作的一些想法:
一、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教育规划纲要》的学习,使我眼前一亮,明确了今后十年我们的教育方向和工作重点。我认为,应在全体教师中组织这样的学习,使他们及时更新观念,科学育人。因此,我校将有计划的组织教师学习《教育规划纲要》,使教师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确保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二、坚持德育为先
《教育规划纲要》强调,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
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我校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国建都历史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临潼是一首诗,优美的诗韵,穿过周秦汉唐平平仄仄的文化,汩汩流淌,氤氲出悠悠的秦风唐韵。我们在教学的同时,可以结合西安临潼这些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把弘扬唐文化作为我们进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宝贵资源。围绕这一主题,我校举办一年一度的“唐诗节”,使学生走进唐诗,诵读唐诗、《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笠笠翁对韵》等经典;开展走进华清池的“小导游”实践活动;长安诵的《长恨歌》吟诵活动;清明节的祭奠扫墓等活动,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坚持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教育规划纲要》强调,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结合这点,我校制定了 “会工作、会学习、会创新、会生活”的教师发展目标和“个性张扬、善于发问、身心阳光、快乐成长”的学生培养目标。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科学安排学习、生活、锻炼时间,增强学生体质。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美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加强劳动教育、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
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依据《教育规划纲要》精神,我将结合我校实际把减负工作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健身娱乐的时间,确保既减负又增效。深入从以下三点做起:
其一,我们及时制定《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方案和具体措施,同教师签订了减负工作责任书;通过减负教师问卷、学生问卷、家长问卷的调查,及时针对问题提出整改意见;设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确保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
其二,提升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确保既减负又增效。我校充分利用周边资源,加大教师的培训学习和交流力度,走进名校去学习,校内大练基本功,城乡结合共发展,这一教师业务素质提升举措得到了很好的落实,与《纲要》的促使教育均衡发展不谋而合。同时,我们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快教育教学的交流和研讨,培养学习型、科研型的教师队伍,促使我校教师快速成长。
其三,改革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体制。我校尝试推行了教师发展性评价机制和学生“表扬卡”制度。学校采用重过程、重发展、多元化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原则,制定了一系列的评价方案和细则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评价办法,激发了教师工作的活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虽然我们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实践,但还出现了许多难以操作的客观问题,还需我们在新的教
育形势下,将它作为一项重要的课题继续研究,力求探索出更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促使我们的师生得到良好的发展。
总之,通过此次学习培训,使我不仅从教育理论上得到提高,而且深度思考本职工作,从而在工作思路得到了拓展,的确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