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派名师】程道明:三种策略:提高教师的课例研读能力(共五则范文)

时间:2019-05-12 23:58: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派名师】程道明:三种策略:提高教师的课例研读能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派名师】程道明:三种策略:提高教师的课例研读能力》。

第一篇:【苏派名师】程道明:三种策略:提高教师的课例研读能力

【苏派名师】程道明:三种策略:提高教师的课例研读能力

2016-02-22上传:赵广志

【名师简介】

程道明:男,中学高级教师,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督导室主任。1996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南京师范大学2000级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教育硕士(学制4年),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南京市第七届语文“学科带头人”,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个人。2014年,获“人教杯”全国中职语文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2015年,获江苏省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两课评比”示范课(一等奖)等奖项,近五年,开设全国、省和市级讲座、公开课及参加语文教学技能共14次。近五年,发表18篇反映其语文教育教学思想的论文和论著,其中,4篇核心期刊发表,2篇入编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1.语文教学主张:“双本语文”,行动导向。即“以生为本,依据文本”,以问题和任务为导向,在丰富的言语实践中,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砥砺学生的人文情怀。

2.语文教学特色:凝练出普适性的“四步导读法”和“二次作业”教学模式。即教师依据文本特质及教学功能,设计框架式作业,涵盖“整体感知—局部细读—主题探究—反馈迁移”等情境问题,以作业指导书等形式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先做体验”,谓之“第一次作业”。教师根据课前作业反馈,创设教学情境,按照作业的结构顺序,组织课堂对话交流,活化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而引导学生在课后修正学习经验,并按照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创造性知识等三类知识对学习成果进行自省评鉴,谓之“第二次作业”。

3.语文学术专著:《读解or解读 : 探寻阅读教学的真谛》,约30万字,2015年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名师思想】

三种策略:提高教师的课例研读能力 ——以海峡两岸《纸船印象》同课异构[1]为例

江苏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 程道明

一线教师研读此类课例,一般会遇到三重困扰:一是如何汲取课例中的先进经验,而不只是旁观欣赏?二是如何秉持个人的理性判断,而不迷失于权威话语?三是如何把碎片化的研读体验凝练成自己的教学经验?一言以蔽之,即教师如何通过研读课例提升自我反思建构能力?笔者认为,采用以下三种策略能够有效化解前述矛盾,为教师的教学积累经验。

策略一:在差异比较中吸取教学经验。同课异构必然存在个性差异,我们要善于在比较中汲取教学经验。《纸船印象》全文共五段:第一段总写人生印象,突出童年难忘;第二段总写纸船印象,引起下文;第三段详写作者童年在连雨天“无三尺浪的檐下水道”玩纸船的快乐;第四段写母亲连雨天烦忧庄稼“被淋坏、被淹死”,仍然平静和气地为“我”折纸船的“美丽感情”,突出母爱和母亲的坚强品质;第五段写童年纸船印象对成年“我”的启示——要像母亲那样爱子女,传递坚强品质。台湾蔡淑梓老师的成功之处,在于大胆取舍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文本五段,在整体感知基础上,只讲核心语段(第四、第五段),且围绕母爱特质展开对话,有利于聚焦文本,充分探究情感意蕴。这节课的最大特色是:通过有效提问展开对话交流,在连续追问中,不断矫正方向,逐渐逼近问题核心,最终建构生成结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探讨第四段“美丽感情”内涵,蔡老师先提问启发学生思考,锁定问题所在范围。

师:美丽的感情,„„为什么很美丽?请同学把第四段默读一遍,然后圈选出和美丽的感情有关的讯息。„„谁来说一说你圈选了哪些字句?

生:也许那雨一下就是十天半月,农作物都有被淋坏、被淹死的可能,母亲心里正挂记这些事,烦乱忧愁不堪,但她仍然平静和气的为孩子折船。

接着,直奔问题核心,提出讨论话题。师:这些字句,它蕴含着什么美丽的感情?

当察觉学生难以回答时,暂且搁置问题,迅速矫正提问方向,引导学生想象母亲的“烦忧连雨天”的心情(问答略);然后追问,引导学生体验母亲的现实压力(问答略)。进而,提问呈现反常的对比事实,突出母亲为“我”折纸船的突难能可贵(问答略);再追问母亲的心情。

师:你觉得这个妈妈不容易的地方在哪里?„„母亲在下雨天压力特别大,母亲的心情如何?生:焦虑、烦闷、忧愁、担忧……

继续追问,探究事实背后的心理机制。

师:母亲为什么可以平心静气的为孩子折纸船?生:为了让孩子开心!察觉学生已理解文中的情感逻辑,回到搁置的问题上,揭示“美丽感情”的意蕴内涵。

师:很棒!母亲在烦乱忧愁不堪的情形下,为了让孩子开心,仍然平心静气的为孩子折纸船,所以这份感情美不美丽?

生:美丽!

至此,教师通过连续提问与对话,水到渠成,生成结论;学生的回答虽是文本原句,但已不是简单重复,其间留存师生的生动对话过程,与新课标“注重过程与方法”的理念基本一致。更多精妙的追问和适切的评价,以及对话互动智慧,留存课例中,值得认真揣摩领会。上海李海林教授这节课的最大亮点是:设计新颖,善于从语言的形式特征切入,引导学生感受文本内蕴情感,使语言的表现力得以彰显,有助于学生学习语言和领悟主题。如第三段的核心语段(记作“甲”):“花色斑杂者,形态怪异者,气派俨然者,甫经下水即遭沉没者,各色各样的纸船或列队而出,或千里单骑,或比肩齐步,或互相追逐,或者干脆是曹操的战舰一一首尾相连。形形色色,蔚为壮观。我们所得到的,是真正的快乐。”李教授历经波折,引导学生读出了四字句式“梆梆梆梆(者)、梆梆梆梆(者)、梆梆梆梆(者)”的整体节奏和快乐情绪。又如:李教授用“去修饰语”的方式,引导学生从“这些纸船都是有感情的,因为它们大都出自母亲的巧思和那双(粗糙不堪、结着厚茧)的手”和“母亲心里正挂记这些事,(烦乱忧愁不堪),但她仍然(平静和气)地为孩子折船,„„,好让孩子高兴”这两个文句(记作“乙”和“丙”)中,“读”出“母亲的艰辛—孩子的快乐—母亲的品质”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教学富有张力和理趣。此外,李教授课前送给每个学生一个纸船,内画“母亲”雨天折纸船,作为“教学伏笔”;在学生领悟母爱特质后,展开纸船,再现情景,激励学生写话感谢自己的母亲,并大声说出来。此等设计,可谓高妙!

对照杜威的“教育即生长”哲学观和王荣生教授开发的“评价一节语文课的9级累进标准”[2],我认为,这两节课都是好课,有较高的示范性:学生经验得到持续性改造或重组;教学内容相对集中(第三级),教与学趋向一致(第七级),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一致(第八级),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第九级)。

策略二:在质疑批判中形成个人主见。质疑批判就是审视实然存在,找出不合理之处,作归因分析,形成自己的判断。即使对名师教学,也要敢于质疑,审视其教学行为与原理的内在联系:着眼于事实和价值判断,而不盲从迷信。蔡老师的课,以大陆教学视角看,语言揣摩略显不足,然有区域学习风格差异,自不待言。单就李老师的课而言,在教学内容的确定、课堂教学组织以及生本理念落实等方面,确有不足。第一,教学容量过大,设计过于复杂,难在一节课内有效落实。全文五段,李老师讲三段,思维对接跨度已然增大,还设计了不少拓展活动,甚至计划回溯第一段,体味母爱的四个比喻意象,引入冰心的《纸船》,丰富纸船意象,但体大虑周,行之维艰,受制时间,焦虑局促,此为几度灌输的潜在诱因。第二,拘泥于预设,提问不明确,导致对话不畅,只能独白灌输给出结论。如前述的第三段的核心语段甲,李老师的预设是引导学生“从整齐的句式中读出快乐”,但是,第一问:你们从这一段哪些句子里读到了这种“快乐”?生就内容(即快乐的原因)作答:在水道上放纸船游戏,提问显然有歧义。第二问:哪位同学还能在别的句子里读得出快乐?为什么能读出快乐呢?学生无反应。因为他们认同刚才的回答,教师未作回应,学生猜不到教师意图,不知如何作答。第三问:你觉得这段话句式有什么特点?学生依然无反应。教师着重念了四字短语,第四次问: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生回答:这是静态描写,描写他们玩纸船时纸船的形态。兼顾形式和内容,相当精彩。教师未作回应,再读,突出四字句的重音,第五次问:从句式的角度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生答:排比。完全就语言的形式特征回答。教师未作回应,让学生再读,第六次问:刚才同学念的时候,你们觉得快乐吗?学生无反应。(学生被弄糊涂了!)教师摇头晃脑地念一遍,第七次问:你们觉得我快乐吗?学生笑。是被内容,还是句式逗笑?是被教师滑稽样子逗笑,还是压抑太久附和笑?皆有可能。教师只好独白灌输:我为什么会快乐呢?刚才我那些句子念的都是几个字?四个字,对吧。„„你看,这几句我念成:梆梆梆梆者、梆梆梆梆者、梆梆梆梆者。现在你们来念„„,看看你们能感觉到快乐吗?(学生读)教师请一名学生读,按“梆梆梆梆”的节奏,第八次问:你们感觉到快乐了吗?同学们笑,至此,方对教师意图有所领悟。前七次提问,为什么师生问答总不能对应呢?因为李教授的个人发现不是必然规律,却要学生去发现,实在勉强。

笔者认为,作者称纸船游戏是童年“真正的快乐”,根源在于满足了儿童的丰富想象;整齐的句式也可表达悲伤情绪,快乐与否关键在内容。如果李教授能果断搁置预设,与学生展开对话,从内容上探究“真正快乐”的原因,再品读语言形式,则更符合学习规律。笔者认为可以这样提问:这段语句在字数上有什么特点呢?读一读,你能感到怎样的情绪呢?则问题指向明确,能快速切入预设情境,而不至于耗时较多学生却不得要领。

佐藤学认为“学习是相遇与对话”[3],文本对话始于师生相遇,贯穿读解全程;“学”意味着教师“想尽办法支持学生在交往中成长”[4]。李海林老师的这节课,拘泥于有偏差的教学预设,多次关闭与学生的对话大门,以教师的个人经验独白替代学生的阅读体验:教学理念及行为均多少有些缺陷。

策略三:在重新建构中检验整合能力。同课异构课例,阅读量大费时,且多种观点混杂,是碎片化的研读体验,如何凝练成教学实践智慧?需要我们继承超越,优化整合,凝练观点和设计。第一,凝练教学主张或观点。例如:从王荣生教授的点评中,我们获悉有两种方式可以切入教学:一是唤起学生的经验,在此基础上理解语言表达上的特征;二是从文本语言表达的特征入手,延展到对文本精神的、情感的理解。归根结底,要促进语言学习与情意体悟的融合。而这两个读解方向,我们可以整合成一条阅读接受的基本模式:“感知—理解—创造”[5],即整体感知文本—理解作者经验—建构读者经验,创造阅读价值。这是我们研读这个课例整合提升的阅读经验,适用于所有文学文本,此为“继承超越”。第二,整合优化原教学方案。如对李海林教授的教学,做进一步优化设计。

环节一:暖场互动,教学导入。送纸船改为送纸飞机,稍作“互飞”互动,缓解压力,融洽感情;整体感知文本,扣第三段中心词“真正的快乐”,切入教学。

环节二:研读第三段,体会语言的节奏美。(1)呈现核心语段“甲”,组织探讨:为什么作者称玩纸船是童年的“真正的快乐”?通过对话展现学生的阅读体验,明确“真正的快乐”源自儿童的丰富想象。(2)提示句式特点:整齐的四字短语,夹有长句,为整散结合句式;引导学生读出语段“甲”的节奏美感:整齐和谐,富于变化。(3)修正经验,呈现反例:经年累月的战事,动荡不安的政局,不断衰退的经济,每况愈下的社会治安,日益恶化地生存环境,使非洲某些国家人民的生活得不到保障,生命受到威胁。提问:这个整齐的句式,传递出怎样的情感呢?讨论明确:压抑、悲伤等。(可见整齐的句式,并不必然表现快乐情绪)(4)对接文本,完善经验:语段甲的四字短语,表达了怎样的情绪呢?(快乐的情绪)5.(5)保留李教授经验,请学生打着节拍,读出“梆梆梆梆者、梆梆梆梆者、梆梆梆梆者”的语言节奏,巩固言语经验,强化快乐体验。

环节三:研读第四段,体味母亲的爱。沿用李教授的教学切入方法,稍加改进:(1)投影语句“乙”和“丙”,去掉括号中的修饰词,借形式对比,突出修饰词蕴含的情感意义。2.探讨“美丽的感情”的情意内涵:作者为什么称“母亲折船给孩子,让孩子在雨天里也有笑声”是“美丽的感情”呢?换句话说,这种感情“美丽”在何处?(预设,对话,生成:体现对母亲对孩子的关心爱护;体现母亲人格特质——淡定,坚强,难能可贵的爱„„)(3)角色扮演,深度体验:①如果你是作者,此刻你最想对母亲说什么?(保留李教授的亮点,展开纸飞机写作,然后选读交流。)②你们的亲人做了什么事,让你们感受到了爱?(引入蔡淑梓老师的成功经验,口头交流)

环节四:研读第五段,传承母亲的爱。(1)朗读后,提问:作者认为怎样做才能“不致愧对纸船”?引出讨论内容:只盼望自己能以母亲的心情,为子女折出一艘艘未必漂亮但却坚强的、禁得住风雨的船。(2)紧扣文本,追问核心词语的情意内涵:“母亲的心情”是指什么?(设计此题,巩固前面所学)“禁得住风雨”有什么含义呢?(预设生成:有能力应对生活压力,乃至人生挫折„„)(3)联系生活,谈学习体会:如果让你来“传递爱”,你想做哪些事情呢?(开放性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总结提升。)(4)总结提升,建构价值:纸船留存童年的快乐,纸船镌刻母亲的关爱,纸船见证母亲的坚强,纸船寄托成长的愿望。齐读儿歌《小纸船的梦》:我折一只小纸船,让它漂在小河上。它牵引着我的目光,一直到那看不见的远方。虽然不见了小纸船,它却漂在我心上。盼望着它变成大船,也盼望着我快快的成长。说不定会有那么一天,我当上了一名船长。到那时候也不会忘记,小纸船它漂呀漂在小河上。(结束教学,留有回味)

综上所述,一线教师借助“差异比较—质疑批判—整合建构”等三种策略,可以确立比较价值,建构新的教学设计,逐步提升自己的课例研读水平,成为一个具有学习力、反思力和行动力的智慧型教师。参考文献:

[1]蔡淑梓,李海林,王荣生,等.学生与作者的经验对接——海峡两岸《纸船印象》同课异构[J].中学语文教学,2014(4).[2]王荣生.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导言,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1.[3]曾国华,于莉莉.专访佐藤学:“学习是相遇与对话”[J].基础教育论坛(文摘版),2013(4):31 [4][日]佐藤学著,李季湄译.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40.[5]程道明.高中语文文学文本读解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论文,2004:26 注:本文系江苏省“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基于行动导向的“二次作业法”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主持人:杜迎新,程道明;课题批准号:B-b/2011/03/045),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2015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2015年第10期全文转载。

下载【苏派名师】程道明:三种策略:提高教师的课例研读能力(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派名师】程道明:三种策略:提高教师的课例研读能力(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