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于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边缘——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时间:2019-05-12 23:56: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游走于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边缘——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游走于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边缘——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第一篇:游走于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边缘——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游走于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边缘——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游走于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边缘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当涂石桥中学 汪宗陆

[案例背景]

一:批阅学生周记,我读到这样一段文字:“汪老师,说句您不要生气的话,我总觉得最近《唐诗宋词》你上得太乏味,总想打瞌睡。《梦游天姥吟留别》有必要上那么多节课?同学们有很多没有您那样喜欢李白,也难达到您欣赏水平。虽说语文课上您也让我们敞开心河畅所欲言,可您不觉得那离我们太遥远了吗?”说实话,读了这段话,我很有些伤感,也有些埋怨。

二:笔者正任教高二一文一理两个班的语文课,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像的相差甚远。早些年的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书或笔记本的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笔者心中塞满了无助与无奈。有时,笔者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是应付检查。

三:我们学校规定禁止学生把手机、Mp3、Mp4等各种通讯和娱乐工具带入校园,可是我班文艺委员许燕上自习时听Mp3,我非常生气,班干竟然带头违纪,拿到办公室一听,里面有毛宁的《涛声依旧》、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芳草无情》、周杰伦的《东风破》《青花瓷》等等,她噘着嘴说是为了学习古典诗词,我想她确实不是狡辩,这些流行歌曲的确都与古典诗词有关,心中怒气消解了许多,批评其违纪的同时更多的赞扬„„

我陷入了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那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能否迎合学生达到一种默契,或许古典与流行之间就有一种默契。[案例原因探寻]

经调查了解,这种现象并非笔者所教的学生如此,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于是,笔者想:现在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兴起了读背古诗之风,为何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古典文学底蕴反而变得如此贫乏?到底是谁伤害了我们的学生?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兴趣的减退?如何才能重新唤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呢?

由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开始了深一层地思考。

(一)造成现状的客观原因

1、在流行文化和快餐文化的冲击下,学生的阅读空间狭小,阅读品位降低。

现在的高中生课业负担都非常重,再加上网络、电视、广播和流行音乐的冲击,学生课外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可谓少之又少。在这么有限的时间里,我们的学生都在看些什么书呢?我们经常看到有老师从学生那里没收到动漫、武侠或者言情一类的书。我的学生是理科班,整天忙于数理化,他们没有太大的兴趣也没有大块的时间来读长篇名著,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阅读局限在这类书中。这些书在学生眼中可谓图文并茂,情节引人入胜,通俗易懂,携带方便,便于隐藏,而且一个中午就能读上一本,所以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市场。

经常性的阅读这些书,使得学生的语言水平深受其害,如我们经常可以听见学生张口就来周星弛的口头禅:“哇靠”“哇塞”,更有甚者能把他的经典台词“曾经有一段爱情放在我面前„„”倒背如流。千篇一律的说话方式阻碍了他们思维的发展,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品位难以提高,拿到高雅的古诗词就没精打采,无兴趣去读。

2、课本中所选的某些诗篇确实与学生有一定距离,不能吸引学生。

如《离骚》,就有不少学生反映这首诗古奥难懂,提不起兴趣。《离骚》虽然是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源头,距离学生的时代比较久远。虽然前面学生已经接触了《诗经》,但对于楚辞,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仍然是陌生的。从字面上看,障碍特别多,学生也就没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3、呆板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枪杀了学生的学习古诗词的激情。

不少教师平时教上古典诗词,篇篇逐字逐句串讲,老师讲的多,学生自己体验的时间反而少;或者似乎把一堂古典诗词鉴赏课上成了一般的文言文教读课。而事实上古典诗歌不同于文言文,把教文言文常用的方法放到欣赏古典诗歌的课堂上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败,也难怪学生不喜欢。古典诗词鉴赏课要充分考虑文体的特点,既要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又要有利于学生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

(二)造成现状的主观原因

现在有一部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的认识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1、“长一点的诗歌,学起来费时费力,又难懂,学了就忘”

这是一种畏难心理。学生生性好动,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他们注意力保持集中的时间比较短,记忆深度不够。许多同学看到课后“背诵”两个大字就顿生反感,让他们自觉静心背背古典诗歌是不容易。而实际上要想在嘻嘻哈哈的笑闹中轻松学好语文同样也是不太现实的,要想在学习中取得成效,本身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学古典诗词落伍了,不够现代”

古典诗词不是外语,而是我们民族古代的语言形式。学习古典诗词就是回望我们民族文化的血脉源头,没有它,我们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不好好学习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我们就愧对于祖先,愧对于血管里流动的中华民族的热血。但学生主观上没有认识到这些,他们受流行文化的影响喜欢流行歌曲,却不知有许多歌词都是由古典诗词改编而来的。所以他们会觉得学古典诗词是“落伍”,跟不上时代。

3、“为了考试,我愿意在语文课堂上读读古典诗词,在课外我从来不读这些诗词”

这些学生很实际也很纯粹,他们学习古典诗词就是为了考试时的得分。抱着这种应试心理,学生就变得功利、浮躁,不肯静下心来多读多背,至多背几句“名句”“考点句”。

但是古典诗词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学习古典诗词,从语言的范例中学习语言,能丰富语文素养,培养语文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中明确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古典诗词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的地位,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大。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五册一共安排了三个单元学习中国古代诗词,作为选修教材苏教版《唐宋诗词选读》专题的诗词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增进文学素养,丰富文化底蕴,充实语文知识,增强语文能力,从而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

在《课程标准》)诵读篇目中所占的数量多。《课程标准》附录“关于诵读篇目的建议”中要求会背诵一定数量的古典诗词:《诗经》,如《氓》等;楚辞,如《离骚》等;唐宋词,如李煜《虞美人》、苏轼《念奴娇》、辛弃疾《永遇乐》等。同时,高考作为一种选拔和导向,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对古诗词的重视。诗歌鉴赏题加上名句默写,在整张试卷分值约占8—15分。[案例素材整理] “温柔敦厚,诗教也。”《课程标准》中指出:“加强诵读涵永,在诵读涵永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唐诗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教学古典诗词不应该是机械的、生硬的,而是要让学生知道到底学什么,怎么学,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养成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只有深入到学生中去分析外在的和内在的原因,找到症结所在,才能找到解决的方法,对症下药。

我想让学生产生并保持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进而养成基本的欣赏能力,在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中,就要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者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既然同学们如此喜欢流行歌曲,我细致地做了搜集和整理,通过考察发现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是当代歌坛上一道特殊景观,也为我们古诗词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进入流行歌坛的古典诗词存在古今情感的共通性,并且融合了古典与现代元素的表现形式。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融合体现在音乐和文字(歌词)两个方面。

我先说音乐的融合。在这类作品中,作曲者并不拘泥于古曲,而更多的是根据今人的审美趣味进行再创作,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寻找结合点。就是说,既有意识地吸收中国古典音乐,同时又引入现代音乐元素,在曲式、配器、演唱等诸多方面都能给人一种现代感,但又有别于一般的流行歌曲。一些传唱较广的古典诗词歌曲,如《别亦难》(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枉凝眉》、《葬花吟》(电视剧《红楼梦》插曲,曹雪芹原词)、《滚滚东逝水》(电视剧〈三国演义〉插曲,杨慎《临江仙》词)等,也都具有上述特点。应该说,在这种音乐的融合中,作曲家的才情尤其具有特殊的意义,作曲家才情的高下往往可以决定歌曲的成败。实际上,为古典诗词谱曲较之为一般的歌词谱曲具有更大的难度,对作曲家的文学修养、音乐修养、审美水准有着更高的要求。《别亦难》的作曲陈刚是著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作者,而《枉凝眉》、《葬花吟》的作曲王立平、《滚滚东逝水》的作曲谷建芬,都是当代乐坛上的重量级人物,这种融合是古诗词很容易进入到流行歌坛。

在这方面,专辑《淡淡幽情》可以说最具有代表性。《淡淡幽情》是著名歌手邓丽君演唱的古典诗词歌曲专辑,刘家昌、梁鸿志、黄霑、古月等人作曲,宝丽金唱片公司出版。共收入十二首歌曲:

1、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独上西楼);

2、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

3、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几多愁);

4、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芳草无情);

5、秦观的《桃源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清夜悠悠);

6、聂胜瓊的《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有谁知我此时情);

7、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胭脂泪);

8、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万叶千声);

9、朱淑贞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人约黄昏后);

10、柳永的《雨霖霖·寒蝉凄切》(相看泪眼);

11、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欲说还休);

12、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思君)。从曲目中可以看出,《淡淡幽情》所收12首全部为词,其中五代词3首,宋词9首。而以豪放词著称的苏轼被选入的也不是他豪放词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而是《水调歌头·中秋》。

再者除了音乐的融合之外,文字,也就是歌词的融合恐怕更值得我们关注。由于古今语言、音乐的差异,情感表现方式的差异,很多歌词作者往往不拘泥于古典诗词的原来的字句,而将其作为一种据以再创作的素材,或者整句地沿袭,或释其大意,或用其意象,或取其情境,使之与新创作的歌词有机地融合起来,从而成为当代流行歌坛上的一道特殊的景观。这就是我所说的“文字的融合”。例如黄安演唱的《新鸳鸯蝴蝶梦》:

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明朝清风四飘流„„

——《新鸳鸯蝴蝶梦》

显而易见,这是以李白的《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为蓝本的。我们对照李白的原诗: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不难看出,黄安词基本上是李白诗句的沿袭和化用,但二者所表现的主题有了一些变化。李白抒发的是古代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抑郁苦闷,而黄安表现的则是现代人不求天长地久,只求今天拥有的爱情观。人们对爱情失去了信心,他们不是把爱情奉为一种信仰和归宿,而是把爱情当作一个驿站,一种缘分,人世悲欢,缘来缘去,好聚好散。新词迎合了现代人的爱情心态,所以尽管在内涵上较原诗单薄了许多,可仍能得到不少现代听众的喜爱。李修安作词陈富荣作曲梅艳芳演唱的《床前明月光》也是一个例子。这歌词是这样的: 是你吧,高高挂在苍穹千年啦,看尽了人世离与散,多少功名似尘埃。是我傻,总是在寂寞夜里望,你时圆时缺时迷惘,彷佛告诉我生命本无常。来吟一首老诗,喝一杯老酒,明月啊,别笑我痴,别笑我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床前明月光》

虽然用李白诗题,而且把李白的原诗嵌入歌词,但它所传达的却不是李白诗的原意。思乡之情在歌词中只是一种若有若无的陪衬,歌词侧重表现的,是现代人的一种生存状态,一种孤寂感和空虚感。不过,月的意象所负载的内涵与古诗所写的倒不乏相通。我们从字里行间隐约可以感受到李白《月下独酌》、苏轼《水调歌头》的意境。

比如流传颇广陈小奇创作毛宁演唱的《涛声依旧》,化用了唐人张继的名作《枫桥夜泊》,我们看它的歌词:

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却发现又回到你面前。

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涛声依旧》

可以看出在这些歌词中,作者把古典诗词的意境和现代人的情感成功地进行了对接,仍有《枫桥夜泊》的画面,但更多的是现代人的离情别恨。昔日旧情的怅惘,意外重逢的感慨,相忆与期待,思念与无奈,在反复的倾诉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又悱恻缠绵。语言是地道的歌词的语言,句式是地道的歌词的句式,虽然某些表述如“渔火温暖双眼”,“钟声敲打无眠”引入了通感手法而与诗颇为接近,但整体而言则是歌而非诗。

琼瑶作词的《在水一方》几乎是《诗经·蒹葭》的白话解释,而《当》的歌词则是化用古乐府诗《上邪》。台湾著名女作家琼瑶不以词作者见称,但是根据她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插曲却有非常浓郁的古典诗词意味。比如《在水一方》,这是琼瑶的词、林家庆作曲。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足迹,却见仿佛依稀,她在水中伫立。

——《在水一方》这差不多就是对《诗经·蒹葭》的白话翻译。而《还珠格格》中的主题曲《当》,则是化用古乐府诗《上邪》,这我们前面提到过。《当》的歌词是这样的,当山峰没有棱角的时候,当河水不再流,当时间停住日月不分,当天地万物化为虚有,我还是不能和你分手。不能和你分手,你的温柔是我今生最大的守候。

当太阳不再上升的时候,当地球不再转动,当春夏秋冬不再变换,当花草树木全部凋残,我还是不能和你分散。不能和你分散,你的笑容是我今生最大的眷恋。

——《当》

琼瑶对中国古典诗词十分熟悉,这类歌词既源自某一首古诗,同时又融入了作者自己的解读和人生感受,并与电视剧中人物性格刻画、气氛渲染有机结合,营造出一种清新明丽、婉转深情的意境。

基于以上有关古典元素的流行歌曲素材整理,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做了若干探索和尝试。

[案例描述]

具体古诗词的教学操作中我选择以下几个方面实践:

一、导入新课:

借助流行歌曲来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感受作品的魅力。教读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听听徐小凤演唱的《别亦难》,教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教师可以播放邓丽君演唱的《几多愁》《胭脂泪》;教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师可以让学生听听王菲演唱的现代版的《明月几时有》;通过“听”的形式,在悠扬旋律的伴奏下,诱导学生不再拒绝古典诗词,沉浸于诗词,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

二、比较鉴赏: 在鉴别中,借助流行歌曲有效做到了学生与诗人和作品的感性沟通,加强了诗词的理性体悟。1,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并且展示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插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慎《临江仙》)歌曲和歌词,借助音乐体味和感受这首词和苏轼的词异曲同工,同为咏史怀古,也各有千秋。

2,学习苏轼的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并且展示了台湾的周传雄演唱的《寂寞沙洲冷》比较不同意境,苏轼的词所要传达的是经历乌台诗案之后、贬居黄州,抒发其个人幽愤寂苦之情;而周传雄化用词中一句的意境表达的却是咏叹爱情的缘分,人世德悲欢,在爱与愁之间的伤痛。

三、作业设置:

这种作业设置较以往作业的设置学生愿意做、主动做、想着做。学习完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后,播放并展示了《还珠格格》中的主题曲《当》的歌曲和歌词,告诉同学们化用古乐府诗《上邪》,和我们刚学过的作品都表现了爱情永恒这一主题,模仿《当》的歌词,把《无题》扩写称一篇抒情散文

总之,在这些教学情境的设计和尝试中,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而时常在教学中,在动听的音乐声和学生意犹未尽的讨论中,伴随着阵阵掌声,铃声响起。

[案例思考]

这些案例说明,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与能力,以往那些充斥我们耳膜的被我们忽视的流行歌曲,才会被拿来当作语文教学的素材,从而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同时,我认为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作为教师不仅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更要保护他们的智慧火花。这样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认真备课,把握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固然很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把诗词教“活”、让学生学“活”,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如果教师死守教材,那么最好的教材也会成为束缚教学的桎梏。活生生的学生也会变成课本的奴隶。课堂灵活地放开一些,反而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是大语文活动,应突出语文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功能,所以我觉得语文教学应实现四个“走向”:一是走向生活,语文教学如果远离了学生鲜活的生活世界,就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二是走向实践,语文惟有运用于学生的实践中,融合到学生的血液里,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永恒的精神财富;三是走向综合。课堂所获得的各项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只有在综合实践中整合起来,并加以积淀,才能成为一种综合素养。四是走向智慧,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得聪明一点、灵气一点。以上是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的点滴感受,或许在正确理解并践行新课标之后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不可否认,这也正是解决问题的源泉所在,源活则水清,只有深刻地吃透新课标精神,才能解决好语文教学中教师教无成就、学生学无兴趣的问题。

第二篇: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案例: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郑州二十九中学 张洪仪

[案例背景]

一:笔者正任教高二一文一理两个班的语文课,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像的相差甚远。早些年的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书或笔记本的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笔者心中塞满了无助与无奈。有时,笔者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是应付检查。

二:我们学校规定禁止学生把手机、Mp3、Mp4等各种通讯和娱乐工具带入校园,可是我班文艺委员许燕上自习时听Mp3,我非常生气,班干竟然带头违纪,拿到办公室一听,里面有毛宁的《涛声依旧》、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芳草无情》、周杰伦的《东风破》《青花瓷》等等,她噘着嘴说是为了学习古典诗词,我想她确实不是狡辩,这些流行歌曲的确都与古典诗词有关,心中怒气消解了许多,批评其违纪的同时更多的赞扬„„

我陷入了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那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能否迎合学生达到一种默契,或许古典与流行之间就有一种默契。

[案例原因探寻]

经调查了解,这种现象并非笔者所教的学生如此,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于是,笔者想:现在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兴起了读背古诗之风,为何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古典文学底蕴反而变得如此贫乏?到底是谁伤害了我们的学生?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兴趣的减退?如何才能重新唤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呢?

由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开始了深一层地思考。

(一)造成现状的客观原因

1、在流行文化和快餐文化的冲击下,学生的阅读空间狭小,阅读品位降低。

现在的高中生课业负担都非常重,再加上网络、电视、广播和流行音乐的冲击,学生课外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可谓少之又少。在这么有限的时间里,我们的学生都在看些什么书呢?我们经常看到有老师从学生那里没收到动漫、武侠或者言情一类的书。我的学生是理科班,整天忙于数理化,他们没有太大的兴趣也没有大块的时间来读长篇名著,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阅读局限在这类书中。这些书在学生眼中可谓图文并茂,情节引人入胜,通俗易懂,携带方便,便于隐藏,而且一个中午就能读上一本,所以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市场。

经常性的阅读这些书,使得学生的语言水平深受其害,如我们经常可以听见学生张口就来周星弛的口头禅:“哇靠”“哇塞”,更有甚者能把他的经典台词“曾经有一段爱情放在我面前„„”倒背如流。千篇一律的说话方式阻碍了他们思维的发展,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品位难以提高,拿到高雅的古诗词就没精打采,无兴趣去读。

2、课本中所选的某些诗篇确实与学生有一定距离,不能吸引学生。

如《离骚》,就有不少学生反映这首诗古奥难懂,提不起兴趣。《离骚》虽然是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源头,距离学生的时代比较久远。虽然前面学生已经接触了《诗经》,但对于楚辞,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仍然是陌生的。从字面上看,障碍特别多,学生也就没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3、呆板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枪杀了学生的学习古诗词的激情。

不少教师平时教上古典诗词,篇篇逐字逐句串讲,老师讲的多,学生自己体验的时间反而少;或者似乎把一堂古典诗词鉴赏课上成了一般的文言文教读课。而事实上古典诗歌不同于文言文,把教文言文常用的方法放到欣赏古典诗歌的课堂上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败,也难怪学生不喜欢。古典诗词鉴赏课要充分考虑文体的特点,既要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又要有利于学生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

(二)造成现状的主观原因

现在有一部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的认识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1、“长一点的诗歌,学起来费时费力,又难懂,学了就忘”

这是一种畏难心理。学生生性好动,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他们注意力保持集中的时间比较短,记忆深度不够。许多同学看到课后“背诵”两个大字就顿生反感,让他们自觉静心背背古典诗歌是不容易。而实际上要想在嘻嘻哈哈的笑闹中轻松学好语文同样也是不太现实的,要想在学习中取得成效,本身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学古典诗词落伍了,不够现代”

古典诗词不是外语,而是我们民族古代的语言形式。学习古典诗词就是回望我们民族文化的血脉源头,没有它,我们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不好好学习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我们就愧对于祖先,愧对于血管里流动的中华民族的热血。但学生主观上没有认识到这些,他们受流行文化的影响喜欢流行歌曲,却不知有许多歌词都是由古典诗词改编而来的。所以他们会觉得学古典诗词是“落伍”,跟不上时代。

3、“为了考试,我愿意在语文课堂上读读古典诗词,在课外我从来不读这些诗词”

这些学生很实际也很纯粹,他们学习古典诗词就是为了考试时的得分。抱着这种应试心理,学生就变得功利、浮躁,不肯静下心来多读多背,至多背几句“名句”“考点句”。

但是古典诗词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学习古典诗词,从语言的范例中学习语言,能丰富语文素养,培养语文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中明确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古典诗词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的地位,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大。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五册一共安排了三个单元学习中国古代诗词,作为选修教材苏教版《唐宋诗词选读》专题的诗词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增进文学素养,丰富文化底蕴,充实语文知识,增强语文能力,从而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

在《课程标准》)诵读篇目中所占的数量多。《课程标准》附录“关于诵读篇目的建议”中要求会背诵一定数量的古典诗词:《诗经》,如《氓》等;楚辞,如《离骚》等;唐宋词,如李煜《虞美人》、苏轼《念奴娇》、辛弃疾《永遇乐》等。同时,高考作为一种选拔和导向,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对古诗词的重视。诗歌鉴赏题加上名句默写,在整张试卷分值约占8—15分。[案例素材整理]

“温柔敦厚,诗教也。”《课程标准》中指出:“加强诵读涵永,在诵读涵永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唐诗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教学古典诗词不应该是机械的、生硬的,而是要让学生知道到底学什么,怎么学,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养成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只有深入到学生中去分析外在的和内在的原因,找到症结所在,才能找到解决的方法,对症下药。

我想让学生产生并保持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进而养成基本的欣赏能力,在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中,就要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者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既然同学们如此喜欢流行歌曲,我细致地做了搜集和整理,通过考察发现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是当代歌坛上一道特殊景观,也为我们古诗词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进入流行歌坛的古典诗词存在古今情感的共通性,并且融合了古典与现代元素的表现形式。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融合体现在音乐和文字(歌词)两个方面。

我先说音乐的融合。在这类作品中,作曲者并不拘泥于古曲,而更多的是根据今人的审美趣味进行再创作,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寻找结合点。就是说,既有意识地吸收中国古典音乐,同时又引入现代音乐元素,在曲式、配器、演唱等诸多方面都能给人一种现代感,但又有别于一般的流行歌曲。一些传唱较广的古典诗词歌曲,如《别亦难》(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枉凝眉》、《葬花吟》(电视剧《红楼梦》插曲,曹雪芹原词)、《滚滚东逝水》(电视剧〈三国演义〉插曲,杨慎《临江仙》词)等,也都具有上述特点。应该说,在这种音乐的融合中,作曲家的才情尤其具有特殊的意义,作曲家才情的高下往往可以决定歌曲的成败。实际上,为古典诗词谱曲较之为一般的歌词谱曲具有更大的难度,对作曲家的文学修养、音乐修养、审美水准有着更高的要求。《别亦难》的作曲陈刚是著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作者,而《枉凝眉》、《葬花吟》的作曲王立平、《滚滚东逝水》的作曲谷建芬,都是当代乐坛上的重量级人物,这种融合是古诗词很容易进入到流行歌坛。

在这方面,专辑《淡淡幽情》可以说最具有代表性。《淡淡幽情》是著名歌手邓丽君演唱的古典诗词歌曲专辑,刘家昌、梁鸿志、黄霑、古月等人作曲,宝丽金唱片公司出版。共收入十二首歌曲:

1、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独上西楼);

2、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

3、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几多愁);

4、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芳草无情);

5、秦观的《桃源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清夜悠悠);

6、聂胜瓊的《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有谁知我此时情);

7、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胭脂泪);

8、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万叶千声);

9、朱淑贞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人约黄昏后);

10、柳永的《雨霖霖·寒蝉凄切》(相看泪眼);

11、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欲说还休);

12、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思君)。从曲目中可以看出,《淡淡幽情》所收12首全部为词,其中五代词3首,宋词9首。而以豪放词著称的苏轼被选入的也不是他豪放词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而是《水调歌头·中秋》。

再者除了音乐的融合之外,文字,也就是歌词的融合恐怕更值得我们关注。由于古今语言、音乐的差异,情感表现方式的差异,很多歌词作者往往不拘泥于古典诗词的原来的字句,而将其作为一种据以再创作的素材,或者整句地沿袭,或释其大意,或用其意象,或取其情境,使之与新创作的歌词有机地融合起来,从而成为当代流行歌坛上的一道特殊的景观。这就是我所说的“文字的融合”。例如黄安演唱的《新鸳鸯蝴蝶梦》:

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明朝清风四飘流„„

——《新鸳鸯蝴蝶梦》

显而易见,这是以李白的《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为蓝本的。我们对照李白的原诗: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不难看出,黄安词基本上是李白诗句的沿袭和化用,但二者所表现的主题有了一些变化。李白抒发的是古代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抑郁苦闷,而黄安表现的则是现代人不求天长地久,只求今天拥有的爱情观。人们对爱情失去了信心,他们不是把爱情奉为一种信仰和归宿,而是把爱情当作一个驿站,一种缘分,人世悲欢,缘来缘去,好聚好散。新词迎合了现代人的爱情心态,所以尽管在内涵上较原诗单薄了许多,可仍能得到不少现代听众的喜爱。

李修安作词陈富荣作曲梅艳芳演唱的《床前明月光》也是一个例子。这歌词是这样的: 是你吧,高高挂在苍穹千年啦,看尽了人世离与散,多少功名似尘埃。

是我傻,总是在寂寞夜里望,你时圆时缺时迷惘,彷佛告诉我生命本无常。来吟一首老诗,喝一杯老酒,明月啊,别笑我痴,别笑我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床前明月光》

虽然用李白诗题,而且把李白的原诗嵌入歌词,但它所传达的却不是李白诗的原意。思乡之情在歌词中只是一种若有若无的陪衬,歌词侧重表现的,是现代人的一种生存状态,一种孤寂感和空虚感。不过,月的意象所负载的内涵与古诗所写的倒不乏相通。我们从字里行间隐约可以感受到李白《月下独酌》、苏轼《水调歌头》的意境。

比如流传颇广陈小奇创作毛宁演唱的《涛声依旧》,化用了唐人张继的名作《枫桥夜泊》,我们看它的歌词:

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却发现又回到你面前。

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涛声依旧》

可以看出在这些歌词中,作者把古典诗词的意境和现代人的情感成功地进行了对接,仍有《枫桥夜泊》的画面,但更多的是现代人的离情别恨。昔日旧情的怅惘,意外重逢的感慨,相忆与期待,思念与无奈,在反复的倾诉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又悱恻缠绵。语言是地道的歌词的语言,句式是地道的歌词的句式,虽然某些表述如“渔火温暖双眼”,“钟声敲打无眠”引入了通感手法而与诗颇为接近,但整体而言则是歌而非诗。

琼瑶作词的《在水一方》几乎是《诗经·蒹葭》的白话解释,而《当》的歌词则是化用古乐府诗《上邪》。台湾著名女作家琼瑶不以词作者见称,但是根据她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插曲却有非常浓郁的古典诗词意味。比如《在水一方》,这是琼瑶的词、林家庆作曲。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足迹,却见仿佛依稀,她在水中伫立。

——《在水一方》这差不多就是对《诗经·蒹葭》的白话翻译。而《还珠格格》中的主题曲《当》,则是化用古乐府诗《上邪》,这我们前面提到过。《当》的歌词是这样的,当山峰没有棱角的时候,当河水不再流,当时间停住日月不分,当天地万物化为虚有,我还是不能和你分手。不能和你分手,你的温柔是我今生最大的守候。

当太阳不再上升的时候,当地球不再转动,当春夏秋冬不再变换,当花草树木全部凋残,我还是不能和你分散。不能和你分散,你的笑容是我今生最大的眷恋。

——《当》

琼瑶对中国古典诗词十分熟悉,这类歌词既源自某一首古诗,同时又融入了作者自己的解读和人生感受,并与电视剧中人物性格刻画、气氛渲染有机结合,营造出一种清新明丽、婉转深情的意境。

基于以上有关古典元素的流行歌曲素材整理,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做了若干探索和尝试。

[案例描述]

具体古诗词的教学操作中我选择以下几个方面实践:

一、导入新课:

借助流行歌曲来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感受作品的魅力。

教读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听听徐小凤演唱的《别亦难》,教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教师可以播放邓丽君演唱的《几多愁》《胭脂泪》;教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师可以让学生听听王菲演唱的现代版的《明月几时有》;通过“听”的形式,在悠扬旋律的伴奏下,诱导学生不再拒绝古典诗词,沉浸于诗词,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

二、比较鉴赏:

在鉴别中,借助流行歌曲有效做到了学生与诗人和作品的感性沟通,加强了诗词的理性体悟。

1,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并且展示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插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慎《临江仙》)歌曲和歌词,借助音乐体味和感受这首词和苏轼的词异曲同工,同为咏史怀古,也各有千秋。

2,学习苏轼的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并且展示了台湾的周传雄演唱的《寂寞沙洲冷》比较不同意境,苏轼的词所要传达的是经历乌台诗案之后、贬居黄州,抒发其个人幽愤寂苦之情;而周传雄化用词中一句的意境表达的却是咏叹爱情的缘分,人世德悲欢,在爱与愁之间的伤痛。

三、作业设置:

这种作业设置较以往作业的设置学生愿意做、主动做、想着做。

学习完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后,播放并展示了《还珠格格》中的主题曲《当》的歌曲和歌词,告诉同学们化用古乐府诗《上邪》,和我们刚学过的作品都表现了爱情永恒这一主题,模仿《当》的歌词,把《无题》扩写称一篇抒情散文

总之,在这些教学情境的设计和尝试中,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而时常在教学中,在动听的音乐声和学生意犹未尽的讨论中,伴随着阵阵掌声,铃声响起。

[案例思考] 这些案例说明,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与能力,以往那些充斥我们耳膜的被我们忽视的流行歌曲,才会被拿来当作语文教学的素材,从而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同时,我认为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作为教师不仅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更要保护他们的智慧火花。这样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认真备课,把握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固然很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把诗词教“活”、让学生学“活”,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如果教师死守教材,那么最好的教材也会成为束缚教学的桎梏。活生生的学生也会变成课本的奴隶。课堂灵活地放开一些,反而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是大语文活动,应突出语文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功能,所以我觉得语文教学应实现四个“走向”:一是走向生活,语文教学如果远离了学生鲜活的生活世界,就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二是走向实践,语文惟有运用于学生的实践中,融合到学生的血液里,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永恒的精神财富;三是走向综合。课堂所获得的各项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只有在综合实践中整合起来,并加以积淀,才能成为一种综合素养。四是走向智慧,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得聪明一点、灵气一点。

以上是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的点滴感受,或许在正确理解并践行新课标之后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不可否认,这也正是解决问题的源泉所在,源活则水清,只有深刻地吃透新课标精神,才能解决好语文教学中教师教无成就、学生学无兴趣的问题。

第三篇: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案例

阳高职业技术学校 任玉全

[案例背景]

一:进入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难度越来越大。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高中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像的相差甚远。早些年的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书或笔记本的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笔者心中塞满了无助与无奈。有时,笔者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是应付检查。

这些情况,我陷入了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那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能否迎合学生达到一种默契,或许古典与流行之间就有一种默契。[案例原因探寻]

经调查了解,这种现象并非笔者所教的学生如此,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于是,笔者想:现在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兴起了读背古诗之风,为何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古典文学底蕴反而变得如此贫乏?到底是谁伤害了我们的学生?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兴趣的减退?如何才能重新唤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呢?

由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开始了深一层地思考。

造成现状的客观原因 :

1课本中所选的某些诗篇确实与学生有一定距离,不能吸引学生。

如《诗经》,就有不少学生反映这首诗古奥难懂,提不起兴趣。《诗经》虽然是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源头,距离学生的时代比较久远。虽然前面学生已经接触了《诗经》,但对于楚辞,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仍然是陌生的。从字面上看,障碍特别多,学生也就没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2、呆板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枪杀了学生的学习古诗词的激情。

不少教师平时教上古典诗词,篇篇逐字逐句串讲,老师讲的多,学生自己体验的时间反而少;或者似乎把一堂古典诗词鉴赏课上成了一般的文言文教读课。而事实上古典诗歌不同于文言文,把教文言文常用的方法放到欣赏古典诗歌的课堂上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败,也难怪学生不喜欢。古典诗词鉴赏课要充分考虑文体的特点,既要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又要有利于学生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

(二)造成现状的主观原因

现在有一部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的认识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1、“长一点的诗歌,学起来费时费力,又难懂,学了就忘”

这是一种畏难心理。学生生性好动,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他们注意力保持集中的时间比较短,记忆深度不够。许多同学看到课后“背诵”两个大字就顿生反感,让他们自觉静心背背古典诗歌是不容易。而实际上要想在嘻嘻哈哈的笑闹中轻松学好语文同样也是不太现实的,要想在学习中取得成效,本身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为了考试,我愿意在语文课堂上读读古典诗词,在课外我从来不读这些诗词”

这些学生很实际也很纯粹,他们学习古典诗词就是为了考试时的得分。抱着这种应试心理,学生就变得功利、浮躁,不肯静下心来多读多背,至多背几句“名句”“考点句”。

案例描述

具体古诗词的教学操作中我选择以下几个方面实践:

一、导入新课:

借助流行歌曲来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感受作品的魅力。

教读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听听徐小凤演唱的《别亦难》,教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师可以让学生听听王菲演唱的现代版的《明月几时有》;通过“听”的形式,在悠扬旋律的伴奏下,诱导学生不再拒绝古典诗词,沉浸于诗词,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

二、比较鉴赏: 在鉴别中,借助流行歌曲有效做到了学生与诗人和作品的感性沟通,加强了诗词的理性体悟。

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并且展示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插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慎《临江仙》)歌曲和歌词,借助音乐体味和感受这首词和苏轼的词异曲同工,同为咏史怀古,也各有千秋。

三、作业设置:

这种作业设置较以往作业的设置学生愿意做、主动做、想着做。

学习完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后,播放并展示了《还珠格格》中的主题曲《当》的歌曲和歌词,告诉同学们化用古乐府诗《上邪》,和我们刚学过的作品都表现了爱情永恒这一主题,模仿《当》的歌词,把《无题》扩写称一篇抒情散文

总之,在这些教学情境的设计和尝试中,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而时常在教学中,在动听的音乐声和学生意犹未尽的讨论中,伴随着阵阵掌声,铃声响起。

案例思考

这些案例说明,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与能力,以往那些充斥我们耳膜的被我们忽视的流行歌曲,才会被拿来当作语文教学的素材,从而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同时,我认为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作为教师不仅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更要保护他们的智慧火花。这样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认真备课,把握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固然很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把诗词教“活”、让学生学“活”,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如果教师死守教材,那么最好的教材也会成为束缚教学的桎梏。活生生的学生也会变成课本的奴隶。课堂灵活地放开一些,反而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是大语文活动,应突出语文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功能,所以我觉得语文教学应实现四个“走向”:一是走向生活,语文教学如果远离了学生鲜活的生活世界,就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二是走向实践,语文惟有运用于学生的实践中,融合到学生的血液里,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永恒的精神财富;三是走向综合。课堂所获得的各项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只有在综合实践中整合起来,并加以积淀,才能成为一种综合素养。四是走向智慧,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得聪明一点、灵气一点。

以上是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的点滴感受,或许在正确理解并践行新课标之后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不可否认,这也正是解决问题的源泉所在,源活则水清,只有深刻地吃透新课标精神,才能解决好语文教学中教师教无成就、学生学无兴趣的问题。

第四篇: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课教学案例分析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课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进入高三复习阶段,语文教学的难度越来越大。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像的相差甚远。早些年的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书或笔记本的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面对复杂多变的诗词鉴赏题大部分学生都能见仁见智,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老师的心中塞满了无助与无奈。有时,老师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是应付检查。面对灵活多变的诗词鉴赏题,大部分同学只能是生搬硬套一些常见的表达技巧,望文生义的感知诗词的内容.情感,很少有同学能进入诗歌的意境,全面而又准确赏析技巧'情感。大部分老师只能是不厌其烦的讲解,大部分学生只能是题海战。面对这些情况,我陷入了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 【案例原因探寻】

经调查了解,这种现象并非笔者所教的学生如此,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于是,笔者想:现在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兴起了读背古诗之风,为何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古典文学底蕴反而变得如此贫乏?到底是谁伤害了我们的学生?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兴趣的减退?如何才能重新唤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呢?由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开始了深一层地思考。

(一)造成现状的客观原因:

呆板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枪杀了学生的学习古诗词的激情。不少教师平时教上古典诗词,篇篇逐字逐句串讲,老师讲的多,学生自己体验的时间反而少;或者似乎把一堂古典诗词鉴赏课上成了一般的文言文教读课。而事实上古典诗歌不同于文言文,把教文言文常用的方法放到欣赏古典诗歌的课堂上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败,也难怪学生不喜欢。古典诗词鉴赏课要充分考虑文体的特点,既要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又要有利于学生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

(二)造成现状的主观原因

现在有一部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的认识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1“长一点的诗歌,学起来费时费力,又难懂,学了就忘”这是一种畏难心理。学生生性好动,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他们注意力保持集中的时间比较短,记忆深度不够。许多同学看到课后“背诵”两个大字就顿生反感,让他们自觉静心背背古典诗歌是不容易。而实际上要想在嘻嘻哈哈的笑闹中轻松学好语文同样也是不太现实的,要想在学习中取得成效,本身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为了考试,我愿意在语文课堂上读读古典诗词,在课外我从来不读这些诗词”这些学生很实际也很纯粹,他们学习古典诗词就是为了考试时的得分。抱着这种应试心 理,学生就变得功利、浮躁,不肯静下心来多读多背,至多背几句“名句”“考点句”。

[案例描述]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究竟应选择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本人围绕这方面的问题作了一些探索。现结合案例来谈一谈。

【具体案例】

课题:古诗词鉴赏复习课

年级:高三

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方法、步骤和答题模式

教学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先请同学回忆古诗词鉴赏的方法、步骤和注意点,教师板书。然后下发两首古诗,把班级同学分成两大组四小组,要求两个大组各自研究一首诗,先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弄懂诗歌,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考纲要求各小组设置2—3道题目,并附有答案及详细的评分标准。接着研究同一首诗歌的两个小组进行竞答,甲小组提出问题,乙小组回答,甲小组评判并打分;乙小组提出问题,甲小组回答,乙小组评判并打分。这样进行两三个回合,评出最佳设题小组、最佳答题小组、最佳答题能手、最差答题小组。对最佳的进行奖励,奖励可以是一句名言,一幅画,一个本子等;最差的要惩罚,惩罚可以是诵读一首诗,或在鸡蛋壳上画一个笑脸,或在树叶上抄一首诗等。最后教师总结,对两首诗作一简短的分析,对古诗词鉴赏的要领进行重申,对这堂课同学们的表现作一点评。

二、分析

这堂课有下列几个特点:

1.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常常以教师讲解为中心,运行的是一种师对生的单向传输,即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给,学生收。教多少,学多少,不教则不学。即使以学生为主体,也是以教

师为主导下的主体。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平等、没有民主,只有权威和专制,只有传授和被动接受。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被消磨,甚至被杀。而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强调的是师与生的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强调的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像这一课,教师完全处于次要地位,整个课堂由学生自主组织,自主参与,自主评判,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很高。积极性、主动性高了,学习的效率就会提高,获取知识的技能就能得到加强,也就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所以,教师一定要舍得放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就是学生根据相关知识和资料自主学习,自主研究;“合作”就是通过与其他同学、老师交流,从而解决自主学习、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探究”就是对学习内容作深层次的挖掘与探讨。这一课很好地贯彻了这一理念这一点也是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和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明显不同的地方。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都是教师一讲到底,即使采用讨论式,也是教师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维往自己的所谓标准答案上去引导,从而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新课程理论的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的精神,这对学生的将来和国家的未来都是有深远影响的。

3.把竞争的模式引进课堂,激活了课堂

《心理学新论》一书告诉我们:“所谓竞争是个体或群体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促进某种有利于自己的结果实现的行为或意向。”竞争作为一种外部刺激,对个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效应:激发动机,发挥潜力;增强自我意识;肌肉产生紧张感,精力更加充沛。当我们把竞争机制引进课堂教学之时,学生为了弄清楚问题必然要充分地挖掘自己所蕴藏着的潜能,丢弃陈旧、落后又俗套的解答,追求新型独到的见解,由此,就得打破自己已有的思维定势,想前人所未想,发前人所未发的极富创造性的解答。这样既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有利于培养具有健康心理素质的跨时代人才。像这一堂课,两个小组的竞答,最后的奖罚都能使学生处于一种紧张、兴奋的状态之中,积极性、主动性都很高,可想而知,学生对这一堂课的内容一定记得非常牢固。而相比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由于采用“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语文课就像一汪死水,波澜不惊,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停滞状态,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场景: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满头是汗、青筋直暴,而学生在底下思接千里、神游天堂。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离开教师就不会学习,又何谈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呢?所以,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要千方百计把课堂搞活,这既是学生现在和将来发展的需要,也是新课程改革和国家未来发展的需要。

第五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内容摘要】在新课改下,我们教材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为了适应新课程需要,我们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把传统的灌输式学习转变为让学生自主学习。特别是2010年,初一教材换为华东师大版,给我们这些年轻老师带来了挑战。面对全新的教材,树立崭新教学理念势在必行。本人结合几年教学实际,加之在国培计划中的学习心得,浅摘于下。

【 summary 】 in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we teaching material has also had the major changes,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new course, we need to change the idea, the teachers must have the traditional force-feeding learning into let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Especially in 2010, first teaching material change to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ive us these young version teacher brings its own challenges.Facing the new teaching material, set up the new teaching concept is imperative.I combined with years of teaching practice, and in the kingdom of the plan and the culture learning experiences, shallow pick below.【关键词】历史教学设计 案例分析 发散思维 教学反思 课堂实录

【 key words 】 history teaching design case analysis divergent thinking classroom teaching reflection record

一、中学历史教学设计的分类与案例解读

(一)何谓“历史教学设计” 所谓历史教学设计,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历史教师依据历史课程内容主题、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学习特点及相关的客观环境条件,运用教育学的原理,在提供精选的优质历史学习资源基础上,设计一个完整的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

(二)案例解读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写出张謇、周学熙、荣宗敬、荣德生等著名企业家的生平。指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四个阶段。

(2)归纳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各阶段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3)探究影响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原因;探究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2.过程与方法

通过感受个案,“情景再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参与讨论,进行问题探究和合作学习。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相关史实的学习,体味荣氏兄弟创业之艰辛以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之艰难,认识帝国主义的侵略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形成不畏艰难、诚实守信的良好作风。〖情境呈现〗 情境一: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吃了败仗,经济发展也受到严重影响。这时的上海,已经是中国商业经济的中心。进出口贸易的繁忙,以及民族工业的崛起,使得金融流通量与日俱增。1896年,荣氏兄弟开设广生钱庄,鉴于大量免税外国面粉进口,销路甚广,且投资小、见效快,遂决定筹办面粉厂。在办厂审批时因为没有送礼遭到当地士绅的反对。两江总督刘坤一,是倡导办实业的官,一连下了七道批示要求地方官支持实业。在第八次批示中,干脆强硬地宣布:知县办事无方,革职留用。1900年10月,荣氏兄弟以6000元钱庄盈利作资本,与人合伙创办了第一个面粉厂——保兴面粉厂,产品极受欢迎。1903年独资经营,1905年又开设振新纱厂,随后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申新纺织厂、福新面粉厂、茂新面粉厂。

思考:荣氏兄弟在1896年创办企业有哪些有利因素? 〖情境呈现〗 情境二:

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着实让荣氏兄弟欢欣鼓舞了一阵子,政府也大力倡导实业。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了,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还纷纷向中国大量订购面粉,中国市场进口棉纱锐减,荣氏看准了面粉、棉纱工业大力发展的苗头,不失时机的大力扩充,同时抓质量、创名牌,强化企业管理,不遗余力。他们还独出心裁使用促销手段。

在部分袋装面粉中,塞入一个铜板。一袋面粉还没吃完,有的顾客发现突然冒出一个光灿灿的铜板!这真是一个好彩头,迷信的人们喜出望外。机制面粉价廉物美,不仅毫无霉素,而且还能中彩头,荣德生的销售创意,很快使它在无锡面粉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1915年政府签订“二十一条”后国内兴起的“抵制日货,爱用国货”运动更是推动了荣氏企业产品迅速占领市场。1914年—1922年八年间,面粉系统发展为12个厂,日产面粉8.6万余包,占当时全国面粉总产量的29%,申新纺织系统陆续增加了五个纱厂。荣氏企业已稳操“面粉大王”、“棉纱大王”桂冠。

可是,好景不长。1922年西方列强在医治好战争创伤后,带着他们的商品和资本卷土重来。申新各厂自1923至1924年两年中就亏损百余万元,福新厂的产销也在下降,从盈余转为亏损。

思考:20世纪初的20年间可谓是荣氏企业成长的“春天”,你认为20世纪初的20年里促进企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20年代后,发展势头迅猛的荣氏企业怎么会走下坡路呢? 〖情境呈现〗 情景三:

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一系列鼓励发展经济的措施,荣氏面粉和纺织再一次大放异彩。1932年,荣氏兄弟控制下的面粉、纺织系统在全国民族资本的面粉厂、纺织厂中的比重,分别占30.7%和29.4%,“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两项光彩夺目的桂冠,又重新落在兄弟两的头上。

就在荣氏企业王国全力扩张时,1937年,日本法西斯大举进犯中国,各地荣氏工厂横遭洗劫。八年抗战中,约有1/3的纱锭、一半以上的布机及1/5的粉磨被损毁,幸存下来的机器和设备,也大都被“军管”劫夺。

思考: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荣氏企业发展状况如何?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情境呈现〗 情境四:

抗战后,奄奄一息的荣氏集团劫后余生,试图东山再起。但继之而来的是同根相煎,中国卷入全国内战之中,再加上美国产品的大量涌入,以及通货膨胀,荣氏企业终难恢复战前辉煌。1946年,荣德生遭到绑架。荣家为了救他,竟被上海国民党当局敲诈了60多万美元。荣德生对国民党政府的幻想完全破灭了。

思考:抗战胜利后荣氏企业发展状况如何?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

〖活动探究〗

1.阅读完上述材料后,请绘制荣氏家族企业(1896—1949)的兴衰发展史坐标曲线图。

2.你认为影响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你认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怎样?

(三)教学实录分析 第一,教学内容应聚焦“民族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选取有说服力的个案史实来阐明这一主题。“民族资本主义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只能成为这一主题的辅助资源。

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应该尽可能地落实历史三维目标。第三,在材料选择与运用中应该做到“论从史出”。第四,教学内容的处理应该遵循科学性原则。

二、对新课程理念下历史教学设计案例解读和建议

案例1: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中苏友好协会举办一次酒会,邀请国共双方代表及各报社记者参加。席间,一位国民党方面的记者说:“我出个谜语给大家猜。谜面是‘日本投降的原因’,谜底是‘我国古代一人名’。” 结果出现了几个谜底:“屈原”、“苏武”、“蒋干”、“毛遂”、“共工”。

请结合史实,谈谈你对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原因的看法 屈原 —— 指日本屈服于美国投下的两颗原子弹。蒋干——蒋介石政府正面战场组织抗战的结果

苏武——苏联红军出兵东北,一举击溃日本关东军。毛遂——毛泽东领导的抗日武装坚持敌后抗战的结果

分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案例2:《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课文内容的结构设计

本课主要是介绍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时间跨度大,涉及人物较多,内容比较复杂,我们尝试用“六要素”分析法解析课文内容:

时间:东汉末年

地点: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人物:袁绍、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

背景:东汉政权没落,天下分裂,军阀割据混战,争夺国家的统治权。

经过:200年,曹操通过官渡之战统一了黄河流域;208年,孙刘联军通过赤壁之战打败曹操,使曹操没有方量南下消灭蜀;吴政权。

结果:曹丕、刘备、孙权先后称王称帝,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分析:提高学生思考能力

案例3:小贤老师的《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策略设计 A.创设学生自主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教学情景。

本课分别设计三幅代表汉与匈奴关系三个时期的地图,让学生根据史实填写地图。学生在讨论探究的过程中,分析、归纳和总结出西汉时期民族关系“和一战一和”的整体线索,并由学生自主展示。地图的题目是:①分别在空格内填写三个时期匈奴对西汉的政策;面对匈奴的政策,西汉所采取的相应措施。②填写西汉政策取得的效果。分析:提高学生情境体验式学习

案例4:《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学策略的设计

在讲到第二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时,我没有照本宣科地跟学生介绍氏族部落生活、生产情况,而是设计出三道题目让学生自读课文,查找相关资料,发挥想象力,分组讨论完成:

一、设计出半坡聚落的村落分布图及画出河姆渡聚落房子建筑图;

二、假如你是半坡人或河姆渡人,简介一下你一天的生活、生产情况;

三、细心观察你的家庭;你的生活周围,考究一下我们的生活习俗、习惯有哪些是留有氏族部落的烙印的 分析: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案例5:辩论课“曹操是英雄还是奸雄”教学设计(1)基本教学设想:曹操是三国历史中为世人所熟识但却富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我们希望通过创设历史情景,通过话题为“曹操是英雄还是奸雄”的辩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批判学习的学习习惯,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具体方法,并逐步形成对三国历史人物客观、理性、全面的认识。(2)组织过程 ①辩论正反方分组。把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分别代表正反方。正方:曹操是英雄;反方;曹操是奸雄。选出小组长,由小组长制定工作计划,分配任务,组织具体工作。

②教师将有关三国历史、人物的资料制作成网页课件,并搜寻有关三国历史的网站,向学生介绍;指导他们搜寻、整理素材。③组织学生观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草船借箭》等三国历史影视片;组织学生对比阅读《三国志》、《三国演义》,指导学生去伪存真,区分真实历史和小说。

④指导学生撰写辩论稿,并围绕某些焦点作辩驳准备。⑤组织辩论赛。

分析:提高学生思辩能力 3.常见问题

(1)中国通史的教学容易变成单一的朝代史、政治史、军事史教学,忽视了对经济、社会生活等过去被定位为非重点内容的关注。

(2)纠缠于中国古代某些艰涩难懂的历史概念,重概念而轻史实。(3)片面强调创建历史情景拉近现代与古代的距离,片面强调用活动激活课堂,导致课堂“稚化”,失去了中国通史学习应有的深度

(4)未能掌握中国通史研究最新动态,未能更新过时、落后的史学观念。案例6:《从刻划符号到象形文字》的导入设计

据说,美军1910年的一次部队的命令传递是这样的: 营长对值班军官:明晚大约8点钟左右,哈雷彗星将可能在这个地区看到,这种彗星每隔76年才能看见一次。命令所有士兵着野战服在操场上集合,我将向他们解释这一罕见的现象。如果下雨的话,就在礼堂集合,我将为他们放一部有关彗星的影片。

值班军官对连长:根据营长的命令,明晚8点哈雷彗星将在操场上空出现。如果下雨的话,就让士兵穿着野战服列队前往礼堂,这一罕见的现象将在那里出现。

连长对排长:根据营长的命令,明晚8点,非凡的哈雷彗星将身穿野战服在礼堂中出现。如果操场上下雨,营长将下达另一个命令,这种命令每隔76年才会出现一次。

排长对班长:明晚8点,营长将带着哈雷彗星在礼堂中出现,这是每隔76年才有的事。如果下雨的话,营长将命令彗星穿上野战服到操场上去。

班长对士兵:在明晚8点下雨的时候,著名的76岁的哈雷将军将在营长的陪同下身着野战服,开着他那彗星牌汽车,经过操场前往礼堂。

[教师设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采取何种方式可避免这种错误的出现? [学生讨论]学生畅谈自己的想法,由此引出文字的话题。分析:提高学生反思能力

三、教学教研活动实录 教研活动一:

课题:美国的诞生 课型:公开课

课时:1课时

参加人员:历史教研组全体人员 评课记录: 发言人1:

《美国的诞生》这节课,是新教材中比较有难度的一节课,朱小丽老师迎难而上尝试,创新,能充分依据新课程的理念,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出发点,通过问题引出----动手实践----总结规律----解决问题四个环节的设计。学生活动,贯穿始终。

发言人2:

《美国的诞生》是一堂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启发式、合作式、与问题解决式、探究式相结合的创新课;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思维过程。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发言人3:

授课教师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多角度激发学生对的兴趣,通过动脑、动口、动手三者有机结合,培养了学生历史学习能力和敢于创新的品质,增强了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形成了主动学习的态度,改变了历史学习方式。比较圆满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具有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能力培养为重点的鲜明特点。教研活动二

主题:历史教学经验交流 地点:多媒体教室

参加人员:历史教研组全体人员 活动记录: 发言人1:

教学经验交流是较好的尝试,通过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总结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很好的完成了本次教研任务,总体实现研究目的。发言人2:

我认为“教会学生学习”不应只局限在学习方法的范畴。只讲技巧、方法的学习有用,也有限,所以并不能真正使学生学会学习。切不可有意无意地把“教会学生学习”变成了“教会学生考试”。发言人3:

教会学生学习,不能不从思想上、观念上着眼,使学生形成一种学习的需要和意识,以确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即便是“教方法”,也要明确掌握方法不能只靠“教”,而应该设法让学生多体验、多感悟。总结:

在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生成了新颖的教学资源提供了很好的一次尝试。我们应该多展开类似的活动,增进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在互相学习中,把教学研究展演得更透,从而完成“教书匠”到教师的在的转变。教研活动三:

课题:血腥的资本积累 课型:优质课

课时:1课时

参加人员:九年级全体教师 评课记录: 发言人1:

教师通过对欧洲国家早期的殖民掠夺和奴隶贸易以及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掠夺的基本史实的讲解,使学生真正理解课题“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性质;达成爱憎分明的价值取向;同时有利于使同学们形成辩正看问题的世界观。

发言人2: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给西方国家和亚非拉国家带来的不同后果,认识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血腥性。发言人3:

教学效果来看,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实现小组合作探究和个人自主学习,课堂气氛较为活跃,知识点得以落实,突破了难点,也突出了重点,学生也比较好地掌握了本课的相关知识点。总结:

通过罪恶的“三角贸易”和殖民掠夺的学习,使学生明白西方殖民者完成了血腥的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小结:以上相关教学活动还有许多不成熟之处,我认为对教学的思考还有许多我们应该注意的地方,谨以以上思考,望各位同仁多多指教。

下载游走于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边缘——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游走于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边缘——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