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一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一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知识点
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概念: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注意: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是商品,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
(2)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注意: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交换,是因为都耗费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3)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没有价值的东西也不是商品。任何人不能同时兼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销售者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
(二)货币的本质。
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货币的含义和本质:
(1)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的商品。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商品。)了解
3、货币的职能
(1)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
A、价值尺度职能
(1)含义: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职能。
(原因:货币之所以能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2)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所谓价格是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在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商品价格与价值成正比。
(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货币。
B、流通手段:
(1)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2)要注意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的区别。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商品流通强调的是商品如何交换。
(3)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2)货币在发展过程中又有了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4、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计算公式。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的价格总额(即待售商品的数量×价格水平)/ 货币流通速度(这表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例,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例。)
5、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1)纸币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产生的。
(2)纸币的含义:它必须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注意: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这里需要强调两点:一是由国家或特定地区发行的。二是国家强制使用的。纸币没有价值,之所以能代替货币行使流通手段,最主要原因就在于国家的强制力。)
6、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1)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任意发行任何数量的纸币。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为限度。(2)通货膨胀指的是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或社会经济秩序。(注意: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很多,不仅仅与纸币的发行量太多有关,也与其他因素有关,如成本上升、总需求太大等。)
(3)通货紧缩是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表现为物价全面、持续的下跌的经济现象。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一)信用工具:
1、结算的方式:(1)现金结算
(2)转账结算。
2、常用信用工具:(1)信用卡:
A、含义:具有消费、转帐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B、优点:信用卡可以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C、其中银行信用卡是指商业银行对信贷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2)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支票主要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
(二)外汇和汇率:
1、外汇: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判断汇率升高和跌落的标准:如果用100单位外汇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人民币汇率下降,人民币贬值;反之,亦然。
3、汇率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即:货币升值和贬值的利弊分析)
(1)本币升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少,影响有:A出口减少,进口增加;B外资投资成本增加;C导致国内生产下降、失业增加;D本国外汇储备贬值,但有利于偿还外债;E有利于本国企业走出去
(2)本币贬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多,影响有:A出口增加,进口减少;B外资投资成本降低;C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D本国消费相对便宜,外国游客增加。
4、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含义及意义: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对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1、从产生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本质看: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从职能看: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
从重要性看: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然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一定意义上是财富的象征;(2)对金钱要取之有道,要通过正当手段赚钱,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3)用之有益,要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4)用之有度。花钱要有所节制,要分轻重缓急。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及其它的影响(即价格由市场形成)
(一)供求影响价格
1.供求影响价格
(1)引起价格变动和差异的因素有 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甚至 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也有影响(间接因素);(2)这些因素对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直接因素)来实现的 2.供求如何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买方不得不接受较高的价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这就是“卖方市场”。(即由卖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卖者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卖方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处理他们过剩的存货,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这就是“买方市场”。(即是买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买者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二)价值决定价格
1.价格和价值的关系
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值越大,价格越高
2.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3.劳动生产率及其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
4.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1)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提示: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有商品经济就有价值规律)
(2)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为什么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即为什么没违背价值规律---等价交换原则?为什么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价格和供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造成价格上下波动,价格不可能无限上涨,也不可能无限下跌,始终以价值为基础,围绕价值波动.从单个交换过程来看,经常价格与价值不相符,但是从一个较长时间看,商品的平均价格还是和商品价值相符的可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而且是唯一可能的表现形式,等价交换存在于商品多次交换的平均数中
二、价格变动的影响
(一)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一般来说,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1)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
(2)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1)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
(2)价格变动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3、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1)在可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将增加对其替代品的需求量;反之亦然。
(2)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同时将减少对其互补商品的需求量;反之亦然。
(名词解释:替代品是指如果两种商品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这两种商品就互为替代品;互补商品是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这两种商品就是互补商品。)
(二)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1、调节生产规模
2、提高劳动生产率
3、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产品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1、影响消费的因素(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收入、物价总体水平)⑴、居民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A、其他条件不变,则人们当前可支配收入(当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因此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B、一般地,未来预期收入(未来收入)越高,预期支出的可能性就会越大。
C、社会收入差距与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有密切的联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⑵、物价水平也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一般说来,物价上涨人们会减少对商品的消费量;物价下跌,则购买力普遍提高,会增加对商品的消费量。
2、消费的类型
(1)按照消费对象不同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2)按照交易方式不同可分: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3)按照消费的目的分: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
3、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的关系:消费结构的完善和优化意味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与消费水平成反比
4、消费心理:
⑴ 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⑵ 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⑶ 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⑷ 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
5、做理智的消费者——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
⑴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⑵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⑶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⑷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一.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1.生产与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消费的发展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动力)。①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3)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及各环节间的关系
①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样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②各环节间的关系:A.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B.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重要的影响;C.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2.大力发展生产力
(1)我国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
A.解决主要矛盾的要求(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B.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C.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D.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E.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2)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
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②必须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④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公有制为主体
(1)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地位、范围
①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范围: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国有经济的含义、地位及作用
①含义:由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公有制形式。它同较高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②地位:国民经济的支柱
③作用: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4)集体经济的含义、地位及作用
①含义: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经济。它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并广泛存在于城乡的工业和服务业中。
②地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作用:可以体现共同富裕的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对于发挥公有制的主体作用具有重大意义,对于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
(5)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含义: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经济形式。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集体成分,都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注意:股份制经济不一定是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不能笼统地说是公有还是私有。
(6)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都可以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股份制作为现代资本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从而提高企业和资本运作效率,股份制企业,如果国家和集体控股,则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可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注意:公有制实现形式就是公有资产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股份合作制是劳动和资本联合的一种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
(7)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
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
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2.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个体经济的含义、地位及作用
①含义: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以劳动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和支配。
②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作用:在利用分散的资源、发展商品生产、促进商品流通、扩大社会服务、方便人民生活、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私营经济的含义、地位及作用
①含义: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的所有制形式。
②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作用:可以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资金,为发展生产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服务;可以吸收劳动者就业,增加劳动者个人收入和国家税收,对提高国家的总和经济实力有积极作用。
(3)外资经济的含义、地位及作用
①含义:是指外国投资者和港澳台投资者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在我国大陆设立的独资企业以及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
②地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作用:有利于引进境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境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有利于扩大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
注意:民营经济是除国有经济以外的其它所有制经济,是相对于官营经济而言的。
社会主义经济是指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
(4)理解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和意义
理解: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①原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②意义: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③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
一、公司的经营
(一)公司的类型
1、企业
(1)含义: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济组织
(2)地位: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3)所有制类型:
①从性质看: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构成社会主义企业体系 ②从投资方式和组织形式看:企业包括公司制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
2、公司
(1)含义: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2)设立:成立公司必须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办理一定的登记手续,取得法律上的承认。
(法人:是相对于自然人而言。自然人是以生命为存在特征的个人,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是社会组织在法律上的人格化)
3、公司的类型: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有两种,即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4.通常都设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包括:决策机构即公司的股东大会及其选出的董事会,负责处理公司的重大经营管理事宜;执行机构即总经理,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监督机构即监事会,负责对董事会和总经理的工作进行监督
5.公司制的优点:二者都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管理制度等优点
4、公司的组织机构:
公司设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对整个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统一的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实现既定的经营目标。这些机构之间权责明确、互相制衡,可以有效地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使公司的发展具有充分的活力。(二)公司的经营和发展
1、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1)直接目的:利润
(2)意义:保持一定的营利目的,公司才能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2、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
(1)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①这是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方法和途径,也是提高我国整体竞争力与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主要途径; ②企业取得优势最根本的是掌握核心技术,加强自主创新
(3)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①企业形象的含义:企业形象是企业的产品、服务在社会中留下的印象,以及所受到的评价和认可;
②企业信誉和形象的表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③企业信誉和形象的作用: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④树立企业信誉与形象的途径:开展正当竞争和反对不正当竞争
3、企业兼并和破产
兼并: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吞并那些长期亏损甚至资不抵债企业的经济现象; 意义:可以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实现以优带劣的调整,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率;
破产:对那些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照法定程序实施破产结算的经济现象;
意义: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可以及时淘汰落后企业,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新时代的劳动者
(一)劳动和就业
1、劳动
(1)含义: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
(2)意义: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劳动创造文明,创造了财富,促进人的发展,推动历史前进。
第二篇:高一必修一 经济生活复习资料
经济生活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一.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1.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属性
二.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本质:一般等价物)1.货币的职能:(1).价值尺度: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观念)
(2).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实际)
(3).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做社会财富的代表被保存起来
(4).支付手段:在赊销赊购中,货币被用来偿还债务,后用于支付地租利息税款工资等。(5).世界货币:在世界市场上购买外国商品,支付国际收支差额,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在国与国之间转移。
2.货币流通规律: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格/货币流通速度 三.纸币:由国家或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职能:流通手段)1.通货膨胀: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的持续的物价上涨现象。(原因: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通货紧缩则反之,物价全面持续下跌,通常伴随有经济衰退的出现。四.信用工具
1.信用卡:是具有消费 转账结算 存取现金 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是一中信用凭证。
2.信用卡优点:存款 取款 消费 结算 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面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3.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持卡人可以在发卡银行指定的消费场所消费,也可以在指定的营业机构存取现金或转账。4.支票: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分为: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五.外汇和汇率: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汇率是两种货币间的兑换比率。(外币不一定都是外汇,可以自由兑换的外币才是)
1.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1.供求影响价格: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商品供求关系来视线的。当供不应求时,商品短缺,商品价格提高,出现物以稀为贵,形成卖方市场。当供过于求时,商品过盛,商品价格下跌,出现或多不值钱,形成买方市场。
2.价值决定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3.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体现。4.商品价值量的确定:(1).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是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3).单位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成反比;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意义:(1).用高于或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的商品,都只能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2).当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商品生产者出于有力的地位。反之,处于不利的地位。(3).因此,商品生产者努力缩短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生产效率。6.价值规律:(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格上下波动。7.价格变动的影响:(1).对生活的影响:略(2).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化。商品价格上升,人们会减少它的购买;商品价格下跌,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价格变动对替代品和互补商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对生活必需品和高档耐用品影响较小。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不仅受到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而且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替代品:在可以相互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大。
互补品: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3).价格对生产经营的影响:调节生产规模。(供过于求—价格下跌—获利减少)生产扩大—获利增加—价格上涨—供不应求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一.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最主要的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1.居民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1)可支配的收入越多,消费量越大。(2)其他条件不变,收入增长快,消费增长也快。(3)对未来的收入越乐观,预支的可能性越大。(4)人们的收入差距越小,社会的总体消费水平越高。2.物价水平影响消费:物价决定了居民的消费水平。
(1)物价上涨,人们的购买力普遍下降,会减少对商品的消费量;物价下跌,则购买能力普遍提高,会增加对商品的消费量。
3.其他因素:商品性能与质量、外观、包装、广告、购买方式、商店位置、服务态度、售后服务与保养、我国人口数量等等。4.根本因素:社会生产力水平二.消费的类型
1.划分依据:按类型分:钱货两清消费、货款消费、租赁消费
按对象分:有形商品消费、劳务消费
按消费目的分: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
按内容分:精神消费、物质消费。
2.消费结构和恩格尔稀疏
(1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消费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3.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被称为恩格尔系数。
4.恩格尔系数的影响: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影响着其他消费的支出,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越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人们的消费行为受到消费心理的影响。(1 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盲目从众不可取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能够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发展。但展示个性要考虑到社会 的认可,还要考虑代价,为现实与众不同而过分标新立异,是不值得提倡的。(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向上看齐,人无我有的不健康不可取心理
(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讲究实惠,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商品,是一种理智的消费。2.做理智的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在自己的经济承受力之内进行消费,过于节俭也不可取,它使人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也不利于推动社会生产扩大。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只重视物质消费而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核心是可持续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一个没有艰苦奋斗作为支撑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人,难以战胜困难,成就事业。
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任何时候都要发扬光大。
劳动与经营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一.生产与消费:人们的消费,从根本上来讲不是由主观意愿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生产决定消费。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2.生产决定消费的水平和质量。3.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4.生产为消费创造劳动力。
人类消费所需要的一切商品和服务都靠生产创造出来,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二.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发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1.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2.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3.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企业的出现和成长。
4.消费为生产创造出了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三.再生产:任何社会都需要生产过程的不断重复和更新,这就是再生产。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样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
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起着重要的影响;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四.大力发展生产力
1.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1根本原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2现实原因:我国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发展生产力(3.集中力量进行,是我们国家的根本任务。2.如何发展生产力:(四要素:路线、人才、技术、制度)
1.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2.必须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3.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4.必须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要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
第三篇:高一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一物理必修知识点:第一章、定义: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要点:(1)力具有物质性: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理解要点:
(1)力具有物质性: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说明:①对某一物体而言,可能有一个或多个施力物体。
②并非先有施力物体,后有受力物体
(2)力具有相互性:一个力总是关联着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说明:①相互作用的物体可以直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
②力的大小用测力计测量。
(3)力具有矢量性:力不仅有大小,也有方向。
(4)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5)力的种类:
①根据力的性质命名: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核力等。
②根据效果命名:如压力、拉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等。
说明:根据效果命名的,不同名称的力,性质可以相同;同一名称的力,性质可以不同。
第四篇: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1、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2、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4、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5、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
6、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7、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8、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9、晨昏线的判断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10、地方时的计算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11、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12、区时的计算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13、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E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14、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15、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16、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7、太阳直射点的判断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
18、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19、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20、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21、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22、夏半年的概念:3月21日至9月23日
23、冬半年的概念:9月23日至3月21日
24、地球侧视图的判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5、地球俯视图的判读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极。
26、昼夜长短的计算: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
27、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根据昼长以标准日出(6时)和标准日落(18时)前后推算。
28、昼夜长短的判断: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29、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30、天文四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季。
31、我国传统四季: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四季。
32、欧美传统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
33、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34、五带的名称和范围: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3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为什么黄赤交角变大,太阳直射范围变大? 黄赤交角的角度=太阳直射点最大的角度
目前黄赤交角的角度是23°26′,太阳直射点的最大角度也就是23°26(即南北纬′23°26′间);如果黄赤交角变成35°时,此时太阳直射点的最大角度也对应变成35°(即南北纬35°之间)---此时,直射范围自然也扩大了。
2.黄赤交角变大变小会对地球有什么影响?为什么? 黄赤交角的角度=太阳直射点最大的角度=热带角度
此时与这个角度互余的角度就是寒带的角度--如黄赤交角为23°26′时,则0至23°26′间是热带,互余的66°34′至90°就是寒带,中间的23°26′到66°34′为温带。
故:
黄赤交角变大时,热带、寒带范围变大,温带变小;
黄赤交角变小时,热带、寒带范围变小,温带变大;
、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
、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0-30、30-60、60-90。
、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3°26′和66°34′纬线
、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
、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晨昏线的判断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地方时的计算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E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地球侧视图的判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地球俯视图的判读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极。
、昼夜长短的计算: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
、昼夜长短的判断: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天文四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季。
、我国传统四季: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四季。
、欧美传统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
、五带的名称和范围: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干洁空气的组成: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大气污染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
、大气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高层大气(电离层)
、对流层的主要特征:上冷下热,对流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平流层的主要特征: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对高空飞行有利,、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太阳高度角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作用。
、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大气逆辐射夜间有云较温暖,夜间晴朗较寒冷。
、大气的保温效应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强。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
、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的步骤①高压垂直指向低压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③画出合力
、小气候: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力大小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东北信风、副高、中纬西风、副极地低压、极地东风、极地高压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位移大致来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冬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亚洲高压(大陆)、阿留申低压(太平洋)和冰岛低压(大西洋)
、夏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亚洲低压(大陆)夏威夷高压(太平洋)亚速尔高压(大西洋)
、季风的成因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季风的典型分布地区东亚季风(西北、东南风);南亚季风(东北、西南风)。
、锋面的分类与天气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气温、气压、天气。
、锋面对我国天气影响的实例北方夏季的暴雨(冷锋)、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冷锋)
、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低气压;上升气流;阴雨。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逆时针。
、反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高气压;下沉气流;晴朗。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顺时针。
、锋面气旋锋前锋后的天气情况。冷气团一侧阴雨。
、世界气候类型的名称热带(四种)、亚热带(两种)、温带(三种)、寒带(一种)
、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受季风影响;大陆东岸20-35°
、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受副高和西风交替控制。30-40西岸
、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干燥。季风。40-60°大陆东岸。
、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暖夏凉,降水均匀。终年盛行西风。40-60°大陆西岸。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少雨。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温带内陆
、寒潮的危害带来严寒、大风、霜冻。对春秋季的农作物危害最大。
、全球变暖趋势及其人为原因①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全球变暖造成的后果①海平面上升②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氟氯烃化合物消耗臭氧。
、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的危害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造成破坏。
、酸雨的成因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我国酸雨区的分布①四川盆地②珠江三角洲③长江三角洲
、酸雨的危害①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②土壤酸化③腐蚀建筑物④危及人体健康
、酸雨的防治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煤炭中的硫资源综合利用。
、大气环境保护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酸雨。
、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海洋水量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
、世界洋流模式(低、中纬)反气旋型。北半球为顺时针流动,南半球为反时针流动。
、世界洋流模式(中、高纬)北半球中高纬是气旋型大洋环流,呈反时针方向流动。
、北印度洋洋流的分布规律冬逆夏顺。冬季洋流向西流,夏季洋流向东流。
、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
、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秘鲁寒流。
、南印度洋的洋流分布南赤道暖流、厄加勒斯暖流、西风漂流、西澳大利亚寒流。
、北大西洋的洋流分布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北太西洋暖流、加那利寒流。
、南大西洋的流流分布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西风漂流、本哥拉寒流。
、地壳中主要化学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变质岩。
、地壳物质循环规律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地质作用的概念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地质作用的分类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的两种类型及其影响水平运动(褶皱山系、裂谷海洋)、升降运动(海陆变迁)。
、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板块交界地壳活动。板块运动形成地貌。
、六大板块的名称亚欧、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极洲板块。
、地质构造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下沉岩块)
、背斜成谷和向斜成山的成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接受沉积物,成为山岭。
、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水循环的意义①水量平衡②更新水资源③联系四大圈层④物质迁移⑤能量交换
、气候对生物分布的影响光(喜光植物、喜阴植物)、热、水(森林、草原、荒漠)
、能源资源的分类常规能源、新能源(太阳能、地热能、核能)
、火山的分类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9、气压带、风带移动及海陆分布对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影响(b)
第五篇: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数学必修1各章知识点总结
(拂晓搜集整理)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
元素的确定性如:世界上最高的山
(2)
元素的互异性如:由HAPPY的字母组成的集合{H,A,P,Y}
(3)
元素的无序性:
如:{a,b,c}和{a,c,b}是表示同一个集合3.集合的表示:{
…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
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
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u
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
记作:N
正整数集
N*或
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1)
列举法:{a,b,c……}
2)
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xÎR|
x-3>2},{x|
x-3>2}
3)
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4)
Venn图:
4、集合的分类:
(1)
有限集
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2)
无限集
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3)
空集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例:{x|x2=-5}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注意: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
反之:
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B或BA
2.“相等”关系:A=B
(5≥5,且5≤5,则5=5)
实例:设
A={x|x2-1=0}
B={-1,1}
“元素相同则两集合相等”
即:①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ÍA
②真子集:如果AÍB,且A¹
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B(或BA)
③如果
AÍB,BÍC,那么
AÍC
④
如果AÍB
同时
BÍA
那么A=B
3.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u
有n个元素的集合,含有2n个子集,2n-1个真子集
三、集合的运算
运算类型
交
集
并
集
补
集
定
义
由所有属于A且属于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交集.记作AB(读作‘A交B’),即AB={x|xA,且xB}.
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并集.记作:AB(读作‘A并B’),即AB
={x|xA,或xB}).
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
S
A
记作,即
CSA=
韦
恩
图
示
S
A
性
质
AA=A
AΦ=Φ
AB=BA
ABA
ABB
AA=A
AΦ=A
AB=BA
ABA
ABB
(CuA)
(CuB)
=
Cu
(AB)
(CuA)
(CuB)
=
Cu(AB)
A
(CuA)=U
A
(CuA)=
Φ.
例题:
1.下列四组对象,能构成集合的是
()
A某班所有高个子的学生
B著名的艺术家
C一切很大的书
D
倒数等于它自身的实数
2.集合{a,b,c
}的真子集共有
个
3.若集合M={y|y=x2-2x+1,xR},N={x|x≥0},则M与N的关系是
.4.设集合A=,B=,若AB,则的取值范围是
5.50名学生做的物理、化学两种实验,已知物理实验做得正确得有40人,化学实验做得正确得有31人,两种实验都做错得有4人,则这两种实验都做对的有
人。
6.用描述法表示图中阴影部分的点(含边界上的点)组成的集合M=
.7.已知集合A={x|
x2+2x-8=0},B={x|
x2-5x+6=0},C={x|
x2-mx+m2-19=0},若B∩C≠Φ,A∩C=Φ,求m的值
二、函数的有关概念
1.函数的概念: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
y=f(x),x∈A.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
x∈A
}叫做函数的值域.
注意:
1.定义域:能使函数式有意义的实数x的集合称为函数的定义域。
求函数的定义域时列不等式组的主要依据是:
(1)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
(2)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不小于零;
(3)对数式的真数必须大于零;
(4)指数、对数式的底必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5)如果函数是由一些基本函数通过四则运算结合而成的.那么,它的定义域是使各部分都有意义的x的值组成的集合.(6)指数为零底不可以等于零,(7)实际问题中的函数的定义域还要保证实际问题有意义.u
相同函数的判断方法:①表达式相同(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字母无关);②定义域一致
(两点必须同时具备)
(见课本21页相关例2)
2.值域
:
先考虑其定义域
(1)观察法
(2)配方法
(3)代换法
3.函数图象知识归纳
(1)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函数
y=f(x),(x∈A)中的x为横坐标,函数值y为纵坐标的点P(x,y)的集合C,叫做函数
y=f(x),(x
∈A)的图象.C上每一点的坐标(x,y)均满足函数关系y=f(x),反过来,以满足y=f(x)的每一组有序实数对x、y为坐标的点(x,y),均在C上
.(2)
画法
A、描点法:
B、图象变换法
常用变换方法有三种
1)
平移变换
2)
伸缩变换
3)
对称变换
4.区间的概念
(1)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
(2)无穷区间
(3)区间的数轴表示.
5.映射
一般地,设A、B是两个非空的集合,如果按某一个确定的对应法则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映射。记作“f(对应关系):A(原象)B(象)”
对于映射f:A→B来说,则应满足:
(1)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象,并且象是唯一的;
(2)集合A中不同的元素,在集合B中对应的象可以是同一个;
(3)不要求集合B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A中都有原象。
6.分段函数
(1)在定义域的不同部分上有不同的解析表达式的函数。
(2)各部分的自变量的取值情况.
(3)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各段定义域的交集,值域是各段值域的并集.
补充:复合函数
如果y=f(u)(u∈M),u=g(x)(x∈A),则
y=f[g(x)]=F(x)(x∈A)
称为f、g的复合函数。
二.函数的性质
1.函数的单调性(局部性质)
(1)增函数
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I,如果对于定义域I内的某个区间D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x1,x2,当x1 时,都有f(x1)>f(x2),那么就说f(x)在这个区间上是减函数.区间D称为y=f(x)的单调减区间.注意: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的局部性质; (2) 图象的特点 如果函数y=f(x)在某个区间是增函数或减函数,那么说函数y=f(x)在这一区间上具有(严格的)单调性,在单调区间上增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是上升的,减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是下降的.(3).函数单调区间与单调性的判定方法 (A) 定义法: 任取x1,x2∈D,且x1 作差f(x1)-f(x2); 变形(通常是因式分解和配方); 定号(即判断差f(x1)-f(x2)的正负); 下结论(指出函数f(x)在给定的区间D上的单调性). (B)图象法(从图象上看升降) (C)复合函数的单调性 复合函数f[g(x)]的单调性与构成它的函数u=g(x),y=f(u)的单调性密切相关,其规律:“同增异减” 注意:函数的单调区间只能是其定义域的子区间,不能把单调性相同的区间和在一起写成其并集.8.函数的奇偶性(整体性质) (1)偶函数 一般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就叫做偶函数. (2).奇函数 一般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就叫做奇函数. (3)具有奇偶性的函数的图象的特征 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利用定义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步骤: 首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并判断其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确定f(-x)与f(x)的关系; 作出相应结论:若f(-x) = f(x) 或 f(-x)-f(x) = 0,则f(x)是偶函数;若f(-x) =-f(x) 或 f(-x)+f(x) = 0,则f(x)是奇函数. 注意:函数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首先看函数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若不对称则函数是非奇非偶函数.若对称,(1)再根据定义判定; (2)由 f(-x)±f(x)=0或f(x)/f(-x)=±1来判定; (3)利用定理,或借助函数的图象判定 .9、函数的解析表达式 (1).函数的解析式是函数的一种表示方法,要求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时,一是要求出它们之间的对应法则,二是要求出函数的定义域.(2)求函数的解析式的主要方法有: 1) 凑配法 2) 待定系数法 3) 换元法 4) 消参法 10.函数最大(小)值(定义见课本p36页) 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配方法)求函数的最大(小)值 利用图象求函数的最大(小)值 利用函数单调性的判断函数的最大(小)值: 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单调递增,在区间[b,c]上单调递减则函数y=f(x)在x=b处有最大值f(b); 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单调递减,在区间[b,c]上单调递增则函数y=f(x)在x=b处有最小值f(b); 例题: 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⑴ ⑵ 2.设函数的定义域为,则函数的定义域为_ _ 3.若函数的定义域为,则函数的定义域是 4.函数,若,则= 5.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⑴ ⑵ (3) (4) 6.已知函数,求函数,的解析式 7.已知函数满足,则=。 8.设是R上的奇函数,且当时,则当时= 在R上的解析式为 9.求下列函数的单调区间: ⑴ ⑵ ⑶ 10.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并证明你的结论. 11.设函数判断它的奇偶性并且求证:. 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 一、指数函数 (一)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1.根式的概念:一般地,如果,那么叫做的次方根,其中>1,且∈*. u 负数没有偶次方根;0的任何次方根都是0,记作。 当是奇数时,当是偶数时,2.分数指数幂 正数的分数指数幂的意义,规定:,u 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 3.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1)·; (2); (3) . (二)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1、指数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函数叫做指数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为R. 注意:指数函数的底数的取值范围,底数不能是负数、零和1. 2、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