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下面的案例选自于漪老师“《记一辆纺车》课堂上的意外”, ...
下面的案例选自于漪老师“《记一辆纺车》课堂上的意外”,思考这个典型案例,根据提示写一篇反思性的文章。
师:今天我们学习《记一辆纺车》。昨天请同学们预习了,说说看,你们喜欢这篇课文吗?
生:(异口同声)我们不——喜——欢。(随堂听课的二十几位同志惊讶,教师感到意外,稍停,笑着说)
师:不喜欢?那就请你们说说不喜欢的原因吧!谁先说?
生:文体不明确,从题目看应该是记叙文,但里面有不少说明的文字,一会儿这一会儿那,弄不清楚。
师:还有别的原因吗?
生:好象是回忆录,又好象是说明文。
生:我看是散文。
生:散文有文采,吸引人。这篇干巴巴的,没有文采,不喜欢。.(有些学生点头表示同意,一学生问)
生:是不是散文?老师,你喜不喜欢?(学生笑)
师:(笑)还有别的意见吗?(扫视教室,稍停)没有了。同学们敢于大胆直率地发表意见,很好,这种学习风气要坚持,要发扬。这篇文章是散文,与过去学的散文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过去我们学的《荔枝蜜》、《茶花赋》是抒情散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这篇是回忆性的叙事散文,大家没有接触过,一下子看不出其中的奥妙,所以不喜欢。叙事散文有自己的特点这篇托物叙事见精神,好些段落写得别有意味,推敲推敲,你们就会喜欢了。
„„
(1)如果你是上课的教师,你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课后反思?
(2)在你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出现过类似的“意外”吗?你是怎样处理的?效果怎样?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机智巧对意外
生成化为亮点
教师的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及时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师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是教师娴熟运用综合教育手段的能力。于漪老师在面对教学《记一辆纺车》开课时出现的这样的意外时,既没有回避,也没有堵塞学生的思维,而是开渠引导,疏通堵在学生思维路上的淤泥。于老师能沉着冷静地倾听学生的心声,并恰到好处的将学生引入到叙事性散文的学习上来,正体现了老师在课堂上的教育机智。
一节课开课时的状态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气氛。像这种情况如果处理不好,不管上课的内容多有吸引力,孩子们心理上会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排斥,不利于课堂上的学习。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也有不少这样的意外情况出现。有的是学校特殊环境的因素,有的是特殊学生个体的因素,有的是社会影响的因素,还有的是教师备课不充分的因素……
在教学四年级第六单元口语交际和习作(给你印象最深的乡村美景、人或亲身经历体验过的乡间劳作等)的课堂过程中,一名学生正在津津乐道地跟大家一起分享和父母在一起掰包谷的情景。突然,教室窗外的公路上传来了由远及进的山歌高调。同学们的耳朵都转向了窗外,兴奋的眼神注视着窗外,正在发言的同学感到很尴尬,求助地望着我。此时,我灵机一动,大声说:“大家瞧,田同学的掰包谷场景太精彩了,乡间山歌歌手都赶来给他伴奏了,什么时候,我们也把这些乡村山歌歌手请来给大家表演表演,如何?”同学们高呼:“好!”。此时,那个农人正好走到了窗边的公路附近,似乎觉察到了学校这间教室的动静,停了歌声,只顾低头赶路了。学生终于重新开始了自己的发言。这一曲山歌也给同学们交流的话题提供了又一个场面,大山深处的人们劳作时,为了减轻疲劳,乡亲们总要喊喊山歌对对调,这也是乡村特有的美丽景致,城里的孩子无法体验。孩子们在这堂课里,因为山歌这特殊的生成资源而起波澜,将口语交际推向了高潮。
课程资源随处可见,有时,课堂上的意外,恰恰成了我们课堂不可多得的生成资源,我们教师一定要头脑聪颖,巧妙而恰当地利用好这些独特的课程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
我班有一个学生,叫小磊,他常常在我的课堂制造一些意外。一次,在看图作文(日军轰炸上海火车南站图)教学时,同学们正在认真看图,他突然站立起来,左手进军礼,高声叫道:“嗨!”,活脱脱一个日本兵要上战场的姿势,惹得全班哄堂大笑,早已没有了痛恨日本鬼子,痛恨战争的气氛了。我心里挺窝火,不知如何是好。数秒后,我板着脸,说:“你是中国人,要去当汉奸打中国人么?同学们,中国军队里的汉奸一般都是怎样的下场?”“被中国人杀掉!”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小磊默不作声地坐下了,全班恢复了平静,继续了图的观察。课后,我心里很久不能平静。现如今,影视媒体对孩子们的影响真的很大。这个据说有癫痫病的小磊今日课堂的表现究竟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如果是无意识的,我作为老师,这样处理这个课堂意外,似乎有些不妥。因为无意识出现,就是他的联想使然,自控能力较差而已。何不先肯定他的联想,再和他一起探讨他的行为的对错,再巧妙过渡到日军的残忍行径和本课的习作教学?
由这个课堂意外,我深深体会到,教师的备课,除了备好知识性的内容,对学生以前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有充分的了解,一定还要对一些特殊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设,有必要时,还可以在心里确定几套解决方案,临事时,才能让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熟稔地驾驭课堂!
教师这个职业,其实不断面临着挑战,这些挑战可能来自外部也可能来自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可能是好奇却远离目的的提问,也可能是非善意的挑剔,或是中断教育活动的纪律事件等。总之,这些挑战造成的干扰往往会形成尴尬局面,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若能用一两句话,一两个动作或活动排解开,就会变不利为有利,取得更为理想的教育效果。正是这种在普通事件当中捕捉教育契机的能力和将看似不重要的事情转换成有教育意义的事情的能力,才能使教育机智得以实现。教育机智发自偶然,储之久远。它不仅表现了教师的教育态度和能力,更反映了教师的人格修养。良好的教育机智对学生的人品、思维方式都有很大影响,有的甚至会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
第二篇:记于漪老师
于漪语录
1.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2.我有两把“尺”,一把是量别人长处,一把是量自己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或缺点,自身才有驱动力。因为,“累累创伤,是生命给你最好的东西”。
3.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高尚;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理想。
4.座右铭:教育工作中,一切以教师人格为依据:智如泉涌,行可为表仪者人师也。
5.我的理想是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所谓合格,就是不负祖国的期望、人民的嘱托。
6.教学参考书毕竟是别人的劳动,只有自己的劳动所得才是带着生活露水的鲜花,是你自己的心得,学生才容易和你交融。教出自己个性的时候,才是学生收获最大的时候。因为,教育事业是创造性的事业。
——于漪:《育无止境 爱满天下》《奉献是教师的天职》《一个大写的人》《语文教学要讲求综合效应》《以人为本 教文育人 ——特级教师于漪谈语文教学改革》《于漪——为语文教育加“钙”》
愿作春泥,甘为红烛
——记于漪老师
“红烛呀!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底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用闻一多先生的这首诗来赞扬于漪老师是再恰当不过了。于漪,这位蜚声海内外的教育家,用她自己的心灵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红烛之歌”。“选择教师,就是选择了高尚。”正是因为坚信这一点,于漪把自己的一辈子定格为“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在她心里,教育千斤重——伟大的教育事业,与我们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
什么样的教师才算合格?于漪对“合格”有自己的理解。“国家把后代交给教师,国家就放心了;老百姓把自己的子女交给教师,他们就放心了。这才是合格。”“智如泉涌,行可为表仪者,人师也。”汉代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讲的这句话,常常被于漪引用,她视之为座右铭。教师是育人的工作,并非人人可以胜任。也正因此,教了一辈子书的于漪,一辈子都在学做教师。
课堂这个舞台对我来说,教书育人的分量更重一些。但与于老师相比,深感差距很大。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我们自己如何看待教师这个岗位、这种职业呢?不错,近年来,教师的待遇改善了,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愿意当教师的人也多了。然而,清醒认识教师职责,还是个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教师是一个岗位、一种职业,但更是一种责任。于漪老师从教多年,却从未要求过什么。她不计个人得失,一心只为教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靠的是什么?是一种清醒的责任意识。教师可以在不同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表现出不同的教学艺术,构建不同的教学模式,但是清醒的责任意识和在此基础上持久的内在动力,是教师完成卓有成效工作的必备条件。读了于漪老师的文章,对教师这一职业,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下是我的几点认识:
1、对学生拥有一颗真诚的爱心。于老师说:“只有对学生真心一片,才能与学生心心相印。”优秀教师崇高的人生追求、高尚的师德 2 情操、无私的奉献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奋进。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对于任何学生就是一个“爱”字。以无限的真情去关爱,用爱去感化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不厌其烦的耐心指导,当学生做错了事的时候,指导分析让学生知道做错事的原因。用温馨的语言教育学生,用母亲般的爱感化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犹如父母,甚至胜于父母。感受到能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2、对工作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作为教师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忠诚教育事业是师德的灵魂。要想成为新世纪的优秀教师,除了学识渊博、教学得法之外,还应有“以育人为理想,以塑造人的美好心灵为己任”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正确处理自己与学生关系的准则。爱学生是教师职业活动中最宝贵的一种情感,没有对学生的爱,也就没有真正成功的教育。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情感,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3、对教学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教法。在教学上,作为教师要从教材、学生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保持自己的传统教学方法优点,博采众家之长,吸取先进的教学理念,又要有自己的原则,不随波逐流。经过自己不断的整合、实践、调整,融会贯通,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