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陈宗美)第三次教研活动心得-教研星火在台师工作室闪耀碰撞
第三次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教研星火在台师工作室闪耀碰撞
台桂莲名师工作室跟岗学员 陈宗美
2015年12月2日下午,台桂莲名师工作室第三次教研活动的说课评课环节又拉开了帷幕。针对台桂莲导师上的《生物入侵者》、邹瑜老师上的《放飞思维的双翼-发挥联想和想象》、张丽萍老师上的《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三堂课,展开了积极活跃的研讨。
“今天上的《生物入侵者》,是一堂常规课。从文本中可以挖掘的东西很多,但我进行了多次筛选,最终把重点放在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一些知识,如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方面。不足之处在于,我把文本结构梳理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式,学生有可能会把这跟议论文结构混淆。下面请大家针对我这堂课谈谈看法。”
台师话音一落,陈龙最踊跃,第一个发言,他说:第一点,我觉得台师对逻辑顺序这一知识点没有讲透,学生对逻辑顺序的认识还是糊涂的。第二点,我觉得语言的准确性不应是本堂课的重点……
陈龙的发言,如石击水,激起了波澜。
陈琼快言快语道: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的语言特色,也是说明文的课标之一。台师用“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班贝的数量便急剧增加,五大湖内的疏水管道几乎全被占领了”这个例句,让学生判断当...中的“几乎”与“全”去掉其中一个后表意是否更准确,意在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明白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是符合语文课标要求的,不能不讲,不能不强调。至于说明文的逻辑顺序,应该算是说明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它与时间说明顺序、空间说明顺序穿插使用,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又不可能单列出来花很多时间进行专项教学。不过也有办法解决,譬如可以举从因说到果的、从概括说到具体的、从一般说到特殊的例文给学生,告诉他们这就是逻辑顺序。让学生先有感知后,再循序渐进地加以深入,难度就会化解了。
胥炜涛教师似有所感地接着说道:我有个建议,大家应该找个依托进行评课,才不会使评课偏离教改方向。一堂课,可评的东西很多。在45分钟内,教师需要教给学生的东西却是有限的。课堂教学是有限的,评课是无限的。在无限的领域里去评一堂课,眼光不同,角度不同,发现的不足也就层出不穷的了。会让人感觉一堂课这也没做到,那又没有完成,顾得了头,又结不好尾。评课教师呢,不说出一两点有别于他人的道道,又怕被认为无能。你这样言了,我又那样去语,于是把一节课评得千疮百孔、体无完肤,这会伤了授课者的心。为了避免泛泛而不着边际的评课带来的伤害,我们的评价应该紧扣课标进行,有课标作为依托,就给评课一个界定,一个范围,看看授课者是否达到预定的教学要求。这样去评,会使评课变得理性客观,合情合理,才会让评课健健康康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教师的发展。
到邹瑜老师了。她说:我上的《放飞思维的双翼-发挥联想和想象》是一堂作文课,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联想和想象的区别,并引导学生通过“词-联想”→“词-联想-词” →“词-哲理联想或形象联想”等环节渐进地训练,达到让学生了解和运用联想和想象方法进行作文的目的。以上两个目标我觉得是达到了,但导入过程时间过长、展示学生作品数量不够和评价学生作品欠深入,是我教学的缺憾。肯定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希望得到大家的指导。
邹瑜老师谦虚的态度,最先感动了不爱发话的陈宗美老师,第一个发了言:邹老师这堂课是成功的。成功之处在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通过认真渐进的训练,掌握了“联想”和“想象”的区别并能进行运用。无疑,在以后的作文中,学生定能适时而用这两个思维方法。能奉献出这样一节活跃、轻松、灵动、有效的课堂,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主导地位都得以展现,体现了邹老师的教学功底和技术才能。可以把这节课作为样板进行学习。
陈琼:这是一节有磁力、有活力、有张力的课堂。磁力表现在,用学生上台画简笔画,通过画展开教学,就紧紧吸引住学生了,因为简笔画是学生最爱展现联想和想象思维的一种方式。有活力表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中,学生的参与率高,乐于参与活动,愿意获取知识,展现自我。张力表现在,“联想”和“想象”本来就能构建五彩纷纷的思维空间,加上邹老师举的事例有由点及面的效果,所以很有张力。
台桂莲导师在莞尔微笑之际,也有她独到的发现:周老师用对比方法引导学生区别“联想”和“想象”时,说联想是存在的,想象是..不存在的。“ 想象是不存在的”这种表述科学与否,值得我们研讨一....下,看看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打开对想象的理解。
真是一语惊动四座,大家回想邹老师板书时,确实是这样表述的。我想,可以这样表述“联想:实物-相关联实物。想象:实物-相关联的抽象意象(进行创造)”,这就避开了“不存在”这个词了。
胥炜涛教师及时找到了一段理论进行补给。她说:在一次学习中,导师对我们说,“怎样让学生去想象呢?可以让他们根据原有实物进行“拼接”“移位”“重组”“变形”“拟声”,创造出新的形象,再用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就是想象了。
到张丽萍老师了。她很难过地说:我上的《盲孩子和了的影子》,是想让学生了解影子的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心他人的思想。但我没有做好。请大家包涵,并多给我指导。
张丽萍老师的课堂上,前半部分是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例如学生通读课文,把表现盲孩子心情的“寂寞”“惊奇”“快乐”“感动”“温暖”“惊喜”等词找了出来,并启发学生“盲孩子心情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学生能说出“因为得到了影子的帮助”,从而得出影子帮助了盲孩子后的作用是“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已经达到了教学要求。后半部分教师想进行文本知识迁移,想让学生把学到的“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思想连接到现实生活中,从而培养学生关爱别人的心灵。但学生在“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去当别人的影子呢?”这个问题的引导下没有动起来。关爱他人或被他人关爱,已经七年级的学生了,不可能没有经历,可为什么不说呢?是老师的方法出了问题?还是问题宽了没有边际,学生找不到表达的立足点?
针对这现象,大家也在思考,可不可以用幻灯片设置几个问题作为过渡,或填空式的,或连线式的,让学生去填去连。在填连的基础上进行展开。如设置“我曾经得到过 的帮助”,或“我想帮助身边的 ”,或者把“我”与“老师”“成绩好的同学”“爸爸” “邻居”“陌生人”连一连,连接了的就是帮助过自己的人,后面就可以以此为据让学生说说得到了什么样的帮助,话题就打开了。或者把“我”与“妈妈”“成绩差的同学”“辛苦的老师”“孤独的邻居”“推着板车的大娘”等词语连一连,你连接到的就是你想要去帮助的人。后面就可以此引发学生去思考,自己身边的人有什么困难,我可以怎样去帮助他。这就给学生表达找了一个立足点,定了一个位。有点了,面也能展开了。也许这样去做会解决冷场的局面,会让学生豁然释怀起来,争先踊跃地表达一番。当然,这需要我们再进入课堂去实践。
通过上面的说课评课环节,可以看出,授课老师很坦诚地面对自己的课堂,不避讳教学中的得失,或良或莠一并地呈现给大家,为工作室成员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实体素材,为实践升华到理论创设了飞跃的空间。授课者坦诚的教态,激发了听课者真诚的情怀。工作室成员积极发表看法,说出想法,探讨做法,你言我语,让教学情感浪花在跳跃,使教研思想火花在碰撞,使台桂莲名师工作室活跃着快乐的探求的空气。坦诚,正视,敢言,能为,这是搞研究工作应具备的态度与思维,是一腔扑向教育事业的热望与激情。评课中,有欣慰的发现,有惊喜的收获,无论得与失,都能坦然面对。得了,定当发扬,失了,即时补缺。我们有这么一群愿做敢想善言能为的浩然探求者,何愁工作室的研究星光会不耀眼?何愁名师工作室不出教学指导性的至理名言?
2015年12月1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