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鉴赏论文

时间:2019-05-13 00:20: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音乐鉴赏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音乐鉴赏论文》。

第一篇:音乐鉴赏论文

【内容摘要】”浪漫主义”代表着一种具有反叛传统、追求自我表现和富于幻想精神的文学思潮。它进入音乐领域后,催生了新兴的“浪漫主义音乐”。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促使各国人民革命意志的奋发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形成了进步浪漫主义思潮的高涨,出现了法国的柏辽兹、意大利的罗西尼、德国的舒曼、门德尔松和波兰的肖邦等伟大的浪漫主义作曲家。浪漫主义音乐在欧洲音乐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文章主要围绕浪漫主义音乐的历史背景,风格特征、以及舒伯特、门德尔松、柏辽兹、柴可夫斯基、肖邦、李斯特几位伟大的浪漫主义音乐家的生平及音乐创作讨论浪漫主义音乐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浪漫主义、音乐、舒伯特、柴可夫斯基

论浪漫主义音乐文化

前言

浪漫主义音乐在欧洲的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在此期间,浮现除了很多才华横溢的作曲家,如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等等。我们要通过对浪漫主义音乐的历史背景、风格特征以及著名作曲家的作品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去欣赏浪漫主义音乐,提升我们的音乐欣赏能力。

一、历史背景概述

“浪漫主义”一词最初的含义是指自然生长、杂乱而不规则的英国式花园,到十九世纪时派生词“Romanticism”才被用来指艺术和思想的思潮。1浪漫主义音乐是在充满了复杂矛盾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下,在积极的进步浪漫主义和悲观的反动浪漫主义的矛盾冲击下产生的。浪漫主义音乐和任何其他社会文化思潮一样,在起发展过程中亦呈现多元曲折的形式,早期的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联系,中期有与民族主义音乐对峙,晚期的浪漫主义音乐则是现代音乐的先声。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促使各国人民革命意志的奋发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形成了进步的浪漫主义高潮,以致出现了很多伟大的作曲家,如柏辽兹、肖邦、门德尔松……

二、风格特征

浪漫主义的艺术侧重于感情,理性属于次要地位,对整个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各种现象,都通过个人的主观感受来表现。因此,抒情性、自传性、和个人心理刻画就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特征之一,它反映了纯客观的个人情感,但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典型性。浪漫主义作曲家经常把大自然作为精神的寄托和表现的对象,在自然中寻求艺术灵感。因此,音乐中的浪漫主义带着强烈的主观性,注重抒发个人情感和内心世界。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不同程度的倾心于标题音乐,即音乐与诗歌、文学及其他艺术相结合。浪漫主义作曲家也在创作手法上作了许多革新。诸如对同主音大小 1 赵京封著《欧洲近现代音乐文化鉴赏与研究》 调的转换、对和声语言的不断探索和突破以及对管弦乐队丰富音响的开掘和发挥是浪漫主义时期另一重要的贡献。浪漫主义音乐的个性特征表现在对感情的提倡和崇拜。将抒情和情感的因素提升到了重要的位置,并以此取代了古典主义对理性的追求。

三、浪漫音乐代表作曲家的生平和艺术作品

1、弗朗兹

舒伯特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于1792年1月31日出生在维也纳贫困的小学校长家庭。1808-1813年,舒伯特在当地教堂合唱团当歌手和乐队小提琴手,在这五年他表现出多方面的音乐才能。1813-1817年,舒伯特在父亲的学校任教,教课之余,坚持创作。1818-1828年,他辞去教师的职位,全力从事音乐的创作。1828年11月19日,在维也纳死于贫病交加中,年仅32岁。

舒伯特的一生创作了许多成功的作品,并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风格。其中包括《b小调第八交响曲》(亦称《未完成交响曲》,1822)、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日的旅行》、《d小调弦乐四重奏》(《死神与少女》,1824),钢琴五重奏《鳟鱼》、钢琴曲《流浪者幻想曲》、《音乐的瞬间》等补休的名作。舒伯特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创作了600多首歌曲,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他作品,被称为“歌曲之王”。

2、菲利克斯 门德尔松

门德尔松于1809年2月3日出生在德国汉堡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他自幼学习钢琴和作曲,九岁便以钢琴家的生份出现在音乐会上。他是钢琴神童,9岁就开始公开演奏,10岁时就为《诗篇19》谱曲,17岁时完成了《仲夏夜之梦》序曲,轰动了世界。1929年,21岁的门德尔松首先发掘了巴赫的宗教音乐《马太受难曲》。1835年,27岁的门德尔松担任了莱比锡一个乐队指挥,他与舒曼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829-1835年间,他游历了欧洲许多个国家,结识了很多音乐名人,为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门德尔松一生一共写了300多个作品,几乎涉及所有的音乐体裁。他创作了《芬格尔山洞》、《第一钢琴协奏曲》、《无词歌》、《意大利交响曲》《苏格兰交响曲》、等几部重要的作品。

3、艾克托尔·路易·柏辽兹

艾克托尔·路易·柏辽兹HectorLouisBerlioz(1803-1869)法国作曲家,法国浪漫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1803年12月11日生于法国柯特·圣·安得烈,1869年3月8日在巴黎逝世。1803年生于格勒诺布尔的拉科特-圣安德烈,早年学过长笛和竖笛,后来又学吉他,但从未学过钢琴;1821年他遵从父命赴巴黎进医科学校;1822年申请学习音乐并开始创作歌剧;1823年成为勒絮尔的私人学生后,又创作了一部清唱剧;

1826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师从雷哈和勒絮尔;1827年在奥德翁剧院观看英国肯布尔剧团上演的《哈姆雷特》;进而迸发出对剧中扮演奥菲利娅的爱尔兰女演员哈里特·史密森狂热的爱情。

柏辽兹有《幻想交响曲》、《葬礼与凯旋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哈罗尔德在意大利》。

4、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又译为柴科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生于矿山工程师兼官办冶金工厂厂长家庭。1859年毕业于彼得堡法律学校,在司法部任职。1861年入俄罗斯音乐协会音乐学习班(次年改建为彼得堡音乐学院)。1863年辞去司法部职务,献身音乐事业。1865年毕业后,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同时积极创作,第一批作品问世。受富孀梅克夫人资助,1877年辞去教学工作专事创作。1878-1885年间曾多次去西欧各国及美国旅行、演出。1893年6月荣获英国剑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同年10月底在彼得堡指挥《第六交响曲》首次演出后不久即去世。

从1877年到他去世的10多年间,是柴科夫斯基在创作上获得辉煌成就的时期。他的第4、第5、第6交响曲以及标题交响曲《曼弗雷德》,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玛捷帕》、《黑桃皇后》、《伊奥兰特》,舞剧《睡美人》、《胡桃夹子》、《天鹅湖》以及《小提琴协奏曲》、《意大利随想曲》、《1812序曲》以及许多浪漫曲等,都是这一时期的名作。

5、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 1810─1849)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1810年3月1日生于华沙近郊。肖邦自幼喜爱波兰民族音乐,7 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 岁登台演出,不足20岁已出名。肖邦39岁时英年早逝,后半生主要生活在法国,创作了大量钢琴作品,如4部叙事曲、十余部波兰舞曲包括《军队》、《英雄》,26 首钢琴前奏曲包括《雨滴》,27 首钢琴练习曲包括《离别》、《革命》,4 部谐谑曲、3 部钢琴奏鸣曲,至少32首夜曲,59 首马祖卡,两首钢琴协奏曲,幻想曲和大提琴奏鸣曲等。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一生都在创作。

肖邦一生创作了大约二百部作品。其中大部分是钢琴曲,著名的有:两部钢琴协奏曲、三部钢琴奏鸣曲、四部叙事曲、四部谐谑曲、二十四首前奏曲、二十首练习曲、十八首波兰舞曲、四首即兴曲等等,被誉为“钢琴诗人”。

四、浪漫主义音乐的总结

浪漫主义音乐派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这一时期不但盛产伟大的音乐家,而且音乐体裁空前广泛,出现了诸如无词歌、夜曲、艺术歌曲、叙事曲、交响诗等新颖、别致的形式,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一大“宝库”。浪漫主义音乐也是一座桥梁:韦伯接受了格鲁克和莫扎特的传统,传至近代的瓦格纳;舒伯特在器乐方面是贝多芬的继承人,他的浪漫主义艺术歌曲,则是经由舒曼和奥尔夫流传至今;柏辽兹的标题音乐源于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其后又与近代法国的印象主义相关联。浪漫主义音乐在欧洲音乐文化里面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更要好好地去学习了解浪漫主义音乐,好好欣赏浪漫主义音乐。学会欣赏这些伟大的作品,体会里面的精神文化,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美好愿望。

五、欧洲经典音乐作品赏析课程心得体会

本学期选修的欧洲经典音乐作品赏析课,我觉得非常的高兴。因为在赵老师的细心讲解下,让我对欧洲经典音乐作品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也激发了我对交响乐的浓厚兴趣。平时都是听一些爵士乐或轻音乐的我,如今也喜欢上了欧洲经典的交响乐。在赵老师的课上,我们可以十分轻松愉快地去欣赏各种风格的欧洲经典音乐,比如说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的芭蕾剧天鹅湖等等。我很喜欢上赵老师的课,十分的风趣幽默,这是一个很难得的课程,可以让我们那么尽情地去聆听那么多古典而又美妙的音乐。通过这个学期的欧洲经典音乐作品鉴赏课的学习,我的鉴赏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不会再那么低俗地认为只有流行音乐才是真正的音乐。我学会了如何去欣赏流传了那么久远的经典欧洲名曲,不再会觉得它们是那么单调,无趣,反而我现在深深的喜欢上了它们。喜欢这些老前辈们为我们后代所留下的千古名曲,这些古典的美妙的音乐已经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之中。感谢赵老师为我们讲解这些值得品味的历史,以及为我们放映美妙的经典音乐视频。愿赵老师健康长寿、生活幸福。

第二篇:音乐鉴赏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音乐作品的欣赏,题目自拟,1000字,包括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注明学号,下周一交

中国风的音乐

内容摘要:中国流行歌曲20世纪90年代末,流行乐坛出现了多元化发展,各种形式不同、风格迥异的歌曲以铺天盖地之势席卷而来。一大批具有中国风特色的歌曲出现在大家的耳朵中,涌动着一股浓得化不开的中华文化浪潮--中国风流行歌曲。中国流行歌曲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风格。如今,“中国风”正吹拂着流行乐坛。

关键词:中国风流行歌曲

中国风歌手

一开始,我所认知的中国风,就是像陶喆的<月亮代表我的心》那样的歌曲。可是,随着自己慢慢的长大,音乐知识的不断增长。我才发现这个歌曲仅仅能定位为RNB式的该唱歌曲,并不能作为纯粹的中国风歌曲。而他的另一首作品《苏三说》就称的上是中国风歌曲。

先来看看这段中国风作品《苏三说》。词作者借用了古代典故,将《苏三起解》的这段戏,展开描述了戏曲细节,整曲将现代和古代作了细微的联系,虽说这种联系没有太大的关联性,但那些古今人物的情感,对真爱追求的执著,相互间还是有联系的,歌曲立意在此。加上歌手陶喆本人的歌唱技巧也很出色,内敛而不张扬,很自然地将花腔带出来,而不是刻意地用花腔去套歌曲。它和古文化的联系,词作者巧妙的古今联系,配上精彩绝伦的一段花腔,让整首歌曲富有立体感,足以称得上是中国风。

而我们再来谈谈另一位歌手——周杰伦。很多的人都知道中国风的确定成型是以他专辑《叶惠美》中的《东风破》为分水岭的。它是第一首完完全全符合“三古三新”(黄晓亮在 《中国风音乐史》中说道:“中国风就是三古三新(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和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结合的中国独特乐种。”歌词具有中国文化内涵,使用新派唱法和编曲技巧烘托歌曲氛围,歌曲以怀旧的中国背景与现在节奏的结合,产生含蓄、忧愁、优雅、轻快等歌曲风格。)六大标准的“中国风”流行歌曲,歌曲全方位的带出古色古味的中国味道。而他的其他几首中国风歌曲也深入人心。

有颜色词烘托的诗画美如《七里香》写道,“那饱满的稻穗幸福了整个季节而你的脸颊像田里熟透的番茄”。熟透的番茄,色泽红艳,含蓄委婉地描写了恋爱中的女孩幸福羞涩的神情,表现的是甜蜜幸福的初恋画面这样的表达,很显然比单纯的应用直白的赤裸的诸如“我爱你”等等更加有韵味。如词《发如雪》轮番押“ê”韵和“ei”韵,多用散句、长句,浅吟低唱,整首歌词流淌着淡淡的忧伤。“狼牙月

伊人憔悴

我举杯饮尽了风雪 是谁打翻前世柜惹尘埃是缘字诀几番轮回你锁眉哭红颜唤不回纵然青史已经成灰我爱不灭 繁华如三千东流水我只取一瓢爱了解只恋你化身的蝶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我焚香感动了谁 邀明月让回忆皎洁爱在月光下完美你发如雪纷飞了眼泪我等待苍老了谁红尘醉微醺的无悔刻永世爱。。”

善用典故、巧用辞格,增加歌词的意蕴美如“你的影子剪不断徒留我孤单在湖面成双”(《菊花台》),等等歌曲。

随着许嵩等一批新的中国风音乐人的崛起,这股势头还

有越演愈烈之势。但是其中也不乏良莠不齐的作品,我个人非常喜欢中国风的歌 曲,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将其传承下去,甚至传播到海外,让中国风歌曲为世界了 解中国文化开启另一扇窗

第三篇:音乐鉴赏论文

我所理解的作为文化的音乐

音乐中的文化底蕴

——以周杰伦《东风破》为例

摘要: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正是人类学和音乐学的结合,使得音乐与文化安置在了一起。从此,我们开始关注到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问题。这,也许是一个复杂且永恒的命题,但更是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音乐是集声音,时间,情感,表演为一体的艺术。它是以丰富的音箱构成而形成的一种音乐语言来作为表现的手段,直接诉诸人们的听觉,进入人们的大脑,使之产生联想。音乐语言是通过漫长岁月的探索和实践才形成的特殊语言,他最初带有时代的,民族的以及意识形态的痕迹,通过音乐中长期运用的音符组合,才形成了一种固有的音乐词汇,并通过思维将音乐词汇不断的储存,形成语言,向人们传递信息。

关键词:文化 音乐

正文:关于“音乐”,它的起源已不可考。但它的发展、功用以及地位,不容小觑。莫扎特曾说“如果爱是一种力量,那音乐是一种动力。”在中国的古籍《毛诗序》中也有这样记载:“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作为人类精神财富的一种形式和一个部分,音乐所包含的不仅仅是节奏变化、曲调组合而形成的听觉感官美,还蕴含着深层次的文化底蕴,这种底蕴深藏于音乐旋律之中,总是能够与接受者产生共鸣,这是美的享受,同时也是文化的领悟。

在音乐的欣赏上,我是比较青睐流行歌曲的,作为曾经乐坛的翘楚,如今演唱的经典,周杰伦的歌曲总是在我脑海印象深刻,而且挥着不去,难以割舍。在这其中我最喜欢的,便是他的《东风破》,是第一首被大家广泛喜爱并引起轰动的中国风歌曲。在其中,我总是能够听到很多东西,不仅仅是音乐本身·这些东西关乎感情、关乎心灵、关乎人生,总是有一种现世生命的映照和参悟。

文化中音乐的别离——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别离,乐观地说,是为了美丽的重逢。像诗里说的那样,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悲观地讲,是天各一方海角天涯的思念,两情不能暮暮朝朝。或悲或喜,离别之际,我们总会临别赠言、折柳送别、长歌当哭。

《东风破》的离别,是深邃、含蓄,同时,字里行间的忧郁气质,十分浓重。歌曲第一句便是“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奠定了感伤离别的基调。这样的离别之情、忧伤之感,古已有之。撷取古人的诗句作为证据,我们不难发现,真可谓不胜枚举。我记得李白的一首《金陵酒肆留别》就是一篇很出名的送别诗歌。风吹着柳花,正是春浓之时,酒肆里面的空气满是香味,但是酒肆里面的人却都是忧伤,离别之际,要欲行不行各尽觞了。

由音乐触及到文化,由音乐来抒发中国传统文化的离别,要更加抒情,也更加含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悲欢离合无穷尽,唱离歌也罢,赠诗也罢,歌成泪,诗成痛,对于离别似乎很无力。

离情别绪贯穿古今,离别诗演绎了人间百态。是从军远赴的决然之别,还是游侠学道的潇洒无牵;是故交旧友的依依惜别,还是夫妇恋人的离苦别恨,道尽了人间真情。或感伤或劝慰,或深情或惆怅,或祝愿或留恋,或期盼或关切。古人又以“学优则仕”为人生信仰而奔波劳碌,难免有仕途坎坷,人生迷惘,世事变迁,人生短暂等诸多感慨映射在他们的离愁别绪中,正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文化中音乐的惜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时间的流逝,是你感觉不到的。钟表的秒针,慢慢的转圈圈,谁又会直勾勾盯着它转个不停呢。从曾经的此间少年,经历过似水流年,当过后听雨僧庐下的时候,鬓已星星也了。那些红烛昏罗帐,那些断雁叫西风,都成往事,只可追忆,不可重来。时间留给我们的,应该是无尽的怅惋、是绵长的思忆。

“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花开就一次成熟/我却错”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任何生命都逃不过早已经注定的宿命,因为时间就像东流的一江春水,试问怎样去偷,任何的都是竹篮打水,这年岁里开遍山坡的花,也常常害怕秋天的到来,人又何尝不是?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很久很久之前就有古人曾说过要珍惜时光,例如“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花开的一次成熟,劝你不要错过。“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犹记得那年我们都还很年幼”这样的感触与蒋婕的《虞美人》 是何等相似。年幼的时候,我们幻想未来遥不可及。长大了发现,我们追忆流年虽触手可及,但却无从挽回。墙上斑驳,时光在上面演绎一幕幕悲欢离合、一幕幕生离死别。关于时间的概念,应该是以有些事情的发生作为界定的。

文化中音乐的情殇——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作为人类感情的一种,爱情,是十分美好的,同时又是十分难以捉摸的。因此,在追爱的路上,才会有那么多难以名状的酸楚、有那么多欲言又止的思念。

《东风破》在讲述一个心底的故事,一种绵长的思念,一腔忧郁的愁苦。“我在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是辛酸的、是愁苦的,这样的心境流露,同时又是自负和偏执的。这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悲剧故事。离别总发生在不经意之间,也仿佛早已经命中注定,故事的主人公能够做的,除了孤独等候,还能有什么选择呢?这样的等候,又多少带有自负的意味的。“旧地如重游月圆更寂寞”故地重游的时候,月亮还是那么圆,唯独不同的是,曾经一起赏这般姹紫嫣红开遍的那个人,以及曾经的景象,恐怕都赋予这般断壁残垣。所以,月圆才会更加寂寞,更加感触颇多。“篱笆外的古道/我牵着你走过/荒烟漫草的年头就连分手都很沉默”这段爱情,终究以分手告终,这个故事,也终归回到原点。荒烟漫草的年头,分手也显得尤为沉默。沉默的背后,又有那么多回忆,譬如,我曾牵着你的手,走过那篱笆外的古道。

文化中音乐的酒香——酒逢知己千杯少,酒入愁肠醉相思

酒,不仅仅是一种饮料,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神奇的东西。中国是卓立世界的文明古国,中国是酒的故乡,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和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的,但酒又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李白有举杯邀明月的雅兴,而苏轼有把酒问青天的胸怀。欧扬修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豪迈,曹操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苍凉。杜甫有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真好还乡的潇洒。酒是好东西,高兴的时候他能助兴,而悲伤的时候,它能为你解忧;《东风破》里的酒是“一壶漂泊”,饮下这坛陈年的佳酿,慢慢品出岁月的味道,里面藏着过往,淹没过许多希望。偏偏又在你走之后,温酒欲饮,但思念总是不能,让你喝下这杯酒,所谓欲言又止。喝 酒的时候,总会想到知己,即使千杯,谁又也不会畏惧。面对面坐着,你有你的微笑,我有我的倾诉,我们一起对酒当歌,一起沉醉在这样的氛围中。但是,当这样的知己,突然有一天,在你视线里面消失,不见了踪影。则是十分恼人的。人事如此,岁月也会如此。

作为一首流行歌曲,《东风破》所产生的影响、所蕴含的含义,是发人深省的。对于,心中胸臆的表达,对于人世沧桑的感叹,对于世界现实的思考,都是难能可贵的。《东风破》是一种文化,或者说,它就蕴含着很多文化的东西。别离之情,惜时之感,爱情烦恼以及传统酒文化,都淋漓尽致的表现在字里行间。带给听众的不仅仅是音乐上的听觉美,还有文化体验、人生思考。

总结:音乐的文本就是文化与生命。生命是音乐乃至一切艺术的根,只有把艺术的创造深深地扎根于自身的生命冲动、生命感悟之中,才会创造出对别人的生命状态具有冲击力的作品;而文化,则决定着生命是以何种方式,遵循着何种轨迹进行运作并作出物化表现的。所以,可以这样说,生命是音乐的终极本体和最深层的动力,文化是生命得以表现的一种方式,而音乐则仅仅是生命和文化的一种存在方式。当然,如果倒过来说也同样能够成立:音乐的存在方式,从本质上说也就是人的生命的张力结构和文化的运作方式。而音乐与文化的关系,说明音乐首先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存在的,文化的存在方式才是音乐的最深刻的存在方式。

第四篇:音乐鉴赏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姓名:李隆巍

学号:120703109

触动心灵的情弦

有一句话说得很美:音乐,不仅仅是一种音与韵,而是在于聆听者用心聆听时,能真实地享受音乐给自己带来的那份美丽心境。只有把自己的心真实地融入音乐,体验与琢磨音乐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心情,才能真实地感受音乐那缕无形的魅力。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音乐看不见,摸不着,它是一种能催人奋发向上,能给人带来愉快,能给人带来伤感,能给人带来心灵上洗涤的一种无形的启示。它像涓涓的溪流,带给人无尽的温暖和慰籍„„

音乐是用组织音构成的听觉意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最能即时打动人的艺术形式之一。旋律响起人们往往无法抗拒的立即处于音乐的氛围当中。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自己表情达意、塑造艺术意象的表现形式。比如舞蹈是通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绘画是通过线条、色彩、构图,文学是通过字、词、句、篇来体现艺术意象。通常,人们正是以表现手段的不同来区分艺术的不同种类,例如不同的乐器。音乐还能表现出歌手们的用心。

通过上音乐鉴赏的选修课,不仅欣赏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而且还使原本对音乐乐理和乐器了解甚少的我,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音乐普遍存在于客观世界中,生活到处都充满着音乐。音乐是一种心灵的感受,一种感情的抒发,一种情感的凝结,一种意境的创造,一种理念的深化,人们通过音乐的演绎获得多方面的感受:雄伟壮丽的音乐使人感受到一种崇尚美,肃穆凝重的音乐使人使人感受到一种庄严美宁,静幽深的音乐使人使人感受到一种意境美,起伏跌宕的音乐使人感受到一种激情美。同时音乐也是由客观世界和人类审美活动创造出来的,不同时代、民族、国家、地区以及流派创造出的音乐都不相同,他们以各种形式、各种手段来表现不同内容、含义的音乐。

一、音乐的艺术特点:

1、音乐使声音的艺术,它是以经过选择的声音作为物质材料的。音乐中主要使用的是乐管,它具有音高、音值、音强和音色四方面的物理属性

2、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会私用时间的艺术来陈述的,它随着时间的流动来呈现,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终止。乐音的长短是音乐中的重要因素,速度、节奏等因素更是时间上的概念。离开了时间,音乐就不复存在了。同样的音乐当其陈述时间发生改变,可是音乐的风格和表现的情感迥然不同。

3、音乐是听觉艺术,聆听是人们接触音乐的基础。从人的生理接受途径来看,医生波为媒体的音乐传入人的听觉器官,引起人的大脑反应、联想和情感体验。人对音乐的感觉直接关系到人对音乐的理解。同一作品不同听众的感受、理解是不一样的,允许听众自己去做丰富的联想。这种自由联想比其他的姊妹艺术更富有千变万化。作曲家总是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尽可能引领听众萦绕着作品的主题及其思想感情所显示的境界去展开联想。

4、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善于抒情但不善于描写和叙事。但并不意味音乐没有客观描写和叙事的性能,音乐的陈述是依靠音乐语言与一定的音乐程式去进行的。音乐的印象形式是感情的直接载体,音乐能够通过音乐的运动、声音的强弱和节奏的张弛,来表现相应的感情。边沿应约需要把情感融入音乐,欣赏音乐需要体验音乐的情感。

二、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

1、旋律

旋律也叫曲调,是表现音乐艺术形象最重要的艺术手段,是音乐的灵魂。对于大多数的音乐欣赏者来说,印上音乐几乎是聆听美的旋律,因此,旋律成为欣赏者能感受到的最为明显和直接的要素,最能唤起人们心灵的共鸣。

2、节奏、节拍

节奏就是组织起来的乐音的长短强弱关系,是各种时值乐音的有序进行。是旋律发展的内在动力,并赋予音乐鲜明的性格特征,促音乐形象的苏杂更加生动。不同的节奏有不同的变现作用。

节拍则是在音乐的进行中强弱有规律的周期性循环出现,各种拍子在音乐表现上有着不同的特征。

3、调式、调性

在音乐进行中,乐音按照一定关系联结在一起,并以某一个音位中心,组成一个音乐体系,这个体系叫调式。常用调式有大小调式和五声调式。调性是指调式的类别与主音音高位置。

4、和声

和声是指两个以上的乐音,按一定的规律同时发生。丰富多样的音高组织形态,是多声部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之一。

5、速度

速度是指音乐进行的快慢,是音乐运动的时间因素。音乐内容的表现丰富多彩,要求有多种不同的表演速度,速度直接形成或影响音乐性格以及音乐的基本形象。

6、力度

力度是指音乐中音响的强弱程度。它和乐曲形象的塑造、内容的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

7、音色

音色是指音乐的色彩和特性,由于音色的不同,给人的听觉感受各异,所以在音乐中各种人声和乐器的表现能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色彩和巨大感染力。

8、曲式

在音乐中,按照一定的规律,把印象有序地组织起来,成为短至段落,长至篇章的艺术结构,这种符合一定逻辑的结构,成为曲式。

三、中、西方音乐的特色

音乐是由情而发,纵贯历史,横看中西,文明的发展中总有音乐这个重要的角色去推动着,从远古的诗经的朴素到唐诗宋词的华丽和缠绵但元曲的现实和丰富,它们不仅见证着中国文学的巨大发展,加之中国传统古典乐器就成为中国古典音乐的繁荣发展史,我们不禁赞叹:古人用他们特有的智慧让我们后代人体会到了穿越历史时空的民族风格,地域风格和时代风格。“高山流水”“阳春白雪”的传世经典,一直到后来的民族音乐的盛行,中国几千年的音乐风格在经久不衰地传递着华夏民族最具特色的东方文化。

西方传统音乐以神秘浪漫为主,很多宗教思想的写照,钢琴的加盟使它越来越具抒情、浪漫、自然风格。经过中世纪时期、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西方音乐的发展越来越成熟,越来越丰富。与中国古典音乐的空灵与返古相比,它所具有的浪漫是空前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音乐越来越注重乐器的协奏和声调的组合,正如中西方意识形态一样,中西方音乐也呈现出它们截然不同但又各具韵味的时代和地域特色。历史的车轮转动着,承载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中西文化的不断交融,使音乐的风格也各自出现了变化。19世纪以来,西方音乐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经济的发展是音乐的大众化变的越来越深刻,流行音乐开始蔓延至全世界,直到现在的通俗音乐,他给人的是自由的呼吸和心灵完美的感应,越来越多的流

行音乐成为人们精神的港湾,它不是贵族化的奢侈而是平民化的消费,能被各种类型的人接受,成为世界范围的大众文化盛宴。

四、音乐与乐器

音乐的发展使它越来越离不开乐器的发展,要有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离不开对乐器的全面的了解。在音乐这个庞大的家族里,乐器以它不可替代的地位张显着包罗万象的王者风范。中国传统乐器让古典音乐的发展更加丰富多彩。此外还有击奏乐器也极为常见。总之,时代的发展,乐器也是一个最好的见证者。中国如此,西方更是如是。竖琴、钢琴、提琴、萨克斯、号、吉他等等,以其浪漫的声音张显着西方浪漫音乐风格。无论是琴、古筝或是萧,它们所表现的是独特的中国古典文化,东方的神秘,像一个个全身散发着佳人内蕴的羞涩沉默的含羞带涩的美人。它们所给的是知己间的默契。而西方的钢琴、提琴等所散发出来的是无限的浪漫和遐想,听着那些流淌出来的声音仿佛是银色月光下的窃窃私语的情人。它们所带来的是法国葡萄酒的醇香,梧桐树的静谧,荷兰郁金香的雅致,丹麦人鱼的期望。

体会: 音乐的魅力是巨大的,音乐的思想是无止境的。《音乐鉴赏》,它不仅是一门简单的艺术理论课。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它使得我对音乐的热爱又增添了几分,它教会了我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认真领悟它所传达的思想和反映的人生主题。

通过本学期对音乐鉴赏课的学习,我对音乐的思想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从前,我只是喜欢聆听音乐,享受音乐给心灵带来的那份惬意和舒心。现在,我认识到,音乐它是一个有灵魂的东西。它不仅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同时又是生活的真实反映。一个学期下来,我不仅聆听了各种各样的音乐,有古典派的,浪漫主义派的,遍及世界各地,也学到了不少音乐知识和一些伟大音乐家的成功事迹。一直以来我对音乐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以其独特、美妙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伴随我们每一天的生活。聆听一场音乐会,会使我们陶醉其中,观看一场歌舞晚会,会使们激动万分。演奏家精湛的表演,令我们羡慕不已,歌唱家动听的歌声,令我们跃跃欲试,这是因为音乐是美的艺术。追求美是人类的天性,高层次的审美追求会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情操受到陶冶,我们的生活也将变得更加丰富而充实。

建议及意见: 希望老师在鉴赏音乐的过程中对所鉴赏的音乐能够做出更加细致的解释,能够让听课的同学不只是去听音乐,而是对所鉴赏的音乐有更深入的了解。老师还应该对我们鉴赏音乐的基本素养做更进一步的培训。

第五篇:音乐鉴赏论文

德彪西交响作品《大海》鉴赏

【内容摘要】文章以德彪西的人生为背景,通过采用多角度的研究思路,对《大海》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进行了分析。文章的前一部分重点论述了德彪西与《大海》的创作背景,后一部分在介绍《大海》作品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作品各个乐章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德彪西 大海

德彪西是印象派音乐的创始者和主要代表人物。德彪西自幼年起即受到印象派艺术的熏陶。他在马斯奈等前辈作曲家开创的法国音乐传统的影响下,结合了东方音乐,西班牙舞曲和爵士乐的一些特点,将法国印象派艺术手法运用到音乐上,创造出了其别具一格的和声,其音乐对自他已降的作曲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德彪西被总括为印象派音乐的代表,虽然他本人并不同意,甚至设法远离这一称谓。一些作家如罗伯·施密兹,塞西·格雷亦认为德彪西是一位“象征主义者”而非“印象主义者”。《新格罗夫音乐辞典》内文也写到,将德彪西的音乐美学称为“印象主义”是不尽准确的。

《大海》这部作品实际上由三部分组成,描绘了在不同时间大海的不同情绪、色彩和感觉。他的音乐中带有强烈的主观和客观交织的色彩,主观感受不被激情所左右,而求诉于纯客观的、准确的表达。作品的主旨思想并不在音乐中直接加以表现,而是通过客观化的感觉渗透出来,于是作品中给人留下印象的,常常是那种强烈的色彩感、线条感、形状感和动感。《大海》中每一个细节都是精微而富有视觉性的。

第一乐章是“黎明到中午的大海”。在这一部分中,我们从乐曲中可以清晰感受到这样一个过程,一开始的轻柔的引入,在提琴组与竖琴的缓缓进入下,大海的潮水拍打海岸,夜幕慢慢揭开,管类乐器声部渐强,一丝光亮映照在海面上,一轮红日渐渐升起,天空和变了颜色,逐渐地增加了光辉,空气也似乎变得不一样,红日渐渐从海平面上跳出的情景如在眼前。音乐突然变得激烈,和声部分此起彼伏,长笛与英国管单簧管旋律呼应,圆号、低音提琴组等作为背景旋律推动着乐式变化。我们可以感受到初生的太阳的光在和云彩做游戏,而阳光照射在海面上反射出绚烂的波光俏皮而又美丽。德彪西对传统的旋律似乎不感兴趣、他感兴趣的是短小的节奏片段与和声片段的游戏,是天空、云彩与阳光在他的闪烁的汹涌的音乐之海上的千变万化的反映。

第二乐章是“浪之嬉戏”。承接上一乐章的升调性,音乐生动地描绘了白色的浪花拍击海岸时的情景。我认为,这一部分是三部分中最精彩而又富有表现力的,海浪的层层叠叠,前仆后继,阳光在海浪和泡沫上反射出的绚烂的色彩,比起上一乐章的层次推动,这个乐章更多地展现了主题的变奏,不同乐器的组合,层次分明,空间感强烈。德彪西的乐器调色板极其细腻而捉摸不定,在结束处几乎是难以觉察地逐渐归于沉寂。

第三乐章是“风与海的对话” 主要体现了大海极具动感和力量的场景,音乐从一个低沉的大提琴拉弦音开始,似乎预示着暴风雨的降临。预期将有什么事发生一般,力量迅速聚集起来,暴风雨似乎马上就要来临。但是一切突然沉寂下来,仿佛来自不可闻的地方,但是又充满力量。我们仿佛看见了风雨之后的海洋,阳光暖洋洋的照射在海面上,散发出金色的波光温暖而和谐,而此时的大海依然是博大宽广,而又强壮有力。伴随着画面感的不同,调性的变化仍然是这一乐章的一大特色,乐器的伴奏与主旋律的交错关系充满着不确定性。

德彪西的《大海》这部作品之复杂与千变万化是罕见的,而它又要求极端的精确与完美,这也是非常罕见的。不得不说,正是因为德彪西对大海的“情有独钟”,以及他创作的创造性与突出的文艺色彩,才使得这部《大海》让更多的欣赏者能够更多地产生共鸣。也正是这首曲子,将所有听众心目中的大海形象刻画得更加深刻,仿佛他所运用的不仅仅是音符和乐器,而是由它们组合在一起交织而成的一幅美丽的大海画卷。

巴托克认为,“德彪西在《大海》中,构思出一套新的发展方式,其呈示和发展的观念共同存在于不断涌出之中。这种涌出使作品无须乞灵于预先设定的任何形式,只凭借它本身的力量向前推进。”巴托克认为,《从黎明到中午的大海》有一个诸动机依次出现,成为无从把握的半连的导入部,形成乐章的基本要素。不同寻常的调性,形成相互依存的调性关系,赋格式主题形成多重要素组合的“混合型调式”,像是表现大海呼吸的节奏。《浪的嬉戏》中,“就像是澎湃的波浪卷起的形态,其音乐时间几乎完全无法捕捉。它借不断的轮流来延续,看似要溃解,消失,不断又再度涌现。”《风与浪的对话》以引进分化的手法,表现两种力的关系。“明示出构造上的意义。”

我认为,这首交响作品很好的诠释了德彪西的作曲风格,他摒弃了传统古典浪漫时期的种种规范约束,用一种类印象派的写实风格将画面感与旋律的变化相结合,这确实也让我对这部相对陌生的作品在短时间内不能达到一个完善的理解。从作曲时间的推移上来说,这种形式的变化在其之前创作的贝加摩组曲的《月光曲》就让我有所感触,往后24首前奏曲中的《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便更加印证了这种明显的特色。这两首钢琴曲目便令我耳目一新,但并不一定注重了情感内在精神的传递。不过,这类曲目就如拉赫玛尼诺夫所写的《音画练习曲》一样对自己的所见所想进行通感形式的表达,可能就是旨在展现一种丰富画面感,让人们自由揣测其中的深意。正如有些人所争论的拉赫音画练习曲中Op.39,No.4一样,如题所写的“市集”,有的人听出的就是表面上一个纷纷攘攘,人流出入的喧嚣市肆,充斥着欢声笑语;而有的人经过深入的学习研究,这可能也是一种极其负面的情绪聚合,仿佛一个恶魔引导着自己走向地狱般的深渊,结合着拉氏自身创作时1917年的的经历,后者亦可以自圆其说。话说回来,德彪西本身也许有着自己的创作乐思,但是自然不会太多顾及欣赏者的视听体验。这也许在传统的巴洛克时期与古典浪漫主义时期得不到认可,在如今而言,这也许本身就是一种古典音乐有益的尝试,即使后来之辈很少进行相仿。总之,德彪西的音乐创作价值在此无疑得到了极大的展现。

下载音乐鉴赏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音乐鉴赏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音乐鉴赏论文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音乐鉴赏结课论文 题目:浅谈古典音乐 摘要: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标准,古典风格音乐可以具有暴风雨般的气势和复杂的内容和形式。区别于之前的巴洛克音......

    音乐鉴赏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郑紫外国语学院英语4班 (共6页) 一、1.音乐:Just like fire(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2》) 歌曲充满着积极向上,表现了爱丽丝在拯救疯帽子父母过程中的艰辛,但不放弃,坚定......

    音乐鉴赏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动物狂欢节》赏析 音乐是一门以声音为主的艺术,它不同于一般的声音,它以一定的旋律、节奏,和声和音色等组成了不同的乐曲,其中各种乐器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例如......

    音乐鉴赏论文

    论宋祖英维也纳个人音乐会 摘要:中国著名民族歌唱家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成功举办了个人独唱音乐会,在奥地利引起了强烈反响,同时也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观众们对宋祖英的......

    音乐鉴赏论文★

    音乐鉴赏 对 流 行 音 乐 的 鉴 赏摘要:流行音乐也就是通俗音乐,流行歌曲作为一种以消遣娱乐为主的大众文化现象,流行歌曲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脉络息息相关,俨然已成为日常生活的......

    音乐鉴赏论文

    161210101 高雅 感受音乐鉴赏 ——古典音乐之美 音乐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一种艺术欣赏,更是一种精神享受,学会享受音乐便是迈出了享受美的第一步。曾经我以为音......

    音乐鉴赏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选修课《音乐鉴赏》论文 音乐,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级的产物。我们的祖先在地球上繁衍生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为我们留下了灿烂的......

    音乐鉴赏论文。

    浅谈音乐 音乐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无论高低贵贱,我们都有欣赏音乐的自由,无论你是高兴或悲伤。当你真正用心去聆听音乐的时候,你就会忘记生活中的种种得失,尽情沉静在美妙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