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市顺义区赵全营中心小学校 郝京京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有效途径的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
有效途径的研究
北京市顺义区赵全营中心小学校
郝京京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使学生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认识数学,理解数学,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去主动探究。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与实践、合作交流和总结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良好的数学素养。【关键词】数学教学;探究能力;探究性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倡导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当今小学数学课堂的主要任务,探究能力的大小也是衡量一个人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标准。
自主探究是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要求,通过自己的积极探索、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从而实现“授之鱼”到“授之渔”的根本转变。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经历、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从而领悟学习的方法掌握知识。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进一步探索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途径。
一、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动作思维占主要优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听科学。”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极力将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情境中,发现新知识、体验创新、感受再创造的探索过程。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除法时”,为了帮助学生悟出除法中的“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我先让学生们动手操作,“分别拿出9根、10根、11根、12根的小棒”,要求每四根分别摆成一个正方形,各能摆几个正方形?分别剩几根?再列式计算:9÷4=2……1;10÷4=2……2; 11÷4=2……3;12÷4=3;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除数是4的除法算式中,余数有几种可能?除数和余数的大小比较有什么关系?从中你猜出什么结论?”学生有了思维空间,经过交流启发,就能答出:除数是4,余数可能是1、2、3;除数大,余数小;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由于学生有了操作感知经验,所以深刻的形成了“余数一定比除数小”这个概念。又如:在教10个十是一百,1米=100厘米等都是通过学生摆小棒或用尺子亲自来量一量而学会的。动手操作的过程,也就是教会学生探究的过程,潜移默化使学生逐步学会如何去学习、去探究,促进探究能力的形成。
二、在体验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由于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数学概念具有迁延性,因此,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维,在学生已经初步建立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判断、联想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用已有经验作衡量,在头脑中进行体验,这也是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一条途径。例如:在教学一年级认识立体图形时,在了解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四种物体形状后,我设计了一个游戏“看谁摸得准”。(1)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象这四种物体的形状,还可以用手比划比划。(2)学生摸物体说名称。(3)按要求摸物体。在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些几何图形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参与着猜想、思考、判断、表达等数学活动。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比较,主动探索出这四种物体之间的区别,从而加深了对这四种物体的认识。
三、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合作可以使学生已有的个人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合作,互相启发,取长补短,达到一种更高的水平,使学生在合作中集体通过探索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针对有一定难度的知识,采用在合作中培养和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首先让学生按小组进行动手操作,用12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长方形,由于是按小组进行学习的,学生很快就发现拼成的长方形有三种情况。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什么有关系?宽和什么有关系?面积和什么有关系?有了前面的直观操作,学生讨论得比较认真,就连差生也觉得有话可说,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发现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每排摆的正方形的个数有关系;拼成的长方形的宽和摆的排数有关系;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和所摆正方形的个数有关系。最后让学生小组讨论,归纳概括出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直接用长和宽相乘比较简便。这样有计划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知识技能的互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四、在总结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习过程中,真正的主人应该是学生,因此,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应该充分的相信学生,信任学生,大胆的放权给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每节课都有总结这一环节,我就尝试着把总结的权力交给学生,学生的表现让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他们的潜力。例如在教学《减法的意义》后,为了让学生区分加、减法的含义,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安排了10分钟的看书活动,提出要求:先看书28—29页,在看32—33页,对比一下,这两页书的图画意思有什么不同?列式有什么不同?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不明白的可以找合作伙伴帮忙,找老师也可以。学生看前面的内容,又看看后面的内容,都有小鸟图,动物图,为什么前面都用加法?后面都用减法呢?经过学生前后对照,先看后议,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不一会儿,学生终于明白了,加法表示“合并”的意思,而减法表示“去掉”的意思。为后面学习得数是6、7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铺平了道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总之,探究学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向、积极主动、自主探索的智力活动,也是凭借主观意识战胜多种困难的认识活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为学生的终身探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吴正宪,张丹.《小学数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 邱永梅.《善用“四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中小学教学研究.2011.[4] 田杭君.《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成功(教育).2008.[5] 崔相录,曾天山.中小学探究教学实践.2007
第二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
开题报告
课题主持人: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关于“自主探究性学习”,各种期刊已有不少此类文章,各地各校也有不少这方面的研究,如苏州市塘桥中心小学开展的《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研究》课题、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汤口中心小学开展的《小学语文自主探究性学习策略研究》课题等也都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在国外,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很多,如美国各州中小学都设计和实施了“设计学习”、“应用学习”;法国中小学设计和实施了“动手做”和“多样化途径”;日本中小学从 2000年开始开设了“综合学习时间”,并在 2002年将其纳入正式的教育课程。
尽管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尚有所欠缺:学生的整体能力有所提高,但学生的探究能力较差,缺乏与生活的真实联系,学生还没真正的学会自我探究、自我探索的学习能力;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较少考虑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学生的年级差异、个性差异在研究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特别是针对到具体的年级应如何操作还没有系统有效的研究;针对城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研究的较多,但较少有研究农村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学习实际和心理特点。通过上述分析,本课题研究有着继续深入探索和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和提升课题内涵、价值的必要性。
二、课题研究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数学新课标》明确提出: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进行能动的、有选择的学习活动。在这种活动,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完善人格。自主学习重视自主合作的教育氛围,能够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主动的发现问题、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它着眼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体现现代的主体性教育思想,着力于学生的学,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活动,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体验和创新,是与接受式学习本质不同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社会生活出发,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自主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更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它不仅要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还要让学生去发现和研究问题;不仅是让学生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更是在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关注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围绕探索的问题,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的去探索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教师只是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进入角色,必要时启发诱导,促进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规律,同时在探索中学会观察,在探索中学会猜想,在探索中学会验证,在探索中学会总结,在探索中学会创造,在不断追寻真理中茁壮成长。
中年级段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已初步养成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包括自觉预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因此,对其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策略性研究就非常必要和及时。
三、课题研究的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预计初步形成“自主探究性学习”在小学中年级段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的策略,使之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对数学实现再创造,使数学顺应中年级段学生学习的需要,从抽象、严谨、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来,以开放的课堂教学形式再现数学的基本过程,再现数学与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力求探索、构建一个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注重课堂互动,关注课堂中愉快和谐的群体生活,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主人,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取向,使学生个体得到全面发展。总之,在中年级段学生数学学习中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策略研究,必将推动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习惯养成的转变,也必将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
(一)课题研究目标: 1.总体目标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策略是本次实验的目标。我们开展的这项课题实验,目的在于探讨在新课改大环境下,通过对学生自主参与探究学习策略的研究,唤醒学生非觉醒状态或受压抑的自主探究的智慧,使学生成为一个策略学习者,从而达到学会学习、自我发展。努力构建中年级段学生数学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2.具体目标(1)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意识
(2)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中年级段学生在教学中自主探究学习的策略。(3)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由教书匠向科研型教师迈进,把学生能力的发展作为己任,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4)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二)课题研究内容: 1.树立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
主要通过正面引导、树立榜样、创设自学氛围、竞争交流、展示成果等形式来实施。
2.构建自主探究学习模式和自主探究学习方法。
探寻自主探究学习模式类型:① 教师怎么把握课堂时机,主动地放手,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② 教师如何安排学生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获得数学活动经验;③ 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发现的。
自主探究学习方法类型的研究:①学生怎样进行操作活动,并在操作活动中进行感知、测量、拼摆、思考,从而解决问题。②学生怎样尝试,才能在尝试中探索、发现,交流获取新知。③如何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提出猜想,再进行验证。④如何通过观察例证,分析比较综合,然后进行归纳概括。
3.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①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包括观察、实验、猜测和验证等方面的能力; ②教师的教学策略运用技巧研究。
③培养学生反思意识,养成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习惯。4.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及角色地位
(三)课题研究重点:
突出落实“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策略”为核心。
自主探究学习就是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打好基础的。它把学生作为主动的求知者,在学习中培养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求,主动运用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从《新课程标准》所透露的信息来看,自主探究学习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就培养能力而言,自主探究学习是发展潜能的桥梁;从教育实践来说,自主探究学习也是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
叶圣陶指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学生首先应该是自主学习者。“在未来知识经济社会中,决定个体发展水平的,将取决于不断利用新信息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而非他固有的知识水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更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更要关注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学习指导以“四会”为目标: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这是完整意义上的学习,今后学生的学习将更注重自主的学习方式,社会、学校、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思路与过程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试图探讨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学生怎样才能更好地去自主探究学习;对实施本策略的教学观、学生观、活动观、评价观形成一些规律性认识;改变本校参加试验班级课堂教学“高耗低能”的被动局面,使实验班的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乐园;提高实验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促进实验教师的成长。
1.在新一轮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针对研究内容,收集、整理有关信息资料,形成研究方案。
2.课题成员进一步认识研究的意义,明确研究目标,采取合理措施,实施验证。
3.定期组织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切实转变师生角色,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定期汇报交流。做好学习、研究资料的存档工作。
4.走出去、请进来,加强教研信息的沟通,不断提高实验教师的教研能力,建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5.聘请专家指导认定,总结推广研究成果。
(二)课题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2.01~2012.03)
①制定研究方案。
②填写课题研究申请书,申报立项。③制订研究与实验总体方案。
2.研究与实验阶段。(2012.4~2013.19)①依据方案提出的研究思路展开研究。②本课题负责人学习相关理论及外地先进经验。③制订课堂教学实施方案,设计教案案例。④进行课堂教学实验,认真听课评课。⑤外出取经、改进教法,不断完善实验。
⑥做好学期、学年、实验阶段的总结,积累资料,撰写教改心得体会文章或教学论文。3.验收阶段。(2013.9~2013.10)①组织实验课的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②做好课题研究与实验的总结工作,整理和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教学论文。
③向上级申请课题的结题验收、评估,并总结推广科研成果。
六、课题研究方法 1.实验研究法
依据一定的理论假说,在教育实践中运用必要而又合乎教育情理的控制方法,变革研究对象,探索教育的因果规律,按阶段制定计划,做好记录,完成总结,并及时撰写体会,总结成果。
2.行动研究法
研究中加强与教学行为的结合,明确改进措施时,及时组织教学应用,在学生中,了解通过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考察本课题的实践效果。
3.文献资料法
利用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经验,利用各种渠道对文献和资料进行合理的搜集与应用以获得间接理论知识。通过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可行性及关键概念的内涵与外涵,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等,指导本课题的研究。
4.经验总结法。
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对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进行回溯性研究,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促进人们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并且及时通过论文、案例等形式将研究中的经验、心得、理论与实践结合总结出来,归纳提炼。
七、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1.课题的主要观点:
课堂学习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主要场所和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比如,教师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只能被动地听讲,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自主探究学习。所以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我们计划在实验中首先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使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激发者。其次在课堂教学中限定教师讲授的时间,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有较充分的学习的主动权自主探究时间。第三,在研究教师教学方式的同时,同时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做到教师少教,而学生能够多学。学生是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应该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在数学课堂中要努力探索自主探究性学习策略,想方设法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联系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创设探究情景,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材料,拓展他们探究的空间,培养他们体验探究后的成功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2.课题的创新之处: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了解数学课堂探究性学习的重要价值,教材编写的意图,掌握新的教学教法,全面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使全体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趣味性,认识到提高自学能力在学习中的重要意义,认识到自我探究是未来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是提高自身能力的重要方法,更是提高教学水平,大面积提高成绩的重要途径。相信通过我们的研究与学习,我班学生的数学能力会得到很大提高,教师也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使学生能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的思维去分析问题,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不断积累经验,把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相结合,使学生学到的不仅是书本知识,更要感受到数学学习和科学研究的策略、技能与方法、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从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八、课题预期研究成果
1.收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学习成果、学生总结自主探索学习的方法
2.课题组成员研究成果集锦 3.课题研究案例集锦 4.课题结题报告
九、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主持人分析:
王忠斌:男,42岁,本科学历,小学数学高级教师。主持的县“十一五”课题《小学五年级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指导与训练的研究》已顺利结题,专业论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研究》在《吉林教育》上发表,《精彩从备课开始》在《科学大众》杂志上发表。另有10余篇论文在县市级获。
2.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前期准备工作:
(1)走进课堂,进行课堂观察与调研,对本校常态课堂教学实况作进一步的了解、分析与评价,进行本校“有效课堂教学”的摸底调查,收集相关数据,以把握我校各班级课堂教学有效程度以及改进优化的必要性分析及突破口的寻找与确定。(2)查阅相关资料、文献,对国内外该课题研究的状况进行了解,对课题研究的价值和可行性作初步论证
3.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
(1)领导重视课题研究工作,学校将为课题组提供研究经费,在业务培训、资料收集和开展活动等方面保证经费的落实。
(2)师资力量雄厚。承担课题的老师是一线老师,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保证实验的正常运行。独立承担过县级、市“十五”课题的研究并顺利结题,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3)我校特别注重教学教研活动,始终以“科研兴校”作为办学方针。我校尤其重视教研开发建设,在教学科研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利的组织和经济保障。我校良好的教学教研风气、健康的科研氛围、优越的藏书条件都为课题的研究实施创造了可靠的保障。
鉴于此,本课题组有能力也有信心完成课题的研究任务。
十、研究成果
课题实施以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主持人王忠斌:专业论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研究》在《吉林教育》上发表,《精彩从备课开始》在《科学大众》杂志上发表。另有10余篇论文在县市级获。教学设计《三角形认识》获县优秀教学案例二等奖;教学研究论文《巧设数学活动 激活学生思维》获赣榆县优秀学科论文一等奖;教学论文《浅谈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获县论文评选二等奖;参加赣榆县优秀课评比获一等奖;中央电教课题《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探究学习研究》已立项并开展研究。在第十八届全国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中获优秀辅导员奖。
2.学生:对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并形成了调查报告;收集了相关的教学案例及学生个性作业;在江苏省教育报刊社举办的第五届“小数报杯·小小数学家”评选中学校有十三人分获一、二等奖,学校优秀组织奖;
十一、在研究本课题过程中,我们提出了一些思考:
1.如何更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能力,如何让探究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是我们研究的方向。
2.如何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班级规模比较大,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及时捕捉每个小组的信息有一定的难度。
3.如何设计导学问题,引发学生自主性地思考,为课题研究服务,改革课堂教学研讨的模式,让课堂中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方式能得到充分地体现。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提出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如何调控,便于真正起到引导的作用。
第三篇:北京市顺义区光明小学 李莉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有效设问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有效设问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顺义区光明小学 李 莉
【摘 要】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是组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也是师生进行双边活动的重要形式,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和创新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气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抓住时机追问,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利用生成巧设问,助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围绕目标妙设问,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设问;思维能力
“燧石只有在撞击时才能迸放出灿烂的火花;人脑只有在遇到问题时才能产生求知欲望。”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是组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也是师生进行双边活动的重要形式,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和创新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气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有效设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
一、抓住时机追问,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追问”,是针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一问之后的再次提问,穷追不舍。设计一些追问,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能引发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从而更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锻炼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一次参加北京市基教研中心数学组的主题校本教研活动,有幸听了北京一师附小高向辉老师的一节《长方体的认识》,高老师课堂上的合理追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学生初步了解了点、线、面是立体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后,高老师要求学生拿着自己的长方体研究一下有什么特点,并和同学说一说。在自主学习讨论后进行的全班交流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谁来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生:长方体有六个面
师:你能给大家指一指吗?其他同学可要认真观察有没有问题哦!生到讲台前指。师:对吗?(对)为了便于我们记忆,谁能按方位给这六个面起个名字? 生:前面、后面、上面、下面、左面、右面 师:以哪一面为前? 生:对着我们的面。
师:长方体还有什么特点? 生:12个边
师:你说的是哪?还是指一指吧。(生台前指)哦!他所说的在长方体中叫棱,那长方体有多少条棱?(12条)这些棱是怎么形成的呢?
生:两个面碰在一起就形成一条棱。
师:大家看一看是不是?(学生低头看自己的长方体)说的很正确。还有什么特点? 生:长方体还有尖。
师:这是长方体的顶点。它有几个顶点呢?谁来指一指?(生上台边指边数)谁来评价一下她指的怎么样? 生:准确、有序。
师:评价非常好,我们就应该这样做什么事都有序。
师:谁能把刚才我们得出的长方体特征完整的说给大家听听?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相机板书所研究的长方体内容及特征。课堂上应采用什么样的追问方式,很大程度上是由追问的内容决定的,不同的内容应选择不同的追问方式。这一环节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有深度的提问,都是些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追问,可就在这简单中,我们看到了高老师利用合理追问把问题适当的向外延伸,由点到面,步步深入,拓宽问题的面,将学生引向更高、更远的地方。学生在借助实物初步了解长方体特征的同时,形象思维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利用生成巧设问,助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课堂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深化教学内容、落实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师生双边活动,问题的设计要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关心的热点,并要反复推敲、精心设计,做到“因材施问”,使课堂提问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从而引起学生思维共鸣。
还是高向辉老师的这节课,在学生依据立体实物对长方体有了初步认识之后,她又安排了动手操作环节。分组完成,每组都有学具,有的是塑料小棒和连接插头,有的是大小不同的塑料长、正方形。
要求:思考并讨论后小组合作(1)你们计划选择的材料数量?(2)材料的大小长短有什么考虑?(3)所选材料拼插时摆放在什么位置? 学生按老师要求进行合作,到时间后因学生个体差异、组际间差异有的组完成了,有的组没有完成,此时,高老师拿着两个半成品走到了讲台前。
师:(举着一个用面拼接的半成品,缺少前面和上面)同学们,你们观察一下这个半成品,需要补充哪些材料就成为一个长方体了?
生:再加一个前面和一个上面。师:什么样的前面? 生:和后面一样的面。
师:你来选一个。生走到老师处审视后拿出一个。你怎么就知道它和后面一样? 生:和后面比一下。师:怎么比?你来试试。(生上台演示重合比较)他的比较方法怎么样? 生:好。可以。能证明完全一样 „„
教师又选择了一个拼插的半成品框架(缺少一条棱),以同样的方法带学生进行了分析。
师:刚才我们看了两组的半成品,也有的组做成功了,哪个组愿意介绍一下你们成功的经验? 生:我们先来规划一下需用哪些材料,各需用多少,然后分工进行,最后把大家的拼装在一起。师:没成功的组,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做事之前要先规划。
师:相信你们今后做事一定会成功的。
此环节中,高老师没有像其他老师一样,展示学生成功作品,再说一说面、棱、顶点数量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是正确面对学生间的差异,充分利用半成品,让每一个学生的头脑中再一次经历长方体拼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发现、印证等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有效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三、围绕目标妙设问,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提升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番话不仅道出了提问的重要意义,而且强调了“妙问”。
一位教师讲三角形内角和,在认识完内角、内角和后几个孩子们很快就抢答出:“三角形的内角和 2 是180度”。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我是从书上看到的;我上奥数班学的;家长告诉我的;同学说的„„
当我听到这时心里很是紧张,真替这位老师捏了一把汗,孩子们这么熟练的就说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说不定他们已经知道三角形内角和180度是怎么推导出来的了,老师还讲什么呢?这节课还要怎么继续呢?正在我替这位老师犯愁时,没想到这位老师很机智的将下面的问题。
师:那现在出问题了,你们都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了,那我还讲什么呢? 生:(沉思了一会)您可以讲一讲它为什么是180度。是谁发现的?
师:既然你们都是听说的,没动手实验过,现在这节课就给你们时间动手求证一下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底是不是180度?
课进行到这时,我紧张的心一下子就放松了,这位老师真是高明,在我们都认为这节课无法进行的时候,老师一下子将问题抛给学生,学生顺势也就说出了自己的需要,老师能够尊重学生原有的认知,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巧妙设问,因学定教,学生既然想知道怎样求证三角形内角和是不是180度,那么老师就给足学生时间让他们想办法去求证。
这一节课的活跃局面,就在这一高效问题的统领下展开了。学生经过与同伴合作探究,用测量、撕拼、分割长正方形、画下来、折等不同的方法进行了验证。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三角形内角和180度的整个过程,进行了有条理的思考,还向学生渗透了数学中两种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推理,学生的转化思想、合情推理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从这节课来看,新课标中提出的“四基、四能”也得到了有效的体现与落实,这是我们每位数学老师应该努力追求的课堂设问能力。
提问既是教师智慧的展示,又是课堂教学的一门艺术。激活学生思维的课堂提问有着较大的优越性,它渗透着素质教育的若干因素。善教者,必善问。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设计能触及学生思维敏锐点的课堂提问,寻找知识与学生思维之间的“焊接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四篇:北京市顺义区张镇中心小学校 张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北京市顺义区张镇中心小学校 张贺
【提要】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尽快掌握怎样学,即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是小学教师当前急需解决的迫切任务,在这当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则是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那么,而今小学数学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又是如何呢?为此我进行了一系列调查研究。
【关键词】语言表达 思维
课程改革,预示着教师再也不能依照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一名优秀的教师要善于依据教材和学生特点展开来适合学生的教育,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向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自己,一味的用“经验”来教育学生必将阻碍学生发展,因此教师必须立足整个课程改革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这样才能高效进行教学。教师行动研究恰是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最好途径。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尽快掌握怎样学,即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是小学教师当前急需解决的迫切任务,在这当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则是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那么,而今小学数学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又是如何呢?为此我进行了一系列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对现在的数学课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
一、现状分析:
目前,在课程改革的影响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方法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和培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顺应潮流,只注重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动手能力,却忽略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导致数学课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小学生在数学课上缺乏口头表达的欲望。
现在的数学课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镜头:老师声情并茂的提出了一个问题,但下面举手准备回答的却寥寥无几,纵使老师望眼欲穿,仍旧没多出现几个。但是如果你在没举手的人当中叫起来一个,他也未必不会回答。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学生的口头表达欲望不高。这种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高就越严重,发言的人数就越来越少。
(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口头语言的表达的质量不高。
刚才我们说到,在数学课上,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除此之外,能够站起来回答的学生,他们的口头表达质量也不是很高,缺乏准确性、简练性和条理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表达时有这样或那样的口头禅,使得语言繁琐,缺乏条理性。有时虽然他们想到了,但是因为表述的问题,其他学生或老师却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三)、教师的训练方法比较单一。
任何一个问题的提出,它都有多种回答的方式方法。但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却要求学生必须按老师的方式去回答,去描述。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只知道去套用老师的固定模式,如果没有这样的模式,学生就不知所以,不知道怎么办好了。
二、提高措施:
针对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如何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语言表达呢?让学生敢于表达,正确、精练的进行表达,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想“说”、敢“说”。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更多的知识,首先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以往只注重数学计算为主的教学方法。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把自己真正“溶入”到课堂活动中,就要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最大限度的产生兴趣。通过实践证明,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越感兴趣,其参与的意识就越强烈,其思维也就越活跃。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采用多种形式,吸引学生注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跟着老师走。如在教《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内容时,我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个三角形,再量出每个角的度数并记下来。然后让学生报出其中两个角的度数,由老师“猜”出第三个角的度数。结果“猜”的度数与学生量得的度数一样,学生感到非常奇怪。有的问:“老师,您没看见我画的三角形是什么样子的,也没量过角的度数,怎么就猜得这么准呢?”有的问:“老师,这里边是不是有什么奥秘?您能把这个奥秘告诉我们吗?”学生的问话此起彼伏,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显然,学生此时已经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另外,由于设置着悬念,所以学生在课堂上自始至终都非常投入,教学效果十分理想。
事实证明,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创设出一种欢快、愉悦的情境,启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说”的欲望,让学生想“说”、敢“说”。教师通过营造一种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学得开心,表达得自然放松,避免了学生在口头表达的的过程中产生的紧张情绪,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首先,教师得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以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学生;其次,教师提问时尽量采用亲切、协商的口吻,“诱导”的语气。使课堂氛围显得民主、和谐,让学生思想上变得轻松,愿意提出问题,敢于发表意见。另外,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多创造一些“说”的机会,让学生能“说”。凡学生能说的,都应该放心地让学生去说。让学生讲算理,讲解题思路,讲公式的推导等等。在形式上,要注意灵活多变;既可以个别回答,也可以集体说,还可以采取同桌互相讲,四人小组轮流讲,或分组讨论派代表回答等形式。让学生人人动脑筋,个个开口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二)教学中适时引导,让学生会“说”。
一堂好的数学课,不光要学生们想说敢说,而且要学生们会说,说得有条理,有见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说”的方法。这里的“说”,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再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把自己的思维过程有条理地、完整地表达出来。
1、语言的准确性。
数学的科学性决定了它的语言的准确性。无论是下定义,还是做判断,都要求用词恰当,合理科学,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偏差。如三角形的定义是:“由三条边围成的图形,”不能说成:“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因为“围成”和“组成”含意相差甚远。由三条边围成的图形只有三角形,而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却不一定是三角形。因此,用词要准确,描述要贴切,决不能含含糊糊,模棱两可。
2、语言的简练性。
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决定了它的语言的浓缩性。在数学的“词典”中,只有“记叙”,没有“描写”,也没有“比喻”,更不能有“夸张”。因此,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一定要言简意赅,干脆利落,不能拖泥带水,更不要添枝加叶。如用“18÷3”编应用题,若编成这样:“有一天,妈妈上街买来18个又大又红的苹果,我和姐姐一起把它们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了多少个?”就不算是最佳的。如果换成:“把18个苹果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了多少个?”就言简意赅,干脆利落了。
3、语言的条理性。
数学的逻辑性决定了它的语言的条理性。概念形成、公式的推导、法则的归纳,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是要学生学会利用判断和推理,有条有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再把思考过程完整地叙述出来,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如果学习公式,就要求学生能说出其推导过程;学习法则,就要求学生能列举出其归纳过程;学习计算,就要求学生能列举出计算原理;学习应用题,就要求学生能说出解题思路等等。总之,任何时候都要要求学生说得连贯,说得有理,说得完整。
(三)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口语表达。
作为教师要想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必须采取一些恰当有效的方式来进行。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
1、生活语言、书面语言和数学语言相互转化。
生活语言、书面语言和数学语言互相转化的训练,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方法。例如在应用题教学中,就要注意抓“扩展”与“压缩”的训练。所谓“压缩”就是在学生充分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让他们去掉事件的叙述,讲出题中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再变为文字题叙述出来。例如,我讲一道百分数应用题“三阳去年植树15万棵,今年植树比去年多20%,今年植树多少万棵?”通过分析题意,引导学生抽象出问题的实质并叙述出来:把去年植树15万棵看作单位“1”,求今年植树多少万棵,也就是求去年植树数的(1+20%)是多少,进而叙述为求15的(1+20%)是多少。所谓“扩展”,即把简单的式子题用不同方式叙述成文字题,把简单的文字题再改编为应用题。如把上题再反过来的训练中,开始我让学生模仿练习,再逐步让学生自己表述,这样学生不但积极性高,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应用题能力,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2、让学生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解题程序。
在小学数学中,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把知识的获得过程与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教长方体体积计算时,我设计了如下操作活动:要求学生将24个正方体木块(各表示1立方厘米)摆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边操作边说出所摆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教师分别板书出来后,引导学生观察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并比较算式和相应的形体,发现长方体所占的体积单位数正好等于长、宽、高的乘积,并让学生完整地叙述出来。再如;教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出示一个四条边可以活动的长方体,让学生用手拉成不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观察并口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变”与“不变”的关系;形状变了,长方形的长和宽变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但不论形状如何变化,而面积的大小始终不变。
3、让学生用语言有条理的表达思考的过程。
在讲复合应用题“学校举行歌咏比赛,三年级参加24人,比四年级少16人,五年级参加的比三、四年级的总数多5人,五年级参加多少人?”时,我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1)题目中直接告诉我们哪个年级的人数?(2)要求的是哪个年级的人数?它与谁有关系?(3)题目中关键是先求出哪个年级的人数?求四年级人数时容易犯什么错误?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让全体学生说,先说给同桌听,并互相纠正语言中的毛病,再说给全班同学听,并要求学生用语言表达时要有条理、说清楚,这样大家的积极性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在说到求四年级人数易犯哪些错误时,我又提出:遇到类似“比四年级少16人”这样的语句叙述时,应如何理解才不可以避免错误?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大家都能说出:首先要弄清谁比四年级少16人,四年级比三年级人数怎样,待问题解决后,我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课下思考:根据这个题目的条件,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答?用这样的方法来拓宽学生思路,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4、让学生提高说理能力,从而掌握综合思维能力。
说理训练有利于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某加工厂加工一批机器零件,2个工人3小时加工18个。照这样计算,4个工人9个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分析叙述的:由果索因叙述为:要求4个人9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必须知道每人每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已知条件告诉了2人3小时加工18个零件,所以每人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是可求的。由因导果叙述为:已知2人3小时加工18个零件,可以求出每人每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已知每人每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那么4个人9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就可以求了。用假设的分析方法叙述为:根据题意每人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一定,假设工作的时间不变,人数由2人增加到4人,是原来人数的2倍,加工的个数也是原来的2倍。时间由3小时增加到9小时是原来时间的3倍,所以加工的零件个数应是原来的(2×3)倍。这种叙述方式和分析思路让学生学会并掌握说理的训练,优化了应用题的教学过程,有利用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导求解题途径的能力,在指导学生有理有据地叙述解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四)恰当运用评价机制。
自信心是干好任何事情的原动力。在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中,更离不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表扬、称赞、肯定、鼓励,这样学生便有了受重视、被认可的满足感、自豪感,从而对问题的回答和自我见解的发表上都能表现出非同一般的大胆和能力。如在进行图形的分类教学时,我班有个非常内向的孩子,他的分类和大部分同学的都不一样,但我并没有直接判定对或不对,而是鼓励他讲出自己的分类依据,通过讲解,所有学生都肯定了他的分类,该生的自信心大增,再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时,他都昂着头和别人大声的争论,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像从前那样畏畏缩缩,低着头,放弃自己的想法。所以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自信心相当重要,教师要在教学中注意自信心的培养。
三、结论分析: 通过实践证明,在数学课中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训练,学生在回答问题中,语言比较简练、准确并且有条理,能清楚的反映出思维过程。同时,在检测中,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明显提高。所以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把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还要尽量多地给予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
四、反思:
我参加新课程改革工作已经5年了,在这5年里,我在上数学课时始终坚持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主。通过自己的实验,我发现在数学课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数学课上培养小学生语言表达的方法有很多,但我们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不同的年级段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如:在低年级段应注重培养兴趣,激发思维,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较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内在动力,使学生想学、乐学,激发学生积极动脑,积极思考,在课堂上变得敢说、想说。中年级段应注重训练小学生说的方法,在训练的过程中要使学生说得准确、有条理,还要简练,把他们的思维过程清楚的表达出来。高年级段除了要具备中年级的要求外,还要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的质量,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判断、推理,从而掌握基础知识,学生把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的讲述思考过程,同时还要尽量多的给予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认为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内容,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很多数学老师没有真正意识到说的重要性,随着新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必须改变原有观念,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孟昭兰:《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1 【2】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7.1 【3】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6第一版 【4】叶蜚声:《语言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4
第五篇:小学数学采取开放式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的课题研究调查报告
小学数学采取开放式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的课题研究调查报告
进贤小学
王春
【摘要】:教学的最好方法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去主动探索,教师要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进入角色,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学习的活动中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学会观察、猜想、推理、归纳,在自主探索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索的平台,并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才能促使学生持续和谐的发展,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开放式教学 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数学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
自主探究学习
当今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要做课堂的主人,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脑,主动的去获取知识。
课堂教学模式:
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调查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教学要“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数学新课程标准》也科学地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自主探索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呢?我认为应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去猜测。我国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状况而言,它仍旧保持着以教师教学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灌输式教学传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双基”的培养,但忽视了对学生应用潜能的开发,使学生成为知识容器,从而失去了学习的真正意义。整个教学过程以应试教育为主,进而阻碍了科学乃至社会的发展。进而形成了我国数学教学“高分应试,低分应用”的尴尬局面。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往互助和共同发展的过程,面对我国所谓数学教学的传统,完全撇开了数学这门课程的学科特点和学生自力的因素,一味的强调基础知识的训练和应试能力的培养,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调查目标】
探索小学生数学自主探究能力的规律,创造出适合小学生的自主探究的环境,让每一个学生的探究能力有所提高,让学生学会学习,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智力。
【调查时间】 2012年3月 【调查方法】 调查问卷 【调查的意义】
在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是,教育将成为一咱面向全体全民教育,贯穿一生的终生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突出个性的创新教育。从这一意义出发,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旨在建立一个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的环境,建立一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形式,强调从以获取知识为数学教育的首要目标转化为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数学信息和技能。
今天中国的数学教育最大的悲剧有二:第一,学生的学习生涯不幸福,而且这样的状态不能被成人社会所关注;第二,我们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主要是外部,更多的来自分数的压力,而不是来自对数学内在的一种追求、一种爱好。这是数学教育的两大“悲剧”。不可否认,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使我们的孩子失去了许多宝贵的东西:一是失去了梦想和激情,变得麻木、呆板;二是失去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变得惰性;三是失去了学习的能和习惯,变得低能;四是失去了天真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的品质,变得少年老成。对照新课程理念反思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难发现,这些课堂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弊端,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教定学 2以本为本 3教路单一 4学法单一 5目标单一 6问题单一
7评价单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同时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数学学习方式,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数学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数学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调查的结果分析】
通过这次对老师和学生的组织调查,发现教师和学生在对传统教学有几下几点认识和看法:
(老师方面)1,老师们认为传统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局限了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的发展,只是被动的 接受知识掌握知识死板,学生缺乏主动地思考,过于依赖老师对学生的发展不利。
2,开放式的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数学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人际关系。
(学生方面)大部分学生喜欢小组讨论,游戏学习及竞赛形式等多形式的学习,这样有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大部分学生喜欢老师在课堂结束时,先学生讨论交流之后学生总结,而不喜欢老师一人包办,或只是好学生的总结说明大家都想参与到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来,他们想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一个好现象,我们的老师应该做到让每一个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3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他们大部分都喜欢问老师和家长,说明我们的传统教育让学生有了极强的依赖性,不愿意自己想办法解决,没有了学习的主动性。
开放式教学的目标定位
(一)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成份。
(二)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反过来提示老师要用不同的方法解释数学规律。
(三)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要求学生提高对日常事物现象用数学经验、思想与方法进行观察、推测、尝试、计划并合情合理地思考的意识与能力。
(四)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要求学生懂得数学的价值,学会数学交流,掌握对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信息的采集、整理、辨析及其处理与运用能力,能用数学的方法对它们进行考察、区分、组织和模型建构,并有可能获得新的信息,获得问题的解决,获得新的问题等。
(五)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要求学生能在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参与社会生活及在社会生活的探索、发现和改造等活动中主动进行决策的兴趣、意识和能力。
开放式教学与小学数学
开放式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学科教学的切入点。从广义上理解,它可以看成是大课堂学习,即学习不仅在课堂上,也可以通过课外包括网上学习来进行。从狭义上理解,也就是本文所论述的对象(即学校的课堂教学),又存在有多种认识角度。从课堂教学的教材看,开放式教学内容可以来自于教材,也可以来自生活,来自学生本身;从教学的要求看,开放式教育要体现结论的开放性、条件的开放性、过程的开放性、方法的开放性等;从课堂师生关系看,开放式教学要求教师既是指导者,更是参与者;既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更注重教师从学生的学习中吸取养料。
教育实践研究表明,儿童的主动、积极、好奇、不模仿已有的方法,不重复已有的结论,在原有的方法和结论上有自己的思考和观点,用新的方法分析解决新的问题等积极的思维品质,是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和基础,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特别是数学开放式教学的出发点和着眼点。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作用。”
开放式教学在满足学生的需要上有其独特的优势,具体表现有:
(一)开放式教学问题和条件的不唯一性的情境给具有好奇心的儿童提供了更多探索时间和空间,满足了学生求知的需要。
(二)开放式教学设计要求每个学生设计方案,应用多种策略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要求创设小组交流等情境,满足了学生参与的需要。
(三)开放式教学由于师生关系上的民主平等、策略上的多元,可以使更多的学生有成功的机会,满足了学生成功的需要。
(四)由于开放式教学本身的特征决定了教学中定会有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在交流中学生学会了相互理解、互相合作到合作的力量,满足了学生交流的需要。
(五)由于开放式教学解决问题策略的多元化决定了每个学生的设计或策略均是有效的,某个学生的设计或策略一旦被教师或同学所认同,就会使他产生一种重要感(个人在集体中发挥作用)和成功感,满足了学生自尊的需要。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作为一门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小学数学不仅有着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而且具有丰富的形象性、广泛的应用性。小学数学的智能价值以及学科特点,为培养开放、创造型的学生提供了极大的空间。从以上的认识出发,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不仅是可行的、必要的,而且也将会是卓有成效的。
开放式教学的一般特征
(一)认知过程的自主探索性
从国内外众多的教育教学目标和课程改革标准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当今文化时代背景下的学习活动,决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传递和复制,更重要的是一种科学与文化的再创造。因此,我们在编制、展示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内容时,努力强调了学生对问题的探索(策略、方法、手段等),这也就是说,单纯让学生接受、巩固知识的方法已无法使学生真正获得问题的解决,只有通过个体的探索(采集信息——分析处理——数学建模——提出假设——验证结论——问题解决——获得新信息),才能达到对问题的认识理解、延伸和扩展。
例如:王老师带40元钱到文具店买奖品,买4元一支,8元一支,10元一支的钢笔多少支?(注40元要正好用完)
由于钢笔有3种不同的价格,因此40元钱买的钢笔的支数也不一样。
1、买4元1支的,可以买40÷4=10(支);
2、买8元1支的,可以买40÷8=5(支);
3、买10元1支的,可以买40÷10=4(支);
4、如果买两种或两种以上价格的钢笔,还有以下几种不同的买法:
序号
4元1支
8元1支
10元1支
合计支数
8支
1支
/
9支
6支
2支
/
8支
5支
/
2支
7支
4丰富了自己的思路,体会4支
3支
/
7支
……
(二)实践中体现社会性
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为学生的终身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注重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强调从儿童熟悉的社会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学生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教学内容。因此,儿童的学习是在问题情境中感知、理解数学知识,在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知识探索中学习数学的空间观念、优化思想、统计思想、模式思想、估计意识、推理意识与应用意识。例如:在创卫活动中,四年级比五年级少捡塑料袋60只,四年级有45人,平均每人捡52只。五年级48人,平均每人捡多少只?
人数 每人捡塑料袋只数 总数
四年级 45人 每人捡52只 52×48
五年级 48人 每人捡x只 48 x
通过数量关系的对比,根据关键句的等量关系。
a:五年级捡的总数-60=四年级捡的总数
列出方程 : 48 x-60=52×48
b:五年级捡的总数-四年级捡的总数=60
列出方程: 48 x-52×48=60
因此,数学开放式教学内容,常常不是单凭数学的本身而能获得合理、科学的解决,同时也不是在问题解决中仅仅获得一个结论,一种方法。而是要求学生必须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并正确合理地运用个体已有的经验、价值与情感去获得解决,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获得了认识社会的一般方法与策略。
(三)组织过程体现教师的服务性
开放式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的最根本之处是教师角色功能的转变,只有教师角色功能的真正转变才能使开放教学成为可能。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决不是普通的一员,而是具有“导演”的身份,特殊之处在于教师工作的艺术性、发展性、不确定性,更在于服务性。
教师的服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引导学生发现新旧知识的衔接点。
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兰登塔尔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其说是学习数学,倒不如说是学习“数学化”。学生从现实出发,经过反思,达到“数学化”。在这一过程中,“数学实现”和“反思”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学生来说,“数学实现”就是他们的“经验”。“经验”在小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面积计算公式的由来,准备了两个“垫子”。
A、平行四边形可割补成哪个我们已学过的图形?(长方形)
B、割补成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有什么联系。
根据两个图形各部分的关系,教师再放手让学生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引导学生找到秩序与情绪的平衡点。
开放式教学的过程中,讨论、交流、争辩、阐述等方式将起到主导作用,这些共同参与、积极探索的方式和随之产生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将对学生的习惯要求、课堂的组织秩序带来强大的冲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利用语言、动作、体态等工具有效地调控教学活动,既要保护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又要维护课堂教学的组织秩序,使秩序要求与情绪表达处在一个平衡点上。
3、引导学生找发展与创造的突破点。
数学是一门科学,它有相对明确的规则和数学结论。如果我们脱离了其基本的规则,曲解了其数学结论,那可以就不是发展,不是创造,而是错误。数学又是一项活动,一个过程,我们在其不确定的数学情境,学习对象不确定的发展变化上,有着广泛巨大的自主性、发展性和创造性。
(四)教学过程注重情境性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他们学好数学的基础。”根据反映论原理,情境作用于儿童的感知,会引起儿童观察、思维、想象一系列的智力变化,同时,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的和谐,使整个情境成为一个可以多向折射的心理场,可以让身置其中的儿童诸方面快速地获得发展。
1、创设问题的情境。
问题是思维的火化。教师的主导作用一是体现在善于将教材上的结论转化为问题;二是创设条件或提供材料,让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问号转化为句号,并能不断产生新问号。
2、创设生活情境。
进入21世纪,我们的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强化数学的生活化,是指导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适当作些变形处理,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如“设计租车方案”、“长方形物体的包装”等。
3、创设开放情境
开放式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使学生由消极的等待条件发展为主动的获取条件,进行创造性学习。在进行开放式教学的实践中,我们认为,开放式教学的“开放”。主要表现为(1)情境开放。创造需要心灵的放松,情境开放能使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进行学习。(2)形式开放。学生的学习可以是个别竞争,也可以合作完成;可以畅言叙述,也可是实践操作。(3)结论开放。待解决问题的答案、结论往往不唯一。如“方向和路线”,不同的选择有不同的结果;“购物问题”,每个人的喜好不同,而且不同的物品又有不同的价格等问题。
(五)学习过程中的求异性
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注重问题的求异性,解决问题策略的多元化。从心理认识的角度看,儿童最大的特点是好奇心强,善于从不同的方面探索问题;从动机激发的角度看,培养儿童强烈的求知欲,为实现期望目标而不断求异探索,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从智力开发的角度看,学贵有疑,学贵有异。因此,开放工教学注重从小培养儿童的求异意识,这对于发展儿童的创造性能力有其积极的意义。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必直接去评价学生的问题解决的方法、过程和结果,而是利用“数学交流”由学生自我调整他们的经验、策略和价值观。
(六)活动过程注重主体性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两转化过程,一是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二是由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转化。这种转化过程,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才能完成。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探讨得到的,既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凡是能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的,就通过生生交流取得共识;只有在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教师才能适时指导,合理点拨。从这意义上出发,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着眼于人的发展,从学生如何学好数学的角度出发,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看、说、做、想。例如:“当个设计师”、“比较房价”、“分配装饰工”等教学内容的设置,不仅能使学生获得认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更主要是创设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同时也为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创造了良好的课程环境。
(七)操作过程注重合作性
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着眼于儿童获取信息的多向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试图通过小学阶段的培养,增进学生之间团结、协调、互助的群体精神,为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奠定基础。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单向的静听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之间的学习竞争功能,学生的学习主要是个体进行或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甚至对立的状态,信息交流也处于一种不畅通的状态这中,课堂上很少看见学生的交流、观念的交锋与智慧的碰撞,更谈不上创造了。开放式教学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强调采取合作学习的形式,学生之间进行互相探讨、交流,教师只在关键时给予点拨、评价。在这里教师是参与者、组织者、协调者。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有效地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八)情感过程的体验
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特别要求关注学生被激发起的求知冲动以及平衡这种冲动欲望,满足的成功体验。即教师不能简单地将学生封闭在“知”与“不知”的动态平衡上,而是开放到整个个体充分活动的“问题”和“解决”的空间上,使他们在一次次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我们注重在问题解决的学习过程,尽可能多地采用“合作型”的组织机构和“个体化”学习结构的结合。前者着眼于儿童获取信息的多向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后者则是为养成儿童独立思考、自立探索的精神,使学生在真正自我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属于自己的成功与满足。
新课程标准即将实施,进行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等教育教学改革实验,使数学从抽象、严谨、枯燥的形式中解脱出来,走向生活,走向大众;摆脱定义、定理、法则、公式及其证明,以及例、习题等形式化的模式,以开放的体系再现数学的基本过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