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继承发扬民族民间传统育文化在中小学体育课中得运用》心得
学习《继承、发扬——民族、民间传统体育
文化在中小学体育课中得运用》心得
通过《继承、发扬——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在中小学体育课中得运用》这门课的学习,让我更深刻的认识到,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健康、协调地发展对体育有了更深的兴趣与激情。它是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具体体现,而学校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充分发挥学校载体之优势,可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中华民族振兴,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大贡献。但是,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内容有待整理、完善,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
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年轻教师我有几点简单的看法:该课程只是简单的介绍讲解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内涵、意义、价值及怎么选择、安排等,而真正怎么具体操作的却很少涉及。我觉得理论固然重要,但具体操作对我们来说更为重要,有意义。一线老师本身工作量就比较大的,能有多少时间精力花在开发,专研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所以我觉相关部门应该多整理、完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资料,以便我们一线老师具体的实施操作。多些课堂实录,点评,多充实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教学资料,是我们年轻老师最需要的。教授那堂课堂实录是我影响最深刻,收获最大的。富有童趣的热身操一下子就让学生活跃了起来,教授领操的勇气令人佩服,精神值得学习。教授的激情,带来的效果是大家看的到的。教授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方法循序渐进,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同时教授把自身的专长发挥发挥的淋漓尽致,学生看了这么完美的动作自然来劲,没花个三年五载的时间,教授的动作是做不出来的。然而,现在很多人以为我们体育老师是全能的,健美操专业毕业老师的要教篮球、田径、武术等等,然而,确实要我们这么做了。不要一味的要求我们去做什么,我们体育老师不是神。要让学生学的更多,每个班可以有几个体育老师,分项目教学,这样学生学的更专业,老师教的也更有信心。
最近,我观看视频讲座,懂得在传统体育教学中,始终以运动水平为中心,并形成了一系列的运动竞技性的教学与管理。教师以传授运动技术为己任,班级以运动竞赛成绩论高低,学校以运动会成绩为标准,这种思想体系和观念在学校体育界沿袭了几十年,造成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陈旧单调。多彩的教学内容培养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与爱好,形成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很多民族体育项目有很好的基础,也很适合目前体育教学的实际条件。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主要以嬉戏娱乐、竞赛为主并结合节庆习俗,构成了一种寓意深刻的、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在文化传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把在民间长期流传并受儿童少年喜欢的滚铁环、跳皮筋、踢键子、拔河、抽陀螺、跳竹竿舞、少年拳等项目引入体育课堂,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学生走向社会、走进生活的极好途径之一。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学科应该是一种主体性教育。学科创新教育努力塑造智商与情商和谐共融、完善健全的理想化人格,强调人格发展的特异性、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学科培养目标的创新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
总之,随着体育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对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赋予了新的内涵。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一体育文化,历尽沧桑,经久不衰,推动了我国数千年体育文化的发展。尽管时代发生了变化,但蕴藏在其深层的民族文化精神仍然影响着人们今天的思想和观念,其体育方式仍为各民族人民所采用。如果运用人类学来加以研究,在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下开发这个蕴藏量巨大的体育资源,可以为中华民族体育全面走向世界,促进国际体育文化的大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严格管理,求规范
一个好的班级,需要规范的管理,同样,一个好的训练队,也需要严格的管理。过去的一学期,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来约束运动员。如运动员早训制度、奖励制度、早操带操制度、打扫体育室制度、定期与班主任和家长沟通制度等。通过这些制度的制定,规范了运动员的不良行为,提高了训练效果。
二、认真钻研,求科学
高中阶段的运动员学习任务紧,他们不可能像少体校的运动员一样训练,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训练的效益,成了我们认真钻研的问题。例如我们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借鉴了体育教学上的“快乐体育”理论进行田径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在身体素质训练时,我采用各种接力跑游戏发展学生的快速跑能力。我在训练中积极尝试运用“多因素训练法”。多因素训练法是指一个练习手段能达到多种训练效果。
三、严格训练,求实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个教练的训练手段大同小异,那为什么训练效果不一样呢?我想是要求不同造成的。比如,两个教练同时采用肩负杠铃全蹲发展运动员的上肢力量,一个教练要求运动员快起慢下,而另一位教练员不做要求,很显然,前一个教练员的训练效果好,因为,运动员的大腿在跨起和慢下时都在用力。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我对运动员要求非常严格。比如,短跑运动员在持哑铃摆手臂时,我要求两点:1。摆臂动作正确;2。摆臂时速度尽可能快。又比如,跳越运动员利用跳栏架发展快速力量时,我要求运动员在脚着地瞬间离地要快,同时,大腿尽力向胸部靠。通过教练的严格要求,训练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要带好特长生训练,首先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例如经常讲一些我国优秀运动员是怎样刻苦训练,顽强拼搏创造好成绩为国争光的事例。使学生从小树立起认真训练,为校争光的信念。再结合本队的典型例子,如我队一位同学在一次训练中狃了脚。好了马上主动提出要回来参加赛前的训练,当然,单有学生自的积极性是不够的,还要取得家长们的支持。父母非常疼爱孩子。少数家长仍有顾虑,一则怕参加训练后影响学习成绩,二则心疼孩子,怕累坏了,练坏了。我们也常碰到这个问题。我们向家长讲清道理,讲明训练目的、时间、方法等具体问题,消除家长的顾虑,保证她的学习成绩不下降。另一方面通过学校领导和班主任一起做家长工作。平时除了抓好学生的训练外,还及时了解学生训练的身体状况反应。加强学生的营养供给和思想品德的教育。
第二篇:学习《继承、发扬——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在中小学体育课中的运用》心得体会
学习《继承、发扬——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在中小学体育课中的运用》心得体会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具体体现。民族体育文化源远流长,每个民族都有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活动。这些活动寓游戏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本着“以人为本,健康发展”的新教育理念,挑选、整理一些民族民间体育活动项目引入课程教学,增加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促使少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都是体育课程应当大力利用和开发的宝贵资源。
一、农村小学体育器材设施的开发
1、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场地器材资源
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用于课堂教学。农村小学不能一下子投入大量资金短期实现高标准的场地与器材设施,只能根据实际需要逐步完善和补充,所以,农村小学教师要转变农村体育课因场地小、器材少而上不好的观念,应该着眼于现实,要针对实际情况来实施体育教学。
2、勇于创新,积极开发场地和器材资源
既然场地和器材短期之内不会有大的改观,我们就应该立足当前,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现有的体育设施资源,发挥体育器材的多功能作用。体育教师要树立找米下锅的意识,要有敏锐的触觉和善于捕捉新奇事物的创新意识,特别在农村的小学,教师要有意识对一些平时无甚用途的东西打主意,变废为宝,直接打造一些适合自己使用的简易“器材”。尽可能地开发新型器材或开发已有器材的多种功能,尽可能地让农村学生接受更多的更好的体育教学,享受体育给他们带来的愉悦,在推动农村小学能更好地实施体育新课程的同时,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
农村基层小学虽然在场地器材方面存在滞后的现象,但只要我们能着眼于实际,敢于创新,多想办法,变废为宝,是解决目前这一实际问题的简易、有效的途径。
二、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与改造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强调积极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是顺利实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应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体育与健康课程无论是现在和未来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需要。为了跟上时代步伐,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利用民间传统体育在小学体育中的开发和运用,更好地为学生的三维健康观服务。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有助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课程。在开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民间体育活动项目时,有的需要改造,不能拿来就用;有的则不需要改造。改造的目的是为了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我认为通过开发和利用一些地域性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开展传统体育教学活动,既可以展现不同民族的个性风貌,又有利于学生了解“本土体育文化”,参与民间体育活动,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培养学生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进而可为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精神。开发和利用这些项目,既具特色,又具有独创性,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三、将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引入课堂,成为教学的有益补充
在传统体育教学中,始终以运动水平为中心,并形成了一系列的运动竞技性的教学与管理。教师以传授运动技术为己任,班级以运动竞赛成绩论高低,学校以运动会成绩为标准,这种思想体系和观念在学校体育界沿袭了几十年,造成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成一滩死水,内容陈旧,形式单调,在加上不时见诸报端的体育课学生伤亡事故,个别领导就一直念“紧箍咒”——时刻绷紧教师“安全”这根筋,于是乎,学校教师就干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的学校单双杠、肋木、天梯等器材成了摆设、有的学校干脆把他们拆掉,随之,山羊、跳箱也从操场上消失了。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已经受到了严重挑战,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与爱好,形成锻炼习惯与终身体育意识的基础之一,但现实教学中内容的缺乏和内容选取的随意性和无序性,已成为新课程开发和进一步教学改革的瓶颈。很多民族体育项目有很好的基础,活动方式多样,利于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展开,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很适合目前体育教学的实际条件。
再而,现在都是独生子女时代,生活的环境、条件,虽然不同了,但是孩子喜欢快乐,蹦蹦跳跳的天性没有改变,游戏仍然是他们所热衷的。因而,民族民间游戏仍旧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手段,如果我们仍然能够怀旧,推崇喜闻乐见的民间体育游戏,让今天的独生子女能够喜欢和接受民间体育游戏,不愧为是一个很好的举措,民间体育游戏结合着竞争游戏与吃苦耐劳的内容,对孩子的身心理的成长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非常有利孩子们健康成长。
四、饶有情趣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使体育课更富有生机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主要以嬉戏娱乐、竞赛为主并结合节庆习俗,构成了一种寓意深刻的、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在文化传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把在民间长期流传并受儿童少年喜欢的滚铁环、跳皮筋、踢键子、拔河、抽陀螺、跳竹竿舞、少年拳等项目引入体育课堂。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学生走向社会,贴近生活,认识和适应社会的极好途径之一。
几乎所有的同学都爱上生动活泼的体育课。体育课大大地活跃了校园的体育气氛,每到课余活动时间,校园里就热闹起来,大小操场,集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体育活动井井有条地展开,过去那种有同学偷偷溜回教室看书、躲藏在厕所里歇息的现象再也看不到了。不少同学表示,他们每周都在盼望体育课早点到来,可是每次上课时,总感觉到时间太短了,不能尽兴。在同学们看来,生动有趣的体育课已真正从过去的“要我上”变成了“我要上”。
总之,提高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是多渠道的、全方位的,不仅仅是场地、器材和课堂组织教学几个方面。如: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是关键所在,有了数量充足,思想上进,业务过硬的体育师资队伍,体育教学质量才会有保证,否则再好的体育硬件设施也是枉然。又如:体育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对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推进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大力实施新课标的背景下,我们广大农村体育教师应克服场地器材等不利因素,深入挖掘、充分利用、大力开发各类体育资源,立足课堂,精心设计组织教学,备好上好每一堂体育课,为广大农村孩子的健康成长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在学习和科研中继承发扬长征精神
在学习和科研中继承发扬长征精神
今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在外国语学院的组织下,我们XXX党支部全体党员观看并学习了纪念长征胜利系列纪录片,为红军长征胜利感动之余,内心深受震撼!
试问,漫漫长征路,到底是什么支撑着战士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忍者饥饿、冒着风霜雪雨一直前进?是什么支撑着战士们爬雪山、过草地、吃草根、啃树皮仍不放弃?是共产主义的信仰,是对胜利的憧憬,是对共产党人的信任,是胜利的信念!今天,我们在庆祝长征胜利80周年、感慨红军长征精神的同时也祭奠着那些在长征路上挣扎着但最后陨落一方的红军战士们,不是他们不够顽强,只是外界条件太过艰苦。也正是这样艰苦的条件为红军保留了精英部队,长征胜利活下来的战士不仅仅是精神顽强,体质上也是强壮的,这为后来红军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一句简洁的诗句中蕴含着红军多么强大的精神与魄力!如今,我们再也不会经历80年前红军的恶劣环境,无论怎样我们也体会不到其中的艰辛,我们要做的是将红军在这艰苦环境中锻造出来的长征精神不断发扬光大,为中国代代共产党人所学习!
作为一名研究生党员,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更不是空洞的喊口号、做样子,而是在自己的生活、学习及科研中发扬长征精神。在生活中要树立一个可实现的目标,并通过不断的、切实的努力一步步实现这个目标。在学习中要发扬积极向上、顽强拼搏的精神。研究生的学习跟高中甚至大学的学习都不尽相同,它需要每个人主动的、积极的努力,而不是消极的、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在科研中,要发挥艰苦奋斗、不怕吃苦的精神。科研是个苦差事,不做科研的人以为拥有一项科研成果、发表一篇学术论文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只有脚踏实地做科研的人才能真切的体会到其中蕴含的艰辛。也正是这份艰辛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开始了投机取巧的剽窃或者做一些华而不实的表面文章,而这正是科研所忌讳的。记得我导师在接收我为学生时问了我一句话“你能坐得住学术的冷板凳吗?”我当时特别轻巧的回答“当然能啊”,后来真正踏入学术之门以后才发现,“冷板凳”一次并不是自己原来想的那么简单,它不仅需要我们克制住物质的欲望,还要磨炼心智,不怕研究之苦与学术的枯燥。
80年前长征的胜利不仅仅向我们昭示着红军的顽强,还向我们传达了一种精神——长征精神,这种精神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不可或缺!
第四篇:巴渝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川渝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2010年6月12日
巴渝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重医缙云校区行政中心设计
摘要/
介绍了重庆医科大学缙云校区行政中心的规划设计实践,通过对巴渝传统建筑文化的提炼,将其部分元素引入现代的办公建筑群设计,同时为解决当前校园建筑的趋同性问题,提供了一个思考方向。
关键词/ 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 地域性 传统建筑文化
“巴渝地区,山川荟萃。场镇、建筑经历先民之经营,形成独具特色之地域文化。”
——吴良镛
1.源起
校园规划及其建筑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凝结为特定的文化模式,反映出地域性的精神特质和审美需求,同时又影响着师生的社会心态,从而对高校的文化行为具有一定的反作用。但当前的校园规划与建筑均存在着日益严重的趋同现象,使校园丧失了对地区文化的反映与传承。我们的设计就是在探索这样一种解答:如何在新的校园规划建筑中传承地域环境文脉,反映城市特色,使校园与自然与社会紧密融合,从而成为独具地域风貌的个性校园。
地域环境,不是一个纯自然因素的静态客体,而是与人的活动密切相关的,是校园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尊重自然,尊重生态的理念基础上寻找设计灵感,是我们进行新的设计尝试的首要原则。2.思考
重庆医科大学缙云校区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虎溪镇,西靠绵延的缙云山,东邻
巍巍的歌乐山国家级森林公园,自然条件优越,环境优美。缙云校区的建设采用一次规划,分期建设的方式,总建筑面积93.9万平方米。一期工程2006年9月奠基,占地700多亩,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其中,教学楼3幢,实验楼2幢,生命博物馆1幢,学生宿舍3幢,食堂1幢,体育馆1幢。缙云校区于2007年9月正式启用,校区规划在校全日制学生20000人,教职工2500人。
图1重医缙云校区整体规划
本次设计方案是校区二期的行政中心建筑群。用地位于整个校区的核心位置,并在校园建设周期中处于一个承前启
/ 6
川渝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2010年6月12日
后的关键阶段,是形成重医新校区整体风格的重要环节。(图上红圈位置为本次建设用地)
保护自然环境固然很重要,但是校区内终究还是要建房子的。对于自然环境优越的用地,怎么建房子,建什么养的房子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3.探索
3.1 构思切入
项目用地内植被状况良好,因此甲方希望我们能尽量保留原始的生态系统。如左图可见,基地内可建设用
地被7个大小山头分隔,针对用地环境与重庆山地形态相契合的条件,我们试图 设计出一个拥有巴渝地域文 化传统的建筑群。它的空间
图2用地区域示意
形态应该来源于巴渝地区的传统城镇空间:“以场成镇,以一条街道为主干,两侧为临街店铺,形成交易的市场,以这个市场为轴线,再向四周发散形成镇。”
3.2 理想的自然选址观及其内在科学性
巴渝城镇多运用传统风水理论在复杂地形中觅址建造,其实风水的精髓并不是鬼神迷信,只是古人没有达到相应的科学高度,他们以一种朴素的唯物观来看待环境,从而得出的规划理论。譬如,风水选址的过程被概括为:“觅龙、察砂、观水、点穴”;其中“觅龙”,是指村宅的靠山,以龙脉来形容山势之起伏,“指山为龙兮,象形势之腾盛”,龙脉是村宅所依靠的山的脉象,以龙脉喻山之走向,要求其山势蜿蜒起伏宛如行龙。
以现代科学来解释上述要求则为:以主山、祖山为主,中间连接以龙脉构成的村镇是其主要依托,冬季可以抵挡南下的北方的冷空气,夏季可以让水气在山前循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冬暖夏凉的完美气候。
3.3场镇民居的传统规划布局
巴渝场镇经过数百年,有的上千年的发展遂成今状。他的发展没有做过各种层次的规划设计,完全是一种自组织、自繁殖的集聚效应,是一个由下到上,由简到繁的形成过程。它体现的是人的意愿动力与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等客观自然因素结合的特点,并且根据不同自然环境而变现出不同的平面布局,有带形,环形,图3重庆瓷器口平面
/ 6
川渝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2010年6月12日
树枝形等多种平面形式,但究其根本可归纳为:以一条主要的街道贯穿整个场镇,在主要街道上又伸出一些次一级的街巷,沿自然地形交错变化。整个结构层次清晰、完善,形成主街——次街——巷道——入户道多个层次空间的变化。如图3:
3.4项目规划原则
1)原始保护与适度改造的生态规划原则
充分保护利用基地内的现有山体绿化资源,体现巴渝场镇的环境特色。2)建筑与环境高度契合的设计建造原则
机械的一次性规划控制下的新校园往往会产生建筑形式单
一、尺度超大并与环境格格不入的弊端。对于错综复杂的山地环境,这种做法造成建筑与环境的对立尤为严重。通过场镇式的低层高密度的小尺度建筑的灵活组合,能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
以主干道为骨骼,以发散式次干道为经脉,以大小院落为节点,以建筑单元为细胞……得场镇建筑“形”的同时,展现出巴渝地域文化的“神”。
4.实践
4.1 布局规划
重医缙云校区行政中心设计中,我们严格遵循山地走势,在各保护山体中规划出一条6米宽的主干道作为建筑群的主轴,也就是“场镇”主街;它即是交通主轴也是景观主轴,所有功能建筑分列主轴两侧,秩序井然。
在满足功能与交通的前提下,我们在主干道上依次设计若干节点空间,以此为基础向四周建筑群发散,形成“场镇”的次干道经脉。有了主、次干道再辅之以一定数量的院落、廊道,即完成了我们这个“场镇”的整体布局。
图4行政中心总平面图
设计着眼于营造环境改造的平衡态,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保留更多的自然生态资源。通过对山体的修整,相对平衡地重塑地形走势,在充分减小场地土石方量的同时,打造一座“山地景观骨架”。4.2打造传统场镇的空间尺度
依托山地环境,行政中心主体建筑借鉴传统聚落的布局方式,与环境紧密相融。办公建筑聚落通过与其他校园建筑的差异体现其独特性,从而形成校园的个性,3 / 6
川渝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2010年6月12日
提高向心力。
整个行政中心在主次干道的划分下——主干道可通机动车,次干道为步行——形成三个即相互独立又保有联系的建筑群,各建筑群再由大小不一的院落分化开,形成以建筑相似性围合成的相对封闭的内聚性办公和休闲空间。一个建筑组团中院落之间是2-3米的巷道,组团之间是4米宽的次干道,再加上6米宽的主干道,整个体系有扩有收,有疏有密。
图5院落空间
4.3天井/庭院——人与自然对话的灰空间
每个建筑群落均可看作一个传统的庄园式建筑,有多进院落,由于地形限制除了在纵深方向出现几进院落,在横向也设计有多层次的院落群。巴渝地区气候湿润、炎热,要求建筑必须具备良好的通风、避暑、防湿的功能,因此,天井与院落的空间模式应运而生,被认为是居住在建筑中的人与自然对话的灰空间。
被建筑围合的天井空间是舒适的交流休闲空间,拥有封闭室内空间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大小不一的天井,庭院内的空气流动相对迟滞,蓄积在其中的空气,不论冬季还是夏季总会以好于环境温度的表现,优于周边的建筑空间。这样一个惬意的内部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使建筑室内空间得到延展,将使用者从室内吸引到 室外,提升了生活品质。
图6天井
4.4檐下空间——室外生活的特色空间
巴蜀地区夏季炎热、冬季温润,空气湿度很大,建筑必须满足遮阳、通风的要求。因此室内光照一般不是很足,屋檐下的户外空间则成为居住者主要的室外活
/ 6
川渝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2010年6月12日
动场所。这种活动方式逐渐成为一种传统,檐廊作为一种从室内向室外的过渡空间同巴渝人的生活紧密的相连了,建筑形式深深地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模式中,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适度地在设计中引入带有一定符号特征的出挑屋檐,可以唤醒重庆本地人潜意识里的乡土感情。
巴渝地区的屋檐形态大致有三种:1.单挑出檐;2.双挑出檐;3.檐廊。其中,单挑出檐建筑的檐口只有一根挑檐檩,从檐口的封檐板到檐檩中线的距离在1200—1500毫米之间。我们设计中主要采取的就是这种形式。
出挑的屋檐更为雨季出行提供了便利,结合一些景观连廊可以使行人雨天不用举伞,夏天无需遮阳,形成一种全天候的交通空间。
设计中我们突出檐下空间,即是为了引入巴渝传统
图7檐下空间示意
建筑文化,更是希望能通过
室外活动的打造提升行政中心建筑的活力。
4.6高差环境空间的打造
项目用地地形复杂,保留山体将用地分隔零碎,建筑如果重视基址的平整,会造 成巨大工程量,而且会影响建筑的原生性。我们模仿巴 渝传统山地建筑中手法“取图8院落空间
平补齐,天平地不平”,即将建筑置于基址的某一位置,当某些地方与地形不能契合时,则采用吊层等方法,在基址不平整的情况下,使建筑能够处于同一水平位置。
设计时,选择一段坡度较缓、距离相对较长的坡地上,平整出一块面积相对较大的基址,建造房屋,屋前还可建造庭院。这样做的好处是在对地貌该变量最小的情况下营造出一块相对较大的台地空间。再依托山形地势,将不同高度的台地利用连廊亦或吊层空间联系起来,很自然的就形成了层楼叠宇的簇群面貌。这种层叠的布局手法“因境而成、随曲合方”,使得山地建筑群体的空间层次比平地丰富得多。
在建筑立面处理中,我们并不是简单地在传统建筑造型中加入现代建构,而是在理解旧建筑设计思路的基础上,以现有技术达成其固有技术目的。在解放了穿斗、屋架形式等传统固有形式后,实现了传统建筑“精神”上的复生。
5.结语
巴渝居民以其绚丽多姿的传统建筑艺术在我国的民族建筑宝库中书写着动人的篇章,而蕴含其中的深厚建筑文化内涵更是包含了巴渝地区人民的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的形成与发展是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传统建筑怎样在当前飞速发展的社会中生存、延续,而不是一座座仅供外来好奇的游人观赏的古董,5 / 6
川渝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2010年6月12日
这是我们建筑设计者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上文所述,我们并不是简单地在传统建筑造型中加入现代建构,而是需在理解旧建筑设计思路的基础上,以现有技术达成其固有技术目的。
此次重医缙云校区行政中心设计,我们希望通过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引入,实现一种尝试:在文化氛围最为浓厚的学校建筑中对传统文化进行一种复苏;在解决校园建筑趋同性的同时,打造地域建筑文化。
参考文献
[1]严建伟,王笑寒
生长中的大学校园规划[J]建筑学报,2005(3):11-13 [2]王伯伟,校园环境的形态与感染力[J].时代建筑,2002(2):14-17 [3]沈杰,潘云鹤.论泛生态化校园规划[J].建筑学报,2005(11):12-14
/ 6
第五篇:作业七:完成中小学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现代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学习的特征
作业:完成中小学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现代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学习的特征。
《生动的小泥人》
(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美版十三册第四课根据美术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我们学校乡镇地区特点,利用黄泥和橡皮泥材料,运用传统的泥塑造型方法,塑造学生喜欢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造型能力和创造力。教材试图通过泥塑学习让学生学会如何去表现社会人物的情感和行为活动,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发现那些经常发生而又容易被人们忽略的生活细节中所蕴涵的美,从而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洞察力。
(二)学生分析:
乡镇的学生大部分小时候都有过玩泥巴的经验,本课能唤醒他们儿时的记忆,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利用这一点,引导他们学习泥塑创作方法,在玩中学,观察生活周围的人情百态,以增强感受生活的能力,提高立体造型和表现的能力。泥塑和其他平面美术不同,它直观立体,便于成型,可以不断修改、整理、再塑,方法简便易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玩的愿望和对创作表现的渴望。
(三)学习目标:
1、了解民间艺术是中国文化遗产,民间泥塑表达了人民纯朴、热烈、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无拘无束的自由想象,反映了浓厚的生活情趣。
2、掌握制作小泥人的基本方法、所应用的艺术手法、注意事项。尝试用身边的材质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想法,制作一个印象最深的生动小泥人和不同的造型感受。
3、培养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体验学习活动中的快乐,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操。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四)学习重点:
1、欣赏民间雕塑,了解其悠久的历史。
2、运用直观的教学方式,将捏、卷、团、刻、接等方法通过演示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泥塑的基本技法。
(五)学习难点:
1、让学生能用自己的表达方式来玩橡皮泥、塑造形体和面部表情。
2、如何开拓学生的思路,运用泥塑夸张、变形等方法制作生动有趣的小泥人。
(六)教学活动准备:
1、报纸或挂历纸
2、黄泥或橡皮
3、牙签
4、课件。
(七)教学方法:
1、欣赏法
2、合作法
3、探究法
(八)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讲《女娲补天》的故事引入课题(板书)
2、讲授新课:(出示课件)利用班班通信息技术播放课件,学生欣赏古代民间的经典代表作品,让学生了解泥塑,对泥塑艺术产生感性认识。
(1)出示《阿福》图片(课件展示)
提问:图片中的形象是谁?他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泥的世界,亲身感受泥塑带 给我们的乐趣。
(2)欣赏课件中《敦煌莫高窟神佛塑像》、《秦兵马俑》、《唐三彩》等古代塑像,在谈话中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时期塑像的 风格特点。
(3)古代的泥塑形象逼真,惟妙惟肖,现代的泥 塑又是什么样的呢?欣赏泥人张作品、惠山泥人作品。
提问:这此形象可爱吗?为什么? 通过讨论总结出:现代的泥塑作品运用了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并且它们都具有丰富的表情。
3、讲授技法和一般过程:
技法分析:(老师边讲解边示范)捏,卷,贴,刻,接。
步骤:(老师边讲解边示范)设计构思----练泥----制作各部分轮廓----修改整理----塑造细部
学生动手练习的方式对泥塑的基本技法进行学习(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使学生掌握捏,卷,贴,刻,接等技法。
4、课堂小结:
欣赏古代、现代各地区泥塑的艺术特色和审美情趣,同时让学生感受泥材,了解三维空间的塑造方法。培养学声的动手能力、造型能力和创造能力。同学们动手能力很强,他们能在集体合作中找到乐趣。
5、作业要求:(教师巡回指导)
制作时,要大胆发挥,敢于实践,贵在生动。可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使用捏、卷、贴、刻接等技法,注意人物的动作、神态。同时照顾形象前后、左右的造型变化,注意立体效果。
请学生按分好的小组进行组合练习,各小组可以按照本组的讨论 结果进行创作,教师不固定主题。(发挥小组合作的功能,让学生体会合作和个人完成的区别,创造集体智慧)
6、展示学生作品:
由学生们来评价作品。(师生互评)(1)学生下位自由观赏交流。
(2)指名介绍、自评、互评、小组评价作品。教师以“记者”的身份加入到评价展示活动中。
7、课堂延伸:
(1)作品阴干后可在泥坯上着色,可以做成有青铜质感的效果或彩绘。
(2)同学们可以通过查找资料进行赏析。我国丰富的艺术宝库里还珍藏着秦代陶俑、唐代陶俑等等,都有着绚丽的艺术特点,(3)自编、自导、自演一个泥偶剧,也可合作完成。提升学生泥人的制作水平,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让所有的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九)教学反思:
1、首先我预想以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主,先发现问题,再来解决问题。现在的单元教学系列感强,很紧凑,而且向综合方向发展,应结合学校条件和学生实际,以教材为出发点,以人的发展为根本,传授知识,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美术课程改革已蓬勃展开多年,教学活动是一个“活的”有机体,必将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传统美术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也无法培养出现代公民和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综合型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正在经历巨大变革的现代美术教育以不断满足和丰富人类多层次与多样性的精神文化为目的,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2、其次目的是让学生在充分放松、愉快的状态下,完善学生的多种能力,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回味儿童时代经常三五成群的在一起玩泥巴的有趣情景。也锻炼学生对泥巴湿度的控制能力和揉泥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对玩泥巴的兴趣很高,每位学生玩泥巴的水平不同,出现各种方法、手段。由于采用与传统不同的方式内容教学,课堂气氛轻松、热烈。尤其在学生进行揉泥巴的时候,有学生高兴的说:“好象在揉面粉,要做糍粑了,真好玩”。从中我感受到学生在本堂课中体会到了玩泥巴的乐趣。制作、评说时由于没有局限,可以说作品的优缺点,也可根据作品的形式来将自己的感受和心情,同学之间有互相辩论的场面,我觉得学生学的轻松又有所得。
3、最后本课中也有不足的地方:在提升层次上就显得差了一些,如生动的创作一个人物,在课堂上就完成的不太好。学生目标性不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