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借助多媒体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本站推荐]
借助多媒体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精读课文《白杨》教学建议
摘要:这是一篇借物喻人、含义深刻的文章,云南多数农村孩子都没见过文章里描写的“大戈壁”、“白杨”等,在教学中,有效借助多媒体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很快了解这些事物,来理解课文里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
关键词:白杨 边疆建设者 多媒体 托物言志 借物喻人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精读课文《白杨》写的是在一列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们也能成为无私奉献的建设者。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5-6年级)的阅读目标指出:“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的效果。”教师在教学本课时,就是要能够借助多媒体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来体会课文是怎样来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
一、观看课件、引入情境,了解白杨树和边疆建设者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哪儿都需要无私奉献的建设者,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白杨》,来认识一位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现在,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看看这白杨树和大戈壁都长啥样?再看看新疆建设者,看看他们的艰苦生活和生活环境,感受他们的艰苦生活和劳动环境,感受他们开发西部时的豪情壮志。教师播放课件,让学生看看茫茫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新疆建设者……教师引导,本文的精妙之处就在于作者把大家看到的人和物这两样风牛马不相及的东西交融在一起,现在,就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看看作者是如何的独具匠心,妙笔生花,来做到这一点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来回指导。读完后,教师提问: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要求学生画一画文中直接描写和谈论白杨的句子,了解作者以白杨为线索,从开始西行列车上看见窗外的白杨,到讨论白杨的特点和爸爸借白杨言志,最后画面又回到窗外的白杨,从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初步感知白杨的象征意义。
三、再读课文,自学字词,理解重点句子的意义 让学生再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如“陷”不读“xìn”,要读“xiàn”,“抚”不读“hú”,要读“fú”等;理解重点词语,如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个、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边读课文边划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并反复研读,然后在小组和全班交流,体会树的形象和人的形象是如何合二为一的,如“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他就在哪儿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突然,”他的嘴边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旁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对这些句子,教师应在多媒体上出示出来,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前后贯通地反复研读,理解后抄下来。在讨论和朗读中,逐步清晰地认识到,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戈壁上,白杨树在此生根,并长得高大挺秀,成为毫不动摇的“戈壁卫士”,在经济文化落后,生活条件艰苦,自然环境恶劣的西部某地区,建设者们放弃各方面条件相对优越的家乡,代代扎根于此,奉献青春,是坚强不屈的“新疆战士”,他们同样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哪里安家。树似人,人似树,二者的形象叠印在一起,借此体会到文章在表达上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特点。
四、品味对话、亲近人物,体会边疆建设者的豪情壮志 教师安排分角色朗读课文,品味对话、亲近人物,要求读时把人物心理活动揭示出来,如孩子的天真稚气,爸爸神情与心理的变化和严肃亲切中的循循善诱。通过朗读兄妹二人简短的对话,体会他们凸显的不同性格特征:哥哥善于观察,说话不容分辩;妹妹天真幼稚,对事物知之甚少。而对于爸爸的描写则抓住了神情的变化,来暗写他心理的变化、志向与心愿:第一次是“出神”与“沉思”,因看到车窗外高大挺秀的白杨树触景生情,想到环境,想到了自己的战友,浮想联翩;第二次是“微笑”,因为听到孩子关于白杨树的争论是那么天真幼稚;第三次是“严肃”,因为他与孩子们谈白杨树的特点,尽管孩子们还不懂,但父亲还是在对孩子们谆谆教诲,其目的是借树喻人,抒怀言志;第四次是“又陷入沉思,”是由树想到子女,从自己想到孩子的未来;最后一次是“浮起一丝微笑,”是想到孩子们也将扎根边疆,为事业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五、由外及内,人树相通,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通过对整篇文章的阅读和理解,我们从字面的阅读和叙述中,没有直接看到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车窗外的白杨——在茫茫戈壁上站得高大挺直;父亲眼中的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 害,茁壮成长;父亲心中的白杨——就是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爸爸在文章的最后表白了自己的心愿: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第二篇:借物喻人写法
[小学生写作技巧]学会借物喻人技巧
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这也是 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
如《落花生》,全文讲述“我们”全家欢度收获节,边品尝新花生,边谈论花生的好处;告诉人们,做人要做务实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文章在谈论花生的好处时,有这样几段话: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这几段话就运用了借物喻人(借用花生的特点来比喻怎样做人)的 方法: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目的是为了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我”从父亲的话中体会到“人要 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认识得到了父亲的肯定。这就像画龙点晴一样,很自然地表达出了文章的中心 思想。
由此可见,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 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可以大大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和感染力。
第三篇:借物喻人的写法
蜡烛
蜡烛平时总是受人冷漠。可是,当停电时,它总会挺身而出,用自己的生命驱赶走黑暗给大家带来温暖与光明。时间分分秒秒的过去了,而蜡烛的白色圆柱形的身体也越来越短,可这根本不会让小巧的它把火熄灭,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它短暂的一生就是一直在为别人奉献。每当我拿起蜡烛时,我浑身都会流动着一阵阵暖流。因为我惊叹、佩服它的精神。这种精神也正是我们要向它学习的。
同时我也想到了为2008年奥运会服务的志愿者们。他们也像蜡烛一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着自己一份力。虽然微不足道,但他们的付出是有用的小草
有人喜欢高直挺拔的青松,有人喜欢清香淡雅的兰花,还有人喜欢鲜艳傲骨的梅花,我却喜欢那平平凡凡不起眼的小草。
每当春天来临之际,嫩绿的小草就被春风吹醒了。新生的小草吸收着春天的雨露,在春风中茁壮的成长着。
每当烈日炙烤着大地,万物显得无精打采,树上的蝉在“知了、知了”的叫个不停,仿佛在向人们说:“热啊,热啊。”这时只有小草在顽强的生长着,无声无息,向人们展示着代表充满生机的绿色,为夏日的大地披上了一层绿色的地毯。
每当一缕凉爽的秋风吹过之时,大雁南飞,万物成熟,小草则由绿变黄了,却显得依然那么可爱,因为它又代表了金黄色的秋季来临了。
当寒风萧瑟,大雪纷飞时,小草干枯了。但它的根依然那样顽强的伸入大地,积蓄着力量,等待下一个春天的到来。正如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就是对小草顽强生命力的赞美。小草的顽强生命力,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任凭狂风骤雨,小草从不弯腰,有道是“疾风知劲草”。对于中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具备小草这样的精神,不管有多大的困难,环境有多么的恶劣,我们也不要畏首畏尾的逃脱责任,要勇敢的挑起祖国的重担,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梅花
在百花凋谢之时,唯有梅花生机勃勃。迎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傲然挺立在凛冽的寒风中。数九隆冬,地冻天寒,那傲雪而放的梅花,开得那么鲜丽。股股清香,沁人心脾。
那花白里透红,花瓣润滑透明,像琥铂或碧玉雕成,有点冰清玉洁的雅致。有的艳如朝霞,有的白似瑞雪,还有的绿如碧玉。梅花开或有早有迟,在同一颗梅树上,可以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有的含羞待放,粉红的花苞鲜嫩可爱;有的刚刚绽放,就有几只小蜜蜂钻了进去,贪婪的吮吸。
你看那在风雪中傲然挺立,怒放着的梅花,难道你就丝毫没有感受到她的美吗?难道在漫无边际的白雪中,你突然看到前方有一株挺立着的梅花,你就不被她那种不畏寒霜,坚强不屈的精神所感染吗?难道你不曾想到,她与红军战士们坚强不屈的精神多少有些相似吗?难道你就没有想到,这傲雪临霜的雪梅,真真切切的象征了我们的革命战士们,象征了他们那种顽强不屈,勇于拼搏,渴望着暴风雪的来临的那种精神,那种意志品质吗?人们赞美牡丹,是因为它的富贵,赞美荷花,是因为它的出淤泥而不染,而我赞美梅花,是因为她的那种坚强不屈,傲雪斗霜的精神,同时也象征了那些在困难面前不低头,越挫越勇的人们!
冬天,这四季中最没有生气的一个季节,给人的感觉是无边无垠的白,雪花铺天盖地,席卷而来,仅仅能为这枯萎的冬天增添几分绿色的松柏,此时也被盖上了厚厚的雪被。
夏天的那些花儿们,此时也只剩下了枯枝烂叶。不再有了往日的娇艳,不再有了往日的富贵,不再有了往日了神气,他们那仅剩下的矮小的枝,也在雪被的压力下累得直喘粗气,只能悲哀的等待着死神的到来。
而此时,就在这漫天遍野的雪中,就在这万物的哀叹声中,梅花出现了,就在这雪地中傲然挺立着。她那高而细的枝干,丝毫受不到风雪的影响。傲雪临霜。在风雪中怒放,充满了豪情,挺立着,挺立着,任凭风雪的吹打……
这就是我喜爱梅花的原因,坚强不屈。虽然冬天是那样的寒冷,以至于人们都懒得出门,然而梅花却在风雪中开着那小小的花,而这小小的花,所象征的精神,却远比那夏天中艳丽多彩的玫瑰,月季,牡丹高尚的多。
第四篇:借物喻人的写法及例文(范文)
借物喻人的写法
教学目标: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教学重难点: 用此法联系写作。教学过程:
一、借物喻人,就是用某种具体、可感、生动、形象的事物来比喻人的性格、品质、精神等,从而充分表达感情。这也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可以大大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和感染力。
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与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一样,必须注意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特点。
1、要写出物的特点,再由物联想到人的品质,要注意人与物的相近、相似之处,抓住这些相似的连接点。
2、用恰当而得体的比喻达到寓意深刻的效果。如写《植树》,可以由小树联想到人,由树木的成长联想到人的成才。
比如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期中的《落花生》,全文讲述“我们”全家欢度收获节,边品尝新花生,边谈论花生的好处;告诉人们,做人要做务实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 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文章在谈论花生的好处时,有这样几段话: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 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这几段话就运用了借物喻人(借用花生的特点来比喻怎样做人)的 方法: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目的是为了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我”从父亲的话中体会到“人要 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认识得 到了父亲的肯定。这就像画龙点晴一样,很自然地表达出了文章的中心 思想
二、为了让学生弄明白小练笔要求中提到的“身边的事物”包括哪些?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大家把可写的事物分成了三类,即:植物类——如小草、石榴树、松树、野花等;动物类——如蚂蚁、蜜蜂、老牛等;物品类——如粉笔、蜡烛、铅笔、橡皮等。这样就大大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可写的事物多了,并不代表选其中任何一个都可以。接下来就要思考你对哪一种事物最熟悉?经常看到或接触到,你从中得到的感悟也较多,再确定选择哪一种事物下笔写。
三、确定题材细描特点恰当选择所借用的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写出事物的特点尤为重要。这里所说的特点,就是所借之物那种喻人的品格,要重点理解,重点去写。不管写植物、动物还是写物品,能通过自己的认真观察,发现这种事物的独有特点来写,这是这次小练笔最关键的。如,写蚂蚁发现一条大青虫,众多蚂蚁一齐来将虫子搬回家,学生就能发现蚂蚁身上具有的特点是团结合作;写小草在石缝中钻出,在暴风雨中经历蹂躏和打击仍存活下来,学生就发现小草的特点是坚强不屈;写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学生就发现蜡烛身上的默默奉献精神。
四、自然过渡揭示道理
从所借之物到所喻之人要过渡自然,不能割裂游离或牵强附会。把事物的特征和人的品德、精神,或思想、情感有机地联系起来。要在前面描绘事物的基础上,由事物固有的特征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要赞美的人,或流畅地引申出从中得到的启示,决不能游离于物外,随意发挥。如由“滴水穿石”可以联想到持之以恒的可贵,由“一群蚂蚁搬运食物”可以想到团结的力量„„这些就是自然过渡。而同一种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引发的联想也会有所不同。
五、范文
山中的老杏树
杏子成熟时,正赶上农村收麦。麦收过后的一天,我才抽空扛着木棍,棍上挑着篮,上了南山。
半路碰上邻居二婶儿。二婶儿见我也去采杏,忙告诉我:“我都找遍了,只有山梁南面第二个山沟里那棵树上还有杏儿,只是杏子又青又小,还不好吃!”说完,二婶便走下山去。我登上山梁,老远就看到了那棵树。它是那条山沟里仅有的一棵杏树。走近了才望见树上绿绿的叶子中颗颗半红不绿的杏子,成串成串地挤满枝头。随着一阵微风,杏树抖动起枝叶,像是在和我打招呼。
这是一棵老杏树,它长在沟底缺土少水的岩石旁,树干又高又曲又粗,疤痕累累,显然它已历尽沧桑。我把木棍儿插在腰间攀到树上。坐在粗大的树杈上,我看得更清楚了:枝条上,每个叶窝儿都挂着一个圆 溜溜的杏子。大多杏子又都长着“阴阳脸”——一面绿中透黄,一面黄 里带红;个头儿也不小,个个儿都像个小苹儿。望着这绿叶间压串枝 的杏子,我比喻不出它们像珍珠、像宝石,还是像翡翠、像玛瑙。捏开一个一看,哎呀,金色的果肉浸满果汁,放到嘴里,酸溜溜,甜滋滋,沁人心脾。
一抬头,无意中发现两个树杈之间卡着一块石头。哦!我全明白了:二婶儿说这杏子又青又小不好吃,是因为树太高,她看不见结在上面的杏子,只摘些下面小的。她不会上树,够不着,用石头又砸不下来。显然,她着实冤枉了这棵老杏树。
望着满树伸手可及的果实,再俯视一下这棵饱经风霜的老杏树,一种敬慕之情油然而生。老杏树啊老杏树,你不怕寂寞,不畏艰难困苦,独自扎根于这深山岩石之中,老而不衰。一年又一年,你为人们结下多少杏子?可你对人却无半点所求。当你受了委屈或遇到冷眼、非礼时,脚跟仍是那样坚定,胸怀仍是那样坦荡、无私。多么可敬的老杏树啊!我轻轻地取下石块,抽出腰间的木棍儿,可怎么也不肯打下去,唯恐因打杏儿而折损老树的枝叶,伤害它的身心。于是,我下了树,挎上篮儿,再爬上树,坐在老杏树的怀抱中,尽情地摘着杏子,尽情地享受着它奉献的果实。
这是一篇优美、生动、感人至深的文章。相信每一个同学读了此文之后,都一定会认识到:本文决不单纯是状“物”;作者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方法,借山中老杏树的特点,热情讴歌了具有老杏树品格(不怕寂 寞,不畏艰难困苦,扎根深山,饱经风霜,老而不衰,只讲奉献,胸怀 坦荡、无私)的人,同时从心底抒发了对具有老杏树品格的人的无比敬爱之情。
一天夜晚,我正在房间里写作业,爸妈正在上网.突然,房间里的灯闪了几下,没等我反应过来,家里的灯全部暗了下来.啊,停电了.家里黑漆漆的一片,伸手不见五指.我一个人坐在黑暗的房间里,心里有点害怕.这时,房门旁出现一个亮光,原来是妈妈给我拿来了一根点燃的.妈妈把蜡烛放在了我的书桌上.顿时,整个房间在烛光的照耀下变亮了,我也安心地在烛光下写起了作业.终于,我把作业写好了.正当我准备离开房间的时候,无意间发现蜡烛被燃烧得只剩下半截了.我又坐了下来,目不转睛盯着蜡烛,看着它一点一点地燃烧.这个时候,我被蜡烛的精神感动了.它燃烧着自己,却为人们带来了光亮.它虽然外形普通,却拥有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此时此刻,在我的眼里,它不再是一根平凡的蜡烛,而是一个伟大的人,一个有着无私奉献的精神的人.它不为名利,从没替自己着想过,而是默默地让燃烧自己的火光照亮黑暗.可以这么说, 第九作文网.原创作文它把自己的生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人类.这就是蜡烛的精神.突然,家里的灯又亮了起来.原来是来电了.可是,摆在书桌上的蜡烛已经燃完了,化为了灰烬.蜡烛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它在停电的这段时间里为人们带来了光明,它这一生就是有意义的.这时,我想起了一句格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蜡烛虽然平凡,却有着一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们要做一个具有蜡烛精神的人,为社会,为国家,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2 贝壳人生 珍珠,是贝壳经历痛苦,酝酿的生命的光辉.人生如贝,贝壳人生.是的,就像 的妈妈一样.———题记
出差回来的爸爸为出差回来的妈妈带回了一条珍珠项链.看着上面大颗大颗的乳白色珍珠,思绪突然又回到了那个暑假,那段在北海度过的时光.“珍珠是某些软体动物(如蚌)的贝壳内产生的圆形颗粒,乳白色或略带黄色,有光泽,是这类动物体内发生病理变化或外界砂粒和微生物等进入贝壳而形成的.多用做装饰品……”看着水中一动不动的贝壳, 听着工作人员对珍珠和贝壳详细的解释.他们既不是生物老师,也不是什么生物学家,但是他们知道的却很多.饶有兴趣的听着他的讲解,脑海里幻想着这些贝壳正在与痛苦作斗争,在一段时间之后,它们的体内将会孕育出一颗颗美丽的珍珠,突然觉得有些心痛和伤感,兴许,是为这些小生命而可怜吧.于是, 不再听下去,转身走到了珍珠厂外,望着大海出神.贝壳的痛苦像一块小石头般卡在心里,挥之不去.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那段记忆,终究还是被 渐渐地淡忘了.如今,看着这条项链,记忆又逐渐回来了.看着戴着项链、快乐的妈妈的面庞.虽然还是那样温和、美丽,但却不再那么光彩照人.岁月的流逝,病痛的折磨,在这位多年奔波在外的坚强的女性的面容上,无情的刻上了印记.一个母亲,终日不能与孩子见面,不能享受家庭的温暖,孤单一人,在祖国的大地上四处奔走,几年以来,妈妈她经历并忍受了多少痛苦, 不知道.可以确定的是,妈妈她一定是一位成功的女性,即使他挣得钱没有比尔·盖茨那样多.妈妈是成功的,伟大的.家有两个孩子,这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在当今这样一个社会,想要让 和弟弟,让全家过上幸福的生活,妈妈的责任要重了很多.妈妈是一个好强的人,从陕西电视台,到凤凰卫视,再到上海文广,妈妈从西安打拼到上海,凭借着自己的实力,凭借着那份对家庭的爱,她不断的前进着.那双脚,曾经走过祖国的大半角落,走过世界的很多地方,妈妈从来没有停止过努力.孤独无法让她退缩,疾病无法令她止步.有多少次,看着妈妈拿着行李独自远去的背影,那身影比女武神还要高大、坚强.时光流逝,妈妈的每次努力,都像珍珠一样,在 的记忆中,闪耀着不曾减弱的光辉.如今的妈妈,刚刚经历了腰椎骨质增生的折磨,她利用短暂的病假,回到家中,为了给予 们未得的母爱,也为了让疲惫的心在家庭中,暂时的休息一下.其实,妈妈的奔波,就是母爱的体现, 又何尝不知道呢?一串珍珠项链,将 的记忆串了起来,就像妈妈的爱和她的努力一样从未中断.这样一想,这项链带在妈妈身上是怎样的合适啊!妈妈就像那贝壳一般,将家藏在里面,用爱去守护着,一旦有什么困难想要进来,那包裹一切的爱都会令困难变为一颗颗珍珠.妈妈用自己的痛苦,让生命和爱创造着平凡又不平凡的奇迹.妈妈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了 真正的坚强,告诉了 苦难对于生命的意义.不会忘记妈妈她的背影,如同贝壳酝酿的珍珠般,闪耀的人生.人生如贝,贝壳人生.是的,就像 的妈妈一样.3.我赞美坚贞的松柏,我赞美勇斗西风的篱菊,我赞美莲花的傲视污泥,可我更赞美梅花的傲雪怒放.在百花凋谢之时,唯有梅花生机勃勃.迎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傲然挺立在凛冽的寒风中.数九隆冬,地冻天寒,那傲雪而放的梅花,开得那么鲜丽.股股清香,沁人心脾.那花白里透红,花瓣润滑透明,像琥铂或碧玉雕成,有点冰清玉洁的雅致.有的艳如朝霞,有的白似瑞雪,还有的绿如碧玉.梅花开或有早有迟,在同一颗梅树上,可以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有的含羞待放,粉红的花苞鲜嫩可爱;有的刚刚绽放,就有几只小蜜蜂钻了进去,贪婪的吮吸着花粉;有的盛开许久,粉红柔嫩的花瓣若人喜爱;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梅花,如今花瓣以凋谢.风吹花落,你不用担心花瓣会摔破,梅花不是娇贵的花,愈是寒冷,愈是风气雪压,它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古人有句话说的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吹拂它的不是轻柔的春风,而是凛冽的寒风;滋润它的不是清凉甘甜的雨水,而是寒气逼人的冰雪;照耀它的不是灿烂的阳光,而是严寒里的一缕残阳.只有具有挑战的生活,才是美好的生活.它是寒意中傲人的芳香,面对如絮飘舞的白雪,她笑得更灿烂了.它从不与百花争夺明媚的春天,也从不炫耀自己的美丽,它有着一副傲骨,也从不骄傲自大.每当寒冬的清晨,一股别具神韵、清逸幽雅的清香就从窗外飘来.它不仅是清雅俊逸的风度使古今诗人画家赞美它,更以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喻为民族的精华为世人所重.梅花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立志奋发的激励.梅花的色,艳丽而不妖.梅花的香,清幽而淡雅.梅花的姿,苍古而清秀.难道,这不正是我们的建筑工人么?他们无论严寒酷暑,无论刮风下雨,无论天寒地冻,他们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的工作着.
第五篇:借物喻人的写法
借物喻人的写法
(具体见五年级语文下册全解第16页)
借物喻人,就是用某种具体、可感、生动、形象的事物来比喻人的性格、品质、精神等,从而充分表达感情。这也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可以大大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和感染力。
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与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一样,必须注意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特点。
1、要写出物的特点,再由物联想到人的品质,要注意人与物的相近、相似之处,抓住这些相似的连接点。
2、用恰当而得体的比喻达到寓意深刻的效果。如写《植树》,可以由小树联想到人,由树木的成长联想到人的成才。
比如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期中的《落花生》,全文讲述“我们”全家欢度收获节,边品尝新花生,边谈论花生的好处;告诉人们,做人要做务实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 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文章在谈论花生的好处时,有这样几段话: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 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这几段话就运用了借物喻人(借用花生的特点来比喻怎样做人)的 方法: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目的是为了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我”从父亲的话中体会到“人要 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认识得 到了父亲的肯定。这就像画龙点晴一样,很自然地表达出了文章的中心 思想 范文
山中的老杏树
杏子成熟时,正赶上农村收麦。麦收过后的一天,我才抽空扛着木棍,棍上挑着篮,上了南山。
半路碰上邻居二婶儿。二婶儿见我也去采杏,忙告诉我:“我都找遍了,只有山梁南面第二个山沟里那棵树上还有杏儿,只是杏子又青又小,还不好吃!”说完,二婶便走下山去。
我登上山梁,老远就看到了那棵树。它是那条山沟里仅有的一棵杏树。走近了才望见树上绿绿的叶子中颗颗半红不绿的杏子,成串成串地挤满枝头。随着一阵微风,杏树抖动起枝叶,像是在和我打招呼。
这是一棵老杏树,它长在沟底缺土少水的岩石旁,树干又高又曲又粗,疤痕累累,显然它已历尽沧桑。我把木棍儿插在腰间攀到树上。坐在粗大的树杈上,我看得更清楚了:枝条上,每个叶窝儿都挂着一个圆 溜溜的杏子。大多杏子又都长着“阴阳脸”——一面绿中透黄,一面黄 里带红;个头儿也不小,个个儿都像个小苹儿。望着这绿叶间压串枝 的杏子,我比喻不出它们像珍珠、像宝石,还是像翡翠、像玛瑙。捏开一个一看,哎呀,金色的果肉浸满果汁,放到嘴里,酸溜溜,甜滋滋,沁人心脾。
一抬头,无意中发现两个树杈之间卡着一块石头。哦!我全明白了:二婶儿说这杏子又青又小不好吃,是因为树太高,她看不见结在上面的杏子,只摘些下面小的。她不会上树,够不着,用石头又砸不下来。显然,她着实冤枉了这棵老杏树。
望着满树伸手可及的果实,再俯视一下这棵饱经风霜的老杏树,一种敬慕之情油然而生。老杏树啊老杏树,你不怕寂寞,不畏艰难困苦,独自扎根于这深山岩石之中,老而不衰。一年又一年,你为人们结下多少杏子?可你对人却无半点所求。当你受了委屈或遇到冷眼、非礼时,脚跟仍是那样坚定,胸怀仍是那样坦荡、无私。多么可敬的老杏树啊!我轻轻地取下石块,抽出腰间的木棍儿,可怎么也不肯打下去,唯恐因打杏儿而折损老树的枝叶,伤害它的身心。于是,我下了树,挎上篮儿,再爬上树,坐在老杏树的怀抱中,尽情地摘着杏子,尽情地享受着它奉献的果实。
这是一篇优美、生动、感人至深的文章。相信每一个同学读了此文之后,都一定会认识到:本文决不单纯是状“物”;作者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方法,借山中老杏树的特点,热情讴歌了具有老杏树品格(不怕寂 寞,不畏艰难困苦,扎根深山,饱经风霜,老而不衰,只讲奉献,胸怀 坦荡、无私)的人,同时从心底抒发了对具有老杏树品格的人的无比敬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