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素质教育于英语课文教学过程中——谈污染一课思想品德素质

时间:2019-05-13 00:09: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寓素质教育于英语课文教学过程中——谈污染一课思想品德素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寓素质教育于英语课文教学过程中——谈污染一课思想品德素质》。

第一篇:寓素质教育于英语课文教学过程中——谈污染一课思想品德素质

古往今来,教师不仅要“授业”,更应“传道”。要加速现代化的建设,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英语课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德育实效,纠正只重学习、不重德育的现象,这是英语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下面,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就“Polution 污染”一课如何进行思想品德素质教育谈点体会。高中英语课本第一册第十二课一文课题是“污染”,面对现今世界环境、大气、水体污染十分严重的情况,而身处世界范围内广泛号召反对污染,保护自然环境的氛围里,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只教英语语言,不言其它,必将失之偏颇,未能深刻领会大纲的意图,必然达不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我认为教师只有将素质教育视为己任溶于英语教学活动中,才能使英语教学与素质教育相得益彰。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所教育的对象,不过是十几岁的高一学生,他们对社会问题还不很关注,不能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认识到这一点,就不难在保护世界环境、保护自然的大前提下,针对一些污染现象,一些人们身上常见的陋习,有的放矢地进行素质教育的渗透。首先,可就课文题目“Polution”污染,向学生提出问题:什么是污染,有哪几种污染,使学生对污染有个总体印象,然后,结合前两段课文,向学生介绍污染的原因,污染的种类、范围及后果。如提到随着现代化工农业的发展,人口的激增,产生了大量的废物、毒物、毒气,造成大气、水体、噪音等方面的污染。范围之广、后果之严重使人不堪想象。借以激发学生对污染现象的关注,引起他们对社会问题的重视。其次,课文在中间几段提到空气、水、土壤、噪音等方面的污染,教师可根据这几段的内容,适时地、具体地向学生介绍有关方面污染的情况。如空气污染方面:由于在工矿企业、家庭炉灶和汽车的排放物中,含有大量的煤烟、粉尘、硫氧化合物、碳氧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有害物质,使城市空气污浊,烟雾弥漫,有时,甚至会出现酸雨、光化学烟雾等。这不仅有害于人类的健康,也会使保护地球生物不受过量紫外线辐射的臭氧层遭到破坏,如1955年英国伦敦的光化学烟雾使当地65岁以上的老人死亡近400人;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的不断扩大,致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强度增大,而导致气温变热,人体不适。[!--empirenews.page--]水体污染方面,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从城市地面流经,造成城市水源的严重污染。大量城市污水任意排放,注入江河湖海,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的水质变坏,特别是饮用水的水质不断下降。我们还必须让学生知道,全球渔业资源面临枯竭,全世界1/15的人口生活在水荒中,13亿人口几乎与洁净的饮用水无缘。从而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最起码做到节约用水。噪音污染方面:抓住中心句Loud noise can drive people mad,向学生介绍城市噪音主要来自交通运输和工业生产,噪音能破坏人类的生活环境,给人类的健康带来极大的不利。课文中提到了固体废弃物污染,这一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说亲眼目睹、亲手而为的满目狼籍,满街横卧的废弃包装品、塑料袋等,让学生自己说说这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何等的不悦,给我们的环境带来何等的不美,给健康带来何等的不利。文章结束段有着全文至关重要的中心句:“Yet this battle will not win untill everyone knows how serious the danger is and does everything to stop it." 译文是:“直到每个人都认识到污染的严重性,并采取措施防止污染,这场反污染的斗争才能胜利”。作为教师应抓住这一中心句的实质内容,让学生知道人类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是严重的,而且环境不仅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显示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高素质、高品德的精神风貌,以此教育学生,作为一个当代的中学生,有责任、有义务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与地球,为了他人、为了社会、为了人类的繁衍生息应该严格要求自己,摒弃陋习,提高修养,自觉抵制污染,做一个具有良好社会公德的合格公民。实践证明,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英语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提高自身修养与道德素质、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是能够起到一定作用的。学生们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产生了不小的变化。作为教育工作者,看到这种变化,当然为之欣慰。同时,也有一种深刻的体会,作为肩负重任的教师,不但要教书,更要育人,这是民族进步的需要,这更是一种责任。

第二篇:浅谈如何寓德育于数学教学过程中1

让初中思品课充满活力之我见

单位:蓟县第四中学 学科:初中数学 姓名:张 伟

浅谈如何寓德育于数学教学过程中

一直以来,我认为德育教育不仅是班主任和文科教师的任务,我们数学教师也责无旁贷。学科德育是素质教学的重要一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学教材中显性和隐性的德育因素,施德育于数学教学之中。

一、宣讲我国数学家的贡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开学初集中讲。学生刚入中学,对什么都有新鲜感。教师要抓住第一堂数学课的机会,生动、具体、真实地介绍我国古今数学成就,为学生学习数学营造良好的氛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数学成就显著。计算圆周率,自西汉刘备、东汉张衡,三国时刘徽、直到南北朝祖冲之等多位数学家,为之进行艰苦探索,得出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准确的圆周率。祖冲之的儿子祖恒对求几何体积有独特创见,比意大利数学家早一千多年。比如,近代的徐光启、李善兰及当代的华罗庚、陈景润,在他们所研究的领域中都对数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通过宣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2、组织讲座专门讲。对初一学生还可借助“华罗庚金杯赛”的机会,进行题为《如何自学成才》的专题讲座,介绍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生平事迹。华罗庚学历是“初中毕业”,可他深钻细研,成为当代国内外闻名的伟大数学家。通过讲座,使学生懂得学习好坏关键在于本人的学习态度和努力,明白“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哲学道理。进而发奋学习,将来为国家做贡献。

二、结合传授数学知识,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1、实践的观点。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科学,教学中要揭示数学本身的物质基础,如讲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时,教师要说明早在公元一世纪,我国古代数学家在多次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勾

三、股

四、弦五的规律,并且借助图形对该定理进行了两种巧妙的证明。让学生明确,任何一个定理、公式的形成均来自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类掌握自然规律的正确途径。从而培养学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发现、规律、掌握规律的能力。2、辩证的观点。恩格期指出“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连初等数学也充满着矛盾。”数学概念正数与负数、常量与变量等,都表现对立的形式,又各以它的对立而存在。在数学中要揭示这一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当直线与圆心的距离小于圆半径时,直线与圆的位置处于两个交点状态(相交);当距离与半径相等时,发生质变,直线与圆只有一个交点(相切);当距离大于半径时,再次发生质变,直线与圆没有交点(距离)。讲这一关系时,要启发学生认识到“事物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数学中充满着辩证法,教师应不失时机地予以启示,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同时为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打好基础。

3、发展的观点。世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它是在不断地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数学也是这样,整数到分数,有理数到无理数,实数到负数,有限到无限等,都遵循着这一规律。在这个数学过程中,要使学生认识到一切事物都不是断发展变化的,培养学生超越旧事物,创造新颖,独特新事物的能力。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作风

1、言传身教,从自己做起。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数学教师首先要有严谨、负责的态度。进行概念数学时,要运用数学语言完整、精练地叙述;对公式所起的作用,要讲得确切;在板演过程中要有条有理,推理要步步有根据;书写要规范,避免“圆”和“园”、“连接”和“连结”混用。时时事事给学生做出严谨求实的表率。

2、严格要求,从小事抓起。数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言必有据、一丝不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科学态度。不合格的作业,一定要令其重作,哪怕只是一个错字、一个小数点也要强调订正。要严格指出,在实际工作中点滴差错误都有可能给国家造成很大损失。从而一点一滴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

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中小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就其核心而言,就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学校除了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外,各学科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也是进行德育的必要途径,那么数学课如何完成这一任务呢?

一、要重视发挥任课教师的教书育人的作用。

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努力促进学科知识教学和德育的有机结合,寓德育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做到既教书又育人。虽然数学研究的是空间形式及数量间的关系,它相对抽象而枯燥,不像文科知识活泼、生动而富有情趣。但数学教学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数学本身的知识内容和体系渗透了德育因素。数学教师应抓住学科特点实施德育教育。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书籍中最早关于勾股定理的记载,要比欧洲人的发现早几百年。在学习圆时,向学生交代我国古代科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位将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人,这比西方国家要早几百年。通过这些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又如我在讲授八年级数学《轴对称图形》的时候,利用多媒体出示一张雄伟的天安门照片,刚看到照片时,学生会心一笑,注意力集中到照片上。我引导学生观察照片上天安门建筑的特征,帮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轴对称”的概念。同时,学生还能通过图片感受到我国古代建筑的雄伟壮丽和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从而不但燃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使他们受到了心灵的教育。

二、重视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德育教育。

要求学生做到学习上自我检查,行为上自我修养,活动上自我组织,纪律上自我约束,生活上自我管理。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又可以有目的的培养他们从事德育工作的技能和本领。现在,我国人们的生活水平比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平时在家里父母溺爱的较多,且大多数都缺乏集体主义观念,我们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担负起培养学生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等任务,使他们较早的形成集体主义观念。教学活动是我们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途径,也是我们渗透集体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每项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我们向学生渗透集体主义教育的好时机。比如,在开展本学科兴趣小组活动、课外实践活动时,采用小组记分的形式,让小组成员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来共同的解决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只有大家团结起来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三、向学生渗透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

要求教师在仪表、言行等方面为学生做出表率,努力做到“四个四”,既:“四心”(热心、耐心、关心、诚心),“四正”(心正、身正、言正、行正)、“四导”(教导、引导、指导、疏导)、“四爱”(爱国、爱校、爱班、爱生),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教育学生,用躬身示说、为人师表的具体言行感染学生。数学课上,教师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例如:上课时,教师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辅导“后进生”要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的表率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

四、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渗透德育教育。

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加强数学与实际的应用联系,强化应用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不仅在于数学应用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而且还可以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我在讲授“全等三角形”时,结合课本中的“读一读”中的“巧测河宽”,向学生介绍早在1805年,拿破仑率领大军与反法联军在莱茵河两岸激战,拿破仑想使炮弹准确的落到对方的阵地,就必须知道河有多宽,但直接测量是不可能的,拿破仑急中生智,巧妙地利用了“三角形全等”,解决了这个难题,通过这个故事,不仅使学生看到了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而且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以后讲授知识时,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数学知识只有最终同实际问题相结合,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实用价值。另外为了加深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给学生针对性地布置了一些实习作业,如自己制作测角器,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测量建筑物的高度;或者建议学生到农村、工厂、建筑工地参观学习,了解数学知识在各方面的应用。

五、通过数学教学训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

数学是一门系统严谨、论证严格的学科,要求运筹有章、计算有法、应用有方、分析有规,始终要求人们不可违背数学的科学规范。在数学教学中,应着意引导学生分析、推理、概括、判断、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做到步步有据可依、有理可推。通过对数学解题规范性的训练,严格要求书写整洁,认真练习,有错必改,使学生形成严谨认真的作风,明白数学来不得半点虚伪和欺诈,需要的是诚实、正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解题教学训练中,教师还可以经常鞭策、鼓励学生,去克服、解决一些困难,或者有意设置一些难点让学生去突破,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以此来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积极探索的精神。还可以用数学家解决数学问题不屈不挠的故事激励学生,用他们自己过去取得的成绩,用已经取得的进展鼓舞学生,设计一些问题在班级中征解,开展竞赛式练习,并及时进行公布表彰。学生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才能领略到数学的真谛,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高涨的热情,才会主动积极地不断进取,努力去探索数学天地的奥妙.六、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数学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辩证思想,它较其它学科更为具体和广泛,这是数学学科的一大特点。如角的推广、函数的定义、轨迹的概念等都是运动和变化的思想在数学中的具体体现;数的对立统一(正和负,整与分,有理与无理,实与虚)、运算法则的对立统一(加与减,乘与除,乘方与开方)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反映;一些定理、定义、公式、法则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依赖,都反映了普遍联系的规律;还有反证法的思想,实际上是矛盾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体现。在讲授相应新课的同时,适时地、恰当地渗透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对数学方法的熟炼掌握,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

以上几点是我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几点体会,五育并举,德育为首,,我们要将德育渗透于数学教学之中,发挥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从而产生一种“春雨润物、潜移默化”的渗透效应。

第三篇:寓德育于英语习语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寓德育于英语习语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摘 要】习语是人类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和提炼出来的最通俗、简练、生动、形象的语言。教师在课堂上适当穿插丰富多彩的习语文化,深入浅出地传授习语文化背景知识,可以开拓学生视野和提高学生英语综合素养,寓德育于英语习语教学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关键字】德育;习语教学;举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8-0047-02

【作者简介】张厚玲,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南京,211100)教师。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语又是语言的精华。Thoms Hill Long(1979)在他的词典里简要地说明了英语习语的特征和种类,包括成语(set phrases)、格言(sayings)、典故(allusions)、俚语(slang)、谚语(colloquialisms)、俗语(proverbs)等。英语习语形象鲜明,寓意深刻,言简意赅,文化内涵丰富,富有民族特色,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语言文化宝库中的宝贵财富,是英语文化中的奇葩。

教育的根本是育人,英语教师可借助于习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帮助学生端正人生观,培养优良品德,培养思辨、创新和科学精神。在习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机械地说教,而要通过具体的道德问题引导学生思想与行为的转变。

Shaaban(2005)提出了英语教学中道德教育的5个原则:分组合作学习、师生对话、明确阐释、教师以身作则、学生积极参与。目前,利用习语进行文化渗透得到不少教师的肯定与践行,但寓德育于英语习语教学中鲜有所闻。英语教师要善于找好德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利用习语教学进行德育自然渗透。鉴于此,笔者在教授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教材时,尝试在英语习语教学中开展德育“育人”。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出现的英语习语,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冯德正(2015)认为:价值观通常不是直接呈现在教材中,而是“隐藏”于复杂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载体中。《牛津高中英语》教材具有时代感,思想性、知识性和真实性,便于挖掘各种德育切入点。题材广泛、体裁多样,例如,教材的前6个模块涉及校园生活、成长烦恼、健康饮食、神奇之谜、旅游探险、体育运动、宣传广告、科技发展、人际关系、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中西文化、世界组织、幸福与健康等。这些教学内容既是语言知识的载体,也是情感态度、社会文化价值与意识形态的载体。笔者充分利用与这些素材有关的英语习语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联系实际去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升华人文素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格,提高自身的修养,既让学生接触到地道的英语语言,又能得到精神洗礼,真正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

在开展模块六第三单元(简称M6U3,下同)Understanding each other主题单元教学时,本人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外国文化知识的渗透,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习俗、传统,对文化差异性采取欣赏、包容、接受、借鉴等态度。在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的同时,不对外来文化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要有选择性地吸收,成为一个视野开阔的现代人。

二、选取与单元主旨配套的习语,引导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高中生身心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教师要引导他们,加强道德自觉的修养和学习,成为一个高尚、有道德的人;要懂得现代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和交往礼节;初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自觉将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与国家利益。教师要引导高中生具有勤劳俭朴、艰苦奋斗和爱惜劳动成果的思想品德,培养他们较强的自理生活能力。作为求知者,学生还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具有较强的主动学习的能力。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与单元主旨配套的习语渗透德育。如在教学模块六第二单元(简称M6U2,下同)What is happiness to you ?的 Reading板块前,笔者利用下面两个习语Everyone is the master of his own fortune./To strive,to seek,to find and not to yield.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的价值,人生的幸福,人生的真谛到底是什么?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再进行归纳、总结、升华习语的内容。此外,通过单元的Word Power板块呈现的部分习语可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个人幸福。因幸福感常与个人情感起伏变化相关,为引导学生正确地控制自我的情绪,我采用与“sad,happy,angry”等关键词有关的一些习语,用投影呈现例句,给学生提出了三个任务:(1)学生开展结对子或四人小组合作完成猜测习语意思的任务。(2)以结对子合作的形式表演、模拟出这些情绪变化的习语;让学生在模拟的语言情景的交际活动中展开对话练习,如小商店里店员和顾客的对话,让学生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与交往,培养学生关心他人、文明礼貌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3)小组先探讨并小结个人对幸福感的理解,然后利用习语来表述一段话。有小组合作谈论做铺垫,学生完成任务比较顺利。学生的发言很好地引导全班树立责任意识,力求做“做事踏实、勇于付出、不求回报”的人。

三、通过阐述、讲解、告诫等方式,引导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素质

整个高中阶段,学生的生理与心理都在不断变化,在成长的过程中面临着各种烦恼,学生能够拥有健康的心理需要教师的引领。在教授M1U2 Growing pains的阅读板块时,考虑到高中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必然遇到来自学习、老师、父母、同伴以及社会等层面的烦恼与困难,笔者给学生提供的习语有:All roads lead to Rome/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You can’t make an omelet without breaking eggs.等等。通过阐述和讲解,勉励学生应自强不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另外,在进行该单元的Word Power 板块教学时,笔者利用colloquialism(俗话,口语)与学生共同探讨如何正确对待成长的烦恼。这些习语都体现出人际交往的“普世价值”:a wet blanket其实是一种隐性批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明确立场,让学生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可取;be all ears是一种显性褒评,教师要引导学生支持、效仿可取的行为;在成长的过程中,高中生要学会倾听(be all ears);要学会与同学分享,替同学的收获或成功感到由衷的高兴,而不是泼冷水,令人扫兴(be a wet blanket);要善于克制自我的情绪,遇事不要过于急躁或者过于轻视(It’s a piece of cake);等等。在处理这些俗语时,利用课件呈现例句(Task 1),让学生连线;小组合作、探讨的方式猜测意思(Task 2),并最后给出相关的英文解释;最后让学生写一段话,谈谈自己该怎样与班级同学相处(Task 3)。

四、采用讨论、演讲、辩论等教学方式,引导培养思辨创新能力与科学精神

Lipman(1995)指出,有效的道德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对道德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Buchori(转引自冯德正,2015)认为,品格或道德教育要使得学生理解是非对错,在批判性思辨能力的引导下,在情感上认同正面价值,并自觉践行正面价值观。在英语教学中采用讨论、演讲、辩论等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的思辨、分析和创新能力大有裨益。教育学生通过批判性的思维方法和逻辑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演讲、辩论知识,提升学生运用知识分析思考、独立提出见解等思辨与创新能力的发展。这是德育发展的新要求,也是对一个具有现代社会文明素养公民的必然要求。

笔者在教授M5U2 The environment阅读板块时,引导学生辩证性地看待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不能简单地从表面上暂时地来看待事物。下面的这些习语A man may talk like a wise man and act like a fool;Money is a good servant but a bad master;More haste,less speed等都可教育学生要学会思考,学会辩证分析,打破固定的思维模式,创新地解决问题。

总之,为了很好地在英语习语教学中渗透德育,除了上课记笔记外,还可通过小组探讨、设计比赛、创作写作等活动引导学生对习语的掌握。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定期进行课外拓展阅读与摘录,然后通过“我的微课我做主”的形式,自主选择习语并设计形式不一的活动开展5至8分钟的授课,专题探讨英语习语以及对个人人文素养提升的影响。

当然,利用习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方能达到德育和智育的双重目的。

【参考文献】

[1]王蔷.理解与实施好《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13(02).[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LONG T H,eta1.Longman Dictionary of English Idioms[M].London: Longman Group Ltd.,1979.[4]SHAABAN K A.Proposed Framework for Incorporating Moral Education Into the ESL/EFL Classroom[J].Language,Culture and Curriculum,2005(02).[5]冯德正.英语教学中的人文道德教育:正面价值观的多媒态语篇结构[J].外语界,2015(05).[6]LIPMAN M.Moral Education,Higher-Order Thinking and Philosophy for Children[J].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1995(107).

第四篇:凸显连环画课文的本色——以《小蝌蚪找妈妈》一课的教学例谈连环画课文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提出,要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为落实这一目标,在人教版第一学段教材中出现了一种全新的课文形式——连环画课文。这类课文往往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现,随着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相应地配上一幅幅色彩明丽的插图,像《小壁虎借尾巴》《雪孩子》《小熊住山洞》《小蝌蚪找妈妈》《阿德的梦》《酸的和甜的》《精彩的马戏》等。这样的连环画课文有什么特点?连环画课文与绘本阅读有什么区别?我们如何把握连环画课文的教材编写特点进行教学?笔者以《小蝌蚪找妈妈》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连环画课文的教学策略。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个有趣的科学童话故事,以不带拼音、连环画的形式出现。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生长过程。六幅图对应六段文字,每幅图都配以生动形象的文字描述,图文并茂,充满童趣。

一、借助“连环画”,串故事情节

连环画课文一般内容较多,故事性强,对于一、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是有一定阅读难度的。他们的识字量不多,阅读能力又亟须进一步的提高。那么,如何根据连环画课文的特点,帮助学生在欣赏连环画的过程中梳理课文内容呢?有位教师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第一步:借助“连环画”读通课文。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说一说,读一读。

第二步:借助连环画说故事内容。

教师将六幅图呈现在大屏幕上,请学生看着“连环画”有序地说说“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课文中的六幅插图连起来看实际上是描述了整个故事情节。此教学设计中教师巧妙地借用了课文中“连环画”的这一特点,让学生在饶有趣味的画面中一边通读课文,一边整体感知梳理故事情节,长文短教,这样的教学就像小朋友看图讲故事一样轻松愉悦。课文中的一幅幅插图不是孤立的,而是连环式的有机整体。这样的教学保证了故事情节的完整性,还可以避免小朋友因刻意记忆小蝌蚪的成长过程而把“小蝌蚪是先长出后腿再长出前腿的变化过程颠倒过来”的错误,从图到文又从文到图反复整体阅读,让学生非常清晰地了解了小蝌蚪的成长经历。

二、聚焦“连环画”,品人物特点

本文中小蝌蚪的外形特点和变成青蛙后的外形特点有着天壞之别,而且小蝌蚪是在快活地游来游去时,身体悄悄地变化着的。这一现象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但对于城里的小朋友来说感觉特别的神奇,甚至有些不可思议。关于小蝌蚪成长的过程,课文中的连环画非常巧妙地表达了出来。教学时,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观察“连环画”来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感受它们前后变化的特点。

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请学生”逐一细看‘连环画,说说小蝌蚪的变化”,学生边看画面边从课文的语言中发现了小蝌蚪的样子是“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后来发现长成青蛙时它们的样子是“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前后画面和文字的对比,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小蝌蚪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极大,而且特点鲜明。其次,教师让学生“连续性地阅读‘连环画’,找画描写小蝌蚪形体变化的句子,填一填小蝌蚪的变化”,画面与文字双轨进行的阅读强有力地刺激了学生的阅读感官,学生通过画一画、填一填,再一次生动地感受小蝌蚪慢慢的变化特点以及成长的过程。

另外,我们还可以借助于“连环画”,通过情景表演和对话朗读的方式表现人物的特点。比如,看看图上的蝌蚪,谁能用上“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这些短语有顺序地介绍小蝌蚪的样子?谁能边想象边做动作来表现小蝌蚪可爱的模样?也可以看图分角色朗读,在小蝌蚪跟鲤鱼、乌龟及青蛙妈妈的对话中,感受与表达小蝌蚪在变化过程中的不同特点和情态。

三、活化“连环画”,赏语言微妙

本文是一篇美好的、充满童真的科学童话,教师教学时该如何凸显语文课堂的语文性、情趣性、科学性呢?为此,本课识字教学突显画面创设的语境来感受语言的秘妙,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课文有两处对小蝌蚪的样子和青蛙妈妈的特点的精彩描写,如何让学生图文结合体会用词的秘妙:叠词、色彩词及动词的准确运用。例如教学描写小蝌蚪样子的叠词时,教师出示描写小蝌蚪样子的句子并提问:仔细看看图,再读一读句子,说说介绍蝌蚪脑袋和尾巴的时候用了哪两个词。(大大的,长长的)如果让你做一做,大大的脑袋,你会怎么做?(指名一生做动作)长长的尾巴呢?你怎么边读边表现?(学生边读边做)接着教师请学生比较读“大大的脑袋,长长的尾巴”和“大的脑袋,长的尾巴”有什么不同。最后通过仔细观察每幅图中小蝌蚪的神态、动作,想象它的语言,猜猜它的心情,并关注叠词用法,边练习朗读边表演小蝌蚪可爱的样子。同样,课文中色彩词及动词的运用也相当巧妙。“蹲着”“披着”“鼓着”三个动词和“碧绿的”“雪白的”色彩词的结合将青蛙妈妈的样子刻画得惟妙惟肖,让学生做一做动作,再用上色彩词说一说画面上青蛙妈妈的特点,从而享受课文语言的美。

四、巧用“连环画”,破教学难点

课文插图是教材编写者为了更好地诠释课文内容而编排的与课文文字内容相应的、直观可感的图画,是与课文的语言形象融为一体的,是学生解读文本的窗口。

在教学中,一年级小朋友对“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和“他们看见一只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连忙追上去„„”两句中的“迎上去„‘追上去”的理解不是很清楚,对“迎上去”一词的理解甚至是含糊混淆的。怎么让学生理解“迎”与“追”的不同意思呢?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连环画二与三的情景画面,看看小蝌蚪与鲤鱼妈妈、乌龟相遇时的位置特点(一个画面是小蝌蚪面对面问鲤鱼妈妈,还有一个画面是小蝌蚪游在乌龟的身子后面问)非常重要。笔者在课堂上这样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课文里写谁‘游上去’呢?为什么对鲤鱼阿姨用‘迎上去’而对乌龟用‘追上去’呢?秘密就在图上呢,我们一起去找找。”学生很快就从图上发现了秘密,同时理解了这两个词语的不同意思。巧用课文画面的内容不仅可以让低年级的学生非常直观地诠释难理解的词意,也可以让学生在一“迎”一“追“之间,感受小蝌蚪的身体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成了一群小青蛙,和妈妈一起去捉害虫,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

教学连环画课文时要防止重图轻文、重文弃图、图文相悖及虚用插图等问题,要从连环画课文的角度去审视插图的内容,注重插图与课文内容的紧密联系,同时也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审视插图的作用,通过插图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的困难,领悟相关文字的丰富内涵,引导学生透过图画内容想象图画背后的事物,在灵动的对话中入文入境入情,顺利地走进课文所呈现的美好故事意境中,感受语言的无穷魅力。

下载寓素质教育于英语课文教学过程中——谈污染一课思想品德素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寓素质教育于英语课文教学过程中——谈污染一课思想品德素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