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的教学模式是学校教学成熟的标志

时间:2019-05-13 00:07: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统一的教学模式是学校教学成熟的标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统一的教学模式是学校教学成熟的标志》。

第一篇:统一的教学模式是学校教学成熟的标志

一、统一的教学模式是学校教学成熟的标志

一个学校是否应该有统一的教学模式?这个问题很难用一句话说清楚。我们经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句话是符合辩证法的。“教学有法”是指教学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方法,具体说来还应该有大致的教学模式。所谓“教无定法”是指任何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不可能涵盖所有的学科、所有的课型、所有不同类型的学校,每个教师应该在基本教学规律、原则和模式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灵活变通,做到既符合教学规律又有针对性,能做到这一步就是“贵在得法”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学校应该有大致统一的教学模式,而每个老师又不能机械的照搬这一模式,还应该在学校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创立更适合于自己的教学模式。可以说,一个学校有统一的教学模式是学校教学成熟的标志,一个教师有成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个人教学风格成熟的标志。

一、每个学校应该有大致统一的教学模式

许多中小学的领导问我一个问题:“学校的高效教学应该从哪个方面入手?”,我说“从教学模式入手”。因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可操作性强,特别是对于没有经验的青年教师,只是和他们说一些教学的原则、策略等,他们还是不知道怎么做,如果有一个基本的教学模式,他们就可以模仿和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觉得哪里不合适就修改哪里。这就如同学习拳术一样,首先要有套路,初步学拳一招一式都要遵循。而在实际的战斗中并不会按照套路打斗,需要灵活变通,由“教学有法”转变为“教无定法”,而胜者自然是运用自如,“贵在得法”了。

一个学校创立一种基本的教学模式并非易事,如目前在全国比较有影响的江苏省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南京市东庐中学的“教学合一”模式,山东省杜郎口中学的“三段六环”模式等,都是经过8-10年的实验而逐步成熟的。

一个学校要创立一种教学模式,首先要在小范围实验,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不是由哪个领导 突然想起一种教学模式,或到外地看到一种教学模式就一下子在学校推广开来,甚至用行政的手段来推广。在教学模式的推广方面要做到:积极实验,大胆探索,科学论证,逐步推广。如我在天津市河东区实验小学的和谐教学实验就是如此。

近两年来,河东实验小学在我的提议下设立了“教改大课堂”,所谓“教改大课堂”就是教改实验室,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这里实验,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在两年的实验中,我们探讨整理出了五环节的和谐教学课堂模式:单元导入、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大组汇报、教师点拨--变式练习、拓展提高--课堂小结、单元回归。这一教学模式在理论上讲适用于中小学各科(不包括体育外堂课)教学,但不同的学科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灵活变通才行。如我们在这一基本教学模式的前提下,又通过实验总结整理出了各科的具体教学模式。

(一)语文分析课文的教学模式 1.单元导入明确目标(呈现单元知识树)2.粗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本课知识树)3.细读课文赏析语言(总结出段落知识树)4.归纳概括深化主题(完善本课知识树)5.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6.课堂小结单元回归(完善单元知识树)(二)数学新授课的教学模式

1.单元导入明确目标(呈现单元知识树)2.提出问题自学指导(包括自主学习、小组互查互助)3.大组汇报教师点拨(形成本课知识树)4.变式练习拓展提高

5.课堂小结单元回归(完善单元知识树)(三)英语新授课教学模式

1.单元导入明确目标(呈现单元知识树)2.自学指导一:学习新词

(包括自主学习、小组互查互助、大组汇报、教师点拨、变式练习等)3.自学指导二:学习课文(包括以上小循环)4.课堂小结单元回归(完善单元知识树)(四)科学新授课教学模式

1.单元导入明确目标(呈现单元知识树)2.提出问题设计方案

3.合作实验(或操作)探求规律 4.课堂小结单元回归(完善单元知识树)(五)音乐新授课教学模式

1.单元导入明确目标(呈现单元知识树)2.聆听练习感悟主题 3.演唱练习表现主题 4.编创练习深化主题 5.拓展欣赏再现主题

6.课堂小结单元回归(完善单元知识树)美术、品社等学科也都有具体的教学模式。

二、每个教师应该创立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方面,目前各中小学的情况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学校有大致统一的教学模式,对教学的要求比较具体;一种是学校没有统一的教学模式,只是在教学原则、策略或课堂评价标准等方面有一些要求。但不管哪种情况,每个老师都应该创立适合于自己的教学模式,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如果学校有大致统一的教学模式,教师个人也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创立更适合于自己的教学模式。因为一个学校的教学模式要涵盖不同的年级和学科,还是一个基本的框架和原则,如同前边我们提出的和谐教学的“五环节教学模式”,每个环节实际上就是一个原则,包含着一个教学理念,而教师在具体的运用中要灵活掌握而不是机械照搬。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大组汇报教师点拨”这两个环节,在实际运用中可能会根据教学的任务变成:“自学指导一”、“自学指导二”两个环节。如英语的“自学指导一”是学习新词,“自学指导二”是学习课文;数学的“自学指导一”是学习概念,“自学指导二”是学习例题。每个“自学指导”都包括以下几个教学步骤(我们称为“小循环”):

(1)个人自主学习课本;

(2)2人小组相互检查自学结果,不会的问题相互帮助;

(3)6人大组(每个大组包括3个小组)的组长对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小组不会的大组讨论解决;

(4)大组长向老师汇报本组学习情况,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点拨。

由于学科的差别很大,每个班的学生情况也不一样,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这一基本的教学模式和原则,创立更适合于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如果学校没有统一的教学模式,每个教师更应该创立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一般说来,每个教师教学多年,都会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套路,但一般的不善于总结,即使行之有效也推广不出去。现在我们提倡“当名师创名法”,每个教师都要总结自己的教学模式并上升到理论上来。如天津市和平区教育局对本区的学科带头人有计划的总结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总结教学模式不同于一般的经验总结,需要按照科学而规范的程序,对自己的经验进行提炼、加工,并进行理论的升华才行。因为只有形成理论的东西才具有普遍性,才能被别人借鉴和学习。实际上每个人在总结自己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同时,也是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的过程,是进一步学习理论的过程,是一次创造性的劳动。也可能一开始并不那么严谨和科学,但只有在总结和提炼的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才能不断的完善和升华。所以提倡每个教师总结自己的教学模式就是一种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只有不断的总结自己的教学模式,才能使教育科研活动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教师也才能克服职业倦怠,产生一种“成名成家”的理想冲动,焕发出新的职业活力。

在总结教学模式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给自己的教学模式起个名字

过去有的老师教了几十年学,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教学套路,但因为没有名字所以推广不出去。总结自己的教学模式首先要有个名字,名正才能言顺。名字不要太复杂,复杂了不容易记住,不便于推广。也不能太简单,如果太简单指向性不明确,会给人雷同的感觉。

2.说明教学模式的环节和操作程序

对于一种教学模式人们关心的是具体怎么操作,这就是教学环节和操作程序问题。有的称为几段几环,即先分为几段,每一段又分为几个环节;有的分为几环几步,即先分为几个大的环节,每个环节再分为几个具体的步骤。也有的只分为几个环节或几个步骤。有的老师习惯于结合自己的教学案例说明教学步骤,但一定先总结出抽象的实施步骤才行,不要一开始就陷入具体的案例中,这样别人还是不清楚这种教学模式怎么做。因为只谈案例,只有个别性没有普遍性,不便于推广。

另外每个教学环节的文字要简洁,并且字数和表述的方法要一致,这样给人的感觉比较整齐和规范。如前边我谈的“五环节和谐教学模式”,每个环节的字数和表述方法是一致。

3.说明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和使用原则

一开始老师们在教学时并不是理论先行,先找一个理论依据再去教学,而是在实践中摸索出了自己的教学模式。但在总结教学模式的时候要用理论来说明。

一种教学模式不仅有具体的教学环节和步骤,还要有教学的原则和策略。如在课堂上有“分组讨论”这一教学环节,但在讨论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就是教学原则和策略要说明的问题。在讨论时要注意:不能成为个别学生的一言堂,也不能成为每个学生的自言自语。这就是组织教学的基本原则。

4.说明教学模式的实验或实践效果

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才是好猫。教学模式好不好最终还是看教学效果。人们关注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首先是看其教学效果。所以一定要说明实验或实践的效果。有些规范的教学模式要通过对比实验。如果是对比实验,就要说明自己的教学模式是怎样实验的,令人信服。如果没有对比实验就要说明在实践中的效果,要有数据和案例才行。

总之,我们提倡每个学校要通过实验探索出适合于本校的基本教学模式,也提倡每个老师创立和总结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这是学校和教师教学成熟的两个标志。

二、和谐教学法

所谓和谐教学就是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在教学活动中,力求使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以及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

王敏勤认为,首先,和谐教学是一种教学的指导思想。在教学的过程中,各种教学要素如果配合得合理、恰当,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它们就会形成一种合力,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素质的健康发展。相反,如果它们配合得不够合理,就会形成一种分力,每种要素不但自身的优势不能发挥,还会抵消别的要素的功能,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其次,和谐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各种要素从不和谐到和谐,又会出现新的不和谐,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达到一种新的“和谐”。正是这种矛盾运动,推动了教学过程的不断发展,使教学过程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与协调状态。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准确把握各种教学要素和环境的变化规律,及时调整各种要素的搭配关系,使教学过程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和谐状态。

随着研究和实验的深入发展,王敏勤又提出了和谐教学整体建构的原则:和谐教学不仅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系统,它把教学内容也看作是一个系统,要求学生在整体感知教材、理解教材的过程中,尽快找到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和规律,做到举一反三,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是先部分后整体,所以在教学中也总是先部分后整体。而王敏勤认为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所以在教学中也应该是先整体、后部分。根据整体建构的原则,在一个学段的开始,教师要引导学生粗知一个学段的知识结构;在一个学期初,教师要引导学生粗知一册教材的知识结构;在一个单元(章)初,教师要引导学生粗知一个单元的知识结构。而每学完一个单元要及时回归到整册教材的知识系统,学完一册教材要及时回归到整个学段的知识系统。在一节教材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要求教师一开始就要把主要学习任务(而不是次要任务)交给学生,要求学生从整体上去思考问题的解决,完成了主要任务再完成次要任务。这样目标明确,直奔主题,课堂效率高。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借助知识结构图理清教材的思路和各部分知识内在的逻辑关系。知识结构图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知识树、线状图、网状图、表格、简笔画等,可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来设计。如一个学段的一个学科可以画一棵知识树,每一册教材也可以画一棵知识树,知识树可以挂到教室的墙上,学生一入学就要让他学习这一知识树,让他知道在小学阶段或初中阶段语文学科或数学学科要学习哪些知识,要学习的每一部分知识都是这棵知识树上的一个分枝、一个叶片、一个果实。从课堂教学的“三段八环”到“四环节”

最初,和谐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分为三个阶段八个环节,即:

一、准备阶段,包括身心准备和知识准备两个环节;

二、导学阶段,包括明确目标、自学讨论、艺术精讲三个环节;

三、应用评价阶段,包括激活练习、达标测试、推荐作业三个环节。在准备阶段的“身心放松”环节是和谐教学的特色。常用的心理放松法有音乐放松法、诗词放松法、心理想象放松法等。

在导学阶段的“艺术精讲”也是和谐教学的一个特色,要求教师在精讲时不但要注意语言和手势的教学艺术,在板书时要运用纲要信号。艺术精讲还包括在课堂上适当地播放音乐。音乐如果用得好,能够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创造特定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应用评价阶段的“激活练习”是和谐教学的又一特色。这一环节要求教师把单调的课堂练习变得活泼多样,如可以采取做游戏、抽签问答、接力做题、表演课本小品、抢答竞赛等方式。

在新一轮的课题实验中,王敏勤又提出了四环节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是导入新课,明确目标。教师在导入新课后,要向学生出示或说明这堂课的学习目标。

二是自学指导,整体感知。教师提出自学的要求,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在自学的过程中本着先整体后部分、先宏观后微观的原则,先整体感知、理解教材、直奔主题,不要在细节上下功夫。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要做到四明确: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这样学生才能高效率地自学。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可借助知识结构图(纲要信号)来理清课文的主要结构和解决主要问题。

三是检查点拨,探寻规律。教师在检查学生自学结果时,不仅要看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寻找教材的规律和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整体思维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是练习达标,拓展提高。学生通过自学和讨论(包括教师的点拨),初步找到了解决这一类问题的规律和方法,然后运用这一规律和方法进一步理解和分析教材,完善和巩固学习的知识和方法。

“四环节”的教学模式与原来的“三段八环”相比,更便于教师操作,强调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原则,注重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和谐教学法

和谐教学法是基于以下六方面的原理提出来的,即身心和谐的原理,大脑两半球和谐原理,教与学配合和谐的原理,学生整体素质和谐发展的原理。和谐教学原则,即愉快教学的原则,当堂达标的原则,板书优化的原则,精讲活练的原则。根据以上的原理和原则,和谐教学法的课堂教学程序为三阶段八环节:

一、准备阶段;包括身心准备和知识准备两个环节;

二、导学阶段,包括出示教学目标、自学讨论、艺术精讲三个环节;

三、应用评价阶段,包括激活练习、达标测试和推荐作业三个环节。这八个环节可根据学生和教材的需要灵活贯通。与别的教学法相比,和谐教学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身心放松。身心放松包括肌体放松和心理放松两步。身体放松的目的是使学生的身体由疲劳和紧张而转为放松,以使他们能精力集中地进入学习。身体放松的方法很多,教师可根据教室的空间和学生的需要自编一些室内操让学生做,舒展学生疲劳的部位。如果学生不疲劳就不做。心理放松的目的一方面是使学生的心情平静,另一方面是为了净化他们的心灵,使他们放弃影响学习的一切杂念,集中精力进行学习。心理放松的方法也很多,如深呼吸练习,让学生伴乐想象生活中一些美好的事物和感受。

课堂音乐。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音乐,也是和谐教学法的一大特色。音乐如果运用得好,凝聚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情绪。如在讲授初中历史《巴黎公社》一课时,播放“马赛曲”、“国际歌”,在小学语文课讲《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播放“哀乐”,对于烘托课堂气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都有特殊的效果。如一位老师在讲小学语文《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时,播放了音响艺术教学带。在播音员朗读课文内容的同时,伴随着出现了密集的枪声和大炮的轰鸣声,随着战斗的进展,嘹亮的冲锋号声和遍野的喊杀声交织成一片。此刻人们就好像是置身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特别是讲到董存瑞手托炸药包,拉动导火索舍身炸暗堡时,响起了一声天崩地裂般的爆炸声。各种声响汇集的音响效果发挥了强烈的感染力,不但学生被这惊天动地的壮举深深感动了,就连参加听课的老师也情不自禁地进入了角色。课堂上音乐不能滥用,要在适当的时机选择一些适当的音乐才行。

纲要信号。把板书纲要信号化也是和谐教学法的一大特色。所谓纲要信号是指运用少量的文字、数字、线条、符号等,把教材的主要内容表现出来,它比传统的板书更科学、更简洁、更有概括性、趣味性和联想性,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教材。如一位老师在讲初中世界地理《南亚概述》时,把南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概括为“3×5+2”,即:三种地形、三大河流、三种气候类型、三个内陆山国、三大临海国,两个岛国。在考试时,这部分内容没有一个学生答错。纲要信号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图式、表式、文字式、数字式、综合式等。纲要信号既可以在黑板上板书,也可以写在挂纸上,也可以用投影仪显示。激活练习。这一环节要求教师把单调的课堂练习变得活泼多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让他们在愉快活泼的气氛中巩固和运用新学的知识。如让学生抽签问答、擂台赛、表演课本小品等,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从而激发他们的练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如一位老师在讲小学《自然》“太阳系”一课时,她让10个学生分别戴上太阳和9个大行星的头饰,每个学生用拟人化的口气介绍所代表天体的特点,扮演9个大行星的学生一边自转一边绕太阳公转,然后根据离太阳的远近顺序分别到自己的位置上。形象的表演使学生对陌生的天文知识有了直观的感受,课后学生都反映这样的课有趣味,不容易忘。

和谐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根据系统论的原理,和谐教学不仅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系统,也把教学内容看作是一个系统,要求学生在整体感知教材、理解教材的过程中,尽快找到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和规律,做到举一反三,提高学习的效率。不同的学段和学科教学的具体模式不同,但整体建构的和谐教学有一个基本的教学模式, 1.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教师在导入新课后,要按照新课程所提倡的“三维”的课程目标,向学生出示或说明这堂课三维的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的目标不是三个目标,是三个维度、三个方面,要尽量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2.自学指导,整体感知

上课一开始,教师首先提出自学的要求,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在自学的过程中本着先整体后部分、先宏观后微观的原则,先整体感知、理解教材,直奔主题,不要在细节上下功夫。如文科教学,先通过速读课文复述课文的大意和主要故事情节,归纳出课文的主题思想,字词和分段的问题然后再解决。理科教学,要让学生在自学教材的基础上先解决主要问题和核心问题。

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要做到四明确: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这样学生才能高效率的自学。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可借助纲要信号理清课文的主要结构和解决主要问题。

3.检查点拨,探寻规律

教师在检查学生自学结果时,不仅要看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寻找教材的规律和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整体思维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语文教学,不同的文体分析问题的切入点和方法是不一样的;比如数学教学,代数和几何、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分析问题的切入点和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要让学生掌握不同类型教材的分析方法。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就是新课程提倡的“过程与方法”的问题。学生一旦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知识就很容易掌握,不需要教师反复的讲解。

“老虎吃天,无从下口”,是形容人们解决问题时苦于找不到好的切入点。只要找准了切入点,思维方式正确,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不同的学科要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教材内容其学习的方法也不同,但毕竟有一些共性的规律。比如语文中的小说、童话、故事,其中都有人物或人物的化身,我把他叫做“角色”,如一个人,一个动物,一颗植物,都是角色。文章无非就是写这些角色在做什么,他们之间相互是什么关系。

如小学语文《坐井观天》,这是篇寓言故事,就是说青蛙和小鸟这两个角色的关系,只要把它们的关系搞清楚了,这篇课文的主要任务就完成了。教师一开始就把主要问题交给学生,而不是一点一点的交给学生,学生就要用整体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在学生读第一遍课文时或听老师范读课文的时候就要求学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本文的主要角色是谁?它们在争论什么问题?它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它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学生在读课文时就要整体思考这些问题,而不是读一遍解决一个问题,读四遍才能解决这四个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切入点就是搞清各种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结合自己设计的纲要信号相互讨论,也可以师生共同讨论。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

有些课文没有角色,也能找到规律。比如初中语文《罗布泊,消失的仙湖》,是报告文学,里面没有角色,写的是罗布泊的变化史,从罗布泊的变化史切入思考就能整体把握课文,至于一些细节的描写一开始不要考虑,先把握整体,后考虑部分。根据这个思路可设计成如下纲要信号:

数学也是如此,学生首先要寻找问题的变化规律和解决问题的切入点,而不是急于做题。如:初中代数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公式中的a或b可以表示一个数,也可以表示一个单项式、多项式,可以表示房子、汽车等万事万物。首先要把a或者b看作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一个字母或数字,明白了这个道理,把这个式子扩展成几组字母都是一样。

比如扩展成(a+b+c+d)2,可以把(a+b)看作一项,(c+d)看作一项,还可把(a+c)看作一项,(b+d)看作一项,万变不离其宗,都是把一个或若干事物看作a 或b,只要加上括号,多少个数字或物体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a或b。这就是找到一个切入点,一种思维方式,一个通用工具,学生只要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能举一反三,一通百通了。

4.深入探究,回归系统 学生通过自学和讨论(包括教师的点拨),初步找到了解决这一类问题的规律和方法,然后运用这一规律和方法进一步理解和分析教材,完善和巩固学习的知识和方法。

比如语文课,本着先整体后部分的原则,学生对课文的主题和大意有了基本的把握以后,可以再分析段意和重点分析某些段落。字词的问题要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己解决的习惯。新课程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要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和例子,要开发课程资源,使学生拓展提高。理科教材,要让学生根据找到的规律和方法进行变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编一些题来做,做到举一反三。根据先整体后部分、先宏观后微观的教学原则,有些在前边没有解决的疑难问题可以这时解决。另外,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不同,本着因材施教、差异教学的原则,对后进的学生还要个别辅导,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大至宇宙,小至细胞,都是一个系统,系统就是一个整体。一个学段的一门学科是一个系统(如初中三年的语文),一本教材是一个系统,一个单元是一个系统,一节教材也是一个系统。要培养学生整体思维的习惯和能力,把小的系统放到更大的系统中去,所以每学完一节教材,都要把这一节教材及时回归到上位系统中(如单元系统、整本书的系统等),学生才能从更大的整体、更高的层次看问题,也才能不断的把学到的知识系统化。

每一学科的知识都有系统性,我们不仅要求学生在学习某一篇课文某一节教材时要整体建构,还要运用纲要信号把这一章节的知识及时纳入更大的知识体系中去。师生要站在系统的高度去教学和学习知识,让每个知识都是以系统中知识的面貌出现。这就如同一片树叶,如果把树叶摘下来交给学生,这片树叶很快就会枯死,学生手里只是一片枯萎的、孤零零的树叶。而现在是让学生学习树上的一片树叶,这片树叶是整棵大树的一部分,永远充满生命的绿色。

这种先整体后部分的认识观反映在教学上,就是要学生先整体感知和理解教材,然后再深入学习关键部分,先解决主要矛盾,后解决次要矛盾。许多识字教学的经验也证明:小学生在最初学习汉字时,并不一定是笔画少的先学会,笔画多的后学会,有时候笔画多的字先记住了,而笔画少的字反而没有记住,这与字的结构有关系,孩子在认字时是整体感知,而不是一个笔画一个偏旁的去记。我们到新的城市,怎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对这个城市的布局有所理解,最好的办法就是先拿到这个城市的地图,看地图就是整体感知和把握事物,头脑中有了这个整体印象再走到某一条马路和某一个单位,在脑海中就清楚的知道它在这个城市的哪个方位,左边是什么,右边是什么,不会迷路和糊涂。学习也是一样,一开始对教材有了整体的把握,教材中的某一部分就很容易理解了,教师也没有必要一部分一部分的分析和讲解了。

以上是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模式。另外和谐教学整体建构的思想,还提倡在学段初、学期初老师给学生上一节综合课,把本门学科这一个学段的知识结构和一本书的知识结构告诉学生,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知识。

当学生进入一个新的学段时,如小学、初中、高中等,教师在教一门课的时候,首先要上一堂综合课,把本门学科在这一学段的知识结构给学生讲清。如小学语文老师,就要借助知识树(纲要信号的一种形式),把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的编排顺序、知识结构讲给学生,让学生在一年级就要知道在整个小学六年的时间要学习哪些知识。别的学科也是一样。

当学生学习一本新教材时,教师首先要上一堂综合课,结合知识树或纲要信号图表把这本书的知识结构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全书的知识结构,在头脑中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一册教材可以画成知识树,知识树可以挂到教室的墙上,学生一入学就要让他学习这棵知识树,让他知道在小学阶段或初中阶段语文学科或数学学科要学习哪些知识,要学习的每一部分知识都是这棵知识树上的一个分枝、一个叶片、一个果实。学生一开始不懂不要紧,因为他还没有学到,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认识这棵知识树,把学的每一部分知识都回归到知识树上来,一个学期结束,一册教材的知识树在学生心中早已生根开花结果。

知识树就如同地图,一个学段的知识是中国行政区图,一本书的知识是一个省的行政区图,一章或一个单元的内容是一个地市的行政区图,一篇课文或一节内容是一个县区的行政区图,学生虽然还没有走出本县,但要让他学习全国的地图和全省的地图,心中要有一个整体知识的轮廓,学习每一部分知识都要及时把它回归到大的知识树上来,就如同把本县本省的地图放到中国的大地图上来一样。

四、课改辩证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对这些教学理念的理解和实践会有很多不同,有的甚至反差较大,所以许多一线教师感到困惑,不知道孰是孰非,无所适从。河南省沁阳市永威学校的蔡林森校长,在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中,对新课改的理念有着独特的理解和实践,特别注重处理好课改过程中的一些辩证关系,对我们有很多启发。

一、课前预习与课堂自学的关系 新课改提出让学生自主学习,但没有明确是在课前自学还是课上自学。现在有些学校为了提高学习成绩,提倡学生课前自学。教师设计好“导学案”让学生在课外逐项完成,教师或学生小组还要检查批改。这种自学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预习,而变成了一种“预习作业“。预习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凡是好学生都有预习的习惯,特别是在过去教师满堂灌的情况下,教师的讲课速度比较快,如果课前不预习一下,听课时会感觉“跟不上趟”。而把预习变成“预习作业”就变味了,如果每门课都布置预习作业,学生有多少课外时间?多年来我们呼吁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而这种做法却加重了学生的课外负担。所以蔡林森校长主张学生从上课开始自学,每堂课本着“先学后教”的原则,只要学生自己能够看懂的教师不讲,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这才是真正的高效教学。所谓效率是指“单位时间的达标率”,如果把学生的学习时间任意延伸到课前和课后,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是不提倡的。

二、课上紧张与课外轻松的关系

多年前蔡林森校长就提出一个观点:每堂课要像考试一样紧张。这句话听起来好像有些不合时宜,其实仔细想想很有道理。现在由于中考和高考制度没有大的变革,各中学依然有升学率的压力,让学生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既是中考和高考的需要,也是课程标准的要求。现在许多初中和高中教师都感觉课时紧,所以修订后的义务教育阶段19门学科的课程标准不同程度的降低了知识的容量和难度。让学生在课堂上紧张起来高效的学习,就是让学生在课外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忙于表演展示,过于轻松,课外势必要紧张,要忙于各种预习作业和巩固作业,这就是教学的辩证法:课上不紧张课外就会紧张。另外课堂上学生的紧张主要是思维活动的紧张,而不是肢体的紧张(体育课等除外),过多的交往互动势必会干扰学生的独立自学,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较完整的时间独立自学和思考。老师要潜下心来育人,学生也要静下心来学习。

三、走进教材与走出教材的关系

新课程提倡走进教材与走出教材。所谓走进教材是指首先要学好教材,所谓走出教材是指不要局限于教材的例子,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适当变通和拓展。新课改提倡“一标多本”,即一个课程标准有多种版本的教材,各个地区可以自选,每种教材的编写特点和编写体例不同,同一概念举的例子也不同。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提倡“走出教材”。虽然不同版本的教材质量不同,但都是经过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每套教材都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和逻辑体系,如果学生能按照一套教材认真学好,特别是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能深入理解,就会做到“以不变应万变”。然而现在很多学校不是在教“课本”,而是在教“教辅”,特别是初三和高三毕业班,师生都抛开课本,用各种教辅资料进行大密度的题海训练,一方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另一方面忽视了课本上的基本知识体系。蔡林森校长多年来一直坚持首先让学生学好课本,文科要读课本,理科也要认真读课本,有些公式概念要求学生背下来。他说要提高学习成绩的最好方法就是老老实实学好课本,这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使老师和学生有了抓手,他的很多考试题目都是来自书上的例题和练习题原题。只要我们的学生能够把课本学好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就达到了,学生的中考和高考也没有大问题。

四、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有些教师就认为每堂课没有合作讨论就不是新课改的课,不管问题的难易都要让学生讨论或小组展示一番,其实有些问题是不需要合作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先后关系。每堂课都要本着“先学后教”的原则,先让学生自学,如果学生自己学会了,就没有必要合作。只有那些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才需要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小学合作不能解决的问题需要老师的指导点拨来解决。如果不管什么问题都一味强调合作,会影响学生的独立自学,也会浪费课堂时间,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尽管“主导”与“主体”不是一对逻辑范畴,多年来也备受质疑,但由于多年来人们已经习惯于这种表述方法,所以也没人再对这种说法较真。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是否只要把学生发动起来就算是发挥了主导作用?蔡林森校长“先学后教”的做法就是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先让学生自学,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力。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是对学生不会的知识进行辅导,更主要的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的正确引导,所以我们特别提倡教师要认真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现在有些课看起来很热闹,其实教师本身对教材就没有深入的研究,对学生的引导也很肤浅,这实际上是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业,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第二篇:成熟的标志是宽容 作文

成熟的标志是宽容

成熟似乎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它代表了青春的流失和梦想的褪色。可是,走向成熟是人生的方向。然而成熟既不是市侩和庸俗,也不是手中的酒杯与指间的香烟。

当你变得成熟时,内心之中会拥有一些察觉不到的品质,他随你工作与休息。其中之一便是宽容。

成熟的人,都会对别人宽容。赵国的蔺相如因完壁归赵,立了大功,受封的官位在大将军廉颇之上。廉颇自恃功高,很不服气,扬言要羞辱他。蔺相如却说:“如果我们互相争斗,必有一伤,势必削弱抵御外敌的力量。这都是为了国家考虑”这话传到廉颇耳中,廉颇很惭愧,便负荆登门请罪。于是将相重归于好,成了生死之交,此后赵国一直很强大。此处充分体现了蔺相如的成熟,他的宽容成了大事。

宽容相处,成就佳话。清朝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在京城做大官,邻居是桐城一大户。两家因院墙发生纠纷。张老夫人修书送张英。张英见信深感忧虑,回复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老夫人令家丁后退三尺筑墙。叶府很受感动,命家人也把院墙后移三尺。从此,张、叶两府消除隔阂,成通家之谊。

既想成熟就要学会宽容,宽容使人与你交往,没有谁是天生的敌人,只要你宽容待人,别人也会同样的关心你。宽容表示你开始成熟,真正的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公平的看待这一切。

第三篇:几种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

新课改下几种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

A 洋思中学课堂教学的思路

我认为洋思中学的课堂精髓在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是课改的主阵地,同时,也是资金投入最少,产生效益最大的版块,但是学生平时作业正确,考试分数偏低,传统的课堂教学,尤其是满堂灌的教法在课堂上不能充分体现学生学情,针对这些现象,洋思中学先提出当堂完成作业,当堂收交,当堂批改,每节课占用不到10—15分钟,逐步演绎成型为以下几个环节。

1)展示教学目标,学生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师生共鸣,有利于把握重点,达到教师目标与学生目标一致,洋思中学课堂展示的目标一般出现的形式为“……的方法,掌握……知识,了解……内容”。

2)学生自学环节,教师首先给出如下提示:

“看第XX页第XX段到第XX页,第XX段”——教给学生自学的内容。“浏览……,精读……,摘记……,归纳……等”——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由10分钟到5、6分钟” ——教给学生自学的时间

学生自学时有明确的内容,方法,时间,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自学的学习习惯。此时,教师行间巡视,不讲太多的话,以免转移、打扰学生的注意力,尽量避免个别辅导,而是捕捉不认真看书的学生,为下一步重点提问打基础,做准备,大多数教师会走到后进生身边去观察。

3)学生自由交流几分钟,洋思中学排座位的原则是“好生加差生”,此时的交流是学生学习的进一步提升,对学生弄懂问题有积极意义。

4)检测。本环节主要由中下等学生到黑板上板演,板演的内容一般是

课后习题、作业题等,然后由中上等学生予以更正,教师仍处于巡视状态。

以上几个环节基本体现了“先学”,然后教师进行归纳,对于学生做对的习题不再讲解,而是问为什么?总结规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接着由学生自我反思小结,教师重现教学目标以便对比。最后教师给出学生的巩固练习,以课后习题为主。分为基本题、选做、思考题(课外拓展,下节课渗透)。

B 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思路

杜郎口中学的教学特色归纳为“三三六”,即三个特色:主体式,大容量,快节奏;三个模块:预习,展示,反馈;六个环节:预习交流,认定目标,交流合作,展现提示,交叉巩固,达标测评。其中六个环节在三个模块中有较为明显的体现,下面我们就从这三个模块谈起。

首先我们来看杜郎口中学的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标准:生龙活虎,欢呼活跃,争问抢答,喜笑颜开。这样效果也许是我们所追求的,但杜郎口中学是如何做到的呢?在反思、总结、借鉴的基础上,他们创设了“预习—展示—反馈”三个环节的课堂教学模式。

1)预习:教师辅导,小组合作。

预习是在杜郎口中学最见功力的一个环节,主要任务是:达成学习目标,生成本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基本问题的解决,提出疑难问题,并由全班合作解决。

预习纲领引导:学生不会预习怎么办?请看下面一份预习提纲:

角平分线(预习提纲)

预习目标

1、能够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并且能够运用这两个定理进行证明,计算,作图。

2、能够利用尺规作出已知角平分线。

预习提纲

(一)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1、角平分线上的点有什么性质

请你根据所绘图形写出已知,求证,你能写出证明吗?

2、如果在解题中应用这个定理,应如何表示?

3、有了上面的学习,请同学们做一个题目:课P34,3

(二)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

1、你能写出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吗?

2、如果证明逆定理,已知、求证怎么写?怎样进行证明?

3、请同学们尝试完成课本P37,2

(三)用尺规作已知角的平分线

1、请同学们能够熟练地说出已知,求作,作法,并会画图。

2、要求:人人会流利地说出作法,并作图。

3、思考,为什么OC是角AOB的平分线?

同学们请完成以下预习练习。课本P39,8,P34习题2 拔高练习P34,习题1,P40,B3

二、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认为本节的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自学在同学和教师帮助下进行。

学生的自学基本上在学习小组内进行,主要是独立思考,也可以进行互助和讨论,必要时可以到其他组寻求帮助,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在预习笔记中,教师始终穿插在各个学习小组之间,观察,答疑,抽查,寻问,了解学情,对于共性疑问难问题,教师及时予以点拔,引导学生们顺利完成预习任务,特别关注学困生。

2)展示:全员合作,激情互动。

教师根据预习情况,适当调整提前准备好的所要展示的问题,提供给每一个学生,明确每一个学习小组从中需要展示的问题。

基于问题,展现提升。

展现问题主要是三类:一是反映重点内容的典型问题,二是在预习环节中学生遇到的共性问题,三是具有一定探究意义的挑战性问题。原则是:凡是在预习环节中学生都能解决的问题不展示,凡是超出学生解决能力的问题不展示,凡是学生或部分学生在预习环节中解决不了的但经全员合作能够解决的问题必须展示。

心灵碰撞,知识交融

充分准备,强烈表现欲,小组荣誉,使每一个同学都积极参与认真聆听,寻找破绽,展示自己的思路。

展示既不同于传统式的讲授,也不同于辨论大赛,而是在教学目标引领下合作探索。

3)反馈:达标测评,反思提高。

“反馈”环节解决的是丰产丰收的问题,反馈课的基本策略是“穿插巩固,达标测评”,工作重点是关注弱势群体,同时让优生在反思中,在帮助他人中提高。

盘点反思,巩固提高。

“反馈”的第一步便是让每一名学生梳理自己在“展示”中所得,对“展示”前没理解的,没掌握的,没想到的进行查缺补漏,对自己理解偏差的,做错的进行反思。

第二步是根据梳理结果进行拓展和讨论。第三步总结和归纳,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第四步,同伴间相互评价,同学自由结伴相互提出问题。

C 三导四环教学模式

组织形式:以班级为基础,以合作学习组为基本活动形式,合作探究与自主探究结合。

三导:导学、导研、导创;四环:

(一)学案导学,自主探究——印发学案,自学探究,网上自学,小组互助,基本学懂,准备展示。学案中有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有达标检测题目和创新题目;提前一天印发给大家,先分散自学,上网搜集相关学习资源,再利用晚自习分组探究,形成基本共识,确定第二天课堂展示的第一、第二、第三发言人;教师要深入辅导,引导探究。

(二)情境导研,展示交流——分专题按组汇报预习收获,展示研究成果,相互提问、答疑;教师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启发诱导大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组织研讨,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互相质疑,展开论辩,深入搞清问题实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展示方式主要实物投影、白板、黑板,也可自制贴膜墙壁,还可通过提问抢答等方式,展示交流。

(三)精讲归纳,变式练习——教师抓住关键问题、深层次问题、疑难问题,精辟点拨,画龙点睛,系统归纳,总结规律、揭示本质;紧接着,趁热打铁进行变式练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常到变,举一反三,梯级训练。

(四)检测反馈,导创活用——将本节目标内容提炼成检测题,定时定量地完成,时间不超过7分钟,当堂检测,当堂订正,当堂评价,也可分组分层抢答;然后留下一、二个灵活题目,让大家尝试创新;也可布置下一节课的学案。基本不留作业或少留作业,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备课与预习课自主探究上。

(这一模式可变通用于一节课上,四个环节灵活掌握)。结束语:“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a 教学的一般法则,也就是教学规律

b 某种特定的方法

c 对某种情况来说最能体现教学规律的那种最优章法。

参考诸多文献,不再一一列出。

感谢捧场,欢迎沟通探讨,共同提高!

免责声明:除正式文件通知外,好研网所有文章及所有评论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好研网及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任何观点,所有文章文责自负,若有任何非法及不当信息,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作出相应的处理。[好研网]

第四篇:“教无定法”与“统一教学模式”

“教无定法”与“统一教学模式”

一个学校是否应该有统一的教学模式?这个问题很难用一句话说清楚。我们经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句话是符合辩证法的。“教学有法”是指教学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方法,具体说来还应该有大致的教学模式。所谓“教无定法”是指任何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不可能涵盖所有的学科、所有的课型、所有不同类型的学校,每个教师应该在基本教学规律、原则和模式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灵活变通,做到既符合教学规律又有针对性,能做到这一步就是“贵在得法”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学校应该有大致统一的教学模式,而每个老师又不能机械的照搬这一模式,还应该在学校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创立更适合于自己的教学模式。可以说,一个学校有统一的教学模式是学校教学成熟的标志,一个教师有成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个人教学风格成熟的标志。

一、每个学校应该有大致统一的教学模式

许多中小学的领导问我一个问题:“学校的高效教学应该从哪个方面入手?”,我说“从教学模式入手”。因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可操作性强,特别是对于没有经验的青年教师,只是和他们说一些教学的原则、策略等,他们还是不知道怎么做,如果有一个基本的教学模式,他们就可以模仿和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觉得哪里不合适就修改哪里。这就如同学习拳术一样,首先要有套路,初步学拳一招一式都要遵循。而在实际的战斗中并不会按照套路打斗,需要灵活变通,由“教学有法”转变为 “教无定法”,而胜者自然是运用自如,“贵在得法”了。

一个学校创立一种基本的教学模式并非易事,如目前在全国比较有影响的江苏省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南京市东庐中学的“教学合一”模式,山东省杜郎口中学的“三段六环”模式等,都是经过8—10年的实验而逐步成熟的。

一个学校要创立一种教学模式,首先要在小范围实验,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不是由哪个领导突然想起一种教学模式,或到外地看到一种教学模式就一下子在学校推广开来,甚至用行政的手段来推广。在教学模式的推广方面要做到:积极实验,大胆探索,科学论证,逐步推广。如我在天津市河东区实验小学的和谐教学实验就是如此。

近两年来,河东实验小学在我的提议下设立了“教改大课堂”,所谓“教改大课堂”就是教改实验室,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这里实验,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在两年的实验中,我们探讨整理出了五环节的和谐教学课堂模式:单元导入、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大组汇报、教师点拨——变式练习、拓展提高——课堂小结、单元回归。这一教学模式在理论上讲适用于中小学各科(不包括体育外堂课)教学,但不同的学科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灵活变通才行。如我们在这一基本教学模式的前提下,又通过实验总结整理出了各科的具体教学模式。

(一)语文分析课文的教学模式

1.单元导入 明确目标(呈现单元知识树)2.粗读课文 整体感知(梳理本课知识树)3.细读课文 赏析语言(总结出段落知识树)4.归纳概括 深化主题(完善本课知识树)5.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6.课堂小结 单元回归(完善单元知识树)

(二)数学新授课的教学模式 1.单元导入 明确目标(呈现单元知识树)

2.提出问题 自学指导(包括自主学习、小组互查互助)3.大组汇报 教师点拨(形成本课知识树)4.变式练习拓展提高

5.课堂小结 单元回归(完善单元知识树)

(三)英语新授课教学模式

1.单元导入 明确目标(呈现单元知识树)2.自学指导一:学习新词

(包括自主学习、小组互查互助、大组汇报、教师点拨、变式练习等)

3.自学指导二 :学习课文(包括以上小循环)4.课堂小结 单元回归(完善单元知识树)

(四)科学新授课教学模式

1.单元导入 明确目标(呈现单元知识树)2.提出问题 设计方案

3.合作实验(或操作)探求规律

4.课堂小结 单元回归(完善单元知识树)

(五)音乐新授课教学模式

1.单元导入 明确目标(呈现单元知识树)2.聆听练习感悟主题 3.演唱练习表现主题 4.编创练习深化主题 5.拓展欣赏 再现主题

6.课堂小结 单元回归(完善单元知识树)

美术、品社等学科也都有具体的教学模式。

二、每个教师应该创立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方面,目前各中小学的情况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学校有大致统一的教学模式,对教学的要求比较具体;一种是学校没有统一的教学模式,只是在教学原则、策略或课堂评价标准等方面有一些要求。但不管哪种情况,每个老师都应该创立适合于自己的教学模式,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如果学校有大致统一的教学模式,教师个人也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创立更适合于自己的教学模式。因为一个学校的教学模式要涵盖不同的年级和学科,还是一个基本的框架和原则,如同前边我们提出的和谐教学的“五环节教学模式”,每个环节实际上就是一个原则,包含着一个教学理念,而教师在具体的运用中要灵活掌握而不是机械照搬。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大组汇报教师点拨”这两个环节,在实际运用中可能会根据教学的任务变成:“自学指导一”、“自学指导二”两个环节。如英语的“自学指导一”是学习新词,“自学指导二”是学习课文;数学的“自学指导一”是学习概念,“自学指导二”是学习例题。每个“自学指导”都包括以下几个教学步骤(我们称为“小循环”):

(1)个人自主学习课本;

(2)2人小组相互检查自学结果,不会的问题相互帮助;

(3)6人大组(每个大组包括3个小组)的组长对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小组不会的大组讨论解决;

(4)大组长 向老师汇报本组学习情况,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点拨。

由于学科的差别很大,每个班的学生情况也不一样,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这一基本的教学模式和原则,创立更适合于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如果学校没有统一的教学模式,每个教师更应该创立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一般说来,每个教师教学多年,都会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套路,但一般的不善于总结,即使行之有效也推广不出去。现在我们提倡“当名师创名法”,每个教师都要总结自己的教学模式并上升到理论上来。如天津市和平区教育局对本区的学科带头人有计划的总结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总结教学模式不同于一般的经验总结,需要按照科学而规范的程序,对自己的经验进行提炼、加工,并进行理论的升华才行。因为只有形成理论的东西才具有普遍性,才能被别人借鉴和学习。实际上每个人在总结自己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同时,也是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的过程,是进一步学习理论的过程,是一次创造性的劳动。也可能一开始并不那么严谨和科学,但只有在总结和提炼的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才能不断的完善和升华。所以提倡每个教师总结自己的教学模式就是一种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只有不断的总结自己的教学模式,才能使教育科研活动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教师也才能克服职业倦怠,产生一种“成名成家”的理想冲动,焕发出新的职业活力。

在总结教学模式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给自己的教学模式起个名字。

过去有的老师教了几十年学,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教学套路,但因为没有名字所以推广不出去。总结自己的教学模式首先要有个名字,名正才能言顺。名字不要太复杂,复杂了不容易记住,不便于推广。也不能太简单,如果太简单指向性不明确,会给人雷同的感觉。

2.说明教学模式的环节和操作程序

对于一种教学模式人们关心的是具体怎么操作,这就是教学环节和操作程序问题。有的称为几段几环,即先分为几段,每一段又分为几个环节;有的分为几环几步,即先分为几个大的环节,每个环节再分为几个具体的步骤。也有的只分为几个环节或几个步骤。有的老师习惯于结合自己的教学案例说明教学步骤,但一定先总结出抽象的实施步骤才行,不要一开始就陷入具体的案例中,这样别人还是不清楚这种教学模式怎么做。因为只谈案例,只有个别性没有普遍性,不便于推广。

另外每个教学环节的文字要简洁,并且字数和表述的方法要一致,这样给人的感觉比较整齐和规范。如前边我谈的“五环节和谐教学模式”,每个环节的字数和表述方法是一致。3.说明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和使用原则

一开始老师们在教学时并不是理论先行,先找一个理论依据再去教学,而是在实践中摸索出了自己的教学模式。但在总结教学模式的时候要用理论来说明。

一种教学模式不仅有具体的教学环节和步骤,还要有教学的原则和策略。如在课堂上有“分组讨论”这一教学环节,但在讨论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就是教学原则和策略要说明的问题。在讨论时要注意:不能成为个别学生的一言堂,也不能成为每个学生的自言自语。这就是组织教学的基本原则。4.说明教学模式的实验或实践效果

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才是好猫。教学模式好不好最终还是看教学效果。人们关注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首先是看其教学效果。所以一定要说明实验或实践的效果。有些规范的教学模式要通过对比实验。如果是对比实验,就要说明自己的教学模式是怎样实验的,令人信服。如果没有对比实验就要说明在实践中的效果,要有数据和案例才行。

总之,我们提倡每个学校要通过实验探索出适合于本校的基本教学模式,也提倡每个老师创立和总结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这是学校和教师教学成熟的两个标志。

第五篇:教学反思--生物老师走向成熟和理性的标志

教学反思--生物老师走向成熟和理性的标志

“教无止境,学更无止境”,教师从课本、教学杂志中可以学到很多的知识,但是也可以从教学实践中、从学生中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并且这些问题更具有个体性、针对性,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生动的学习的过程。反思这些问题,更有助于我们高中生物教学的开展,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以下是我个人在一年高三生物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案例,和同行们一起来分享,也希望同行多多指点。

案例一:听取学生意见,高三复习课采用多媒体教学。

情景再现:自己认为多媒体教学适宜在新课教授过程中作为一种辅助的手段使用,如在高二教学碰到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基因表达、细胞分裂等),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因此在高三刚开始复习的前几个星期中,自己采用最普通“黑+白”的方法进行高三生物的教学,但是总是感觉一节课下来时间很短促,只能勉强完成自己制定的教学任务,很难体现高三的复习高强度、高密度、大容量,但是又重细节、重系统性的特点。

于是我做了一个学生教学情况的调查,特别列出了一条,假定我把一些思路和提纲列在多媒体上你们感觉效果是否会更好呢?结果大部分同学都赞成这一观点,并且迫切的希望我早点开始,他们在问卷调查中这样写道,总感觉生物复习不够带劲,好象一节课复习的内容不够多。学生有这样的想法,我怎么可以忽视呢?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把教学的思路、内容框架、拓展深化、易错点、注意点、习题等一系列的教学内容经过精心设计置于多媒体中。

通过跟踪反馈,学生谈话,学生反映这样应用多媒体进行高三生物复习最大优点有三点:

1、课堂容量非常大,内容非常详实,细节的地方不会遗漏,能非常好的完成夯实双基的作用。

2、内容更加系统化,逻辑顺序更强了,复习的更加有条理。

3、题目的展示更加的科学、避免由于板书而产生细节上的小差错;并能及时补充一些拓展性的习题,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案例反思:现代师生关系不是单纯的传授与被传授的关系,教师这个特殊的群体在不断扮演着新的角色,学生也一样。现代师生关系中学生应该更加有主体意识,对教师教学方法、手段,甚至教师的师德问题都有自己的独特的看法,也会向教师及时提出学生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这些建议往往比较朴素和直观,也有比较幼稚甚至带有学生自己的感情色彩的,但是这些建议往往会被很多教师所忽视。个人认为,假设老师没有很好得从学生那里获得应有的反馈的话,那么作为教师,可能就少了很多进步的源泉。

学生反馈:认为在第一轮、第二轮复习过程中,采用了多媒体展示的方法,弥补了单纯“黑+白”的缺陷,效果非常好。而自己也完成制作了一套高三复习的多媒体应用软件,为以后的高三生物复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真的要感谢学生。

案例二:对于一个问题的争论?

情景再现:在复习植物的新陈代谢时,如何提高大棚作物的产量?我提出了以下几个观点:①白天适当的提高温度,晚上适当的降低温度,适当增加昼夜温差,利于有机物积累。②适当提高大棚的CO2浓度(如增施一些农家肥、或者用CO2发生器),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白天适当提高温度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呢?白天提高温度,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有关酶活性都升高了,那么是不是温度对光合作用的促进作用比对呼吸作用的促进作用更强呢?然后他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假设温度再升高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都应该下降的,那么下降的幅度谁大呢?由于没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光是教师自己讲结果不能让学生信服,于是我把课前预备的图表(如右图所示)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分析,探讨原因。

学生分析得出了自己的结果,光合作用有关酶的最适温度应该比呼吸作用有关酶的最适温度要来的低。在光合作用有关酶的最适温度之前升高温度,对光合作用的促进比对呼吸作用的促进要来的大,有机物净积累量增加;在光合作用最适温度与呼吸作用最适温度之间提高温度,光合作用的速率降低了,而呼吸作用的速率升高,反而不利于有机物积累。当超过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在升高,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被抑制。

案例反思:对于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点,教师不能以权威的态度强迫学生接受,假设这样的话,学生是不能很好的把握住教师所讲的内容。对于教师,应该充分作好课前的准备活动,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分析学生可能会产生怎样的反应,提出么样的问题?设计合适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某个现象、某道题目,并从中让学生获得对新的知识点的掌握应该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策略和手段。假设自己在授课前准备不充分,可能对学生的这个问题很难有一个很好的解释,充分体会到课前仔细备课、分析学情的重要性,不能把学生看成灌输的容器,他们是有很强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群体。

学生反馈:学生们对于这个问题研究的比较透彻,也充分理解了为什么说“在白天一定温度范围内适当提高温度”的含义了。同时对于温度如何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本质有了深入的理解。在高三后半阶段的复习中,学生碰到类似的题目总是能够想起这个知识点。

案例三:关于一道试题的探讨?

情景再现:用秋水仙素诱导产生多倍体,起作用的时期、细胞停留的时期分别是()A.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 B.有丝分裂的前期和后期 C.有丝分裂的前期和前期 D.有丝分裂的间期和中期

学生选择A、B、C的很多,然后我请他们各自说出自己的理由。选择A、B、C选项的学生都说出一个共同的理由,秋水仙素作用于纺锤体的形成,而纺锤体的形成是在有丝分裂的前期,所以作用于前期。但是至于秋水仙素到底使细胞分裂停留在哪个时期,回答的学生都明显底气不足。其实这本来就是一个非常模糊的、很难清晰化的一个概念。为了使学生理解,于是我提出了几个问题,让学生考虑。

问题1:划分前中后期依据是什么?

问题2:没有纺锤体染色体会排列在赤道板吗? 问题3:着丝点分开需要纺锤体的牵拉吗? 问题4:着丝点分开是否就意味着染色单体分离呢?

在这几个问题的冲击下学生的思维更加混乱了,然后我说出自己的观点:前期没有纺锤体,染色体不能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上,故不能形成中期的特点,应该停留在前期;没有纺锤体,染色体还是可以继续螺旋化变粗,达到中期最明显、最清晰的形态,从这个角度分析可以形成中期的特点;进而由于着丝点自动一分为二染色单体转变成染色体,而着丝点分离后染色单体并没有分开,不能在纺锤丝牵引下移向细胞两极,不能形成后期染色单体分开变成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的特点,故停留在有丝分裂中期。

学生都能理解我所说的内容,但是他们非常渴望一个确定的答案。而我当时的处理办法 是理解了这个现象,知道了秋水仙素使染色体加倍的原理就可以了,不必要去追究秋水仙素到底使细胞分裂停留在什么时期。假设要确定的说一个时期,我更加赞同分裂期,毕竟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都是我们人为划分。

案例反思:高中生物学中有很多内容是教师讲不透的,非常模棱两可,这些内容在教师参考书甚至在大学教材中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明,对于这些内容如何处理是教学上的一个难题。个人观点,能讲透的的内容一定要把它讲透,不能讲透就让它模糊着,点到即止,但是一定要告诉学生关于这个知识点在高中阶段应该如何处理。这样可以避免学生产生误解,以为自己在高中生物的某些知识点上还存在的漏洞,又导致他们碰到类似的内容产生恐慌。

学生反馈:学生在后面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因为这个问题跟我争论,在做到关于秋水仙素知识点时,他们也能很好的处理这个问题。学生们认为,关键在于理解这个知识点,不必要一定要知道到底停留在细胞分裂的前期还是细胞分裂中期,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案例四:一次失败的经历的反思。

情景再现:课本上关于基因工程的叙述分成四个步骤:

一、提取目的基因;

二、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三、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四、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在授课的过程中我强调目的基因必须与运载体相结合才能导入受体细胞(理所当然的认为,并没有去认真的思考过这个问题),于是下课后有位学生问我。提取目的基因后不跟运载体结合为什么不能直接导入?我回答,课堂上不是已经讲了吗,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后才能在细胞内稳定的存在并且复制和表达,并且能够遗传给下一代,直接导入目的基因完成不了这样的功能(自认为回答的还是蛮不错的)。于是学生给我看了一道题目,题目如下:

在植物细胞工程中,常见的导入目的基因方法为:在授粉后向子房注射目的基因的DNA溶液,利用植物在开花、受精过程中形成的花粉管通道,将外源DNA直接导入受精卵细胞,并进一步地被整合到受体细胞的基因组中,随着受精卵的发育而成为带转基因的新个体,目的基因克隆、表达。

(1)目的基因已整合到图中

结构中。

(2)写出该目的基因表达过程中遗传信息传递过程?

(3)以本图比照植物根部细胞的缺陷是该图多画了。

(4)如将细胞置于30%蔗糖溶液中,细胞的水势将比细胞外的水势。

看完题目我惊呆了,虽然说这道习题总体是比较简单的,我完全可以说,这道题目你“根据答案理解了就好了”给搪塞过去。但是此题又恰好跟我课堂所说的关于基因工程的步骤有些许出入,它是把目的基因直接导入了受精卵中,总不能自己抽自己耳光吧。由于自己对于这个问题自己课前根本没有怎么研究,所以只能跟那个学生说,这道题目有点超纲,老师也把握不了,具体的原理等老师查过相关资料再来答复你。通过查询资料后自己确认,其实通过基因枪介导转化法、花粉管通道法等办法都可以把目的基因直接导入真核生物的受体细胞,并且跟真核生物受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整合。我们书本中“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后”导入受体细胞中,没有明确描述出该目的基因是如何表达。

案例反思:回答不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于教师来说应该是一个比较难堪的状况。知识在不断更新,教师贮存的知识也需要不断的更新,否则我们永远都不会进步。学生是一个千变万化的群体,他们会时刻提出一些非常犀利和尖锐的问题,这对我们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应该只停留在大半桶水中,尽量在自己的水桶中多注一些水,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教学方法应用,跟上学生的要求能够熟练的制作和使用多媒体;师德方面,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感,这个是教师的本质。

学生反馈:该学生其实那道题目是会做的,但是由于跟教材上的差异,对于答案并不是非常的确定。虽然我后来核实资料后把一些理论全部为他讲解清楚了,但是他心里还是有一点小疙瘩,原来生物老师也有不知道的地方,对于本人在他心目中的位置还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虽然这些内容不会对学生高考成绩产生怎样影响,但是对我个人来说,触动真得很大。

下载统一的教学模式是学校教学成熟的标志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统一的教学模式是学校教学成熟的标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校教学模式答辩

    课 堂 教 学 模 式 答 辩 一、教学模式名称 (一)新授课教学模式:“三环六步”教学模式 模式解读: “三环”是:学案(目标)导学、合作探究、反馈检测。 “六步”是:①明确目标;②自学展......

    中学生演讲稿: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成熟的标志(精选五篇)

    中学生演讲稿: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成熟的标志 中学生演讲稿: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成熟的标志大家好,我是初二(7)班的xx。我今天“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成熟的标志》。......

    《标志设计》教学设计

    《标志设计》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 本课是为学生学习和了解标志设计而设置的。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标志,了解不同种类标志的特点和内涵,学习运用不同方法进行创作设计,最终......

    设计标志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校园的春天 活动一 设计标志(教学设计) 联系方式:第二单元 校园的春天1 活动一 设计标志(教学设计) 作课人 设计思路 本单元属于“设计•应用”领域,选择了平面设计中......

    标志设计教学设计

    校园的春天教学设计 七年级第三单元孔维波 活动一 收集与交流——设计标志学习领域:设计、应用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结合欣赏和设计活动,启发学生认识和体会标志的艺术美感......

    《标志设计》教学设计

    《标志设计》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内容、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设计制作课。主要是对构成设计单元内容作一个全面的总结,使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分类、标志设计的基本知识作全......

    《标志设计》教学设计

    《标志设计》教学设计 朝阳中学 李涛 教材分析:本单元属于“设计•应用”领域,选择了平面设计中的标志设计。通过对学生的启发,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标志设计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设计标志》教学设计

    《设计标志》教学设计 慈溪市第二实验小学 王世密 知识目标:认识、了解自选图形。 技能目标:1、掌握自选图形的绘制、缩放;能改变自选图形的填充色、线条色、线条粗细等的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