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促“智”,践行智慧再生长的数学课堂

时间:2019-05-13 00:36: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情”促“智”,践行智慧再生长的数学课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情”促“智”,践行智慧再生长的数学课堂》。

第一篇:以“情”促“智”,践行智慧再生长的数学课堂

以“情”促“智”,践行智慧再生长的数学课堂

[摘 要] 学校教育行为的开展不仅仅是为了学生的升学和应试,更是为了学生的智力生长,促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智慧再生长.初中数学是学校课程的必修课程之一,也是决定学生升学与发展的一个必考课程,介于它的身份和地位,如何实现数学课堂中学生智慧的再生长是教学行为中必须思考和重视的一个必要环节.[关键词] 方法;活动;智慧;启发;平行线

学生的智慧再生长是学生的基于已有的知识与素养下建构和完善的新知识与技能体系,这些新知识与技能的建构过程中所积累的思想与方法、体验与感受、经验与教训都将促使学生的智力再生长,而在智力再生长的过程中,教师如果善于引导学生将问题和方法进行分类与对比,归类与总结,那么久而久之,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能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升,学生的智慧也就顺其自然地得到了再生长.笔者在本文中就人教版“平行线”这一课谈谈自己如何通过以“情”促“智”的策略来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智慧再生长.方法初点拨,智慧先开门

学生进入初中数学的学习就已经积累了一定思想与方法,很多思想和方法都能非常有效地促使学生智力再生长.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在教学行为中给学生渗透新的思想与方法,并教会学生学会使用相应的思想与方法去解决相应的问题,还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已经掌握或者已经使用过的思想与方法进行不定时的总结与回顾、分析与对比,让学生尝试凭借自己的能力与需要进行一定的应用与提升.而在平行线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引领学生在此学会使用“类比法”进行再学习和再应用,于是,笔者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采用以下方法来对“类比法”进行无声的点拨.自主学习,独立思维巩固

请每个学生各自完成下列表格中的第二列(阴影部分):

本处笔者安排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以此促使学生在自己的思维基础上进行基础概念的总结和回顾,这样不仅巩固了知识,还启发了学生对相应思想和方法的思考.1.小组交流,合作协作提升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且无法避免的,为了减小这种差异带来的负面效应,小组合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师可以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让学生在合作的情况下协作提升相应的基础环节,与此同时还可以发现新的问题和不足.2.成果展示,评价激励成长

结合小组交流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展示的过程不仅仅是为了校对一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还启发了学生对类比法的自发思考,以此服务于平行线的研究.到这个环节,笔者在PPT中展示出“类比:我们用研究垂线的方法来研究平行线”,并直接引入这节课的主题“平行线”.3.活动初体验,智慧巧启迪

结合学习金字塔理论的研究,学生“做中学”或“实际演练”的学习效率可以达到75%.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一个实实在在“做”或“演练”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在深入的体验中收获知识与技能,启迪思想与智慧,达成轻松、愉悦、高效的学习效果,而智慧之门也正好在这样的氛围中悄悄地开启.就本节课而言,笔者采用体验两步走:

(1)活动体验,建构新概念

生活中很多物体给我们以线的形象,比如细长的木条可以看成一条线段.为此,我们可以课前将木条a,b与木条c钉在一起做成如1图所示的小装置,上课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转动a,直线a从在c的左侧与直线b相交逐步变为在右侧与b相交.并让学生再次转动,让学生在转动的过程中找出直线a与直线b有哪几种位置关系.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体验中得出如图2所示的几种情况,即甲中直线a和直线b的位置关系是相交;转动直线a,当转动到乙图位置时,直线a和直线b的位置关系是垂直(此处笔者可以引导学生回答垂直和相交之间的关系,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可以获知垂直是相交的特殊情况);当学生再次转动直线a,在转动过程中发现有一种情况是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如图丙所示.在学生的亲自体验下,我们很快就构建了直线a和直线b的位置关键,即今天所要学习的“平行线”.即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作平行线.随后笔者再通过PPT为学生展示如图3所示的两条平行线,并介绍相关符号,即两条倾斜的平行线段“∥”,如直线a与直线b平行,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2)思维体验,巩固新概念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平行线的理解,笔者又从两个思维层面来启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①生活链接.笔者通过问题来启发学生对生活中的平行线进行搜索,即提问学生:生活中有很多的平行线,你能举例吗?此时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学生要充分收集生活经验中的平行线,这样既能达到充分激发学生对平行线的理解和生活的对接,还能达成暴露学生实际问题的效果,而且学生的智慧也在该处得到有效的增长.学生举出很多的例子,比如黑板的对边,铁路的轨道,等等.而每个学生想出来的结果又不一样,以此促使学生通过交流合作来提升他们对平行线的展示效果.②概念再深.其实在平行线概念的构建中,最难的环节是对定义中的“在同一平面内”的理解,为此,笔者在此采用如下的问题链来达成:

问题1: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定义中的“在同一平面内”这个条件是否可以省略?如果不可以,你能在这个教室中找到明显的反例吗?

问题2: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几种?(相交和平行)

问题3:相交和平行的本质区别是什么?(相交有一个公共点,平行没有公共点)

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可以建构较为健全和系统的“平行线”的定义,到此,笔者再通过“找平行线”来全面提升相应的认知深度.例题:如图4,在长方体中找出和CD平行的棱,并用符号把它们表示出来.和AA′平行的棱又有哪些?

技能真训练,智慧真挑战

学有所用,学有活用,是数学学习的关键所在,也是课堂教学的智慧所在.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巧妙地衔接到实际应用之中,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灵活应用中达成知识与技能的巩固和提升.而在本节的教学中,我们就是需要引导学生学会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并让学生在作图的过程中掌握作图技巧,提升作图技能,建构新认知和新技能.在此,笔者采用以下几个环节进行一一突破.1.作图训练

如果现在有一条直线a和直线a外一点P,你能利用直尺和三角板过点P画直线a的平行线吗?如图5所示,尝试画一画,然后小组内讨论画法.为了提升学生参与作图的积极性,笔者在学生作图的过程中巡视学生的作图情况,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随后让小组派2个代表交流展示,一人介绍画法,一人展示画法.这样的展示一方面反映了学生的思维成果,另一方面反馈学生对相应技能的掌握情况.如果在作图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笔者再进行平行线画法的补充和完善.随后再提问学生:“这样的平行线可以画几条?”学生回答:“一条.”

2.作图提升

为了进一步通过训练来提升学生的作图技能,并在实践中总结出平行公理,笔者再进行第二次的作图训练,以此达到作图再提升的效果.如下:

现在在直线a,b外再取一点Q,请你过Q点画出直线a的平行线,如图6所示,这样的平行线可以画几条?

在学生作图完成后,笔者请他们相互交流一下,并询问他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随即交流起来,笔者请学生回答.生1: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师:这个点在哪儿?

生2:直线外.师:谁能补充完善一下?

生3:由此可以发现,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师:很好,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平行公理,那么请同学们再来观察同时和直线a平行的直线b和c,它们的位置关系是什么?你又发现了怎样的结论?请大家交流一下.同样在笔者的引导下,得出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方法再总结,智慧再生长

“授之以渔”是教学的策略所在,但是如何达成高效的授之以渔的效果,关键在于授渔的过程.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甚至要学会应用解决问题过程中建构起来的方法与技能去解决更多的一类问题,达到与生共渔的效果.比如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并善于总结解决过程中的方法与思想等,让学生真正学会如何学习.1.证明平行公理的推论

师:数学是讲究严谨性的,我们一起来证明我们发现的结论.假设直线a和直线b是不平行的,那么它们的位置关系是什么?

学生齐声:相交.师:不妨设它们的交点为G,这时过G点就有直线a,b两条直线和直线a平行,而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因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所以假设不成立,故直线a和直线b不可能相交,一定互相平行.师:我们把这个结论称为平行公理的推论.你能用符号语言来表示这个推论吗?

2.应用平行公理和推论

师:现在请同学们在平面内画三条直线,数一数公共点的个数.想一想,怎样才能做到不重不漏.画完后小组内讨论交流,结束后小组派代表交流展示.在这个环节中,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注重不同情况的分析和对比,在分类讨论中将问题一一解决,即我们数学中最为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分类讨论法.3.总结课堂知识与方法

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课堂总结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个总结的过程必须充分体现生本主体,只有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内容才是学生真正掌握的内容,只有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才是学生真正存在的问题.在这里,我们一方面要让学生自我回忆平行线的定义、公理及其推论,还要引导学生应用类比的方法来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思想方法.于是,笔者让每个学生回忆本课内容,补全表格.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自我总结和整理的过程中提升对知识与技能的巩固,也让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更深刻地感悟分类讨论法和类比法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以此促使学生学习能力的真正提升.上文就是笔者努力实践和研究的情智课堂,即用情景、情感促动学生的学习,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以此促使学生智力的提升,建构智慧型的数学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实践中生长自己的智慧.

第二篇:关注学生生命体验,构建数学情智课堂

关注学生生命体验,构建数学情智课堂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活力,只有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课堂才有真正的活力。”一句话,教育只有走进儿童的生活,建立在关注学生生命体验的基础上,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唤起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智慧,才能真正构建数学情智课堂。

一、构建适宜学生生命体验的心理环境,唤起学生学习的情感

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学习的欲望和心理安全的情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情感的激发、智慧的启迪,需要稳定的、愉悦的心理环境,并以此作为关注学生生命体验,构建情智课堂的切入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务必要多鼓励和表扬学生,充分肯定学生的体验探究成果,尽可能多的让学生自己体验,自主探索,互动交流。在学生体验过程中注意运用恰当的、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如:“其实你的错误已经为其他同学亮出了‘此路不可行’的红灯!”“一次小小的失败算不了什么,改变一下思考的角度再试一试吧!”从而唤起学生有效参与学习的情感,使数学学习成为孩子们最大的快乐。

二、创设适合学生生命体验的各种情境,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学习数学是一种有意义的行动,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体验,把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尽可能地与学生的生活或学习实际联系起来,创设一个使学生“厌旧思新”“认知冲突”或“相似思考”等情境,推动他们去思考、去体验、去探究,激活学生相应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点燃学生智慧火花的目的。

1.厌旧思新情境

厌旧思新情境,即学生在继续学习的过程中,强烈地意识到用旧的知识、方法太烦琐、太费时,或已不适合新问题的解决,而产生渴望学习一种新的知识、发现一种新方法的心理状态。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学生学习了平方厘米后,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量桌面的面积,学生在测量实践中感觉到用1平方厘米去量桌面面积太麻烦、太费时了,希望有一个更大的面积单位,从而引出关于平方分米的学习探索。实践证明,求几何图形的面积、周长、体积等起始课都可创设成厌旧思新的情境。另外,许多要用新方法计算的知识,也可创设为厌旧思新的情境,如乘、除法意义的应用题,简便计算,用短除法计算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等。通过厌旧思新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态度和积极高昂的情绪,促使学生把学习的动力自觉内化为个性的行为,主动地去探究新知识。

2.认知冲突情境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建构过程,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教师应以富有挑战性、探究性且处于学生认知结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为素材,创设认知冲突型教学情境,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引起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动机。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进行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复习后,可以创设如下情境:“同学们,36、93、510、1386这四个数能被3整除吗?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凭借已有知识报出一些是3的倍数的数,然后将其中一些多位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交换位置,如456→465、564→546、654→645,问:“变换后的各数还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练习并作出判断后,教师惊奇地发问:“奇怪,有些数的个位上的数是3的倍数,能被3整除;有些数的个位上的数不是3的倍数,也能被3整除。”“456、564、654三个数变换后怎么和原数一样,个个都是3的倍数呢?新数和原数之间有什么联系?这里面有什么奥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教师提供的新知背景中。此时,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已成为一种求知的内在需要,产生了“愤悱”的强烈情绪,他们主动深入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并从相互联系中概括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3.相似思考情境

相似思考情境即温习、提炼相应的旧知识学习的策略或途径,创设新知识的相似学习情境。如“圆柱的体积计算”一课,教师先让学生回顾,在推导圆体积计算公式时用的是什么方法(分割法和拼接法),教师启发:“以上是把要研究的图形经过适当的变化,转化成学过的图形(长方形),然后根据学过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新的图形体积公式。那么,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能否也用这种思路来推导呢?圆柱怎样分割拼接,就能得到一个我们已学过的图形呢?”这样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相似思考情境。另外,如圆面积计算、分数或比的基本性质等,都可创设成相似思考情境。这样有利于学生用“已知”来探究“未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三、激活学生生命体验的四个活性因子,有效营建情智共生的课堂

学生生命体验的四个活性因子,是指“自主探索→思考感悟→亲身体验→互动合作”。用一个形象而生动的示意图来展现,笔者的理解如下图所示。

古人说得好: “水至清则无鱼。”在数学课堂上,太清没有思维含量,没有思想波澜,没有认知冲突,没有激烈争辩,久之,学生会丧失思考的乐趣与认知的驱动力,生命失却光泽;太浑――没有倾听,没有汲取,没有引领,学生沉浸在自己狭小而封闭的思考空间里,自以为是、自我满足。因此,我们要为学生创设出高质量的课堂――情智共生的课堂,让课堂成为展示问题的广场、挑战问题的赛场、生成问题的牧场,让学生置身于渐清渐浑,渐浑渐清的课堂中,使生命在连续的循环中交换思想、知识、情感和智慧,在循环往复中共同发展,不断提高。

(1)在激活学生生命体验的四个活性因子时,要把握好适度引领这个平衡点。小学生的自主探索、亲身体验必须是在教师适度而有序的引领下进行,这样,关注学生生命体验的学习才能“螺旋上升”,情智课堂教学的目标才能有效实施。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先出示四组卡片:①3、4、6;②2、4、7;③1、8、9;④0、3、5。先让学生通过摆卡片组数分类,发现某一组卡片上的数字组成的数要么都是3的倍数,要么都不是3的倍数,这时教师的引导就很重要:“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情况呢?在用数字组数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很容易想到:在组数的过程中,组数用的卡片上的数字没变,所组成的数的数字之和也没变……这样学生会逐步猜想出3的倍数的特征。只有这样,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才能“螺旋上升”,学生的智慧才能更灵动。

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在新课程改革中,为了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部分教师过分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导致不能收放自如。教师引导过早,学生的体验不够深刻,思维得不到发展;引导得过迟,会因最佳点拨时机的丧失而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引导得过多,包办代替,扼杀了学生创造的灵性;引导得过少,会使部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由此可见,在构建情智课堂的过程中,教师的引领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收放自如。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①前面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②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平面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有角,都是用线段围成的)③生活中有没有不具有上述特点的平面图形呢?(出示课件:圆)④圆和学过的三角形、四边形等平面图形比有什么不同?通过平面上的直线图形的共性挖掘,学生产生了与实际的不相适应――生活中还有不是直线的平面图形,从而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认识到圆是平面上的曲线图形。只有教师的适当引导,才能使学生对于圆的初步感知认识得主动深刻。

(2)在激活学生生命体验的四个活性因子时,应讲究整体性、连续性、开放性,真正达到情智共生。我们不能把教和学的进程机械地割裂开来。自主探索、思考感悟、亲身体验、互动合作是情智课堂情感交流、智慧启迪的主要方式,也是互相交融、密不可分的。对学生个体生命而言,这昭示着情感的丰富,思维火花的迸发,创造性的萌芽,生命活力的焕发。

总之,要构建数学情智课堂,就必须在充分关注学生生命体验的基础上,使鲜活的个体在不断碰撞的过程中出类拔萃。通过学生个体生命的感悟和体验,使数学课堂更加欣欣向荣,勃发出一片片盎然的生机。

(作者单位:湖南省宁乡县玉潭镇中心小学)

第三篇:善用“计谋”,开启小学数学情智课堂

善用“计谋”,开启小学数学情智课堂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打造更符合学生个体需求、情感需要的情智课堂显得愈来愈重要。小学数学情智课堂的打造,有利于破解学生数学学习畏难情绪,营造更加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对于学生知识学习和智力开发均有积极作用。本文基于此,从课堂导入、课堂教学、课堂实践三个层面入手,就如何打造小学数学情智课堂提出三条“计谋”。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智课堂;学生主体

情智课堂是以学生心理需求为支点,通过创设呼应学生情感需要的课堂生态来调动学生情绪,引导学生参与,最大限度激发学生主体潜能,让学生在个人与集体的互动中,在情感与智慧的碰撞中,习得知识,启迪智慧,形成持续而良好的学习状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导入情智课堂,正好与新课程理念相契合,有利于破解学生学习数学的畏难情绪,提升学生学习知识的效率,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为学生今后进入更高层级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知识和心理基础。但是,“事非经过不知难”,在笔者看来,情智课堂与小学数学的结合要从理念上的契合变为实践中的高效,至少要解决教师理念转变、教学节奏调整、学生动能调动三大问题,并非易事。基于此,笔者试着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就小学数学情智课堂的开展做了一番探索,总结出在导入、教学、实践等环节运用“计谋”营造情智课堂的三点经验,具体阐述如下:

一、在导入时“用计”,激发学生情感

对学生情感的准确把握和情绪的有效调动是情智课堂的一大核心内容。因此打造小学数学情智课堂就要适时释放“信号”,让学生从情感上自觉自主地融入其中,成为数学世界的主人翁。那么,要如何释放信号,激发情感,取得情智课堂的教学先机呢?笔者认为,课堂导入常被称为“黄金三分钟”,是激发学生兴奋度的“第一炮”,如能打响将使教学事半功倍。因此,小学数学情智课堂首当其冲就要用好这三分钟。如何用好?笔者认为可以采用“欲擒故纵”这条妙计,即教师不直接明确要求学生学习,而是通过设置“陷阱”、问题导向、课堂“忽悠”等手段,让学生产生情绪共鸣和认知困惑,使学生为了满足自身好奇心、求知欲的冲动而情不自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形成课堂教与学的“强联系”。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认识负数》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在做课堂导入的时候,并不直接向学生提出“负数”的概念,而是设计了一个“陷阱”让学生渐渐走入课堂节奏中。笔者首先问学生:“同学们,商店现在有一批电扇,售价统一为200元,如果一台电视的进价是140元,那么商店赚多少呢?”“60元。”学生很快就给出答案。笔者接着说:“同学们的思维还是很敏捷的,那现在老师要快问快答,考验一下大家的反应能力了。”学生回答“好”。于是笔者快速提问:“进价165元,赚多少?”“35元。”“进价180元呢?”“20元。”“进价205元呢?”当笔者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学生顿时愣了,一名学生回答:“老师,这样就不赚钱了,是亏本买卖了。”笔者点头说道:“对啊,亏本了。那亏本了该怎么表示呢?”大部分学生都表示不知道,于是笔者顺势引出课程内容:“那我们今天就来认识一下它――负数。”通过设置这样一个环节将学生逐步引入“歧途”,当学生猛然发现错误,产生困惑时,教师再适时地引出问题的解决方法(新知识点)。这样的教学模式符合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情感,帮助学生快速调整学习状态,从情感参与的角度为整堂课奠定了坚实的教学基础。

二、在教学时“用计”,促进学生参与

情智课堂是灵动生机、充满活力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情智课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过,对小学数学情智课堂而言,要让一群十岁上下的孩子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互动中,可不容易。在这里,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制造焦点”和“引爆矛盾”两条计谋。制造焦点,即以某个知识点为突破口,以学生喜爱的内容为载体,进行教学情境创设,形成学生普遍关注、喜闻乐见的学习话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你来我往”,头脑风暴。引爆矛盾则是抓住学生容易产生分歧的知识点,进一步扩大分歧,让学生“分化”成各执一词的群体,引导各群体据理力争,进行反复辩论、验证,最终在矛盾中形成统一,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避免学生轻易犯错,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力。

三、在实践时“用计”,启发学生智慧

练习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学生学习、提升学生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情智课堂也需要学生进行练习,但区别于传统的练习形式,情智课堂更注重因势利导、启发智慧,主张让学生在更为自主、更加自信的氛围中进行练习,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如何营造丰富多样、富于创造的课堂实践情境呢?笔者认为有三个切入点:一是趁热打铁。在学生激烈的互动讨论之后,立刻抛出变式题,及时检验学生学习和理解的情况,纠正学生认知。二是“杀个回马枪”。在学完新知识后,随即将学过的关联知识拎出来,设置几道易混题,检验学生灵活调用知识的能力。三是留白填彩。教师以课堂互动的核心知识点为主要内容,挑选出几项核心要素作为“公共部件”,所有学生以这些知识点为基础,自由进行添加组合,生成新的练习内容,随后进行练习。三个切入点分别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知识迁移和知识创造这三个维度的数学实践,合理利用,必能打造精彩的情智课堂。

例如,在进行苏教版小学数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课堂练习时,笔者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题目:“已知底是30,高是10,请根据这两个条件,结合生活实例,编一道应用题,看谁编得最好。”这个题目开放性非常大,学生拿到之后都各显神通,比较中规中矩的学生这样编:“已知有一个三角形的池塘,底是30米,高是10米,求池塘的面积。”比较有创造力的学生则编出这样的题目:“有一块三角形茶园,底是30米,高是10米,已知每棵茶树占地3平方米,那这块地能种多少棵茶树?”不同的学生思路不同,想法各异,编创的应用题更是五花八门,笔者再将这些题目进行筛选展示,学生就能同时接触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多种变式题型,当面对同类题型时就能胸有成竹,有效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水平。

可见,在课堂实践过程中,尤其是在一些常见的小练习(如中低段常见的计算题)中,我们更应该巧用心思,尝试通过自己的教学智慧,在习题或者实践中花一点小心思,设计一个小插曲,使其有“画龙点睛”的教学效果,达到激情导致的作用。当然,这也对教师的教学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际备课中,我们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还要备课堂,善于寻找激活课堂的节点,通过多变、有趣的实践内容及方式,让学生们“脑洞大开”。

总之,小学数学情智课堂的打造离不开教师的匠心独具。所谓的“计谋”,归根结底就是深度剖析学生心理、深度挖掘学生需求、深度对接学生兴趣,以情感化,以智启迪,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仅能学得知识,更能收获情感的满足、思维的锻炼和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朋友们要想真正上好一节情智数学课,就必须俯下身子跟学生交朋友,放下步子深入分析教学内容,耐住性子精心准备课堂教案。做好这些,便可静待“花开”。

下载以“情”促“智”,践行智慧再生长的数学课堂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情”促“智”,践行智慧再生长的数学课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