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普通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仅供参考)(xiexiebang推荐)
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的特点是什么? 种类:观察法、心理测验法、实验法、个案法 特点:
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进行,不为被观察者所知,他们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较少或没有收到“环境的干扰”。因此,应用这种方法有可能了解到现实的真实状况。
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为了保证心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一方面要对某种心理品质进行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在编制心理测量表时要注意严谨性和科学性。
实验法:在实验中,研究者可以积极干预被试者的活动,创造某种条件使某种心理现象得以产生并重复出现。这是实验法和观察法的不同之处。
个案法: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方法。它是由医疗实践中的问诊方法发展而来的。个案法要求对某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和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由于个案法限于使用少数案例,研究结果可能只适合于个别情况。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经验主义、联想主义、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塔式、精神分析学派 大脑的结构和机能
一、大脑的结构:大脑半球的表面布满深浅不同的沟和裂。沟裂间隆起的部分称为脑回,有三条大的沟裂,即中央沟、外侧裂和顶枕裂,这些沟裂将半球分成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几个区域。大脑半球的表面由大量神经细胞和无髓鞘神经纤维覆盖着,呈灰色,叫灰质,也就是大脑皮层。大脑半球内面是由大量神经纤维的髓质组成,叫白质。
二、大脑皮层的分区及机能
1、初级感觉区:初级感觉区包括视觉区、听觉区和机体感觉区。
视觉区:位于顶枕裂后面的枕叶内,属布鲁德曼的第17区,他接受在光刺激的作用下由眼睛输入的神经冲动,产生初级形式的视觉,如对光的察觉等。
听觉区:在颞叶的颞横回处,属布鲁德曼的第41,42区,它接受在声音的作用下由耳朵传入的神经冲动,产生初级形式的听觉,如对声音的察觉等。
机体感觉区:位于中央沟后面的一条狭长区域内,属布鲁德曼的1,2,3区,它接受由皮肤、肌肉和内脏器官传入的感觉信号,产生触压觉、温度绝、痛觉、运动觉和内脏感觉等。
2、初级运动区:即布鲁德曼第4区,称为躯体运动区,简称运动区。
3、言语区:对大多数人来说,语言区主要定位在大脑左半球,它由较广大的闹区组成。
4、联合区:人类的大脑皮层除上述有明显不同机能的区域外,还有范围很广、具有整体或联合功能的一些脑区,称联合区。联合区不接受任何感觉系统的直接输入,从这个脑区发出的纤维,也很少直接投射到脊髓支配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三、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
从结构上说,人的大脑右半球略大和重于左半球,但左半球的灰质多于右半球;左右半球的颞叶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颞叶的不对称性是和丘脑的不对称性相关的;各种神经递质的分布,左右半球也是不平衡的。从功能上说,在正常情况下,大脑两半球是协同活动。进入大脑任何一侧的信息会迅速地经过胼胝体传达到另一侧,作出统一的反映。
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该半球主要负责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而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则定位于右半球。什么叫神经元?它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神经元是具有细长突起的细胞,它由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试说明神经冲动传导的基本方式,什么是电传导和化学传导?
神经冲动:当任何一种刺激(机械的、热的、化学的或电的)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由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动的状态,这就是神经冲动。神经冲动的传导(单个神经元内的传导)实际上是一个神经内局部产生的电位差引起。神经冲动的传递(两个或多个神经元之间)
神经冲动由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要经过突触。突触是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之间的连接部位。
电传导:是指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内的传导。神经冲动沿着神经的运动,跟电流在导线内的运动不同。电流按光速运动,每秒30万公里,而人体内神经兴奋每小时运行的速度只有3.2~320公里。
化学传导:神经冲动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借助于神经递质来完成的。当神经冲动到达轴突末梢时,有些突触小泡突然破裂,病通过突触前膜的张口处将存储的神经递质释放出来。当这种神经递质经过突触间隙后,就迅速作用于突触后膜,并激发突触后神经元的分子受体(另一种化学物质),从而打开或关掉膜内某些离子通道,改变了膜的通透性,并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实现神经兴奋的传递。这种以化学物质为媒介的突触传递,是脑内神经元信号传递的主要方式。什么是感觉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常常是从认识事物的一些简单属性开始的。我们的头脑接受和加工了这些属性,进而认识了这些属性,这就是感觉,因此感觉也可以说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感觉在人的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近刺激和远刺激+近刺激: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近刺激是感觉器官直接接触收到的刺激,它每时每刻都在变化。远刺激:是指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属于物体自身的,因而不会有很大变化。感觉的编码
所谓编码是指将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或者将一种符号系统转化为另一种符号系统。
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或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感觉编码。
19世纪德国著名生理学家缪勒最早研究了感觉编码问题,并提出了神经特殊能量学说。他认为:
1、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的特殊的能量,它们在性质上是互相区别的。
2、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
3、感官的性质不同,感觉神经具有的能量不同由此引起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感觉不决定于刺激的性质,而决定于感觉神经的性质。
缪勒的神经特殊能量学说否定了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认识论上是错误的。
感觉编码的研究形成了两种有代表性的理论。一种叫特异化理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由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另一种理论叫模式理论或模块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编码是由整组精神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
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感觉是由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某种感官引起的。人的感官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作用反映;只有在这个范围内的刺激,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这个刺激范围及相应的感觉能力,我们称之为感觉阈限和感受性。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刺激物只有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人的感觉。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绝对感觉阈限越大,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大,感受性就越小。相反,绝对感觉阈限越小,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小,则感受性越大。因此,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例。
E=1/R在这个公式中,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
两个同类的刺激物,它们的强度只有达到一定的差异,才能引起差别感觉,即人们能够察觉出来它们的差别,或把它们区别开来。这种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察,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差别阈限越少,即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越小,差别感受性就越大。
为了引起差别感觉,刺激的增量与原刺激量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一下公式来表示:K=△I/I。其中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K为一个常数。这个公式叫韦伯定律。对不同感觉来说,K的数值是不同的,即韦伯分数不同。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感觉是由一定刺激引起的。因此,感觉的大小与刺激强度间有着直接的关系。刺激的物理强度的变化,并不一定引起感觉产生等量的变化。视觉
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感觉。它主要由光刺激作用于人眼所产生,在人类获得的外界信息中,80%来自视觉。
视觉的生理机制
眼球: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构成。
眼球壁的内层包括视网膜和视神经内段。网膜为一透明薄膜,是眼球的感光部分,其中有感光细胞:椎体细胞和棒状细胞。
眼球内容物包括晶体、房水和玻璃体,它们都是屈光介质。颜色的定义
颜色是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视觉经验。颜色的分类
光谱颜色:光源光线颜色
吸收颜色:指物体表面反射出的颜色,而不是吸收光波的颜色。颜色的混合:分为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
色光混合是将具有不同波长的光混合在一起。色光混合是一种加法过程,即将各种波长的光相加。颜料混合是指颜料在调色板上的混合,或油漆、油墨的混合,颜料混合是一种减法过程,即某写波长的光被吸收了。
减法原则:讲混合光中的一部分抽取出去,通常利用滤镜来实现。色觉缺陷包括色弱和色盲 色觉理论 1)三色说: 托马斯·杨:人的视网膜中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红、绿、蓝)。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
赫尔姆霍茨:认为每种感受器都对各种波长的光有反应。但红色感受器对长波更敏感;绿色感受器对中波更敏感;蓝色感受器对短波更敏感。因此,当光刺激作用于眼睛时,将在三种感受器中引起不同程度的兴奋。各种颜色经验是由不同感受器按相应的比例活动而产生的。评价:得到一些实验的支持,但不能解释红绿色盲的现象。2)对立过程理论(黑林,四色学说)
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它们在光刺激的作用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黑林称之为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如在光刺激时,黑-白视素异化,产生白色经验; 没有光刺激时,黑-白视素同化,产生黑色经验。在红光刺激下,红-绿视素异化,产生红色经验; 在绿光刺激下,红-绿视素同化,产生绿色经验。在黄光作用下,黄-蓝视素异化,产生黄色经验; 在蓝光作用下,黄-蓝视家同化,产生蓝色经验。
许多实验结果支持该理论,并可解释红绿色盲 3)混合理论
人眼对光的反应过程存在着3个水平。
第一个水平是生物水平,即视网膜中存在着3种视锥细胞:红、绿、蓝。第二种水平是红色视锥细胞和绿色视锥细胞可以生成黄色的感觉。
第三种水平是经过上述两种水平后的视觉信息根据黑林的对立过程进行对颜色的加工。视觉的时间和空间因素 视觉中的空间因素: 视觉对比: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可分成明暗对比与颜色对比。视敏度:即视力,是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细节的能力。视觉适应:
暗适应: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明适应: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称为后像。
正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负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闪光融合和视觉掩蔽
闪光融合: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会得到融合的感觉,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
视觉掩蔽: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这种现象称为视觉掩蔽。
知觉
人们通过感官得到了外部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综合与解释)产生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就是知觉。
认知心理学强调知觉是人脑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感觉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和意义的解释
感觉是单一感觉器官活动的结果 知觉是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
感觉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不依赖于个人的知识和经验。
知觉需要借助于过去的经验,在大脑中综合物体的不同属性,从而形成物体的完整映像。知觉受到人已有的经验、态度的影响。同样的物体,不同的人对他的知觉会有差别。联系
感觉和知觉同属认识的初级阶段,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是感觉的有机综合; 感觉和知觉常合称感知。
知觉的对象与背景的关系是怎样?
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的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和对象。知觉过程是从背景中分出对象的过程。
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与注意的选择性有关。
当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时,原来的知觉对象就成为背景,而原来的背景便成为知觉的对象。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不仅相互转化,而且相互依赖。人们知觉某一对象,不仅取决于对象本身的特点,而且受对象所处背景的影响。
在不同背景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知觉可能是不同的。
知觉中对象和背景的关系,不仅存在于空间的刺激组合中,而且存在于时间系列中。
可见,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像到后来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这种现象叫知觉定势。什么叫知觉的恒常性?知觉恒常性是怎样产生的?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知觉恒常性现象在视知觉中表现得很明显,视知觉的恒常性包括大小、形状、亮度、颜色恒常性等。图形组织的原则有哪些
1、邻近性。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空间上彼此接近的部分,容易组成为图形。
2、相似性。视野中相似的成分容易组成图形。
3、对称性。在视野中,对称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4、良好连续。具有良好连续的几条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5、共同命运。
6、封闭。视野中封闭的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7、线条朝向。方向对图形组合也有重要意义。
8、简单性。视野中具有简单结构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什么叫双眼视差?怎样解释它在深度知觉中的作用?
人们知觉物体的距离和深度,主要依赖于两眼提供的线索,叫两眼视察。
双像:如果两眼成像的网膜部位相差太大,那么人们看到的将是双像,即把同一个物体看成两个。当物体的视像落在两眼网膜的对应部位时,人们看到单一的物体;当视像落在网膜非对应部位而差别不大时,人们将看到深度和距离;两眼视差进一步加大,人们将看到双象。双眼深度线索随距离增加而变化,当距离超过1300米时,两眼视差为零,对判断距离便不起作用了。错觉理论
(一)眼动理论
观点:我们在知觉几何图形时,眼睛总在沿着图形的轮廓或线条作有规律的扫描运动。当人们扫视图形的某些特定部分时,由于周围轮廓的影响,改变了眼动的方向和范围,造成取样的误差,因而产生错觉。评价:可解释一些错觉现象;但稳定网像的实验表明眼动不是产生错觉的真正原因。
(二)神经抑制作用理论
观点:当两个轮廓彼此接近时,网膜内的侧抑制过程改变了由轮廓所刺激的细胞的活动,因而使神经兴奋分布的中心发生变化。结果,人们看到的轮廓发生了相对的位移,引起几何形状和方向的各种错觉。评价:将错觉解释与现代神经生理学联系起来是其优点;但只强调网膜水平上感受器的相互作用,而忽视了错觉现象和神经中枢的融合机制的关系是其不足。
(三)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 观点: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大小时,总把距离估计在内,这是保持物体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当人们把知觉三维世界的这一特点,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于知觉平面物体时,就会引起错觉现象。评价:将错觉与知觉恒常性联系起来,影响较大。但仍有错觉现象难以解释。什么是意识?什么是无意识? 意识: 不同角度的理解
是一种觉知: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
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意识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是一种心理状态:无意识--注意 无意识: 概念
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种类
无意识行为:自动化的行为不受意识控制(多余的小动作,说话中的口头语等)。对刺激的无意识:没有觉察到对其行为产生影响的事件。盲视:由于脑损伤而引起(对刺激物视而不见)。注意有哪些分类?
1)不随意注意
概念:~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原因:
①刺激物自身的特点:新异性、刺激物的强度、运动变化等。②人本身的状态、需要、情感、兴趣等。2)随意注意
概念: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原因:
①对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②对兴趣的依从性。③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④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⑤对人格的依从性。3)随意后注意
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例如,学开车等某些技能时要注意培养随意后注意)。① 对活动浓厚的兴趣 ② 活动的自动化
简单评述注意的几种认知理论(简答用加黑)
过滤器理论:神经系统在加工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
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它的信息就被阻断在它的外面,而完全丧失了。(比喻: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衰减理论: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不同刺激的激活阈限是不同的。过滤器与衰减理论的共同之处: 主张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有限;
都假定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对信息的充分加工之前。
反应选择模型或后期选择理论:几个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注意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
中枢的分析结构可识别一切输入,但输出按其重要性安排,这种安排依赖于长期的倾向、上下文和指导语。多阶段选择理论: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任务的需求。
认知资源理论:注意不是一个容量有限的加工通道,而是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
这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用认知资源,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
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能自动地占用资源,而是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
双加工理论: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
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化进行的。这些加工过程由适当的刺激引发,发生比较快,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
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什么是记忆?记忆的种类及各自的特点有哪些?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即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记忆与感知觉不同。记忆是一种积极、能动的活动。记忆是保存个体经验的形式之一。
记忆的分类
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时空关系)
情景记忆: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
语义记忆: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定时空无关。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根据意识参与的程度)
内隐记忆:个体在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又称无意识记忆。外显记忆: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又称受意识控制的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时间)
感觉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0.25~2s)保存下来,这种记忆称为~。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5s到2分钟。成分包含直接记忆和工作记忆。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内容)
陈述性记忆:指对有关的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程序性记忆: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组装家具的步骤,灭火器的使用方法步骤等)。
记忆包括哪些重要过程?
信息编码:是人们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或者说是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的过程。
存储:是把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做过的动作、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们的头脑中。
提取:指从记忆中查找已有信息的过程,记忆好坏通过其表现。
影响长时记忆遗忘的因素是什么? 编码时的意识状态
①有意编码效果好于自动编码。②组织活动参与可促进编码。加工深度
什么是内隐记忆?研究内隐记忆有什么意义?
内隐记忆:个体在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又称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内隐记忆不易受到影像而且能够保持较长的时间,对于提高学习效率方面有很大意义。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关系是什么?
(一)加工深度
(二)保持时间
在外显记忆中,回忆量会随着学习和测验之间时间间隔的延长而逐渐减少。内隐记忆能够保持较长的时间。
(三)记忆负荷量
记亿的项目越多,越不容易记住,这一规律仅适用于外显记忆。内隐记忆成绩并没有受到词汇数目增加的影响。
(四)呈现方式的改变
(五)干扰因素
外显记忆很容易受到其他无关信息约干扰,如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现象。但内隐记忆不易受到干扰 简述思维的含义及其特征。内涵
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和概括的认识。特征
概括性:抽取共同特征和规律 间接性:借助的媒介和知识经验
是对经验的改组(对头脑中的概念、经验不断进行更新和重组)为什么说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
思维是对输入的刺激进行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它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形成概念,利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解决人们面临的各种问题。但思维又离不开感觉、知觉、记忆活动所提供的信息。只有在大量感性信息的基础上,在记忆的作用下,人们才能进行推理,作出种种假设,并检验这些假设,进而揭示感觉、知觉、记忆所不能揭示的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问题解决过程中可采用哪些策略? 算法(algorithm)
算法策略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即把问题解决的方法一一进行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优点:保证问题解决。
缺点:需要大量尝试,费时费力。启发法(heuristic method)
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手段-目的分析 逆向搜索 爬山法
什么是创造性?它包括哪些心理成分?
概念: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创造性的心理成分 1.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
①流畅性(fluency)e.g.国家-家庭-庭院-院落-②变通性(flexibility)e.g.列红砖的用途 ③独特性(originality)2.远距离联想能力
远距离联想能力(remote association)是在彼此相距很远的观念间看出其关系的能力。远距离联想测验:说出第四个词 3.有关的人格因素
什么是动机?它具有哪些功能? 动机的涵义
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的功能
激活功能(为了拿奖学金而努力学习)
指向功能(为了努力学习而选择天天在图书馆看书)维持和调整功能(假期一直坚持学习)试评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人的需要由五个等级构成: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都是人的基本需要,是与生俱来的。
低级需要与高级需要的关系:
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只有满足低级需要的基础上,才出现高级需要。高级需要与低级需要并非是对立的,低级需要部分满足可产生高级需要。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当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它就会推动人们去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活动的动机。
试说明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动机与行为效率
同一行为可有不同动机(每个人学习的动机不同);同一动机产生不同行为(旅游动机所采取不同的方式)。同一个人行为动机多种;良好动机不一定良好结果。情绪、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①情绪主要指感情过程,具有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的特点。
②情感指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它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联系:
①历史上统称为感情。②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通过情绪来表达;情绪的变化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中蕴含着情感。
☆培养创造力的方法有哪些?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创造力与一般能力的区别在于它的新颖性和独创性。它的主要成分是发散思维,即无定向、无约束地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那么,该如何培养创造力呢?
一、富有创造力的灵感只赋予那些勤于钻研的人
灵感的出现是在解决问题而又百思不得其解时,由于受到某种因素的启发,出现“顿悟”,使问题忽然迎刃 而解。有人把灵感看成“天赐”,其实,“天才出于勤奋”。灵感是创造力的一个要素,而灵感的出现需要有深厚的知识功底。人们运用这些知识时,其中潜伏着的智力因素便又表现出来,可以解决更为广泛的问题。譬如,一块大石头挡住去路,有的人马上想到用撬棍把大石头搬走。在另一种场合,如汽车陷入泥土里,同样想到了撬棍,甚至由此发明了新式起重机。
二、创造力来自不懈地追求创新的欲望
没有很强的创造欲望,创造活动便不能进行。美国的电话发明家贝尔,少年时代智力表现平平,而且贪玩,但后来受到祖父的影响,唤起了强烈的求知欲,并对发明创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在少年时代便设计了一种比较轻快的水磨。这说明,创新的欲望与对创造的不懈追求是创造成功的重要条件。
三、顽强的意志是发挥创造力最宝贵的品格
在任何领域里,要想获得成功,没有良好的意志品质与拼搏精神是不可能的。歌德说过:“没有勇气一切都完了。”良好的意志品质不仅表现为坚持到底的顽强毅力,还表现在辨明方向、看清利弊之后的当机立断,能排除各种干扰,在挫折面前不回头,成绩面前不忘乎所以。”
四、虚心好学使创造力更丰盈
虚心好学,不断充实自己,才能超越自我的浅薄。你可根据自己设定的目标,准确地学习内容,能从所学的内容中推演出新观念,并在与别人交谈或日常生活中获得灵感和启发。
五、不拘泥于传统的观念,敢于标新立异
创造力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对原来框架的突破与发展,否则便不成其为创造。对大多数人来说,由于传统文化观念的束缚,很容易产生一种思想惰性,对他人超乎常规的想法和作法又往往多加指责。要想做出成绩,重要的是要有打破定势、标新立异的思想品格。
人格成因
(一)生物遗传因素
(二)社会文化法
(三)家庭环境法
(四)早期童年经验
(五)学校教育法
(六)自然物理法
(七)自我调控因素
第二篇:普通心理学 笔记 课堂重点 考试资料
第一章. 绪论
1.2.3.4.5.6.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个体心理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心理学研究的类型: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冯特是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心理学几种主要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心理测验法、实验法、个案法、作品分析法。主要的心理学学派: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整体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
7.当代心理学研究取向:生理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有局部切除法、电刺激法、生物化学法)、行为主义的研究、心理分析的研究、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
第二章.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1.大脑皮层的分区
⑴ 初级感觉区
①视觉区:17区,位于顶枕裂后面的枕叶区
②听觉区:
41、42区,在颞叶区的颞横回处
③机体感觉区:1、2、3区,位于中央沟后面的一条狭长区域内
⑵ 初级运动区:4区,中央前回和盘中央小叶的前部,简称运动区
⑶ 言语区:44区,主要定位于大脑左半球
⑷ 联合区:感觉联合区、运动联合区、前额联合区
2.脑功能的学说:
⑴ 整体说:功能的丧失与皮层切除的大小有关,而与特定的部位无关。
⑵ 机能系统学说:脑的一定部位的损伤,往往不是导致某一孤立的心理机能的丧失,而是引起某种综合症,即引起一系列的障碍。
第三章. 感觉
1.感觉的编码
神经特殊能量学说: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特殊的能量;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感官的性质不同,感觉神经具有的能量不同,由此引起的感觉是不同的。
神经系统不能直接接受外界的物理能和化学能,只接受神经冲动。
2.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成反比)
韦伯定律:K=△I/I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
3.视觉(传导机制:眼球-视网膜-视神经-大脑枕叶;生理机制:折光机制、感觉机制、传 导机制和中枢机制)
⑴.适宜刺激:频率范围为五乘十的十四次方——五乘十的十五次方,波长范围为380nm——780nm。
⑶.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之后,感受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
4.颜色的混合:色光混合(加法)、颜料混合(减法)
5.色觉理论:
⑴.三色说: 英国托马斯·杨假定,人的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
中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红色感受器对长波更敏感,绿色对中波更敏感,蓝色对短波更敏感。
⑵.对立过程理论:德国黑林提出四色说,他认为视网膜中存在着三对色素:黑-白色素,红-绿色素,黄-蓝色素。它们在光刺激下表现为对立过程,黑林成为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6.听觉
⑴.适宜刺激:振动频率16Hz——20000Hz,次声——超声波
⑵.传导: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器官震动-卵圆窗-耳蜗淋巴震动-基底膜毛细胞兴奋-到大脑
7.理论(了解)
⑴.频率理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频率振动的,震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也叫电话理论。
⑵.共鸣理论:基底膜神经纤维长短不同,长纤维对低频率产生共鸣,短纤维反之,一条纤维只对一种声波频率发生反应,刺激不同部位可产生不同声音,强调了基底膜的震动部位对产生音调听觉的作用,也叫位置理论。
⑶.行波理论:声波振动,作用与卵圆窗、基底膜产生相应运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步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升高。振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进而消失;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也不同;镫骨按高频运动时,基底膜的底端振动较厉害,声音频率降低,基底膜的最大振动部位转向蜗顶。
⑷.神经齐射理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Hz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在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
8.其它感觉
⑴.肤觉的基本形态有四种:触觉,冷觉,温觉和痛觉。
⑵.嗅觉和味觉
⑶.内部感觉:动觉,平衡觉(静觉)和内脏感觉。
第四章. 知觉
1.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⑴.感觉是对个体属性的反映,而直觉是对整体属性的反映
⑵.感觉介于心理和生理活动之间,而知觉是对物体属性的解释分析加工过程
⑶.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知觉是多种分析器活动
⑷.感觉是基础,知觉是进一步发展
2.知觉的特性
⑴.知觉的对象与背景(受主观因素影响:对象与背景的差别;与自己的兴趣有关)⑵.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⑶.理解在知觉中的作用
⑷.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包括形状、大小、明亮、颜色恒常性
⑸.知觉适应
2.运动视差。由于在同一时间内距离不同的物体在视网膜上运动的范围不同:近处物体视角大,在视网膜上运动的范围大,而远处物体视角小,在视网膜上运动的范围小,因而产生不同的速度印象
3.网像运动系统:当一个运动着的物体移过视网膜时,它将依次刺激视网膜上的一系列感受器,并使相邻感受器受到连续的激发,从而提供了运动的信息
4.头—眼运动系统:如果物体静止,而人们移动自己的眼睛,那么,人们不仅得到来自网膜映像流的视觉信息,而且也得到了来自中枢动作指令的非视觉信息。这两种信息互相抵消,人们看到的物体就是静止的了
5.似动: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电影就是按这个原理制作的)
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1.自我意识形成发展的途径:通过他人来认识自我;通过自我观察来完成;通过分析自己的活动认识自我、2.什么是意识:意识是一种觉知;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
3.什么是无意识: 无意识行为;对刺激的无意识;盲视
4.什么是注意:注意是心理状态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有两个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5.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任何目的、也不需要一直努力的注意。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刺激物自身的特点;人本身的状态;期待
6.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随意注意的原因:对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对兴趣的依从性;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对人格的依从性
7.注意的品质: 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与分配性注意
选择性注意是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持续性注意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的客体或活动上,注意的持续性是衡量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分配性注意指个体在同一时间多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条件:至少有一种活动不需要过度的智力活动)
8.注意的认知理论
⑴.过滤器理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他的信息就被阻断在它的外面,而完全丧失了。⑵.衰减理论: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⑶.后期选择理论: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的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选择阶段。
⑷.多阶段选择阶段: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
9.注意与认知资源分配
⑴.认知资源理论: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用认知资源,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未被注意)
⑵.双加工理论:自动化加工和意识控制加工。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化进行的。双加工理论可以解释我们能同时做好几件事的现象。
第六章.记忆
1.记忆的基本过程:编码——储存——提取
2.记忆的分类: 感觉记忆(感觉记忆 感觉登记))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在1秒左右;短时记忆在1分钟左右,容量有限大约为7±2个单位;长时记忆在1分钟以上,容量没有限度
3.记忆的SPI理论
SPI理论假定,存在5中主要的记忆或记忆系统: 程序性记忆,知觉表征系统,语义记忆系统,初级记忆系统和情景记忆系统.记忆系统的编码是串行的,存储是并行的,提取时独立的4.影响短时记忆的因素: 觉醒状态, 组快和加工深度.复述是短时记忆信息储存的有效方法,复述又分两种机械性复述和精细复述.短时记忆的遗忘主要是由干扰信息引起的.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再认和回忆.5.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认为: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进程不均衡,先快后慢,先多后少 遗忘进程除受时间因素影响外,还有: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学习的进度;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识记者的态度。
6.遗忘的原因
⑴.衰退说: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学说
⑵.干扰说: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一旦干扰被排除,记忆就能恢复,而记忆痕迹从未发生任何变化。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 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⑶.压抑说: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了,记忆也就能恢复。有些使人产生痛苦、不愉快和忧愁的回忆,拒绝它们进入意识,将其储存在无意识中,也就是被无意识动机所压抑,只有当情绪联想减弱时,这种被遗忘的材料才能被回忆起来。
⑷.提取失败: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丢失的,我们之所以对一些事情想不去来,是因为我们在提取有关信息的时候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
7.内隐记忆
⑴.加工深度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被试的内隐记忆未受到作业任务类型的影响,而外显记忆则明显受到了影响
⑵.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保持时间不同:内隐记忆谁时间延长而发生的消退要比外显记忆慢得多
⑶.记忆负荷量的变化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产生的影响不同:记忆的项目越多,越不容易记住,这是记忆的一种普遍现象,但是研究表明,这一规律仅使用于外显记忆,而内隐记忆则不然
⑷.呈现方式的改变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不同:在填字组词测验中,被试者的内隐记忆在不同通道呈现方式时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而在线索回忆中,被试的外显记忆成绩并没有受到通道变形的影响
⑸.干扰因素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不同:干扰词对外显记忆的成绩影响较大,而很少影响内隐记忆的成绩
第七章.思维
1.思维的特征:概括性、间接性、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2.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室思维的基本过程,比较,抽象和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
3.想象的功能:预见功能,知道人们活动进行的方向;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代替作用;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也有调节作用。
4.想象的综合过程:想象是从旧的形象中分析出必要的因素,按照新的构思重新结合、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过程。有其独特的形式:黏合;夸张;典型化;联想
5.概念结构的理论:层次网路模型,特征表理论,原型模型
6.问题解决的策略:算法(在所有可能的方法中选择出一种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启发法(根据一定经验,在问题空间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解决问题.有手段----目的是分析,逆向思维和爬山法三种)
7.影响问题解决的其他心理因素:知识的表征方式;定势;功能固着;动机;情绪;人际关系和人格特征
8.创造性的心理成分:辐合思维、发散思维、远距离联想能力以及人的坚持性、自信心、意志力、责任感等非智力因素
第九章.动机
1.动机: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而不是心理活动的结果.可以通过任务选择,努力程度,对活动的坚持性和语言表达等外部行为江姐的推断出来
2.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
3.马斯洛层析理论(从低到高);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越低能量越大
4.动机与工作效率 倒U型曲线: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主见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5.动机的理论:本能理论;驱力理论;唤醒理论;诱因理论;动机的认知理论
6.动机的认知理论:期待价值理论;动机的归因理论;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功效论;成就目标理论.7.意识行动中的挫折
⑴.挫折: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反应
⑵.挫折的反应:情绪性反应,理智型反应和个性的变化.情绪反应的形式很多,有攻击,冷漠,退化,固执,幻想,逃避,自戕等,其中攻击最常见.⑶.增强挫折承受力:正确对待挫折;改善挫折情境;总结经验教训;调节抱负水平;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8.意志的品质:独立性,果断性,坚定性,自制力.第十章.情绪和情感
1.情绪和情感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的2.情绪和情感的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感染的作用;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3.情绪状态的分类(了解):心境;激情;应激
4.情绪的早期理论(比较詹姆斯—兰格理论和坎农—巴德理论)
第十一章.能力
1.什么是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特征
2.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特殊能力指在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3.液体能力和晶体能力:液体能力是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个人的禀赋);晶体能力是指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关系)
4.斯皮尔曼二因素说:能力有两种因素组成,一种是一般能力或一般因素,另一种是特殊
能力或特殊因素
5.加德纳智力多元理论(七元):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运
动智力;社交智力;自知智力
6.吉尔福特的能力三维结构模型:三个维度,能力、操作、产品
7.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论:智力成分亚理论(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智力
经验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
8.智商的算法:智商(IQ)=(智龄/实领)*100IQ=100+15Z
第十二章.人格
1.什么是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
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人格的结构包括气质、性格、认知方式和自我调控系统等。
3.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4.艾森克的三因素理论:外倾性、神经质、精神质
5.投射测验:以佛洛依德心理分析的人格理论为依据
6.人格成因:遗传与环境的因素,包括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环境因素、早
期经验因素、学校教育、自然物理、自我调控、第十三章.学习
1.什么是学习: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由于反复地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
持久的变化
2.什么是动作技能: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的动作方式
3.高原现象:练习成绩暂时性的停顿现象,它与生理的极限和工作效率的绝对极点是不同的,并不是所有的技能学学中都必然存在极点现象
4.知识的迁移:人们在一种情境中所获得的知识,可以影响到随后学习的另一种知识
第三篇:2017年普通心理学考研重点归纳
勤思考研辅导班,我们能告诉你考研的重点!www.xiexiebang.com
2017年普通心理学考研重点归纳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的最基础的内容,也是考试中的重点内容。勤思考研为大家整理总结了2017考研普心参考教材重点归纳,希望对你的复习带去帮助。
普通心理学的重要性: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入门课、基础课,是所有心理学课程的核心,也是统考心理学试卷的重点。考研大纲明确指出:普通心理学所占的比重是300分中的100分,占到了三分之一,因此考研的重心要放在普心上。
普通心理学的主要参考书:
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修订版)》 2005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普通心理学的结构和复习策略
考研大纲中将普通心理学划分成了十二部分,这十二部分每部分分别对应了参考书中的前十二个章节中的每一章。实际上这十二个部分可以分成4大块:绪论(心理学概述,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信息加工过程(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语言)、行为控制与调节(动机,情绪)、心理特性(能力,人格)。这四个块中最重要的部分又落脚到信息加工过程上,因此,复习的时候一定要抓住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以便达到最好的效果而又不浪费时间。
普通心理学各章重点提要
第一部分:心理学概述
勤思考研辅导班,我们能告诉你考研的重点!www.xiexiebang.com
重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各心理学派的主要观点和评价
需要掌握的概念:观察法 实验法 格式塔
预测选择分值:2-3分
大题出现概率(简答10%,综合题0%)
第二部分: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重点: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主要是大脑的结构和功能)脑功能的各种学说
需要掌握的概念:突触 定位说 整体说 机能系统说
预测选择分值:3-4分
大题出现概率(简答45%,综合题0%)
第三部分:感觉
重点:刺激强度与感觉强度的关系 视觉感受野的概念 色觉的理论 马赫带及其理论解释 听觉的理论
需要掌握的概念:感觉 绝对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阈限 韦伯定律 对数定律 乘方定律 感受野 马赫带 侧抑制 适应
预测选择分值:5-7分
大题出现概率(简答10%,综合题0%)
第四部分:知觉
勤思考研辅导班,我们能告诉你考研的重点!www.xiexiebang.com
重点: 知觉的概念 知觉中的两种加工 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知觉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知觉恒常性 图形的组织原则 产生距离知觉的线索 时间知觉
需要掌握的概念:知觉 知觉恒常性 运动视差 运动**** 双眼视差 似动 运动后效
预测选择分值:7-9分
大题出现概率(简答65%,综合题0%)
第五部分:意识与注意
重点:意识与无意识的概念 睡眠的阶段和功能 梦的几种解释 注意的概念 注意的几种形式 注意的认知理论
需要掌握的概念:
预测选择分值:6-7分
大题出现概率(简答60%,综合题0%)
第六部分:记忆
重点: 记忆的概念、分类、结构、加工过程 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
需要掌握的概念:记忆 情景记忆 语义记忆 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 程序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 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再认 回忆 遗忘曲线 前摄抑制 倒摄抑制 系列位置效应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
预测选择分值:7-9分
大题出现概率(简答65%,综合题45%)
勤思考研辅导班,我们能告诉你考研的重点!www.xiexiebang.com
第七部分:思维
重点:思维、表象的概念、特点 概念形成的理论和策略 问题解决及其策略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创造性思维包含的心理成分
需要掌握的概念:辅合思维 发散思维 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 气氛效应 证实倾向 问题解决 定势 功能固着
预测选择分值:6-7分
大题出现概率(简答35%,综合题0%)
第八部分:语言
重点:语言的概念、特点 大脑皮层语言加工的主要区域和功能 词汇句子话语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图式在课文理解中的作用
需要掌握的概念:语言的表征 启动效应 语音知觉 语言理解 词的理解 Stroop效应 语言产生
预测选择分值:3-5分
大题出现概率(简答20%,综合题0%)
第九部分:动机
重点:动机的含义与功能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动机驱力理论与唤醒理论的主要观点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意志行动中冲突的种类 如何增强抗挫折的能力
需要掌握的概念:需要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成就动机 权利动机 意志 意志行为 接近-接近型冲突 回避-回避型冲突 接近-回避型冲突 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
勤思考研辅导班,我们能告诉你考研的重点!www.xiexiebang.com
预测选择分值:9-10分
大题出现概率(简答70%,综合题40%)
第十部分:情绪
重点:情绪、情感的含义,构成成分和功能 情绪、情感与认知的关系 情绪理论
需要掌握的概念: 情绪两级性 心境 激情 应激 理智感 道德感 情绪调节 情绪智力
预测选择分值:7-9分
大题出现概率(简答20%,综合题0%)
第十一部分:能力
重点: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智力各项理论的主要观点(主要PASS模型)
需要掌握的概念:一般能力 特殊能力 智力 流体智力 晶体智力 智商 离差智商 比率智商
预测选择分值:7-9分
大题出现概率(简答40%,综合题60%)
第十二部分:人格
重点:特质理论的主要观点 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需要掌握的概念:人格 气质 性格 首要特质 中心特质 根源特质 AB型人格 内外向人格 场独立性 场依存性 墨迹测验 主题统觉测验 Q分类法
勤思考研辅导班,我们能告诉你考研的重点!www.xiexiebang.com
预测选择分值:8-9分
大题出现概率(简答20%,综合题0%)
大家都知道专业课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如果想总分获得高分,专业课就必须考高分。
第四篇:《普通心理学》总结
第八章情绪和情感
一、简述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答:(1)适应功能。情绪和情感是有机体生存和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
(2)动机功能。情绪和情感能驱使个体进行某种活动,也能阻止或干扰正在进行的活动,即具有增力作用和减力作用。
(3)信号功能。情绪和情感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
(4)组织功能。情绪和情感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的作用。
二、简析影响心境的因素
答:(1)心境产生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生活中的逆境或顺境、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败、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个人的健康状况、自然环境的变化等,都可能成为引起心境变化的原因。
(2)心境持续时间的长短,与人的气质、性格有一定关系。
(3)人的世界观、理想和信念决定着心境的基本倾向,对心境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三、评述詹姆士一兰格情绪学说
答:这种理论认为,情绪是对有机体变化的知觉,有机体的生理变化在情绪体验中是第一位的,个体的情绪直接由生理变化引起的。根据这一理论,情绪的产生必须先有引起知觉的刺激,这种刺激引起个体内脏的活动和骨骼肌的反应,这些生理反应反馈到大脑而产生情绪体验。
评:他的理论引起了一系列的情绪研究,但是得到了许多与他们理论相反的事实。这些实验证明,情绪不只是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机体变化的知觉,它还受到更高级的神经中枢的调节和支配。鉴于首先提出了生理变化是情绪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推动了情绪生理机制的实验研究,有其重要的历史价值。
四、评述沙赫特一辛格的认知一生理结合情绪理论
答:他们认为,个人对自己情绪状态的认知性解释是构成情绪的主要因素,泛化的生理反应决定情绪体验的强度,而情绪的性质则是由对情境的知觉所决定。
评:将认知因素纳入到对情绪发生的解释,这对情绪的认识又是一个进步。
第九章??需要、动机与意志
???简述动机的功能
答:(1)激活功能。动机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之一,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动机激活能量的大小,是由动机的性质和强度决定的。
(2)指向功能。动机可使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动机不同,个体活动的方向和所追求的目标也不一样。
(3)维持和调整功能。动机可使行为具有坚持性。动机的维持作用是由个体的活动与他所预期的目标的一致程度来决定的。
二、简析动机和行为效果的关系
答:动机与行为效果的关系非常复杂。一般的,良好的动机产生良好的行为效果;不良的动机则会产生不良的行为效果。但是,有些时候,动机与效果并不一致。
三、评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1)人类行为是由生来固有的自我实现的潜能决定的。
(2)人的需要是由五个等级构成的:生理的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这些需要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了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
(3)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应减
弱。在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只有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得到满足以后,高级需要才有可能出现。
(4)在人的高级需要产生以前,低级需要只要部分满足就可以了。
(5)在人类历史上,那些为实现理想和事业胜利而不惜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生命的人,是不考虑自己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
评:(1)把人的需要看做多层次的组织系统,反映了人的需要由低向高发展的趋向,以及需要与行为之间的关系,这对于我们科学的理解需要及结构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2)人的需要是自然禀赋的,人的高级需要是生物进化到人类以后而出现的,而事实上,人的本性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尤其是精神需要乃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生活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处于不同社会历史地位的人们,其需要是不尽相同的,有些甚至是对立的。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的层次结构学说,尚未有科学依据,带有假设的性质。
四、评述动机理论中的本能论及认知理论中的归因理论
答:
(一)本能论:(1)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以本能为基础的(2)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
(3)本能具有能量、行为和目标指向三个成分
(4)个人和民族的性格和意志也是由本能逐渐发展而形成的评:本能论不能确切的解释行为的原因,对人类行为的解释有循环论证的嫌疑。另外,本能论所列举的许多本能行为(如自信、自卑等)实际上是在学习、经验、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
(二)归因理论:使用因果关系理论的方法,从人们行为的结果寻求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称作归因。(1)海德提出,一般的,人们会把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
(2)海德还提出了“控制点”的概念,并把人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
(3)韦纳在归因中增加了“稳定性“维度,即把行为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
评:(1)将行为归因为稳定或不稳定,会影响人们对行为结果的预期
(2)归因影响人们的情绪反应
五、简析个体受挫后的主要表现
答:(1)情绪性反应。是指个体在遭受挫折时伴随的紧张、烦恼、焦虑等情绪反应,它表现在强烈的内心体验或特定的行为反应。情绪反应的形式很多,一般有攻击、冷漠、退化、固执、幻想、逃避、自戕等。
(2)理智性反应。是一种意志行动的表现。当个体遭受挫折后,能审时度势,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勇于克服各种困难,排除障碍,毫不动摇地朝预定目标迈进。理智性反应不仅表现在坚持目标,继续努力,还表现在个体能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分析挫折或问题,适时的调整目标、改变目标或降低目标以实现最终目标。
(3)个性的变化。持续的挫折或重大的挫折不仅会使个体产生持续的紧张状态和挫折反应,而且某些行为反应还会逐渐固定下来,形成个体相应的习惯和某些突出的个性特点,甚至会影响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六、怎样合理应对挫折?
答:(1)正确对待挫折。改善挫折情境,对事情的成功与失败有正确的估价,以预防挫折的发生;受挫后,认真分析原因,设法改变、消除或降低其作用的程度;也可以暂时离开挫折情境,以改变环境气氛。
(2)总结经验教训。吸取教训,找出不足,力争改进;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振作精神,战胜挫折。
(3)调节抱负水平。抱负水平是指个体在从事活动前,对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或成就的标准。个体的成就标准要适合其能力水平。
(4)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受挫后,能有朋友分忧解难,有利于自己从挫折中解脱出来,内心的紧张也会减弱,从而树立信心。
第十章个性概述
一、简述个性心理的特征
答:(1)个性的整体性。构成个性的多种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整体。①个性具有内在统一性
②对各种具体成分的理解,必须从整体出发,从该成分与其他成分的联系中去认识,才能比较准确
③个性具有多层次、多维度、多侧面性
(2)个性的个别性与共同性
(3)个性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4)个性生物制约性与社会制约性
二、简述个性心理的结构
答:(1)个性的倾向性:心理与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特征
(2)个性的心理特征: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三、论个性的形成答:个性是多种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产物。
(1)??? 素质因素是个性形成的物质基础或必要前提
(2)??? 社会生活是个性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3)??? 学校教育是个性形成的主导性因素
(4)??? 社会实践是个性形成的必要途径
(5)??? 主观努力是个性形成的关键因素
第十一章能力
???试析影响能力形成的因素
答:(1)自然素质。遗传素质是能力形成的自然前提和基础
(2)环境和教育。产前环境的影响,早期经验的影响,学校教育的作用
(3)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对能力形成的影响具有综合性、动态性和实现性
(4)个人的主观努力。人是积极能动的主体,能力的发展还依赖于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二、简析能力的个别差异
答:个体差异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使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所显示的彼此不同的现象。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2)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3)能力结构类型的差异
(4)能力的性别差异
三、述评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答:吉尔福特认为,智力可区分为三个维度:内容、操作和产品
(1)??? 智力活动的内容即智力活动的加工材料或信息类型。如视觉、听觉、符号、语义和行为等
(2)??? 智力操作即智力活动的加工过程或形式。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评价
(3)??? 智力活动的产品即智力加工活动的结果或产物。包括单元、类别、关系、转换、系统和应用。
评: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同时考虑到了智力活动的内容、过程和产品,这对智力测
验工作起了重要作用。吉尔福特本人通过测验,已经证明了三维模型中的近百种智力。
四、述评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
答:斯滕伯格认为,大多数智力理论是不完备的,它们只从某个特定的角度解释智力。他认为,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说明智力的三个方面:即智力的内在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经验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
评:三元智力理论中,智力成分亚理论是最早形成和最为完善的部分,它揭示了智力活动的内部机制。三元智力理论对于编制能力测验、深入了解能力的本质、促进能力的训练和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十二章人格
???简析人格的特征
答:人格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其中反映了人格的多种本质特征:独特性、稳定性、综合性、功能性
二、简述四种基本的气质类型的主要特点
答:人的气质有四种最基本的类型,即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基本的气质类型的心理特征如下:
(1)多血质:活泼好动,容易适应新的环境;注意易于转移,接受新事物快,但印象不很深刻;情绪和情感易于产生也易于改变,并直接表露于外。
(2)胆汁质: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性情急躁,反应迅速;情绪明显外露,但持续时间不长;行为上表现出不平衡性,工作特点带有明显的周期性。
(3)粘液质:安静平稳,反应缓慢;善于克制,情绪不易外露;注意稳定,但难以转移。
(4)抑郁质:行为孤僻,反应迟缓,体验深刻,情绪不易外露,善于觉察别人不易察觉的细小事物。
三、述评气质生理基础的体液说和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答:(1)体液说: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内部有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四种体液。根据何者在人体体液的混合中更占优势,可以将人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气质类型。
评:实际上,人体的四种体液决定了人的整个体质,而不仅是气质。
(2)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巴甫洛夫认为,气质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多维特性的反映。他提出,大脑皮质神经过程即兴奋和抑制具有三个基本特性:强度、灵活性和平衡性。神经过程的强度是指神经细胞和整个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与界限;灵活性指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更替的速度;平衡性指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之间的相对关系。巴甫洛夫根据神经过程这三个基本特性的不同组合,把神经系统分成四种基本类型:强而平衡、灵活型(活泼型),相当于多血质;强而平衡、不灵活型(安静型),相当于粘液质;强而不平衡型(不可遏制型),相当于胆汁质;弱型,相当于抑郁质。
评:在分类上划分不够全面,不能将每个特性都描述出来。
四、简述性格的特征。
答:(1)性格的态度特征。即个体对现实的态度的稳定表现。如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态度,对劳动、对工作、对学习以及劳动成果等方面的态度,以及对自己的态度。
(2)性格的意志特征。即个体在意志过程中的稳定的表现。如行为目标明确程度,行为的自觉控制水平,在紧急和困难的表现及时对已经做出的决定贯彻执行方面的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即个体在情绪、情感方面的稳定的表现。具体表现在情绪强度、情绪的稳定性、情绪的持久性以及主导心境等方面。
(4)性格的理智特征。即个体在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方面的稳定表现。
五、简析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的结构
答: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
(1)??? 自我认知,即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恰当地认识自我,实事求是的评价自己,是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的重要前提。
(2)??? 自我体验,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体现。自我体验可以使自我认识转化为信念,进而引导一个人的言行。自我体验还能伴随自我评价,激励适当的行为,抑制不适当的行为。
??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的最后环节。自我控制包括自我监控、自我激励、自我教育等成分。
六、试析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答:(1)区别:形成基础不同;在稳定性方面有所不同;在评价方面不同。
(2)联系:①特定的气质类型可以有力地促进某些性格特征的形成与发展
②气质使性格表现染上某种色彩
③气质的动力特征受性格的意志特征的制约
④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
⑤良好的环境和教育可以使各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发展出健康的性格
八、试析性格与能力的关系
答:(1)区别:①性格是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人格的核心 ②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是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③性格是多种类别的心理特征在个体身上的有机统一,能力是某一种类别的心理特征
(2)联系:①发展能力和培养性格是人的同一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方面
②性格与能力相互制约,能力制约性格的形成,性格制约能力的发展
③良好的性格特征能够弥补某些能力的不足
④性格与能力的结合是人们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第五篇:普通心理学学习总结
普通心理学学习总结
对心理学的概念一直不是很了解,也不清楚什么是心理学,一直觉得心理学是一门神秘而年轻的科学,这学期普通心理学的学习,使我对心理学有了一点认识。
老师从为人处世、性格分析、行为礼节等方面,分析了普通而复杂的人性。首先老师对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做了介绍,认识到心理学的历史亦是那么的悠久,从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就标志着心理学的起源,直到冯特开创了心理学第一个实验室,心理学才有了较大的发展。而后老师又带领我们学习了心理学的基本内容,了解了人的心理的三个基本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对感觉、错觉、知觉、记忆等有了初步的了解。接着又学习了个性心理特征,了解了人生观、世界观等,也学会了用气质类型来处理事情,比如:若有人做错了事,你需要判断他的气质类型,若他为胆汁质的你可以严厉批评、骂他一顿,但是若他为抑郁质的,那你就需注意措词,不能太过严厉,不能太刺激他了,以避免他产生不良情绪,所以我知道心理学很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极多,不可忽视。
对心理学的学习,我认识到话语可以伤人更深,一句话的伤害或许比一拳的伤害更大,比如:一群不谙世事的大学生,心直口快,在公园里和老人聊天,一个人问“爷爷,您高寿啊?”老爷爷回答八十二了,那人说“人生七十古来稀,那您是长寿冠军了”老爷爷回答,老张头今年八十六了。那人说:那您是长寿亚军啊,他是冠军。爷爷说:张老头前些天去了。那学生心直口快,急忙答道:那接下来就该您了。从以上的故事可以看出措词是多么重要,一句话有时会象一把利剑,刺痛人心啊。所以我们在与别人交谈时,要揣摩别人的心理,语言要得体,不可产生歧义,一面造成无心之失。再者,在标语方面也该注意,比如军区家属大院里有这样的标语“军区大院禁止养狗(包括老干部)”,这标语让老干部怎么想,显然是没注意到老干部的心理状态以及语句的错误,写者无心,看者有意。这就对那些老干部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谁都知道这是无心之失,但是看了这标语谁都不会舒服。
通过这学期对心理学的学习,简单的了解了心理学之后,我觉得心理学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学科,学好心理学有助于我们为人处事,和人打交道。知道朋友交往什么该送,什么不能送以及初次见面、拜访别人时的基本礼节。深深体会到心理学的强大实用价值,也为今后的生活获取了新的知识。心理学确实是一门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有用学科,让我们更深刻的认识自己,也更深刻的认识了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