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说课稿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说课稿
一、课程定位和意义 本课程是教育部确定的高校必须开设的公共必修课。从课程内容、学分设置、学时安排等多方面看,它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中的重要部分。该课程作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配套和前置课程,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观念,使学生坚持正确的人生方向,提高自己的法律修养。所以,该课程在我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始终起着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为我院培养高技能人才保驾护航。
二、课程目标和要求
课程目标:开设本课程,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奠定对人生问题的独立思考之基础。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教育为基本内容,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际体验,对于学生面临的思想问题和现实问题,予以科学的分析和有说服力的解答,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分辩是非、善恶、美丑和加强自我修养的能力。我院的办学理念是学生为本、特色立校、传承发展、服务社会。根据我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办学特点,确定本课程的目标是:为了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有道德的人,有法律精神的人。
同其它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本课程内容政治性、理论性和知识性较强,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但这不是最终目的。最终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独立之人格,学生掌握的思想道德理论知识和法律知识最终要转化为思想素养和实践能力。
课程要求: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律素养教育,公民道德教育。
三、课程内容
一条主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两方面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三部分内容: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
“五观”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 按现用教材,把本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大体分为三个部分。思想教育方面,包括 :
认识与适应大学生活(绪论);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绪论);
理想信念教育(第一章);
爱国主义教育(第二章);
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第三章);
道德观教育方面,共1 9 学时,包括:
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第四章);
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第五章);
培养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第六章);
法制观教育方面,共1 2 学时,包括:
增强法制意识,弘扬法治精神(第七章);
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第八章)。
四、教学重点、难点和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本门课程是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要教学内
容,这些内容都是大学生成长成材中的重要课题,也是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之所在。具体来讲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思想教育方面: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解决“四有”新人中的第一个问题“有理想”;正确把握人生价值评价的标准,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
2、在道德观教育方面: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与核心——集体主义与为人民服务;大学生诚信道德品质的培养。
3、在法制观方面: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法制精神,培养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学习了解宪法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以正确的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个人价值观念与社会发展趋势相协调,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统一。
重点、难点解决办法:
其一,紧密联系社会现实,不回避矛盾,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对典型事例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和阐述,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其二,开展师生互动。结合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政治思想、道德心理、法律等方面的问题,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教师在适当的教学环节给以回答,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帮助学生解疑释惑,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其三,发挥团队作用,教师集体备课,共同研究讲授的方式方法。
五、课程实施(教学原则、方法和手段)
本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教学过程始终要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原则,努力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主要有:
教学方法:
1)专题讲授法(即“精讲”法)。本课程内容比较多,而学时有限,所以教师讲课切忌面面俱到,浅尝辙止。专题讲授既不脱离教材,但又不停留在教材上。专题讲授要求教师把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讲透,有理论深度,以理服人,但讲授理论要注意深入浅出,结合案例和实际增加讲课的趣味性,这样才适应高职学生的特点。同时,专题讲授有利于拓展讲课内容,使得本课程的内容丰富多彩,有新鲜感。
2)互动式教学法。这是一种师生双边活动,目的是既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多想、多问,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要克服“满堂灌”的传统模式,留足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学生就所思考的问题向老师提出来,师生互相答辩,把课堂变成论坛,促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开展互动式教学,可以在课堂上通过专题辩论、课堂讨论等形式开展。也可以让学生选择个别章节提通过前备课,教师在课堂上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登台讲课,教师点评。可以由学生根据兴趣选择社会上的热点问题,课外准备后在课内作重点发言,教师给予点评。这种方法的应用,活跃了课堂氛围。
3)情景交融教学法:基础课的教学需要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需要师生的情感共鸣,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感染力和影响力。为此,我们在集体备课中就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联系实际,联系教师的实际,学生的实际,社会的实际,讲出情感,讲出高潮,真正体现以情动人,4)案例教学法。在授课中教师根据讲授内容,选择经典案例,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
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除了学生对某些理论和社会问题的困惑,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5)讨论法:围绕一个主题,大家展开讨论,各抒已见。平等民主的交流,旨在形成师生共同参与,彼此尊重,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和谐课堂氛围,主要是形成一个学生平等参与的教学活动。这一方法运用理论联系实际问题的较多。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所有教师都采用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教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可在单位时间内扩大教学信息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形式可将活泼、形象、丰富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展现于学生眼前,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这是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2)考评。考评不是目的、而是教学手段。通过考评,促进学生认真听课,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积极发言,参与讨论;督促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和期末时认真复习;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针对本门课程举办的社会调查策划与实践大赛,亲身去体验、践行。
3)作业。以作业为手段,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学生在完成作业中受到教育。
实践教学的实施:
针对本门课程组织一次调研大赛,要求学生写调查方案和调查报告并在全班展示。
6、课程资源
1)教学场地和设备情况。各教室大多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目前,政治理论教研室已经准备了一批与本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影片和书籍,可供学生借阅。2)课时。本课程3个学分,共6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52,实践学时8。
3)教材。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我院从2006年秋季开始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七、课程评价
1)学习效果考核方式。我们改变单纯以卷面考试定最终成绩的做法,将学生平时对待本门课程的表现纳入考评范围,重点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综合考核。学生期末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实践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30%(主要由课堂考勤、课堂表现和课程作业三部分构成),实践成绩占10%(针对本门课程举办调研大赛),期末卷面考试成绩占60%(既考核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知识掌握程度,又着重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侧重于对理论应用的考核)。
2)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学生网上评价;教师期末考试成绩分析;领导听课评价;督导老师随机听课评价;教研室教师听课评价。
总体来讲,教学效果值得肯定,因为近八成的学生肯定了开设本课程的价值,只是价值大小 的差别。
八、课程改革思路
虽然“思修”课是一门比较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但上好“思修”课确实有一定难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少数同学觉得本课程内容枯燥重复,不够吸引人等。极少数同学认为,本课程教学对他们没意义,应是为领导干部专门开设。要上好这门课,“思修”课老师要多花一点心思,积极探索课程改革。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革:
第一,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在每学期教学中,教师要紧跟形势发展,及时把党的新思想、新论断贯穿到教学内容中去。
第二,教研室集体备课。集体备课要统一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任课教师在讲清重点和难点的前提下,可以对各章节内容进行合理取舍。
第三,丰富实践教学。除组织调研大赛外,可以选择一个演讲主题组织学生演讲,可以利用寒暑假安排学生参加调查实践活动。
第四,完善考核机制。如何考查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内化为自身素质情况,如何使任课教师全面、客观、公正地给学生打分,目前还没有出台有效的考核办法,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下面我以一节四十五分钟的刑法课为例,谈谈我的教学活动,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刑法的三大原则。刑法的基本原则是法律基础课中的重点和难点,费尔巴哈的罪刑法定思想是奠定现代刑法学的基石,它如此光辉和闪耀,而我国在1997年才将这一先进的法治精神引入刑法的基本原则,落后于西方近两百多年的时间,长期的人治思想至今在人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使大家接受这一法治理念有相当的难度。而我们的学生大部分缺乏法律意识,也缺乏钻研精神,给他们讲解些稍微带点难度的理论性,原则性较强的知识就开始溜号打瞌睡。所以我在讲解罪刑法定主义这一刑法原则时,采用了一个大胆的方式,先从我国97年这一具有划时代精神的刑法典的漏洞导致的负面案例入手,引发学生的大讨论,顺着学生讨论的方向发散开来,设置悬念,提出矛盾,一步一步引导,最终以科学的论断解决。采用的教学方式是互动式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下面我就详细介绍一下整个的教学过程。我提出的负面案例是1997年刑法典颁布之后的一个真实案件,当时在全国也较有影响。2000年,某个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责任能力的人拐卖了一个15周岁的男生,1997年刑法关于拐卖罪之有两个条文,拐卖妇女罪,拐卖儿童罪,法律中规定的儿童是不满14周岁的人。问:如果你是法官你会如何审理此案。
问题一提出,学生的回答各式各样,有的说“我会以拐卖儿童罪定罪,因为这个人的行为与拐卖儿童罪最接近”,有的说“我们应该修改法律,设立一个拐卖人口罪,等修改完法律再来审理此案”,有的说“法官可以当庭新设一个罪名,拐卖人口罪,以此判决”因为我们的学生没有足够的法律知识的沉淀,所以想法千奇百怪,但是这样也可以通过他们的思维发散开来,逐一讲解和引导。当我回答他们说:“按照我国现行刑法的罪刑法定,即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的原则,应将此人无罪释放”时,课堂气氛一下到达了高潮,我的结论成为大家批判的目标,而我在对比了1979年刑法中的类推制度后,(即按照79年刑法可以类推用相似的条文,可以用拐卖儿童罪定罪),班上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认为79年刑法的类推制度更加科学合理。这个时候所有的矛盾冲突都暴露了出来,我再封路一转,暂不回答他们的问题,而是娓娓道来罪刑法定确定的原因和基础。大家都能接受我们的法律由秘
密法转化为公开法的历史变革,因为这个转变与我们每个人的民主权利息息相关,而罪刑法定思想的核心就是要对每一个拥有民主权利和自由的人适用公开法,而不是接受一部我们根本不知道其存在的法律来惩罚我们。讲到这里,大家都能接受罪刑法定取代类推的法律思想了。接下来,我再提出了那根据这个法律精神导致这个拐卖15周岁人的逃脱法律的制裁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大家都能异口同声的回答说“因为法律制定的漏洞”,确实如此,因为这个漏洞导致2007年山西黑砖窑事件中拐卖这些成年男子的人逃脱法律制裁,我们也期待法律的完善。紧接着由这个罪刑法定原则的四个内容:刑法的溯及力问题,取消类推制度,反对习惯法,反对不定期刑都由这一公开法的思想迎刃而解,学生在积极的思考中消化了这一现代法治精神的深刻内容。
第二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说课稿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说课稿
本课程是教育部确定的高校必须开设的公共必修课。从课程内容、学分设置、学时安排等多方面看,它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中的重要课程。该课程作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配套和前置课程,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观念,使学生坚持正确的人生方向,提高自己的法律修养。所以,该课程在我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始终起着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为我院培养高技能人才保驾护航。
1、课程目标
开设本课程,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奠定对人生问题的独立思考之基础;使学生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和内容。
同其它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本课程内容政治性、理论性和知识性较强,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但这不是最终目的。本课程最终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独立之人格,学生掌握的思想道德理论知识和法律知识最终要转化为思想素养和实践能力。
2、课程资源
1)教学场地和设备情况。各教室大多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目前,政治理论教研室已经准备了一批与本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影片和书籍,可供学生借阅。
2)课时。本课程4个学分,共48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0,实践学时8。
3)教材。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而且是2010年修订版,确保了教材的权威性、科学性和时效性。各章节都制作了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
3、课程内容
1)按现用教材,把本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大体分为三个部分。
思想教育方面,包括 :
认识与适应大学生活(绪论);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绪论);
理想信念教育(第一章);
爱国主义教育(第二章);
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第三章);
道德观教育方面,共1 9 学时,包括:
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第四章);
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第五章);
培养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第六章);
法制观教育方面,共1 2 学时,包括:
增强法制意识,弘扬法治精神(第七章);
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第八章)。
2)教学重点:本门课程是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要教学内
容,这些内容都是大学生成长成材中的重要课题,也是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之所在。具体
来讲
1、在思想教育方面: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解决“四有”新人中的第一个问题“有理想”;正确把握人生价值评价的标准,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
2、在道德观教育方面: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与核心——集体主义与为人民服务;大学生诚信道德品质的培养。
3、在法制观方面: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法制精神,培养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学习了解宪法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作用。
3)教学难点: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认知与行动的统一。
4)重点、难点解决办法:
(一)集体备课时对重难点问题着重讨论,设计多种教学方案,力求讲深讲透。在学时分
配上,重难点问题相应分配较多学时。
(二)组织学生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课堂讨论,促进学生逐步提高理论思维水平,澄清认
识,解除疑惑。
(三)在课程考核方式上,将知识考查与平时表现、社会实践相结合。
4、课程实施
本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教学过程始终要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原则,努力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主要有:
教学方法:
1)互动式教学法。这是一种师生双边活动,目的是既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多想、多问,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要克服“满堂灌”的传统模式,留足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学生就所思考的问题向老师提出来,师生互相答辩,把课堂变成论坛,促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开展互动式教学,可以在课堂上通过专题辩论、课堂讨论等形式开展。也可以让学生选择个别章节提通过前备课,教师在课堂上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登台讲课,教师点评。可以由学生根据兴趣选择社会上的热点问题,课外准备后在课内作重点发言,教师给予点评。这种方法的应用,活跃了课堂氛围。
2)专题讲授法(即“精讲”法)。本课程内容比较多,而学时有限,所以教师讲课切忌面面俱到,浅尝辙止。专题讲授既不脱离教材,但又不停留在教材上。专题讲授要求教师把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讲透,有理论深度,以理服人,但讲授理论要注意深入浅出,结合案例和实际增加讲课的趣味性,这样才适应高职学生的特点。同时,专题讲授有利于拓展讲课内容,使得本课程的内容丰富多彩,有新鲜感。
3)案例教学法。在授课中教师根据讲授内容,选择经典案例,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除了学生对某些理论和社会问题的困惑,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所有教师都采用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教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可在单位时间内扩大教学信息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形式可将活泼、形象、丰富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展现于学生眼前,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这是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2)考评。考评不是目的、而是教学手段。通过考评,促进学生认真听课,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积极发言,参与讨论;督促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和期末时认真复习;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针对本门课程举办的社会调查策划与实践大赛,亲身去体验、践行。
3)作业。以作业为手段,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学生在完成作业中受到教育。
实践教学的实施:
针对本门课程组织一次调研大赛,要求学生写调查方案和调查报告并在全班展示。
5、课程评价
1)学习效果考核方式。我们改变单纯以卷面考试定最终成绩的做法,将学生平时对待本门课程的表现纳入考评范围,重点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综合考核。学生期末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实践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20%(主要由课堂考勤、课堂表现和课程作业三部分构成),实践成绩占30%(针对本门课程举办调研大赛),期末卷面考试成绩占50%(既考核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知识掌握程度,又着重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侧重于对理论应用的考核)。
2)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学生网上评价;教师期末考试成绩分析;领导听课评价;督导老师随机听课评价;教研室教师听课评价。
总体来讲,教学效果值得肯定,因为近八成的学生肯定了开设本课程的价值,只是价值大小的差别。
6、课程改革思路
虽然“思修”课是一门比较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但上好“思修”课确实有一定难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少数同学觉得本课程内容枯燥重复,不够吸引人等。极少数同学认为,本课程教学对他们没意义,应是为领导干部专门开设。要上好这门课,“思修”课老师要多花一点心思,积极探索课程改革。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革:
第一,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在每学期教学中,教师要紧跟形势发展,及时把党的新思想、新论断贯穿到教学内容中去。
第二,教研室集体备课。集体备课要统一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任课教师在讲清重点和难
点的前提下,可以对各章节内容进行合理取舍。
第三,丰富实践教学。除组织调研大赛外,可以选择一个演讲主题组织学生演讲,可以利
用寒暑假安排学生参加调查实践活动。
第四,完善考核机制。如何考查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内化为自身素质情
况,如何使任课教师全面、客观、公正地给学生打分,目前还没有出台有效的考核办法,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第三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说课稿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讲的课题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分析。我主要从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学情、课程实施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课程标准
本课程选用教材是2018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该课程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课程,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其地位和作用是:
地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教育引导,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认知水平,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用:
1.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中属于公共基础课
2.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程之一
3.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着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4.面向大一新生开设
5.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与大学生生活结合最密切的一门课程
二、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是: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对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予以科学有说服力的回答,为人才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基础。具体目标体现在三个方面: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即掌握两方面知识,养成四种能力,提升两种素质。
1.知识目标
通过教育教学使学生掌握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知识,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理论、原则;帮助学生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掌握相关法律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
提高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和明是非能力,培养大学生“知行統一”的道德实践能力和法律行为能力。
3.素质目标
培养提升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三、学情分析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我校各专业大一学生。大一新生有如下特点。
1.知识方面:有基本的思想道德、法律知识基础,但深度、广度不够,尤其理工专业,多数学生欠缺。
2.能力方面:思维活跃,认知能力较强,但多数大学生“知行分离”,道德实践能力和法律行为能力有待提高。
3.态度方面:思想纯朴,学风良好。但对该课程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够。
本课程大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和高中都学习过,日常生活中也有接触,缺乏新鲜感,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四、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两个方面。
(一)理论课程实施
1.内容设计
本课程的理论教学36学时,由四部分组成。
成长适应教育:此部分提供中学生活向大学生活转变的指导及核心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应学时2课时。
思想教育:此部分提供总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前提,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历史定位和时代方向问题。对应学时18课时。
道德教育:此部分是前一部分知识在道德领域的延伸,提供行为规范和价值导向。对应学时6课时。
法治教育:此部分帮助大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升其法律素养。对应学时6课时。
2.教学重点
一是帮助和引导学生完成由中学到大学的过渡,使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二是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引扬中国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是教育和引导大学生遵守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四是教育和培养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具备法治思维,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3.教学难点
知行统一,知情意行。理论体系再完备,如果无法转化为大学生的实际行动,教育就是不成功的。所以本课程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大学生从理论知识的习得转化为行为的自觉。重点是“一个树立、三个实现”,即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崇高理想信念,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统一,实现法律意识与守法行为相统一。
4、教学方法与手段
(1)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实施翻转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由“要你怎么做”的被动思维模式变成“我应该怎么做”的主动思模式,形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型课堂教学模式。
(2)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根据学生实际和课程的内容,精心制作课件,准备案例,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图文并茂,音像兼备,更形象、直观、信息量更大,提高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3)加强三个结合。一是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演讲、情境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锻炼提高学生活学活用知识和思维、表达的能力;二是课堂授课与个别交流释疑相结合,除了课堂教学,还要通过在线交流、电话、面对面谈心等方式,为学生解惑答疑;三是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在授课之余指导学生的创业设计、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教学评价与考核方式
(1)日常考核。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主要通过课内外作业、课堂讨论、提问抢答、考勤等方式实施考核。
(2)期末考试。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60%,内容上注重命题的科学性和教育性,通过对精选案例材料的分析,将考察重点放在对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考察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形式上采用论述、材料分析、小论文等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实践课程实施
1.实践课程任务与目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本质上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思想、道德、法律的社会传递与大学生个体思想、道德、法律的直接体验相统一的过程。这一过程作为本课程教学的一个方面或一种方式,其教学目的与课程的教学要求在总体上是一致的。
2.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
实践教学成绩作为对学生考核的一部分,占本课程期末成绩的30%。没有参加实践教学活动的学生或实践教学成绩不及格的,不能参加理论课考试。
实践报告字数不少于
3000
字,另附相关佐证材料。小组共同完成的作业,须写明小组成员的班级、学号、姓名和每个成员承担的任务。
3.实践项目
包括社会调查、主题短剧、热点问题播报、摄影活动、志愿者活动等。
总之,本课程要让大学生们在心灵上有触动,思想上有感悟,行动上有体现。通过学校、老师、学生们的共同努力,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欢的课,受益终身的课。
第四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说课稿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说课稿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的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的说课:
我主要从课程目标、课程资源、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改革思路六方面进行分析:
一、课程目标
本课程是教育部确定的高校必须开设的公共必修课。该课程作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配套和前置课程,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观念,使学生坚持正确的人生方向,提高自己的法律修养。所以,该课程在我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始终起着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为我院培养高技能人才保驾护航。
目前针对大一各专业学生开设本课程,通过课堂教学以及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促使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法制观,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目标:
通过课程教学,逐步提高学生走向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文化、身心、法律、职业等方面的综合素质,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纪律,更好地促进高职学生成长成材和终身发展。
能力目标:
(1)能够在了解大学生活和高职生活的特点、高职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深刻认识高职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初步培养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的规划设计能力。
(2)能够在明确个体对自然、社会、他人和自身应该承担责任的基础上,提高学习、交往及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培养合理生存和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
(3)能够将道德的相关理论内化为自觉的意识、自身的习惯、自主的要求,成为校园道德生活的主体,提升职业实践中德行规范的意识和能力。
(4)能够运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在社会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规范,分析和解决职业生活、家庭生活等领域的现实法律问题。
(5)能够在熟悉职业素质、职业理想及选择、职业法规等内容和要求的基础上,培养成功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知识目标:
(1)认识大学生活和高职生活的特点,了解高职教育的内涵、特征、发展趋势,明确“基础”课的性质和目的。确立和坚定理想信念、将远大理想与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做新时期坚定的爱国者。
(2)系统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理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关人生是什么、人生意义是什么等基本问题,领悟人生真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投身人生实践,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3)了解社会主义道德基本理论、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社会主义荣辱观、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规范。
(4)了解社会主义法律在公共生活、职业生活等主要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具体规定,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明确社会主义法律规范。
(5)了解职业道德的涵义及养成、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掌握择业与创业的方法,明确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和维权的途径。
二、课程资源
1)师资队伍: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队伍充分体现了专业化的要求。承担此课程的专任教师9人。兼课教师来自于团委等工作部门,都具有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相关课程教学经验。
专任教师情况如下:
2)教材。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而且是2010年修订版,确保了教材的权威性、科学性和时效性。各章节都制作了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
3)参 考 资 料:大量教学音像资料与教学参考书。
三、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的取舍与整合本课程严格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和“05方案”的精神要求使用全国统编教材进行教学,在内容上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和学生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整合。1)教学重点:帮助和引导学生完成由中学到大学的过渡,使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
活和交往环境;教育学生加强思想品德修养,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人格;揭示人的本质,探讨人生意义,增强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立志做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具体来讲:
在思想教育方面: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解决“四有”新人中的第一个问题“有理想”;正确把握人生价值评价的标准,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
在道德观教育方面: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与核心——集体主义与为人民服务;大学生诚信道德品质的培养。
在法制观方面: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法制精神,培养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学习了解宪法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认知与行动的统一。
如何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以正确的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个人价值观念与社会发展趋势相协调,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统一。
2.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
按现用教材,把本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大体分为三个部分。思想教育方面,包括 :认识与适应大学生活(绪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绪论);理想信念教育(第一章);爱国主义教育(第二章);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第三章);道德教育方面,包括:
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第四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第五章);培养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第六章);法制教育方面,包括:
增强法制意识,弘扬法治精神(第七章);
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第八章)以及第五章与第六章的第三节。具体安排如下:
四、课程实施
1、学情分析
刚刚迈进大学生活,大一学生在面对学习、生活、人生等各方面都有疑惑,而大学阶段正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像如何处理好理想与现实、权利与义务、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自由与纪律、友谊与爱情、学习与工作等关系,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怎样的生活才有意义,怎样的人生追求才有价值……同学们对于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在观察、探索、实践和选择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正好给大家提供了思想上的教育和引导。
2、课程定位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针对的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使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3、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以“心灵上有感触、思想上有提高、行动上有表现”为理念,强化实践性。实施“12345”课程教学体系,突出整体性。
“12345”课程教学体系:一个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素养和较强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两种途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
三大理论版块: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
四个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项目相结合、理论指导与生活实践相结
合、理论拓展与职业能力相结合、基本理论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五种实践教学形式:参观、校外实习、志愿服务、社会调研、法律
咨询
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本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教学过程始终要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原则,努力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主要有:
教学方法:
1)互动式教学法。这是一种师生双边活动,目的是既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多想、多问,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要克服“满堂灌”的传统模式,留足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学生就所思考的问题向老师提出来,师生互相答辩,把课堂变成论坛,促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开展互动式教学,可以在课堂上通过专题辩论、课堂讨论等形式开展。也可以让学生选择个别章节提通过前备课,教师在课堂上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登台讲课,教师点评。可以由学生根据兴趣选择社会上的热点问题,课外准备后在课内作重点发言,教师给予点评。这种方法的应用,活跃了课堂氛围。
2)专题讲授法(即“精讲”法)。本课程内容比较多,而学时有限,所以教师讲课切忌面面俱到,浅尝辙止。专题讲授既不脱离教材,但又不停留在教材上。专题讲授要求教师把各章
节的重点和难点讲透,有理论深度,以理服人,但讲授理论要注意深入浅出,结合案例和实际增加讲课的趣味性,这样才适应高职学生的特点。同时,专题讲授有利于拓展讲课内容,使得本课程的内容丰富多彩,有新鲜感。
3)案例教学法。在授课中教师根据讲授内容,选择经典案例,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除了学生对某些理论和社会问题的困惑,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教师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对有见地的学生发言要充分肯定,鼓励创新思维,鼓励个性发展。对理解有失偏颇甚至理解错误的学生,不要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要给以鼓励,给予正确引导。
5)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此外还有:视频插播、网络交流等方法。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所有教师都采用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教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可在单位时间内扩大教学信息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形式可将活泼、形象、丰富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展现于学生眼前,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这是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2)考评。考评不是目的、而是教学手段。通过考评,促进学生认真听课,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积极发言,参与讨论;督促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和阶段考时认真复习;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针对本门课程举办的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亲身去体验、践行。
3)作业。以作业为手段,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学生在完成作业中受到教育。
同时结合实践教学的实施:
本门课程可采取社会调查、知识竞赛、辩论赛、演讲、模拟法庭、讨论等形式,本学期主要采取三个:A、演讲“我的*****”。结合所学章节,撰写演讲稿,并参加演讲比赛。B、校园生活调查并写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C、安全教育,组织安全演练。
五、课程评价
1)学习效果考核方式。我们改变单纯以卷面考试定最终成绩的做法,将学生平时对待本门课程的表现纳入考评范围,重点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综合考核。学生期末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实践成绩和阶段考考试成绩三部分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20%(主要由课堂考勤、课堂表现和课程作业三部分构成),实践成绩占20%,阶段考考试成绩占60%(开卷考,既考核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知识掌握程度,又着重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侧重于对理论应用的考核)。
2)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学生网上评价;领导听课评价;教研室教师听课评价。
总体来讲,教学效果值得肯定,因为近八成的学生肯定了开设本课程的价值,只是价值大小的差别。
六、课程改革思路
虽然“思修”课是一门比较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但上好“思修”课确实有一定难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少数同学觉得本课程内容枯燥重复,不够吸引人等。极少数同学认为,本课程教学对他们没意义,应是为领导干部专门开设。要上好这门课,“思修”课老师要多花一点心思,积极探索课程改革。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革:
第一,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在每学期教学中,教师要紧跟形势发展,及时把党的新思想、新论断贯穿到教学内容中去。
第二,教研室集体备课。集体备课要统一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任课教师在讲清重点和难
点的前提下,可以对各章节内容进行合理取舍。
第三,完善考核机制。如何考查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内化为自身素质情况,如何使学生的课程成绩与日常行为养成相结合。
第四,根据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工学结合,思品课应该在积极探索工学结合背景下思政课
实践教学的新模式,要在实效性上多下功夫。丰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可以利用寒暑假安排学生参加调查实践活动。
以上是我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指导思想。并且能从各种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第五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说课稿)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说课稿
各位领导、专家,大家好!我是徐秀娟。下面,我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改革创新与努力方向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具体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课程性质、定位与作用;第二,课程设计;第三,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定位与作用
性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理论与实践的课程。
定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学校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是中宣部、教育部规定的全国各大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该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有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使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作用:(1)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来看,本课程是大学生入学后开设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后续课程《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政策报告》相衔接,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职业素养养成起主要支撑和促进作用。另外,它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也会起到辅助作用。具体来说,就是在专业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又要时刻牢记用道德和法律等各种社会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发扬科学精神,遵守学术道德,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2)与学生个人发展的关系。从内容方面来看,它是指导大学新生实现人生角色转型、正确应对人生课题、解决人生矛盾的桥梁课程。由于大学生入学后,首先面临的就是转型和适应的问题,同时开始思考诸多人生课题,接受和践行各种社会规范,为完成社会化任务奠定基础。因此,本课程以入学适应为逻辑起点,以马克思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哲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青年学、人才学、成功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广大学生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着重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世界、了解社会和把握人生的能力,提高其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并为其全面素质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从大学生素质提升方面来看,它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增强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具有重要作用。
(3)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高等职业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教育部16号文件也进一步提出高职院校要加强素质教育的要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它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对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性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课程设计
本课程设计立足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和青年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教育思想为指导,通过必要的“灌输”,使学生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通过课堂的参与式教学活动和课外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锻炼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2.1 课程设计理念:“心灵上有感触、思想上有提高、行动上有表现”,强化实践性。
按照时代对高职学生应具备的道德和法律素质的要求,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提高,确立“心灵上有感触、思想上有提高、行动上有表现”的教学理念。从教学中要达到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出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大量的感人事迹、经典案例、视频、音频、图片等丰富多彩的资料来打动学生,使学生在心灵深处产生震撼,通过教师讲解、引导和学生互动,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思想上认同,再通过参观、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体现在行动中。
2.2 课程设计思路:实施“12345”课程教学体系,突出整体性。一个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素养和较强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两种途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三大理论板块: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四个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项目相结合、理论指导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理论拓展与职业能力相结合、基本理论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五种实践教学形式:参观、校外实习、志愿服务、社会调研、法律咨询,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化知识为行动,促进知行统一。
(三)课程目标
基于以上课程定位分析,我们把课程目标分解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三部分。即掌握两种知识,养成四种能力,提升两种素质。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两个模块的知识:即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知识和法律基础知识。具体来说,一要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理论、原则;二要帮助学生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掌握相关法律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该课程的教学,教会学生正确看待各种生活问题、人生矛盾和社会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发展的能力。
(3)素质目标。在这里,素质主要是指个人的才智、能力和内在涵养,即才干和道德力量。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使其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我们认为,素质高低决定大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素质目标是本课程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主要说明后面两个内容:即课程内容的选取和组织。1.课程内容的选取
实现公共基础课教育与职业教育接轨,突出为各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立足大学生成长规律,结合本课程特点,我们从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出发,围绕一条主线,针对三部分内容,开展五观教育,提高学生两方面素质。
根据教育部规定的教学学时总量,我们把50个总学时分为课堂教学40学时,实践教学10学时。2.内容组织安排
在课程内容的组织安排上,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整合,实施专题教学,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充分体现了与高职学生成长成才主线的结合。
2.1 理论教学—推行“五段式”教学过程
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通过实施课堂导入、主题讲授、互动交流、情感体验、总结思考 “五段式”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做中学,学中做,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2.2 实践教学—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
为真正体现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我们设计了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校内“八个专题”和校外“四个项目”包括:大学生活规划、我心中的成功职业人等“八个专题”;参观爱国主义基地、暑期社会调研等“五个项目”。
三、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教学方法;第二,教学组织与实施;第三,考核评价。
1.教学方法
根据本门课程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目标要求,在选择教学方法手段方面,我们坚持一个原则,就是避免纯理论的灌输,避免说教式讲课,而是调整讲学角度,以平等互动的方式,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基于教材的具体内容,我们有针对性的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1 理论讲授
针对学生特点及本门课程的特点,理论讲授是本门课程在理论教学中应用最广泛的教学方法,其他的教学方法都与理论讲授结合运用。通过讲授,使学生奠定理论基础,提高理论素养。
1.2 案例研讨
根据课程特点,师生共同收集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真实案例,师生互动分析案例,寻找解决办法,教师总结并进行思想教育。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课程的实效性。
1.3 视频插播
在教学过程中,插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通过感官激发和各种真情、真景、真事、真人的介绍和描述,使学生产生心灵上的触动和思想上的感悟,提高课程的说服力。
1.4 情景模拟
鼓励、指导学生自编自演道德情景剧、模拟法庭等,使学生在真实的情感体验中掌握必要的道德、法律知识,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1.5 网络交流
课后通过电子邮件、QQ等网络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随时了解学生动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教学组织与实施(“绪论”的单元教学组织实施)绪论是本课程的第一课,也是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一课。成功地讲授这一课,对于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明确“基础”课的性质和目的,认识到学习“基础”与自己成长成才密切相关,能否学好这门课关系到自己的未来前途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从而激发努力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设计:导课(约5分钟)
1、课前:播放歌曲:《牵手》(拉进师生的距离)
2、上课铃响之后:播放视频《脚印》 【回首人生路】(对新人生起点看法,激发学生对今后学习生活的打算,为下一专题理想信念讲授打下基础)
3、教师导入:
(设计的宗旨和目的:改变学生一贯对政治课的古板、枯燥的刻板印象,形成新的刻板印象,从而抓住学生的心理,拉进师生距离。)第二阶段设计: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这是学生常问的一个问题,约20分钟)
交流:“当你们看到这本书,知道要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有什么真实的想法?”(先讨论)
顺着学生的回答,我会向他们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1、分析中学的“思想政治课”与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暗示角色不同)
2、这门课不是单纯两门课的合并;(突出对大学生的关心、期望,构筑他们的责任心,并向他们提出成长成才的思考)
3、本书的逻辑结构。因此,学习本门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成为一个有思想、有道德、懂法律的人(结合名言,俗语,事例)讲授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和方法,指出开设该课程的最终目的。第三阶段:绪论主体部分(约65分钟)
1、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会值体系(25分钟)(这是本课 程的主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会值体系模范人物(让学生讲,老师引导)
2、肩负历史新使命(15分钟)帮助学生分析新的历史使命是什么,为什么要有新的使命感?
3、培养重德崇法的意识(25分钟)第四阶段:推荐书与布置作业(5分钟)[推荐书目]:
胡锦涛《在耶鲁大学的演讲》、覃彪喜:《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作业]:以“我所感受的大学”为题写一篇700字左右的体会,并做好演讲准备,下次课每班请2位同学上台演讲。4.自我总结
整个教学设计围绕教学大纲,结合我校学生特点,联系学生实际,进行讲解、分析和讨论。教学中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说教灌输与启发引导相结合。总的宗旨是抓住学生心理,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对学生的关怀入手,带领学生自主思考。
3、考核评价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经过近几年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创新和实践。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优化了教学效果,增强了育人功能,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明显提升。1.考核
本课程考核从课程设计理念出发,实行两个结合: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结合;实践考核与理论考核结合。其中平时考核占50%(考勤、课堂表现、作业和社会实践),期末考核占50%。在期末命题测试时,我们把考核的侧重点放在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接受程度,以及他们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尽量减少记忆性命题,加大理解性、运用型命题所占比例。2.评价
2.1 校外专家评价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特色鲜明,有创新性,该课程教学改革成果突出,教学效果好,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具有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2.2 用人单位评价
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工作能力非常满意,认为我校毕业生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有较强的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和敬业精神,有良好的精神面貌,综合素质较高。2.3 校内教学督导组评价
本课程教学团队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事业心强,认真负责,功底深厚,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手段先进。2.4 学生评价
学生认为任课教师能够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抓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用平实的语言向学生阐述一个个思想和哲理,内容新鲜,理论剖析全面精辟,授课形式生动活泼多样,课堂气氛活跃。
四、改革创新与努力方向 4.1改革创新
本课程从整体设计理念、目标、内容、实施、督查等各个环节都体现着特色和创新。主要实现了“四个创新”,即教学理念的创新、教学形式的创新、考核方式的创新、教学体系的创新。
4.1.1.教学理念的创新
改变原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政治理论知识教学”的状况,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养成的一体化。新的教学理念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更加注重学生的行为养成和日常表现,从而更好引导学生做到知行统一。
4.1.2.教学形式的创新
经过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近几年的探索改革,在本课程教学中除了运用传统教学方法外,还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及手段以增强教学效果。在教学方法上突破以往“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4.1.3.考核方式的创新
考核方式实现三个转变:由注重考核学习结果转变为注重考核学习过程;由重视考查理论知识转变为重视考查素质与能力;由单一的考查形式转变为灵活多样的考查形式。
4.1.4.教学体系的创新
形成了比较完善、富有特色、效果良好的教学体系。把对大学生的净化心灵、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相结合,在道德教育中引入大学生成长的法律问题,把思想道德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提高了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效果。
4.2进步努力方向
同其它课程相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现实性、针对性都很强。为了使该课程取得良好的效果,考虑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4.2.1优化实践环境
编写案例及学习指导书等教辅材料;完善并拓展实践教学资源,提高在实践教学基地实践的学生比例,充分发挥实践教学资源的作用;设置网站在线交流环节,开设互动栏目,比如我要留言、心灵驿站、法律茶座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完善网站内容,辅助教学,建立题库,使课堂教学容易消化接受,课后能得到复习巩固。9.2 完善考核机制
在考核机制研究方面目前虽取得了一定进展和创新,但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计划尝试设置诚信考场、建立学生平时行为表现摸查表,在辅导员、班主任的配合下实行考核等。9.3 加强交流学习
第一,加强与兄弟院校相互交流学习,不断改进与丰富教学方法;第二,注重与专业系部的交流,了解专业课程培养目标,更好地为专业课程服务;第三,密切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实现教学改革;第四,经常进行内部教师交流,开展公开课、示范课及说课活动,相互交流和学习,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搞好课程教学和学术研讨。9.4 注重发挥合力
进一步加强与团委、学工部、党办等相关部门的联系,发挥合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理论课程教学与实践计划安排结合,进一步营造学生成长良好环境。
就我校来说,更应紧密结合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配合专业教育,着重解决培养高职高专人才良好的职业素质问题,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建设,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纪律,为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高职学生成长成才和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