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开发区小学语文生本课堂观课议课活动_2
开发区小学语文生本课堂观课议课活动 《普罗米修斯》“议课”环节教师精彩发言整理
主持人(易际杰):
各位老师,生本课堂观课议课活动进行到现在,进入议课环节。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传统的“指导——被指导”关系已经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求了,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模式,走向有机的伙伴关系就是一种必然的选择。而今天的议课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观课议课也正是强调进课堂观课,是为自助,即为了自己认识教学、理解教学,为了自己的专业成长。我想观课议课首先是自助,然后是帮助,因为是为了自己更有收获,所以需要自己更加积极主动。
议课需要有教学案例来进行讨论,刚才沈奕老师提供了她的一个生动的教学案例。我们先一起商议沈奕老师的困惑:沈奕老师在执教《普罗米修斯》中“铁环索身”环节出示了“死死的锁”、“风吹雨淋”等几个词,让学生感悟普罗米修斯所受惩罚的痛苦,那么这个教学环节是否真正体现了生本的特点?是否有效地达到了目标?下面我们一起商议,请大家自由发言。
张鑫凤老师(文海实验学校):
沈老师在讲解第六小节时,将视线聚焦“受到的惩罚”,教师找的“点”非常到位,比如“既„„也„„”、“死死的”等,但是在研读此段时我们发现也确实如课前沈老师所说的小问题比较多且琐碎。
沈老师在教学时抛出第一个问题“我们到文中去看看普罗米修斯遭受了怎样最严厉的惩罚,找出相关语句,划一划,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句子的空白处。”这个问题中提到了批注,但是最后批注到哪里去了?老师似乎忽略了这一点,但其实批注才是孩子最深刻的感受。如果能让孩子来交流一下批注,然后在教师在交流中相机引导学生,这样的课堂会更有“生本味”。如果这个地方是我来教,我首先会提一个大问题:普罗米修斯受到了哪些惩罚,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惩罚的严厉呢?让学生划一划,做做批注。
在教学这一自然段的时候,我会设计三个环节,有梯度地推进。第一环节:从字面上体会。可以从学生的发言中抓住关键词,比如“死死的”、“既„„也„„”。“死死的”一词问问孩子能不能换?为什么不能换?文章中哪句话就是解释“死死的”这个词的?学生回答后,再学生拓展说“他还可能既不能„„也不能„„”。第二环节,我会拓展材料:古希腊神话传说原文中普罗米修斯是怎么样被死死锁在悬崖上的。其实他是胸口上钉着金刚石做的钉子,如果加上这样的指导,我想孩子的感受会更深,后面的朗读也会更入情入味。最后一个环节是想象写话。让孩子形象烈日当空,普罗米修斯会怎么样,他既不能„„也不能„„;暴雨如注,普罗米修斯会怎么样,他既不能„„也不能„„;寒风凛冽,普罗米修斯会怎么样,他既不能„„也不能„„;深夜,万籁俱寂,普罗米修斯会怎么样,他既不能„„也不能„„
当然这些环节只是预设,一切要根据学生的发言调整,也许只用了两个环节,也许顺序改变。
沈奕老师(学林街小学):
写批注是我在学生进入中段后,在语文课上经常进行的一种教学方式,通常这个批注是为后面的交流做准备的。先交流学生的批注,其实就是进行交流反馈了,那么与后面的研读部分的交流是不是有重复的嫌疑呢?我在巡视学生写批注的时候,发现大部分孩子写的都是阅读完这部分后,总体上的感受,比如“宙斯真是残忍”,“普罗米修斯很坚强”之类的,很少有人去抓住关键词来写批注。而像他们写的这些,在第一课时总体感知全文时已经有这样的感受了,作这样的交流,是不是低效的呢?
如果在当时,我适当进行一些方法的指导,比如可以抓关键字词,抓标点符号来写,我想批注的效果会更好吧。
主持人:
议课的有效性出来了,执教者和观课者相互之间能平等对话,因为平等对话是议课质量的前提和保障,更可贵的是张老师还详细谈了自己如何设计这个环节。观课要带着问题或困惑进入教学案例,议课在商讨问题或困惑的同时,更要说说“如果我来教,我会怎么处理?”我们现在对观课议课已经挺专业了,下面请继续自由发言。
潘舸平老师(下沙二小):
这次的观课议课教研活动给我的感受颇深,我想在回答易主任抛出的问题前,我们应该先界定一下两个概念,这样我们在。首先是“观课议课”这个概念,这个概念的核心要领就是我们在看课时不以简单的好与坏下定论,也就是说不是给这堂课“贴标签”,而在于探讨“为什么这么上”、“我认为怎样上更好”。第二个关键词就是“小学语文生本”,“生本”的核心要义是不是就是一切就了学生的发展,发展是核心、发展是硬道理。小学语文如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就是小学语文的生本问题。作为小学语文学科来说,语文是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一门学科,是一门综合实践性学科,在语文学科中早就有生本含义的经典说法,比如“教是为了不教”、“教材无非就是例子”,按照语文教学的这些规律去做,就可以做到“小学语文生本课堂”了。明确了这两个概念,我们的讨论就在同一个意思层面上讨论,也就不会你说你的、我说我的。
沈老师在教学“铁环锁身”这一片断时,要求学生默读5-8小结,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我觉得问题问得太宽泛了一点,从后面的教学来看,我们知道其实沈老师就是想让学生感受普罗米修斯的痛苦。这就应该直奔“痛苦”,直接问“普罗米修斯遭受了怎样的痛苦,你有什么感受”。在课堂上学生往往都是用一句话回答问题,一位学生回答问题的一个方面、完成任务了坐下便懈怠了,另一个学生举手被抽着回答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又坐下了,三五个人回答完了,学生的整体思维是不通畅的,所以还要麻烦老师或让哪一位同学再完整地概括一下,效率极低。
“普罗米修斯遭受了怎样的痛苦,你有什么感受”,不是让学生作批注的吗?可以这样教会做批注:让学生把“普罗米修斯遭受了怎样的痛苦”在课本的空白之处写完整,再写上自己的感受。之后的交流回答,就是让学生把他想到的所有普罗米修斯遭受的所有痛苦一股脑地用规范的语言说出来,这就是语文教学,再相互补充。
再如教学“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这一句。“为什么
不用牢牢的、紧紧的而用死死的?”老师可以直接出示句子,如果把这里设为教学点的,让学生把与“死死地”表达意思相近的词都在这句句话的旁边列出来,这也是一种批注。生本的课堂就是要这样“授之以渔”的。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批发式的教学,一个问题提出来了,学生你一句、我一句地回答,就把“批发”变“零售”了,降低了效率。
史蓉芳老师(文海实验学校):
我觉得观课,主要是两方面: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否科学合理;
二、课堂教学中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如达成了多少,还有多少没有得以实现,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是否以生为本,教学方法、手段是否有效„„鉴于我对以上的认识来看本课教学目标的设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理清人物关系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他通过重点词句的感悟,是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3、建构两个画面,感悟普罗米修斯的精神„„我认为在第二课时借用几个人物的关系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个教学目标的设定有点不妥。因为第一课时中一般都要在学习字词、读通课文的基础上,知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的时候,作为复习主要内容导入新课可以,但把它作为一个教学目标是不妥的,如果将此目标换成本单元教学目标中的一个——练习复述,这样教学目标将更科学合理,那么教学中就可以在学完课文后把欣赏诗人雪莱赞颂普罗米修斯的诗文换成让学生学习复述课文,这样才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不教学生会的,只教教学生不会的,生本课堂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沈奕老师:
一个班级中,学生的概括水平不是完全一样的,好的孩子在第一课时中完全可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但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孩子来说,用简单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还是有难度的。在之前的试教中,在其他班级也尝试复述故事,但是因为第一课时学生掌握程度不好,概括的不够完整,所以我还是让孩子进行概括主要内容。
刚才老师讲到的把“借助理清人物关系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教学目标不太合理的说法,我觉得可以改成本课的下限目标,而把复述故事作为上限目标。主持人:
刚才我就这堂课抛出了一个沈奕老师困惑的问题,我们在讨论中不仅上课老师能抛出问题,观课老师也可以抛出一个问题,供大家商讨。
钱悦英老师(学正小学):
3月22号来学林参加“以学定教,以读促写的”的主题教研活动,印象很深刻。这是第二次来学林,这次的教研主题------以生为本,同样让我感受颇深。“以生为本”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新理念,那就是要尊重、关心、信任每一个学生,根据学生的需要掌握教学节奏,调整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沈老师的课在充分了解四年级孩子学情的基础上,教学设计板块清晰,开展有序,两次写话学生积极性高,效果非常好。只是“铁环锁身”这一板块开展起来确实像沈老师课前说 的一样,小问题很多。我在“铁环锁身”的教学环节记录了共有6个小问题。通过观课我们好像也感受到了,小问题太多,是不是也就造成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是被动的“以听为主”。在听写环节,当有九位学生有错误时,我们是不是能调整节奏,慢一点。事实上,虽然知道,教师在教学中只有立足“以生为本”,才能真正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方法的科学化,但实践起来真的好难。
高惠辉老师(杭州实验外国语学校):
之前参加了学正小学关于“略读课文”的教研活动,刘荣华老师在活动中这样说过,生本课堂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所以今天我围绕这两个关键词对沈老师的课堂进行了观察。
首先我从以学定教这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让我们聚焦第六自然段,教师提出的问题比较琐碎,比如“为什么不能睡觉”以及教师对“日夜„„”进行的解释。其实这类问题学生很容易理解,教师的讲解实际上是与学生在做平面移动,并没有什么提升,从这个角度来看,没有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入手,无法体现出以学定教这个特点。
对于第五自然段朗读的指导,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今天课堂上学生读过以后,教师就急急忙忙地让学生去注意感叹号和问号的读法,这样的学法指导是否让学生易于接受呢?我觉得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对于他们在朗读中呈现出来的问题再加以点拨,这样才会更有效,才能真正体现生本课堂顺学而导的特点。
最后一个也是刚才前面老师提到的读5-8自然段,写批注的问题。学生做批注的情况到底如何?教师是否认真关注了下面学生的学习状态?很多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些教学设计只是作为摆设呈现给看课的老师,授课老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没有真正地给予关注。试问,这种做法,又怎么能够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呢?
朱文斌老师(学林街小学):
“生本”是个很大的概念,它体现在教育地位、办学理念、教学对话的方方面面,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主要落实在“组织学生有效学习”上。学生的学习要有效,那么他们的学习活动指向的“什么(学习内容、操作方法、实现程度)”应该明确,这个“什么”应该容易达成。从教师的角度提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落实“生本”,我想有以下几个重点:
1、要求的明确。
2、环节和技能的逐层推进。
3、思路的多元。
这堂课,老师的第一个要求:“找出普罗米修斯遭受最严厉惩罚的句子,并把感受写在句子的空白处。”这个要求有两层:第一层,找句子,这个要求指向很明确,学生容易达成;第二层,写感受,这个要求指向不明确。学生是去感受文句呢,还是感受情感;是从整段文字的句段特点感受,还是感受特殊字词的深层内涵?如果没有长期的训练默契,孩子就不知道要求的明确指向,就无法操作。后来的教学反馈也证实了学生无法写出感受。这个“感受”的内涵是什么可以从制定的教学目标中看出来,教学目标第2条:通过重点词句的感悟,使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根据这个目标,老师把自己在课堂向学生提的默读要求改为:找出普罗米修斯遭受最严厉惩罚的句子,这些句子中有几个词语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把它们圈出来,好好想一想从这几个词语仿佛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把想到的内容写在句子的空白处。如果这样提出要求,孩子就知道要做什么,自然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二点是环节和技能的层层递进。我看到课件出示小练笔:寒冷折磨着他„„孤独折磨着他„„疼痛折磨着他„„这样一个拓展训练要建立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通过想象练笔反过来推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但是它前面一环节是理解性的情感体验,跳到练笔,只是情感的推进,却缺少了技能的推进。小练笔有三个关键词:寒冷、孤独、疼痛。课堂上对疼痛的感受更多,而对寒冷和孤单的感受则比较少。选择最熟悉的“疼痛”,重组课文的重点段,形成:疼痛折磨着他,他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他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然后再问:普罗米修斯忍受的仅仅是寒冷吗?再把“孤独”、“寒冷”等补充出来,经过这样的引导,再让学生选择一处去写,这两个环节就既有情感的衔接,又有技能的衔接,中等以下学习能力的学生也能通过仿写实现语言目标的达成。重点段中品位的几个重点词:“死死地锁”、“既„„又„„”,教学时,这几个词语是孤立的,是平行的,没有递进关系,孩子思维的层次性就体现不出来。“死”,我们首先要明确他的意思,在文中就是“牢牢地固定”,正因为牢牢地固定住了,他才既不能动也不能睡,那遇到烈日当空时就没办法找工具遮挡,也不能躲避;遇到下雨时也不能找雨具遮挡,也不到躲雨处,文字是有其内在的联系的,注意这点,学生的思维也会深入发展。
第三点,思路要多元。教师提出问题:“你想对普罗米修斯说什么?”“你想对宙斯说什么?”学生的回答其实是对课文内容的重复,这个思路是一元的,不是多元的。老师应予以引导,同情的人会说:“你向宙斯认个错吧!咱们好汉不吃眼前亏,过了这一关再说吧!”火神可能会对宙斯说:“饶了他吧!事情已经过去那么多年了,他受到的惩罚已经够多了!”多不能的角度,说法其实是不一样的,一开始,学生的思路大多是一元的,这时不妨教师示范着从不同角度示范着说一说,听多了,学生自然会了。这样从多种层面去打开学生的思路,达到多元化,思维才会有碰撞,课堂才会有火花。课文说普罗米修斯不屈服,就如党员在受到各种折磨不肯屈服一样,难道他们从来没有后悔过?难道他们内心从没有屈服过吗?也许有,但是最终为何没有屈服?这时候出示“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因为普罗米修斯认为自己没有错,他的决定是正确的,所以他没有理由屈服。这样神就成了人,神奇的内容就还原成了真实的内容。
蓝灵芝老师(景苑小学):
沈特关于观课议课的讲座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回到学校一定将这个报告与学校老师分享,并将观课议课落实到教研活动当中。这样形式的教研真的太有意义了。
之前发言的老师都针对沈老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有的老师还提供了其他可能性,让我获益匪浅。现在我谈一点自己的看法。沈老师的整个教学设计都非常关注学生的语言、情感的发展,在具体落实的时候,我想是因为有些着急,显得对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以及学习情况关注欠缺了一些。我想关注学生首先应该眼里有学生,心里有学生。
比如还没有上课的时候,孩子们走到这个陌生的教室,都有些小紧张,有两个孩子没有找到位子一直站在那里,直到老师的作业纸发完,才随便地找了个位子坐下了。这个情况沈老师一直没有发现。如果是我的话,我会关注孩子们课前的状态,引导他们适应环境,并以积极主动地姿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我想这样对接下来的教学也是肯定有帮助的。
对于复习引入环节,教师请了两位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学生说的比较罗嗦,不够简洁,教师没有注意聆听学生的回答,草草过场了,如果是我,我会给予指导,告诉学生抓住主要任务概括课文内容应该怎么组织语言,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概括课文内容又应该怎么表达,切切实实让孩子习得方法。
在感受普罗米修斯的所受痛苦的时候,沈老师一急,问题就琐碎了,老师的感悟代替了学生的感悟。如果我来上的话,我会抓住关键词来让学生体会,并且给予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
这篇课文是一篇神话题材的文章,教学时如何将神话题材凸显是我非常困惑的问题,希望能得到沈老师和其他老师的指点。
吴志平老师(学正小学):
今天观课议课的形式很好,关注的主题是: “生本课堂”也很好,不过,我对观课议课没有特别研究,我倒是比较关注辩课。《小学语文教师》倡导的辩课我一直在关注,觉得辩课的形式很好,所以我首先想表达一下我的观点。听前面几位老师的发言和执教老师的互动,我感觉我们议课过程中角色平等这一点做得还不是很好,我希望听到更多执教者的声音,而不是好像执教者听取批评意见一样,应该是让老师们说出不一样的声音,正所谓真理越辩越明,争辩起来我们的议课才会有更多的信息量,有更多的收获。当然我们现在的议课说说容易,真正在公开课上做起来却很难。
很赞同前面发言的张鑫凤老师的观点,重复之处就不多说了,按照有效议课基于案例讨论的要求,现举一例:
师问:这么严厉的惩罚,这么漫长的痛苦,难道普罗米修斯就没有后悔过吗? 众生异口同声:没有。其中一生小声说:后悔了。
师走到该生边上问:普罗米修斯后悔了吗? 生没回答,看了看老师。
生再次问:普罗米修斯他后悔了吗?
生,还是没有回答,看了看老师,看了看同学。师:普罗米修斯真的后悔了吗? 该名学生:没有后悔。
就这个教学片断来说我觉得是不够生本的,我正在看沈特的《生本语文》一书,看到其中一节讲到:教师意志并非学生意志。教师的强势导致了学生不能按自己的意愿坚持自己的看法,不能体现出学生意志,学生意志的坚持性会慢慢变差,最后导致学生不敢提问,不敢质疑,这样的做法我认为是不够生本的。就这篇课文的文本来说存在很大的问题,但是学生没有发现。我觉得教材上的插图就存在问题,你看看插图上的“铁链锁身”,和课文描写相符合吗?这样的铁链锁身怎么不能动弹呢?我看看走两步都没有问题。学生没有发现,也许是发现了没敢说;还有课文结尾也是很奇怪的,大力神赫拉克勒斯解救了普罗米修斯,既然宙斯是众神领袖那么他会不会惩罚大力神赫拉克里斯呢?是因为
三万年后到处都是火了这件事也就让宙斯不那么恼怒了还是原本普罗米修斯就是“刑满释放”了呢?总觉的这样的结尾很奇怪,应该有很多问题可以想。后来我查了相关的资料,发现这一批经典的故事都是在上世纪70年代翻译过来的,经过改编之后和原著的很多价值观是不一样的,这样的作品还有很多,如同样是这个单元的《渔夫的故事》,六年级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等,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地去读这样的故事。从现在的学生实际出发,生本地去解读。
只有学生敢于提问,敢于提出真问题,这才是生本。当孩子提出问题,和我们的设计不一样时,我们依然能宽容对待,去倾听,去帮助他,这才是真正的生本。
沈奕老师:
这堂课出现两个意外,是之前几次试教从未出现过的。一个是许多年是多少年,有个女孩子说是一亿年,多过出示的三万年,我继续追问:“为什么你认为有一亿年?”那个孩子似乎讲不出个所以然,我想这时我适时引导他们结合神话这个体裁的特点,效果可能会好一点。第二个是刚才吴老师提到的一个孩子说普罗米修斯后悔了。我当时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要不要追问她,你认为他为什么后悔了,进而把普罗米修斯这个“神化”的人物赋予“人化”,但很快又退缩了,想到毕竟是一堂公开课,万一驾驭不好,可能会很尴尬,所以没有敢于接下孩子的话,而是根据自己预设继续下面的教学,现在想来,还是自己不够放得开,或者说经验还不足。
魏强老师(学正小学):
从“生本”两字来讲,我们可以从老师身上看到很多“生本”。前面的听写,批注,先是品味语言,然后是运用语言,顺序非常合理,版块非常清晰。多的可能就是段落的体验感悟的问题,从整体上看教案设计已经很清晰了,学习后面一定要有所升华的,尤其配上了音乐,用诗歌美化神话故事中的神,这已经升华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了,只是学生在前面的环节中还没有达到升华的层次就运用了。
第一个问题,感悟的那段话,感悟什么?一个理解文本的意义,还要理解文字表现出来的情感是什么,感悟语言形式。比如“死死地锁”,这个词组就是后来的不能动弹的概括,也是不能动弹的起因。这正和新课标的第一句不谋而合。
第二个我想问:怎样感悟?感悟要有整体观,整体在哪里?整体地读、整体的问题、整体的学习方法,整体的反馈。如果这样,我们不会就着一个问题马上追问,其实纵向越深,横向越窄。还有个就是同伴的痛苦,老师马上接话,如果不着急,让几个学生多回答,再请最后的学生予以总结,学生能把问题回答得很全面很完整。这不是老师追问,而是同伴的互助,同伴之间可以学习表达问题的形式、思维的角度,因为大家的思维角度是不一样的,有些同学情感性的感悟有些同学是思维性推理,那么最后表现出来的结果就是不一样的。
第三个,更重要的是有层次的感悟,首先是一层层推进,抓“死死地”也对,但如果是我,我会抓“锁”,这一“锁”锁出了什么?哪些痛苦?这就感悟的基本层次,这是一个理解层次。其次是伸展性的层次,普罗米修斯可能会遭受哪些痛苦,哪些是课文中没有说出来的痛苦。再其次是欣赏语言,回到语言的表情达意上,仅仅是写痛苦吗?不,这是对精神的肯定,赞颂,因为我是在为人类造福,我何错之有?虽然你锁住了我的身,但是我的心的幸福的!最后是创造,对普罗米修斯写一段话,写这些孤独痛苦是对的,可是还是可以提升的余地的。痛苦,这是在用平常人的眼光看神,我们能不能让学生感受到这是神话,神跟平常人是不一样的。跟寒冷相对的是温暖,跟疼痛相对是愉悦,跟邪恶相对的是正义,跟孤独相对的是幸福,引导学生去感受普罗米修斯的温暖、愉悦、幸福,这样我们感受到的就不仅仅是痛苦,更是幸福。这四个层次可以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课堂的“生本”就会更多。
沈奕老师:
几次试教,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我的思路都比较狭窄,始终抓住“死死地锁”,有点像进了死胡同一样,所以每次试教这个环节的问题也是最明显的。刚才魏老师说的抓“锁”字,让我豁然开朗,忽然有了个思路:第一步,抓住“锁”,怎样锁?锁住了什么?以此来体会痛苦;第二步,追问“锁不住的是什么?帮助孩子体会普罗米修斯内心的坚定。这样的话,这部分的教学就有了一条主线,就像串糖葫芦一样,把这些小问题都归结到这个“锁”字上来了,那么教学中问题似乎也没有那么琐碎了。
主持人:
刚才几位老师的发言很主动,水平也非常高,由于时间关系,不能让每个人都发言了,非常遗憾。下面请我们特级教师沈老师总结,大家欢迎。
沈小玲老师:
对这次活动,我谈几点感受。一是智慧的碰撞。议课时,九位老师发言,主持人和执教的老师随机对话,很精彩。二是活动轻松,让人愉悦。从去年到现在,我做了很多次活动,这次教研活动是最轻松的一次。沈奕老师这节课,学林街学校进行了把关,刚才九位老师又集中精力“议”了课,“议”出更多的教学可能。大家的观点互相启发,氛围很好,我很开心。三是希望无限。从老师们的发言中,我们看到开发区小学语文老师的学科素养很高。以后,教研室要做的活动很多,我们可以做更多专题,我相信都可以做得很好。
对这节课,还有四个地方需要老师再去思考。时间关系,我不展开说。(1)怎么让学生的学习得到更好地发展。
(2)文章的语言训练点很多,语言表达如何迁移。(3)课文主题到底如何升华。
(4)神话的文体特色又该如何体现。神话教学有哪些策略需要关注,从哪些语言中可以感受到这是神话故事,为什么要学习这样的故事,请继续思考。
主持人:
最后请允许我代表一线的老师感谢我们社发局和沈老师,让我们有更多这样的教研机会,才会有
今天精彩的思维碰撞。在社发局的努力下,我们一线教师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多了许多平台和途径,我们一定努力学习。再次感谢大家的精彩发言。谢谢!
第二篇:小学语文生本课堂模式
小学语文 “生本”课堂教学模式讨论研究稿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如何有效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能力成为时代对教育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命题。本学期我乡语文学科结合“有效教学”课堂过关活动,尝试“目标导学”的研究。
首先,从教案到“学案”。
设计好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传统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学的单向性,即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更多考虑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精彩完美,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二是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老师自备、自用,没让学生参与,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学生在课前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上课只能被动学习。在当今教学改革中,又出现另一种极端: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弱化教师的主导地位,只注重课堂的“活跃”场面,而忽视教学的最终效果,一些课堂教学改革搞得“轰轰烈烈”,最后却拿不出实效。其原因在于只看到学生自主意识强,而忽视自主能力弱的现状。要认识到教学法的核心是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是关键,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为此,我尝试把传统的“教案”改革为逐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案”。
从“教案”到“导学案”的改革,我们把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移到如何让学生学会、会学,用“导学案”来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增强了教学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具体做法是: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要求,编制出指导学生每一课时导学方案。学生借助“导学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有关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其次,“学案”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导学案”的编制一般分为以下几部分:
一、基础知识:包括课文中要求掌握的字词(包括会读、会写等),课后要求背诵的精美段落等。
二、基本技能:
1.运用能力训练:运用能力训练是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让学生运用在课堂上所学的学习方法阅读相关的文章或者写一些小练笔。
2.探究、反馈和讨论:从创造力开发的角度看,提出新问题比解决旧问题更具深远意义。在“导学案”的最后预留一部分空间,作为学生自学中探究、反馈和讨论的记录。学生自学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思考,他们可以把自己发现或设想的新问题记录在“导学案”上面,在课前或课堂上提出,供师生在教学中交流、讨论。
三、“目标导学、自主探究”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1.基础知识的助学与检查:强调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教师的辅助指导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教与学互动。首先,可根据不同情况,适当给学生一部分时间,自学预习中没完成的内容。接着,采用提问等方式,让一些学生根据自学所得,对本课各部分知识进行简单概述,并阐述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体会。老师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及学习能力状况,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中的偏差;另一方面又可发现一些同学独特高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从而加以启导和推广。2.运用能力的检查和指导:采用问答、探讨、辩论等方式进行运用能力的训练。先让一些同学上来解答“导学案”中的思考训练题,再让另一些同学加以补充或评价,要充分发挥教学的民主性,在一些问题上引导学生提出各自不同的观点和论据,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交流、辩论,互相促进。同时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要适当进行点评总结,在传授解题方法技巧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总结经验,把学生积极的开拓性思维引入正确轨道。
3.创新和研究能力的开发:指导学生以本课学习的内容为中心,提出自己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课前在“导学案”中准备好的,也可以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灵感发现、设计的。具体操作可参照上述能力训练的方法。学生提出问题后,老师不要急于解答,可先反问学生:如何想到这个问题?思路或目的是什么?接着,让班级其他同学讨论、回答,再由设题同学说明,到适当的程度,老师才介入讨论或指导、点评。对学生提问题要从创新、求异、实用方向加以引导,给予正面鼓励。
当然,“导学案”仅仅是一个起步,要进一步的优化和提高,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吸取更多先进经验加以改进,我相信“目标导学”之路会越走越开阔!
附:
中高年级语文第一课时教学环节初步安排
一、揭题,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可从质疑课题开始,带着问题去初读课文。
三、生字词的学习。
1.小组合作学习。
因课前学生已通过预习单对生字词进行了初步的学习,所以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要求学生从音、形、义等方面交流自主学习中的收获和疑惑。
2.班级交流。
在小组汇报的基础上,教师有侧重点地引领学习进行生字词的学习,正音,描红,释义等等。
四、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大意。
1.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内可采取开火车等形式自主朗读正音,特别是朗读能力较强的同学可带领其他同学学习朗读课文。
(2)讨论课文主要内容,如有必要,进行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2.班级交流。五、三读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归纳出一两个重点问题。
六、根据不同的课型,学习课文的一到两个自然段,为下堂课作准备。
七、布置作业。
中高年级语文第二课时教学环节初步安排
一、复习旧知,自主表达
可以朗读或听写有关词语,引导学生选用词语表达课文的主要内容或表达上一课的学习收获。
二、精读品味,感悟语言,体会感情,品评人物
1.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或教师预设的核心问题,细细品读,提醒学生读书动笔,写出研读体会等,从而感悟语言,体会感情,品评人物。
2.小组内自主交流研读感悟,全班交流,师生补充。
3.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或根据要求背诵相关段落。
三、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引导学生自主积累规范化的语言,关注语言表达形式,以文为本,进行有针对性的小练笔。
四、拓展延伸,自主阅读
根据课文的主题或体裁进行相关的课外阅读指导,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五、检测反馈
第三篇:浅谈如何构建小学语文生本高效课堂
浅谈如何构建小学语文生本高效课堂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能让自己的课堂达到有效而且高效是我们值得思考的一个教学难题。教学实践中,课堂低效一直是管理的一大难题。课堂的低效能导致学生厌学和教师厌教。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不少同行都在艰难地探索构建高效课堂的途径。那么,究竟什么是生本高效课堂呢?
从学生角度来讲,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学生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要高。二是在实现这种目标达成度的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参与并积极思考。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
从教师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的预设与课堂的实际情况不可能完全吻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目标作出适时调整,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使其更好地体现教学目标的适切性。二是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这种主动参与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否积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能否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必要的合作和展示,使全班学生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三是教学中适时跟进、监测、反馈、消解,以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高。
那么,如何构建高效课堂呢?我认为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目标要设定准确
学习目标的定位,就跟打篮球一样,篮筐太高了学生再怎么努力也投不进,自然就丧失了信心;而篮筐太低了,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灌进篮筐,当然也就没有战胜困难的喜悦。在制定学习目标时,既要考虑班内差生的接受能力,又要考虑中等生及优等生的提高。否则就会导致语文课程性质定位的偏差,造成两级分离。所以,学习目标的制定必须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学习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要保证课堂上80%以上的学生掌握80%以上的课堂教学内容。对于优等生我们可以在日日清的拓展题中做一些略带挑战性的练习;而对于那些后进生,我们也可以为他们制定一些浅层次的要求,让他们循序渐进。教师要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虑,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应急方案,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还要设计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认真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
二、自主学习互动展示环节设计要合理
就语文课来说,自主学习互动展示环节的设计基本采用“两个导学、互动策略、展示方案”的模式。第一个导学,让学生自主读课文,让学生感知课文语言。然后在老师引导下学生再细读课文,让学生理解课文语言。第二导学,让学生品评课文语言,在老师辅导下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学会运用语言。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始终处于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教师的一切启发引导都是为训练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语言实践提供服务。老师的“导”与学生的“读”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师生间、生生间、师生及教材之间的双向多边的互动反馈。
三、课堂展示要精当
课堂展示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进行自学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的始终,直接体验着学生自学成败。当学生展示时,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学生答案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不引导,不点拨,让学生再答,直到山穷水尽还是解决不了。这时,教师必须细细揣摩,绝不能袖手旁观,要“点”“导”,要点到有用之处,导到学生心里去,拨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中,只有通过“点”“导”的技巧与艺术,才能体现出高效课堂的理念及价值。但展示时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得到展示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置疑辨析优化督促机制,保证学生全员高效参与。
课堂上要保证每个学生都高效参与,在小组学习中,每位学生都必须参与,每位同学每天至少举手发言一次。课堂上各项活动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得拖沓。写错的作业必须更正,更正时要分析错误原因。每位教师可以依据自己的学科特点、教学风格制订相应可行措施,督促学生全员高效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对缺课、不交作业的学生,任课教师要及时了解情况,找学生谈话,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决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四、教学活动调控要灵活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我们不是倍受关注的亮点,应该把更多的精彩留给学生。要努力缩短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教材内容的距离,使他们从心底爱上语文课。还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图片、实物及学生情感体验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增加学生的想象力。另外,教师要“照顾好”每个学生,使人人都有“成就感”。在课堂中,我们尽量给学生以不同程度的点拨、启发,使他们均有“成就感”。比如背诵课文,可让优等生、中等生背诵并理解运用,而对于后进后,只要求他们读熟就可以了,教师还要适时鼓励,使每个学生都有冲劲。
总之,生本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理念,我们必须立足于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的、多向的、高质量的互动,从而达到这一最终目标。
第四篇:观课议课活动主持词
观课议课活动主持词
各位领导、各位校长、各位老师:
大家早上好!
绿草摇着永恒的希望,暖风轻拂最初的誓言。在这个姹紫嫣红的初夏时节里,我们非常荣幸地迎来了榕江县小学第二教研联合体最尊贵的客人———车江、寨蒿、三江兄弟乡镇的老师们。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诚挚地欢迎各位莅临我校指导工作!。
为了让这个议程有序开展,温馨提示到会教师将手机调整到振动或静音状态,议课组组长填好议课评价表,各校各科议课发言代表拟好发言稿,准备发言。本次观课议课活动共有三项议程:第一项是请执教者进行简单说课,第二项是分别请车江、寨蒿、三江的语文、英语科议课代表发言,第三项是由县教育局教研室的刘昌武老师做总结发言,下面依次进行。首先进行第一项: 有请口语交际授课教师李文琴进行说课;杨胜菊、时秋菊 第二项:请车江、寨蒿、三江的语文、英语科议课代表发言
非常感谢车江、寨蒿、三江兄弟乡镇的老师们,让我们获得了启示,会后我们将进一步反思,努力推进主题教研工作向纵深发展,相信,在各位校长的带领下,在全体教师的努力下,我们主题教研之花定会是争相斗艳,绚丽多彩。最后,再一次感谢各位领导,感谢各位校长,感谢各位同仁,谢谢大家。
现在我宣布,榕江县小学第二教研联合体第五次教研活动语文、英语说课、议课活动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五篇:浅谈如何构建小学语文生本高效课堂
谈如何构建小学语文生本高效课堂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能让自己的课堂达到有效而且高效是我们值得思考的一个教学难题。教学实践中,课堂低效一直是管理的一大难题。课堂的低效能导致学生厌学和教师厌教。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不少同行都在艰难地探索构建高效课堂的途径,那么,如何构建高效课堂呢?我认为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目标要设定准确
在制定学习目标时,既要考虑班内差生的接受能力,又要考虑中等生及优等生的提高。否则就会导致语文课程性质定位的偏差,造成两极分离。所以,学习目标的制定必须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学习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要保证课堂上80%以上的学生掌握80%以上的课堂教学内容。对于优等生我们可以在日日清的拓展题中做一些略带挑战性的练习;而对于那些后进生,我们也可以为他们制定一些浅层次的要求,让他们循序渐进。教师要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虑,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应急方案,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还要设计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认真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
二、自主学习互动展示环节设计要合理
就语文课来说,自主学习互动展示环节的设计基本采用“两个导学、互动策略、展示方案”的模式。第一个导学,让学生自主读课文,让学生感知课文语言。然后在老师引导下学生再细读课文,让学生理解课文语言。第二导学,让学生品评课文语言,在老师辅导下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学会运用语言。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始终处于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教师的一切启发引导都是为训练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语言实践提供服务。老师的“导”与学生的“读”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师生间、生生间、师生及教材之间的双向多边的互动反馈。
三、课堂展示要精当
当学生展示时,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学生答案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不引导,不点拨,让学生再答,直到山穷水尽还是解决不了。这时,教师必须细细揣摩,绝不能袖手旁观,要“点”“导”,要点到有用之处,导到学生心里去,拨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中,只有通过“点”“导”的技巧与艺术,才能体现出高效课堂的理念及价值。但展示时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得到展示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置疑辨析优化督促机制,保证学生全员高效参与。课堂上要保证每个学生都高效参与,在小组学习中,每位学生都必须参与,每位同学每天至少举手发言一次。课堂上各项活动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得拖沓。
四、教学活动调控要灵活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我们不是倍受关注的亮点,应该把更多的精彩留给学生。要努力缩短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教材内容的距离,使他们从心底爱上语文课。还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图片、实物及学生情感体验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增加学生的想象力。另外,教师要“照顾好”每个学生,使人人都有“成就感”。在课堂中,我们尽量给学生以不同程度的点拨、启发,使他们均有“成就感”。比如背诵课文,可让优等生、中等生背诵并理解运用,而对于后进后,只要求他们读熟就可以了,教师还要适时鼓励,使每个学生都有冲劲。
总之,生本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理念,我们必须立足于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的、多向的、高质量的互动,从而达到这一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