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年级科学下学期教案
四年级科学备课教案(教科版)
下册
第一单元
电 1.1 电和我们的生活
教学目标:
1、经历调查家用电器的活动过程,并且科学文件夹记录;
2、经历一次收集并且处理数据的科学研究过程;
3、讨论他们想知道的关于电的知识;
4、明确一些安全用电的常识,并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养成安全用电的习惯。教学重点:知道安全用电的常识。教学难点:关于电的知识。教学准备:
准备一份科学调查记录表,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电的知识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课前我们做了一个调查记录,调查了我们自己家里的用电器,这节课我们就来做个统计,交流我们的调查结果。
二、探究过程
1、调查家中的电器。
(1)小组内互相交流调查记录,同学之间相互说说。
(2)个人统计:生活中常用的用电器有哪些?大的电器有哪些?小的用电器有哪些?最少使用的用电器有哪些?这些用电器分别是用哪些电的?你统计的数量是多少?(3)全班交流。
(4)在调查你们发现了哪些问题?(5)自己还有哪些想法?
(6)要是没有电的话,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2、交流我们知道的电的知识。
(1)小组讨论,相互说说你在以前知道的关于电的知识。A、静电的知识 B、雷电的知识 C、富兰克林的故事
1752年6月的一天,美国费城郊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在一块宽阔的草地上,有一老一少两个人正兴致勃勃地在那里放风筝。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接着嘎嘣一声脆雷,那如铜钱般的雨点就瓢洒盆泼般地倾下来了。只见老者大声喊道:“威廉,站到那边的草房里去,拉紧风筝线。这时,闪电一道亮过一道,雷鸣一声高过一声。突然威廉大叫:“爸爸,快看!”老者顺着儿子指的方向一看,只见那拉紧的麻绳,本来是光溜溜的,突然怒发冲冠,那些细纤维一根一根都直竖起来了。他高兴地喊道:“天电引来了!”他一边嘱咐儿子小心,一边用手慢慢接近接在麻绳上的那把铜钥匙。突然他象被谁推了一把似地,跌到在地上,浑身发麻。他顾不得疼痛,一骨碌从地上爬起来,将带来的莱顿瓶接在铜钥匙上。这莱顿瓶里果然有了电,而且还放出了电火花,原来天电和地电是一个样子!他和儿子如获至宝似地将莱顿瓶抱回了家。
这捕获天电的人就是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威廉。富兰克林于1706年4月17日生在美国,小时候家里很穷,无钱上学,就在哥哥开的印刷厂中当学徒。然而,他凭借他的聪明才智和不懈的努力,一生中具有许多发明,而且是电学的开门鼻祖。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独立宣言》的发起人之一,是美国第一任驻外大使。
风筝实验之后,富兰克林写了一篇《论闪电和电气的相同》的论文,阐述了雷电的本质,还提出了制造避雷针的设想,使建筑物免遭雷击。然而,当他的论文在英国皇家学会上宣读的时候,有人却报之以轻蔑和嘲讽。但是,科学终究会战胜愚昧和无知,1756年英国皇家学会授予富兰克林皇家学会正式会员的称号。富兰克林发明的避雷针,一下子风靡一时,传到英国、法国、德国、传遍欧洲和美洲。但是传到英国却发生一段离奇的故事。D、关与电的科学家
(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故事等„)
3、知道安全用的重要性,养成安全用电的习惯。(1)哪些地方存在触电的危险。• 在户外,哪些地方存在触电的危险? • 在家里与学校,哪些地方存在触电的危险?(2)我懂得怎样安全用电? • 讨论:怎样安全用电。• 全班交流。
三、总结。
板书设计:
1.1 电和我们的生活
1、调查家中的电器
2、交流我们知道的电的知识
教学后记:
1.2
点亮我们的小灯泡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一跟电线、一个电池,使一个小灯泡亮起来的活动过程;
2、学会对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进行观察和画出电在小灯泡内的流动路线;
3、学会画一个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图;
4、经历多种简单电路的连接过程;
5、学会检查电路装置,避免短路现象的发生。
教学重点:能让小灯泡亮起来。
教学难点:画一个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图。
教学准备: 每个学生一份材料:1根导线、1个电池、1个小灯泡、科学文件夹。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电的很多知识,今天我们要来研究怎样点亮小灯泡?
二、探究过程。
1、让小灯泡发光。
(1)观察材料。
• 仔细观察电线、干电池、灯泡,我们有什么发现? • 说说电线的特点; • 说说干电池的特点; • 说说小灯泡的特点。(2)连接一个简单的电路。用这些材料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吗?
(3)把发光灯泡的连接装置画在科学文件夹上。(4)说出电在小灯泡里的流动路线。
• 猜一猜电在小灯泡里是怎样流动的,在小组里指着说说电的流动路线。• 在记录本上画出电流在灯泡里的流动路线。
2、出示四种电路连接图,让学生判断哪个小灯泡会亮、哪个灯泡不会亮? • 说出判断的理由。• 分别试着连一连。
• 在科学文件夹里,分别画出这四种电路图。• 为什么不亮的原因,区别短路与断路。
3、交流
• 今天我们学会了几种使小灯泡亮起来的连接方法?
• 有什么新的问题?
三、总结。板书设计:
1.2
点亮我们的小灯泡
1、让小灯泡发光
2、哪个小灯泡会亮、哪个灯泡不会亮?
教学后记:
1.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
教学目标:
1、观察电池盒、小灯座的结构特点;
2、学会用电池盒、小灯座使小灯泡发亮;
3、学会用简单的电路图记录自己的连接;
4、经历让更多小灯泡亮起来的活动过程,并且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能使用灯座让小电灯亮起来。教学难点: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教学准备:
小组观察:小灯座、电池盒;
活动材料:小灯泡2个、小灯座2个、电池盒、干电池一个、电线4根。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怎样使小灯泡亮起来,并且电流在小灯泡里怎样流的。
(1)请一学生到前面来,用1根导线、1个电池,点亮小灯泡。(2)发现问题:一个人操作很难。(3)有没有办法把自己的手解放出来。
(4)出示电池盒、小灯座。想想他们是干什么的?
二、探究过程:
1、学习使用灯座的小电灯。(1)观察材料。
观察电池盒的结构特点。• 观察小灯座的结构特点。(2)连接电路。
• 在电池盒两端的弹簧夹上接电线并把电池安装到电池盒里。•
把小灯泡连接在小灯座上。
• 用电池盒与小灯座组建一个电路。并且说说电是怎样流的?(3)画简单的电路图。
能不能更简单的方法表示电路。• 把简单的电路图画在科学文件夹上。
2、点亮更多的灯泡。
提供材料:小灯泡2个、小灯座2个、电池盒、干电池个一个、电线4根。
小组讨论:我们能用这些材料做什么事呢?可以开展哪些研究?? •
要让两个灯泡亮起来怎么研究? •
制定一个研究计划。•
开展研究活动。
三、小结。
四、拓展研究。
在能不能使10个小灯泡同时发亮?为什么?
板书设计:
1.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
1、学习使用灯座的小电灯
2、点亮更多的灯泡
教学后记:
1.4 电路出故障了
教学目标:
1.经历思考电路出故障的各种原因的分析活动过程。2.学习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3.经历用电器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的活动过程。教学重点:学习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教学难点:经历思考电路出故障的各种原因的分析活动过程。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2-3个小灯泡、电线若干、电池、电池盒、小灯座、坏的灯泡、没有剥皮的电线、废电池、形成断路的电池盒;每个小组一套做电路检测器的材料。教师准备一张电路检测器的挂图。科学文件夹。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一个能使小灯泡发光的串联电路,说一说电流是怎样流动的。
出示一个不能使灯泡发光的有故障的电路,提出问题:灯泡为什么不亮了?
二、探究内容:
1、什么地方会出故障。
(1)分组试一试本组的灯泡能不能亮?
电路中,连接两个灯泡会亮,但是连接三个灯泡就不亮了; 电路中,连接两个灯泡就不会亮; 电路中,连接一个灯泡也不会亮。
(2)分析思考:是不是电路出故障了?
分析猜想:电路中那些地方出故障了?
整理记录:在科学文件夹里记录分析和猜想。讨论交流:全班有多少种分析和猜想。
2、做个电路检测器。
(1)讨论:可以用什么办法来检测有故障的电路? 检查法:检查电路中的连接是否好。
替换法:用另外的灯泡、电池来替换电路中的材料,看看灯泡是否能亮。(2)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指导学生做一个电路检测器。检验电路检测器是否可以用。(3)制定检测计划。
(4)用电路检测器查找故障产生的原因。边检查有故障的电路,边做记录。
数一数电路中一共有几个地方出故障了。(5)讨论交流。
A.四人小组合作,把自己小组的检测办法告诉大家,边说边演示。B.进行集体的评价。
3、排除故障,使小灯泡亮起来。
4、注意安全:
电路检测器只能在实验室里检测简单电路;不能用来检测220V的电路。
三、总结
四、课堂作业。
五、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1.4 电路出故障了
1、什么地方会出故障
2、做个电路检测器。
教学目标:
1.5 导体与绝缘体
1、经历对多种物体进行预测、检测与记录等活动过程,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提出问题。
2、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意识。
3、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教学重点:检测区分25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难点: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体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一套材料,包括电路检测器,科学记录表及实验盒、泡沫、螺丝刀、海绵、回形针、铝箔纸、玻璃杯、钥匙、一角硬币、五角硬币、橡皮筋、调羹、木条、螺帽、信封、石块、陶瓷片、插头等18种待检测物体。教师:演示用的电路装置 “电流放大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1、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这个电路中是怎么流的?
2、如果我们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在此过程中发现电线外部包着的塑料不能让电流通过;电线里面的铜丝可以让电流通过。
4、如果我们在中间接上别的物体,哪些物体可以让电流通过?
二、讨论研究计划,进行探究指导
师生共同研讨检测“一元硬币”的研究计划。突出:①在检测之前先预测;②需检测两次;③注意检测的顺序。
(针对学生现有的探究能力水平,以讨论的形式落实研究计划,提高活动的可操作性。)
三、开始探究活动,注重思维参与
1、学生探究任务:检测18种物体和自找7种物体,进行区分,预测这些物体是会不会导电?
2、找出容易导电和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的区别。
3、教师提供背景音乐,巡回指导
(通过检测25种物体,让孩子有足够的经验认识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在这里教师没有提供全部的25种物体,留一些“空白”给学生,期望学生能走出教室,走向生活,体会到身边处处有科学。)
四、汇报探究结果、发现提出问题
1、汇报交流哪些物体能使电珠发亮,哪些物体不能使电珠发亮,在分类中感知导体和绝缘体。
2、对螺丝刀、插头等进行判断,知道“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电的地方,我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希望有电的地方。
3、交流发现材料的一些规律。
4、提出探究中产生的新问题,相互启发解决。
(这是一个学生汇报收获、问题和感受的过程,也是学生交流心得、互相评价的过程。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包括尊重别人的发言,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和交流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
五、拓展探究内容,引导用电安全
指导探究人体、水的导电性。
(引导学生认识人体和水是导体的意义有三—一是这两种物体都是非金属,避免孩子误认为导体都是金属;
二、学生生活中的安全用电常识与这两种物体关系密切;三是这两种物体与学生“心理距离“很近,孩子对它们有着较强的探究欲望。
六、课堂小结。
七、课堂作业。板书设计:
1.5 导体与绝缘体
1、区分25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2、教师电气设备的绝缘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
教学后记:
1.6 我来做个小开关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动手操作和描述手电筒开关特点的活动过程。
2、经历设计和制作一个小开关的活动过程,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创造能力。
3、经历一个设计装置红绿灯的活动过程。
教学重点:经历设计和制作一个小开关的活动过程。教学难点:给小电灯做一个开关。教学准备:
小组每人一只手电筒和干电池。每个小组灯泡一枚、小灯座、电池盒、干电池各一个,电线若干、回形针1枚、其他导体、绝缘体若干。每组电路装置1个、开关1个、红灯、绿灯和黄灯各1个、干电池2个、电线若干。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已经学过怎样点亮小灯泡了,点亮小灯泡的电路是怎样的?
二、探究过程
1、观察手电筒
(1)观察手电筒的组成材料,讨论为什么有些地方要用导体,有些地方要用绝缘体。
(2)观察手电筒的构造,比一比它和小灯泡的电路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观察并操作手电筒的开关,体验开关是怎样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
(4)游戏:用手电筒相互发信号。
2、给我们的小电灯做一个开关
(1)在一个断开的电路上,小组讨论用什么材料来控制小电灯的亮和灭?
(2)再利用回形针,将一头翘起,一头固定,做一个按压式开关。(3)利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讨论并设计、制作一个小开关,全班交流。
3、红灯、绿灯和黄灯
(1)利用每组准备好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能交叉控制红绿灯的电路和开关。推测一下,什么时候红灯亮,什么时候绿灯亮。(2)在控制红绿灯装置的电路中,再增加一个连接有黄灯的电路,使红灯变绿灯、绿灯变红灯的时候,中间亮起一盏黄灯。
4、小组讨论制作。
三、交流汇报
1.在小组活动中发现了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一共运用了几种小开关的制作方法。自己做的红绿灯是怎样控制的,和生活中的红绿灯有什么区别。
2.延伸活动,向学生介绍遥控式开关、真空式开关和漏电保护开关。
四、总结 板书设计:
1.6 我来做个小开关
1、观察手电筒
2、给我们的小电灯做一个开关
3、红灯、绿灯和黄灯
教学后记:
1.7
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教学目标:
1、经历用电路检测器检测4接线盒子的过程;
2、学会根据检测结果,推测盒子里面电线的连接方法;
3、初步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教学重点:学会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教学难点:做一块电路游戏板。教学准备:
每组:电路检测器一个、4个连接点的黑箱子一个; 游戏用:四跟导线;
演示用:6接口的黑箱子一个。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猜一猜,左边的哪个电线头与右边的哪个电线头是同一根电线?依据是什么?
二、探究过程
1、研究: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盒子上面有4个接线头,里面有电线连接着,不打开盒子盖能知道哪几个接线头是连通的吗?(1)计划
• 说说打算如何去检验?怎样检验不对遗漏连接点的检验? • 想想大概需要检测多少对连接头? • 检测要求: A、组装检测器;
B、试试检测器是不是灵; C、把检测结果记录在表中。(2)推测盒子里的连接方法。• 运用检测器检测。
• 我们能根据检测记录,推测4接线头盒子里的电线是怎样连接的吗?请讨论一下,把推测结果画在纸上。
• 交流汇报。请将推测的图话在黑板上,并说说推测的依据。• 统计全班一共推测出几种连接方法。
• 想一想,根据这些推测结果我们能确定盒子里的连接是哪一种吗?
2、研究的延续。(1)测试
4个接线头的盒子我们会测了,那么6个接线头的呢,需要检测接线头几对?请把接线头的对数和顺序写在白纸上。(2)推测
如果知道哪两个接线头之间是怎么连通的,会推测盒子里的电线是怎么连接的吗?试试。
3、做一块电路游戏板。
(1)小组讨论。
(2)合作完成电路游戏板。
三、小结
四、板书设计
1.7
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1、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2、做一块电路游戏板
教学后记:
1.8 我们选择了什么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两节电池、1个小灯泡采取两种不同连接方法的活动过程;
2、经历1节电池、2个小灯泡采取两种不同连接方法的活动过程;
3、经历给模型房间设计电路,并能在科学文件夹中画出电路的过程;
4、经历给模型房间亲自安装电灯,并让其亮起来的活动过程。教学重点:了解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教学难点:能设计一个房间的电路。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两节电池、两个灯泡、若干电线。
每组已设计好的纸盒房间,最好是两个房间。电池、电池盒、小灯泡、灯座、小开关各2个,长电线4根、短电线6根、胶带纸1卷、小剪刀1把、白纸若干张。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我们知道有关电的很多知识,会动手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了。今天这节课,我们还要研究有关电路的问题。
二、探究过程
1、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1)电池的两种不同连接方法
比一比:用最快的速度,把2节电池、2个电池盒、1个小灯泡、几根电线连接起来,让灯泡亮起来,看看能有几种方法连接。在这两种连接方法中,我们发现了什么?(2)灯泡的两种不同连接方法。比一比:用把1节电池、2个小灯座、2个小灯泡、几根电线,让灯泡亮起来,能有几种连接方法?
• 在这两种连接方法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 在串联、并联电路中,比划出电流的流动路线。
2、分组讨论,总结。
三、小结 板书设计:
1.8 我们选择了什么
1、串联
2、并联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你们想自己动手设计房间里的电路吗?这节课我们来设计一下,看谁想的方法最好?
二、探究过程
1、设计一个房间的照明电路。
(1)出示一个纸盒做的模型房间,用我们学过的电路知识,象电工那样为这个纸盒房间设计照明电路。
(2)小组讨论:怎样设计?
• 要解决哪几个实际问题?
• 采用怎样的电路安装?
(3)交流汇报:全班交流各组的设计方案。
• 评说别人的设计方案。• 提出好的建议和意见。
(4)讨论交流后,把我们组想好的设计方案用简单的电路图画下来。
2、安装我们房间的照明电路。
(1)提出安装的要求:各组安装要注意按一定顺序进行,安装每一个线路看看电是否经过了用电器,特别要注意断路现象。
(2)安装完毕后仔细检查一遍照明电路的连接,在通电。
(3)每组作品展示,比一比哪组的小屋组装的电灯最亮。
三、小结 板书设计:
设计一个房间的照明电路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 新的生命 2.1 油菜花开了
教学目标:
1、学习使用解剖的方法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构造。
2、通过油菜花的观察活动中获得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产生探究各种各样的花的浓厚兴趣。
3、说出花的各组成部分的名称,在对一颗油菜的花进行观察后能推测花的变化过程,并用画的形式记录下来。教学重点: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构造。教学难点:知道油菜花的各部分组成名称。教学准备:
学生个人和小组观察的油菜花若干,小卡片、镊子、放大镜若干,油菜花变化过程的图片。教学过程
一、引入
春天到了,油菜花开了,桃花开了,蒲公英花开了„„花草树木以白花盛开的形式宣告:创造新生命的工作开始了!同学们,平时有认真地观察过花吗?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了解花的世界好吗?
二、探究过程
1、观察一棵油菜。
(1)出示一颗油菜,说说油菜长得怎么样?(2)区分油菜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3)从油菜上摘一朵油菜花。
2、观察一朵油菜花。
(1)用放大镜观察一朵油菜花。在小组里描述所观察到的这朵油菜花。自己解决描述所需的油菜花各部分名称的词汇问题。
(2)学习使用镊子解剖一朵油菜花,观察解剖后的油菜花的各个部分。·关于镊子的使用和解剖的顺序; ·关于油菜花各部分的分类摆放 ·关于“油菜花的观察记录表”。(3)交流。
(4)小结: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组成的。油菜花的花瓣是四瓣。
3、观察一棵油菜的花。
(1)一棵油菜上的花是同时开放的吗?(2)数数一棵油菜上有几朵花?几个花蕾?
(3)除了花和花蕾外,油菜花谢了以后留下的部分是什么?
4、观察并推测花蕾的变化。
(1)观察一个花蕾;把这个花蕾画下来。(2)推测这个花蕾未来的变化;说说推测依据。
(3)画除花蕾未来变化连续图(或排列花蕾的变化连续图照片)。(4)课后寻找一个花蕾进行实证性观察。
5、交流与小结。
(1)关于油菜花,我们知道些什么了?
(2)对于各种各样的花,我们想了解些什么呢?
三、小结 板书设计:
2.1 油菜花开了
1、观察一棵油菜
2、观察一朵油菜花
3、观察一棵油菜的花
教学后记:
2.2 各种各样的花
教学目标:
1、能自己设计有关花的小专题研究方案,完成小专题研究活动,并能将研究结果以表格、图示、文字等方式呈现出来。能以报告会的形式大胆地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
2、在进行花的专题观察活动中能形成自觉珍惜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体验,在课后有继续探究的浓厚兴趣。
3、知道什么是完全花和不完全花、雄花和雌花、单性花和两性花。教学重点:设计有关花的专题研究方案。教学难点:分辨完全花和不完全花。教学准备 小组观察用的能涵盖“完全花和不完全花、雌花和雄花、单性花和两性花”等概念的花若干。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入
校园里有许多花开了,我们能作哪些研究呢?
二、探究过程
1、花的专题观察。
(1)小组讨论,确定研究专题,制定研究方案。
(2)交流:准备研究的内容;怎样研究;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3)供参考的研究专题:
校园里花的种类;各种花的花瓣数量;各种花的萼片研究;花的大小;雄蕊和雌蕊;统计花的颜色;花的香臭等。(4)研究的方法:数一数、统计、测量等。(5)成果展现:表格、图示、文字小结等。
(6)讨论观察研究的注意事项:不采摘,不损伤花朵。
2、“花的观察”报告会。(1)分组汇报。
(2)将研究成果进行分类,由学生自己制定标准。(3)讨论研究中发现的问题。
3、认识完全花与不完全花
(1)观察比较完全花和不完全花,说说他们在构造上由哪些不同?
不完全花有的少萼片,有的少花瓣(如马蹄莲),有的少雄蕊或雌蕊。(2)阅读课文,了解不完全花与完全花、雌花与雄花、单性花与两性花。(3)判断:观察南瓜的两种花有什么不同,分别属于哪一类?观察其他的花,判断属于哪一类?
(4)推测:南瓜的雄花和雌花会怎样变化呢?
4、交流与小结
(1)通过学习,知道了花的哪些秘密?
(2)在生活中寻找完全花和不完全花,观察花的变化过程。
三、课后拓展
还有哪些关于花的问题?
板书设计:
2.2 各种各样的花
1、花的专题观察。
2、“花的观察”报告会。
3、完全花与不完全花
教学后记:
2.3花、果实和种子
教学目标:
1、能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说出大致的探究思路。能在前两课用多种方法观察花的基础上,进一步经历按一定顺序观察,对雄蕊和雌蕊这样更细小的物体进行专题观察的过程。
2、有探究花的奥秘的欲望。乐于尝试着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花的授粉条件。
3、知道植物的花承担着生产种子、繁殖生命的任务,能用自己擅长的方法表达雄蕊和雌蕊的特征。能用图片或其他形式表述植物的花——果实的成长过程。
教学重点: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教学难点:了解花的果实和种子。教学准备:
1、放大镜、镊子、白纸、油菜果实、油菜花和其他植物的花等供分组探究用(无油菜花的也可用白菜花、萝卜花等)。
2、显微镜2台。
3、有关植物传粉、受精的课件或挂图。
4、初春有条件的学校在校园里种上几株南瓜(或丝瓜等),让科技小组或有兴趣的同学做做人工授粉的对比实验。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已经观察了油菜花,还认识了大自然各种各样的花,知道许多植物会开花、结果。可是学校科技组的同学在南瓜棚里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同样是南瓜的雌花,有的结了瓜,有的却结不成瓜。苹果、桃子、玉米、油菜等植物也有开了花不结果或少结果的现象。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根据原有经验提出自己的解释。
这许多解释哪些是正确的呢?我们还是仔细地观察一下油菜花的雄蕊和雌蕊吧!
二、探究过程
1、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
(1)油菜花很小,雄蕊和雌蕊更难观察,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看清楚呢?用什么方法才能通过观察雄蕊和雌蕊作出正确的解释呢?(2)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师生共同归纳研究方法。·用放大镜观察雄蕊的各部分——花丝和花药。
·把花药上的花粉抖落在白纸上进行观察。需要使用显微镜观察的小组可以自行到讲台左侧的实验台观察。
·再用放大镜观察雌蕊的各部分——子房、花柱和柱头。
·用手轻触柱头,观察柱头是否有粘性。再将白纸上的花粉抖落在柱头上,看看柱头是否很容易将花粉粘住。·其他还有什么要研究的吗?
·思考:雄蕊和雌蕊的这些构造特点与它繁殖后代的功能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有的花会结果,有的花不会结果?(3)学生分组观察、轻声讨论。(4)全班研讨。
(5)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时展示蜜蜂传播花粉图和花的受精示意图或有关课件。
(6)浏览课文:雄蕊产生的花粉传播到雌蕊柱头上,会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受精。胚珠受精以后,果实和种子开始成长,油菜的花朵开始凋谢。
提问:你还看到过其他昆虫传播花粉的现象吗?植物还依靠哪些力量传播花粉?
2、观察油菜的果实和种子
(1)观察油菜的果实。做一个游戏:分组按成长的顺序把实物排列在纸上,并指出哪一部分是刚刚受精后的果实雏型。
(2)小心剥开油菜的果实,观察油菜种子是怎样排列的?数数角果荚里有多少粒种子,再数数一株油菜可能长多少个角果荚,算一算一株油菜的种子有多少?
(3)说说为什么豌豆荚里有的豌豆很饱满,有的却只有很小的一粒?
3、思考:
(1)果农为了防止果树不结果,往往采用什么措施?为什么?(2)科技组的同学课外要做一个南瓜雌花授粉和不授粉的对比实验,怎样才能成功?(选未开花的雌南瓜花两朵,分别用纸袋包扎好,不给于授粉的机会。待花开时,给其中一朵进行人工授粉,另一朵不进行人工授粉,两朵花继续分别用纸袋包扎好,看哪一朵花能结果?)
三、作业:我来做一朵“油菜花”,玩玩“蜜蜂授粉”的游戏。
板书设计:
2.3花、果实和种子
1、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
2、观察油菜的果实和种子
教学后记:
2.4豌豆荚里的豌豆
教学目标:
1、用解剖等方法观察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和种子的异同,经历不断改进观察方法的过程。
2、在对各种果实和种子的观察研究、统计活动中能产生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课后有继续探究的兴趣。
3、能用多种感官对多种果实进行观察、比较,知道果实里都有种子,不同的果实果皮的软硬、厚薄等不同,不同的果实种子的数量也不同。
4、能自己设计“豌豆荚里的种子数”图表,并通过数学统计的方法知道豌豆种子数量的分布规律。
教学重点:观察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和种子的异同。教学难点:了解豌豆荚里的种子数。教学准备:
1、小组或个人观察的油菜和豌豆的花、果实及种子若干,苹果、板栗、圆椒、花生等果实若干。
2、小组和个人使用的“()个豌豆荚里的种子数”统计表。
3、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油菜花和豌豆花,认识它们吗?能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或不同之处?
二、探究过程
1、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种子。
·提出按从外到内的顺序进行观察比较:先比较花的外部,再用解剖的方法观察豌豆花的内部构造,与课文中的油菜花构造图进行比较,描述它们的异同。
·按照顺序比较两种植物的果实,再轻轻打开荚壳比较内部的种子,寻找构造上的相似之处。
·能全面描述比较后的发现。得出结论:不同的花结出不同的果实;油菜与豌豆的果实虽然在外部形态上有很多不同,但它们都有荚,荚里的种子有顺序地排列。
2、观察比较更多的果实与种子。
·其他的果实和种子是不是也和它们一样呢?
·苹果的果实不能掰开,怎么观察呢?确定观察的方法:咬、解剖。·进行分组或个人的观察比较活动。·描述所观察到的果实与种子的特点:
(1)果实的共同点是什么?
(2)种子外面包着的东西是一样的吗?有什么不同?
(3)种子的数量相同吗?
·种子外面的壳的软硬厚薄与种子的数量有关系吗?为什么?
3、豌豆荚里的种子数。
·不同植物的果实种子数量不同,那么相同植物的果实种子数量相同吗? ·猜想:豌豆荚里有几粒豌豆? • 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确定用统计豌豆荚内种子数量的方法。提供统计记录表,讨论该如何填写。
·个人、小组统计记录。
·说说个人的统计图表与小组的统计图表有什么变化? ·全班设计合作完成“全班()个豌豆荚里的种子数”统计图表(可以让学生蘸红色印泥表示种子数,会非常有趣)。
·根据统计图表,说说应该怎样来描述豌豆荚里的种子数量? ·人的身高、树叶的长度也会有这样的规律吗?
·为什么豌豆荚里的种子数会有这样的分布规律,与自然界有关系吗?
三、小结 板书设计:
2.4豌豆荚里的豌豆
1、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种子。
2、观察比较更多的果实与种子。
3、豌豆荚里的种子数。教学后记:
2.5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教学目标:
1、经历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假设的过程;经历利用测量、实验等方式寻找证据验证推测的过程。
2、认识几种常见的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认识各种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在外部形态上是不同的,都有其独特的传播方式;认识种子和果实的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的联系;激发探究植物种子和果实的兴趣。
3、在观察活动中,获得关于植物的多样性、植物与动物、植物与人类等知识的直接认识。
教学重点:观察种子传播的方式。教学难点:测量栗子跳动与滚动的距离。教学准备:
1、选择一些常见的植物果实和种子:油菜、栗子、蒲公英、苍耳等。
2、在校园里寻找一块适于测量栗子跳动与滚动的草地或泥地,落差也尽量选择与栗子树接近。(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植物进行代替栗子树。)
3、蒲公英飞行距离的测量记录纸(表格由学生自己设计)。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一株油菜大约能产生多少粒种子?
2、模拟实验:用纸剪一棵植物的模型,顶端放上油菜种子,下铺一块厚的绒布,让种子散落在附近。
二、探究过程
1、观察油菜散播种子的方式
•讨论:种子成熟后,都掉落在植物近旁,会产生怎样的情况? •观察油菜的果实。
•请你推测一下:你觉得油菜的种子是怎样散播到远处的? •你有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推测? •汇报验证推测的方法。
2、测量栗子跳动与滚动的距离
•观察栗子树的图片,认识栗子的果实。
•栗子成熟了,从高高的树上掉落下来,你估计会掉到什么地方? •你能想出一个在我们课堂上进行验证的方法吗? •到校园里分组进行测量。
测量提示:负责抛落栗子的同学不能将栗子往下扔,而让栗子自由垂直落下。测量的起点应该是栗子的垂直落点。
•汇报测量结果:跳得最远的是多少距离?在测量过程中你还有什么 新的发现?怎样的栗子跳、滚得最远? •得出结论。
3、观察随风飞行的蒲公英种子
•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蒲公英的种子:你有什么发现? •推测一下蒲公英是怎么散播种子的? •设计实验验证你的推测。
•分组设计记录表,测量蒲公英的飞行距离。•汇报测量结果,得出结论。
4、收集有关植物散播种子的资料 •你还知道哪些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 •你是怎么知道的?
三、总结。
四、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植物散播种子的资料,分类整理成册。
板书设计:
2.5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1、观察油菜散播种子的方式
2、测量栗子跳动与滚动的距离
3、观察随风飞行的蒲公英种子
4、收集有关植物散播种子的资料
教学后记:
2.6 萌发的种子
教学目标:
1、会使用镊子解剖种子;能设计对比实验进行研究并作记录。
2、喜欢探究种子的奥秘,养成认真细致、坚持观察的科学态度。
3、知道蚕豆种子的构造:由种皮、胚根、胚芽、子叶等部分组成。教学重点:观察发芽的蚕豆,知道蚕豆种子的构造与各部分的作用。
教学难点:观察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教学准备:
在课前10天左右提供蚕豆种子、发放记录表,用于观察蚕豆发芽时的吸水量和蚕豆发芽情况。
课堂上准备:
分组观察材料──培养皿、镊子、小刀、放大镜、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 学生准备好观察记录表以便汇报;
刚发芽的蚕豆、棉花,为第三部分实验做准备。教学过程:
一、引入
植物妈妈利用各种方法将种子散播到了远处,种子经过一段旅途之后,如果找到合适的环境它就开始萌发了。
二、探究过程
1、观察蚕豆发芽时的吸水量 • 讨论:种子萌发需要哪些条件?
• 出示一些蚕豆种子:这些蚕豆种子有没有具备发芽的条件?缺少哪些条件?
• 汇报蚕豆发芽时吸水量的观察记录。
• 计算:10粒蚕豆种子的吸水量大约为 毫升,平均每粒吸水 毫升。
2、观察发芽的蚕豆 • 激发研究兴趣
• 讨论研究方法及解剖方法。
• 示范用镊子剥蚕豆皮的方法,强调要领:a.不要着急;b.把剥了皮的蚕豆从开口的那边小心掰开,放在培养皿中。
• 分组研究:蚕豆种子可以分成几部分?
• 认识种子的各部分。
• 推测:种皮、胚根、胚芽和子叶在蚕豆种子生长过程中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 寻找证据证明各部分的作用。
• 观察发芽天数不同的蚕豆,归纳种子各部分作用。
3、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 子叶有什么作用?找到证据了吗?你有什么疑问产生吗? • 讨论研究操作步骤。
• 分组将蚕豆如33页插图所示做好实验装置 • 设计蚕豆发芽情况记录表。• 你们能完成这项研究吗?
• 各研究小组讨论各自的研究计划。• 汇报交流研究计划。
4、若干天后,各组归纳实验结论并汇报。
三、小结 板书设计:
2.6 萌发的种子
1、观察蚕豆发芽时的吸水量
2、观察发芽的蚕豆
3、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后记:
2.7
动物的卵
教学目标:
1、经历一个饲养动物、观察孵化的过程。在观察基础上能对研究问题进行推测,并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和查阅资料寻找证据。
2、乐于探究动植物繁殖的奥秘。
3、认识动物的一些繁殖活动及产卵动物的卵的特点,感受自然界生命的生生不息,动植物的多样性特点及动、植物在繁殖上的相似性; 教学重点:观察动物卵的特点。
教学难点:经历一个饲养动物、观察孵化的过程。教学准备:
寻找几种常见的动物观察它们的繁殖活动,或者查阅资料了解动物的繁殖活动。
一些供观察的新鲜鸡蛋和不同孵化阶段的鸡蛋。
到池塘边收集一些青蛙的卵,把青蛙的卵连同从池塘取来的水草放在透明的饲养槽内,放于凉爽但不会太冷、阳光不会直接照到的地方。教学过程:
一、引入
春天是一个繁殖的季节,植物们忙着发芽生长,动物们也开始了它们的繁殖活动。
二、探究过程
1、观察动物的繁殖活动
(1)我们平时看到的动物活动,哪些是动物在进行繁殖后代的活动?(2)认识产卵动物的繁殖活动。
(3)讨论:动物和植物的繁殖活动有什么地方是一样的?
2、观察动物的卵
(1)观察各种各样的卵:它们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37(2)观察各种各样鸟类的卵:你有什么发现?它们有相同的地方吗?(3)观察鸡蛋外部: • 画一个鸡蛋;
• 用放大镜观察鸡蛋:你有什么发现?这些小孔有什么用?(4)观察鸡蛋的内部
• 在蛋的侧面敲开一个洞观察:认识蛋黄、胚、壳 • 观察两头敲开的鸡蛋 • 观察打在盘中的鸡蛋
• 观察纵切开的熟鸡蛋:认识蛋白、蛋黄、气室,分别是生鸡蛋的哪一部分?
联想:蛋的这几个部分相当于种子的哪个部分? 推测:它们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呢?
(5)观察不同发育阶段的鸡蛋,认识鸡蛋各部分的作用。
3、观察青蛙卵的孵化
(1)你知道青蛙卵是怎么孵化成小青蛙的吗?(2)讨论观察方法,设计观察记录表。(3)发放青蛙卵,学习饲养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小结 板书设计:
2.7
动物的卵
1、观察动物的繁殖活动
2、观察动物的卵
3、观察青蛙卵的孵化
教学后记:
第三单元 食物 3.1一天的食物
教学目标:
1、能积极参与讨论,初步掌握调查记录食物的方法。
2、能利用简单的统计分析,发现我们一天食物的问题和规律。
3、能够用多种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
教学重点:通过记录一天的食物,发现问题和规律。教学难点:会给多种的食物进行分类。教学准备:
1、事先对几位学生的一天食物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四年级孩子所吃食物的情况。
2、设计按餐别统计的调查记录表,供学生小组活动用。
3、设计一张大的统计表,供记录汇总学生食物情况。
4、准备一些写有食物名称的卡片,供学生分类时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物对于我们人的生长发育来说十分需要。小时侯,我们吃妈妈的乳汁长大,现在人越长越高,活动也越来越多,光吃母乳一种食物已经不够了,我们开始吃各种各样的食物了。
二、探究过程
1、记录一天的食物
• 以昨天为例:我们都吃些什么? • 学生汇报。
(1)讨论活动:这么多食物我们该怎么来记录呢?
• 讨论记录的一些方法:如按餐别进行记录;按荤素记录等;
• 讨论记录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如“炒三丝”算几种食物?零食是否要记录?喝过的水要不要记录等;
(2)小组记录:要求学生对一天的食物按餐别进行记录。
组织小组活动,小组汇报,师记录(或统计表)。(3)思考:从这些汇报中,我们可以看出些什么? • 一天中,我们要吃多少种食物? • 吃的最多的是什么食物? • 每餐都吃的食物有哪些?
2、给食物分类
(1)图片分类:这么多食物,除了可以根据每餐吃什么来分类以外,还可以怎样进行分类?(2)汇报:
• 按喜欢吃的分类; • 按味道分类; • 按生活习惯分类; • 按食物结构分类; • 按食物来源分类; „„
(3)举例说说荤食、素食还可以分为哪几种?
三、小结
师:食物中蕴藏着许多学问,比如人为什么要吃食物,吃哪些食物好,等等。
请同学们课外去搜集一些资料,我们将作深入的研究。板书设计:
3.1一天的食物
1、记录一天的食物
2、给食物分类
教学后记:
3.2
我们身体从食物中获得什么
教学目标:
1、能够自行查找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知道食物的营养成分,感受营养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2、能用简单的方法来判别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分,激发探究营养成分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知道食物有哪些营养成分。教学难点:能找出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教学准备:
1、事先让学生查找食物营养成分的相关资料,带到课堂上进行汇报。
2、让学生带一些食物。
3、准备作业纸。
4、碘酒、小刀、白纸、蜡烛、火柴。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能促进我们的生长发育,维持我们的生命活动。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主要有哪些呢?
二、探究过程:
1、食物有哪些营养成分 按组进行汇报交流(1)蛋白质组:
• 蛋白质是人体肌肉、皮肤、内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 • 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例举;(2)糖类组: • 就是白糖吗? • 淀粉也是糖类;
• 变成热量、力气的食物;(3)脂肪组:
• 你认为脂肪是什么? • 哪些食物中含有脂肪?(4)维生素组:
• 你知道哪些维生素? • 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
• 看图说说哪些食物有较多的维生素?(5)矿物质组: • 矿物质是什么? • 缺钙会得软骨病; • 含有矿物质的食物。
小组活动:将带来的食物进行分类(作业纸)
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
含有丰富糖类的食物
含有丰富脂肪的食物 含有丰富维生素的食物
含有丰富矿物质的食物
2、找出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过渡:刚才我们通过交流对食物的营养成分有了一定的了解,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亲自来找一找这些食物所含有的营养成分,那就更有趣了。
(2)找找糖类。
• 复习: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糖类,我们可以采取什么办法?(滴碘酒)• 滴碘酒该怎么做呢?(一小片食物,几小滴,用滴管要稍离开食物)• 学生操作;汇报。(3)找找脂肪。
• 尝一粒花生米和一粒蚕豆,说说有什么不同?
• 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检验脂肪?(在纸上捻一下,看看有没有留下油迹。)
• 学生操作;汇报。(4)找找蛋白质。
• 你有办法吗?(可以看看标签)
• 学生看食物包装袋上的标签,找找不同食物的蛋白质含量。
• 用蜡烛烧头发、指甲,闻闻发出的气味。这是蛋白质燃烧时产生的。• 烧一块瘦肉,继续检验。
三、小结
1、说说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2、继续检验食物的营养成分,制成一份常见食物营养成分表。
板书设计:
3.2 我们身体从食物中获得什么
1、食物有哪些营养成分
2、找出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教学后记:
3.3 教学目标:
吃什么还吃什么
1、知道人需要不同的营养,懂得营养均衡的重要性。
2、通过探究理解食物的“金字塔结构”,初步学会合理搭配食物。
3、在讨论、交流、研讨过程中逐步养成合理饮食的习惯。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合理配搭膳食营养。教学难点:了解怎样使营养均衡。教学准备:
1、根据上节课的研究,教师从学生的作业中选择一份较科学的食物营养成分表。
2、食物的“金字塔结构”图。
3、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与食堂联系,请他们提供学生亲身体验的机会。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一天中,我们要吃很多食物(出示食物营养成分表),哪些是支持我们生长发育的食物?哪些是给我们提供活动能量的食物?哪些是使我们保持健康的食物?
二、探究过程:
1、怎样使营养均衡
(1)出示青菜、米饭和肥肉图片:说说哪种食物最有营养?(2)出示一位孩子的一天食谱:说说发现什么?
(3)口头回答:为了使我们均衡地获得各种营养,我们每天应吃什么?还应吃些什么?(板书课题)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吃食物? • 方法指导,如细嚼慢咽; • 卫生指导,如饭前洗手。
2、搭配膳食营养
(1)小组活动:怎样搭配我们的食物?
• 小组设计;
• 汇报(3—5人):构建“饮食结构图”。(2)观察“金字塔结构”,理解食物搭配的原则。• 荤素搭配; • 粗细粮搭配; • 多种搭配;
• 适当吃一些新鲜水果和蔬菜; • 喝一些水; ……
(3)根据以上原则,请你为自己配制一份营养晚餐。• 学生配制; • 3—5人汇报;
• 学生评价:这顿饭,富含我们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吗?
三、课外延伸
请按自己的食谱进行实践,我们将评出“美食大师”。
板书设计:
3.吃什么还吃什么
1、怎样使营养均衡
2、搭配膳食营养
教学后记:
3.4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教学目标:
1、知道食物分为生吃和熟吃。
2、能用酒精灯烧熟食物。
3、能通过观察具体描述生、熟食物的变化。
教学重点: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了解生与熟的不同。教学难点:通过观察能描述生、熟食物的变化。教学准备:
1、给每组学生准备一份生、熟马铃薯,水果刀。
2、准备酒精灯、石棉网、火柴、烧杯、水、铁匙、玉米等器材。
3、设计一张观察记录纸,以记录玉米粒到玉米花的变化过程。
4、准备爆玉米花图片、玉米饼图片。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平时喜欢吃生的肉片还是熟的肉片?有些食物经过烹饪之后更好吃,而有的食物生吃味道更好。今天我们一起来观察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看谁发现得多?
二、探究过程
1、生食和熟食
(1)出示一些食物图片:说说哪些可以生吃?哪些要熟吃?(2)揭示题目。
47(3)举例说说生食和熟食。
2、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
(1)教师提供生、熟马铃薯,组织学生分组观察它们的变化。• 看看马铃薯的大小变化 • 摸摸马铃薯的软硬异同 • 尝尝马铃薯的味道
• 把马铃薯切开,观察里面的变化(2)汇报:马铃薯的营养会变化吗?
(3)讨论:把马铃薯烧熟了吃有哪些益处?
3、从玉米粒到玉米花
(1)预测:玉米从生到熟会有哪些变化?
(2)说说玉米变熟的方法,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讲出多种办法。(3)操作指导:
• 放在水中煮。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实验装置,练习使用酒精灯。• 置于火上烤。手拿在塑料柄上,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4)实验要求:注意安全;注意观察和记录。(5)分组选择实验,并操作。
(6)汇报:将观察到的现象尽量用语言描述出来。
三、巩固延伸
1、图片出示其他烧熟玉米的方法:玉米饼、爆玉米花等
2、尝尝爆玉米花。
板书设计:
3.4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1、生食和熟食
2、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
3、从玉米粒到玉米花
教学后记:
3.5
面包发霉了
教学目标:
1、仔细观察发霉的面包,初步感知食物放久了会长出霉菌。
2、能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并能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3、能坚持记录霉菌的生长情况,会分析、整理自己记录的数据。教学重点:观察发霉的面包,了解霉菌。教学难点:观察霉菌的生长情况。教学准备:
小组:发霉的面包、新鲜的面包若干,放大镜、载玻片、牙签、水、滴管、塑料袋等,有条件的学校准备显微镜若干台。教学过程:
一、引入
观察新鲜的和发霉的两块面包,你有什么发现?
二、探究过程
1、观察发霉的面包
(1)用放大镜继续观察发霉的面包,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2)怎样才能看清楚面包上霉菌的样子?
学生讨论,小组尝试。师引导学生用牙签取一些面包上的霉菌放在载玻片,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进行观察。(3)用语言来描述你看到的霉菌的样子。(4)你还在什么物品上看到过霉菌?
(5)观察了面包上的霉菌,你还想研究些什么?
2、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
(1)讨论:面包上怎么会长出霉菌?可能是什么原因使面包长出霉菌?(2)你能设计实验证明霉菌的生长与水的多少有关?
小组讨论,交流实验的方法。设计一种研究霉菌的生长与温度的关系的实验方法,学生小组操作。
提问:为什么要在每块面包上放一些霉菌?(3)你能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霉菌的生长与温度的关系?
小组讨论,汇报实验的方法,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做?(4)霉菌的生长还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能用实验来证明吗?
3、后续观察活动
根据你的实验方法,注意每天观察记录两块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下一次上课时带上你的观察研究成果。
三、小结 板书设计:
3.5 面包发霉了
1、观察发霉的面包
2、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
第二篇: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学期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学期教案
1、骨骼
教学目标
• 能通过触摸感觉到皮肤下的骨头;能够把骨与整个骨骼相联系,完成骨骼拼图;能够通过观察图片推测骨骼作用;
• 知道骨头存在于皮肤下的肌肉内;知道手骨由27块骨构成;知道骨的骨干里有骨髓和血管;知道骨的物理特点和生物特点。教学重难点:懂得骨骼的作用及物理和生理特点。教学准备:动物的骨头、骨架模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平时吃鱼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被卡到,你知道卡在我们喉咙中的时鱼的什么吗?
二、建立骨骼概念
1、在于的身体里面我们能够找到骨头,那么在我们的身体里面也有骨头吗?
2、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告诉大家你找到的是什么样的?
3、你能形容一下你摸到的身体里面的骨头是哪个部分的?有多少呢?
4、你知道我们人的身体里面总共有多少块骨头吗?(它们在身体里面组成了身体的支架——骨骼)
5、你能把活动记录上的人体各个部分骨骼拼成一个完整的人体骨骼吗?
6、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可以通过X光片来看见骨骼,通过书上的这幅图,你看到了人的手由多少块骨头组成?
三、认识骨骼作用
1、在人的身体当中有206块骨头,这些骨头都是一模一样的吗?
2、这些骨头的外形不同也决定了它们不同的作用,你知道这些骨头的作用分别是什么吗? 学生上台来制模型举例说。
四、认识骨的构造
1、很多动物和人是一样的,身体里面也具有骨骼,你们在平时吃一些肉类的时候注意观察过吗?说说看。
2、出示一块鸡腿骨,你们见过这样的这样的动物骨头吗?你能猜到这是动物那个部分的吗?这种骨头在动物的身体里面起到什么作用呢?
3、你们知道骨头的里面是什么吗?猜猜看。
4、学生解剖观察
5、通过实验你看到了什么?
6、你能给同学们来讲解一下吗?
7、通过阅读课本第4页的知识,你发现有些骨头还有什么作用?
2、关节
教学目标
• 能够通过活动身体找出关节的位置;能够在固定关节的情况下发现关节的活动方式和一些作用;
•知道人体上一些关节的位置;了解关节的多种活动方式; 教学重难点:
能够在固定关节情况下发现关节的活动方式和一些作用 教学准备:木棍、夹板、胶带或绳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人的身体内共有206块骨头组成,那么你知道这206块骨头是怎样组成一个整体的?
2、骨头与骨头之间相互连接的地方叫做什么呢?
二、认识关节功能
动动你的身体,找一找你的身体中哪些地方有关节?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关节的?
1、是不是在身体里面的所用的关节都可以活动呢?
2、你能在书上第5页的图中把可以活动的关节用圆圈圈出来吗?
3、如果没有了这些关节会怎么样呢?请同学来做一个小游戏(书本P5页)
4、学生活动
5、汇报:通过作这样的游戏你有什么体会?
6、你能告诉大家关节有什么样的重要作用吗?
7、运动一下你的各个关节,找一找这些关节它们的运动方式都一样吗?有哪些不一样?(学生示范讲解)
8、阅读课本第6页的资料。
9、此之外关节还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呢?我们来做一个小试验。当你从高出跳下的时候,在落地的一瞬间哪些关节在活动?落地后身体是什么样的姿态?为什么会这样?说明了什么?(腿部弯曲/关节在起缓冲的作用)
3、肌肉
教学目标
•能通过触摸体验肌肉的存在与质地;能够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手臂活动模型和膝关节活动模型;
•知道提供骨骼运动的力量来自于肌肉的收缩;知道骨骼肌是成对存在一起工作的;理解人体处于安静状态下的一些肌肉运动; 教学重难点:能够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手臂活动模型和膝关节活动模型;能够通过观察图文理解肌肉影响骨运动的方法 教学准备:木棍、木片、软管、气球皮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我们的身体是依靠骨骼支撑起来的,骨骼维持我们站立和运动?但是光靠骨骼,一个空骷髅架能不能运动起来呢?
2、还缺少什么?
3、你认为为什么有了肌肉就能够让骨骼活动起来?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学习肌肉。
二、认识肌肉功能
1、找一找,在你们身上哪里的肌肉最多哪里的肌肉最少?
2、哪些地方的肌肉比较多,哪些地方的肌肉比较少呢?你有什么发 5
现?(让学生意识到经常运动的部位肌肉是比较多的)
3、肌肉是如何来帮助骨骼进行运动的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
4、模仿书本第7页的图作几个动作,再用手摸一摸各个部分的肌肉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5、学生汇报。
6、学生汇报完之后再阅读课本第8页。(可结合录像)
7、通过刚刚的学习,你能不能再活动记录上画出任再进行各种运动的时候,肌肉变硬的部分。
8、讨论:如果人在静止的状态下,肌肉是否工作,哪些肌肉仍在工作?
三、制作手臂活动模型
1、通过刚才的学习,请你根据手臂的结构制作一个模型来模拟手臂的能动。
2、出示材料,先请学生解释一下个部分材料用来表示什么部分。
3、学生制作。
4、学生展示,评价。
4、骨骼、肌肉的保健
教学目标
•能够针对运动方式说出他们对身体的好处; •能够分析某一动作锻炼身体的部位与作用; •知道体育运动可以强健骨骼和肌肉; 教学重难点
知道体育运动可以强健骨骼和肌肉;了解不同运动对身体的锻炼效果不同。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
学
设
计
一、导入
平时你最喜欢的运动是什么?为什么你喜欢这项运动?
二、认识锻炼的作用
1、从你喜欢的运动说说运动可以为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
2、我们知道进行体育运动可以锻炼身体,那么体育运动从哪些方面是我们变得更加强健呢?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3、阅读课本11页了解不同运动对人体的锻炼效果
4、在做广播操的时候,每一节动作对我们身体的哪一关节和肌肉有作用?
5、学生讨论,说明
6、为了是肌肉和骨骼能保持正常的工作,我们需要多吃一些什么样的食物呢?
7、哪些食物含有蛋白质和钙?
8、在运动中如何注意安全,避免受伤。请学生说说自己的观点
1、我们来养蚕
教学目标
• 提出有关养蚕的问题; • 观察蚕卵和蚁蚕;
• 能够用语言和图画描述蚕卵和蚁蚕; 教学重难点:掌握养蚕的方法。
教学准备:蚕卵、蚁蚕、放大镜、羽毛或干毛笔、投影仪。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
学
设
计
一、导入 出示丝绸。
师问:“你们知道织丝绸的丝是怎么来的吗?蚕是怎样的一种小动物,它又是怎样吐丝的呢?你们想亲自养蚕,亲眼观察它吐丝,最后再亲手抽丝吗?”
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出示蚕卵。
师:“请你们猜一猜这是什么?(蚕卵)关于蚕你知道些什么?”
2、讨论“关于养蚕我们知道些什么”、“有哪些问题需要研究”。
引导学生讨论“关于养蚕我们知道些什么?”(1)要为蚕宝宝在纸盒中布置一个温暖的家;(2)别忘了在盒子上扎孔,蚕宝宝也要呼吸;
(3)蚕宝宝怕蚂蚁、蟑螂、老鼠,要把蚕宝宝放在安全的地方;饲料不能太稀,否则蚕宝宝会拉肚子。
3、观察蚕卵,说一说蚕卵是怎样的。
让学生仔细观察蚕卵的大小、颜色、形状,用语言描述出来。注意提醒学生:静态的蚕卵也是有生命的,要轻拿轻放,小心呵护。
4、观察蚁蚕,说一说蚁蚕是什么样的。
让学生先用肉眼观察刚出壳的蚕像什么?再用放大镜观察并描述,最后用直尺测量她的长度并记录。
5、讨论:“用哪些方法来记录蚕宝宝的成长过程?”
2、给蚕宝宝记日记
教学目标: ●学会养蚕;
●能够较长时间观察、描述蚕的生长和变化; 教学重难点:能做好养蚕的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师生准备:蚕卵、蚁蚕、放大镜、羽毛或干毛笔、投影仪。
学生准备:纸盒。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
学
设
计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蚕卵和蚁蚕,今天我们来给大家颁发‘领养证’和蚕宝宝,在这段时间里看哪个同学养的蚕宝宝最长、最重、最健壮;谁的蚕茧最大、最重、最白。但我们不要忘记给自己的蚕宝宝写上成长记录,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观察日记的写法。”
二、自主学习
1、阅读P20上的文字。
2、自主探究的问题。
(1)比较吃桑叶的蚕和吃人工饲料的蚕,哪一个长得更好些? 让学生先进行预测,在进行对比实验。(2)用蒲公英的叶子,它能吐丝吗?
(3)蚕蜕皮时为什么不能弄断它身上的丝?让学生讨论后,教师向学生讲清其中的原因。(4)辨别蚕蛾的雌雄。
组织学生认真观察蚕蛾的形态大致分为几种,预测雌雄后观察哪种蚕蛾产卵。教师多鼓励学生在幼虫期和蛹期怎样区别蚕的雌雄。
3、小结:
评价学生写的观察日记。
三、课外拓展
让学生在家继续观察蚕宝宝的一举一动,并写好观察日记。
3、我们来抽丝
教学目标
• 通过多种方法了解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 • 学会缫丝方法。
教学重难点:掌握抽丝的方法。
教学准备:师生准备:有关我国养蚕历史的电教片;炊、小锅、小苏打、缠线板。
学生准备:缠线板、直尺。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出示一些真丝织物。
师:“这些织物是用什么做的呢?我国养蚕业抽丝的历史悠久,对人类服饰业作出重要的贡献。同学们,你们来汇报一下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二、自主学习
1、指导学生看P25的文字。
2、大家来抽丝,看谁抽的丝最长。在蚕结茧后六、七天挑一部分进行抽丝。(1)让学生先预测抽出的丝有多长。(2)抽丝的方法:
A、把蚕茧表面的乱丝摘掉。B、把蚕茧放在开水中浸泡。C、用毛刷搅动,把蚕丝的头儿找到。(3)量一量一根丝到底有多长。
3、小结:通过学习抽丝你有什么体会? 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三、课外拓展
整理好养蚕的资料和一些记录,下节课进行经验交流。
4、养蚕经验交流会
教学目标
•能够再讨论种交流蚕一生变化的信息; •知道蚕及其他昆虫的一生要经过变态; •能正确看待昆虫与人类的关系。教学重难点:能概括蚕的一生四种变态。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蚕及其他昆虫的资料。学生准备:各种形式的观察记录。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我们的小蚕在你们的精心喂养下,慢慢长大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总结一下自己的养蚕经验,好吗?”
二、交流、总结:
(一)交流“蚕的一生经过了哪些变化”。(蚕的一生经过了四种变化。)
你能够把蚕一生的变化画下来吗?(学生先画)
师:“书上的两幅示范图,一幅是直线式的,另一幅是循环式的。你们觉得那一种更好、更有创意?说说为什么?你能画一幅更好的吗?”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修改。
(二)、比较蚕蛾与蝴蝶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形成昆虫概念。指导学生看书P28。
你能说出蝴蝶一生的变化吗? 你有什么发现?
蚕蛾和蝴蝶的外形有什么不同之处?相同处又是什么?(身体都分为头、胸、腹;头部都有一对触角;胸部都有三对足。)
三、小结
你认为蝴蝶和蚕蛾属同一类生物吗?说说你的理由。那这种生物叫什么呢?
一切都在运动中
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2.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教师出示书上的图片:你们观察这副图,你觉得哪些物体在运动?你怎么知道他们在运动?
二、探索和调查
1、大家刚才说得都非常好,让我们看一段汽车在行驶的录象。
2、讨论:坐在缓慢行驶的汽车上,怎么知道汽车是否在前进。?
3、你们是这样认为的吗?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模拟实验。模拟实验:让学生站在滑板上进行滑动。
教师在这个时候可以提问:你们觉得谁在动?怎么动? 为什么?
4、学生回答。
教师以此巩固参照物的概念。
5、提出问题:如果参照物选滑板车本身呢?
先提问在滑板车上的学生:你和滑板车比较,你在运动吗? 为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和它相比,我自己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6、如果再有一辆滑板车和他同时同方向同速度前进呢?在实际操作中,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个问题。
7、进行一项活动:让学生三人或者四人一个小组通过用不同的参照物来说说自己目前的状态(学生可以用各种方式来运动)指导学生认识到世界上没有绝对不运动的物体。
8、原处的大树在运动吗?你的根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
你们的参照物是什么?
如果给你们机会到宇宙中去,你还能看见这课树的话,你觉得它是在运动吗?
9、你有什么想法?
2运动的方式
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运动的方式是各种各样的,主要有四种类型:直线运动、往复运动、旋转运动和摆动。
2.知道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
3.知道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由玩入境,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 1.教师(出示纸风车):谁会玩这个小风车? 2.学生上讲台演示风车的玩法。
3.让学生将自带的玩具在小组内相互交换着玩一玩,看看哪些玩具会运动?怎样运动的?
4.学生汇报自己玩玩具的情况,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
二、探索和调查
教师:刚才玩的是玩具,小朋友们有了不少发现,老师这还有几种简单的材料(出示小木块、钢尺、橡皮筋、纸风车、单摆装置),你们想不想玩?
学生的情绪被调动后,教师让学生小组交换一下意见,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几种材料来研究。(学生选取材料)
2.教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你们要研究的材料,想一想,怎样可以让它们运动起来? 学生小组交流一会。
3.教师:马上我们就要研究了,你们觉得在研究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小组成员要分工协作,仔细观察,做好记录等等。4.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师适时指导,做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5.学生汇报探究结果。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小组的探究结果,可以给物体的运动方式起名,可以用笔画出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得出物体运动的几种方式。
6.学生小组讨论:比较钢尺、橡皮筋和荡秋千的运动方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三、实践应用,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式
1.学生看课本第33页的图,了解这些物体包含有哪些运动方式。2.学生组内交流各自想法。
3.学生汇报小组交流情况,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小结。火车的运动方式是移动加转动;水轮的旋转运动,锯木头的往复运动,跷跷板是往复运动,转椅是转动。
教师和学生一起来分析比较复杂的运动方式: 教师让学生看书,并讨论。
学生开始看书并开始进行讨论,学生在讨论十教师可以不进行知道,让学生大胆的发言。
教师总结:易拉罐在直线运动的过程中还有自身的转动;竹蜻蜓在转动中还需要直线上升(或下降);老鹰在空中时而盘旋、时而向下滑翔。
飞碟还有直线运动和转动。
三、回顾和解释
教师:今天我们研究了物体的运动方式,你们发现了很多,可是研究只局限于课堂内,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物体在运动着,希望小朋友在课外继续研究。
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的快慢可以用一定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来进行描述。
2.了解描述运动时还有方向的因素。
3.认识一些非常缓慢的运动。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教师出示书上的图片:提问:你们觉得他们四个谁运动得更快呢?
二、探索和调查
教师:你们所说的运动的快慢是指什么呢?让学生先来自己说说运动快慢的定义。学生说,教师倾听。
教师:那么你们觉得兔子和乌龟谁的速度快呢? 教师:那么为什么在龟兔赛跑中它没有乌龟早到终点呢? 教师:因为睡觉的原因,兔子浪费了什么呢?
教师:对了,时间在表示运动的快慢中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让学生自己看书,找到运动的快慢到底如何表示)。
教师让学生看过后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运动的快慢是怎样表示的,并说说速度的概念。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速度的概念。那么你们有什么办法来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出我们步行的速度吗?
教师,要想测量出步行的速度,必需要知道什么数据呢? 教师:你打算如何测量出距离和时间? 学生距离可以用皮尺量,时间可以用表测量。
教师这里可以出示秒表,告诉学生可以用这个工具来精确的测量时间,并教会学生如何使用。
教师让学生说说具体打算如何操作?要注意什么问题?否则就会影响实验结果? 学生讨论后汇报。开始实验,教师巡视。小结。
小车的运动
教学目标:
1.知道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物体的运动方式,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了哪些运动方式?(学生自由说)
2.教师用小车在木板上滑动,让学生观察,问:小车的运动方式是什么?(教师引导:车轮和车厢的运动是什么方式?)
教师总结:车论的运动是转动,而车厢的运动方式是直线移动。教师出示载重汽车的录象让学生看完后提问:“你们觉得要想让汽车运动的更快和什么因素有关。教师:学生踊跃回答问题。教师不做评价。认真听学生的发言。
二、探索和调查
三、回顾和解释
请你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证明黄豆的发芽需要水
摆
教学目标:
1.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系,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摆得越快。
2.在实验中会“控制变量”,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3.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试验结果。
教学步骤:
一、集中话题
1、教师:我手心里握着一样东西,大家想看看是什么吗?
(教师松手,手心挂着一个简易的摆)问学生: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 板书:摆
2、教师:关于摆,你们知道些什么知识?(指名学生说说)
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摆,探究一下摆中有什么奥秘。
二、探索和调查
1、让学生学会测定15秒内摆摆动的次数。
2、发现问题,作出假设。
3、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4、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5、研究摆摆动快慢的内在规律。
三、回顾和解释
教师:这节课,我们又一次运用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研究了摆,你们获得了有关摆的哪些知识? 学生交流。
四、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摆的资料。
力在哪里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收集事例,通过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的变化及人的肌肉感受说明生活中力的存在。
2.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同一物体受到不同方向力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1.力在哪里?请用动作表示出来。力在手上、腿上„„力在身体里。
2、演示:双手同时压饼干盒,饼干盒(物体)怎样了?
二、观察
1.拓展描述:离开我们的身体,往别处想,哪里还有力? 2.给力起名称。
人的力称为人力、机器的力称为机械力、风的力称为风力„„过渡:力在哪里? ——到处都有力。
三、发现、认识
1.小实验:会“跳舞”的回形针。用吸铁石、模板、回形针演示实验。
区别:与我们前面说的力有什么区别?——借助外力。
物体形状发生改变以后
教学目标
1、认识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后恢复原来的形状。
2、通过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通过实验体会到弹力的性质。教学步骤:
一、集中话题
二、探索和调查
学生开始实验,完成后开始汇报。
在物体恢复原来形状时产生的力叫做弹力,你们能说说弹力和弹性的区别吗? 学生说说区别。
教师总结: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弹性和弹力的区别和关系。
三、反思和解释
教师:通过今天的活动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教师出示录象:
1、在玩蹦蹦球
2、骑自行车
3、用夹子夹文件 一起来分析他们是怎么样工作的?
教师请学生在生活去找一找人们在哪些地方运用到了弹性或者弹力。它们的运用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方便?帮助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呢?
苹果为什么回落地
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体验到物体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天体的圆周运动可以产生离心力而克服地球引力。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1、利用课间时间组织学生到室外活动,学生按要求分小组进行投掷纸飞机。
问:为什么我们掷出去的飞机无论多高最后总是落在地上呢?还有哪些现象与重力有关呢?
2、活动、思考、回答(提出假设)。
3、小组讨论、汇报。
4、挂在树上的苹果,晾在绳子上的衣服也会受到重力的影响吗?为什么?
5、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6、教师总结:原来,地面上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地球的吸引,正是这种吸引作用,才产生了上述现象。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地球表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
二、学习测力计
1、教师介绍: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通常叫做物重。物重可以通过用弹簧做的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讲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
3、实物演示:
(为了纪念牛顿为科学所做的贡献,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学习测力计的使用:学生分组活动。利用测力计测量各种物体的重力。
5、指导学生利用测力计测量各种物体的重力。
6、讨论、汇报。
三、研究重力平衡现象
1、教师提问:在杂技表演中,走高空钢丝的演员是怎样表演的?为什么手持一根金属棒?那根金属棒又叫做什么?为什么走的过程中有点半蹲着而不是笔直的?
2、小组讨论:你觉得要使物体平衡需要哪些条件?
3、大组汇报:怎样使“独脚小人”站在瓶盖上?
4、选取材料动手试一试,验证一下怎样使“独脚小人”站在瓶盖上。
5、进行思考、提出假设,选取材料进行实验。
6、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物体平衡的条件:物体的重心低和物体的支撑点在重心的作用线上”
7、联系生活实际回答
8、教师进行总结。
四、回顾和解释
让学生总结出生活中重力的影响有哪些实际的例子。
摩擦力的秘密
教学目标:
知道摩擦现象发生的条件,了解什么是摩擦现象;
了解摩擦力的大小既与重量的大小有关,也与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教学准备:
表面比较光滑的木板、材料不同质量不同的物体、小车、测力计等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钉鞋、跑鞋、平底鞋各一双。
问:如果要参加一百米的赛跑,你会选哪一双鞋呢? 2.学生观察并发表意见。3.请专家指导。
4.师小结引出课题,并板书。
(二)研究摩擦力存在的条件 1.在什么情况下会有摩擦力呢?
2.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做实验并汇报实验结果。请学生上台演示实验。
3.师小结摩擦力存在需要的条件。那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有摩擦力呢? 4.强调对比实验的重要性。
(三)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让学生进行假设: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小组讨论进行哪一方面的实验。3.学生讨论、动手实验。
请记录员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做好实验记录。4.指名汇报实验结果。
师小结: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四)小结
1.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你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2.关于其它的问题我们留到下一节课再研究好吗? 五.课后反思
第三篇: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学期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学期教案
1、骨骼 教学目标
• 能通过触摸感觉到皮肤下的骨头;
• 能够把骨与整个骨骼相联系,完成骨骼拼图; • 能够通过观察图片推测骨骼作用;
教学重难点:懂得骨骼的作用及物理和生理特点。教学准备:动物的骨头、骨架模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平时吃鱼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被卡到,你知道卡在我们喉咙中的时鱼的什么吗?
二、建立骨骼概念
1、在于的身体里面我们能够找到骨头,那么在我们的身体里面也有骨头吗?
2、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告诉大家你找到的是什么样的?
3、你能形容一下你摸到的身体里面的骨头是哪个部分的?有多少呢?
4、你知道我们人的身体里面总共有多少块骨头吗?(它们在身体里面组成了身体的支架——骨骼)
5、你能把活动记录上的人体各个部分骨骼拼成一个完整的人体骨骼吗?
6、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可以通过X光片来看见骨骼,通过书上的这幅图,你看到了人的手由多少块骨头组成?
三、认识骨骼作用
1、在人的身体当中有206块骨头,这些骨头都是一模一样的吗?
2、这些骨头的外形不同也决定了它们不同的作用,你知道这些骨头的作用分别是什么吗? 学生上台来制模型举例说。
四、认识骨的构造
1、很多动物和人是一样的,身体里面也具有骨骼,你们在平时吃一些肉类的时候注意观察过吗?说说看。
2、出示一块鸡腿骨,你们见过这样的这样的动物骨头吗?你能猜到这是动物那个部分的吗?这种骨头在动物的身体里面起到什么作用呢?
3、你们知道骨头的里面是什么吗?猜猜看。
4、学生解剖观察
5、通过实验你看到了什么?
6、你能给同学们来讲解一下吗?
7、通过阅读课本第4页的知识,你发现有些骨头还有什么作用?
教学反思:
2、关节 教学目标
• 能够通过活动身体找出关节的位置;
• 能够在固定关节的情况下发现关节的活动方式和一些作用;
教学重难点:能够在固定关节情况下发现关节的活动方式和一些作用 教学准备:木棍、夹板、胶带或绳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人的身体内共有206块骨头组成,那么你知道这206块骨头是怎样组成一个整体的?
2、骨头与骨头之间相互连接的地方叫做什么呢?
二、认识关节功能
动动你的身体,找一找你的身体中哪些地方有关节?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关节的?
1、是不是在身体里面的所用的关节都可以活动呢?
2、你能在书上第5页的图中把可以活动的关节用圆圈圈出来吗?
3、如果没有了这些关节会怎么样呢?请同学来做一个小游戏(书本P5页)
4、学生活动
5、汇报:通过作这样的游戏你有什么体会?
6、你能告诉大家关节有什么样的重要作用吗?
7、运动一下你的各个关节,找一找这些关节它们的运动方式都一样吗?有哪些不一样?(学生示范讲解)
8、阅读课本第6页的资料。3、10、此之外关节还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呢?我们来做一个小试验。当你从高出跳下的时候,在落地的一瞬间哪些关节在活动?落地后身体是什么样的姿态?为什么会这样?说明了什么?(腿部弯曲/关节在起缓冲的作用)
教学反思
3、肌肉
教学目标
•能通过触摸体验肌肉的存在与质地;
•能够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手臂活动模型和膝关节活动模型; •能够按要求操作,感觉肌肉的收缩与舒张; •能够通过观察图文理解肌肉影响骨运动的方法。教学重难点:能够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手臂活动模型和膝关节活动模型;能够通过观察图文理解肌肉影响骨运动的方法
教学准备;木棍、木片、软管、气球皮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的身体是依靠骨骼支撑起来的,骨骼维持我们站立和运动?但是光靠骨骼,一个空骷髅架能不能运动起来呢?
2、还缺少什么?
3、你认为为什么有了肌肉就能够让骨骼活动起来?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学习肌肉。
二、认识肌肉功能
1、找一找,在你们身上哪里的肌肉最多哪里的肌肉最少?
2、哪些地方的肌肉比较多,哪些地方的肌肉比较少呢?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意识到经常运动的部位肌肉是比较多的)
3、肌肉是如何来帮助骨骼进行运动的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
4、模仿书本第7页的图作几个动作,再用手摸一摸各个部分的肌肉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5、学生汇报。
6、学生汇报完之后再阅读课本第8页。(可结合录像)
7、通过刚刚的学习,你能不能再活动记录上画出任再进行各种运动的时候,肌肉变硬的部分。
8、讨论:如果人在静止的状态下,肌肉是否工作,哪些肌肉仍在工作?
三、制作手臂活动模型
1、通过刚才的学习,请你根据手臂的结构制作一个模型来模拟手臂的能动。
2、出示材料,先请学生解释一下个部分材料用来表示什么部分。
3、学生制作。
4、学生展示,评价。
教学反思
4、骨骼、肌肉的保健
教学目标
•能够针对运动方式说出他们对身体的好处; •能够分析某一动作锻炼身体的部位与作用; •能够针对具体的运动分析如何保障安全。
教学重难点;知道体育运动可以强健骨骼和肌肉;了解不同运动对身体的锻炼效果不同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平时你最喜欢的运动是什么?为什么你喜欢这项运动?
二、认识锻炼的作用
1、从你喜欢的运动说说运动可以为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
2、我们知道进行体育运动可以锻炼身体,那么体育运动从哪些方面是我们变得更加强健呢?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3、阅读课本11页了解不同运动对人体的锻炼效果
4、在做广播操的时候,每一节动作对我们身体的哪一关节和肌肉有作用?
5、学生讨论,说明
6、为了是肌肉和骨骼能保持正常的工作,我们需要多吃一些什么样的食物呢?
7、哪些食物含有蛋白质和钙?
8、在运动中如何注意安全,避免受伤。请学生说说自己的观点
教学反思
1、我们来养蚕
教学目标
• 提出有关养蚕的问题; • 观察蚕卵和蚁蚕;
• 能够用语言和图画描述蚕卵和蚁蚕;
• 能够对蚁蚕的长度做定量测量,并记录下来。教学重难点:掌握养蚕的方法。
教学准备:师生准备:蚕卵、蚁蚕、放大镜、羽毛或干毛笔、投影仪。
学生准备:纸盒。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丝绸。师问:“你们知道织丝绸的丝是怎么来的吗?蚕是怎样的一种小动物,它又是怎样吐丝的呢?你们想亲自养蚕,亲眼观察它吐丝,最后再亲手抽丝吗?”
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出示蚕卵。师:“请你们猜一猜这是什么?(蚕卵)关于蚕你知道些什么?”
2、讨论“关于养蚕我们知道些什么”、“有哪些问题需要研究”。
引导学生讨论“关于养蚕我们知道些什么?”启发学生:“在宝宝出生前,妈妈会作好哪些准备?我们该怎样做蚕宝宝的妈妈呢?”(1)要为蚕宝宝在纸盒中布置一个温暖的家;(2)别忘了在盒子上扎孔,蚕宝宝也要呼吸;
(3)蚕宝宝怕蚂蚁、蟑螂、老鼠,要把蚕宝宝放在安全的地方;饲料不能太稀,否则蚕宝宝会拉肚子。
讨论“有哪些问题需要研究?”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并尝试在养蚕过程中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3、观察蚕卵,说一说蚕卵是怎样的。
让学生仔细观察蚕卵的大小、颜色、形状,用语言描述出来。注意提醒学生:静态的蚕卵也是有生命的,要轻拿轻放,小心呵护。
4、观察蚁蚕,说一说蚁蚕是什么样的。
让学生先用肉眼观察刚出壳的蚕像什么?再用放大镜观察并描述,最后用直尺测量她的长度并记录。
最好让学生能观察蚁蚕孵出的一瞬间,看它怎样大口吃掉极有营养的卵壳,又去找食的情景。
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写好第一篇蚕宝宝日记。
5、讨论:“用哪些方法来记录蚕宝宝的成长过程?”
(用画像、拍照、录像、文字记录等方法。)
三、课外拓展
让学生在家继续观察蚕宝宝的一举一动,并做好记录。
教学反思
2、给蚕宝宝记日记
教学目标: ●学会养蚕;
●能够较长时间观察、描述蚕的生长和变化;
● 能够预测、比较和讨论蚕的整个生长期的外观变化; ● 能通过图画和文字表述,交流观察结果; ● 能够自主地探究关于蚕的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学重难点:能做好养蚕的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师生准备:蚕卵、蚁蚕、放大镜、羽毛或干毛笔、投影仪。
学生准备:纸盒。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蚕卵和蚁蚕,今天我们来给大家颁发‘领养证’和蚕宝宝,在这段时间里看哪个同学养的蚕宝宝最长、最重、最健壮;谁的蚕茧最大、最重、最白。但我们不要忘记给自己的蚕宝宝写上成长记录,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观察日记的写法。”
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阅读P20上的文字。
2、自主探究的问题。
(1)比较吃桑叶的蚕和吃人工饲料的蚕,哪一个长得更好些? 让学生先进行预测,在进行对比实验。(2)用蒲公英的叶子,它能吐丝吗?
(3)蚕蜕皮时为什么不能弄断它身上的丝?让学生讨论后,教师向学生讲清其中的原因。剪开茧子的蛹还能活吗?
每个小组剪开一个蚕茧用纸包起来进行实验。(5)辨别蚕蛾的雌雄。
组织学生认真观察蚕蛾的形态大致分为几种,预测雌雄后观察哪种蚕蛾产卵。教师多鼓励学生在幼虫期和蛹期怎样区别蚕的雌雄。
3、小结:
评价学生写的观察日记。
三、课外拓展
让学生在家继续观察蚕宝宝的一举一动,并写好观察日记。
教学反思
3、我们来抽丝
教学目标
• 通过多种方法了解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 • 学习抽丝;
• 测量出一根丝的长度。
教学重难点:掌握抽丝的方法。
教学准备:师生准备:有关我国养蚕历史的电教片;炊、小锅、小苏打、缠线板。学生准备:缠线板、直尺。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一些真丝织物。师:“这些织物是用什么做的呢?我国养蚕业抽丝的历史悠久,对人类服饰业作出重要的贡献。同学们,你们来汇报一下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二、自主学习
1、指导学生看P25的文字。
2、大家来抽丝,看谁抽的丝最长。
在蚕结茧后六、七天挑一部分进行抽丝。(1)让学生先预测抽出的丝有多长。(2)抽丝的方法:
A、把蚕茧表面的乱丝摘掉。B、把蚕茧放在开水中浸泡。
C、用毛刷搅动,把蚕丝的头儿找到。(3)量一量一根丝到底有多长。
3、小结:通过学习抽丝你有什么体会? 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三、课外拓展
整理好养蚕的资料和一些记录,下节课进行经验交流。
教学反思
4、养蚕经验交流会
教学目标
•能够再讨论种交流蚕一生变化的信息;
•能通过图画和文字整理、表达、交流观察结果。教学重难点:能概括蚕的一生四种变态。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蚕及其他昆虫的资料。学生准备:各种形式的观察记录。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的小蚕在你们的精心喂养下,慢慢长大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总结一下自己的养蚕经验,好吗?”
二、交流、总结:
一、交流“蚕的一生经过了哪些变化”。(蚕的一生经过了四种变化。)
你能够把蚕一生的变化画下来吗?(学生先画)师:“书上的两幅示范图,一幅是直线式的,另一幅是循环式的。你们觉得那一种更好、更有创意?说说为什么?你能画一幅更好的吗?”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修改。
二、比较蚕蛾与蝴蝶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形成昆虫概念。指导学生看书P28。
你能说出蝴蝶一生的变化吗? 你有什么发现?
蚕蛾和蝴蝶的外形有什么不同之处?
蚕蛾和蝴蝶的外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身体都分为头、胸、腹;头部都有一对触角;胸部都有三对足。)
三、小结
你认为蝴蝶和蚕蛾属同一类生物吗?说说你的理由。那这种生物叫什么呢?
四、课后拓展
了解蝴蝶的有关资料。
教学反思
一切都在运动中
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2.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学习成果评价: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教师出示书上的图片:你们观察这副图,你觉得哪些物体在运动?你怎么知道他们在运动?
二、探索和调查
1、大家刚才说得都非常好,让我们看一段汽车在行驶的录象。
2、讨论:坐在缓慢行驶的汽车上,怎么知道汽车是否在前进。?
3、你们是这样认为的吗?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模拟实验。模拟实验:让学生站在滑板上进行滑动。
教师在这个时候可以提问:你们觉得谁在动?怎么动? 为什么?
4、学生回答。
教师以此巩固参照物的概念。
5、提出问题:如果参照物选滑板车本身呢?
先提问在滑板车上的学生:你和滑板车比较,你在运动吗? 为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和它相比,我自己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6、如果再有一辆滑板车和他同时同方向同速度前进呢?在实际操作中,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个问题。
7、进行一项活动:让学生三人或者四人一个小组通过用不同的参照物来说说自己目前的状态(学生可以用各种方式来运动)
指导学生认识到世界上没有绝对不运动的物体。
8、原处的大树在运动吗?你的根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
你们的参照物是什么?
如果给你们机会到宇宙中去,你还能看见这课树的话,你觉得它是在运动吗?
9、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教学反思:
2运动的方式
教学目标
1.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
2.会描述分析同一个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探究能力:
层次 1:
不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不会描述分析同一个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
层次 2: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不会描述分析同一个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
层次3 :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会描述分析同一个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教学过程:
一、由玩入境,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 1.教师(出示纸风车):谁会玩这个小风车? 2.学生上讲台演示风车的玩法。
3.让学生将自带的玩具在小组内相互交换着玩一玩,看看哪些玩具会运动?怎样运动的? 4.学生汇报自己玩玩具的情况,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
二、探索和调查 教师:刚才玩的是玩具,小朋友们有了不少发现,老师这还有几种简单的材料(出示小木块、钢尺、橡皮筋、纸风车、单摆装置),你们想不想玩? 学生的情绪被调动后,教师让学生小组交换一下意见,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几种材料来研究。(学生选取材料)2.教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你们要研究的材料,想一想,怎样可以让它们运动起来? 学生小组交流一会。
3.教师:马上我们就要研究了,你们觉得在研究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小组成员要分工协作,仔细观察,做好记录等等。
4.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师适时指导,做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5.学生汇报探究结果。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小组的探究结果,可以给物体的运动方式起名,可以用笔画出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得出物体运动的几种方式。板书:木
块 → 移动
→
纸风车 → 转动
钢尺、橡皮筋 → 振动
单摆 → 摆动
6.学生小组讨论:比较钢尺、橡皮筋和荡秋千的运动方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三、实践应用,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式
1.学生看课本第33页的图,了解这些物体包含有哪些运动方式。2.学生组内交流各自想法。3.学生汇报小组交流情况,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火车的运动方式是移动加转动;水轮的旋转运动,锯木头的往复运动,跷跷板是往复运动,转椅是转动。
教师和学生一起来分析比较复杂的运动方式: 教师让学生看书,并讨论。
学生开始看书并开始进行讨论,学生在讨论十教师可以不进行知道,让学生大胆的发言。教师总结:易拉罐在直线运动的过程中还有自身的转动;竹蜻蜓在转动中还需要直线上升(或下降);老鹰在空中时而盘旋、时而向下滑翔。飞碟还有直线运动和转动。
三、回顾和解释
教师:今天我们研究了物体的运动方式,你们发现了很多,可是研究只局限于课堂内,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物体在运动着,希望小朋友在课外继续研究。
教学反思
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测量走路的速度。
2.能给各种物体运动的速度排序。3.会使用秒表。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的快慢可以用一定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来进行描述。
2.了解描述运动时还有方向的因素。
3.认识一些非常缓慢的运动。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会使用秒表。
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的快慢可以用一定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来 了解描述运动时还有方向的因素。认识一些非常缓慢的运动。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教师出示书上的图片:提问:你们觉得他们四个谁运动得更快呢? 学生回答:(这里不需要学生回答的很标准,只要有运动的快慢的概念就可以了)
二、探索和调查
教师:你们所说的运动的快慢是指什么呢?让学生先来自己说说运动快慢的定义。学生说,教师倾听。学生很有可能会说速度快,运动的就快,速度慢,运动的就慢。教师:那么你们觉得兔子和乌龟谁的速度快呢? 学生回答是兔子。
教师:那么为什么在龟兔赛跑中它没有乌龟早到终点呢? 学生回答:因为兔子睡觉了。
教师:因为睡觉的原因,兔子浪费了什么呢? 学生:时间。
教师:对了,时间在表示运动的快慢中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让学生自己看书,找到运动的快慢到底如何表示)。
教师让学生看过后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运动的快慢是怎样表示的,并说说速度的概念。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速度的概念。那么你们有什么办法来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出我们步行的速度吗?
教师,要想测量出步行的速度,必需要知道什么数据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距离和时间。
教师:你打算如何测量出距离和时间?
学生距离可以用皮尺量,时间可以用表测量。教师这里可以出示秒表,告诉学生可以用这个工具来精确的测量时间,并教会学生如何使用。教师让学生说说具体打算如何操作?要注意什么问题?否则就会影响实验结果? 学生讨论后汇报。开始实验,教师巡视。
结束后开始汇报,让学生知道每个人的速度都是不一样的,某些时候速度是可以控制的。教师出示表格,让学生用距离和时间的定义来描述这些事物的速度。如(飞机的速度是1260千米/时,表示飞机能在一个小时中飞行1260千米)学生描述后,进行排序。
教师让学生阅读书上的材料,要让学生明白运动是有方向的。教师让学生回去思考:我们的手指甲也在运动吗?你根据什么这样认为呢?你能找到证据来证明吗?
三、回顾和解释
想办法证明月亮也在运动。
教学反思
小车的运动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2.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
3.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科学知识
1.知道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反复试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2.意识到科学方法在解决日常工作、生活问题中所起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物体的运动方式,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了哪些运动方式?(学生自由说)
2.教师用小车在木板上滑动,让学生观察,问:小车的运动方式是什么?(教师引导:车轮和车厢的运动是什么方式?)
教师总结:车论的运动是转动,而车厢的运动方式是直线移动。教师出示载重汽车的录象让学生看完后提问:“你们觉得要想让汽车运动的更快和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学生踊跃回答问题。
教师不做评价。认真听学生的发言。
二、探索和调查 学生可能的回答有:
1、动力大。
2、车轮多。
3、减少货物的重量
4、与路面的好坏有关。
5、。。。。
教师将学生的回答全部记录在黑板上,并提问,你们的想法都很好,都动脑筋了。那么你们觉得这些问题中你们最想研究哪一个呢?
教师提出这个问题后,可以让每个小组商量一下,统一意见后再说。学生讨论后汇报。
学生选择完成后,教师可以选择得票最多的问题一起来研究。
教师,那么你们打算如何研究呢?(教师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你们的方法怎样才能让其他同学信服?怎样证明就是这个原因,而不是其他不确定的原因造成的?
(学生开始思考,这里要让学生明白只有采取“控制变量”的方法才能很好的完成整个验证过程。)
教师提示学生每次只改变一个变量,才有说服力。学生开始设计实验。
教师是学生汇报实验步骤和方法,并要求学生说出在这个过程中你打算如何控制变量?教师提示学生要多做几次,防止偶然现象。
学生回答,结束后开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实验结束后,开始汇报结果。教师进行总结。
三、回顾和解释
请你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证明黄豆的发芽需要水
摆
教学目标:
1.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进行假设。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4.能够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5.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科学知识
1.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系,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摆得越快。
2.在实验中会“控制变量”,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3.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试验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反复试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2.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教学步骤:
一、集中话题
1、教师:我手心里握着一样东西,大家想看看是什么吗?
(教师松手,手心挂着一个简易的摆)问学生: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 板书:摆
2、教师:关于摆,你们知道些什么知识?(指名学生说说)
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摆,探究一下摆中有什么奥秘。
二、探索和调查
让学生学会测定15秒内摆摆动的次数。
(1)教师:要了解摆的奥秘,首先,让我们来掌握一项本领,学会测定摆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那摆怎样才算摆动一次呢?
教师演示:把摆拉开一个角度,松手。同时讲解:摆摆到另一面,再回到开始运动的地方我们就算摆摆动一次。
(2)讲解如何使用秒表记时。(3)教师与学生合作:测定讲台上的摆15秒内摆动的次数。教师同时指导,怎样减小误差。(每组到老师处领一个摆,组内自行分工:记时员,操作摆的人员,记数员,记录员,汇报员。)
(4)学生合作测定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5)学生汇报。
2、发现问题,作出假设。
(1)谈话:同学们,你们汇报的实验结果,各组的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基本上都不同,那为什么摆在相同的时间内摆动会有快慢?摆摆动的快慢究竟与什么有关呢?请同学们观察你们的摆,作出你们的猜测。(2)学生讨论,作出猜测。
(3)学生猜测,归结为摆的快慢与摆角的大小、摆锤的轻重、摆线的长短有关。(板书)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1)教师:假设不一定是正确的,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证明。你们小组觉得摆的快慢与哪种假设最有可能有关,就作为你们研究的课题,设计一下你们的实验该怎么来做?并记录下你们的方案。
(2)学生讨论,设计方案。
(3)学生汇报方案,相互评点各组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否科学,教师再提供参考意见,主要是怎样控制变量。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1)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案,操作实验。(2)汇报结果。
(实验结果可能会出错,研究同一课题的小组如果发生冲突,让大家找一找出错的原因)(3)教师问出错的小组,别人讲的是否有道理,有道理自己就再做一遍。(4)汇总得出结论:摆的快慢只与摆线的长短有关。
5、研究摆摆动快慢的内在规律。
(1)分派任务:全班九组,每组选做一个15秒内正好摆动8、9、10、11、12、13、14、15、16次的摆。每次做的结果记录下来,便于修正。(2)小组合作制作。
(3)制作完成的小组把摆挂到黑板相应次数的钉子上。(5)观察挂在黑板上的摆,有什么规律?
(6)小结:摆的快慢只与摆线的长短有关;而且摆线越长,摆得就越慢;摆线越短,摆得就越快。
6、应用
(1)教师出示一只挂钟:老师的这只挂钟走慢了,那么我们怎样做才可以让它走准呢?走快了,又该怎么办?(2)学生讨论、汇报。(3)教师针对挂钟讲解。
三、回顾和解释
教师:这节课,我们又一次运用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研究了摆,你们获得了有关摆的哪些知识? 学生交流。
四、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摆的资料。
力在哪里
教学目标:
1.能够收集事例,通过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的变化及人的肌肉感受说明生活中力的存在。2.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物体形状的影响,体验力有大小。3.学习使用弹簧称测量力的大小,学习制作简易的弹簧称。科学知识
1.知道力的普遍存在以及力对物体运动、形状的影响。2.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同一物体受到不同方向力的作用。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1.力在哪里?请用动作表示出来。力在手上、腿上„„力在身体里。
2、演示:双手同时压饼干盒,饼干盒(物体)怎样了?
二、观察
1.拓展描述:离开我们的身体,往别处想,哪里还有力? 2.给力起名称。
人的力称为人力、机器的力称为机械力、风的力称为风力„„ 过渡:力在哪里? ——到处都有力。
三、发现、认识 1.小实验:会“跳舞”的回形针。用吸铁石、模板、回形针演示实验。
区别:与我们前面说的力有什么区别?——借助外力。
物体形状发生改变以后
教学目标
认识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后恢复原来的形状;能用文字和图画记录实验现象,对实验的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弹力在生活中应用。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通过实验体会到弹力的性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去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弹簧20根、橡皮筋20根、烧瓶一个、橡皮塞一个、玻璃管一个。小黑板四个、钩码20个(每组五个)。塑料尺24个。拉簧4个。健身器一个,录象。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集中话题
教师出示健身器:请学生来讲台来试试谁能把它拉开? 学生上台来拉一拉,(这里只要两个学生来做,节约时间)
教师:在我们的一拉一松之间,健身器有什么变化?你自己有什么感觉? 学生:健身器被拉的时候会伸长,松开后又回到原来的形状,同时在拉的时候手很费劲。教师板书:拉-变长,松开后恢复。手费劲。
二、探索和调查
教师:大家说的很好,健身器是用弹簧来做的,老师给你们提供了弹簧,你们试试看这些弹簧是不是也有这种性质呢? 教师:下面请你们用手轻轻的拉一拉老师提供的弹簧,观察在一拉一松之间弹簧有什么变化以及你们的手有什么感觉。
学生开始拉,然后回答:弹簧在手拉的时候会变长,手松开会缩回去。感觉有点紧、感觉有点费力„„(教师板书学生的话拉一拉,变长、松开、缩回去“恢复原状”、手感觉费力。)教师:看来弹簧都有相似的性质
那么其他的物体是不是也有类似弹簧的情况呢?你们还可以试试老师提供给你们的橡皮筋和塑料尺,观察
是否也是这样的呢?同时要求学生完成实验表格 学生开始实验,完成后开始汇报。
教师:你们在做的时候,整个过程和弹簧相似吗?手又是什么感觉?
教师:很好,下面我们能用自己的话把刚才三样物品的变化过程总结出来吗? 学生:用手拉------形状改变 手松开------恢复原来的形状。
教师:在形状发生改变的时候你的手有什么感觉呢? 教师:在松手的时候你的手又有什么感觉? 教师: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是这样的的吗? 教师做小实验:下面我们来做个小实验,能让我们更加清楚的看到皮筋在恢复时产生了什么。在拉皮筋的时候挂上一个勾码,手松后勾码会跟着弹簧缩回的方向移动。然后提问,为什么勾码会随着弹簧一起移动? 教师:很好,我们把刚才拉、放健身器、皮筋和塑料尺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弹性,你们有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弹性吗?
教师:大家总结的很好,科学家是这样总结的,教师说出比较严密的定义。在物体恢复原来形状时产生的力叫做弹力,你们能说说弹力和弹性的区别吗? 学生说说区别。
教师总结: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弹性和弹力的区别和关系。
教师:刚才我们分析的啊都是摸上去软软的,柔柔的物体,你们觉得玻璃烧瓶这种摸上去硬硬的物体也有弹性吗?
教师:真的吗?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小实验(教师介绍实验过程)学生仔细观察。学生观察完成后,教师问学生你们看见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看见水柱上升,是因为玻璃瓶的压力让水上升。
教师总结,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物体都有弹性,只不过我们的眼睛不容易察觉。请你们想想,要想让弹簧更长应该怎么办呢?
学生回答要用更大的力量,教师:那么你们认为弹簧的伸长长度和拉力的大小是什么关系呢?
教师:你有办法通过实验来证明吗?你打算怎么做?
学生开始发言,教师给予引导(重点几个问题:
1、如何得到具体的数据?
2、拉力如何能够确定大小?
3、量弹簧变化后哪一段的长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逐步提示学生为他们准备了那些材料)
教师:请你们用桌上的实验器材开始设计吧。学生开始讨论并完成实验表格,教师巡视指导。完成后,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实验方案。
教师:你们觉得在实验中要注意什么问题?否则会影响实验的准确? 学生开始回答,教师评价。同时要求学生在做的 时候用一个拉簧来做时要挂在不同的位置。提醒学生完成后把线连接起来。
实验结束后,教师让学生说说实验数据,说说发现了什么规律呢?让学生把纸放在黑板上。教师提醒学生把线连接起来。学生回答:拉力越大,越长。教师:根据如果在第四个位置挂上四个勾吗,你能直接用笔在纸上点出弹簧可能会达到的位置吗?
学生来点,完成后教师问你为什么能做到?
学生回答:因为根据规律应该在这个位置(这里有个计算的过程)。教师让学生把勾码挂上看看是不是这个位置。
挂上后学生会知道这个规律是科学的。
教师:那么我们刚才只是挂了五个勾码,如果我们继续挂六个、七个甚至一百个,弹簧还会无限制的伸长吗?
苹果为什么回落地
教学目标:
1、能够收集相关事例来说明重力的普遍存在。
2、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大小。
3、能够用水桶做模拟万有引力的实验。
4、能收集有关牛顿的科学故事,与同学分享。科学知识
1.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体验到物体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天体的圆周运动可以产生离心力而克服地球引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1、利用课间时间组织学生到室外活动,学生按要求分小组进行投掷纸飞机。问:为什么我们掷出去的飞机无论多高最后总是落在地上呢?还有哪些现象与重力有关呢?
2、活动、思考、回答(提出假设)。
3、小组讨论、汇报。
4、挂在树上的苹果,晾在绳子上的衣服也会受到重力的影响吗?为什么?
5、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6、教师总结:原来,地面上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地球的吸引,正是这种吸引作用,才产生了上述现象。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地球表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
二、学习测力计
1、教师介绍: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通常叫做物重。物重可以通过用弹簧做的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讲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
3、实物演示:
●测量前要使指针对准刻度线,如有偏差,必须校正,这一步骤叫做校零。
●要明确秤的测量范围和分度值,测量力时,被测力的大小应在测量范围之内,读数时应根据分度值确定准确值和估计值。
●实际测力时,要使测力计内的弹簧伸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在一条直线上。(为了纪念牛顿为科学所做的贡献,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学习测力计的使用:学生分组活动。利用测力计测量各种物体的重力。
5、指导学生利用测力计测量各种物体的重力。问:在测量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6、讨论、汇报。
三、研究重力平衡现象
1、教师提问:在杂技表演中,走高空钢丝的演员是怎样表演的?为什么手持一根金属棒?那根金属棒又叫做什么?为什么走的过程中有点半蹲着而不是笔直的?
2、小组讨论:你觉得要使物体平衡需要哪些条件?
3、大组汇报:怎样使“独脚小人”站在瓶盖上?
4、选取材料动手试一试,验证一下怎样使“独脚小人”站在瓶盖上。
5、进行思考、提出假设,选取材料进行实验。
6、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物体平衡的条件:物体的重心低和物体的支撑点在重心的作用线上”
7、联系生活实际回答
8、教师进行总结。
四、回顾和解释
让学生总结出生活中重力的影响有哪些实际的例子。
摩擦力的秘密
一.教学理念 科学知识:
知道摩擦现象发生的条件,了解什么是摩擦现象;
了解摩擦力的大小既与重量的大小有关,也与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探究日常生活的摩擦现象感兴趣;
意识到摩擦力会给人们带来好处,也存在着负面影响。三.教学准备:
表面比较光滑的木板、材料不同质量不同的物体、小车、测力计等等。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钉鞋、跑鞋、平底鞋各一双。
问:如果要参加一百米的赛跑,你会选哪一双鞋呢? 2.学生观察并发表意见。3.请专家指导。
4.师小结引出课题,并板书。
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到了哪些和摩擦力有关的现象?
你们想研究摩擦力的哪些秘密呢?(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出来)我们先来研究“在什么情况下会有摩擦力?”
(二)研究摩擦力存在的条件 1.在什么情况下会有摩擦力呢?
假设一下在什么情况下会有摩擦力呢?学生答,师板书。2.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做实验并汇报实验结果。请学生上台演示实验。师:两个物体不接触行不行?两个物体静止不运动行不行?一个物体运动另一个物体不运动行不行?两个物体都运动行不行?你们能上来演示一下吗? 3.师小结摩擦力存在需要的条件。那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有摩擦力呢? 4.强调对比实验的重要性。
(三)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让学生进行假设: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物体的重量、表面粗糙程度、速度、用力大小等等。)怎样证明你的假设?
2.小组讨论进行哪一方面的实验。3.学生讨论、动手实验。
请记录员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做好实验记录。4.指名汇报实验结果。
师小结: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四)小结
1.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你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2.关于其它的问题我们留到下一节课再研究好吗? 五.课后反思
这一课的引入我采用了一个比较贴近生活的问题,即,出示三双鞋:平底鞋、跑鞋、钉鞋。向学生提问:如果参加一百米赛跑,你会选哪一双?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分别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后,出现意见不统一的局面,这时请出体育老师现场来为学生解答。即引起了学生的新奇感,高度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又体现了各学科之间的整合。老师又可顺着体育老师的解答来引出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摩擦力。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的认识摩擦力,请学生举例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一些摩擦力的现象。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明白摩擦力是一种阻力。再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想研究的有关摩擦力的问题。其实在让学生举例摩擦力现象的这个环节中,觉得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毕竟指名让学生自己举例,对其他的学生来说不够直观。如果可以直接展示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摩擦力的现象,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效果应该会更好。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进行的尝试,以改进本课的不足之处
1.
第四篇: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学期教案
第一单元 骨骼与肌肉 骨骼
教学目标 过程和方法:
能通过触摸感觉到皮肤下的骨头;
能够通过观察图片推测骨骼作用; 科学知识:
知道骨头存在于皮肤下的肌肉内;
懂得人的骨骼是由206块骨构成的骨的总和; 知道手骨由27块骨构成;
懂得骨骼有运动、支撑和保护的作用; 知道骨的骨干里有骨髓和血管; 知道骨的物理特点和生物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产生从外表探究内部物质的意识; 愿意把不同物体上的同种物质进行比较; 形成实事求是记录和表达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懂得骨骼的作用及物理和生理特点。教学准备:动物的骨头、骨架模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学 设 计
一、导入
到这是动物那个部分的吗?这种骨头在动物的身体里面起到什么作用呢?
3、你们知道骨头的里面是什么吗?猜猜看。
4、学生解剖观察
5、通过实验你看到了什么?
6、你能给同学们来讲解一下吗?
7、通过阅读课本第4页的知识,你发现有些骨头还有什么作用?
动动你的身体,找一找你的身体中哪些地方有关节?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关节的?
1、是不是在身体里面的所用的关节都可以活动呢?
2、你能在书上第5页的图中把可以活动的关节用圆圈圈出来吗?
3、如果没有了这些关节会怎么样呢?请同学来做一个小游戏(书本P5页)
4、学生活动
5、汇报:通过作这样的游戏你有什么体会?
6、你能告诉大家关节有什么样的重要作用吗?
7、运动一下你的各个关节,找一找这些关节它们的运动方式都一样吗?有哪些不一样?(学生示范讲解)
8、阅读课本第6页的资料。
9、此之外关节还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呢?我们来做一个小试验。当你从高出跳下的时候,在落地的一瞬间哪些关节在活动?落地后身体是什么样的姿态?为什么会这样?说明了什么?(腿部弯曲/关节在起缓冲的作用)
教 学 设 计
一、导入
1、我们的身体是依靠骨骼支撑起来的,骨骼维持我们站立和运动?但是光靠骨骼,一个空骷髅架能不能运动起来呢?
2、还缺少什么?
3、你认为为什么有了肌肉就能够让骨骼活动起来?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学习肌肉。
二、认识肌肉功能
1、找一找,在你们身上哪里的肌肉最多哪里的肌肉最少?
2、哪些地方的肌肉比较多,哪些地方的肌肉比较少呢?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意识到经常运动的部位肌肉是比较多的)
3、肌肉是如何来帮助骨骼进行运动的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
4、模仿书本第7页的图作几个动作,再用手摸一摸各个部分的肌肉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5、学生汇报。
6、学生汇报完之后再阅读课本第8页。
7、通过刚刚的学习,你能不能再活动记录上画出任再进行各种运动的时候,肌肉变硬的部分。
8、讨论:如果人在静止的状态下,肌肉是否工作,哪些肌肉仍在工作?
三、制作手臂活动模型
1、通过刚才的学习,请你根据手臂的结构制作一个模型来模拟
骨骼、肌肉的保健
教学目标 过程和方法:
•能够针对运动方式说出他们对身体的好处; •能够分析某一动作锻炼身体的部位与作用; •能够针对具体的运动分析如何保障安全。科学知识:
•知道体育运动可以强健骨骼和肌肉; •了解不同运动对身体的锻炼效果不同; •知道不同动作锻炼不同的肌肉和关节; •知道摄入蛋白质和钙有利于骨骼和肌肉; •知道哪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 •懂得如何做到安全运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体育运动和合理营养对骨骼肌肉的重要意义; •珍爱身体、热爱运动,加强锻炼; •主动做好运动前的准备活动。
教学重难点;知道体育运动可以强健骨骼和肌肉;了解不同运动对身体的锻炼效果不同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二单元 养蚕 我们来养蚕
教学目标 过程和方法:
• 提出有关养蚕的问题; • 观察蚕卵和蚁蚕;
• 能够用语言和图画描述蚕卵和蚁蚕; • 能够对蚁蚕的长度做定量测量,并记录下来。科学知识:
• 知道养蚕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 知道蚕卵能孵出幼虫,刚出壳的小蚕叫蚁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初步领略生命的神奇与伟大; • 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教学重难点:掌握养蚕的方法。
教学准备:师生准备:蚕卵、蚁蚕、放大镜、羽毛或干毛笔、投影仪。学生准备:纸盒。课时安排:1课时
述,最后用直尺测量她的长度并记录。
最好让学生能观察蚁蚕孵出的一瞬间,看它怎样大口吃掉极有营养的卵壳,又去找食的情景。
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写好第一篇蚕宝宝日记。
5、讨论:‚用哪些方法来记录蚕宝宝的成长过程?‛
(用画像、拍照、录像、文字记录等方法。)
三、课外拓展
让学生在家继续观察蚕宝宝的一举一动,并做好记录。
学生准备:纸盒。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学 设 计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蚕卵和蚁蚕,今天我们来给大家颁发‘领养证’和蚕宝宝,在这段时间里看哪个同学养的蚕宝宝最长、最重、最健壮;谁的蚕茧最大、最重、最白。但我们不要忘记给自己的蚕宝宝写上成长记录,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观察日记的写法。‛ 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阅读P20上的文字。
2、自主探究的问题。
(1)比较吃桑叶的蚕和吃人工饲料的蚕,哪一个长得更好些? 让学生先进行预测,在进行对比实验。(2)用蒲公英的叶子,它能吐丝吗?
(3)蚕蜕皮时为什么不能弄断它身上的丝?让学生讨论后,教师向学生讲清其中的原因。剪开茧子的蛹还能活吗?
(4)每个小组剪开一个蚕茧用纸包起来进行实验。(5)辨别蚕蛾的雌雄。
组织学生认真观察蚕蛾的形态大致分为几种,预测雌雄后观察哪种蚕蛾产卵。教师多鼓励学生在幼虫期和蛹期怎样区别蚕的雌雄。
3、小结:
评价学生写的观察日记。
5我们来抽丝
教学目标 探究过程和方法:
• 通过多种方法了解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 • 学习抽丝;
• 测量出一根丝的长度。科学知识:
• 知道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及对人类服饰业的贡献; • 学会缫丝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进一步感受生命创造的奇迹; • 为祖国灿烂的古代蚕丝业文明而自豪。教学重难点:掌握抽丝的方法。
教学准备:师生准备:有关我国养蚕历史的电教片;炊、小锅、小苏打、缠线板。
学生准备:缠线板、直尺。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学 设 计
一、导入
出示一些真丝织物。
‚这些织物是用什么做的呢?我国养蚕业抽丝的历史悠久,对人类服饰业作出重要的贡献。同学们,你们来汇报一下查找到的有关资
7养蚕经验交流会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再讨论种交流蚕一生变化的信息; •能通过图画和文字整理、表达、交流观察结果。科学知识:
•知道蚕及其他昆虫的一生要经过变态; •知道昆虫的外形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珍视在整个养蚕期间搜集的科学信息; •体验养蚕及研究蚕的乐趣;
•为自己长时间观察研究获得的成果而自豪; •能正确看待昆虫与人类的关系。教学重难点:能概括蚕的一生四种变态。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蚕及其他昆虫的资料。学生准备:各种形式的观察记录。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学 设 计
一、导入
‚我们的小蚕在你们的精心喂养下,慢慢长大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总结一下自己的养蚕经验,好吗?‛
第三单元 物体的运动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臵的变化。2.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臵的变化。
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不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臵的变化。不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教师在这个时候可以提问:你们觉得谁在动?怎么动? 为什么?
4、学生回答。
教师以此巩固参照物的概念。
5、提出问题:如果参照物选滑板车本身呢?
先提问在滑板车上的学生:你和滑板车比较,你在运动吗? 为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和它相比,我自己的位臵没有发生变化。
6、如果再有一辆滑板车和他同时同方向同速度前进呢?在实际操作中,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个问题。
7、进行一项活动:让学生三人或者四人一个小组通过用不同的参照物来说说自己目前的状态(学生可以用各种方式来运动)指导学生认识到世界上没有绝对不运动的物体。
8、原处的大树在运动吗?你的根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
你们的参照物是什么?
如果给你们机会到宇宙中去,你还能看见这课树的话,你觉得它是在运动吗?
9、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
三、回顾和解释
2运动的方式
课程标准:
能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臵(前后、左右、远近等),理解物体的位臵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臵来确定。
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臵,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 图形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臵、方向和快慢。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
2会描述分析同一个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1)知道物体运动的方式是各种各样的,主要有四种类型:直线运动、往复运动、旋转运动和摆动。
(2)知道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3)知道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运动的简单性和复杂性,认识到复杂的运动是由简单运动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体会到运动的简单性和复杂性,认识到复杂的运动是由简单运动 会描述分析同一个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知道物体运动的方式是各种各样的,主要有四种类型:直线运动、往复运动、旋转
教学过程:
教 学 设 计 教 学 效 果
一、由玩入境,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 1.教师(出示纸风车):谁会玩这个小风车? 2.学生上讲台演示风车的玩法。
3.让学生将自带的玩具在小组内相互交换着玩一玩,看看哪些玩具会运动?怎样运动的?
4.学生汇报自己玩玩具的情况,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
二、探索和调查
教师:刚才玩的是玩具,小朋友们有了不少发现,老师这还有几种简单的材料(出示小木块、钢尺、橡皮筋、纸风车、单摆装臵),你们想不想玩?
学生的情绪被调动后,教师让学生小组交换一下意见,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几种材料来研究。(学生选取材料)
2.教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你们要研究的材料,想一想,怎样可以让它们运动起来? 学生小组交流一会。
3.教师:马上我们就要研究了,你们觉得在研究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让学生大胆的发言。
教师总结:易拉罐在直线运动的过程中还有自身的转动;竹蜻蜓在转动中还需要直线上升(或下降);老鹰在空中时而盘旋、时而向下滑翔。
飞碟还有直线运动和转动。
三、回顾和解释
教师:今天我们研究了物体的运动方式,你们发现了很多,可是研究只局限于课堂内,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物体在运动着,希望小朋友在课外继续研究。教学反思
了解描述运动时还有方向的因素。认识一些非常缓慢的运动。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不知道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的快慢可以用一定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来进行描述。不了解描述运动时还有方向的因素。不能认识一些非常缓慢的运动。层次2:通过本课学习学生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的快慢可以用一定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来进行描述。但不了解描述运动时还有方向的因素。不能认识一些非常缓慢的运动。
层次3:通过本课学习学生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的快慢可以用一定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来进行描述。了解描述运动时还有方向的因素。能认识一些非常缓慢的运动。探究能力:
层次 1: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会测量走路的速度。不能给各种物体运动的速度排序。不会使用秒表。
层次 2: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测量走路的速度,会使用秒表。不能给各种物体运动的速度排序。
层次3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测量走路的速度,会使用秒表。能给各种物体运动的速度排序。教学过程:
实验,来测量出我们步行的速度吗?
教师,要想测量出步行的速度,必需要知道什么数据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距离和时间。教师:你打算如何测量出距离和时间? 学生距离可以用皮尺量,时间可以用表测量。
教师这里可以出示秒表,告诉学生可以用这个工具来精确的测量时间,并教会学生如何使用。
教师让学生说说具体打算如何操作?要注意什么问题?否则就会影响实验结果? 学生讨论后汇报。开始实验,教师巡视。
结束后开始汇报,让学生知道每个人的速度都是不一样的,某些时候速度是可以控制的。
教师出示表格,让学生用距离和时间的定义来描述这些事物的速度。如(飞机的速度是1260千米/时,表示飞机能在一个小时中飞行1260千米)
学生描述后,进行排序。
教师让学生阅读书上的材料,要让学生明白运动是有方向的。教师让学生回去思考:我们的手指甲也在运动吗?你根据什么这样认为呢?你能找到证据来证明吗?
三、回顾和解释
小车的运动
课程标准:
能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臵(前后、左右、远近等),理解物体的位臵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臵来确定。
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臵,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 图形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臵、方向和快慢。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2、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
3、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科学知识
1.知道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2.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反复试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2、意识到科学方法在解决日常工作、生活问题中所起的作用。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知道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教
学
设
计
教 学 效 果
一、集中话题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物体的运动方式,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了哪些运动方式?(学生自由说)
2.教师用小车在木板上滑动,让学生观察,问:小车的运动方式是什么?(教师引导:车轮和车厢的运动是什么方式?)
教师总结:车论的运动是转动,而车厢的运动方式是直线移动。教师出示载重汽车的录象让学生看完后提问:“你们觉得要想让汽车运动的更快和什么因素有关。教师:学生踊跃回答问题。
教师不做评价。认真听学生的发言。
二、探索和调查 学生可能的回答有:
1、动力大。
2、车轮多。
3、减少货物的重量
4、与路面的好坏有关。
5、。。。。
教师将学生的回答全部记录在黑板上,并提问,你们的想法都很好,都动脑筋了。那么你们觉得这些问题中你们最想研究哪一个呢? 教师提出这个问题后,可以让每个小组商量一下,统一意见后再说。学生讨论后汇报。
摆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进行假设。
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4.能够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5.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科学知识
1.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系,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摆得越快。
2在实验中会‚控制变量‛,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3.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试验结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反复试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2、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和研究摆的乐趣。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系,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摆得越快。在实验中会‚控制变量‛,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试验结果。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进行
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层次3 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进行假设。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能够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教学步骤:
教 学 设 计 教 学 效 果
一、集中话题
1、教师:我手心里握着一样东西,大家想看看是什么吗?
(教师松手,手心挂着一个简易的摆)问学生: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 板书:摆
2、教师:关于摆,你们知道些什么知识?(指名学生说说)
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摆,探究一下摆中有什么奥秘。
二、探索和调查
让学生学会测定15秒内摆摆动的次数。
(1)教师:要了解摆的奥秘,首先,让我们来掌握一项本领,学会测定摆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那摆怎样才算摆动一次呢? 教师演示:把摆拉开一个角度,松手。同时讲解:摆摆到另一面,再回到开始运动的地方我们就算摆摆动一次。(2)讲解如何使用秒表记时。
(3)教师与学生合作:测定讲台上的摆15秒内摆动的次数。教师同
(2)汇报结果。
(实验结果可能会出错,研究同一课题的小组如果发生冲突,让大家找一找出错的原因)
(3)教师问出错的小组,别人讲的是否有道理,有道理自己就再做一遍。
(4)汇总得出结论:摆的快慢只与摆线的长短有关。
5、研究摆摆动快慢的内在规律。
(1)分派任务:全班九组,每组选做一个15秒内正好摆动8、9、10、11、12、13、14、15、16次的摆。每次做的结果记录下来,便于修正。
(2)小组合作制作。
(3)制作完成的小组把摆挂到黑板相应次数的钉子上。(5)观察挂在黑板上的摆,有什么规律?
(6)小结:摆的快慢只与摆线的长短有关;而且摆线越长,摆得就越慢;摆线越短,摆得就越快。
6、应用
(1)教师出示一只挂钟:老师的这只挂钟走慢了,那么我们怎样做才可以让它走准呢?走快了,又该怎么办?(2)学生讨论、汇报。(3)教师针对挂钟讲解。
三、回顾和解释
力在哪里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收集事例,通过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的变化及人的肌肉感受说明生活中力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物体形状的影响,体验力有大小。
3、学习使用弹簧称测量力的大小,学习制作简易的弹簧称。科学知识
1知道力的普遍存在以及力对物体运动、形状的影响。2 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同一物体受到不同方向力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生活中的科学,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能够收集事例,通过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的变化及人的肌肉感受说明生活中力的存在。
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物体形状的影响,体验力有大小。学习使用弹簧称测量力的大小,学习制作简易的弹簧称。知道力的普遍存在以及力对物体运动、形状的影响。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同一物体受到不同方向力的作用。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一、集中话题
1.力在哪里?请用动作表示出来。力在手上、腿上……力在身体里。
2、演示:双手同时压饼干盒,饼干盒(物体)怎样了?
二、观察
1.拓展描述:离开我们的身体,往别处想,哪里还有力? 2.给力起名称。
人的力称为人力、机器的力称为机械力、风的力称为风力…… 过渡:力在哪里? ——到处都有力。
三、发现、认识
1.小实验:会‚跳舞‛的回形针。用吸铁石、模板、回形针演示实验。
区别:与我们前面说的力有什么区别?——借助外力。
觉? 学生:健身器被拉的时候会伸长,松开后又回到原来的形状,同时在拉的时候手很费劲。教师板书:拉-变长,松开后恢复。手费劲。
二、探索和调查
教师:大家说的很好,健身器是用弹簧来做的,老师给你们提供了弹簧,你们试试看这些弹簧是不是也有这种性质呢?
教师:下面请你们用手轻轻的拉一拉老师提供的弹簧,观察在一拉一松之间弹簧有什么变化以及你们的手有什么感觉。
学生开始拉,然后回答:弹簧在手拉的时候会变长,手松开会缩回去。感觉有点紧、感觉有点费力……(教师板书学生的话拉一拉,变长、松开、缩回去‚恢复原状‛、手感觉费力。)教师:看来弹簧都有相似的性质
那么其他的物体是不是也有类似弹簧的情况呢?你们还可以试试老师提供给你们的橡皮筋和塑料尺,观察 是否也是这样的呢?同时要求学生完成实验表格 学生开始实验,完成后开始汇报。
教师:你们在做的时候,整个过程和弹簧相似吗?手又是什么感觉? 教师:很好,下面我们能用自己的话把刚才三样物品的变化过程总结出来吗?
学生:用手拉------形状改变 手松开------恢复原来的形状。
教师:在形状发生改变的时候你的手有什么感觉呢?
第五篇:四年级下学期科学工作总结
功山镇2016----2017学年下学期
科 学 学 科 总 结
学 校:尹武寄宿制完小
班 级:四年级 任课教师:杨永仙 二〇一七年九月一日 2016-2017春季学期四年级科学下册
工作总结
任课教师:杨永仙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本学期已即将结束。在这一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科学课教师,感受颇多。在教学过程中,我与学生共同学习,坚持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提高科学课的实效性。同时,我本人积极参加与观摩科学课的各种赛教及培训活动,和同学科教师共同参与教学研讨活动,获得同事们的指导,并以此为基础,努力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致力于发挥科学课优势,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这是一项虽很辛苦但收获颇多的工作,现在,我将这一学期中我的工作情况和所遇到的问题总结如下:
首先,是在理念上的新颖性。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下六个理念: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得需求;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标准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些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其次,是内容方面的拓展性。科学课的主要内容,不仅综合了原小学自然课的主要内容,还增加了科技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对人体自身的认识、环境保护教学内容。这样做更利于有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素养。并且,目前的科学课程具有更强的实用性、趣味性和灵活性。课程中的内容更注重选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符合儿童兴趣和需要的学习内容。尤其是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获取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形式,从而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全面的发展。
再次,由于理念的转变以及主要内容的变化,引起了我在教学各方面的转变:
1、由于课本提供的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很强,在备课时,我充分考虑到可能发生的情况,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和教学时间。所以,在备课时,我不仅要考虑到文本的内容,还要考虑到文本延伸到的内容,查阅相关书籍,上网查阅资料,以防上课时出现过多的学生质疑,而自己却不知怎样回答的情况。
2、既然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那么在上课时,教学方法要根据课堂上出现的情况,灵活多变的运用;重视学生观察思考、探究性学习教学环节也要随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3、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创设开放性课堂。有的学习内容,实践性非常强,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因此,教学过程不能仅仅在课堂上,需要提前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搜集材料、合作探究、从中获取知识。而在课堂上,只是汇报交流结果。如铁的生锈。当然,虽然探究的过程在课外,老师不能看到探究的过程,这就要求老师的指导更要及时、准确,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探究,得出结论。
4、及时帮助学生完成课本上相应的实验记录。在完成实验记录时,指导学生把探究的过程写条理、清楚,把结论写明白,并提出自己还没有弄清的问题。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的习惯。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了许多困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想方设法解决。例如:怎样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更好地搞好小组合作的效果,更进一步明确实验小组的分工构成等等。在科学教学战线上,我还是一个新兵,但我有信心,将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进行教学反思,进一步促进学生学好科学课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并以此为武器,攻克一个个教学领域的堡垒,将科学教学的旗帜稳固的按扎在小学教学的阵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