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共5则范文)

时间:2019-05-13 00:30: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共)》。

第一篇:《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共)

小教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

一、填空题:

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3、1956年,新中国颁布了第一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2001年颁布的《 语文课程标准》,标志着“新语文”时期的到来。

4、《语文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的依据,是进行教学的依据,是评估学生学习成绩的依据,是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依据。

5、“

三、百、千”是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6、《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阐明语文课程目标的。

7、《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8、语文课程必须培养学生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习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综合性学习能力。

9、《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小学阶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

10、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11、识字教学内容的编排一是归类识字,二是随课文识字。

12、小学生在识字中要能运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运用汉字笔画、部件、结构、笔顺分析字形,学会查字典。

13、小学生写字的基本功包括书写基本笔画、掌握基本笔顺、把握汉字的间架结构三个方面。

14、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15、理解词语是词语教学的重点,积累和运用词语是词语教学的关键。

16、朗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

17、小学低年级默读的要求是不出声、不动嘴唇、不指读,要眼到、心到、手到。

18、在习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

19、习作教学要做到观察、思维、表达密切结合,并与阅读教学密切结合。

20、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21、口语交际课的一般教学步骤是:明确交际任务——进入交际情境,——操练交际技能——评价交际水平——扩展交际成果。

22、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的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23、综合性、自主性,实践性,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关注点。

24、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

25、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26、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以应用研究和行动研究为主。

27、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和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

28、利用网络学习资源的聚合性、灵活性,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9、利用网络学习资源的丰富性,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30、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不能只求数量,不求质量;也不能喧宾夺主,华而不实;更不能忽视不足,弄巧成拙。

二、判断题

1、语文与经学、史学、伦理学分离,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在小学开设始于1912 年。(√)

2、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要单独进行才是重视人文教育的表现。(×)

3、语文教材和教科书的概念不能等同,它比教科书的概念宽泛得多。(√)

4、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是语言文字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过程。(√)

5、社会处处皆语文,生活时时用语文,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

6、教学规律是诸关系的本质联系,是客观存在的;教学原则是人们根据对教学规律的认识,经过总结、概括以后制订出来的行为准则,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7、课程资源是指导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8、自主性学习的基本品质是主动性。自主性学习的核心品质是独立性。(√)

9、合作学习的分组一般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

10、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生成性、开放性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11、小学会写汉字的数量为3000个左右。(×)

12、小学第二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13、字形教学是教学的关键,也是识字教学的难点。(√)

14、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字之间对话的过程。(√)

15、依据学习的本质,语文学习方法可以分为三大类,即阅读型学习方法、思维型学习方法、操作型学习方法。(√)

16、理解词语是词语教学的重点,积累和运用词语是词语教学的关键。(√)

17、小学二年级开始默读,中年级初步学会默读,高年级默读有一定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18、小学高年级的口语交际教学,以训练言语的调节功能和表达功能为主。(√)

19、讨论、辩论这种口语交际训练方式大多在小学中年级训练。(×)20、写话训练一般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重点训练在二年级。(√)

21、小学高年级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22、学生的听说能力主要是在口语交际课上训练和形成。(×)

23、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是语文教学的任务。(×)

24、现代教学技术丰富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手段及方法,使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25、现代教学技术扩展了语文教学的资源,使语文学习与生活密切融合。(√)

26、语文考查的重点不在于给学生打分、排队,而在于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7、语文考查的重点是在于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8、评价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老师的教学。(√)

29、课堂提问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最直接最迅速的方式,作业批改是一种运用频率最高的过程评价的具体方法,(√)

30、教师应服务于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个性的培养者。(√)

31、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主要指学生从自身的生活实践、学习实践、社会实践中选择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三、名词解释

1、语感——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敏锐的感觉,是一种凭借直觉把握语言的能力。她应该包括“文感、象感、意感、情感”等多层内涵。

2、语文思维——语文思维是指主体在听说读写活动中与言语同步展开的思维活动和思维能力,包括对交际对象、情景的辨识、判断,听读内容的领悟、把握,说写目的、思路的确定与调整,等等。

3、小学语文课程——就是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内容、活动方式和方法的规划和设计,也就是小学语文课程方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小学语文教材中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

4、语文意识——语文意识是我们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布局谋篇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关注。

5、综合性学习——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语文综合运用的学习形态。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有四种形式:(1)语文知识综合运用(2)听说读写整体发展(3)与其他学科沟通(4)与社会生活结合。综合性学习方法主要有社会考察、参观、访问、社区服务活动、公益活动、生产劳动、专题研究等。

6、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指学生基于经验与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或教材)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方式。简言之,即类似科学研究方式的学习活动。

7、小学语文课程资源 P80——广义的小学语文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小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或者说,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社会资源的总和。狭义的小学语文课程资源仅指形成小学语文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

8、课程资源 ——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是课程的要素来源。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与水平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就属于课程的实施条件。

9、课堂即时评价——亦称“情境性评价”,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境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的质性评价。这种评价主要针对在学生互动为主的多元(师生、生生)状态下课堂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同学、学生本人;评价结论的表现形式可以是激励性评语、体态动作、实物、象征性物品;评价对象可以是学生个体,也可以是学生群体。

10、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学会读书,学会理解;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四、简答题:

1、小学语文课程的结构是由哪三部分组成?P3 一是表内课程,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话与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二是活动课程,包括参观、访问、办报、演戏、故事会、朗读、书法比赛等;三是学校的隐性课程,包括校容、校貌、校风、校规、人际关系对学生的影响等。

2、现行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哪四个方面?P39-41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小学语文教学有哪些规律?P111-123 语文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文化;语言教学与思维训练同步;语言的积累有助于语感的培养;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言语的实践。

4、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主要有哪些?

(1)认真读书的习惯——精力集中,边读边想;(2)勤动笔的习惯——读记、读写;(3)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会用工具书,主动使用工具书;(4)课外阅读的习惯——有兴趣,自觉读书读报;(5)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按时完成,自觉改错。

5、试述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首先,语文是工具,而掌握任何工具的基本途径是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 其次,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基本的语言能力表现为语感。语感的主要特征是直觉性和自动化。所谓自动化,就是能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活动,而长时工作记忆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对有关材料非常熟练。熟练语言材料和基本途径是朗读、背诵等语文实践活动。第三,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要掌握这些东西,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在反复多次的语文实践中把它记住,记得的语言材料越多,语言经验越丰富,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越强。

6、简述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的功能(1)小学语文课程目标的载体;(2)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3)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凭借;(4)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实行教学管理、评价教学质量的依据。

7、什么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小学语文学习方式?P37-39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语文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和自觉性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语文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地发现语文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

8、语感主要有哪几个特征?

主要包含以下特征:第一,语感的感受性和理解性;第二,语感的具象性和情感性;第三,语感的迅速直觉性和稳固的积累性;第四,语感的整体性和个体差异性。

9、培养语感的主要做法有哪些?

第一,指导儿童积累生活经验,并在阅读中多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感悟;第二,引导学生在确切把握词义的基础上揣摩比较,深入体会词语的情味;第三,把朗读和想象结合起来,在朗读中激起鲜明的内心视象和情感体验;第四,语感的形成要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才能形成。因此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教学要适当灵活安排写的练习的教学环节,例如安排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小练笔:扩句练习、仿写句子、片段仿写、原文续写、原文改写等。第五,多读多背,语文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

10、“学会汉语拼音”的衡量标准是什么?

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11、简述第二学段(小学3~4年级)识字与写字的目标

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12、朗读常见的方式有哪些?

个别读、齐读、分组读、轮流读、开火车读、分角色读、自由读、引读、跟读等。

13、阅读教学的内容有哪些?P204-221 词与句的教学;段篇的教学;朗读、默读、背诵、复述、精读、略读、速读的训练;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课外阅读的指导等。

14、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

15、低段的写话教学与中高段的习作教学侧重点有哪些不同?P224 低年级侧重激发兴趣,培植自信,乐于写话;中年级侧重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乐于书面表达;高年级侧重多读书,广见闻,善思考,有个性地表达,能写简单的纪实习作和想象习作。

16、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习作评价提出了哪些具体建议?

求真情:作文评价要努力保障学生真情实感的顺畅表达,鼓励独立有创意的思考和想象。重过程:评价要重视材料准备过程,考查占有运用材料的方法、途径。多修改:教师评改、学生自改互改相结合,关注修改的态度、内容、方法。

提倡为学生建立写作档案,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考查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

17、《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教学提出了哪些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7、口语交际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①激趣导入,创设民主和谐的交际氛围。②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互动交际的动机。③双向互动,发展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④互动评价,促进学生良好口语交际习惯的形成。

19、简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义(P258)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的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课标》

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以及综合运用能力、探究能力的提高。

20、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选题十分重要,你认为有哪些途径?

(1)在语文教材中发现课题,即由阅读延伸的语文综合性学习

(2)在校园活动中发现课题。即依托学校活动设计的语文综合性学习(3)在社会大环境中发现课题。即问题探究式的语文综合性学习

21、现代教育技术对小学语文教学有哪些影响?

丰富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手段及方法,使教学效率得到提高;丰富了人类理解和表达方式,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扩展了语文教学资源,使语文学习内容更加丰满、完善。

22、简述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功能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例《狼牙山五壮士》(2)突破难点,消除障碍

例:《爬山虎的脚》(3)演示过程,加深印象

例《琥珀》(4)激发思维,培养能力

例 字理教学(5)提供示范,便于模仿 例 汉语拼音字母G、K、H的发音

(6)提供背景,扩展知识 例《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23、阅读教学中如何正确选用并发挥多媒体的功能? 在导入处激趣,在疑难处释疑,在动情处升华,在巩固处强化,在延伸处深化。

24、简述网络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1)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网络技术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在线语文信息获取、语文信息分析加工和传递能力;(2)利用网络学习资源的共享性,提高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利用网络学习资源的聚合性、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利用网络学习资源的丰富性,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25、“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形象,对学生有利无弊。”你认为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不正确。多媒体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理解难度,为学生多渠道接受信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给课堂教学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它越来越受到教师的欢迎。但随着认识的深入,我们也发现课堂上一些教师为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为热闹、花俏而用多媒体的现象。这样对学生并无多少益处。

26、新课标对口语交际与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出了哪些评价建议?

口语交际: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查参与意识、情意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水平。

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不是听说读写能力的的简单相加,而是运用语文、解决问题、探究创新。综合性学习评价的着眼点在于:活动中合作与参与的态度;主动发现与探索的精神;收集、整理信息资料的积极性;语文知识能力的综合表现。

27、小学语文课程评价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P347 整体性和综合性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家长评价相结合。

28、什么是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有什么作用P364 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是指运用教学评价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系统地、科学地收集处理小学语言教学信息,对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效果进行客观描述以及价值判断的过程。它既是对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做出鉴定,划分相应的等级,更是为了使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价值达到最大。

29、简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评价提出了哪些原则性的评价建议。

(1)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2)要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3)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重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3)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4)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

30、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理念问题、课程问题、教学组织形式问题、教学方法问题、教学评价问题、师生的发展问题。

31、教师专业化发展对小学语文老师提出了哪些要求?

(1)具有“广博的知识面、诗意的情怀、活跃的思维和流畅的表达”(2)具有“对语文课程本质规律的把握和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技能(3)具有“良好的语感、敏锐的感情触角和真诚的教学反思”

32、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发生了什么转变?P415-418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师,是学生的启蒙者和领路人。在具体的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合作伙伴,而不是语文知识的垄断者、灌输者。

33、阅读教学有什么意义?P184-185 小学阅读教学是培养儿童识字、看书、说话、作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开阔视野、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是陶冶情操,进行德育和美育的重要途径。

34、积累词语和句子教学有哪些方法?P204——209 积累词语的方法:凭借语境积累词语;用归类的方法积累词语;用组词的方法积累词语;用竞赛的方法积累词语;用交流的方法积累词语。

句子教学的方法:①指导学生读懂句子;②重视句式(句型)的训练;③培养造句能力。

35、进行口语交际指导有什么意义?P247-248(1)口语交际能力是社会生活与人际交往必备的能力。(2)口语交际能力是生存与发展必需的手段。(3)口语交际训练是发展多元智能的重要途径。(4)口语交际能力是全面发展语文能力的必要条件。

36、简述听课的类型

(1)检查性听课(2)辅导性听课(3)研究性听课(4)观摩性听课

37、怎样将阅读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首先,要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有利条件,形成识字的敏感性和浓厚兴趣。例如,大街上的招牌、广告,商场里的商品名称,校园里的校训、小学生守则、同学姓名、课程表、墙报、宣传栏,家庭中的电视、计算机,食品、玩具的包装等,都是学生识字的教材。其次是让学生阅读一些适宜的课外读物,让孩子走进一个无声而精彩的世界,只有当学生从阅读中尝到识字的乐趣,他才会更加主动地识字,并使阅读成为自己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8、请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简述小学语文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

《语文课程标准》具体制定了三个维度、五个方面的语文课程标准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有单一转向多元。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评价,过程与方法评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评价。五个方面:识字与写字的评价,阅读评价,写作评价,口语交际评价,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

五、案例分析题

案例1——《狐狸和乌鸦》教学片断

学习了课文最后一段,教师打出幻灯片:乌鸦寂寞地站在一棵树上。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只乌鸦的神态,想一想:看着狐狸叼起肉进洞,她心中会想些什么?(学生稍加思考,纷纷起起了小手)

生1:乌鸦很伤心,心想:哎!都怪我爱听好话,才会上当。

生2:乌鸦真后悔:要是我不那么爱听好话,孩子们这时就有肉吃了。

老师正想总结,却有一男生忽地站起来,说:“乌鸦心想:嘿!我长这么大,从没有听谁夸我羽毛漂亮,嗓子好,今天总算听到了。不就是一块肉么,孩子别急,我再给你们找去。(顿时,教室里哄堂大笑)

思考:如果你是课堂上的这位老师?你该怎么评价这位男生的表现?

分析:如果我是那位教师,对于这位学生活跃的思维,富有创造的激情,一定会说:“你与众不同的见解真是让人耳目一新。”“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这只乌鸦这样说好吗?”再次激起众多学生的关注,最后得出:第一、这只乌鸦不知悔改,不可取。第二、这只乌鸦心理素质较强,在困难、失意、失败面前报有乐观的态度,积极面对,这倒是我们生活中所必须的。心理学家加德纳说过:每个人都具有多种智慧,也就是说人人都具有某方面的智慧,但因学生的个体差异,所显示出来的不一样而已,在他们遇到某个问题时,就会各抒己见。在评价时,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评价的内容的对与错的判断,应有“宽容”、“先接受”的意识,然后再做有效的分析。我相信,这样的评价方法,能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案例2——下面是一位教师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1)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体会鲁迅“博爱”的胸怀;(2)通过“读写拓展”等生动有趣的言语实践活动,发展语言;(3)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鲁迅“博爱”的共鸣。请你分析一下这位老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合适。

分析:该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是“交融式目标”。在叙写时没有把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简单地罗列,而是在每一个目标中都极好地把二维乃至三维的目标交融在一起。在目标1中,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的维度,体会鲁迅博爱的胸怀,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维度;在目标2中通过读写拓展等生动有趣的言语实践活动,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的维度,发展语言体现了知识与能力的维度;在目标3中,在读中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的维度,提升情感、唤起对鲁迅“博爱”的共鸣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维度。三个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体提高。让我们又一次看到了“三维目标”的完美融合。

案例3——某教师在口语交际教学《我们的画》中设计了以下几组活动:

活动一:教师在课前把教室布置成刚刚举办过“二年级画展”的样子,让学生自由观赏,与环境互动,自然地萌发办自己班级画展的愿望。

活动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的画,请小组里的伙伴对自己的画提出修改意见,并进行修改。活动三:教师出示自己的画,进行示范介绍,请学生针对介绍和绘画作品提建议,为学生提供交际案例,让学生仿照老师的样子,自然、大方、有礼貌地向好朋友介绍自己的画,把话说完整,把图画的内容说清楚。好朋友要仔细倾听,认真评价。

活动四:以小组为单位,推选评委,带领大家评选“最受欢迎的画”,推荐参加班级画展,为了本组的画能被选中,小组的同学必须想办法说好推荐的理由,说服其他组的同学,其他组里的同学可以提出不明白的问题,或提出自己的意见。活动五:请获奖的同学在音乐声中上台领奖,其余学生当好小记者,采访获奖的同学,让他们谈谈获奖时的感受、创作的过程等。

请从教和学的角度评价上述设计。

分析: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针对话题本身和低段儿童的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组织口语交际活动,即在“举办画展”的大情境统领下,先后设计了小组合作说画、评画,教师示范说画、评画,想好朋友介绍自己的画说画评画,说服同学说画评画,小记者采访等多个回合的交际情境。在不同的情境中,交际主体身份也个不相同:小组交流时是组员的伙伴,教师示范时是学生,评选“最受欢迎的画”时是评委,采访获奖同学时是小记者。在教学中,始终要求交际对象认真倾听,并能就自己的理解对交际主体所展示的交际内容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让交际主体根据不同的交际情境灵活应答。从而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体现了口语交际中和“互动”,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案例4——一位教师在执教《落花生》一课,学到父亲的话“花生的好处很多……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时,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题目为“你更喜欢谁”的辩论。课堂上学生参与积极,情绪高涨,“花生派”和“桃子石榴派”针锋相对,结果“不但对别人有用,而且讲体面”的观点占了上风,“花生派”的神情甚是尴尬。

请谈谈你对以上教学片段的看法。

分析:该教学片段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虽然在课堂上体现了学生的多元感悟,注重学生的个性体验与感受,但忽略了该论题与文本追求的价值是否一致。阅读教学以一、二个有争议的论题作为研读专题,让学生深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寻找依据,并运用口头语言以说服或驳倒对方的观点,这种研究性阅读确实具有训练学生思维及表达能力的作用。但教师应在此过程中做好引导与点拨,以防学生在辩论过程中游离于文本之外。如果这种辩论将课文所赋予的价值取向丢弃了,那就得不偿失了。对于学生的独特体验我们应该尊重、理解但应以不违背文本与社会的主导价值为前提,应该合情合理。我们要尊重学生,但绝不能丢弃正确的价值引导而是非不分。

案例5——下面是一位教师关于“菜”字的教学: 师:小朋友,你是用什么办法记住“菜”字的?

生1:我喜欢吃榨菜,榨菜的包装袋上有这个字,我就记住了。生2:我在菜场门口的牌子上看到过这个字。

师:你们能联系生活来认字,很好。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3:我想写一写,记住这个“菜”字。师:这是个好办法。

生4:“草”字头加“采”就是“菜”,青菜的“菜”。

师:加一加记住这个字,也是好办法。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5:“花”字去掉下面部分,加上“采”,就是“菜”。生6:“苗”字去掉下面的“田”,加上“采”就是“菜”。

生7:“花”字去掉下面的“化”,“彩”字去掉右边的三撇,合起来就是“菜”。师:很好,小朋友们想出了很多办法记住了这个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你认为该教师的教学符合哪些课程理念?还存在什么问题?试加评述。

分析:该教师利用汉字的造字规律,充分鼓励学生识字方法的多样化。学生运用了结合生活、写一写、加一加、换偏旁等识字方法使他们对“菜”的印象更为深刻。但是,对于学生不同的识字方法,教师应给出不同的评价,鼓励学生选择方法最优化。特别是第七位学生的发言,不利于记住生字,教师应该提示学生。

案例6——以下是两位教师用“一起”造句的两种不同设计: 设计一:(1)出示范句,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2)独立准备;(3)指名交流。设计二:(1)出示范句,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2)独立准备;(3)小组长组织交流每个人的句子,选出最佳句子;(4)小组内修改、练说最佳句子,准备参加班级交流;(5)各小组汇报交流,评出最佳句子。

试从学生参与、学习方式转变、语言发展等方面综合评述。

分析:第二位老师设计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原本枯燥乏味的造句变成了生动有趣的评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学生更容易摆脱学着别人造句,甚至一味地抄袭背诵别人的造句,从而迸发出自己的思维火花。

案例7——下面是一位教师教学《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目标:

(1)理解词语含义,了解景物特点,并展开合理想象,掌握运用对比手法显示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学习“总-分-总”的表达方法。

(2)通过对桂林山水独特的美的感受,激发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情感。(3)着重培养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朗读能力和对优美语言的敏锐感受能力。

评析:该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目标清晰明确,选用合适的刻画动词,明确表述教学目标,注意用词用语准确而有分寸。这样既可体现目标达成的层次性和区分度,也可加强教学的可操作性与教学效果的可测度性。如“合理想象”是在了解景物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的,用“对比手法”学习写作方法是“掌握运用对比手法显示景物特点”等。加强了教学的可操作性与教学效果的可测度性。

案例8——窦老师在执教《落叶》一课时有这么一个片段:请用课程标准的理念评价这个片段的教学。老师在屏幕上打出了课文的第一句话:“秋天到了,天气凉了,一片片的树叶从树枝上落下来。”请同学们认真地看这一句话,窦老师提示道,这句话中有一个词语很有趣,请大家找一找!片刻,学生找到了“一片片”这个词.窦老师先请学生读一读这个词,然后在黑板上画了一片树叶,问大家:“这就是'一片片'的树叶吗 ”学生回答说:“不是。”窦老师转身又在黑板上画了一片树叶,问大家:“那么是两片喽。”“不是两片,'一片片'是指好多好多片树叶!是指许多片树叶!”学生回答。“那应该怎样读这个词?” 窦老师问。于是,学生轻轻地读起来“秋天到了,天气凉了,一片片的树叶·······”“要读出你的体会,要读出你的理解!”窦老师启发着。一会儿,窦老师请学生起来读这一句话。

生1:(读得很流利,但不够有感情)师:这是你的感受,很好!(又请一位学生来读)生2:(读得很有感情,在读“落”和“一片片”的时候放慢了速度,加重了语气)师:(肯定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随后,问大家)你们想想,树叶是怎样往下落的生3:慢慢地,一片一片地往下落.(边说边加上优美舒展的动作)师:这落叶多美啊!飘飘洒洒……

生4:(不由自主地接了上去)随风舞动…… 师:很有诗意啊!(教室里响起了一阵掌声)师:还有想说的吗

生5:树叶慢慢地飘落下来……

师:(边说边做动作)就这样,落叶像小蝴蝶,像小蜻蜓,多快乐啊!大家快读啊,现在,你就是小蝴蝶,小蜻蜓,轻轻地落下来了……

(学生边表演,边朗读课文,教室里气氛很热烈)评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事实上,除了显性的课程资源,学生的体验也是一种很宝贵的资源。它虽是隐性的、潜在的,但一旦得以唤醒、激活,它是相当可观、丰富的。在窦老师执教的这个片段中,尤其是指导学生朗读时,强调的是“要读出你的体会,要读出你的理解。”这无疑给学生最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学生可以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文本意思,尊重他们的不同个性。文本在孩子的体验与接受中获得了意义。而学生则通过阅读、体验,提高了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敏感性,使学生与文本的互动质量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感受更深。同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在上述案例中我们看到了灵动的生命课堂。叶澜教授说过,学语文就要把语言文字变得鲜活起来,变成孩子能看得见能够理解的东西。在上述案例中窦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感知能力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一片片”这一个词,一连问了好几个有层次性的问题,且通过板画帮助学生理解“一片”与“一片片”的区别。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美读,在读的过程中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并让学生通过想象进行边表演边朗读,使学生真正做到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这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使景语背后的情味跃然纸上,使学生的语感广化、深化、美化、敏化。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案例9——以下是一位教师教学《赠汪伦》的思路: 第一步:读诗歌《赠汪伦》。

第二步:请学生看课文情境的投影。第三步:进行自主选择学习。

(1)凭想象分组表演多种赠别的情境;(2)喜欢画画的同学画一幅赠别的画;(3)喜欢音乐的小朋友到电脑前点击适合表现赠别的乐曲,并配乐朗读。第四步:读两首赠别的诗。

第五步:学生总结收获,并唱一曲《朋友啊朋友》。请你综合评述这个教学过程。

评析:首先要肯定的是这位教师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课标的教学理念,他为了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积极倡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不足的是:①没有合理地使用教学媒体,以致于在教学中无法发挥教学媒体的优势。如在学生读完诗歌《赠汪伦》后即让学生看课文情景的投影,看上去是以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欣赏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实质上是教学媒体替代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限制了学生富有个性的想象,使学生的思维定格在画面上,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②自主学习这一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别以表演、画画、配乐朗诵等形式学习《赠汪伦》。看上去是形式多样,气氛活跃,进行了学科之间的整合,实质上只是使课堂变得热闹而已,对诗歌的学习理解并没有很大的帮助,甚至有点本末倒置,丧失了语文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是开放而具有省略的,应注重学科间的渗透,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也是当前教改的热门方向。在该案例中教师将语文课的听、说、读、写等学习活动与音乐、美术等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表演、画画、歌曲等综合性、动态性的语文活动中丰富体验。但在学科整合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度”的问题,如果学科渗透无度,就会使语文课迷失本性,异化本质,变成“四不像”了。如上述教学设计中如果学生在对古诗意境理解不深,且没有任何体验的情况下能进行贴切的表演吗?这种看似自主、开放的教学方式真能取得实效吗?

自主学习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完成从认知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是符合时代精神的儿童学习观。然而凡事都得有一个适用性,“过犹不及”是大忌。

案例10—— 一 次妙趣横生的作文教学

师:同学们,端午节快到了,我非常想到你们各家去过端午节,不知哪位同学愿意请我? 众生:(面露喜色,大声喊)老师到我家!我愿意请您!

师:大家都愿意请我,我很高兴。但这样争也不是办法。我看这样吧,谁会做菜,而且做的菜色香味俱全,我就到谁家去做客。众生:(面露难色,不知如何回答)

师:这个条件可能让大家为难了。不过,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呢,如果同学们肯学,一定能学好,能请到我的。学生:(兴高采烈)好,一言为定!〔两天后的作文课上〕

师:同学们学会做菜了吗? 生:(大声齐)学会了!

师:呀,这么快?跟谁学的? 学生1:我跟爸爸学的。„„„„

师:感谢你们的一片诚心。那你们都学会做什么菜了呢?一定很好吧? 生:(不等老师叫,就纷纷起立,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起来。老师请了几位上讲台说给大家听。)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讲得不错。听他们一讲,我就知道菜一定做得不错,老师连口水都快流出来了。但全班这么多同学,不可能每个人都上来说,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知道每个同学学会了做什么菜,做菜的过程怎样呢? 生:老师,让我们把做菜的过程和做的什么菜写出来,您不就知道了吗?

师:这个主意真好。这样,老师不但要知道你们做的什么菜,而且还能比较一下,看谁的菜做的最好,我就到谁家去做客,好吗? 生:好!

师:好,那就快写吧。

这则作文教学与传统的习作教学有什么不同?它对你有什么启示?

评析: 传统的习作教学,大多是命题或是半命题的作文,其内容老化、枯燥、脱离生活。所以作文一般拘泥于课本,从句式到文章结构,模仿的居多,雷同的居多。在传统课堂上,写作被限制在课堂里,100%属于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习作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思维阶段,包括审题、立意、选材构思; 二是书面表达阶段,包括起草和修改。教学中,又由于一些教师思维定势,致使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毫无新意可言。长时间的传统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以致“谈写色变”。案例讲述的作文教学体现了课改后的新作文教学观。从写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看,课标倡导“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倡导学生“自主写作”,“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从习作教学的过程看,教学不在局限与课堂,而是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在习作前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案例中的教师抓住了习作教学的规律,选用了“学烧菜”为习作内容,素材直接来自生活。教学时,教师先以“老师要到菜烧得最好的同学家过端午节”为由,不觉中给学生布置了学烧菜的任务。这是引导在习作前先对生活实践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到了习作课上,教师先通过充满智慧的谈话引 导学生说说做菜的过程,然后借口方便老师比较让学生书面习作。因为每个学生都想请老师做客,所以整堂课上,虽然教师只字未提“习作”二字,可学生们却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完成了习作。从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一直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个个都充满了表达的欲望。可以说这则作文教学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这个案例,让我们明白了:习作来源于生活;习作描写生活;学生只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基础上才能表现生活,只有在像生活一样的环境中才“易于表达,乐于表达”。一句话:文无定法。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传统的习作教学强调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如果没有亲身的经历,学生往往会抄袭作文、背诵作文,乃至是胡编滥造,使得习作缺少学生真实的体验。而该老师精心设计,引导学生投入现实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不仅激发了学生习作的愿望,唤起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同时还能提高学生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能力,养成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善于思考、大胆创新的良好习惯。

第二篇:“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

1.《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学法)及其体系: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研究小学语文教学、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其理论体系:①语文课程论;②语文教材论;③语文教学论;④语文活动论;⑤语文学习论;⑥语文教师论;⑦语文教研论;⑧语文历史论。2.语文、大语文:

(1)语文是关于中华民族通用语——汉语言的人文学科,语文教育是以汉语言文字为载体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教育。

(2)“大语文”是20世纪80年代初河北特级教师张孝纯首先提出的教学理念。它是指语文教学领域的“最大化”。具体地说,是指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的,包括课外语文教育,社会生活语文学习在内的“大语文”教育。3.唯语文、去语文:

(1)“唯语文”是指语文教学只限学校课堂的语言文字教学,语文教育不与其他学科结合、不与社会生活联系。

(2)“去语文”又称“泛语文”,是指语文教育的无限“泛化”,语文教学过程中失去“语文”(语言文字)的本体,把语文课上成“大人文课”。4.语言、言语:

(1)语言是一套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是言语的实践总结。包括:语系;语音、语汇、语法等。具有集体性性和理论性的特点。

(2)言语是与语言相对的概念,是指语言的运用及其结果(话语与文章),具有个体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5.语感、文感、语文思维:

(1)语感,即语文直觉,指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它是在语文实践中形成的不需要思维的介入,对言语直觉的感知、领悟和把握。或者说,语感就是在视听当下不假思索地从感知语音、字形而立刻理解语音、字形所表示的意义的能力。主要包括:对语言结构、运用模式的掌握;良好的语言反应机制。

(2)文感是指对文章(文本)的直觉的感悟能力。其主要定位和对象是文章文学(文本);文感是语感的发展;文感有宏观、直觉、综合等特点。

(3)语文思维是指主体在听说读写活动中与言语同步展开的思维活动和思维能力,包括对交际对象、情景的辨识、判断,听读内容的领悟、把握,说写目的、思路的确定与调整,等等。

6.语文素养、语文意识:

(1)语文素养是一个人语文方面诸多素质的整合,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情感、语文态度、语文习惯、语文方式,甚至文化素养、审美情趣、人格个性、思想道德等各方面的融合。

(2)语文意识是我们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布局谋篇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关注。7.语文生活、语文活动:

语文生活就是一个人在自己生命历程中学习、掌握和运用母语的状态。我们不是用语文来生活,我们就生活在语文中,语文就是我们生活之所在。我们把这种以语文为本体的生活存在称之为“语文生活”。语文生活的内涵主要包括:一引导和培育学生“用语文来生活”的自觉意识;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语文活动是指言语实践活动。(1)从活动的外显和内隐上说,包括以听说读写为核心的语文外显活动与语文思维为核心的内隐言语心智活动;(2)从学习领域上说,包括识字写字活动、口语交际活动、阅读活动、写作活动、综合性学习活动;(3)从语文活动目的上说,包括基于阅读文本的活动、基于开发资源的活动、基于生活的语文活动;(4)从学习方式方法上说,包括感知性活动、体验性活动、探究性活动、创造性活动、综合性活动等等。8.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语文综合运用的学习形态。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有四种形式:(1)语文知识综合运用(2)听说读写整体发展(3)与其他学科沟通(4)与社会生活结合。综合性学习方法主要有社会考察、参观、访问、社区服务活动、公益活动、生产劳动、专题研究等。

研究性学习指学生基于经验与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或教材)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方式。简言之,即类似科学研究方式的学习活动。9.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新课程”提倡的三种合一的学习方式。(1)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

(2)所谓合作学习是同“个体学习”相对而言的,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3)所谓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10.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是中小学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11.课程资源:

广义:课程资源就是课程的要素来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和一切条件,如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国际互联网、教师的知识等。狭义: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

因素来源,典型的如教材、学科知识等。

课程资源可分:(1)素材性资源(即是可以直接进入课程,成为课程素材或来源的那些对象。素材性资源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对象,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及培养目标等);(2)条件性资源(间接作用于课程的那些对象。条件性资源则决定着学生学习和掌握的水平、课程实施的广度和效益,如人力、物力、场所、媒介、设备、环境等)。12.智商、情商

人的学习过程与心理活动包括认知活动(智力参与)和意向活动(非智力参与)。智力起加深认知作用,非智力起激发动机作用。

(1)智力通常叫智慧,也叫智能。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智力的高低通常可用智力商数(即智商)来表示,是用以标示智力发展水平。

(2)广义智力也包括情绪智力(非智力因素,情商)。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非智力、情绪智慧,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情商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13.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

(1)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主要说明事物是什么、怎么样,用于区别、辨别事物。包括名称、事实、有组织的论述等。具有静态的性质 ;

(2)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指怎么做的知识,是关于解决问题的思维、操作过程的知识。包括程序、方法、技能。具有动态的性质;

(3)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是关于如何使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包括对策、谋略等。具有智慧的性质。

14.话题作文、情境作文、“新概念”作文:

话题作文即以提供材料为话题的作文形式。往往要求题目自拟、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文体自选。其特点是“三开放”:(1)写作范围的开放——以“话题”作文;(2)写作文体的开放——淡化文体(但不能没有文体意识);(3)写作要求的开放——降低审题难度(但有一定的限制性)。一般写作经过“阅读材料—引出话题—延伸拓展”三个阶段。

情境作文是教师命题时,创设一种生活情境或想像空间,并提供具体的事件、问题或指引,让作者写出符合这些特殊条件文章的一种写作方式。

“新概念”作文是1997《萌芽》杂志始倡导的一种作文模式。主张“二新一真”。(1)新思维:创造性、发散性思维,打破旧观念、旧规矩的束缚,打破僵化保守,无拘无束;(2)新表达:不受题材、体裁限制,使用属于自己的、充满个性的语言,反对套话,反对千人一面,众口一词;(3)真体验:真实、真切、真诚、真挚地关注、感受、体察生活。15.活动作文、生活作文、文化作文:

活动作文就是以参加活动为基础,以观察生活为手段,以作文材料的获得、写作任务的完成为目的,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为目标的开放性实践型作文形式。

生活作文是以真实的生活世界为写作对象,以现实生活需要为作文能力培养目标,从观照学生真实生活,拓展学生作文内容与作文形式入手,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努力激发学生写作内驱力,提高学生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人格的一种作文理念及教学策略。

所谓文化作文是指扎根文化土壤、充满文化内涵、富有人文精神的文章。文化作文要把

作文的根扎进文化的土壤,让作文在几千年文化长河中汲取营养,让作文的鲜花散发出文化的芬芳。

16.《红领巾》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

(1)1953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生在实习期间举行了一次中学语文观摩课。执教者是北京市女六中的一位教师,教材是初中语文课本《红领巾》的一段。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述法,也兼用了讲解法。苏联专家普希金听课后,针对这堂课的教学发表了意见。普希金教授的意见对我国语文教学的改革有一定推动作用。他重视“谈话法”,从课文本身分析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注意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旧的注入式的逐句讲解方法是一次较大的冲击。

(2)情境教学法是江苏南通特级教师李吉林创立的教学方法。它是在借鉴了我国古代诗话词话中的“意境”理论,结合国外“情景教学”原理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它利用实体情境、模拟情境、语表情境、想象情境及推理情境等五大情境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在实践操作上,李吉林提出了以情境为核心的四环节教学程序:创设情境——感知体验——引导理解——深化情感。

(3)活动教学法是以实践、活动、操作等手段获得经验、提高能力的方法。如参观访问、调查研究、资料查寻、设计制作、实验论证、社区服务、劳动生产、游戏玩耍、比赛竞赛、创作编写、旅游观光、野外考察、电媒感受、言语表达、表演展示、交际交往„„ 17.教学节奏、课堂气氛:

教学节奏:教学的“紧张度”与教学内容的“难易度”在教学过程中有规律的变化。

课堂气氛:是一种给人以实感的课堂教学情境(心理气氛)。18.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是师生双方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活动方式。狭义指教法、学法、考法;广义指教学方法、手段、过程、措施、媒体、策略,甚至教学思想、教学理念等。

(2)教学模式俗称“大方法”。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基础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或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型。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

(3)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对策与谋略(方案)。19.微课、慕课、翻转课堂:

(1)“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和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

(2)“慕课”即大规模开放性在线学习方式。“慕课”(MOOC)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M”代表Massive(大规模),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以兴趣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学习在网上完成,无需旅行,不受时空限制。

(3)翻转课堂,又译为“反转课堂”。最早的探索者应该是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汗。目的是为了对学生进行学习辅导。2011年在美国兴起,很快传播世界各地。这种新型 “先学后教”的教育教学形式,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模式(先教后学),把课堂的时间节省出来进行面对面的讨论和作业的辅导。

20.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

语文工具性是指语文形式方面的特性,即指语文的功用性。(1)语文是交际的工具。(2)语文是思维的工具。(3)语文是传递文化的工具。(4)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生活的工具。

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语文的人文性主要是指语文教育中的文化特质——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具体地说,语文的人文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它包括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包含着主体意识、创造思想、责任感、独立人格、权力意识和审美精神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二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充满着浓郁的人文情怀,它主要体现在师生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之中。21.语文的德育、美育、智育:

语文的德育即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包括德育、情育、心育、群育、人格教育等。

语文的美育:通过语文学科教育活动进行的审美教育。就是从语文教材中挖掘审美潜在因素,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完善心灵美的塑造。简言之,语文美育即语文学科的审美教育,包括教材美、教学美、教师美、教境美的教育。主要是指:(1)审美内容(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文字美、语言美、形象美、情境美、结构美、情感美、哲理美、科学美)挖掘;(2)审美能力(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评价美、表达美)的培养。

语文的智育即语文学科的知识教育、能力培养、智力开发。22.语文的“四大能力”和“八字宪法”:

(1)听、说、读、写;

(2)字、词、句、篇、语、修、逻、文。23.语文教学的主要原则:

传统:(1)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结合(2)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相结合(3)语文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4)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新课程:(1)语言教学为言语能力培养服务;(2)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统一;(3)书面言语与口头言语兼顾;(4)语感培养与智力开发结合;(5)课堂语文学习与社会语文实践并举。

24.语文教学的主要方法:

阅读法、讲授法、对话法、实践法、自学法、研究法、电教法等。25.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

语文基本内容是“言语形式”。广义上包括:(1)学习言语;(2)关于言语学习;(3)通过言语学习。26.我国中小学基本教学模式:

(1)传授式:复习—授新—巩固—应用。(2)学导式:自学—质疑—诱导—练习。(3)发现式:诱导—提问—研究—解决。(4)体验式:设境—活动—体验—感悟。(5)师徒式:示范—模仿—练习—迁移。

27.魏书生“六步课堂教学法”和 钱梦龙“三主四式”导读法:

魏书生: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

钱梦龙:(1)“三主”是指: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2)“四式”是指:自读—教读—作业—复读。28.凯洛夫、杜威、赫尔巴特教学步骤:

(1)赫尔巴特:明了—联想—系统—方法;(2)杜威:情境—问题—假设—论证—检

验;(3)凯洛夫: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旧五环)。29.我国语文教学的主要流派:

(1)导读派(钱梦龙、黎见明);(2)情感派(于漪);自学派(魏书生);(3)得得派(陆继椿);(4)茶馆派(段力佩);(5)情境派(李吉林)。30.叶圣陶的语文教育观:

学生本位观、生活本源观、实践本体观、习惯本旨观、工具本质观。31.世界三大学习理论(模式):

(1)奥苏贝尔与“接受式学习”理论(习得——保持——再现);(2)布卢姆与“掌握式学习”理论(目标—教学—评价—矫正—再评价);(3)布鲁纳与“发现式学习”理论(观察—假想—概念化—转化能力)。32.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

(1)范文系统(经典、例文、样本等);(2)知识系统(语言、文学、文化常识等);(3)实践活动系统(活动、思考、作业、练习等);(4)资源系统(助读文字、图表等)。33.教材研究、教材处理、教学设计:

研究教材:(1)默读或朗读课文;(2)研究句意、段意;(3)概括内容;(4)做课后练习;(5)给课文写一个解说;(6)提炼问题。

处理教材:确定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步骤;编制反馈练习。

教学设计:就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资料和教学活动的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语文教学设计是指语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原则,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选用教学媒体,对语文教学活动制订实施方案的过程。教学设计要素:(1)教学目标;(2)教学内容;(3)教学策略;(4)教学反馈。34.阅读及其解读的方式:

什么是阅读?首先,阅读是吸收,是从书面言语中获取信息,这是阅读的本质特征。这里所谓“获取信息”,包括意义信息和情感信息。第二,阅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第三,阅读是一种智力技能。

解读的方式主要有:(1)语义学阅读(以文本为中心);(2)文体论阅读;(3)社会学阅读(以作者为中心);(4)文化学阅读;(5)接受美学阅读(以读者为中心); 35.阅读教学的内容和过程:

(1)阅读教学的内容:经典文篇;言语经验;语言文化知识;整合性阅读实践活动;读解策略和方法;阅读习惯态度;阅读能力。

(2)阅读教学“新八股”: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朗读课文—正音释词—划分段落—分析课文—归纳中心—总结特点)。“新课程”阅读教学五环节:背景参考—整体感知—文本研习—对话讨论—迁移拓展。36.板书设计的技能和提问的作用:

(1)板书的技能:锤炼文字;借用符号;运用线条;制作表格;创造图形;调谐色彩。

(2)提问的作用:化解重点难点;获取反馈信息;增进师生交流;启发学生思考;锻炼口语能力。

37.写作教学的原则、要求和写作训练的方式、内容:

原则:动力性原则;过程性原则;教练性原则;主体性原则;个性化原则;科学性原则;艺术性原则;应用性原则。

要求:内容与形式相结合;作文与读文相结合;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相结合;命题作文与材料(话题)作文相结合;作文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作文训练与生活(活动)相结合;写实与写虚相结合。

方式:(1)口头作文训练方式(即席发言、复述课文、口述作文等)(2)单项作文训练方式(3)综合作文训练方式(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情境作文、想象作文、话题作文、活动作文、自动作文等)。

内容:(1)积累训练(观察、阅读、视听、上网);(2)思维训练(抽象、形象、创造性思维);(3)语言训练(炼字、造境、寄寓、变形);(4)技能训练(立意、选材、运思、遣词);(5)文体训练(新闻、文学、理论、应用);(6)速度训练(采集、构思、写作)。38.口语交际教学与口语交际的能力:

口语交际就是人们在特定语境中,为完成某种特定的交际使命,针对特定对象,借助于口语(有声语言)和非口语(态势语言)进行的听说沟通、双向反馈的一种言语活动。口语交际教学就是这种言语活动的教学。

口语交际的能力:(1)听话的能力:听音辨调能力;理解语义能力;记忆品评能力。(2)说话的能力:组织内部言语的能力;快速言语编码的能力;表情达意能力。(3)交际的能力:语言调控能力(定向、应对);气氛营造能力;交往能力。39.综合性学习的主要方式:

(1)探究型学习(基于研究探索的学习);(2)体验型学习(基于实践活动的学习);(3)合作型学习(基于团队合作的学习);(4)创造型学习(基于创新创作的学习);(5)网络化学习(基于网络资源的学习);(6)服务性学习(基于社区服务的学习);(7)项目式学习(基于项目设计的学习)。

40.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理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41.对话教学和多元智能论:

所谓“对话”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对话被理解为与单个的独白相对应的一种语言形态,属于纯粹的语言学现象。广义的对话事实上已经完全超越了原始的以口头语言交流为特征的语言学意义,对话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社会和文化的意义。从国际事务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政治领域到学术领域,从科学世界到生活世界,对话已经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一种生存状态。“对话理论”引入语文教学,标志着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将由“训诲——驯化型”和“传授——训练型”发展为现代语文教学的“对话——发展型”。

“多元智能论”由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提出概念及相关理论。八种智能指:(1)言语语言智能;(2)逻辑数理智能;(3)视觉空间智能;(4)音乐节奏智能;(5)身体动觉智能;(6)人际交往智能;(7)自知自省智能;(8)自然观察智能。42.语文的教学目标(三维度、五领域)、任务:

(1)目标: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2)任务: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思想教育;审美教育。43.备课的内容、教案的构成要素:

(1)备课标(大纲),备教材(资源),备练习(活动),备语言(表达),备板书(课

件),备方法(策略),备教具(学具),备学生。

(2)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用具;课型;教学方法;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板书设计、练习评价);教学后记。44.说课的主要内容:

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序。45.八环优化学习法:

黎世法老师总结的八环节:制订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课外学习。46.我国古代语文教学的四大特点和四大弊症:

(1)语文不是独立的一门学科;语文与选士制度密切关系;语文教学基本上与口头语言脱节;教学方法以讲学与个别传授为主。

(2)脱离语言实际;脱离应用实际;忽视文学教育;忽视知识教育。

47.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自然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如风景、风物、风俗等);(2)社会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如国家、民族、家乡的情感;社会伦理道德;社会生活;人生追求);(3)人文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如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舞蹈、书法、曲艺艺术等);(4)社区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如人才、环境、场馆、活动等);(5)家庭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如父母、亲友、房子、藏书等);(6)学校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如校园文化环境、图书馆与阅览室、全校性活动、文学社团活动、语文课外活动、其他学科兴趣小组活动等)。48.语文教师的修养与专业发展:

语文教师的修养:(1)思想品德修养(正确的政治方向、牢固的专业思想、高尚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审美情趣、良好的心理素质)(2)学业知识结构(语文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文化科学知识)(3)教育教学能力(备课能力、施教能力、考评能力、课外指导能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4)科学研究能力(听课评课能力、说课能力、教改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实验能力、撰写论文论著能力)。(5)身心素质。

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读书:浏览时文,以阔眼界;阅读经典,以厚积淀;钻研课文,以实基础。(2)游学:遍游各地古迹,以开阔自己视野;寻访课文名胜,以体验作者情感。(3)研究:研究社会,以了解社会,感悟生活;研究学术,以增加学识,提高品位。(4)为文:下水作文,以引导学生;创作文学(如写博客),以颐养情趣;写作论文,以指导教学。(5)实践:备课、上课、听课、说课、评课等等。49.写作教学的策略

(1)确立写作教学目标;(2)明确写作教学内容;(3)遵循写作教学原则(要求);(4)实施写作教学训练(方法、模式);(5)运用写作教学评价。50.阅读教学的策略

(1)确立阅读教学目标;(2)明确阅读教学内容;(3)训练阅读教学技能;(4)运用阅读教学方式(方法、模式);(5)实施阅读教学评价。

第三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说 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2.语文课程 3.语文课程目标 4.语文教学目标 5.语文课程标准 6.语文课程理念 7.自主学习8.合作学习9.综合性学习10.语文素养 11.语文教学设计 12.情景作文 13.语文教材 14.说课 15.校本课程 16.阅读教学

二、简答题

1.简要回答《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具体研究对象。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是什么。3.语文课程有哪些基本特点.4.简述语文课程目标的总体设计思路。5.简述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6简述语文教育三个价值追求的具体内容。7.语文教学设计应该遵守哪些原则。

8.什么是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二者的关系怎样。9.语文教学板书设计有哪些具体要求。10.简要回答编写教案的具体要求。11.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12.请问“红领巾教学法”有何优缺点。13.语文教学方法优化选择的原则是什么? 14.写作教学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15.简述写作教学三个指导环节的具体指导内容。16.为学生作文“打评语’有何要求。17.简述口语交际教学的地位。

18.口语交际教学有哪些基本途径和方法。19.语文综合性学的特点是什么。20.简述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的基本程序。21.语文说课有哪些功能。22.语文说课要力避哪些常见毛病。23.简述语文说课与上课的不同。

24.阅读教学的策略之一,需要我们转变哪些方面的观念? 25.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26.结合实际论述作文命题的原则

三、论述题

1.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语文素养”的?

2.请谈谈你对“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的理解。3.你认为语文教学应从哪些方面促进学生的发展。4.试论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含义。5.怎样理解语文课程是“形象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6.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魏 书生说:“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王尚文说:“语文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请你谈谈你对语文教学主要任务的理解。

7.有人说“作文教学观察能力最重要”,有人说“作文教学阅读积累最重要”,有人说“作文教学教师指导最重要”,还有人说“作文教学勤奋创作最重要”。请谈谈你的观点。

8.某语文教师到外地取经,回校后他按照某特级语文教师上课的方法教同一篇课文,但教学效果远不如那个特级教师的效果好。这是为什么?请从理论上加入简要分析。

9.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10.天津某校一次单元考试之后,学生陈欣然只考了58分,泪流满面地向老师请求“借”2分,因为考不及格回家要挨打,保证以后多考分并还回这2分。假如你是这个学生的语文老师,你将怎么办? 为什么? 11.在当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中,有许多老师认为新课程特别强调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那就是意味着“知识与能力”不重要了。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12.试述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3.分析学生缺乏写作欲望的原因,联系作文教学实际论述如何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14.口语交际教学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15.请举例论述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的特点。

第四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

填空:

 教育史上曾出现过三大课程流派:学科中心课程论、人本主义课程论、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

 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它以精炼的语言,较全面地总结了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组织形式、管理制度、方式方法等。

 在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夸美纽斯写了一本著名的《大教学论》。

 文选读本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南朝(梁)太子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 阅读教学方面的经验主要有:(1)熟读,精思,博览(2)评点法

 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又颁布了由张之洞、张百熙、荣庆合订的《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现代学制。

 国文——语文单独设科后第一个正式名称。

 五四运动以后,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变化,是现代文在语文教学中取得了合法地位,并逐步占据主要地位。

 2010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年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1世纪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正式启动。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 三个维度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维度。

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两大类。总目标共十项。阶段目标把义务教育的九年划分为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共四个学段。

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 在阅读的过程方法方面,心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003年3月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稿)》由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必修课程目标和选修课程目标构成,较好地实现了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的衔接,体现了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的特点。

 总目标是对必修和选修课程目标的整合和概括:“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 选修课程目标分为: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

 语文教材具有德智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知识扩展等功能。

 现代语文教材的内容有四种要素构成: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实践活动系统,助读系统。

 语文教学目标表述的基本要素有四个: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有: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阅读习惯态度,指向知识与能力目标的阅读能力,指向过程和方法目标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的特点是:制订目标、实施目标、检测目标。 研究阅读教学的常规过程:导读—研读—运用。 课堂教学中师生信息传递的方式共有三种:单向输出式、双向交流式、多向交流式。 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第一是学生,第二是教材,第三是教师。

 写作训练的任务有育人训练、积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训练、技能训练、文体训练、写作速度训练。

 作文的批改方式,常见的有:教师批改、学生批改、师生共同批改。 作文讲评的方式常见的有:综合讲评、典型讲评、专题讲评、对比讲评。 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 综合性学习一般有三种形式(1):综合语文课程的各个领域,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2)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有机结合。(3)学校与家庭与社会的广泛联系。

 语文教学中的智力活动有语感、记忆、思维、想象、左右脑协调活动等。名词解释:

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践问题的基本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 癸卯学制:实行分科教学,有算术、外文、历史、地理、博物(生物)。格致(物理)化学等现代学科,修身(政治)、中国文学(语文)等传统学科,我国现代教育由此开始。其中对语文课程的修业年限、课程设置、课程宗旨、教学任务和时间、教学原则、教材等方面都有具体的规定,把语文课程从古代的综合性社会学科中分离出来,标志着传统语文教育向现代语文教育的过渡。

 语文素养:就是根据学生的特点,经过学习和训练发展起来的语文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探究能力与创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 综合性学习:旨在倡导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品质。它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与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等。

 范文系统:范文即课文,是语文教材的主体,是精心选择的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 语文教学设计:是以教育哲学、普通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程论与教学论等作为理论基础,分析语文教学的实际问题和客观需要,制订语文教学规划。

 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 单元教学:就是把体裁、题材活表达方式等方面基本相同或相似的若干篇课文作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教学阶段,从整体出发来确定教学目标要求,制订教学方案,安排教学步骤、方法和课时,把教读和自读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教学的连续性、循环性和阶段性,从而求得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结构方式。

 阅读欣赏力:指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上升到对作品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审美观,要求驱遣想象,反复涵咏,实现情感体验,获得审美享受。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

 阅读迁移力:在理解鉴赏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思辨和批判,达到阅读的最终目的,完成知识向能力的迁移,文本向实践的迁移,促进个性完美发展。

 导读法:又称教读法,自读法、探讨法、探索法、发现法等。顾名思义,导读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自己阅读,以学生的阅读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以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为主要目的。 情境教学法:又称观察法、欣赏法、电化教学法等。其特点是利用生活场景、图片、幻灯、投影、电影、电视、实验室、录音、录像、计算机、演课本剧、CAI课件等方法,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直观的情境中观察、体验、思考、练习,从而掌握教学内容,完成训练任务。

 写作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个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 单项作文:也叫片段训练,又称小作文,是为培养写作的某种能力而进行的各种局部的、片段的专项练习。造句可以,写语段也可以。

 话题作文:是用一段提示语指明写作范围,启发思考,激活想象,让习作者针对一个谈话中心陈述各自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产生观点,或联想到的经历和体验,在立意、选材、文体等方面向学生开放的作文形式。简答:

1.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四大弊端?

(1)

脱离语言实际(2)脱离应用实际(3)忽视文学教育(4)忽视知识教育 2.总目标突出了新的教育思想?

(1)

突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2)

突出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3)

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3.适用语文教材的主要方法?

(1)

在历史性的教材中注入新的观点。(2)

自组单元,显示新意。(3)

适当抽换教材。

4.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

(1)

语文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与教学目标。(2)

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3)

适应社会需要。

5.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的基本原则?(1)

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原则(2)

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

(3)

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各种语文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4)

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原则 6.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依据?(1)

依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2)

依据教学目标与任务(3)

依据教学内容(4)

依据教师素质(5)

依据学生特点

(6)

依据教学的组织形式、时间、设备条件 7.谈话法的要点是什么?

(1)

讲究教师提问的艺术(2)正确评价学生的回答(3)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4)正确处理面向集体提问和指名回答的关系

8.练习法的一般程序为?(1)

教师设计练习题,向学生说明练习的内容和方法。(2)指导学生开展练习活动。(3)通过答问等方式了解和收集反馈信息。(4)调节和校正练习活动,保证教学计划的实施。(5)检测评定练习成绩,强化练习效果。

9.写作教学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1)

教师引导,学生定向;(2)教师指导,学生写作;(3)教师批改,学生参与;(4)交流评改,互相沟通。

10.如何.写好作文评语?

(1)

批语要实事求是、要突出重点、要有启发性。(2)

运用激励性语言进行表扬。(3)

运用幽默的语言进行批评。(4)

选择恰当的句式写评语。论述:

 关于“红领巾”教学法对语文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P42  论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P61  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P68  单元教学的主要特点。P145  阅读教学的常规过程。P209

第五篇:2017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

2017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题目类型

一、名词解释

二、简答题

三、论述题

四、案例分析

五、教学设计

一、名词解释

1.语文:1949年以后语文学科课程的名称,内涵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三百千千:指古代的蒙学教材,《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千家诗》。

3、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4、人文性:一是指语文教材中蕴育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它囊括了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精神文明和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包含着主体意识、创造思想、责任感、独立人格和审美精神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二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充满着浓郁的人文情怀,它主要体现在师生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之中。

5、语文素养:指人通过长期的语文学习和实践(修习培养)在语文学习和人的修养等方面达到的高度。

6、文化品位:?

7、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有目标地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的意识和自我控制的学习方式。

8、合作学习: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9、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

10、课程目标:是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学科内容的学习,完成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而达到的目标。

11、新课程评价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2、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连接的实施条件。

13、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教学目的、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

14、文道统一:文:指语文形式——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把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的训练。道:指思想陶冶。是指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所进行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文道统一指在语文教育中将语文训练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

15、因文悟道:指在“通情入境”的理解阶段,教师着重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从而受到感染和启迪。分析课文语言、写法和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达到思想情感的共鸣,使之获得一种审美的愉悦。

16、因道释文:指语文教师指导学生把握课文的“道”,的基础上,再回头来启发学生品味课文的写法运用和语言运用之妙。

17、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18、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19、语感:P159对语言文字的一种直觉。或:是一种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

20、精读:是要读文章的重点部分,要读文章中最有特色、最感人、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22、导读法:教师想方设法,把学生引导到具体的阅读实践中去,摸爬滚打,最终达到“自能读书”,而“不待老师教”的境地。

23、朗诵法:是一种把无声的书面语言化为有声的口头语言的艺术再创造活动,它是我国古代学习语文的一种有效方法。

24、情境教学法:指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帮助学生正确而迅速地理解教学内容。

二、简答题

1、古代语文教学的经验有哪些?

答:

1、识字教学 ①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②韵文化,便于朗读记诵。③“文”与“道”统一。

2、阅读教学①熟读、精思、博览。②评点法。

3、写作教学。①作文从模仿入手,②先放后收,③多读多写多改。

2、简述近代语文教育的方法

答:①继承古代语文教育的方法,重视识字教学,把识字、辩字,作为学习语文的基础。②语文教学中强调记忆,对课文的段落,精美文章的全篇,要求在熟读的基础上流利的进行背诵,做到烂熟于心之后就可以进一步领会字、词、句、篇的内在含义。③注重讲解,课堂教学以教师对课文的讲解为主要的教学方法。④写作教学方面,注重用范文带动写作教学。

3、语文课程工具性的内容是什么?

答:基本内涵是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一种语文学习、交际的能力,也即运用母语进行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主要体现于语文能力的培养,体现于重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思维、口语交际等基本技能的训练。从工具性出发,强调教学中要落实“双基”:双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1。基础知识——字词句篇、语修逻文;2。基本能力——读写听说的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解读文章的能力。

4、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内容是什么?

答:基本内涵是对学生的人格、个性、心灵、精神世界的关怀,体现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趣味等等。重视熏陶感染,实施人文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人文性出发,强调教学中要重视感受、品味、领悟;要弱化分析。

5、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的内涵是什么?

答:①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非对立,而是相互联系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是油水分离的关系,而是“统一”的即水乳交融的关系,相互依存,不可剥离。②工具性着眼于语言的运用与实践;人文性着眼于人的存在与发展。语言文字这种工具始终负载着人文内涵,语文课程的实施应将思想情感的教育融入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过程。

6、简述语文素养包含的内容。

答:

(一)民族母语情结

(二)言语交际能力

(三)言语行为风格

(四)良好的语文习惯

(五)审美情趣与文化品位

7、简述“语文素养”与“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区别

答:“语文能力”只是“语文素养”中的一个方面,它不能包含全部语文教育内容,“语文素养”能涵盖语文教育的全部内容,例如语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因此,用“语文素养”取代“语文能力”是科学的。

8、简述语文教育的特点。

答:①注重情感熏陶感染与学生的独特体验。②注重语文教育中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③把握汉语言文字特点,注重语感与整体把握能力培养。

9、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答:人非生而知之。一靠学习,二靠实践。语文学习更是在实践中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离开了实践。语文学习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数客观事实证明。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所以要把课堂上学习的书本知识活学活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10、简述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答: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11、简述语文教学目标与“三个维度”的联系与区别。

答:联系: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基础,是学生经历、体验学习过程,理解方法的前提,也是提高能力、培养感情、形成态度与价值观的载体。

12、简述叶圣陶的语文教材观。

答:树立新的教材使用观——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教材只是培养学习能力的中介,教学主要不是要掌握教材本身而是要借助教材掌握某一规律或能力,即用教材教。如何正确使用例子?首先重视例子,注重例子的经典型。其次要超越例子,不要把学例子当作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应该将其看作桥梁,通过这个桥梁让学生达到更广阔的语文空间。

13、语文教学有哪些基本原则?

答:

(一)语文训练和思想陶冶统一

(二)语言学习与思维发展同步

(三)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协调发展

(四)语文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辅相成(五)语文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整合

14、简述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之间的联系。

答:①语文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但在这个知识是精选的,是管用的应用语文的知识,而不能过多过细,一味的追求知识的系统性。语文知识的获得不能光靠教师讲,不能光靠教师灌输,而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②另一方面,获得语文知识不是学习的主要目的。要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更新知识的能力,即学会学习,学会求知。

15、简述听、说、读、写四者的关系

答:

1、读听是吸收信息,写说是表达。读听是写说的基础,没有读听就没有说跟写,写说又促进了读听的发展。

2、读写是书面的,听说是口头的,读写规范了听说。

16、有人认为语文教学强调学生背诵、默写就是强调死记硬背,你的看法如何?

答:

1、语言与思维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通过语言表现,语言的清楚表现了思维的清晰;思维的条理性体现为语言的连贯性。语言与思维的这种相互关系,决定了语文教学既是学语言,又是训思维。

2、强调背就是丰富语言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这是语文学科性质决定的。语言学习,要反复诵读,才能理解。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理。

17、根据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谈谈如何发展学生的智力。

答: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①重视语言的赏析,熟读成诵;②按语言特点训练;③按规律训练学生思维。

18、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这说法妥吗?

答:妥当。语文课程有极强的实践性,生活处处是语文。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拓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的语文。

19、从阅读性质谈阅读教学思想。

答:⑴、提取信息——从文本中获取信息是人生存的一种能力,体现学生学的过程。⑵、复杂的心智活动——各智力因素参与,注意、记忆、观察、联想、想象、思维等因素参与阅读的整个过程。阅读的意义是读者将文本意义内化构建的过程,也是创建文本的过程,文本与读者的经验发生联系。20、简述阅读教学新理念。

答:

(一)对话阅读

(二)探究性阅读

(三)个性化阅读

(四)体验性阅读

(五)多层次多角度阅读

21、对话是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实施对话阅读教学要注意什么问题?

答:

1、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3、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

22、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感?

答:(1)找准语感训练点。言外之意最丰富的、感情最丰富最强烈的,表达突破常规的地方,富有音乐感的语段(2)用好语感训练法,玩味法、比较法、联想想象法,诵读法(3)劣实语感发展的基础。

23、朗读训练有何作用?要注意什么?

答:朗读可以帮助学生丰富口头语汇,增强语感;可以练习正确发音,学习表情技巧。它既能训练胆量,又能训练口才。它能使口语和书面语融会贯通,从而增加学生口头语言表达的文化内涵。朗读是说话能力训练的基本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机会地进行,而不能将其作为阅读教学的辅助手段。朗读训练中要注意教师的示范性和指导性。

24、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P176 答:

1、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的有机结合2、把握思维培养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1)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2)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的特性: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阅读教学中培养发散思维的具体方法:横引法、畅想法、发现法。(3)联想和想象。

3、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安排思维训练的序列。

25、简述单元教学的优势。答:①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和阶段性的统一。②使阅读能力的培养目标和单篇课文的学习要求更加具体明确。③强调举一反三,知能迁移,保证了教学质量,提高了教学效率;④重视阅读材料之间的纵横比较,有利于培养学生现代思维方式和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

26、单篇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有哪几个程序? 认读感知,再读思考,精读品味,熟读欣赏。

27、简述阅读教学过程应重视的问题。

答:一是重视学生主体性的阅读。二是重视文本意义的多元化阐释。三是树立有机的整体阅读观念。

28、简述对“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一说法的理解?

答:“教学有法”的“法”字意义是原理、法则,强调的是遵循教学规律;“教无定法”的“法”,指的是具体的教学方法,技能,强调的是不同的对象,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教学,即因材施教。

三、论述题

1、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什么?理解性质对指导语文教学有何启示? 答:

(一)语文课程性质

1、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人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主要表现在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一种语文学习和交际的能力,就是运用母语进行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3、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内涵是培育健全人格,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

(二)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1、语文课程性质揭示了学习语文的核心内容,即学语文就是学习语言。作为语文教师应有这样的教学思想,并以此指导教学行为,克服语文学习的随意性、盲目性,实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切实抓好双基学习,落实技能训练。

2、明确学语言、训思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应试教育强势下,语言学习、训练思维已逐渐远离了课堂,背离了学习语文的初衷,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日益下降。学语言、训思维既是课堂学习、训练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应试能力的必由之路。

3、揭示了语文教学的基本方式:

因此语文教学应该注重感受、揣摩(品味)交流、对话、欣赏、领悟等几个环节。不能简单地把教自然科学的定理、规律和方法搬到语文教育中去。

2、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魏书生说:“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王尚文说:“语文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请你谈谈你对语文教学任务的理解。

答:学语言、训思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第一,语言与思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语言是思维的基础,助思维的发展有于语言的发展。因此,立足于语言的学习,是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打好基础,这个基础是:语文知识、词汇的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

第二,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内容。智力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包括观察、注意、记忆、想象、联想、思维等因素,其中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思维借助感受、分析、判断、推理、归纳、概括等活动来进行。学生智力开发,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决定于学生思维培养的程度。因此,课堂上训练学生思维则是语文学习的另一重要内容。对课文肢解式的分析,或是应试考点的提示,都只能导致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泯灭学生思维的火花。严密的逻辑思维的形成,是解决问题能力的突出标志。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重要的形式就是教师遵循读文章的顺序“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逐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这个过程体现了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规律。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内容入手,把握大意,顺着大意指向,透过语言表面,领悟语言下的内涵。在这个过程中,联想和想象始终参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课文的过程是训练思维的过程,开发智力的过程,绝不是简单的考点提示过程。

3、论述人文性的内涵、意义以及相应的教学思想。

答:

1、人文指的是人类社会及人类文化。具体是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物,其核心贯穿在人们的思维与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趣味的过程中,即是人文精神。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内涵是:培养健全人格,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

2、实施人文教育的意义:(1)语文教育提出人文性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举措。(2)提出人文性教育,是探寻语文教育的本源:塑造民族之魂。③提出人文性教育,重在培育健全人格,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

3、人文性教育实质是重在对人发展的关怀及对人的灵魂铸造的工作。因此,在语文教学要形成以下的教学思想:

(1)在学习语言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发展的终极关怀,特别重视的是灵魂塑造的工作;重视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个性的工作。促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2)因为语文是文化,具有文化的属性;同时语文也是思想的载体,负载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是人的主观意识的流露。因此,语文教学重视对话教学,不能用教自然科学的方法来教语文。

(3)用文化影响学生,用正确思想教育学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要重视熏陶感染,要把人文思想渗透于整个语文学习过程中。

4、阅读实质是什么?阅读教学是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一种对话过程。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何使这一过程更具语文味,更具科学化?

答:

1、阅读的实质是提取信息。在提取信息的过程中,伴随着复杂的心智活动,需要智力技能参与。

2、阅读教学是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一种对话过程,这一过程体现语文味,更具科学化,要从两个方面考虑:

第一,师生之间对话必须是平等、民主的,因而阅读教学教学过程老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善于发挥主导的作用,为学生的学习保驾护航。具体说,一要创设对话的环境、氛围;二要研究学生学习心理;三要教给学习方法。

第二,要通过对话走进文本。对话是手段,走进文本,赏析语言是目的。因此,一要明确教学目的,教学围绕学语言、训思维进行;二要遵循叶圣陶先生的“遵路识斯真”的教诲,按教学规律、认知规律、思维规律施教;三要吃透文本,设计体现环环相扣的逻辑关系。3.处理好对话与涵咏之间的关系,体现语文学习独有的特色,朗读感受、赏析体验、揣摩玩味都是语文学习常用的方法。

5、论“语文训练与思想陶冶统一的原则” 答:

(一)确定本原则的依据

1、从文章的本质看,文章均为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语言相统一。

2、从语文课程的性质来看,语文课程是一门指导学生学习祖国语文,以培养学生言语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主的基础学科。

3、从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来看,这一原则充分体现了我国在新世纪的教育培养目标和中学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

(二)实施本原则的途径

1、阅读教学中,“因文悟道”、“因道释文”。

2、作文教学与育人结合。

3、语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口语交际教学培养学生做人的态度。

6、论“语文教学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答:?

7、有人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讲考点,考什么就讲什么。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 答:不同意。

(一)语文学科性质的理解

1、作为交际工具,其主要的凭借是语言。语文学习的任务是学会语言,运用语言。

2、语言的获得途径:熟读成诵,将书面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语言学习强调从语言环境中、整体中去领悟。考点教学割裂了语言内部的联系,不利于学生掌握语言。

(二)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来理解

1、学习语言就是发展学生思维。思维的发展又规范语言的发展。⑴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⑵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发展思维就是发展智力。

2、思维训练要贯彻在学语文的过程中。

从思维学来说,学字词是概念学习,学句子是学判断,学课文是学逻辑。语文学习的重要工作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其主要任务是理请文章思路,感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叶老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路”即是思维,学语文的过程其实就是训思维的过程。学生学字词句篇,就是训练学生的分析、判断、归纳、概括的能力,即思维能力。这种能力的训练,体现在整篇文章学习过程中。从文章中整体把握、整体理解,不可肢解课文,不以训练考点来代替思维训练。教学过程体现逻辑思维的有效训练,教师不以灌输为主,应以学生的学为主;指导学生遵循读文的规律走进文本,即“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教与学都要遵此规律进行,作者以此思路来写作,学也要循此路来学,长期有效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此思维方法,学生就能读懂文章,就懂得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强。

只抓考点的教学,或肢解课文的分析,实际就是背离了语文学习的目的,扼杀了学生智力发展,误了学生学语言用语言训思维的最佳时期,是对学生的残害,是学生后续发展能力不强的主因。

(三)从学语文的角度理解

课文语言是典范的,对学生语言发展影响很大。熟读成诵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品味、揣摩有助于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8、不少学生说,不喜欢学语文,更不喜欢上语文课。他们认为,语文教学的随意性太大,教什么不教什么其实都没关系:一个学期不上语文课,只要不考课内,保管没关系。我语文考好跟我老师没关系,考得不好跟我老师也没关系。老师一星期五节课尽说些无聊的东西,或是课上报答案、读教参,太误人子弟了,语文科可以取消了。

你同意上述说法吗?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作为未来的语文老师,你将如何让学生喜欢学语文,喜欢你的语文课? 答:

四、案例分析题 案例: 案例:

阅读教师的教学实录(节选),完成第16题。

师:读了这首诗,你一定会受到心灵上的影响和情绪上的感染。请说说你的原初体验。(学生先在备用纸上简略地写一写,然后小组交流,之后请几位学生向全班介绍)生:这首诗有某种吸引力,让人总是欲罢不能,也许是作者诗中那种乐观向上感染了我,读时觉得很轻松、清新、温暖。

生:写得很朴实,没有什么华丽辞藻,写的是一种平凡安逸幸福的生活,读了之后令人很向往。

生:读完这首诗,让人觉得自己十分幸福,觉得这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十分美好。师:请再读一遍。透过字句,请你想象一下。诗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先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生:诗人大概是长期受到什么“痛苦”的缠绕,终于有一天,他挣脱了,可以做一个幸福的人,可以为那些自己热爱的人作出诚挚的祝福了。

生:根据诗句的用语和所描述的细腻程度,我想她是个女的;然后,文中多次提到幸福,我觉得她是一个渴望得到幸福,并不断追求幸福的人;诗中不难看出她生活的艰苦,因此要追求幸福。

师:(介绍海子生平状况)听了刚才的介绍,请再读本诗,然后说说自己新的理解与感悟。生:听完老师对海子的悲惨一生的介绍,再来读本诗,的确是能够看出海子对幸福,哪怕是一丁点的幸福的渴望。最后几个“愿你”,也是他对其他人的一种祝福吧,“只愿”也说明了他的无奈,他的处境艰难,我(起初)的揣测错了。

生:听到老师说到海子心灵的孤独之旅,我颇有感慨。一个孤独的人,往往去追求在别人看似很平凡的东西:喂马,劈柴……“只愿”两个字打破了原先编织起来的理想境界,把正在神游的诗人拉回了现实,一种无可奈何体现了出来。但在初读时却没有注意到这点,始终觉得整首诗是轻快的。也许在不如意又自认为无法改变现实时才会这样。

师:现在。请你以研究性阅读的方式,去欣赏、体会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如果你认为诗歌中存在不足。也可指出。

(学生边读边写,5分钟之后小组交流,再作全班交流)生:这首诗的感觉很纯,让人想象到那很美的意境,蕴涵着诗人对自己理想中美好景致的憧憬,但是那种意境过于理想化。

生:全诗塑造了一个“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对它的无比热爱与幢憬,也给读者无比的联想。

师:(教师介绍一篇他人的赏析文章)听了他人的赏析文章,对照自己的赏析阅读,请你做个反省比较,说说自己阅读的优点在哪里,不足在哪里。

生:听了(刚才的)赏析文章,感到(自己)每一次研读欣赏都没有把每节的不同意象区分开来(欣赏理解);或是没有深入体会诗人的内心感情。

师:请各位以现在的心情、现在的体验,自由朗读全诗,边读边体会。师:现在你或许有了新的体验,新的感受,请你说一说,好吗? 生:……

师:现在就要下课了,请每人说一句最有感触的话,作为学习本诗的结束语。问题:

16。以上是一位教师有关海子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教学实录片段,阅读并作出评析。案例:

阅读下面学生的一篇习作,完成第17~18题。人在拒绝中高贵

①世界很精彩,世界很无奈。行走于这个五光十色的世界,太多的绚丽扑面而来,让人应接不暇,也让人无所适从。置身纷扰的社会,唯有坚守自我,拒绝诱惑,才能还生命以真实和高贵。

②“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厰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这是叶挺将军《囚歌》里的诗句,黄钟大吕,掷地有声!对于囚徒来说,最大的诱惑莫过于自由,然而渴望自由的囚徒却拒绝了自由的诱惑,这是何等坚定的信念,又是何等高贵的拒绝!③拒绝诱惑,可以升华出灿烂的灵魂。彼得·巴菲特,含着金汤匙出生,本可以继承“股神”巴菲特的衣铱,成为华尔街金童,也可以利用父亲在投资领域的巨大影响,沿着父亲铺设的商业轨道阔步前行。但他决定走自己的路,用音乐谱出属于自己的人生,并最终获得美国电视界最高荣誉“艾美奖”巴菲特拒绝了平坦的人生路,绽放出绚丽的梦想之花,彰显了自己独具一格的高贵灵魂。

④拒绝诱惑,可以燃烧出民族的图腾。那是一个“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黑暗的阴云笼罩人的心灵,而鲁迅却以笔为枪,捍卫一个民族的尊严。高薪伪职,他弃之如敝屣;权位利禄,他鄙之如尘土。他拒绝诱惑,埋头写作,于混沌中发出最警醒的呐喊,引导国人走出彷徨。鲁迅是伟大的,他用拒绝了诱惑的笔杆,撑起了民族的灵魂。如今的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门”和“洞”都向我们敞开着,金钱、物欲、美色、享乐等各种诱惑的魔鬼都在向我们喊叫着,许多人把持不住自己,不走正门钻狗洞,成了诱惑的俘虏。多少人能经不住鸦片的诱惑而不变成瘾君子,多少人能经不住金钱的诱惑而不身陷囹圄,多少人能经不住名利的诱惑而不身首异处,答案是否定的。那些落马的腐败分子,从领导干部到阶下囚或死刑犯,就是典型代表。⑤一个贪官写道:“我恨那些给我送礼、送钱的人,是他们用钱买走了我的权力,买走了我的良心,买走了我晚年的幸福生活。”他的回忆是沉痛的,可惜的是他只盯着诱惑本身,而没有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诱惑是可恨的,然而被诱惑俘虏,归根结底还是自己财迷心窍、利令智昏。

⑥想起希腊神话里的塞壬女妖,她姣好的面容和甜美的歌声不知害死了多少人的性命,但是,大英雄奥德修斯却让水手把他反捆在船的桅杆上,给他双耳封上蜡,最终抵挡住了诱惑,安全地回到了故乡。是的,诱惑是艳丽的罂粟花,是温柔的杀手,是舒坦的陷阱。拒绝妖魔的诱惑,战胜自己的欲望,你就能做奥德修斯那样的英雄;反之,就会成为塞壬岛上的一堆白骨。问题:

17。请从第②③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④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改正。

18。阅读本文,请指出本文写作上的几个特点。

五、教学设计题

阅读材料,完成第19~21题。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成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课文介绍

本文饱含感情的笔触,记叙了兰亭周围的山水佳景和宴会的盛况,抒发了对世事变幻、死生无常的感慨。同单元的课文还有苏轼的《赤壁赋》、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单元介绍

这个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记叙游览的同时,或表达物我两忘的喜悦,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懑……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志趣。阅读这类文章,不但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反复阅读这些优美的篇章,体会其中的节奏、语气和韵味,有助于养成良好的文言语感。而体验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也有助于培养我们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问题:

19。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

20。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21。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三]。[研讨与练习三] 作者说“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你还读过哪些抒人生无常之感、发时不我待的古代诗文?举出三五例与同学交流。文章最后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你作为“后之览者”,读了此文,有什么感触?

下载《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共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共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小学语文课程 第一节 小学语文课程的设置 一 通过古今中外的学习,谈谈你对中小学语文课程概念以及其结构的理解 当今,国内对课程普遍认同的定义是:课程是为了实现学校教......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1、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确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2、 课程性质:语文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西城小学李行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由王文彦、蔡明主编,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本、专科的主干课程之一,本教材是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l世纪......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 1.课程论是依据对社会需要,学生心理特征,学科系统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制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2.语文科自1904年单独设科。 3.我国古代课程与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复习大纲 第一章 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的功能丰富科学文化和社会生活知识的功能,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的功能,启迪思想、开启智慧及人文教育的功能等。语文课程的多项功能其实可概括为两大类,即语言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区培民: 课程:广义的课程它包含了教育目标、内容、教材、教学活动、评价方式五大层面,涵括者显在课程和潜在课程,是赋予学习者的一个学习经验的总体。 语文课程目标:从语文科得角......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名词: 1、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