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上《解方程(一)》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3 00:45: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五年级数学上《解方程(一)》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五年级数学上《解方程(一)》教学反思》。

第一篇:五年级数学上《解方程(一)》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二是应用等式的性质解只含有加法和减法运算的简便方程。解方程是学生刚接触的新鲜知识,学生在知识经验的储备上明显不足,因此数学中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引领学生经历将现实、具体的问题加以数学化,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到抽象理解等式的性质,并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应是解决一系列问题的关键。

一、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

课开始,老师出示天平并在两边各放一个50克的砝码,你能用式子表示出两边的关系吗?学生写出 50=50;老师在天平的一边增加一个20克砝码,这时的关系怎么表示?学生写出50+20&50,这时天平的两边不相等,怎样才能让天平两边相等?学生交流得出在天平的另一边增加同样重量的砝码;你有什么发现吗?自己写几个等式看一看。通过具体的操作为学生探究问题,寻找结论提供了真实的情境,辅以启发性、引领性的问题,让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问题的解决中发现并获得知识。

二、让学生在发现中操作

引入了等式的性质,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应用这一性质去解方程,第一次学生解方程,学生心理上难免会有些准备不足,为了帮助学生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教者先利用天平所显示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在方程的两边都减去100,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通过这样有步骤的练习,帮助学生逐渐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第二篇: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1

新课程的改革,使得小学的知识要体现与初中更加的接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简易方程”中进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据天平的原理来进行解答,也就是说要通过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一方法虽然说让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质的东西,但是也让我感到了许多困惑

1、从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下降,有意避开了,形如:45-X=23等类型的题目。把用等式解决的方法单一化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较熟练地利用等式的方法来解方程,但用这样的`方法来解方程之后,书本不再出现X前面是减号或除号的方程题了,学生在列方程解实际应用时,我们并不能刻意地强调学生不会列出X在后面的方程,我们更头痛于学生的实际解答能力。在实际的方程应用中,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很显然这存在着目前的局限性了。对于好的学生来说,我们会让他们尝试接受--解答X在后面这类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号二边同时加上X,再左右换位置,再二边减一个数,真有点麻烦了。而且有的学生还很难掌握这样方法。

2、内容看似少实际教得多。难度下降后,看起来教师要教的内容变得少了,可以实际上反而是多了。教师要给他们补充X前面是除号或减号的方程的解法。要教他们列方程时怎么避免X前面是除号或减号的方程的出现等等。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2

现在的小学数学教材十分注意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内容的呈现注意体现儿童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60页,关于警戒水位的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解简易方程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初步掌握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会把未知数的值代入已知条件看是否符合;在解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的能力;在解题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初步的类推和迁移的能力及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本节课是学生初次利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上完后,感觉有不少问题存在。

教学例3时,我首先从例题上引导学生读题观察,理解题意,然后指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这时问题产生了,由于这里学生的认知局限性,学生对于什么是湖、大坝,甚至水库,堤坝都不知道是什么,给审题带来比较大的困难,又要重新向学生介绍有关湖泊、水库、堤坝等知识,最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还结合学生常见的鱼塘、塘堤等学生熟悉的情境进行说明,学生才恍然大悟,(教学反思 )由此可见,我们提供给学生的情境必须是学生真正熟悉的生活情境,要结合当地学生的认识水平,这才是有效的情境。其次备课一定要深入,不仅要熟悉教材内容、教法、学法,还要深入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情况,这样才能备好一节课,要吸取教训。

在交流汇报时,学生说出了如下数量关系:

警戒水位+超出部分=今日水位

今日水位—警戒水位=超出部分

今日水位—超出部分=警戒水位

然后让学生依据数量关系列出相应的方程,这时学生发现例题与之前所学的方程有所不同,之前列方程时题目中未知数已经有了,直接看出x表示那个量,而例题中并没有x,从而引导学生了解到:要列方程必须把其中的未知量假设为x,从实际中让学生发现列方程解决问题时有“设……为x”的必要性,不至于出现在列方程时不写“解:设……”的情况。

但是,在列方程的'时候却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因为教材只要求掌握“未知数不是减数和除数的方程”解法,在例题教学中,有的学生列出了这样的方程:14.4—x=0.64,从意义上来说,这样的方程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应该怎样解呢?是否该向学生讲解方法?如果讲解方法,又该用什么方法来解?或是让学生把此方程改成教材要求的那样的方程?如果要改成教材要求的方程,那就是在向学生传达这样的信息:这样的列法是不被认可的,那么以后在学习“未知数是减数和除数的方程”时,学生的思维不就和现在冲突了吗?迷惑!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3

今天学习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经历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学习过程,在练习中学生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掌握不太好。

本节课我重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和列方程与数量关系的对应的方程。如:例7的数量关系:小军的成绩-小刚的成绩=0.06米,对应的方程是x-1.39=0.06,如果数量关系:小军的`成绩-0.06米=小刚的成绩,对应的方程是x-0.06=1.39。

本节课学生设未知数x的后面单位名称会丢掉。在本节课教学中使用的数量关系,实际上就是以前的“…比…多…”和“…比…少…”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数量关系:大数-小数=差,大数-差=小数,差+小数=大数。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4

在学习方程的意义时,首先先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等式,虽然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一直接触等式,但是都是如何进行算式的具体运算上,得数只是作为运算的结果,写在等号后面而已。教材利用天平写出等式,了解等式的结构。再引导学生观察所写的等式,交流等式和方程的关系,通过交流使学生体会等式和方程是包含于被包含的'关系,方程是一类特殊的等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形式,不仅使学生充分经历了探索、发现和应用知识的过程,初步建立起关于等式和方程的概念,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而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5

《认识方程》是学生学习代数初步知识的开始。教材运用丰富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具体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这些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的共同特征,了解方程的含义。

《认识方程》是在学生学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本课的教学在学生日后学习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及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学生学习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起始课,在本单元中具有重要地位。

介于以上认识我对本课进行了一些设计,通过教学感觉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巩固复习,铺垫新知”这一部分通过填空和分类,让学生了解“等式、不等式、代数式”等概念,为后面区分方程和等式做一个铺垫。

1、填空:3.6+2.1○7.7-21.6×5○5×1.638.4×0.2○38.45.9÷0.1○5.9

t与8的和:b除42的.商:

2、进行分类,出示名称(等式、不等式、代数式)

二、在认识方程之前就让学生辨认方程,了解学生对方程的认识程度,也激发学生学习方程的欲望。(你们能判断哪些是方程吗?

① 6+x=14② 3×42=126③ 60 +23 ﹥ 70④ 8+x

学生有争议没有关系,带着疑问学习新知。师:“到底谁说的对呢?让我们一起去找答案吧!”)

三、列方程最困难的就是找出等量关系式,为了让学生能较好的掌握等量关系,在教学三个例题中我都按照一个步骤去引导学生解决这类问题。(1)先找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2)用字母表示未知数。(3)列出方程

四、注意了细节的引导。例如未知数不要单独放一边;未知数最好放在左边,便于计算;等式与方程的关系等等。这些内容在新课中一一解决,学生掌握较好。

当然一节课总有不足的地方,这节课也不例外。比如方程的概念的出示就比较死板,其实当学生说到哪里我就应该顺势逐步完善概念,不一定非要在预定的时候出现,应该更灵活一些。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6

今天早上在库沟小学听了张福华老师的《简易方程的整理和复习》这节复习课。这是我第一次听复习课,以往只是从教学策略上了解复习课的教学流程,当今天真真正正的倾听了一节复习课后,感受颇深,所学甚多,只奈何有言吐不出,下面就简单说一些听完这节课的体会。

首先,张老师的语言简练干脆,善于利用名言名句。

在课的开始,大屏幕上就展示出了俄国乌申斯基的一句话:“装着一些片段的,没有联系的知识的头脑,就像一个乱七八糟的仓库,主人从那里是什么也找不出来的。”这句话的展示,让学生一下子就了解了整理的重要性,也了解了这节课的目的所在。在回顾整理,构建网络这一环节,张老师在让学生自己看课本例题的知识点时又说了一句“不动笔墨不读书”,提醒了学生看例题时可以适时的`进行批画,将遗忘的知识点突出显示出来。在课的最后又课件展示了韦达和爱因斯坦的名言警句。

其次,目录归纳知识点,清楚明了。

我想所有的老师都会头疼复习某一单元或某一册课本时知识点的归纳,只奈何没有更好的方法可以把所有知识点系统的展现给学生。本节课张老师的方法让我眼前一亮,目录展示法,让所有知识点的区别和联系清楚的摆了出来,方便了学生的回顾和整理。

最后,练习充实有趣,层次分明。

闯关形式的练习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在一,二,三的闯关中,依次将基础知识点,重难点进行了练习,稳固。学生在回答闯关的答案时,张老师经常会问一个为什么,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再回顾。例如,在一名学生回答bX8等于8b时,问为什么不是b8?在学生回答aXa=a的平方时,问为什么不是2a?看似不经意的询问,却巩固了细微处的知识点。

当然,张老师的课还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例如,创设了有效地复习情景,亲和力强,能及时唤起回忆,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等等。通过这节课,让我更清楚的了解了复习课的教学模式,对以后上好复习课有了更多的信心。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7

新教材对于解方程的安排是变动非常大的。以前我们是根据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方程。一开始时,还不和学生说解方程,叫求未知数X。而现在的教材编排时是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在小学阶段,只要让学生明白,在等式的两边同时加、减、乘和除以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从学生的学习上来看,我觉得学生是比较容易接受这种方法的,特别是比较简单的方程,学生只要明白了要把谁抵消,怎么抵消,基本上问题不大。不过,到了稍微复杂的方程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本节课把握好教学目标是关键,

其目标有三:

1.结合现实情景了解方程的意义,

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3.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本节课内容新,知识抽象,练习多,因此要精讲,才能完成教学目标。

经过第一课时的教学后,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地还不错,只有个别同学会在“解:设………为X…。”X的后面会忘记加单位名称;还有个别同学会在求出的结果X=…,得数的后面反而又加了单位名称。我想格式上问题经过老师的几次提醒,个别同学会有所改正的.格式上的问题是比较好纠正的',然而理解上的问题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难点是:根据实际问题找出等量关系式,再列出方程。但是有些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不知道怎样来找等量关系式。所以我在设计第二课时练习课的时候,我先让学生复习,巩固找出题目中等量关系式的本领和方法,并且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这点相当重要。还有一点需特别注意学生列出的方程,其中有一种方程是X单独在“=”的左边或者单独在“=”的右边,这种情形要避免,因为,我觉得如果这样列方程就和算术解法差不多了,方程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在练习中,我把练习的重点放在找准数量关系式上。课堂上大量提问了学生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进一步进行了专项训练,在进行列方程解应用题时,重点让学困生再说说关键句是什么,是根据哪句话找出来的,(让学生找关键句)要让他们知道怎样去找,从而总结找相等的数量关系可以有这样几种策略:

①根据关键句思考等量关系。

②根据公式思考等量关系。

③根据总数思考等量关系。

④根据相差数思考等量关系。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8

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是在学生学习了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方程的基础上,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

经过第一课时的教学后,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地还不错,只有个别同学会在“解:设………为X…。”X的后面会忘记加单位名称;还有个别同学会在求出的结果X=…,得数的后面反而又加了单位名称。我想格式上问题经过老师的几次提醒,个别同学会有所改正的。

格式上的问题是比较好纠正的,然而理解上的问题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难点是:根据实际问题找出等量关系式,再列出方程。但是有些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不知道怎样来找等量关系式。所以我在设计第二课时练习课的时候,我想先教会学生找出题目中等量关系式的本领和方法。 我小结出平时做的练习题中经常会出现的一些等量关系,如下:

1、根据常用的数量关系确定等量关系。

例如:甲乙两地相距1820千米,汽车每小时行130千米,求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小时?

等量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由此可以列出方程:

解:设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X小时。

X×130=1820

X=1820÷13

X=14

答: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14小时。

2、根据几何公式确定等量关系。

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1.2平方米,底是5.6米,它的高是多少米?

等量关系式:底×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根据这个公式列出方程。

解:设平行四边形的高是X米。

5.6X=11.2

X=11.2÷5.6

X=2

答:平行四边形的高是2米。

3、根据题目中有比较意义的关键句确定等量关系。

类似于这样的找等量关系的题目,是同学错的最多的题目,我让学生分两步做:第一,找出题目中有比较意义的关键句;第二,按照关键句中,文字表述的顺序列出等量关系式。

例1:钢琴的黑键有36个,比白键少16个,白键有多少个?

第一,找出有比较意义的关键句“比白键少16个”,第二,按照关键句中文字描述的顺序,“比白键少”,“ 少”就是“减”,用“白键的个数-16个=黑键的个数”,再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解:设白键有x个。

x-16=36

x=36+16

x=52

答:白键有52个。

例2:一只大象的体重是6吨,正好是一头牛体重的15倍。一头牛的体重是多少吨?

第一,找出找出有比较意义关键句,“正好是一头牛体重的.15倍”,第二,按照关键句中文字描述的顺序,“是一头牛体重的15倍”,看到“……的几倍”,应该用乘法,“一头牛体重×15=一只大象的体重”, 再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解:设一头牛的体重是X吨。

15X=6

X=6÷15

X=0.4

答:一头牛的体重是0.4吨。

另外,还要注意的是,其实每道题目都可以列出三个等量关系式,要提醒学生注意,根据这三个等量关系式,可以列出三个方程,但是,其中有一种方程是X单独在“=”的左边或者单独在“=”的右边,这种情形要避免,因为,如果这样列方程就和算术解法差不多了,方程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总之,列方程解实际问题只要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列式就可以了,等量关系式变化很多,因此方法较多,从不同的角度找出不同的数量关系式,可以列出不同的方程。我觉得对于理解水平较弱的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用方程做出了这道题就可以了,而是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用方程解题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种方法就可以了,并且要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9

小学数学揭示概念的方式有多种,有用图画来揭示概念,有用描述的方法来揭示概念。“含有末知数的等式是方程”,这是用定义的形式来揭示概念。根据方程定义的需要,教学中先教学等式,再教学方程的意义。而所有的教学都离不开天平图,离不开天平平衡的具体情境,这是联系学生数学与生活的纽带。在教学中,我引领学生将现实问题数学化。课中注意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在独立思考和交流中,由具体到抽象感受、理解,构建方程的意义。

课后反馈:

与马科长席谈,令我获益匪浅。马科长肯定了我的.教学思路,并对课堂上学生的积极发言感到欣喜,对我班学生的小组合作习惯成效,训练有素甚是高兴。(说实在,一直在寻找小组合作的良方,上学期作了些尝试,不过技艺尚不够纯熟、多样),然而提出的以下三点更是让我深思。

1、充分利用“组合拳”。比如说、写、动手操作等等。特写是写,不要满足于学生口头表达正确,其实有时写起来错误百出。是啊,举个小例子:有些汉字我们认识但一写起来,无从下笔,还有课堂上总归能得到正确答案,(不然老师不会放过)但它不表示,人人都知道正确答案,我们时常评讲过一个练习,或让学生重新订正完一份试卷,收上来一看,结果却差强人意,想必原因与此同理。我们的课上应让每个孩子动起来,让他们展示,小黑板、实物投影,十八般武艺,能用尽用上,而不是仅限于口说正确完毕。

2、书本的运用。现在的课堂有一趋势,依赖课件多多,自主发挥创新多多,我也不例外。虽然新课标希望教师用自己的思考解读课本,但课本舍弃不得,它毕竟是优秀的学者的心血之作。是啊,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当挖掘教材价值,不放过一丁点的利用价值,特别到高年级,可借助课本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啊。今后的教学,我定会多多注意。

3、细节的处理还可再斟酌。比如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教学。此环节什么时候出现?怎样出现?为什么出现?显然我的教学明显操之过急,其实,我也知道,只是上得兴起,太投入了,不自觉的就冒出来了,其实应该在完成练一练的第一题时讨论才好,并适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二者之间的关系,真正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现在想起略显遗憾,好在我倒也淡定,因为此生遗憾的事太多了。不过我也要提醒自己:对教材,对学生,千万多思三个“W”即“what、when、why”。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10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感受天平的平衡现象,悟出等式的性质变化。

在学习中,我以多媒体中天平的平衡来呈现等式的性质,学生能直观形象的理解性质,平衡的条件是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少相同的重量,才能保持平衡。但具体到方程中应用起来学生感觉活动是获取真知的有效途径,通过以上的活动,学生可以很顺利地得出结果:天平的两侧都加上相同的质量,天平仍平衡。

二、等式性质解方程——初步感悟它的妙用

在课堂上学生对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感到很陌生,在他们原有的经验中更喜欢用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来解,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的优越性,从而养成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的习惯。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其实学生是非常主动的,他们总觉得天平能启发着他们去解决这么神奇的方程,孩子们对方程都有一种难以割舍的好奇心。

新课程的改革,使得小学的知识要体现与初中更加的接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简易方程”中进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据天平的原理来进行解答,也就是说要通过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一方法虽然说让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质的东西,但是也让我感到了许多困惑

1、从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下降,有意避开了,形如:45—方程=23 24÷方程=6等类型的题目。把用等式解决的方法单一化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较熟练地利用等式的方法来解方程,但用这样的方法来解方程之后,书本不再出现方程前面是减号或除号的方程题了,学生在列方程解实际应用时,我们并不能刻意地强调学生不会列出方程在后面的方程,我们更头痛于学生的实际解答能力。在实际的方程应用中,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很显然这存在着目前的局限性了。对于好的学生来说,我们会让他们尝试接受——解答方程在后面这类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号二边同时加上方程,再左右换位置,再二边减一个数,真有点麻烦了。而且有的学生还很难掌握这样方法。

2、内容看似少实际教得多。难度下降后,看起来教师要教的内容变得少了,可以实际上反而是多了。教师要给他们补充方程前面是除号或减号的方程的解法。要教他们列方程时怎么避免方程前面是除号或减号的方程的出现等等。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11

教学内容:教材第65页例1。练习十二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形如ax±b=c的方程,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灵活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用意识与规范书写和自觉检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解形如ax±b=c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正确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解方程。

x-2.5=10 0. 4x=12 3.2+x=40

2.根据下列句子说出其数量间相等的关系。

1)女生比男生人数的3倍少10人。

2)这个月比上个月水电费的2倍多200元。

二、情景导入:

同学们见过足球吧?(出示1个足球)

(出示例1)一起观察挂图,问:图中的哪些信息是解决“共有多少块黑色皮?”这个问题所需要的?

三、探究新知:

1.师:要想知道黑色皮有多少块,就必须了解黑色皮的块数和白色皮的块数有什么等量关系?

老师可以用线路图表示帮助学生分析题中的等量关系。

2.请学生依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还有另外的学生找到另外的等量关系式,列方程。

3.师:大家依据不同的等量关系列出较复杂的`方程,怎样解答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稍复杂的方程”。(板书课题)

4.探究求解过程。

1)生:我们可以用“黑色皮的块数×2-4=白色皮的块数 ”这个等量关系式列方程,可以怎么解呢?

2)强调:把2x看作一个整体,先求出2x等于多少,再求出x等于多少。

3)最后求出 x=12,还要检验12是不是这个方程的解。(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解方程的步骤)

4)2x-20=4 这样的方程能转化成我们原来学过的简单的方程再解答吗?(在黑板上展示方程的解法步骤)

5)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这几个同学解答较复杂的方程都是先转化成简单的方程,然后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请同学们不要忘记,最后要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5.大家在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时候,有什么共同特点吗?步骤是什么呢?

(生答完特点后,师生共同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① 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用x表示;

② 分析、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③ 解方程;

④ 检验并写答语。)

四、巩固拓展:

1.p66 第1题 解下列方程 3x+6=18 2x-7.5=8.5 16+8x=40 4x-3x9=29

2.p66第2题

五、全课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p66 3

板书设计: 稍复杂的方程

例1 解:设共有x块黑色皮。

黑色皮块数x2-4=白色皮块数

2x-4=20

2x-4+4=20+4

2x=24

2x÷2=24÷2

x=12

答:共有12块黑色皮。

课后小记:这节课由于有了前面的几节课对等量关系的训练,在根据老师出示的线段图,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等量关系,列出了方程,方程的求解过程就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一定要反复的请学生说,达到都会的结果。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12

本节课的探究交流主要体现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的这一概念获取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我首先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天平“平衡现象→不平衡到平衡→不确定现象”三个直观活动,抽象出相关的数学式子,再通过观察这些数学式子的特征,抽象出方程的概念,即由“式子→等式→方程”的抽象过程,然后通过必要的练习巩固加深对方程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通过这一系列的.观察、思考、分类、归纳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在这几个环节中有这样几个特点:

1.用天平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有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

等式是一个数学概念。如果离开现实背景出现都是已知数组成的等式,虽然可以通过计算体会相等,但枯躁乏味,学生不会感兴趣。如果离开现实情境出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学生很难体会等式的具体含义。天平是计量物体质量的工具,但它也可以通过平衡或者不平衡判断出两个物体的质量是否相等,天平图创设情境,利用鲜明的直观形象写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也充分利用了教材的主题图。

2、对方程的认识从表面趋向本质

(1)在分类比较中认识方程的主要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得到了很多不同的式子,然后让学生把写出的式子进行分类。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组内交流,讨论思考发现式子的不同,分类概括。有人可能先分成等式和不是等式两类,再把等式分成不含未知数和含有未知数两种情况;有人可能先分成不含未知数和含有未知数两类,再把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分成等式和不是等式两种情况。尽管分的过程不完全一致,但最后都分出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经过探索和交流,认识方程的特征,归纳出方程的意义。

( 2)要体会方程是一种数学模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描述了方程的外部特征,并不是本质特征。方程用等式表示数量关系,它由已知数和未知数共同组成,表达的相等关系是现象、事件中最主要的数量关系。要让学生体会方程的本质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天平的相等关系(如左盘中是100克的杯子和x克水右盘中是250克砝码,天平平衡,解释方程的具体含义),感受方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方程用数学符号抽象地表达了等量关系,对方程的认识从表面趋向本质。

3在“看”“说”和“写”中体会式子

当方程的意义建立后,我让学生观察一组式子判断它们是不是方程,通过判断说明这些式子为什么是“方程”,为什么“不是方程”,体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再让学生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展示自己写的方法。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13

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关键在于让学生能正确寻找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式。掌握了数量关系式,问题便可迎刃而解。问题是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缺乏这样的训练,对如何分析数量关系没有一定的基础和经验,这给教学此内容带来了诸多不便,为此,教者在学生的数量关系的分析上还要多花时间,多帮助学生,“磨刀不误砍柴功”,为了能让学生顺利掌握新知,教者始终把数量关系的训练作为教学的主线贯穿在教学过程中。

在复习了等式的性质后,出示了“看图列方程并解答”的实际问题,学生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很容易根据图中表示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但这并不是我的最终目的,学生解答师生共同评价,在此我向学生抛出了问题:“你是根据什么关系来列方程的?”此时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量关系对列方程解决问题的重要。“那么,我们怎样写出数量关系式?”出示第2题复习题“根据条件,写出数量关系式。”学生通过这次的练习后,对解方程的已有了足够的经验储备,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出示例题,让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便自然地想到了数量关系,那列方程便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14

本课是以天平为形象支撑,结合了具体的问题情境,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写出式子,再通过分类,比较式子的异同,在讨论和交流活动中,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感受,理解方程的含义。概念的构建过程,并不是由教师机械地传授甚至告诉学生,而是用数学符号提炼现实生活中特定关系的过程。

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小学生往往把运算中的等号看作是做什么的标志。如在算式3 + 2的后面写上等号,往往被理解是执行加法运算的标志。他们通常把等号解释为答案是。而实际上,应把等号看作是相等和平衡的符号,这个符号表示一种关系,即等号两边的数量是相等的,也就是在3 + 2与5之间建立了相等的关系。本课设计,首先着力帮助学生构建对相等关系和等式的理解,而不是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从而为后续认识方程,体会列方程是表示现实情境中的等量关系,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模型,建立良好的基础。

方程,对小学生来说,不仅是形式上的`认识,也是感受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建立模型的过程。全课教学过程,教师在出示图的基础上,都是引导学生先用语言描述,即把日常语言抽象成数学语言,进而转换成符号语言。如试一试第二幅图,学生很容易列出形如20 - 12 = x的式子,这样的式子反映的是学生仍然停留于算术思路。让学生先用语言描述图意,从直观的图中抽象出文字语言表述的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然后让学生进一步用数学式子表示。在多次经历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学生感受到方程与实际问题的联系,领会数学建模的思想和基本过程,顺利实现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的过渡。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15

教材分析

本节是学生首次学习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所以字母表示数是学习本章节元知识的基础。按照教材的编写意图,要利用天平让学生亲自参与操作和实验,借助天平平衡的道理建立等式、方程的概念,以加深理解。因此本信息窗安排了三个内容,第一个首先利用天平平衡原理理解等式的意义。第二和第三个红点部分是学习方程的意义。

1、这节课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并掌握用字母表示数,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为以后学习运用准备。

2、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3、学习本节课是今后继续学习代数知识的基础,同时对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情分析

本节教学方程的'意义,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有关方程的知识。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多观察、多讨论、多探究、多协作、多操作,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探索协作学习法和操作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经过探索,掌握方程的特点和意义。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天平,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等式的意义。

2.结合具体实例和情景,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

达简单的等量关系。

3.培养保护动物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

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方程意义的理解 难点:建立等式、方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

第三篇: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15篇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1

今天学习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经历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学习过程,在练习中学生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掌握不太好。

本节课我重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和列方程与数量关系的对应的方程。如:例7的数量关系:小军的成绩-小刚的成绩=0.06米,对应的方程是x-1.39=0.06,如果数量关系:小军的成绩-0.06米=小刚的成绩,对应的方程是x-0.06=1.39。

本节课学生设未知数x的`后面单位名称会丢掉。在本节课教学中使用的数量关系,实际上就是以前的“…比…多…”和“…比…少…”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数量关系:大数-小数=差,大数-差=小数,差+小数=大数。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2

新教材对于解方程的安排是变动非常大的。以前我们是根据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方程。一开始时,还不和学生说解方程,叫求未知数X。而现在的教材编排时是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在小学阶段,只要让学生明白,在等式的两边同时加、减、乘和除以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从学生的学习上来看,我觉得学生是比较容易接受这种方法的,特别是比较简单的方程,学生只要明白了要把谁抵消,怎么抵消,基本上问题不大。不过,到了稍微复杂的方程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本节课把握好教学目标是关键,

其目标有三:

1.结合现实情景了解方程的意义,

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3.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本节课内容新,知识抽象,练习多,因此要精讲,才能完成教学目标。

经过第一课时的教学后,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地还不错,只有个别同学会在“解:设………为X…。”X的后面会忘记加单位名称;还有个别同学会在求出的结果X=…,得数的'后面反而又加了单位名称。我想格式上问题经过老师的几次提醒,个别同学会有所改正的.格式上的问题是比较好纠正的,然而理解上的问题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难点是:根据实际问题找出等量关系式,再列出方程。但是有些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不知道怎样来找等量关系式。所以我在设计第二课时练习课的时候,我先让学生复习,巩固找出题目中等量关系式的本领和方法,并且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这点相当重要。还有一点需特别注意学生列出的方程,其中有一种方程是X单独在“=”的左边或者单独在“=”的右边,这种情形要避免,因为,我觉得如果这样列方程就和算术解法差不多了,方程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在练习中,我把练习的重点放在找准数量关系式上。课堂上大量提问了学生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进一步进行了专项训练,在进行列方程解应用题时,重点让学困生再说说关键句是什么,是根据哪句话找出来的,(让学生找关键句)要让他们知道怎样去找,从而总结找相等的数量关系可以有这样几种策略:

①根据关键句思考等量关系。

②根据公式思考等量关系。

③根据总数思考等量关系。

④根据相差数思考等量关系。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3

《方程的意义》这是一块崭新的知识点,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这是一节数学概念课,概念教学是一种理论教学,理论性、学术性较强,往往会显得枯燥无味,但同时它又是一种基础教学,是以后学习更深一层知识,解决更多实际问题的知识支撑。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愿学、乐学,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方程打下基础。

在教学设计时,我把“方程的意义”作为教学的重点,方程意义的教学目标定位是,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方程的概念,能指出哪些是方程;更多思考的'是学生对方程后继的学习和发展,注重知识的渗透.课堂上让学生借助于天平平衡与不平衡的现象列出表示等与不等关系的式子,为进一步认识等式、不等式提供了观察的感性材料,然后引导学生对式子分类,建立等式概念,并举出新的生活实例进行强化.最后引导学生分析、判断,明确方程与等式的联系与区别,深化方程的概念.

本节课从课堂整体来看还可以,有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还较清晰、会说;可还有部分学生不敢说,或者是不知如何表述,或者是表述的不准确,我想问题的关键是学生的课堂思维过程的训练有待加强,数学课堂也应该重视学生“说”的训练,在说的过程中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新课程的指引下学会自主探索,学得主动,学得投入。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4

阿尔法趣味数学网今天带来的是五年级数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反思,附: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关键是什么。

列方程解应用题为学生解答应用题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开拓了学生的思路,提高了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因此,在小学阶段,学生必须掌握好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谈谈我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的一点做法:

一、由旧引新,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分析思考的能力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建立在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基础上得,由算术方法解题到列方程解题是一个过渡。为了使学生在初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是不受算术方法的干扰,教学时,我便在数量关系的训练上帮助学生找渗透点,使教学活动循序渐进的展开学习,使学生对要学的知识感到新鲜而不陌生,以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一般做法是用与例题数量关系相似的基础题铺垫,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尤其注意解题步骤,注意搭桥铺路,分析难度,在此基础上在教学例题。

比如:“商店原来有一些饺子粉,每袋5千克,卖出7袋以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多少千克饺子粉?”

我在教学时设计了以下两道铺垫题:

题1:商店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卖出35千克,还剩多少千克饺子粉?

题2:商店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卖出5袋,每袋7千克,还剩多少千克饺子粉?

引导学生弄清题意,给出数量关系式:

原有的重量-卖出的重量=剩下的重量

原有的重量-每袋重量×卖出的袋数=剩下的重量

出示这道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有旧入新、由浅入深,把铺垫题与例题相比较,找出它们的联系点与区别。这样,弄清了铺垫题与数量关系,再教学例1,学生旧容易接受了。

二、运用线段图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

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应用题的分析解答,大都遵循审题→分析→解答这样的顺序,而主要是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因此,运用线段图分析比较数量关系,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变繁为简,是数量关系明确,为学生理解题意加起桥梁。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便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们要借助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建立概念、理清算理。最终,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的还可以,都能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应用题。

阿尔法趣味数学小课堂: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关键是什么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根据题目要求选择合适的未知数,一般为问题所要求的量,不过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写出:设……为x,……为y,……

将未知数当做已知量,根据题目的意思列出等式.即,列出方程式3.求解方程中的未知数。

列议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找等量关系。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5

本节课的探究交流主要体现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的这一概念获取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我首先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天平“平衡现象→不平衡到平衡→不确定现象”三个直观活动,抽象出相关的数学式子,再通过观察这些数学式子的特征,抽象出方程的概念,即由“式子→等式→方程”的抽象过程,然后通过必要的练习巩固加深对方程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通过这一系列的观察、思考、分类、归纳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在这几个环节中有这样几个特点:

1.用天平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有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

等式是一个数学概念。如果离开现实背景出现都是已知数组成的等式,虽然可以通过计算体会相等,但枯躁乏味,学生不会感兴趣。如果离开现实情境出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学生很难体会等式的具体含义。天平是计量物体质量的工具,但它也可以通过平衡或者不平衡判断出两个物体的质量是否相等,天平图创设情境,利用鲜明的直观形象写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也充分利用了教材的主题图。

2、对方程的认识从表面趋向本质

(1)在分类比较中认识方程的主要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得到了很多不同的式子,然后让学生把写出的式子进行分类。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组内交流,讨论思考发现式子的不同,分类概括。有人可能先分成等式和不是等式两类,再把等式分成不含未知数和含有未知数两种情况;有人可能先分成不含未知数和含有未知数两类,再把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分成等式和不是等式两种情况。尽管分的过程不完全一致,但最后都分出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经过探索和交流,认识方程的特征,归纳出方程的意义。

( 2)要体会方程是一种数学模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描述了方程的'外部特征,并不是本质特征。方程用等式表示数量关系,它由已知数和未知数共同组成,表达的相等关系是现象、事件中最主要的数量关系。要让学生体会方程的本质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天平的相等关系(如左盘中是100克的杯子和x克水右盘中是250克砝码,天平平衡,解释方程的具体含义),感受方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方程用数学符号抽象地表达了等量关系,对方程的认识从表面趋向本质。

3在“看”“说”和“写”中体会式子

当方程的意义建立后,我让学生观察一组式子判断它们是不是方程,通过判断说明这些式子为什么是“方程”,为什么“不是方程”,体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再让学生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展示自己写的方法。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6

长期以来,在小学教学解简易方程,是依据加减运算的关系或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这种方法到了中学又要另起炉灶,重新开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人教版教材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使学生摆脱算术思维方法中的局限性,有利于加强中小学的知识衔接。

猜想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让学生综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经历等式的变化过程,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还为猜想等式的性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一旦作出了猜想,就会迫不及待的想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从而主动地去探索新知。

任何猜想都必须经过验证,才能确定是否正确,而验证的过程也正是学生主动学习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用天平称一称,验证自己的猜想,以一种自主探究的方式进一步认识了等式的性质,为后面学习解方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举出生活中的'例子”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学到的数学知识也要应用到生活当中去的理念,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这样的设计不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在合作操作中,已经对解方程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认识,能够大概地说出解方程的过程和依据,而又一次让同学之间同桌说一说后再全班交流体现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理解并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为什么要减去3”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还有针对性地指导了书写的规范性和检验的过程。师生之间的共同探讨,显示了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

练习中学生加深了对“方程的解”的认识,抓住了利用等式的性质这一依据去解方程。不同层次的练习照顾了学生之间学习水平的差异,3X=8.4对等式的性质进行了拓展,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最后交流学习的收获促进了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心理。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7

学生经历由天平上的具体操作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能用等式的性质(天平平衡的道理)列出方程,对于解比较简单的方程,学生并不陌生。

比如:x+4=7学生能够很快说出x=3,但是就方程的书写规范来说,有必要一开始就强化训练,老师规范的板书,以发挥首次感知先入为主的强势效应,促进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形成。对于稍复杂的方程要放手让学生去试一试,这样就可以使探究式课堂教学进入一个理想的境界。

不难看出,学生经历了把运算符号+看错成了-,又自行改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紧张、焦急、期待,成功的感觉,这时的数学学习已进入了学生的内心,并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真正落实了《数学课程标准》中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的目标,在这个思维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情感体验和发现错误又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老师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也体现在耐心的等待,热切的期待的教学行为上,老师的教学行为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气息,微笑的脸庞、期待的眼神、鼓励的话语,无时无刻不使学生感到这不仅是数学学习的过程,更是一种生命交往的过程,学生有了很安全的心理空间,不然,他怎么会对老师说老师,我太紧张了,这是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和自己不安的复杂情绪的表现。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如果在课堂中多一些耐心和期待,就会有更多的爱洒向更多的学生,学生的人生历程中就会多一份信心,多一份勇气,多一份灵气。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8

小学五年级第四单元教材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以前人教版教材中,学习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等关系来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而新教材则是借用天平游戏使学生首先感悟“等式”,知道“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很好地揭示方程的意义,进而学会解方程,还能使之与中学的移项解方程建立起联系。

在教学前,由于我个人比较偏好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总觉得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比较麻烦。为了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我深入了解新教材的涵意——方程是一个一个等式,是一个数学模型,是抽象的,而天平是一个具体的东西,利用天平这样的'事物原形来揭示等式的性质,把抽象的解方程的过程用形象化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解方程的过程是一个等式的恒等变形。并能站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这一角度上,为学生创设学习此课的情境,通过直观演示,充分给学生提供小组交流的机会。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重点突出了“等式”与“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不断对孩子们进行潜移默化地渗透,促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灵活地运用此规律来解方程。从而,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的学习活动是那么的有滋有味,进而使我很顺利地就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通过近段时间的学习,发现学生对这种方法掌握的很好,而且很乐意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但同时让我感到了一些困惑:

1、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下降,有意避开了,形如:45—X=23 56÷X=8等类型的题目。把用等式解决的方法单一化了。在实际教学中,如果用等式性质来解就比较麻烦。很显然这种方法存在着目前的局限性。对于好的学生来说,我们会让他们尝试接受——解答X在后面这类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号二边同时加上X,再左右换位置,再二边减一个数,真有点麻烦了。而且有的学生还很难掌握这样方法。但是用减法和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答就比较简单。

2、内容看似少实际教得多。难度下降后,看起来教师要教的内容变得少了,可以实际上反而是多了。教师要给他们补充X前面是除号或减号的方程的解法。

总之,要使孩子们爱学、乐学,教师就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充分理解教材,并要懂得为教学去创设合理情境,灵活处理教材中的问题,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化,真正体现课改精神——“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9

小学数学揭示概念的方式有多种,有用图画来揭示概念,有用描述的方法来揭示概念。“含有末知数的等式是方程”,这是用定义的形式来揭示概念。根据方程定义的需要,教学中先教学等式,再教学方程的意义。而所有的`教学都离不开天平图,离不开天平平衡的具体情境,这是联系学生数学与生活的纽带。在教学中,我引领学生将现实问题数学化。课中注意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在独立思考和交流中,由具体到抽象感受、理解,构建方程的意义。

课后反馈:

与马科长席谈,令我获益匪浅。马科长肯定了我的教学思路,并对课堂上学生的积极发言感到欣喜,对我班学生的小组合作习惯成效,训练有素甚是高兴。(说实在,一直在寻找小组合作的良方,上学期作了些尝试,不过技艺尚不够纯熟、多样),然而提出的以下三点更是让我深思。

1、充分利用“组合拳”。比如说、写、动手操作等等。特写是写,不要满足于学生口头表达正确,其实有时写起来错误百出。是啊,举个小例子:有些汉字我们认识但一写起来,无从下笔,还有课堂上总归能得到正确答案,(不然老师不会放过)但它不表示,人人都知道正确答案,我们时常评讲过一个练习,或让学生重新订正完一份试卷,收上来一看,结果却差强人意,想必原因与此同理。我们的课上应让每个孩子动起来,让他们展示,小黑板、实物投影,十八般武艺,能用尽用上,而不是仅限于口说正确完毕。

2、书本的运用。现在的课堂有一趋势,依赖课件多多,自主发挥创新多多,我也不例外。虽然新课标希望教师用自己的思考解读课本,但课本舍弃不得,它毕竟是优秀的学者的心血之作。是啊,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当挖掘教材价值,不放过一丁点的利用价值,特别到高年级,可借助课本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啊。今后的教学,我定会多多注意。

3、细节的处理还可再斟酌。比如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教学。此环节什么时候出现?怎样出现?为什么出现?显然我的教学明显操之过急,其实,我也知道,只是上得兴起,太投入了,不自觉的就冒出来了,其实应该在完成练一练的第一题时讨论才好,并适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二者之间的关系,真正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现在想起略显遗憾,好在我倒也淡定,因为此生遗憾的事太多了。不过我也要提醒自己:对教材,对学生,千万多思三个“W”即“what、when、why”。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10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两个概念;会运用天平平衡的道理解简单的方程。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安排上,尽量为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服务,因此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讲解方程的解时,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的,告诉他们:“解方程就是为了求出“方程的解”而“方程的解”是一个神奇的数,由此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通过练习让学生充分感知“方程的.解”的神奇之处。

1.本课主要对解方程进行了解题练习。通过抢夺小红花等游戏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兴趣!

2、通过本课的作业检测,有少量学生还是对本课的内容练习不是很到位。需要教师在课下不断的指导。

3、学生对于方程的书写格式掌握的很好,这一点很让人欣喜.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11

教学重难点是掌握较复杂方程的解法,会正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教学目的是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小节内容是在前面初步学会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应用题的基础上,教学解答稍复杂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例1若用算术方法解,需逆思考,思维难度大,学生容易出现先除后减的错误,用方程解,思路比较顺,体现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

一、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入手,降低问题的难度。

解答例1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找题里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为了帮助学生找准题量的等量关系。我从学生喜欢的足球入手,引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良好情感,又为学习新知识做了很多的铺垫。

二、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选择解题最佳方案。

让学生当小老师,从问题中找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弄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展示讲解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这样既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然后,我大胆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学过的'方法来解答例1,最后老师让学生

把各种不同的解法板演在黑板上,让学生分析哪种解法合理,再从中选择最佳解题方案。这样既突出了最佳解题思路,又强化了列方程解题的优越性和解题的关键,促进了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三、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比教会知识更重要。

应用题的教学,关键是理清思路,教给方法,启迪思维,提高解题能力。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敢于大胆放手,让学生观察图画,了解画面信息,白色皮多少块,黑色皮多少块,白色皮比黑色皮少多少等信息,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再在练习本上画线段图,然后指导学生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

成为学习的主人,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去。所以在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一句话,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比教会知识更重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12

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关键在于让学生能正确寻找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式。掌握了数量关系式,问题便可迎刃而解。问题是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缺乏这样的训练,对如何分析数量关系没有一定的基础和经验,这给教学此内容带来了诸多不便,为此,教者在学生的数量关系的分析上还要多花时间,多帮助学生,“磨刀不误砍柴功”,为了能让学生顺利掌握新知,教者始终把数量关系的训练作为教学的主线贯穿在教学过程中。

在复习了等式的性质后,出示了“看图列方程并解答”的实际问题,学生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很容易根据图中表示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但这并不是我的`最终目的,学生解答师生共同评价,在此我向学生抛出了问题:“你是根据什么关系来列方程的?”此时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量关系对列方程解决问题的重要。“那么,我们怎样写出数量关系式?”出示第2题复习题“根据条件,写出数量关系式。”学生通过这次的练习后,对解方程的已有了足够的经验储备,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出示例题,让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便自然地想到了数量关系,那列方程便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13

在学习方程的意义时,首先先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等式,虽然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一直接触等式,但是都是如何进行算式的具体运算上,得数只是作为运算的结果,写在等号后面而已。教材利用天平写出等式,了解等式的结构。再引导学生观察所写的等式,交流等式和方程的关系,通过交流使学生体会等式和方程是包含于被包含的关系,方程是一类特殊的等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形式,不仅使学生充分经历了探索、发现和应用知识的过程,初步建立起关于等式和方程的`概念,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而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14

本课是以天平为形象支撑,结合了具体的问题情境,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写出式子,再通过分类,比较式子的异同,在讨论和交流活动中,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感受,理解方程的含义。概念的构建过程,并不是由教师机械地传授甚至告诉学生,而是用数学符号提炼现实生活中特定关系的过程。

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小学生往往把运算中的等号看作是做什么的标志。如在算式3 + 2的`后面写上等号,往往被理解是执行加法运算的标志。他们通常把等号解释为答案是。而实际上,应把等号看作是相等和平衡的符号,这个符号表示一种关系,即等号两边的数量是相等的,也就是在3 + 2与5之间建立了相等的关系。本课设计,首先着力帮助学生构建对相等关系和等式的理解,而不是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从而为后续认识方程,体会列方程是表示现实情境中的等量关系,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模型,建立良好的基础。

方程,对小学生来说,不仅是形式上的认识,也是感受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建立模型的过程。全课教学过程,教师在出示图的基础上,都是引导学生先用语言描述,即把日常语言抽象成数学语言,进而转换成符号语言。如试一试第二幅图,学生很容易列出形如20 - 12 = x的式子,这样的式子反映的是学生仍然停留于算术思路。让学生先用语言描述图意,从直观的图中抽象出文字语言表述的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然后让学生进一步用数学式子表示。在多次经历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学生感受到方程与实际问题的联系,领会数学建模的思想和基本过程,顺利实现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的过渡。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15

一、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

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两个概念;会运用天平平衡的道理解简单的方程。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安排上,尽量为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服务,因此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讲解方程的解时,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的,告诉他们:“解方程就是为了求出“方程的解”而“方程的解”是一个神奇的数,由此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通过练习让学生充分感知“方程的解”的神奇之处。既让学生充分理解“方程的解”是一个数,“解方程”是一个过程,同时又为最后的检验做好充分的准备。每一次的解方程我让孩子们看成是解谜,是寻宝,比一比看谁找的是宝石,谁找的是石头,用你自己的方法就可以验证。孩子们做的是津津有味,寻得异常开心。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本节课的知识。对于概念的理解也很扎实。

二、在练习题的安排上也做了精心的安排,当讲授完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解方程后,马上进行了“填空练习”

这四个练习题的安排也是经过精心考虑的:第一个方程中的数是整数,与例题相符合,较容易。第二个方程中的数变成小数,难度有所提高。第三和第四个方程,又有所变化,但解方程的方法是没有变的。从课堂的教学和课后的`练习看,学生对解方程掌握的还不错。

三、本课主要对解方程进行了解题练习。

通过抢夺小红花等游戏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兴趣!

四、通过本课的作业检测,有少量学生还是对本课的内容练习不是很到位。需要教师在课下不断的指导。

五、学生对于方程的书写格式掌握的很好,这一点很让人欣喜。

总之,“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要紧紧抓住这一点,教学质量的提高指日可待!

第四篇: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1

本节课担负着双重任务,不仅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等量关系,学会列方程,同时还要教会他们解形如ax±b=c的方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意节奏的调控,重难点处应把握好轻重缓急。

在尝试用算术方法解答此题过程时,我班学生错误频频。有的用20÷2-4,还有的用(20—4)÷2……。当然,也正是由于有了这些错误才使得学生对方程充满期待,正是因为这些错误才使学生倍感方程的“好”、“顺”、“易”。所以,错误并不可怕,合理利用它可以成为课堂的'“催化剂”、“助动器”。

《稍复杂的方程(一)》练习课教学反思

通过昨天课堂练习发现,方程仅仅在例题基础上稍加变化许多学生就束手无策。“4X-3×9=29”这类方程学生总体掌握情况不太好,所以特别在今天基础练习环节中补充相应习题进行辅导。但在教学中发现其实只需稍加点拔,学生便可很好掌握。为何学生处处都这么“依赖”老师呢?难道只有老师教过的题他们才会解答吗?我该如何让学生主动、大胆、正确地由“依赖”逐渐走向成熟呢?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2

《方程的意义》这节课与学生的生活有密切联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总结概括出数学概念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理解方程的概念,感受方程思想。使学生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观察、猜想、验证、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我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用直观手法向抽象过渡,用递进形式层层推进,让学生经历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并尽可能让他们用语言表达描述出自己对学习过程中的理解,最后形成新的知识脉络。下面就结合这节课,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做法和看法。

一、复习导入,激趣揭题

该环节主要复习与新知识有间接联系的`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铺垫搭桥,以旧引新,方程是表达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是在学生熟悉了常见的数量关系,能够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因此开课伊始我结合与学生有关的一些生活现象出示了一组题,要求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来。这些题的出现即能让学生复习巩固以前所学的知识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能用式子表示出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这样的开课很实际,很干脆,也很有用。

二、实践操作,建立方程模型

1.用天平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有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

等式是一个数学概念。如果离开现实背景出现都是已知数组成的等式,虽然可以通过计算体会相等,但枯躁乏味,学生不会感兴趣。如果离开现实情境出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学生很难体会等式的具体含义。天平是计量物体质量的工具,但它也可以通过平衡或者不平衡判断出两个物体的质量是否相等,天平图创设情境,利用鲜明的直观形象写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也充分利用了教材的主题图。

2、自主操作,提高能力,激发兴趣

在探究方程的意义时我特意给学生提供操作天平平衡的不同材料,让学生分组实践,通过操作、观察天平的状态得到许多不同的式子,由于材料不同,每个组所得的式子也不同,有的全是已知数的式子,有的是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多种多样的式子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三、实际运用,升华提高

在练习设计中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使学生对于方程意义的理解更为深刻,特别使让学生自由创作方程这一练习题,既让学生应用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本课时教学设计,改变了传统学习方式,利用课本的静态资源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数学情景动态化,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独立思考,不断归纳,把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为自己探究,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在学习中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当然这节课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等式与方程的关系突出得不够,读学生“说”的训练不够,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表述的机会。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3

现在的小学数学教材十分注意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内容的呈现注意体现儿童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60页,关于警戒水位的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解简易方程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初步掌握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会把未知数的值代入已知条件看是否符合;在解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的能力;在解题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初步的类推和迁移的能力及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本节课是学生初次利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上完后,感觉有不少问题存在。

教学例3时,我首先从例题上引导学生读题观察,理解题意,然后指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这时问题产生了,由于这里学生的认知局限性,学生对于什么是湖、大坝,甚至水库,堤坝都不知道是什么,给审题带来比较大的困难,又要重新向学生介绍有关湖泊、水库、堤坝等知识,最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还结合学生常见的鱼塘、塘堤等学生熟悉的情境进行说明,学生才恍然大悟,(教学反思 )由此可见,我们提供给学生的情境必须是学生真正熟悉的生活情境,要结合当地学生的认识水平,这才是有效的情境。其次备课一定要深入,不仅要熟悉教材内容、教法、学法,还要深入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情况,这样才能备好一节课,要吸取教训。

在交流汇报时,学生说出了如下数量关系:

警戒水位+超出部分=今日水位

今日水位—警戒水位=超出部分

今日水位—超出部分=警戒水位

然后让学生依据数量关系列出相应的方程,这时学生发现例题与之前所学的方程有所不同,之前列方程时题目中未知数已经有了,直接看出x表示那个量,而例题中并没有x,从而引导学生了解到:要列方程必须把其中的未知量假设为x,从实际中让学生发现列方程解决问题时有“设……为x”的必要性,不至于出现在列方程时不写“解:设……”的情况。

但是,在列方程的时候却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因为教材只要求掌握“未知数不是减数和除数的方程”解法,在例题教学中,有的学生列出了这样的方程:14.4—x=0.64,从意义上来说,这样的方程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应该怎样解呢?是否该向学生讲解方法?如果讲解方法,又该用什么方法来解?或是让学生把此方程改成教材要求的那样的方程?如果要改成教材要求的方程,那就是在向学生传达这样的信息:这样的列法是不被认可的,那么以后在学习“未知数是减数和除数的方程”时,学生的思维不就和现在冲突了吗?迷惑!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4

方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初步接触了一点代数知识之后进行教学的,重点是“方程的意义”。设计的意图是想通过观察天平“平衡现象→不平衡到平衡→不确定现象”三个直观活动,抽象出相关的数学式子,再通过观察这些数学式子的`特征,抽象出方程的概念,即由“式子→等式→方程”的抽象过程,然后通过必要的练习巩固加深对方程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因此本课设计了活动探索、自主分类、抽象概括、灵活运用4个环节,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建立起方程的概念,明确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根据儿童思维发展的递进性,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活动,一是通过学生观察,抽象出相应的数学式子,建立起“平衡—相等、不平衡—不相等”的概念;二是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不同能力的学生都得到有效发展;三是引导学生对“等式”观察,将等式分为“含有未知数”和“不含未知数”两类,然后抽象出方程的概念。最后通过判断与独立创作方程两个学生活动,进一步理解了方程的意义,明确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教学实施中的不足之处:教师在教学中用语不够准确精练,对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指导欠缺,对学生的发言教师倾听程度不够,未能很好把握课堂教学中生成的课堂教学资源。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5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解简易方程》这个单元中,教材是通过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方程,这个方法虽然说使得小学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更加的接轨,让方程的解法更加的简单。从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下降,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是有利的。但是教材中故意避开了减数和除数为未知数的方程,如:a-x=b或a÷x=b,要求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列成如x+b=a或bx=a的方程。这样的处理方法,有时也会无法避免地直接和方程思想发生矛盾。例如“爸爸比小明大28岁,小明Х岁,爸爸40岁。”很多学生列出了这样的方程:40-Х=28,方程列的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应该怎么解呢?允不允许学生用四则运算各部分的关系来解方程?是否该向学生讲解方法?还是让学生把此方程改成教材要求的那样的方程?如果要改成教材要求的方程,那就是在向学生传达这样的思想:这样的列法是不被认可的,那么以后在学习“未知数是减数和除数的方程”时,学生的思维不就又和现在冲突了吗?现在学习的节方程中,学生很容易看见加法就减,看见减法就加,看见乘法就除,看见除法就乘,如把30÷Ⅹ=15的解法教给学生,能熟练掌握并运用的学生很少,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越教越是糊涂,把本来刚建构的解方程方法打破了。如果不安排,那么每次在出现的时故意回避吗?

在教学列方程解加减乘除解决问题第一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先出示做一做的题目,这题更接近学生的实际,学生也能更好理解数量关系。小明今年身高152厘米,比去年长高了8厘米。小明去年身高多少?先让学生读题理解题目中有哪几个量?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去年的身高、今年的身高、相差数。追问:这三个量之间有怎样的相等关系呢?

去年的身高+长高的8cm=今年的身高

今年的身高-去年的身高=长高的8cm

今年的身高-长高的8cm=去年的身高

你能根据这三个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吗?学生尝试列方程。几乎全班学生都是正确的。

X+8=152 152-x=8 152-8=x

追问学生你对哪个方程有想法?学生一致认为对第三个方程有想法?生1:这个根本没有必要写x,因为直接可以计算了。生2:x不写,就是一个算式,直接可以算了。我肯定到:列算式解决实际问题时,未知数始终作为一个“解决的目标”不参加列式运算,只能用已知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算式,所以这样的x就没有必要。接着让学生解这两个方程X+8=152 、152-x=8方程。学生发现152-x=8解出来的解是不正确的。告诉学生减数为未知数的方程我们小学阶段不作要求,所以你们就无法解答了。接着,我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数量关系,他们之间有联系吗?其实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是有加法转变过来。因此,我们在思考数量关系时,只要思考加法的数量关系,这是顺向思维,解题思路更加直截了当,降低了思考的难度。接着只要把未知数以一个字母(如x)为代表和已知数一起参加列式运算x+b=a,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列方程解决问题。

接着用同样的教学方法探究bx=a的解决问题。

我这样的教学不知道是否合理?其实小学生在学习加减法、乘除法时,早就对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有所感知,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经验。要不要运用等式的性质对学生再加以概括呢?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6

一、教学内容:原通用教材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册第24页例7。

二、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学会列方程解稍复杂的应用题,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的理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一说用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其中哪一步最重要?

2.解方程

45×8+10x=820 10x-45×8=100

8x+33x=820 (x+45)×8=820

(二)新课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用方程解应用题。解题时根据题意,先把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找出来,再列方程。这一步非常重要。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方程解稍复杂的应用题。[板书:列方程解稍复杂的应用题]

师:出示例7。

商店运来8筐苹果和10筐梨,一共重820千克。每筐苹果重45千克,每筐梨重多少千克?

师:边看题边想想。这道题的意思是什么?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按照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第一步你准备做哪件事?

生:题中告诉我们商店运来两种水果,一种是苹果,一种是梨。已知条件是运来8筐苹果和10筐梨,两种水果一共重820千克,每筐苹果重45千克。要求的问题是每筐梨重多少千克?我第一步准备设每筐梨重x千克。这样把问题变成了条件。

师:真能干。其他同学都会这样想吗?[板书:设每筐梨重x千克]当我们用x表示题里的未知数以后,就把问题转化成了条件。下面请同学们把“每筐梨重x千克”当作条件和题中原有的条件放在一起,找一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大家可以议论议论。

师:谁能告诉大家,你根据题意,找出了哪两个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生:我找的是8筐苹果的重量加上10筐梨的重量正好等于两种水果的总重量820千克。

师:还找出了其他相等关系吗?

生:我找的相等关系是从两种水果的总量里减去10筐梨的重量就刚好是8筐苹果的重量。

生:我想的是从两种水果的总重量820千克里减去8筐苹果的重量就等于10筐梨的重量了。

师:好了。刚才已有三位同学代表大家找出了题中数量间不同的相等关系。这些关系不仅找得正确,而且都注意了先用这个“每筐梨重x千克”[指板书]去和题里原有的条件合在一起,再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这样考虑问题的方法很好。可以怎样列方程?这样好不好,因为要想发言的同学太多。所以请一位同学代表大家的意见列出一个方程后,再请另一位同学简要地说出所列方程是不是正确,为什么?谁先说?

生:可以这样列方程45×8+10x=820。[板书]

师:有多少同学会列出这个[指板书]方程?[全班都会]太好了。这个方程对吗?为什么?可别把手放下去了。

生:这个方程是正确的。因为方程的左边这个含字母的式子表示两种水果的总重量,方程右边的820千克也是两种水果的总重量。所以,根据总重量等于总重量的关系列出的这个方程是正确的。

师:说得真不错。谁能再说说,为什么方程的左边这个含字母的式子是表示两种水果的总重量?[有意请一位差生作答]

生:因为45千克是每筐苹果的重量,8是苹果的筐数。[教师用教鞭指45×8]45×8是表示苹果的总重量。x表示每筐梨的重量,10表示梨的筐数。10x表示梨的总重量。

45×8+10x这个含字母的式子表示苹果和梨一共的重量。

师:真能干,请坐。请全班同学在作业本上用方程解答这道题。解答后请翻开课本第24页和书上的解答对照一下,看看自己的解答与书上的解答是不是相同。[巡视并有意请一位差生在黑板上解答]

师:怎么,都解答完了。检查过了吗?和××解答一样的有哪些同学?[学生举手示意]谁来说说你是如何检查的?

生:把方程的解代入原方程左边,360+460等于820,方程的右边也等于820,所以x=46是原方程的解。

师:检查的过程虽然不要求写出来,但我们要养成检查的习惯,检查后再写出答案。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因有学生举手]

生:我列的`方程和书上的不一样。我根据苹果的重量等于苹果的重量的相等关系列的。820-10x=45×8,方程的解还是46。[板书这个方程]

师:非常好。能根据不同的相等关系列出不同的方程,但方程的解却是相同的。很会动脑筋。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生:我列的方程是820-45×8=10x。相等关系是梨的重量同梨的重量相等。

师:这个方程对吗?

生:我觉得不完全对。解方程不好写。

生:这个方程是对的。因为相等关系找对了。

师:[举手同学多还想发表意见]这样,老师说说看法。应该说这个方程是正确的。因为它是根据梨的重量等于梨的重量的相等关系列出的方程。只不过我们习惯的写法是把含字母的式子写在等式的左边。如果列出了这样的方程只需要把等式左右两边调换一下,就便于我们解方程了。

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列方程解稍复杂的应用题。下面让我们一起根据大家在解题中的思考过程,再来总结一下解题的思路。想想看,在解题过程中你自己先怎样,再怎样?然后怎样?最后怎样?谁能结合自己刚才解题中的思考过程一步接一步地说出来。

生:第一步是读题后把问题转化成条件;第二步是把转化来的条件拿来和题中原有的条件放在一起;第三步找数量和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第四步是根据相等关系列方程;第五步是解方程;最后一步是检查和写出答案。

师:谁能把××同学总结的思路再说一遍?[有意请中差生回答]

生:第一步……[教师边引导××说边板书如下]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列方程解稍复杂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也就是我们的思考过程。另外,同学们在学习中肯动脑筋,会动脑筋,同一道题列出了不同的几个方程。它们的解都相同。这是因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不只一个。根据不同的相等关系就可以列出不同的方程来。但要注意,方程是不是列正确了不是看方程的“样子”,而是要看相等关系找对没有。只要按照这样的思路[指板书]正确地去列方程都可以。

(三)巩固练习

师:请拿出作业本。我们作几道练习题。只设未知数,列方程,不解方程。

第一题是把例7中的“一共重820千克”改成“苹果比梨少100千克”[擦去“一共重820千克”,再写上“苹果比梨少100千克”]列出方程。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是怎样设未知数和列方程的?[有意请中差生]

生:设每筐梨重x千克,方程是10x-45×8=100。

师:你是根据哪两个数量的相等关系列出这个方程的?能说出来吗?

生:苹果比梨少的重量等于苹果比梨少的重量。

师:正确吗?

生[齐]:正确。

师:还可以怎样列方程?先说相等关系,再说方程。

生:用苹果的重量加上苹果比梨少的重量就等于梨的重量。

10x=45×8+100

师:有多少同学根据×××找出的相等关系,列出的方程跟他相同?[学生举手]

师:这两位同学的想法都不错,列出的方程也正确。请全班同学都注意,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只要根据你自己能理解的又比较容易找到的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就可以了。

下面三道题请把方程写在作业本上。

1.商店运来苹果和梨各8筐,一共重724千克。每筐梨重46千克,每筐苹果重多少千克?

2.学校买回4个排球和5个篮球,共用476元。每个篮球56元,每个排球多少元?

3.学校买篮球比买排球多花84元。买回篮球5个,每个56元,买回的排球每个49元。学校买回多少个排球?

[教师行间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7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这句话中包括两个条件,一个是”含有求知数”一个是“等式”。因此,“含有未知数”与“等式”是方程意义的两个重要的内涵。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就要围绕着这两处条件,设计教学。

一、创设情境,在实际天平的`操作中等到等式,并在实际操作中得到方程。

为了加深学生对等式的理解和掌握,采用教科书的设计意图和设计,用天平的平衡找到两边物体质量相等,从而得到等式。为了让我们的设计更贴近我们的生活,直接用我们的粉笔列道具,来称粉笔的重量的过程中得到不等式和等式,含有求知数的等式(方程)。一步一步,让学生从浅到深,一点一点掌握知识,得到要掌握的知识点。从而学会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二、通过比较和断定,从而加深对方程的理解。

断定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要从两个条件入手,一是“含有求知数”二是“等式”,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从而学生互相问,这个为什么不是,哪个为什么不是。含有求知数:5Y不是方程,因为不是等式。5+8=13不是方程,因为没有求知数。所以方程既要是等式又要含有求知数。

X+Y=Z也是方程,因为含有求知数,并且是等式。Y=5也是方程,因为含有求知数,并且是等式。

三、在观察天平平衡列式过程中建立方程的概念,不仅要了解方程的外在特点,更要理解方程的意义。

从判断等式方程到借助现实的相等情境写出方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学生在把实际问题的等量关系用符号化抽象成方程时,不仅感受了方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也体会了方程的本质特征,从而巩固了方程的概念。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8

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是在学生学习了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方程的基础上,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

经过第一课时的教学后,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地还不错,只有个别同学会在“解:设………为X…。”X的后面会忘记加单位名称;还有个别同学会在求出的结果X=…,得数的后面反而又加了单位名称。我想格式上问题经过老师的几次提醒,个别同学会有所改正的。

格式上的问题是比较好纠正的,然而理解上的问题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难点是:根据实际问题找出等量关系式,再列出方程。但是有些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不知道怎样来找等量关系式。所以我在设计第二课时练习课的时候,我想先教会学生找出题目中等量关系式的本领和方法。 我小结出平时做的练习题中经常会出现的一些等量关系,如下:

1、根据常用的数量关系确定等量关系。

例如:甲乙两地相距1820千米,汽车每小时行130千米,求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小时?

等量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由此可以列出方程:

解:设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X小时。

X×130=1820

X=1820÷13

X=14

答: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14小时。

2、根据几何公式确定等量关系。

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1.2平方米,底是5.6米,它的高是多少米?

等量关系式:底×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根据这个公式列出方程。

解:设平行四边形的高是X米。

5.6X=11.2

X=11.2÷5.6

X=2

答:平行四边形的高是2米。

3、根据题目中有比较意义的关键句确定等量关系。

类似于这样的找等量关系的题目,是同学错的最多的题目,我让学生分两步做:第一,找出题目中有比较意义的关键句;第二,按照关键句中,文字表述的顺序列出等量关系式。

例1:钢琴的黑键有36个,比白键少16个,白键有多少个?

第一,找出有比较意义的关键句“比白键少16个”,第二,按照关键句中文字描述的`顺序,“比白键少”,“ 少”就是“减”,用“白键的个数-16个=黑键的个数”,再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解:设白键有x个。

x-16=36

x=36+16

x=52

答:白键有52个。

例2:一只大象的体重是6吨,正好是一头牛体重的15倍。一头牛的体重是多少吨?

第一,找出找出有比较意义关键句,“正好是一头牛体重的15倍”,第二,按照关键句中文字描述的顺序,“是一头牛体重的15倍”,看到“……的几倍”,应该用乘法,“一头牛体重×15=一只大象的体重”, 再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解:设一头牛的体重是X吨。

15X=6

X=6÷15

X=0.4

答:一头牛的体重是0.4吨。

另外,还要注意的是,其实每道题目都可以列出三个等量关系式,要提醒学生注意,根据这三个等量关系式,可以列出三个方程,但是,其中有一种方程是X单独在“=”的左边或者单独在“=”的右边,这种情形要避免,因为,如果这样列方程就和算术解法差不多了,方程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总之,列方程解实际问题只要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列式就可以了,等量关系式变化很多,因此方法较多,从不同的角度找出不同的数量关系式,可以列出不同的方程。我觉得对于理解水平较弱的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用方程做出了这道题就可以了,而是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用方程解题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种方法就可以了,并且要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9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

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两个概念;会运用天平平衡的道理解简单的方程。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安排上,尽量为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因此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讲解方程的解时,新课程解方程教学与以往的最大不同就是,不是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间的关系来解,而是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原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教学中我先利用演示了天平两端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样的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天平任然保持平衡,目的是让学生直观感受天平保持平衡原理,为学生迁移类推到方程中打基础。然后出示例1,让学生列出方程x+3=9,用演示x+3个方块=9个方块,提问:“如果要称出x有多少块,改怎么办?”,引导学生思考,只要将天平两端同时减去3个方块,天平仍平衡,得到一个x相当于6个方块,从而得到x=6。你能把称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大部分学生快速的写出了我想要的答案:x+3-3=9-3,于是我问:为什么方程两边要同时减去3,而不减去其它数呢?

学生沉默,终于有两双小手举起来了,“为了得到一个x得多少”,我又强调了一遍,我们的目标是求一个x的多少,所以要把多余的3减去。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总结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质: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除以或乘上同一个不为0的数,方程两边仍然相等。 另外我还要求学生掌握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等关系来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在做练习时我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在解方程的时候,还是运用了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只有个别学生懂得运用等式的性质来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在讲授“解方程”定义概念时,我主要从教材思想出发,通过让学生说出采用各自不同的方法求解方程的过程叫解方程,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10

新课程的改革,使得小学的知识要体现与初中更加的接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简易方程”中进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据天平的`原理来进行解答,也就是说要通过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一方法虽然说让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质的东西,但是也让我感到了许多困惑

1、从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下降,有意避开了,形如:45-X=23等类型的题目。把用等式解决的方法单一化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较熟练地利用等式的方法来解方程,但用这样的方法来解方程之后,书本不再出现X前面是减号或除号的方程题了,学生在列方程解实际应用时,我们并不能刻意地强调学生不会列出X在后面的方程,我们更头痛于学生的实际解答能力。在实际的方程应用中,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很显然这存在着目前的局限性了。对于好的学生来说,我们会让他们尝试接受--解答X在后面这类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号二边同时加上X,再左右换位置,再二边减一个数,真有点麻烦了。而且有的学生还很难掌握这样方法。

2、内容看似少实际教得多。难度下降后,看起来教师要教的内容变得少了,可以实际上反而是多了。教师要给他们补充X前面是除号或减号的方程的解法。要教他们列方程时怎么避免X前面是除号或减号的方程的出现等等。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11

长期以来,在小学教学解简易方程,是依据加减运算的关系或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这种方法到了中学又要另起炉灶,重新开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人教版教材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使学生摆脱算术思维方法中的局限性,有利于加强中小学的知识衔接。

猜想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让学生综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经历等式的变化过程,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还为猜想等式的性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一旦作出了猜想,就会迫不及待的想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从而主动地去探索新知。

任何猜想都必须经过验证,才能确定是否正确,而验证的过程也正是学生主动学习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用天平称一称,验证自己的猜想,以一种自主探究的方式进一步认识了等式的性质,为后面学习解方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举出生活中的例子”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学到的数学知识也要应用到生活当中去的理念,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这样的设计不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在合作操作中,已经对解方程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认识,能够大概地说出解方程的过程和依据,而又一次让同学之间同桌说一说后再全班交流体现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理解并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为什么要减去3”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还有针对性地指导了书写的规范性和检验的过程。师生之间的共同探讨,显示了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

练习中学生加深了对“方程的解”的认识,抓住了利用等式的性质这一依据去解方程。不同层次的练习照顾了学生之间学习水平的差异,3X=8.4对等式的性质进行了拓展,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最后交流学习的收获促进了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心理。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12

教学重难点是掌握较复杂方程的解法,会正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教学目的是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小节内容是在前面初步学会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应用题的基础上,教学解答稍复杂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例1若用算术方法解,需逆思考,思维难度大,学生容易出现先除后减的错误,用方程解,思路比较顺,体现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

一、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入手,降低问题的难度。

解答例1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找题里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为了帮助学生找准题量的等量关系。我从学生喜欢的足球入手,引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良好情感,又为学习新知识做了很多的铺垫。

二、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选择解题最佳方案。

让学生当小老师,从问题中找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弄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展示讲解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这样既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然后,我大胆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学过的方法来解答例1,最后老师让学生

把各种不同的解法板演在黑板上,让学生分析哪种解法合理,再从中选择最佳解题方案。这样既突出了最佳解题思路,又强化了列方程解题的优越性和解题的关键,促进了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三、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比教会知识更重要。

应用题的教学,关键是理清思路,教给方法,启迪思维,提高解题能力。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敢于大胆放手,让学生观察图画,了解画面信息,白色皮多少块,黑色皮多少块,白色皮比黑色皮少多少等信息,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再在练习本上画线段图,然后指导学生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

成为学习的主人,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去。所以在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一句话,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比教会知识更重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13

本课教学的难点是如何正确设未知数,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其实,这不仅是学生,就包括我们成人在内,在遇到列方程解应用题时都要认真考虑如何正确设未知数,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所以在这一环节,我有必要帮助学生一步步突破这种用方程解答含两个未知数的和倍(差倍)应用题的难点。而在这一环节,我觉得我做得非常到位,我设计了一个“这道题中应该把谁设为未知数x,试着列出数量关系式并列出方程”这样一个问题,在合作中解决重难点,不足的.地方老师补充。因为他们知道怎样正确设未知数,就能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了。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方程解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和倍(差倍)实际问题。可以说他涵盖了此种类型应用题的全部正确过程。因为难点突破的比较实在可行,学生印象扎实,学生当然消化吸收得好。我想:就是学困生虽然一时理解不上来,但他课后一定会慢慢回忆起老师一步步引导的过程,从而解决问题。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14

今天早上在库沟小学听了张福华老师的《简易方程的整理和复习》这节复习课。这是我第一次听复习课,以往只是从教学策略上了解复习课的教学流程,当今天真真正正的倾听了一节复习课后,感受颇深,所学甚多,只奈何有言吐不出,下面就简单说一些听完这节课的体会。

首先,张老师的语言简练干脆,善于利用名言名句。

在课的开始,大屏幕上就展示出了俄国乌申斯基的一句话:“装着一些片段的,没有联系的知识的头脑,就像一个乱七八糟的仓库,主人从那里是什么也找不出来的。”这句话的展示,让学生一下子就了解了整理的重要性,也了解了这节课的目的所在。在回顾整理,构建网络这一环节,张老师在让学生自己看课本例题的知识点时又说了一句“不动笔墨不读书”,提醒了学生看例题时可以适时的进行批画,将遗忘的知识点突出显示出来。在课的最后又课件展示了韦达和爱因斯坦的名言警句。

其次,目录归纳知识点,清楚明了。

我想所有的老师都会头疼复习某一单元或某一册课本时知识点的归纳,只奈何没有更好的`方法可以把所有知识点系统的展现给学生。本节课张老师的方法让我眼前一亮,目录展示法,让所有知识点的区别和联系清楚的摆了出来,方便了学生的回顾和整理。

最后,练习充实有趣,层次分明。

闯关形式的练习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在一,二,三的闯关中,依次将基础知识点,重难点进行了练习,稳固。学生在回答闯关的答案时,张老师经常会问一个为什么,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再回顾。例如,在一名学生回答bX8等于8b时,问为什么不是b8?在学生回答aXa=a的平方时,问为什么不是2a?看似不经意的询问,却巩固了细微处的知识点。

当然,张老师的课还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例如,创设了有效地复习情景,亲和力强,能及时唤起回忆,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等等。通过这节课,让我更清楚的了解了复习课的教学模式,对以后上好复习课有了更多的信心。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15

小学数学揭示概念的方式有多种,有用图画来揭示概念,有用描述的方法来揭示概念。“含有末知数的等式是方程”,这是用定义的形式来揭示概念。根据方程定义的需要,教学中先教学等式,再教学方程的意义。而所有的`教学都离不开天平图,离不开天平平衡的具体情境,这是联系学生数学与生活的纽带。在教学中,我引领学生将现实问题数学化。课中注意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在独立思考和交流中,由具体到抽象感受、理解,构建方程的意义。

课后反馈:

与马科长席谈,令我获益匪浅。马科长肯定了我的教学思路,并对课堂上学生的积极发言感到欣喜,对我班学生的小组合作习惯成效,训练有素甚是高兴。(说实在,一直在寻找小组合作的良方,上学期作了些尝试,不过技艺尚不够纯熟、多样),然而提出的以下三点更是让我深思。

1、充分利用“组合拳”。比如说、写、动手操作等等。特写是写,不要满足于学生口头表达正确,其实有时写起来错误百出。是啊,举个小例子:有些汉字我们认识但一写起来,无从下笔,还有课堂上总归能得到正确答案,(不然老师不会放过)但它不表示,人人都知道正确答案,我们时常评讲过一个练习,或让学生重新订正完一份试卷,收上来一看,结果却差强人意,想必原因与此同理。我们的课上应让每个孩子动起来,让他们展示,小黑板、实物投影,十八般武艺,能用尽用上,而不是仅限于口说正确完毕。

2、书本的运用。现在的课堂有一趋势,依赖课件多多,自主发挥创新多多,我也不例外。虽然新课标希望教师用自己的思考解读课本,但课本舍弃不得,它毕竟是优秀的学者的心血之作。是啊,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当挖掘教材价值,不放过一丁点的利用价值,特别到高年级,可借助课本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啊。今后的教学,我定会多多注意。

3、细节的处理还可再斟酌。比如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教学。此环节什么时候出现?怎样出现?为什么出现?显然我的教学明显操之过急,其实,我也知道,只是上得兴起,太投入了,不自觉的就冒出来了,其实应该在完成练一练的第一题时讨论才好,并适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二者之间的关系,真正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现在想起略显遗憾,好在我倒也淡定,因为此生遗憾的事太多了。不过我也要提醒自己:对教材,对学生,千万多思三个“W”即“what、when、why”。

第五篇: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1

今天学习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经历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学习过程,在练习中学生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掌握不太好。

本节课我重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和列方程与数量关系的对应的方程。如:例7的数量关系:小军的成绩-小刚的成绩=0.06米,对应的方程是x-1.39=0.06,如果数量关系:小军的成绩-0.06米=小刚的成绩,对应的`方程是x-0.06=1.39。

本节课学生设未知数x的后面单位名称会丢掉。在本节课教学中使用的数量关系,实际上就是以前的“…比…多…”和“…比…少…”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数量关系:大数-小数=差,大数-差=小数,差+小数=大数。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2

方程最大的意义,就是让未知数参与进式子,利用顺向思维,降低思考的难度。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是“简易方程”。为了更好地实现小学与初中知识的接轨,新教材对简易方程的解法进行了一次改革,将旧教材利用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关系解方程,改为让学生根据天平的原理来学习方程解法,也就是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方程。举个例子:

旧教材:

x+48=127

x=127-48

依据运算之间的关系:一个加数等于和减另一个加数。

新教材:

x+48=127

x+48-48=127-48

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1: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相等的数,等式不变。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同旧教材的方法相比,现行教材中的这种解法,学生更容易接受,他们不必再去记“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这些关系式了,只需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想办法让方程左边只剩下X就行。学生很快就将这种解法运用自如,毫不费力。

可是,当学到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却出现了状况。

新教材在改革方程解法的同时,有一个相应的调整,那就是它把形如a-x=b和a÷x=b的方程回避掉了。因为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a-x=b、a÷x=b,方程变形的过程及算理解释比较麻烦。然而,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以上两种类型的方程。如:“一本书有65页,王红看了一部分后,还剩27页。王红已经看了多少页?”学生很自然就列出65—x=27这样的方程。

如何解决这个难题?细读教参,发现编者的思路是,当需要列出形如a-x=b或a÷x=b的方程时,要求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改列成形如x+b=a或bx=a的方程。这样的处理方法倒是可以继续回避上述的两种特殊方程,可是,新的矛盾又出现了。

我们知道,方程最大的意义,就是让未知数参与进式子,利用顺向思维,降低思考的难度。这是方程方法的优越性。然而,在刻意回避a-x=b或a÷x=b这样的方程时,往往会出现和方程思想的基本理念相违背的现象。

如“6枝钢笔比4枝铅笔贵12元。钢笔每枝3元,铅笔每枝多少元?”

合理的做法应是“设铅笔每枝X元”,从顺向思考,列出方程为“6×3-4X=12”。然而,按新教材的编排,学生无法解这样的方程,只能转列成“4X+12=6×3”。再如:一共有128人平均分成Х组,每组8人,学生们都不假思索地列出了128÷X=8,等到解方程时才发现利用天平的原理没法继续,只好改列成8X=128。

如此一来,学生怎么能充分体会方程顺向思维的优越性?

如果说用旧教材的思路解方程对初中学习有负迁移,需要改革,现在改成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同样出现问题,如何是好?

我只能把新旧教材两种方法进行互补,告诉学生,遇到这类方程时,一种解决的办法是按减法和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解答;另一种方法就是先按等式的性质,把方程的左右边都加或乘一个x,然后把方程的左右两边交换一下位置,再按照a-x=b及a÷x=b的方法进行解答。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3

教学内容:教材第65页例1。练习十二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形如ax±b=c的方程,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灵活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用意识与规范书写和自觉检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解形如ax±b=c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正确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解方程。

x-2.5=10 0. 4x=12 3.2+x=40

2.根据下列句子说出其数量间相等的关系。

1)女生比男生人数的3倍少10人。

2)这个月比上个月水电费的2倍多200元。

二、情景导入:

同学们见过足球吧?(出示1个足球)

(出示例1)一起观察挂图,问:图中的哪些信息是解决“共有多少块黑色皮?”这个问题所需要的?

三、探究新知:

1.师:要想知道黑色皮有多少块,就必须了解黑色皮的块数和白色皮的块数有什么等量关系?

老师可以用线路图表示帮助学生分析题中的等量关系。

2.请学生依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还有另外的学生找到另外的等量关系式,列方程。

3.师:大家依据不同的等量关系列出较复杂的方程,怎样解答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稍复杂的方程”。(板书课题)

4.探究求解过程。

1)生:我们可以用“黑色皮的.块数×2-4=白色皮的块数 ”这个等量关系式列方程,可以怎么解呢?

2)强调:把2x看作一个整体,先求出2x等于多少,再求出x等于多少。

3)最后求出 x=12,还要检验12是不是这个方程的解。(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解方程的步骤)

4)2x-20=4 这样的方程能转化成我们原来学过的简单的方程再解答吗?(在黑板上展示方程的解法步骤)

5)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这几个同学解答较复杂的方程都是先转化成简单的方程,然后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请同学们不要忘记,最后要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5.大家在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时候,有什么共同特点吗?步骤是什么呢?

(生答完特点后,师生共同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① 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用x表示;

② 分析、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③ 解方程;

④ 检验并写答语。)

四、巩固拓展:

1.p66 第1题 解下列方程 3x+6=18 2x-7.5=8.5 16+8x=40 4x-3x9=29

2.p66第2题

五、全课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p66 3

板书设计: 稍复杂的方程

例1 解:设共有x块黑色皮。

黑色皮块数x2-4=白色皮块数

2x-4=20

2x-4+4=20+4

2x=24

2x÷2=24÷2

x=12

答:共有12块黑色皮。

课后小记:这节课由于有了前面的几节课对等量关系的训练,在根据老师出示的线段图,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等量关系,列出了方程,方程的求解过程就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一定要反复的请学生说,达到都会的结果。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4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解简易方程》这个单元中,教材是通过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方程,这个方法虽然说使得小学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更加的接轨,让方程的解法更加的简单。从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下降,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是有利的。但是教材中故意避开了减数和除数为未知数的方程,如:a-x=b或a÷x=b,要求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列成如x+b=a或bx=a的方程。这样的处理方法,有时也会无法避免地直接和方程思想发生矛盾。例如“爸爸比小明大28岁,小明Х岁,爸爸40岁。”很多学生列出了这样的方程:40-Х=28,方程列的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应该怎么解呢?允不允许学生用四则运算各部分的关系来解方程?是否该向学生讲解方法?还是让学生把此方程改成教材要求的那样的方程?如果要改成教材要求的方程,那就是在向学生传达这样的思想:这样的列法是不被认可的,那么以后在学习“未知数是减数和除数的方程”时,学生的思维不就又和现在冲突了吗?现在学习的节方程中,学生很容易看见加法就减,看见减法就加,看见乘法就除,看见除法就乘,如把30÷Ⅹ=15的解法教给学生,能熟练掌握并运用的学生很少,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越教越是糊涂,把本来刚建构的解方程方法打破了。如果不安排,那么每次在出现的时故意回避吗?

在教学列方程解加减乘除解决问题第一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先出示做一做的`题目,这题更接近学生的实际,学生也能更好理解数量关系。小明今年身高152厘米,比去年长高了8厘米。小明去年身高多少?先让学生读题理解题目中有哪几个量?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去年的身高、今年的身高、相差数。追问:这三个量之间有怎样的相等关系呢?

去年的身高+长高的8cm=今年的身高

今年的身高-去年的身高=长高的8cm

今年的身高-长高的8cm=去年的身高

你能根据这三个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吗?学生尝试列方程。几乎全班学生都是正确的。

X+8=152 152-x=8 152-8=x

追问学生你对哪个方程有想法?学生一致认为对第三个方程有想法?生1:这个根本没有必要写x,因为直接可以计算了。生2:x不写,就是一个算式,直接可以算了。我肯定到:列算式解决实际问题时,未知数始终作为一个“解决的目标”不参加列式运算,只能用已知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算式,所以这样的x就没有必要。接着让学生解这两个方程X+8=152 、152-x=8方程。学生发现152-x=8解出来的解是不正确的。告诉学生减数为未知数的方程我们小学阶段不作要求,所以你们就无法解答了。接着,我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数量关系,他们之间有联系吗?其实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是有加法转变过来。因此,我们在思考数量关系时,只要思考加法的数量关系,这是顺向思维,解题思路更加直截了当,降低了思考的难度。接着只要把未知数以一个字母(如x)为代表和已知数一起参加列式运算x+b=a,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列方程解决问题。

接着用同样的教学方法探究bx=a的解决问题。

我这样的教学不知道是否合理?其实小学生在学习加减法、乘除法时,早就对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有所感知,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经验。要不要运用等式的性质对学生再加以概括呢?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5

一、复习导入,激趣揭题

该环节主要复习与新知识有间接联系的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铺垫搭桥,以旧引新,方程是表达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是在学生熟悉了常见的数量关系,能够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因此开课伊始我结合与学生有关的一些生活现象出示了一组题,要求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来。这些题的出现即能让学生复习巩固以前所学的知识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能用式子表示出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这样的开课很实际,很干脆,也很有用。

二、实践操作,建立方程模型

1.用天平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有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

等式是一个数学概念。如果离开现实背景出现都是已知数组成的等式,虽然可以通过计算体会相等,但枯躁乏味,学生不会感兴趣。如果离开现实情境出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学生很难体会等式的具体含义。天平是计量物体质量的工具,但它也可以通过平衡或者不平衡判断出两个物体的质量是否相等,天平图创设情境,利用鲜明的直观形象写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也充分利用了教材的主题图。

2、自主操作,提高能力,激发兴趣

在探究方程的意义时我特意给学生提供操作天平平衡的不同材料,让学生分组实践,通过操作、观察天平的`状态得到许多不同的式子,由于材料不同,每个组所得的式子也不同,有的全是已知数的式子,有的是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多种多样的式子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三、实际运用,升华提高

在练习设计中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使学生对于方程意义的理解更为深刻,特别使让学生自由创作方程这一练习题,既让学生应用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本课时教学设计,改变了传统学习方式,利用课本的静态资源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数学情景动态化,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独立思考,不断归纳,把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为自己探究,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在学习中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当然这节课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等式与方程的关系突出得不够,读学生“说”的训练不够,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表述的机会。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6

新课程的改革,使得小学的知识要体现与初中更加的接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简易方程”中进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据天平的原理来进行解答,也就是说要通过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一方法虽然说让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质的东西。老教材中解方程的教学是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决的,学生只要掌握了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这些关系式,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方程都可以用这些关系式去解。而我们新教材却完全不是这种方法,它是利用天平的平衡原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质,即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不变,和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等式不变进行解方程的,新教材如果能把天平的规律教学得到位,这样就能把等式性质掌握好,等式性质掌握的好了解起方程来也有规律可循了。

于是,我在教学时充分地利用天平实物以及课件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天平的平衡规律,从而顺利地揭示出了等式的性质。这样在解简易方程时学生很容易掌握方法。知道未知数加(或减)一个数时,只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减(或加)同一个数,未知数乘(或除)一个数时,只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除(或乘)同一个数即可。一般不会出现运算符号弄错的现象了。

为新课奠定了基础。在突破重难点时,我设计借助天平理解解方程的过程,当学生根据例1图意列出方程X+3=9时,我把皮球换成方格出现在大屏幕上时,问学生:“要得出X的值,在天平上应如何操作?”由于问题提的不符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学生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连忙纠正问道:“天平左边有一个X和一个3,怎么让方程左边就剩下X呢?”学生马上回答:“减去3。”师:“天平右边也应该怎么办?”生:“也减去3”师:“为什么?”生:“天平的两边同时减去相同的数,天平仍然保持平衡。”我因势利导地使学生学习解方程的方法及书写格式。课堂练习时间也不充裕,致使扩展思维题学生没时间去思考,没有达到预想的课堂效果。一节课虽然结束了,却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经过认真反思总结如下:

一、教师要进入教材又要走出教材

教师要钻研教材,要吃透教材,准确、全面的弄清教材的精神实质,确定重点难点。但不仅这些,教师还要走出教材,纵观教材前后知识间的联系,横看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体系的位置,对本堂课所教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应起的作用有个清晰的认识。教师进入教材是基础,走出教材是目的。惟有如此,才能帮助学生对当前知识进行整合与延伸。

二、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中的生成性内容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的活动往往会激发出来新的生成性内容,有的内容是学生遗忘的旧知,这时,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激活旧知;有的内容又是超越了本堂课的教学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拓展延伸。生成性的内容它源于教材,又超越于教材,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三、教学要前瞻后顾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管你任教哪一年级,你都应对数学教材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把本册教材的知识掌握扎实,还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系统。把以前学过的知识与当前知识联系起来,对当前知识又要有拓展延伸的可能。

四、精心的安排练习题

解方程这部分教学内容与老教材相比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方程的解法上,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解方程,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上都有一定的困难,而且本部分教学很是枯燥无味,于是我加入了闯关的情节,精心的安排练习题。当讲授完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解方程后,马上进行了“填空练习”,这四个练习题的`安排也是经过精心考虑的:第一个方程中的数是整数,与例题相符合,较容易。第二个方程中的数变成小数,难度有所提高。第三和第四个方程,又有所变化,但解方程的方法是没有变的。从课堂的教学和课后的练习看,学生对解方程掌握的还不错。

但本节课不足之处在于最后留的时间过少,检验的格式没有完整的交给孩子们。可内心矛盾:检验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必须要重视其格式吗?

总体来说,喜欢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喜欢听孩子们说:“我还想上数学课。”

《解方程》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和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新课程的解方程一改以往的由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引入方法,运用更能让学生明白的天平平衡的原理来引入。解题的基本原理从未改变——等式的基本性质,即: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除以或乘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方程的两边仍相等。

这节课内容不是新内容,但方法却是新方法,我认为设计教学时应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放到例题1的后面引入,能使学生对概念理解更充分,印象更深刻。

教学中我先利用课件演示了天平两端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样的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天平任然保持平衡,目的是让学生直观感受天平保持平衡原理,为学生迁移类推到方程中打基础。然后出示例1,让学生列出方程x+3=9,用课件演示x+3个方块=9个方块,提问:“如果要称出x有多种,改怎么办?”,引导学生思考,只要将天平两端同时减去3个方块,天平仍平衡,得到一个x相当于6个方块,从而得到x=6。你能把称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大部分学生快速的写出了我想要的答案:x+3—3=9—3,于是我问:为什么方程两边要同时减去3,而不减去其它数呢?学生沉默,终于有两双小手举起来了,“为了得到一个x得多少”,我又强调了一遍,我们的目标是求一个x的多少,所以要把多余的3减去,为了不耽误更多的时间,我没有继续深入探究。接下来教学例2,同样我利用天平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在学生说出要把天平两端平均分成3分,得到每份是6的基础上,我用课件演示了分的过程,让学生把演示过程写出来,从而解出方程,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总结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质: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除以或乘上同一个不为0的数,方程两边仍然相等。当学生的解题方法得到了教师的肯定,让学生明白这种解题方法的优缺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按理说,只要稍加类推,学生应该能掌握方程的解法。但接下来的练习却大大出人意料,除了少数成绩较好的学生能按照要求完成外,大部分几乎不会做,甚至动不了笔。问题出在哪里?经过认真反思总结如下:

一是从天平过渡到方程,类推的过程学生理解不透,天平两端同时减去3个方块,就相当于方程两边同时减去3,这个过程写下来时,要强调左右两边原来状态保持不变,要原样写下来,如果这样的话就不会造成有的学生不会格式;

二是对为什么要减去3讨论不够,虽然有学生回答上来了,我应该能觉察出学生理解有困难,课件和天平能让学生懂得方程两边要同时减去相同的数,至于为什么这里要减去3却还似懂非懂,如果当时举例说明也许很有效果,比如:x—3=6,我们该怎么办呢?学生通过对比讨论,就会发现我们要求出一个x是多少,就要根据方程的具体情况,若比x多余的就要减去,不足x的就要补足,这样效果肯定好些。

三是备学生环节出现差错,这部分内容应该不难,但学生的现有基础是确定教学方法的基础,从教学效果看,我明显做的不够。

四是教学内容确定不恰当,本来我是想,上公开课要有一定的容量,就把例1和例2放在一起教学,既有加减,又有乘除的,只教学加法和乘法的,减法和除法的解法,让学生通过迁移类推的方法的解决。由于我班学生是本期从各个地方转来的,基础参差不齐,而且整体水平较差,因此安排两个例题有难度。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7

方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初步接触了一点代数知识之后进行教学的,重点是“方程的意义”。设计的意图是想通过观察天平“平衡现象→不平衡到平衡→不确定现象”三个直观活动,抽象出相关的数学式子,再通过观察这些数学式子的特征,抽象出方程的概念,即由“式子→等式→方程”的抽象过程,然后通过必要的练习巩固加深对方程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因此本课设计了活动探索、自主分类、抽象概括、灵活运用4个环节,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建立起方程的概念,明确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根据儿童思维发展的递进性,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活动,一是通过学生观察,抽象出相应的数学式子,建立起“平衡—相等、不平衡—不相等”的概念;二是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不同能力的学生都得到有效发展;三是引导学生对“等式”观察,将等式分为“含有未知数”和“不含未知数”两类,然后抽象出方程的概念。最后通过判断与独立创作方程两个学生活动,进一步理解了方程的意义,明确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教学实施中的不足之处:教师在教学中用语不够准确精练,对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指导欠缺,对学生的发言教师倾听程度不够,未能很好把握课堂教学中生成的课堂教学资源。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8

新课程的改革,使得小学的知识要体现与初中更加的接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简易方程”中进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据天平的原理来进行解答,也就是说要通过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一方法虽然说让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质的东西,但是也让我感到了许多困惑

1、从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下降,有意避开了,形如:45-X=23等类型的题目。把用等式解决的方法单一化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较熟练地利用等式的方法来解方程,但用这样的方法来解方程之后,书本不再出现X前面是减号或除号的方程题了,学生在列方程解实际应用时,我们并不能刻意地强调学生不会列出X在后面的方程,我们更头痛于学生的实际解答能力。在实际的方程应用中,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很显然这存在着目前的局限性了。对于好的学生来说,我们会让他们尝试接受--解答X在后面这类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号二边同时加上X,再左右换位置,再二边减一个数,真有点麻烦了。而且有的.学生还很难掌握这样方法。

2、内容看似少实际教得多。难度下降后,看起来教师要教的内容变得少了,可以实际上反而是多了。教师要给他们补充X前面是除号或减号的方程的解法。要教他们列方程时怎么避免X前面是除号或减号的方程的出现等等。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9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

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两个概念;会运用天平平衡的道理解简单的方程。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安排上,尽量为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因此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讲解方程的解时,新课程解方程教学与以往的最大不同就是,不是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间的关系来解,而是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原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教学中我先利用演示了天平两端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样的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天平任然保持平衡,目的是让学生直观感受天平保持平衡原理,为学生迁移类推到方程中打基础。然后出示例1,让学生列出方程x+3=9,用演示x+3个方块=9个方块,提问:“如果要称出x有多少块,改怎么办?”,引导学生思考,只要将天平两端同时减去3个方块,天平仍平衡,得到一个x相当于6个方块,从而得到x=6。你能把称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大部分学生快速的写出了我想要的答案:x+3-3=9-3,于是我问:为什么方程两边要同时减去3,而不减去其它数呢?

学生沉默,终于有两双小手举起来了,“为了得到一个x得多少”,我又强调了一遍,我们的目标是求一个x的'多少,所以要把多余的3减去。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总结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质: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除以或乘上同一个不为0的数,方程两边仍然相等。 另外我还要求学生掌握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等关系来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在做练习时我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在解方程的时候,还是运用了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只有个别学生懂得运用等式的性质来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在讲授“解方程”定义概念时,我主要从教材思想出发,通过让学生说出采用各自不同的方法求解方程的过程叫解方程,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10

教材分析

本节是学生首次学习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所以字母表示数是学习本章节元知识的基础。按照教材的编写意图,要利用天平让学生亲自参与操作和实验,借助天平平衡的道理建立等式、方程的概念,以加深理解。因此本信息窗安排了三个内容,第一个首先利用天平平衡原理理解等式的意义。第二和第三个红点部分是学习方程的意义。

1、这节课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并掌握用字母表示数,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为以后学习运用准备。

2、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3、学习本节课是今后继续学习代数知识的基础,同时对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情分析

本节教学方程的意义,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有关方程的知识。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多观察、多讨论、多探究、多协作、多操作,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探索协作学习法和操作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经过探索,掌握方程的特点和意义。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天平,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等式的意义。

2.结合具体实例和情景,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

达简单的等量关系。

3.培养保护动物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

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方程意义的理解 难点:建立等式、方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11

本节课的探究交流主要体现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的这一概念获取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我首先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天平“平衡现象→不平衡到平衡→不确定现象”三个直观活动,抽象出相关的数学式子,再通过观察这些数学式子的特征,抽象出方程的概念,即由“式子→等式→方程”的抽象过程,然后通过必要的练习巩固加深对方程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通过这一系列的观察、思考、分类、归纳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在这几个环节中有这样几个特点:

1.用天平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有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

等式是一个数学概念。如果离开现实背景出现都是已知数组成的等式,虽然可以通过计算体会相等,但枯躁乏味,学生不会感兴趣。如果离开现实情境出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学生很难体会等式的具体含义。天平是计量物体质量的工具,但它也可以通过平衡或者不平衡判断出两个物体的质量是否相等,天平图创设情境,利用鲜明的直观形象写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也充分利用了教材的主题图。

2、对方程的认识从表面趋向本质

(1)在分类比较中认识方程的主要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得到了很多不同的式子,然后让学生把写出的式子进行分类。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组内交流,讨论思考发现式子的不同,分类概括。有人可能先分成等式和不是等式两类,再把等式分成不含未知数和含有未知数两种情况;有人可能先分成不含未知数和含有未知数两类,再把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分成等式和不是等式两种情况。尽管分的过程不完全一致,但最后都分出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经过探索和交流,认识方程的特征,归纳出方程的意义。

( 2)要体会方程是一种数学模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描述了方程的外部特征,并不是本质特征。方程用等式表示数量关系,它由已知数和未知数共同组成,表达的相等关系是现象、事件中最主要的数量关系。要让学生体会方程的本质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天平的相等关系(如左盘中是100克的杯子和x克水右盘中是250克砝码,天平平衡,解释方程的具体含义),感受方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方程用数学符号抽象地表达了等量关系,对方程的认识从表面趋向本质。

3在“看”“说”和“写”中体会式子

当方程的意义建立后,我让学生观察一组式子判断它们是不是方程,通过判断说明这些式子为什么是“方程”,为什么“不是方程”,体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再让学生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展示自己写的方法。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12

小学数学揭示概念的方式有多种,有用图画来揭示概念,有用描述的方法来揭示概念。“含有末知数的等式是方程”,这是用定义的形式来揭示概念。根据方程定义的需要,教学中先教学等式,再教学方程的意义。而所有的教学都离不开天平图,离不开天平平衡的具体情境,这是联系学生数学与生活的纽带。在教学中,我引领学生将现实问题数学化。课中注意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在独立思考和交流中,由具体到抽象感受、理解,构建方程的意义。

课后反馈:

与马科长席谈,令我获益匪浅。马科长肯定了我的教学思路,并对课堂上学生的积极发言感到欣喜,对我班学生的小组合作习惯成效,训练有素甚是高兴。(说实在,一直在寻找小组合作的`良方,上学期作了些尝试,不过技艺尚不够纯熟、多样),然而提出的以下三点更是让我深思。

1、充分利用“组合拳”。比如说、写、动手操作等等。特写是写,不要满足于学生口头表达正确,其实有时写起来错误百出。是啊,举个小例子:有些汉字我们认识但一写起来,无从下笔,还有课堂上总归能得到正确答案,(不然老师不会放过)但它不表示,人人都知道正确答案,我们时常评讲过一个练习,或让学生重新订正完一份试卷,收上来一看,结果却差强人意,想必原因与此同理。我们的课上应让每个孩子动起来,让他们展示,小黑板、实物投影,十八般武艺,能用尽用上,而不是仅限于口说正确完毕。

2、书本的运用。现在的课堂有一趋势,依赖课件多多,自主发挥创新多多,我也不例外。虽然新课标希望教师用自己的思考解读课本,但课本舍弃不得,它毕竟是优秀的学者的心血之作。是啊,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当挖掘教材价值,不放过一丁点的利用价值,特别到高年级,可借助课本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啊。今后的教学,我定会多多注意。

3、细节的处理还可再斟酌。比如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教学。此环节什么时候出现?怎样出现?为什么出现?显然我的教学明显操之过急,其实,我也知道,只是上得兴起,太投入了,不自觉的就冒出来了,其实应该在完成练一练的第一题时讨论才好,并适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二者之间的关系,真正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现在想起略显遗憾,好在我倒也淡定,因为此生遗憾的事太多了。不过我也要提醒自己:对教材,对学生,千万多思三个“W”即“what、when、why”。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13

这节课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二是应用等式的性质解只含有加法和减法运算的简便方程。解方程是学生刚接触的新鲜知识,学生在知识经验的储备上明显不足,因此数学中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引领学生经历将现实、具体的问题加以数学化,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到抽象理解等式的性质,并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应是解决一系列问题的关键。

一、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

课开始,老师出示天平并在两边各放一个50克的`砝码,“你能用式子表示出两边的关系吗?”学生写出 50=50;老师在天平的一边增加一个20克砝码,“这时的关系怎么表示?”学生写出50+20>50,“这时天平的两边不相等,怎样才能让天平两边相等?”学生交流得出在天平的另一边增加同样重量的砝码;“你有什么发现吗?”“自己写几个等式看一看。”通过具体的操作为学生探究问题,寻找结论提供了真实的情境,辅以启发性、引领性的问题,让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问题的解决中发现并获得知识。

二、让学生在发现中操作

引入了等式的性质,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应用这一性质去解方程,第一次学生解方程,学生心理上难免会有些准备不足,为了帮助学生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教者先利用天平所显示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在方程的两边都减去100,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通过这样有步骤的练习,帮助学生逐渐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14

本节课担负着双重任务,不仅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等量关系,学会列方程,同时还要教会他们解形如ax±b=c的方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意节奏的调控,重难点处应把握好轻重缓急。

在尝试用算术方法解答此题过程时,我班学生错误频频。有的.用20÷2-4,还有的用(20—4)÷2……。当然,也正是由于有了这些错误才使得学生对方程充满期待,正是因为这些错误才使学生倍感方程的“好”、“顺”、“易”。所以,错误并不可怕,合理利用它可以成为课堂的“催化剂”、“助动器”。

《稍复杂的方程(一)》练习课教学反思

通过昨天课堂练习发现,方程仅仅在例题基础上稍加变化许多学生就束手无策。“4X-3×9=29”这类方程学生总体掌握情况不太好,所以特别在今天基础练习环节中补充相应习题进行辅导。但在教学中发现其实只需稍加点拔,学生便可很好掌握。为何学生处处都这么“依赖”老师呢?难道只有老师教过的题他们才会解答吗?我该如何让学生主动、大胆、正确地由“依赖”逐渐走向成熟呢?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15

今天早上在库沟小学听了张福华老师的《简易方程的整理和复习》这节复习课。这是我第一次听复习课,以往只是从教学策略上了解复习课的教学流程,当今天真真正正的倾听了一节复习课后,感受颇深,所学甚多,只奈何有言吐不出,下面就简单说一些听完这节课的体会。

首先,张老师的语言简练干脆,善于利用名言名句。

在课的开始,大屏幕上就展示出了俄国乌申斯基的一句话:“装着一些片段的,没有联系的知识的头脑,就像一个乱七八糟的仓库,主人从那里是什么也找不出来的。”这句话的`展示,让学生一下子就了解了整理的重要性,也了解了这节课的目的所在。在回顾整理,构建网络这一环节,张老师在让学生自己看课本例题的知识点时又说了一句“不动笔墨不读书”,提醒了学生看例题时可以适时的进行批画,将遗忘的知识点突出显示出来。在课的最后又课件展示了韦达和爱因斯坦的名言警句。

其次,目录归纳知识点,清楚明了。

我想所有的老师都会头疼复习某一单元或某一册课本时知识点的归纳,只奈何没有更好的方法可以把所有知识点系统的展现给学生。本节课张老师的方法让我眼前一亮,目录展示法,让所有知识点的区别和联系清楚的摆了出来,方便了学生的回顾和整理。

最后,练习充实有趣,层次分明。

闯关形式的练习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在一,二,三的闯关中,依次将基础知识点,重难点进行了练习,稳固。学生在回答闯关的答案时,张老师经常会问一个为什么,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再回顾。例如,在一名学生回答bX8等于8b时,问为什么不是b8?在学生回答aXa=a的平方时,问为什么不是2a?看似不经意的询问,却巩固了细微处的知识点。

当然,张老师的课还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例如,创设了有效地复习情景,亲和力强,能及时唤起回忆,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等等。通过这节课,让我更清楚的了解了复习课的教学模式,对以后上好复习课有了更多的信心。

下载五年级数学上《解方程(一)》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五年级数学上《解方程(一)》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1 方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初步接触了一点代数知识之后进行教学的,重点是“方程的意义”。设计的意图是想通过观察天平“平衡现象......

    五年级数学《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5篇 五年级数学《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1 教材分析本节是学生首次学习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所以字母表示数是学习本章节元知识的基础。按......

    五年级数学《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1 《方程的意义》这是一块崭新的知识点,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这是一节数学概念课,概念教学是一种理论教学,理论性......

    五年级数学《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1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把方程的意义作为教学重点,不仅让学生了解方程的概念,还要会判断哪些是方程。更多思......

    五年级数学上册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 新课程的改革,使得小学的知识要体现与初中更加的接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简易方程”......

    五年级数学《一简易方程》-单元测试8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一简易方程》-单元测试8一、单选题(总分:40分本大题共8小题,共40分)1.(本题5分)下列式子中,是方程的是(  )A.9×2=30-12B.2x+3y>29C.5a-8=0D.30a-13a2.(......

    五年级数学方程应用题

    五年级数学方程应用题 1、大杯内有酒精610毫升,小杯内有50毫升,现在向两个杯内倒入相等的酒精,使大杯内的酒精是小杯的8倍。两个杯内各应倒入多少毫升酒精?2、学校有一批树苗,分......

    五年级简易方程教学反思(5篇模版)

    五年级简易方程教学反思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