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唯有本色才是真(骆台小学本色语文课题论文)
唯有本色才是真
伴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迅猛突进,各种教法纷纷出台,有的甚至为了标新立异而舍本逐末,把学习语文的目的抛在脑后,把语文课上成了活动课,结果课堂热闹了收效却甚微。因此我们应还语文课堂之本色,让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长,在读中悟,在读中积累语言,再将语言运用于生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究竟该怎样读效果才最佳呢?既要课内读又要课外读,课内读打基础,学阅读技巧,课外读锻炼思维,开阔眼界,只有将两者结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课内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语感障碍处多读
语感是个体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实践中逐步培养成的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让学生连贯通顺地读好文本是语感训练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方式。依据文本的特点,作者的语言习惯,尤其是学生的语感差异引起的文本朗读中的障碍,是一种最本质的语感障碍,这些障碍是需要教师有充分的的认识和敏感的。抓住这些障碍一遍又一遍地读,可采用多种形式,如听录音朗读,教师范读,请小老师助读,跟老师读,赛读等让学生在易错字、易添字、易漏字,易读断句的地方练读,读通、读懂、读熟、读好。多遍的准确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一种常见的语法形式心神领会,才能具有良好的语言感知和预测能力。长此以往,熟能生巧,就形成良好的语感。为语言的运用打下基础。
二、在语言积累处多读
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有的描绘宁静秀美的江南水乡,有的再现热闹非凡的鸟岛,有讲究韵律的诗歌,有充满趣味、富含哲理的童话故事······教师在阅读中,应从整体把握,不能以简单的肢解去学习这样的美文。面对这样的文字,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读。除了要求学生独处节奏,注重声调和音律外,还要满怀感情地读,读出文中蕴含的情感、哲理、意境以及“弦外之音”。对于美文,只有一遍又一遍地整体地读,才能感受到作者所描绘的景象,达到以读代讲,以读促解的目的。如《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也只有一遍又一遍地(姓名:彭琼 单位:襄阳市高新区骆台小学 电话:***)读才能引起学生的审美思考。学生在感受作者所描绘的美的同时自然引发内心潜藏的对于美的体验和界定,于是便产生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描绘,他所描绘的美在何处的思考。所以,言辞经典之处,美文喷涌之处必然得读,而且要读的有滋有味,有声有色。通过调动多种感观参与,让学生在朗读中清晰感受稳重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之美,感知意境美,所表达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产生共鸣。
三、在宣泄情感之处多读
教师要是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所以我们在教学之前,不光要备学生,备教案,更要注重自己对课文的朗读,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多读课文。每篇文章都集中反映作者的一份情感,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许找准文章中作者的情意点进行训练。这样既节约时间,又指导到位,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在情感宣泄处,教师首先要有深刻的理解和体会,还要通过语言的描绘,促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其次,更要引导学生把敏锐的心灵和内心的经验情感调动起来,激荡起来,通过朗读充分地宣泄出来。
对文本的理解,教师远远比学生充分得多,深刻得多,但我们又不能包办,简单地代替学生去理解、去感受、去体味,更不能把我们的理解强加于学生。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充分朗读、研究,在学生对文本有了全面把握之后,运用描绘性的语言,把文本所蕴涵的情感展露出来,让情感之流在学生周围流淌,将学生内心的情感资源激发出来,参与到文本的解读中,形成文本和情感的水乳交融。如《秋天的怀念》中一句“好好活”包涵着母亲对儿子的爱,也流露着儿子对母亲的敬意和怀念,只有教师领悟到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
四、在启发想象之处多读
语言文字,很多时候,一个句子,一个标点,却蕴藏着丰富的文本信息。而这些地方往往是文本表达意犹未尽之处。教师应该抓住这些地方,设计一定的读悟形式,使文本内涵得以充分显现,也使学生产生语言敏感,进一步学会研读和思考。
如《狼和小羊》一文中,末尾一句: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结果如何?小样的遭遇怎样?文章虽然结束了,但却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想象的空间。教学中要带领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从语言文字中让学生体会到狼的无耻凶残,小羊的温柔可怜。通过深入地交流体味,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学生出于不忍,甚至希望奇迹发生。因此一则则精彩的后续也就随之展现。
总之,在课堂上抓住这样的研读点,进行深入细致地朗读,才能在培养学生语感的同时训练学生的感悟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博大丰富的内涵空间,才能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兴趣和思考。
在此基础上,还要多读课外书来开阔视野。读课外书又有哪些讲究呢?
一、指导学生如何选择书
各个年龄阶段要选择适合自己身心发展的的书籍,内容过于浅显或深奥都是不可取的,而且还要积极向上,丰富多彩,避免类型单一。如今,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图书层出不穷,看得人眼花缭乱,这时我们可以看看目录和内容提要,了解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读者对象主要是谁?这些问题都可以在书的目录或内容提要中找到答案。看了内容提要再决定买不买,读不读。
二、指导学生略读
略读就是指导学生抓住主要内容,把文章迅速、粗略地看一看。因为课外书毕竟不是教材上的课文。有很多书我们只要指导它的大概意思就行了,没有必要,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做深入地分析、研究。
三、指导学生精读
精读是语文课堂上经常用到的一种阅读方法。教师需要经常引导学生把在语文课上学的阅读知识灵活运用到阅读课外书的实践中去,告诉学生在略读的基础上,如果你觉得这本书或文章确实写得不错,有必要细读几遍,就可以采用精读的方法。也就是逐词逐句细读深研,直到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指导学生品读
品读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阅读活动。品读不但需要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而且还需要具备一定程度的文化鉴赏能力,以此来激起学生向更高目标攀登的兴趣,引导、鼓励学生向这一高层次的阅读水平努力奋斗。然后指导学生对一些世界名著或典范文章反复精读,一字一句细细咀嚼,慢慢品味。告诉学生要读进去,再读出来,要读出书中的味来,要能品出文章究竟好在哪里,从中汲取营养。品读的过程,不是一时半会儿,而是至少一个月、两个月,甚至一年、两年。读书的遍数,也不是一次、两次,也许是四次、五次,甚至更多。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为了提高学生的品读水平,要经常组织学生举行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挥自己读书的经验和感受,说出文章究竟好在哪里,自己从中汲取了什么营养,从而帮助其他同学提高阅读能力,丰富课外知识。
五、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
俗话说,好记忆不如一个烂笔头。写读书笔记不仅能积累写作素材,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好办法。因此,要坚持让学生写读书笔记。告诉他们:读书笔记没有一定的格式,写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按照书中的故事情节、段落层次进行综合提炼,选择最适当的词句编写提纲;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把书中的主要内容归纳出来;还可以写自己阅读后的心得体会,摘录书中精彩生动的词句段或有教育意义的格言警句。还可以在书上做记号。
阅读能力是学生未来生活的基本技能,阅读课外书既可以学生终生享用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又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从小学会阅读课外书,不断提高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像这样课堂上读起来,课外阅起来,还语文教学之本色,相信孩子们在语言的积累于运用上一定有很大的提高,大家快行动起来吧!
第二篇:唯有实干,才是共产党员本色-学习毛丰美先进事迹有感
唯有实干,方显共产党员真本色
---学习毛丰美事迹有感
北四家子九年一贯制学校 王刚
在大梨树村的村头,竖立着一个大大“干”丰碑。农民出身的毛丰美,从一个普通党员,带领着全村人民通过“干”,干出了中国最幸福乡村。毛丰美同志是优秀基层干部的代表,是广大党员干部的优秀典范。
毛丰美同志信念坚定,毛丰美担任村干部的30多年里,始终把为民解忧、为民造福作为不懈追求,满腔热忱地为村民做好事、办实事,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毛丰美,他始终坚持“干”字当头,数十年如一日,一直坚持在基层第一线,始终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谋福祉,发挥着自身最大的能量,真正做到了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他不等不靠,他带领大梨树村党员群众发扬“干”字精神,开荒山、种果树、搞乡村旅游,进城开旅店、建市场、办企业,走出一条农、工、商、贸、旅一体化的发展路子,使大梨树人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他以一腔热血,对家乡村民深厚感情,肯干加能干,将一个穷山村发展成富裕文明新农村,用自己实际行动生动阐释总书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毛丰美,他始终坚持“廉”字打底,淡泊名利、严以律己,村里过往数亿元资金从未经手过一笔,父母去世、儿女嫁娶没收过村民一份礼,从不利用手中权力为自己和亲属谋取好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廉而洁,一身正气;勤而俭,两袖清风”,这是他的真实写照。我们作为普通党员干部,如何践行毛丰美精神,那就是坚定自己的政治信念,脚踏实地干工作,有担当,立足于自己的本职工作,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细,做精,不等不靠,不牢骚。唯有实干,才是我们共产党员的真本色。
2016年5月16日
第三篇:让语文教学回归本色论文
语文是一门魅力四射的学科,那丰富有趣的内容,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宽阔深远的意境,以及耐人寻味的哲理,都使这门学科散发熠熠光彩。
然而由于某种原因,语文教学并没有从欣赏的角度来品读优美佳作,而是单凭地注重知识的传授,上成了“语基课”。枯燥的教学剥夺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因此,阅读能力和习作能力始终是师生困惑的问题。如何改变这个局面呢?那就让我们抓好常规教学,让语文教学反扑归真,回归语文本色。
一、让语文课堂传出琅琅读书声
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首要特征必须是书声琅琅。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中蕴涵了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当前新课程语文教学倡导朗读,要读得书声琅琅,读得痛快淋漓。做到熟读成诵,读到“其言若出吾口,其义若出吾心。”因此,课堂上我们要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让他们在这种最基本的语言实践中走进语言,感知语言,积累语言,体会文情,体会中心思想。
朗读既是理解的手段,也是表达的手段。《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文字优美,字里行间包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教学时应充分重视读的作用,以读激情,以景激情,充分体现阅读教学的“以读为本”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表达,读中评价,读中迁移。读出对圆明园的热爱和痛惜,读出对侵略者的无比痛恨。引导学生由读中感受圆明园的瑰丽与辉煌,感受侵略者的野蛮行经,激发学生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品味童年的故事。这部分内容描述的是发生在“我”的母亲、父亲之间的事情,其中人物的对话、神态和内心活动的描写较多。教学时要重视朗读,注意朗读的层次性,读准、读通,读出感情读出理解,读出升华。朗读时,不同人物的身份要读出不同的语气,无论是母亲的话,还是父亲的话,都要读出“爱”,可以采用师生合作对读等多样形式交替,让学生入情入境的读,注意对朗读的激励与评价。
二、让语文课堂体现学生独特见解
语文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用改进自己的“教”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在读书、讨论中自我感悟。
《钓鱼的启示》一课,努力建够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强调独立阅读,探究性阅读,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凸显学生的认识活动。在教学中结合难点启发学生,就“启示”提出疑问,发现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来解决问题。可结合钓鱼的“是”与“非”,探讨道德“实践起来却很难”的问题,引导学生作换位思考,体会“我”的心理活动,最后在师生的交流讨论中完善体验。
再如《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这三首古诗词,内容贴近儿童生活,语言生动形象,给学生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教学时应以读、想为主,可安排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探究,获得相关情感体验,从而感受到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可见,课堂上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学生只有通过独立思考,认真听讲,积极讨论等主动参与的外显行动,才能不断地内化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以发挥学生主体性为目标,注重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通过个人学习,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等活动形式的交叉使用,增强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主体参与习惯。
三、让语文课堂突出读写结合语文教学是学生“听、说、读、写”活动的过程,听别人的朗读,听别人的感受,评价他人的观点,在情境中交流,读出文中的情,读出文中的意。在“听、说、读”的实践中,无形中学会了斟词酌局,再安排写的练习。通过“读写结合”给学生静思、默想的机会,使学生将阅读中的所得加以实践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桂林山水》和《富饶的西沙群岛》都是文质兼美的课文,课文写法上以“总—分—总”的结构进行布局谟篇,而每段又以“总—分”构段,学生掌握了这一写作特点后,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安排小练笔,按“总—分”的结构写一处景物,进行读写训练,达到学以致用。
《落花生》一文篇幅不长,却很精彩,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并指导学生在自己周围选择像花生一样的人和物,结合本文的表达方法写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
语文教学是母语的教学,母语学习的特点是实践性很强,学习语文重要的是培养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大量实践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要重视结合阅读教学的课上练笔,如仿写、扩写、改写、读写、写感受、启示、写自己想写的,改变阅读课上不动笔的现状,找准读写结合点,进行适时适度的小练笔。
四、让语文课堂走进生活
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人类语言的源泉是生活,有生活才有语言,即“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如何使学生在广阔的语文天地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那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引导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及生活内容,带入自己的课堂,写进自己的作文。有了对生活的感受和对社会的观察体验,学生就会加深对这一方面语言文字的理解,同时也为写作开辟了有源之水。
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注意文本与生活的联系,结合自身实际,围绕“到底是慈祥的爱更好,还是严厉的爱更好?”进行实话实说辩论会,这样更好地加深学生情感的体验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教学《学会看病》一文,巧妙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体验,畅谈自己在生活中碰到的一些困难,又是如何面对的?启发学生说出真实想法,提升学生独立面对生活,磨练自己意志的情感。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平时能潜心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热心参与教研,真心热爱语文,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会精彩纷呈,成为学生快乐的语文天地。
第四篇:小学本色课堂教学管理策略分析论文
一、本色课堂教学管理内涵特征
课堂就是可以被组织的教学请将和场所,课堂教学则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行为,是一种有组织的教学管理形式。而课堂教学管理则是这一特殊人际交往活动的管理。教师在这一管理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师某些行为(惩罚和批评)会导致学生的消极情感。本色课堂教学管理则是突出教师在管理中的作用,将整个管理过程能够体现出质朴观、自然观和发展观。质朴观体现注重对本质的观察与体验,自然观则注重生命与生机的融合,发展观则注重变化与成长。本色课堂教学管理遵重青少年的自然品质,鼓励学生主动观察世界,体现善良与博爱,锻炼观察能力。简单讲,本色课堂教学管理就是突出体验与发现,让学生自然的在真实环境中感受课程。因此,本色课堂教学管理注重以学生为本,强调发展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课程内容注重以生活为本,内容联系实际生活,突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手段注重简约,注重神态本色,让学生活跃起来,课堂热闹起来,把课堂组织变的简单。张庆先生在学习语文时认为“语文学习无非八个字,读读写写、写写读读罢了”。强调的是课堂不要复杂化,简单教学环节和教学手段,实现省时高效的教学理念。
二、小学课堂教学管理存在问题
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重视。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处于统治与领导的地位,以命令、威胁等指令组织、管理教学活动,这样的课堂氛围虽然表面显得有序,但往往形成师生的内在对抗,彼此处于抗衡与逆反的状态下。教学内容按章取义,忽略教学本质。许多教师提前备好课,按设计的环节逐步给学生讲解教学内容,而学生在这一环节往往处于死记硬背的被动式接受地位,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索与参与空间。教学环节呆板、僵化,缺乏课堂本色的良好氛围。小学教师仅仅按自己的预想机械的实施教学,忽略了学习主体、课堂氛围、教学内容的现场调整与组织,整个教学过程缺乏课堂本色。
三、小学本色课堂教学管理的对策
1、管理主体体现生命本色
突出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使课堂教学管理突出“学生的生命本色”。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建立起联系,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容书本知识于实际生活。关注学生生命价值。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主动去参与课堂、探索与构建知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探探究知识过程中获得发展。关注学生课堂存在方式,营造师生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表达、敢于张扬,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转变教学理念,从关注教材、关注自我向关注学生转变,不仅自己要储备大量的知识与技能,更要善于更具学生实际发展需要调整教学模式。重点根据学生情况设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动手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获得知识体验,这个过程教师的引导与组织至关重要。
2、管理过程体现生态本色
注重情感交流,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不能完全控制的学生行为,而是需要引导学生,努力与学生建立情感交流,使学生的逆反心理降低,敢于主动参与课堂。教师在教学管理中要尊重学生,并通过自己的教学促使学生建立尊重教师的认知,彼此在相互尊重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人生观。教师应善于与学生沟通。学生是差异化个体,每个人、每一天都有自己的内心情感,教师通过与学生建立交流能够了解学生心理变化,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彼此建立轻松的交流习惯,以便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3、教学设计体现生活本色
教学内容上需要关注学生生活体验,同样一件事情,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体验和认知,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应正视学生差异性的事实,并根据学生差异性设计出既突出学生共有生活体验,又针对性关注学生自我生活感知。比如学习旅游类的教学内容,具有同一体验的学生可以归一组,相互交流同样旅游的感知,然后组与组之间再进行交流。教学内容要注重生活本质,教师要在教材与生活之间建立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使学生能够从生活中体验到书本知识的真实性。
第五篇:小学语文论文:“本色作文”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回归本色
放飞生命
——“本色作文”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要写自己要说的话,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由此可见,小学生作文教学要求我们要切实关注孩子们的生活轨迹,从学生的“生命”本体去考察。其实,每个孩子其实都是天真烂漫的,每个孩子天生就是“诗人”、“艺术家”,对万物有他们自己至真至纯的独体验。小学生习作需要这种纯真本色,我们教师要转变观念,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这个世界,学习用自己的话,准确地抒发自己“胸中”的意思和情感,使作文从本色中来,到本色中去。
所谓本色就是原来、原始、根本的意思。首先需要教师立足本色,返朴归真,正本清源,积极引导,挖掘人的真、善、美,用心灵和真情实感去写文章,还学生心目中对事物最本色的认识。其次需要让学生展示生命的“本色”。教学应还生命以本色,将习作过程中的学生置于个体现实的生命事件中观察、感悟、再现、表现、创造,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地写,有个性地写,写出真我,写出真爱,流露真情,捕捉真意,写出生命的真实,从而实现习作过程与生命活动过程的和谐统一。
然而,当前小学生的作文正面临着“灰色污染”。“灰色污染”的特征之一就是过于早熟,作文中有明显的成人腔。有的整齐的句式落不下多少稚嫩的痕迹,有的纯熟的语言看不到一点童言的影子,有的深邃的思想拔高得让人惊奇赞叹,成人的腔调也不时在作文中出现,让人根本分不清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灰色污染”的特征之二就是组抄,作文中有明显的抄袭痕迹。不少学生手中都掌握有一定数量的“作文选”,写作时对同题作文生搬硬套,复制出一篇篇“拷贝作文”,对类似作文东拼西凑,“剪切作文”大量出现。“灰色污染”的特征之三就是程序化,作文中有明显的套路。不少学生热衷于“一凑、二抄、三套”的 “作文诀窍”,作文往往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程序化、模式化、成人化习作的泛滥,使原本生机勃勃的学生泯灭了个性、抹杀了灵性、窒息了创造性。
根除“灰色污染”的关键在倡导“本色作文”。笔者近几年致力于“本色作文”的教学研究,探索了了一种以“三性”(工具性、生活性、个体性)“三本色”(主体本色、内容本色、形式本色)为主要内涵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返朴归真,还原习作的工具性,反映习作主体的生活本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张志公也多次强调:“作文是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因而是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工具,是进行各项工作的工具。”由此可见,作文具有表达心声、交流情感的功能。但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作文积极性不高,作文水平低,造成这种现状的最主要原因是有些教师没有搞清对习作工具性的认知。这种习作工具性认知偏差的分界线就是“要我写”还是“我要写”。如果学生认识到写作是交际的实际需要,就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作为“本色作文”的教学,应该具有“唤醒”功能,营造一种“作文是人际交流的的需要,作文是成长发展的需要”的习作氛围。逐步还原习作的工具性,指导学生在生活中作文,在作文中生活,让学生从心理上认同作文,接受作文,喜欢作文,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要让学生认识习作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只要把习作还原到日用工具的状态,作文教学就有了“本色”的土壤。
(一)多方引导疏通,增强学生习作的欲望。引导就是用大量的事实和精选的案例,让学生明确写作的概念与内涵,明白写作在交际中扮演的角色,认识习作与生活的关系,进而深入理解习作是生命的组成部分。比如我班有位同学,父母出门在外,一年回家一趟。这孩子每逢佳节倍思亲,常常郁郁寡欢。于是,我鼓励孩子多写信,既可叙事、汇报最近学习情况,又可抒发思念之情。孩子试着写了,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父母的心与孩子的心就因为这封封信函彼此产生了共鸣,从此,他不仅性格开朗,还懂得体谅关心父母,更难得的是他的写作水平突飞猛进。又如一名学生常常要求调座位,我不置与否,只是爽快地说:“就是告状也得写状纸,你把要求调座位的理由写出来交给我,如果确实有理有据,可以考虑。”这名学生欣然同意。结果两星期后,一本厚厚的《同桌冤家》小说就出现了。从上面两个例子中,不难看出,教师能见缝插针,多方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写作在生活中的不可或缺,那么他们便不会排斥作文,而会自觉不自觉地在
生活中“因需作文”。
(二)巧妙设置场景,提高学生习作的乐趣。交流是生活的必需,习作也是师生交流、学生交流的必需,只不过这种交流是以文字为符号在人与人之间独特的交互方式。教师要创设真实的交流场,让学生在这个交流场里以文字为载体,用心去触摸文字背后的心跳和灵魂。比如,在国庆返校后安排口头作文,让学生口头表述国庆见闻,让学生讲到动情处眉飞色舞,手舞足蹈,让学生听到高兴初心驰神往,跃跃欲试,让学生感受作文就是一种享受;再如指导学生编写手抄报,出黑板报,布置宣传橱窗,让他们自己选择素材,自己裁剪编排,让他们感受习作就是一种宣传;教师学生要参与干部竞选了,教师指导他写演讲稿,让学生感受到习作就是一种提炼。只有当学生认识到写作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那么他们不仅不会排斥作文,反而会主动地在生活中“应用作文”。
(三)开辟“绿色”通道,搭建师生互动的平台。通道分两种,一是自由通道,就是鼓励学生自备笔记本,写些日记文章和随笔,文章不要求题材,不限制体裁,不规定长短,日记文章和随笔可以交给老师点评,也可以同学之间交流,也可以自己保留,每个季度总结展示一次,评选十佳练笔,推荐好的文章开辟“佳篇有约”专栏。二是绿色通道,开通“班主任信箱”,开辟心灵交流的绿色通道,自由地和学生书信来往,鼓励学生畅谈人生,抒发喜悦,倾诉烦恼,询问对策,让教师参与学生的生活,一起分享成功,安慰失败,排除苦恼,荡涤心灵,让学生感受习作就是一种倾吐,一种倾诉。只有当写作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那么他们作文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生活中的“必需品”。
二、固本清源,重视习作的生活性,反映习作内容的生活本色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孩子写作的巨大素材库,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放着“鲜货”不尝,却去嚼些“陈年干货”。作文指导如果仅仅囿于教室,限于书本的字词句段篇的反复咀嚼,那么必将走入一条死胡同,进退两难。引导学生投入生活的怀抱,教导学生做个生活的有心人,日积月累,就不愁语文学不好,作文写不好。
(一)引导学生观察社会,捕捉生活的亮点。社会生活是习作内容的主要来源,在原生态的社会环境中,任何经过学生的观察得来的素材,才更显得亲近、有血有肉;生活中积累的素材信手拈来,才会言之有物、清新自然。因此,我们
要让学生们去做生活的参与者。教师和家长要教育孩子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孩子们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在社会生活中自然成长。比如有位同学跟妈妈去大厦买东西,这在孩子们看来是一件平凡得再也不能平凡的事,没有什么“奇”、“趣”可言,没有必要写进文章里。但是我的这个学生却把它写得有滋有味,因为他注意了观察,注意了发现,体察妈妈挑选某种商品的目的和意图,向妈妈询问商品的性能和质量。另外,他还主动了解某些商品的牌号、产地,仔细观察它的包装等等。每去一次大厦,他都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每次回来他都能写出一篇象样的短文。细致的观察使他拥有了那么多的“库存”,写起文章来当然不发愁没内容可写。
(二)有的放矢组织活动,丰富写作的素材。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组织必要的活动可以补充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的不足,作为第二课堂进行必要的拓展和适当的延伸。无论是大型活动,还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小组活动,哪怕是经过策划的个体的行动,都会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自己是身体力行的,体验当然会更加深刻。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们走进社区,参加公益活动、环保活动,让学生在不经意间积累活生生的写作资源。有了生活,才有丰富的素材,让习作成为生活中的习作。比如组织学生参观奉化滕头村,江南风情园、盆景园生态景物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自然之美,憨牛猛斗、温羊角力、笨猪赛跑农俗游乐让学生真切领略到农作风情之乐,学生一路走来,兴致盎然,文思涌动,写出来的文章不再空洞、乏味,而是有感而发。
(三)鼓励参加生活体验,拓展生活的视野。只要是亲身体验,都会是鲜活的、真实的、有生命力的,在体验基础上的习作,也就能富有张力和感染力。我们提倡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多一份生活积累,多一点生活体验,体验大自然的壮美,体验亲情友情的纯真,体验劳动的艰辛,体验成功的历程与喜悦,体验人际交往的关怀,体验失败后的自强。当这些亲身体验与习作结合,文章就血肉丰满。比如我校和宁波朱雀小学、勤州宋诏桥小学开展的“手拉手,找朋友”城乡结对活动,让农村的学生进城到城市的学生家中体验生活,让城市的学生下乡到农村的学生家中体验生活,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但是对学生来说这份体验是新奇而独特的,难忘的经历拓宽了学生的生活视野,写出了一篇篇情文并茂的佳作。
三、求真揭趣,尊重习作的个体性,体现习作形式的自然本色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用童言表
达童心,不受条条框框的束缚,不学大人腔,不说老头说,不说空话、套话、假话,人云亦云的话。呵护童真,激发童趣,释放童语,解放童心。让习作者的创新思维,在无忧无虑的本色环境中萌发,让习作者的灵感在自由奔放的激情中喷发火花。
(一)给学生以写作的自由与空间,放飞学生的个性。小学生作文是观察、思维、表达的有机结合,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主观见解的直接方式。通过个案研究,我们发现个性飞扬的习作无一不体现着学生个体丰富的生活经历、深刻的主见、独有的丰富情感。反之,生活时空不自由的学生,就显得知识面不广,联系性不强,发散性不足,不善于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去体验。学生的习作有没有生命,有没有活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学生个性展现上。
个性飞扬离不开一个相对自由的时空环境。只有还原自由,才能放飞个性。所以,我们要协调学校、教师、家长三方的关系,为孩子争取更多的自由时间和更广泛的空间,不要用过频繁的假日活动剥夺学生的时间,不用过多的作业占用学生的课余生活,不用过分的补习班、特长班压束学生接触社会的空间,还时间于学生,还空间于学生,还自由于学生,还灵性于学生。让他们能在宽松环境中畅快地观察社会,在闲情暇致中自由地感受生活,说想说的话,做想做的事,读爱读的书,写喜欢写的作文。只有当学生涌动想表达的愿望,并且能够随心所欲,畅所欲言,最终就能还个性于学生,展个性于习作。
(二)启发开拓学生的思路,亮出自己独特的素材。人都是有个体差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舞台,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都有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认识感受、独特想像。我们在习作指导中,要注重开拓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把珍藏在自己心灵深处与众不同的东西表达出来。只有独特的、个体的,才是灵动的、鲜活的。
要开拓思路,亮出素材,就要选取个性化的独特经历。不同生命的活动,构成了完全不同的生活经历。每个人都有不同于别人的成长环境,不同于别人的做法、想法,而这些不同于别人的独特的生活经历正反映了个人的爱好、性格、兴趣等。在作文指导课前,教师要多了解学生独特的生活经历,在课堂上帮助学生确定最能表现自己独特生活的习作内容。学生如果能坚持写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作文内容就不会千人一面,学生的个性就能得到彰显。要开拓思路,亮出素材,就要选取个性化的独特想象。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想象也是海阔天空、各不相同的。同一活动、同一情境、同一事物均可引导学生发挥独特想象,使其思绪自由放飞,可以“心游万仞,神鹜八极”,也可以异想天开,童言无忌。只有让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想像入文,学生的个性、灵性才能飞扬起来。要开拓思路,亮出素材,就要选择个性化的认识感悟。学生的认识水平、生活经历不同,对生活、对事物的认识感悟也往往不一样。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不同类型、不同背景的学生对同一题材、同一问题总有不同的感悟,正是出于不同个性学生的真实感受,即使有偏差,即使很稚嫩,也很正常,只要做好疏导,就会呈现出各抒己见、百花齐放的局面。
(三)鼓励自由表达与创意发挥,展现应有的情趣。《课程标准》要求 “(习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作为语文课程中最具生命个性的教学层面,习作教学是具有个性的学习主体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放飞情感、表明态度、实践人生价值的体现。真情付出,就会春风化雨,习作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要解除羁绊于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让学生在开放中放胆作文,弘扬人性,放飞情感,写真实的生活,述生动的情感。有情感的作文才是生命化的作文,有情感体验和真情流露的学生才是血肉丰满的学生。
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一旦激起了他们内在的情感,也往往能写出一篇篇像模像样的文章,至少比平时那些生搬硬套的作文好上许多;而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则更会文思泉涌,笔下流出一篇篇上乘之作。可见要写好作文,必先有情,文随情发才能成就佳作。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是要调动、激发、转化、延续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一种想写作的冲动。一旦学生能以情入文,那么,所有学生都会变得能写、乐写、爱写作文了。所以,在学生习作的过程,不要过分强调形式,也不要过分注重结果,应该重视学生对语言文字和社会生活相融合的体验过程,尊重学生真实的生活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抒写真实的感受和体验,才是本色习作教学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