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后一头战象》评课稿
《最后一头战象》
今天有幸听了孟老师执教的观摩课,孟老师执教的《最后一头战象》这篇课文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我认为孟老师的课做到了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下面,我简单谈谈我听课后的一些感受。
一、以生为主,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孟老师先重点指导学生对“重披战甲”这个故事片段的理解感悟,让学生找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并在书上作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而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归纳出学习方法,并以此方法为迁移,自学课文中的其它三个故事片段,真正地把课堂交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我解读文本的能力。
二、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读为本,永远是我们语文教学最有效的手段。课堂中,孟老师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令自己感动的语句,读出他们内心的感动,读出他们对文本的独特体验,从而达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促悟、以读激情的功效。
三、品词析句,促进生本的亲密对话。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中对嘎羧行为、神态的描写细致入微,将嘎羧的灵性刻画得淋漓尽致,作者那深情的笔触能感染每一位读者。而理解描写嘎羧动作、神态的语句是本课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孟老师在教学中能紧扣本文的理解难点,从句入手,从词着眼,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品词析句,从而使学生逐步体会到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四、巧妙设置问题导思路,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语文教学并不能只停留在文本的理解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是其一大任务。在引导学生体会战象嘎羧来到打洛江畔这一段语言文字时,孟老师让学生用上自己的语言描述当年的场面,在学生适当展开想象的基础上,又与学生合作朗读,让生读文本内容,师补充想象的部分,巧妙的设计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促使学生更深一层地感受到战象嘎羧的内心世界。最后一问“为什么以《最后一头战象》为题?”引发了学生更多思考,达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第二篇:最后一头战象评课稿
《最后一头战象》评课稿
纯化镇中心小学
贾蕾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上午好
今天让我在各位面前评课,我心里忐忑不安,因为无论是经验还是能力在座的比我强的大有人在,因此无论是否得当还请各位海涵。《最后一头战象》这篇课文记叙了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们的“百象冢”旁刨开一个坑,庄重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课文悲壮、感人、内涵丰富,是一篇难得的动物小说。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听了常老师的课,我觉得抓住“三点”,重视“三度”,以“学法提示,深入点拨,丰富想象”为纲,在文本和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一、钻研文本有深度
1、教学切入点设计得“准”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教学切入点找到了,教学的思路也基本明晰了;教学切入点找准了,便能“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在深入解读文本之后,常教师选择与文本的内容相符、与文本教学价值体现相融的切入点,即:“找出文中最能体现嘎羧内心情感的句子,圈画重点词句,写写自己的体会。”以这样一条主线贯穿全文,既显得清晰明朗,又能直奔教学重点。让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到相关的重点段落,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
2、教学重点取舍得“当”
有专家说,“取舍之间,彰显智慧”。的确,对于一篇课文,哪些内容应该是教学的重点,需引导学生字斟句酌,反复敲打?哪些内容可以如轻风拂过,点到为止?哪些需要适度拓展,适时补充?这些考虑周全了,处理恰当了,自然就能使教学主线更明晰,教学重点更突出,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
本篇课文较长,学生读起来非常困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常老师采用了“抓住重点段落,以点带面”来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3、教学训练点解读得“厚”
如何将文本读厚?常老师以鲜活的课堂告诉我们:紧扣关键词句,字斟句酌,回环往复,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话外之情。这样教学时才能游刃有余,才能出乎常人的意料,才能让人耳目一新。
我们不妨来看看课堂上的精彩片段:课上抓住“久久地摩挲、久久凝望、亲了又亲、吼叫”等重点词语,进行了多种情景的创设,如“想象画面、角色体验、巧妙补白”等等。这样,就将嘎羧对象鞍、对战友、对乡亲们那种深厚的感情融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融在滔滔的江水中,如此一来就触动了学生的心灵,激起了学生强烈的震撼。如果教师课前没有对文本中关键词句这样扩展、丰富,教学时也就只会浮光掠影,一晃而过。
二、给予有“广度”的学法指导,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在这节课上,常老师十分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检查预习”环节,常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想一想嘎羧在临死之前做了哪几件事?”在引导学生归纳出 “披挂象鞍、重回战场、挖掘墓坑” 这三件事后,常老师接着板书并小结:“同学们,我们在阅读篇幅比较长的课文时,可以采用抓事件的方法,很快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就让学生学会了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
在“品读体验”环节,常老师以第七自然段中的重点句子为凭借,引导学生抓住“泪光闪闪、久久地”等重点词语,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感受嘎羧的内心情感。这其中就渗透了“品细节、抓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多种读书方法。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再去品读第14自然段就容易多了。
三、教给学生个性感悟的方法
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要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因此,评价语文课堂的一个标准就是看学生读的是否有层次性,是否有味道。无论是低年级的课堂还是中高年级的课堂,老师们都意识到了朗读的重要性。课堂上,随处可见丰富多彩的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男女生分读„„课文读了一遍又一遍,可效果是一点也没有。面对这种情景,我们的老师常常只是抱怨学生。殊不知,在师生对话交流中,教师的巧妙引导就是在潜移默化引导学生运用感悟品味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就能习得感悟的方法,对语言文字进行有“温度”的品味、感悟。
常老师就注重创设这种利于感受、品悟语言的“温度”的情景,让感悟的方法渗透其中。
(1)在想象画面中“悟”,体悟“久久地摩挲”,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想象画面的方法,将“久久地摩挲”转化为具体的可视的画面。此时此刻,学生把自己当成了嘎羧,正在战场上披挂象鞍,与战友们一起浴血搏杀。这一幕又一幕,融进了学生的情感,融入了学生的体会,把嘎羧对象鞍那种深厚的感情读的入情入境。
(2)在前后对比中“悟”,体悟“久久凝望”与“亲了又亲”
盘点收获对我而言是学习,是思考,是促进,是提升。提出自己的困惑,我觉得更是挑战,更是学习。关于这节课,我觉得有一个困惑
一个困惑:关于课文中“告别亲人”这一环节到底要不要设计?
预习时,让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嘎羧离去前做了哪件事?常老师主要预设了三件就是“披挂象鞍、重回战场、庄严归去”。可是文中还有一段描写了“嘎羧临走前告别乡亲们”这一件事。这一部分与本课的目标“体会嘎羧的善良与灵性,与指导学生进行场面描写”都有很大的关系。到底应该怎么解决,这也是我和王老师在研讨时的一个困惑,提出来和大家一起研讨。
一个遗憾:关于教学情境的创设
本文是一篇有点悲壮的文章,教师能不能搜集悲伤点的背景音乐来进行渲染。这头战象的面目相信学生们都想亲眼目睹,有了这些,学生会学的更投入。
第三篇:最后一头战象 评课稿
《最后一头战象》评课稿
执教者:蒋佳丽
上课时间:12月16日
评课者:李娜
蒋老师执教的《最后一头战象》这篇课文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我认为蒋老师的课做到了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下面,我简单谈谈我听课后的一些感受。
一、以生为主,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蒋老师先重点指导学生对“重披战甲”这个故事片段的理解感悟,让学生找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并在书上作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而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归纳出学习方法,并以此方法为迁移,自学课文中的其它三个故事片段,真正地把课堂交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我解读文本的能力。
二、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读为本,永远是我们语文教学最有效的手段。课堂中,蒋老师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令自己感动的语句,读出他们内心的感动,读出他们对文本的独特体验,从而达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促悟、以读激情的功效。
三、品词析句,促进生本的亲密对话。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中对嘎羧行为、神态的描写细致入微,将嘎羧的灵性刻画得淋漓尽致,作者那深情的笔触能感染每一位读者。而理解描写嘎羧动作、神态的语句是本课教学中的一大难点,蒋老师在教学中能紧扣本文的理解难点,从句入手,从词着眼,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品词析句,从而使学生逐步体会到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四、引导想象,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文教学并不能只停留在文本的理解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是其一大任务。在引导学生体会战象嘎羧来到打洛江畔这一段语言文字时,蒋老师让学生用上自己的语言描述当年的场面,在学生适当展开想象的基础上,又与学生合作朗读,让生读文本内容,师补充想象的部分,巧妙的设计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促使学生更深一层地感受到战象嘎羧的内心世界。课后布置的作业“小练笔”:让学生想象描写嘎羧告别村寨的场景,促进了读写结合,达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本课的优点很多,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还是留与别的老师点评吧。下面我也针对这节课提几点我个人的看法,仅供参考:
一、在引导学生理解嘎羧来到打洛江畔“凭吊战场”这处的语句描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读句提出问题,老师在课堂上抛给学生的那些问题,其实学生们也有能力发现并提出的,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讨论并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许会更高些。
二、对于描写战象嘎羧死时“凝望着天空”的神情的理解,我觉得学生的点评还不够到位,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得更大胆一些,如嘎羧也许在告诉我们历史不能忘怀,或也带有对和平的期盼等等。
三、这篇课文的描写重在突出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所以我认为板书上可以体现“善良、忠诚”这两个词,从而体现出文章的中心所在。
总之,蒋老师所上的这节课是很成功的,其中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数不胜数。
第四篇:《最后一头战象》评课稿2
《最后一头战象》评课稿
肖远义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们、老师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听了王立老师执教的教研课《最后一头战象》。这篇课文记叙了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们的“百象冢”旁刨开一个坑,庄重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课文悲壮、感人、内涵丰富,是一篇难得的动物小说。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我认为王老师的课做到了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下面,我谈谈我听课后的一些感受。听了王老师的课,我觉得王老师捉住“三点”。
1、教学切进点设计得“准”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教学切进点找到了,教学的思路也基本明晰了;教学切进点找准了,便能“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在深进解读文本之后,王老师选择与文本的内容相符、与文本教学价值体现相融的切进点,即:“找出文中最能体现嘎羧内心情感的句子,圈画重点词句,写写自己的体会。”以这样一条主线贯串全文,既显得清楚明朗,又能直奔教学重点。让学生很轻易就能找到相关的重点段落,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
2、教学重点取舍得“当”
有专家说,“取舍之间,彰显聪明”。的确,对于一篇课文,哪些内容应该是教学的重点,需引导学生字斟句酌,反复敲打?哪些内容可以如微风拂过,点到为止?哪些需要适度拓展,适时补充?这些考虑周全了,处理恰当了,自然就能使教学主线更明晰,教学重点更突出,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
3、教学练习点解读得“厚”
如何将文本读厚?王老师以鲜活的课堂告诉我们:紧扣关键词句,字斟句酌,回环往复,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话外之情。这样教学时才能游刃有余,才能出乎凡人的意料,才能让人焕然一新。
一、抓重点段,做到长文短教
本篇课文较长,王老师采用了抓住重点段落进行研读的教学法。以点带面来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王老师抓住了“”“披挂象鞍”“重回战场”“庄严回归”这几大段中最重点的段落,引导学生体会嘎唆的内心情感。
二、注重培养高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王老师先重点指导学生对“重披战甲”这个故事片段的理解感悟,让学生找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并在书上作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而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归纳出学习方法——“抓重点”,并以此方法为迁移,自学课文中的其它两个故事片段,真正地把课堂交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我解读文本的能力。
三、品读细节,走进嘎羧内心
王老师抓住文章中重点段落的细节描写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精选出比较典型的句段让学生品读,通过嘎唆的动作神情来体验嘎唆内心的情感。比如在教学“披挂象鞍”这部分时,首先让学生找出最能体现嘎羧与象鞍有深厚情感的句子,画画,读读,体会嘎羧此时的心情。接着圈出文中的重点词语“安静”“久久地”“摩娑”“泪光闪闪”,品读,谈自己的体会感悟,抓住了“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久别重逢的老朋友”这些词句,体会嘎羧内心对曾经辉煌地留恋和回忆。从而总结出“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的品细节、悟情感的学习方法。接着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学习重回战场这部分,让学生抓住“亲了又亲”等重点词语来体会嘎唆的内心情感,学生经历了一个学习方法到运用方法的过程,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师的示范性,与学生的主体性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我想学生学会了这种方法,对他们以后的长文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四、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读为本,永远是我们语文教学最有效的手段。课堂中,王老师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令自己感动的语句,读出他们内心的感动,读出他们对文本的独特体验,从而达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促悟、以读激情的功效。
五、品词析句,促进生本的亲密对话。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中对嘎羧行为、神态的描写细致入微,将嘎羧的灵性刻画得淋漓尽致,作者那深情的笔触能感染每一位读者。而理解描写嘎羧动作、神态的语句是本课教学中的一大难点,王老师在教学中能紧扣本文的理解难点,从句入手,从词着眼,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品词析句,从而使学生逐步体会到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六、引导想象,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文教学并不能只停留在文本的理解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是其一大任务。在引导学生体会战象嘎羧来到打洛江畔这一段语言文字时,王老师让学生用上自己的语言描述当年的场面,在学生适当展开想象的基础上,又与学生合作朗读,巧妙的设计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促使学生更深一
层地感受到战象嘎羧的内心世界。王老师在最后部分的教学设计小练笔起到了点睛之笔,此环节体现了读写结合,古人曰:“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从而让学生乐于写,“小练笔”中:你看到埋在土坑里的嘎羧,你想对它说什么?而作为即将离世的嘎羧想对战友或人类说些什么呢?这样的小练笔促进了读写结合,听说读写,在本堂课上有了很好的落实。听,听同学的朗读教师的朗读;说,说自己的感悟自己的体会;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嘎羧的情怀;写,写出自己的想象,写出自己的理解。达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本课的优点很多,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下面我也针对这节课提我个人不成熟的看法,仅供参考:
一、这篇课文的描写重在突出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所以我认为板书上可以体现“善良、忠诚”这两个词,从而体现出文章的中心所在。
总之,王老师所上的这节课是很成功的,其中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数不胜数,还是留待今后的工作中慢慢学吧
以上是个人不成熟的思考和见解,如有不妥,恳请指正。
第五篇:《最后一头战象》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案例与反思
埭头小学陈素娟
问题的思考 :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人类打开宇宙大门的圣钥匙。
所谓质疑问难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它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学习方法。问能解惑,问能知新,任何科学的发现无不都以问题开始的。
那么,在教学课堂教学中,如何积极地促使学生主动质疑呢?
背景介绍:
《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课文记叙了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们的“百象冢”旁刨开一个坑,庄严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课文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片段描述1:
师:请同学们朗读“重披象鞍”这部分内容,找出不明白的地方。
师: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1:嘎羧“第二天清晨,嘎羧突然十分亢奋,两只眼睛烧得通红,见到波农丁,呕呕地轻吼„„”波农丁是喂养嘎羧的主人,嘎羧为什么对他轻吼呢? 师:是呀,为什么呢?谁知道?
生2:嘎羧对波农丁轻吼,是想要它的象鞍。
师:假如嘎羧会说话,他会对波农丁说什么呢?
生3:他会说:“主人,我就要走了,我想披着我当年战斗时的象鞍离开这里。” 生4:他会说:“波农丁,谢谢你。可是我快要死了。我想在临死前披上我的象鞍,好去找我以前的战友。”
反思:
新课标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在阅读方面的目标要求是: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在对“重披象鞍”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我就特别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这部分的学习分为两块,第一块就是读明白。我的做法就是让学生在自我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再交流问题。
上面这个课堂片段,其实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另一个就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挖掘课文章的空白,激发学生的想象,更深刻地明白课文没有说出来的内容。
“学问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在课堂过程中,我让学生自己认真读课文,将自己的问题划出来,在班内交流,同时,让其他同学来帮助这个提问题的学生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