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里的廉政大智慧》读后感

时间:2019-05-13 00:13: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诗文里的廉政大智慧》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诗文里的廉政大智慧》读后感》。

第一篇:《古诗文里的廉政大智慧》读后感

《古诗文里的廉政大智慧》读后感

近期,段、段党委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宣传月活动,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廉政书籍阅读,我有幸用了一周时间拜读了程继隆先生的《古诗文里的廉政大智慧》一书,该书结合当前反腐形势,精选了100句古代廉政文化经典诗文,以史为鉴,古为今用,读罢,我感触颇深。

通过对“亲民篇”、“勤俭篇”、“修德篇”、“警醒篇”、“廉政篇”、“律己篇”、“立志篇”、“戒贪篇”“名利篇”、“正气篇“等十篇的深入学习品味,让我充分认识到了数千年年前的古人都有如此廉政觉悟,作为当今社会的一名党员干部我们应该具备更高的觉悟,铁路基层货车运用车间虽然是“清水衙门”,但也有一定的职权,在基层车间主任的岗位上,我要认真审视自身行为,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足,坚持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增强依纪依法办事和规范用权的意识,促进落实铁路改革部署,促进规范管理和科学发展,切实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意识,树立风清气正的良好风气。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和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坚持公道正派,提高自身能力,不断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争做一名优秀的党员干部。

第二篇:古诗文里的廉政大智慧

《古诗文里的廉政大智慧》

【基本信息】 作者:程继隆 著 出版时间:2014年2月 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 书号:978-7-5174-0076-9 【作者简介】

程继隆,1956年生,满族,中共党员。报告文学作家,社会学学者,出版著作20多部。曾为省刊编辑、记者,省软科学研究所所长,特招入伍到武警学院任教,转业后被多所高校聘为教授,现供职于企业研究杂志社。近年来,把“民企二代”群体作为主要课题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发表了《“民企二代”继往开来》、《“民企二代”女掌门》等论文,《中国“民企二代”调查》、《好女早当家——中国民企第二代》、《传承——“民企二代”接班类型》等著作,被誉为系统研究中国“民企二代”群体第一人。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当前反腐倡廉的新形势,精选了100句古代廉政文化经典诗文,分为亲民、勤俭、修德、警醒、律己等十篇。期望通过对这些古诗文的解读和评点,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知识的同时,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充分挖掘其内在的廉政智慧,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处处以最高标准来对照、检查和约束自己。

本书论述别具一格,既对所选古诗文的历史、文化背景等知识进行详细介绍,又联系当前领导干部思想、工作和生活实际进行评点,有较强的可读性和现实针对性。

总书记在主持2013年4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深明其义,不难发现注重历史的借鉴,在习总书记的廉政建设思想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国优秀的廉政古诗文是一个弥足珍贵的宝库,清官廉吏们的廉政大智慧,可以为当今廉政建设提供充分的思想资源和经验支持。党员领导干部要以史为鉴,吸取历史精华,让这些廉政古诗文为今天所用,在继承中得到方式的创新、内容的丰富、质量的提升,从而以“润物有声”的强劲之力,实现中国的“廉洁梦”。

鉴于此,《古诗文里的廉政大智慧》笔者程继隆本着总书记的讲话精神,针对党员领导干部思想实际,结合当前反腐倡廉的新形势,撰写了《古诗 文里的廉政大智慧》一书,期望通过对这些廉政古诗文的解读、讲述和评点,提醒广大的党员领导干部时时保持清醒头脑,处处以党员领导干部的标准来对照自己、检查自己、约束自己,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让广大的党员领导干部以汲取古诗文中的廉政大智慧为营养,开拓出一条清正廉洁的人生之路。

【目录】

序言:古诗文里蕴藏着廉政大智慧 亲民篇

1.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九章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3.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北宋·包拯《乞不用赃吏疏》 4.临阵勇,临财廉,临事勤,临民仁。

——南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德量智识》 5.自古天下离合之势,常系民心。

——南宋·辛弃疾《美芹十论·观寡》 6.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明·于谦《咏煤炭》 7.一官来此几经春,不愧苍天不负民。

——明·胡守安《任满谒城隍》 8.心如水之源,源清则流清,心正则事正。

——明·薛碹《薛文清公读书录·体验》 9.为清官甚难,必妻子奴仆皆肯为清官。

——明·余怀《东山谈苑》(卷三)10.公则民不谩,廉则吏不欺。

——清-张廷玉等《明史·曹端传》 11.官有劳于民,民自乐承。

——清·汪辉祖《学治臆说》卷上 12.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清·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13.洁己方能不失己,爱民所重在亲民。

——清·金缨《格言联璧·从政》 勤俭篇

14.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春秋·孔子《尚书·大禹谟》 1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战国·孟子《孟子·告子下》 16.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17.贤者多财,损其志。

——唐·吴兢《贞观政要·贪鄙》 18.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唐·李商隐《咏史》 19.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北宋·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20.俭则寡欲,侈则多欲。

——北宋·司马光《司马温公集·训俭示康》 21.非俭无以养廉,非廉无以养德。

——明·宋濂《元史·乌古孙泽传》 22.勤能补拙,俭以养廉。

——清·金缨《格言联璧·从政》 23.惟俭可以惜福,惟俭可以养廉。

——清·钱泳《履园丛话·安安先生》 24.百里才疏勤补拙;一官俸薄俭能廉。

——清·姚步瀛撰联 修德篇

2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春秋·孔子《论语·子路》 26.修己以安百姓。

——春秋·孔子《论语·宪问篇》 27.从心所欲,不逾矩。

——春秋·孔子《论语·为政》 28.养心莫善于寡欲。

——战国·孟子《孟子·尽心章句下》 2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战国·孟子《孟子·滕文公下》 30.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西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31.傲不可长。欲不可纵。

——唐·魏征《十渐不克终疏》 32.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唐·韩愈《原道》 33.宁公而贫,不私而富。

——元·张养浩《牧民忠告》 34.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明·王阳明《传习录》 35.清风两袖朝天去,不带江南一寸棉。

——明·况钟《拒礼诗》 警醒篇

36.多行不义,必自毙。

——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元年》 37.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战国·韩非《韩非子》 38.欲生于无度,邪生于无禁。

——战国·尉缭《尉缭子·治本》 39.细微苟不慎,堤溃自蚁穴。

——三国·魏·应璩《杂诗》 40.古来芳饵下,谁是不吞钩。

——唐·张继《题严陵钓台》 41.奢靡之始,危亡之渐。

——北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长孙无忌列传》 42.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唐·韩愈《进学解》 43.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北宋·王安石《金陵怀古四首》(其一)44.保初节易,保晚节难。

——南宋·朱熹《名臣言行录》 45.做官时,要往前想一想:我原不是官。

——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廉政篇

46.以私胜公,衰国之政也。

——秦·吕不韦《吕氏春秋·举难》 47.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

——西汉·戴德、戴圣《礼记·哀公问》 48.至廉而威。

——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相生》 49.从官重恭慎,立身贵廉明。

——唐·陈子昂《座右铭》 50.以清俭自律,以恩信待人。

——唐·刘禹锡《唐故相国赠司空令狐公集记》 51.功废于贪,行成于廉。

——北宋·苏轼《六事廉为本赋》 52.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日慎、日勤。

——南宋·吕本中《官箴言》 53.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间阎话短长。

——明·于谦《入京》

54.检点行囊一担轻,京华望去几多程。

——明·况钟《离任》

55.要之,官得其人,则善政行而天下蒙其福。

——明·唐顺之《廷试策》

56.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清·顾炎武《日知录》 57.清正俭约,是居官之良法。

——清·陈弘谋《从政遗规》 律己篇

58.言不苟出,行不苟为;择善而后从事。

——西汉·刘向《淮南子·主术训》 59.在官惟明,莅事惟平,立身惟清。

——东汉-马融《忠经》

60.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西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先生传第二》 61.源洁则流清,形端则影直。

——唐·王勃《上刘右相书》 62.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北宋·包拯《书端州郡斋壁》 63.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

——北宋·林逋《省心录》 64.自律不严,何以服众?

——元·张养浩《风宪忠告》

65.人之持身立事,常成于慎,而败于纵。

——明·方孝孺《逊志斋集·慎斋箴》 66.身不正,不足以服;言不诚,不足以动。

——明·徐祯稷《耻言》 67.惟廉者能约己而爱人。

——清·张廷玉等《明史·循吏传》 68.先去私心,而后可以治公事。

——清·金缨《格言联璧》 69.惟正己可以化人,惟尽己可以服人。

——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70.罢郡轻舟回江南,不带关中一点棉。

——清·蔡信芳《罢郡》 立志篇

71.志正则众邪不生,心静则众事不躁。

——西晋·陈寿《三国志·徐胡二王传》 7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73.烈士恶苟得,俊杰思自致。

——唐·杜甫《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 74.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南宋·李清照《绝句》 75.若有赃私并土物,任他沉在碧波间。

——明·吴讷《题贿金》 76.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清·林则徐自题联 戒贪篇

77.廉者常乐无求,贪者常忧不足。

——隋·王通《中说》 78.蠲浊而流清,废贪而立廉。

——唐·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79.廉夫惟重义,骏马不劳鞭。

——唐·李白《赠友人其二》 80.旌廉以廉寡,树碑励贪夫。

——北宋·李廌《李良相清德碑良相百药四世孙也天宝中为尉氏令邑人立此碑》

81.知足而不贪,知节而不淫。

——北宋·林逋《省心录》

82.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元·脱脱等《宋史·岳飞传》 83.防微杜渐而禁于未然。

——明·宋濂《元史·张桢传》 84.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清·曹雪芹《红楼梦》 名利篇

85.莫言名与利,名利是身仇。

——唐·杜牧《不寝》 86.名为锢身锁,利是焚身火。

——唐·白居易《赠诸少年》 87.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北宋·苏轼《赤壁赋》 88.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

——明·于谦《无题》

89.利之一字,是学问人品一片试金石。

——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90.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

——清·张伯行《禁馈送檄》 正气篇

91.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五代后晋·刘晌、张昭远等《唐书·柳公权传》 92.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南宋·文天祥《正气歌》 9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南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94.树坚不怕风吹动,节操棱棱还自恃。

——明·于谦《北风吹》 95.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石灰吟》 96.正以处心,廉以律己。

——明·薛碹《薛文清公从政录》 97.公则生明,廉则生威。

——明·朱舜水《伯养说》 98.明月在浊流,不改月色清。

——清·陆文铭《拟古诗》

99.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

——清·徐珂《清稗类钞》 100.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清·郑板桥《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精彩文摘】

序言:古诗文里蕴藏着廉政大智慧

中华民族是重义轻利的民族,受这种传统思想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彪炳青史的清官廉吏,他们淡泊名利,廉洁自律,清心直道,关心民瘼,体恤民疾,公平正派,励精图治,深受百姓的拥戴和推崇。这些清官廉吏们,或为表示心迹志向、或为警示自身而作的诗文,以此来表明自己的官德、官风、政治愿望等为官之道,其中蕴藏着许多廉政大智慧,值得后人传诵和汲取。言为心声,这些廉政诗文里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催人奋进,充满正气,万古流芳。

廉政,最早应该是廉正,就是廉洁清正。

廉洁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楚辞•招魂》:“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末沫。”东汉著名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释说:“不受曰廉,不污曰洁。”也就是说不接受他人的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沾污,就是廉洁。廉是清廉,就是不贪取不应得的钱财;洁是洁白,就是指对人生光明磊落的态度;再清楚一点地说,廉洁就是做人为官要有清清白白的行为,光明磊落的态度。清正,就是清朗平正。最早出现在我国西汉时期由刘安主持撰写的一部论文集上,由于刘安是西汉皇族淮南王,故而得名《淮南子》。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淮南子•说山训》:“水定则清正,动则失平。”也就是说水不动的时候,能够清净公正,如果水动了,就失去了公平。

那么,廉正又是如何演变为廉政的呢?

在中国古代,廉正既是对官吏道德品质的约束,也是古代官僚政治中的一项制度。考察廉正,自古就是吏治的一项十分重要的科目,廉正往往与吏治联系在一起,是衡量官员业绩的一项重要标准。因此,廉正也就逐渐演变为廉政了。

由古代清官廉吏们有感而发的廉政诗文,是由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等内容构成的,受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社会环境和风俗习惯等影响的,是廉政的知识、理论、信仰和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行为准则、价值取向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蕴藏着许多廉政大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要素,是中华廉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政治伦理层面考察这些廉政古诗文,既具有维护统治阶级政治权力的政治指向性,又具有对为政者思想政治品德要求的政治伦理规范性,本质上是一种政治伦理文化,是推进反腐倡廉的精神动力。廉政不贪是古代官德的最基本要求,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历代统治者也都有奖惩分明、廉政爱民、倡廉肃贪之举,同时也从制度层面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支撑着廉政之风代代相传。

从政治制度层面剖析这些廉政古诗文,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统治阶级廉政的伦理思想,只是为了满足统治阶级自身需要服务的。而在当今新的社会条件下,廉政作为社会主义的政治伦理道德,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升华为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含:社会主义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社会主义廉政道德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成为人民的公仆,严于自律、清廉奉公,为反腐倡廉工作奠定了尽职守正的主体条件,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清明、和谐的政治环境。

从道德诚信层面验证这些廉政古诗文,对为政者既有伦理的约束,又有道德的规范。廉政不仅具有道德属性,而且具有诚信属性,是一种道德诚信文化,是推进反腐倡廉的道德基础。党员领导干部要有“为民谋利,取信于民”的廉政意识,从道德诚信上升到社会伦理的高度,形成社会道德规范,成为国家政治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牢固地构筑抵御腐败的道德防线。

从价值理念层面思考这些廉政古诗文,它包涵了崇高的价值理想、合理的价值取向和重要的价值评判标准。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廉政的价值评判标准受到实用主义和实利主义的严峻挑战。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条件下,党员领导干部要把“正心、修身、齐家”这种个体价值,拓展为“治国、平天下”的社会价值,确立廉政的社会价值评判标准,形成人人崇廉、自觉拒贪的社会氛围,对推进当前反腐倡廉工作具有价值导向作用。

总书记在主持2013年4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深明其义,不难发现注重历史的借鉴,在习总书记的廉政建设思想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国优秀的廉政古诗文是一个弥足珍贵的宝库,清官廉吏们的廉政大智慧,可以为当今廉政建设提供充分的思想资源和经验支持。党员领导干部要以史为鉴,吸取历史精华,让这些廉政古诗文为今天所用,在继承中得到方式的创新、内容的丰富、质量的提升,从而以“润物有声”的强劲之力,实现中国的“廉洁梦”。

鉴于此,笔者本着总书记的讲话精神,针对党员领导干部思想实际,结合当前反腐倡廉的新形势,撰写了《古诗文里的廉政大智慧》一书,期望通过对这些廉政古诗文的解读、讲述和评点,提醒广大的党员领导干部时时保持清醒头脑,处处以党员领导干部的标准来对照自己、检查自己、约束自己,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汲取古诗文中的廉政大智慧为营养,开拓出一条清正廉洁的人生之路。

图书简介

本书结合当前反腐倡廉的新形势,精选了100句古代廉政文化经典诗文,分为亲民、勤俭、修德、警醒、律己等十篇。期望通过对这些古诗文的解读和评点,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知识的同时,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充分挖掘其内在的廉政智慧,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处处以最高标准来对照、检查和约束自己。

本书论述别具一格,既对所选古诗文的历史、文化背景等知识进行详细介绍,又联系当前领导干部思想、工作和生活实际进行评点,有较强的可读性和现实针对性。

读《古诗文里的廉政大智慧》有感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 2015-01-14

读书而识礼,读书使人心明眼亮。同时书籍记载着人文礼仪,书籍承载着纲伦常理。在读完《古诗文里的廉政大智慧》一书后,对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的彪炳史册的清官廉吏们淡泊名利、廉洁自律公平正派深感崇敬。

廉政,即廉洁清正。廉洁一词最早出现在屈原的《楚辞• 招魂》:“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清正,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由刘安主持撰写的一部论文集《淮南子•说山训》:“水定则清正,动则失平。”经过千百年的历史更替廉政一直备受推崇,如今的我们更应该注重对历史的借鉴,用历史的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至廉而威”,出自西汉哲学家董仲舒《春秋繁露》中。这四个字看似简短,却是字短意长。廉者无私,无私者受人尊敬,敬而生畏。廉洁之人必然正直不阿,敢说敢干,不怕别人揭短,没有别人要挟他的把柄,底气充足。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站在贪婪势利的人面前,本身就能散发一种威严之感。同时廉洁之人,胸怀坦荡,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在工作事业上。没有了私心就会和大家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自然集体就能团结一心,这样在集体中就能产生向心力和凝聚力。

言为心声,书中这些诗言名句大多为表示心迹志向、或警示自身而作。“初唐四杰”之冠的王勃,为表心迹在《上刘右相书》中写到“源洁则流清,行端则影直。”水源是清洁无污的,下流自然清澈;品行端正那么影子必然会直。贪欲是万恶之源,任何腐化、腐败的行为都是从思想的蜕化开始的,都有一个思想演变过程。所以要管住自己的“心”是保持廉洁的根本所在。常思贪欲之害,进行自我警示,自敲警钟。在这个过程中,要树立一个核心自我价值观。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做事,踏踏实实工作,珍惜自己的荣誉,这才是我们应该拥有的核心价值体系。

书中分了亲民、勤俭、修德、警醒、廉政律己、立志、戒贪、名利、正气等几大篇章,上百句名句。通过对每一个名句的来历、注解体现了当时的廉政文化及时代背景。将它们引用到今时,在当下带给我们的启示与新的定义。让我们以汲取古诗文中的廉政大智慧,开拓出一条清正廉洁的人生之路。

勤廉梦,与你同行

——读《古诗文里的廉政大智慧》后感

2015-06-11 14:52 作者:刘勇 浏览量: 209

扫描到手持设备 字号: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种精神一直传承延续,它凝聚在当政者执着的目光里,关心民瘼,励精图治;它跳动在光芒闪耀的诗文中,彰显正气,催人奋进;它成长在老百姓踏实的心田里,拥护爱戴,万古流芳。它如莲花一样洁白,碧水一样清澈,甘露一样醉人。这是一片真情,是“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枝叶情,是“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煤炭”情,这片情,痴心不改,鞠躬尽瘁,全心全意,情真意切。

这是一种心境,是“罢郡轻舟回江南,不带关中一点棉”的胸襟豁达,是“莫言名与利,名利是身仇”的淡泊明志,这心境坦荡如砥,光明磊落,无私无畏,宠辱不惊。这是一股力量,是“为心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的凝聚力,是“人心向背,众望所归”的公信力,这股力量一呼百应,万众齐心,众志成城,气贯长虹。

这是一份执着,是“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的雄心壮志,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持不懈,这份执着勇往直前,锲而不舍,滴水穿石,始终如一。

这就是为官者的勤廉!

勤廉是一泓清泉,潺潺于幽静山林,远离世俗的喧嚣,从容超脱,源清流清,滋润着老百姓的心田。

勤廉是一座灯塔,照耀于茫茫夜空,静候黎明的到来,巍然耸立,明亮醒目,指引前方正确的归途。

勤廉是一朵花蕊,展现出精致的模样,伴着怡人的芬芳,落落大方,香远益清,散播薪火传承的种子。

勤廉是一声号角,响彻在攻坚的战壕,吹走浓浓的倦意,嘹亮悠扬,催人奋进,奏响慷慨激昂的赞歌。

肩负着勤廉美德,中华民族走过了5000年文明,走在了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的国家更需要勤廉精神,我们的人民更需要勤廉好官,更需要像焦裕禄、孔繁森一样的人民公仆。这是时代和人民的呼唤,是政治文明的壮丽篇章,是实现中国梦的牢固基石。

勤廉梦,与你同行,共赴美丽的中国梦。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就像是一列开足马力全速奔驰的庞大列车,向着现代化进程呼啸驶来,既有傲人的成绩,也有速度冲击同时带来的问题和隐忧。此时,能主动回头看,慢下一味冲锋的态势,不仅求快而更求稳,回望我们民族一路走来的过程,从中寻求成败教训、总结得失经验,古为今用、借古鉴今,这是一种非凡的胸怀智慧,一种成熟的治国方略,正是中国文化中所说“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思想体现,能把握一种不过激又不保守的适度原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把学问体系分为了经、史、子、集四部,大体来看,经是指儒家典籍,史是指历代史书,子是指诸子百家,集是指文学艺术。经为纲,因为“经”这个字本身就有恒常不动的意思,中国历史中的治国者、理政者,在主体上皆以儒家经典思想为指导理念,因此史部中所记录的历史风云、朝代变迁,也就在以事实说话、在以史料佐证,反映着历朝历代对于经部的理论运用情况、得失成败教训。正如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的,“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这种对于历史的重视、对于历史的学习,是中华民族历来的传统。

古代的治国理政者,十分注重总结历史、以史为鉴,很多出色的政治家同时也是史学家,比如司马光,北宋宰相,官历四朝,主持编纂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而唐太宗说“以古为鉴,可知兴替”,《晋书》说“前车之覆轨,后车之明鉴”,《韩诗外传》说“故殷可以鉴于夏,而周可以鉴于殷”,这都是在表明,要以历史的前车之鉴,作为当今的后事之师。

事实发展也印证着,对于历史的态度,影响了一朝兴亡。比如同样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大地、统帅华夏政权,元、清两朝对于历史敬畏心的截然不同,就导致了家国发展的大不同。元代蒙古政府,从主观感受出发,否定了中国文化的历史传承、思想道统,取消科考制度、重划职业等级、歧视儒学教化,使这个外来政权在中华大地上怨声载道、难以久存,不到百年便轰然倒塌,因为它完全割裂了历史,成为没有根基无法长生的浮木,兴也忽焉,亡也忽焉。而清王朝在考虑稳定社会的问题时,便充分借鉴了元朝的失策,修前史,崇汉学,使这个异族政权基本顺延了中华民族主体文化,一统天下268年。虽然,并非历史的就是要承袭的,并非本土的就是要恪守的,但是发展必须要立足于历史,正如创新必须要来源于传统,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治理,也都要对待好它的传统文化。

第三篇:《古诗文里的廉政大智慧》学习体会

《古诗文里的廉政大智慧》学习体会

今天,我拜读了程继隆先生的《古诗文里的廉政大智慧》,笔者本着总书记的讲话精神,针对党员领导干部思想实际,结合当前反腐倡廉的新形势,通过对这些廉政古诗文的解读、讲述和评点,提醒广大的党员领导干部时时保持清醒头脑,处处以党员领导干部的标准来对照自己、检查自己、约束自己,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让广大的党员领导干部以汲取古诗文中的廉政大智慧为营养,开拓出一条清正廉洁的人生之路。

当读到“立志篇”时,心中的感触犹如聚集的水滴,打破了平静的湖面。“若有脏私并土物,任他沉在碧波间”出自明朝吴讷的《题郁金》。程继隆先生引用此句来勾画一幅当古人面对贿赂,甚至被诬陷入狱也不失贞操的高雅绝画。反观当今某些党员领导干部,收受贿赂、徇私舞弊,不顾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去满足自身的蝇头小利。

近年来反腐力度加大,全国已有多名副部以上官员和军级以上军官落马。这些人并不是一无是处,也有好多人曾经战功显赫、深得民心。但随着官位高居,外界诱惑加大,尽管曾经披着坚固的盔甲,现也被糖衣爆弹打的片体鳞伤。甚至有些人根本没有打算为人民冲战场的准备,自己本来就是糖衣炮弹的使用者,走到今天这般地步也不足为奇。

如何才能减少行贿受贿现象,主要从两个方面开展。一是切实加强党员自身道德修养。克制欲望,凡事要有度,不要越过道德和法律的红线,多以廉政任务为榜样,时刻要进行自我反省和检讨。当面对诱惑时,不要想着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要想着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后果、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什么损失。要敢于反对不正风气,时刻回顾伟人的事迹,牢记自己的使命,不忘初心。另一方面要改善体制。国家也在逐年加大党的教育力度,巡视组每到一处,也都能看到党员的教育进程安排,但收到的效果极差。好多党教育都是以开会的形式进行,工作要开会,讨论问题要开会、党教育还是要开会,单从教育形式上就容易使人疲惫。因此,要杜绝面子工程、形式主义,为廉洁营造出一个适宜的生存环境。加大监管力度、切实实现人民监督的权利,运用微信、微博等网络渠道为人民开辟一条畅通无阻的监管大道。加大行贿受贿的处罚力度,用畏惧达到警示的作用。针对出现的新状况,要保持警惕,随时修订、完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不为恶鼠留下空隙。

第四篇:古诗文里读廉政

古诗文里读廉政

昨夜星辰昨夜风。

中国浩瀚的历史,涌现了许多彪炳青史的清官廉吏。他们明德明志,清心直道;他们关心民瘼,体恤民疾,深受百姓的拥戴和推崇。为表示心志,为警示自身,他们写有众多的诗、文、辞、联,为后人所传诵、称道。言为心声,这一篇篇廉政古诗文充满正气,读来催人奋进。

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写有一诗《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曾因不拘小节,众口交毁,被连连贬职。诗人托友人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口信,传达了自己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诗句“一片冰心在玉壶”引典南朝宋诗人鲍照的诗句“清如玉壶冰”,更成为千古廉洁名句。

“诗圣”杜甫一生穷困潦倒,几乎没有担任过像样的官职。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这个很小的官期间,有人送他一条十分名贵的毛毯“织成锦”。十分贫穷的杜甫不为心动,原物送还后题诗曰:“奈何田舍翁,受此厚赠情。锦鲸卷还客,始觉心和平”。由此事此诗我们亦可以明见杜甫心系百姓的情怀,更能理解其“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诗句蕴含的对民生问题的痛心疾首以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句折射的广济天下的博大胸怀。

我们所熟知的宋朝包拯,为官清廉,不畏权贵,写有一廉政诗《书端州郡齐壁》:“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字里行间浑然可见一颗忠廉之心,不愧为“包青天”。包拯60岁寿辰时,吩咐家人,一概不收寿礼。但第一个送来寿礼 的竟是皇帝。被皇宫委托前来送礼的太监深知包拯的秉性,特意在礼品上面写道:“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包拯看后,立即挥毫题诗:“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忌念叨功。操劳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一般人的礼品包拯辞退不受,连皇帝的礼品他也照退不误,且有礼有节,言辞恳切,实为一代清臣。

明朝李汰在福建主持科举考试时,一天夜里,有人行贿黄金50两,他非常气愤,连夜题诗一首,贴在考场的大门口。“义利源头识颇真,黄金难换腐儒贫。莫言暮夜无知者,怕是乾坤有鬼神。”东汉东莱太守杨震是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的祖先,一生清廉,曾对深夜前来送礼、称“天黑无人知晓”的县令严加斥责,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暮夜拒贿、以诗言志的李汰,与“四知”先生的杨震一道为后人传颂。

我们小时候就熟记的“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一诗,其作者是明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于谦。于谦为官廉洁,政绩卓著,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明朝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以权谋私,每逢朝会,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多献以珠宝白银,于谦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不带任何礼品。他的同僚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求权贵,也应该带一些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送点人情呀!”于谦笑着举起两袖风趣地说:“带有清风!”并写有一篇《入京诗》:“绢帕蘑菇与线香,不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于谦以诗昭志,两袖清风,不让闾阎(闾阎是里弄、胡同和平民居住的意思,引申为民间、老百姓)说长道短,以实际行动顺应了他的千古名句“要留清白在人间”。“两袖清风”一词虽不是于谦首创,但此词变为成语却因于谦而流传,成了廉洁从政的代名词。

明代清官胡寿安曾任州县官吏多年,他在河南信阳州知州任满离职时,依然两袖清风,所带物品还是到职时的那几件简朴行李。据《信阳州志》载,胡寿安离任时,老百姓夹道欢迎,依依不舍。他离开信阳前,曾去当地城隍庙拜神,作过一首《任满竭城隍》的诗:“一官来此几经春,不愧苍天不负民。神道有灵应识我,去时还似来时贫。”画龙点睛之句“不愧苍天不负民”朴实明了,却实为做官者共同遵循的信条。接任信阳州知州的武学志,读了胡寿安这首诗后,深受感动,决心效法前任,做一个对得起信阳老百姓的好官,并和诗一首:“此来宣化布阳春,一念孜孜只为民。步武前贤宁敢后,等闲忧道不忧贪。”

清朝康熙年间被誉为“天下第一清官”的张伯行,勤于供职,造福百姓,对金钱毫不染指。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张伯行调任江苏巡抚后,发布了檄文《禁止馈送檄》:“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檄文虽短,但读来荡气回肠,浩然正气跃然纸上。

清朝“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工诗文,善画竹,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计十二年。在他为官期间,对连年灾荒的平民百姓“开仓赈贷”、“捐廉代输”,其“得志加泽于民”的思想在他的作品中多处可见。郑板桥作过一幅画《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画中题画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他心系百姓,从衙斋萧萧的竹声,联想到百姓困苦疾声。郑板桥因得罪贪官污吏、恶豪劣绅被诬陷贬官,三头毛驴一车书,两袖清风而去,临行前作画并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竹渔竿。”郑板桥实为一清官,两袖空空,连钓鱼用的竹竿都用笔画出。“咬定青 3 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其清廉、高洁的人品在他的这首咏竹诗更为显现。

清朝廉吏赵慎珍在桂林做官时,亲书一幅警联自诫:“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为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 联中所说的克己奉公、勤政为民是他自身的写照,更值得我们今天领导干部学习借鉴。

民族英雄林则徐有一幅著名的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对联简洁而又浑厚,工整而又大气。林则徐为国为民的心声在另一首诗里写得更为直白具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有容乃大千秋几?无欲则刚百世师。比武守疆驱虎豹,论文说理寓诗词。为官首要心身正,盖世功勋有口碑。”是啊!为官首先要自己清廉,才能赢得良好的口碑。

……

中国古代清官廉吏的廉诗廉文是文化沉淀,也是历史明镜。以史为鉴,我们党员领导干部要坚守“官德”,勿忘道德方面的自尊、自省、自警、自立,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永葆共产党人和人民公仆的革命本色。

第五篇:古诗文里写“狗”

古诗文里写“狗”

? 古诗文里写“狗”

黄安年推荐

黄安年的博客/2018年2月17日发布

在古诗文里,有不少关于狗的表述,如: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老子)

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司马迁(两汉)《货殖列传序》

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可叹》唐·杜甫)

************************ 古诗文里“狗” | 白云苍狗,溯前尘往事,不堪回首

今年是狗年,虽说狗与人相处已经上千年,与狗相关的成语还真没几个褒义的——狗尾续貂、蝇营狗苟、阿猫阿狗、兔死狗烹、鸡鸣狗盗、狗咬吕洞宾、狗皮膏药、狗头军师、狼心狗肺……狗狗估计要哭死在狗窝了。

古国正是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才能出来这么多生动形象的词语。

大年初一,我们一起来看看,古诗文里的狗狗,也许只是属于背景的存在,但也是人间烟火里不可缺的一景。比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诗人厌倦官场生活,写农村的田园风格,舒畅的心情,自由的心境。

那一声在深巷中的狗吠,在桑树颠的鸡鸣,也正是这种生活的声音那只不知谁家,拴在门前狗,不知是不是听到了诗人不熟悉的归来的声音,而开始挣着绳子狂吠,诗人听到这声音熟悉又愉悦。《归园田居·其一》

晋·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还有一声犬吠,在风雪之夜里。

诗人刘长卿投宿山村,天寒屋贫,还好辗转反侧时,那声犬吠,带来了一点希望。这首诗意义解释很多样化,有说是诗人贬谪之后所写,严冬比喻诗人的走投无路,而那声犬吠所带来的夜归人,似言绝望中遇上救星苗丕,给自己带来了一点可以喘息的光明,当然也包含无限的感激之情。《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关于狗成语里,喜这一个“白云苍狗”,指浮云像白衣裳,顷刻又变得像灰色的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

这个成语来自杜甫的七言古诗《可叹》。这首诗,是为当时的另一位诗人王季友写的。这王季友,好学,家贫,人穷志不穷,作风很正派。可是他妻子却嫌弃他,终于和他离了婚。有些人不了解内情,纷纷议论,把王季友丑化了。杜甫的这首《可叹》诗,就是针对那些不公正的议论而发的。它不叹王季友好夫没好妻,也不叹他好人没好运,叹的是,这样一个作风正派的人物,忽然被说成那样的低劣,可叹!《可叹》诗一开头,作者就这样表示感慨: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变幻为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诗用兴比起句,说:天上的浮云分明象件淸白干净的衣服,一会儿却变成一只灰毛狗的样子了;从古到今都是这样,人生道路上形形色色的事儿哪样没有呢…… 白云苍狗的典故,也被很多诗人使用:

清·姚鼐《慧居寺》诗:“白云苍狗尘寰感,也到空林释子家。” 清·惜秋旅生《维新梦》:“白云苍狗,溯前尘往事,不堪回首。” 鲁迅《华盖集·后记》:“真是世事白云苍狗,不禁感慨系之矣!” 《可叹》 唐·杜甫 “

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近者抉眼去其夫,河东女儿身姓柳。丈夫正色动引经,酆城客子王季友。群书万卷常暗诵,孝经一通看在手。贫穷老瘦家卖屐,好事就之为携酒。豫章太守高帝孙,引为宾客敬颇久。闻道三年未曾语,小心恐惧闭其口。太守得之更不疑,人生反覆看亦丑。明月无瑕岂容易,紫气郁郁犹冲斗。时危可仗真豪俊,二人得置君侧否。太守顷者领山南,邦人思之比父母。王生早曾拜颜色,高山之外皆培塿。用为羲和天为成,用平水土地为厚。王也论道阻江湖,李也丞疑旷前后。死为星辰终不灭,致君尧舜焉肯朽。吾辈碌碌饱饭行,风后力牧长回首。

杜甫另外一首《草堂》,是古诗里难得写了一笔,狗狗的温情画面“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裾”。

这首诗以草堂去来始末为线,前半篇追叙成都遭受徐知道叛乱的情况,突出了他为“蛮夷塞成都”而去,为“成都适无虞”而归的心情,希望严武注意国家的治乱,同人心向背,息息相关,千万不能满足于眼前的“适无虞”。

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四月,严武被召还朝,讵料,“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当时的剑南西川兵马使徐知道便乘机纠集邛南兵叛乱。杜甫因送严武入朝至绵州,为避徐知道乱而转赴梓州。迨至广德二年(764)三月,严武复任东西川节度使兼成都尹,杜甫始携家人自阆州返回成都。此诗当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杜甫自阆州返回成都草堂后。后半部分,回到草堂后,入门见四颗小松树尚在,我漫步于万竿疏竹之中。往日养的家犬喜我久归,它也热情的在我身边徘徊—— 《草堂》 唐·杜甫 “

不忍竟舍此,复来剃榛芜。入门四松在,步屟万竹疏。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裾。邻舍喜我归,酤酒携胡芦。大官喜我来,遣骑问所须。城郭喜我来,宾客隘村墟。天下尚未宁,健儿胜腐儒。飘摇风尘际,何地置老夫。于时见疣赘,骨髓幸未枯。饮啄愧残生,食薇不敢馀。

人生变化无常,如白云如苍狗,而万物呢?如刍狗。刍狗,没有灵魂的草扎成的狗。源于本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通俗点说: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换句话说,不管万物变成什么样子,那是万物自己的行为(包括运气),与天地无关,天还是干天的事,地还是干地的事,一切犹如随风入夜,润物无声,天地最是自然不过的。《道德经》 老子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 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责编:唐糖

http://book.ifeng.com/a/20180216/108492_0.shtml **********************************8 描写狗的古诗句有哪些?2017-12-05 最佳答案

1、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列御寇(先秦)《杨布打狗》

假如刚才你的狗离开前是白色的而回来变成了黑色的,你怎么能不感到奇怪呢?

2、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佚名(两汉)《十五从军征》

走到家门前看见狗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3、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魏晋)《归园田居·其一》 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4、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杜甫(唐)《新婚别》 有道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如今我嫁到你家,爹妈盼的是平平安安!

5、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韩愈(唐)《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请替我凭吊一下望诸君的墓,并且到那里的集市上去看看,还有像过去的屠狗者一类的埋没在草野的志士吗?

6、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马援(两汉)《诫兄子严敦书》

一旦你们学习杜季良不成功,那就成了纨绔子弟,正所谓画虎不像反像狗了。

7、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刘禹锡(唐)《汉寿城春望》

田里的牧童烧化着丢弃的刍狗,路上的行人在观看墓前的石麟。

8、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司马迁(两汉)《货殖列传序》

古代太平之世达到极盛时期的时候,虽然邻国的百姓彼此望得见,鸡犬之声彼此听得见,但人们各自以为自家的食物最香甜,衣裳最漂亮,习俗最安适,职业最快乐。以至于老死也不相往来。

9、一面旗鸡学舞,一面旗狗生双翅,一面旗蛇缠葫芦。——睢景臣(元)《哨遍·高祖还乡》

那些旗子上的图案千奇百怪:有在月形环中画白兔;有红圈中画鸟;有画着一只鸡学跳舞的;有画着长着翅膀的狗;有画着蛇缠在葫芦上。

10、衣如飞鹑马如狗,临歧击剑生铜吼。——李贺(唐)《开愁歌》

衣服烂得像飞鹑胯下马如狗,面临岔路口拔剑向天发怒吼。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5548.html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黄安年科学网博客。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1100088.html

下载《古诗文里的廉政大智慧》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诗文里的廉政大智慧》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诗文读后感(通用)(汇编)

    古诗文读后感(通用7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文读后感(通用7篇),欢迎阅读与收......

    古诗文读后感

    古诗文读后感三三班白睿“读经典古诗文,做美少年君子”。多读古诗文能陶冶我们的情操,能丰富我们的知识,我爱读古诗文。 从开学到现在,我又读了不少经典诗文,比如《早发白帝城》......

    《领导者要有大智慧》读后感

    《领导者要有大智慧》读后感 黄婉明 2010171217 《领导者要有大智慧》这本书说,领导者是一个队伍的掌舵人,他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团队的竞争力,他的前瞻能力甚至直接......

    小故事大智慧读后感[推荐]

    今天,我读了《小故事大智慧》这本书中的一个故事,名叫《掉进泥潭的拿破仑》。这篇故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拿破仑的自信和充满斗志的精神。这篇故事说有一次拿破仑率兵作战,遭到敌......

    小故事大智慧读后感

    小故事大智慧读后感这学期,我读了一本书,叫《小故事,大智慧》,就让我给你们讲讲吧! 这本书了,全部是一些很小的的故事,却能启发我们大道理。我给你们讲一个奇中的故事吧!有两个人再......

    小故事大智慧读后感

    我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看了《小故事大智慧》一书,小故事大智慧读后感。书中收录了一系列充满哲理和人生智慧的小故事。小故事中蕴涵着大智慧,给人以启迪和警示。其中有一个故事......

    《小故事大智慧》读后感

    读《小故事大智慧》有感 四年级二班曹鹤凡 我曾经读过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小故事大智慧》,一看这题目我猜想就是一本不平凡的书,于是就认真的欣赏起来。 转眼间,就读到了《只有3......

    《小故事大智慧》读后感(精选5篇)

    《小故事大智慧》读后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