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几种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
新课改下几种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
A 洋思中学课堂教学的思路
我认为洋思中学的课堂精髓在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是课改的主阵地,同时,也是资金投入最少,产生效益最大的版块,但是学生平时作业正确,考试分数偏低,传统的课堂教学,尤其是满堂灌的教法在课堂上不能充分体现学生学情,针对这些现象,洋思中学先提出当堂完成作业,当堂收交,当堂批改,每节课占用不到10—15分钟,逐步演绎成型为以下几个环节。
1)展示教学目标,学生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师生共鸣,有利于把握重点,达到教师目标与学生目标一致,洋思中学课堂展示的目标一般出现的形式为“……的方法,掌握……知识,了解……内容”。
2)学生自学环节,教师首先给出如下提示:
“看第XX页第XX段到第XX页,第XX段”——教给学生自学的内容。“浏览……,精读……,摘记……,归纳……等”——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由10分钟到5、6分钟” ——教给学生自学的时间
学生自学时有明确的内容,方法,时间,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自学的学习习惯。此时,教师行间巡视,不讲太多的话,以免转移、打扰学生的注意力,尽量避免个别辅导,而是捕捉不认真看书的学生,为下一步重点提问打基础,做准备,大多数教师会走到后进生身边去观察。
3)学生自由交流几分钟,洋思中学排座位的原则是“好生加差生”,此时的交流是学生学习的进一步提升,对学生弄懂问题有积极意义。
4)检测。本环节主要由中下等学生到黑板上板演,板演的内容一般是
课后习题、作业题等,然后由中上等学生予以更正,教师仍处于巡视状态。
以上几个环节基本体现了“先学”,然后教师进行归纳,对于学生做对的习题不再讲解,而是问为什么?总结规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接着由学生自我反思小结,教师重现教学目标以便对比。最后教师给出学生的巩固练习,以课后习题为主。分为基本题、选做、思考题(课外拓展,下节课渗透)。
B 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思路
杜郎口中学的教学特色归纳为“三三六”,即三个特色:主体式,大容量,快节奏;三个模块:预习,展示,反馈;六个环节:预习交流,认定目标,交流合作,展现提示,交叉巩固,达标测评。其中六个环节在三个模块中有较为明显的体现,下面我们就从这三个模块谈起。
首先我们来看杜郎口中学的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标准:生龙活虎,欢呼活跃,争问抢答,喜笑颜开。这样效果也许是我们所追求的,但杜郎口中学是如何做到的呢?在反思、总结、借鉴的基础上,他们创设了“预习—展示—反馈”三个环节的课堂教学模式。
1)预习:教师辅导,小组合作。
预习是在杜郎口中学最见功力的一个环节,主要任务是:达成学习目标,生成本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基本问题的解决,提出疑难问题,并由全班合作解决。
预习纲领引导:学生不会预习怎么办?请看下面一份预习提纲:
角平分线(预习提纲)
预习目标
1、能够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并且能够运用这两个定理进行证明,计算,作图。
2、能够利用尺规作出已知角平分线。
预习提纲
(一)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1、角平分线上的点有什么性质
请你根据所绘图形写出已知,求证,你能写出证明吗?
2、如果在解题中应用这个定理,应如何表示?
3、有了上面的学习,请同学们做一个题目:课P34,3
(二)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
1、你能写出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吗?
2、如果证明逆定理,已知、求证怎么写?怎样进行证明?
3、请同学们尝试完成课本P37,2
(三)用尺规作已知角的平分线
1、请同学们能够熟练地说出已知,求作,作法,并会画图。
2、要求:人人会流利地说出作法,并作图。
3、思考,为什么OC是角AOB的平分线?
同学们请完成以下预习练习。课本P39,8,P34习题2 拔高练习P34,习题1,P40,B3
二、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认为本节的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自学在同学和教师帮助下进行。
学生的自学基本上在学习小组内进行,主要是独立思考,也可以进行互助和讨论,必要时可以到其他组寻求帮助,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在预习笔记中,教师始终穿插在各个学习小组之间,观察,答疑,抽查,寻问,了解学情,对于共性疑问难问题,教师及时予以点拔,引导学生们顺利完成预习任务,特别关注学困生。
2)展示:全员合作,激情互动。
教师根据预习情况,适当调整提前准备好的所要展示的问题,提供给每一个学生,明确每一个学习小组从中需要展示的问题。
基于问题,展现提升。
展现问题主要是三类:一是反映重点内容的典型问题,二是在预习环节中学生遇到的共性问题,三是具有一定探究意义的挑战性问题。原则是:凡是在预习环节中学生都能解决的问题不展示,凡是超出学生解决能力的问题不展示,凡是学生或部分学生在预习环节中解决不了的但经全员合作能够解决的问题必须展示。
心灵碰撞,知识交融
充分准备,强烈表现欲,小组荣誉,使每一个同学都积极参与认真聆听,寻找破绽,展示自己的思路。
展示既不同于传统式的讲授,也不同于辨论大赛,而是在教学目标引领下合作探索。
3)反馈:达标测评,反思提高。
“反馈”环节解决的是丰产丰收的问题,反馈课的基本策略是“穿插巩固,达标测评”,工作重点是关注弱势群体,同时让优生在反思中,在帮助他人中提高。
盘点反思,巩固提高。
“反馈”的第一步便是让每一名学生梳理自己在“展示”中所得,对“展示”前没理解的,没掌握的,没想到的进行查缺补漏,对自己理解偏差的,做错的进行反思。
第二步是根据梳理结果进行拓展和讨论。第三步总结和归纳,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第四步,同伴间相互评价,同学自由结伴相互提出问题。
C 三导四环教学模式
组织形式:以班级为基础,以合作学习组为基本活动形式,合作探究与自主探究结合。
三导:导学、导研、导创;四环:
(一)学案导学,自主探究——印发学案,自学探究,网上自学,小组互助,基本学懂,准备展示。学案中有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有达标检测题目和创新题目;提前一天印发给大家,先分散自学,上网搜集相关学习资源,再利用晚自习分组探究,形成基本共识,确定第二天课堂展示的第一、第二、第三发言人;教师要深入辅导,引导探究。
(二)情境导研,展示交流——分专题按组汇报预习收获,展示研究成果,相互提问、答疑;教师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启发诱导大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组织研讨,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互相质疑,展开论辩,深入搞清问题实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展示方式主要实物投影、白板、黑板,也可自制贴膜墙壁,还可通过提问抢答等方式,展示交流。
(三)精讲归纳,变式练习——教师抓住关键问题、深层次问题、疑难问题,精辟点拨,画龙点睛,系统归纳,总结规律、揭示本质;紧接着,趁热打铁进行变式练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常到变,举一反三,梯级训练。
(四)检测反馈,导创活用——将本节目标内容提炼成检测题,定时定量地完成,时间不超过7分钟,当堂检测,当堂订正,当堂评价,也可分组分层抢答;然后留下一、二个灵活题目,让大家尝试创新;也可布置下一节课的学案。基本不留作业或少留作业,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备课与预习课自主探究上。
(这一模式可变通用于一节课上,四个环节灵活掌握)。结束语:“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a 教学的一般法则,也就是教学规律
b 某种特定的方法
c 对某种情况来说最能体现教学规律的那种最优章法。
参考诸多文献,不再一一列出。
感谢捧场,欢迎沟通探讨,共同提高!
免责声明:除正式文件通知外,好研网所有文章及所有评论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好研网及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任何观点,所有文章文责自负,若有任何非法及不当信息,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作出相应的处理。[好研网]
第二篇:成熟者的模式
1.自我感的扩展
成熟的人积极介入和投身于超越自我的兴趣或活动中去,他们完完全全并且生气勃勃的沉浸于生活之中,而不是远离生活和逃离生活的消极旁观者。一个人越是专注于各种活动,专注于人或思想,他的心里也就越健康。自我变成了对这些富有意义的活动的投资,而这些活动则成为自我感的延伸。2.具有对别人表示同情、亲密或爱的能力
3.有安全感,接纳自我4.能够准确地、客观地知觉现实和接受现实
5.能够客观地看待自己
6.有多种技能,专注于工作
7.具有统一的人生观,行为的动力来自长期的目标和计划
第三篇:统一的教学模式是学校教学成熟的标志
一、统一的教学模式是学校教学成熟的标志
一个学校是否应该有统一的教学模式?这个问题很难用一句话说清楚。我们经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句话是符合辩证法的。“教学有法”是指教学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方法,具体说来还应该有大致的教学模式。所谓“教无定法”是指任何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不可能涵盖所有的学科、所有的课型、所有不同类型的学校,每个教师应该在基本教学规律、原则和模式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灵活变通,做到既符合教学规律又有针对性,能做到这一步就是“贵在得法”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学校应该有大致统一的教学模式,而每个老师又不能机械的照搬这一模式,还应该在学校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创立更适合于自己的教学模式。可以说,一个学校有统一的教学模式是学校教学成熟的标志,一个教师有成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个人教学风格成熟的标志。
一、每个学校应该有大致统一的教学模式
许多中小学的领导问我一个问题:“学校的高效教学应该从哪个方面入手?”,我说“从教学模式入手”。因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可操作性强,特别是对于没有经验的青年教师,只是和他们说一些教学的原则、策略等,他们还是不知道怎么做,如果有一个基本的教学模式,他们就可以模仿和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觉得哪里不合适就修改哪里。这就如同学习拳术一样,首先要有套路,初步学拳一招一式都要遵循。而在实际的战斗中并不会按照套路打斗,需要灵活变通,由“教学有法”转变为“教无定法”,而胜者自然是运用自如,“贵在得法”了。
一个学校创立一种基本的教学模式并非易事,如目前在全国比较有影响的江苏省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南京市东庐中学的“教学合一”模式,山东省杜郎口中学的“三段六环”模式等,都是经过8-10年的实验而逐步成熟的。
一个学校要创立一种教学模式,首先要在小范围实验,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不是由哪个领导 突然想起一种教学模式,或到外地看到一种教学模式就一下子在学校推广开来,甚至用行政的手段来推广。在教学模式的推广方面要做到:积极实验,大胆探索,科学论证,逐步推广。如我在天津市河东区实验小学的和谐教学实验就是如此。
近两年来,河东实验小学在我的提议下设立了“教改大课堂”,所谓“教改大课堂”就是教改实验室,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这里实验,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在两年的实验中,我们探讨整理出了五环节的和谐教学课堂模式:单元导入、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大组汇报、教师点拨--变式练习、拓展提高--课堂小结、单元回归。这一教学模式在理论上讲适用于中小学各科(不包括体育外堂课)教学,但不同的学科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灵活变通才行。如我们在这一基本教学模式的前提下,又通过实验总结整理出了各科的具体教学模式。
(一)语文分析课文的教学模式 1.单元导入明确目标(呈现单元知识树)2.粗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本课知识树)3.细读课文赏析语言(总结出段落知识树)4.归纳概括深化主题(完善本课知识树)5.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6.课堂小结单元回归(完善单元知识树)(二)数学新授课的教学模式
1.单元导入明确目标(呈现单元知识树)2.提出问题自学指导(包括自主学习、小组互查互助)3.大组汇报教师点拨(形成本课知识树)4.变式练习拓展提高
5.课堂小结单元回归(完善单元知识树)(三)英语新授课教学模式
1.单元导入明确目标(呈现单元知识树)2.自学指导一:学习新词
(包括自主学习、小组互查互助、大组汇报、教师点拨、变式练习等)3.自学指导二:学习课文(包括以上小循环)4.课堂小结单元回归(完善单元知识树)(四)科学新授课教学模式
1.单元导入明确目标(呈现单元知识树)2.提出问题设计方案
3.合作实验(或操作)探求规律 4.课堂小结单元回归(完善单元知识树)(五)音乐新授课教学模式
1.单元导入明确目标(呈现单元知识树)2.聆听练习感悟主题 3.演唱练习表现主题 4.编创练习深化主题 5.拓展欣赏再现主题
6.课堂小结单元回归(完善单元知识树)美术、品社等学科也都有具体的教学模式。
二、每个教师应该创立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方面,目前各中小学的情况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学校有大致统一的教学模式,对教学的要求比较具体;一种是学校没有统一的教学模式,只是在教学原则、策略或课堂评价标准等方面有一些要求。但不管哪种情况,每个老师都应该创立适合于自己的教学模式,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如果学校有大致统一的教学模式,教师个人也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创立更适合于自己的教学模式。因为一个学校的教学模式要涵盖不同的年级和学科,还是一个基本的框架和原则,如同前边我们提出的和谐教学的“五环节教学模式”,每个环节实际上就是一个原则,包含着一个教学理念,而教师在具体的运用中要灵活掌握而不是机械照搬。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大组汇报教师点拨”这两个环节,在实际运用中可能会根据教学的任务变成:“自学指导一”、“自学指导二”两个环节。如英语的“自学指导一”是学习新词,“自学指导二”是学习课文;数学的“自学指导一”是学习概念,“自学指导二”是学习例题。每个“自学指导”都包括以下几个教学步骤(我们称为“小循环”):
(1)个人自主学习课本;
(2)2人小组相互检查自学结果,不会的问题相互帮助;
(3)6人大组(每个大组包括3个小组)的组长对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小组不会的大组讨论解决;
(4)大组长向老师汇报本组学习情况,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点拨。
由于学科的差别很大,每个班的学生情况也不一样,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这一基本的教学模式和原则,创立更适合于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如果学校没有统一的教学模式,每个教师更应该创立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一般说来,每个教师教学多年,都会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套路,但一般的不善于总结,即使行之有效也推广不出去。现在我们提倡“当名师创名法”,每个教师都要总结自己的教学模式并上升到理论上来。如天津市和平区教育局对本区的学科带头人有计划的总结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总结教学模式不同于一般的经验总结,需要按照科学而规范的程序,对自己的经验进行提炼、加工,并进行理论的升华才行。因为只有形成理论的东西才具有普遍性,才能被别人借鉴和学习。实际上每个人在总结自己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同时,也是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的过程,是进一步学习理论的过程,是一次创造性的劳动。也可能一开始并不那么严谨和科学,但只有在总结和提炼的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才能不断的完善和升华。所以提倡每个教师总结自己的教学模式就是一种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只有不断的总结自己的教学模式,才能使教育科研活动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教师也才能克服职业倦怠,产生一种“成名成家”的理想冲动,焕发出新的职业活力。
在总结教学模式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给自己的教学模式起个名字
过去有的老师教了几十年学,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教学套路,但因为没有名字所以推广不出去。总结自己的教学模式首先要有个名字,名正才能言顺。名字不要太复杂,复杂了不容易记住,不便于推广。也不能太简单,如果太简单指向性不明确,会给人雷同的感觉。
2.说明教学模式的环节和操作程序
对于一种教学模式人们关心的是具体怎么操作,这就是教学环节和操作程序问题。有的称为几段几环,即先分为几段,每一段又分为几个环节;有的分为几环几步,即先分为几个大的环节,每个环节再分为几个具体的步骤。也有的只分为几个环节或几个步骤。有的老师习惯于结合自己的教学案例说明教学步骤,但一定先总结出抽象的实施步骤才行,不要一开始就陷入具体的案例中,这样别人还是不清楚这种教学模式怎么做。因为只谈案例,只有个别性没有普遍性,不便于推广。
另外每个教学环节的文字要简洁,并且字数和表述的方法要一致,这样给人的感觉比较整齐和规范。如前边我谈的“五环节和谐教学模式”,每个环节的字数和表述方法是一致。
3.说明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和使用原则
一开始老师们在教学时并不是理论先行,先找一个理论依据再去教学,而是在实践中摸索出了自己的教学模式。但在总结教学模式的时候要用理论来说明。
一种教学模式不仅有具体的教学环节和步骤,还要有教学的原则和策略。如在课堂上有“分组讨论”这一教学环节,但在讨论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就是教学原则和策略要说明的问题。在讨论时要注意:不能成为个别学生的一言堂,也不能成为每个学生的自言自语。这就是组织教学的基本原则。
4.说明教学模式的实验或实践效果
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才是好猫。教学模式好不好最终还是看教学效果。人们关注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首先是看其教学效果。所以一定要说明实验或实践的效果。有些规范的教学模式要通过对比实验。如果是对比实验,就要说明自己的教学模式是怎样实验的,令人信服。如果没有对比实验就要说明在实践中的效果,要有数据和案例才行。
总之,我们提倡每个学校要通过实验探索出适合于本校的基本教学模式,也提倡每个老师创立和总结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这是学校和教师教学成熟的两个标志。
二、和谐教学法
所谓和谐教学就是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在教学活动中,力求使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以及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
王敏勤认为,首先,和谐教学是一种教学的指导思想。在教学的过程中,各种教学要素如果配合得合理、恰当,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它们就会形成一种合力,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素质的健康发展。相反,如果它们配合得不够合理,就会形成一种分力,每种要素不但自身的优势不能发挥,还会抵消别的要素的功能,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其次,和谐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各种要素从不和谐到和谐,又会出现新的不和谐,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达到一种新的“和谐”。正是这种矛盾运动,推动了教学过程的不断发展,使教学过程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与协调状态。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准确把握各种教学要素和环境的变化规律,及时调整各种要素的搭配关系,使教学过程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和谐状态。
随着研究和实验的深入发展,王敏勤又提出了和谐教学整体建构的原则:和谐教学不仅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系统,它把教学内容也看作是一个系统,要求学生在整体感知教材、理解教材的过程中,尽快找到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和规律,做到举一反三,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是先部分后整体,所以在教学中也总是先部分后整体。而王敏勤认为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所以在教学中也应该是先整体、后部分。根据整体建构的原则,在一个学段的开始,教师要引导学生粗知一个学段的知识结构;在一个学期初,教师要引导学生粗知一册教材的知识结构;在一个单元(章)初,教师要引导学生粗知一个单元的知识结构。而每学完一个单元要及时回归到整册教材的知识系统,学完一册教材要及时回归到整个学段的知识系统。在一节教材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要求教师一开始就要把主要学习任务(而不是次要任务)交给学生,要求学生从整体上去思考问题的解决,完成了主要任务再完成次要任务。这样目标明确,直奔主题,课堂效率高。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借助知识结构图理清教材的思路和各部分知识内在的逻辑关系。知识结构图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知识树、线状图、网状图、表格、简笔画等,可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来设计。如一个学段的一个学科可以画一棵知识树,每一册教材也可以画一棵知识树,知识树可以挂到教室的墙上,学生一入学就要让他学习这一知识树,让他知道在小学阶段或初中阶段语文学科或数学学科要学习哪些知识,要学习的每一部分知识都是这棵知识树上的一个分枝、一个叶片、一个果实。从课堂教学的“三段八环”到“四环节”
最初,和谐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分为三个阶段八个环节,即:
一、准备阶段,包括身心准备和知识准备两个环节;
二、导学阶段,包括明确目标、自学讨论、艺术精讲三个环节;
三、应用评价阶段,包括激活练习、达标测试、推荐作业三个环节。在准备阶段的“身心放松”环节是和谐教学的特色。常用的心理放松法有音乐放松法、诗词放松法、心理想象放松法等。
在导学阶段的“艺术精讲”也是和谐教学的一个特色,要求教师在精讲时不但要注意语言和手势的教学艺术,在板书时要运用纲要信号。艺术精讲还包括在课堂上适当地播放音乐。音乐如果用得好,能够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创造特定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应用评价阶段的“激活练习”是和谐教学的又一特色。这一环节要求教师把单调的课堂练习变得活泼多样,如可以采取做游戏、抽签问答、接力做题、表演课本小品、抢答竞赛等方式。
在新一轮的课题实验中,王敏勤又提出了四环节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是导入新课,明确目标。教师在导入新课后,要向学生出示或说明这堂课的学习目标。
二是自学指导,整体感知。教师提出自学的要求,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在自学的过程中本着先整体后部分、先宏观后微观的原则,先整体感知、理解教材、直奔主题,不要在细节上下功夫。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要做到四明确: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这样学生才能高效率地自学。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可借助知识结构图(纲要信号)来理清课文的主要结构和解决主要问题。
三是检查点拨,探寻规律。教师在检查学生自学结果时,不仅要看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寻找教材的规律和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整体思维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是练习达标,拓展提高。学生通过自学和讨论(包括教师的点拨),初步找到了解决这一类问题的规律和方法,然后运用这一规律和方法进一步理解和分析教材,完善和巩固学习的知识和方法。
“四环节”的教学模式与原来的“三段八环”相比,更便于教师操作,强调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原则,注重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和谐教学法
和谐教学法是基于以下六方面的原理提出来的,即身心和谐的原理,大脑两半球和谐原理,教与学配合和谐的原理,学生整体素质和谐发展的原理。和谐教学原则,即愉快教学的原则,当堂达标的原则,板书优化的原则,精讲活练的原则。根据以上的原理和原则,和谐教学法的课堂教学程序为三阶段八环节:
一、准备阶段;包括身心准备和知识准备两个环节;
二、导学阶段,包括出示教学目标、自学讨论、艺术精讲三个环节;
三、应用评价阶段,包括激活练习、达标测试和推荐作业三个环节。这八个环节可根据学生和教材的需要灵活贯通。与别的教学法相比,和谐教学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身心放松。身心放松包括肌体放松和心理放松两步。身体放松的目的是使学生的身体由疲劳和紧张而转为放松,以使他们能精力集中地进入学习。身体放松的方法很多,教师可根据教室的空间和学生的需要自编一些室内操让学生做,舒展学生疲劳的部位。如果学生不疲劳就不做。心理放松的目的一方面是使学生的心情平静,另一方面是为了净化他们的心灵,使他们放弃影响学习的一切杂念,集中精力进行学习。心理放松的方法也很多,如深呼吸练习,让学生伴乐想象生活中一些美好的事物和感受。
课堂音乐。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音乐,也是和谐教学法的一大特色。音乐如果运用得好,凝聚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情绪。如在讲授初中历史《巴黎公社》一课时,播放“马赛曲”、“国际歌”,在小学语文课讲《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播放“哀乐”,对于烘托课堂气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都有特殊的效果。如一位老师在讲小学语文《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时,播放了音响艺术教学带。在播音员朗读课文内容的同时,伴随着出现了密集的枪声和大炮的轰鸣声,随着战斗的进展,嘹亮的冲锋号声和遍野的喊杀声交织成一片。此刻人们就好像是置身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特别是讲到董存瑞手托炸药包,拉动导火索舍身炸暗堡时,响起了一声天崩地裂般的爆炸声。各种声响汇集的音响效果发挥了强烈的感染力,不但学生被这惊天动地的壮举深深感动了,就连参加听课的老师也情不自禁地进入了角色。课堂上音乐不能滥用,要在适当的时机选择一些适当的音乐才行。
纲要信号。把板书纲要信号化也是和谐教学法的一大特色。所谓纲要信号是指运用少量的文字、数字、线条、符号等,把教材的主要内容表现出来,它比传统的板书更科学、更简洁、更有概括性、趣味性和联想性,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教材。如一位老师在讲初中世界地理《南亚概述》时,把南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概括为“3×5+2”,即:三种地形、三大河流、三种气候类型、三个内陆山国、三大临海国,两个岛国。在考试时,这部分内容没有一个学生答错。纲要信号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图式、表式、文字式、数字式、综合式等。纲要信号既可以在黑板上板书,也可以写在挂纸上,也可以用投影仪显示。激活练习。这一环节要求教师把单调的课堂练习变得活泼多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让他们在愉快活泼的气氛中巩固和运用新学的知识。如让学生抽签问答、擂台赛、表演课本小品等,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从而激发他们的练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如一位老师在讲小学《自然》“太阳系”一课时,她让10个学生分别戴上太阳和9个大行星的头饰,每个学生用拟人化的口气介绍所代表天体的特点,扮演9个大行星的学生一边自转一边绕太阳公转,然后根据离太阳的远近顺序分别到自己的位置上。形象的表演使学生对陌生的天文知识有了直观的感受,课后学生都反映这样的课有趣味,不容易忘。
和谐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根据系统论的原理,和谐教学不仅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系统,也把教学内容看作是一个系统,要求学生在整体感知教材、理解教材的过程中,尽快找到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和规律,做到举一反三,提高学习的效率。不同的学段和学科教学的具体模式不同,但整体建构的和谐教学有一个基本的教学模式, 1.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教师在导入新课后,要按照新课程所提倡的“三维”的课程目标,向学生出示或说明这堂课三维的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的目标不是三个目标,是三个维度、三个方面,要尽量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2.自学指导,整体感知
上课一开始,教师首先提出自学的要求,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在自学的过程中本着先整体后部分、先宏观后微观的原则,先整体感知、理解教材,直奔主题,不要在细节上下功夫。如文科教学,先通过速读课文复述课文的大意和主要故事情节,归纳出课文的主题思想,字词和分段的问题然后再解决。理科教学,要让学生在自学教材的基础上先解决主要问题和核心问题。
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要做到四明确: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这样学生才能高效率的自学。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可借助纲要信号理清课文的主要结构和解决主要问题。
3.检查点拨,探寻规律
教师在检查学生自学结果时,不仅要看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寻找教材的规律和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整体思维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语文教学,不同的文体分析问题的切入点和方法是不一样的;比如数学教学,代数和几何、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分析问题的切入点和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要让学生掌握不同类型教材的分析方法。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就是新课程提倡的“过程与方法”的问题。学生一旦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知识就很容易掌握,不需要教师反复的讲解。
“老虎吃天,无从下口”,是形容人们解决问题时苦于找不到好的切入点。只要找准了切入点,思维方式正确,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不同的学科要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教材内容其学习的方法也不同,但毕竟有一些共性的规律。比如语文中的小说、童话、故事,其中都有人物或人物的化身,我把他叫做“角色”,如一个人,一个动物,一颗植物,都是角色。文章无非就是写这些角色在做什么,他们之间相互是什么关系。
如小学语文《坐井观天》,这是篇寓言故事,就是说青蛙和小鸟这两个角色的关系,只要把它们的关系搞清楚了,这篇课文的主要任务就完成了。教师一开始就把主要问题交给学生,而不是一点一点的交给学生,学生就要用整体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在学生读第一遍课文时或听老师范读课文的时候就要求学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本文的主要角色是谁?它们在争论什么问题?它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它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学生在读课文时就要整体思考这些问题,而不是读一遍解决一个问题,读四遍才能解决这四个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切入点就是搞清各种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结合自己设计的纲要信号相互讨论,也可以师生共同讨论。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
有些课文没有角色,也能找到规律。比如初中语文《罗布泊,消失的仙湖》,是报告文学,里面没有角色,写的是罗布泊的变化史,从罗布泊的变化史切入思考就能整体把握课文,至于一些细节的描写一开始不要考虑,先把握整体,后考虑部分。根据这个思路可设计成如下纲要信号:
数学也是如此,学生首先要寻找问题的变化规律和解决问题的切入点,而不是急于做题。如:初中代数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公式中的a或b可以表示一个数,也可以表示一个单项式、多项式,可以表示房子、汽车等万事万物。首先要把a或者b看作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一个字母或数字,明白了这个道理,把这个式子扩展成几组字母都是一样。
比如扩展成(a+b+c+d)2,可以把(a+b)看作一项,(c+d)看作一项,还可把(a+c)看作一项,(b+d)看作一项,万变不离其宗,都是把一个或若干事物看作a 或b,只要加上括号,多少个数字或物体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a或b。这就是找到一个切入点,一种思维方式,一个通用工具,学生只要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能举一反三,一通百通了。
4.深入探究,回归系统 学生通过自学和讨论(包括教师的点拨),初步找到了解决这一类问题的规律和方法,然后运用这一规律和方法进一步理解和分析教材,完善和巩固学习的知识和方法。
比如语文课,本着先整体后部分的原则,学生对课文的主题和大意有了基本的把握以后,可以再分析段意和重点分析某些段落。字词的问题要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己解决的习惯。新课程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要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和例子,要开发课程资源,使学生拓展提高。理科教材,要让学生根据找到的规律和方法进行变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编一些题来做,做到举一反三。根据先整体后部分、先宏观后微观的教学原则,有些在前边没有解决的疑难问题可以这时解决。另外,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不同,本着因材施教、差异教学的原则,对后进的学生还要个别辅导,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大至宇宙,小至细胞,都是一个系统,系统就是一个整体。一个学段的一门学科是一个系统(如初中三年的语文),一本教材是一个系统,一个单元是一个系统,一节教材也是一个系统。要培养学生整体思维的习惯和能力,把小的系统放到更大的系统中去,所以每学完一节教材,都要把这一节教材及时回归到上位系统中(如单元系统、整本书的系统等),学生才能从更大的整体、更高的层次看问题,也才能不断的把学到的知识系统化。
每一学科的知识都有系统性,我们不仅要求学生在学习某一篇课文某一节教材时要整体建构,还要运用纲要信号把这一章节的知识及时纳入更大的知识体系中去。师生要站在系统的高度去教学和学习知识,让每个知识都是以系统中知识的面貌出现。这就如同一片树叶,如果把树叶摘下来交给学生,这片树叶很快就会枯死,学生手里只是一片枯萎的、孤零零的树叶。而现在是让学生学习树上的一片树叶,这片树叶是整棵大树的一部分,永远充满生命的绿色。
这种先整体后部分的认识观反映在教学上,就是要学生先整体感知和理解教材,然后再深入学习关键部分,先解决主要矛盾,后解决次要矛盾。许多识字教学的经验也证明:小学生在最初学习汉字时,并不一定是笔画少的先学会,笔画多的后学会,有时候笔画多的字先记住了,而笔画少的字反而没有记住,这与字的结构有关系,孩子在认字时是整体感知,而不是一个笔画一个偏旁的去记。我们到新的城市,怎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对这个城市的布局有所理解,最好的办法就是先拿到这个城市的地图,看地图就是整体感知和把握事物,头脑中有了这个整体印象再走到某一条马路和某一个单位,在脑海中就清楚的知道它在这个城市的哪个方位,左边是什么,右边是什么,不会迷路和糊涂。学习也是一样,一开始对教材有了整体的把握,教材中的某一部分就很容易理解了,教师也没有必要一部分一部分的分析和讲解了。
以上是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模式。另外和谐教学整体建构的思想,还提倡在学段初、学期初老师给学生上一节综合课,把本门学科这一个学段的知识结构和一本书的知识结构告诉学生,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知识。
当学生进入一个新的学段时,如小学、初中、高中等,教师在教一门课的时候,首先要上一堂综合课,把本门学科在这一学段的知识结构给学生讲清。如小学语文老师,就要借助知识树(纲要信号的一种形式),把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的编排顺序、知识结构讲给学生,让学生在一年级就要知道在整个小学六年的时间要学习哪些知识。别的学科也是一样。
当学生学习一本新教材时,教师首先要上一堂综合课,结合知识树或纲要信号图表把这本书的知识结构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全书的知识结构,在头脑中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一册教材可以画成知识树,知识树可以挂到教室的墙上,学生一入学就要让他学习这棵知识树,让他知道在小学阶段或初中阶段语文学科或数学学科要学习哪些知识,要学习的每一部分知识都是这棵知识树上的一个分枝、一个叶片、一个果实。学生一开始不懂不要紧,因为他还没有学到,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认识这棵知识树,把学的每一部分知识都回归到知识树上来,一个学期结束,一册教材的知识树在学生心中早已生根开花结果。
知识树就如同地图,一个学段的知识是中国行政区图,一本书的知识是一个省的行政区图,一章或一个单元的内容是一个地市的行政区图,一篇课文或一节内容是一个县区的行政区图,学生虽然还没有走出本县,但要让他学习全国的地图和全省的地图,心中要有一个整体知识的轮廓,学习每一部分知识都要及时把它回归到大的知识树上来,就如同把本县本省的地图放到中国的大地图上来一样。
四、课改辩证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对这些教学理念的理解和实践会有很多不同,有的甚至反差较大,所以许多一线教师感到困惑,不知道孰是孰非,无所适从。河南省沁阳市永威学校的蔡林森校长,在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中,对新课改的理念有着独特的理解和实践,特别注重处理好课改过程中的一些辩证关系,对我们有很多启发。
一、课前预习与课堂自学的关系 新课改提出让学生自主学习,但没有明确是在课前自学还是课上自学。现在有些学校为了提高学习成绩,提倡学生课前自学。教师设计好“导学案”让学生在课外逐项完成,教师或学生小组还要检查批改。这种自学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预习,而变成了一种“预习作业“。预习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凡是好学生都有预习的习惯,特别是在过去教师满堂灌的情况下,教师的讲课速度比较快,如果课前不预习一下,听课时会感觉“跟不上趟”。而把预习变成“预习作业”就变味了,如果每门课都布置预习作业,学生有多少课外时间?多年来我们呼吁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而这种做法却加重了学生的课外负担。所以蔡林森校长主张学生从上课开始自学,每堂课本着“先学后教”的原则,只要学生自己能够看懂的教师不讲,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这才是真正的高效教学。所谓效率是指“单位时间的达标率”,如果把学生的学习时间任意延伸到课前和课后,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是不提倡的。
二、课上紧张与课外轻松的关系
多年前蔡林森校长就提出一个观点:每堂课要像考试一样紧张。这句话听起来好像有些不合时宜,其实仔细想想很有道理。现在由于中考和高考制度没有大的变革,各中学依然有升学率的压力,让学生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既是中考和高考的需要,也是课程标准的要求。现在许多初中和高中教师都感觉课时紧,所以修订后的义务教育阶段19门学科的课程标准不同程度的降低了知识的容量和难度。让学生在课堂上紧张起来高效的学习,就是让学生在课外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忙于表演展示,过于轻松,课外势必要紧张,要忙于各种预习作业和巩固作业,这就是教学的辩证法:课上不紧张课外就会紧张。另外课堂上学生的紧张主要是思维活动的紧张,而不是肢体的紧张(体育课等除外),过多的交往互动势必会干扰学生的独立自学,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较完整的时间独立自学和思考。老师要潜下心来育人,学生也要静下心来学习。
三、走进教材与走出教材的关系
新课程提倡走进教材与走出教材。所谓走进教材是指首先要学好教材,所谓走出教材是指不要局限于教材的例子,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适当变通和拓展。新课改提倡“一标多本”,即一个课程标准有多种版本的教材,各个地区可以自选,每种教材的编写特点和编写体例不同,同一概念举的例子也不同。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提倡“走出教材”。虽然不同版本的教材质量不同,但都是经过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每套教材都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和逻辑体系,如果学生能按照一套教材认真学好,特别是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能深入理解,就会做到“以不变应万变”。然而现在很多学校不是在教“课本”,而是在教“教辅”,特别是初三和高三毕业班,师生都抛开课本,用各种教辅资料进行大密度的题海训练,一方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另一方面忽视了课本上的基本知识体系。蔡林森校长多年来一直坚持首先让学生学好课本,文科要读课本,理科也要认真读课本,有些公式概念要求学生背下来。他说要提高学习成绩的最好方法就是老老实实学好课本,这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使老师和学生有了抓手,他的很多考试题目都是来自书上的例题和练习题原题。只要我们的学生能够把课本学好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就达到了,学生的中考和高考也没有大问题。
四、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有些教师就认为每堂课没有合作讨论就不是新课改的课,不管问题的难易都要让学生讨论或小组展示一番,其实有些问题是不需要合作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先后关系。每堂课都要本着“先学后教”的原则,先让学生自学,如果学生自己学会了,就没有必要合作。只有那些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才需要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小学合作不能解决的问题需要老师的指导点拨来解决。如果不管什么问题都一味强调合作,会影响学生的独立自学,也会浪费课堂时间,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尽管“主导”与“主体”不是一对逻辑范畴,多年来也备受质疑,但由于多年来人们已经习惯于这种表述方法,所以也没人再对这种说法较真。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是否只要把学生发动起来就算是发挥了主导作用?蔡林森校长“先学后教”的做法就是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先让学生自学,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力。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是对学生不会的知识进行辅导,更主要的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的正确引导,所以我们特别提倡教师要认真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现在有些课看起来很热闹,其实教师本身对教材就没有深入的研究,对学生的引导也很肤浅,这实际上是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业,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第四篇:艺术歌曲的成熟教学设计
第十六节
艺术歌曲的成熟教学设计
长安五中
屈忠文
教学目标:
一、聆听《魔王》、《鳟鱼》、,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歌曲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感受、体验并理解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
二、掌握有关“艺术歌曲”、“声乐套曲”的.基本知识。
三、了解舒伯特的生平及其音乐创作。初步了解浪漫乐派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舒伯特的生平及其音乐创作,初步了解浪漫乐派的风格特点,基本掌握基础知识“艺术歌曲”和“声乐套曲”。教学难点:
通过聆听体验,感受乐曲的风格并且初步感知舒伯特的表现技巧。
一、导入新课
直接导入,并提出自学任务。鼓励学生分组自学并且展示自学的结果,然后小组进行分工合作,教师进行必要的归纳与补充。1 舒伯特的生平2艺术歌曲的概念及特点 3声乐套曲的特点
(三)欣赏 一
鳟鱼 歌曲描绘了 什么内容?
第一段叙述天真活泼的小鳟于在清亮的水中嬉戏;
第二段叙述渔夫要向小鳟鱼下毒手,作者期望河水清澈以免小鱼遭殃; 第三段转到小调性上,情绪有些暗淡,叙述渔夫把水搅浑,并且钓起了小鳟鱼;最后又回到大调上,表现作者对鳟鱼的同情及激动的心情
歌曲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不满)拓展训练,让学生通过学唱主题,师生共同完成以下教学任务(1)
聆听钢琴伴奏,尝试通过自学去填词!
(2)配合教师的钢琴伴奏,学生试唱歌曲!要求在初唱的过程中,做到节奏的准确,与语言的连贯!
(3)教师反馈小结,指出演唱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纠正错误的办法。歌曲情绪的处理!
(4)当学生能比较熟练的演唱歌曲之后,要求学生聆听教师弹奏的钢琴伴奏和原唱中的钢琴伴奏有何异同,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见解!(5)引申归纳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的作用,(艺术歌曲的特点就是人声与钢琴,旋律与诗歌相辅相成。这种伴奏声部的意义并非完全只是对演唱声部红花绿叶般的衬托,而是运用音乐艺术上的多种表现手法将伴奏与演唱完美的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音乐曲调织体,来共同塑造完整、丰富的音乐形象。)
二
欣赏艺术歌曲《魔王》
欣赏之前可以让学生设计表现故事情节所需要的节奏型或者音乐情绪。1 初听歌曲并完成以下教学任务: ①歌词是谁的诗作?(歌德)
②反应什么内容?有几个人物?(叙述者、父亲、孩子、魔王)
③什么乐器伴奏?(钢琴)
(2)、复听《魔王》
学生在欣赏的时候通过朗诵来获得相同的音乐体验。2
舒伯特怎样把歌德诗中的氛围和人物融入音乐中的?
讨论小节:(不同的旋律音调表现不同的角色、钢琴伴奏的三连音表现逼人的气氛、两个特强的和弦表现父亲精辟力尽、悲痛欲绝的痛苦心情。)
教师小节:舒伯特将钢琴演奏、歌曲和诗词融为一体,成就了音乐史上所谓的“艺术歌曲”。
(三)、引导学生总结“艺术歌曲” 的特点:
歌词:根据文学家诗作而创作的歌曲;
演唱形式:多为独唱曲;
伴奏:一般都有精心编配的钢琴伴奏;
演唱水平:对演唱技术有较高的要求。
目的:艺术歌曲是由作曲家为某种艺术表现的目的;
(四)说说唱唱或听听你还知道那些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以及中国艺术歌曲。
《摇篮曲》、《教我如何不想他》(赵元任)、《嘉陵江上》(贺渌丁)等。
(五)总结
浪漫主义者们总是不满足于真实的现状,总是力求挖掘出理想中的美,并同现实中的丑形成鲜明对比。因而浪漫主义大都表现个人主观情感,热衷于不同寻常的事物或异国情调的题材,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六)课外作业
收集中外艺术歌曲并通过欣赏来体验中外艺术歌曲的特点及表现技巧。
第五篇:124教学模式
“124教学模式”
“124”是指一份导学稿,两个原则,四个环节。
(1)所谓“一份导学稿”是指师生共用一份导学稿。导学稿设计遵循主体性原则、合作性原则、指导性原则、探究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导学稿同级同学科教师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针对学生实际设计问题,设计教学环节,设计学生活动,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2)高效课堂必须必备“两个原则” 一是指三讲三不讲原则。
三讲:讲重点,难点,讲易错易混点,讲易漏点。
三不讲:学生自主学习能学会的不讲,学生合作学习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还是学不会的不讲。
二是指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原则。
减少教师讲和学生被动听的时间,增加学生说、做、互动的时间,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达到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标。
(3)“四个环节”为“学、展、点、练”。“学”即“自主学习活动”和“合作学习活动”。
“自主学习活动”就是学生按照“学习目标”的要求,在导学稿的指导下自主进行学习,学生根据导学稿,自主解读文本,初步学习,完成基础知识,从总体上对文本有初步把握,完成基础性目标,从而为课堂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合作学习活动”是指以导学稿为路线图,对子之间,小组成员之间,组际间的合作交流。问题解决的顺序依次是:自学解决——对子之间解决——小组内解决——班内解决——教师解决。“展”即“展示交流,分享共赢”。
展示分为小展示和大展示。小展示指的是在小组长组织下的组内展示,主要展示对子互学和小组内合作学习的成果,暴露出存在的问题,由学习组长负责将学习成果和暴露出的问题汇报给老师,便于老师掌握学情,安排班内大展示;大展示指的是在教师组织下的全班范围内展示。
通过展示交流可以让学生表达不同的多样化的思维,并相互启发、沟通,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能力,在分享中实现共赢。通过展示可以让学生有新收获,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通过展示教师也可以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为点拨做好准备。
“点”即“精讲点拨,点评升华”。
精讲,就是教师抓住知识的关节点、关键点、易错点、疑惑点,恰当精彩的予以讲解,点拨。力求生动、通俗、易懂,讲解累计时间一般限定在15分钟内,坚决杜绝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练”即“有效训练,知识落实”。
当堂训练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要求学生限时限量完成训练题,并通过教师抽检,小组长批阅,组内互评,个人或小组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及时对错误进行讲评点拨,确保训练的有效性。让学生在当堂检测中巩固所学知识,找到知识的遗漏点,在矫正总结中提升素质。
具体要求: 1.精心设计
科学合理的导学稿设计是高效课堂的根本前提。导学稿应该包括四个模块:课前预知——探究新知——训练巩固——课后延伸拓展。
课前预知部分。教师将最基础最简单的知识经过精心设计,让学生提前预习。课前预知内容,宜简不宜繁,宜少不宜多。要保证绝大部分学生通过预习可以掌握。课堂中不必花费较多时间和气力解决预知部分,而是主要通过组内交流互评让学生掌握。
探究新知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导学稿的设计要突出学生的活动。教师在精通熟知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科学精心设计。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释疑解惑。学生的活动设计要以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为原则,确保实效性。问题或活动的设计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要体现寓教于乐的方针,要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层次,要突出学生的学。
训练巩固是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必要环节。教师精选习题,科学分配任务,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本着全面发展、全面提高的方针,展示要兼顾到每一个人。对较为简单的内容可让基础较差的同学展示,通过积极评价培养其树立自信心,激发兴趣。对较为复杂的内容可以让水平较好的同学展示,使其能力得到发挥和提高。
训练巩固一般分为“同步训练”和“达标训练”。“同步训练”侧重基础知识练习,关注本节课的知识点,并通过变式训练,形成基本的知识与技能。“达标训练”的设计主要侧重根据学习内容和知识体系形成基础训练内容。体现本节课基本学习要求。用不同题型的组合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达标情况,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差异,体现学生学习有效性的重点内容,学生自主发展,自我评价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拓展延伸”的教学设计主要意图是立足于课内、课外相结合,体现有效学习的过程。课堂学习除关注知识结构、学习方法的总结外,还要适度拓展延伸,培养学习能力,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①.在导学稿的空白处写上学后记,记录学生学习后的问题和有效进行学习的方法、规律等内容。
②.提供一些综合性、实践性的思考题,供学生课后拓展探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③.设计下节课的相关课前学习问题以及和本节课学习内容有关的辅助资料和信息资源,使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2.全体参与
首先是教师的全体参与。课改是学校发展的必然之路,没有全体教师的参与注定会失败。全体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满腔的热情投入到课改中。导学稿的设计是集体智慧的体现,必须轮流主备,集体研讨,找到最佳方法和导案。
其次是学生的全体参与。课堂教学关注的是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在于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参与的广度和积极性。因此教学设计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寓教于乐,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实现课堂效益的最优化。
3.科学评价
评价是课堂教学改革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评价是激励手段,目的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可以将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评价可以多样化、经常化、科学化、合理化。同时评价和班级评优选先相结合,使学生在评价中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树立信心。
4.注重检测
课堂上,教师要精讲,突出学生的训练,将教学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展示、训练。教师适当点拨,不能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练。每节课留给学生训练的时间原则上不少于30分钟。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