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主编修改的同课异构文章1

时间:2019-05-13 00:23: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王主编修改的同课异构文章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王主编修改的同课异构文章1》。

第一篇:王主编修改的同课异构文章1

多元解读 异曲同工(或和谐共生)

——以《种子的梦》为题材的“同课异构”

《种子的梦》是我国著名女诗人柯岩于上世纪80年代所写的一篇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写种子的梦,表达了诗人在“文革”中不畏艰难,追求美好未来的愿望。该诗被选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心愿”主题单元。前不久,成都市双林小学五年级语文教研组开展了一次“同课异构”活动。活动中,张芳老师和王维令老师以这首诗歌为载体,通过生动的课堂,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诗歌文本中蕴涵的丰富意象进行了多元化解读。

巧用课外资料 深化文本解读

成都市双林小学 张芳

一、回忆旧知,整体感知

师: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春华秋实的过程中,种子怎样实现自己的梦呢?今天我们接着学习课文——

生:《种子的梦》。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那些小节在描写种子的梦呢?

生:3~8小节。

师:那么通过学习,你知道了种子的梦是什么呢?(ppt:种子的梦是,是,是,还是。)生:通过昨天的学习,我知道了种子的梦是长出绿油油的叶子,是开出鲜艳的花朵,是接满累累的果实,还是相信明年会更加美丽。

【设计阐释】

二、品读文本,理解诗意

师:种子的梦是美好的,而实现梦想的过程却不是一帆风顺的。请同学们品读课文,想想这是一颗怎样的种子,带着自己的体会勾出相关的词句,批注自己的感受。

„„

生:这是一颗向往光明自由的种子。生:第五小节写到“缓缓伸展腰肢”“挤碎冰雪的妒忌”,我体会到了虽然种子的力量不大,但是它仍然不放弃,因为它的心中一直充满着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哪怕冰雪的侵袭、阻挡,它也要为着光明和自由不断努力。

第二小节中,作者将自由来去的鱼儿和种子做了对比,也突出了种子渴望像小鱼一样自由自在。

第七小节,“金色”是光明的颜色,“黎明”将迎来有金灿灿的朝阳,也是光明的象征,而“蜜”是甜蜜的象征,这里种子希望“把生活酿造成金色的黎明的蜜”,不正是突出了种子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吗? „„

生:这是一颗勇敢的种子。

第三小节“为了冲破土层的压力”,“我一点一滴地积攒力气”。土层很坚硬,禁锢着种子的身躯,但它却锁不住种子那颗向往光明、自由的心,它勇敢地一次又一次地尝试冲破土层的压力,不惧怕失败。

„„

生:这是一颗坚强的种子。

第一小节中,种子“在一个冰冷冰冷的世纪”“藏进褐色的土地”“潜身在碧绿的海底”,可以看出在种子在积攒力气,突出种子的坚强。

„„

(师引导学生体会文本,完善板书,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朗读)师:种子的生长要经历这么多的磨难,为何还如此执着于这样的梦想呢?一起读读第四小节。你体会到种子怎样的心情?

生:我感觉种子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生活的渴望。生:我感觉到种子破土而出的渴望„„

师生看板书小结:是呀,这是一颗(向往光明)的种子,这是一颗(勇敢)的种子,这是一颗(坚强不屈)的种子,这是一颗(怀揣着梦想)的种子。

三、借助资料,深挖文本

1.借助资料,深化诗歌背景了解。

师:课文仅仅是在写一粒种子的梦吗?昨天老师请同学们课外搜集了关于“文革”的资料,谁来和同学分享一下。

(生交流)

师:和“文革”有关的资料很多,我们需要全部搜集吗? 生:不是,应该着重搜集和这篇文章有关联的部分。师:那么你还搜集了哪些和文章有关的资料呢?

生: 我还知道作者柯岩这篇文章是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作品。当时“文化大革命”的噩梦已经结束,诗人用“种子的梦”为题,抒发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新生的一种寄托。

师:了解了这些,你对这篇文章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生:我知道了诗歌中的“种子”就是“我”,也就是象征着柯岩自己。而“种子的梦”就是柯岩自己的梦想的体现。

师:哪些同学能够具体地就诗歌来说说呢?

生:我体会了作者一小节所描写的“冰冷冰冷的世纪”“褐色褐色的土地”就是指“十年浩劫”。虽然我没有经历,但我想那时的环境一定是非常恶劣。要不然柯岩也不会用“冰冷冰冷”和“褐色褐色”这样重复。

师:分析得很好,这样的写法叫做“重复”。这样重复起到了强调的作用。生:第3小节中“冲破土层的压力”一定是在说文革期间,柯岩面对了很多巨大的压力。但是她并不畏惧和退缩,而是“积攒着力气”,去“挤碎”“冰雪”那些强大的的邪恶势力的迫害。

2.借助资料,深化写作意图理解。师:昨天同学们在交流资料的时候谈到了柯岩是作者的笔名,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取这样的笔名呢?老师给孩子们展示一个小资料。

(ppt展示:关于这个笔名,柯岩解释道:“中国古人把绿绿的小苗称之为柯;岩就是大大的坚硬的岩石。岩石上是很难长出树来的。因此,凡是能在岩石上成活的树,它的根须必须透过岩石的缝隙寻找泥土,把根深深地扎入大地,它的生命力必将加倍地顽强……)

师:看到这个资料,结合这首诗歌,你对作者柯岩有了怎样的认识? 生:我想他一定是一个勇敢的斗士,在文革这个黑暗的时期,能像生在岩石上的小苗一样,坚定勇敢地面对。

师:从诗歌的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了作者柯岩“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英雄气概。

3.借助资料,深化诗歌主旨诠解。师:孩子们查找的资料中,很多都提到了柯岩在文革期间遭受了莫大的迫害。我们来看看这样一个资料。

(ppt出示:文革中,柯岩和丈夫贺敬之成了一对“黑帮”,但她性情明朗,刚正不阿!她从来不承认自己是“黑帮”、“反革命”。打倒“四人帮”后,经过两年七个月的调查,核实“文革”中有七百四十五万人受迫害、四百二十万人被关押审查、一百七十二万八千人自杀……)

师:你对“种子的梦”又有了怎样的体会?

生:我想正是因为柯岩心中充满了希望,对未来满怀憧憬,才能走过这段最黑暗的日子。

生:文章的开头“冰冷冰冷的世纪”和结尾“明年的春天”是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对比着说,“冰冷冰冷的世纪”表示时间漫长,结合资料,说明这场文革是漫长的,但是作者心中坚信,“明年的春天”也就是不久的将来,文革会结束,美好的生活很快就要来临。

师:“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文化大革命”期间,柯岩深受迫害,但没有被击倒,因为他内心深处有一种 “拨开云雾见日月”的希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而寻梦的过程不是只有鲜花和掌声,而是充满着坎坷与荆棘,只有如这粒小小的种子般坚强,勇敢,不畏困难,才能真正地实现自己的梦想。

四、文本延续,拓展练笔

师:人生路上充满有喜有忧,有笑有泪。谁,还有梦?寻梦的过程中又有怎样的付出和收获呢?请同学们,拿出你的笔,以《 的梦》 为题,写一个小练笔吧。(文体不限)

讲述“爱情”故事 编织美好梦想

成都市双林小学 王维令

一、开题互动,现场聚焦“爱情”故事

师:同学们,我们第一课时初步学习了女诗人柯岩的诗歌《种子的梦》(板书),你知道诗人分了哪些阶段在写种子的梦想吗?

生:诗歌先写了种子为了美好的梦想,在十分寒冷的环境中默默地积聚力量。然后写了种子在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等四个阶段的梦想。

师:你对它哪个阶段的梦想最感兴趣? 生:开花阶段的梦想。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个阶段讲了一个十分美好的爱情故事。(全班同学大笑)师:哦?大家都感兴趣吗? 生(齐):YES!

师:好,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这两个小节,看一看到底讲了一个什么爱情故事,竟然引起了大家这么大的兴趣。先请齐读一遍。

(生齐读)

【设计阐释】创设宽松愉悦、民主开放的氛围,通过互动谈话引发并抓住现场有价值的生成。以学生的选择为切入点展开文本的深度解读,尊重了学生,也契合了学生的兴趣点和认知需求。

二、理解互动,讲述花朵的“爱情”故事 师:读得还不错,有一股爱情故事的甜蜜滋味渗透在了你们的读书声中。(生笑)但是,你知道这对爱情的主角是谁吗?

生:是种子和蜜蜂。

生:不对,应该是花朵和蜜蜂。从第一行“我要开出鲜艳的花朵”可以看出来。

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爱情故事呢?诗人尽管用了两小节来描述,但是由于诗歌的语言很含蓄,我们还是有点不懂。下面,有请同学们与你的小伙伴一起,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话,依据这两小节诗歌的内容,编成一个童话故事。

(生自愿结伴,互相编说,教师巡视)

师:这个故事有多美呢?下面我们进入汇报倾听时间。哪些同学愿意分享你的故事?

生:我是种子,我梦见我长叶后开出了鲜艳的花儿,阳光和雨露把我打扮得美丽动人。我婀娜多姿的身体吸引来了可爱的蜜蜂,他飞翔在我的身边,赞美着:“花儿,你真可爱!”我感觉自己的脸上泛起了红霞,说:“谢谢!”蜜蜂听了,亲亲地吻着我的脸颊,采集着我的香粉,酿造出我们爱情的结晶——蜂蜜。

师:我仿佛也听见了人们一边喝蜜,一边赞叹的声音:“这真是世界上最甜蜜的东西!”

生:辽阔的草原无边无垠,上面生长着绿油油的小草,也生长着五颜六色的小花。有一天,一只蜜蜂王子飞来,说:“花妹妹,你真漂亮,我能采集你身上 的香粉,酿造人间最美的蜜吗?”花儿点点头,蜜蜂王子开始了采集工作,一趟又一趟,把金色的花粉变成了黄白的蜜。清晨,人们喝着蜜笑了,笑得比蜜还要甜„„

【设计阐释】小学生喜欢童话故事。改变传统的枯燥生硬理解方式,以编写“花朵和蜜蜂”的“爱情童话”的方式,引导学生用故事性的语言对诗歌进行解读,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轻松理解诗歌的表层含义,解决“梦是什么”的问题,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三、深化互动,讲述柯岩的“爱情”故事 师:刚才的蜜蜂和花朵的爱情故事真美!但是,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呢?难道她真的是要歌颂花朵和蜜蜂的爱情吗?

生:不是,这是一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文章,作者写它,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

师:真了不起!诗人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情感呢?这种情感应该发生在谁和谁之间呢?(生沉默茫然)

师:老师提示一下,我是老师,我要表达一种情感,应该发生我和—— 生(齐声接):学生之间。

师:那么,作为作家、诗人,柯岩的这种情感应该发生在她和—— 生(齐声接):读者之间。

师:很好!柯岩希望她和读者之间发生什么故事呢?再齐读这两小节诗歌,借助诗歌内容,再来创造一个柯岩和读者之间的“爱情”故事。(板书:柯岩的梦)

(生读诗歌后,伙伴互说创编。师巡视指导。)

师:接下来,让我们共同倾听柯岩和读者的爱情故事。有请举手!

生:从现在开始,我又可以自由写作了!我要写出最美的文章,奉献给我心爱的读者。我相信,我的新作出版以后,我的读者一定会把我围得水泄不通,并且在我耳边不停地说:“柯岩,你的文章写得太美了,没有人能胜过你!”我会继续努力,用自己的文章,歌唱生活,滋润读者的心灵,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师:请你带着这份感觉,朗读一下这两小节诗歌。(生读)

生:读者朋友好,我是柯岩。我的梦想是让我的作品,能丰富人们的知识,净化人们的心灵,改变人们的悲观心态。我希望粗暴的人读了我的作品,变得彬彬有礼;内向的人读了我的作品,变得乐观开朗;孩子读了我的作品,变得聪明好学;和我一样曾经饱受打击的人读了我的作品,能看到希望,重新燃烧起信心的火焰。

师:请你带着这份感觉,也来朗读一下这两小节诗歌。(生读)„„ 【设计阐释】诗言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根据诗歌的这个特点,引导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对作者“柯岩与读者”的“爱情”故事进行解读,凸显诗人想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鼓励人民追求光明、热爱生活的心愿。“梦为什么”的问题 可在学生编说“爱情”故事的过程中迎刃而解。

四、拓展互动,讲述“我”的“爱情”故事

师:刚才的故事真美,它表现了柯岩一心为读者服务,想通过自己的作品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的伟大心愿。但是,同学们,诗人写了这首诗,编者把它编进了我们的课本,目的是什么?难道仅仅是让我们了解花朵和蜜蜂、作者和读者的“爱情”故事吗?

生:不是,我认为,编者还希望把作者柯岩的心愿,变成大家的心愿。师:也就是说,可以把柯岩与读者的“爱情”故事,变成你、我、他的“故事”,变成我们共同的梦想。(板书:“我”的梦)下面,有请同学们拿出你的课堂练习本,用一段话,来编写一个属于你自己的梦想故事。

(生拿出笔和本,奋笔创编,老师巡视)

师:刚才,老师看着大多数同学微笑着创作了属于自己的“爱情”故事。下面,请几位同学自愿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杰作。

生:我的梦发生在我和妈妈之间。我的妈妈是一个温柔体贴的人,她对我的关爱无微不至,这让我很感动,我希望自己长大后,能有出息,尽量孝顺老妈,为她捶背,为她洗衣服,经常和她聊天,让她享受人生的幸福。

师:你真是一位孝顺的孩子。你的故事打动了老师。„„

师:同学们,由于时间关系,下课后请把你的故事,送给你的好伙伴欣赏一下,欣赏以后,请欣赏者用一句话点评一下伙伴的梦,好吗?

【设计意图】当前全国人民正热议“中国梦”,引导学生从“柯岩的梦”向“我的梦”转换,进行现实对接与自我观照,可有效扩展“是谁之梦”的诗歌外延,极大升华学生“追梦”情感。

五、画龙点睛,揭示“爱情”真正含义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借助柯岩的两节诗歌,现场创编了三个“爱情”故事,真是妙不可言。这也体现了这首诗歌丰富的意象,韵味无穷。其实,我知道,刚刚上课时,大家之所以对这两节诗歌如此感兴趣,是因为这里面有一个词语,那就是——“爱情”。

(生哄堂大笑,表示默认。)

师:同学们,你认为这里的“爱情”,仅仅指的是山盟海誓的男女之爱吗? 生:我认为,这里的“爱情”,应该是广义的。师:把这两个字分开解释一下。生:爱,应该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爱,就像王老师刚才说的,是一种人间大爱。生:情,应该是一种美好的的情感。生:高尚的情感。

生:对他人有好处的情感。师:是的,心中有爱,心中有梦,我们就有了目标,有了方向,我们前行的道路上哪怕遇到再多的艰难险阻,也不再孤单和害怕。下面,让我们也带着这份无私的爱,带着这份美好的情,再次齐读一下这两小节诗歌。

【设计阐释】“爱情”是本诗之魂,此时重提其内涵理解十分必要。这既可不露痕迹地破解学生课始时对该词语的狭隘理解,又升华诗歌主题,水到渠成,画龙点睛,全面实现文本解读的多元化、合理化和情趣化,有效达成学教目标。

【课堂评析】

(一)两节课的共性

1.文本解读有根有据。两节课的文本解读,都基于诗歌本身形象与内涵的丰富性。张芳老师在引领学生对文本初步广泛涉猎性解读基础上,借助课外资料对文本进行了再解读;王维令老师则是“只抓一点,不顾其余”,对种子“开花”阶段的梦想进行了故事创编解读。两课的解读,开放度大,都紧紧抓住了学生主体,体现了课改自主理念,也让该校“生态学堂”建设中所提出的“儿童本位,多元互动,生态协同”的理念在课堂中得到了彰显。

2.文本解读有方有法。两节课中,老师都采用启发式教学,都在把握了文本表层含义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进行了深度解读,步步为营,层层深入,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张老师侧重于课外资料的有效呈现,进行了文本解读的方法指导。而王老师侧重于推想的合理性,进行解读方法指导。

3.文本解读有利有节。两节课中,老师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解读,都做到了有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体现了学生、教师、作者、编者这四者意图的统一。同时,适可而止,没有借题进行漫无边际的个性理解和文意曲解。

4.都有对文本解读的现实延伸。在解读的拓展环节,两位老师不约而同都设计了小练笔环节,读写结合,将文本解读与语言运用进行了有机融合,水到渠成,有效达成了情意目标。

(二)两节课的差异点

1.文本解读的凭借点不同。张老师是巧借课外资料深化文本解读。她在学生对“种子的梦是什么”“这是一颗怎样的种子”广泛感知的基础上,着力该年级正在进行的《小学语文课堂课外资料的有效呈现》这个小专题研究,引导学生根据搜集的课外资料,缩短学生与陌生的时代背景的距离,对文本进行设身处地的深度解读。而王老师则是巧借“推想”深化文本解读。他根据现场生成,只抓“开花”阶段的梦,指导学生运用语文新课标强调推崇的“推想”的方式,引导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合理推想花朵和蜜蜂的童话故事、柯岩与读者的故事、我的梦想故事。

2.文本解读的指向点不同。张老师利用的“文化大革命”、“柯岩笔名的来历”、“柯岩在文革中的故事”三个资料,引导学生在其时代背景下对诗歌文本进行深度解读,让学生明白了诗歌“托物言志”的现实含义,更表现了女诗人“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坚韧不拔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执着追求,令人肃然起敬,解读结果是让文本更具时代的厚重感与沉重感,并把这种悲剧的沉重感与女诗人的矢志不渝形成 对比,丰富了女诗人在学生心中的崇高形象。而王老师则利用孩子喜欢听故事、讲故事的特点,在学生对“爱情”字眼敏感好奇的现场生成中,将计就计,以此为切入点,抓住这两节诗歌,展开“梦是什么?”“梦为什么?”“是谁之梦”的互动对话,进行了三个故事的编想活动,深度解读。可贵的是,老师强调创编的故事是依托诗歌内容展开的,这就赋予了这三个故事的“文本解读”功能,故此学生创编的故事才栩栩如生、才合情合意合理,表现的则是女诗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和美好真挚的情感(即诗中的“爱情”),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当前全中国热议的“中国梦、我的梦”的小练笔展望抒怀,学生收获的是一种诗歌为爱而歌、为我而写的亲切感,受到的是对高尚情操潜移默化的陶冶与影响。

第二篇:同课异构

《拉萨的天空》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2016年9月27日,我校全体语文老师前往五小听课教研,有幸请了两位老师分别对三年级上册《拉萨的天空》进行了同课异构,两位老师分别是王康民老师还有五小的老师邝继红老师。两位老师各有千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另我受益匪浅。

《拉萨的天空》是一篇意境优美的散文,作者以其细腻的笔触和华美的语言描写了拉萨天空的“蓝””,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课文语言精美,用词准确、生动,比喻贴切,对拉萨的天空描写细致而且形象,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激发学生审美情趣的好文章。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感受美景、细细品读语言,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很自然地感受拉萨天空的“蓝”和“美”。

一、创设情境,发现天空的“蓝”

天空对学生来说是很普通的,但是像拉萨那样的天空对学生来说却是陌生和遥远的。因此,在上课伊始,通过展示拉萨天空的图片,为学生进入课文内容的学习创造了情境。然后让学生打开课本欣赏课文插图,再次走进文本。通过两次视觉感受,学生就能很自然地说出拉萨的天空“蓝”这一最大特点,为学习文本内容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字词入手,品读天空的“蓝” 通过画面整体感受拉萨蓝天的基础上,请学生通读课文,找出作者直接描写拉萨天空的词语,补充完整作者眼中的是“()的天空”。学生通过自己的品读和伙伴的补充,很快就找到了“湛蓝、透亮、纯净、明洁、蓝晶晶”等描写天空蓝的关键词,学生在找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这些词语分布在文本的各个段落,就能理解全文都是在描写拉萨天空的“蓝”。结合课文插图,读一读这些词语所在的句子、段落,在朗读中品味天空的“蓝”。

三、赏析句子,感受文字的“美”

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请学生找找自己喜欢的句子,学生的回答集中在“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和“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学生在朗读中想到了“一碧如洗”,蓝天、白云、高山、河流、草地所组成的画面美得像一幅画,学生在朗读中渐渐对拉萨的天空也神往起来了。作者在描绘这一幅画面时,用到了“映衬”和“对照”,“越发”和“更加”,在赏读这些句子时,也发现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灵活,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美。

第三篇: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 结对交流

——六校结对活动记

10月26日,庐江六中一行8人在校长李康龙的带领下,来到合肥市永和学校,参加由合肥市永和学校、庐江县第六中学、庐江县晨光小学、长丰县杜集中学、长丰县戴集中学、巢湖市高林初级中学六所学校组成的“六校结对交流”活动。活动分成同课异构和六校交流活动会两部分。

上午9是10分,同课异构活动正式开始。由合肥市永和学校、庐江县第六中学、庐江县晨光小学选派的八位老师就《小稻秧脱险记》、《Let’stry&Let’stalk》、《Thisismysister》、《光的反射定律》4个课题展开异构教学活动,各结对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来到现场观摩教学。我校的张大明老师和高小凡老师分别执教了《光的反射定律》、《Let’stry&Let’stalk》两课。两位老师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技术,深入浅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参与到知识的构建过程当中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获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当天下午,参加活动的各位领导和老师在永和学校阮永久校长的陪同下,参观了合肥市永和学校的新校区。崭新宽敞的教室,现代化的实验室,耳目一新的操场,充满激情的永和师生带给大家是一种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

随后,在会议室召开了六校结对交流会。首先,永和学校阮校长代表合肥市永和学校对来宾表示欢迎,回顾结对两年来所取得的成果,对今后的结对工作充满信心。我校李康龙校长接着发言,李校长对永和学校在结对中给予庐江六中的帮助表示感谢,表示要向永和学校学习,办有特色的学校,和其他兄弟学校一起,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其他学校的校长和相关领导也先后发言,对结对活动发表意见和建议。合肥市高新区社会事业局副局长丁科作了总结发言,他高度评价了此次六校交流结对活动,并预祝活动会越办越好。交流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第四篇:同课异构

校本培训:语文科组专题学习资料

(一)主题:同课异构

学习时间:2012年2月28日

学习要求:认真阅读下列资料,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反思文章。

同课异构基本理论

同课异构。意思是同一节的内容(同课都是“整数除以分数”这个内容),由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老师的不同,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同一内容用不同的风格、方法、策略进行教学的课。听课的老师就通过对这些课的对比,结合他们所取得的效果,找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然后反思自己上过这节课所经历的过程或没上过的为自己准备上这堂课进行第二次备课。同课异构就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

“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或者,为某个未解问题冥思苦想,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整体提升了我校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提高了教学质量。

“同课异构”的理论依据

更新教育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强力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新时期对教师的要求。“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同课异构”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是继承和批判的统一,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教师们也由开始的不理解转变为积极的上交流课,积极参与听课,评课,从而促使教研风气的根本转变。“同课异构”提升我校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优化了课堂结构,变革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同课异构”的提法,已经不止一年了。但对“构”字,说法不一。

说法之一:“这四位老师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构思,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听课者真正感受到语文教学艺术的魅力”。

说法之二:“异构的目的是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建构出不同意义的设计,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活力,培养出各具个性特色的创造性

说法之三:“他们潜心研究教材,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知识背景、情感体验,设计出了能呈现自己教学风格的教案。”

说法之四:“尽管基层的每一位教师对体育新课程课标的理解以及实践体验的不尽相同,但都能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积极开始探导各种具有特色的体育教学方法。”“同时每位教师能看到不同的课堂模式,即可发现新的教学方法又可发现存在的问题„„”

说法之五:“同课异构这种教研活动是一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分享、交流、提升的语文教学研究模式,可以更好地比较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比较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体现教师教学个性。”

说法之六:“„„两位青年教师采用背靠背的方式进行异组备课,各自在一个备课组的协助下研究不同的教学切入点,教学展开方式,进行多样解构。这样的‘同课异构’重在展示不同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方式,容易比较两种上法的特色,展示教师的个性化风格。”

到底“构”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构思,还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风格,还是教学策略,还是教学个性,已经不容易分清了。既然是研究,就应该对研究对象做严谨的界定。如果对“构”的内涵界定不清,那研究的结果顶多也只能是经验型的——“其然”和“其所以然”,这是有明显区别的。

为什么不叫“同课异法”、“同课异策”、“同课异式”等等呢?“构”字究竟指什么?

如果“构”作为“教学结构”理解。那么,根据何克抗教授的观点是:“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一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个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简单地说,教学结构就是指按照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教与学的理论来组织教学活动进程。”“目前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采用的教学结构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

教学结构的变革,得益于新课改;而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也对教学结构的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

着眼点应该是用“比较”的方法来看待“同”中之“异”,侧重点是在研究“异”,这是用“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是常用的教育教学研究法,有其严格而准确的定义和要求——

比较研究的概念:教育科学的比较研究是对某类教育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表现,从而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

教育比较研究方法的基本步骤

1.明确比较目的,选定比较主题。这是进行比较研究的前提,其基本含义是:第一,根据研究的课题,确定比较的内容,限定比较的范围,从而使比较目标明确而集中;第二,按比较主题统一比较标准。比较标准既有可比性又有稳定性,这是比较的依据和基础

2.广泛搜集、整理资料。通过查阅文献、调查、实验等多种方法,尽可能客观地收集所要研究的教育现象的有关资料。

3.对材料的比较分析。这是比较研究的重要环节,从初步分析到深入分析,要对收集的资料进行解释、分析、评价。分析时要注意事物间的因果性和全面性。4.通过理论与实践论证得出比较结论,并论证所得的结论。

运用比较研究法的基本要求

1.保证可比性。比较对象之间的现实性必须属于同一范畴,有一定内在联系,并能用同一标准衡量和评价。

2.资料要具有准确性、真实可靠性和典型性。

3.坚持全面本质的比较,克服主观片面性。要透过现象分析原因,从共性中揭示矛盾的普遍性,从差异中阐明矛盾的特殊性。

总之,“同课异构”研究是有价值的,只是,还是要先明确究竟是研究什么,怎么研究,这样,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推行同课异构 共放异样精彩

——语文教研活动案例

一、现状点击

很多教师为了快速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纷纷仿效他人的教学方案、课堂设计、课件制作;盲目跟从他人的教学特色、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随意堆砌他人的教学心得、反思经验、成长履历。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是有着独立价值、尊严和独特个性的人,不再只是教育教学活动或思想的执行者,而应该以一种主人翁的方式来应对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的梦想、激情、个性都得以张扬;让每个教师都有自由发展的空间;让每个生命都享受到做人的尊严;让每个教师都能实现自我发展的价值。”这才是新课程理念的真正的生命内涵。

二、理性思考 我们知道,学习他人本无可厚非,但这种带有盲目性的学习在学到他人皮毛的同时抛弃了自我、失去了个性、丢到了特色。“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正是基于帮助教师更深入地理解教材,更好地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促进所有教师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这种采取比较研究的校本教研方式能有效地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开阔教师的思路,体现同伴互助、共同发展的特点,是实在又有实效的教研方式。

三、策略目的

如何理解课程、把握教材、实施教法,是很多教师目前面临的难题,更是我们进行教研活动急需解决的问题。开展“同课异构 共同成长” 的目的,就是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建构出不同意义的设计,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活力,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让教师们在异构中实现思维的碰撞,不断优化我们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师的课堂语言质量。

四、实践策略 “同课异构”活动是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组织课堂教学,或者某一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教学班级的不同构思、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它的价值和作用的主要有:体现教师的个体差异、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比较来选择更好的授课方式、选择更好的教学素材、促进教师的发展等。

五、策略过程

(一)第一环节(前期准备)

1、全体语文教师学习“同课异构”、有效课堂、教师语言等相关理论知识。

2、确定《画家和牧童》、《月球之迷》为上课的内容,二三年级老师担任上课任务。

3、分组集体备课,对教材进行处理,设计好教案。

4、各执教老师调整教案和课件。

(二)第二环节(课堂实践)

1、二年级老师课堂展示《画家和牧童》。

2、三年级老师课堂展示《月球之迷》。

(三)第三环节(反思提炼)

课后,全体语文教师就“整体把握教材、个性解读文本”和“教师课堂语言”等重点关注点进行对比式点评。

(四)部分教师点评如下: 教师1:

A老师和B老师抓住文本的特点,对文本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各具特色。

1、区别于整体的教学设计思路。A老师设计着重于在整体感知课文,认识生字的基础上,重点感悟画家戴嵩的著名,使学生对他有深刻的认识,这一教学为第二课时学生感悟画家的伟大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而B老师着重于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全篇梳理课文,感知课文的内容,这一教学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故事的主要结构。

2、区别于开篇导入。A老师一开课,就营造了一个浓郁的艺术氛围。让学生欣赏《三牛图》、《归牧图》、《斗牛图》,然后评论作品,积累好词,如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等,这一方法无痕中为下文赞颂戴嵩的作品,作下伏笔,非常感性。而B老师的开篇导入则注重于理性,开门见山。

3、区别于字词教学。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靠单一的教、读、讲是远远不够的。A老师出示词语呈现一定的规律,分列排列。第二列,比较难读也比较难理解,老师出示图片,让学生从国画中直接了解“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的意思。第一列,让学生发现秘密,并找出近义朋友,从而很自然地引入到对戴嵩的认识。B老师在字词教学方面又有自己的风格。他是一组一组出示,在熟读的基础上,然后让学生联系课文,这个词语描述的是谁?从而达到梳理课文脉络的目标,使学生心中明白这些词语所描述的对象,以及发生的事情。

教师2:

C老师和D老师紧紧抓住文本的特点,努力挖掘课文中的人文因素,努力创设语文的氛围。

首先体现在教材的处理上。

D老师是从美好的遐想走向了永无止境的探索,他先用课件展示月亮清幽皎洁图,配上《春江花月夜》名曲,让学生浮想联翩,设置悬念,激发学习兴趣。接着,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有哪些未解之谜,你有哪些疑问?而C老师则是紧扣一个“谜”字,让学生找出描写未解之谜的段落,划出课文中介绍了哪些月球之谜,然后引导学生读文本解决谜,最后还有哪些未解之谜等着我们去探索;整个教学设计从“生疑──解疑──又生疑”这样的思路展开,然后引导学生畅想,面对神秘的月球,曾引起你多少无尽的遐想?从精确走向浪漫。脉路非常清晰

其次体现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上。

两位老师殊途同归,教学中都抓住了两个语言训练点,其一是出示句子“这里的天空黑沉沉的,表面却洒满灿烂的阳光。月球上满是尘土、岩石和环行山,没有水,没有任何生命。月球是一片荒漠。”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语言和朗读训练点。如果两位老师在教学中,能紧密结合句子,利用图片,深入与文本对话,就能帮助学生轻松地理解月球的奇异和荒漠。如: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奇异、荒漠。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们就会提出许多自己的问题:“荒漠的月球上,阳光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月球上满是尘土?”等等富有个性的问题,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探索的兴趣与欲望。其二是抓住第四自然段的空白点, 让学生依照第三和第六自然段的方式来提问,这样既重视文本提供的言语材料,把课文里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完成新的表达,又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只不过在提问前,老师要做一个好的铺垫,要引导学生一步步分析,先明白做了什么实验,接着根据实验结果提出问题。那么,C老师的教学处理可能更细化一些,他减轻了学生的难度。

接着体现在多媒体的运用上。

感受月球的神秘和美丽,引发学生探索的愿望,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两位老师在课堂上努力运用多媒体,希望能在情趣盎然的情境创设中达成情感目标,希望能激发了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一轮明月高挂天空,配上《春江花月夜》的名曲,一起吟诵月亮的古诗,的确有一番浓浓的语文味。在词语理解上,两位老师也恰当的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如帮助学生看图理解水藻、环形山等。

教师3:

《月球之谜》是一篇科普文章,文学性不强,没有明显的语言规律可循,更不煽情。拿时下流行的话说,很难上出语文的味道来。但是,C老师的课却能紧紧抓住文本的特点,努力挖掘课文中的“人文”因素,努力创设语文的氛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她执教时,以“月球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为主线,贯穿整堂课,让学生领略了月球的神秘、奇异与荒凉。我上的和她是同一堂课,上完以后感觉她的这堂课在把握、突破教材的难点上做得更好。在学习3-6自然段,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当当小科学家,先找出实验结果,然后针对实验结果提出疑问,重点做好提问指导。这样的安排条理更清楚,而在让学生更快地理解学习内容方面,效果也更明显。这一次的同课异构让我感受颇多,它使我不但在自己设计课、上课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同时也使我在听课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

教师4:

A老师和B老师选择的教材《画家和牧童》一课。她们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教学效果。A老师的课独具匠心,在引入文本学习之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欣赏三幅有关“牛”的图,了解画家,为解读文本打好基础。在字词教学环节中的理解“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两个词语时,教师先是用课件展示画,根据画家画画时的两种笔调,“哪部分是浓墨涂抹,哪部分是轻笔细描。”使原本难以理解的词语形象化。其次,让学生置身情景之中,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想象围观的人怎么想,怎么说,牧童怎样回答?然后叫学生演一演。这样,学生思维空间得到延伸,较好地认识了文中人物的特点,抓住了重点。此外,也重视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精心设计了进行语言训练的各个环节,读练结合,如课文中两处带“一”字的句型,以填空的形式出现,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又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拓展思维的训练,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意识。

而B老师的课设计巧妙。在字词教学环节中,用“这个词语出自于谁?”一问,让学生找出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然后通过联系具体的句子来理解词语,也使学生理清了课文的脉络。其次是引导学生主动展开合理的想象,充分体验人物的内心活动。师生在交流“还有什么人在夸赞大画家的画?”时,让学生领会到“纷纷夸赞”的意思。此外是注重朗读感悟,教师抓住课文中不同人物的语言,作为训练重点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不同的人物去表现不同人物的表情、动作及语言,使学生能够深刻的理解课文,感悟人物品质。如“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子都呆住了。”教师让学生通过对不同人物话语的反复朗读来体会情感,感受画家的谦虚及牧童的诚实。

„„

六、策略启示

本次活动策划周详,集思广益,得到了广大教师的积极响应。以往的校本教研更多的老师是观众,来看活动;而这次打破了“话语霸权”,人人都是主角。教研组长则重视过程管理,引导老师们开展简洁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明确的目标、比较完善的分工、合理的过程体系,严格的过程监理是高效教研的基石。

活动的策划要基于教师的需要。许多老师听课时常有“高难攀、低难就”的感觉,就是一种课堂浮夸,不落脚现象。如何解决?还得从教材解读入手,切实加强年段目标的正确把握,重视重难点的有效突破,提倡高效课堂,保证学生有听说读写的练习时间。这些策略正是教师们想解决又很难悟到的,本次活动,抓住“挖掘文本语言特色,关注学生言语习得”,在探索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因此对一线教师不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而且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的开展,教师的关系更密切了,在课前他们是信息资源共享者;在展示时又是设计思维和课堂能力的竞争对手;在课后又变成了互相鉴赏,互相学习的合作者。各种不同的身份,充分发挥了人与人之间的多种关系的作用,在竞争的表面下,我们看到了老师之间的团结、共进的和谐,它不是让老师们变成敌人,相反它让老师之间的关系更密切了。其次有利于形成个性教学,每位教师又要自己独特的风格,自己的闪光点。在压力的促使下,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产生了变化,他们精心备课,充分发挥自己的实力完成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并通过评课,与其他教师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活动中教师还能听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有利于促进自己的教学能力。

七、策略反思

作为尝试性活动,在取得成功的同时,也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1、活动过程中发现部分老师不能及时的代、换课务,无法做到全员参与,比较可惜。希望能得到教导处的大力支持,在课务安排上尽量使语文教师有半天为空课,以方便全员参与、全程参与。

2、执教教师未能把集体的智慧充分发挥出来,依旧循着自己的“套路”。不是执教者不愿吸收,可能是教研活动讨论热烈,众说纷纭,一时不知从何下手笔记,事后,又容易遗忘。下次活动时,不光要提建议,还要把二次设计的环节一五一十地罗列下来,然后进行增减修改。

3、小组议课比较热烈,献计献策,层出不穷;大组讨论时,气氛比较沉闷,许多教师一到“大场合”就金口难开了。下阶段,要继续控制话语霸权,倡导平等和谐的教研氛围,努力开创新的教研形式,让更多的老师参与进来。

4、活动成果不够丰富,光有几堂展示课不行。下一步要积极开展网上沙龙、案例积累、策略探究等活动,把语文校本教研和学校课题研究结合起来,提高校本教研的效率。通过本次教研活动,大家一致认为“同课异构”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个体差异,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开拓了教师的教学思路,为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搭建了平台。“同课异构”,有利于促进教师在开放、多元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经验和做法,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收获实实在在的成效,绽放精彩。

第五篇:同课异构

首先群文阅读的主体是学生。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明确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内涵,能让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摒弃无为的教学引导、讲授,选择更好的阅读和阅读教学方式,把更多的时间还给阅读,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阅读实践的机会,从而进行真正的原生态的阅读,形成阅读能力。

群文阅读,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丰富了一定主题关联下的阅读内容,也为能更充分全面地训练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深入研讨文本、比较阅读、分析鉴赏等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充分利用群文的优势,更准确地定位阅读教学中师生的角色。不因为阅读量的增加,而使教师“讲”和“导”的分量过度增加,而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群文阅读的主人,享受群文的“福利”。2.群文阅读不能走马观花。

群文阅读,决定了课堂阅读量的极大增加,也让学生阅读和教学的难度大增。所以,很多教师在进行群文教学时,为了展现教师的功底,减少了学生阅读的时间,使阅读变为“走马观花”。每一次读,层次不同、角度不同、重点不同,既有浏览式阅读,又有品味把玩,使阅读既有质、又有量,培养了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有利于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形成可迁移的阅读能力。

3.群文阅读不仅要读,更要“品”。在长期的传统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常常形成了较为保守的阅读教学模式。但值得注意的是,群文阅读教学与单篇课文教学相比较,为我们提供了更大的阅读信息量、更广阔的阅读平台、更多的能力培养机会,因此,决不能为“教文”而教文。

看了这两节课,最大的收获是:每个人都是阅读的主人,都有不同的阅读视野和感悟。单篇文章阅读、多篇文章阅读、整本书阅读,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三种阅读方式。为了让学生学会多篇文章的阅读,开展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研究,有效地更新了教师阅读教学的意识,改革了阅读教学的模式,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群文阅读教学,是教师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联的多篇文章。群文阅读教学是拓展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式,更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更关注学生在多种多样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李海蓉老师的群文阅读她通过尝试猜想的方法让阅读变得有意思,通过大象舅舅和小象的故事初步懂得情绪管理的一些方式。赖玉莲老师执教的《陪伴——温暖与需要》,玉莲老师通过文本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方面获得温暖与需要的信息,从而感知陪伴的温馨之情,进而感知有人陪伴一起做事的幸福,珍惜身边的一切美好事物。同样的文章,选取的议题却不一样,这就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第一:群文阅读课堂教学方式是对文本的总体把握,是高瞻远瞩、统章契领的。而传统文章教学,习惯于扣字抠词,更多关注的是“遣词造句”,是局部的细节,所以老师精讲细教,把知道学生朗读,有感情朗读无限制的放大,而群文阅读所教的则注重放在“谋篇布局”,只围绕着文章的中心议题,让学生运用生活中应用得最多的默读、浏览、跳读等阅读方式,解决老师提出的一、两个中心问题,所以群文阅读课堂教学考察的不是学生学会了多少字词,背诵了多少篇章,而重点关注的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质疑和发现,鼓励“发现至上”的探索性教学。

第二:整合“群文阅读”教学目标,使目标的表述立足“群文”,尽可能地设定保底目标,目标的点更集中,不必过于细化,用“大目标”来体现“下有保底,上不封顶”的人性化教学理念。

第三:在群文阅读中学会质疑讨论的策略。群文阅读教学,不同体裁、不同表达形式、不同语言风格、不同作者的文章,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信息量和巨大的思考空间,也给学生带来了许多疑惑,难以全面理解,需要在交流讨论中厘清。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渗透质疑讨论的阅读策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述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同学进行讨论。

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的思考

——观李海蓉和赖玉莲老师课例的启示

李海蓉老师上的《快乐起来》和赖玉莲老师上的《陪伴——温暖与需要》两堂课,同样选择了《大象舅舅》中的几个故事,但却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文本,引导学生阅读。让我收获很多,对群文阅读教学有了更多的想法。

一是同样的一组文章,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学生的喜好等方面,从阅读方法的指导、写作方法的认识、人文情感的体验等不同的角度解读文本,指导孩子阅读。即便是人文情感方面,也可以是多角度的解读。这两位老师都从人文情感的角度解读,但解读的点又有所不同。

二是在一堂课中阅读多篇文章,选择的文章不可太多,议题也要集中,不可面面俱到,否则就给人以蜻蜓点水的感觉。在这两位老师的教学中,个人较喜欢李海蓉老师的教学设计,议题集中,符合低段孩子的认知特点。

三是低段的群文阅读选材上尽量选择孩子们喜欢的绘本故事或者是童谣。在实施群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不可太多,否则流于形式。

同课异构中,两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赖玉莲老师执教的《陪伴——温暖与需要》,她通过文本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方面获得温暖与需要的信息,从而感知陪伴的温馨之情,进而感知有人陪伴一起做事的幸福,珍惜身边的一切美好事物。

李海蓉老师执教的《快乐起来》,她通过尝试猜想的方法让阅读变得有意思,通过大象舅舅和小象的故事让学生初步懂得情绪管理的一些方式。这两堂课在教学中体现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人的地位,课堂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学生真正体会到情感后,就势让学生带着这种情感去读,在读中让感情升华,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群文阅读专家王林博士也指出:群文阅读是课堂教学静悄悄的革命,它提倡的是这样的语文课堂:儿童的课堂,研究的课堂,讨论的课堂,阅读策略的课堂,思考的课堂。群文阅读要改变的并不是学生的阅读材料,更重要的是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并由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快乐起来》和《陪伴——温暖与需要》这两个课例属同课异构,观看了这两课,我也学习、积累了不少经验。下面我来谈谈在我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的启示。

“同课异构”即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已有的教学经验、学生状况、教学风格及教学技能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上出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使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方面做到“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这就形成了同一内容不同结构的课。“同课异构”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这种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教学效果。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同课异构”则是在集中大家智慧的基础上,形成大体的框架和思路,已经是集体智慧作为铺垫,这种“异构”体现的是教师的个人风格、个人高超教学技能、个人的教学风采。“异构”让课堂更精彩,让教师在“异构”中感悟自我,让教师在“异构”中学习他人的长处,找到自己的差距。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我认真地准备一堂堂课,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本班学生的特点,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交流培养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能力!

群文阅读,教学目标一定要抓住重点,突出要点,把握难点,一定要学会放弃。在群文阅读的课堂上,我讲话不多,更没有提出很多问题让学生解答,学生讨论的时间少了,大块时间读、大块时间悟相对就多了,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能把几篇文章就读完了。所以“群文阅读”只有发展“让学”,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我也不可能那么深、那么细、那么透地讲析文章了。更不可能面面俱到、步步为营、高潮迭起。

在群文阅读方法上不能采用大声朗读或有感情的朗读,那样太浪费时间。因此,我采用了略读、浏览、跳读能阅读方式,基本是生活化的阅读。总之,这两个课例让我从中领悟到了许多精髓。在群文阅读这条路上,我还需不断汲取营养,不断完善充实自己。

两节群文阅读课阅读的都是同一组阅读材料《大象舅舅》,执教者分别是成都锦西外国语小学的李海蓉老师和来自宝岛台湾的赖玉莲老师。李老师的课题是《简单的快乐》,议题是“悲伤像车窗外的电线杆,总会过去的。”李老师引导学生利用猜读的方式读故事,体会猜读的乐趣。并且让学生懂得,在不开心的时候,可以通过玩一些好玩的、简单的事情,让自己快乐起来。李老师扎实深厚的教学功底、新颖别致的教学设计、绘声绘色地讲述故事,使群文阅读的课堂呈现出独特的魅力。台湾的赖玉连老师给所有的参会者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大约六十多岁,一口软软的国语将一个个故事娓娓道来,令人心里暖暖的,仿佛回到了爱听故事的孩提时代。她的课题是《陪伴——温暖与需要》,李老师强调的是“快乐”,而赖老师则是“陪伴”,她引导学生运用独立阅读、提取讯息、分享交流等方法,通过群文阅读构建概念,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获得温暖与需要的思考讯息,从而感知陪伴的温馨之情。在赖玉连老师的课上,她总是让学生坐着回答,你听不到精彩的过渡语,准确的评价语,充斥课堂的总是她那几句——“哦,原来是这样„„”、“哦,原来你是这样想的„„”她注重学生思维的碰撞,注重学生是否真的敢说,是否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想法。学生学得很有兴趣,在故事的层层推进中,思考得也越来越深入,真正体现探究的过程。课后赖老师说,乐趣是孩子阅读的原动力,老师应该让孩子在课堂上感受到阅读是多么快乐。营造孩子什么时候想说就说的课堂氛围。感受不是教出来的。给孩子一点时间,跟孩子一起聊故事。

每堂课细细的听下来后,感觉每位授课教师都煞费苦心的作了周密而细致的准备,所以每堂课都有很闪光的亮点供我们参考、学习、借鉴,当然有比较就会有鉴别。我会教师们会把其中的精华加以吸取,尝试把群文阅读这种语文教学的新形式更好地运用到以后的语文教学中,来逐步的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下载王主编修改的同课异构文章1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王主编修改的同课异构文章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同课异构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 5.6《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教学设计 刘寨中学 李彦虎 设计思路:通过创造条件构建全等三角形,把不能直接测量的两点之间的距离转化为能直接测量的距离。体......

    同课异构范文

    “同课异构”研修活动 一、研修目标 提升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鼓励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勇于在先进教学理念下创新课堂教学的新面貌。 二、研修过程 第一步:教研组长召开同......

    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心得体会隆德县联财中心小学:苏敏学2014年3月22日我有幸参加了沙塘学区、神林学区和联财学区组织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通过这次的“同课异构”教研......

    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生成教学 为了给全校教师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促进教师们业务水平的提高,提高有效课堂的实效性。3月,xxx中学开展了各学科组“同课异构、生成教学”四个一推进有效课......

    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打造高效课堂 2012年11月16日,我校召开了“同课异构”打造高效课堂的教学研讨会。在研讨会上,首先由二年级戴银凤和玉鑫两位老师分别讲了同一节语文课《贺年片》......

    同课异构111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 “同课异构”顾名思义就是同一节课不同的构思,不同的设计思路。但是......

    同课异构

    专家引领校本研修之四:同课异构式校本研修“同课异构式”校本研修的关键词有两个:一是“同课异构”;二是“校本研修”。 顾名思义,就是以“同课异构”为组织形式的一种校本研修......

    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共研修 集思广益助成长 为更新教育理念、强力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其教学个性,真正体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我园组织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