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共5篇)

时间:2019-05-13 00:45: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第一篇:《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是学生在学习完小数的读写法,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基础上来教学的。学生对小数已经有了很深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习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本节课的学习是学习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关键,是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是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先通过练习让学生回忆整数加减法的算法,然后以本单元主题图的买书情景为线索展开教学,自然的引入小数加减法的学习。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几点思考:

1、运用迁移规律突出算理和算法

因为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学习小数加减法的基础,这节课中,我先通过让学生计算两道整数加减法题,让学生回忆、交流整数加减法的算法。出示情景图学生列出横式后,我先让学生试做,学生计算时自主的迁移了整数加减法的计算经验把相同数位对齐,也就不自觉地把小数点对齐。即把小数加减法转化整数加减法,实现了知识的迁移。最后再通过提问、交流、巩固“小数点对齐”的问题使学生明白,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小数点对齐,如果盖上小数点,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相同。将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这样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结构去探索新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真正理解了算理,掌握了算法。

2、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在探究中获得知识

在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我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然后引发讨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掌握了小数加减法计算时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这些原来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习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探索出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在和谐、宽松、民主的气氛中愉快的学习所学知识。

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足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因为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小数加减法的学习基础。为了充分复习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课堂中我让学生到前面演示、说算法,然后又通过多媒体演示计算方法,最后多媒体出示。这样下来就用了将近有10分钟进行复习,而使后面的一些巩固练习没有完成。造成课堂时间安排不是很合理。

“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就对齐了”,这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在学生试计算时,我发现学生因知识迁移,学生能够把小数点对齐,所以这部分处理较简单,只是告诉同学们应小数点对齐,没有从计数单位的角度或借助人民币单位等来理解小数对齐的道理,虽然学生在后面的练习中能做的不错,但没有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小数点对齐的必要性。对后面学习“位数不相同小数的加减法”的学习会造成困难。

第二篇: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和学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认识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

2、能力目标:通过自主探究,比较归纳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3、德育目标: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注意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和计算法则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体育比赛吗?

生:喜欢!

师:其实在比赛过程中也有许多关于数学的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

[课件播放雅典奥运会中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第一轮录像]

师: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第一轮中国队的劳丽诗、李婷获得了53.40分,意大利的哈特利、海曼斯获得了49.80分。

生:中国队比分高一些。

师:不错,那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中国队比意大利队多得多少分?

师:求“中国队比意大利队多得多少分”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生:求“中国队比意大利队多得多少分”就是看53.40比49.80多多少,应该用减法计算。列式:53.40-49.80=

师板书:53.40-49.80=

师:计算这道题用我们以前所学习的知识能解决吗?怎样摆竖式?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

……

二、循序渐进,探究新知

(课件继续播放第二轮比赛画面)

师:你又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1:第二轮比赛中国队获得58.20分,意大利队获得49.20分。

生2:中国队的比分又比意大利队的比分高。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第二轮中国队比意大利队领先多少分?

生2:第一轮和第二轮中国队一共获得多少分?

生3:第一轮和第二轮意大利队一共获得多少分?

生4:第二轮比赛完成后,中国队比意大利队领先多少分?

……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真多,这些问题的解答方法一样吗?竖式该怎样写?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问题和同桌讨论讨论,看看该怎样解答。

生汇报:

生1:我算的是“第二轮中国队比意大利队领先多少分?”用减法计算,列式:58.20-49.20=9.00

58.20

-49.20

9.00

生2:我算的是“第一轮和第二轮中国队一共获得多少分?”用加法计算,列式:53.40+58.20=111.60

53.40

+58.20

111.60

生3:我算的是“第一轮和第二轮意大利队一共获得多少分?”,用加法计算,列式:49.80+49.20=99.00

49.80

+49.20

99.00

生4:我算的是“第二轮比赛完成后,中国队比意大利队领先多少分?”要用两队的成绩相减……

投影展示学生计算方法。

师:大家算得都很好,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对位?

生1:为了相同数位对齐。

生2:……

师:“同数位对齐”也就是把小数的小数点对齐。

师:计算结果末尾有0,是否可以把0去掉?为什么?(生讨论)

……

生1:把0去掉,因为这些0都在小数末尾。

生2:根据小数的性质:小数末尾

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看来大家学的都不错。那上面的计算结果还可以怎样写?

(生试做)

三、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练习八”第1题。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完成“做一做”第1、2题。

2、完成“练习八”第2题。

3、作业:练习八第3题。

教学反思:

教学伊始,教师运用回放录像与解说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创设了20雅典奥运会的情境,真实、亲切,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情境中,促使学生进入学习活动。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充分地欣赏中国跳水运动员在比赛中珠联璧合的完美发挥,回味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创造的辉煌成绩,感受竞技运动带给人类的无穷乐趣。同时体会小数加减计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体会到若不学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不学不行。有了这种感受,学生才会将“要我学”转换为“我要学”,才会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地加入到学习中去。

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所有信息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众多信息中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按自己的意愿提出问题,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处理信息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自主思考,学习的.过程。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的知识做铺垫,教师就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尝试,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在课堂上创设交往、互动的协作学习环境,有利于群体智慧共享。学生在这种人格平等的环境中,自发释放自己的生命活力,享受快乐的学习生活,从而更自觉地承担学习任务。

通过教学我深刻认识到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应当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交流,互争论、共探究,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方法的研究,应该着眼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并能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在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及责任感、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鉴于此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数学课堂教学,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流程。在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下,构建一个以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现象为切入点,以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为核心,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要特征的数学课堂教学程序和策略。<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2

《小数加法和减法》是在学习整数加减法和三年级学习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这节课要让学生知道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合作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试教时发现只有少部分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用竖式计算时会受到整数加减法的影响,考虑到末位对齐,也有几个学生把整数和整数对齐、小数和小数末位对齐,考虑到绝大部分学生完全能凭借学习整数加减法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经验,通过自学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所以我采取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学习,让学生独立的尝试列竖式计算,然后通过小组讨论,自己辨别哪种竖式是正确的,哪种竖式是错误的,并集体分析错误的原因,说说正确的竖式该怎么列,上完课后感觉学生的表现还不错,课堂上发言很积极,个个都参与学习,所有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都能掌握,知道把计算结果化简。

自我感觉几处较好的地方:

1、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例题:4.75+3.4,学生不大容易讲出算理,但通过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的方式,针对错例,有学生说出了错的.理由:元要加元,角要加角,分要和分相加,也有学生说出3.4的4应和4.75的7对齐,接着我就追问为什么3.4的4应和4.75的7对齐,有的学生说4表示4角,7表示7角所以4要和7对齐,也有学生说4表示4个十分之一,7表示7个十分之一个所以4要和7对齐,还有学生说4在十分位上,7也在十分位上所以4要和7对齐,然后我话锋一转问那这题错在哪儿呢,学生比较自然的说出相同数位没对齐或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减等。

2、学生的发言比较理想,这节课对于学生以前旧知的迁移还是比较重要的,所以一开始我就复习了用竖式计算整数加减法,并让学生根据竖式说出算理,这样为下面的学习节约了很多的时间,而且学生也有话可说,有几处学生的发言还是很精彩的。

自我感觉不足之处:

1、我作为一名教师,本身素养需进一步提高。

2、由于时间的限制有个别学生的问题没有在课堂上解决,如小组竞赛。

最后说说教学这节课的一些个人经验。

1、例题尽量放手,但算理要清楚,算法要明白,要让学生知道怎样算,还得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算,不能那样算。

2、对于要化简的题型,第一次出现,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原来去掉小数末尾的0,更简洁,让学生上展台修改,其他学生对照修改,这短短半分钟一定不能少。

3、练习要有层次和趣味性:

(1)列竖式,学生判断竖式列的是否正确,方便中下等学生熟悉列式的模式。

(2)只有横式,要求学生自己列式计算,这是完整的计算巩固。

(3)改错,这是防微杜渐的练习,预防小数点不对齐,计算结果不化简,掌握计算方法但计算不仔细等。

(4)小组计算竞赛,既达到练习的目的,又能增强小组的合作精神,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整个课堂掀起学习高潮。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3

对于小数加法和减法或多或少已有一些基础知识,上课之前通过对全班同学的观察和了解,他们利用竖式计算时,有些同学认为应该从左往右对齐,有同学认为应该把末尾对齐。有一半多的同学知道应该把小数点对齐,但不知道齐中的道理。在教学的过程中,“计算时要把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要对齐”我强调得过多,而没有引导学生去理解清楚“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的其中道理。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用小数表示元、角、分”,让他们去理解在相加、减时,元和元相加、减,角和角相加减,分和分相加减。这样学生可能更容易理解“相同数位要对齐”的其中道理,如教学4.75+3.4时,可以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数量进行思考,4.75元是4元7角5分,3.4元是3元4角,所以,计算时分别把“元”“角”“分”对齐写,便于相加。同时也可以从小数的意义着手,4.75是由4个1、7个0.1、5个0.01组成的,3.4是由3个1、4个0.1组成的.。根据整数加减法的经验,相同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除此之外,我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激趣这块还做得不够到位,教学本节内容时,我应该从“小学生买东西算帐”这个敏感的话题入手,“买东西算帐”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有趣的,就连二、三年级的小朋友也知道怎么算帐,只是他们不理解其中的算理,从这个角度去教学新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就浓厚多了。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4

前几在听了一节小数加法和减法,执教老师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课始一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三个学生到商店购买文具的图(配合教师解说),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并集体先尝试计算4.75+3.4。全体学生居然都列出了正确的竖式,并算出了正确的结果。在备课时老师根据相关认知和教学经验判断,依据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等知识,学生在自主尝试中很可能出现把两个小数末位对齐的错误计算方法,并且出现这种错误的.概率很大,因此老师在学生全部试算正确的情况下还是很坚决地在学生板演的正确竖式旁补上一个末位对齐的错误竖式(可能是防患于未然),按照教学预设组织学生进行判断和分析。然而,这种错误在本节课中并没有出现,学生都列出了正确的竖式并计算正确,还有没必要拿出可能会出现的错误,按照预设的教学进程进行分析比较?

正误比较、错误诊断,的确能帮助学生厘清有关概念,理解和掌握有关公式、法则和问题解决方法,避免发生同类错误。但学生知识建构初期,最初接受的信息往往制约着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正确认识,错误的信息、错误的经验,有时反而会使学生思维产生混乱,对自己正确的理解和方法产生怀疑,对知识的正确建构产生干扰。在学生全部做对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针对正确的计算方法,围绕“为什么这样算”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的、形象的或数学意义的方法进行深入探讨。当学生理解了算理,“为什么不能末尾对齐相加?”这样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再通过错误诊断等练习强化学生对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可能教学效果会更好。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从影响学生知识建构的因素出发,新知建构阶段,尽量减少错误信息的干扰,重在运用正确的信息、正确的方法和经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比较分析,在比较中厘清,在辨析中提升,在实践中内化。当学生没有出现错误时,不应让他们“被错误”;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又不应回避,而要合理利用。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5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将应用于生活。《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个单元的教材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发现信息,收集信息并提出有关小数加、减计算的数学问题,从而产生新的计算要求。在此基础上,我采用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探索笔算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都选择利用整数加、减法的算法进行计算。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课堂小结时我提了个问题:为什么你们都选择采用整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呢?通过比较你发现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计算与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学生解决了这些问题基本上也就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了。

最后我又强调了在计算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数位必须对齐,就是小数点要对齐。在练习中针对学生容易错的地方设计了一些练习题。整体感觉学生在这部分掌握的还是不错的。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6

10月11日在丝绸路小学进行了说课,丁老师在评说课时,提到我的课堂设计中有很多“假”的东西,回来后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到底哪些东西是假的?经过认真思考,我认为丁老师可能是因为我创设的情境不够真实。(这是我的猜测,不知对否?)比如由于营养不良,聂老师我的身高只有1.54米,丁老师说,影响身体生长的原因有很多,怎么能说是营养不良造成的呢?是的,非常赞同丁老师的说法。因此,在上课时情境的创设做了一定的修改。其实这里的目的本想通过自己不高的这一实例,教育学生只有爱运动,不挑食,才有可能长高。在教学中由于教师表达方式的欠妥,实际上是会向学生传递一个错误信息的,今后一定会注意。

(一)小失误赢得了时间。

课的开始,出示情境图,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可能误点鼠标的原因,出示情境图的同时,要解决的问题也同时出现了,是把课件倒回去,让学生根据情境图重新提问题,还是直接让学生看着问题列式解答?我选择了后者。课后,得到了同事及评课老师的赞同,认为在这里让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问题没有必要,完全可以直接出示问题,让学生解答,为后面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算法赢得时间。这也与正在进行的远程研修中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课例的设计意图不谋而合。

【绿色课堂要求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加减法在意义上、计算方法上和整数加减法是一样的,通过复习整数加减法的竖式,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紧紧扣住新知的生长点,为探索小数加减法奠定基础。】

(二)算理和算法的有效结合。

算理必须要让学生感悟,而不是让学生单纯的理解,算法是学生在理解了算理的`基础上对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的总结。”算理、算法就是根与叶的关系,是互相依存,不能割裂的。算理是计算的基础,算法是计算过程的归纳。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尝试、分析、比较,逐步抽象出算理,让学生在体验,感知、讨论、合作、比较中灵活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1、通过计算1.43+0.17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计算时要从低位算起,得数的末尾有0,根据小数的性质,一般把0去掉。2、通过计算1.6-1.54列竖式时有的学生1.6-1.54,有的学生1.60-1.54,学生在对比中知道了为了更好的对位,好算,当被减数的小数位数和减数的小数位数不同时,可以在1.6的后面补0,使其成为相同位数的小数。并借助学生的真实错例1.6-1.54=0.14来纠错,在纠错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对“对齐小数点就是相同数位对齐”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学时,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相互质疑,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互启发,相互学习,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学生的错例引发的精彩。

在练习5.28+1.3时,有学生出现了这样的错误:

5.2 8+ 1. 3

【借助学生真实的错例,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小数点对齐的目的是让相同数位对齐,在评课时张丽梅老师说到总以为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就一定会对齐,没想到即使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也有不对齐的时候,对在学生中会出现这种情况很是意外。在这里更要让学生明白相同的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的道理。】

生:老师,××同学做错了。

师:我们在做小数加减时,要求小数点对齐,这位同学做到了,怎么还错了呢?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8在百分位上表示8个百分之一,3在十分位上,表示3个十分之一,只有相同的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它们的计数单位不同不能相加减。

师:你的语言表达真完整,老师佩服你!

【由于本节课的知识比较简单,课前并没有熟悉学生,没有和学生进行课前沟通,我认为孩子能表达的如此完整,思路能如此清晰,真是了不起,同时也看出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注重了学生数学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遗憾

1、在最后一道解决问题中,学生用了很多种方法,非常好,但我以为时间到了,没有让学生汇报自己的做法,而是小结,布置课后算一算自己书包里的书一共多少元?匆匆下了课,结果评委老师说,还有四分钟才到点,我让学生汇报完,再小结,时间是正好的。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缺憾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动力。

2、课堂上的语言还有待进一步锤炼,课堂的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在细节上完善了才能使整堂课更好。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7

本节课例1本课教材是在学生近期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前面非常熟悉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习、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是小学生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这一教学内容与老教材相比,突出了计算不再是枯燥乏味,而是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作为计算教学的背景。让学生感到计算学习同样是生动、有趣的,使学生在解答用小数计算的实际问题时,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小数运算的基本方法。再说,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对于小数加减法,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教材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有意不给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不概括小数的加减法法则,而是刻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知中。

一节课下来,我觉得以下方面需要做进一步改进:

1、对于第一个例题,在讲解新授内容时,当有的学生说4.75+2.65时,可以看作475分加上265分等于740分,这个时候,我只是肯定了这个学生的方法,而教师并没有对这一生成性的资源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引导和提示学生,740分可以看作7.4元,把元改成用分做单位,也就是看成用相同数位相加算法的雏形,直接过渡到小数加法计算是,应该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首先要把加数的小数点对齐。

2、学生在班演的时候,出现的问题,就是很好的生成性的资源,教师应该很好的利用取来,及时讲解和评定。

3、因为本节课应该是在学生掌握小数性质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的,教师事前没有进行有效的学情调查,所执教的班级还没有学过小数的性质的教学,导致在教学小数化简是,出现了一定的困难。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重视,班级学情的调查和分析,做好课前的预设。

4、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炼,话语琐碎,提出的问题有时候不是很精准,这个方便需要改进。

5、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

6、鼓励性的语言过于单调,含有整数加减时,可以让学生对比中发现错误,这样比老师直接讲效果会更好一些。整个课堂气氛不算是太高涨。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8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整数加减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小数加减法,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教材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有意不给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不概括小数的加减法法则,而是刻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中。

成功之处:

1.创设奥运会情境,提出问题。教学中选取了雅典奥运会10米台跳水的.情境,让学生根据中国队和加拿大队的第一轮和第二轮成绩,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列式,从而引入课题,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法计算对人类活动的重大意义,体会数学的工具性作用,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沟通与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通过计算53.40+58.20和53.40-49.80,由于这两道算式的数位相同,学生列竖式计算很容易,轻松的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得数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得数末尾的0一般要去掉。通过强化了数位对齐,然后让学生计算7.2-6.45,让学生发现只要怎样才能相同数位对齐,从而使学生自然过渡到只要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数位对齐了,解决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不足之处:

1.未板书小数加减法计算法则,导致学生不能正确进行叙述。

2.得数末尾有0,学生在做题时出现不去掉的现象。

再教设计:

注重板书规律性的知识点,强化学生记忆和训练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9

小数的加减法一课是学生在学习完小数的读写法,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来教学的。在此基础上学习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先通过练习让学生回忆整数加减法的算法,然后以本单元主题图的买书情景为线索展开教学,自然的引入小数加减法的学习。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几点思考:

1、运用迁移规律突出算理和算法

因为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学习小数加减法的基础,这节课中,我先通过让学生计算两道整数加减法题,让学生回忆、交流整数加减法的算法。出示情景图学生列出横式后,我先让学生试做,学生计算时自主的迁移了整数加减法的计算经验把相同数位对齐,也就不自觉地把小数点对齐。即把小数加减法转化整数加减法,实现了知识的迁移。最后再通过提问、交流、巩固“小数点对齐”的问题使学生明白,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小数点对齐,如果盖上小数点,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相同。让学生学会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去探索新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真正理解了算理,掌握了算法。

2、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在探究中获得知识

在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我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然后引发讨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掌握了小数加减法计算时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学生在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出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在和谐、宽松、民主的气氛中愉快的学习所学知识。

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的方面:为了充分复习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用的时间有点长,而使后面的一些巩固练习没有完成。造成课堂时间安排不是很合理。

“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就对齐了”,这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在学生尝试计算时,能够把小数点对齐,所以这部分处理较简单,只是告诉同学们应小数点对齐,没有从计数单位的角度或借助人民币单位等来理解小数对齐的道理,虽然学生在后面的练习中能做的不错,但没有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小数点对齐的必要性。对后面学习“位数不相同小数的加减法”的学习会造成困难。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10

这是在学习整数加减法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的,这节课要让学生知道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合作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我在设计导学稿时,关于教学情境,教材上呈现的“20xx年雅典奥运会跳水”的主题图,其意图是让学生观察主题图中的几轮成绩去学习小数的加、减法。然而我经过反复琢磨,决定放弃教材上的主题图,理由有二:

1、对“20xx年的雅典奥运会”没有什么印象,他们那时才三、四岁;

2、学生跳水比赛规则不熟悉,不知道成绩是怎么计算的,另外对于一些外国的国旗、选手名字很陌生,读起来甚至很拗口,这些都不便于学生自主探究。基于以上的认识我直接出示计算题目,让学生尝试计算。计算题目分为三个层次:相同数位的小数相加减,不同数位的小数相加减,整数与小数的相加减。

我采取了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学习,让学生独立的'尝试列竖式计算,然后通过小组讨论,自己辨别哪种竖式是正确的,哪种竖式是错误的,并集体分析错误的原因,说说正确的竖式该怎么列,最后集体展示。

课堂教学时我发现只有少部分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用竖式计算时会受到整数加减法的影响,考虑到末位对齐,也有几个学生把整数和整数对齐、小数和小数末位对齐,绝大部分学生完全能凭借学习整数加减法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经验,通过自学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上完课后感觉学生的表现还不错,课堂上发言很积极,个个都参与学习,所有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都能掌握。不足之处:应设计改错题目,这是防微杜渐的练习,预防小数点不对齐,计算结果不化简,掌握计算方法但计算不仔细等。

我们不可能走进两个完全一样的课堂,正如“人不可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教学如棋局,如何提升我们的课堂驾驭能力,我想只有:厚积薄发!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1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生活中的情境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2.通过计算、比较等活动使学生经历把整数加减法计算经验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迁移规律的意识。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三、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出新知

导入1:师:同学们,你们都喜欢读课外书吗?老师想问一问你们自己去书店购买过课外书吗?在一个星期天,小丽到新华书店来选购自己喜欢的图书。

导入2:【老师知道咱班的同学特别爱读课外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小丽和你们一样,也非常喜欢读课外书。在一个星期天,小丽到新华书店来选购自己喜欢的图书。】

从这张图上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

生1:小丽买了两本书,一本是数学家的故事,另一本书童话选;

生2:一本《数学家的故事》,价格是6.45元;另一本是《童话选》,价格是4.29元。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小丽买了这两本书,一共要花多少钱?

(2)《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元?

或者说《童话选》比《数学家的故事》便宜多少元?

师:这两个问题,你认为应该用怎样的方法来解答?

预设:

生1:求 “小丽一共花了多少钱?”用加法计算,可以列示6.45+4.29=

求 “贵多少元?”用减法计算,可以列示6.45-4.29=

师:你能估一估这两个算式的结果吗?

估算很重要,同学们平时一定要具有估算的意识。有时候估算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帮助我们检查和验算。估算也是一种很好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估算是重要的运算技能,通过估算可以帮助推算出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而在精确计算中有效避免出现不合理的错误答案。借估算定精算,实现了估算与精算之间的沟通,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那这两个算式的结果应该是多少呢?你想通过以前我们学过的哪些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

预设:

生1:元角分的知识

生2: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生3: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生4: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生5: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当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学会知识的迁移和类推,合理运用转化的思想,把新知转化为旧知,用旧知来解决新知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学习方法。只要同学们善于思考和发现,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小组的合作,一定能解决这些问题。下面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P72,自学例1。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按照自己的意愿提出问题,这是一个处理信息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和生活经验,用旧知引新知,为他们的学习指明方向,激发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自学,完成自主学习单。

2、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3、学生尝试计算,指名板演,呈现不同的算法。

4、全班交流。你们小组解决了哪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预设:

学生1:

学生2:

学生3:

学生4: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已有的整数加减法的计算经验,以及在具体情境下对小数的理解,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大胆尝试探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4、重点思考:“为什么小数点一定要对齐呢?”

预设:

学生1:在学习一位小数加法时,就是把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整数部分相同数位对齐,小数部分的十分位的数要对齐。所以当两个两位小数相加时,百分位上的数也要对齐。

学生2:因为不同的数位表示的含义不同,个位表示几个1,十分位表示几个十分之一,百分位表示几个百分之一。当小数点对齐时,相同数位就对齐了。

学生3:因为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两个数才能直接相加,所以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即“小数点对齐”。

师:那该怎样计算呢?然后按照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计算时,从最低位算起,这道题也就是先从百分位加起,5加9得到14个百分之一,百分位满十要向十分位进一,在百分位上写4;十分位上4加2加1得到7个十分之一,在十分位上写7;最后个位上6加4满10,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个位上写0,十位上写1。那么6.45+4.29=10.74。

首先列竖式时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相同的数位要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从最低位算起,这个算式应从百分位减起,5减9不够减,就从十分位退一当十再减,15-9=6,得到6个百分之一,在百分位上写6;十分位上4退1是3,3-2=1,得到1个十分之一,在十分位上写1;最后个位上6-4=2,得到2个一,在个位上写2。那么6.45-4.29=2.16。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找到各方法间的内在联系与不同;同时借助笔算小数加法的.经历,通过运用数学语言的交流,逐渐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这一本质,体会到小数点对齐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5.比较内化

刚才我们学习了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比较,你有什么发现吗?我们一起来比较分析。

预设:

学生1: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都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学生2: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相同,都是从最低位算起。

学生3: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当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

学生4:小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一样,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进行验算,也可以用减法验算。

在小数加减法计算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什么呢?

1: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

2:整数加减法是从个位对齐,而小数加减法是小数点要对齐。

3:小数点要写在个位的右下角,小数点要写成实心的小圆点。

4:计算结果如果末尾有0,可以根据小数的性质去掉。

【设计意图】通过小数减法与小数加法的对比、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对比,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促进学生在头脑中完善与计算有关的知识网络。

(三)知识运用

1.基础练习

教材第72页,做一做。

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6 .07+4 .89 5 .64-1 .78

【设计意图】巩固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验算的习惯。

2.综合练习

(1)教材第74页第3题。

(四)课堂总结

教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吗?

预设:

学生1:可以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

学生2: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把小数点对齐。

学生3: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相同。

……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

【设计意图】在回顾与反思中,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做到在收获知识的同时积累小数加减法笔算的活动经验,并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例是在学生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来学习的。教学这部分知识,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法则,还要同整数加减法结合起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加减法的实质。

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几点思考:

1、注重与生活的联系。

本课例选择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以“购买图书情景图”作为计算教学的背景。突出了计算不再是枯燥乏味,不再是为了计算而计算,而是让学生感到计算学习同样是生动、有趣的,使学生在解答用小数计算的实际问题时,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小数运算的基本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2、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通过自主探索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在例1的教学中我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交流各自方法、概括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整个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互动模式,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探究算法中使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对于6.45+4.29和6.45-4.29的竖式写法,我先让学生自己试着写,再通过格式对比展示,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在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中,学生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3、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

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通过计算、比较等活动使学生经历把整数加减法计算经验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迁移规律的意识。通过“小数点为什么一定要对齐”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明白“这样就能保证整数部分和整数部分对齐,小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对齐。当小数点对齐时,相同的数位也就对齐了”。在学生充分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来体会和感悟,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12

本课教材是在学生近期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前面非常熟悉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习、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是小学生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这一教学内容与老教材相比,突出了计算不再是枯燥乏味,而是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作为计算教学的`背景。让学生感到计算学习同样是生动、有趣的,使学生在解答用小数计算的实际问题时,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小数运算的基本方法。再说,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对于小数加减法,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教材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有意不给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不概括小数的加减法法则,而是刻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知中。

一节课下来,我觉得以下方面需要做进一步改进。

1. 对于第一个例题,在讲解新授内容时,当有的学生说4.75+2.65时,可以看作475分加上265分等于740分,这个时候,我只是肯定了这个学生的方法,而教师并没有对这一生成性的资源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引导和提示学生,740分可以看作7.4元,把元改成用分做单位,也就是看成用相同数位相加算法的雏形,直接过渡到小数加法计算是,应该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首先要把加数的小数点对齐。

2. 学生在班演的时候,出现的问题,就是很好的生成性的资源,教师应该很好的利用取来,及时讲解和评定。

3. 因为本节课应该是在学生掌握小数性质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的,教师事前没有进行有效的学情调查,所执教的班级还没有学过小数的性质的教学,导致在教学小数化简是,出现了一定的困难。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重视,班级学情的调查和分析,做好课前的预设。

4. 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炼,话语琐碎,提出的问题有时候不是很精准,这个方便需要改进。

5. 教师教学的板书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以上是本人在执教《小数加法和减法》后一些个人的想法,不到之处还请各位教师批评指正。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13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与整数的一致,都是相同的数位上的数对齐。教学中,不仅是要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加以归纳,从而去较好地掌握知识。

1、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出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并有效的在教学与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去完成了对新课内容的建构,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内涵。

2、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现实素材,激发学习兴趣是这节课的最大特点。课前让学生亲身经历购物,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教材产生一定的兴趣,并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需求。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近数学。 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提出数学问题。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问题,学生的探索才可能是积极主动的,发挥学生购物付款的经验,对小数加减法做出不同水平的解答。

3、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的教学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习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创设情境,使数学充满生活气息是数学课堂教学前进的方向,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有力体现,它有利于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在愉悦中学数学、用数学,从而真正地掌握数学知识。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14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六年制第八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和学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认识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

2、能力目标:通过自主探究,比较归纳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3、德育目标: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教学重点:注意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和计算法则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体育比赛吗?

生:喜欢!

师:其实在比赛过程中也有许多关于数学的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

[课件播放雅典奥运会中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第一轮录像]师:你能获得哪些信息?生:第一轮中国队的劳丽诗、李婷获得了53.40分,意大利的哈特利、海曼斯获得了49.80分。

生:中国队比分高一些。

师:不错,那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中国队比意大利队多得多少分?

师:求“中国队比意大利队多得多少分”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生:求“中国队比意大利队多得多少分”就是看53.40比49.80多多少,应该用减法计算。列式:53.40-49.80=:53.40-49.80=

师:计算这道题用我们以前所学习的知识能解决吗?怎样摆竖式?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

……

二 、循序渐进,探究新知

(课件继续播放第二轮比赛画面)

师:你又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1:第二轮比赛中国队获得58.20分,意大利队获得49.20分。

生2:中国队的比分又比意大利队的比分高。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第二轮中国队比意大利队领先多少分?

生2:第一轮和第二轮中国队一共获得多少分?

生3:第一轮和第二轮意大利队一共获得多少分?

生4:第二轮比赛完成后,中国队比意大利队领先多少分?

……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真多,这些问题的解答方法一样吗?竖式该怎样写?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问题和同桌讨论讨论,看看该怎样解答。生汇报:生1:我算的是“第二轮中国队比意大利队领先多少分?”用减法计算,列式: 58.20-49.20=9.00

58.20-49.209.00

生2:我算的'是“第一轮和第二轮中国队一共获得多少分?”用加法计算,列式: 53.40+58.20=111.6053.40+58.1.60生3:我算的是“第一轮和第二轮意大利队一共获得多少分?”,用加法计算,列式: 49.80+49.20=99.0049.80+ 49.2099.00生4:我算的是“第二轮比赛完成后,中国队比意大利队领先多少分?”要用两队的成绩相减……投影展示学生计算方法。师:大家算得都很好,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对位?生1:为了相同数位对齐。生2:……师:“同数位对齐”也就是把小数的小数点对齐。

师:计算结果末尾有0,是否可以把0去掉?为什么(生讨论……

生1:把0去掉,因为这些0都在小数末尾。

生2:根据小数的性质: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看来大家学的都不错。那上面的计算结果还可以怎样写?

(生试做)

三、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练习十六” 第1题。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完成“做一做”第1题。

重点交流第1、3题怎样算

2、完成“做一做”第2题。问:还有别的计算方法吗?

3、作业:练习十六第2题。

教学反思:

教学伊始,教师运用回放录像与解说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创设了20雅典奥运会的情境,真实、亲切,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情境中,促使学生进入学习活动。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充分地欣赏中国跳水运动员在比赛中珠联璧合的完美发挥,回味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创造的辉煌成绩,感受竞技运动带给人类的无穷乐趣。同时体会小数加减计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体会到若不学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不学不行。有了这种感受,学 生才会将“要我学”转换为“我要学”,才会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地加入到学习中去。

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所有信息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众多信息中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按自己的意愿提出问题,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处理信息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自主思考,学习的过程。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的知识做铺垫,教师就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尝试,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在课堂上创设交往、互动的协作学习环境,有利于群体智慧共享。学生在这种人格平等的环境中,自发释放自己的生命活力,享受快乐的学习生活,从而更自觉地承担学习任务。

由前后两次讲课对比来看,使我深刻认识到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应当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交流,互争论、共探究,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方法的研究,应该着眼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并能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在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及责任感、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鉴于此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数学课堂教学,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流程。在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下,构建一个以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现象为切入点,以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为核心,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要特征的数学课堂教学程序和策略。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15

今天上了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是在小数的意义、性质、数位顺序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学这部分知识,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法则,还要同整数加减法结合起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加减法的实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与整数的`一致,都是相同的数位上的数对齐。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几点思考:

1、例1的教学我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交流各自方法、概括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整个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互动模式,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探究算法中使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对于4.75+3.4的竖式写法,我先让学生自己试着写,再通过两个书写格式对比展示,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在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中,学生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解决了“列竖式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

2、对于“列竖式时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难点,一位学生回答得很好:“这样就能保证整数部分和整数部分对齐,小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对齐。”但在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时,由于怕时间不够,我没有让学生充分说,只是让个别好学生说;在让学生总结“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些什么?”时,我发现学生总结的有些凌乱。课后我想,如果我能以这样一道填空题的方式:“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把小数的xxx对齐,再从xxx位算起,得数的小数点要和xxx对齐。计算结果是小数,且小数末尾有0时,一般要根据xxx化简。”这样让学生总结,特别对一些差生,应该更清晰。

3、这节课的教学我能始终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参与、去实践,并能及时捕捉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大家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我发现有学生计算结果不化简,反馈时我把他的练习纸展示出来请学生当小老师,在全班同学的帮助下,他找出了自己的错误并及时进行了订正,在课后作业中,我发现他再也没有出现过这种错误了,我想:像这样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改正,比我直接告诉他要注意什么,给他的印象会更深刻。

4、课堂上学生对于小数加减法的算法和算理都掌握得不错,但在课后练习中我发现仍有不少学生很粗心,计算正确率不高,主要是需要进位和退位时容易算错,结果不化简,特别是口算问题很多,如3.2+6=3.8…还需要加强练习,提高正确率。

第三篇: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1

这次我有幸到杨州上课,上的课题是《小数加法和减法》,这是在学习整数加减法和三年级学习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这节课要让学生知道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合作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试教时发现只有少部分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用竖式计算时会受到整数加减法的影响,考虑到末位对齐,也有几个学生把整数和整数对齐、小数和小数末位对齐,考虑到绝大部分学生完全能凭借学习整数加减法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经验,通过自学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所以我采取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学习,让学生独立的尝试列竖式计算,然后通过小组讨论,自己辨别哪种竖式是正确的,哪种竖式是错误的,并集体分析错误的原因,说说正确的竖式该怎么列,上完课后感觉学生的表现还不错,课堂上发言很积极,个个都参与学习,所有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都能掌握,知道把计算结果化简。

自我感觉几处较好的地方:1、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例题:4.75+3.4,学生不大容易讲出算理,但通过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的方式,针对错例,有学生说出了错的理由:元要加元,角要加角,分要和分相加,也有学生说出3.4的4应和4.75的7对齐,接着我就追问为什么3.4的4应和4.75的7对齐,有的学生说4表示4角,7表示7角所以4要和7对齐,也有学生说4表示4个十分之一,7表示7个十分之一个所以4要和7对齐,还有学生说4在十分位上,7也在十分位上所以4要和7对齐,然后我话锋一转问那这题错在哪儿呢,学生比较自然的说出相同数位没对齐或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减等。 2、学生的发言比较理想,这节课对于学生以前旧知的迁移还是比较重要的,所以一开始我就复习了用竖式计算整数加减法,并让学生根据竖式说出算理,这样为下面的学习节约了很多的时间,而且学生也有话可说,有几处学生的发言还是很精彩的。

自我感觉不足之处:1、我作为一名教师,本身素养需进一步提高。2、由于时间的限制有个别学生的问题没有在课堂上解决,如小组竞赛。

最后说说教学这节课的一些个人经验。1、复习用竖式计算整数加减法是为了比较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相同点。2、例题尽量放手,但算理要清楚,算法要明白,要让学生知道怎样算,还得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算,不能那样算。3、对于要化简的题型,第一次出现,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原来去掉小数末尾的0,更简洁,让学生上展台修改,其他学生对照修改,这短短半分钟一定不能少。4、练习要有层次和趣味性:(1)列竖式,学生判断竖式列的是否正确,方便中下等学生熟悉列式的.模式。(2)只有横式,要求学生自己列式计算,这是完整的计算巩固。(3)改错,这是防微杜渐的练习,预防小数点不对齐,计算结果不化简,掌握计算方法但计算不仔细等(4)小组计算竞赛,既达到练习的目的,又能增强小组的合作精神,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整个课堂掀起学习高潮。

这节课使我成长了不少,特别感谢***校长帮我分析了现在计算课的特点,强调了算理的重要,拟定教学的思路,感谢盐城市教科院的各位领导把这次去杨州赛课的机会给了我,还帮我修改了例题的呈现方式,练习的层次,感谢姚圣友主任给了我很多细节的指导,指导我提问的方式,告诉我节约时间可以设计习题纸等。感谢所有给我帮助的人,谢谢!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2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整数加减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小数加减法,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教材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有意不给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不概括小数的加减法法则,而是刻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中。

成功之处:

1.创设奥运会情境,提出问题。教学中选取了雅典奥运会10米台跳水的情境,让学生根据中国队和加拿大队的第一轮和第二轮成绩,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列式,从而引入课题,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法计算对人类活动的重大意义,体会数学的工具性作用,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沟通与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通过计算53.40+58.20和53.40-49.80,由于这两道算式的数位相同,学生列竖式计算很容易,轻松的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得数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得数末尾的0一般要去掉。通过强化了数位对齐,然后让学生计算7.2-6.45,让学生发现只要怎样才能相同数位对齐,从而使学生自然过渡到只要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数位对齐了,解决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不足之处:

1.未板书小数加减法计算法则,导致学生不能正确进行叙述。

2.得数末尾有0,学生在做题时出现不去掉的现象。

再教设计:

注重板书规律性的知识点,强化学生记忆和训练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生活中的情境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2.通过计算、比较等活动使学生经历把整数加减法计算经验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迁移规律的意识。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三、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出新知

导入1:师:同学们,你们都喜欢读课外书吗?老师想问一问你们自己去书店购买过课外书吗?在一个星期天,小丽到新华书店来选购自己喜欢的图书。

导入2:【老师知道咱班的同学特别爱读课外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小丽和你们一样,也非常喜欢读课外书。在一个星期天,小丽到新华书店来选购自己喜欢的图书。】

从这张图上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

生1:小丽买了两本书,一本是数学家的故事,另一本书童话选;

生2:一本《数学家的故事》,价格是6.45元;另一本是《童话选》,价格是4.29元。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小丽买了这两本书,一共要花多少钱?

(2)《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元?

或者说《童话选》比《数学家的故事》便宜多少元?

师:这两个问题,你认为应该用怎样的方法来解答?

预设:

生1:求 “小丽一共花了多少钱?”用加法计算,可以列示6.45+4.29=

求 “贵多少元?”用减法计算,可以列示6.45-4.29=

师:你能估一估这两个算式的结果吗?

估算很重要,同学们平时一定要具有估算的意识。有时候估算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帮助我们检查和验算。估算也是一种很好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估算是重要的运算技能,通过估算可以帮助推算出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而在精确计算中有效避免出现不合理的错误答案。借估算定精算,实现了估算与精算之间的沟通,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那这两个算式的结果应该是多少呢?你想通过以前我们学过的哪些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

预设:

生1:元角分的知识

生2: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生3: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生4: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生5: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当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学会知识的迁移和类推,合理运用转化的思想,把新知转化为旧知,用旧知来解决新知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学习方法。只要同学们善于思考和发现,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小组的合作,一定能解决这些问题。下面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P72,自学例1。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按照自己的意愿提出问题,这是一个处理信息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和生活经验,用旧知引新知,为他们的学习指明方向,激发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自学,完成自主学习单。

2、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3、学生尝试计算,指名板演,呈现不同的算法。

4、全班交流。你们小组解决了哪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预设:

学生1:

学生2:

学生3:

学生4: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已有的整数加减法的计算经验,以及在具体情境下对小数的理解,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大胆尝试探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4、重点思考:“为什么小数点一定要对齐呢?”

预设:

学生1:在学习一位小数加法时,就是把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整数部分相同数位对齐,小数部分的十分位的数要对齐。所以当两个两位小数相加时,百分位上的数也要对齐。

学生2:因为不同的数位表示的含义不同,个位表示几个1,十分位表示几个十分之一,百分位表示几个百分之一。当小数点对齐时,相同数位就对齐了。

学生3:因为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两个数才能直接相加,所以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即“小数点对齐”。

师:那该怎样计算呢?然后按照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计算时,从最低位算起,这道题也就是先从百分位加起,5加9得到14个百分之一,百分位满十要向十分位进一,在百分位上写4;十分位上4加2加1得到7个十分之一,在十分位上写7;最后个位上6加4满10,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个位上写0,十位上写1。那么6.45+4.29=10.74。

首先列竖式时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相同的数位要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从最低位算起,这个算式应从百分位减起,5减9不够减,就从十分位退一当十再减,15-9=6,得到6个百分之一,在百分位上写6;十分位上4退1是3,3-2=1,得到1个十分之一,在十分位上写1;最后个位上6-4=2,得到2个一,在个位上写2。那么6.45-4.29=2.16。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找到各方法间的内在联系与不同;同时借助笔算小数加法的经历,通过运用数学语言的交流,逐渐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这一本质,体会到小数点对齐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5.比较内化

刚才我们学习了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比较,你有什么发现吗?我们一起来比较分析。

预设:

学生1: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都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学生2: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相同,都是从最低位算起。

学生3: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当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

学生4:小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一样,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进行验算,也可以用减法验算。

在小数加减法计算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什么呢?

1: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

2:整数加减法是从个位对齐,而小数加减法是小数点要对齐。

3:小数点要写在个位的右下角,小数点要写成实心的小圆点。

4:计算结果如果末尾有0,可以根据小数的性质去掉。

【设计意图】通过小数减法与小数加法的对比、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对比,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促进学生在头脑中完善与计算有关的知识网络。

(三)知识运用

1.基础练习

教材第72页,做一做。

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6 .07+4 .89 5 .64-1 .78

【设计意图】巩固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验算的习惯。

2.综合练习

(1)教材第74页第3题。

(四)课堂总结

教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吗?

预设:

学生1:可以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

学生2: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把小数点对齐。

学生3: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相同。

……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

【设计意图】在回顾与反思中,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做到在收获知识的同时积累小数加减法笔算的活动经验,并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例是在学生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来学习的。教学这部分知识,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法则,还要同整数加减法结合起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加减法的实质。

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几点思考:

1、注重与生活的联系。

本课例选择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以“购买图书情景图”作为计算教学的背景。突出了计算不再是枯燥乏味,不再是为了计算而计算,而是让学生感到计算学习同样是生动、有趣的,使学生在解答用小数计算的实际问题时,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小数运算的基本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2、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通过自主探索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在例1的教学中我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交流各自方法、概括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整个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互动模式,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探究算法中使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对于6.45+4.29和6.45-4.29的竖式写法,我先让学生自己试着写,再通过格式对比展示,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在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中,学生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3、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

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通过计算、比较等活动使学生经历把整数加减法计算经验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迁移规律的意识。通过“小数点为什么一定要对齐”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明白“这样就能保证整数部分和整数部分对齐,小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对齐。当小数点对齐时,相同的数位也就对齐了”。在学生充分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来体会和感悟,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4

本课教材是在学生近期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前面非常熟悉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习、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是小学生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这一教学内容与老教材相比,突出了计算不再是枯燥乏味,而是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作为计算教学的背景。让学生感到计算学习同样是生动、有趣的,使学生在解答用小数计算的实际问题时,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小数运算的基本方法。再说,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对于小数加减法,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教材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有意不给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不概括小数的加减法法则,而是刻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知中。

一节课下来,我觉得以下方面需要做进一步改进。

1. 对于第一个例题,在讲解新授内容时,当有的学生说4.75+2.65时,可以看作475分加上265分等于740分,这个时候,我只是肯定了这个学生的方法,而教师并没有对这一生成性的资源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引导和提示学生,740分可以看作7.4元,把元改成用分做单位,也就是看成用相同数位相加算法的雏形,直接过渡到小数加法计算是,应该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首先要把加数的小数点对齐。

2. 学生在班演的时候,出现的问题,就是很好的生成性的资源,教师应该很好的利用取来,及时讲解和评定。

3. 因为本节课应该是在学生掌握小数性质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的,教师事前没有进行有效的学情调查,所执教的班级还没有学过小数的性质的教学,导致在教学小数化简是,出现了一定的困难。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重视,班级学情的调查和分析,做好课前的预设。

4. 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炼,话语琐碎,提出的问题有时候不是很精准,这个方便需要改进。

5. 教师教学的板书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以上是本人在执教《小数加法和减法》后一些个人的想法,不到之处还请各位教师批评指正。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5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将应用于生活。《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个单元的教材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发现信息,收集信息并提出有关小数加、减计算的数学问题,从而产生新的计算要求。在此基础上,我采用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探索笔算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都选择利用整数加、减法的算法进行计算。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课堂小结时我提了个问题:为什么你们都选择采用整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呢?通过比较你发现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计算与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学生解决了这些问题基本上也就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了。

最后我又强调了在计算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数位必须对齐,就是小数点要对齐。在练习中针对学生容易错的地方设计了一些练习题。整体感觉学生在这部分掌握的还是不错的。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6

本节课例1本课教材是在学生近期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前面非常熟悉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习、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是小学生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这一教学内容与老教材相比,突出了计算不再是枯燥乏味,而是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作为计算教学的.背景。让学生感到计算学习同样是生动、有趣的,使学生在解答用小数计算的实际问题时,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小数运算的基本方法。再说,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对于小数加减法,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教材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有意不给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不概括小数的加减法法则,而是刻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知中。

一节课下来,我觉得以下方面需要做进一步改进:

1、对于第一个例题,在讲解新授内容时,当有的学生说4.75+2.65时,可以看作475分加上265分等于740分,这个时候,我只是肯定了这个学生的方法,而教师并没有对这一生成性的资源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引导和提示学生,740分可以看作7.4元,把元改成用分做单位,也就是看成用相同数位相加算法的雏形,直接过渡到小数加法计算是,应该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首先要把加数的小数点对齐。

2、学生在班演的时候,出现的问题,就是很好的生成性的资源,教师应该很好的利用取来,及时讲解和评定。

3、因为本节课应该是在学生掌握小数性质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的,教师事前没有进行有效的学情调查,所执教的班级还没有学过小数的性质的教学,导致在教学小数化简是,出现了一定的困难。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重视,班级学情的调查和分析,做好课前的预设。

4、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炼,话语琐碎,提出的问题有时候不是很精准,这个方便需要改进。

5、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

6、鼓励性的语言过于单调,含有整数加减时,可以让学生对比中发现错误,这样比老师直接讲效果会更好一些。整个课堂气氛不算是太高涨。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7

小数加法和减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及简单的一位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小数与整数的计算方法在算理是一致的,都是相同的数位上的数对齐。教学中,不仅是要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加以归纳,从而去较好地掌握知识。

1、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迁移、类推的方法探索新知,把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

2、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现实素材,激发学习兴趣是这节课的最大特点。课前让学生亲身经历购物,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教材产生一定的兴趣,并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需求。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近数学。

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提出数学问题。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问题,学生的探索才可能是积极主动的,发挥学生购物付款的经验,对小数加减法做出不同水平的解答。

3、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的教学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习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创设情境,使数学充满生活气息是数学课堂教学前进的方向,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有力体现,它有利于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在愉悦中学数学、用数学,从而真正地掌握数学知识。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8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与整数的一致,都是相同的数位上的数对齐。教学中,不仅是要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加以归纳,从而去较好地掌握知识。

1、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出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并有效的在教学与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去完成了对新课内容的建构,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内涵。

2、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现实素材,激发学习兴趣是这节课的最大特点。课前让学生亲身经历购物,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教材产生一定的兴趣,并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需求。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近数学。 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提出数学问题。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问题,学生的探索才可能是积极主动的,发挥学生购物付款的经验,对小数加减法做出不同水平的解答。

3、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的教学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习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创设情境,使数学充满生活气息是数学课堂教学前进的方向,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有力体现,它有利于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在愉悦中学数学、用数学,从而真正地掌握数学知识。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9

10月11日在丝绸路小学进行了说课,丁老师在评说课时,提到我的课堂设计中有很多“假”的东西,回来后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到底哪些东西是假的?经过认真思考,我认为丁老师可能是因为我创设的情境不够真实。(这是我的猜测,不知对否?)比如由于营养不良,聂老师我的身高只有1.54米,丁老师说,影响身体生长的原因有很多,怎么能说是营养不良造成的呢?是的,非常赞同丁老师的说法。因此,在上课时情境的创设做了一定的修改。其实这里的目的本想通过自己不高的这一实例,教育学生只有爱运动,不挑食,才有可能长高。在教学中由于教师表达方式的欠妥,实际上是会向学生传递一个错误信息的,今后一定会注意。

(一)小失误赢得了时间。

课的开始,出示情境图,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可能误点鼠标的原因,出示情境图的同时,要解决的问题也同时出现了,是把课件倒回去,让学生根据情境图重新提问题,还是直接让学生看着问题列式解答?我选择了后者。课后,得到了同事及评课老师的赞同,认为在这里让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问题没有必要,完全可以直接出示问题,让学生解答,为后面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算法赢得时间。这也与正在进行的远程研修中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课例的设计意图不谋而合。

【绿色课堂要求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加减法在意义上、计算方法上和整数加减法是一样的,通过复习整数加减法的竖式,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紧紧扣住新知的生长点,为探索小数加减法奠定基础。】

(二)算理和算法的有效结合。

算理必须要让学生感悟,而不是让学生单纯的理解,算法是学生在理解了算理的基础上对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的总结。”算理、算法就是根与叶的关系,是互相依存,不能割裂的。算理是计算的基础,算法是计算过程的归纳。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尝试、分析、比较,逐步抽象出算理,让学生在体验,感知、讨论、合作、比较中灵活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1、通过计算1.43+0.17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计算时要从低位算起,得数的.末尾有0,根据小数的性质,一般把0去掉。2、通过计算1.6-1.54列竖式时有的学生1.6-1.54,有的学生1.60-1.54,学生在对比中知道了为了更好的对位,好算,当被减数的小数位数和减数的小数位数不同时,可以在1.6的后面补0,使其成为相同位数的小数。并借助学生的真实错例1.6-1.54=0.14来纠错,在纠错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对“对齐小数点就是相同数位对齐”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学时,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相互质疑,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互启发,相互学习,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学生的错例引发的精彩。

在练习5.28+1.3时,有学生出现了这样的错误:

5.2 8+ 1. 3

【借助学生真实的错例,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小数点对齐的目的是让相同数位对齐,在评课时张丽梅老师说到总以为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就一定会对齐,没想到即使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也有不对齐的时候,对在学生中会出现这种情况很是意外。在这里更要让学生明白相同的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的道理。】

生:老师,××同学做错了。

师:我们在做小数加减时,要求小数点对齐,这位同学做到了,怎么还错了呢?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8在百分位上表示8个百分之一,3在十分位上,表示3个十分之一,只有相同的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它们的计数单位不同不能相加减。

师:你的语言表达真完整,老师佩服你!

【由于本节课的知识比较简单,课前并没有熟悉学生,没有和学生进行课前沟通,我认为孩子能表达的如此完整,思路能如此清晰,真是了不起,同时也看出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注重了学生数学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遗憾

1、在最后一道解决问题中,学生用了很多种方法,非常好,但我以为时间到了,没有让学生汇报自己的做法,而是小结,布置课后算一算自己书包里的书一共多少元?匆匆下了课,结果评委老师说,还有四分钟才到点,我让学生汇报完,再小结,时间是正好的。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缺憾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动力。

2、课堂上的语言还有待进一步锤炼,课堂的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在细节上完善了才能使整堂课更好。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10

这次我有幸到杨州上课,上的课题是《小数加法和减法》,这是在学习整数加减法和三年级学习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

这节课要让学生知道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合作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试教时发现只有少部分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用竖式计算时会受到整数加减法的影响,考虑到末位对齐,也有几个学生把整数和整数对齐、小数和小数末位对齐,考虑到绝大部分学生完全能凭借学习整数加减法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经验,通过自学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所以我采取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学习,让学生独立的尝试列竖式计算,然后通过小组讨论,自己辨别哪种竖式是正确的,哪种竖式是错误的,并集体分析错误的原因,说说正确的竖式该怎么列,上完课后感觉学生的表现还不错,课堂上发言很积极,个个都参与学习,所有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都能掌握,知道把计算结果化简。

自我感觉几处较好的地方:

1、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例题:4.75+3.4,学生不大容易讲出算理,但通过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的方式,针对错例,有学生说出了错的理由:元要加元,角要加角,分要和分相加,也有学生说出3.4的4应和4.75的7对齐,接着我就追问为什么3.4的4应和4.75的7对齐,有的学生说4表示4角,7表示7角所以4要和7对齐,也有学生说4表示4个十分之一,7表示7个十分之一个所以4要和7对齐,还有学生说4在十分位上,7也在十分位上所以4要和7对齐,然后我话锋一转问那这题错在哪儿呢,学生比较自然的说出相同数位没对齐或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减等。

2、学生的发言比较理想,这节课对于学生以前旧知的迁移还是比较重要的,所以一开始我就复习了用竖式计算整数加减法,并让学生根据竖式说出算理,这样为下面的学习节约了很多的时间,而且学生也有话可说,有几处学生的发言还是很精彩的。

自我感觉不足之处:

1、我作为一名教师,本身素养需进一步提高。

2、由于时间的限制有个别学生的问题没有在课堂上解决,如小组竞赛。

最后说说教学这节课的一些个人经验。

1、复习用竖式计算整数加减法是为了比较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相同点。

2、例题尽量放手,但算理要清楚,算法要明白,要让学生知道怎样算,还得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算,不能那样算。

3、对于要化简的题型,第一次出现,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原来去掉小数末尾的0,更简洁,让学生上展台修改,其他学生对照修改,这短短半分钟一定不能少。

4、练习要有层次和趣味性:

(1)列竖式,学生判断竖式列的是否正确,方便中下等学生熟悉列式的模式。

(2)只有横式,要求学生自己列式计算,这是完整的计算巩固。

(3)改错,这是防微杜渐的练习,预防小数点不对齐,计算结果不化简,掌握计算方法但计算不仔细等

(4)小组计算竞赛,既达到练习的'目的,又能增强小组的合作精神,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整个课堂掀起学习高潮。

这节课使我成长了不少,特别感谢***校长帮我分析了现在计算课的特点,强调了算理的重要,拟定教学的思路,感谢盐城市教科院的各位领导把这次去杨州赛课的机会给了我,还帮我修改了例题的呈现方式,练习的层次,感谢姚圣友主任给了我很多细节的指导,指导我提问的方式,告诉我节约时间可以设计习题纸等。

感谢所有给我帮助的人,谢谢!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11

这是在学习整数加减法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的,这节课要让学生知道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合作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我在设计导学稿时,关于教学情境,教材上呈现的.“20xx年雅典奥运会跳水”的主题图,其意图是让学生观察主题图中的几轮成绩去学习小数的加、减法。然而我经过反复琢磨,决定放弃教材上的主题图,理由有二:

1、对“20xx年的雅典奥运会”没有什么印象,他们那时才三、四岁;

2、学生跳水比赛规则不熟悉,不知道成绩是怎么计算的,另外对于一些外国的国旗、选手名字很陌生,读起来甚至很拗口,这些都不便于学生自主探究。基于以上的认识我直接出示计算题目,让学生尝试计算。计算题目分为三个层次:相同数位的小数相加减,不同数位的小数相加减,整数与小数的相加减。

我采取了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学习,让学生独立的尝试列竖式计算,然后通过小组讨论,自己辨别哪种竖式是正确的,哪种竖式是错误的,并集体分析错误的原因,说说正确的竖式该怎么列,最后集体展示。

课堂教学时我发现只有少部分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用竖式计算时会受到整数加减法的影响,考虑到末位对齐,也有几个学生把整数和整数对齐、小数和小数末位对齐,绝大部分学生完全能凭借学习整数加减法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经验,通过自学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上完课后感觉学生的表现还不错,课堂上发言很积极,个个都参与学习,所有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都能掌握。不足之处:应设计改错题目,这是防微杜渐的练习,预防小数点不对齐,计算结果不化简,掌握计算方法但计算不仔细等。

我们不可能走进两个完全一样的课堂,正如“人不可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教学如棋局,如何提升我们的课堂驾驭能力,我想只有:厚积薄发!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12

教学开始,我运用解说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创设了雅典奥运会的情境,真实、亲切,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情境中,促使学生进入学习活动。回味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创造的辉煌成绩,感受竞技运动带给人类的无穷乐趣。同时体会小数加减计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体会到若不学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不学不行。有了这种感受,学生才会将“要我学”转换为“我要学”,才会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地加入到学习中去。

教学过程中我将所有信息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众多信息中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按自己的意愿提出问题,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处理信息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自主思考,学习的过程。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的知识做铺垫,我就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尝试,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在课堂上创设交往、互动的协作学习环境,有利于群体智慧共享。学生在这种人格平等的环境中,自发释放自己的`生命活力,享受快乐的学习生活,从而更自觉地承担学习任务。

由前后两次讲课对比来看,使我深刻认识到新课标下数学教学,应当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交流,互争论、共探究,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方法的研究,应该着眼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并能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在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及责任感、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鉴于此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数学课堂教学,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流程。在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下,构建一个以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现象为切入点,以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为核心,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要特征的数学课堂教学程序和策略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13

前几在听了一节小数加法和减法,执教老师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课始一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三个学生到商店购买文具的图(配合教师解说),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并集体先尝试计算4.75+3.4。全体学生居然都列出了正确的竖式,并算出了正确的结果。在备课时老师根据相关认知和教学经验判断,依据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等知识,学生在自主尝试中很可能出现把两个小数末位对齐的错误计算方法,并且出现这种错误的概率很大,因此老师在学生全部试算正确的情况下还是很坚决地在学生板演的正确竖式旁补上一个末位对齐的错误竖式(可能是防患于未然),按照教学预设组织学生进行判断和分析。然而,这种错误在本节课中并没有出现,学生都列出了正确的竖式并计算正确,还有没必要拿出可能会出现的错误,按照预设的教学进程进行分析比较?

正误比较、错误诊断,的确能帮助学生厘清有关概念,理解和掌握有关公式、法则和问题解决方法,避免发生同类错误。但学生知识建构初期,最初接受的信息往往制约着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正确认识,错误的信息、错误的经验,有时反而会使学生思维产生混乱,对自己正确的理解和方法产生怀疑,对知识的正确建构产生干扰。在学生全部做对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针对正确的计算方法,围绕“为什么这样算”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的`、形象的或数学意义的方法进行深入探讨。当学生理解了算理,“为什么不能末尾对齐相加?”这样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再通过错误诊断等练习强化学生对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可能教学效果会更好。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从影响学生知识建构的因素出发,新知建构阶段,尽量减少错误信息的干扰,重在运用正确的信息、正确的方法和经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比较分析,在比较中厘清,在辨析中提升,在实践中内化。当学生没有出现错误时,不应让他们“被错误”;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又不应回避,而要合理利用。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14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我们的数学教学就要引导学生去“解读”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还教材的本来面目,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的联系。

为了贴近生活,采用了奥运跳水的题材,当分数出来后,根据我们的习惯,当然想了解中国队领先还是落后?领先多少?这些问题,很自然就切入到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课题。

因为学生已经有了整数笔算的相关知识,授课时,我以学生尝试为主,引导学生回忆整数笔算的方法,将知识迁移到小数笔算,进行全班交流,体会小数笔算的特点,其实和整数笔算很像,只是多了小数点,而孩子们在写小数笔算相同数位对齐时,发现小数点对齐是关键。小数笔算和整数笔算一样也应该从最低位算起,这里的最低位则是在小数部分,是小数部分的最低位。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15

教学开始,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真实、亲切, 把学生引入情境中, 同时学生体会到小数加减计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体会到若不学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不学不行。有了这种感受,学生才会将“要我学”转换为“我要学”,才会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地加入到学习中去。

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信息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众多信息中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按自己的意愿提出问题,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处理信息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自主思考,学习的过程。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的知识做铺垫,教师就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尝试,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在课堂上创设交往、互动的`协作学习环境,有利于群体智慧共享。学生在这种人格平等的环境中,自发释放自己的生命活力,享受快乐的学习生活,从而更自觉地承担学习任务。

由前后两次讲课对比来看,使我深刻认识到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应当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交流,互争论、共探究,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方法的研究,应该着眼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并能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在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鉴于此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数学课堂教学,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流程。在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下,构建一个以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现象为切入点,以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为核心,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要特征的数学课堂教学程序和策略

第四篇: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1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学习数学的根本是解决问题。数学教育在于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培养,强调数学教育与生活世界的联系,而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内容的置换。

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上进行教学的,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通过对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即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的复习,迁移到小数加减法上来。在新授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创设一个购物情境,让学生自由选择想买的文具,从而获得图片上呈现的数学信息,通过信息让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先让学生说出想买什么?然后由教师的问题引入例题,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教师根据学生说的方法进行重点教学。在教学竖式时,我设计了质疑环节,加深了学生对小数点的认识,并讲述了生活中一个有关小数点的真实故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再次让学生知道小数点的重要性。

接着教学小数减法时,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激励学习兴趣。用他们开始想买的文具提出自己的减法问题,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得出结论。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计算方法,我就乘势追击,巧妙的提出想让他们解决的问题,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板书减法竖式时(1.2元-0.6元),故意不写差上的0和小数点,使0.6变成6,这时激起了学生们的强烈反映,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七嘴八舌的指出老师的错误,有的学生说漏了“0”就不是小数了,还有的学生说没有小数点就变成6元了,大家说得可热闹,把一堂枯燥的计算课,变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课,而这样的质疑效果也是我想要的。就着这样的气氛我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得数前面的0和小数点不能不写?”结合刚才的争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最后总结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并完成了一个思维拓展题,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得到了升华。把教师的讲解权充分还给学生,这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因为孩子们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人。

在这次教学中,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并有效的为教学与生活架起一座桥梁,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内涵。在这节课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取合作交流、讨论、说理、争辩、纠错,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在听取同伴意见的同时进行反思、取长补短,随时调整自己的思维结构,使每位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其中借助错误资源,使学生加深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在新授中,突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下来,我认为整堂课缺乏严密的安排。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应从“静态设计”走向“动态设计”,“从固化设计”走向“弹性设计。”教材的灵活运用不够,创造性差,在新课教学的过程中时间把握的不好,导致练习量不够,学生的反馈老师无从掌握。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体验,通过自己的体验、理解、吸收、内化、思考等过程进行知识建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2

对于小数加法和减法或多或少已有一些基础知识,上课之前通过对全班同学的观察和了解,他们利用竖式计算时,有些同学认为应该从左往右对齐,有同学认为应该把末尾对齐。有一半多的同学知道应该把小数点对齐,但不知道齐中的道理。在教学的过程中,“计算时要把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要对齐”我强调得过多,而没有引导学生去理解清楚“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的其中道理。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用小数表示元、角、分”,让他们去理解在相加、减时,元和元相加、减,角和角相加减,分和分相加减。这样学生可能更容易理解“相同数位要对齐”的其中道理,如教学4.75+3.4时,可以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数量进行思考,4.75元是4元7角5分,3.4元是3元4角,所以,计算时分别把“元”“角”“分”对齐写,便于相加。同时也可以从小数的意义着手,4.75是由4个1、7个0.1、5个0.01组成的,3.4是由3个1、4个0.1组成的。根据整数加减法的经验,相同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除此之外,我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激趣这块还做得不够到位,教学本节内容时,我应该从“小学生买东西算帐”这个敏感的话题入手,“买东西算帐”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有趣的,就连二、三年级的小朋友也知道怎么算帐,只是他们不理解其中的算理,从这个角度去教学新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就浓厚多了。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3

教学开始,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真实、亲切,把学生引入情境中,同时学生体会到小数加减计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体会到若不学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不学不行。有了这种感受,学生才会将“要我学”转换为“我要学”,才会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地加入到学习中去。

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信息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众多信息中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按自己的意愿提出问题,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处理信息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自主思考,学习的过程。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的知识做铺垫,教师就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尝试,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在课堂上创设交往、互动的协作学习环境,有利于群体智慧共享。学生在这种人格平等的环境中,自发释放自己的生命活力,享受快乐的学习生活,从而更自觉地承担学习任务。

由前后两次讲课对比来看,使我深刻认识到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应当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交流,互争论、共探究,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方法的研究,应该着眼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并能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在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鉴于此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数学课堂教学,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流程。在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下,构建一个以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现象为切入点,以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为核心,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要特征的数学课堂教学程序和策略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4

我就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尝试,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在课堂上创设交往、互动的协作学习环境,有利于群体智慧共享。

课本由雅典奥运会引入。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学生并不是很了解,我出示有关资料,调动学生积极性。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情境中,促使学生进入学习活动。这些在传统教学中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习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也掌握了小数加减法计算时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对计算方法掌握得很好,列竖式计算的正确率也很高。

其实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原理差不多。对这部分知识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及掌握,就是有几个容易出错的地方需要点一下。

成功的地方:

1、强调计算方法。通过情景引导学生列出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在此基础上,我采用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探索笔算的方法。学生自己思考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都选择利用整数加、减法的算法进行计算。在学生汇报时反复强调计算方法,目地是使学生强化记忆。

2、强调末尾的0一般情况下要去掉。

3、强调小数位数不同时,可以先补0在计算。对本节中出现的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的计算题,学生常常会受整数减法的影响,将末尾的数对齐。为此,通过讨论,发现:“凡是遇到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时,可以先在被减数的末尾补0,使被减数的小数位数与减数的小数位数一样多,再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这样一来对位就较容易。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列竖式后,正确率明显提高

4、在本节课练习设计上,针对学生容易错的地方设计了一些判断题、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题目、生活实践等练习题。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效果不错。

不足:

1、课堂气氛沉闷,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2、没有做到关注全体学生

3、评价不够及时,评价语不丰富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5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第一课时,上完之后的整体感觉还可以。因为刚刚完成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单元,学生对小数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对于一些简单的小数计算可以看出答案来。为了增加知识的延续性,所以安排在今天来上。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是在小数的意义、性质、数位顺序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以及和整数的加减法法则联系在一起教学。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先出两个题目给学生做,一个是关于小数数位表。一个是关于计算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让学生回忆计算加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再之后引出小数加减法,在计算中发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与整数的一致,都是相同的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低位算起。

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几点思考:

1、由整数的加减法扩展到小数的加减法,知识的延展以及深入。

2、例1的教学我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交流各自方法、概括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整个过程,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学生自己列横式,自己列竖式。自己归纳讨论。

3、让学生总结“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些什么?”时,我发现学生总结的有些凌乱。课后我想,如果我能以这样一道填空题的方式:“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把小数的对齐,再从()位算起,得数的小数点要和()对齐。

4、学生对于小数加减法的算法和算理都掌握得不错,但在实际的计算中非常粗心,经常把末尾的零也写上了。还需要加强练习,提高正确率。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6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基准,把握好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探索新知。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学进程中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探究算法中我注重了使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对“列竖式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学时,两个书写格式对比演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质疑。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 相互启发,相互学习,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练习的内容注意了回归生活, “购物小票”这一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知道了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了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涵。

不足之处:练习设计还有一些欠缺,有些问题的解决还是没有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出现问题没有及时解决。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7

《小数加法和减法》是在学习整数加减法和三年级学习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这节课要让学生知道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合作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试教时发现只有少部分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用竖式计算时会受到整数加减法的影响,考虑到末位对齐,也有几个学生把整数和整数对齐、小数和小数末位对齐,考虑到绝大部分学生完全能凭借学习整数加减法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经验,通过自学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所以我采取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学习,让学生独立的尝试列竖式计算,然后通过小组讨论,自己辨别哪种竖式是正确的,哪种竖式是错误的,并集体分析错误的原因,说说正确的竖式该怎么列,上完课后感觉学生的表现还不错,课堂上发言很积极,个个都参与学习,所有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都能掌握,知道把计算结果化简。

自我感觉几处较好的地方:

1、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例题:4.75+3.4,学生不大容易讲出算理,但通过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的方式,针对错例,有学生说出了错的理由:元要加元,角要加角,分要和分相加,也有学生说出3.4的4应和4.75的7对齐,接着我就追问为什么3.4的4应和4.75的7对齐,有的学生说4表示4角,7表示7角所以4要和7对齐,也有学生说4表示4个十分之一,7表示7个十分之一个所以4要和7对齐,还有学生说4在十分位上,7也在十分位上所以4要和7对齐,然后我话锋一转问那这题错在哪儿呢,学生比较自然的说出相同数位没对齐或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减等。

2、学生的发言比较理想,这节课对于学生以前旧知的迁移还是比较重要的,所以一开始我就复习了用竖式计算整数加减法,并让学生根据竖式说出算理,这样为下面的学习节约了很多的时间,而且学生也有话可说,有几处学生的发言还是很精彩的。

自我感觉不足之处:

1、我作为一名教师,本身素养需进一步提高。

2、由于时间的限制有个别学生的问题没有在课堂上解决,如小组竞赛。

最后说说教学这节课的一些个人经验。

1、例题尽量放手,但算理要清楚,算法要明白,要让学生知道怎样算,还得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算,不能那样算。

2、对于要化简的题型,第一次出现,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原来去掉小数末尾的0,更简洁,让学生上展台修改,其他学生对照修改,这短短半分钟一定不能少。

3、练习要有层次和趣味性:

(1)列竖式,学生判断竖式列的是否正确,方便中下等学生熟悉列式的模式。

(2)只有横式,要求学生自己列式计算,这是完整的计算巩固。

(3)改错,这是防微杜渐的练习,预防小数点不对齐,计算结果不化简,掌握计算方法但计算不仔细等。

(4)小组计算竞赛,既达到练习的目的,又能增强小组的合作精神,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整个课堂掀起学习高潮。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8

这次我有幸到杨州上课,上的课题是《小数加法和减法》,这是在学习整数加减法和三年级学习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这节课要让学生知道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合作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试教时发现只有少部分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用竖式计算时会受到整数加减法的影响,考虑到末位对齐,也有几个学生把整数和整数对齐、小数和小数末位对齐,考虑到绝大部分学生完全能凭借学习整数加减法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经验,通过自学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所以我采取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学习,让学生独立的尝试列竖式计算,然后通过小组讨论,自己辨别哪种竖式是正确的,哪种竖式是错误的,并集体分析错误的原因,说说正确的竖式该怎么列,上完课后感觉学生的表现还不错,课堂上发言很积极,个个都参与学习,所有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都能掌握,知道把计算结果化简。

自我感觉几处较好的地方:1、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例题:4.75+3.4,学生不大容易讲出算理,但通过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的方式,针对错例,有学生说出了错的理由:元要加元,角要加角,分要和分相加,也有学生说出3.4的4应和4.75的7对齐,接着我就追问为什么3.4的4应和4.75的7对齐,有的学生说4表示4角,7表示7角所以4要和7对齐,也有学生说4表示4个十分之一,7表示7个十分之一个所以4要和7对齐,还有学生说4在十分位上,7也在十分位上所以4要和7对齐,然后我话锋一转问那这题错在哪儿呢,学生比较自然的说出相同数位没对齐或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减等。 2、学生的发言比较理想,这节课对于学生以前旧知的迁移还是比较重要的,所以一开始我就复习了用竖式计算整数加减法,并让学生根据竖式说出算理,这样为下面的学习节约了很多的时间,而且学生也有话可说,有几处学生的发言还是很精彩的。

自我感觉不足之处:1、我作为一名教师,本身素养需进一步提高。2、由于时间的限制有个别学生的问题没有在课堂上解决,如小组竞赛。

最后说说教学这节课的一些个人经验。1、复习用竖式计算整数加减法是为了比较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相同点。2、例题尽量放手,但算理要清楚,算法要明白,要让学生知道怎样算,还得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算,不能那样算。3、对于要化简的题型,第一次出现,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原来去掉小数末尾的0,更简洁,让学生上展台修改,其他学生对照修改,这短短半分钟一定不能少。4、练习要有层次和趣味性:(1)列竖式,学生判断竖式列的是否正确,方便中下等学生熟悉列式的模式。(2)只有横式,要求学生自己列式计算,这是完整的计算巩固。(3)改错,这是防微杜渐的练习,预防小数点不对齐,计算结果不化简,掌握计算方法但计算不仔细等(4)小组计算竞赛,既达到练习的目的,又能增强小组的合作精神,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整个课堂掀起学习高潮。

这节课使我成长了不少,特别感谢***校长帮我分析了现在计算课的特点,强调了算理的重要,拟定教学的思路,感谢盐城市教科院的各位领导把这次去杨州赛课的机会给了我,还帮我修改了例题的呈现方式,练习的层次,感谢姚圣友主任给了我很多细节的指导,指导我提问的'方式,告诉我节约时间可以设计习题纸等。感谢所有给我帮助的人,谢谢!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9

《简单小数的加减法》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小数初步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方法;

2.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

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因此教材设计了在文具店买文具这一例题情景,来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购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自观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时我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弄清小数点对齐的道理。通过学习计算小数加法、小数减法,最后归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教学中,我发现有具体实际意义的小数的加减法学生都能较快地根据实际意义来计算,由于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笔算来源于整数笔算的知识迁移,学生过渡不存在难度。但是在练习中出现了整数与小数的加减法,这时学生对于“相同数位对齐”开始混乱了,尤其是整数找不到小数点,又无实际情境依托。因此,我引导学生把小数放在具体情景中(以元为单位),给算式一个具体情境再讨论“相同单位对齐”,数位不同,空缺的数位也就是0,将其都转换成相同位数的小数,便于对齐相加减。这样一来对位就较容易,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列竖式后,正确率明显提高。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10

教学开始,我运用解说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创设了雅典奥运会的情境,真实、亲切,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情境中,促使学生进入学习活动。回味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创造的辉煌成绩,感受竞技运动带给人类的无穷乐趣。同时体会小数加减计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体会到若不学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不学不行。有了这种感受,学生才会将“要我学”转换为“我要学”,才会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地加入到学习中去。

教学过程中我将所有信息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众多信息中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按自己的意愿提出问题,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处理信息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自主思考,学习的过程。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的知识做铺垫,我就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尝试,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在课堂上创设交往、互动的协作学习环境,有利于群体智慧共享。学生在这种人格平等的环境中,自发释放自己的生命活力,享受快乐的学习生活,从而更自觉地承担学习任务。

由前后两次讲课对比来看,使我深刻认识到新课标下数学教学,应当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交流,互争论、共探究,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方法的研究,应该着眼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并能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在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及责任感、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鉴于此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数学课堂教学,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流程。在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下,构建一个以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现象为切入点,以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为核心,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要特征的数学课堂教学程序和策略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11

教学伊始,教师运用回放录像与解说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创设了20雅典奥运会的情境,真实、亲切,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情境中,促使学生进入学习活动。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充分地欣赏中国跳水运动员在比赛中珠联璧合的完美发挥,回味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创造的辉煌成绩,感受竞技运动带给人类的无穷乐趣。同时体会小数加减计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体会到若不学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不学不行。有了这种感受,学生才会将“要我学”转换为“我要学”,才会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地加入到学习中去。

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所有信息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众多信息中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按自己的意愿提出问题,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处理信息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自主思考,学习的过程。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的知识做铺垫,教师就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尝试,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在课堂上创设交往、互动的协作学习环境,有利于群体智慧共享。学生在这种人格平等的环境中,自发释放自己的生命活力,享受快乐的学习生活,从而更自觉地承担学习任务。

通过教学我深刻认识到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应当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交流,互争论、共探究,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方法的研究,应该着眼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并能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在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及责任感、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鉴于此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数学课堂教学,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流程。在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下,构建一个以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现象为切入点,以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为核心,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要特征的数学课堂教学程序和策略。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12

这次我有幸到杨州上课,上的课题是《小数加法和减法》,这是在学习整数加减法和三年级学习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

这节课要让学生知道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合作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试教时发现只有少部分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用竖式计算时会受到整数加减法的影响,考虑到末位对齐,也有几个学生把整数和整数对齐、小数和小数末位对齐,考虑到绝大部分学生完全能凭借学习整数加减法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经验,通过自学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所以我采取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学习,让学生独立的尝试列竖式计算,然后通过小组讨论,自己辨别哪种竖式是正确的,哪种竖式是错误的,并集体分析错误的原因,说说正确的竖式该怎么列,上完课后感觉学生的表现还不错,课堂上发言很积极,个个都参与学习,所有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都能掌握,知道把计算结果化简。

自我感觉几处较好的地方:

1、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例题:4.75+3.4,学生不大容易讲出算理,但通过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的方式,针对错例,有学生说出了错的理由:元要加元,角要加角,分要和分相加,也有学生说出3.4的4应和4.75的7对齐,接着我就追问为什么3.4的4应和4.75的7对齐,有的学生说4表示4角,7表示7角所以4要和7对齐,也有学生说4表示4个十分之一,7表示7个十分之一个所以4要和7对齐,还有学生说4在十分位上,7也在十分位上所以4要和7对齐,然后我话锋一转问那这题错在哪儿呢,学生比较自然的说出相同数位没对齐或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减等。

2、学生的发言比较理想,这节课对于学生以前旧知的迁移还是比较重要的,所以一开始我就复习了用竖式计算整数加减法,并让学生根据竖式说出算理,这样为下面的学习节约了很多的时间,而且学生也有话可说,有几处学生的发言还是很精彩的。

自我感觉不足之处:

1、我作为一名教师,本身素养需进一步提高。

2、由于时间的限制有个别学生的问题没有在课堂上解决,如小组竞赛。

最后说说教学这节课的一些个人经验。

1、复习用竖式计算整数加减法是为了比较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相同点。

2、例题尽量放手,但算理要清楚,算法要明白,要让学生知道怎样算,还得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算,不能那样算。

3、对于要化简的题型,第一次出现,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原来去掉小数末尾的0,更简洁,让学生上展台修改,其他学生对照修改,这短短半分钟一定不能少。

4、练习要有层次和趣味性:

(1)列竖式,学生判断竖式列的是否正确,方便中下等学生熟悉列式的模式。

(2)只有横式,要求学生自己列式计算,这是完整的计算巩固。

(3)改错,这是防微杜渐的练习,预防小数点不对齐,计算结果不化简,掌握计算方法但计算不仔细等

(4)小组计算竞赛,既达到练习的目的,又能增强小组的合作精神,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整个课堂掀起学习高潮。

这节课使我成长了不少,特别感谢xxx校长帮我分析了现在计算课的特点,强调了算理的重要,拟定教学的思路,感谢盐城市教科院的各位领导把这次去杨州赛课的机会给了我,还帮我修改了例题的呈现方式,练习的层次,感谢姚圣友主任给了我很多细节的指导,指导我提问的方式,告诉我节约时间可以设计习题纸等。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13

小数加法和减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及简单的一位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小数与整数的计算方法在算理是一致的,都是相同的数位上的数对齐。教学中,不仅是要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加以归纳,从而去较好地掌握知识。

1、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迁移、类推的方法探索新知,把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

2、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现实素材,激发学习兴趣是这节课的最大特点。课前让学生亲身经历购物,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教材产生一定的兴趣,并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需求。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近数学。

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提出数学问题。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问题,学生的探索才可能是积极主动的,发挥学生购物付款的经验,对小数加减法做出不同水平的解答。

3、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的教学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习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创设情境,使数学充满生活气息是数学课堂教学前进的方向,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有力体现,它有利于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在愉悦中学数学、用数学,从而真正地掌握数学知识。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14

本课教材是在学生近期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前面非常熟悉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习、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是小学生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这一教学内容与老教材相比,突出了计算不再是枯燥乏味,而是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作为计算教学的背景。让学生感到计算学习同样是生动、有趣的,使学生在解答用小数计算的实际问题时,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小数运算的基本方法。再说,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对于小数加减法,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教材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有意不给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不概括小数的加减法法则,而是刻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知中。

一节课下来,我觉得以下方面需要做进一步改进。

1. 对于第一个例题,在讲解新授内容时,当有的学生说4.75+2.65时,可以看作475分加上265分等于740分,这个时候,我只是肯定了这个学生的方法,而教师并没有对这一生成性的资源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引导和提示学生,740分可以看作7.4元,把元改成用分做单位,也就是看成用相同数位相加算法的雏形,直接过渡到小数加法计算是,应该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首先要把加数的小数点对齐。

2. 学生在班演的时候,出现的问题,就是很好的生成性的资源,教师应该很好的利用取来,及时讲解和评定。

3. 因为本节课应该是在学生掌握小数性质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的,教师事前没有进行有效的学情调查,所执教的班级还没有学过小数的性质的教学,导致在教学小数化简是,出现了一定的困难。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重视,班级学情的调查和分析,做好课前的预设。

4. 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炼,话语琐碎,提出的问题有时候不是很精准,这个方便需要改进。

5. 教师教学的板书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以上是本人在执教《小数加法和减法》后一些个人的想法,不到之处还请各位教师批评指正。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15

这是在学习整数加减法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的,这节课要让学生知道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合作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我在设计导学稿时,关于教学情境,教材上呈现的“20xx年雅典奥运会跳水”的主题图,其意图是让学生观察主题图中的几轮成绩去学习小数的加、减法。然而我经过反复琢磨,决定放弃教材上的主题图,理由有二:

1、对“20xx年的雅典奥运会”没有什么印象,他们那时才三、四岁;

2、学生跳水比赛规则不熟悉,不知道成绩是怎么计算的,另外对于一些外国的国旗、选手名字很陌生,读起来甚至很拗口,这些都不便于学生自主探究。基于以上的认识我直接出示计算题目,让学生尝试计算。计算题目分为三个层次:相同数位的小数相加减,不同数位的小数相加减,整数与小数的相加减。

我采取了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学习,让学生独立的尝试列竖式计算,然后通过小组讨论,自己辨别哪种竖式是正确的,哪种竖式是错误的,并集体分析错误的原因,说说正确的竖式该怎么列,最后集体展示。

课堂教学时我发现只有少部分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用竖式计算时会受到整数加减法的影响,考虑到末位对齐,也有几个学生把整数和整数对齐、小数和小数末位对齐,绝大部分学生完全能凭借学习整数加减法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经验,通过自学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上完课后感觉学生的表现还不错,课堂上发言很积极,个个都参与学习,所有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都能掌握。不足之处:应设计改错题目,这是防微杜渐的练习,预防小数点不对齐,计算结果不化简,掌握计算方法但计算不仔细等。

我们不可能走进两个完全一样的课堂,正如“人不可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教学如棋局,如何提升我们的课堂驾驭能力,我想只有:厚积薄发!

第五篇: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推荐]

篇一:《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简单小数的加减法》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小数初步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互动探究学习、迁移知识训练的方式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倡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小数加、减法,进而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体会和感悟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因此教材设计了在文具店买文具这一例题情景,来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购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自观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时我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弄清小数点对齐的道理。通过学习计算小数加法、小数减法,最后归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教学中,我发现有具体实际意义的小数的加减法学生都能较快地根据实际意义来计算,由于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笔算来源于整数笔算的知识迁移,学生过渡不存在难度。但是在练习中出现了整数与小数的加减法,这时学生对于“相同数位对齐”开始混乱了,尤其是整数找不到小数点,又无实际情境依托。只是说了一下,大部分同学都懂了,我想在下次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应该引导学生把小数放在具体情景中(以元为单位),给算式一个具

体情境再讨论“相同单位对齐”,数位不同,空缺的数位也就是0,将其都转换成相同位数的小数,便于对齐相加减。这样一来对位就较容易,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列竖式后,都能正确计算。

通过这次教学,我发现了许多不足之处:

1、没有深钻教材。

2、没有正确的书写格式,竖式后面不能带单位,解决问题必须写横式,有单位,还要完整解答。

3、学生上黑板演练的太少,给学生练习的时间过少。

吴兆琴 2013、5、21 篇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教学反思

《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教学反思

对于小数加法和减法或多或少已有一些基础知识,上课之前通过对全班同学的观察和了解,他们利用竖式计算时,有些同学认为应该从左往右对齐,有同学认为应该把末尾对齐。有一半多的同学知道应该把小数点对齐,但不知道其中的道理。在教学的过程中,“计算时要把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要对齐”我强调得过多,而没有引导学生去理解清楚“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的其中道理。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用小数表示元、角、分”,让他们去理解在相加、减时,元和元相加、减,角和角相加减,分和分相加减。这样学生可能更容易理解“相同数位要对齐”的其中道理,如教学4.75+3.4时,可以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数量进行思考,4.75元是4元7角5分,3.4元是3元4角,所以,计算时分别把“元”“角”“分”对齐写,便于相加。同时也可以从小数的意义着手,4.75是由4个1、7个0.1、5个0.01组成的,3.4是由3个1、4个0.1组成的。根据整数加减法的经验,相同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除此之外,我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激趣这块还做得不够到位,教学本节内容时,我应该从“小学生买东西算帐”这个敏感的话题入手,“买东西算帐”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有趣的,就连二、三年级的小朋友也知道怎么算帐,只是他们不理解其中的算理,从这个角度去教学新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就浓厚多了。篇三:《小数的加法与减法》教学反思

《小数的加法与减法》教学反思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第七单元。其实小数的加法

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原理差不多。相对来冰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及掌握对这部分知识,但是从我这节课来说,源于学生的基础差,可能收到的效果还是

很好。下面就我对《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进行自己的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

础上学习的,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所以本节课在开课时用断了

的软尺直接引出小数加减法的例子,位数完全相同的小数,这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学生

很容易就让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了,再让学生进行比较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有什么

相同点: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

与整数是一致的。接着老师让同学们自己出题,看看小数加减法还会有哪些不同的新情

况。展示小数部分的小数位数不相同,进入新的教学内容,先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这

时有部分孩子不是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了,他们把小数的末位对齐,此时,教师让他

们对两种书写格式对比演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质疑,让他们自己发现相同

数位不对齐无法举行计算,明白数位对齐和数字对齐的区别。在对“列竖式要对齐小数

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学时,先出现一串的列竖式练习,然后让孩子通过观察发现,寻

找它们的共同点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就是小数点对齐,从而让复杂问题简单化。最后在

拓展练习中,出现一些数字相同,小数点位置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练习题,先让学生观

察比较,发现小数点位置的变化会影响计算的结果,从而培养孩子计算时认真细心的好

习惯。

整个教学进程中都是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最大限

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探究算法中使每

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在教学中,利用

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和

争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

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了更好的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堂上有层次,有步骤的安排

了练习题,并适当拓展、延伸。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将应用于生活。的确《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个单元的教材

在安排时是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素材——购买学校用品入手的。让学生很容易理解,最后我又强调了在计算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数位必须对齐,小数点也必须对齐。在练习中针对学生容易错的地方设计了一些练习题。整体感觉学生在这部分掌握的还是不错的。

《四则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刘俊延

“四则混合运算”是西师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四则运算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全部过程,其内容占小学教学知识的主要位置。我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把解决问题与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将探求解题思路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确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感受混合运算顺序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顺序。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对四则运算顺序的理解

通过学习学生基本能记住掌握四则运算的基本顺序,即先括号内,后括号外,先乘除后加减,单一加减或单一乘除要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学生虽说能记住,但在实际的练习中出现了以下的问题或者说是误解应值得教师注意。(1)对“先”字的理解,我发现在很多学生的练习中出现误解现象,他们认为先算的就应该写在前面,如计算12+(13-4)-6就会这样些=9+12-6把先算的括号写在前面,还如12+5×6-15就会这样写=30+12-15,打乱运算的顺序。(2)在理解“先乘除,后加减”时误认为要先算乘法后算除法,先算加法后算减法,如计算12÷3×2写成=12÷6=2,计算12-3+6就写成=12-9=3。而实际所谓先乘除后加减是指乘除哪种运算法则在前九先算哪种,加减也是。

2、很多学生在解答如“326与290的差去乘18与24的和,积是多少?”一类的问题时,对“与”、“和”两个字的含义理解出现误解,特别是“和”的含义。在学生的练习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出现错误,不理解其意思导致出现错误。“和”在题目中是表示连接两个数字的关系的连词使用还是表示运算法则中的加法来使用,老师一定要给学生将清,引导学生区别,正确的理解含义并写出正确的四则余混合算式。

3、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把算式说出来。(如x除以a减b的差。)这也为学生对文字题的理解打下了基础。

《尊严》教学反思

刘俊延

《尊严》是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说理性文章。它讲述了石油大王哈默在还没有成为富翁前的一个小故事,说明了他是一个有尊严的人,正是因为他用自己的言行维护了尊严,并赢得了别人对他的尊重。

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暴露了我对于教材挖掘不深,缺乏教学机智、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体现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以及缺乏学法指导等方面的问题。

由于对教材没有深入地挖掘和领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反映出自己还是“背课”的痕迹过重,课堂随机应变能力较差。整节课给人感觉总是“老师问,学生答”,没有真正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比如,设计学生初读课文这一教学环节时,我先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谁赞美了哈默?是怎样赞美他的?二是为什么会赞美哈默?对于第一个问题,由于学生在课前进行了预习,所以看到问题后便可以直接说出答案。但此时,由于我还不能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还是安排学生自读课文说出答案。这样,给人的感觉就是我在“背教案”。其实,遇到这种情况时,可让学生直接回答,然后再自读课文思考第二个问题。再如,本课的重点就是“尊严”的含意,但这一重点在我教学设计中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反重强调哈默是有尊严的,但是教师并没有抓住这个词,让学生真正体会“尊严”在课文中的含意。在参考其他教师的实录以及自我反思后,我认为应该在课文教学伊始先让学生说一说字典上对于“尊严”一词的解释,以及自己对于“尊严”这个词的最初理解。在学完课文后,再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自己对于“尊严”这个词的新的理解。再指导学生理解杰克逊大叔对女儿说的话。让学生正确理解,当时杰克逊大叔其实并没有预见到哈默以后会成为百万富翁,而只是赞赏他的个性。说明只有一个有尊严的人在今后的生活中才会取得成功。此时,可以顺势力导,问学生:一个有尊严的人还应具备哪些品质?从而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除了尊严外还应具备其他好品质。最后升华主题,让学生对于那些同样也渴望成功的人说一句话。从而深化学生对于课文主题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学法指导。讲读课文的目的,是希望以讲读课文为载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分析课文的方法以及相关学习方法的指导。但在我的这节课上,却是教师在“牵着学生走,教师问一句,学生答一句。”整节课给人感觉是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学生只是教师的一个陪衬而已。以分析哈默的语言为例,我事先将书中哈默的语言依次做成了课件,在授课过程中逐步出示,并让学生通过对比读体会哈默的性格。这样做虽然实出了教学重点(通过分析哈默的语言体会他的性格),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句子分析与课文相分离,并且没有更好地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我认为以下做法很值得尝试。那就是以“当??时,哈默??反映出哈默是怎样的人?”这样的形式,先带着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找到哈默的第一处语言,并进行分析,指导朗读。然后让学生学会这种方法,再自己在课文中找到相应的语言,完成练习,教师在此过程中再加以指导。这样既可以将课文分析与朗读指导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又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学法指导,让学生

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

刘俊延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第八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一位聋哑青年是如何观鱼画鱼的,赞美了他做事一丝不苟、全神贯注、持之以恒的精神。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就是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感悟作者是如何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和神态的。在阅读了课程标准和单元导读后我确立了4个教学目标。一是结合上下文体会“一丝不苟、忘我、融为一体”三个词语的意思;二是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之间的关系;三是学习作者是如何描写人物的神态和动作的;四是培养学生做事专注、持之以恒的品质。我认为这四个目标的是符合单元的训练目标的,也是符合这篇文章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目标的定位做到了准确。

教学流程的设计科学清晰,第一步:理解鱼游到了青年的纸上。第二步:理解鱼游到了青年的心中。第三步:感悟鱼游到了我们的心中。整个教学过程隐含着内容和情感的主线,内容主线是鱼游到了纸上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游到纸上,由此而展开学习小女孩的那句话——“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以及描写青年画鱼的动作和神态的段落。情感的主线随着内容的主线而行走,一边品读语言文字一边体会聋哑青年那种一丝不苟、全神贯注、坚持不懈的精神,学生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一步步加深。两条主线既齐头并进又相互交融。围绕着这两条主线,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品词析句积累语言,抓住课文中语言的生发点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游”和“画”的对比朗读;想象鱼的动态的词语进行扩展读;将文字还原成真实的画面来读;通过音乐感受文字来读。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渗透,即抓住关键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发展。问题的设计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给了学生充分展示的空间 但是,这节课也存在着一些遗憾。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我应当引导学生总结“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心里”之间的关系。虽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时候学生对这层关系已经有所感悟,但还不是很明朗,如果用上“因为??所以??”这组关联词,学生的思维将更加的清晰。这节课的整体感觉比较“紧”,作为教师,我自己的情绪都没有调动起来,更没有调动起学生的情绪。在情感态度目标的达成上不是那么的自

篇四:五年级数学上册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苏教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小数加法和减法 1 教学反思

本单元把小数加法和减法分两段教学,先教学笔算的方法,在掌握笔算的基础上,口算比较容易的小数加、减法。然后教学加法运算律和减法运算规律在小数加、减法里仍然适用,并进行有关的简便计算。教材在编写方面,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不以既定的计算法则束缚学生,突出对计算方法的探索和理解。不求算法一步到位,适当展开了算法逐步发展、逐渐完善的过程。加强与整数加、减法的有机联系,帮助学生形成包摄性更大的认知结构。

2.练习数量比较充足,练习形式活泼多样,避免机械、被动、乏味的计算训练。提供学生可能出现的计算错误,引起学生的注意;利用验算提高正确率,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3.注重计算知识的实际应用,除了解决购买物品时花钱和找钱的问题外,统计主要的收入和支出情况、计算水位高度、测量水的深度等内容,对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有积极的作用。

本单元的例

1、例2和“试一试”“练一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营造认知矛盾,因势利导,逐步构建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法则。

1、例2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列加法和减法的竖式,应该把小数点对齐。这道例题的教学安排是,先在小数加法中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问题,再向小数减法迁移。弄清小红一共用去多少钱,这里不是凭“小数点有没有对齐”来评判哪个竖式正确,是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分析和体会哪种算法正确。

学生可以结合具体数量,2.58元是2元5角8分,3.15元是3元1角5分,2.58+3.15的竖式应该把表示“元”“角”“分”的数分别对齐着写,才便于相加。也可以从小数的意义进行分析,2.58是2个

一、5个0.1和8个0.01,3.15是3个

一、1个0.1、5个0.01,根据整数加法的经验,把相同计数单位的数对齐着列竖式,最便于计算。计算迁移到减法计算,是一步发展。在学生认知过程上,从理解方法到独立进行计算,可以内化算法。教学这个问题,只要突出一点,即竖式怎样写。

试一试”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和或差的小数末尾如果有“0”,应该化简。“试一试”的第一个教学任务是巩固“小数点对齐”这个必须遵循的写竖式的规则,让学生独立计算就能达到这一教学目的。第二个教学任务是化简计算结果。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教材中曾经指出:根据小数的性

质,通常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现在要应用小数的性质化简计算的结果。

教学时要注意两点:

第一,计算的结果,如果小数末尾的“0”没有去掉,计算是正确的,不能仅以没有把小数化简而判定计算是错误的;

第二,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小数性质,把得数里小数末尾的“0”去掉。去掉的方法是,在竖式上把这些小数末尾的“0”逐个划掉。

集中力量解决计算中的难点问题,因人制宜,允许学生选择自己需要的方式。在计算小数减法时,如果被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比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少,学生往往发生错误。教材把这种情况视作计算中的难点问题,安排例3加以解决。其实,这个问题的解决不是例3才开始,在前面已有铺垫。在教学计算法则时,已经出现了两个加数的小数部分位数不同、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多的情况。

例3的竖式中,依据9.2-4.86写出的竖式,被减数百分位上空着。这一位上是几减几?由此联想小数的性质,可以在9.2的末尾添上一个“0”。写出了这个“0”,百分位上怎样算就清楚了。这个“0”是哪来的?这个“0”对计算有什么作用?这个“0”一般不写出来,只要把它想在脑里。这是对多数学生的导向。至于部分计算能力较弱的学生,仍允许他们把这个“0”写出来,能防止算错。篇五:《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教学反思

《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教学反思

对于小数加法和减法或多或少已有一些基础知识,上课之前通过对全班同学的观察和了解,他们利用竖式计算时,有些同学认为应该从左往右对齐,有同学认为应该把末尾对齐。有一半多的同学知道应该把小数点对齐,但不知道其中的道理。在教学的过程中,“计算时要把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要对齐”我强调得过多,而没有引导学生去理解清楚“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的其中道理。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用小数表示元、角、分”,让他们去理解在相加、减时,元和元相加、减,角和角相加减,分和分相加减。这样学生可能更容易理解“相同数位要对齐”的其中道理,如教学4.75+3.4时,可以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数量进行思考,4.75元是4元7角5分,3.4元是3元4角,所以,计算时分别把“元”“角”“分”对齐写,便于相加。同时也可以从小数的意义着手,4.75是由4个1、7个0.1、5个0.01组成的,3.4是由3个1、4个0.1组成的。根据整数加减法的经验,相同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除此之外,我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激趣这块还做得不够到位,教学本节内容时,我应该从“小学生买东西算帐”这个敏感的话题入手,“买东西算帐”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有趣的,就连二、三年级的小朋友也知道怎么算帐,只是他们不理解其中的算理,从这个角度去教学新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就浓厚多了。

下载《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1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我们的数学教学就要引导学生去“解读”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让学......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推荐五篇)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第一课时,上完之后的整体感觉还可以。因为刚刚完成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单元,学生对小数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对于一些......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小学数学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我执教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和简单的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具有一......

    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教学反思

    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教学反思 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教学反思1 本节课例1本课教材是在学生近期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前面非常熟悉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是学生日常生......

    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教学反思

    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教学反思 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教学反思1 我就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尝试,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在课堂上创设交往、互动的协作学习环境,有利于群体智慧共......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整数加减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小数加减法,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教材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有意不......

    小数的加法与减法教学反思

    小数的加法与减法教学反思 小数的加法与减法教学反思1 对于小数加法和减法或多或少已有一些基础知识,上课之前通过对全班同学的观察和了解,他们利用竖式计算时,有些同学认为应......

    《小数的加法与减法》教学反思(★)

    《小数的加法与减法》教学反思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将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很容易理解,也贴近学 生的生活。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发现信息,收集信息并提出有关小数加、 减计算的数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