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版数学认识角教学设计
认识角
杉洋中心小学
李志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角的过程,直观认识平面图形角,初步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有大小,能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
2.结合直观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建立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形成角的正确表象,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摸一摸:只用手摸一摸,不能看,就能猜出是什么图形。指名学生活动,追问: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图形王国中的一个新图形——角。板书:认识角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1.联系实物,直观认识角
(出示情境图)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角。瞧,两个小朋友在做手工,你能从这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生找,并指出在哪)2.课件演示,抽象出数学中的角。
师:我们把这些角请出来(课件演示),这就是我们数学上的角。3.认识角的各部分组成及名称。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三个角,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板书:一个顶点、两条边(直的)3.教师示范画角。4.找生活中的角
(1)请大家仔细找一找,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2)课件演示
5.辨角(完成想想做做1)6.数角(85页想想做做2)
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关键要看什么?角其实是平面图形中的一员,现在请大家数数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并做上角的记号。
三、动手实践,深化理解 1.认识角有大小
第一次玩角(体验角的大小与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第二次玩角(会比较角的大小)
请学生做一个比老师的角大,讨论怎么样才能说明你的角比我的大。强调比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顶点和角的一条边要重合,才能正确地比出角的大小。
第三次玩角(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2.归纳总结: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
四、拓展延伸
一个长方形,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五、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篇:2017冀教版数学四上《认识角》教学设计
认识角1 教学内容:
角的表示、角的度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角的表示方法,会读角。
2.认识量角器的构造,知道读量角器的度数的方法。3.会用量角器度量角。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及思考、概括能力。情感目标: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会用量角器度量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问题1:角由什么组成?
问题2:两条边是线段?直线?射线?
师:知道了这些,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几张图中共有几个角吧!出示数角的一系列图片。
二、新授
(一)角的表示
师:每张图中都有这么多的角,我们该怎样区分它们呢?
师:给它们各自取个名字,好吗?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怎样表示一个角,怎样去读角。角的表示方法:
(1)可以标出三个大写字母,写作∠ABC或∠CBA读作:角ABC或角CBA(2)观察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特点(字母B在中间)
(3)所以,在只有一个角的时候,我们可以写作:∠B读作:角B(4)为了方便,有时我们可以标上数字,写作:∠1,读作:角1。
(5)注:区别“∠”和“﹤”的不同,请同学们随意画几个角,训练一下这三种读法。
(二)角的度量 1.引入
展示图片《比较角的大小》 个别回答,集体核对。
师:我们以前学过用米、分米、厘米等计量线段的长度,大家能不能想出一种合适的计量角的大小的单位呢?
分小组讨论、汇报。2.介绍量角器 师生同时拿出量角器。
你看到了什么?这个量角器像一个大迷宫,一点也看不明白,是不是?老师告诉大家在这个迷宫里有4座大城堡: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板书)现在请同学们走一走这迷宫,看看你能找到几座城堡。
反馈:请找到中心点这座城堡的小朋友,指着它(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总结:半圆的圆心是量角器的中心内半圆的数所在的刻度线称为内刻度线, 外半圆的数所在的刻度线称为外刻度线。
以右边的0°为起点,起点处的0°这条刻度线是内刻度0°的刻度线。
3.认识1°角 课件演示。
把这样的一个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份所对的角度就是1度角,而度就是角的大小单位,通常我们用1°表示1度。
4.学习量角
(1)出示一个直角让学生量 师:那么怎样来量角的大小呢? 分组讨论,汇报。师生共同小结方法:
量角器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点对点(板书)零度刻度线与角的边BC重合---线对边(板书)所要量的角的另一条直角边对着90,所以是90°。复述量法。(2)试一试 出示40°和140°角
师:当看另一边时有二个数,应该读哪一个数呢?
小结: 角的一边对着里面的零度刻度线, 就应当数内刻度线了
当角的一边对着外面的零度刻度线,就应当数外刻度线了---0在内数内,0在外数外(板书)学生齐读。
三、巩固练习教材41页“试一试”
四、小结
师生共同回顾本小节所学内容。
五、作业
教材47页练习二第4题。
第三篇:二下数学《认识角》教学设计
《认识角》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第一课《认识角》的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经历从实物到图形的抽象过程中,认识并正确辨认直角、锐角、钝角。
2、结合生活情境,体验生活中存在的不同的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点:认识直角、锐角、钝角。教学难点:正确辨认直角、锐角、钝角。教学准备:彩纸、三角板、钟表。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角,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角。(大屏幕出示三角板、钟表、扇子的图片)
2、你能找出这几个物体中存在的角吗?(指名让学生在大屏幕前指出)
3、(突出几个物体中的角)老师从同学们找的角中抽出三个角来。(屏幕演示)
4、你能比较这三个角的大小吗?(学生汇报)
二、探究新知
1、比一比,认一认。
(1)首先我们来看这个角(直角),它叫直角(出示名称)。
它和三角板中的这个角是一样的。(演示比的过程)
你能找出三角板里的直角吗?学生找直角并请学生展示。(2)接着再看第二个角(锐角),它和直角比较有什么关系?(比直角小)
(教师演示与三角板比的过程,学生发现关系。)
指导: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这个角的一条边重合,这个角的另一条边在两条直角边的里面,说明它的张口比直角的张口小,所以这个角比直角小。我们把这种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出示名称),师问:锐角有什么特点?(出示:比直角小)
(3)第三个角与直角比较呢?(比直角大)
你是怎么知道的?(演示比的过程)
我们把这种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出示名称),师问:钝角有什么特点?(出示:比直角大)
(4)刚刚我们认识锐角和钝角的时候,都是拿直角作比较,说明直角是一个特殊的角,它有一个特殊的符号。(演示直角符合)
(5)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三个角,它们是什么?(学生齐说)
什么是锐角?什么是直角?
2、折一折
(1)请同学们拿出三张彩纸,分别折出直角、锐角、钝角来。(学生自己折纸,教师巡视。)
(2)谁折出了直角?锐角?钝角?(学生汇报)把你折出的直角举起来,给同桌看一下。
再举锐角、钝角。
3、说一说
(1)三种角同学们折得都不错,下面请你们说一说,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中有直角、锐角、钝角?
(2)学生找并汇报,教师适当补充。
4、互动游戏
(1)认识了三种角,我们来做个游戏。请你像老师这样,伸出双手食指,谁能用两个食指表示出一个直角?(教师依情况指导)表示锐角?表示钝角?(2)下面听老师口令,用手势表示角,看谁的反应最快?(锐角、直角、锐角、钝角)
三、巩固练习
1、接着我们再用手势来判断下面的角分别是什么角?
图形略,学生用手势判断。
2、将下面图形中的角分类。
数学书70页第2题,图形略 锐角有(); 直角有(); 钝角有()。(1)学生拿出题单,独立完成。(2)同桌交换检查,指名汇报。
3、标出下面图形中的角,并说一说哪些是锐角,哪些是直角,哪些是钝角。
直角梯形、六边形图形略。
(1)学生在题单上独立标角,指名展示找到的角。
(2)小组内说一说,哪些是锐角,哪些是直角,哪些是钝角。
4、拓展活动
(1)拿出你们的钟表,请任意拨出一个时间,把这个时间读给同桌听,并说出时针和分针所夹的是什么角。
(2)教师统计:谁拨的时间时针和分针所夹的角是锐角?谁拨的时间时针和分针所夹的角是钝角?谁拨的时间时针和分针所夹的角是直角?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谈谈想法。
第四篇:小学数学《认识角》教学设计
《认识角》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64—66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常见的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学会做角、画角。知道角有大小,会用重叠等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2、经历从实际生活、实际操作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的交往、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和画角。教学难点:尝试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三角尺、小棒、绳子、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角
小朋友们,还记得你们的入队仪式吗?看,在雨花台我们班很多同学都光荣地加入了少先队,成为了一名少先队员。谁知道少先队员的标志是什么?(红领巾)
对,是红领巾。看,老师也带来了一条红领巾。谁知道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的)
这种形状为什么叫做三角形呢?(因为它有三个角)
刚才他回答问题的时候提到了角,那角又是什么样的图形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
二、多种感官,了解角
其实呀,在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有角。看,小明和小红正在做手工,“你能在那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 学生看图回答。
同学们刚才找到了很多物体面上的角,老师也找到了三个。出示:剪刀图、三角形纸片图、钟面图,用红色标出角闪动。
刚才我们找到的是物体面上的角,如果我们把这些角画下来,会是什么样的?
课件出示:把剪刀、三角形纸片、钟面图上的三个角描下来。我们在用角的符号弧线标出,这就是我们数学上的角。大家看,这三个角长得一样吗? 板书:一个点、两条边 那它们有相同的地方吗?
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线。我们来摸一摸三角板上这个叫的这一个顶点和两条线好吗?
摸这一点有什么感觉?这两条线呢?板书:尖尖的、直直的
角有一个尖尖的点和直直的两条线,那么这个尖尖的点和直直的两条线在角中又叫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书64页看一看。教师在黑板上画角。学生看书后反馈,这个尖尖的点叫顶点,直直的两条线叫边。板书:顶点、边
角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板书: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我们已经知道角是什么样的图形,那么该怎样指角呢?请同学们看老师指角。教师示范。
刚才老师是按什么顺序指角的?
你能按照刚才老师指角的方法指出校园展板上的角吗?
同学们下课喜欢玩翻绳子,老师也来翻一翻,你能指出绳子上的角吗? 其实我们身边物体的面上就有很多角,你能找一找并在小组中指一指吗? 我们已经会指角了,那你们能做出一个角吗? 用两根小棒搭出一个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学生操作,指名上台示范。
教师把小棒分开,问:这还是角吗?为什么? 那我们用小棒搭角时要注意什么? 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
下面的图形,那些是角,那些不是角? 为什么是角?为什么不是角?
三、结合生活,变化角
刚才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角,也学会了指角、做角。其实角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大的作用呢。
夏天时,我们要用扇子扇风,出示扇子图,扇子慢慢的打开,角怎样了? 角变大了。板书:角变大了
我们做手工时要用到剪刀,出示剪刀图,剪刀慢慢合拢,角怎样了? 角变小了。板书:角变小了
师:原来角有大有小啊。板书:角有大有小 生活中,我们的钟面上也有大小不同的角。出示例题,说说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
四、综合练习,巩固角
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角,也知道了角有大有小,现在我们就运用我们学到的角的知识来做练习好不好。下面的图形各有几个角?
学生回答。
接着追问:看这三个图形的角,你有什么发现?
五、联系生活,活用角
角在生活中也起着美化生活的作用呢。
建筑设计师用大小不同的角建造屋顶,给人们不同的美感 还有的设计师设计出了一些图案,也有大小不同的角,很奇妙。角的用处可真不少那我们也来创造一个角好不好。拿出长方形纸,师示范折出一个角并标上角的符号。学生分小组折角并比较角的大小,按大小排一排。
六、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第五篇:《认识角》数学教学设计
认识角是二年级下册的知识,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认识角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平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为了更好的将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数学网小编与大家分享《认识角》数学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在学习中得到提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在观察和操作中,知道角是有大小的,能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3.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角;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直观感知角的大小。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从实物逐步抽象出几何角,形成角的正确表象。
2.感知角是有大小的,渗透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教学准备:
三角板、活动角、材料袋、练习纸和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要求,引入新课
教师拿出一些平面图形提问:同学们,这是什么?对这些图形中还藏着我们的一个新朋友--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板书课题:认识角)
但是角非常调皮,只有眼力好爱、观察的孩子才能发现它。
二、从平面图形中抽象出角,认识角的特征
1、出示书上场景图,抽象出物体里的角
小红和亮亮是一对好朋友,今天他们正在做手工呢,出示课件图,请仔细观察一下,你在哪些物体上的面上找到了角?(指名回答)
这些角在哪儿?先指名说一说,指一指,再利用学具同桌互相指一指。
老师明白了,你们刚才说就是这些角。(借助多媒体拖动鼠标物体表面的角闪烁,再点击剪刀、三角板、钟面上的角,抽象出物体表面上的角,课件出示大小不同、方向不同的角。)
介绍说明:这些平面图形都是角,我们把像这样的平面图形就叫做角。
2、认识角的基本特征
请你仔细观察这些角,看看它们有些什么相同点?
角到底长什么样?谁能完整的说一说。
如果想画一个角,应该怎么画呢?
介绍说明:角尖尖的的顶端我们把它叫做顶点,直直的两条边就叫做边,同时板书。画出角的标记。其它的角也是这样吗?我们来看看大屏幕,找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根据学生指角的方法相机带领学生指一指,最后请一个同学带领大家指一指。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因此,新课由出示的三样物体剪刀三角板钟面导入,通过引导学生从仔细观察角中初步感知实物上的角,再把这些角从实物上抽象出来,让学生建立角的几何图形的表象。然后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共同点,从而引出角各部分的名称,总结出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3、试一试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两根小棒搭一个角,注意:怎么才能搭成一个角?
同桌相互考一考角的顶点、两条边各在哪儿。
4、通过区别、判断等活动,进一步明确角的基本特征。
角的王国要开运动会了,可是有人要冒名顶替,我们应该怎么办?
对,把他找出来,比赛要公平吗!
集体判断(用手势表示对错),课件演示是角的的图形闪烁,不是角的先说说为什么,然后点击课件图形变化成角。
5、从身边找角。我们的新朋友角可调皮了,它要和你们玩捉迷藏呢!瞧,它就藏在你的身边,能找出来吗?开始!教师巡视。找出的同学指指每个物体表面上的角,找出角的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6、这些图形中也藏着角,你能找到吗?打开书66页,在书上填一填。
学生汇报答案,有不同意见相机辩一辩,说明为什么,最后跟着课件演示数一数。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感知了角后,再让学生回到生活的现实场景中去找出更多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通过这样从实物到图形,再从图形到实物的反复转换,使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空间观念就会不断地生发并逐步形成。
三、操作探究,比较角的大小
1、认识角有大小
谈话:我们的这个新朋友真的很调皮,它还会变化呢?
旋转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就形成了大小不同的夹角,你能看出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全班交流汇报。
2、做活动角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角,教师先演示做一个活动角
a.把两张吸管的一端用图钉订在一起做成角
b.把角固定在黑板上,指指角的顶点和边
你能做一个比老师的角大些的角吗?
你能也像这样做一个角吗?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安全
拿出学生做的一个角(明显看出比我的角大),问:你们看看这个角,和我的角比,谁的大?
再拿出一个(明显看出比我的角小的),问:这个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拿出第三个(不能明显看出比我的角大还是小的),问:那这个呢?我们应该怎么办?
对!我们来比一比。谁上来试一试!(请一名同学比较角的大小)指导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说说顶点对齐,对齐一条边,看另一条边。
介绍说明:这是用重叠法比较的,比较角的大小还有很多种方法,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再研究。
【设计意图】空间观念的形成,必须有动手做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更是尝试、想象、推理、验证、反思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才能逐步加深对角的本质的认识。做角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把头脑中角的表象再现出来的过程。做完角在比较、交流,真正使学生在操作交流中学会直观比较角的大小。
3、想想做做第3题
这是一把折扇,点击课件:出示扇子图,指一指扇面哪儿有角?打开折扇角有什么变化?出示剪刀图,合拢剪刀角有什么变化?
在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角吗?先交流再指名回答。你能用一个动作来表示角的大小变化吗?
【设计意图】通过对折扇、剪刀的开合操作,让学生直观体会到角有大小的变化,并利用学生的直观感受,初步感知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再通过用手比划角,让学生边思考边操作,进一步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4、想想做做第4题
同学们,你们观察真仔细,就连调皮的角也不得不佩服,现在它要和我们一起做游戏啦!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先折出一个角,教师把折好的角贴到黑板上,指指折出的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第一个要求:你也折出一个角,展示你折的角在哪儿,指一指顶点和两条边。
第二个要求:增加点难度,敢挑战吗?把你折的角变小。想一想:你准备怎么做?请1名同学上去折一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师再演示,生观察。
谈话:你是怎么折的?角的顶点不变,一条边往后退就能再折一个小些的角,请同学试一试。你还能折出更小的角来吗?学生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多折几个角后,再打开纸看折痕,比比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第三个要求:现在加大难度,提问:你能想折大就折大,想折小就折小吗?
先不要折,想一想:你准备怎么做?
【设计意图】通过对剪刀的开合操作,学生已经直观体会到角有大小的变化,再通过折角比大小,同时问如果要使角大一点或小一点该怎么办,让学生边思考边操作,进一步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四、全课总结
1、谈话: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个图形?你知道角有什么?
2、如果你是角,你打算怎样介绍自己。
五、拓展作业
看到同学们这么聪明,角娃娃非常高兴,想要和大家一起玩,把一张长方形纸剪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比比谁的剪法多?
以上就是数学网小编分享《认识角》数学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教材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有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希望大家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