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教师远程培训---高中地理必修 1“气压带与风带”课堂教学研讨专题讲座
高中地理必修 1 “气压带与风带”课堂教学研讨
林培英(首都师范大学)孙有坚(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徐伟(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林:刚才我们看了戚老师课的一些片断,还有淄博老师对戚老师这节课的评议,这里面谈到了一些,可能算有些争议吧,或者有不同意见的一些看法,比如说怎么理解课标,还有怎么在比较难的问题上组织学生的自主活动,我们先看一看课程标准对这个内容的要求,课标里是这么写的。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根据这个课标呢,我们看一看,戚老师他是怎么处理的。
孙:我觉得戚老师对这个课标的处理是比较适合的。就是四个要点,第一个要点,要明确气压带风带如何在地图上落实,从图归纳出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状况,以及它的规律。在这个基础上联想到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垂直发生的移动,那么到这个地方为止进一步的拓展,把这个知识灵活运用到现实的一些气候方面,气压带风带这么个活动,戚老师对这个处理还是比较得当。
徐:我非常同意,实际上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让学生认识到对气候的影响,戚老师应该说对科学的理解是比较到位的,他一开始雨林和荒漠的景观对比,然后来引导学生学习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的规律,最终解决这个问题。而且他用非洲角马的迁徙进行分析,从这一点上来讲,他对教学重点的把握是非常准的。
林:也就是说他这节课对课标的理解,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一个就是突出了气压带风带分布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再深入一步,就更多的谈到了气候跟人类的关系,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么一层深的含义。另外他对教学重点的处理是比较得当的。他把重点放在了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和对气侯的影响上,那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一个是刚才徐老师说的,他先用了两张图片,是表现气侯特征的图片,引入课程,一下就先把课的重点放在了这点上,这是一个表现。另外,他让学生用自学的方法处理了部分三圈环流的内容,一般这个内容都是要老师一点一点给学生讲的。
孙:我觉得她处理这个三圈环流还是比较对的,因为三圈环流讲与不讲的问题,历来都存在很大的争论,有一些老师,怕不讲学生不懂,有一些老师,课标没要求,我就坚决不讲,那么讲与不讲往往分歧很大。那这就涉及到对课标的理解,戚老师对这个东西的把握分寸还是比较合适的。他是不丢掉三圈环流,她通过让学生自学的方法,把它消化理解,如果不明白再问老师。但是这个问题,还是要提到一下,比如说你高气压带,低气压带,它怎么会出现一个上升,一个下沉,从热力环流来说,可以啊,那两个都是很明显的,但是副热带和副极地那个地方,又怎么解释呢?如果心中没有三圈概念的话,学生会很费解。徐:实际上三圈环流形成当中,热力环流是非常好理解,动力原因学生不好理解,但是三圈环流的形成呢,在课标中没有明确的要求,那么这样的话,不宜作为教学重点。但是不涉及,又不利于学生对这个原理的形成过程,所以戚老师还是涉及了。
林:涉及了,但是没有深入去讲,而是叫学生自学,而且我发现他在让学生谈他们自己学的结果的时候,也不是说系统一个一个讲,而是他让学生自选了一个风带来解释它其中的原因,这个也可以理解为他在重点处理上的一种做法,另外关于动力原因,戚老师自己也说了这个动力原因已经远远超出了高一学生的学生能力,所以她是把这部分做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去研究,去钻研,这个也是他的一个想法。
孙:我要提醒其他老师,多多参考一下戚老师的做法,又不要偏废,但是又不要把它拿出来喧宾夺主。我发现一些老教师,特别是没有搞过课改的老师,谈到这个问题,好象很愤愤不平,觉得现在搞课改,怎么连这个东西都丢了,那是最经典的东西,他不断讲三圈环流,从单圈环流,讲到三圈环流,以后还要学生记住,我觉得这样就喧宾夺主了。
林:有的老师可能这节课用上一小半的时间,比如四十五分钟的课他可能会用上二十五分钟来讲三圈环流,这个时间有些长,可能老师们觉得,这部分讲起来是逻辑性非常强的一部分,可以讲的很精彩。孙:老教师舍不得丢掉。
徐:对这个问题,现在咱们统一的想法是肯定要讲,但是讲到什么程度,怎样讲,可能还要再推敲。比如对于动力原因,有老师建议,制造这样一个矛盾情景,动力原因像副热带地区它的气温比较高,按道理来讲,应该也形成低气压,但是为什么形成了一个高气压,这样就制造出一种矛盾情景,学生就带着这个问题自己思考,自己阐述,可能老师再稍微点拨一下这个问题,不要搞的太复杂。林:还是要根据学生情况,还要根据自己学校,老师的情况,想出一些适当的方式来处理这个问题。我们看戚老师她对课标的了解和对三圈环流处理上的一些特点。另外她的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采用了学生自学的方式。我们从老师们座谈里面也看到了,大家注意到了,她使用的是学案,那学案在山东省,在北京现在被老师广泛应用了。
孙:通过学案一来是明确这个课学习的方向,二来是能够把课堂的东西巩固下来消化,她是达到这样的目的。
徐:学案教学现在各地使用都比较普遍,学案教学有两个好处,首先它能转变老师的教学观念,由过去讲课变成导学,第二个呢,它能较好的引导学生开展各种教学活动„„
孙:我觉得用学案引导教学,还是要提倡的。它把一些不该过分细讲的问题,用比较简单的一些练习落实下来。至于比较重要的,需要探讨的问题,也可以在上面做一些提示,对哪个东西需要探讨,提出探讨的方向,我们觉得这个学案比你空讲更有用。
林:那就等于对教学内容先进行筛选,学生可以自己学。自己掌握的就交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比较难的,学生自学以后还是困难的模式。这个方法还是挺好的。另外,学案的设计,问题的设计等,像刚才孙老师提的问题,也是需要老师们仔细的进行设计,进行思考的。哪些部分可以采取填空,或者简单的问题做,哪些问题可以设计成一个稍微大一点的问题,比如说像这样的问题:气压带分布有什么规律,我问一个小的问题,学生就答,对称。老师又问,气压带分布还有什么规律,学生又答,相间分布。一点点的,引导这种问的方式,那么另外一种呢就可以问,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气压带分布的规律,那么这两种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效果或者结果就不同。孙:思维含量和思维价值就不同。
孙:那前者肯定是比较简单的,比如说有不同层次的学生,那就采用不同层次的问法,有一些是步步砌台阶让你上,有一些干脆一个大台阶让你跨过去。提出一个比较中和的问题,它要求学生必须要有中和的思维,一个中和的回答,这个难度就比较大一点。如果她一个小问题,让你弄清楚每个环节,以后串起来,现在有不同的教法,他问题的设计就要看对象你的要求怎么样,如果要求高,你就最好用综合式的问题,如果学生思维能力太低了,那你就要前面所讲的,局部的问题。
林:这个也是我们前面讲的问题,就在设计学生能力培养活动时候也可以有个梯度,比如开始时候可以多问一些小问题,给它拆开问,那么慢慢学,学到一定程度以后,我们就可以问一些综合性的问题,自己有个思考的空间。
孙:对,有一个思维的层次性问题。还有就是我注意到,现在学案的设计呢,我见过很多的学案,它是简单的知识填空,或者填空加练习,如果是长期这样用的话,或者模式化,单一化的话,有一个问题。他们使学生的思维,在一个比较低的层次,这样我觉得长期固定的这样使用,可能不利于学生(13 : 22)。徐:我觉得比较合理的学案应该是两个要求都要有,一是最基本的基础要求,你该懂的,该扫过的,你应该用填空的方式,或者简单的问题;但是你这个学案里面,必须要引导学生向更高更深的方向发展,里面如何去思维,思维到哪个程度,必须提出比较明确的要求,这样两者结合起来才有效。
林:戚老师这课就是这种方法,用学案的方式,像孙老师说的,扫一下,把对以后学习有用的三圈环流的知识,让他通过读书解决掉,我想戚老师是这种方法。那么这时候就有人问了,说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学,他学的会吗,这种自学方式比较难,那么我看戚老师他还有一种做法,自学完了以后,他让学生上前面,用他自己制作的简易的教具,检验学生自学的成果或者结果,发现问题再给予纠正,我想这个,这也说明他是经过挺充分的思考了。孙:这种学习高一学生应该可以开展。如果是初中呢,自主学习方面可能有很多困难,但是作为一个高中生,特别是我们自然地理部分,有很多东西需要你自主去学习,才能收到有效的效果,不然的话,都是老师指导你做,这样不能达到自主学习。首先自主学习,老师要很巧妙的提出一个作为动力性的一个悬念,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悬念,让他很想去了解这个东西,然后老师这个时候去引导你去进入思考中。
男 1 :对,设计一个新颖或者有趣的问题情景,首先应该让学生他想学,这是前提,然后,老师再通过一系列的讲解,或者说讲座,来解决学生自主学习不能解决的问题。
林:有人可能还会问到,说在这样自学情景下,老师的作用是什么,老师做什么了。
男 1 :你比如说你悬念的创设,那老师肯定要设计,但是老师把东西扔给学生以后就不能放羊,有些老师就扔给学生你讨论,但是老师没有估计到学生在思维的过程中,会碰到什么样的困难,什么时候应该给他们铺垫铺垫,放一些东西,垫一个砖头,让他爬过去,老师这个时候要随时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不能说是没有老师指导就可以。
林:就是及时解决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另外,学习结束以后,要有一个适当的总结。
男:给学生一个统一的认识。
男 1 :特别是学生发生不同意见争论的时候,我发现个别老师很不负责,你们各抒己见吧,这个也有道理,那个也有道理,究竟谁有道理,到下课还说不清楚,我觉得老师这时候必须要明确,你站在谁的位置,虽然你不能武断的这样,但是你要提出你的个人见解。
林:个人见解或者你帮助学生理清楚,这种观点它有什么道理,为什么这么认为,让学生有个正确的思维。
男:老师在总结比较当中,她自己有所体验,有所感悟。
男 1 :那种模棱两可的我特别反对。好听的说是尊重学生,其实很不负责任。林:我们在座谈里面还听到老师们讨论一个高一跟高三教学关系的问题,这个在实际中,也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问题。
男 1 :高一,高三。要清楚,是高一的什么,是高一的教学内容,高三就是要把高三的学习方法都放进来,也就是说,高一就瞄准了高考,有很多老师处理这个教材,教法的时候,往往就会走捷径,想一步到位,他们可能这样想,我现在高一就开使用备考的方式上课,我三年积累下来的经验,就很可能把高考的问题拿下来了。但是我想可能是恰如其反。林:我想这问题可以这样思考,我们两条线路思考,一条线路就是以文科生为思路,那么就是刚才孙老师说的,他有一个把高三的学习,高三的内容放到高一,一步到位的问题,这是针对这部分,另外这部分呢,就是他不考地理,理科生,那么在高一的时候呢,也要学地理,也就是他要完成一个高中基础教育这么一个任务,那么在这部分学生来说,或者是这样说,先不分文理,对一个高一的整体来说,先有一个完成高中基础教育的任务,北京叫会考,其他省区可能叫学业审批考试,完成这个的,那么在这部分内容上,应该是相对没有高考那么难,或者那么深,内容,可以是以课程标准为基础,完成课程要求的这些基本内容就行了,你要把高三放到高一来讲,肯定要考虑到高考的一些内容、方法,恐怕就会认为地增加了高一的教学难度,或者使学理的学生,他将来不考地理,他就会在高一的时候就觉得很没意思了。
男:一些理科生很有意见,我将来又不高考为什么搞那么深的东西给我。林:是有这问题。
男:而且使学生感觉到高一开始的时候就地理难学,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所以说也试图想一步到位,实际上我感觉这种愿望是好的,而实现起来是非常困难的,它因为在我看来在很多学校它脱离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实际。
男:过早地把高三的东西放到高一来,我觉得高一的学习方式和高三的学习方式是不同的,你高一是必须要形成一个获得知识的一个探索过程,特别是你地理思维的养成,初中不说了,从高一开始就要锻炼学生这种思维的方式,思维的一些锻炼,那么高一的思维主要是知识的生成,而高三学生的思维那不是知识的生成,而是知识的巩固、归纳、总结,把它落实下来。你现在开始就又要打天下,又要坐天下,两者不可兼得的。而且现在高一学的东西,现在正学的东西未来三年后用的,你现在把今年的东西就塞给他,那三年以后发展到什么时候,要求相不相同,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这样很可能误人子弟。
林:孙老师的意思就说即使是对文科学生来说,也不适宜从高一的时候就把高三的一些东西给班到高一来,也是一个打基础的时机。
男:这样的话学生实际不一样,学习内容不一样,学习的要求也不一样,所以高一与高三的教学还是有区别的,因此一步到位的想法现在看是不切实际的。男:戚老师这个课我觉得他也举了不少例,就说气压带风带移动以后,对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都产生比较明显的影响,那么其中有一个我还要补充进去,就是西南季风的问题,因为季风,东亚季风这边就很明显了,海陆热力性质引起的问题比较明显,而南亚的西南季风这个除了海陆性质之外,更重要一个主要的因素就是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我觉得这个还要把它补充进去。林:对。男:还有一个问题,他引用了一个龙口的季风问题,这个想法是很好的,但是也我老师提出来,对于季风的,东亚季风这种方向的变化和对气候的影响,让学生们课下去探讨,老师上没有作课堂说给予一点提示。
林:就是没有像一般的老师那么上课讲东亚季风。刚才我们从他自己对这个课的介绍里面也听到了,他对这个问题也有自己想法,他认为季风的成因在前面讲气压带风带移动和海陆热力差异的时候,气压中心转换的时候他说实际上已经是把季风成因讲出来了,其实这个地方呢他就没有再重新一种教学去讲,当然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继续探讨,在教学实践中去摸索。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就讨论到这儿,我把讨论的问题小节一下。
第一点谈一谈戚老师。作为一名工作时间不长的老师,敢于挑战自我,敢于对教学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去积极尝试,这点我们认为很好,而且戚老师的尝试也不是盲目的,我们在这之前和他交流过,知道他不仅仔细研究了课标、教材和学生,也仔细研究了高考试卷,他对气压带风带教学的看法,其实在去年远程研修的时候就提出来了,我没有信到戚老师真的就在教学中去尝试,去上这样的课,因为这个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也是有争议的问题,但是他这种积极探索教学的精神,正是课程改革所需要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本来是个很灵活的事,教师专业自主权的表现之一,就是教师有权利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当然因为教学的这种特殊性质,这种选择权是有限度的,它必须要在国家的教育方针、学校教育总目标这个框架下进行,必须能够对学生的发展有益,这点我们做老师的都很清楚。具体到我们地理学科教学问题,还有个学生接受程度,课时等条件的限制。就拿今天研讨的气压带风带这个内容来说,气压带风带在地球表面为什么会这样分布,也就是它的形成原因,三圈环流的问题,并不是课程标准要求的,要不要讲,讲多少,怎么讲,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做出决定。之所以会出现比较多的争议,是因为讲这个内容会使课程的难度增多,而我们必修一的课时本来就很紧,难度本来就已经很大,不少学生的学习会因为增加了一些问题而产生困难,所以增加什么,增加多少,怎么讲就成了老师们都很慎重对待的事情。我们介绍戚老师的课例,并不是说要求所有老师都按照戚老师的方法去上,戚老师也只是刚开始探索这个问题,相信他还会不断地去摸索,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分析这个课例,和老师们一起探讨如何思考和处理讲不讲三圈环流这类问题,所以希望老师们从这一讲中获得的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思路,从而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摸索出适合自己学生的处理方法。这是第二点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
第三点是关于三圈环流和类似这类知识的处理。很多老师都认为虽然课程标准没有要求,但对三圈环流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这个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当学生知道气压带风带分布形成的原理或者原因之后,才有可能避免学生去死记硬背这个地理事实的知识,这点也体现了高中地理教学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等等的课程设计思想,这点是没有错的。如果我们根据这些来设计教学的话,为了缓和与课时的矛盾,而且突出课标要求的重点内容,我们可以借鉴戚老师的一些做法,对此类的内容比如说三圈环流的知识做一些淡化的处理,而且我们还要注意这样的情况,我们补充某些成因性的知识,初衷是希望这些知识能够减少,但是也可能补充的这些成因性知识难度要远远超过需要他去解释的那些必修知识,这种情况也是可能出现的。所以选择的时候就要慎重考虑,是不是要补充,有没有必要补充,以免让自然地理这部分的学习难上加难。就拿气压带风带的内容来说,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气压带风带分布的形成,需要补充三圈环流的知识,三圈环流是气压带、风带分布形成的成因性知识,但为什么会形成三圈环流又需要我们补充它的热力原因和动力原因,那么热力原因和动力原因又是三圈环流的成因性知识,这时我们补充的就已经不是一个成因,而是加上了成因的成因,在这种情况下补充的必要性和补充的程度,需要老师们多加思考。这是第三个问题,具体的,关于三圈环流这些知识的补充问题。
第四点关于高一和高三的关系。虽然这并不是必修一特有的问题,但因为必修一的内容难度比较大,所以有必要在这里也做一些探讨。我们的基本看法是要以全体同学完成高中基础教务学习任务为出发点,来考虑必修一的内容安排,不宜过早将高三,也就是为高考准备的这些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呢放到高一,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即使将来会参加高考的学生,高一也是打基础的阶段,过早地按照高三的学生教学对学生并不一定有益。
第五点我们探讨比较多也是关于学生的自学或者自主学习。有这么一种看法,一般认为比较难的内容不太适合学生自学,特别是我们必修一自然地理的一些东西,戚老师这节课在这方面也有意识地进行了一些尝试,而且是把一些比较难的成因性知识教给学生,让他们自学,同时还设计一些活动来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怎么样,我在山东老师们相同主题的录像课里面,也看到了类似的自学活动,大家可以在这方面继续探索,特别是如何设计好学案中的活动和问题。
第二篇: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2.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3.掌握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4..理解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方法与过程
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读“亚洲季风”图,会分析季风的形成,特别是东亚、南亚季风的形成。3.读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4.应用综合分析法分析不同气候类型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气候变化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
2.理解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教学重点
1.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对气候的影响。
2.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季风的关系。●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2.季风环流形成,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区别。3.几种主要的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尺度很小的局地性运动,像上节课我们所学内容可以说是小尺度的大气运动,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么样运动?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教师] 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本节课主要讲述最具典型意义的环流形式:三圈环流。[板书] 一、三圈环流
[教师]我们前面已经学过冷热不均引起空气运动。那从理想状态上来讲,我们地球最冷和最热的地方是在哪呢? [学生回答]赤道极地 [教师] 对。在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而且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因而在终年炎热的赤道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在终年严寒的两极地区,大气冷却收缩下沉。这样,在高空,赤道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极地,大气由赤道上空流向两极上空。在近面,赤道地区形成低气压,两极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赤道,大气由两极流回赤道。因此,在北半球,赤道和极地之间形成了单圈闭合环流。如上图。[板书] 1单圈环流
[教师] 但实际上赤道与极地间的这种闭合环流是不存在的,因为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转着,大气一开始运动,马上就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三圈环流。[板书] 2.三圈环流
由于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着,此时仍然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则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以北半球为例,说明此时大气运动情况。
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画箭头①),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逐渐偏转成西南风(画箭头②),到30°N附近上空时,风向偏转到与等压线平行,变成了西风。这样气流就不能继续向北流向北极,而是变成自西向东运动了。由于赤道地区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又不能继续北进,便在30°N附近上空堆积,空气密度加大产生下沉气流(画箭头③),这样使得低空气压增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在低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由副高指向赤道低气压带,大气在向南流动过程中逐渐向右偏转,形成了东北信风(画箭头④)。这样在赤道与30°N之间形成一个低纬度环流圈。
[板书](1)低纬环流
近地面,副热带高气压带一部分气流向赤道低压带流去。另一部分气流向北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南风逐渐向右偏形成西南风,也叫盛行西风(画箭头⑤)。与此同时,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又叫极地东风(画箭头⑥)。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这两支冷暖不同的气流,在60°N附近相遇,暖空气上升,形成上升气流,在低空形成副极地低压带。上升气流到高空,一部分流向副热带高气压带上空(画箭头⑦)为补充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的来源(画箭头⑧)。这样在30°N与60°N之间形成一个中纬环流圈。[板书](2)中纬环流
北纬60°附近的上升气流,另一部分流向极地上空(画箭头⑨),补充极地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箭头⑩)。这样在60°N与极地之间形成一个高纬环流圈。[板书](3)高纬环流
[教师] 同理分析,南半球
在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由于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使气流向左偏转,所以环流的方向与北半球不同。
这样,在近地面,全球共形成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
7个气压带即: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
在气压带之间的风带为: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教师] 可结合p38的活动题2(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有何差异? 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是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所以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大气运动所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这两气压带是由动力原因形成的。)[板书]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教师] 图2.11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同时,也由于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有规律地南北移动,常使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出现完全不同的天气、气候状况。[承转] 我们上面讲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不考虑海陆分布和地形影响的理想模式。实际上,地球表面并不是均匀的,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大气环流实际情况比理想模式要复杂得多。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而形成了一个个气压中心。
[板书]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教师] 请同学们先读图2.13“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和图2.14“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思考以下问题:1.为什么全球的气压分布不是成带状的?
2.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分布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 略
[教师] 结合p39活动题。从图上可以看出,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基本上沿纬向呈带状分布,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而北半球气压带则断裂成块状,特别是亚洲与太平洋地区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范围很大的高压区和低压区。[分析] 海水的比热比陆地大。在同样的太阳照射条件下,海水温度变化比陆地要缓慢得多。夏季,大陆上的气温比海上气温高得多,形成热低压;冬季,大陆上的气温比海上气温低得多,形成冷高压。海陆的热力性质差异,从而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具体的气压分布情况,请同学们再来看图2.13和2.14。
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特别是亚洲大陆夏季增温强烈,亚洲热低压(又叫印度低压)最为突出,这就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的夏威夷高压和北大西洋的亚速尔高压。
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副极地低压带也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尤其是亚洲高压(又叫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最强,控制范围最广。亚欧大陆的东部几乎都在它的控制之下。这就使副极地低压带也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和北大西洋上的冰岛低压。
冬、夏季海陆上的这些高、低气压中心,势力强,范围广,称为大气活动中心。它们随季节而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天气、气候有着重大影响。这些大气活动中心位置和强度一旦异常,就会造成世界各地天气和气候的异常。
被切断的气压带
亚欧大陆
太平洋
大西洋
1月
副极地低压带
亚洲低压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7月
副热带高压
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教师] 以上我们了解了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情况,季风环流也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那么下面我们来学习季风环流这部分内容。[板书]
三、季风环流 概念
[教师] 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结合课本p41 活动题看看季风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风向怎样变化? [板书]2.东亚季风
季风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地区,这一地区夏季吹东南风,冬季吹西北风。正如歌曲“黄土高坡”中唱到的“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实际上指的就是东亚季风。[教师]为什么亚洲东部的季风最为典型?风向的季节变化情况又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回答] 略
[教师] 亚欧大陆是世界最大的大陆,太平洋是世界最大的大洋,东亚居于两者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使海陆的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都比其他任何地区显著。
冬季,东亚大陆位于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控制之下,海洋是低压,这样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气流由陆地指向海洋,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向右偏,于是在东亚地区冬季形成西北季风。同样道理,夏季,东亚大陆受印度低压控制,海洋上则是高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东亚夏季刮东南风,由此可见,东亚季风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冬夏间海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而形成的。
冬季,东亚盛行来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前缘的偏北风,低温干燥,风力强劲;夏季,东亚盛行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部的偏南风,高温、湿润和多雨。[板书]南亚季风
读图2.15,同学们再看一下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一带的风向的季节变化情况又是怎样? 从图上可以看出,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一带冬季是东北季风,夏季是西南季风。[教师] 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又是怎样形成的? 冬季,南亚地区也受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在海陆间由于海陆热力差异从而形成东北季风;夏季,则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北移,气压带和风带位置也随着北移,这样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就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向右偏转而形成西南季风。
由此可见,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但并不是惟一原因。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等也是形成季风的原因。
我国就深受季风的影响。夏季风来临时,给我国也带来了许多好处。
[教师] 在世界上北纬15°~30°的纬度带上,大都是干旱的沙漠或荒漠,如西亚、北非。我国处于这一纬度带上的长江以南地区,所以成为降水丰沛的“鱼米之乡”,主要是受惠于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
受季风气候影响,夏季,我国除高原、高山外,南北普遍高温,而且比世界同纬度的许多地区气温偏高。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使我国广大的北方地区都能种植棉花、水稻、玉米等喜温作物。我国水稻、棉花的种植界之北,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在高温季节,农作物生长旺盛,需要大量水分。而夏季又是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最多的季节。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是我国非常优越的气候资源,对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都十分有利。[板书]四.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师] 全球来说,大气环流把热量水分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使高低纬之间,海陆这间的热量和水分得到交换,是形成务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不同的气压和风带控制下有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是。结合p42案例1。
不同的气候类型其气温和降水不同 气温:
根据最冷月或最热月均温值,确定热量带。(1)最冷月均温>15℃为热带。
(2)最冷月均温在0℃~15℃为亚热带,但有一特例,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最冷月均温>0℃。(3)最冷月均温<0℃为温带。降水:
年雨型:全年降水量较多,季节分配均匀,没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夏雨型:夏雨较多,且降水集中于夏季,冬季降水较少。冬雨型:冬雨较多,且降水集中于冬季,夏季降水较少 气候带
分布地区
成因及特征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
大致在南北纬10°之间,主要位于非洲刚果河流域,南美亚马孙河流域,亚洲印度尼西亚等地。
赤道低压带控制下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
大致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如非洲中部大部地区,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南美巴西等地。
处在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地区,终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热带季风气候
大致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全年气温高年,分旱雨两季
热带沙漠气候
大致在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在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少雨。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25--35大陆东岸,受冬夏季风的交替控制 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地中海气候
30---40大陆西岸,副热带高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冬季温和多雨,夏季高温少雨
温带
温带季风气候
35---55大陆东部,冬夏风向明显交替。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
30---60大陆内部
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干旱少雨。冬季严寒,夏季炎热,气温年变化很大。
温带海洋性气候
40---60的大陆西岸
终年受盛行西风影响。
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全年降水均匀
寒带
苔原 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
全年严寒,降水少
冰原 气候
主要分布于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内陆地区。
全年酷寒,降水少。
高原气候 和山地气候
主要分布在高大的山地、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南美安第斯山等。
随着高度增加,气候垂直变化非常明显,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日照强,风力也大。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是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是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首先,要求同学们明确三圈环流的形成同样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等因素的影响。全球气压带和风带是大气环流在近地面的结果。其次,理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表现在随季节而改变的气压带和风带沿纬向的分布被破坏,北半球尤为明显。
再次,掌握季风的形成和风向的变化情况,以及季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最后还学习了几种主要的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及特点。板书设计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一、三圈环流 1单圈环流 2.三圈环流
(1)低纬环流(2)中纬环流
(3)高纬环流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被切断的气压带
亚欧大陆
太平洋
大西洋
1月
副极地低压带
亚洲低压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7月
副热带高压
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三、季风环流 1.概念 2.东亚季风 3.南亚季风
四.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第三篇: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第2节《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1
《气压带和风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进行解释,加强学生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的理解。
(3).使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对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两图示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读图思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3).利用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2、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3).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原因。教学过程 【导入】活动一
师:前边大家学习了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什么是热力环流? 生: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叫热力环流。师:近地面大气的风向主要受哪几个力的影响?
气候的影响机制。
生: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
师: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最简单的热力环流,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样运动? 【讲授】活动二
师:同学们利用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给出两个近地面的点,甲地受冷,乙地受热,让学生完成热力环流简图。
设问:如果上面说的 A 地是极地, B 地是赤道,这样大范围的大气会如何运动呢?(板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下面我们一起先做一个活动。(活动)P36活动1 看图2.9“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师:(强调)假设在地表均匀且地球不自转,也就没有了地转偏向。由于高低纬度获得太阳辐射不同,在赤道和极地间就会产生热量差异,那么在赤道和极地间会形成怎样的大气运动? 生:热力环流。就半球而言,是单圈环流。
师:在教材第36页图2.9中标出大气运动的方向箭头,表示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并比较赤道与极地近地面气压的高低。
生:(标出大气运动的方向箭头)赤道地面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空形成高压;极地地面气温低空气下,使地面
形成低压、高
沉,使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所以,高空的空气由赤道向极地流动,近地面的空气由极地向赤道流动。(投影)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北半球部分):(在学生回答后分别显示大气运动的方向箭头、高低气压的位置)师: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形式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它会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生:输送和交换热量。
师: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促进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下面我们要学习三圈环流。
想一想,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 生:不能。师:为什么不能? 生:因为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大气一有水平运动,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流方向发生 偏转,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活动】活动三
师:很好。地球是不停转动的,而且地球的表面并不是均匀的,因此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那么全球大气到底是怎么运动的呢?我们仍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只考虑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以北半球为例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逐步投影)三圈环流图及低纬环流立体图(北半球)三圈环流图及低纬环流立体图 1.低纬环流
①赤道地面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使地面形成赤道低气压带、高空形成高压;②来自赤道上空向北流的空气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变成自西向东的方向,在北纬30°附近的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③近地面,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受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偏转成东北信风。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课本做出地位环流的立体模型 2.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①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高纬地区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偏转成中纬西风。
(参照讲授情况补充历史故事:在航海路线上,为了确保安全,常选择稳定的信风带航线,而不走多风暴的西风航线,故称信风带为“贸易风”。第二次世界大战震惊世界的珍珠港事件,日本海军就是大胆地选择了多风暴的西风带航线,出乎意料之外偷袭成功的)②北纬90°由于气温低,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形成极地高气压带,气流从高纬流向低纬地区偏转成极地东风。
③这两支性质不同的气流在北纬60°附近相遇后,暖轻的气流爬升到冷重的气流之上,形成副极地上升气流,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④北纬60°附近高空形成高气压,气流向南北两方分流,形成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南半球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左偏,因此相反。(投影)“地球上的风带和气压带示意图” 【讲授】讲授
师:由于三圈环流的存在,在全球共形成了相间分布的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请大家观察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点,熟练画出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简图,并记住其名称。在画图的时候, 要注意以下两点:(1)明确赤道和极地的冷热,确定赤道低压和极地高压的位置,归纳出高低压相间分布的规律,画出七个气压带。
(2)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的原则画出六个风带。生:(学生到黑板和在草稿纸上反复操练,指认并画出六个风带和七个气压带)有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
而且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南北半球对称分布。
师:很好。(引导学生思考)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有何差异? 生: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是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所以是热力原因形成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大气运动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这两个气压带是动力原因
形成的。
(过渡)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这是怎么回事呢?(动画演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师:气压带和风带是怎样有规律的移动呢? 生: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春秋分时,所有风带、气压
带的位置关于赤道对称。北半球夏半年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各个风带、气压带的位置都比春秋分日向北偏;北半球冬半年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各个风带、气压带的位置都比春秋分日向南偏。从夏至日开始,各个风带、气压带向南移动;从冬至日开始,各个风带、气压带向北移动。师:风带、气压带季节移动的原因是什么? 生:是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引起的。(投影)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示意图。【活动】活动四
生:(观察气压带和风带各个季节时所在的位置)师:如果黄赤交角为0°,还会有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吗? 生:不会。因为如果黄赤交角为0°,太阳直射点就一直在赤道上,太阳直射点没有了南北向的季节性移动,气压带和风带也就没有了季节移动。(过渡)上述气压带和风
带的分布,是不考虑海陆分布和地形影响的理想模式。但由于地表是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使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在冬季或夏季温度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就使气压带和风带局部断裂,分割理想模式要复杂得多。
(板书)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师:海陆热力性质有什么差异呢? 生:海洋热容量大,陆地热容量小。
师:那么,冬季,大陆与海洋相比较,哪里的气温低?哪里的气温高?夏季呢? 生:大陆增温和冷却比海洋快,同纬度的大陆温度夏季比海洋高,冬季比海洋低。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活动。
(投影)教材第39页活动3图示(引导学生按步骤分析)师:同纬度的大陆与海洋相比,陆地热容量小,海洋热容量大,相同的太阳辐射使陆地气温变化大,海洋变化小,相比较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比海洋低,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比海洋高。那么,冬季大陆会形成高气压还是低气压? 生:冬季大陆会形成高气压。师:为什么? 生: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比海洋低,空气收缩下沉,空气冷而重,近地面形成高气压。师:夏季大陆会形成高气压还是低气压? 生:夏季大陆会形成低气压。师:为什么? 生: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比海洋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暖而轻,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师:图中两个空气柱分别位于哪个气压带上? 生:冬季空气柱位于副极地低气压带上,夏季空气柱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上。师:如果分别以这两个空气柱为中心绘出几条闭合的等压线,气压带还呈带状分布吗? 生:不会,图中的气压带会被高低压中心切断。师: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 生:这说明海陆热力差异对气压带有重大影响。地球上的气压带会被切成块状分布于大陆和海洋上。
师:很好。南半球以海洋为主,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北半球海陆相间分布,冬夏季分别形成不同的高低压中心。
(投影)图示和表格(内容待提问学
成一些高低气压中心。使大气环流实际情况比
生后逐个显示)【作业】作业 课后小结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三圈环流的形成和分布,又学习了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知道北半球冬夏季的气压中心。
第四篇:福建省福州文博中学高考地理 第二章第2讲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福建省福州文博中学高三地理教学学案(必修一)第二章第2讲 气
压带和风带
1、读图识记(理想模式图)
①季节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一致,北半球,夏 半年,北移;冬半年,南移。
②季节移动简记规律口诀:以春秋分为准,赤道、极圈
(60°)穿中间,回归线(30°)分南北两边。
问题6:下图为“某月沿0°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上述“某月”是()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2)该月份甲地盛行()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3)读“全球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局部示意图,图中的“丙气压带”是指()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极地高气压带 D.副极地低气压带
2、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①7月,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亚洲低压或印度低压)切断,从而使副高仅保留在洋面上。
太平洋→夏威夷高压;大西洋→亚速尔高压
②1月,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亚洲高压或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切断,使副极地低气压带仅保留在洋面上。
太平洋→阿留申低压;大西洋→冰岛低压
注意:南半球海洋面积占优势,特别是30°S以南地区,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问题7:右图为亚欧大陆东部某季节大气运动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状况可能是()
A.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 B.炎热干燥的伏旱天气 C.受热带气旋的影响 D.受强冷空气的影响
(2)当P天气系统最强盛时,印度半岛()
A.德干高原一年中凉爽的时候 B.农田干枯,土地龟裂
C.乞拉朋齐降水最多的时候 D.西南季风来得早,造成严重洪涝灾害
3、季风环流和雨带季节移动
①我国大部分地区(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成 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②南亚地区(热带季风气候)和我国西南部分地区:冬季→东北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
异);夏季→西南风(成因:风带、气压带季节移动)。
③我国雨带的季节移动:5月份→华南地区;6月份→长江流域(梅雨); 7、8月份→东北、华北(此时长江流域伏旱);9月份→华南。
注意:副高的强弱、进退几乎决定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分布及水旱灾的发生。
问题8:(双选题)下图是“我国东部锋面雨带正常年份位置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
(2)题。
(1)关于锋面雨带的叙述,正确的有()A.雨带的年内推移使北方地区降水量逐渐增加 B.雨带快速通过的地区汛期较长
C.雨带的北侧盛行偏北风,南侧盛行偏南风
D.雨带的北移由夏季风的慢弱决定
(2)关于锋面雨带位置与我国区域自然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有()A.雨带位于a时,华北平原干旱缺水 B.雨带位于d时,黄河流域进入汛期
C.雨带位于f时,东南沿海台风活跃
D.雨带位于g时,长江流域干旱少雨(3)读“中国东部雨带示意图”。如在7月以后雨带仍未推进入I地区,我国东部地区将可能产生灾害的状况是()A.南旱北涝 B.南北皆旱 C.南涝北旱 D.南北皆涝
移
五、判断气候类型
1、根据气温判断所属半球:7月均温>1月均温→北半球;反之,南半球。
2、根据最冷月月均温(1月)判断所属温度带
>15℃ 热带气候;0℃~15℃亚热带气候(亚热带季风和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0℃~-15℃温带气候;﹤-15℃寒带气候。
3、根据降水量判断具体气候类型
问题9:(1)右图四幅图中,与左图中甲地气型相符的是()
候类
读下面的 “气候类型图”和“风向分布模式图”,回答第(2)~(3)问题。
(2)M图是 半球 季。
(3)甲、乙、丙、丁四种气候类型在M图中相应的位置分别是、、、。
下图 “表示气温、降水与气候类型的关系”。读图回答(4)~(6)题。(4)年温差最大的一组气候类型是()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④⑥⑦ D.②③⑤(5)图中①表示的气候类型为()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沙漠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 D.地中海气候(6)图中⑦对应的自然带可能是()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温带草原带 C.苔原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