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行知教育思想打造生本数学课堂

时间:2019-05-13 00:20: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用行知教育思想打造生本数学课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用行知教育思想打造生本数学课堂》。

第一篇:用行知教育思想打造生本数学课堂

用行知教育思想打造生本数学课堂

摘 要: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其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是中国新世纪教育改革与实践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创立了生活教育思想体系,大力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符合当前中国教育改革和世界教育潮流的发展趋势,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给予我们许多启示和借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主张的教学理论,在当今打造生本课堂的进程中,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和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关键词:生本教育;有效课堂;数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践行生本教育,打造高效课堂是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热门话题之一.“合作、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正被广大数学教师所接受与推崇,课堂中激情、欢快、互动的场面层出不穷,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然而,反思让我们清醒,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折射出课堂教学生本的一些缺憾.这一切不得不让我们思考――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生本的活力?

在系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之后,再观生本数学课堂教学,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数学课堂应该在贯彻实验数学、生活数学的思想的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获得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这里面有三个基本要素:(1)有效果:教学活动结果要与预期的教学总目标相一致,体现教学的目标达成性.(2)有效率:师生双方为实现教育目标而投入的时间、精力及各种教育资源,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包括学生知识、技能得到增长,身心素质得以进步、成熟,个性成长,创造力获得培养以及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有了提高.(3)有效益:教学目标要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且吻合的程度较高.为此,我们可以制定层层推进的实施步骤.[?] 重视教材的钻研,为课堂教学的生本指明方向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师生互动的桥梁,更是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源泉.同时,教材并不等于教师的讲课稿,我们必须要深入研究.课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确定教学的四维目标,科学组织教学内容,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因此,教材需要教者合理加工和改造,需要教者拓展和延伸,不能死抱课本“教教材”.教者应联系学生实际,善于捕捉课程资源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活用”教材,增强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创设合理的情境,为课堂教学的生本注入活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教育儿童,就是要根据儿童的需要和力量为转移”.他认为在教学中“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是很要紧的”,“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合理的情境,很容易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为课堂教学的生本注入活力.因而,教者要尽可能地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数学新知,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地去合作探究,完成练习.[?] 优化教学的过程,为课堂教学的生本奠定基础

现行“生本教育”理念对教师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与运用提出了考验.要达到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唯有优化教师教学过程,提高教师工作效益.1.确立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确立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指教学目标确立要遵循有效教学的价值取向.即:目标确立应当是开放的,不应该是封闭的;应当是全面的,而不是单一的;目标的确立应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目标的确立要符合发展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即在课程教学目标中整合人文精神的渗透;目标的确立还要考虑教师自身在课堂教学中教学个性发展方向.2.教学知识处理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知识选择与安排要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首先是选择有效的教学知识量.其因有三: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第二,学生的智能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第三,学生思想提升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其次是教学知识安排的有效性.3.教学方式与方法运用的有效性

(1)教学交往的有效性

教学交往的有效性是指师生与生生之间通过有效的交流,促使课堂教学目标有效达成,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有效知识量.师生交往的有效性从心理学考查,要注意学生的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通过讲解重点与难点去强化注意、克服困难排除干扰的程度等.从教育社会学角度考查,课堂教学师生交往的有效性与教师教学交往风格有关.不同的教学交往风格具有不同的功能,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交往环境、学生个性特征运用相应的教学交往风格,以提高教学交往的有效性.(2)课堂管理有效性

课堂管理的有效管理,在合理吸收课堂管理技巧的科学因素外,还要加强对课堂管理的人文思考.注意课堂管理的人文性,关注师生共同和谐发展的课堂管理策略成为中小学校加强课堂管理的新价值取向,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有效吸收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使师生的人格得以健全发展.教师进行课堂管理的人文思考主要有:课堂内的分层管理教学思想;创设课堂中的各种学习型组织;合理运用管理的心理效应;营造“文化生态”型的师生关系;合理调节学生亚文化的影响因素等.(3)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第一,注意提问的针对性与辐射面.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第二,注意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时间与空间,不要逼迫学生立即做出反应,或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第三,注意反馈的积极态势.教师应始终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自尊心与自信心.第四,注意鼓励学生思维的创新性.(4)教学媒体运用的有效性

成功而有效地运用教学媒体进行课程教学,应该进行周详的设计,遵循一定的运用步骤.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学生背景;拟定教学目标;准备教学媒体;使用教学媒体;激发学生兴趣;评价教学效果.(5)教学时间安排的有效性

第一,要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的时间密度,即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活动的紧张度.第二,把握好课堂教学节奏.主要考虑好教学要求的高度、教学内容的难度、教学进程的速度.第三,对教学时序的优化.教学时序是指按时间顺序安排教学活动的程序,最佳的教学时序应当符合科学知识的逻辑序列和学生学习心理序列.第四,捕捉好教学时机.把握教学时机,通常与教师的教学智慧联系在一起.4.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有效教学评价系统要解决好三个问题:谁来评价?评价什么?怎样评价?有效教学评价人员方面,要充分调动学生、教师、同事、教学管理人员及行政人员的参与.评价内容主要涉及教师教学个性发展和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两方面.教师教学个性发展的评价内容主要从教师的精神品格、教师的教学个性构成、教师的教学成绩三方面进行;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社会适应能力、时间观念、学习能力、学业成绩几方面的内容.评价的方法主要有深入课堂进行观察,安排适当的课堂教学测试及发测量表进行测评.有效教学评价应注意的几个方面:第一,有效教学评价应综合运用理论方法、科学方法和艺术方法.第二,有效教学评价、要求弘扬师生在有效教学评价中的创造性,关注师生的人文需要,即注重师生的自我内在性评价.这种评价不是等到教学结果出来以后再给予评价,而是边教学边评价,对可能出现的偏差及时进行纠正.课堂目标能否达成,学生能否真正掌握,取决于新知是教师直接给予还是学生自己探求而获得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核心,调动全体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全过程之中,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手脑并用,切实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体验中学习数学,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在课堂上应设计一些有效的数学活动,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适时加以引导,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真正实现“在做中教,在做中学”.[?] 形成合作的机制,为课堂教学的生本增添助力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大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无疑会给你的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在明确讨论的内容、要求之后,教者可以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个性的学生分配在一个小组,再分配给他们组内一个特殊的身份和任务,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提高.与此同时,教者应巡视辅导,关心各个小组的讨论情况,有重点地参与其中.学生通过小组内的相互帮助,共同商讨,不仅对所学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学习的自主性也得到了充分展现.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思想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不谋而合,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解放小孩子的头脑”,他们思维碰撞的火花将会产生无限的创造力;“解放小孩子的双手”,使得他们的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实现“手脑双挥”;“解放小孩子的嘴巴”,让他们自由交流,质疑问难,合作探究;“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见证知识的形成过程;“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回归生活,感受到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内涵;“解放小孩子的时间”,让他们消化所学,各取所需.[?] 建立和谐的情感,为课堂教学的生本提供保障

陶行知先生在《我之学校观》一文中写到“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处所.学校里师生应当相依为命,不能生隔阂,更不能分阶级.人格要互相感化,习惯要互相锻炼.”由此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学习的生本,为此,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显得至关重要.教师应经常与潜能生交流沟通,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想法,及时给予纠正和引导.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时,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师生双方情感的沟通和协调、相互信任和合作关系的建立,需要教师以自身积极情感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对待学生要有宽容心和耐心.“以生为本”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是我们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唯有长期体验,经常反思,不断总结,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第二篇: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爱国者。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可见,“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3)“教学做合一”

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割裂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即‘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这些见解在认识论上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因而“教学做合一”和主观唯心主义的”从保重中学"就有了区别。但是陶行知所说的“行”与我们现在所讲的实践还不同,他所说的“行”还只是个人狭隘的琐碎的活动。

陶行知也非常重视儿童和儿童教育问题。他认为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是人生的基础,要把基础趁早打好。所以,对于儿童我们就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先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所以我们应该给孩子有动手的机会。当然小孩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解答里可以增加他们的知识。小孩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要让小孩子去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中的一切,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而一般学校把儿童全部时间都占据了,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年时,即使有时间,也不知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所以对儿童的教育就应该从小教育,让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发展自己。

现代教育就应该让学生解脱读死书,死读书的枷锁和困境,能够很好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让学生在学习中会思考,会学习,会观察,会提问等等。解放学生的时间,不要把学生的时间全部安排在功课上,学习固然重要,但要学会怎么学,不能死学。要让他有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只有真正解放学生,放手学生,才可以培养具有开拓型和创造型的人才,这样对于教与学之间也是一件好事。

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只要善于发现观察,去挖掘、放大学生的闪光点,使之在这一点上得到成功,获得宝贵的自信心,从而促使学生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使其成为学生前进的不竭动力。这样我们的学习效果会更加显著。

更使我懂得学生要想学到真本领,不仅学校教学内容必须尽可能体现“实用性”,而且学生自己一定要坚持手脑并用,把学知识与动手操作贯穿于学习全过程。如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电子信息技术已普遍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时代前沿,不断接受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探索新的学习方法。在知识爆炸,高度信息化的今天,社会需要的已不再是那些“高分低能儿”,而是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我们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不断了解当今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们也需要有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鼓励多样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敢于标新立异,展示自己的个性。

第三篇:用生本思想照亮课堂

用生本思想照亮课堂

肖俊泉

2014-12-19 兴隆县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会

为什么我们的学生爱看小说,但不爱上语文课?

为什么孩子们喜欢游泳、喜欢篮球,但对体育课很反感?

为什么老师苦口婆心、不厌其烦的讲,学生的学业成绩却总是那样的不理想?

是我们的课堂有问题!

是我们的教学有问题!

我们的教育必须要改变!

改变教育从改变课堂开始!

著名教育学者叶澜1990年的听课感受:¡°我直接感受到学生课堂生活的沉闷¡-只有在下课的十分钟,我能感受到他们是孩子,他们有活力。在听课时,鲁迅先生关于中国的孩子在照相时一脸呆板的死相的描写,时时会在我的头脑中冒出,然而作为讲课的老师却没有这种感受,因为他忙着要把教学任务完成,把备好的教案上完。¡±

佐藤学教授对我国教室的观察:

教师发问,学生回答;教师不问,学生不答;教师只需关注符合答案的回答;学生则只关注教师的指令而无视同伴的想法。

他的结论是真正的学习并未发生!

背诵不是学习,学习是指必须要与新的知识发生建构。

今天许多的课堂教学过程就是老师带着学生寻找标准答案的过程,课堂的结局就是学生最终对上老师的答案,优秀的学生就是对上老师标准答案最多的学生。

南京师大教授冯建军举的例子:多年前的一天下午,一只刚出生不久的云雀掉在学校的花园里,成都锦西外国语小学的校长带着孩子在草丛中为云雀做了小巢。不料晚上下起了大雨,第二天早上小云雀被雨淋死了。于是,校长带着全校129名孩子,在操场上为云雀举行了一个特别的葬礼。

葬礼上,孩子们轻轻为云雀擦去雨水,用梳子为云雀梳理好零乱的羽毛,又在校内为云雀挖了个墓。此后,那些才六岁的孩子再也没有惊扰过云雀,他们对生命的敬畏已经像种子一样播撒在了心中。

学校正是需要用这种触及灵魂的生命教育去成就学生的健康成长。

学生是怎么学习的

学习是一个从无疑到有疑再到解疑的过程。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一番后,疑则渐渐解,已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教育的主体----主体是人,但不等于人。人,只有作为某种活动的发起者,才是主体。学问学问,学是问出来的。

提问题的人傻一阵子,不提问题的人傻一辈子。

智从问中来。

学习金字塔理论 听到的容易忘; 看到的记得牢;

亲自做过并且讲给别人听,效果最好。我听,我忘记; 我看,我记得; 我做,我学到; 我教,我掌握。

讲给别人听是最好的学习,“教会才是真会”。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兵教兵”。

崔其升“0+45”的勇气与遭遇!? 田保华“缺德的课堂”!杜郎口小学的“无师课堂”

--------都是在向“讲”挑战。

人的需求层次理论 学生的心理需求有

渴望被关注

渴望被赏识

渴望被重视

渴望被感觉重要

渴望尊重

渴望表现自己

渴望获取认同

渴望被认可

渴望成功习近平:“受到尊重、得到理解、得到宽容,是每一个人在人生个阶段都不可缺少的心理需求,儿童和青少年更是如此。”

“老师要具有尊重、理解、宽容的品质。” 人的需要在根本上有两个:一个是生存,一个是自由和幸福。而且,一旦人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人们就会立即渴望自由和幸福。作为教师,一定要看到学生的需求和感受,这是师德的起点。这要成为教师文化。

教育教学绝对不应该跟学生的天性对着干,否则,注定要失败。

学生学习的五个阶段划分理论

第一阶段是完全依靠教师的阶段。(刚入学的前三年左右)。在这个阶段,学生所要学习的每一点知识都要靠教师来教,在学习中每前进一步都要靠教师引领。

第二阶段是基本上依靠教师的阶段。(三年级到小学毕业)。

在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已经可以不完全依靠教师了,他们已经获得了一些自己学习的能力(25%的知识是可以自学的,老师的教的比例下降到75%)。

第三阶段是学生可以相对独立地进行学习的阶段(初中的学生大致处于这一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和标志就是学生基本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大略明白所要学习的内容;但是并不一定能够理解得确切、全面透彻,也不一定能够抓住要领,并且常常会感到学习上有许多困难。教学各占50%左右的比例。第四阶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以基本上独立学习的阶段(高中生大致处于这一阶段)。第五阶段是学生完全独立地进行系统学习的阶段(高中毕业后)。试误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在不断的尝试错误中获得正确的知识

学生的认识不是一次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多次或长期复式提高才能完成。

学生的学习心理大致要经历“朦胧、混沌、积聚、清晰”这样的过程。出错是学生的权力。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生并纠正了的错误有积极的意义。

学生因错误而成长,教育因错误而富有价值和意义。

教育就是面对一个个错误的过程。

学生自我纠正错误的过程,犹如庄稼的“拔节

声”,是真正的成长。错误是课堂的资源。

人的认知,从根本上讲是始于尝试的。尝试是学习的基本形式,尝试是获得真知的必要条件。

正确,也许只是一种模仿;错误,却绝对是一种经历。

后教或先学的本身就是尝试。出错了,课程才能生成,也就是在“出错”和“改错”的过程中,课堂才是鲜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看到学生回答错误就叫停、就纠正,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扼杀。

作为教师要有“祝贺失败”的修养。“怕出错”的心理要不得。

杜威:“教育即生长”,生长是有周期的。陆有铨教授:“教育是农业”,不是制造业。张文质先生:“教育是慢的艺术”,欲速则不达。郭思乐:“教师要静待花开”,要善于示弱。这些道理是教育的常识。

《人民教育》2014-15期第32页介绍的教育事件—走胡同:

我们学校所处的府街与桂香街之间有一条近道,由于里面的胡同错综复杂,路又窄,所以平常走的人不多。有一天,我在前面领路,带着全班同学走这条近道,3分钟左右就全员顺利通过。

第二天,我们又去走这条近道,但是方式变了:我把学生带到昨天的进口,要求他们自己通过,我则从大道绕道出口处等待。10分钟过后,居然还不见一个学生出来。最后,我足足等了半个小时,学生才全部走出来。

第三天,我又把他们带到原来的进口重新走,这次是学生走前面我走后面。“那边走不通,先前我去过”。“走那边就走到别人家里去了”。“那边不能走,昨天我就穿到小南街去了”------这一次,我一路上听着学生们的“经验教训”,跟着他们顺利的走出了胡同。

老师用3分钟带领学生走出胡同,看似节省时间,但是学生们第二天去仍然迷路。学生自己尝试30分钟走出胡同,看似浪费时间,但是从此知道了胡同的走法。这个教育事件正好诠释了我对“高效”教学的理解:教学的“高效”,不能错误的理解为类似于养殖场“短平快”的高效,知识的内化过程需要足够的时间。

我是不怕学生在尝试阶段浪费课堂时间的,因为我坚信:知识不是老师讲明白的,而是学生想明白的。教师讲的再清楚、再透彻,表面上是节约了时间,但是如果学生没过几天就忘了,实际上才是真正浪费了时间,这样的教学效果就别提“高效”了,那根本是“无效”。《剑桥学习科学手册》导言部分的一段话 学习科学发现,当学习者外化并表达自己正在形成的知识时,学习效果会更好。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学习者在知识尚未形成时,就开始尝试进行表述,并一直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这样,学习与表达得以在反馈中相互加强,齐头并进。学习者出声思考比安静学习学得更快,更深刻。

语言与思维的高度关联性。

向名师学习什么

大学村里没有秘密----赏识学生----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是骂出来的吗?(可能有瓦特)

是打出来的吗?(可能有爱迪生)

是训斥出来的吗?(可能有鲁迅)

是挖苦出来的吗?(可能有莫言)世界上最美好的景色,莫过于人与人之间的欣赏。

问题是,你看到的是50%的成绩,还是50%的问题。

陶行知奖励学生四块糖的故事(准时 停止暴力 欺负女生 主动道歉)----鼓励学生(如果简单粗暴处理又会是什么结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的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剔透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又是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就会破碎,就会不复存在。

让孩子在夸奖中长大,这是成功教育的成功经验。得不到赞扬的人生是灰色的,没有激励和赞扬的教育是可悲的。

教育的灵魂是信任、尊重、欣赏。

习近平:“好老师应该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

欣赏

信心

信任

自尊

成长

喜悦

关于《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作者雷夫:美国“总统国家艺术奖”、1992年“全美最佳教师奖”、英国女王不利颠帝国勋章。

“教师要回到教育的起点,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走进孩子的世界才能够真正找到教育孩子的方法。”

“教师要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视孩子的喜怒哀乐感同身受。” “我不需要他们爱我,只需要他们信任我”。“一个老师,想赢得学生的尊敬很容易,但是,要想赢得学生的信任很难”。“理想的学校没有恐惧,只有信任”。

“让教室成为安全的天堂”。“让学生不害怕”。

“我从不对我的学生大喊大叫,从不侮辱我的学生。”

“在我的教室里,我几乎不怎么讲话,我躲在教室里的角落里,因为学生才是教师的主角。” “对于学生来说,生动有趣的课堂是最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他的学生10几年后的回忆中写到:每当我想寻找一个没有愤怒、没有憎恨,充满爱和欢乐的地方时,我依然会回到第56号教室。

有压力就有动力吗?否!特别是学生。佐藤学所说的“润泽的课堂”:人唯有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心灵才会打开,精神才会舒展,思维才会活跃。课堂上,任何一个教师都要给学生一个安全感,让孩子成为真正的主人,随心所欲,不拘一格。

2014年10月8日《中国教师报》褚清源的文章----《读懂美国“好老师”标准》

“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承诺终身从教,一辈子站在三尺讲台,不可能成为校长、局长----美国教师的共同信念是:站在学生的立场,读懂学生的故事,相信学生都会学习,让教学从学生出发。”

习总书记提出好老师的四条标准 1)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 2)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 3)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 4)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

两位不同的母亲----尊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给予的爱(老师和学生的调查统计结果为什么大相径庭?)

美国心理学家沙利文的研究成果:个体进入青春期前,没有与同性伙伴交往、青春期后没有与异性伙伴交往,则20岁后可能成为自恋型人格。

徐特立:儿童有求知欲、活动欲,学生是要活动的,要他安分守己不可能。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栋梁。但在成长过程中,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这时,需要我们把孩子当做孩子,以宽阔的胸怀,容纳他们的错误,理解他们的错误。把孩子当作孩子,蹲身进入孩子的世界,就会知道孩子的所思所想,就会有不同寻常的想法和做法。

长沙师范“窗户报”上的打油诗事件。“特立狂涛骇浪中,宝刀血溅首元龙----黄竹村中鸡犬喧----”

老师和学生:告状、愤怒、伤心。侮辱师长,有失道德,严加惩处。

徐特立:平静,和声细语劝慰。没有横加指责,而是真诚交流,鼓励将聪明才智、写作技能用于正道。每天晚上提着灯笼转一圈--摘抄--发表--学生写作热情异常高涨----田汉

把孩子当作孩子。小孩子的游戏并无恶意。真正、深沉的热爱学生----大师之大。

两只蝎子的故事,或许更能说明对儿童研究的意义以及坚守儿童立场的重要性。第一支蝎子的故事。一只蝎子想过河,但不会游泳。于是,他请求青蛙背他过河。

青蛙不答应,说:“万一我游到中间你蛰我一下,那我岂不得中毒身亡?”蝎子说:“你好傻。我把你蛰死了,我不一样掉进河里?”

青蛙一想有道理,就答应背蝎子过河。刚游到河中间,青蛙只感到一阵剧痛。青蛙怒道:“你不是答应过不蛰我的吗?”蝎子说:“对不起,我实在是忍不住了。”

说完,青蛙和蝎子就一起沉到了河里----第二只蝎子的故事。有一次,一个印度人看见一只蝎子掉进水中团团转,当即就决定救他。他伸出手指捉他,想把他捞到岸上来。可就在他的手指刚刚移到他的时候

蝎子猛然蛰了他一下。但这个人还是想救他。他再次伸出手试图把蝎子捞出水面,但蝎子再次蛰了他。

旁边一个人对他说:“他老这么蛰你,你还救他干什么?”

这个印度人说:“蜇人是蝎子的天性,而爱是我的天性。我怎么能因为蝎子有蜇人的天性,就放弃我爱的天性能?”

第一个故事的隐喻在于,每一个人,包括孩子、家长和我们都很难被改变,教育之难,教育之复杂尽在其中。

第二个故事的隐喻在于,无论学生是多麽的不可救药,我们都没有理由放弃或不作为。两个故事放在一起,旨在传递一种立场----对儿童进行系统研究。不断地加强对“蝎子”本性的认识,是专业修炼的重要任务。现代教育告诉我们

----儿童有完全不同于成人的世界,拥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心理特征和沟通语言,懂得自己制定各种游戏的规则,所以才会有“儿童是成人之父”这句话。

教育规律----读懂孩子应该是教师终身修习的功课。

青春期----一个还不成熟的脑袋,安在一个已经快要成熟的身体的怪物。

“14岁”现象。

著名学者彭刚尖锐的指出:“在我们身边,充斥着没有儿童的学校教育!”

“目中无人”。

教育的发展必须以研究儿童为中心。

中国教育的最主要问题,是对学生的研究不够----赏识

鼓励

关注

尊重

认识 热爱!? 把学生当“人”看----学生不是小大人(成年人),而是“未完成人”。学生不是贪食的“鸭子”,更不是被动的容器。

人是“整体的人”,不单单是一个肉体,而且还有灵魂。把学生当作一个整体的人来看,而不是仅仅将学生看成学习者,就要关注学生人性的丰富性。

例如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的期望、关注学生的身体,等等。其中,非常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自信、自尊和幸福感。

教学的研究要回到“学生”和“学习”本身!

学生应该成为教育的真正核心。几个类别课堂的模型

凯洛夫的“五步教学法”

高效课堂“五步三查”模式

(或称自学、展示、反馈三步流程)生本新授课的模型 第一步:个人自学。是指学生在前置性任务的帮助下在相对自由的时间和空间里独立学习的过程,任务完成的时间可在课前或课内,也可在上课伊始或在课的中间几个阶段。个人自学必须要有时间保障。前置性任务可以是简单的纸质稿,也可以无文本,只是一句话。先行学习不是对知识点面面俱到的识记,而是触及学习内容核心的提前切入和思考。此环节也可称为“独学”。

第二步:小组讨论。是指组内成员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的交流和碰撞。他有两个任务,一是意见一致的、容易的问题在小组内“消化”,二是意见不同的、较难的问题“存疑”,待下一步探究。这也是在一个组内成员互帮的过程。必要的话,还应该进行“彩排”。此环节也可称为“对学”。教师则倾听和观察各组动态,捕捉典型信息。

第三步:班级交流或叫全班展讲。是几个小组派代表或全组向全班展示本组的观点,征询其他组的意见,等待评价和质疑。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由此展开。讨论的内容一般为重点和疑难问题。此环节也可称为“群学”。教师则是主持者、激励者、点拨者、启发者。教师尽可能“不判断”、“不说教”。

生本复习课的模型 第一步:课前发给每位学生一份前置设计,其中包括三部分内容,即知识梳理、典型例题和总结反思。第二步:由四人小组的小组长组织讨论,每个小组推荐一道典型例题。第三步:由其中一个小组的同学上台讲解知识

结构,其他小组的同学做补充。

第四步:由每个小组向班级推荐一道例题,全班同学解答,再由同学上台讲解。第五步:由其中一组的同学进行小结。生本评研课的模型

第一部曲----个人独奏曲:学生独立先学,即让学生课前先做好明天要讲的评研题,同时找出自己认为较难或容易出错的题目,并仿造1到2道题。

第二部曲----小组合唱曲: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解决方法和困惑,从同伴那里学到好方法,也从同伴那里获得交流和分享的快乐。

第三部曲----全班协奏曲:让学生个人或小组在班级里汇报自己认为比较难的或没有解决的问题

第四部曲----教师引领曲: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进行有效的引领与点拨。

第五部曲----反思评价曲:学生自己反思,教师对特别出色的同学进行评价

卉源中学“1+1”教学流程

(一)--导学案制作 卉源中学“1+1”教学流程

(一)--导学案制作 流程

(二)--预习课(学生主体)

生本课堂可以概括为三部流程

个人

小组

全班 自学

讨论

展讲

如果是四部呢

个人

小组

全班 综合

自学

讨论

展讲 练习五部呢

个人

小组

全班

综合 当堂

自学

讨论

展讲

练习检测

六步呢----教师点评 七部呢----出示目标

八部呢----课堂小结

怎样理解这个流程?

每一个环节都在是“学”,只要是学,当然会出错,不要求全责备。教学流程就是学的活动的全面展开。

每一个环节都是一次学情调查。为了展讲的精彩,个人自学和小组讨论的内在动力很强。展讲是把钥匙。“过程”和“探究”体现在流程中。

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是课堂中的黄金

操作的五大“兵法”

前置性小研究是核心。简单、根本、开放。要激扬,不要束缚、不要控制、不要绑架。

学习小组建设是保障。小组建设的核心是团队精神。选好﹑用好﹑并且培训好小组长,经常召开小组长交流会。

激励评价机制是关键。过程评价、激励评价、即时评价、阶段评价。

学科团队建设是基础。变学科的课代表由一人为一群。

全班展讲环节是手段。展示的本质是交流、是学习,是思维碰撞,是生成、深化,不是表演,不是为展示而展示。展示既要展对,又要展错。展错不是为了抓辫子,打棍子,而是为了挖资源,找矿藏。展示小组的点评也是另一种展示。还可以把质疑作为制度固定下来,其实,这也是一种展示。

展示的意义或重要性

展示是重要的学习方式。

没有展示就不会高效,就谈不上生本。

展示是对当代教学最有价值的贡献。

一方面,展示被誉为学习內驱力的“金钥匙”; 另一方面,展示是教师了解“学情”的最佳手段;

同时,展示还被认为是一种“精神活动”和“人格需要”。

这样的展示意味些什么? 意味着一

这里是课堂的良性、多向互动和深度对话。主体(主问、主答)是学生,重心倾向于学生。表现形式为倾听、思考、表达。

这样的展示意味些什么? 意味着二

这里是形成批判性思维的沃土。不是驳倒谁,也不是单纯的对与错,追求的是有理有据、前因后果。

这样的展示意味些什么? 意味着三

这里是反复的尝试与探究。有成功、有失败,有经验、有体验,有过程、有方法。

这样的展示意味些什么? 意味着四

这里是学生内心的逐渐觉醒。从朦胧到清晰、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这样的展示意味些什么? 意味着五

这里是学生生命的自由舒展。是释放活力和灵性的天堂,是心灵的满足与享受,是精神的成长与升华,是天纵之教。这样的展示意味些什么? 意味着六

这里是课堂的高潮迭起。有沉思、有争论、有辩论、有惊讶、有共鸣、有幽默、有笑声。

这样的展示意味些什么? 意味着七

这里是素养的积淀。因为素养不是立竿见影,而是日积月累。这样的展示意味些什么? 意味着八

这里是思维的殿堂。这里有比较、分析、抽象、概括,有求同存异,有异中求同,有一般到特殊,有特殊到一般。这样的展示意味些什么? 意味着九

这里是庄稼的拔节声,是学生的天籁之音。尽管很质朴、很稚嫩,但很真实。这样的展示意味些什么? 意味着十

这里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的考验。不但需要学识、经验,还需要静待花开,需要鼓励、唤醒、激发,需要尊重、信任、赏识。

对学生课堂展示的评价点

所谓评价首先是欣赏然后才是点拨。对于教师学会评价比学会教学更重要。

----好的小组合作

通过这类点评,引导学生学会更有效地合作展示。

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合作。

只要有大量的合作机会,只要有教师的鼓励和指点,学生完全能够学会如何合作。

----好的展示

通过这类点评,引导学生逐步建立展示的标准体系。

比如语言是否严密、精炼、准确、完整。

还如表述是否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再如站姿、站位,体态语言,辅助手段。

----有共享价值的学习资源

学生在展示时,常常会使用许多材料,而这些材料又可能是教材或普通教参中所没有的。这些材料源于展示者在课前的自主学习。

追问这些材料的来源,肯定这种学习方式,赞赏这种为其他同学提供共享资源的行为。

----有价值的质疑

课堂上不时会出现对展示的质疑。教师应该敏锐、及时地注意到有价值的质疑,并对这样的质疑给予分析、评价、欣赏和鼓励。这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有效办法。

----闪光的观点或思路

如果教师不是急于寻找标准答案,不是急于完成教学任务,那么,对于学生在展示、交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思路,教师会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会给予高度的关注,会做出积极的评价。这种真诚、持续的评价,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精彩的讨论

课堂上常常会出现同学间精彩的讨论、辩论、驳论。

学生讨论的结束就是教师评价的开始。

讨论者是如何围绕主题展开的,是用事实、数据,还是逻辑。

争辩过程是怎样体现理性和修养的。

生本教育的理论体系

一个概念

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要点有五个:一是着眼于¡°生¡±而不是¡°师¡±,二是着眼于¡°学¡±而不是¡°教¡±,三是好学,即容易学并且能够学得进去,四是围绕上述三点即¡°学生怎么学¡±进行设计,设计的原则是低入、多做、深思、高出,五是要服从于人的发展需要,不是表面上让学生学起来。

三项原则

先做后学

先学后教

不教而教

三个目标

首先是学习快乐。快乐的意义是什么?

快乐是一种外在表现,内在表现为心里的愉悦,反映出生命体内在的和谐与幸福。课堂不快乐就意味着对学生生命的不珍爱、不尊重。

没有快乐也就无所谓幸福。

快乐是基本的情绪体验,快乐就是人的需求得到满足。

学习中快乐的本源在于发现。强迫和控制的课堂无法快乐。

体会到被认可的成就感和被尊重的幸福感,内心就快乐。

一个人最累的是心累,只要心不累,就不可能真正的累。

一个不喜欢学校、不喜欢老师、不喜欢上课的孩子,实际上已经从心灵上拒绝了学校教育。一个人,没有快乐,物质只是垃圾。最要紧的是要特别当心,不要让儿童在还不能热爱学习的时候就厌恶学习。一个人在儿童时代,愉悦或者说快乐,是他们成长最强烈的需求,这就是快乐成长。

第二是素质提升。素质教育从口号到落地,必须解决五个问题:

1)什么是素质教育?

2)要培养的人的素质结构中,什么才是最核心的?

3)素质教育靠什么去实现?

4)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内涵有哪些?

5)素质教育与课堂的连接点在哪里?----“接地气”----否则就是“乌托邦”。

生本教育,主张以“生”为“本”,通过学生的亲历亲为,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责任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多种能力,尤其强调培养思维品质。

一位生本数学老师说,数学教育缺的不是题目,缺的是思维。一个优质的教学流派一定是注重培养思维能力的。

小组合作学习,即在学习知识,又在学会做人。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合作,学会欣赏,学会包容,学会谦让,学会感谢,学会交友,学会尊重--------

第三是成绩优异。素质好,何愁考!成长在先,成绩在后。

-------今年的高考

-------无辍学班 无辍学年级 无辍学校

-------娄校长的一句话

任何课程改革如果不能有效提高质量,都将是“短命春秋”。不但如此,学生的德育水准提高了,初中辍学率大大降低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了。

三个核心理念

1.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

2.全面依靠学生的行为观

3.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

1.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

杜威:尊重的欲望是人类天性中最深刻的冲动。

高度尊重体现的是大爱,不是雕虫小技。尊重学生是核心。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情感、尊重学生的错误和失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教育要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要,比如好奇的需要、探究的需要、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承担责任的需要。

教育不得以任何借口伤害学生的自尊,否则,就是对学生的严重不尊重。

尊重学生的生命自然,遵从学生的生命规律。不以成人的立场和眼界、不以非自然的形式压抑、干扰、阻击和破坏儿童的学习天性。教师要尊重学生最质朴、最纯真、最原始的思维表达。

以人为本的教育必定是充满了对每一个人的深刻尊重与关怀的教育

如果课堂上有的学生激动起来,教师可以放下知识进度而将时间用在倾听这个学生的内心世界上。这才是在根本上尊重生命,将生命置于知识之上。

2.全面依靠学生的行为观 有困难,找学生。

老师要善于示弱、静待花开。绝不追求老师讲的如何精彩。

学生是第一教育资源;学生是我们服务的对象。

蔡元培说:所谓教育,其实就是为学习提供帮助。

利用和挖掘孩子本身就具有的学习天性、潜能和本能。

学习是什么?学习即体验。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让成长发生在学生身上;让发展发生在学生身上。在经历中体验;在失败中矫正;在感悟中成长。

教育只有“按照儿童的方式”,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双手去做、用自己的嘴巴去说、尽可能摆脱“成人之见”的控制,他们的天性才会“自然”展开,才会产生真正的学习热情。

真正爱孩子,就要减少以“为你好”的名义进行的干预。教师讲的再生动传神,都无法取代学生的自主学习。

生本课堂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和教了多少。没有人可以代替我们的思考,我们的目光来自我们自己的瞳仁。

所谓教育,就是教学生会自育;

所谓教学,就是教学生会自学。

3.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 为了学生而不是为了老师。学生的精彩才是课堂的精彩,老师的精彩不是课堂的精彩。

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为了树立学生的信心,为了发展学生的兴趣,等等。

把核心性的学习交给学生。即要在思想发生处、知识形成处、能力成长处、情感涵育处下功夫。这样的学习才会成长。

成长是一个过程,一个由迷茫、混沌到澄澈、练达的过程。

七个主要观念

1.学生观:人的起点非零。真正的教育就是5个字----从儿童出发。

不是从教师出发,不是从成人出发。

人有学习的本能。

人体自有大药。

2.教育观:教育就是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获得生命成长最重要的东西。

儿童经历什么样的生活,就会有什么样的成长。

从质疑到尝试,从尝试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研究。

孩子的学习、成长,孩子的一切体验,别人都代替不了

儿童不依靠成人塑造,而是自己创造自己;儿童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自己生长的。

社会学家潘光旦说,教育,就本人说,就是生长,就是发展。就从事教育的人来说,就是培植,就是启发。一个人种一棵花,所能尽的人事,是看水分足不足,阳光够不够,肥料充分不充分----,至于这花长什么样的叶子、开什么颜色的花朵、接什么香味的果实,他管不着。硬要管的话,就是拔苗助长的愚人。

3. 教学观: 教学就是帮助学生学习.坚决反对用成人的方式替代儿童的认知。

成人的认知一般是从经验出发处理事情,而儿童必须有经历才有经验。剥夺经历就扼杀了经验。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变革课堂师生关系,把教师教的过程变为学生学的过程,让教师的教服务甚至服从于学生的学。

帮助儿童成长不是说由成人来塑造儿童的精神。

教学做是合一的,因为一个活动对事来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

4.课程观:小立课程、宽着期限、大做功夫 小立课程是指教给孩子的基础知识应该尽可能简练,而要腾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活动,把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拥有的基础资源充分调动起来,使之成为一股强大动力。教师为了不教,教少学多即为大做功夫。在这个期间,老师启发、点拨但不急于给出、或催缴结果,而是“缓说破”,就是宽着期限。

5.教师观:教师是生命的牧者

教师作为学生教育生活的重要他人,首先必须恪守坚定的学生立场,成为学生潜能的发现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生命的伴随者。不能用成人的眼光束缚儿童的手脚;------------------观念绑架---------思维。

6.德育观:学生快乐、美好的学习生活是德育教育的基础

道德就是人的精神成长。包括理想和信仰、人性和人生、性格和习惯、情感和情怀、兴趣和爱好五个方面。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在你把很多东西都忘了之后,留下来的东西。

7.评价观:从控制生命到激扬生命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核心就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让学生自由发展。

儿童的幸福和成年人的幸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学生学习的源头是不断地提出问题。

课堂不应该让学生难受,而应该远离忍受,走出接受,走进享受。

教育最大的成功是培养自我悦纳、充满自信的学生。

情感是生命最本源的表达。

三条金标准

数学课----根本抓住了没有。

所谓根本就是源、根、本的东西,不是末、不是支、不是梢,是基础的、核心的、本质的知识,是能够衍生、生长知识的知识,是知识的要点而不是知识点,他具有包摄性强、解释效应大的特点。

这是由于数学严密的逻辑性特点所决定的。

语文课----阅读推进了没有。类似的提法还有:语文主题学习、语文高效阅读、语文类文教学。

语文教学要从语文分析到语文实践。要以大阅读为中心,带动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人人有点,点点有思,思思有文,文文可乐。

英语课----活动形成了没有。语言是拿来用的,在用中学。

活动是指课堂上运用正在学习的单词、局型进行小品、短剧、相声等形式的演出。“六七”分熟即可开始。

好课的几个共性

(1)学生的课

学的课,不是讲的课。

学生的课,不是教师的课。

学中心的课,不是教中心的课。

学生自学(自主学习简称,独学、对学、群学,合称为自学)的课。

(2)动静结合的课

动----学生动起来----学生是有生命的活物,活泼好动原本就是学生的天性。静----独学时、检测时。

(3)注重展示的课 展示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金钥匙”。

好奇心、展示欲是儿童的两大天性。

展示即暴露,展示即发表。既展对又展错。

(4)遵循流程的课

流程体现的是渐进的、学习与探究的过程。

(5)师生相生即教学相长的课

教育不可以牺牲教师成就学生,更不可以牺牲学生成就教师。(6)注重情感的课

关注学生的“快乐指数”。

生本与高效课堂的思想比较 高效课堂的理念 相信学生 解放学生 利用学生 发展学生

生本课堂的理念 高度尊重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 一切为了学生

生本与高效课堂的一致性 均强调以学生为本,即以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为根本。

均强调由惟教、惟师向惟学、惟生转变,即由学服务于教、为教者的设计转变为教服务于学、为学者的设计。也就是从“地心说”到“日心说”。

均是对传统课堂的颠覆性变革。强烈反对教师的讲、灌,反对教师的包办和代替。主张依靠学生的天性。

谢谢大家陪伴

***

cdsxjq@163.com

第四篇:陶行知教育思想读书笔记

陶行知教育思想读书笔记

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通过初读,我觉得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读完这本书,回想自己的教学生涯,我心潮起伏,难于平静。一、一面教一面学

“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后生可畏,正是此意。教师非常愿意我们的学生能有一天跑在我们前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教师对于学生的希望。当今的社会日心月异,信息量瞬息万变,不断地在更新。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不能固步自封,守着老教材、老教法贻误学生,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师道之可敬在此。有教师经常说: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可是桶再大也不可能取之不尽,要不断的往桶里注入新的水才行!记住这点,我平时就注意积累,遇到需要时更要不怕麻烦地寻找答案,不断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尽到自己的责任。因此我利用一切时间,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只有具备了真才实学,才能对得起教师的职业称号,对得起自己的学生,才能在新教改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相长,从容正视学生求知若渴、跃跃欲试的目光?并在教学中思考,怎样才能做到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品格与开拓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胸怀与奉献精神„„通过实践,我发现只有经常阅读报刊,阅读网络,才能够让我对世界保持一种新鲜感。经常阅读经典,能促使我学会思考,能够使我的观点不落后于学生,让我找到与学生交流的话题,从而增加彼此的交融性,从而适时地进行点拨、引导,在无形中提升我的品位,强化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影响我的学生敢于求实创新。

二、爱满天下

自从踏入神圣的三尺讲台以来,我时常思考着这么一个问题:怎样才能算一名好教师呢?当我读到《陶行知教育名篇》时,我找到了答案,就是爱满天下。“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是陶老夫子的办学心愿;“教人求真”,使学生“学做真人”是陶行知先生神圣的使命;“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是陶老夫子对教师和家长的良言忠告„„因此,我在教学中能以欣赏的目光对待学生,多肯定学生的闪光点,学会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自觉地弥补自己的过错。常言道:种花种草别种刺,教师爱学生要像爱自己的手足一样,千万不要说到优生笑,差生跳,让教师的关爱给学生带来了一缕阳光,让他们自由地、健康地成长吧!

第五篇: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的高效课堂教育系统,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的评价系统。这些新理论充分体现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也与陶行知先生倡导学生的“六大解放”多么一致啊!陶老倡导的“六大解放”是:

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

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

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

四、解放他的嘴巴,使他能谈;

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取得丰富的学问;

六、解放他的时间,要让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合作能力与创造能力,以此来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国家建设的需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字的意义,是要自己去学,不是坐而受教”,主张“智育注重自学”“学非问不明”。当年陶老的论述与成功实践,对今天的高效课堂改革,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有着很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自主学习理念的形成

自主学习即预习。学习的诱因是自我需要,本应该让学生充分自主,主动求索,自发进取,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将学习变成了高压灌输。其结果是教育中的所有行为都变成了外在努力,而不是发自学生内心的追求。要想让学生乐学,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需要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教师应当着重改善课堂教学的模式,结合陶行知教育理论,来塑造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预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发现问题生成质疑,把不懂得找出来,准备对学与群学。陶老的“教学做事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这些话的核心是强调“做中学”。它具有多

重含义:一是突出实践是认识的先导,只有做了,才可能有学习收获;二是学习要有情境,有个体体验;三是教学要根据“做的体验”进行反馈、调整和总结;四是教学要针对所要完成的任务,遵循工作逻辑主线,按照“做——学——教”的顺序实施教学。这些都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在实际教学中,我首先给学生这节课的预习任务,让他们根据任务一步步地去完成。他们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用红笔划下来,以便与学习伙伴进行讨论解决。其次我强调小组长的作用。让小组长监督组员的预习情况,甚至是检查和辅导。最后我把各组中预习发现的问题展示在黑板上,让大家集思广益,发表不同的见解,这时我总是不停地追问,适时点拨,最终达到问题的解决。例如我在让学生预习单词的读法时,让他们根据五个元音字母在开闭音节中的发音找规律,自己读出的正确读音,学生记忆深刻,有成就感,学习有兴趣。发现问题说明他们深入预习了,找到办法时告诉他们多问几个为什么。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由此可见,问题意识是创新意识的源泉,是一切创新的根本。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多使用一些“想一想”、“试一试”“为什么”这样启发性的教学用语,通过教师的引导,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比如在学习英语表示颜色的单词时,我让学生自己制作不同颜色的卡片,课余时间让他们两人结对子练习,告诉他们看到物品时主动用英语说出他们的颜色,变被动的死记硬背为轻松的自主学习,让自主学习成为习惯。完善教学内容,营造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

完善教学内容并不是违背课本知识纲领而向学生讲述更多的课外知识,而是将教学内容进行认真分析与整理,形成更具体、更适于进行自主学习的内容。将存在相互联系性的单元集中讲解,增加知识间的联系性。而且长期以来,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所以教师应该转变这种思想,将中心转移为学生,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教师可以在讲解知识的时候,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启发学生利用已学习的分析方法来自主学习相关内容,增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购物这个话题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一个贴近生活的情境,如在班级设置一个购物角,把学生已经学过的物品如,sweaterblouseshirtjacketpantstrousersshoescapetc.摆放在那里,第2页 让学生结对去购物角实地购物,营造一个生生互动的轻松氛围,让学生在愉快的实际交流中学会购物的交际用语。学生自己乐意去学的知识接受得快,记忆深刻。

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能够使学生的独特个性得到有效发展。而多数教学课堂仍然是教师“一手遮天”,遏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因为多数教师认为,如果课堂氛围过于轻松,很容易造成场面失控的情况,所以教学实践中要把握住“轻松”的度,教师要做到收放自如。这样,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下,学生就会敞开心扉,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才会积极地主动学习。陶行知先生因此说道,“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想要营造轻松的课堂,不仅要实现课堂上的平等,还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自主就是就让学生既要做自己的主人,更要做班级的主人、学校的主人;自主就是让学生既要做学习的主人,更要做课堂的主人、活动的主人。理想课堂是一场“围绕学生、服务学生、激发学生、在于学生、通过学生、取决学生”的改革,他的出发点是相信学生。学生可以在这样的课堂上提升成绩的同时提高能力,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发展,赢得尊重的同时拥有尊严。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和表现,把赏识教育带给每个学生,绝不要吝惜自己的微笑和掌声。要练就一双慧眼,善于发现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细微变化、小小的进步,把基础知识的展示留给他们,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使他们觉得自己被鼓励、被承认、被欣赏,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

三、教师要做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1938年陶行知先生到武汉大学作演讲。他从皮包里抓出一只大公鸡,又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接着,用左手按住鸡头逼它吃米,鸡只叫不吃。又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塞进去,鸡挣扎着仍不吃。当陶先生松开手,把鸡放在桌上,大公鸡就吃米了。陶先生用这个深入浅出的“强逼鸡吃米”案例批评了生活中那种:“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的现象,同时,又启发学生要“自动地学习。”学习同公鸡吃米一样,是自觉自动的行为。老师按住头,把知识硬灌给学生、硬喂给学生,是学不成的。多年来,在应试教育制度的束缚下,许多学生“全然依赖”老师。一旦离开老师,没了参考书、练习册,便不知怎样学习。然而,学生最大的能力,莫过于学会自己学习。陶先生几十年前的教诲,对广大教师改进教学方

第3页 法,引导学生自主、自动、自由地学习,有着深刻的启迪。

学生学会自主地学习就是要少一点依赖性,多一点独立性,做学习的主人。笔者以为,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自习的习惯养成了,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做好了,学习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播下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充分说明了习惯的重要。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有:做事有主见,学习讲方法;珍惜时间,擅长统筹安排;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会对学群学,善于交流合作;自觉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学习目标;主动选择学习策略,自我监控学习过程等等。有无主见和独立性则是衡量一个学生学习自主性强弱的标志。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实事求是地自定学习目标,自订学习进度和计划。会思考,不盲从,依靠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克服困难,独立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学会自主地支配和利用时间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体现。实施新课改后,学生学习负担有所减轻,还了同学们一片自己拥有的时空。面对忽然增多了的时间和空间,怎样做到象陶老教导的那样,学会利用“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教师要积极引导,把学习的自由和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把属于自己的时空很好利用起来。

自动地学习建立在自觉随地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学会自动地学习,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随时随地的自动地学习活知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只要留心观察,用心领悟,时时处处都可学到有用的知识和本领。上课固然是学习,听报告、与人交流、做家务也是学习,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游山玩水,投身大社会、大自然的怀抱更能学到很多很多的活知识。第二,要引导学生学会及时地学习新知识。陶先生说:“时代在进步,社会在进步,偶一停留,就要落伍!所以必须及时学习。”随着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裂变效应”将导致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学习将交替贯穿于一个人的毕生。要教育学生千万不能把学习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和教科书里,要学会从电脑网络、电子信箱、广电报刊等传媒中及时捕捉信息,寻求新的知识。不会及时学习新知识的人,迟早将成为“现代文盲”而被淘汰。

自由地学习就是灵活地、愉快地学习,它体现了学习的最高水准和最佳状态。

第4页 怎样做到自由地学习?首要的一条是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陶先生历来主张学习要有兴趣。一旦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时,就会虽苦犹乐,轻松、自由地学习,并在自由地学习中充分发展个性特长,弥补欠缺,进而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其次,保持健康愉悦的心态才能做到自由地学习。现在,有些学生学得很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把目标定得太高,经过努力仍无法实现,加上家庭、学校和社会舆论的种种压力,于是就产生自卑感,意志消沉,情绪焦虑。古往今来,学海中难免有失败,成长中总会有烦恼。得失、进退是常事,始终第一则不太可能。要教育学生承认差异,有自知之明。学会在挫折中磨炼意志,在烦恼时自我解脱,保持健康愉悦的心态,在知识的大海中找准自己的航向。

陶行知先生关于自主学习的教育理论可谓博大精深,只有进行长时间的学习与实践,才能领会到其中的精髓。因此,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也要不断钻研陶先生的教育理论精华,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5页

【行知杯论文】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姓名: 杨 艳 春

作者单位:太和县马集乡中心校

联系方式: ***

时 间:二0一三年九月二十五日

下载用行知教育思想打造生本数学课堂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用行知教育思想打造生本数学课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泉州市丰泽实验小学 吴小萍 对于什么是学校内涵发展,很难找到一个明确的解释。在我看来,学校是育人的地方,学校是培养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2009-01-10 13:14:16 来自: Mr.K(愛,是永恆的信念。)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一个由生活教育的目的、原理、原则和基本途径构成的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徽州歙县人,祖籍绍兴。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陶行......

    浅谈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精选合集]

    教师评分________ 浅谈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李艳萍(xxxxxxxxxx) 摘要:陶行知是现代杰出的人名教育家,毛泽东同志称陶行知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出发点是为了人民......

    传承陶行知教育思想

    传承陶行知教育思想 构建研究型的学校文化 铁西区 肇工三校 肇工三校是区内一所学习研究传承陶行知教育思想为特色的学校。多年来,学校以陶行知教育理论为核心,努力践行素质教......

    陶行知教育思想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思想读后感(一)南通市沿河桥小学 仇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

    陶行知教育思想论述

    陶行知教育思想论述 陶行知是我国众所皆知的伟大教育家, 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他的一生百折不挠地“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他把全部身心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

    浅谈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浅谈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摘要:陶行知先生是我国创造教育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经过他自己发展,使得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成为重要的教育思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