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育专硕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术
语文教育专硕与学术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比较秘籍(仅限北师大) 考试内容:
语文学科教学专硕 考的是333教育综合和877文学综合。333是根据全国教育硕士大纲来自主命题,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中外教育史。877文学考现当代和古代文学。背诵内容量比较大。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术型)只考一门736中国语言文学综合,包括现当代、古代文学和现代汉语,复习量较小。
考研难度:
语文学科教学专硕:招生人数相对学术要多,报考人数一般每年会有几百人,专硕最近几年比较火热,比较吃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术型):这个专业是文学院学术型最好考的一个,招生人数比较少,可以考博士,可以当老师等等。 待遇:
专硕:住宿自理,学费自掏两年2.5万;没有奖助学金和任何资助。
学术:住在研究生宿舍楼,学费8000元(但学校会以各种形式将这些钱返还给学生,比如奖学金)有奖助学金等。 性质:
专硕:偏重实际应用 学术:偏重学术研究
两个专业都有专业限定:仅限汉语言文学和从事语文教学的考生报考。 优点:北师大很公平,没有所谓的黑幕什么的。近几年有很多二本的学姐、学长考上的。有的专业甚至都是二本学生考上的,连北师本校的都没有考上。找资料方向:去考研论坛 北师大论坛 文学院 缺点:要求高,炮灰无数,报考人数居高不下!!
第二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西城小学
李行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由王文彦、蔡明主编,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本、专科的主干课程之一,本教材是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l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 ”研究成果之一。本书在继承中国百年语文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努力体现当代国际教育界课程科学和教学科学研究成果,揭示语文教育的规律。本书根据中小学语文教师的现状和需要,侧重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对语文教学的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学习,进行了具体阐述和示例。根据本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本教材提供了较多的教学案例,从理论和实践上努力凸现课程与教学理论在语文教育实践中的作用,能给语文教师提供直接的、具体的帮助。在读书过程中我对第十章语文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主体性发展所讲内容印象深刻。下面就这一话题结合书中所讲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实施素质教育,立足于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研究,对于现在和未来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通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不断尝试,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激励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们感悟到:创设积极探究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 创设愉悦融合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创设自由开放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一、立足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1.立足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适应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选择。
2.立足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变革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观念,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教育思想。
3.立足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将会有利于建立民主化思想,即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过程。
4.立足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实施主体性教学有利于变革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充分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生活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广泛采用探究式、活动式、体验式等多种学习方式,多方面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
二、立足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实施主体性教学的内容和方式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对学生的主体性培养的探索中,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创设积极探究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让他们具有主体性的关键
学生是学习、自我发展的主体,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而体现主体性中最根本的地方之一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也正是孩子们的天性,是孕育探索未知世界的摇篮。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这是因为疑问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不断发展。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也就是说不会提问意味着不会创造。更有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生疑”可见,疑是思之源,而思则是智之本。因此,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笔者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如下探索和研究:1.启发鼓励,让学生勇于探究,敢于提问。那么作为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必须注意:态度亲切、温和,语言真诚、宽容。无论学生所问的问题多么肤浅,多么异想天开,都不能嘲笑,一定要杜绝从语言和行动上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信心,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推动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主体性的目的。2.积极引导,教学生善于探究,提出问题当学生产生疑问时,往往还会遇到表述方面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我认为:
其一,教师可以做好言传身教,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先去“问问题”。其二,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搭设“爬高”的梯子。比如,当学生学习《果敢的判断》一课时,我注意引导学生针对课文中的矛盾的地方“果敢”与“考虑再三”提出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提出:在什么情况下“考虑再三”?都考虑了一些什么?怎么从考虑再三中看出小泽征尔的“果敢”? 3.适时点拨,激励学生乐于探究,解答问题 可想而知,主动权在学生手上,学生有很大的选择余地,独立钻研的兴趣必将增加不少,再加上老师亲切自然的教态,热情鼓励的话语,真诚赞扬的眼神,幽默巧妙的点拨……学生必将不断主动探究,高高兴兴轻轻松松地突破文章的难点。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是让他们具有主体性的基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语言是一种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拥有基本的读书能力,是让学生具有主体性的基础。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这样尝试:
1.让每一个学生在读书中享受快乐。2.让每一个学生在读书中张扬个性。3.让每一个学生在读书中体验成功
布鲁诺说过:“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每个儿童都能达到高水平的学习。”事实证明,的确是这样。同时,这些做法也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发展性、全面性、主动性,使学生们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幸福和快乐,进而获得全面、主动、多样的发展。
(三)创设愉悦融合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是让他们具有主体性的保证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观察、感受时,擅长形象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处于兴奋状态;观察后,用语言表达情景时,擅长抽象思维的左半球兴奋,这样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抑制,可以挖掘出大脑潜在的力量,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了参与的兴趣和意识,培养了参与的能力。
根据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手段,在课的开头、课的重点段、课中突破难点时、课的结尾……努力创设吸引人、感动人、陶醉人的想像空间,在师生间、生生间平等互助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让学生感受,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亲自去体验,去发现那些新奇的、有趣的东西,并且能主动地参与进去,积极地发挥想像,不断探究,从而使主体性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四)创设自由开放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是让他们具有主体性的途径
现代信息技术促使我们的语文学科教学活动打破了时间空间范围的限制,实现了远距离、交互的多媒体教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再仅仅关注于学生能够获取多少知识,而是普遍强调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和信息获取、分析与处理的能力 1.课内外知识相结合,广开信息源,激励学生主动探究
2.注重体现个性特点,激励学生提高信息获取、分析与加工的能力 新大纲特别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要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要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我们还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中积极鼓励学生争做学习的主人,主动探究,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努力提高信息的获取、分析与加工的能力。
第三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
1.课程论是依据对社会需要,学生心理特征,学科系统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制的理论和方法体系。2.语文科自1904年单独设科。
3.我国古代课程与教学论的著作有《学记》,(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读书作文谱》。西方如柏拉图的《理想国》、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4.孔子的教育内容根据《论语》概括出来:文、行、忠、信;礼、乐、射、御、书、数是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易经》《春秋》是孔子教学的主要教材。5.课程论成熟的标志就是1918年博比特出版的《课程论》。6.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他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合,包括为学生的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7.教育史上曾出现过三大课程流派:(1)学科中心课程论(2)人本主义课程论(3)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
8.现代课程论的基本概念是: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定的理论和方法体系。9.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最早的一部教育学。
10.教学论包括:(1)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来源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知识即道德”的理论传统,代表作有苏联教学论专家达尼罗夫编著的《教学论》(2)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斯金纳的程序教学代表了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代表作《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3)认知教学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心理专家布鲁纳和奥苏贝尔,布鲁纳的“发现法”是认知教学的代表。(4)非指导性教学。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是情感教学的代表。1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以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包括语文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历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问题,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践问题等。基本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12.语文课程现象,是指语文课程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连系,是语文课程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变现为三个方面(1)物质性的(2)活动性的(3)关系性的 13.语文教学现象,是指语文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教学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变现为三个层面:一是环境性的,二是活动性的,三是关系性的。14.语文课程规律,是指语文课程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而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15.语文教学规律,是指语文教学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16.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可以区分为管理、研制、应用三种类型。(1)语文课程与教学管理实践。表现为三方面:一是对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行政组织领导,二是对语文课程和教学材料的行政管理,三是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组织实施。(2)语文课程研制实践(3)语文教学应用实践。
17.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经历了七个发展阶段:
一、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1902年,钦定京师大学堂设立师范馆。
二、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
三、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黎锦熙于1924年出版了《新著国语教学法》
四、语文教材教法时期(1939—1978)
五、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
六、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1997)
七、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18.教学法的特点是实践性和操作性,侧重于研究教学的实践技能;教学论的特点是理论性和指导性,侧重于研究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追求的是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教育学的基本特点是教育性和方向性,是运用学科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从特定的侧面用特定的方法,来完成促进学生个性完美发展的育人任务。19.从“语文教育学”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本质的回归。“语
文教育学”学科名称产生的逻辑是:教育学—学科教育学—语文教育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名称产生的逻辑是: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两个不同的逻辑顺序显示:“语文教育学”强调的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培养个性完美发展的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强调的是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语文学科的课程与教学。终极目标是通过实践过程达到的,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应该是它的实践过程。从强调终极目标到强调实践过程,是自身本质的回归。
20.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既要研究教又要研究学,既要研究具体操作问题又要研究基本理论问题,既要研究教学又要研究课程,既要研究现实又要研究历史和预测未来。第二章
1.中国古代教育有三种表现: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2.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特点是:先教蒙学读物,集中识字;然后学习以“五经”“四书”为主体的儒家经典;以文选作为补充读物和写作范本。3.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主要作用是用韵语化的方式集中写字。《千字文》相传为南朝(梁)周兴嗣所著。《百家姓》相传为北宋人所编。《三字经》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所编。4.“五经”即经过孔子整理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加上失传的《乐经》也称“六经”;“四书”是儒家经典的代表作《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著作的合称。
5.文选读本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南朝(梁)太子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6.我国传统语文教育有三大经验:一是建立了成套的、行之有效的汉字教学体系;二是建立了成套的文章之学的教学体系;三是建立了以大量的读、写实践为主的语文教学法体系。7.识字教学的经验:1)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集中识字阶段的识字量以2000字左右为宜,“
三、百、千”三本书结合起来,单字在2000字左右。2)韵文化,便于朗读和朗诵。3)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三字经》是把伦理教育与识字教学结合的最成功的例子,最能显示语文的独立社会价值的是《百家姓》。4)联系日常生活。5)激发儿童的兴趣。8.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四大弊端:脱离语言实践,脱离应用实际,忽视文学教育,忽视知识教育;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三大问题:1)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的问题。2)教学内容问题。3)教学方法问题。
9.近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历史时期的语文教育。又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为分界线,划分为近代语文课程与教学和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最突出的有语文单独社科、“国文”名称出现和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这三件大事。
10.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历史上由政府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1904年清政府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现代学制。
11.蔡元培1992年创办爱国学社,梁启超1906年前后创办长沙女子学堂,就将这一学科临时称为“国文”。12.语文教学中的变化,是现代文在语文教学中取得了合法地位,并逐步占据了主要地位。1920年该国文科为国语科,白话文进入语文课程,标志着具有现代意义的语文课程的确立。13.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是区别现代语文教育与古代语文教育的根本标志,代表了语文教育发展的真确方向。
14.“国语”的基本性质就是标准的口头语言和用标准的口头语言写成的现代文。
15.现代文教学逐步取代文言文教学,是现代语文教育与古代语文教育的形式上的变化;以“传道”为主变以学习语言文字为主,是现代语文教育与古代语文教育的本质上的变化。16.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接受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等人的建议,决定取消“国语”和“国文”这两个名称,统称“语文”。所谓语文,应是以北京音系为标准的普通话和照普通话写出的语体文。
第三章(全日制义务教育)
1.课程性质与地位: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他在几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2.课程的基本要求: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初中》 3.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4.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5.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6.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1)人是3500个左右常用的汉字2)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二、阶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二)阅读:背诵优秀的诗文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三)写话:学会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
(五)综合性学习。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二)阅读1)背诵优秀诗文50篇2)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使用冒号、引号。
(四)口语交际
(五)综合性学习。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1)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二)阅读: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2)背诵优秀诗文60篇3)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三)习作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四)口语交际
(五)综合性学习。第四学段(7—9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二)阅读1)背诵优秀诗文80篇2)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三)写作: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四)口语交际
(五)综合性学习第四章(普通高中)
1.课程性质: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课程基本要求: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三)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3.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必修课程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学生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4.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组成“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
5.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系列1:诗歌与散文;系列2:小说与戏剧;系列3:新闻与传记;系列4:语言文字应用;系列5:文化论著研读。第五章
1.语文教学设计是以教育哲学、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课程论与教学论等作为理论基础,分析语文教学的实际问题和客观需要,制订语文教学规划。《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和《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集中体现了当代先进的教育思想,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
2.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三)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四)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造能力的关系,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3.确定教学目标:1)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语文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与教学目标。2)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4.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1)促进学生个性发展2)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3)适应社会需要。
5.语文教学目标的表述:1)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2)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测量,可评价的,可理解的。3)行为目标陈述有两类基本方式:结果性目标陈述方式,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陈述方式。4)必要时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条件。5)要有具体表现程度。6)语文教学目标表述的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6.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的基本原则:1)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原则。2)语文教学中发展治智力的原则。3)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各种语文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4)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原则.7.自主学习,是同“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相对而言的。特征:1)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8.合作学习是同“个体学习”相对而言的,而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要素:1)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2)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3)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4)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5)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的途径。
9.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景,通过学习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10.单元教学的基本特点:传统语文的基本特点是文章选编,现代语文教材的基本特点是单元组合。随着语文教材编写体例的变化,单元教学逐步成为最基本的教学结构形式。单元教学就是把体裁、题材或表达方式等方面基本相同或相似的若干篇课文作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教学阶段。
11.板书图示的基本功能是用简明、醒目的板书、图表和形象,勾勒出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完整地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进行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的训练,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板书主要内容有文章结构提纲,人物形象提纲,情节发展提纲,写作方法提
纲,景物描写提纲,知识讲解提纲,训练要求。板书图示的主要形式有书写、表姐、图示等。12.板书图示的能力要素:1)硬笔书法能力,书写必须符合硬笔书法的基本规则。首先要做到字体规范化,工整、流利、醒目、美观等。2)一定的制图能力和绘画能力,并逐步形成系统的教育工艺。3)版面设计的能力。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难点、疑点等,来设计版面的形式、结构、顺序等。要做到简明扼要、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结构完整。4)文明的书写习惯。
13.板书图示的美感要素:1)简洁美。能够对课文的内容特别是复杂课文的内容作高度概括,做到语约义丰,以简驭繁。2)含蓄美。简练和概括,使一切板书形式中都具有很多“空白”,能给学生以思考和想象的余地,产生一种回味无穷的含蓄美。3)缜密美。能够展示课文内容特别是繁杂课文内容的内部结构和逻辑关系,显示出一种谨严、缜密的总体美。4)映衬美。板书常用位置排列,色彩区别等方法,将具有对比或类比性质的方法显示出来,相映成趣。
14.教案的主要内容有单元计划,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第七章
1.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至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阅读习惯态度,指向知识与能力目标的阅读能力,指向过程和方法目标的阅读方法。
2.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的阅读能力。一)阅读感受力 二)阅读理解力 三)阅读欣赏力 四)阅读评价力 五)阅读迁移力 六)阅读创造力。
3.写作教学的任务:
一、育人训练
二、积累训练 一)观察与感受生活 二)广泛涉猎读物
三、思维训练 一)善于想象与联想 二)深入地思考问题 三)全面、辩证地看问题
四、语言训练 一)准确生动 二)简明得体
五、简明训练 一)审题的能力训练 1.准确理解文题含义 2.弄清写作的要求 二)立意能力的训练 1.正确2.深刻3.新颖 三)选材能力的训练 1.真实2.典型3.新颖 四)谋篇布局能力的训练 五)运用表达方式能力的训练 六)遣词造句能力的训练 七)修改文章能力的训练
六、文体训练
七、写作速度训练。
4.写作训练方式:一)单项作文训练 二)命题作文训练 三)供材料作文训练 四)想象作文训练 五)话题作文训练 六)研究性作文训练 七)自主作文训练。
第九章
1.口头语言主要特点是有声化和情景化,书面语言的主要特点是符号化和规范化,书面语言较之口头语言是更为高级的发展形式。口头语言的学习和发展是学习和发展书面语言的基础和背景,能够不断丰富和促进书面语言的学习和发展。书面语言的学习和发展是学习和发展口头语言的继续和提高,能够规范和指导口头语言的学习和发展。
2.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内容:1.口语交际的态度 1)耐心专注地倾听 2)自信负责地表达 2.语音识别力 3.话语记忆力 4.话语理解力 5.话语评判力 6.口语表达力。
3.口语交际教学的基本方法:一)听讲 二)诵读 三)复述 四)答问 五)讲述故事和见闻 六)专题演讲 七)即席发言 八)讨论或辩论 九)创设生活场景。
4.综合学习的主要特点:一)整体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有三个层次:首先是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的综合,是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是最基本的层次。较高层次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是各个学科的综合。最高层次是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是实践性和社会性的综合。综合性学习立足于学生个性的整体发展,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二)自主性。语文教学的其他四个领域即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三)开放性。学习目标不以获得知识为唯一目标,而以语文素养和人格力量的整体发展为目标。
5.综合性学习目标的特点:一)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知与体
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二)在综合性活动中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三)让学生体验成功。综合性学习评价的一大亮点就是评价方式的多元化,由过去“一把尺子”的评价变为“多把尺子的评价”。四)强调过程和方法。五)教学评价的重点是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6.实施综合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一)与综合性学习相适应的基本方式是探究性学习。二)利用教材资源进行综合性学习。三)充分利用和广泛开发教学资源。1)从当地文化中选取资源。2)从时事材料中选取资源。3)从现实生活中获取资源。四)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五)面向全体学生,承认个别差异。面向全体学生,是顺应未来教育发展趋势,也是国家对人才需求的必然体现。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是唯一途径。
7.综合性学习一般有三种形式:1)综合语文课程的各个领域,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2)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有机整合。3)学校与家庭与社会的广泛联系。五)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
7.语文教师的转换:
一、教师角色的隐喻与教师角色的转换。
二、从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
三、从课堂的主宰者转换为平等的交流者。
四、从单向的传授者转换为互动的合作者。1)与学生的合作 2)与其他教师合作 3)与家长合作 4)与教育管理者合作 5)学会合作的三大技巧(倾听、交谈、沟通)
五、从呆板的经验者转换为教学的创新者。1)语文教师必须富有创新的精神 2)新课程为语文教师的创新提供了良好得条件 3)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掘自身的创新潜能 4)语文教师的创新体现于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8.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方式:1)单相交流方式 2)双向交流方式 3)多向交流方式 4)综合交流方式。
9.语文教师的能力提升:
一、语文教师应提升处理教材与设计教学的能力。1)确定教学目标的能力 2)确定教学结构的能力,教学结构分为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横向结构指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内容的相互联系。纵向结构指教学环节的教学结构,包括学生的预习、导入讲解或讨论,作业布置、小结等各个环节,也就是主体的呈现,主题的展开、主题的完成。3)选择教学策略的能力。
二、语文教师应提升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1)教学语言能力—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应:规范、正确、得体。2)课堂组织能力—班级教学的组织形式,小组学习的正确形式。
三、语文教师应提升评价学生学习的评价能力。1)设计练习的能力 2)处理作业的能力 3)综合评价的能力。
四、语文教师应提升教学研究能力。
五、语文教师应提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1)是它的物质形式,它的基础设施等 2)是它蕴含着的人类高级智慧。
10.导入方法:1)释题入手,步步深入(释名物、释题意、释结构)2)联系旧课,以故引新 3)制造悬念,引起注意 4)故事引入,激发情趣 5)描绘形象,引入联想 6)演示练习,激荡思维 7)精于设问,循之善诱 8)比较异同,变换角色。
提问层次:知识水平提问,应用水平提问,分析水平提问,评价水平提问。课程目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第四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复习大纲
第一章
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一)教学
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活动,教学论是教育学的重要分支。
1、教学即学习
2、教学即教授
3、教学即教学生学
4、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当代教育学认为: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包括:一是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二是激发动机、课堂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
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
语文课程现象表现分为:一是物质性的,二是活动性的,三是关系性的。
第二章
“三百千”启蒙课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作用是韵语化的方式集中识字。
1、《千字文》南朝(粱)周兴嗣所著。
2、《百家姓》北宋人所编。
3、《三字经》宋代王应麟所编。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文选读本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1)、于漪老师的最突出特色就是教书育人的思想。(2)、钱梦龙老师的主要贡献就是创立了“三主”理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
(3)宁鸿彬老师的主要贡献:重点探索了语文教学中怎样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培养跨世界的人才服务。(4)、魏书生老师的主要贡献:探索了语文教学中的民主化和科学化问题。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第三章
语文课程名称的歧义。
“语文”术语是在“国语”和“国文”并存时期(1920—1948)由朱自清、叶圣陶及其他教育家、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的文章中开始使用的。历史一贯的用法指语言文字。也有人把它作为“国语”和“国文”的合称。
1949年根据叶圣陶先生的建议,把“语文”作为中小学课程的统一名称。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拟定的《小学语文课暂行标准》(草案)中解释是:“所谓语文,应是在北京音系为标准的普通话和照普通话写出的语体文。”但以后仍有不同理解。(1)、根据构词法,把语文解释为语言文字。(2)、根据语文教材的基础内容,把语文解释为语言文学或语言文章。(3)、根据语文教材演变的历史,把语文解释为语体文。(4)、根据语文内容的丰富性,把语文解释为语言化。(5)、根据语言语学派的理论,认为语文是言语。(6)、“语文”改为“华语”。
语文课程的性质:2003年公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贡献:
1、第一次提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第一次提出了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就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概念,从语文素养的高度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基础地位。语文素养就是根据学生的特点,经过学习和训练发展起来的语文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探究能力与创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语文课程的价值转型:
1、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我国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根本要求。其次,它要求21世纪的中国课程顺应时代潮流,追求新的课程理念包括:追求教育民主,让所有适龄儿童平等享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追求多元主义价值观,达到国际性与名族性的内在统一;回归生活世界,培养在生活世界中会生存的人;关爱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追求个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体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见。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前五项从语文素养的宏观方面着眼,侧重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过程与方法”两个维度。后五项从具体的语文能力培养方面着眼,侧重“知识与能力”维度。
第五章
语文教育设计是以教育哲学、普通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程论与教学论等作为理论基础,分析语文教学的实际问题和客观需要,制定语文教学规划。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其余内容要了解,别是板书设计(149)。
第六章
识字与写字教学方法:发音准确、声调准确,认准拼音。1.示范观察、模仿法2.引导法3.口诀法4.比较法5.演示法6.夸张法7.分解法。
第七章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阅读教学的常规过程:就教学模式论来说常规模式是:感知—理解—巩固—运用。
按照学生阅读知识和阅读能力发展规律,研究阅读教学的常规过程:导读—研读—运用。阅读教学的全部过程都必须是以读为本,以学生的读为本。我们主张阅读教学的常规过程:引导—研读—运用。这三个环节均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但各自所起的作用不同。研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感知、分析、综合。
阅读教学练习的内容主要有朗读、默读、视读、吟诵、背诵、默写、填空、答题、智力竞赛、填表、制图、写短文等。
练习法的一般程序为:
1、教师设计练习题,向学生说明练习的内容和方法;
2、指导学生开展练习活动;
3、通过答问等方式了解和收集反馈信息;
4、调节和校正练习活动,保证教学计划的实施;
5、检测评定练习成绩,强化联系效果。
决定成败的关键,是教师设计的练习题。练习题的设计要做到:
1、体现教学目的,2、体现知识和能力的体系,3、本于教材而又有综合性和灵活性,4、具有创造性和迁移性。
第八章
写作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个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写作教学的内容就是教师运用科学、系统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的各种写作训练。
修改文章能力的训练:
1、中心思想是否鲜明突出。
2、文章体裁是否恰当得体。
3、条理是否清楚,结构是否完整,详略是否得当。
4、语言是否准确,简洁,通顺,优美。
5、感情是否真挚,立意是否深刻、新颖。
6、命题作文的内容和题目是否相符,是否切题。
7、字词、标点、行款、格式等是否得当。
作文批改的要求:
1、有针对性,讲求实效。
2、多批少改。3内容兼顾形式。
写好作文批语:
1、运用激励性语言进行表扬。
2、运用幽默的语言进行批评。
3、选择恰当的句式写评语。
作文批改的方式:
1、教师批改。
2、学生批改。
3、师生共同批改。
第九章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总目标”中提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
1、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
2、注意口语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借助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交际的效果。
3、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有风度。
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内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第1条提出:”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听说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强调口语交际活动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要求有:
1、口语交际的态度。(1)、耐心专注地倾听。耐心:指听话人应尊重说话人发表意见的权利,耐心倾听,不随意插话和打断对方的话,即使不同意对方的意见,也要有礼貌地等对方把话说完。专注:指听话人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
(2)、自信负责的表达。首先要帮助学生克服怯与讲话的心理障碍,增强学生说话的勇气和自信心。培养学生一种健康的表达欲,使学生有话想说,有话敢说,自信、大方的表达。2.语音辨识力。
倾听能力是由听觉器官获取声波所负载的语言信息符号,通过大脑的思维加工而获得意义的感知、理解过程,同时也是提高思想、陶冶情操和形成技能技巧的综合实践过程。3.话语记忆力 4.话语理解力 5.话语评判力
6.口语表达力(1)、内部组码能力。(2)、语言编码能力。(3)、定向发展能力。7.口语应对能力
三、口语交际教学的基本方法 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特点:(1)、情境性
(2)、互动性
(3)、综合性 口语交际教学须根据这些特点来设计:(1)、听讲
(2)、诵读
(3)、复述
(4)、答问(5)、讲述故事和见闻
(6)、专题演讲
(7)、即席发言<特点是:即景而发,随机而发,短小精悍。>
(8)、讨论或辩论
(9)创设生活场景。四: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了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点:
1、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2、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践的能力。
3、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4、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一)、整体性
(二)、自主性
(三)、开放性 实施综合性学习的基本方式
(一)、与综合性学习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性学习。
(二)、利用教材资源进行综合性学习。
(三)、充分利用和广泛开发教学资源。
(1)、从当地文化中选取资源;
(2)、从时事材料中选取资源;
(3)、从现实生活中获取资源。
(四)、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五)、面向全体学生,承认个别差异。综合性学习与教师差异
(一)、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
(二)、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三)、放手让学生自己决问题,除了必要的指导外教师不要过多地干涉学生,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相信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可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四)、加强计划性。
(五)、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
第五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的功能丰富科学文化和社会生活知识的功能,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的功能,启迪思想、开启智慧及人文教育的功能等。语文课程的多项功能其实可概括为两大类,即语言教育的功能和人文教育的功能。
语文教育的复合功能特点第一,多维性和开放性,第二系统性和层次性,第三,辐射性和延展性
语文课程三个维度目标的确立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语文课程三个维度 目标的实质 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认知与情意的统一,接受性与体验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阶段目标在总目标之下是阶段目标,按照四个学段,每个学段又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写话、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领域,分别提出阶段目标。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语文素养的含义 就是对语文有长久的修养和训练,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 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
语文教育的特点 一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与学生反映的多元性,二是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与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三是母语学习与感性把握。四是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必然性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二学习方式内在逻辑的客观要求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具体内涵 一自主学习二合作学习三探究学习
语文教材的文化品性 一民族文化品性二时代文化品性,三生命文化品性,语文教材应具有一种召唤力,主动走向学习者、向学习者靠近的姿态与倾向,还应是境域化的,四典范文化品性
综合性教材模型是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突出过程和方法,体现大语文教育观,强调能力培养的语文教材模型
语言鉴赏性教材模型指语言能力培养与文学鉴赏相结合的语文教材模型 专题性教材模型指以探究为核心,以人文话题为统领,构建研究性学习专题的语文教材模型 活动型教材模型指以活动学习为线索、中心和体裁,以学生自主学习的视角来叙述,编制教材结构体系,以求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教材模型
语感教学指以学生对言语作品积极主动的感悟自得为主的主要方式,以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和培植学生的精神人格为终极目的的一种教学方式
体验教学打破概念化教学模式,即五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对话,静态的考察、机械的图解,割舍了语文鲜活丰盈的生命活性,而把教学基本点从对文本的概念化分析转到学生自主性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上来,以主体体验活动建构文本的意义,促进学生对自我的全新建构。审美教学的要求 一,交流性:审美教学展开的必要前提,二创造性:审美教学的运作核心,三和谐性:审美教学的理想境界
审美教学的方法,形象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方法,情感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艺术是教师娴熟的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而进行的富有审美价值的创造性教学活动,其特征是情感性,创造性,审美性,应变性
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导入艺术,结课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的表达艺术,教学口语技术教师体态语言艺术,板书艺术 语文教学艺术风格的特征,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
影响教学艺术风格形成的因素 个性与人格特征,认识结构,思维品质
教学艺术风格形成的四个阶段 模仿性教学阶段,独立性教学阶段,创造性教学阶段,有风格教学阶段
阅读教学的目标,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二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活用能力 阅读教学的理念与方法,精读和略读 写作教学的理念一呼唤写作主体的回归,二实现人文的融合,三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及创新意识,四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基础
口语交际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所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听说能力的课内外实践活动,它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 口语交际教学的作用 一增长见闻,丰富知识。二利于交际,沟通感情。三磨砺思维,发展智力。四促进读写,提高能力
口语交际能力组成听话能力、说话能力、听说礼仪
口语交际教学的理念,一淡化知识教学,注重实践锻炼。二引导多向互动,凸显交际功能,三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四加强指导示范,培养良好习惯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 综合性学习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形态,它是超越单一学科的界限而按水平组织的原则将人类社会的综合性课题和学生关心的课题以单元的形式统整起来,通过学生主体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有机的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际、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能力,促进知情意行和谐统一发展
审美教育任务和作用按照美的规律、用美的信息去激发、引导语文教育的对象-学生的审美心理和情感,培养学生符合人类崇高理想的审美意识,帮助学生获得健美的心灵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品质,把握辨真伪、识善恶、分美丑的正确审美准则,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审美教育的内容 一自然美的教育 在现课文描写的自然形象和画面,体味自然形象和画面蕴含的感情,领悟自然美的理性内容。二社会美的教育 劳动美、风尚美、生活美,三艺术美的教育
对话式评价学习意义的共同建构 一师生共同构建、评价教学文本二师生走向互评与沟通 档案袋评价是指通过对档案袋的制作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而进行的对学生发展状况的评价
语文教师的素质结构 一知识素养,语文专业知识素养、科学文化知识素养、教育科学及心理学知识素养、信息知识素养。二能力素养,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语文教师的教研能力。三情感素养,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风格 语文教师的理念更新一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二语文教学过程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打破权威,与学生平等交流、关心学生需求,提升语文能力 语文教师的较色转变一对传统教师角色观念的再认识,对传道授业解惑的再认识、对教师隐喻的再认识。二新课程对语文教师的期待 语文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语文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语文教师要成为研发者
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汉字的特点 二 汉语语法的特点 三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61
课程特点1从课程形态看,语文课程不应该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多元的。从教材选文看,它应该文质兼美,在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与时俱进,突出时代性,包容民族和世界先进文化。从课程内容看,它要贴近社会生活,反映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从促进学生发展来看,它要贴近学生,符合学生认知的特点和生活经验。从课程资源上看,他应该具有大语文观,广开社会教育资源。从课程功能看,它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态度和情感、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在内的综合体。从课程实施看,它强调是师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强调师生对课程的重建。从课程管理看,它强调民主管理,国家地方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课程决策与管理。建构语文课程的基本途径一语文课程形态的多元选择将逐渐成为现实 二语文教材将呈现多样化的格局 三确立教师参与课程研制等专业准则
对话教学对话教学的特征教学主体性,主体交互性,多元开放性,意义生成性
对话教学的方式,师生对话:互动交流,生生对话:合作探究,与文本对话:视界融合,与自我对话:反思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