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好作文源自日常的阅读积累
好作文源自日常的阅读积累 ——2012年上海高考语文卷
高分作文评析(附照片)
黄玉峰 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
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三篇文章是2012年上海高考语文卷的高分作文。对它们进行细读、点评,不是要为考生提炼所谓的“高分秘籍”,而是希望从中找到一些共性,指出一条正道。这三位考生的成功再次证明,作文能力只能从阅读中学来,不可能在题海中获得。
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三篇文章都是临场之作。这几位考生,皆是考场上的成功者,也将成为无数后来者研究模仿的对象。它们再次证明,作文的成效在读书!
对于考试,师生们总希望有什么“金科玉律”提炼一个“成功指南”。只是这样的“研究”虽年年在做,却从未听说哪一个考生是读了高考作文“成功指南”而成功的。事后诸葛亮式的总结分析总是容易的,但要按这“经验”复制出好文章就难了。以前“雄霸”作文教学的所谓“总分总”模式早已面临危机;一度独领考场风骚的“秋雨体”更显得空洞苍白、无病呻吟,而成了明日黄花。请看这三篇高分作文,哪一篇是这种风格?正如清人赵翼所写:“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面对变化,强者看到的是自由挥洒的天地,弱者却苦于无所适从。那追赶潮流的,总是会被潮流甩在后面。
那么,考生怎样才能在日新月异的形势变化中不晕头转向呢?其实,答案就是今年的作文题——要珍惜自己心中的“微光”。只要踏踏实实按照下述的方法学习,不去随波逐流,花个数年的功夫,便敌得过“预支五百年新意”,永不枯竭。
来看看这几篇文章共同点是什么?看得出来,这几位考生都是读书多,读书熟,课内课外,古往今来,都有涉猎,而且善于运用,举重若轻。这种能力,只能从读书中学来,不可能在题海中获得,依赖教辅不行,靠夸夸其谈蒙混过去也不行。
林语堂说,国文好的学生,多半是在课桌下偷偷看课外书看出来的,此言得之。素日读萨特、黑塞、毛姆、爱默生的学生,和整天折腾“这句话体现了什么思想感情”、“这个字好在哪里,换成那个字行不行?”的学生,在试场上乃至在将来漫长人生道路上的较量,都会是悬殊的。
明朝何景明抨击科举考试的弊端,说道:“分章截句,属题比类,纂摘简略,剽窃程式,传之口耳,安察心臆,叛圣弃古,以会有司。其卑而可羞者,未有过焉者也!”意思是说,那些人只知道拿着教条死背,划分段落大意,总结做题规律,读着缩水名著,抄袭他人套路,一心一意揣摩出题人的心思,背叛圣人和真理去迎合当权者,真是丢脸丢到家了!“文章千古事”,明朝士子的悲哀和我们今天孩子们的苦恼,何其相似!
所以,虽然我们是在谈应试,但我的观点始终不变:要以素质来对应试。做习题不是做得越多越好,恶补更无必要。有简单重复的时间,不如读一点书,用自己的思考来代替为揣摩他人答案的“思考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所闻,必然有所思。成功的学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善于把读的内容与题目结合起来。这里确实有个技巧问题。破题有哪几种形式?怎么尽快把“微光”落到实处?谋篇布局有什么章法?哪个详写,哪个略写?末了处又要怎样结出一个“豹尾”?这些技巧的学习,也需从读书思考练写中得来。名篇佳作既带给人美的享受,也给模仿学习者最好的版本。林黛玉教香菱学诗,起先要背熟一百首杜诗,再背一百首王维,说是教,还是“读”的部分占大头。在读书的时候,只要稍加注意,吸取里面的技巧,不难“偷师”到一些好东西。我教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就告诉学生,这是一篇大才子的“急就章”,是在他和妻子蜜月旅行时,被编辑催文“坐索”,仓促中写成。这样的文章,为了求快,必然用了很多技巧,但是人家用得圆熟漂亮。于是在我的建议下,学生们模仿《故都的秋》写成了一篇散文后,纷纷表示:只要有内容,这种文章也不难写。
其实这样的名作,才应该是学生们模仿的对象,而不是那些所谓的优秀作文。道理很简单,优秀作文虽好,毕竟不过是最符合一时一地的游戏规则,怎么比得上经过岁月流金经久不衰的真正经典。古人说,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则仅得乎下,诚哉斯言。
南宋史豪卿一语道破玄机:“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已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也。”读书就像融化冶炼铜矿石的过程,作文就好像用已经炼成的铜水浇入一个个模子,铸造成器物。融铜的过程最辛苦费力,需要许多的时间和能量投入,而铸器的过程却便捷快速。一些学生为什么写作文只会跟风,没有特色,甚至感到痛苦?因为他们没有“库存”,没有“粮食”,靠速成的“厨艺”,再怎么折腾也做不出一顿像样的饭来。
其实,现代文阅读、古诗词赏析也是如此。这些题目当然也有一点技巧,但技巧很简单,只要临考前用几个月时间讲一讲,练一练就足够了,最根本的还是要有“粮”。不少学生照着老师教的套话,照着标准答案辛辛苦苦背了半天,却套不好,套不对,就是因为文章没有理解,没有读懂。
有人说,语文考试60%以上决定于语文素质,即平时的读书积累;技巧的作用最多就占20%。也就是说,一个语文素质好的学生,哪怕平时完全不听课不写作业,也能考到六十分,稍微训练一下,很轻松就能上八十分。一个语文素质不好的学生,就是天天钻在题海里刻苦用功,依然可能不及格,而且会痛苦地发现自己怎么努力都不管用。
那么还有20%是什么呢?是运气。不要惊讶,任何考试都有运气的,运气是天数,非人力所能。才高如唐伯虎,也会终身不第,何况他人?当然,极端情况是极少数,但运气导致小幅的起落还是有的。今天的语文考试,从命题到阅卷,在信效度上多少都还有些问题,考八十五分的学生不一定就比得八十分的优秀。承认这一点,反而能更加坦然一些,不会过分执着,不会陷入对标准答案的迷信。
可怕的是,现在从小学开始,就舍本逐末,逼着孩子们在那20%的答题技巧上用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死抓应试书。苦读十二年,腹中空如洗,放弃了多少精彩丰富的阅读体验,那真的值得吗?况且,这个20%的作用只是对应试分数而言,对人生而言的作用几乎是零:考好了就没用了,不过一块敲门砖。而逐日养成的人文素质,却是一辈子受用无穷。明乎此,你到底是把精力花在积累上还是用在答题技巧上呢?
在这里,我还想说明,如今无论命题、阅卷,都在改进,尤其是阅卷处越来越重视内容,淡化技巧。试看这三篇高分作文,没有一篇是夸夸其谈。那些空洞浮华的文字堆砌在高考中已很难取胜。有道是,“识时务者为俊杰”。各位老师、同学,如果还有抱着“作文大全”、“教参教辅”不放的,是到了改弦更张的时候了!
用微光照亮自我
有人说天才不同于常人的一点即在于他能珍惜、看重自己心灵中的微光。(第一句便点题,是能文者。陆机的《文赋》谈到作文的奥妙时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赖兹以效绩”,就是强调点题的重要。因为这样能使阅卷官一下子把握你要说的内容,就会循着你的思路看下去。)的确,正因为常人舍弃了自身的微光,他们得以(“得以”用得不妥,应该为“才能”,表示是无可奈何的。)融入世俗成为沉默的大多数;而那份微光写入作品中,却成了超脱世俗的惊众一笔,照亮珍惜它的人,以“天才”的独立人格遗留于世。(不动声色地把微光与“珍惜独立的人格”联系起来,这样就让后面的论述十分集中。)
微光,即如康德评启蒙运动一样,“助人摆脱加诸自身的愚昧状态”。这愚昧并不是指智力上的缺憾,而是随着社会世俗大流,完全为时代、社会所限的个人无力感。因而,心中的一点微光,若是珍惜了,就必能助人在冥冥众生中辨出自身的人格与价值,从而超脱社会的“常人”限制,以独立的“天才”而存于世。(进一步阐明微光的价值所在。)
我们深知自我的微光来之不易,却又将它舍弃,那是源于自身的恐惧。我们害怕在社会中若还持着那份微光,违背了大众取向,就会成异类,被孤立——我们害怕因不舍弃微光而带来的孤独。于是,微光在不停的求众中因舍弃自我而遭毁弃,终至我们成为被社会归类的一员,丧失了自我独立的人格。(分析“微光”被舍弃的原因是害怕孤独,为文章增加了深度。)
天才们在保留微光时也享用着自身的孤独。“当你让寂寞在人群中蔓延时”,波德莱尔这样说道,“你就真正地拥有了自我。”(这句话引得妙)正因为微光源自自我内心,所以保持一份微光就意味着与社会、世俗的不同;因而你要时刻从人群中抽身开来,在孤独与寂寞中与自己对话,看看你心灵的微光,小心地呵护它,为它添油拨芯。“黑暗中屋内那隐隐的灯”,巴金笔下的《灯》不仅是行夜路时的引领者,也是在孤寂中慰藉心灵的微光。因为不肯舍弃心灵的微光,他们变得孤独;而又因为珍惜呵护着这份微光,他们在孤独的完满中得到慰藉。(所引巴金语来自课文)
将微光诉诸作品,传于世人,需要更大勇气。那等于是与世宣告对“常人”的决裂,号召大家重视“微光”。于是便有了王尔德笔下快乐王子与夜莺的善良单纯的高贵,陀思妥耶夫斯基流露出的对底层的悲悯和超人类力量的探索,贝多芬奏鸣曲中英雄精神对呜咽命运的反抗,高更笔下塔希提岛自然淳朴的人类生活状态……微光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含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而最终当它们汇聚在一起时,便是众人本有的同一张“脸”。赫尔曼·黑塞其实早已指出,众人的心性、微光,源自一个整体,无怪乎我们会对天才作品中的微光如此熟悉,也无怪乎他们会激起人心原有的微光。(由个人的微光上升到人类共同的微光,接近尾声处又一次升华。列数名著,而非堆砌!)
据说巴老晚年常在屋内背诵《神曲》——那是他在与但丁的心灵微光交流吧!其实,我们也应保持、重拾那一份微光——不问社会怎样吞没众生,愿有一份微光照亮自己成为拥有独立人格的一个自我。(再引巴金,点题,呼应,情感充沛,文采斐然!妙!)
【阅后感想】这篇文章的成功,来自两个方面:
一、思想的深刻,内容的丰富;
二、善于谋篇布局。看得出,这两点都来自于作者丰富的阅读。巴金的灯,来自课内;高更、黑塞等,来自课外。没有花里胡哨华而不实的排列,没有慷慨激昂气势磅礴的警句,有的是平实的有思想厚度的文字,如诗如歌,使人读后有得。这个得,就是“要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
告别仰望,点燃微光
泰戈尔有一首著名的小诗——河的此岸暗自叹息,一切欢乐定在对岸:河的彼岸一声长叹,欢乐尽在对岸。(引诗意味深长)
人们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或者“直把杭州作汴州”,同样,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题扣得好)
时光流变,让昔日的微光渺然无痕;岁月的尘埃,让思想的结晶锁在知音寥落的舞台。这不仅是人类的悲哀,更是思想文化的悲哀。(有情)
表面上这样的悲哀源于外界因素的挑衅和诱惑。萨特犀利地揭示了一个人们不愿承认的现实:科技对人文的漠视和侵害。现今各类万能的搜索工具早把人心灵中闪烁的微光掐死在了摇篮里。然而在本质上,悲哀源于人类的“三心”:菲薄之心——认定自己的思想只是“下里巴人”而非“阳春白雪”;依赖之心——对于一个事件或一个命题,习惯性地请求网络,缺乏独立思考;慵懒之心——即便灵感一闪而过也懒得速记下来,过脑即忘随风而逝。(为“三心”之说鼓掌)
科技的发展与人类的“三心”结为联盟,微光成了奢侈,似乎灵感只属于天才,微光是一门“绝学”,这样的后果是科技在掌上眉飞色舞,糜烂生活的姿态大行其道,可堪思想之花的枯萎颓败,灵感乍现的涸泽枯竭,社会文化氛围的浅显薄弱。(文字漂亮。科技对人文的侵害似乎还没讲清)
然而,当繁华落尽看到天才作品里被我们舍弃过的微光时,我们会是怎样的感受呢?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的发展从来是靠大众文化的前进,与每一个个体的微光息息相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点燃微光,亦能照亮整片天空!(社会关怀在此处体现。善于自问自答。此乃作文之道。)首先,这需要基础教育的普及和平等,从“博”而后“专”,改变公众对有关学术、灵感想法的一贯仰望,以平和的眼光看待,大师出于大众,教育的发展可以营养培养大师的泥土。其次,可以学习西方开发出灵感的新载体。国外有专家开发了一款游戏,玩家可以任意组合,寻找蛋白质结构,每个个体都有可能成为发现蛋白质的大家。再者,我们应逐渐告别“三心”,别让自己的菲薄、依赖、慵懒主宰了思想,限制了微光。(同样是首先、其次、再次,这是有内容有思想的,并非简单罗列。)当我们重拾自身的好奇心去关照生活,我们的微光能聚成一片,集体的微光终成一片光明,照亮的不仅是思想文化界,亦为社会的发展照亮了前进的方向。(微光之价值)
微光属于天才,更属于大家。我说:河的两岸欢声笑语,一片祥和。(同样是呼应,这样的呼应有声有色。)
【阅后感想】本文以思想活跃取胜。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再到怎么解决问题,条分缕析,思路清楚。前半部分分析“微光”被舍弃的过程,由表面到本质,语言漂亮,能打动人。后面谈“怎么办”时,举出三条“对策”,平实而言之有物。值得注意的是,本文的开头和结尾让人眼前一亮,光是印象分就能增加不少。
自立
我曾无数次地翻阅一本名为《自立》的小册子,它的作者是爱默生——美国最受人敬仰的思想家。(开篇自然,仿佛在诉说心声。)
故而对于高考的这段材料,我总有似曾相识之感。“人们对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这样的现象大概是爱默生著书的发因。世人盲从而不思考,思考而不独立,独立而不自信。“自立”的提出切中要害。自立,是我们所最需要的!(从“盲从”到“自立”层层推进)何为自立?爱默生说过他对天才的解释:“天才即是相信心中的真理对其他任何人都适用。”自立便是感受“心灵的微光”,相信它的价值,相信它也是其他人心中共有的常识,自立是人有所体悟,有所沉思,更有所坚持。(把自立与微光紧紧扣在一起。把爱默生的材料用足)
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便讲述了一个关于自立的故事。35岁以前,克里斯特兰德是一个股票分析师,有持家有道的妻子和漂亮的孩子。35岁以后,他成为落魄的画家,从巴黎到莫里哀岛,他总画些“难看”的画却不知疲倦。是什么引发了如此改变?他说,是创作的欲望折磨着他。他捕捉到了“心灵的微光”,并不惜一切将其表达出来。最后,在他画出了“那些难以言说的感受”后,快乐地死去。人们在他的画中看到了自己心中的世界,或许是曾在心中闪烁的微光。(在考场上敢于从容地讲故事,以说明珍惜微光之可贵,大气!)
自立是自由的前提,是对心、对真理而不是对任何权威的服从。人不该舍弃他“心灵的微光”,因为是真理,就该坚持;是真情,就该抒发!(微光是真理,微光是真情,是真理真情就该表达。这就是自立。)
而自立又何其不易呢?盲从不是这大千世界的本色吗?去年3月,日本一场海啸引发了食盐危机。许多人根本不用头脑思考、计算,闻风即雨,理性仿佛不存在于蝇营狗苟之间,多年的社会生活将自立完全磨去。摒弃自立甚至出现在知识分子之中,论文抄袭已成常态,每天都会将空话套话挂在嘴边。真理何在?真情何在?(结合社会现实,从反面证明微光之重要。文章有批判力。)
任何时代都需要人的自立。唯有自立的人,才能发出理性的声音,进行清醒的思考。也只有自立的人能获得内心的自由。(这段警句式的语言很有分量。)
就是这样一本算不上书的小册子,时刻发出铿锵之音,在我内心回响。对,我也曾这么想的。现在,我要这样做了。(文字活泼可喜,如自言自语。学而时习之,关键是做,是实践。)
【阅后感想】今年高考语文作文的材料正是由爱默生的一篇散文节选后改写而成的。可以想象这位考生在展卷那一瞬间的心情必然是惊喜:“运气不错!”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篇文章也做得行云流水,浑朴天成。引用两本书,几个社会新闻,就从正反两方面把我们最需要自立的这个道理讲清楚了。其实这“运气”并非偶得,一个不爱读书的学生会想到在高考前翻阅爱默生吗?文章本身的好坏,终究还是数年积累之功。
返回字体复制全文第1/1篇上一篇下一篇上页下页
第二篇:黄玉峰:好作文源自日常的阅读积累
好作文源自日常的阅读积累
——2012年上海高考语文卷高分作文评析
黄玉峰 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 文汇报 2012、12、06 文汇教育·作文
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三篇文章是2012年上海高考语文卷的高分作文。对它们进行细读、点评,不是要为考生提炼所谓的“高分秘籍”,而是希望从中找到一些共性,指出一条正道。这三位考生的成功再次证明,作文能力只能从阅读中学来,不可能在题海中获得。
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三篇文章都是临场之作。这几位考生,皆是考场上的成功者,也将成为无数后来者研究模仿的对象。它们再次证明,作文的成效在读书!
对于考试,师生们总希望有什么“金科玉律”提炼一个“成功指南”。只是这样的“研究”虽年年在做,却从未听说哪一个考生是读了高考作文“成功指南”而成功的。事后诸葛亮式的总结分析总是容易的,但要按这“经验”复制出好文章就难了。以前“雄霸”作文教学的所谓“总分总”模式早已面临危机;一度独领考场风骚的“秋雨体”更显得空洞苍白、无病呻吟,而成了明日黄花。请看这三篇高分作文,哪一篇是这种风格?正如清人赵翼所写:“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面对变化,强者看到的是自由挥洒的天地,弱者却苦于无所适从。那追赶潮流的,总是会被潮流甩在后面。
那么,考生怎样才能在日新月异的形势变化中不晕头转向呢?其实,答案就是今年的作文题——要珍惜自己心中的“微光”。只要踏踏实实按照下述的方法学习,不去随波逐流,花个数年的功夫,便敌得过“预支五百年新意”,永不枯竭。
来看看这几篇文章共同点是什么?看得出来,这几位考生都是读书多,读书熟,课内课外,古往今来,都有涉猎,而且善于运用,举重若轻。这种能力,只能从读书中学来,不可能在题海中获得,依赖教辅不行,靠夸夸其谈蒙混过去也不行。
林语堂说,国文好的学生,多半是在课桌下偷偷看课外书看出来的,此言得之。素日读萨特、黑塞、毛姆、爱默生的学生,和整天折腾“这句话体现了什么思想感情”、“这个字好在哪里,换成那个字行不行?”的学生,在试场上乃至在将来漫长人生道路上的较量,都会是悬殊的。
明朝何景明抨击科举考试的弊端,说道:“分章截句,属题比类,纂摘简略,剽窃程式,传之口耳,安察心臆,叛圣弃古,以会有司。其卑而可羞者,未有过焉者也!”意思是说,那些人只知道拿着教条死背,划分段落大意,总结做题规律,读着缩水名著,抄袭他人套路,一心一意揣摩出题人的心思,背叛圣人和真理去迎合当权者,真是丢脸丢到家了!“文章千古事”,明朝士子的悲哀和我们今天孩子们的苦恼,何其相似!
所以,虽然我们是在谈应试,但我的观点始终不变:要以素质来对应试。做习题不是做得越多越好,恶补更无必要。有简单重复的时间,不如读一点书,用自己的思考来代替为揣摩他人答案的“思考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所闻,必然有所思。成功的学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善于把读的内容与题目结合起来。这里确实有个技巧问题。破题有哪几种形式?怎么尽快把“微光”落到实处?谋篇布局有什么章法?哪个详写,哪个略写?末了处又要怎样结出一个“豹尾”?这些技巧的学习,也需从读书思考练写中得来。名篇佳作既带给人美的享受,也给模仿学习者最好的版本。林黛玉教香菱学诗,起先要背熟一百首杜诗,再背一百首王维,说是教,还是“读”的部分占大头。在读书的时候,只要稍加注意,吸取里面的技巧,不难“偷师”到一些好东西。我教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就告诉学生,这是一篇大才子的“急就章”,是在他和妻子蜜月旅行时,被编辑催文“坐索”,仓促中写成。这样的文章,为了求快,必然用了很多技巧,但是人家用得圆熟漂亮。于是在我的建议下,学生们模仿《故都的秋》写成了一篇散文后,纷纷表示:只要有内容,这种文章也不难写。
其实这样的名作,才应该是学生们模仿的对象,而不是那些所谓的优秀作文。道理很简单,优秀作文虽好,毕竟不过是最符合一时一地的游戏规则,怎么比得上经过岁月流金经久不衰的真正经典。古人说,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则仅得乎下,诚哉斯言。
南宋史豪卿一语道破玄机:“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已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也。”读书就像融化冶炼铜矿石的过程,作文就好像用已经炼成的铜水浇入一个个模子,铸造成器物。融铜的过程最辛苦费力,需要许多的时间和能量投入,而铸器的过程却便捷快速。一些学生为什么写作文只会跟风,没有特色,甚至感到痛苦?因为他们没有“库存”,没有“粮食”,靠速成的“厨艺”,再怎么折腾也做不出一顿像样的饭来。
其实,现代文阅读、古诗词赏析也是如此。这些题目当然也有一点技巧,但技巧很简单,只要临考前用几个月时间讲一讲,练一练就足够了,最根本的还是要有“粮”。不少学生照着老师教的套话,照着标准答案辛辛苦苦背了半天,却套不好,套不对,就是因为文章没有理解,没有读懂。
有人说,语文考试60%以上决定于语文素质,即平时的读书积累;技巧的作用最多就占20%。也就是说,一个语文素质好的学生,哪怕平时完全不听课不写作业,也能考到六十分,稍微训练一下,很轻松就能上八十分。一个语文素质不好的学生,就是天天钻在题海里刻苦用功,依然可能不及格,而且会痛苦地发现自己怎么努力都不管用。
那么还有20%是什么呢?是运气。不要惊讶,任何考试都有运气的,运气是天数,非人力所能。才高如唐伯虎,也会终身不第,何况他人?当然,极端情况是极少数,但运气导致小幅的起落还是有的。今天的语文考试,从命题到阅卷,在信效度上多少都还有些问题,考八十五分的学生不一定就比得八十分的优秀。承认这一点,反而能更加坦然一些,不会过分执着,不会陷入对标准答案的迷信。
可怕的是,现在从小学开始,就舍本逐末,逼着孩子们在那20%的答题技巧上用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死抓应试书。苦读十二年,腹中空如洗,放弃了多少精彩丰富的阅读体验,那真的值得吗?况且,这个20%的作用只是对应试分数而言,对人生而言的作用几乎是零:考好了就没用了,不过一块敲门砖。而逐日养成的人文素质,却是一辈子受用无穷。明乎此,你到底是把精力花在积累上还是用在答题技巧上呢?
在这里,我还想说明,如今无论命题、阅卷,都在改进,尤其是阅卷处越来越重视内容,淡化技巧。试看这三篇高分作文,没有一篇是夸夸其谈。那些空洞浮华的文字堆砌在高考中已很难取胜。有道是,“识时务者为俊杰”。各位老师、同学,如果还有抱着“作文大全”、“教参教辅”不放的,是到了改弦更张的时候了!
用微光照亮自我
有人说天才不同于常人的一点即在于他能珍惜、看重自己心灵中的微光。(第一句便点题,是能文者。陆机的《文赋》谈到作文的奥妙时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赖兹以效绩”,就是强调点题的重要。因为这样能使阅卷官一下子把握你要说的内容,就会循着你的思路看下去。)的确,正因为常人舍弃了自身的微光,他们得以(“得以”用得不妥,应该为“才能”,表示是无可奈何的。)融入世俗成为沉默的大多数;而那份微光写入作品中,却成了超脱世俗的惊众一笔,照亮珍惜它的人,以“天才”的独立人格遗留于世。(不动声色地把微光与“珍惜独立的人格”联系起来,这样就让后面的论述十分集中。)
微光,即如康德评启蒙运动一样,“助人摆脱加诸自身的愚昧状态”。这愚昧并不是指智力上的缺憾,而是随着社会世俗大流,完全为时代、社会所限的个人无力感。因而,心中的一点微光,若是珍惜了,就必能助人在冥冥众生中辨出自身的人格与价值,从而超脱社会的“常人”限制,以独立的“天才”而存于世。(进一步阐明微光的价值所在。)
我们深知自我的微光来之不易,却又将它舍弃,那是源于自身的恐惧。我们害怕在社会中若还持着那份微光,违背了大众取向,就会成异类,被孤立——我们害怕因不舍弃微光而带来的孤独。于是,微光在不停的求众中因舍弃自我而遭毁弃,终至我们成为被社会归类的一员,丧失了自我独立的人格。(分析“微光”被舍弃的原因是害怕孤独,为文章增加了深度。)
天才们在保留微光时也享用着自身的孤独。“当你让寂寞在人群中蔓延时”,波德莱尔这样说道,“你就真正地拥有了自我。”(这句话引得妙)正因为微光源自自我内心,所以保持一份微光就意味着与社会、世俗的不同;因而你要时刻从人群中抽身开来,在孤独与寂寞中与自己对话,看看你心灵的微光,小心地呵护它,为它添油拨芯。“黑暗中屋内那隐隐的灯”,巴金笔下的《灯》不仅是行夜路时的引领者,也是在孤寂中慰藉心灵的微光。因为不肯舍弃心灵的微光,他们变得孤独;而又因为珍惜呵护着这份微光,他们在孤独的完满中得到慰藉。(所引巴金语来自课文)
将微光诉诸作品,传于世人,需要更大勇气。那等于是与世宣告对“常人”的决裂,号召大家重视“微光”。于是便有了王尔德笔下快乐王子与夜莺的善良单纯的高贵,陀思妥耶夫斯基流露出的对底层的悲悯和超人类力量的探索,贝多芬奏鸣曲中英雄精神对呜咽命运的反抗,高更笔下塔希提岛自然淳朴的人类生活状态……微光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含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而最终当它们汇聚在一起时,便是众人本有的同一张“脸”。赫尔曼·黑塞其实早已指出,众人的心性、微光,源自一个整体,无怪乎我们会对天才作品中的微光如此熟悉,也无怪乎他们会激起人心原有的微光。(由个人的微光上升到人类共同的微光,接近尾声处又一次升华。列数名著,而非堆砌!)
据说巴老晚年常在屋内背诵《神曲》——那是他在与但丁的心灵微光交流吧!其实,我们也应保持、重拾那一份微光——不问社会怎样吞没众生,愿有一份微光照亮自己成为拥有独立人格的一个自我。(再引巴金,点题,呼应,情感充沛,文采斐然!妙!)
【阅后感想】这篇文章的成功,来自两个方面:
一、思想的深刻,内容的丰富;
二、善于谋篇布局。看得出,这两点都来自于作者丰富的阅读。巴金的灯,来自课内;高更、黑塞等,来自课外。没有花里胡哨华而不实的排列,没有慷慨激昂气势磅礴的警句,有的是平实的有思想厚度的文字,如诗如歌,使人读后有得。这个得,就是“要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
告别仰望,点燃微光
泰戈尔有一首著名的小诗——河的此岸暗自叹息,一切欢乐定在对岸:河的彼岸一声长叹,欢乐尽在对岸。(引诗意味深长)
人们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或者“直把杭州作汴州”,同样,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题扣得好)
时光流变,让昔日的微光渺然无痕;岁月的尘埃,让思想的结晶锁在知音寥落的舞台。这不仅是人类的悲哀,更是思想文化的悲哀。(有情)
表面上这样的悲哀源于外界因素的挑衅和诱惑。萨特犀利地揭示了一个人们不愿承认的现实:科技对人文的漠视和侵害。现今各类万能的搜索工具早把人心灵中闪烁的微光掐死在了摇篮里。然而在本质上,悲哀源于人类的“三心”:菲薄之心——认定自己的思想只是“下里巴人”而非“阳春白雪”;依赖之心——对于一个事件或一个命题,习惯性地请求网络,缺乏独立思考;慵懒之心——即便灵感一闪而过也懒得速记下来,过脑即忘随风而逝。(为“三心”之说鼓掌)
科技的发展与人类的“三心”结为联盟,微光成了奢侈,似乎灵感只属于天才,微光是一门“绝学”,这样的后果是科技在掌上眉飞色舞,糜烂生活的姿态大行其道,可堪思想之花的枯萎颓败,灵感乍现的涸泽枯竭,社会文化氛围的浅显薄弱。(文字漂亮。科技对人文的侵害似乎还没讲清)
然而,当繁华落尽看到天才作品里被我们舍弃过的微光时,我们会是怎样的感受呢?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的发展从来是靠大众文化的前进,与每一个个体的微光息息相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点燃微光,亦能照亮整片天空!(社会关怀在此处体现。善于自问自答。此乃作文之道。)首先,这需要基础教育的普及和平等,从“博”而后“专”,改变公众对有关学术、灵感想法的一贯仰望,以平和的眼光看待,大师出于大众,教育的发展可以营养培养大师的泥土。其次,可以学习西方开发出灵感的新载体。国外有专家开发了一款游戏,玩家可以任意组合,寻找蛋白质结构,每个个体都有可能成为发现蛋白质的大家。再者,我们应逐渐告别“三心”,别让自己的菲薄、依赖、慵懒主宰了思想,限制了微光。(同样是首先、其次、再次,这是有内容有思想的,并非简单罗列。)当我们重拾自身的好奇心去关照生活,我们的微光能聚成一片,集体的微光终成一片光明,照亮的不仅是思想文化界,亦为社会的发展照亮了前进的方向。(微光之价值)
微光属于天才,更属于大家。我说:河的两岸欢声笑语,一片祥和。(同样是呼应,这样的呼应有声有色。)
【阅后感想】本文以思想活跃取胜。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再到怎么解决问题,条分缕析,思路清楚。前半部分分析“微光”被舍弃的过程,由表面到本质,语言漂亮,能打动人。后面谈“怎么办”时,举出三条“对策”,平实而言之有物。值得注意的是,本文的开头和结尾让人眼前一亮,光是印象分就能增加不少。
自立
我曾无数次地翻阅一本名为《自立》的小册子,它的作者是爱默生——美国最受人敬仰的思想家。(开篇自然,仿佛在诉说心声。)
故而对于高考的这段材料,我总有似曾相识之感。“人们对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这样的现象大概是爱默生著书的发因。世人盲从而不思考,思考而不独立,独立而不自信。“自立”的提出切中要害。自立,是我们所最需要的!(从“盲从”到“自立”层层推进)何为自立?爱默生说过他对天才的解释:“天才即是相信心中的真理对其他任何人都适用。”自立便是感受“心灵的微光”,相信它的价值,相信它也是其他人心中共有的常识,自立是人有所体悟,有所沉思,更有所坚持。(把自立与微光紧紧扣在一起。把爱默生的材料用足)
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便讲述了一个关于自立的故事。35岁以前,克里斯特兰德是一个股票分析师,有持家有道的妻子和漂亮的孩子。35岁以后,他成为落魄的画家,从巴黎到莫里哀岛,他总画些“难看”的画却不知疲倦。是什么引发了如此改变?他说,是创作的欲望折磨着他。他捕捉到了“心灵的微光”,并不惜一切将其表达出来。最后,在他画出了“那些难以言说的感受”后,快乐地死去。人们在他的画中看到了自己心中的世界,或许是曾在心中闪烁的微光。(在考场上敢于从容地讲故事,以说明珍惜微光之可贵,大气!)
自立是自由的前提,是对心、对真理而不是对任何权威的服从。人不该舍弃他“心灵的微光”,因为是真理,就该坚持;是真情,就该抒发!(微光是真理,微光是真情,是真理真情就该表达。这就是自立。)
而自立又何其不易呢?盲从不是这大千世界的本色吗?去年3月,日本一场海啸引发了食盐危机。许多人根本不用头脑思考、计算,闻风即雨,理性仿佛不存在于蝇营狗苟之间,多年的社会生活将自立完全磨去。摒弃自立甚至出现在知识分子之中,论文抄袭已成常态,每天都会将空话套话挂在嘴边。真理何在?真情何在?(结合社会现实,从反面证明微光之重要。文章有批判力。)
任何时代都需要人的自立。唯有自立的人,才能发出理性的声音,进行清醒的思考。也只有自立的人能获得内心的自由。(这段警句式的语言很有分量。)
就是这样一本算不上书的小册子,时刻发出铿锵之音,在我内心回响。对,我也曾这么想的。现在,我要这样做了。(文字活泼可喜,如自言自语。学而时习之,关键是做,是实践。)
【阅后感想】今年高考语文作文的材料正是由爱默生的一篇散文节选后改写而成的。可以想象这位考生在展卷那一瞬间的心情必然是惊喜:“运气不错!”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篇文章也做得行云流水,浑朴天成。引用两本书,几个社会新闻,就从正反两方面把我们最需要自立的这个道理讲清楚了。其实这“运气”并非偶得,一个不爱读书的学生会想到在高考前翻阅爱默生吗?文章本身的好坏,终究还是数年积累之功。附: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是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训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道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象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者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字,总老象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岐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人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象橄榄又象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之分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底。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者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评论:
三个成语,啥都有了:
望子成龙——龙可望不可逼。龙是望出来的,不是逼出来的。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能有出息,逼着孩子没日没夜地沉浸在题海之中,结果没成龙,倒是成凤了——疯了,轻者跳楼,重者杀人。最近例子比较多,也比较残忍。
望洋兴叹——羊是放出来的,不是圈出来的。据说科学家们为了让羊多长肉,快长肉,已经让它们吃尿素了,美其名曰科学饲养。这样生产的羊肉,估计只有他们自己敢吃。中国家长们都盼着让孩子到美国受到良好的洋教育,没想到美国也有孩子被逼上梁山的。岌岌可危——45天就长大的鸡,整天不是吃饲料,就是吃饲料,这样的鸡,还有什么前途,据说,超过45天,即是不是吃,它自己就会脱毛,变傻,以至于死。枪不是万恶之源,人心才是。美国杀人案,有人说都是枪支泛滥惹得祸,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因为枪的使用在人,可以自卫,可以捍卫正义,也可以乱杀无辜。
只要人心出了问题,没有枪,可以用刀,河南光山,一男子单刀伤人22,危害性也相当大。
看到上海特级语文教师的一篇文章,说得再透彻不过,在这一背景下读来,更有教育意义:
学生的写作能力,只能从读书中学来,不可能在题海中获得,依赖教辅不行,靠夸夸其谈蒙混过去也不行。其他学科应该也是同一个道理。
第三篇:日常积累知识
1、室内穿越砌体的穿墙套管到工程量计算是以延长米计算并套室外相同规格管道安装的子目。因此,需要分规格计算单个套管的长度之后,则计算为该规格管道长度之和套项(单个套管长度计算为其他抹灰之后两侧与墙面平齐);
2、卫生间、厨房或者管道专用井道内的穿越楼板的套管是属于普通防水套管,就得分规格计算套管的个数套普通防水套管安装(单个套管的长度计算以楼板底部平齐,上部伸出楼板5~10mm);
3、有地下室穿越建筑物外墙的套管则是刚性防水套管,分规格以‘个’为单位计算并套工业管道工程定额册中‘刚性防水套管制作’和‘刚性防水套管安装’的子目(计算单个刚性防水套管的长度是以内墙抹灰以后平齐至伸出外墙表面15~30mm)。
套管规格的要求大穿越管道管径2个规格。
1、DG一般用在建筑电气上,表示电线电缆的保护管,如:DG20.指直径20mm的镀锌铁管.2、金属管多用DN,塑料管多用De,Dg在不需要了解(都不用了)。
3、DN是公称直径,De主要是指管道外径。设计说明中应该有对照表。De量的是管道外壁的直径,DN是De减一半管壁的厚度得的数
4、公称直径就是各种管子与管路附件的通用口径。同一公称直径的管子与管路附件均能相互连接,具有互换性.它不是实际意义上的管道外径或内径,虽然其数值跟管道内径较为接近或相等;每一公称直径,对应一个外径,其内径数值随厚度不同而不同。公称直径可用公制mm表示,也可用英制in表示。给排水中,排水管道的伸缩节: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2003(2009年版)规定 4.3.10 塑料排水管道应根据其管道的伸缩量设置伸缩节,伸缩节宜设置在汇合配件处。排水横管应设置专用伸缩节。注:1 当排水管道采用橡胶密封配件时,可不设伸缩节; 2 室内、外埋地管道可不设伸缩节。已含在定额内。给水管不设置伸缩节。只有塑料排水管道和采暖管道需要设置伸缩节。按个计算。
保温:有公式的管道绝热公式=长度*3.14*(管道外径+1.033*绝热层厚度)+1.033*绝热层厚度
保护式公式S=长度*3.14*(管径外径+2.1绝热层厚度+0.0082)。弱电只计算穿管的工程量,穿线由相关部门施工。电缆长度计算规则:
1、钢管垂直高度计算应分别计算地上和地下2部,地下部分按照100mm考虑即可,实际施工,电缆保护管通常敷设在找平层之前的地面上,之后找平层、面层盖上就可以了;地上为保护管1000+400是对的。
2、设计没提深度,对于首层来说可以按照上面说的按照±0下100mm考虑,也可以看现场实际施工情况再确定。
3、电缆长度是在上述钢管长度基础上再加箱的半周长+1.5M+电缆敷设驰度(前面长度和*2.5%)电缆计算式:(图示净长度+终端头预留+中间头预留+进入盘箱柜预留+进入建筑物预留)*(1+2.5%)(驰度2.5%是按照总长度计取)
电缆预留等定额中有详细说明,看一下就OK了
补充回答:
1、算量软件也是计算到配电箱下沿的(如果配管是从顶板引下就算到配电箱上沿),三维观察一下就看出来了。
2、算量时由竖直转水平的弧度不用考虑,埋深不小于100mm即可,详见GB50138-92第5.3.1条,这个规范在广联达服务新干线搜索一下就有。如果拿不准就按照实际施工的做法考虑。
洗脸盆0.3+0.2 淋浴1.1+0.2 大便器0.3+0.2
第四篇:怎样让初中生为好作文积累素材
怎样让初中生为好作文积累素材
【摘 要】作文写作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件较有难度的事情,假、大、空,甚至抄袭都是常态,究其原因,笔者发现,所以写不出有血有肉的作文是因为学生缺乏素材。本文试图从积累素材的方法出发,解决问题。
【关键词】初中生;好作文;素材
在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作为一个相当重要的?h节,它直接反映着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知识水平、思考方式等,可以说作文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学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而从最现实的考试赋值层面来说,初中作文的字数要求一般在600字左右,分值却占了30―40分,这也可以看出,作文的重要性。
然而,在日常作文教学中,我们却能深刻的感受到初中生作文的一些问题,如内容虚假,空洞乏味等。假、大、空、抄甚至变成了大部分学生写作的一种常态,这让笔者甚为担忧。我们一直在强调,语文是为了让人好好说话,说让别人能听懂的话,舒心的话。好好说话的前提是,你得知道什么样的话才能让人听懂,什么样的话才能让人觉得舒心,这就要求学生要不断的积累素材,这样才能写出有血有肉,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来。
一、好作文源于生活
我们总是在强调,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作文写作也是艺术创作的一部分。它的素材都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然而,由于初中生年纪尚小,阅历较浅,且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如此简单的生活方式,让他们对简单重复学校生活感到麻木,因而不会细心观察,更不可能主动产生太多的感悟和思考。众所周知,收集、整理、观察、思考、感悟是作文写作的必经之路,让那些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的人,才能从生活中有所感悟,在特定的时间段能产生强烈的写作愿望,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
1.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
教师培养学生观察兴趣的前提是,教师得自己先去观察,从观察学生开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会有内部驱动力。初中生年纪尚小,生活阅历也相对较浅,搜集作文素材的广度明显受限。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从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深度角度入手。起初,学生可能还不知道观察的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在日常的作文课中,老师可以把自己的观察日记拿出来和学生一起分享,并鼓励学生将自己看到的一些新奇事物记录下来,附上自己的感悟,同老师、同学们一起分享。在学生分享的过程中,老师要尽最大可能的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帮助学生更进一步。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观察生活的积极性能够被调动起来,且能持续下去,这对于作文写作素材的积累是很有帮助的。
2.教会学生怎样去观察
教会学生去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物,并能够及时的捕捉到一些新鲜的有意义的目标,而不是去干涉或者打断观察对象,更不是随意插入自己的情绪,而是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之上,做一些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并能实现一些适当的联想,在脑海中产生一些生动的、用自己的语言和思维组织起来的画面。如果能将自己观察到的过程和结果和自己的感受或者感悟,借助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能形成一定的重点主次,那就是再好不过了。
3.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虽然说初中生的生活相对来说比较单调,许多学生的路线基本都是学校和家两点一线,但是就在这两点一线之中,每天发生的事情都是新鲜的,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总会发现一些不一样的收获。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观察方法以后,我们要经常督促学生去观察,去记录,并要产生属于自己的独到的思考,借助事物的表面现象,看透事物的本质。当这样一种习惯坚持下去以后,对于学生的作文写作肯定受益良多。
二、借助网络、书籍、报刊去看外面的世界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作为初中生,由于受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我们没有办法去满世界看,还好网络通讯很发达,书籍、报刊内容也及时在更新,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我们开眼看世界的一扇窗户,即使我们足不出户,也可以随时关注外面世界的变化。借助大量的阅读,可以为我们的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另外,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阅读时做适当的摘录和读书笔记,一些自认为是精华的部分记录下来,并附上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因为只有经过自己感悟和思考的知识才是真知识,才能真正为自己所用。作文写作的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只有语言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才有可能会出现文思泉涌、笔下生花的顺境,否则,即便你有万千思绪,笔下也写不出只言片语,只能望“纸”兴叹。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还要鼓励学生多看、多读、多思考。
三、加强背诵,培养语感
“古今中外,善于写作的人,没有一个不是肚子里装着几百篇好文章的。并不是背熟了好去模仿抄袭,而是背熟了才能够吸收消化,把别人文章里的好处变成自己的……,”,这是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就说过的话,对此笔者也深感认同对此笔者也深感认同。作文写作就需要积累大量的素材,要掌握一定的方法,而那些名著名篇,而那些名著名篇无论是从素材上还是从方法论上都是极为成功的,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甚至可以说,最初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等到了一定程度,才能谈得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创新。因此,在我们的日常作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鼓励学生多读、多背、多记。
四、督促学生养成记日记的习惯
日记是一种相对来说较为自由的体裁,在日记中我们可以写自己眼睛看到的东西,脑子思考到的东西,还可以写自己道听途说的东西,总之,只要有内容,我们都可以写入日记中,日积月累,我们积累的作文素材就会越来越多,而且写日记的过程,本身就能锻炼我们的写作能力。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让学生把日记写成流水账,因为这对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是没有任何帮助的,甚至可以说是一件浪费时间的事情。这就需要教师监督,定期检查学生的日记。值得说明的是,我们得提前跟学生说明:这个日记是老师可能会看,所以最好不要把不想让别人知道的事情写入这个日记本中,这也是对学生个人隐私的一种保护,为老师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总之,初中生作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持久战,需要我们师生共同持久备战,不断努力,才能让学生不断地“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王涛《浅析初中作文的生活素材积累》.,《课外语文》,2016年第23期。
[2]靳红霞,刘静.《以素材问题为突破口的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探究》,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3]刘海权.《提高中学作文教学效率之我见》,《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第五篇:小学五年级语文日常字词积累
一、你能说出五十个所以“然”吗?
1()然而止 2()然不屈 3()然四顾 4()然若失 5()然而立 6()然拒绝 7()然无声 8()然长逝 9()然于心 10()然不同 11()然前行 12()然大波 13()然可亲 14()然从事 15()然俯允 16()然成风 17()然自在 18()然无味 19()然而至 20()然而去 21()然作色 22()然可怖 23()然自若 24()然在目 25()然无恙 26()然大怒 27()然痛哭 28()然大物 29()然无声 30()然泪下 31()然耸立 32()然命笔 33()然失笑 34()然而生 35()然出众 36()然若揭 37()然纸上 38()然视之 39()然成家 40()然露齿 41()然一笑 43()然决然 45()然不乐 46()然处之 47()然不解 48()然起敬 49()然神伤 50()然物外
二、你能填出下列句子中的敬辞与谦辞吗?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中华民族是有着高度精神文明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汉语里形成了为数众多的敬辞与谦辞.这些敬辞与谦辞至今仍被广泛地应用着.在同别人打交道时使用这些词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和文明程度.请你填出下列句子中的敬辞与谦辞.初次见面说()好久不见说()请人批评说()求人原谅说()求人帮忙说()求给方便说()麻烦别人说()向人祝贺说()求人看稿说()求人解答说()求人指点说()托人办事说()赞人见解说()看望别人说()宾客来到说()陪伴朋友说()无暇陪客说()等候客人说()请人勿送说()欢迎购买说()归还原物说()
三、你能挑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吗 ? 不记其数()手屈一指()刚复自用()一副字画()事过景迁()迫不急待()不容制疑()一迭照片()明辩是非()克苦耐劳()唇枪舌箭()搬门弄斧()五彩班烂()感恩带德()前扑后继()按步就班()天然屏帐()黄梁美梦()仔细端祥()滥芋充数()英雄倍出()不了了置()义不容词()深刻印像()出奇致胜()忧心冲冲()穿流不息()再接再励()直接了当()世外桃园()
四、填人名,补足歇后语。
()借东风——巧用天时()借荆州——有借无还()进曹营——一言不发()上梁山——官逼民反()打宋江——过后赔礼()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答案:
一、你能说出五十个所以“然”吗?
1(戛)然而止 2(凛)然不屈 3(茫)然四顾 4(怅)然若失 5(卓)然而立 6(断)然拒绝 7(悄)然无声 8(溘)然长逝 9(了)然于心 10(迥)然不同 11(愤)然前行 12(轰)然大波 13(蔼)然可亲 14(贸)然从事 15()然俯允 16(蔚)然成风 17(怡)然自在 18(索)然无味 19(翩)然而至 20(飘)然而去 21()然作色 22(森)然可怖 23(泰)然自若 24()然在目 25(安)然无恙 26(勃)然大怒 27(怅)然痛哭 28(庞)然大物 29(悄)然无声 30(潸)然泪下 31(巍)然耸立 32(欣)然命笔 33(哑)然失笑 34(油)然而生 35()然出众 36(昭)然若揭 37(跃)然纸上 38(漠)然视之 39(卓)然成家 40()然露齿 41(嫣)然一笑 43()然决然 45()然不乐 46(泰)然处之 47()然不解 48(肃)然起敬 49(黯)然神伤 50(超)然物外
二、你能填出下列句子中的敬辞与谦辞吗?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中华民族是有着高度精神文明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汉语里形成了为数众多的敬辞与谦辞.这些敬辞与谦辞至今仍被广泛地应用着.在同别人打交道时使用这些词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和文明程度.请你填出下列句子中的敬辞与谦辞.初次见面说(久仰)好久不见说(久违)请人批评说(请多多指教)求人原谅说(请海涵)求人帮忙说(劳驾)求给方便说(借光)麻烦别人说(打扰)向人祝贺说(恭喜)求人看稿说(斧正)求人解答说(请问)求人指点说(请赐教)托人办事说(拜托)赞人见解说(高见)看望别人说(拜访)宾客来到说(光临)陪伴朋友说(奉陪)无暇陪客说(先失陪)等候客人说(恭候大驾)请人勿送说(请留步)欢迎购买说(光顾)归还原物说(奉还)
三、你能挑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吗 ? 不记其数(计)手屈一指(首)刚复自用(愎)一副字画(幅)事过景迁(境)迫不急待(及)不容制疑(质)一迭照片(叠)明辩是非(辨)克苦耐劳(刻)唇枪舌箭(剑)搬门弄斧(班)五彩班烂(斑斓)感恩带德(戴)前扑后继(仆)按步就班(部)天然屏帐(障)黄梁美梦(粱)仔细端祥(详)滥芋充数(竽)英雄倍出(辈)不了了置(之)义不容词(辞)深刻印像(象)出奇致胜(制)忧心冲冲(忡忡)穿流不息(川)再接再励(厉)直接了当(截)世外桃园(源)
四、填人名,补足歇后语。(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徐庶)进曹营——言不发(林冲)上梁山——官逼民反(李逵)打宋江——过后赔礼(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