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前班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学前班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 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按数群计数,5的组成,6和7的组成,5的加减,6的加减,数的记录,制作统计表,单数和双数,7的加减。8的组成和加减,测量,9的组成和加减,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球体和圆柱体。二等分和四等分,10的组成和加减、认识时钟、认识人民币等结合生动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记数、操作等数学活动来呈现实际学习内容,加减法的处理不以10以内数的合成与分解作为学习加减法的逻辑起点。但教材并没有削弱对数可分可合的认识,强化数的分解与组成的意识,加减法学习混合,算法多样。空间与图形包括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形状、大小。分类与统计都重视对过程的经历。
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10以内数的意义,会认、会读写0—10的数。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经历比大小、高矮、、轻重、长短的过程。体验“比”的方法。
2、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体会加减法的含义,感受日常生活与其的密切联系。
3、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整时、半时、记时方法,体验时间的长短。
4、认识物体的位置、顺序、大小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5、学会简单分类、统计,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
三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0以内的数及加减法的计算,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学习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统计意识,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3、养成良好的观察、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学习习惯。
四 教学措施:
1、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小棒、图片等教(学)具进行直观教学。
2、主动与每个学生交谈,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教学中,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良好的行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
4、联系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习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创设活动情境。
5、鼓励和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6、在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
第二篇:学前班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学前班数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学前班数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师通过组织幼儿开展多彩的活动来扩展、整理其在生活中获得的有关数学方面的经验,掌握粗浅的数学知识,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运用数学知识认识事物的能力,为入小学学习打好必要的基础。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在过去的半年里,通过老师耐心细致的教学和辅导,大多数孩子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认真开展数学活动,基本掌握了对数字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能看图提出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对数学活动有了一定的兴趣爱好,这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三、教材分析
1、本学期将学习按数群记数和数的分类统计,它不仅能引导幼儿将数字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更能提高幼儿对数的敏感性和计算能力。
2、教幼儿学习简单的测量方法,并认识时钟和日历等生活常用数学知识。
3、认识简单的几何图形,将体和形、数结合起来认识并引导儿童认识三者之间的联系,通过实物展示和提问、讲解等方法充分激发儿童的想象活动。
4、结合幼儿生活经验和实际的生活需要来展开教学。
5、继续学习20以内的加减运算。
四、教学目的要求
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能结合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区分和理解一些事物的相关联系,通过自己的操作并理解、分析和概括出数的意义及数字的相互关系,并能准确的进行20以内加减运算。
五、教学的重难点
1、能理解数字的意义并能准确计算。
2、能对周围的事物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3、对生活中的物体能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能力。
六、教学安排
第一周认识序数、学习方位
第二周学习等分、学习分类
第三周练习数数、认识几何图形一 第四周学习11的加减法 第五周学习12的加减法 第六周学习13、14的加减法 第七周学习15、16的加减法 第八周学习17、18的加减法 第九周学习19、20的加减法 第十周认识钟表
第十一周认识几何图形二
第十二周10以内数的连加法
一、10以内数的连加法二 第十三周10以内数的加法、连加法应用题 第十四周10以内数的连减法
(一)、(二)第十五周10以内数的减法、连减法应用题
第十六周15以内数的加减法应用题、20以内数的加减法应用题 第十七周认识日历、认识钱币 第十八周总复习
第三篇:学前班数学教学计划
学前班数学教学计划
学前班数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师通过组织幼儿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扩展、整理其在生活中获得的有关数学方面的经验,掌握粗浅的数学知识,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运用数学知识认识事物的能力,为入小学学习打好必要的基础。
一、教材分析
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幼儿的认识能力,通过提供充分的条件,为幼儿设计多种活动,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观察和了解数与数的相互联系,从而让幼儿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前班数学教育的主要有分类,排序和对应等数学基础知识,10以内数的意义,学习4以内的加减、有关的几何形体和事物的时间、空间关系的粗浅知识,以及简单的测量活动等。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由于环境、教育条件和遗传因素的影响,幼儿在身心发展上存在个体之间的差异,不同的幼儿逐渐表现出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不同,这就形成了儿童的个性差异。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和个性差异,所以在上课的时候,老师要因材施教的发展幼儿的能力,带领幼儿认真开展数学活动,使每个孩子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三、教学目的要求
1、在教学过程中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能结合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区分和理解一些事物的相互关系,通过自己的操作并理解、分析和概括出数的意义及数字的相互联系,并能准确的进行加减运算。
2、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多种能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四、教学重难点
1、能理解数字的意义并能准确计算。
2、能对周围的事物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3、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为今后的学习打基础。
五、教学措施
儿童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活动,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对周围环境中的事物进行观察、操作,同时展开联想、想象,比较、分析等内在的思维活动。所以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把数学知识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并通过游戏的方法培养和保护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创造和提供一定的条件帮助幼儿合理地运用其掌握的数学知识,将其转化为认识事物的能力。
六、教学进度
周 次内容
1.物体的分类《学习分类》《区别上下、远近》
2.《区别前后,左右》《认识1和许多》《分组游戏》
3.《比较大小、长短、高矮》《比较轻重、厚薄、粗细》
4.《学习排序》《认识2和3 》
5.《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认识4和5 》
6.《认识梯形、三角形》《认识圆形和椭圆形》
7.《填图形》《图形变换》《认识6》
8.《认识7和8》《复习8以内的数》
9.〈认识9和10〉,认识1----10的数序,10.学习1--50的数数。认识0
11.学习1---10的倒数,数字的用处
12.学习2的组成及加,减法
13.学习编应用题------2的加减
14.学习3的组成,及加法,口编应用题
15.学习3的减法和口头减法
16.学习4的组成及加减。
17.复习分类、图形等知识
18.总复习
五、综合实践安排
自己动手制作三角形,椭圆形,梯形等。
2009新汶办事处大寺山小学 常永亮 年9月
学前班数学培优辅差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教师特别的爱奉献给特别的学生。“帮学生一把,带他们一同上路”。对差生高看一眼,厚爱三分,以最大限度的耐心和恒心补出成效。
二.差生原因分析
寻找根源,发现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有生理因素,也有心理因素,但更多的是学生自身原因。
三.采取措施
1、引导学习困难学生正确认识自我2、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
3、优化课堂教学的手段
4、教育他们学会如何学习。
5、激发好奇心,引发求知欲。
6、加强个别辅导,提高个别辅导的质量
7、提倡积极鼓励评价
8、给予学生成功的机会
四.培优转差目标及学生名单 :
通过补差,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提高学习能力与学习成绩。
新汶办事处寺山小学常永亮2009年9月
环境教育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基本掌握了前几年级所开设课程的知识,有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良好,有一定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知识,但不系统、不全面。学生个体间存在差异,个别学生不愿开动脑筋,学习兴趣不浓,极少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他们滞后的原因。
二、目标总要求:
学生了解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感知这些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树立环保意识,转变浪费资源、破环环境的生活方式。学会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持久地采取适当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三、具体的措施
1、精心准备,不断探索,提高自身素质,切实加强健康教育。
2、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
3、设置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
5、课堂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四、问题研究与教改设想: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认识环境污染的危害,了解一些环境保护的知识,激发学生自觉保护环境的决心。
五、教学进度安排表
教学内容时间
第一单元9月1日——9月22日
第二单元9月23日——10月15日
第三单元10月16日——11月8日
第四单元11月9日——12月15日
新汶办事处寺山小学常永亮2009年9月
安全教育教学计划
为进一步做好交通安全宣传安全常识教育教学活动,提高广大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意识和交通文明素质,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结合我校教育实际,特制定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和安全常识教学划。
一、指导思想工作目标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降事故、保安全、保畅通”的总体目标,以实施“保护生命、安全出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为载体,大力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力争一年内形成齐抓共管的学生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机制,实现学生交通安全宣传工作制度化、宣传形式多样化、宣传内容系统化;使学生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率达100%,广大中小学生的交通法制观念、安全意识和文明素质明显增强,青少年学生交通事故伤害案件明显减少。
二、主题和实施步骤
(一)主题: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总的主题为“遵守交规、珍爱生命”。
(二)具体实施
以“遵守交规、珍爱生命”为主题,广泛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常识为主题内容的宣传教育教学活动。
1、建立健全学校交通安全组织,充分发挥其职能。成立学校交通法规教学领导小组,广泛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安全常识为主题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确保交通法律法规和安全常识,确保宣传教育活动的效果,增强师生遵守交通法规的自觉性。
2、积极推行交通安全责任制,明确学校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安全常识教育教学的责任。促进全体师生交通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普遍提高。
3、开展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抵制交通违法行为,共建安全、畅通、和谐交通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
4、加强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培养他们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良好习惯。每周利用一节课外活动时间,教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和交通安全常识。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和生动活泼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5、重视学校宣传阵地的宣传作用,不失时机的利用学校黑板报、校园广播等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的宣传。
6、发挥学校法制宣传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实现学校、社会、家庭三方教育的有机结合,加强对我校学生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培养学生遵守交通法规,注意交通安全的意识。
三、教学任务和措施
(一)健全工作制度,落实道路交通安全宣传责任。建立健全各项宣传教育工作制度。包括机构和人员组成、工作职责、宣全计划、工作记录等.(二)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意识。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学校聘请交警讲授交通安全课,向学生宣传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安全常识。各班级利用安全课、主题班队会、校园网、板报、知识竞赛、演讲、辩论、征文比赛等形式,定期开展道路交通安全专题教育,来丰富学生的交通安全知识,提高学生教育意识。
四、教学进度
教学内容时间
第一单元9月1日——9月22日
第二单元9月23日——10月15日
第三单元10月16日——11月8日
第四单元11月9日——12月15日
切实做好中小学生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的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
新汶办事处寺山小学常永亮2009年9月
第四篇:学前班数学教学计划
学前班数学教学计划
乐旺镇鲁邑小学·吴顺民
(2014年9月)
一、指导思想:学前班数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师通过组织幼儿开展多彩的活动来扩展、整理其在生活中获得的有关数学方面的经验,掌握粗浅的数学知识,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运用数学知识认识事物的能力,为入小学学习打好必要的基础。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作为一名新的幼儿教师,孩子们的情况还不太了解。不过在近两周的观察下发现学前班的孩子们都非常聪明。大多数孩子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认真开展数学活动,基本掌握了对数字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进行加减运算。对数学活动有了一定的兴趣爱好,这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学前班是幼儿升入小学的过渡期,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根据时代以及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来分析,孩子们的反应能力和学习程度有一定的差异。数学是一门提高幼儿智力反应能力的一门课程,针对幼儿个体和全面素质的要求,教师会用心、耐心、信心教好每一位幼儿。
三、教材分析
这个学期的教材是延边人民出版社出版,数学教材安排了34节课,教材着重培养幼儿思考、动脑筋的好习惯和生活中的数学常识。如:《10以内的分成组合》、《比较大小》、《10以内的加减法》、《时间的变换》、《几何图形》等,教材从多方面开发幼儿的智力,发散幼儿的思维,培养幼儿多动脑思考,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1、本学期将学习按数群记数和数的分类统计,它不仅能引导幼儿将数字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更能提高幼儿对数的敏感性和计算能力。
2、教幼儿学习简单的测量方法,并认识时钟和日历等生活常用数学知识。
3、认识简单的几何图形,将体和形、数结合起来认识并引导儿童认识三者之间的联系,通过实物展示和提问、讲解等方法充分激发儿童的想象活动。
4、结合幼儿生活经验和实际的生活需要来展开教学。
5、继续学习数的组成,5---10的组成及加减运算。
四、教学目的
要求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能结合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区分和理解一些事物的相关联系,通过自己的操作并理解、分析和概括出数的意义及数字的相互关系,并能准确的进行加减运算。
1、使幼儿运用观察、比较、对比等数学方式学习类包含关系。
2、帮助幼儿初步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和分成。
3、指导幼儿认识生活中的加减法,进一步认识时间,并知道怎么在生活中运用时间的变换。
4、让幼儿初步了解、认识几何立体图,让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5、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和作业习惯。
6、进一步提高幼儿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书写能力。
7、在教学过程中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能结合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区分和理解一些事物的相互关系,通过自己的操作并理解、分析和概括出数的意义及数字的相互联系,并能准确的进行加减运算。
8、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多种能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五、教学的重难点
1.能理解数字的意义并能准确计算。
2.能对周围的事物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3.对生活中的物体能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能力。
4、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为今后的学习打基础。
六、学前班数学教学计划进度安排表
第一周、物体的分类《学习分类》《区别上下、远近》
第二周、《区别前后,左右》《认识1和许多》《分组游戏》
第三周、《比较大小、长短、高矮》《比较轻重、厚薄、粗细》
第四周、《学习排序》《认识2和3》
第五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认识4和5》
第六周、《认识梯形、三角形》《认识圆形和椭圆形》
第七周、《填图形》《图形变换》《认识6》
第八周、《认识7和8》《复习8以内的数》
第九周、〈认识9和10〉,认识1----10的数序,第十周、学习1--50的数数。认识0
第十一周、学习1---10的倒数,数字的用处
第十二周、学习2的组成及加,减法
第十三周、学习编应用题------2的加减
第十四周、3的组成,及加法,口编应用题
第十五周、学习3的减法和口头减法
第十六周、学习4的组成及加减、学习4的应用题。
第十七周、和复习分类、图形等知识复习2、3、4的加法及口编应用题
第十八周、总复习及期末考试。
七、教学措施
教学活动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并通过游戏的方法培养和保护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创造和提供一定的条件帮助幼儿合理地运用其掌握的数学知识,将其转化为认识事物的能力。
儿童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活动,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对周围环境中的事物进行观察、操作,同时展开联想、想象,比较、分析等内在的思维活动。所以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把数学知识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并通过游戏的方法培养和保护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创造和提供一定的条件帮助幼儿合理地运用其掌握的数学知识,将其转化为认识事物的能力。
1、深入钻研教材,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好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充分利用多媒体,利用教材优美、全面的图片,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3、根据幼儿班的特点,以鼓励表扬的形式支持幼儿自主学习,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加强幼儿对数学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引导幼儿多思考多动脑多操作
第五篇:学前班数学教学计划
学前班数学教学计划
(2013-2014学下学期)
一、学期教学目标
1、熟练的数出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名称,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减法;会解决一些实
问题。
3、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4、初步认识钟面,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进位加法,用数学实践活动。
1、根据《标准》调整了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更丰富的知识。
2、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3、认数和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的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4、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初步建立数感。
5、计算数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6、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学生分析
有学生41人。全部进入学前班,学生们都活泼可爱,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整体上是一个积极向上的班级。学生刚入学,年龄小,坐不住,但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有少数几个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因为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养成不好,因此有待加强养成教育。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想方设法多设计一些让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师生融为一体,使学生尽快良好的形为习惯。
四、具体措施
1、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2、尽量注意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时常注意强调学生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的习惯。
4、课堂教学与家庭教学实践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