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总报告、结题报告 (800字)[模版]

时间:2019-05-13 00:58: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题研究总报告、结题报告 (800字)[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题研究总报告、结题报告 (800字)[模版]》。

第一篇:课题研究总报告、结题报告 (800字)[模版]

南宁市教育科学“ 十一五 ”规划研究课题

研究总报告(结题报告)

课 题 名 称

课 题 负 责 人 郭 姿 负责人所在单位 南宁市青秀区长塘镇初级中学 写 作 日 期 2010年10月

一、数据表(修订数据后 由课题主持人填写)

一条开启农村中学写作的金钥匙

——“思维导图在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结题报告

“思维导图在农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组

郭姿 杨国访

[内容摘要] 本实践研究由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借鉴英国著名大脑专家托尼.巴赞的思维导图(脑图)运用于农村中学写作的实践,采取理论——培训——实践——成果传阅一体化的模式,通过“思维导图在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在写作能力极为薄弱的农村寄宿制中学——长塘镇初级中学081、094班的运用实践,推动农村中学教师对作文课堂改革的思考,提高农村中学写作的速度和质量,促使实验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理论实践研究水平,由传授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以适应21世纪教育的需要;探讨在农村寄宿制学校语文教师怎样将科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形成适合农村中学写作实际,符合学科特色的写作模式,达到不断提高农村中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的目的。[关键词]思维导图 作文运用 形象思维 农村中学 语文学科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研究的意义:

长期以来,作文一直是许多学生遇到的一只“拦路虎”,同时也是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拦路虎”,因为这只“拦路虎”,让许多莘莘学子未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机遇,而知识膨胀和写作能力的竞争使学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长期以来,不良的作文训练违背了学生大脑的运作规律。那么,怎么帮助学生在写作中获胜并脱颖而出,无疑是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校是位于城乡交界、邕江河边的一所农村乡镇中学。现在在校生1031人,内宿学生980人,占总数的95%。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全国人口的流动,各省市地区的劳动力纷纷进城务工,他们为城市的建设付出了辛苦的努力和无私的奉献。他们的子女就成为了留守儿童,子女的家庭教育就成了一片空白。为了满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大量需求,我校一直以来都实行内宿制。

在初中教育阶段,语文学科是需要广泛的阅读和见识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知识含量很大程度上就制约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从我校家长调查问卷得知:95%以上的家长掌握初中以下文化、教育意识比较淡薄、教育方法相对简单、粗暴,不太懂得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由于我校学生家长大多数从事收入比较低的体力劳动,打工时间很长,没有时间管理自己的孩子,结果学生的学习完全都推给了学校。而这些学生,往往只有在过年时才见得到自己的父母,这些学生平时自主学习习惯较差,课外阅读量相当少、在没有老师、家长看管的情况下不能主动学习,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较差。尤其表现在语文学科的写作水平上,内容干巴、层次不清、离题、首尾不合等,甚至有的学生抄袭同学或作文选的作文;而这些,也是导致我校连年来,语文成绩,尤其是写作水平低下的原因。

在初中阶段,写作水平的高低就直接制约着中考成绩的好坏。如果一味地埋怨学生现有条件,而不主动地寻找科学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将直接制约着农村孩子的升学机会。故从2003年起,我校语文教师认真钻研,将“思维导图”大胆运用到作文教学上,使学生的写作从原来比较被动,混乱、单一的学习向“科学、有序、有效”的方向转变。中学阶段是一个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如果学生在中学阶段养成科学写作的习惯,对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可持续地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2、研究的目的

我校语文教师积极申报南宁市“十一五”课题《基础教育研究的学科学法指导》的微型课题《“思维导图”在农村中学语文学科作文中的运用》,目的是通过课题研究,在教育专家和相关理论的支持下积极探讨创建适合农村中学语文学科写作的科学模式,为农村中学学生的写作提供一条终南捷径。

我校是一所农村乡镇中学,为农村住宿制学生,整天生活在“教室—饭堂——宿舍”三点一线之间,学生除了课本外,很少接触到其他课外读物,更别说是外出旅游了。知识面相当狭窄,见识也不广,这些条件制约着学生的写作。如何跻身于高效率、科学地完成现在的写作任务,帮助学生进入个人成长、成材、成功的高速通道,这是我们长塘中学,这个农村中学每个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托尼?巴赞的“思维导图”研究表明,进入我们右脑的每一条信息、每一种感觉、记忆或思想等,都可以作为一个球体表现出来,呈放射性立体结构。我们欣喜地发现,如果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写作领域,将会是写作技法的一大创举。

根据托尼?巴赞的发现,他指出,“思维导图”(又称“脑图”)有如下功能: 一是记忆的联想和想象的技巧;

二是颜色、形象、尺寸、节奏、白日梦、完全形态(整个图画)及右侧皮层的空间意识能力;三是眼睛的感知和吸收能力;

四是用手的娴熟技巧复制眼睛所看到的内容;

五是整个大脑对所学过的东西进行组织、储存和回忆的能力。

“思维导图”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思维工具,是一种强有力的图形技术,它可以将思想图像化,是将知识结构图像化的过程。

自从一接触到“思维导图”,作为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在内心强烈地感觉到:这将会是教学生打倒写作这只“拦路虎”的有效方法。经过六年多来的钻研和实践,我们发现:利用思维导图对写作来说,确定是一条终南捷径!

——因为,它开发了右脑形象思维潜能,可以对写作信息实行图式整体把握。图式整体把握的“思维导图”比传统的“写作提纲”更符合我们脑的思维习惯,那么,在写作中,该怎样具体操作呢?

1、将作文题目居中、醒目;

2、从中央引出几条平滑的曲线(一般分为几个大部分,就引几条主线),然后再按从右到左的顺序在曲线上依次标上序号。

3、用简短的词语或短语概括段落的大意,写在主线上;

4、在主线上再引分线,逐层将每部分的次情节或写法用简短的词语或短语概括大意写在支线上。如果还想写得更详细些,还可以在支线上再引支线,方法同上。

经过整整六年的钻研和实践,“思维导图”有如下好处:

1、题目写在正中央,重点突出、层次分明、一目了然、可以清楚地把屋文章的脉络。这样可以避免很多学生在写作中跑题、结构混乱、重复哆嗦的毛病;

2、整个“思维导图”呈发散状,符合大脑的发散性思维;

3、所用的词组或短语,非常简短,提高概括能力,缓解记忆压力;

4、图文并茂,可以刺激右脑的形象思维,激发写作灵感,拓宽思路;

5、直观、形象、立体感强,学生在写作中避免了记流水帐,干巴枯躁的毛病;文章写得比较流畅,较比前的“写作提纲”生动逼真。

6、节省打底稿的时间,(只需对着“思维导图”打腹稿即可)。

自从我校语文教师向学生介绍“思维导图”这种写作方法后,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很快,他们不再把写作文看成是“老大难”,相反,几乎所有的同学觉得豁然开朗。一到写作文时,好像如沐春风,变得自信乐观,富于创造性。

另外,自从我校作文教学开始使用“思维导图”以来,我校的语文教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喜人局面,语文教师已改变了过去以本为本的教学模式,慢慢地从传授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二、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次《“思维导图”在农村中学语文学科作文教学中的运用》的研究,我们将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一是解决学生作文结构混乱,中心支离破碎的问题;

二是解决学生在写作中前后文记流水帐,重复哆嗦,打草稿时间过长的毛病; 三是解决教师在训练写作中无从下手,蜻蜓点水,对学生写作没有实际指导效果的问题。

三、研究的内容:

1、认识什么是“思维导图”。

叶圣陶曾经说过: “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从客观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经过头脑中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作文也不例外。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杂乱无序,没有时代感,其根本原因是作文的主体——学生,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合适的方法。罗丹曾说过:“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的生活素材虽说可能较城市学生少,但还是有的。如何将生活素材变成层次清晰的写作素材,这需要有一种好的思维工具,那就是“思维导图”。所以,如何让学生的写作掌握一种好的思维工具,得首先让学生懂得什么是“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如何让我们的写作有章可循的。如何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如何符合我们大脑的思维习惯,这是我们这一课题首先要研究的内容。

2、如何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写作?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

——普罗塔戈

学生明白什么是“思维导图”后,要使学生文章写得好,除了告诉他们好的思维写作方法后,最主要的就是要使学生真正成为掌握方法后写作的主人,在写作实践中不断尝到甜头,并有表现才能的机会。如何适应学生的心理进行作文命题;如何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创设宽松环境,既文有定势,结构清楚,又不千篇一律,符合学生习作需要,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情趣;如何在讲评作文时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如何在批改作文时实施多元化评价,让学生品尝习作乐趣等等。总之,在整个作文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思维导图”在写作中的作用,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怎样具体操作与实施,还有待于我们作进一步的探索。

3、“思维导图”在选材、结构、文采、有创意的表达上如何操作?其实,作文成功的关键除了要有方法的指导外,还取决于作者有没有对生活的独特视角和见解。诚如罗丹所言,生活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我们对美的发现,所以“有创意的表达”在写作时非常重要。如何让学生在选材、结构上遵循“思维导图”的一般写作模式,如何在此基础上做到“有文采”、“有创意的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深刻而细腻多角度感悟生活,有个性地表达生活很值得我们探究。

4、七——九年级运用“思维导图”各应达到哪个层次要求?在中学阶段,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的学生知识基础和认识程度不同,也就导致了他们使用“思维导图”写作的要求也不同。比如:七年级一般只写简单的记叙文,而八年级就要写除此之外,还要了解说明文的一般方法,九年级除此之外,还要写议论文,小说,甚至散文。如何做到让“思维导图”指导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的写作,应该达到哪个要求,在哪个年级应达到什么样的写作模式,也是我们要研究的内容之一。

四、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是:第3点和第4点

五、研究的方法:

1、理论探究法

英国大脑专家托尼巴赞的“思维导图”(脑图),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思维工具,是一种强有力的图形技术,它可以将思想图像化,是将知识结构图像化的过程。在调查、实践的基础上用“思维导图”的科学理论运用到指导思维导图运用到作文中的具体实践,掌握怎样运用思维导图怎样画图,怎样在写作中选材、立意、结构、成文中怎样具体操作。

2、调查法

编制问卷,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调查农村中学学生对写作前农村中生写作能力的情 况。

(1)调查的内容主要有五项。

a、农村中学学生对写作文的兴趣爱好情况 b、农村中学学生在作文立意方面的现状:写作是否中心突出、是否离题、是否首尾呼应,是应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c、农村中学学生在作文选材方面的现状:选材是否有针对性、选材是否有感染性,选材是否能很好地反映中心

d、农村中学学生作文方法上使用现状:作文方法的有无;如果有,采用何种方法,运用情况怎样,效果怎样

e、农村中学学生作文分数现状:在使用前的分数现状,使用后的分数现状 为确保调查结果的真实性,除采用无计名方式进行问卷外,在设计问卷时尽量注意问题设计的隐蔽性。

(2)调查对 象:长塘镇初级中学081、094班学生。采用分层法,先将学生按写作能力,作文分数分成优、中、差三层进行调查,发放问卷127份,收回问卷127份。调查问卷后,向学生进行访谈,然后对学生的习作进行检查和分析

3、行动研究法: 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开展教学实践。研究制定课程计划、对师生进行必要的培训,对教学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

4、成果展示法:

根据教师对课题研究的实际,进行“思维导图”课堂展示形成《“思维导图作文教学教师论文、教案集》,《“思维导图”学生实践作品集》,并在校内出版,出版后在全校范围内传阅。

(一)自2009提10月开题后,首先是准备阶段:

1、开题方案和实物准备:撰写开题方案和大致罗列档案目录,准备好开展课题必备的教案薄和教学反思薄、作文稿纸,活动记录薄、检查记录薄。并拿着开题方案、前期所需物品(档案柜1个、档案盒30个、印刷纸张480页、矿泉水二箱)、向领导汇报,争取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

2、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重新确立课题组成员、发放课题所需物品、阐述课题的基本原则、基本思路、明确分工、宣读纪律和签名以示严肃。

3、对课题的理论知识以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由课题组负责人制作课件、写好教案、将思维导图在选材和结构上的在作文具体如何操作传授给课题组人员,以便确保课题的实施效果。

4、在课题实施进行问卷调查。由课题参与人员杨国访牵头设计好《农村中学写作能力现状调查问卷》,10月底对081、094班两个班学生实施调查、11月对问卷进行分析处理,并在2009在11月底完成《农村中学生写作能力调查报告》

(二)实施阶段

准备就绪后,由课题组成员在各班实施。要求每期至少完成四次作文教案和教学反思,对学生的习作要抽出精品,并负责展评。具体为:

1、教师每期四次教案反思

2、每次认真批改思维导图学生习作,抽出精品3份,对原稿进行反复修改,再让学生将修改稿认真誊写在统一发下的稿纸后,教师在后面写好随笔评价,原稿交给课题组,复印稿拿在班上张贴;

3、开辟一个“思维导图”习作展评。每次将学生3篇习作置于公布栏上。公布时间不得超过第二次写作时间。每期至少12篇。这将定期检查和拍照留底。

4、参加全国性的论文和案例评选。要求2009年11月参加全国论文大选,课题组成员的论文要与课题有关。

5、期末上交作文教案和教学反思。

6、课题组成员在实施中,要不断完善和反思,及时改进,以求根据学生不同层次和特点对症下药,在实施中不断研究,以求有所进步和突破。

7、整理第三期(09秋)、第四期(10春)《佳作有约》

8、撰写各阶段的实施计划和总结。并发至市课题管理电子邮箱。

(三)总结阶段

1、在八、九级各上一节作文展示课。

2、在校内传阅第三期、第四期《佳作有约》

3、整理学生优秀作品和教师优秀案例论文,争取校内出版。

4、对档案进行整理。

5、申请结题成果签定,写好课题结题结题报告。

附:课题实施过程中档案目录及具体分工

南宁市十一五规划课题

《 “思维导图”在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档案目录

课题审批时间2009年9月,课题结题时间2010年10月

组织实施(基本材料)

1、课题申请书、课题审批材料、课题开题方案(郭姿)

2、课题各阶段实施计划、课题各阶段总结、阶段性成果报告、档案目录(郭姿)

3、有关课题的工作报告、调查报告(杨国访、郭姿)

4、成果获奖证书、奖状复印件

5、课题组成员的学历和职称复印件

6、课题人员参与本课题方面的培训旁证

实施过程(过程资料)

(一)、2009年9月课题审批前的课题研究资料

1、培训实施课题教师教案一、二(郭姿)

2、“思维导图”学生实践习作之《佳作有约》第一期、第二期(郭姿)

3、有关课题“思维导图”的获奖论文和证书复印件(郭姿)

4、有关课题方面的培训教材、结业证书(郭姿)

5、学生“思维导图”实践习作和思维导图示意图原稿(郭姿)

(二)、课题开题准备阶段材料(2009年10月)

1、课题开题方案(郭姿)

2、课题会议研究活动记录、会议纪要(杨国访)

3、对教师实施课题的培训教案、课件(郭姿)

4、开题会议和教师培训照片和实录(杨国访)

5、自行制作的关于课题方面的教师教案、心得体会、作文稿纸、活动记录、检查记录样品(郭姿)

6、在全面实施课题前对学生的作文现状调查原稿及分析数据(杨国访)

7、《“思维导图”在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实施报告》(即开题方案)郭姿

8、《农村中学生写作能力现状调查报告》(杨国访)

(三)、课题实施阶段材料(2009年10月—2010年2月 09秋期)

1、课题教师开展课题的教案、后附教学反思(每人不少于4篇)

2、课题个案研究:课题教师开展课题的学生实践习作(每次3篇前后对比稿和教师附作文后心得体会或评价随笔)

3、“思维导图”学生习作展(由课题教师复印在各班展览)

4、教师实施课题课堂教学、作品展的照片(杨国访)

5、对教师实施课题的课堂教学和作品展的随机性检查记录(郭姿)

6、各教师撰写的有关课题的论文和教学反思(论文参加年度论文大赛、教学反思交由存档、郭姿)

7、每位教师推荐一至二篇好的“思维导图”学生习作至《佳作有约》,要求打印,邮箱,出版《佳作有约》第三期。(输入:郭姿;设计:杨国访;供稿:郭姿,杨国访,推广思维导图习作其他教师)

8、实施性阶段计划(开题方案)和阶段性小结(郭姿)

(,文件名为2009c466,邮件内容)

10、各教师通过文件检索等渠道的相关课题信息动态(每教师最少一份)

(四)、课题实施和总结阶段材料(2010年3月—7月 2010年春期)

1、课题教师开展课题的教案、后附教学反思(每人不少于4篇)

2、课题个案研究:课题教师开展课题的学生实践习作

3、《“思维导图”佳作有约》学生习作展(由课题教师复印在各班展览)

4、教师实施课题课堂教学、作品展的照片(杨国访)

5、对教师实施课题的课堂教学和作品展的随机性检查记录(郭姿)

6、各教师撰写的有关课题的论文和教学反思(论文参加年度论文大赛、教学反思交由存档、郭姿)

7、每位教师推荐一至二篇好的“思维导图”学生习作至《佳作有约》,要求打印,邮箱,出版《佳作有约》第四期。(输入:郭姿;设计:杨国访;供稿:郭姿,杨国访,推广思维导图习作其他教师)

8、“思维导图”作文课堂展示

八年级:杨国访 九年级:郭姿课堂实录:杨国访 教案、作品收集:郭姿

(五)、课题总结阶段材料(2010年9月—10月 2010年秋期)

1、对档案的整理(郭姿)

2、课题活动相册(杨国访)

“思维导图”作文展示课实录cd:杨国访)

3、“思维导图”学生实践习作《佳作有约》第1、2、3、4期(郭姿、杨国访)

4、申请成果签定。(郭姿)

5、撰写结题报告。(郭姿)

6、准备结题材料:(郭姿、杨国访)

课题申请书复印件、课题结题鉴定书、课题研究方案、阶段成果(包括论文、开题报告、佳作有约个案作品集、作文展示课光盘、调查报告等主要材料)。一式5份。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1 在写作兴趣方面;大部分农村中学生在未接受思维导图写作方法指导前,写作兴趣不大,只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没有写作的愉阅感和成就感。

在作文立意方面:大部分农村中学生在未接受思维导图写作方法指导前,随心所欲地写作,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只是为了应付作业或考试,写作来的作文主题不突出,首尾不应,结构混乱,不知所云,很多学生写的甚至是四不像文章。

在作文选材方面:大部分农村中学生在未接受思维导图写作方法指导前,先是呆看题目一阵,然后为了凑够字数,随便写些西,结果写出来的作文内容与思想不一致,形式与内容不相符,有的甚至牛头不对马嘴。

在作文分数方面:大部分农村中学生在作文考试中,由于整体水平较差,农村中学教师理论水平有限,往往只要学生达到字数,不离题,凭感情给分,所给的分数也不低。但真的一旦参加中考或高考时,作文水平经不起推敲,往往与平实在校考试差别很大,大部分学生在大考场失意的,归根结底还是写作能力低下。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无论是写作能力较高的学生,或是写作能力较低的学生,都需要有科学有效的写作方法进行指导,这样,才会不管在何时何地,都能写出一篇立意清晰、中心突出、首尾呼应、选材得当、结构清楚的文章来。

3、探索出一条符合农村中学生写作能力的作文训练模式。

(1)教师认真学习托尼巴赞关于“思维导图”这种图形技术的理论知识,研究怎样将“思维导图”运用于写作中的理论依据。

虽说语文教师,从教前在师范学校接受正规教育所学的大部分知识是可以当一名教师,但实践证明:“具有丰富经验的学科知识并不一定就能成为一名好的语文教师。”“科学家的学科知识与教师的学科知识是不一样的,教师必须把学科知识在‘心理学化’,以便学生能理解。”

托尼巴赞的思维导图虽在很多领域取得多种成效,对人的形象思维有突破性的贡献,但将思维导图运用于写作,还是一种新的尝试。怎样在科学理论指导下

进行作文教学实践,并形成科学,有效的实践性知识,这是“思维导图在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这一课题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出适合农村中学写作的有效方式

思维导图在快读速记这一领域有过积极的作用,也有一整套完整的体系和训练的方法,但运用于写作方面,还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将思维导图运用于写作,这主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发现思维导图阶段即理论准备阶段。课题组负责人于是2003年,在给孩子买的一本《儿童右脑开发宝典》中,无意发现了大脑专家托尼巴赞的“脑图”(后称思维导图),一见钟情。心想,如果将“脑图”运用于写作,有可能将写作这只“拦路虎”驱除出境,便先后在在03年九年级012班、04年022班进行实践尝试,初见成效。后来,在2005年一次偶然的进修机会,参加了南宁市育人假日学校的“快读速记培训班”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培训,系统地接触了“思维导图”,又在七年级053、054班借助“《红色之旅》征文”大胆实践,效果不错。这为思维导图运用于作文领域,打下了一个很好的理论基础。

第二阶段为实践阶段。自从系统地接触到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理论和实践后,课题负责人就发现,如果将思维导图运用于作文,那将改变农村中学生无序写作的局面。于是,从这以后,便开始了“思维导图在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探索。

首先,告诉学生什么是思维导图,怎样用思维导图去阅读、思维导图的画法以及运用思维导图有什么好处: 示例:用“思维导图”来分析新教材七年级(下)林嗣环的《口技》:

然后,在学生对思维导图有基本的认识后,告诉学生拿到一篇作文后,如何运用思维导图进行立意,将作文题所蕴含的写作范围进行扩充。

下面以作文题《成长》为例,进行作文立意,“成长”一词就是思维的原点,成长的感觉有喜怒哀惧,喜可以让人联想到快乐、幸福、兴奋,怒可以让人联想到愤怒、苦恼,哀可以让人联想到悲哀、痛苦、伤心,惧就是畏缩、退缩。思维导图就可以绘制为:

成长中的感悟,可以让人自然地联想到成长让人明白了亲情、友情;成长让人懂得了珍惜、谅解;成长让人知道了真诚、友爱、诚信;成长让人体会到集体的温暖;成长让人体会到团结的力量;成长让人体会到合作的快乐等等。思维导图就可以绘制为:

经过了这样的排列,“成长”作文题的立意就变得丰富多彩,学生可以选择的立意就会有很多,可以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立意来作文,也可以选择得心应手的立意来写,这样就减少了出现作文立意雷同,意平淡、文中无物的现象,更不会出现文不对题的现象了。

第三步,就是从思维导图扩充作文题的立意中,让学生对照立意思维导图进行选择,选择一个自己最有把握的立意,然后再确定选材。

我们以上文《成长》为例子,谈一谈怎样使用思维导图进行作文选材。经过第一步的审题立意,我们假设选择“成长中感悟了诚信”为中心,进行作文选材立意。考虑学生的生活的环境无非就是:家庭、社会、学校三点一线,外加在阅读中积累的故事、寓言传说等素材,所以第一级导图可以引出四条线,“家庭”这条线可以列出一列素材,如:爸爸答应给我买词典,结果忘了,爸爸不顾风雨再去给我买;妈妈和黄阿姨约好去赶集,结果阿姨放了妈妈鸽子,妈妈生气;哥哥的应聘材料嫂子夸大改了但哥哥硬是如实改了过来等等。“社会”这条线也列出一些素材:的士司机捡到顾客的钱包,千里寻失主;公交车投币时,时髦姑娘用一毛当一块,受到众人的唾骂;卖果的老奶奶在果摊死等没要找钱的人等等。“学校”这一条线可以列出:关于诚信的主题班会;朋友相约同行,小明冒雨赴约;考试中,我为了考取高分,作弊等等。而“阅读”素材可以列出:烽火戏诸侯;狼来了;陈太修与友期等等。选材的过程可以绘制成思维导图如下:

.16.如此说来,学生在写作文时,可以选择的素材就多了,所选的题材就会

更典型、更新颖,不但解决了作文难于下笔的难题,而且作文更出彩,作文主题就会更具社会意义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借助词去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并且与此联系地认识词本身的极其细腻的感情色彩。”思维导图作文法就是遵行了这位伟大教育家的这一观点,在学生进行作文创作劳动时,积极地激发学生进行思考、联想、想象,进而进行再创造,写出优秀的习作的。

第四步,确定了立意,选材后,再用思维导图进行构思。构思的思维导图画法与阅读思维导图同样的画法。方法如下:

一是将作文题目居中、醒目;

二是从中央引出几条平滑的曲线(一般分为几个大部分,就引几条主线),然后再按从右到左的顺序在曲线上依次标上序号。

三是用简短的词语或短语概括段落的大意,写在主线上;

四是在主线上再引分线,逐层将每部分的次情节或写法用简短的词语或短语概括大意写在支线上。如果还想写得更详细些,还可以在支线上再引支线,方法同上。

通过对思维导图在立意、选材、构思的研究,发现有如下好处:.17.一是题目写在正中央,重点突出、层次分明、一目了然、可以清楚地把屋文章的脉络。这样可以避免很多学生在写作中跑题、结构混乱、重复哆嗦的毛病;

二是整个“思维导图”呈发散状,符合大脑的发散性思维; 三是所用的词组或短语,非常简短,提高概括能力,缓解记忆压力; 四是图文并茂,可以刺激右脑的形象思维,激发写作灵感,拓宽思路; 五是直观、形象、立体感强,学生在写作中避免了记流水帐,干巴枯躁的毛病;文章写得比较流畅,较比前的“写作提纲”生动逼真。

六是节省打底稿的时间,(只需对着“思维导图”打腹稿即可)。

通过对理念学习,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发现将思维导图运用于农村中学写作,解决了原来在农村中学写作中的如下问题:

一是解决学生作文结构混乱,中心支离破碎的问题;

二是解决学生在写作中前后文记流水帐,重复哆嗦,打草稿时间过长的毛病; 三是解决教师在训练写作中无从下手,蜻蜓点水,对学生写作没有实际指导效果的问题。

在研究过程中,在作文的立意、选材、到构思方面,课题组两位成员都形成了一整套的作文训练模式,大大地提高了农村中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一次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次大胆的和成功的尝试。

4、整理出一批学生思维导图习作精品,编辑成册在校内传阅,形成了农村中学校内良好的学习氛围,开始了写作的良性循环。

课题组成员通过对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训练和实践,得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每次将好的作品在各班的思维导图习作展栏中展出,经过不断的修改后,编辑成册,在校内传阅,目前己编辑了《思维导图之佳作有约学生实践作品集》共一、二、三、四期,把学生学习实践中的作文精品变成思维导图写作活生生的例子,让成功者品尝到思维导图创作的乐趣,同时也给写作函待提高的学生提供好的榜样和借鉴,为思维导图写作在校内的广泛传播提供良性循环,同时,也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5、通过参与课题与课题的推广,培养一批研究型教师,研究受益面覆盖学校全体语文教师。

“教师即研究者”的早期倡导者布克汉姆认为,研究不是一个专有的领域,.18.而是一种态度,它与教育本身没有根本的区别。学校既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场所,也是教师成长的场所。要使那些体现行进教育思想的有经验教师在教师心目中创立和发展,不仅要组织教师去学,去看、去听,还要让教师去做、去实践。

在“思维导图在农村中学作文中的应用研究”这一课题的参与研究和课题推广中,长塘镇初级中学的全体语文教师通过主动参与研究,并接受相应的培训和指导,有的成为课题研究的实验教师,有的成为课题推广的教师,有效地提高了对教育理论的认识。通过学习与交流,我校语文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自觉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通过学习掌握新的写作方法,改时自己的教学行为,开始了从传授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慢慢转变。

在参加“2009年中国教育系统年度论文评比大赛”中,我校语文教师全部撰写论文参评,成绩喜人,并有5篇论文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具体如下:

八、实验班级的成效

1、学生方面。

在实验的一年中,课题组选择长塘镇初级中学081、094班作为实验班级。这两个实验班级分别由课题负责人郭姿和成员杨国访担任语文写作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思维导图在写作中的具体应用”在立意、选材、构思等方面的辅导和实践。实验班学生在写作兴趣、立意、选材、构思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些原来讨厌写作的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写作、中等生得到提高、优等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在语文学习上,尤其是写作上形成了一种赶学比优的浓浓学习气氛。

具体见《农村中学生写作能力调查报告》中课题实施前后实验班对比表:

课题负责人郭姿老师所带领的081班2009年学校组织的月考和城区组织的期末考试中,次次平均分、优秀率和及格率居全校和全区之首,遥遥领先于学校同类班级083班平均分11.27分,优秀率高出083班40.3个百分点。在2009年指导的全国语文能力比赛中,有3人获得国家级奖项,17人获得自治区奖项。实验教师杨国访老师所带领的094班在校月考和城区组织的期末试中,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名列前茅。

2、教师方面。

参加实验的教师郭姿和杨国访,他们在课题实践短短一年中,既是学习者,又是教育者,既是实践者,又是研究者。他们在改变学生写作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教育方式,在教育理念、教学行为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专业水平提高很快。所担任实验班级的语文教学,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遥遥领先于同类班级。郭姿老师撰写的论文获奖及发表情况:

1、《心随爱动,行随严律——浅谈农村中学年轻女班主任的教育艺术》获中国教育系统基.20.础教育2007年度论文大赛一等奖,发表在中国教育出版社《2007中国教育科研年鉴》

2、《一条直能成功的科学阅读高速——谈“思维导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获中国教育系统基础教育2007年度论文大赛二等奖,发表在中国教育出版社《2007中国教育科研年鉴》

3、“开启新课堂学生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浅谈语文课堂导语的教学设计”获中国教育系统基础教育2008年度论文大赛一等奖,发表在中国教育出版社《2008中国教育科研年鉴》

4、“细心雕琢,爱心相随——浅谈农村寄宿制女班主任的管理艺术”获中国教育系统基础教育2009年度论文大赛一等奖,发表在中国教育出版社《2009中国教育科研年鉴》

5、“一条直通成功的科学写作高速通道——论思维导图在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获中国教育系统基础教育2009年度论文大赛二等奖,发表在中国教育出版社《2009中国教育科研年鉴》

6、“开启阅读教学的金钥匙——思维导图”获广西基础教育系统论文大赛一等奖,发表在广西教育出版社《广西教育2010年优秀论文》上

课题研究教师杨国访撰写的论文《思维导图,打开作文大门的金钥匙

——浅谈思维导图在作文立意选材中的具体应用》获国家级二等奖,并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

九、研究假设的验证结论

经过一年的课题研究,我们认为:

1、经过学习、培训、研究与实践,“思维导图在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这一课题所产生一整套写作训练模式,一旦语文教师理解该模式并结合工作实际,创造性地将之运用于作文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便能快速地提高农村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力地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2、“思维导图在农村中学作文中的应用研究”这一课题的参与研究和课题推广中,通过学习与交流,将会使语文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自觉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这是从传授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的一个契机。

十、问题与思考

1、关于“思维导图在语文学科中阅读的应用研究”此问题与本课题相关,但未列入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构成两大要素,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阅读训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整套可操作性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今后要加强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2、按课题申请书中,由于初次申报课题,毫无经验,认为参与人员越多越好,所以在将长塘镇初级中学全体语文教师全部填写为参与课题者。但在实际实施中,由于课题参与人员本身认知有限,觉得研究课题应有利有图,要求课题负责人给予经济报酬。故课题大部分参与人员在课题没实施前,就不出力不出功,对本来己有6年研究成果,结题在即的课题不但毫无推进。经过一段时间的协调无效后,为了课题的顺利开展,课题负责人和学校商议后,共同作出如下决定:

撤消原申请书中的梁中宣、潘成师、周维伶、赖永连、滕引连、陆欣、李青轩、孙科赛、谭玉梅、李凤山的的参与权,(以上人员只是在申请书挂名而己,其在课题准备、申报、开题实施方面也未曾做过实际性工作)此课题的课题负责人郭姿不变,主要参与人员仅杨国访,并保证课题申请书中涉及的课题分工和预期成果全部由课题负责人郭姿和杨国访两人承担,并保证达到预期效果。这个教训是巨大的,在今后是要引以为鉴的。[参考文献]:

1、托尼 巴赞著:《充分使用你的大脑》,中国中央广播出版社,1998。

2、品川加也(日)著:《右脑使用和开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艾天喜(台湾)著:《惊人阅读术》,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4、七田真(日)著、李菁菁译:《超右脑波动速读法》,南海出版公司,2005。

5、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吕武平主编:《全脑速读记忆》,中国航空出版社,1999。

6、皮连生主编,《学与教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7、傅道春编著:《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陈厚德编著:《基础教育新概念:有效教学》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0。

9、吴立岗编著,《教育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10、施良方、崔永郭主编:教学理论《课题教学的理论、策略与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第二篇:课题结题报告 (800字)

《中学历史教学中有效利用非连续性文本培养史料分

析能力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新课标下高考考试的客观需要

回顾2012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整份试卷材料非常丰富,在20道选择题中有18道使用材料。给我们的直观感受是新材料、新情境。受高考试题的影响,高中历史教学中,几乎每节课都会有一定量的史料分析的环节,为了取得最佳训练效果,都想寻找新材料、有创新思维的经典史料。到底什么样的史料才是经典史料,是困惑高中老师的一个重要问题。其实,高中历史教材中存在大量的非连续性文本,有图表、有重大历史事件的名人语录,有典籍、民谣。它们是经专家学者反复斟酌后选用的,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较高的教学价值,是史料教学的首选。充分运用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对学生阅读连续性文本、进行各种史料分析有着不可或缺的过渡和拓展作用。2.信息时代学生终身成长的需要

历史教材中大量非连续性文本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注重从学生的思维特点、思维习惯、思维能力、思维过程来展示历史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所以加强对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的开发和研究运用,对于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史料分析的兴趣,有着极大的意义。

二、课题要解决的问题

在历史课程改革过程中,史料教学的重要性将越来越突出。可以说,几乎每一节历史课,都会有史料教学的环节。近几年来的高考命题改革,作为一种重要的能力考查目标,史料分析的色彩和比重在试卷中越来越显著,几乎是没有史料无以成题。如何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需要教师仔细甄别,挑选经典史料,费尽心思。其实教材中大量的非连续性文本,就是最佳的史料:历史人物图、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图、器物图、名胜古迹图、历史地图、数字统计图、文字史料等等。如何充分利用这些非连续性文本,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是我们这个课题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

非连续性文本对史料分析能力的培养这个课题是由英国的历史教学界首倡的。20世纪50、60年代英国的历史教学界出现了历史科的“无用且无聊’的教育危机,面对困境,他们掀起了一股“新历史科”的思潮。那么如何获得历史知识呢? 举措之一是注重发挥史料教学的价值。他们认为,史料教学(大部分是非连续性文本)关涉历史教育之本质问题。非连续性文本更适合低龄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更能调动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如今这场改革已坚持数十年,不仅赢得了学生的欢迎和社会的赞同,而且,英国的历史科教育也彻底摆脱了危机。

我国对非连续性文本在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从2012年火热兴起,2012年相关论文29篇,2012年以前还少人问津。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和小学数学非连续性文本的试题,对高中历史教学中非连续性文本和史料分析整合的研究还没有。但对教材史料的研究运用早已随着高考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迅速发展,教材史料主要分成多段材料的连续性文本和简洁明快、信息量涵盖广泛的非连续性文本。对非连续性文本的研究使用在追求高分数的功利形势下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

四、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大部分教师认为既然教材上有了相关的史料,学生自己看就可以了。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想法。教材作为最主要的教学资料,它所引用的史料一般是为了说明书本阐述的某个观点,而且是经过了精心地选择的,所以一般是比较贴切的,我们应该充分的利用。如果忽视了教材史料的运用,势必会导致学生对教材观点理解的困难,而且舍弃教材中史料不用而去找其他的资料,便是舍近求远,效果也会大打折扣。非连续性文本的有效运用,既能方便有效利用教材,又能培养学生对非连续性阅读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史料分析能力的提高。

五、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一)课题是在充分考虑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高考大环境下提出的,符合当前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旨在提高学生分析史料的兴趣、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对学生的适应性较强,具有现实针对性。

(二)本课题研究目标内容清晰,实施的可操作性较强,阶段实施过程与目标都很明确,完成课题的可行性有充分保障。

(三)进行课题实验的教师有一定的教育理论、实践经验,善于进行理论总结,对课题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六、主要概念及课题的界定

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非连续性文本:是一个新鲜词汇,它来自国际“pisa”阅读素养测试项目。连续性文本,是由句子和段落构成的文本。比如,大段的教材陈述。非连续性文本,包括图表、表格、清单。当前,非连续性文本越来越多的在高考试卷中出现,尤其对于高中的史料分析,这就需要增加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机会,提高我们的史料分析能力。

2.史料分析: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地使用史料,引导学生解读史料,在分析史料的基础上得出历史结论,这就是史料分析。与“基础知识”目标相比,“史料分析”更具历史学科特点,是让考生“做一点历史家所做的事,学习历史家的论证过程”。

3.二者之间的关系:史料分析,既有直线型的连续性文本——大段的文字陈述,更有涵盖信息量更多、知识点碎化的非连续性文本。历史教材中各种表格数据、人物插图、典籍、笔记、碑文、民谣等。这些都可以部分的拿来作为非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简洁、信息涵盖量大,需要读懂吃透才能更深入的理解其内在涵义,这和史料分析对学生质疑、辨析、论证的思维要求殊途同归。

七、课题研究目标、内容与重点、研究的方法

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的搜集分析,分类整合,寻求有效利用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策略,进而指导教师的历史教学工作。

2.通过对高中历史教材中非连续文本的研究,培养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兴趣,进而提高史料分析的能力。

课题研究的内容:

1.搜集统计历史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的分布,这些文本一般都具有直观性、具体性、生动性、形象性、实证性、典型性、可读性、探究性、趣味性等特点,分析非连续性文本有效利用的具体情况。

2.通过历史组的教研活动,公开课示范课等形式,研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非连续性文本的运用情况,分析成功运用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案例,探究非连续性文本与史料分析能力的关系,探寻有效运用非连续性文本的策略。

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

进入新课程教学的全体教师都是课题研究的实施者,课题组成员成员既是课题的指导者也是课题的实施者,在行动研究过程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中行动,注重实践与科研的有机结合。2.文献资料法

收集国内外有关课堂运用非连续性文本的研究成果,指导课题研究。3.调查法采用问卷、座谈等方法

了解学生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非连续性文本的意见,收集一线教师对非连续性文本与史料分析的反思和困惑。4.案例研究法

结合教师课堂教学实践,收集优秀教学案例,进行客观、深入的研究分析和推广,不断提非连续性文本与史料分析的整合能力。

5.经验总结法课题组以及研究者个体对研究过程中的体会与得失进行回溯性的研究,探求非连续性文本与史料分析整合的最优化。

课题研究的主要观点:

处理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等资料时的方法:

1.明确定位,认识非连续性文本的不同功能。纪实的照片、量化的表格等都有体现史实的不同功能。

2.提出问题,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提问的目的是:训练学生观察漫画、表格等非连续文本的能力,捕捉发现重要信息。提问有一重要前提,即设问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有的放矢。通过这样的设问让学生在此中掌握观察技巧,进而形成解读史料的能力,授之以渔,为以后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提供方法。

3.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探究历史。首先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利用所学历史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作出判断。其次以图引思,引导学生发掘图片内涵,寻找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在此中,教师的提问是起着引导、点拨作用的问题,必须有思维度和训练能力的目的。

选用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作为史料教学必须坚持的原则: 1.能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非连续性文本作为一种直观而抽象的历史现象的呈现手段,其直观性,易于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便于理解;其抽象性,具有知识量大,信息丰富,能够总揽全局,运用得当,可引起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深入探究问题。2.能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量化能力。尤其是非连续文本中的地图和表格在训练这两个能力上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能展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历史素养。这方面体现在史地不分家,文史哲不分家,只要能拓展视野的,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非连续性文本皆可入选其中。

八、课题研究过程、成果分析与课题反思 1.研究过程

(1)整合相关材料,设计问卷,针对高一新生展开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的内容涉及到学生对教材中、教材外的非连续性文本的兴趣,以及教材中和教材外连续性文本的关注等几个方面,共发放问卷240份左右,回收有效问卷235份,达到99%,接近高效样本。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尤其是教材外非连续性文本更有兴趣,尤其是漫画和名人轶事更关注。对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的兴趣并不高,选择有兴趣一般的占到了54.04%;选择很感兴趣只占到10.95%;选择比较感兴趣的有31.24%;不感兴趣占到3.77%。由于对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熟视无睹,因此学生对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的解读效果更不理想。通过调查研究,从中摸清了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中漫画与图表的兴趣及喜欢猎奇的心理特征。对学生进行了心理上的疏导,关注对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的创新运用,以及适时补充教材外原始文本的史料。提高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的兴趣。

(2)搜集理论知识和对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就行整理归类

通过知网等工具,搜集有关非连续性文本的相关理论知识和运用的案例,提高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平。并通过人员分工,对必修历史三本和选修历史两本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的史料进行分类整理,形成专题研究。

(3)对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史料进行教学实践,撰写运用非连续性文本进行史料分析的案例,制作课件。通过实践,及时进行反思。上课前,把非连续性文本以自学质疑、活动探究、知识链接等方式糅合在学案中,引起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的关注。如《三民主义》的自学板块,既利用了教材中的时局图、同盟会的会员证,又适时添加了清政府近代与西方国家签订的500多个条约和赔款的数额等简短史料,用图说历史的方式替换掉填空题式的基础知识整理。图文并茂、简短精悍的非连续性文本立刻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课堂中在分析运用这些非连续性文本时,强调它们在教材中哪页哪个位置,再次引导学生对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的关注并通过朗读、发问等方式仔细揣摩非连续性文本,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课后组建历史社团。把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的兴趣从对教材中的运用到创新制作,通过比赛,引导学生对画漫画、制作表格的兴趣。

(4)材料整合与分析

针对教学中对非连续性文本史料的运用情况分析并加以总结,归纳筛选,找出经验和不足,不断调整,并做好跟踪记录。2.研究成果: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非连续性文本整理专栏和研讨课、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实践的案例分析、以及非连续性文本的读书笔记和论文。下面对其逐一进行简单介绍。

(1)非连续性文本整理专栏和研讨课

本专栏依托历史必修一、二、三和选修历史重大改革、重要人物评说共五本教材,通过查阅教材,对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进行了收集、整理,由于材料众多,为了避免杂乱之嫌,按课程顺序进行整理。并通过研讨课的方式和组内同事共同探讨非连续性文本的运用情况。

(2)运用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案例

依据教学需要,在教学中利用非连续性文本进行史料分析的案例很多,组内进行交流分析的主要有《罗斯福新政》、《美国1787年宪法》等。其中《罗斯福新政》一课中笔者着重探究漫画在史料分析中的作用。而《美国1787年宪法》着重探究表格和图示在史料分析中的实效。

(3)读书笔记

通过大量的阅读,使我对非连续性文本与史料分析的整合这一课题有了更深的理论认识,虽然课题是新的,但内涵实际上在我们的教学中早已熟悉,对教材中插图表格的运用分析也在教学中时有运用,只是不够系统,随意性很大。通过阅读,充分认识到对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挖掘运用的重要意义。对后期的教学实践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笔者还阅读了《智慧课堂:史料教学的方法与策略》,对史料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对课堂教学的历史意识有了进一步提高。

(4)论文

鉴于非连续性文本域史料分析的整合运用,笔者撰写了《媒介素养与高中历史教学融合路径探析》等相关论文,为非连续性文本与史料的结合向纵深发展奠定基础。3.课题研究的成效

(1)学生受益

在学期开始初期,对高一新生进行了一次“历史学习中非连续性文本兴趣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的态度。大部分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没有兴趣,认为历史学习就是背背提纲,记记笔记。对于史料分析,一筹莫展,无从下手。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对史料分析也不再害怕了。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社团组建后,很多同学有这么一个感受:就是以前学习历史只是书本上的条条杠杠,是死的无用的知识。对史料分析题,就是照抄材料中的句子,瞎说一气。而通过对非连续性文本中的漫画及名人日记等的的搜集解读,他们意识到学习历史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是非常有意思的,对当下报纸杂志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多了一份历史的审视意识。看待问题更客观、更成熟。

(2)教师受益

课题的研究,使教师积累了经验,总结了得失,有效提高了个人素质,不仅视野开阔,教学理念更新,还密切了师生关系,从引导学生猎奇的“漫画”到“表格”的讨论中,教师的知识面更宽了,教师成为课堂的推动者和创造者。通过课题研究,我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科研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高,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并撰写了许多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2013年4月积极参加连云区教育论文的撰写,《非连续性文本域史料分析整合的策略研究》获得好评,在省级刊物发表论文《高中历史教学中媒介素养与史料分析整合路径探析》等。3.问题思考:

课题研究的是高中历史课堂中非连续性文本域史料分析的有效整合问题。适时适度、正确选择一些历史漫画、歌谣等非连续性文本运用于教学可以使学生情趣盎然,学习兴趣倍增,课堂气氛活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爱学、乐学历史。对于我们身处一线的历史教师来说,平时教学当中要多留意多收集多选择相关历史非连续性文本,充实历史课堂教学,盘活历史教学资源,拓展教学空间,培养学生学史能力,为历史教学开辟一条新途径。由于该课题才刚刚起步,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设计和运用还有很多值得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领域。小学语文阅读在这一方面做得比较扎实深入,值得我们借鉴,但在具体的学科内化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操作上,还需要融入自己的思考和内容。

第三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写作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

结 题 报 告

《初中写作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课题组

由前郭县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研员隋国英老师主持,长龙中学语文组承担研究的《初中写作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课题,是经前郭县教育科学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立项的前郭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该课题于2011年4月正式批准立项,2014年12月结题。经过近四年的潜心研究、实践和总结,取得了较显著的研究效果。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八九十年代,关于作文有序性的研究,主要有这样四种:一是重视“模仿”,以“文体中心”为理论依据,构建了“先记叙文后说明文再议论文”为基本思路的作文教学系列;二是重视“思维”的作文教学流派,探索出“作文分割训练教学法”和“观察—分析—表达”三级作文教学体系;三是重视“过程”的教学流派。有北京周蕴玉老师和上海于漪老师代表的“文体为纬—过程为”的训练模式;有80年代中期中央教科所实验教材《作文》所设计的“文体、过程双规训练”体系;有扬州师范学院上世纪80 年代编写的《中学作文教学设计》所创立的“三线(写作内容—写作手法—写作过程)并行”的训练体系;四是重视写作“兴趣”的作文教学流派,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写作教学改革进行思考,出现“乐写、会写”为宗旨的作文教学模式。

由于这些研究的自身缺陷,都未能够转化为语文教师进行写作教学的群体意识,这些研究的影响是有限的。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的相关规定,本课题拟研究:研究初中生写作教学的写作品质、写作能力、写作知识,遵循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进行科学构建,循序渐进进行写作教

学,使写作教学和学生的发展都呈现一种层递式的螺旋上升。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㈠理论意义

1.以追求学生的精神塑造和生存发展为宗旨,改变目前作文教学无序、低效的现状,追求作文教学的科学性,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益质量。

2.通过研究中学写作教学理论,写作教学中的学生的发展理论,写作教学中的教师的作用以及师生关系,提升教师的写作教学的学理认识,避免写作教学的盲目性。

㈡实践意义

1.通过可操作的教学序列的探索和研究,改变写作教学的无序状态,提高写作教学的实效。

2.通过研究提高的学生作文能力的策略,如,写作的教学情景的营造、个性化写作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以及教师的作用等,使写作教学细化、实化。

3.通过构建适合学校实际的写作教学的新模式,形成教师自己的写作教学的特色。

4.通过研究写作中,学生心理、语言、价值观、审美情趣、情感等,达到写作教学中学生精神世界的成长。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㈠教师方面

1.研究出适合不同写作需要的教学情景和教学策略; 2.构建初中写作教学模式;

3.构建写作品质培养体系、写作能力培养体系、写作知识教学体系;

4.探索适于学生发展的写作教学评价体系。㈡学生方面

1.写作品质(包括写作兴趣、习惯、态度、情感等)的提升; 2.必备的写作知识的掌握,并迁移转化为能力; 3.提升写作能力;

4.在写作教学中完成精神的塑造和人生的成长。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及步骤:

㈠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

采用学习借鉴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方法、归纳研究法、分析综合方法、分类比较法。

㈡研究思路

选择实验学校,选择实验教师;对教师写作教学的内容、方式,写作兴趣、动机、作文水平、个性倾向等进行调查分析形成报告。开展理论学习,进行充足的准备工作;在教学实践中实施设想,改革语文教学特别是写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研究初中写作教学的目标体系及实现途径,构建新的写作教学的新模式;科学的总结经验开展实验研究。

㈢主要采取的研究措施

1.成立课题组:由教研员作为组织实施的课题负责人,由校方领导参与领导组织研究工作。由语文组成员担任课题实施人员,共同协作,实施实验工作。

2.加强培训和指导:在课题实施前实施过程中,按照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进行相关培训。

㈣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1.5——2011.7)确定课题,课题前测,收集资料,设计方案,确定人选。学习有关理论,进行辅导讲座,研究实验班情况。

2.构建阶段(2011.8——2012.7)按照方案开展具体的实验,及时分析调空,在实验中探索,并总结出新的作文教学模式。完成阶段研究报告。

3.推进阶段(2012.8——2013.7)聘请专家指导,继续开展实验和撰写总结。及时分析调控,保证朝着研究过程的预定研究目标前进。完成阶段研究报告。

4.总结阶段(2013.8——2014.12)完成研究的结题报告,并请领导、专家鉴定。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措施

(一)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培养写作兴趣。

初中生都有很强烈的自尊心和被赞扬的欲望,受到赞扬后的学生往往表现出对这一学科超乎寻常的注意力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抓住学生这一特点,找出他们作文中的闪光点进行表扬。让学生每次作文都感觉到自己写的很好,对写作充满信心,越来越喜爱写作,然后,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再修改他作文中的缺陷。经过多次的修改,学生就会感觉到自己越写越好,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尝到写作的甜头,这样,学生写作的兴趣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增长。学生的兴趣一旦得以激发,学生就由“提笔忘字”转变成为”欲罢不能”了。

(二)确立合理的、可行的写作能力培养目标 初中三年作文教学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总目标为: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9、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初中三年作文教学阶段目标如下:

七年级:写清事物的全过程;用不同的顺序来记事;围绕中心来记事;抓住特征写景物;根据合理想象作文;记叙中运

用抒情议论;运用对比、象征等手法作文;写叙事散文;改写、扩写、续写、缩写;片断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场景。

八年级:抓住特征说明事物;运用合理顺序说明事物;抓住特征写人;写人物之间的关系;写浅显文章读后感;简单的一事一议;写简短的演讲稿;片断说明一个小物体,一个画面,一处景观等;片断议论。

九年级:写观后感;一种现象一议;写抒情散文;写人物短评;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记叙文;分析材料发表简短议论;对文章从词语、文句、段落及选择材料结构安排等方面进行修改;初中记叙文综合复习写作;初中议论文综合复习写作;初中说明文综合复习写作;初中应用文综合复习写作。

以上学生写作的能力目标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的发育过程、认知发展水平,体现初中不同阶段写作能力的由低到高,文体训练的从简到繁,训练要求的从易到难,最后构成一个完整的作文教学体系,因此,本实验要进行的所有作文,都必须有周密而完备的训练计划,既要注意到写作全程训练的连续性、层次性,又要注意写作各阶段训练的重点,训练要求,训练模式,作文教学的方方面面都要作详细的规定,以克服过去作文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三)构筑严密而完善的写作知识结构。构筑严密而科学的写作知识结构,是帮助学生从写作知识掌握到写作能力形成的最基本的必要条件,只有良好的写作知识结构,才有助于学生强有力的写作认知结构的形成,而一旦强有力的写作认知结构得以形成,相关写作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则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为此,本实验中首先要有意识的传授“精要、易懂、有用”的写作知识。

“精要、易懂、有用”的写作知识,主要有:

1、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的知识。如观察的角度、顺序与方法,调查、访问、采访、记录、笔记等。

2、思考发现题材价值的知识。如记忆、表象、联想、想象等。

3、顺利完成一篇文章的写作知识。如审题、立意、选材、组材、构思、谋篇、遣词、造句、修改等。

4、常用文体的写作知识。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的写作知识。

5、写作方法知识。如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

6、写作技能技巧的知识。如层次、过渡、照应、开头、结尾、详略、句式、语气、修辞等。

只有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把这些写作知识转变为自己的写作技能,才能终其一生,受用无穷。

其次,要注意教读课文的传达方式,真切理解作者对生活的微妙感受和独特态度,让教读课文的传达方式成为学生审美的视点和写作的借鉴。

传达方式主要指文章的写作方法,结构形式,表现手法,描写技巧等一系列方式方法。对它的理解和把握,既能提高学生对对象化世界的筛选,材料的选取,想象的展开,景物的描写,语言的运用,风格的呈现等摄材能力,思考能力,结构能力,言语能力,而且还能从作者对生活的微妙感受和独特态度中,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现行的语文教材中,大多是脱笔为画,落笔为诗的名篇佳作,其写作素养比比皆是,然而,由于欣赏习惯和写作修养的原因,目前语文教学中对文章传达方式这一欣赏角度,往往有所忽视,已经淡化为教学结束时的一种点缀,简单的几条写作特点归纳而已,为此,本实验中,要读写结合,讲练结合,要有意识地将教读课文的艺术美感渗透到作文教学之中,让教读课文的传达方式为学生所效尤,从而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写作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第三、充分开发和利用作文教学的课程资源,丰富和拓展学生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源泉。

作文教学的课程资源包括课内教学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构筑严密而完善的写作知识结构,除了注重传统的课内教学资源外,还尤其注重课外教学资源,当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应成为作文教学的课程资源。实验中,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作文、写作文的意识,讲究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让学生在情感激发,兴趣诱导,思辨卷入,想象展开的状态下,多进行作文实践,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提供结构化作文教学低耗高效的训练途径。

作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是,用尽可能少的写作训练时间,完成尽可能多的写作训练任务。本实验从写作训练的实效性出发,将把握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努力探求一条低耗高效的训练途径。

首先,实验教师要明确初中阶段各种文体写作的最一般的规律,要让学生清楚的知道各类文章应该怎样写,并提供各种文体最基本最典型的模式,让他们模仿、借鉴。要让学生在“模仿——再造——创造”中快捷地提高作文水平。即先向学生提供写作某一类作文的最基本的写作套路,然后让学生阅读示例的范文,增加感性认识,再经过仿写训练,完全照搬此类作文的基本写作套路,加深对一般规律的切身感知,再经过再造训练,写出结构基本相同,写法有所变异的文章来,最后经过自由作文训练,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由模式走向变式,创作出具有独特个性的文章来。

其次,实施“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一体化训练,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是一种完整的结构,写作能力的提高,往往受到其它三种能力的制约,加强听、说、读的训练,也是低耗高效的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学生在听、说、读训练后,迅速向写作迁移,就能有把从“听、说、读”训练中获得的知识迅速运用到写作方面来,从而免去了单纯的讲授文章学、写作学来指导写作的枯燥做法,也可使语文课的活动形式多样化,增强了学生主动介入语文学习的程度。

(五)建立开放的、动态的、立体的作文教学模式,努力实现训练内容、训练途径、训练形式的多样化。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我们几个语文教师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结合农村孩子实际,经过研究尝试和探索,总结出了一条自主高效作文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师生同命题──学生初作文──师生互评议──反思自修改──教师总点评。这种模式的作文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以45分钟写出600字为目标,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目的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作文强化训练活动。事实证明,自主高效作文教学目标

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写作潜能,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师生同命题

何谓自主作文? 就是学生可以“随心所欲”的确定作文题目,选择自己感兴趣、有话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的题目去写作。传统的作文写法是教师公布题目,不以学生的意志为转移,完全是按照老师给的题目去写作,结果学生冥思苦想后才用

一、两节课甚至一周的时间把作文“熬”出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采用了多种方法,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一是布臵作文时,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又有时代气息的题目。二是对于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鼓励其自主选题,发挥个人的特长,写出有闪光点的文章。久而久之,学生就能自己选题,随时写作。

2.学生初作文

在自主高效作文教学中,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是45分钟600字。刚开始训练时,学生们认为没有谁可以达到这种要求,经过我的现场下水文演示和学生模写范文体验后,学生终于在心底深处种下高效作文的种子。

在具体操作上,我要求学生这样分配时间:审题、立意、谋篇布局不超过5分钟,写作30分钟、修改10分钟,共用45分钟。时间一到,马上收卷,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一种紧迫感,逐渐养成高效行文的习惯。

经过作文实践证明,多数书写流畅的学生,40分钟就已完成600字文章,个别稍落后的45分钟内也都可以完成。

3.师生互评议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评议时要注意点拨学生巧妙地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快速审题、构思。自主高效作文训练关键是思维的训练,因为自主高效作文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开发学生写作潜能和思维智能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经过快速思维训练后,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空前的激发,大多数同学都能在评议后快速地进入写作修改状态。

4.反思自修改

传统的作文修改是学生完成作文后由老师精批细改,任教两个班的教室要改完一次作文往往要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到了评讲的时候,有些学生已经忘记了写作的事,哪里还有什么激

情。针对这种情况,我摒弃低效的作文批改形式,代之以“学生自己修改──集体修改──教师浏览定等级”的批改模式。这种批改模式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的地位和作用,又能把教师从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放出来,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技巧和鉴赏能力。

5.教师总点评

在进行科学有序的训练后,要注意及时帮助学生总结某一类作文的写法,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掌握作文中某一区域中的“渔”,以后碰到此类作文时,就可以真正做到“如鱼得水”了!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写作教学一定要从“学生写,教师改”、“精批细改”的陈旧理念中解脱出来,自主高效作文正体现了这一理念。教学实践表明,这种“师生同命题──学生初作文──师生互评议──反思自修改──教师总点评”自主高效作文教学模式会给作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春风。它能够成功地实现45分钟600字的写作目标,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写作潜能,使作文达到“快速、优质、高效”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智力发育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使他们逐步形成了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为达成这样的目标,我们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1.训练内容的多样化:(1)进行多种文体的训练,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日常应用文等。(2)进行多样题材的训练。(3)进行多样写作能力的训练,包括观察积累、思考分析、联想想象等写作的基本能力和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运用表达、修改润色等写作专门能力。

2.训练途径的多样化:(1)课堂作文训练。(2)课外作文训练。(3)文字作文训练。(4)口头作文训练。(5)网上作文训练。

3.训练形式的多样化:(1)大作文和小作文。(2)直接命题和间接命题。(3)指令作文和自动作文。(4)成立文学社团,编辑文学刊物,教师写“下水作文”。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课题组在四年来的实验研究历程中,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分析,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不断地总结,最终取得了明显的研究效果。

(一)教师方面

1.形成了符合我校实情的写作教学模式

经过研究尝试和探索,我们总结出了一条自主高效作文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师生同命题──学生初作文──师生互评议──反思自修改──教师总点评。自主高效作文教学目标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写作潜能,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构建出一套初中写作知识教学体系

3.形成了适于学生发展的写作教学评价体系

在作文评价中,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重视对写作过程的评价,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重视情感交流,(二)学生方面

1.提升了学生的写作品质

2.掌握了初中写作必备的写作知识 3.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4.在写作教学中完成精神的塑造和人生的成长。

七、课题研究的几点回顾和反思

课题研究实施四年来,一直受到县、校各级领导的关注重视,特别是得到县教科所的亲自指导,同时也得力于学校行政领导从人力财力上的大力支持,使我们课题组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我们深知在研究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入地研究逐步完善:

1.本课题要求课题研究成员能在平时的实践中,将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能上升到理论层面,而在这方面,有的课题成员显然达不到,导致有的论文质量不高。

2.由于有的研究成员承担有较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在对学生的跟踪研究上难以保证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效果。

3.作文训练是个系统工程,写作训练体系内容多,跨度大,时间长,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是作文训练的根本目的。但在进行训练指导时,一个教学内容往往集中在一节课,或者是集中在一周内,在这一段时间里,学生是不是一定能够灵活运用

所学知识是一个摆在任课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何克服这一差异,做到整体提高,需要任课教师有足够的个人智慧。

4.写作还有很多的方法和技巧,怎样把这些方法总结出来,并有机融入到教学体系中,还是一个较为困难的工作。

总之,通过对《初中写作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课题的研究,更坚定了我们对科研兴校的信心。我们全体课题组成员将更加努力学习写作教学理论,与时俱进地继续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和实践。教育科研永无止境,我们会以今后的教学中去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方法,并在教学中逐步进行完善,使之成为操作性更强的作文教学体系。敬请教育专家们对我们的课题研究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

《初中写作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课题组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第四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课题结题报告

---提高学生诗词鉴赏水平的策略

青河县中学语文组荆丽娟孙团结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国是诗歌的王国,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诗词以其深厚的文化背景、意味悠远的艺术境界成为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殿堂的瑰宝。凝练的语言形式,委婉含蓄的表情达意值得我们回味品评。伟大的诗人光照千古,他们所创作出的美诗佳词就像夜空中璀璨的星星,光彩夺目。那千古名句突破了时空的界限在诗人与我们之间产生共鸣。我们的祖先十分看重诗歌对人的教育作用,两千年前,圣哲孔子用自己的践行传播“诗教”。今天,我们同样要重视古诗词教学。因为它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中学语文德育目标、美育目标、智育目标的实现有着深远的意义。特别是行入高中新课程改革,使用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来,新版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课本中都收录了大量优秀的古典诗词,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到唐诗宋词,无不反映出现代教育对高中生文学作品赏析能力培养的重视。

二、课题研究目标。

让学生在接触、了解、诵读、鉴赏经典诗文的同时,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其热爱祖国的情感。汲取诗歌中深厚的文化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提升学生的学养,陶冶情操。

三、课题研究方法。

采用古诗词现状调查、古诗词教学改革、古诗词诵读比赛,古诗词方法指导、测试等方法,结合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提审其审美鉴赏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得分率。

四、课题研究内容。

(1)更新古诗词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2)激发学生品读诗歌的兴趣。

(3)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增强语感,提升鉴赏能力。

(4)注重诗歌鉴赏、答题方法的传授。

五、课题研究过程。

(1)、开展了古诗词现状调查活动。我们从鉴赏兴趣、鉴赏原因、鉴赏方式、鉴赏能力这四个方面开展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古诗词不感兴趣,绝大多数学生不会去主动鉴赏诗歌。部分学生存在着不会鉴赏古诗词的现象。经调查,我们认为,学生鉴赏古诗词的现状堪忧,我们需要从调动学生鉴赏兴趣、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等方面开展研究,这为我们有的放矢地开展此项研究奠定了基础。

(2)、向全体学生传授古诗词鉴赏方法,并打印相关资料分发给学生。我们从怎样鉴赏古诗词,怎样规范答题,不同题材的古诗词分别表达怎样的主题等方面进行方法传授。通过讲授,同学们初步掌握了鉴赏古诗词方法。

(3)、利用早读课时间,诵读、鉴赏古诗词,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

(4)、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观。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具体做法为:

1、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2、放手让学生自己鉴赏,教师及时点拨。

3、注重方法传授

4、创设良好氛围,调动学生学诗词的兴趣。

(5)、开展古诗词专练,提高学生鉴赏能力。本学期我们开展了四次古诗词专练,每次练习各有侧重,分别为:鉴赏形象、鉴赏诗歌语言、鉴赏诗歌技巧、鉴赏诗歌的情感。通过不同角度的练习,希望能全面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6)、抓住边角时间,以每日一首诗形式,带领学生鉴赏诗歌。

(7)、开展古诗词鉴赏比赛,调动学生鉴赏积极性,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8)、开展鉴赏文写作,通过写作,激发学生鉴赏积极性,提升鉴赏水平。

(8)、以月考为契机,及时分析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对能力提升较慢的学生要及时分析他们进步较慢的原因。

六、课题研究成果。

1、进行了课堂改革,提升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中,进一步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鉴赏诗歌,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珍视学生个性解读,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解读诗歌。从而通过自学、自悟达到真正解读、鉴赏

诗歌的目的。经努力,收效很好。既提升了学生的鉴赏能力,也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效果。荆丽娟老师在与黑龙江教师同课异构活动中,诗词教学受到了黑龙江专家的好评。孙团结老师在组内同课异构中,成绩突出。所写诗词教学的教案和反思刊登在青河县中学教研杂志上。

2、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诗词,为提高其鉴赏能力奠定基础。在课堂研究期间,我们利用早读课等时间,督促学生认真记诵诗歌,并及时督促检查,经过努力,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诗歌,培养了良好的语感,这为他们进一步提升鉴赏能力奠定了基础。

3、经过反复诵读、鉴赏,初步调动了学生鉴赏诗歌的积极性。我们抓住一切教育契机,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兴趣。通过诵读、鉴赏比赛,每日鉴赏诗歌,写鉴赏文等方式,带领学生走近诗歌、爱上诗歌,经过努力,一部分学生能真切体会到诗歌中的情感,激发情感上的共鸣,心中泛起或悲或喜的涟漪。

4、提升了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通过方法点拨、课堂赏析、专题训练、鉴赏文写作等内容的尝试,学生鉴赏诗歌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一部分学生能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一部分学生拿到诗歌至少知道这首诗中蕴含的情感。

5、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其审美情趣。

诗中的情感是丰盈的,哲理是深厚的。经常带领学生置身于诗歌的国度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不自觉地学习到诗歌的道理,发自内心的享受诗歌的美丽,在这过程中,自热而然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升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七、研究感想。

课题研究虽然结题了,但学生鉴赏诗歌还要长期坚持,才能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能力。这是一条只有开始没有终点的研究之路,在这条长满荆棘也盛开鲜花的道路上,我们会立足现在,放眼未来,把传统文化的火炬高高举起,照亮学生的精神家园。虽然研究过程中还有不少需要改善的研究方法,但这次的课题研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自我进步的舞台,也促进了我们师生的共同成长。

第五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快乐周末 快乐语文

-------课题研究报告

学校:登封市直一初中 姓名:景慧鸽

课题研究报告——

快乐周末 快乐语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许多初中语文教师仍受传统教学思想的约束,对学生学习行为和结果表现出极大的不放心,老师的讲解充斥语文教坛,极大限制了学生在不同领域的才能表现,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周末作业重复性、机械性的较多,学习成效很低,不能真正训练学生的能力。这种语文教学的现状,与现代教育理论的严重脱节,已明显不能适应新课程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2、语文这门学科,不仅包含跨越时空的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知识,而且是培养学生人文情感、塑造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一门功课。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学好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字和了解中国辉煌灿烂的文明,做一个真正具有语文能力的人呢?为此,我们五井镇第二初中做了大量的探索研究工作,并在努力的实践语文教学新路,效果显著。

3、针对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从2006年7月开始,实践“课堂内外”这一教学模式,并充分利用周末这个大好时光,使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链接,让学生在快乐的时光快乐的学习,让他们的语文世界因为生活而更加精彩,让他们的语文能力因为实践而得到更大的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面向社会的语文实践,是学生学好语文,增加积累,培养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参观访问等方式让学生关注本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人情和国内外重要事件等......在活生生的自然世界中,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

此类活动可以让学生切身体验到外面世界的精彩。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求知、努力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倾听、发问、观察、记录、访谈、调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内容和措施

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

第一阶段: 2010年8月--2011年1月,进行资料收集,研究分析,宣传发动,建立组织,组织教师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材料。使广大教师在思想上、内容上做好充分准备。老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堂内所学与课堂外兴趣实践相结合,让学生用语文学语文。成果形式:理论记录、学习体会、讨论研究。负责人:王凤云 第二阶段:2011年2月--2011年7月,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建立新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形成有效的评价体系。成果形式:阶段分析、经验交流、公开课、学生课题研究报告、学生个性培养数据分析。老师鼓励学生周末参加社会实践,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主题阅读”纳入课堂内外,学生随时摘抄自己喜欢的文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心的和感悟。负责人:张晓明

第三阶段:2011年8月--2012年7月,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写出实验报告,并制订出长期进行的方案,进一步巩固提高。成果形式:各项研究记录、评价分析表、论文、结题报告。通过师生、家长和社会的有效配合,通过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语文生活实践,使学生体验到外面世界的精彩,尝试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从而在语文能力上得到更高的提升。使“大语文观”、“语文学习生活化”,不再是空洞的教育理念,而是真实的教育方法和学习习惯。负责人:景慧鸽

活动内容

第一学年活动重点:

1.推荐阅读名著、诗歌、小说的阅读;指导阅读方法。

(1)加强阅读习惯的培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以扩大阅读的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3)能根据每册书的课外阅读要求,分七、八、九年级三个时段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达到新课标规定的不少于260万字的要求。

(4)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5)阅读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会;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6)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2.社会调查。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参观访问等方式让学生关注本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人情和国内外重要事件等......在活生生的自然世界中,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

此类活动可以让学生切身体验到外面世界的精彩。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求知、努力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倾听、发问、观察、记录、访谈、调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第一学期具体安排

(1)名著阅读:《爱的教育》《繁星》《春水》《伊索寓言》 《鲁滨逊漂流记》《昆虫记》《西游记》《海底两万里》《名人传》等

(2)同步读物(师生推荐)

(3)名作欣赏:臧克家、冰心、艾青、舒婷、汪国真、何其芳等人的代表作,普希金、泰戈尔的代表作。鲁迅的作品、高尔基的作品、法布尔的作品。郭沫若、老舍、胡适、巴金、沈从文、汪曾祺、冯骥才、罗曼罗兰等人的作品等。

(4)举办校园诗歌朗诵会;举办演讲比赛;举办现场作文笔会,通过校广播展示学生优秀作品。举办“读书笔记”征文比赛;通过学校橱窗、宣传栏等展示优秀作品。

第二学期具体安排

走进生活。通过 社会调查、现象观察、广泛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

1.选择你最关心的、最熟悉的某一特产(人物,名胜等)进行调查;选择你最关心的一些时事进行采访调查;选择你最关心的一些社会问题进行调查思考等。

2.可采用访问法、查找资料法、实地调查法等。

3.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可以用小作文、分析卷、合理化小建议、广告等形式。

4.每个周一利用汇报课进行成果展示。

(二)第二学年活动重点:语文走进生活,又从生活中走进课堂。这其间,老师是细心的观察者和耐心的引导者。要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要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还要及时与学生对话,用真诚的态度与他们沟通。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整个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和人格的自信,成为真正快乐的语文学习者和爱好者。

第一学期具体安排:将语文与日常生活链接

1.看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平日打电话、接待客人、写留言等,听说读写能力都能运用,适时指导学生写生活随笔,努力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

2.家庭是小社会。细心观察,用心感受,写出让自己真正动情的东西。与父母等沟通并记录交流过程。

3.收看有益的电视节目。

4.综合利用各科知识技能,在社会大课堂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

第二学期具体安排写调查报告、推荐阅读名著、美文·时文的阅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想要说的话。

(三)成果显示:(1)编辑《云帆》报刊,(2)编选《优秀读书笔记》,(3)“发现”报告会等。

保障措施:

(1)快乐周末语文学习活动,不能只表现在理论和口头上,应真正付诸与实践。语文走进生活,培养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这个较长的语文实践过程中,需要老师帮助学生不断总结升华,强化有效的正确习惯,纠正无效的错误做法。学会总结反思,学会交流共享,通过课堂汇报,同学交流、师生讨论的方式,让他们得到对自己学习经验有益的指导。不断进步,提升语文能力,提高语文成绩

(2)在时间安排上,以学期为单位,利用好每个周末

(3)本课题是在充分研究文献、了解目前周末语文学习及作业设计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的,课题研究的初步方案已向有关教科研部门的专家提请咨询与论证,因此本课题符合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方向,理论依据充分、科学,具有现实针对性。

(4)课题组成员都具有本科学历,有多年的教学经验,都接受过新课程理论的培训,知识结构合理,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5)加强理论学习和具体操作的培训。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有关文献资料,及时修正研究计划,落实任务,积累资料,定期交流,撰写课题研究的经验总结、教改论文等。

(6)聘请市教研室领导及有关专家学者对课题进行科学论证,对课题进行理论指导和运用指导;同时,选派课题研究教师外出参观访问、培训学习,推动课题研究的进程。

(7)我校是市级规范化学校、安装了校园网,各项报刊、杂志种类丰富,电教设备齐全。学校充足的硬件设施,为实施这一课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8)我县地处山区,是有名的旅游景区,具有丰厚的课程资源,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四、我校自开展“快乐周末 快乐语文”教学课题工作以来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收获:

1、培养了一批积极创新、善于反思,向理论型转变的教师队伍。课题研究近三年来,教师通过理论学习,确立了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和质量观,并立足于周末语文教学实践阵地潜心探索教改之路,使师生的生命价值在活动中得以张扬。多名青年教师在课题的研究下成长为各级的骨干教师,并有大量的教学理论与经验在各级刊物中发表汇篇。冯春霞老师的《新课程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误区》获省优秀教育论文三等奖;《如何培养农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获省课改优秀论文三等奖;《浅谈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获省课改优秀论文优秀奖;李志勇老师的《读出生活 读出精彩》、《新课改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点思考》获课改优秀论文优秀奖;《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运用与探索》发表与省《考试》理论与实践版杂志;《新课改下学校德育工作的困惑与对策》、《新课程理念下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与探索》获省课改优秀论文三等奖;胡兰英老师的《让语文课成为德育教育的平台》获省课改优秀论文优秀奖。

等奖;赛获优秀辅导奖;教师们的教学能力,教科研能力均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2、培养出一大批善于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学生。

由于课题的研究深入和实施,我校近三年来有众多的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脱颖而出,例如:学年,同学在

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在初中阶段成绩优异,而且具有很强的发展后劲。在进行对毕业的学生访谈中,发现现在很多学生在高中学习优异。

3、促进了教学行为和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得以全面的发展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推进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每当我们走进课堂时,我们都发现,学生已经从传统的被动接受式,转化为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学生合作探究、师生积极互动情形多了,被动听讲的局面少了;敢于质疑问难、敢于挑战教材的学生多了,“默默无闻”接受的人数少了;积极动手实践的氛围浓了,危襟端坐的气息淡了。课堂教学中呈现出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多向交互的生命平台,学生在学习方式中优势互补,感受到成功,品阅到了幸福,学校的课堂充满了朝气,凸现出了新课改的鲜活、灵动。这源于周末活动给了他们自信与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反思

课题研究即将结题,但是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在思考着下面一些问题:

1、如何处理好“主体”与“主导”两者的关系。反对“灌输”,提倡“探究”;反对保姆式教学,提倡大胆实践。但在具体操作中也出现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还不敢放手或者完全放手的现象。

2、我们的课题虽然经过了不少理论学习和教学教研活动,但是总觉得课题研究缺少更高层次专家、学者给我们进行高层次的引领,因此我们探索的“快乐周末 快乐语文”的实践研究缺少深刻性。总之,研究无止境,今后我们仍将以这个课题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还有一个大胆的设想,就是把这种快乐学习模式适用于任何学科的教学,打造每一个快乐课堂,同时与新课改实验研究结合起来,真正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从而使我校的教师与学生的生命价值得以更充分的体现。

下载课题研究总报告、结题报告 (800字)[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题研究总报告、结题报告 (800字)[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南山中心学校 “探究数学学习中生活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 县级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课程理念与人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动态已被世人认......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一:课题结题报告的格式要求范文 课题结题报告的格式要求范文 课题结题报告格式要求:1、课题结题报告背景及立项 (800~1000字左右) 2、课题结题报告简介 (500字左右) 3、课题结题......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数学课堂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的调查研究》结 题 报 告 自2014年1月加入‚数学课堂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的调查研究 ‛以来,我们学校本着‚真实、扎实、求实、落实‛的研究态度......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中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课题研究 结题报告保安九年制学校 张雪玲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写作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高中生物兴趣教学法探究》 课题研究背景: 1、《生物课程标准》指出:既让学生获得生物的知识理解,又让学生在这些知识理解形成与获得的过程中,增进生物的学习......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立足生本教研 促进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负责人:罗辉龙 课题组成员:罗辉龙、何汉威、傅伟邦、陈文轲、黄海英、何海威 执 笔:罗辉......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广东白云学院机电工程系李龙根 一、本课题研究背景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制造、测试、控制等技术愈益向高、精、尖发展。为不断提高精密机械、测量仪器......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范文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范文2010-12-13 8:32:001 推荐 一个好的课题结题报告不仅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获得上级科研课题鉴定专家领导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