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听课札记--听钱梦龙、魏书生课有感
听课札记
■2005.9.25矿大体育馆钱梦龙、魏书生
例
2、钱梦龙:《雁》课堂教学片断
师:学习语文最根本的东西是什么?生:说什么的都有
师:学会读书!为什么要学会读书呢?读书可以改变人的一生,读书就是与高尚的人进行交流、与聪明的人进行对话。
师:问问你自己,我会阅读吗? 生:会。说这说那
师:阅读能力:认读_概括_感悟_探究。有了这些能力,你一辈子受用不尽!
(生打开课本读书)
师:我找一个不愿读书的学生读。(班长推荐)一女生读课文。
______认读
评价学生“。”没分开。(评点细致、具体。不象我们的教师说:你读的真好。)师:要求学生范读。班长推荐一名朗读能力最好的同学。(既是范读就应该是朗读能力优秀的学生读)要读的有味!
师:简要把课文主题内容概括出来。生:纷纷翻书。师强调,要求学生在头脑里回忆,不要再看课文,把意思说出来。
______概括 师:能不能把课文中最动人的词句找出来,说说感受?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深入到字词内部去读__这叫感悟。
______感悟 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______探究 师:擦去黑板上的板书,要求学生回忆本课的内容。
评点:老师在开始明确提出:学习语文最根本的东西,学会读书,并提出读好书的四个基本步骤和方法“认读_概括_感悟_探究”,然后就围绕这一目标实实在在的展开教学!目标明确,方法科学。环节清晰,重点突出。简捷流畅,效果极佳。例
3、《时间在流逝》(小学五年级自然)2006.3.10
一次业务检查时,听到一位老师上《时间在流逝》这一节科学课,至今有种如梗在喉,不吐不快的感觉,总想把自己的感受说上两句以求教于专家。以下是课堂教学的片断及点评:
9:50 师:导入新课。谜语:看不见,摸不着,勤劳的人珍惜它,懒惰的人浪费它,我班的同学利用它。
生:齐声回答:“时间”。点评: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只有当感性输入和学生现有认知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时,兴趣最大。因此,导入情境的设置,要有一定的难度,问题的提出要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附近,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个谜语,所有学生都知道,还有什么意义? 师:谁能说说,现在几点了? 生1:八点 生2:九点
……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看太阳 生2:看影子
师:今天没有太阳,不过老师拿来一个太阳。出示“太阳模型”并演示
点评:教学法情境的创设、直观教具的运用等,应当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要紧密贴切教学主题。而这个所谓 “太阳模型” 的演示,并没有促使学生真切地感受时间的存在。9:54 师:展示一石英钟,师生用手随秒针转一周,这就是1分钟,这1分钟流逝了。生:讨论:1分钟里你能做哪些事? 10:00 生1:洗脸,擦玻璃 生2:跳100下绳 生3:练50个字 生4:看四篇课文 生5:1分钟脉搏跳90下 生6:跑100米
……
师:还有没有?那么10分钟里你能做些什么?继续讨论
点评:①不同的学生,知识、阅历及关注问题的兴趣不同,会说出不同的例子,有不同的见解。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也无可厚非,但教师对学生举出的不同例子,表达的不同看法,要有恰当的价值引导与评价。不能任其率性而为;②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与主题贴近有价值的发言,及时分析引导,如:生5的发言,虽不准确,但最有价值,教师可相机让学生在1分钟时间再次测试自己脉搏跳动的次数。更能准确感受1分钟时间的长短。10:06 生:讨论:10分钟里能做些什么 10:11 生1:读一篇课文 生2:做300个仰卧起坐 生3:擦15块玻璃 生4:吃一顿饭
生5:燃烧4-5厘米的蜡烛 生6:洗三件衣服 生7:从学校走到家 生8:做一道奥数题
……
(教师只是对学生的发言给予简单的附和或否定)
点评:生7的发言最有价值,可教师也没有把握住。10:15 师:1个小时你能干些什么? 生:讨论 10:19 生1:写三篇作文 生2:洗一次澡 生3:走5公里路
……
点评:①教师组织学生用同样的方式,依次讨论“1分钟里你能做哪些事?”、“10分钟里能做些什么?”、“1个小时你能干些什么?”不仅形式单调,而且有重复之嫌,完全没有必要。②生3的发言,同样是最有价值的,可教师依然没有抓住关键有实质性的内容。
总评:
①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感受时间的存在;感受时间的长短;珍惜时间。教师在第一个目标的教学时,显然太过匆忙,并没有通过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真切地感受时间的存在。而对第二教学目标却组织学生进行了三次分组讨论,占有时间虽长,但有效性不够,说明研究处理教材、进行整体教学设计时缺少深度。② 语言准确性不够。如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时“1分钟时间里你能做哪些事情?”远不如“生活中,你做哪些事情大约用时1分钟?”指向性更明确,学生也就不会说出许多不着边际的例子。
③ 如果教师组织教学时,有时间意识会更好。如:“同学们,生活中,你做哪些事情大约用时1分钟?给你3分钟的时间,说说看”。
第二篇:钱梦龙魏书生阅读教学模式的比较
钱梦龙、魏书生阅读教学模式比较
『摘要』钱梦龙提出了“三主四式”教学模式,魏书生提出了“课堂六步教学法”模式,本文就两位名师提出的不同的阅读教学模式作出比较。
『关键词』钱梦龙
魏书生
三主四式
课堂六步教学法
比较
一、两种阅读教学模式的概况
钱梦龙、魏书生都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语文名师,他们提出了全新的阅读教学模式,即钱梦龙的“三主四式”教学模式(又称“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魏书生的“课堂六步教学法”。这两种不同阅读教学模式不仅对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语文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至今还影响着现代的语文教学。这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推动着语文教学的改革,同时引领着几代语文教学的发展。本文主要是通过比较两种教学模式的异同,进而能全面掌握这两种教学模式。钱梦龙的“三主四式”阅读教学模式,主要是立足于学生的认知规律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认知主体(学生)和认知的客体(老师)之间,形成了一个“多边”的教学方式。主要体现在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教学收集分析学生自读所给予的信息,就学生的疑难和课文的重点,有的放矢地给以启发、指导。而在能力检测、训练方面,钱梦龙提出以“训练为主线”。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老师和教学内容中进入“训”的过程,使得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达到和谐统一。“三主”思想具体的体现为:“以学生为主,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其基本式为“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钱梦龙认为“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前提,着眼于使学生“善学”。教师为主导,是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的条件,着眼于“善导”,而学生的“善学”与学生“善导”都必须通过“善练”的科学序列,才能实现。所以说:“训练为主线”是“主体”与“主导”相互作用的必须归宿。
魏书生的“课堂六步教学法”,其实就是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 1 本之间的一个对话与反馈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可以实现信息的交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交流能力。“六步课堂教学法”包括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六个环节。其突出的特点就是使学生在自学中学会阅读。如果说钱梦龙的“三主四式”是以训练作为主线的话,那么魏书生的“课堂六步教学法”就是以自学作为主线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自学、讨论、自测、自结”是完全由学生独立进行的,“定向”部分也经常向学生提出学习的重点,有时,教师提出的重点也会被学生否定,否定之后就按学生提出的重点去做。“答疑”部分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具体表现为学生提出疑问,然后由学生来简答。只有当学生解决不了的难题,教师才来解答,教师解答的机会是很少的,从这里可以体现出魏书生的“课堂六步教学法”是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对着这两种教学模式进行比较,可以看出:
二、两种阅读教学模式的共同点
(1)两种模式都是以学生为助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最终的目的。钱梦龙通过抓住一二个全局性的问题来带动全篇教学,主要是通过学生完成高质量的作业来培养学生的能力。而魏书生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魏书生做到教学与生活接轨,讲究能力迁移,同时他也注意把语文学习和数学、英语、物理等相关学科渗透,培养语文的实际应用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他们都注意到阅读教学中出“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钱梦龙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把握提问的角度,在为学生解惑中体现出他的睿智与幽默,进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最终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魏书生则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去寻求一种新的阅读道路,同时他在大的目标上进行监控。建立计划系统、监督系统和反馈系统,他还运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创设一个竞赛情境,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欢乐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3)注重传承与借鉴,注意对教育本质、教学观念及语文教学特质作深层的思考。钱梦龙通过纵向传承、反思、总结筛选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方法,从而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阅读教学模式,而魏书生通过横向移植,借鉴当代世界先进的教育 理论和方法,他兼收并蓄,化为己用,形成一套自己的阅读教学模式。
三、两种阅读教学模式的不同点
(1)二者培养自学能力的方式上有所不同。魏书生,钱梦龙在阅读教学模式上最大的不同点是在于“导”与“学”的差异上。钱梦龙将这种自学能力放置于教师的“导”上。钱梦龙认为:只有在教师的“导”下,学生才会“善学”,具体体现在他的教读式上。学生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进行的阅读训练,教师通过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启发学生推旧知新,巧设情境,善于发问,选准知识与智能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由教师来安排的。可以说钱梦龙的阅读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半教师半学生”的教学模式。但魏书生的阅读教学法就不一样。魏书生真正的让学生置身于自己情境中,学生获得知识,提高阅读能力,主要是建立起了“课堂六步教学法”上。
(2)两种教学模式追求的艺术形式的不同。钱梦龙往往是着眼于文章的总体构思、选材立意,人物塑造等,通过这样的以点带动全文的“基本式”来讲授课。从而形成了他的个性化教学模式。而魏书生则是在阅读训练上注重发展学生的德育,从而形成了他的民主、科学的教学模式。
(3)两种阅读模式,对语言的咀嚼品味的程度不同。钱梦龙认为教师在制“导”的过程中,有助于学生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悟领会能力,体会文章所蕴含的丰富的内涵。而魏书生试图将语文学科整理得如同数理化一样精确完整,富有条理、逻辑鲜明,成效明显,但从语文的多义、含蓄、模糊等特点来说,他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魏书生的“六步课堂教学法”主要是通过一个目标的制定与完成的过程,特别是以学生为主的自学的过程中,忽视了对文本的欣赏,对语言的咀嚼品位。
(4)从结构模式来看,两者的侧重点不同。钱梦龙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应该是一个循环上升的线状结构,而魏书生“课堂六步教学法”是一个闭合的环状结构。自读式,教读式,复读式,是一个对阅读内容理解不断深入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无限拉长。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是一个确定目标到目标达成的过程,目标明确,效果清楚,每课有得。从这两个结构来看,钱梦龙 3 的线性结构有助于阅读理解的深度,而魏书生的环状结构有助于解决问题的速度。
(5)两种阅读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对时间的要求不同。钱梦龙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往往要安排两 到三个课时,甚至要更多时间,而魏书生对一篇课文大多只安排一节课,将本来模糊混沌、可长可短的语文教学定向、定标、定点、定时 的解决,效率很高,效果也很明显,但对文章的深度把握就难以兼顾。(6)在阅读教学中,钱梦龙、魏书生两者追求的教法是不同的。钱梦龙追求的是“活而实”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意“情趣”。他因人因果设法施教。上课多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愚公移山》中间多用曲问,启发学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魏老师的教法总的来说是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主,同时又进行自学设计训练和辅导,显示出这样的特点 :“他的教法常常体现在优化语文学习的环境之中。”1.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魏书生让学生了解心理学、教 育学知识,使学生有健康的心理,克服自卑情绪。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自觉学习。这是别开生面的教学方法。2.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魏老师认为,自学过程像“点”,自学习惯像“线”,有线才能组成“ 面”,最终构成自学能力的“体”。养成习惯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要求学生保证好习惯在足够的时空内发展,控制坏习惯的活动范围,每天统计“闲话、闲事、闲思”。3.创设竞赛的情境。魏老师常在课上开展各种 自学比赛活动。如记忆力竞赛、口头作文竞赛,速读竞赛、书写竞赛、查字典竞赛、译文言文竞赛等,使学生的大脑处于高效运作状态,提高自学效率,对所学知识充满了兴趣。4.让学生充分展示价值。为了使学生体验 成功的欢乐,魏书生引导学生科学地看待成绩,每个人都记住自己前次竞赛成绩的基数。班级舆论经常这样评价同学,就使优生不骄傲,差生不自卑,都能享受到胜利的欢乐。
总而言之,钱梦龙的“三言四式”阅读教学模式和魏书生“课堂六步教学法”的阅读教学模式,处处闪耀着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在新课程改革中这两种阅读教学理念将继续发挥作用。
【1】周凤雏.钱梦龙、魏书生阅读教学模式比较.华章 1009—5489(2010)22 —0051 —01 【2】吴伟倡.试论钱梦龙、魏书生的语文教学艺术.中学语文教学,1995(5).【3】朱海燕.也谈阅读教学中“主题式教学模式”.学知报.2011年 3月7日 第FO5版
【4】张卫建.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魏书生教学改革之比较 华东师范大学, 2001.【5】张英.构建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究.绍兴日报.2007年 7月4日 第003版 教育专版
【6】构建“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模式.版
黄冈日报 2005年 01月 16日 第0045
第三篇:钱梦龙《愚公移山》评析
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评析
汝州市寄料镇一中 鲁振阳近日,观看了钱梦龙先生的《愚公移山》教学实录。经过我的认真拜读,细细品味,发现先生的教育教学方法是有大智慧的,值得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用心琢磨,用心领悟。下面是我的一点阅读领悟,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一 文言文字词的讲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钱梦龙先生在《愚公移山》这一课的讲解中对文言词语的讲解让我印象深刻。反观自己和自己身边很多语文教师。在进行文言文词语讲解时总是直接让学生找出文中的解释,采用“字字落实,句句对译”的传统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反而让学生更觉得学习文言文就是死记硬背。长此以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会荡然无存。钱梦龙先生在这一课的讲解中才用了与之相反的教学方法比如:
师:谁会解释这个“曲”字?都不会?那就请大家查字典。
生:(读字典)曲,就是“弯曲的地方”。
师:嗯,这个解释选对了。后面还举了什么词做例子? 生:河曲。
师:噢,残年余力,谁能解释这四个字? 生:“残年余力”是说老人力气不多了。师:好,意思讲对了!这个“残”字,我们来明确一下它的含义,好吗?请查字典。
这样的例子在钱先生的课堂上还有很多,这种让学生动手,亲自实践,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这样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大大被调动起来。
二 巧设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文言文言简意赅,如何让课文内在的精华释放出来。这是一个困扰广大语文工作者的一大难题。钱先生在《愚公移山》这一课的讲解中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让我们先来看几个很典型的例子:
“老愚公多大年纪了?九十岁还是九十不到?” “参加移山的总共几个人?”
“愚公妻和智叟讲的话差不多,两人对待移山的态度一样吗?”
“愚公到底笨不笨?”
“那个京城氏的七八岁的孩子也去移山,他的爸爸能让他去吗?”
这些问题生动有趣,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兴趣,内在的潜能,创造性思维通通激发出来了。不得不佩服先生设计问题之巧妙。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也应该多学习钱先生的这种方法。在把文章分析透彻的前提下,巧妙设计问题把课文的讲解融入到这些问题之中。这也是对广大语文教师教育智慧的一大考验。
三 把思想教育情感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钱先生在《愚公移山》这一课的讲解中并没有像一些老师那样去标新立异,提出一些偏离文本本意的问题。而是循序善诱,让学生自己感悟到文本的立意主旨。在对“愚公不愚,而是大智若愚”的主题进行讲解中,钱先生巧分派别进行讨论,而后举了一个身边的例子。在不断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同时,巧妙引出“小聪明和大智慧”“愚公不愚,而是大智若愚”。这也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次很好的教育。相信很多喜欢耍小聪明,骄傲自大的同学一定是获益匪浅。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对学生其实是一次更重要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总之,钱梦龙先生的这节课堪称一节典范课。不仅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又运用到了很多教育智慧,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这节课对我们这些语文工作者何尝不是一次深刻的教育。希望我们都不仅仅只做看客,而是把自己的教育智慧进行更深入的挖掘,书写出自己的教育篇章。
第四篇:钱梦龙公开课
“三主式”语文教学
——评钱梦龙教学《捕蛇者说》
朱有伟
(以钱梦龙1980年课堂教学录像为参考)
《捕蛇者说》是一篇文言文。钱梦龙老师在执教时,遵照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育思想,展示了“教师带领学生读书”的课堂教学形式。
“教师为主导”,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领导、支配的地位,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必须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通过“引导”而不是“牵拉”的方式来实现。这是本课教学重点实践的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独立意志和认识潜能的实践者。“训练为主线”,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的听、说、读、写实践。这种实践活动,始终是在教师的领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是有特定教育目标的训练过程。这两点教育思想在本课的教学中并没有明显的体现。
钱梦龙老师讲读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积累词语;理解文言句意;了解对偶、对仗的特点和作用;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学习本文“立意非奇,奇于蓄势”写作手法,练习写文章评论。
教学目标中,积累词语,理解句意是以语文基础知识:字、词、段、篇的学习为主,扎实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教学对偶、对仗的特点和作用,是在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常用的修辞手法。学生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是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完成的。以“立意非奇,奇于蓄势”来指导学生注意本文的写作手法,并结合写作练习,做到读写结合,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加深理解,设计独到。
钱梦龙在教学中,主要使用了“讲读法”和“提问法”,教师属于“主讲”和“主问”的角色,学生的主体活动时间被挤占,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体现。从文本角度来说,这也是《捕蛇者说》的文体所决定的。对于文言文,理解字词句的任务重,困难大。教师用“讲授”和“提问”的教学方法,课堂容量会比较大,便于提高教学效率。还有,钱梦龙很注重引用材料、使用板书来帮助学生理解难点。
例:钱老师问学生蛇“异”在何处?学生就将描写蛇的句子读了一遍,并没有概括出蛇的“异”处。钱老师就根据学生的回答,带着学生又读了一遍,相机板书“异:色、毒、用”并解释了“用”概括的是蛇的药用价值。对于有难度的问题,教师直接讲授,更直接,更省时。如果用讨论的方法,学生也未必能说出,反而耗时很多。此处教学,教师提问明确,学生回答有基础。
钱老师要求学生在文中寻找蒋氏大戚的原因时,直接板书“六十年存亡、逼租时安危、平居时忧乐”,并说课文是从这三个方面对比蒋氏和村民的不幸,从而证明“斯役之不幸不如赋敛之不幸”。如此高难度的内容概括,不便交给学生。
钱老师讲读课文,不停地带领学生读书,落实字词、语句翻译和内容概括。在将“捕蛇之害”和“纳税之害”作比较时,钱梦龙着重讲解了对偶和对仗的修辞手法,并指导学生分析和朗读。钱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了文章的中心思想:赋敛之毒有甚是蛇,并借助文中的“苛政猛于虎”一句总结了中心思想。最后他对文章的写作方法进行了解读,归纳为“立意非奇,奇于蓄势”,并讲解了这种写法,让学生以之为题写一篇《捕蛇者说》的简析。
本课的教学,最明显的不足之处就是他对学生的引导,实质上时时在暗示学生去迎合教师希望他们掌握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取消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化的阅读。钱老师几乎预设了所有的问题,没有根据课堂实际去生成,学生学习比较被动,没有提出一个问题。教师也没有调整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多样的见解。
这堂课可以算得上是传统意义上典型的“好”课。也是我上学时接受的课的典范模式。可我觉得对照新课程理念,我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示个人的质疑:
一.我觉得整堂课的教学未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过于突出老师讲授过程中的“指挥棒”的作用,好似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依赖于老师的这根指挥棒。而真正的学生解读文本,该是个性化的,自主阅读。(举例略)我想对于讲课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先布置学习任务,然后给一段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相互交流,通过采集众人智慧之火光来解决问题,最后老师可视情况做出恰当的小结。
二.老师在讲解课文时多次用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来代替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可以自发萌生的疑问。例如在讲授“捕蛇者”与“缴赋税者”的不同命运时,文中有一段文字从三个方面给予了表述。可上课老师是直接把这三个方面概括好了告诉学生,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概括去寻找书上的文字。我觉得此处要是把问题交给学生“文中从几个方面对两种人进行了比较?”,让学生自己去思索探究,效果是不是更好?
还有文中有描述,既然捕蛇是“专其利”,却又为何“貌若甚戚者”?这问题的提出也该由学生自己对文本进行质疑并思考。
三.本节课的讲授模式基本是一边翻译一边分析文章的主题及写作特色。我想对于文言文的讲解,这样是否从整体上看给人机械的印象,有分割文章整体之嫌疑?
另外,听了这堂课,虽然老师讲授的很认真,知识剖析到位,学生也很专注。但从学生角度而言,要想整节课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去接受讲授内容,恐怕也非易事。心理学研究表明:正常人高度集中注意的时间一般是15-20分钟的时间。因而我觉得是否可以通过采取多种方式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推动他们主动吸取知识。
当然本节课还是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的,比如老师的基本功很好,粉笔字写的很漂亮,老师的知识很渊博,在讲授某一知识点时能够旁征博引。
(注:这篇感受导师并不太认同,觉得指出了太多缺点,要求我从当时的时代背景(80年代)多考虑,我也清楚自己是以现在的课程理念来看待这节课的。)
第五篇:读钱梦龙《愚公移山课堂实录》有感范文
“导”:文言文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给我的启示
对文言文教学,多少年一贯的 “字字落实,句句对译”的传统教法,在文言文教学中业已根深蒂固,不可动摇,似乎教文言文就得这样,舍此别无他途。今天观看了钱梦龙老师演绎的《愚公移山》一课,为钱老高超的教学技艺所折服。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进行了很多年,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本人依旧在原地踏步,深感惭愧。在迷茫的时候,重温钱老的导读思想,研习《愚公移山》的教学流程,成为了我自我反思和进修的重要内容。从钱梦龙老先生《愚公移山》的教学中我认为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三主”导读法。
下面我就具体的谈谈钱老先生的《愚公移山》这一课对我的启示:“三主”是导读教学的指导思想。什么是“三主”呢?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需发挥主体作用,获得“发现真理”的主动权,而且在个性的全面发展以至世界观的形成上,同样必须由主体来实现。《愚公移山》中钱老对“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这句话的经典提问广为人知。“京城氏家里那个小孩子也跟了愚公去参加移山劳动,他的爸爸肯让他去吗?”这种从思维侧翼寻找思维切入口的“曲问”不仅使学生迂回地找到了答案,理解了“孀妻”、“遗男”的含义,而且锻炼了他们的思维,提升了整个教学过程的品质。
“教师为主导”,即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领导、支配的地位,而教师的领导、支配作用,只有通过“导”,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导之有方,学生
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比如,在《愚公移山》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师:接下来让我们根据这张人物表上出现的人物,来看看他们对待移山这件事的不同态度。文章里有两个人讲的话差不多,你们看是谁啊?
生:愚公妻和智叟,他们两人的态度差不多。
师:差不多吧。好,我们就先把他们两个的话一起读一遍吧,比较比较,看看两人的态度究竟是不是一样。
钱老师自评说“疑似之迹,不可不察”,教学中此类比较,最易激活学生的思维。认识人们不同的精神面貌,是“轴心”所在,也是整个教学设计的“主心骨”。
经过讨论,最后钱老这样总结:
师:对了。一个是“疑”,一个是“笑”。你们看,本来大家认为他们的态度差不多,但仔细比较、分析一下,就发现差别了。所以你们读书要常把看起来差不多的词句拿来比较比较。这个很重要。不要粗粗一看,哦,一样的,就不看了。要动动脑筋,多想想。
“训练为主线”,即: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进入“训过程,二者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比如,在《愚公移山》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我们再来看看另外几个人。那个遗男对移山的态度怎样?
生:高兴。
师:怎么知道?
生:跳,跳往。
师:对了,跳跳蹦蹦地去移山,很高兴。他虽然年纪小,但是人小——
生:志气大。
(体会“跳”字的感情色彩。)
师:对,他跟愚公一老一小,都有志气。那么愚公子孙的态度怎么样? 生:赞许。
师:赞许,你是从那个“许”字上看出来的吧?再想想,当时大家表示赞许的场面是怎样的?
生:热闹的。
师:怎么知道?
生:杂然。
师:这两个字什么意思?
生:纷纷地、七嘴八舌的样子。
师:还有当愚公妻提出疑问的时候,子孙们怎样?
生:杂曰。
师:什么叫“杂曰”?
生:议论纷纷地说。
师:看,这个“杂“字很准确地写出了子孙们纷纷赞同的场面。(体会:“杂然”、“杂”对描绘气氛的作用。)上面几个人,对移山有坚决拥护的,有疑问的,有反对的。现在时间到了,请大家下课以后想一想:“愚公”就是“笨老头”,他究竟笨不笨?
主体、主导、主线,是诸教学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平衡、和谐统一。钱梦龙指出:“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前提,着眼于使学生“善学”;教师为主导,是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的条件,着眼于“善导”;而学生的“善学”与学生的“善导”都必须通过“善练”的科学序列才能实现,所以说“训练为主线”是“主体”与“主导”相互作用的必然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