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思品教学的融合大全

时间:2019-05-13 01:39: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信息技术与思品教学的融合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信息技术与思品教学的融合大全》。

第一篇:浅谈信息技术与思品教学的融合大全

浅谈信息技术与思品教学的融合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21世纪委员会指出:“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它们消除了距离,这场革命既影响着与生产和工作有关的活动,又影响着教学和培训有关的活动。”的确,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出现,为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基础。广大思想品德课老师如何适应时代要求,认识到信息技术为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教学对象、变革教学方式提供物质支撑,从而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是摆在每一个思想品德课老师面前的新课题。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粗略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有着非同寻常的价值和意义。

1、首先,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整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养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学习兴趣的作用是巨大的。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南宋的朱蔓也指出:“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

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如果解决了动力不足或动力缺乏问题,那么学生的学习障碍就几乎解决了一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在解决这个难题上发挥了很大的优势,传统的教学是运用语言的描述和文字说明来完成的,语言的描述具有不确定、可行度低、变动性大的特点,文字的说明比较抽象乏味,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的整合克服了这些特点,如我在讲《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一课是,首先让学生在网上查找有关“环境污染”和“保护环境”的相关内容和图片,并让学生制作出网页和演示文稿,并在课堂上让学生们展示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课堂注意力明显提高,对教学信息的反馈比较积极,不再把学习当成负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整合,能够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育知识把学生当作教育对象看待,没有看到人是主体,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因此,在旧的教育模式下,只强调社会制约的一面,抹杀相对独立的一面;强调受动的一面,否认能动的一面;强调外因的一面忽视内因的一面。把学生的发展看成是教育注入的结果,因此,在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满堂灌。在教育活动中,则是老师说了算,学生跟着转,严重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培养了一批唯唯诺诺、平庸驯服的“书呆子”。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有以下转变:即教师有讲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知道者和组织者;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者;多媒体由老师的演示工具变成学生的认知工具;教学过程从传统的分析讲授转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它是对旧的教育模式辨证地否定,它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在网络情境的思想品德课教训当中,教师没有过多的解释,而学生是对信息进行选择性的主体,具有充分的自主性,不再是简单的“内存”。现象友好的人机互交接口,鲜活多变的认知材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整合,有利与增进师生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古人曰:“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输入让一些抽象的理论变得可接受,易相信,从而增加了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知识的可信度。无形之中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加了他们之间的感情。比如在学习《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节内容时,课文在说明实施依法治国的要求时,只讲到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行为要求,以及在群众中开展普法教育这些方面,而没有具体讲到青少年学生的行为要求这一方面。针对这一种情况,我们又如何对学生开展法制教育?我在分析司法机关的行为要求时,向学生提出了问题:如果公民违反了法律,那将会有什么后果?然后,播放一段关于司法机关将违法犯罪分子绳之以法的极具教育意义的录像及一段独白,进而说明违法犯罪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说明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更进一步说明青少年学生要学法、知法、懂法、守法。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得到深刻的教育,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实现情感的升华。在思想政治课中运用多媒体开展爱国情操,遵纪守法,乐于奉献等一系列情感教育,可以收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教育教学效果,实践表明,多媒体教学为情感教育开辟了新道路。

二、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教学整合的原则和方向

1、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过程,要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改革教师教的方式与学生学的方式。这是学生动手实践和创造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的过程。在学科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这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2、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要与学科课程体系的改革、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结合,为学科课程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调整提供平台。

例如,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各个学科课程的更新建设网络化资源库,在教学中应用图形计算器等信息技术产品,为学生在学科教学中的探究学习提供信息技术工具和环境,诸如几何画板、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模拟实验环境等等。

3、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主要思想方法主要包括:教师要更新技术观念,确立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思想。

积极参加教育技术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培训,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努力在工作中应用信息化教学设计来改革教学。研究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熟悉所教学科内容在网络上的资源分布情况,以便帮助学生进行研究型、资源型学习。掌握教学评价的新方法,加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研究,及时跟踪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三、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教学整合的主要模式

1、利用计算机中现有工具进行整合教学。

常规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往往要为一节课制作一个课件,课件使用的灵活性虽然不大,但是在实施教学前要作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说常用的Powerpoint、Flash、以及FrontPage网页制作和Photoshop图象处理等技术。就是说利用优美的课件甚至是以教学网页的形式把所展示的知识点栩栩如生的呈现给学生,给学生以直观和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他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与学习欲望。

2、利用计算机信息加工能力。

利用这一功能可以让学生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在大量信息中快速提取有用的信息,从而培养信息加工能力和流畅的表达能力,达到对大量知识的内化。例如:《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框的教学就充分利用了计算机信息加工这一功能。课前教师介绍了一些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网站,如国家环境保护总局(http:∥www.xiexiebang.com)、中国环保网(http: ∥www.xiexiebang.com)等,学生可自由选择其中感兴趣的主题和相应的资料来研究,最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研究报告。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中收集相关材料,包括文字、图片、动画等,然后根据学习目标进行信息筛选,并对选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再进行组合和再创造,最终得到学习成果。有的学生还把学习成果制作成网页的形式。在这里,计算机一方面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扮演“信息工具”的角色,促使他们的信息素养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以“出版工具”的角色出现,帮助他们整理知识,综合应用所学的语文写作、美术绘画和欣赏等多项知识完成研究报告,使知识内化并激活。

3、利用网站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

研究性学习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正是一个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发展创新精神,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和提高沟通与合作能力。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实践协作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如: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源、创设生动的研究情境、大大地扩充协作范围,提高协作的效率、改革学习的方式。《三峡库区环境污染调查》就是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协作能力的典型案例。该课题以学生为研究主体,以小组活动为主导方式进行。学生们先通过网上浏览、图书查阅、调查访问等各种形式收集有环境污染方面的信息,在此基础上通小组讨论确定本小组的共同研究主题;然后小组成员根据主题进一步多渠道收集、分析、整理有关信息,提出设想和建议,再利用信息技术将上述内容制作成极具个性珠网站。这样,不仅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提高他们的电脑水平;也改变了许多同学对于网络的认识和利用,改变了他们的观点,也不至于整天沉浸在虚拟的网络游戏和网络聊天中,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第二篇:如何做到思品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已走向全面信息化,教与学的方式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整合就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入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从而建构一种更加适合现代社会教育的学习环境,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以独立、自主、合作与分享的方式完成教学。经过不断地教学实践与探究,我确实感觉到两者的整合不仅是教师授业过程中有效的支柱,更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进行沟通的桥梁。作为一名小学思品学科的教师,我认为信息技术和小学思想品课教学的整合,不仅为小学思想品德课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而且发挥出了其既传统而又现代化的理论优势。信息技术课程的优势在于能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轻松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同时由于学生不断地在学习的作用下,得到信息的帮助,产生对信息的兴趣,逐渐学会获取信息,分析加工信息,从而达到在课堂上师生共赢的教学过程。光靠老师磨破嘴皮子的空洞说教是行不通的,也是苍白无力的,所以,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正好能弥补小学思想品德课中教学手段单一,内容枯燥的不足。关键字:品德与社会;信息技术;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电脑、班班通及远程教育工程在我们学校的普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又增添了动力,也增添了紧迫感。长期以来,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一节课就构成了我们简单的教学模式。一节课下来,老师口干舌燥,疲惫不堪; 学生厌倦不已,哈欠连天,无法实现师生教与学的共羸。于是一个新的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即老师“教什么”、“怎样教”和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才能让师生互动更好,收效更好呢?值得高兴的是现在有了信息技术的导入,这个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在“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上,信息技术除了辅助完成传统意义上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内容外,还提供了更具前瞻性的思路以帮助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而在“怎样教”和“怎样学”的问题上,信息技术更加注重教师教会学生对知识(信息、资料)的搜集、对比、分析和归纳,即不仅仅“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为了更好地在教育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学科予以整合,我认为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结合《品德与社会》的学科特点进行有机整合。

小学思想品德课作为小学阶段必修课,它是一门融合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生活等各个方面内容为一体的学科,具体说来就是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德与智,博与专、知与行相统一的学科。所谓德与智的统一是指思想品德与知识的统一。在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要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寓品德养成于认知形成的过程之中。说到博与专的统一,所谓的博就是广度,指思想品德课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知识,就像前面所说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生活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在思想品德课中都有所涉及,这些都是我们在学习思想品德课时需要掌握的,但要是一味地注重它的广度,那就会使得思想品德课变成一门毫无自身特色的学科;因此在保持一定广度的同时还要注意以学科目的为核心,用相应的学科专业知识来加以支撑,进而达到一定的深度,这就是所谓的博与专的统一。至于知与行的统一就更不难理解了,也就是科学知识的掌握与个人行为的统一,具体点,就是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去形成自己的信念(即世界观、人生观)、支配自己的行动。

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单一,有些教师采用“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如果再加上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几乎就是照课本原有的文字去照本宣科,打消了学生的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和热情。强化信息技术在思品学科教学上的整合,就能很好解决思品课内容枯燥、概念抽象、道理深奥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习的印象。信息技术可以将来自报纸、杂志、电视、录音带、VCD上的文字图像,教师自己的拍摄的DV、图片等不同渠道、不同类型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并对各种信息进行交互式综合处理,信息技术课件介入课堂教学后,能大大增加一堂课的信息密度和接受效果,给学生提供更多更新的知识信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我在教学《保护地球母亲》这一节时,走老套只能是平铺直叙,当一个课本的复读机。相反,我把这一节课利用信息技术制作成课件,先展示地球母亲哭泣的图片及来信,引发学生探寻地球母亲哭泣的原因,再导入本课学习的重点——保护环境。再一一列举展示人们破坏环境的相关图片,引发学生思考,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在这一环节里,我先以幻灯片的形式出示国外先进的做法,以此来激励学生们来反思自己的行为,从而意识到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来保护环境,才能拥有我们所向往的蓝天白云。尤其是那一段《地球你好吗?》的视频中那个小男孩被恶劣环境而污染的双手,不堪入目,惨不忍睹,给学生们带来了极大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更进一步让学生们知道了保护环境,刻不容缓。学生们在课堂表现都很踊跃,将自己的所见、所想、所感一吐而快。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整合进课堂,效果不言而喻。

2、要结合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整合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信息技术生动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恰当的解说、感人的音响、特有的感染力与形象性,会在学生的大脑皮层引起兴奋,从而能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励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种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掌握理解知识的前提,从而使学生产生乐于学习的心理需求,进入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大胆创造的活动中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习者要真正获得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通过与其它人(教师和同学)协商、交流、合作和本人进行构建方式而得到。传统的小学思品教学是教师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来获取知识。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促进思品教学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改变传统的一个人、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去启发、引导学生“如何去研究、如何去学”。教学方法由过去的灌输式变为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教育对象(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教学内容由过去的单一教材变为除教材外辅之以视频、图像、图片、文字、动画等内容。这一理念就是强调围绕学生的认知规律来选择内容和设计互动过程,通过这一系列的过程轻松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3、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整合要适时、适度 老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时候,要注意把握好整合的时机,也就是要适时。什么该讲、什么不该讲、要把握好度,要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去学、积极去学。学生能做的事自己做,能发现的事自己发现,能思考的问题自己独立完成„„在课堂上,我们要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组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增强角色体验,拓展渠道,注重前伸后延;利用现实生活中丰富的思品教育资源,让乐于自主学习的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新,从而充分展现其“主角”形象。在其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促其内化导行的内驱力。信息技术课件最大优点就是能化抽象为形象具体,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将抽象理论化为具体的事实,将老师难以用语言表述的原理、观点条理化、形象化,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如我在讲授《中国在世界舞台上》这单元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我播放了“开国大典”的视频材料,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了的时候,国歌响起,无不让人肃然起敬,学生们也顿时被这个气氛所感染,鸦雀无声。在这个情境中,大家都充分感受到了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再将五星红旗在联合国上空飘扬的画面和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的名单加以公示,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的召开,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行。。。我想这些画面足以代表老师过多的讲解,足以让学生们感受到中国的强大,从而更加激励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对于这些抽象的概念,教师就不需要再进行讲授,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去学习,能过自读课本内容,置身于这样一种氛围中,学生们就完全能够想到想要表达的感情,而且比老师单一讲授的效果会更好。

4、利用信息技术,组织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孔老夫子这句话不仅适于古时候,在高科技信息时代里同样适用。一个懂得合作精神的人会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集体推荐操作,并发挥积极作用,而不懂合作的人在生活中会遇到许多麻烦,甚至无所适从。与人合作的能力已成为当今世界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因此,从小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尤为重要。总之,信息技术作为教育技术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将随着它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而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声、图、文并茂地与《品德与社会》的有机结合,可以大大改善教学过程枯燥的局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思想表达等方面的水平,切实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实效。

在这个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品德与社会》课程和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形势下,本着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的针对性、生动性、实效性、时代性的目的,依靠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良好内部基础外部环境,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来改进思品课程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和了解有关知识,来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思品学科教学中,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那么,该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思品学科的整合呢?我就信息技术与小学思品学科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作了一些初步研究。

1.信息技术与小学思品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新课程标准提出“《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因此,思品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我们可以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思品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思品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思品学习更贴进生活。

比如我在教学小学思品五年级上册《传媒与生活》第一课时的教学时,事先拍下了反映古今传媒发展的过程的录像,然后引导学生从这一生活实例中来学习传媒对我们的影响,以及传媒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还在课前就这个班的同学对其他同学使用传媒情况做了一些调查,让他们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来研究。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创新。

2.信息技术与小学思品课堂教学形式的整合教育的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与思品学科的有机整合为我们的教学增加了新的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思品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民族团结一家亲》是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思品第五册的知识。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是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不同民族生活方式和习俗,知道每个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都有贡献。能力目标是能够引起学生对民族问题探究的兴趣,提高合作学习能力。为了将教师的教学设计转化为学生的生命活动实践的一个互动,尽一切可能 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为此,我在练习部分设计了互动式的游戏教学——该民族的成员为自己找到该民族的住所,电脑给出左面一竖是该民族成员,右面一竖是该民族住所,让生点击鼠标,为该民族成员找出各自的住所,最后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演示交流,在交流基础上共同唱响《爱我中华》,来体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手段开展教学,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等特性,促进课堂模式的转变,既丰富了教学形式,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

3.信息技术与小学思品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授——受”为特点,学生的学习存在着单

一、被动的问题,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现象,忽视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他能按照自己的性向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教”是为了“学”。

如在教学《传媒与生活》一节课时,我安排了直观个性的、探究性的问题,有些是通过幻灯片的形式直观地展示给学生的。如,像报纸、书刊这样能传递信息的媒体,我们一般称它为“传媒”,有些是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讨论的,加上他们的相互交流及汇报,如,传媒工具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后通过网络在大屏幕上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这样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与实际生活的情况,加深了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信息技术与小学思品学科的整合有多种途径和方法,不拘一格,其效果是传统教育技术难以比拟的。总的来说,信息技术与小学思品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务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我们积极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力求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最佳途径。

本课程主要围绕“信息技术与初中思品学科教学整合”专题,探讨了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问题的提出。我们从 教师日常教学中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多种概念给教师造成的混乱,提出了主流的整合概念: 何克抗教授提出: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并对三种整合概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进行了梳理,明确三个概念的外延。第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模式。老师们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模式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有的认为只要使用了信息技术就是整合,有的认为只有使用计算机教室才是整合,针对教师们的这些认识,我们提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四种模式: 1、多媒体教室中以教师为中心,创设情境为主的场线型整合; 2、建构主义“抛锚”式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整合; 3、基于网络型软件平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整合 4、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下的学科教学整合模式,并对这四种模式各自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澄清了老师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模式的认识。

第三,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困难,主要是认识上的误区,提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坚持的原则。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困难是多方面的:首要的是解决教师在认识上的误区:强化情境创设,淡化教学目标;重视活动形式,轻视活动效果;过分依赖网络,忽视其它资源;过分依赖技术,弱化教师作用。针对教师们认识上的误区,我们提出教师在整合过程中应注意遵循四个方面的原则: 1 .结合学科特点进行整合; 2 .结合学生认知特点进行整合; 3 .学教并重开展教学设计; 4 .遵循适时、适度的原则。

我们希望通过具体课例的分析,结合理论与教师的教学实践,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引发大家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思考,使大家学有所获。【学习要求】

(一)能达成以下学习目标:

1.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定义,并正确理解三种整合之间的关系; 2.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模式及其各自的优缺点; 3.明确新课程对教师在教材二次开发上提出的新要求;

4.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困难,特别是认识上的误区;

5.把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应遵循的原则,提升自己运行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的水平;

(二)其他相关要求

1.能认真完成预习及课后作业。2.能认真研读本课程所提供的资源。

3.分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四种模式,分析自己适合的模式有哪些?

4.依据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坚持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思考你在日常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的状况,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整合水平。

浅谈思想品德课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摘要: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配合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但如何将两者巧妙整合到一起?文章强调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精心构思,确定出所有整合点,并针对每一个整合点研究出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的方法:如抽象的道理生动化、形象化;繁杂的理论阐述简单化、浅显化;烦琐的例证情境化、通俗化;强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要求;缩短认识距离,网络辅助教学更显其最佳效益。并结合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思想品德 信息技术 整合点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曾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关于人类获取信息途径的实验和知识保持的实验。其结论是: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

从两个研究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要使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的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设法刺激学生的各种感知器官,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制造更多的讨论、交流机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见解。而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就具有直观、形象、生动、逼真、感染力强等特点,可以运用图片、动画、声音、图像等直观媒体使学生在听、看和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受到多种感官刺激,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推动思维、丰富想象、促进记忆,积累知识,提高能力和学习效率。尤其在以抽象、理论性强为特点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配合教学,其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但信息技术的使用要注意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要让信息技术为我们思想品德课辅助和服务,那就需要找准教学整合点。整合点就是常规教学手段支撑其实施存在困难或质量及效率方面存在问题,但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有效支撑或能够提高实施的质量及效率的教学环节或步骤。在教学设计中,我们教师应精心构思,确定出所有整合点,针对每一个整合点研究出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的方法,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效果。

下面,我们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教学中确定整合点,优化教学,提高效率,达到教育教学的目标。

一、抽象的道理生动化、形象化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社会科学,其中的概念、道理都是前人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一些枯燥抽象的知识,如果教师平辅直叙,照本宣科,就会使这些概念、道理像过眼烟云一样在学生头脑中转瞬即逝,不会留下任何深刻印象。这就需要找到教学过程中的整合点,需要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来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要使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生动化、形象化,就不能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使枯燥、抽象的道理变得生动、形象,从而确定并解决教学整合点。

在七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二框题《学会调控情绪》一课中,教学难点是“情绪表达需考虑他人感受”,对于刚刚步入初中生活的七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生活经验较少,他们还不能深刻理解这个道理,于是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有关情绪发泄的flash,其中的主人公采取了一些不恰当的方式发泄情绪,影响了周围人的感受和生活,flash诙谐幽默,学生在欢笑中了解了情绪表达时要注意的种种问题及给他人带来的危害,并记忆深刻,效果极佳。Flash的运用巧妙的突破了教学难点,也解决了教学的整合点。

二、繁杂的理论阐述简单化、浅显化需要信息技术的辅助。

信息技术具有传递信息量大,叙述简洁,高度概括等特点,它可以使教材的某些繁杂的理论通过画面直接表现出来,大量节省了教师对基本事实,理论的介绍分析的时间,又为学生能自己动手、动脑进行练习、讨论交流、践行提供了必要的时间保证。繁杂的理论的简化正是教学整合点的体现,这些需要信息技术的辅助。

在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第一框题《我知我师我爱我师》一课中,知识目标要求学生对教师的教书育人的工作有所了解,教师教书育人的工作包括很多内容:传播知识,讲解方法,关爱学生,讲授道理,奉献敬业,以人格影响人格,给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如果只是教师讲解和举例说明这些知识,不会引起学生的注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培养创新精神能力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丰富而新鲜的信息资源,使学生自由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使他们的想像力插上翅膀,有足够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究和设想,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加强。

三、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自主探究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由之路。教师只是学习的促进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此我们要将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机整合,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学习的平台。(一)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把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传授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新课程改革,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的好奇和求异加以引导和鼓励。(剩余1609字)

整合信息技术

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点,它要求教师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思品学科的有机整合是提高思品课堂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以往以语言说教为主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教学过程更加动态,教学内容更加声情并茂,有利于学生在逼真的情景和网络资源中感悟、体验、内化,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和兴趣,切实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同时,也使思想品德课教学由平面走向立体,由静态变为动态,由抽象化为具体,极大地提高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一、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探索

(一)创设、渲染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促进各项教学活动走进学生心灵的理念已经成为共识。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更为生动、形象,能把在文本教材中看不到的场面、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有效地创设思想品德课教学所需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开设时政点评台,引导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 时事政治教育是思想品德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校每学期安排一定时间进行时事政治教育。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学校开展时政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教学时教师可利用信息网络的便捷性,开设时政点评台进行点评。当然,开展时事政治教育,不是教师或学生单纯的新闻发布,而是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新闻评说”之类的活动,组织学生评论,以锻炼学生运用思想品德课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学生自我教育的良好氛围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出丰富的动态情境,让学生通过对具体的事例、情境等的感知,激发学生的动情点,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并进入角色,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引发情感需求,实现自我教育。如讲授九年级《可持续发展》相关内容时,可制作课件《地球——我的家》,演示过程中,教师播放地球的博大胸怀的事例,使学生产生对地球的敬意。随着学生对地球的爱的情感升华,教师又播放另一段“被人们砍伐后剩下的树根,有直冒黑烟的烟囱,有干涸的河流”等视频,随后,老师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人类活动给地球带来了什么?我们应该力所能及地为环境建设做些什么等等?当学生的情感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教师引导他们抒发心中的情感,学生通过情感的抒发,其内在的情感因素、自我发展的需要被充分调动起来。

(四)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意识 在思想品德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积极地理解教学内容。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收集的素材编辑成集文字、声音、图像等于一体的课件,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同时受到熏陶、教育、启发,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性。

(五)拓宽教育资源,开阔学生视野

在思想品德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教学,在课外进行必要的实践,可以开阔学生视野,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来获取有效的资源,既符合学科的教学要求,又拓宽了学生视野,为课堂教学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

(六)设立师生交流平台,增强师生情感沟通 由于网络交流中身份的不确定性和虚拟性,网上交流有很大的隐蔽性,它能消除现实交往的陌生与隔阂,各种观点和情感交流更具真实性,这样就把人际交往的心理距离缩小到最短,学生可以将自己在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及自己的心理问题通过交流平台以求得教师的帮助,通过网络交流平台,学生可以真实身份,也可以虚拟身份登陆平台向教师倾诉,与教师进行交流,增强师生间情感沟通。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课程的有效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给思想品德课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要更有效拓展思想品德课教学创新空间,更好地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还要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程进行有效地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学习欲望的有机整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的巨大的内驱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进行巧妙恰当的呈现,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必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

1、化虚为实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如果教师只作单纯的讲解,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道德观点,很难激发起道德情感。教师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创设情境,化虚为实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使教学达到情理交融的目的。

2、化静为动

思品教材中有很多插图,但它的画面是静止的。如果利用信息技术,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就能起到刺激感官、形象逼真、激发情趣的作用。

3、变抽象为具体

思品课中的道理或观点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经过高度概括的抽象的条文,有些道德观点甚至表现得空洞、干巴。若通过信息技术,把空洞、抽象的条文化为具体、生动的事例,就会激发学生的欲望,便于学生理解和尊重。

(二)、信息技术与思品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教材的整合符合思想品德课的时代性要求。但当前一些老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时过分倚重视听效果和信息的容量,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忽视了对视听资料的思考,脱离了与教材、与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必须把握好教材的知识体系,根据教材内容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解决教材中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切实提高教学效果。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整合必然使教学内容从封闭走向开放,它能使教学内容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利用多媒体展示的集成性,超文本链接的选取性,大容量存储的丰富性、超越时空交流的共享性特点,让学生带着任务和目标进行资料查询,协作交流。更好地发挥思品课明理、激情、导行的作用。

(三)、信息技术与思品教学方式的有机整合

“会自主学习”经成为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世界性口号。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缺乏活力。信息技术与思品教学的整合摒弃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参与为中心打破课堂教学时空限制的教学模式,把封闭的课堂变为开放的课堂,让教学活动具有自主性、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思品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信息技术是教学手段,是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与思品学科课程的整合,给思想品德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对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教学改革和思品课堂教育质量的提高。

第三篇: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思品教学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思品教学

乐亭三中姚秋艳

【摘要】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关键词】信息技术;思想品德课教学;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程整合的概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最早源自西方的“课程整合”的概念。整合强调多种因素的有机组合,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南国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据此,我们可以对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整合作以下三方面的理解:第一,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搜索相关的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实施教学活动—教师的教学工具。第二,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获取丰富的网络资源,并对思想品德课程内容进行知识重构—学生的认知工具。其三,信息技术在思想品德课程中起到媒介作用—重要的教学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程的整合就是以思想品德课程知识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渗透到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中,从而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二、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程整合的意义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可见,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与传统教学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信息技术在思想品德课程中的运用又会给教师和学生带来哪些积极影响呢?

第一.从教师的角度看。信息技术和思想品德课程的整合能更好地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已不再是传递知识的教书匠,而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对话者和合作者,成为课程的研制者、开发者和决策者。「2」信息化教育环境下,要求教师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现代化素质教育理念,要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为此,教师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好好“备课”,钻研教材,搜索课程资源,重视为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反映学生思想状况的学习材料,重视为学生创设符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情境,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此同时,也可使得教师在探索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程整合过程中不断进步。

第二.从学生的角度看。信息技术和思想品德课程的整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教育性较强,但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对“说教”表现出敏感和叛逆,因此传统教学中教师花40分钟“一言堂”似的灌输“大道理”,学生不易接受,教育教学的目标也不易实现,致使学生对“成长中的自己”的认识,对“自己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的认识依然混乱不清。而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程的整合,使得学生学会使用信息工具,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学习。同时,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的教学没有过多的解释,学生依据计算机网络提供的信息资源或独立思考,或合作学习,在分析现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拓思维,激发想象。

下面,我们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教学中确定整合点,优化教学,提高效率,达到教育教学的目标。

1.计算机教学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必须以生动有趣的知识,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充分发挥计算机教学的动画、视听优势,为学生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来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学习的兴趣,才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一个人的学习意向和情绪对学习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学习兴趣是一种内在动力,有了兴趣才会产生钻研知识的志趣。从这一意义上讲,加强计算机教学是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

在讲《情绪——奇妙的窗口》时,用Powerpoint设计制作了一组动画效果较强的幻灯片。如:我创设了一种情境,由“小溪”带领大家走进知识的乐园,由他分别充当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只作为他们中的一员起导向作用。学生在共同的认知过程中感受新知,理解内涵。在授课过程中,学生边看边讨论,积极性很高、兴趣很浓,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幻灯片深深地吸引着他们,激发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整个教学始终洋溢着轻松、愉快、热烈的气氛,教学的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2.计算机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智力核心,思维过程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心理过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前提。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初中学生,他们的思维方式是形象的、单一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使用计算机教学手段,针对学生这一思维特点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在计算机教学中要用计算机媒体设疑、质疑,引导学生不但认真地看,还要积极地想,要带着问题去看,在看的同时要积极思考,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我让“小溪”提出问题,让同学们去思考,然后师生一同去解决。同时,在屏幕上打出字幕和图画,再配上声音,让学生有的放矢的去学习;再从反面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由学生根据画面内容来提出一些相关问题,再由同学们共同来解决,这样就能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恰当地表现和揭示知识的内涵了,同时也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简单或复杂的事物展现在学生面前,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及抽象思维能力。3.计算机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要而产生的体验,它在人的实际活动中产生,对人的活动许多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由于学生处世甚浅,其思想品德的可塑性,模仿性较强,所以老师在思品课教学中,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把无声的文字情境,转化为生动可感的具体情境,提供了学习、模仿的极好机会。

3.1多媒体运用。增效“理”“行”情感。多媒体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把静态枯燥的教材融入到三维空间中,从而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牢牢吸引住学生的视线,增强了明理和导行的效果。教学《爱护有益的动物》一课,先播放各种动物的叫声,在这些叫声中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后,引导学生边听边想是哪些动物?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时,再播放动物为大自然增添了美丽的颜色和无限生机,以及动物为人类带来益处的片断,学生的印象深刻,懂得有益的动物是人类的朋友,珍贵动物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从而增进保护动物的情感。

3.2多媒体运用,以情境激发情感。道德情感具有情境性,一定的情境可激发相应道德情感。如上《保护环境》一课时,教师先演示课件,播放人们在地球上辛勤地劳动、愉快地工作、幸福地生活着的情景,当声像同步的情境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之后,引发思考 :为什么“地球是人类唯一的生存家园?”而后,教师又播放地球上美丽、生机勃勃的景色,配以激情的旁白,正当学生遨游在美丽的青山碧山之间,如痴如醉时,教师随着演示地球遭到严重污染的画面─“被污染的小河”,鱼儿打着伞挡住人们往河里乱扔的酒瓶、鞋子、垃圾等杂物。教师讲述这条河原先是多么清澈美丽的,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前后两种情境的设置,激起强大的反思,学生在强烈的震惊中激起大脑皮层神经的兴奋,燃起强烈的求知欲望的火花,这样就能有效激发学生“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环境刻不容缓”的强烈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美丽家园 ─地球。这样变静为动,动静相结合,调动了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激起学生爱护动物、爱护家园的情感及责任心。4.计算机教学能够突破重点和难点

教学中应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针。只有恰到好处地应用计算机技术,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传统的教学手段所达不到的效果。所以运用计算机教学手段不能喧宾夺主,既要为学生创设形象生动的情景,又要帮助教师有效地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计算机教学的优势是通过点化教学,不仅可以使重点深化,而且难点又能浅解。通过多媒体视听技术展现教学内容中直观、具体、生动的形象,使学生既看到了形、又听到了声,犹如身临其境。“喜、怒、哀、惧”是人的基本情绪,四幅动感图片变化多端、形象生动,学生还能结合实际谈感受、讲故事,效果很好。情绪变化的特点是这节课的难点。于是,我让“小溪”带领同学们去感受不同的变化,然后,再让同学们结合画面说出情绪变化的特点;我又在幻灯片中插播动画片,再现情绪变化的特点,这样,学生不仅能观察到,而且更能感受到。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认真观察事物,利用丰富的感知材料不断地加深学生的可知表象。这样的教学方式有效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学生乐于接受,达到了传统教学方式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知识。于是,便针对学生们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和制作了一些课件,并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应用。结果,学生们的积极主动性充分体现出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充分发挥了。同时,教师还能够掌握有利时机,利用学生的最佳心理状态和他们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来授课,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也正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优势所在。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心得体会1

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在永济实验小学国培班学习一周了,这段时间的学习让我获益匪浅,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李娇老师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讲座。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优势是我印象最深的:第一,满足学生的视、听,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学习动机;第二,开拓学生视野,加深内容理解;第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第四,创设情境,体现学习的主体;第五,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六,培养学生的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等。

教师必须是成功的学习者,教学是最高层次的学习。成功的教学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对教学活动与过程的恰当安排;善于分析学习者的特征;对媒体技术的掌握。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才能加快社会发展的步伐,才能使我们在知识经济带来之际赢得入场券。这一切,与我们教师的教学活动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后在教学活动中,我将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努力将课程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

学生由于年龄特点活泼好动、接受能力强、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并且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对信息技术这门新兴学科产生强烈的兴趣。我会因势利导,带领学生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更多的接触信息技术这块芳草地。这样做,一石二鸟,事半功倍,学生愿意学,老师愿意教,增强了课堂学习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二、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业务素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充分利用时间,在钻研语文教材的基础上,更多的学习有关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

作为教师,面对如此重大的改革,我们肩上的担子很重。怎么办?正视现实,勇于挑战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向党和人民上交一份合格的答卷。尽管任重而道远,但是,我有信心。有能力稳步前进。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心得体会2

在信息技术教学方面,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方法,现在把我在实际教学中采用的一些教法及自己的体会和大家做个交流。

高效课堂的推行不但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还要有丰富的相关知识和良好的组织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掌握知识,还要注重提高“有效性”。“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那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来谈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几点做法。

一、把握教材,精心备课,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

教师只有吃透教材,弄清楚课文的重点、难点,才能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地调控师生的作用,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课堂教学焕发主动、自主、探索的活力。信息技术是不断发展的,其发展速度是非常惊人的,经常出现教材跟不上时代的现象,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在备课时,不能照本宣科,要适当调整、拓展教材的内容。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教师在熟悉教材、研读教材的同时,逐渐地会产生一个如何教的完整的思路。例如在上《熊猫的梦》——绘制图像与逐帧动动画,在练习逐帧动画,可以用橡皮擦工具,制作逐渐被吃掉的苹果,形象生动,并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但学生在练习时可以用一两句点点,你们可以制作类似的逐帧动画,这样一点,学生就会在课堂上展示多样的作品,如吃米饭越来越少,小孩们踢足球,足球飞的跑了,这样的教学学生们有了成就感,并有了兴趣。在以前的教学中我往往书上讲什么,就让学生做什么,发现教到最后,学生已不感兴趣。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诱导即是教学思路,诱导的过程,即是教学思路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一般地说,学生对教材的学习主要是循着教师的思路进行的,因此教学思路就有了鲜明的实践性的特点。它不只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教案中,而必须转化为课堂教学活动。教学思路清晰,信息技术课就会呈现清晰,学生的思维也会渐渐清晰,从而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启迪。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反思意识,即要求教师不断

地反思自己日常教学行为,不断地追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我的教学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二、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自主学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计算机教学中首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要教好信息技术课程,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学习,轻松地学习,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对于操作实践课,我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先展示本节课要学的作品样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越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越高涨。接下来在我给他们操作演示的过程中,他们的注意力就比较集中了。布置下任务后,学生们也都积极的去完成。在学习flash动画时,在制作《水波荡漾》——“遮罩层”动画时,以小孔探物游戏引入,用讲明白动画原理,再讲述制作过程,制作步骤。制作中可以引导以利用遮罩技术,制作出“画卷”效果的动画,保存后测试影片。展示动画,给学生下传制作画卷的丰富的图像素材,学生做完并上传作业。当学生们看到自己的作品能动起来时,并有着成功的成就感,并积极欣赏他们的作品,这时我对他们作品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指正,对于完成较好的同学说:“你试着利用咱们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再自己设计制作一个动画,看能做成吗?”,以成就感去促使他们对知识的延伸及引用。

又如在《时光如梭》——时间函数和格式的函数时,书上制作的是“春节倒计时”的程序。对于初三的学生这节课我可以这样设计。我们可以制作一个中考倒计时,图像框上放上班里每个学生的照片,运行时,每隔两秒钟转换一个图片,我的`目的是吸引学生的眼球,并对前面学过的内容加以巩固。右边显示距中考还有的天、时、分、秒自动更新。在下方显示班级的励志的话句如“不苦不累,初三无味”、“中考不是一场重来的游戏”等话语,也可以根据各班的情况每天更换励志的话。效果是从左到右滚动,不仅是一种动的效果,也是对前面知识的运用与巩固,这样一改,学生对本课的内容非常感兴趣的事,也接近生活现实,解决班里倒计时的一些手工活。说到中考倒计时,对于有些学生感到沉重,我们还可以制作什么倒计时,聪明的学生会提出现在快放假了,制作放假倒计时。制作完运行,距放假还有22天,一片高兴。

三、多鼓励、多表扬学生,学会欣赏学生

记得一次上信息技术课,感到很纠结,课堂上个别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完成的任务参差不齐,主要原因就是有些学生根本没有用心去完成任务。

曾有位学生的这样说“学生爱表现,他们爱到黑板上来表现”。这句话一直触动着我。内心深处每位学生都渴望被关注。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从你的微笑和目光中看到一种关注,感受到一种温暖,获得一种支持。要经常用目光或微笑与学生交流,这是实现普遍关注的前提。用提问或允许回答问题来表达你的关注。让不经意的允许来满足学生的被认可感,满足学生被承认的需要。欣赏、夸奖的手段来体现你的关注。通过对学生的欣赏、夸奖、鼓励传递给学生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老师器重我。要把他们每一点的积极性、每一点的学习热情保护起来,让它生长起来,壮大起来。满足学生被承认的需要,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学习中自主探究,这样学生的知识才会融会贯通、触类旁通,新旧知识联想畅通,学习中游刃有余,发挥主观能力性。从“学会”到“会学”,这种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在学习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与能力体系。信息技术学科评价的主要依据应该侧重课堂表现和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期末考试成绩。我的教案前总是有各班学生名单,把每次学生完成情况做以记录,相当于学生平时评价,并做为期未评价的参考,这样我对学生及各班之间的差异就有了记录。这样长期以来,我虽然带的班比较多,但对每个班一直以来,表现比较好的学生自己心里也更加清楚。时间长了,也记住了学生名字,记住了他们名字,时间长了,我与学生之间也有了相应的感情。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只有亲近、喜爱老师,才能对其所道笃信不疑,潜心研习。看来信息技术教学不仅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发展,更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学会信任学生、欣赏学生。所以上课时,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如果开发网络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又何乐不为呢?

四、多种手段,巩固知识,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1、精讲多练。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动手与动脑为一体的的课程。在教学中也发现,有些内容讲得越多学生越糊涂,讲了一节课不如操作10分钟。所以本人认为,在许多需要操作的课程中,应注重少讲多练,通过精心导入、合理预设,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新授学习内容和方法,最后巩固练习。

导入和新授的时间应该压缩在15分钟左右,留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上机练习,最后10分钟进行总结、评价,以达到熟练、提高、巩固知识的目的。

2、运用多媒体课件,巩固知识。有些学生老师讲完就明白了,自己动手可以做出来。但个别学生不成独立完成,有点困难,我就把本课的重点操作步骤。利用拷屏视频录下来,连同素材发下来,当有不明白的时候自己去看录制的视频,也能完成,这也满足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形成的差异性的学习。

3、充分利用评价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成就感。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一般每个知识点都会设计成一个任务让学生去完成。小的任务一般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完成,大的任务可以分小组协作完成。组内先完成的学生给没完成的学生讲解,达到小组内共同完成。恰当地应用多种形式的评价,不仅能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思,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学生之间相互学习,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也是知识再次体现的过程,同时也巩固了他们的所掌握的知识。

总之,在教学中多与同行沟通交流,多关注他人的教学方法,多去听他人的一些优质课。这样才会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达到教师这个指挥棒的指令正确、准确到位引导下,努力营造让所有学生都有归属感的氛围。学生间彼此聆听,彼此认同,彼此尊重,不仅能提高其学习效果,亦可修养其人格品质,从而进一步地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实效性。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心得体会3

时光荏苒,光阴飞逝,研一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和朱云东老师每周一次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程也已画上句号。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收获不少,感慨颇多。

在学习中,朱老师并没有给我们指定固定的课程教材,也没有像以往的专业课照本宣科讲解很多理论知识,而是给我们推荐了一些教育技术专业的国内外领先人物和相关著作文献,还有一些新奇实用的网站,真正让我们大开眼界。在教授具体内容时,以具体学科软件应用为主介绍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如动态数学软件GeoGebra、模拟天文实录软件Celestia、仿真模拟物理实验的Algodoo等,不仅给我们带来愉悦的身心体验,更重要的是给我们学习这门课程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学习不能拘泥于书本而要另辟蹊径。在此,我浅显地谈一下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门课程学习的心得体会。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意义

在朱老师的每一节课中,相信每一位同学都是兴趣蓬勃,充满好奇,也永远不会忘记那些软件带给我们奇妙的体验。我想这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意义所在。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多种感官刺激呈现课程内容,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中小学生往往比较活泼好动,对新奇事物充满好奇心,信息技术能使教学内容符合中小学生心理特点,有效地促进其学习效率。比如历史课的学习,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扑朔迷离的历史事件、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构成了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如果这一切单纯靠老师讲解书本内容很容易引起学生疲劳和虚幻,毕竟历史已经离我们很远了。但如果配以相应题材的视频、音频等辅助老师教学,将历史事件、场景真实还原,观看一些专家名人对历史的解读与评论,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发大家对历史事件的思考与讨论,文史学习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比任何单向灌输都重要。浓厚的兴趣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而培养了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各方面。

(二)信息技术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多媒体技术是信息技术最广泛的应用之一,多媒体技术与传统媒体相比,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而不是单一的刺激。梅耶在《多媒体学习》一书中将其总结为多媒体效应:“当学生能够对同一信息的言语表征和画面表征进行整合时,一种更深入的学习才能发生。”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曾作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即人类获取信息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利用信息技术呈现课程内容,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动手操作,同时调动视觉、听觉、触觉三种感官刺激,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远远大于单一地听老师讲课效果更佳。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赤瑞特拉还作了另一个实验,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个实验表明: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以上充分说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而且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有位大师曾说,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是信息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当今“终身学习”已经由人们的单纯的愿望变成了具体的行动,尤其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广泛应用为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迎合了时代的要求,在培养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上,有着无可替代的贡献。这种整合,使得学生具有主动吸取知识的要求和愿望,并能随时付诸实践,独立自主地学习,自我组织、制定并实施学习计划,调控学习过程,并能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在线交互也为学生们自主学习提供了疑难解答的平台,使学生学习信心极大增强。可以说,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在学习方法上进行了一种革命式的变革。

二、我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思考

和教学一样,信息技术是一种手段,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也是一种手段,使用这一手段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促使教学任务的更好完成,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程度显著提高。教育均衡发展,是关系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战略问题。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实现教育均衡问题,到底起阻碍作用还是促进作用,是我们首先应当思考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阻碍教育均衡

教育均衡,从宏观层面说,指教育均衡发展;从微观方面说,教育均衡指课程均衡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离不开相关软硬件的支持,说到底就是资金的支持。发达地区的学生,享受着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最优秀的老师,最先进的学习设备,甚至上海已经出现了PAD班、电子书包这些新形式的教学媒体。但是在一些贫困山区,连一些最基本的教学设施都无法满足,甚至没有完好的教室。在贫困地区应用信息技术,师资问题也是无可忽视的方面,贫困地区大部分教师专业功底不扎实,一人兼几门课程的教学,更不用说利用信息技术来授课。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均衡问题突显,矛盾加剧,信息技术的应用似乎会进一步加大宏观层面的教育不公平。

(二)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均衡

目前,国家投入了巨大财力与精力,孜孜以求的教育均衡,比如把教育投入的增加部分主要用于农村,以从根本上促进教育公平。除了经济手段,有很多学者试图用技术手段解决教育均衡问题。信息技术的'为其提供了主要途径。如果在贫困地区安装相应的信息技术设备,就可以利用一些仿真软件如Algodoo模拟无法实现的实验过程,组织学生观看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视频图片,扩大贫困地区学生的视野,即使他们身体不能走出大山,起码让心灵走出去。信息技术对教育均衡更重要的贡献在于优质资源共享。贫困地区的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观看一些优秀教师的上课实录,使优质教育资源走进大山。还可以通过网上在线像优秀教师提问,向他们探讨问题,学习知识。这无疑是解决教育均衡问题的一个可取方法。所以,信息技术又可以促进教育均衡。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教育教学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无论是从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信息技术都对学习者本身的学习有积极影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进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内容的信息化、教学过程的策略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教学资源的网络化,以期能更好地提升育人质量,促成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此外,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更艰巨的任务更应该在于解决教育均衡问题。“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这是前任总理温家宝在学校黑板上写下的一句话,面对日新月异的教学现代化浪潮,我们不应该使任何一个孩子落下,使任何一个地区丢下。

或许是因为我来自于农村,曾深切的感受到农村教育的缺乏,体会到教育均衡问题的严峻性,所以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发展如火如荼之势,希望在信息技术为发达地区的教育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更能为贫困地区的教育带来曙光,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从精神上摆脱贫困,走出贫穷,得到彻底的改变。这样才是教育的目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真正意义。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心得体会4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如果使用传统的教学形式定会使学生学无所获,教师难以继续教学。那么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到底该有怎样的教学模式呢?通过看学校给我订阅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书刊让我瞬间恍然大悟!

我认为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应适应教师发展学生需求来进行,漂亮的课堂是一片绿中的那点红,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可能像传统语数英课堂那样秩序井然,它是喧闹的,是标新立异的。是需要使孩子们长期保持兴趣的,那如何保持信息技术课的“新鲜感”,不会随着时间推移使之陷入无味、无趣的泥潭呢?

1、人人都是师者、打造自由课堂。

信息技术的时代性决定着课堂上的每个人都是师者,特别是越到高年级,我对这样的感触越深。现在大部分孩子见识广,好奇心强,特别是一些软件的技术,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爱好来不断往里“钻”,强化自己的知识链接。我们教师仅仅只是组织者、引导者,教材也只是个例子。我们要将课堂设为民主对话的地方,质疑自由表达的场所,升华课堂教学,使之鲜活辽阔。

2.注意树立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课教师应注意打消学生这种对计算机的莫名的恐惧心理,消除计算机在学生心中的神秘感,让计算机成为学生生活、学习中的朋友和伙伴。要使学生敢于动手、敢于猜测、敢于尝试、敢于失败。要让学生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当然,要让学生养成爱护机器设备的好习惯,但这种爱护应近似于人际交往中朋友间的爱护,而不是传统观念中下对上的敬畏,更不能以学生减少学生接触机器的机会为代价来换取对机器的保护。

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从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实际的简单有趣的实例入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而后要注重学生兴趣的保持,适当变换问题的角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最后要注意学生潜力的挖掘,激发他们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教学中还可适当安排学生间的竞赛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添加新元素、构建新知。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把教材重新整合,整合为一系列的学习活动,针对每个知识点突出一系列问题,精华”任务驱动“中的任务,引导学生不断思考。添加新元素”微课“来解决教学重、难点,通过大脑中沉淀已有知识基础,加上”微课“,重新构建这节课的新知识。

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无数科学家的成功之路无不显示出自学能力的重要性。学生是国家的主人,祖国的将来都寄托在他们的身上,他们的自学能力的强弱、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自学能力对于计算机学习尤为重要,原因就是计算机发展奇快,掌握了自学方法,具备了自学能力,才能应付计算机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学呢?

(1)指导学生使用帮助

学习方法是进行自学的关键,好的学习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计算机中的帮助信息的使用对学生的自学很有益。为能让他们习惯使用“帮助”功能,在他们学习“纸牌”游戏时,教师可以教他们如何使用帮助,然后并不教他们纸牌如何玩,而只告诉他们“帮助”信息中有纸牌游戏的规则,学生因为想玩就迫使他们不得不去使用“帮助”,使学生掌握了计算机“帮助”的使用。计算机中的许多软件都有“帮助”功能,学生只有学会阅读“帮助”,使用“帮助”才能算是真正掌握了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方法。

(2)强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在Windows中,许多软件的窗口的结构类似,操作相近,如Windows中的文件的复制和移动与Word中的字符的复制与移动相类似,Word中的文件存盘与退出与其它软件的文件存盘与退出操作一样,学生在学习一个新软件操作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与以前学习过的操作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加以总结,这样即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又有利于旧知识的巩固,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3)鼓励讨论

讨论的最大优点就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讨论的另一个优点就是同学之间可以交流思想和看法,起到取长补短的功效。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师生之间的讨论是有所不同的,后者学生是少说多听,而前者却是多想多说。在小组争论问题时,每个学生都会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当意见发生冲突时,他们会求助老师或书本,甚至动手实际验证自己的正确性。老师有意识地制造一个问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解决,最后把结果告诉老师,而几乎每一次他们都会发生意见冲突,进而学生自己查找资料,遇到看不懂的'会来问,最后又通过实践证明后将结果告诉老师,通过学习、争论,再学习,从而解决了问题,掌握了知识。

(4)注重网络信息学习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传统的师生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权威正在逐步丧失。网络时代大众媒体的多样化,知识、信息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多,如何引导学生非常方便地获得各种知识和信息,是现今教师应当努力的方向。

面对当今社会,教师的任务是要帮助学生适应、学会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教会他们如何在网络中查找资料、整合资料,网络使知识的传授更加方便,如何把外部的信息变成内在的知识,这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加工,而加工的方法就需要教师的指导,教会学生以批判、创新的态度去对待知识,教会学生用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去加工各种信息。

使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十分重要,这也是现代人的一种基本能力,从某种意义上看,“网络就是计算机”,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学到书本之外的很多知识。

5.教学质量的考核与质量评估

评价展示环节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成果的体现,一些学有余力学生呈现出自己得意的作品,不仅使自身得到很高的成就感,同时也鼓励其他学生们各显神通。

总之,信息技术在辅助学科教学中,既能雪中送炭,也能锦上添花,当然也可能画蛇添足。那么,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们应注重把握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也就是把握纸质文本的特点,即便是再先进的多媒体技术都不能喧宾夺主,如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或者影响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等,而是让它更加有效地为语文教学服务。

因此,无论是在学科中研读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还是对信息技术的深入学习,都是学科整合实现高效教学的重要因素。在这方面,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值得每一位老师积极尝试,认真探索。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进入课堂,它对当前的语文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那声情并茂,色、情、景水乳交融的效果,创设了优美的课堂情景,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这种辅助教学后,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拓宽了学生的时空观。同时通过知识形成过程的充分展示,促进了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内在因素,发挥了主体作用,从而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听、说、读、写、做的能力。

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但有难易之分。现代信息技术以直观、形象、具体等特点弥补言传之不足,成为突破难点的“爆破筒”,增强学生的兴趣。

虽然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但是,我们应该明确现代信息技术永远只是辅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效果的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技术必须把握“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并以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为轴心,这样,才能发挥其最佳效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在整合时决不能一概而论,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际整合中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再结合各门相应学科的特点建构出多种多样、实用有效、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应用课件进行演示的辅助教学,而应该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

课程的“融合”。信息技术不再只是演示媒体或工具,而应该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无处不在。在课堂上不一定要有华美的课件展示,教师也不要过多地板书、讲授和满堂灌,而是把教师的“讲”让学生的积极参与活动所代替,使学生由“听讲”、“记笔记”的学习方式更多的变为观察、实验和主动地思考,以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从而实现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的目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化抽象为具体学有所悟,而这恰恰是他们自主探究的结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希望通过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理念”教学理念的理解与摸索,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开一堂实践课。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运用网络等教学手段,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呈现给学生一个交互化、信息化的课堂。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心得体会5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已受到越来越广泛地接受和采纳。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我是运用信息技术的拥护者和实践者。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的优势,以计算机为工具,以网络为资源,以活动为载体,以语言交际为主线,丰富教学形式,优化教学过程,我已经充分感受到了“技术”的魅力。

一、创设英语学习环境。

利用信息技术的情境性、真实性,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是的情景,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虚拟情境可以使学习内容故事化、情景化。

二、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的英语学习。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英语学习,学生和教师都是信心的来源,这种环境是可以由学习者控制的、允许学习者在特定内容领域里和验证假设的发现式学习环境,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按照自己独特的方式和路径学习。

三、扩大和紧密英语学习共同体。

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可形成“人——机——人”的三维互动形式。

四、为教师的演示教学。

信息技术的高容量和集成性,使教师可以利用Word 、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简单的'教学演示文稿,从而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兴趣第一。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语言又是相对抽象的知识。儿童

外语教学需要具体情境的支撑,才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语言本身。具体而言,儿童英语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在语言的具体或模拟情境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学习。儿童英语教学,必须为儿童提供可让儿童理解语言的内容、表达条件、语用情景的机会。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和渴望,他才愿意学。因此,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多变的教学活动形式和不同的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

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是多种媒体的集合,一般包括以下几种媒体:(1)文字和旁白;(2)图案和插画;(3)静态的照片;(4)图表和图形;(5)视频和动画;(6)音乐和音响。多媒体的最大特点是交互性,重要特征是数字化及人机交互能力。它将计算机与表演艺术结合起来,从而使得信息的获取与传递因戏剧效果的加入而更具感染力和艺术性。多媒体可以表示图像、动画、声音、视频,可以模拟仿真,可以实现虚拟的世界。正是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这些教学优势,使教学手段趋于全方位、多层次,创造一个更适合学生学习的开放的探索式的学习环境。它能加速学生感知过程,促进认识深化,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和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心得体会6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在整合时决不能一概而论,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际整合中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再结合各门相应学科的特点建构出多种多样、实用有效、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这次培训使我感触最深的是卢老师和张老师演示的两个教学案例,运用信息技术很好地将英语学科与信息技术深度整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应用课件进行演示的辅助教学,而应该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课程的“融合”。信息技术不再只是演示媒体或工具,而应该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无处不在。在课堂上不一定要有华美的课件展示,教师也不要过多地板书、讲授和满堂灌,而是把教师的“讲”让学生的积极参与活动所代替,使学生由“听讲”、“记笔记”的学习方式更多的变为观察、实验和主动地思考,以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从而实现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的目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化抽象为具体学有所悟,而这恰恰是他们自主探究的结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希望通过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理念”教学理念的理解与摸索,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开一堂实践课。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运用网络等教学手段,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呈现给学生一个交互化、信息化的课堂。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心得体会7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融知识与技能于一体,列入教育计划作为中学阶段的必修课,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学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应用能力,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和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它有着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因而,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又该如何把计算机知识既深入浅出又活泼生动地教给学生,很值得我们研究。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探讨该学科的教学内容、方法及计算机辅助教学,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发展,就显得更为重要。动手(上机操作)是本学科一个最大的特点,在整个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盲目的上机不仅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还可能导致适得其反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的探索教学方法,以便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方法的探讨:

现代教学最主要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问题是怎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认为好学对教育非常重要。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个水闸门,借助它,注意的水库被打开,并规定了流向。可见,将兴趣作为学生学习过程发生的运行机制,是所有教师的共识。我在讲word20xx文档润色时,不是直接去讲课文中的知识点,而是先作好一张贺卡,并在上课时说明这是一位学生寄来的贺卡。至于email用法以后还会学习,也为以后的教学打下伏笔。这时,大家对于如何制作这样一张贺卡就有了兴趣了。而通过分析贺卡的制作,也就将这节课的内容讲清楚了。同学把学到的内容整合到制作一张贺卡上、感觉学有所获!其实不然,刚开始的键盘指法练习、鼠标练习就是很枯燥的。这时我们就用寓教于乐的方法。利用《金山打字通》中的打字游戏,如青蛙吃虫、打田鼠、警察抓小偷等让学生兴奋不已,从中练习键盘的基本操作。

(一)比喻法

计算机学科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作为老师应化繁为简,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在教学中巧用生活中的实例,形象地比喻的方法最容易被学生接受。例如,在讲计算机原理及结构时,可以将计算机比喻成一个人,人的感官系统(如手、脚、眼等)相当于计算机的输入设备,输入信息到CPU(相当于人的大脑)经过处理后,由输出设备(嘴巴等)输出来。又如,讲到内存时,可比喻内存为一唱戏的舞台,舞台往往比较小,但它后面有很大的准备的地方(即外存)。而所有的程序都必须到舞台(内存)中来,才能表演。这样一讲,学生比较容易容易而且正确地理解。可以说比喻法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一大特点,在本课程可大量运用,。

(二)联系实际,设置悬念法

上课时,教师先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想想如何解决,以任务激发学知识的主动性。比如:在教Excel中统计、排序这一内容时,可问学生:本次期中考试成绩在电脑里处理,将各科成绩汇总,还要排名次,应该怎么办?然后引出Excel的统计、排序方法,通过Excel应用软件来完成任务,轻松又准确。通过设置一些悬念,再让学生用计算机去解决,他们会觉得学习计算机确实管用,能够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从而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三)演示法与实践法

我校有条件能在硬件上保证教学的需要,教师可以应用演示法,使学生很方便地看到屏幕上的各种信息,更容易接受。另外,还可以制作一些与本次教学有关的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上机实践,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计算机、更灵活地应用计算机。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合理布置学习任务。实践中,特别是对于一些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要鼓励他们不怕犯错误。上机实践,必明确目标,有多层次要求,必让学生每堂课有所学,有所获。

(四)多媒体辅助教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教学法,它可能是用于演示,讲解,也可能是用于自学,答疑等各方面。但最大的特点是要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学科可更方便的应用它。比如在机房的局域网里安装一些有实际应用价值的CAI辅助教学软件,让学生在上机时根据自身特点有选择地学习,可以发挥计算机教学的优势。如练习打字的《金山打字通》等。作为教师应随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组织好学习的内容、方法、要求和检测,以防失控。

(五)一题多解,求解多样化

不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操作,求解方法都存在多样性,有时答案也有多种。在信息技术学科,更应让学生树立这种观点,提高这种要求。比如,删除一个字符可以用Del键,也可以用Backspace键,还可以用键;一题多解,旨在增强学生灵活地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多分析,多提示,揭示本质的内容;若演示,必有分析,另给习题和要求。

中学计算机教学是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也是非常之多,这里是几点个人教学中的心得与观点,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利于互相交流教学体会,把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搞得更好。

(六)互动教学法

找一名计算机操作比较好的同学坐在教师机上(教师机带投影)与其他同学听我指令进行操作。比方讲到word文档编辑时,我先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让他们输入近100个汉字。然后分步讲如何插入图片,插入艺术字,设置背景颜色。学生一步一步跟上口令操作,不太明了的可以看投影幕上演示性操作。这样教师更容易了解到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学生也向是被老师扶着走路一样,虽然步履蹒跚但满怀兴致,对知识不是停留在理论的理解上,而是掌握的更扎实!成功感是自主参与学习的激励机制。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绩效的肯定或否定的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等等。所以,课堂上,特别是在学生上机练习时,应该及时把握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和肯定。所以在练习文档的润色时,讲明若有比较好的作品,将会打印出来以作鼓励。这样事先给予刺激,练习指导过程中看到有个性的、创造性的,马上加以表扬和鼓励,以便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七)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

研究性学习方法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一种新教学模式。要允分利用信息技术及互联网络优势,拟定部分适合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指导学生自主收集资料信息,研究、学习、分析、总结,以达到提高学生信息分析处理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心得体会8

随着教改以及有效教学的深入,国家对信息设备的资金的大量投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信息技术如何融入课堂,这对全体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得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出现了捉襟见肘的现象,或者说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出现了难以化解的矛盾,下面我就如何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谈几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教学理念。

1、利用网上学习交互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步骤,都是教师事前安排好的,学生大多处于被动地参与。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优化整合,可以更好的创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交互式学习环境。留给学生自主权、选择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实践活动。让课堂富有吸引力,实现人机交互,师生、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刺激多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利用可爱的动物卡通、动听的音乐强烈的刺激学生的视听器官,引出的.问题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了孩子在整堂课中都积极动手、动脑,以探究他们的好奇心。最后巩固练习环节教师大胆创新,将其设置成动画。通过师生互动,帮学生找出他的错误。整堂可看、可听、可说、可操作,脑、眼、耳、口、手并用,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让一节抽象的课堂“活”起来。

二、固守传统之忧与现代信息技术滥用之患

1、传统思维定势的形成,限制教育的进步与发展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上,学生只记结果而不研究结果如何得来;只听不思、唯书至上、为师独尊等。这些传统的习惯极大地影响者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成为批判、探究精神发展的瓶颈。

传统课程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有效提高学生的素养、创新能力,具体表征为:

(1)、课程内容陈旧,过于强调学科体系,脱离社会实际。

(2)、课程实施基本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课程管理统得过死,难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学生的多样化要求。

2、现代信息技术过度滥用,束缚教师课堂设计能力。

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同时,缺乏专家和相关理论指导,缺乏合适的网络课件或工具平台,会使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本身难以系统化,显得零敲碎打。若教师自制课件,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反而耽误自身的教学任务,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为了“赶上”教学改革步伐,有的教师上课,不论什么类型什么内容的课,也不管合适不合适,一堂课从头到尾,不写一个粉笔字,全用电化设备打出来,似乎这才有新意,才符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精神。而教师一节课的主要任务只有不断点击鼠标,挖空心思的让学生围绕事先设计好的课件运行流程转。更有甚者,一些公开课、观摩课,几乎演变成了各种电教实力、电教手段的大比拼,而教育教学的灵魂——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品格的塑造等人文素养却荡然无存。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优化整合——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

1、教学设计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优化整合。

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揣摩,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有的教师则真正懂得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一比较,便凸现出某些教师的教学设计,真正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分小组统计家庭垃圾袋、一次性筷子、自来水和电的使用情况。上课时,生与生、组与组之间交流统计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得出垃圾袋滥用带来的“白色污染”,浪费木材、能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利用一定的手段,呈现信息、分析原因、解释所用的查询策略,并根据不同成员提供的信息,自主运用不同的统计图(表),对自己认知结构进行重新建构。这种组内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师生互动等网络多向互动方式,极大地扩展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自主性。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加强学习,用适应现代教育的信息技术武装教师的头脑

在现代社会中,广大教师要学好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念,要注重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同时还必须要加强学习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创造高质量、高效益教育的迫切要求。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要以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和教学的基本素质提高为起点。教师只有努力适应时代的要求,具备适应现代教育的综合素质,并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信息素质不断提高,推广信息技术,最终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因此,学校应该逐渐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养,学校可利用备课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和班班通教室加强对老师的信息技术的培训。从最基本的计算机认识开始,到会使用幻灯片制作简单的课件,通过网络搜索素材,保持更新,加强学习与沟通及动手实践,应用到教学中去,从而加强对计算机的使用效率。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心得体会9

当今,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的腾飞猛进,信息技术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交流中,已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为人类各种能力的提高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逐渐实施的过程中,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教学设计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优化整合。

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揣摩,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有的教师则真正懂得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一比较,便凸现出某些教师的教学设计,真正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分小组统计家庭垃圾袋、一次性筷子、自来水和电的使用情况。上课时,生与生、组与组之间交流统计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得出垃圾袋滥用带来的“白色污染”,浪费木材、能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利用一定的手段,呈现信息、分析原因、解释所用

的查询策略,并根据不同成员提供的信息,自主运用不同的统计图(表),对自己认知结构进行重新建构。这种组内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师生互动等网络多向互动方式,极大地扩展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自主性。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要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好信息技术的必要性。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要具有认真踏实刻苦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成为新时代的新型人才。作为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教学整合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意义深远。在实践探索中,我们要在借鉴外来精华的同时努力探索适合本国的整合方法,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层次整合!但在实施过程中,必将带来课程内容、教学资源以及学习方式的变革,我相信,通过我们所有优秀园丁的实践探索、不懈努力,必将取得丰硕成果。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心得体会10

目前,许多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游戏入门,自觉学习。

首先小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其次,学生喜欢利用电脑绘画;绘画比较容易学习,让学生从比较容易的学起,而且是从兴趣方面击起他们的求智欲,这是一种把兴趣和学习结合的一种好方法。而且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还能培养他们美的情操!

二、直观教学,加深记忆。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教学“认识键盘”时,我先提问空格键、换档键和backspace键有什么特征?”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空格键上没有任何一个字符,其主要作用是输入空格。同样抓住换档键上有向上的箭头,其主要作用是来输入上档字母。还抓住backspace键有向左的箭头,其作用是筛除光标前面的字母,相当于咱们平时用橡皮擦写错的字。用这样的方法,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记忆。

三、自主学习,不断创新。

电脑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我们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如在教学powerpoint的超级链接时,老师先让学生演示没有链接的作品,接着提问:现在只能一张张按顺序演示,那么你能任意播放指定的演示文稿吗?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有的学生讨论、尝试,有的学生在看书寻找,有的学生在使用帮助系统(在教学word时就教了如何使用帮助系统)同学之间也不由自主地互相帮助起来。最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超级链接的方法。利用电脑本身自有的特点,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味。如教学完画图软件后,可以让学生自由创作作品;教学word的插入图片时,让学生进行诗配画的`创作;在低年级教学“金山画王笔”时,那美丽的图案使学生感到无比新奇。讲解了如何操作后,学生已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组合成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图案。可以说利用电脑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四、整合学科,多面发展。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做到“学有所用”。如在教学word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作文创作、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自然、语文、社会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要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这门课程,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同时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课一定要学会,一定要学好。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心得体会11

通过对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学习,使本人深深地意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正日新月异的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工作与学习方式。教育作为全社会的一个重要领域,当然也不例外,最令人瞩目的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而对于数学,面对21世纪的挑战,学生数学方面发展的愿望和能力最重要的基础之一就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新的数学课程理念的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方法和工具,营造了新的数学学习环境。《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目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因此,作为教育的内容及方式也必须随着改变,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就是通过数学课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信息技术与数学课整合将带来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资源的变革,使数学教学融入了现代的教育思想观念与教育艺术,使数学教学真正实现改革。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的整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新课程标准下改革与探索的重点。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及现代的教育理念与观点,克服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取长补短,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习兴趣,促进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下面就谈一谈本人利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之一。但是传统教学的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工具有限,使得本来就抽象的数学更加枯燥,越来越多的学生没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老师们也逐渐发现数学学困生越来越多,整体接受数学的能力也越来越差。以前的课堂教学,我都是通过口头表述来进行组织教学,难以展现真实的生活情景、更别说激起学生的兴趣。而自从学校有了多媒体教室了以后,每当学生进入多媒体教室的时,他们的心情往往非常愉快,兴致也很高,他们被周围的环境、先进的教学设备所吸引。教师要将这种兴趣及时引到教学内容上来,而通过信息技术就能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景。有了兴趣,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观察、探究、从而有所发现,教学效果也随之提高。

例如:在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教材要求统计某路口在10分钟内各种机动车辆通过的数量,并制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如果只通过我的表述是难以描绘这一场景、营造学习氛围的。于是,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演示一幅情景交融的画面,让学生非常直观地看见一辆辆的摩托车、小汽车、大客车、载重车通过路口,学生的学习兴趣顿时高涨,充分体现到实践收集数据的真实感,从而轻松的投入到学习中去。看到学生兴奋的样子,我也为信息技术优化了我的课堂教学而深深感动着。

二、巧借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比如“探究性活动:镶嵌”,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景阶段,教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在教师的启引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各种问题,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特别一提的是,教师提供了边长相等的3—24边正多边形,配上不同颜色,鼓励学生设计

一、二个地板的平面镶嵌图,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排列出的图案千姿百态,有些图案大出教师意外,很有创意。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增强了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但又是具体的;是静止的,但又是动态的。教师呈现的空间是有限的,但知识反映的内涵是无限的。而体会知识的具体与抽象,静态与动态,有限与无限往往是数学课的重点和难点。在传统教学方式中老师都是通过一张嘴、一只粉笔、一块黑板把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是被动的接受数学知识、机械地记忆、大多只是通过不断的模仿运用才掌握数学知识的,对于数学知识的来源和形成过程无法亲身接触。而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决定了它往往难以想象、理解,利用多媒体可以将静止知识动态化,可以使知识、学生的思考过程具体化、形象化,从而达到使学生领会、突破难点的目的。

比如,使用《几何画板》这个数学教学软件,该软件功能强大,能方便地用动态方式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既能创设情境又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所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从害怕、厌恶数学并乐意学数学使学生获得对于这些现象的体验并对知识进行组织,如椭圆,抛物线概念等等。让学生通过做“数学实验”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不仅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现象能力和数学能力得到较好的训练,而且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

借助几何画板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如对“轴对称”概念的讲授,教师可以先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一只会飞的蝴蝶,这只蝴蝶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够让同学们根据蝴蝶的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现象很快就理解“轴对称”的定义,并受此现象的启发还能举出不少轴对称的其他实例。这时再在屏幕上显示出成轴对称的两个三角形,并利用几何画板的动画和隐藏功能,时而让两个对称的三角形动起来,使之出现不同情况的对称图形;时而隐去或显示一些线段及延长线。在这种形象化的情境教学中,学生们一点不觉得枯燥,相反在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下他们会始终兴趣盎然地认真观察、主动思考,并逐一找出对称点与对称轴之间、对称线段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就很自然地发现轴对称的三个基本性质并理解相应的定理,从而实现了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四、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上花费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学生仍然感触不深,易产生疲劳甚至厌烦情绪。而计算机具有动态演示功能,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一旦恰当地加以运用,就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协调作用,轻易化解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弄懂的重、难点问题,从而达到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二次函数的性质是初三阶段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如何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并能熟练掌握二次函数y=ax2+bx+c的性质。我采用了《几何画板》软件来探究二次函数的性质,形象直观。本节课上我先让学生利用基本方法和步骤在草稿纸上画出二次函数y=x2+2x+3的图象。这是学生能掌握和理解的基本方法。接下来我再利用几何画板将参数a,b,c输入1,2,3。将电脑上所得的函数图象与学生自己所画的图象进行比较,进而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当然,本节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并不是函数图象而是让学生清楚明白地了解二次函数的性质。我在“操作类动作按扭运动参数的属性”对话框中,将参数a变化由“1到—1”,引导学生观察图象不同的变化。这样学生便能非常清晰直观并迅速地观察出函数图象不同的变化。“参数h变化和参数k变化,图象分别会怎样变化?”我将这一问题抛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发现与总结。这节内容我就利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在几何画板软件的帮助下,将参数改变而引起图象的改变的动态过程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这种动态的模拟不仅解决了数学教学中的难点,让学生感受到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优势

五、创设悬念,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增设疑问,巧设悬念,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究问题,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提供一个便于学生探讨的环境,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如:“用一个平面去解正方体,得到的截面是几边形?”,对这个问题可以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随着平面的位置变化,截面的形状也不断发生变化,并在变化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究截面的形状根据什么性质确定,这样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解决新问题,并能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的问题。

六、巧借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比如“探究性活动:镶嵌”,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景阶段,教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在教师的启引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各种问题,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特别一提的是,教师提供了边长相等的3—24边正多边形,配上不同颜色,鼓励学生设计

一、二个地板的平面镶嵌图,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排列出的图案千姿百态,有些图案大出教师意外,很有创意。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增强了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进入数学教育教学领域是必需面对的一个现实,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应以新的姿态去迎接这场挑战。应该注意到的是计算机手段与传统媒体教学完美地结合显得十分重要。不是信息技术用的越多越好,计算机作为有效的辅助工具是为教学服务的,要把它用的恰到好处。传统教学的优势应该保留,如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及时交流,教师组织起来的探究问题的活跃氛围等等。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信息技术计算机多媒体与传统媒体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得我们的课堂更活拨、更生动、更有效。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心得体会12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邯郸市电教馆在市二中组织的《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优质课培训会》,受益匪浅。本次培训活动共包括两场专家讲座、六个现场案例展示以及研讨交流和专家点评。

开班仪式上,省电教馆研究部主任王玉芹阐述了举办本次培训活动的重要意义,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东北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后唐烨伟做了《信息化2.0背景下教育变革与创新》的讲座。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全国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展示与培训活动组委会办公室主任钟卓对什么是智慧教育、智慧课堂是什么样的、怎么构建智慧课堂、整合点怎么诊断、在教学中如何应用信息技术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讲座。

精彩的报告迎来台下教师们一阵阵掌声,六位获奖教师的课堂教学案例,为我们展示了实实在在的课,使我更进一步地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不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在整合时决不能一概而论,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际整合中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再结合各门相应学科的特点建构出多种多样、实用有效、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这次培训使我感触最深的是丛台区实验小学的徐银增教师展示的科学案例《物体传声》,使原本抽象的物理知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生动,丰富了课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应用课件进行演示的辅助教学,而应该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课程的“融合”。信息技术不再只是演示媒体或工具,而应该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无处不在。在课堂上不一定要有华美的课件展示,教师也不要过多地板书、讲授和满堂灌,而是把教师的“讲”让学生的积极参与活动所代替,使学生由“听讲”、“记笔记”的学习方式更多的变为观察、实验和主动地思考,以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从而实现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的目的。

通过参加本次培训,不仅让我明白了如何设计、制作一节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的课例,同时还认识到了实施智慧教育、构建智慧课堂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希望通过对“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教学理念的理解与摸索,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运用网络等教学手段,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呈现给学生一个交互化、信息化的课堂。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心得体会13

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成果,已经走进了社会的各个领域。语文教学作为社会的一个领域,当然也不例外地享受着这一成果带来的喜悦。它那声情并茂,色、情、景水乳交融的效果,创设了优美的课堂情景,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实践证明,信息技术是现在以及将来的教育教学中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并且越来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领域引入这种辅助教学后,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拓宽了学生的时空观。同时通过知识形成过程的充分展示,促进了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内在因素,发挥了主体作用,从而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听、说、读、写、做的能力。

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把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渴求知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的地步,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感兴趣才能有激情。一直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只是停留在“说教”这一层次,手段单一,方法老套,教具不多,很难培养学生兴趣的稳定性、持久性,更难使学生真正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然而,利用计算机图、文、声、像、动并茂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通过信息技术将数据、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有机集成在一起,进而展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使抽象的图形、数字,呆板的文字,变成赏心悦目的画面,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的刺激,有利于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利用计算机形象、直观,化静为动的特点,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但有难易之分。现代信息技术以直观、形象、具体等特点弥补言传之不足,成为突破难点的“爆破筒”,增强学生的兴趣。由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介入,在阅读教学中改变了逐段讲解的“段段清”,以及以“训练点”为中心忽视语言学习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化静为动的特点,为课堂教学排疑解难。

三、不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无助于小学评语文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以其巨大的容量、更丰富的表现形式、更直观的感受迅速得到人们的青睐。传统教学下的语文教师在备受指责的困窘中似乎看到了曙光,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观摩课的应用中,效果极佳,无可挑剔。但是,也有个别语文教师走向了极端,不能恰当地使用现代技术。

1、过分依赖现代信息技术,将一些浅显易懂的内容复杂化。我们看到不少老师,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像信息,把一堂公开课,用图文声像几乎武装到了牙齿,恨不得课堂的每一步骤、每一环节,一举手、一投足,都有声像、图文来配合,本来用几句话、几张图片或简单的手势语就能让学生清楚、明白的地方,却不分青红皂白,非要用多媒体替之,好像没有了这些现代化手段就不能称之为一堂课了,只是一味追求直观性,追求缤纷华丽的效果,由于过于花哨,实际的效果却是干扰学生注意力。当每播放一首曲子,每闪现一幅图画,学生都会新奇好几十秒,甚至半分钟、一分钟。而学生本应放在课文内容本身的注意力却被转移了、耗散了,电脑成了插足的“第三者”。学生除看到了几个好看的画面,记住了某个事物个别的、零散的.特征外,一无所获,根本没有思考活动的参与,容易造成学生思维上的“依赖性”“惰性”,从而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

2、没有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归纳,盲目的拿来主义。

现在市场上、互联网上的资源很多,有心者自然可手到拿来。于是,很多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只是把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相关网页资源提供给学生,把大量素材性资源罗列在一起,这样,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习获得的都是无层次、无系统、针对性差的素材性资源。

以上就是我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对当前处于发展阶段的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几点体会。虽然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但是,我们应该明确现代信息技术永远只是辅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效果的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技术必须把握“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并以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为轴心,这样,才能发挥其最佳效益。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心得体会14

当今,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的腾飞猛进,信息技术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交流中,已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为人类各种能力的提高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逐渐实施的过程中,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揣摩,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整合,为课堂教学创设了特殊的意境,使原本抽象的过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生动,丰富了课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可见,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互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应用课件进行演示的辅助教学,而应该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课程的“融合”。信息技术不再只是演示媒体或工具,而应该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无处不在。在课堂上不一定要有华美的课件

展示,教师也不要过多地板书、讲授和满堂灌,而是把教师的“讲”让学生的积极参与活动所代替,使学生由“听讲”、“记笔记”的学习方式更多的变为观察、实验和主动地思考,以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从而实现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的目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化抽象为具体学有所悟,而这恰恰是他们自主探究的结果。通过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教学理念的理解与摸索,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运用网络等教学手段,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呈现给学生一个交互化、信息化的课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广阔性和互动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用于实践,勤于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成为新时代社会下的创新型人才。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心得体会15

随着信息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国的教育改革也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不再一味地接受。要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会认知世界的途径,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要求教师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有进一步的研究,要应用信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

(一)理论基础

融合是指运用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不同但有关联的事物,通过动态组合的方式融为一个整体的理论与实践。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等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实质是要学生学会进行数字化学习。

数字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利用数字化信息资源,以数字化方式进行学习的过程。它包括三个进本要素:即: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学习方式。

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的变革:

1、信息技术引发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

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文本)中的文字、静止图像以及教师语言变革为超文本和网络环境中的声、像、图、文综合的动态的资料集成,可以随时选择。

必要条件:具备适当的硬件和软件。

优势: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

2、信息技术引发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与是否采用信息技术无必然的因果关系,而取决于使用信息技术是否得当。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教学有利于自主探究,分层教学、个别化学习、合作习。

必要条件: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不能变“人灌”改“机灌”

优势:数字化学习改变了时空观念,对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已经变得无围墙界限,人类将从接受一次性教育向终身学习转变。在数字化环境下,学校教学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合作性和创造性。要使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作业协同化,要把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作为学习的培养目标。

3、信息技术引发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学习方式变革必然引起教师角色的转变,从“讲解者”变为“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解疑者”、“共同探究者”。

4、信息技术引发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改善以往的知识运送单向模式,而变为多项即从“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变为“师生和谐、平等”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实现一位教师可与多个学生交叉互动,远距离交流,即时反馈与矫正。

总之,通过这次自学感受颇深,自身的理论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对现代的教育教学理念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对自己今后的教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引作用。

第五篇:浅议初中思品课与信息技术整合

信息技术与思品学科有效融合应用的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参加工作十多年的思品教师,深知信息技术在思品课上的重要性。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其宗旨是通过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现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因特网的普及,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和发挥作用带来了新的空间。”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名初中思品教师,如何把计算机技术有机地融入到中学思品学科教学中,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是我们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那么,该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中学思品学科的整合呢?我就信息技术与中学思品学科整合的研究与实践,我浅意识地作了一些初步研究,望大家多加指导。

一.新授课的导入可与信息技术整合

初中思品课本身枯燥无味,如果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使教材声文并茂、生动、形象、逼真,还能把平时在文字教材中见不到的场面、情景展现在学生的面前,生动活泼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如:教学七年级上册《亮出你自己》一课时,课的伊始我请同学们看了一段2004年中国奥运健儿勇夺金牌的录像,在这段录像中集纳了各种体育项目。本来就喜欢体育的他们一下子被牢牢吸引住了。看的过程中我允许他们叫出自己认识的运动员的名字,孩子们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他们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动物身上,给予动物更多的关注,从而兴趣盎然的进入本课的学习。再如七年级上册《日新又新我常新》,我用多媒体播放了一名同学的成长记录,这段记录从他咿呀学语、幼儿玩耍、学写数字汉字、学习计算和作文的不断提高、不断成长的历程。顿时引起同学们的回忆,这时我便乘势让学生纷纷讲述自己的成长历程,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

可见,正确适时的运用多媒体将乏味的课堂顿时变成了学生自主自愿的学习乐园,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二.知识点讲解可与信息技术整合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课上讲,学生课下背这种清一色的方法单一的手段。使学生从心理上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思品课的学习极其被动,是一种“不得不学”状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思想品德课学习的潜能,多媒体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的有效途径。

1.学知识,兴趣很关键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背,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被动学习,深奥抽象的理论让学生忘而怯步,单调的授课方法无法提高教学质量。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的整合,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习对象的不同,利用信息技术整合信息资源和教学素材优化教学设计,开发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和教学过程,为学生创设丰富有效的学习环境,利用信息技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探究,乐于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获得新知识,自主创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形成参与合作自主创新的能力。如在七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二框题《学会调控情绪》一课中,教学难点是“情绪表达需考虑他人感受”,对于刚刚步入初中生活的七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生活经验较少,他们还不能深刻理解这个道理,于是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有关情绪发泄的flash,其中的主人公采取了一些不恰当的方式发泄情绪,影响了周围人的感受和生活,flash诙谐幽默,学生在欢笑中了解了情绪表达时要注意的种种问题及给他人带来的危害,并记忆深刻,效果极佳。Flash的运用巧妙的突破了教学难点,也解决了教学的整合点。

2.创设情境,自主学习

利用信息技术,扩充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空间和内涵。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如我在讲授《培养高雅生活情趣》一课时便利用信息技术把收集到的学生平时的课余生活(包括高雅生活情趣和庸俗生活情趣的例子)通过动画、声音、视频等展示在投影屏幕上,创设体现教学内容的情境。学生在屏幕上看到他们的身影反应很热烈,引起极大兴趣。教师根据情境创设问题问学生:“这

些同学的课余生活是否表现了高雅的生活情趣?你认为什么是高雅生活情趣?”(把问题展示在投影屏幕上),利用情境创设问题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探讨学习,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主题,利用情境把学生带入课堂。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同桌之间或前后桌之间讨论交流各自的看法,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也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交流,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最后师生一起总结出“什么样的生活情趣是高雅生活情趣”、“学生平时的课余生活哪些是高雅生活情趣”,并让学生到讲台黑板板书记录下来,加深学生印象,讨论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什么是高雅生活情趣,从而明确思想,提升自我去指导行动。这样知识点学生就自然而然的掌握了。

3.与时俱进,尽显时代气息

计算机有着丰富的表现功能,可以有效地将抽象的知识点具体化,形象化,以便于在明理、导行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形象的展示教学内容,并进行生动具体的行为指导,使明理到位,使导行更落实。如我在讲授九年级《发展先进文化》时,用多媒体展示了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盛大场景,让学生重回到那个令亿万中国人民激动而自豪的时刻。当画面出现我国的四大发明时,我当即提问这些文化精髓为什至今为我们所用?是否还要继续传承下去?为什么?学生为此展开激烈讨论,结合课本知识最后总结出,这些文化精髓还要继续传承下去,而且要结合时代特色不断为之赋予新的内涵。这样整堂课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课本的知识点,从而也让学生深感肩上的重任,要努力学习,为我国光辉灿烂传统文化的继承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三.榜样教育可与信息技术整合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直观形象、具体生动的特点,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因素,让他们在愉悦的心态下,在令人信服的实事中,接受教育,明白道理,对提高思品教学实效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课程标准》中要求用榜样人物来正面教育学生,坚持正面引导,以真情感染学生的有效途径,它可以把高深的政治思想理论和抽象的道德标准人格化,让学生在具体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范例中,理解某种道德规范,并以规范作为自己行为的标准。在思品教材中容纳了许多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他们便是学习的榜样。例如,我在教《直面挫折》一课时,发现大家对挫折及如何面对挫折这一材料并不很熟悉。我就号召同学们去收集资料,增加对材

料的了解。自己则找到展现一些人物在挫折面前的事例的视频,让同学们观看。孩子们被一些人物所深深震撼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当孩子们亲眼看到活生生的例子,他们信服了,也乐于向榜样学习。可见,现代信息技术活现了榜样形象,强化了正面教育的效应。又如,我在教学生《诚信》一课时,首先通过看图、听故事、讨论的方式,使同学们明确了诚信的重要性及诚信内化为美德,外化为行动的实质。学生们当即展开了大讨论,各抒己见,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这样的明理过程远比分析课文中的单纯事例更有意义,更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

所以,在思品教学中,学生能做的事自己做:能发现的事自己发现;能思考的问题自己独立完成„„解放他们的双手和思想,达到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境界。在课堂上,我们要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组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增强角色体验,拓展渠道,注重前伸后延;利用现实生活中丰富的思品教育资源,让乐于自主学习的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新,从而充分展现其“主角”形象。在其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促其内化导行的内驱力。

四.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与信息技术整合

为了能让学生对思品课更感兴趣,更愿意自主的学习,我认为像以往那样照本宣科肯定是行不通的。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对语言、文字、图画、符号、声音、动画及视频图等实时处理,形成图、文声三位一体直接输出,为学生提供深入思考和评价活动的机会,诱发学生思考问题,以达到启迪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延伸学生的各种感官,拓宽教学的时空维度,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强化记忆,增强教学内容和过程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促进其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创造等智力因素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时,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最近热播的电影《2012》中的片段,学生看着触目惊心的画面,不免有些感触,于是我布置学生思考:造成灾难的原因是什么?人类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家园?我们三河的环境怎么样?你打算怎么做?要求学生课后进行访谈和调查研究。结果一部分学生向地理老师、家长、工厂矿企业做了请教、调查,而更多的同学则上网查询,都得到满意答案。他们还主动担当义务宣传员,向社会广泛宣传环

保的重要性,自觉捡拾周围垃圾。这一过程不仅丰富他们的知识,还开阔了视野,锻炼了实践能力。另为我还有计划的布置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一些与课本相关的资料,分类整理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探讨。

可见,信息技术的推广与普及,为我们思品课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学,上课尽可能多的播放一些与教材紧密相关的影像资料,真实的画面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而且也牢牢抓住了其思维的触角,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总之,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思品课教学进行有机的整合,对改革思品课堂,优化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现代技术教育手段与辅助思品课教学的方法,使代技术教育手段与辅助思品课教学作用得到真正的发挥,从而提高思品教学的实效。让我们彼此共同努力吧!

参考文献: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小学教育,2001第8期

《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 顾明远总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下载浅谈信息技术与思品教学的融合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信息技术与思品教学的融合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对思品教学的影响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已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由开始时在优质课、示范课上的“表演”,正......

    思品教学高效的途径——信息技术

    思品教学高效的途径——信息技术 宜昌市远安县茅坪场中学谢 琴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教学改革带来挑战和机遇。在教学过程中,引进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 我很荣幸参加了今年陕西省乡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提升培训。这次培训学习,不但提高了我对新课程的认识,还使自己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力与技术......

    浅谈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5篇模版]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系马庄小学 余文英 随着教改以及高效课堂教学的深入,国家对信息设备的资金的大量投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信息技术如......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征文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之我见 摘 要:教育信息化本质是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核心和关键......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范文大全]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理念,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经验1:其他学科整合信息技......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融合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融合 摘要:本文以高中语文教学为例,介绍了电子白板的功能,并根据多个案例说明了如何才能合理使用白板,为交互式电子白板支持下的深层次创新教学提供了......

    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自选课题(《牧歌》欣赏)案例自评 新建县第六中学 余江红 课型:综合课 年级:初二年级 教学目标:能够感受音乐的意境,以及根据音乐即兴创编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