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暑期社会实践总结报告--中国现代农村劳动力流向分析
暑期社会实践总结报告——中国不同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向调查报告
在本次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小组就中国不同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向即从事的行业、选择的就业生存地区进行了调查。
在现在这个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中国,城市、农村在不断建设中,农村农民的生活也在这些年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民的生存方式不再只是单纯的种地,农民工,打工潮都出现在我们身边。
借这次社会实践的机会,我们小组决定对农民的生存问题作一个比较正式的调查,小组成员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同地区,也就不同地区因地区、经济等因素而使农村劳动力流向不同的现象作用分析比较。
在调查的地区中,有江苏苏州,江苏南通,安徽滁州、四川内江、福建南平、新疆地区分布较大的六个地区。调查方式采用了问卷调查,走访调查,抽样调查等不同的方式。
江苏苏州
调查对象是苏州市一个经济发展处于中下游的镇。该镇的农村劳动力流向分布图如下:
鉴于该镇的地方特点,属于旅游地区,再加上气候较好,物产丰富。所以所占比重最大的还是务农。农民主要以各种水果、茶叶等为主要经济作物。而水稻等种植比较少了,主要还是以自家吃的为主。
而随着近几年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的观念不断变化,很多人从事起来不同的行业。有70%的农村劳动力从事的非务农行业
从上图中就可以看出生存方式的多样性。在那30%的务农人口中,大部分都是中年人了,而大部分的青年都选择外出工作。而他们选择的地区基本上全都在苏州市内,基本上没有多少人会到外市甚至是外省工作的。江苏南通
本调查调查总人数91人,外出工作51人,本地的40人。
据调查显示,本地区地方经济占据着主导作用,地域人民就业主要因地制宜,以地方自主经营像工厂一类的吸纳工人就业,辅以一些人员流动向上海、北京、苏州这些地方工作的人员,只要少量的人员从事农耕这类的活动,并且这些农业活动并非一家生活的主要来源。
在外出的人员中,大部分去的地区是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像广州、上海、苏州无锡地区。通过对一些想外出的人员的采访,大部分人选择这些城市的原因就是经济比较繁荣,就业机会比较多,发展前景比较好。还有部分人选择上海苏州地区的原因是离家比教近,这和南通地区的地理位置也有很大关系。
在留在本地的人当中,从调查的数据可以看出,从事务农的人几乎快没有了,很多人选择留在本地,那是因为在本地也有很好的发展,相当部分的人干起了个体、自主创业。而从大部分在本地区的人不愿意外出工作中,一方面可能是觉得再到外去打拼比较麻烦,很重要的原因应该是在本地区有了很好的发展。
安徽滁州
调查的村人口总数3032,其中青壮年占到1300左右。其中流动人口总数587。在713个留在当地的人中,基本上都是以务农为生存的。通过调查可以看书外出的人口到了将近一半。主要去向: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北京等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四川内江
(调查对象:高中学生)
从调查结果看来,有近55%的劳动力离开了本市到外地谋生,而留下来的劳动力中又有约40%为老人,所以有近七成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向了外地。在所调查的人当中有近85%的人所在的村庄外出的人多于留下的人。而那些留下来的人多的村庄多位于城镇的边缘。
农民外出最根本的原因是为了赚钱,由于本地经济落后,在调查的人口当中留在本地的劳动力有74%是务农,而仅通过务农虽能够勉强维持生计但却难以供子女上学.所以不少父母选择了外出务工,多流向了沿海发达地区,长三角、珠三角,还有约五分之一到了成都。但是他们所从事的行业多为技术含量低的体力活,工作环境差,危险系数高,收入低。
在所调查的人中有将近60%的人支持父母外出打工,而其中近85%的人是出于对钱的考虑。而不支持的人当中70%左右认为父母外出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福建南平
调查采用走访调查,调查对象为村,全村共52户人家,是代表福建农村状况的一个小村。
总人口332人,未成年人78人,老人(50岁以上)63人,18——50岁的劳动力191人。
对1名待业青年进行了采访,他20岁,初中毕业后学习厨艺。对于外出打工,他,持支持态度,因为这是他唯一的出路,年轻人就要到外面去闯一闯,将来赚大钱,不过他不会读书,也不爱读书,只能从打工起步,这段时间只是在家休息,下个月就要到城里去找工作。他的想法是典型的当地农村青年的想法,不爱读书,为了生存,外出打工。
对1对留在当地务农的夫妇进行了采访,他们年近50了,在家养猪、鸡、鸭,种一些水稻,烟养家。留在当地主要是因为年纪大了,外出打工也做不了几年了。务农是他们的本行,种烟很累,熏烟时要熬个几天几夜,不过也只有这样才能多赚点钱,供儿子读完大学,再为儿子存点钱娶媳妇。
以上数据反映出福建农村的状况 1.文化水平低,教育观念弱。
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少之又少。
打工人数比例大,很大一部分年轻人都是没读什么书只能选择打工。
2. 出国人口多。这是福建地区的一大特点,很多人考虑出国赚钱,形成一股风气。在外的151人中,出国人口就有8.6%。
3.产业技术含量低,对整体经济的推动作用微乎其微。打工人口大都分布在本省不发达的地区,做一些不需要多少文化的活,如造纸厂、竹木器厂、石材加工厂,在大城市为理想打拼的少之又少。这样很少能培养出精通一门技术的人才。
自主创业人口,投身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产业,如餐饮业、木材贸易、五金贸易。本省的经济一直需要一些高新技术的元素,这些产业难以带动整个福建的发展。
新疆
经过调查,可以得到新疆农村劳动力流向分布如图。
大部分人留在本地,主要的原因经过调查发现是当地有政策优势,发展前景好,当地就业待遇好、就业压力小。
而外出打工的人中,绝大多数选择了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省会城市。
通过对这六个不同地区的农村调查,我们作了一下总结。
1.现在的农村,不管是哪个地区,劳动力从事的行业不再只是务农,在有些地区务农的越来越少了,很多人都干起了不同的行业来满足生活所需,养家糊口,供子女上学。这也是农民工越来越多的原因。说明在现在的形式下,如果农民只靠农业为主要对象,就很难在社会上生存下去。而有些地区,可能是有地方优势或政策的扶持,依然有较大部分的务农劳动力,但是以中年为主,青年从事务农非常少。
2.流向外地的农村劳动力中,不同地区跟经济发展有密切联系。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农村劳动力主要流向所在的市区。而在一些经济比较不发达的地区,而周边又有比较发达的城市,则主要会流向那些城市,主要原因一个方面是离家比较近,还有发达城市的就业赚钱机会比较多。而在比较落后的地区农村流出的劳动力主要流向经济发达的地区,不会太多的考虑离家的远近了,生存所迫。
最后,我们在这次社会活动中,也看到了农村农民生活的不易,他们付出了辛劳和汗水,但得到的或许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美好。而很大的原因是农民工的劳动素质低,仅能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活,收入不是很高,这又是因为农民接受教育的机会太少了。如今巨大的教育成本是农村家庭的最大负担,很多孩子不得不辍学去打工,沦为穷二代,如此恶性循环。所以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促进教育公平我觉得应该是现在的首要任务。
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调查,我们对他们也不能做什么,但希望,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他们真的能够得到更好的生活。
第二篇:绥中县农村转移劳动力现状及流向分析(赵)
绥中县农村转移劳动力现状及流向分析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而农村人口所占比重非常大,在城市反哺农村的过程中,农村发展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对于政府来说,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时代提交的课题。现就我县农村转移劳动力现状及流向进行汇报。
一、我县农村劳动力及其转移的总体状况
(一)我县农村劳动力的规模与结构
据统计,我县农村劳动力约为28万,富余劳动力约为8万人。从就业区域来看,各个产业劳动力输出基本集中在天津、沈阳和唐山等地,以建筑业等体力劳动输出为主。从年龄角度来观察,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中20到35岁人员比重最高,占50%左右,初中小学毕业生占90%,文化程度较低。
(二)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
特征一:随季节变化较大。我县转移劳动力季节变化明显,据统计,2011年上半年,我县劳务输出人口为15757人,其中三月份劳务输出为8044人,占50%以上。
特征二:我县沿海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较低,边远山区较高。2011年上半年转移农村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达到5%以上的乡镇有:加碑岩、秋子沟、大王庙、高台和高甸子。转移比重较低的乡镇有:高岭、前卫、前所等地。
特征三:异地建筑业和服务业仍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劳动时间长,强度大,当然这和劳动者的素质有关,转移劳动力素质偏低,使他们只能从事这些行业。
特征四:距离家乡较近。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多距离家乡较近,大部分集中在本省内,外省多以天津、河北和北京为主。因为他们从事的工作如工程建筑,具有短期性和间断性,季节性较强,距离家乡较近使他们在没有工作或农忙的时候方便回家。
特征五: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方式上仍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盲目性。目前农民外出就业以依托传统血缘、地缘、人际关系网络为主。据调查,2011年农村劳动力通过有关部门有组织进行转移的占27.8%,其余人员的转移仍然属于自发进行。
特征六:我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这些转移的劳动力绝大多数还保留着对土地的承包权,每年除在外务工外,农忙季节都要回家从事农业生产,属亦工亦农性转移,这就造成了季节性的变化。兼业长短因家庭劳动力的多寡与从事劳务收入的高低而不同。一般而言,家庭劳动力较多,从事劳务收入又较高的,在外工作时间就长,反之则短。兼业性还体现在劳动力转移存在一定的间隔性,今年外出,而明年可能不外出。
特征七:乡内村内的自发性转移。小庄子、塔山和荒地等
乡有大规模的经济作物,在播种、收获等繁忙时节靠几个人是不能及时完成农活的,这样在这些地区就兴起自发性的劳动力转移市场。其他乡镇或者本乡镇留守劳动力自发的组织起来,互利互助,分工明确,并获取报酬,结算方式以日结为主。这种自发式劳动力转移市场规模不定,随季节性变动,全县总体规模达万人以上。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难度在增大
当前,我县农村劳动力就业与转移面临着诸多困难,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增农村劳动力数量巨大,待转移劳动力数量众多。我县是农业大县,种植业在国民经济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村人口多,劳动力总量大、增长快,我县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约为8万人。劳动力资源庞大的基数和增长远远超过了我县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再加上新毕业学生,在城市找工作困难,避免不了的回到农村加入农村劳动力这一股。劳动力明显过剩,就业压力相当大。
(二)我县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多以体力劳动为主,高素质人才较为缺少,导致劳动力供求结构不一,造成了结构性失业。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在2011年当年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当年转移总量的比重为23%,初中文化程度的比重为57%,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的比重为11%,经过专业培训的劳动力比重为8%。这样素质的人员只
能从事较为低级的劳动,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
(三)信息渠道混乱。我县大部分的农民工靠亲朋好友获得务工信息,真假难辨,增加了外出打工的成本和风险。虽然我们劳动力市场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已经对农民工开展免费服务,但岗位类型、服务模式适合农民工需要的并不多。
(四)农民工的利益没能得到全面有效的保护。虽然我县近些年十分注重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但有些实际问题仍然无法解决,如外出打工子女的读书问题,工资被克扣、拖欠,工伤得不到赔偿等。
三、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途径
(一)积极发挥政府的领头作用,各个部门相互协作,调动社会各个方面参与,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置于城乡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政府职责,完善城乡就业局的工作体系,成立劳务输出领导机构,统筹兼顾,协调有关部门的工作和与劳务输出相关的服务、培训、维权的各项工作,加强与劳动力输入地的协作,保障外出务工农民在异地应当享有的权利。
(二)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契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近年来,我县农产品供给已经达到供大于求的情况,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成为当前形势下我县农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充分利用这次退耕还林、还草等结构大调整带来的机遇,在保证粮食生产能力稳定提高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不
断拓展生产新领域。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这项任务。目前我县西北山区还有不少荒地和荒山等尚待开发的资源,综合开发的潜力非常大。通过合理开垦、综合治理、技术改造等多种形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可以增加大量的劳动就业机会。
(三)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在农村内部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首先,大力发展开发性农业,拓展农业内的就业空间;其次,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通过加工、销售等企业,把农民与市场联系起来,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第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国家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有利时机,大幅度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四)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增强转移劳动力的市场竞争能力。我县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是制约转移数量特别是转移层次提高的重要因素。大量分析表明,农村劳动力素质与转移的速度和层次成正比关系,一般劳动力素质高的地区,转移速度要快于劳动力素质低的地区,同时转移劳动力的就业层次也较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社会各方面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一些大城市为了控制城市转移人口和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对素质较低的体力型民工进入做了一定的限制,对高素质民工需求相应增加。面对劳动力市场的新态势和农村经济发
展的需要,必须采取措施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以增强劳务输出的竞争力。从近期看,要着重抓好外出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根据市场需求和输入地企业的要求,定向举办各种类型的技术培训班。
(五)推进城市化进程,增加城市就业机会
提高城市化水平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础条件。坚持各个城市并举发展的道路,扩大现有城市规模,时期具备容纳更多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为农村劳动力进程经商停工更多的机会。
(六)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家庭服务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服务产业之一。大力发展以家庭为服务对象、向家庭提供劳务、满足家庭生活需求的家庭服务业,对增加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有着积极的作用。家庭服务业劳动密集程度高,以手工劳动为主,工作内容多样,工作方式灵活,劳动强度适当,家庭服务业的大部分岗位比较适合下岗职工、农民工、女性职工、年龄偏大职工和技能单一职工等的就业,是安置下岗职工和农民工的主要行业之一。
绥中县城乡就业管理局
2011-8-19
第三篇:暑期社会实践总结报告
光辉闪耀九十载,青春建工十八大
——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2012年暑期社会实践工作总结
一、活动概况
为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深入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光辉闪耀九十载,青春建工十八大”为主题,以十八大召开为契机,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我院按照“继续发扬好传统,不断创造新特色,努力取得新成绩”的总体要求,发挥学院的专业优势,闸室开展2012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院广大青年深入学习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投身实践,服务社会中提升自身素质,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自身全面发展。
今年,我院紧密结合农村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根据“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双向受益”的原则,设立了两支省重点团队扬州市既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普查团、保护文化遗产助力运河申遗小分队;及其他校重点团队如:建筑垃圾回收利用小分队、奔赴各市的对江苏省货运交通需求现状分析小分队、古建筑测绘小分队、等与专业学习相关的暑期实践团队,也有围绕民生展开的相关团队,如新生代农民工现状调查小分队、新疆民族学生发展状况调查小分队等共计13支社会实践小分队。2012年暑期社会实践我院应参加实践人数为 人,参与率为。7月2日下午,我院举行了2012年暑期实践出征仪式,院党委余洪副书记、院团委虞强书记、田甜副书记及近200名团队队员、所有宣传报道组成员出席了这次会议。院党委副书记余洪为院总团及省重点团队授旗,就社会实践活动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宣布我院社会实践活动小分队出征。
二、活动总体过程
(一)筹措准备阶段—未雨绸缪、加强组织 1.广泛动员
精心组织
由于低年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相对有限,因此加大前期的准备工作非常必要。通过文件通知,材料学习,使得全院本科一、二年级的同学对社会实践有了全新的、更为深刻的认识。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早在五月底,学院活动方案的征集工作就已经如火如荼的展开,学生参与热情高,学生自主设计活动方案数的 份、组建服务团队数
支,其中省级重点团队二支,团队人数共计
。六月中旬,经过专家老师们的仔细筛选,确定了以建筑垃圾回收利用、古建筑测绘江苏省货运交通需求现状分析等为主题的实践方案。
2.加强组织 明确分工
学院党政领导专门听取了院团委的准备工作汇报并对活动做了进一步的研究部署,下发了《 的通知》,成立; 社会实践领导小组,由院党委副书记余洪老师具体负责活动开展,而加强了对全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和协调。学院专门拨付了 元经费支持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3.领导重视 专家指导
学院历来高度重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7月6日的出征仪式上,院团委书记介绍了我院今年社会实践方案的基本情况,党委余洪副书记对此次社会实践发表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并对我院全体青年大学生给予厚望,要求各队在“三下乡”社会实践中要规范科学化实施活动方案,要切实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投身“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此外,学院动员和组织刘雁、张建新、张敏莉、李胜才、杨鼎宜等40多位教授、老师担任社会实践指导老师,聘请校内外有关专家、地方领导和部门负责同志担任顾问,为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和组织保证。
(二)实践实施阶段—不畏艰苦,运用专业知识为社会服务
今年实践服务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1.响应国家号召 关注建筑能耗
灯火通明的大型公共建筑每天会消耗多少度电?设施一流的高层建筑洗手间一天会消耗多少立方水?为摸清政府办公楼和大型公共建筑的耗能“家底”,最终为政府制定节能政策提供可靠依据,将从7月2日起,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筑能耗调查小分队在扬州市范围内进行“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及大型公共建筑能耗调查”。建筑用能是能源消耗的主要组成部分。然而,从现行的国家统计年报体系中,很难得到比较准确的建筑能耗统计数据,致使各级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在制定节能减排目标,制定相关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及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时,缺乏有效的建筑节能数据做依据。分队将对包括政府办公楼、商场写字楼等建筑面积在5000~10000平方米的大型建筑进行建筑能耗调查。能耗调查将首先从机关单位的建筑能耗开始,逐步扩展到其他建筑。
据悉,大型公建单位建筑面积的能耗为一般普通住宅的10~15倍。此次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及其逐月的电耗、气耗、水耗等,都是主要内容。被调查对象须提供相关数据的原始记录单或交费清单复印件,因为这些都是调查能耗的关键。能耗调查将通过了解大型建筑的真实状况,从而研究出有效的节能运行管理措施、节能改造优化技术及合理的用能模式,为扬州制定能源审计、能效公示等制度及相关标准提供可靠的依据。对不配合分队调查的单位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从国家战略方面劝导他们配合调查。该活动被 《建筑时报》、《中国日报》、《科学时报》、《新华日报》等国家级、省级媒体报道多达30余次,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为扬州的大型建筑能耗的减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参考素材,成为我院的一个经典调查。
2.助力运河申遗 弘扬扬州文明
今年暑期,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大学生利用暑期实践的机会,对扬州这个地处长江中下游,位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古运河穿城而过,具有近2500年历史的古城,而且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小分队队员从各个方面了解运河的有关状况,对运河的如今的作用,历史上的地位等做了一个充分的了解,队员也来到扬州市中心文化宫附近展开了对古运河申遗的宣传活动。主要包括发放宣传页、放置多块古运河附近遗产点介绍展板以及签名活动。众多市民纷纷在横幅上签字,共同助力运河申遗。还赶赴其他宣传点展开更多的运河申遗宣传活动。省委组织部部长的莅临指导也让小分队的工作更有激情。运河历史悠久,现今对它的调查与申遗也是对祖先工作的肯定。
我院运河申遗小分队的同学历时颇久的实践成果既为扬州古城的保护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为古运河的申遗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为扬州的古城保护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历史街区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3.应国家号召 倡导节能减排
“扬州市建筑垃圾回收与再利用”小分队实地调查扬州的建筑垃圾利用现状,随着扬州市兴建文明城市的步伐不断迈进,绿色和环保的观念也愈加深入人心。与此同时,大量建筑垃圾已成为人们日益注重的环保问题中的“头号难题”。拆迁后建筑垃圾约有千万立方米,既不能恢复耕种植被绿化,也无法填埋,太多更不能运走,造成环境污染,虽然它也浑身是宝,但人们对其也只能望“宝”兴叹。建筑垃圾加剧了土地、资源的紧张局面,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加强建筑垃圾的综合回收与利用迫在眉睫。举办这样一个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大学生能进一步走近社会,从社会现象中发现问题,并加以思考和解决,本活动也让使建筑垃圾回收利用观念深入人心。整个调查过程让成员们感觉到从政府到企业,从企业到个人,从个人到家庭,只有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把这个利国利民的事给办好,一方的努力却无人参与无异于杯水车薪,众人拾材火焰高,我们要站在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认识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把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发展循环经济、实施自主创新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切实推进建筑垃圾综合利用,让扬州的未来更美好。这次活动也先后引起了《中国日报》、《建筑时报》等20余家国家级、省市级媒体的关注,引起了一定的反响。
4.联系实际
专业反哺社会
作为一个拥有2500多年的历史的文化名城,扬州古建筑、文化名园众多。为更好的保护古城历史文物,建筑测绘一直是我院建筑学专业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特色活动,从吴道台宅第到诸氏盐商住宅从往年的贾园到个园,我院“留住身边的文明——古建测绘”已经走多了整整十个年头。今年,受扬州市园林管理局的委托,我院建筑系的同学在系主任的带领下,对东关街、狮子巷、龙首关等40余处古建筑进行了精确测绘,队员们利用所学专业知识,结合先进的测绘手段,绘成历史建筑图册,并对历史建筑的特色、意义、现状、保护和再利用等方面展开研究,还绘制出详细的建筑平面、立面、剖面图以及建筑三维立体数字模型。今后,只要轻点鼠标,即可直观地欣赏到扬州城古建筑风貌。该活动被《建筑时报》、《新华报》、《科学时报》、《中国日报》等国家级、省市级媒体报道多达30次。使古建筑的爱护观念更深入人心。
(三)实践总结阶段—认真总结,让实践效果更加深入 在校团委的关怀指导、学院领导的关心以及相关组织的支持下,在带队老师和全体队员的共同努力下,2012年我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总体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基本达到了预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实践目的。《社会实践活动手册》上交数 和完成调查报告(心得体会)份数 及其占应参加社会实践学生数的比例100%。结合我院专业特色,充分发挥了大学生的知识技术优势,通过提供技术、文化、信息、等服务,引导和帮助了广大农村群众提高素质,增强本领,促进农村经济的产业调整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为我省率先进入小康社会大号基础。
通过社会实践,同学们也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增强了服务社会、建设祖国的本领和能力,完善了社会实践活动在育人体系中重要环节。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同学们结合了自己的专业知识,不仅体验到学以致用的喜悦,而且也使同学们能以大学生的身份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并为社会尽上自己的绵薄之力。更为重要的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暑期社会实践,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实践报道的宣传报道也收获颇丰,引起社会媒体的广泛关注。我院暑期社会实践事迹先后被《新华社》、《新华日报》、《中国文物报》、《中国日报》、《建筑时报》、《中国建设报》、《科技日报》等国家级媒体宣传报道11次,被省市级媒体《江苏工人报》、《中国江苏网》、《扬州日报》等宣传报道45次,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不仅宣传了建工学院,也提升了扬州大学的社会影响力,使扬州大学始终活跃在社会实践的第一线上。
三、活动特色
我院今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紧密围绕活动主题从实际出发,考虑各种情况,全面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成效显著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纵观我院2012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色:
(一)注重实践,关心弱势群体,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较多农民收入增长,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要成果,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但必须看到,当前农村和农业的发展还是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不是很完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依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针对这一情况,我院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暑期社会实践,原则上要就近就便,组织学生在学校的周边、学生家庭所在的城镇社区或者本村范围里开展活动,紧密结合农村基层经济建设和扬州经济发展实际需要,征询可行性方案进行研究。我院根据自身特色和学生特长,在保持以往的作法的基础上,继续采用点面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组建重点团队示范带动的形式,积极鼓励“配套组队”、“特色组队”、“属地组队”和“社团组队”等形式。通过确定一批重点帮扶对象,规划一批重点服务项目,组建一批重点服务队伍,集中力量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服务活动,以期该次活动能促进我省的经济建设,提前实现小康社会。在这种目的下,我院多个小分队分赴各城市农村第一线,用自己的知识和努力为新农村建设献计献策。
队员们通过此次活动,不仅了解了各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而且能亲身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感觉非常高兴,确是在活动中“受到了教育、增长了才干、做出了贡献”。
(二)落实古建测绘运河申遗,为扬州古城保护做贡献
扬州,地处长江中下游,位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古运河穿城而过,是一座具有近2500年历史的古城,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里以明清时代的个园(以四季叠石闻名于世)、何园(以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享誉海内)等众多名胜古迹。
我院古建测绘和运河申遗小分队的同学历时颇久的实践成果得到了部门和专家的认可,既为扬州古城的保护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为古运河的申遗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为扬州的古城保护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历史街区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普及节能意识,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
为响应当前国家关于节能减排、珍惜利用自然资源的政策号召,我院结合自身专业特点,组织小分队深入平常市民家和建筑生产第一线,广泛调研当前行业中节能减排的现状。
其中,同学们通过走访市民家中,挨家挨户的进行问卷调查,最后通过对近400份颇具代表性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扬州市既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普查团”分队对扬州大型建筑的调查,积极探访实地,走访现场,走上街头对市民进行问卷调查,响应国家关于节能减排的政策号召。
“扬州市建筑垃圾回收利用调研团队”成员通过对扬州建筑垃圾的处理现状的调查研究,总结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及各种方式的优缺点,最终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提醒人们少仍垃圾,“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只要给予有效利用,这不仅对于环境有益,也完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四)结合专业,热点追踪
我院暑期实践对江苏省货运交通需求现状分析小分队奔赴江苏各市,进行耗时长久的货运交通需求现状调查,分队成员不畏酷暑,坚持在各地进行调查,并利用网络积极收集资料,在有限的时间完成了这项艰苦的任务。队员们表示通过这项调查,积累了经验,巩固了专业知识,对货运交通现状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古建筑测绘小分队对扬州主要的古景点、古建筑的测绘,为扬州的古城保护留下了积极有效的资料,既强化了人们对古建筑保护的认识,也为将来留下良好的素材。
(五)强化宣传,扩大影响范围 为提高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意义的认识,加强宣传活动,对内营造活动氛围,对外扩大活动影响,增强本次活动的教育效果,院新成立的大学生新闻中心积极筹划,组织动员,搞好对内、对外宣传,在出发前确定各小分队的安全负责人和宣传联络人,安全负责人要确保小分队人员的行车安全、住宿安全和饮食安全,确保整个实践活动在队员人身安全的情况下进行,宣传联络人要每天向学院及新闻中心报告今天的活动时间安排,通过手机、电话、邮箱等及时传达信息,既节省了时间,也使对外宣传更具直接性、真实性。为保证对外宣传的高质量进行,我院新闻中心每天都有队员深入射虎实践第一现场,从宣传报道的角度审视问题,获取第一手的资料,做到宣传报道的专业化、具体化。
(六)积极支持学校和兄弟学院的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 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院同学在做好自己工作的同时还积极支持学校和兄弟学院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假期过程中,留校做宣传报道的同学还积极通过现场及网络交流、活动联谊等方式同校宣报中心、农学院宣报中心的同学交流写作经验、宣报心得。
通过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丰富了知识,拓宽了视野,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队员们的人际交往经验,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专业定位,坚定了自己人生的奋斗方向。实践队员们用知识去贡献和谐社会的建设,用实际行动去饯行“光辉闪耀九十载,青春建工十八大”的诺言。
第四篇:暑期社会实践总结报告
炎炎夏日,炽烈的太阳烤灼着大地。热浪滚滚的大街上,总有群不畏酷暑的大学生在奔波。烈日和炎热并没有磨灭他们的意志,反而点燃了他们的热情,他们追寻着六十年前解放南京的足迹,去亲身感受六十年前那场伟大的渡江战役。
怀揣着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敬之情和对六十年前那场伟大战役的好奇之心,我们走向了经历过渡江战役的老革命家的住处,开始了对他们的采访。老人们谈起当年的战役仍然意气风发,颇有些指点江山的意味。更有谈到精彩至极之处时情绪激昂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六十年前枪林弹雨的时候。老人们绘声绘色的描述几乎把战场的原貌展现在我们面前,也道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英雄故事和战斗情节,让我们在场的学生们无不为之动容。
这次的社会实践活动让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能够参与一项很有意义的公益活动——带领“万家帮”的智障儿童参观渡江胜利纪念馆。智障儿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生活空间较为狭小,对一些事情很不了解,我们想通过本次活动在参观纪念馆的同时让他们既得到了欢乐同时也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七月十三日下午我们准时拉着他们的手走进了庄严的渡江胜利纪念馆。馆内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无处不在昭示着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无处不显示着老一辈革命战士的坚强意志和勇敢精神。在参观文物的同时讲解员也在生动的给我们讲解着文物的来历、价值,时而穿插着对渡江战役和战前战后国内大形势的介绍。孩子们虽然有着先天的障碍,但是在活动中表现出对这些新奇事物的巨大好奇,都认真仔细的聆听、观摩,脸上也不是洋溢着欢快的微笑。渡江胜利纪念馆是为建国六十周年新建的一个纪念馆,其中不乏有许多高科技的成分,其中在展厅中央有一个打屏幕,通过3d动画的效果模拟当时渡江战役的情景,再配合声音的效果使人觉得身临其景。展厅的后半段是南京解放后南京建设方面的成就,介绍了南京的第一任市长和重要领导干部,让我们了解到了南京城在解放后的历史,也让我们了解曾经的老南京的面貌。参观结束了,参与本次活动的志愿者和“万家帮”的孩子们在渡江胜利纪念馆后的打平台合影留念,看到大家脸上的笑容,每个人的心里都感到非常欣慰。
这个暑假,我们小分队还利用现有的设备和素材拍摄了大学生自导自演的电影《南京!南京!》。虽然从各个方面来说都不如专业导演拍摄的好,但是却体现了我们的一颗勇于挑战、敢于创新的心。这部影片凝结了我们小分队的心血,记录了我们本次活动的过程,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并且在先锋书店举办了首映仪式。
从前期的社会实践筹划到实施再到最后的总结,我们经历了近三个月的时间。这三个月中我们走出了校园,学到了我们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锻炼了我们的实践能力,让我们珍惜,让我们难忘……
第五篇:暑期社会实践总结报告
暑期社会实践总结
2012年夏天,我的大一暑假,我如愿的参加了学校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作用。而学校对每年的假期实践都相当的重视,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与机会,并为我们保驾护航,期待着我们能从中得到锻炼,学到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与能力。而我们也正是本着对自己负责对社会热心的态度,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参加了这次实践。
我们队的实践课题为邯郸县区基层农村社会管理现状调研。队员共有七人,张博老师为指导老师,郝磊主席做我们的队长。一周的调查我们从室内到室外,从城市到农村,吃了很多苦,但更多的是收获。
我们去了邯郸的创鑫小区、春晖小区、安居集团三广小区,现将在各小区做的活动详细情况叙述如下:
在创鑫小区实践队队员向小区中的人普及社区环保知识,并向他们开展社区医疗调查问卷及环保调查问卷,社区人员积极主动的配合我们队员工作再加上队员的积极热情,此种活动赢得小区的站长及保安充分赞同。后来队员们又向路过的中小学生普及中小学生环保知识及暑期安全教育知识,同时还向他们做了一下关于环保知识的调查,小学生可爱的表情使得在场所有疲惫的队员又从新有了工作的热情。
在春晖小区,队员们在为春晖小区办公室整理办公材料,改善了他们的不足之处,增添了我们的创新,并系统的为他们规划了建设文明小区的方案。随后,队长郝磊同学带领队员到小区幼儿园进行宣传安全健康教育,幼儿园老师及小朋友们对我们非常欢迎,认真的听完我们的安全解说。接着张博老师带领我们到小区进行环保知识调查问卷和医疗保险调查问卷,小区区民积极配合我们的工作,并对环保和医保提出了自己宝贵的看法和建议。
在安居集团三广小区,经理魏士杰热情招待了我们,并对我们的活动表示充分的赞同,与邯郸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相符。活动开始实践队队员向小区中的人普及社区环保知识,并向他们开展社区医疗调查问卷及环保调查问卷,社区人员积极主动的配合我们队员工作再加上队员的积极热情,使得活动在小区中顺利的展开。活动中还吸引了一些关心社区环保知识的人,从他们那里得到了许多的意见和建议,活动充分得到张老师的赞同。
我们此行,既进入政府机关与相关领导交谈,又深入社区与平常市民畅谈,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我们掌握了与他人沟通的技巧。但无论与谁,最重要的都是礼貌,以我们的真诚与笑容去和他们交流。同时,我们明白了要想获得相关信息,自己要有清晰的目标与要求,别人方能理解你,帮助你,满足你。
虽然在活动进行时,有不可预见的辛劳与看不到的成果,但我看着我的其他队员,他们依然能不惧艰辛,他们和我一样,不甘放弃,这已是责任,背在肩上,我们年轻,我们不怕输。我们倔强的相信我们能坚持到最后,我们能做出一份成果,这就是回报。
在炎炎夏日,我和我的队员们穿着志愿者服装奔走在大街小巷,一起用汗水浇灌青春,用笑容同阳光比灿烂。这是一笔珍贵的财富和一份不可多得的回忆,我们的暑假因为有它而没有虚度,我们的阅历因为有它而更加丰富!